技术共享机制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术共享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者简介]卢静(1978-),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江苏盐城22405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50-02
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整体实力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在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的环境下,如何合理建设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调整教育管理者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管理思路,满足高校自身发展与校际合作发展需要,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资源共享条件不足、信息搜索效率低下、信息孤岛依然存在、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等问题,对数字化资源建设缺乏有效论证与合理规划,资源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多数学校自行研发开发课件等教学资源库,资源建设随意性较强,缺乏宏观层面上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如校本位的狭隘观念、缺乏市场理念等观念弊端,无法对优质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和师资进行非营利性共享,大大限制高校间优质教育资源的互通。因此,建立一个高性能的硬件平台和完备的软件系统,可整合各高校异构的、动态变化的教育资源,建立合适的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二、云计算技术为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提供指导思想
由于互联网上多台计算机比一台计算机掌握的信息更多,因而可以采用分布式贝叶斯学习算法,在成百上千的客户端机器上实现协同学习过程,收集、分析并共享最新的信息。云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资源的共享和管理模式,正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各种资源共享、管理和服务的领域中。云技术思想的本质就是要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其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资源池并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其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极其廉价等特点,对于当前分布不均衡、建设经费紧张的高校教育资源来说,无疑提供了最恰当的资源共享、共用、共管的思想依据。
三、基于云思想的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
1.教育资源标准化共享机制建设。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教育资源的显著特点是来源广泛、数量庞大、结构复杂、形态各异,如果不遵循特定的资源建设标准规范,这些教育资源将成为一盘散沙,其价值很可能会大打折扣。高校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可以参照国际ISO15836-2003标准,或国内科技部制定的“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的“平台与媒体标准引用规范”与“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等标准来制定教育资源标准。为了整合各高校教育资源,使其统一构成资源云的组成部分,首先必须对所有资源进行标准化管理,如建立资源的元数据标识标准和资源数据接口标准。
第一,建立资源的元数据标识标准。所谓元数据是指关于数据的数据,也就是指信息资源的编目信息,它通过描述资源的属性,使得使用者能够不需要直接浏览教育资源就获得教育资源的主要特征信息。建立对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标识标准,可以为教育资源建立极其可读的框架,为检索技术的实现提供数据基础,从而对教育资源进行描述、分类与管理,为使用者在云环境下对教育资源的检索、获取和运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对于高校的师资、软硬件资源,可根据我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制定管理规范,使资源建设具有可扩充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第二,建立资源的数据接口标准。构建高校教育资源云,首先必须建立资源的数据接口标准,统一资源数据接口,才能够顺利地构建资源体系,消除信息孤岛。对于资源的数据接口标准的建立,可以参照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互操作框架(Interopera? bility Framework of Educational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IFRM)来制定。IFRM框架是针对不同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的互操作问题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该方案以制定规范的形式,详细阐释和定义了不同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进行互操作的体系结构规范、接口规范和数据规范。IFRM的制定和实施,构建了不同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进行互操作的框架标准,为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共享提供了保证。
2.教育资源应用共享机制建设。云技术是一个三层结构的多项服务集合,包括底层结构的基础设施服务、中层应用平台服务和顶层软件程序服务。高校教育资源的应用共享,可糅合以上三层服务体系构建如下共享机制:
第一,教育基础设施共享。教育资源中的基础设施如服务器群、存储器等,可向用户提供计算和存储服务,为师生提供现有资源、计算力或空间等。云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即最小化终端设备的配置要求,可以做到网络设施和服务设备零投入、客户终端低投入和多样化,不仅提供了更优的服务质量,更能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
第二,教育平台应用共享。教育平台应用共享主要是指教育资源实际应用的运行环境,相当于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操作系统、定制软件栈和应用程序集。如高校多媒体教室、机房的教学平台资源的获取,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共享。如对各教室计算机安装云端软件并连接到校园中心的云服务器系统;通过云技术的高层控制系统对教育资源教学应用共享;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教学系统并向师生提供服务。此外,信息化校园管理平台作为管理类的教育资源也可整合到资源应用层平台上,如可向学校提供教务管理、办公自动化、机房管理、数字图书馆、一卡通等信息化校园的管理系统应用。
第三,服务共享机制建设。教育资源服务共享机制主要由基本数据服务、师资共享服务和数据安全服务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基本数据服务: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可以为用户提供基本的数据服务,如统一认证服务,高校图书联合体服务等。二是师资共享服务:建设高校的教育师资共享机制,可以实现优质师资资源共享,推动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同时还可以使高校教师在资源共享的交流中提高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建设,也为高等教育的优秀课程开发提供了广泛的资源环境。另外,高校之间还可实现管理人员的师资共享,立足区域教育环境,以教育资源的整体平衡来考虑师资配置。三是数据安全服务:资源共享过程中,不免会受到病毒对“云”的攻击,云安全技术则能够截获、记录并反击这些病毒。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建设,必须创新安全管理机制,完善安全防卫技术和产品,并从系统层面建立完善的密钥管理、权限管理、安全认证监测服务等多维安全机制,落实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计划,确保资源共享平台的安全平稳运行。
四、教育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建设
1.健全资源管理机构。目前,各高校已建立起自身的教育资源库,但由于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相关激励措施,使得资源库建设流于形式,局限于校内服务,不能在高校资源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议由区域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建设高校教育资源库的资源管理机构,由主管部门领导建设,下设各高校分机构,整合高校管理人才,加大管理人才的交流与流动,加强教育资源管理的合作力度,不断拓展教育资源总量,协调资源的应用与服务共享。
2.完善资源管理制度。制定合适的管理制度是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根本保障。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就高等教育资源云的建设、资源共享应用等建立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加强对教育资源开发、共享的一系列流程的监督和共管,确保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同时还应制定相关的激励和考核管理机制,对各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质量、共享成效进行考评,将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责、权、利统一起来,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积极提供者加以奖励,并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教育和学习,推动教学改革。
3.提供有利的共享环境。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建设应具备有利的支撑环境,包括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环境、技术支撑环境以及资源共享的资金保障环境,从而利于教育资源共享的安全、顺利发展和运行。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环境建设应从各高校的教学实际出发,加强对资源建设的规划与论证,对各种教学设备、资源云的基础设备进行集中控制,同时建立多方案的应急维护和管理机制,对资源的共享环境进行主动、超前、快捷、可靠的维护管理。资源共享技术支撑环境建设应根据各校实情,探索资源共享方案,指导资源共享的建设;为作为优质教育资源提供者的教师提供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培训,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流通。资金保障环境建设即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相应机构应预设专项资金,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应用,这是资源共享的根本保证。
4.加强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只有有效地保护教育资源提供者的知识产权,才能够激发教育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因此,首先应加强资源提供者与获取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遵守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纳入高校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发、应用、服务的管理工作中,并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另外,还应在高校教育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对教育资源运用数字资源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加以技术保护。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体现了法律对知识成果的认可和对知识成果所有者的权益保护,它必然鼓舞和激励知识资源创造者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又约束和规范着利用他人智力成果的方式和方法,促进对知识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
五、结语
云计算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是方法论,而不是技术,这就是云计算思想的本质。通过云技术思想建设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必须在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数据共享、应用共享和服务共享,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师资资源,对资源教学进行标准化处理、协调调度和统一管理,从而促进高校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高校信息化校园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蒋鸣和.独家报道:《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前瞻[DB/OL].,2012-04-20.
[2]何克抗.教育资源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DB/OL]./ 20031126/3094951.shtml,2012-04-06.
[3]庄秀丽,傅骞,孙波,等.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互操作框架的设计研究[J].信息技术教育,2003(4).
[4]严继昌.探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J].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03(10).
[5]范小华,谢德体,龙立霞.数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10).
篇2
关键词:开放式教育资源;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广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开发,整体提高教育资源质量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但是目前我国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并不完善。为解决目前我国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共享的有效实现,本文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该机制以合理的共享方式作为依托,以先进的技术体系作为基础,以系统的组织管理结构作为协调,以完善的法律保护制度和行政干预机制作为保障。
1 研究现状与应用实践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我国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有5种形式。
1)国家支持建设的大型教育数据资源库和网络资源建设工程项目,其中有些资源库类似于美国的ERIC和OhioLINK项目,如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前者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在内的多个源数据库及中国基础知识仓库等,旨在建设大型优质中文信息资源库群,并通过高速网络提供服务。
2)国家建设的远程教育系统——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其内部资源的共享是一个典范。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质决定了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特有的资源共享机制。2000年以后,中央电大与TCL公司合作建设远程教育资源,成立“电大在线”公司,推出的平台和资源开始实行有偿资源共享。
3)同类型或同地区院校在项目或政府的推动下实现资源共享共建。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在共同参加教育部“远程教育关键技术与支撑服务系统和天地网结合项目”的推动下,联合研究,开发远程教育的若干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地网结合的远程教育支持系统,提出基于天地网的远程教育优化解决方案及技术规范;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共建、共享优质数字化课程,实现学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及信息的共建共享和共管。
4)院校之间主动提供资源和主动争取与其他院校实现资源共享。
5)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简称CORE,是一个以26所IET基金会会员学校及44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基本成员的联合体,以推动全球高校、教育机构的紧密合作与资源共享为使命,致力于为中国高校获取免费、便捷的全球开放式教育资源拓宽渠道。CORE以“开放共享”和“精诚合作”作为价值观念的核心,在不断为中国教育引入国外优秀教育资源的同时,更携手中国高校将其优秀的教育资源传播推广到全世界,从而实现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双向接轨”。
2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与技术规范
为了保证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能顺利实现,我国各级组织和机构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及技术规范。如《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2003-9-5)等政策文件都明确提出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指导意见。
在技术规范方面,教育部颁布《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对资源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开发资源的制作要求、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等方面做了统一。另外,我国参照国际标准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信息化标准,目前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
3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
我国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取得较多的成果,但是目前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还不是很完善,存在各种问题和障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存在一些特点:1)多从经验和实际出发,缺少从理论角度研究共享的必要性;2)研究的范围涉及共享的方方面面,但是对共享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却较少,尤其是对共享机制和模式的系统研究更为缺乏。
随着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和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需求及矛盾已越来越突出。如何有效解决共享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建立完善的共享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系统深入地研究和实践。 #p#分页标题#e#
4 高等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4.1 共享架构
高等院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指校际间或校内各部门之间通过某种方式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同使用。共享过程中涉及技术基础、共享方式、组织结构、法律保障、激励政策等多个方面。将“机制”引入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并非是将共享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简单相加,而是要理清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协调各要素相互促进以发挥最大功效,并最终以制度化的形式形成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稳定运行模式。
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要能保障共享有效稳定地运行,以先进的技术作为基础,以系统的组织管理机构作为协调,以合理的共享方式作为依托,以完善的法律保护制度和行政干预机制作为保障,以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政策及测评体系作为促进。由此,共享机制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4.2 高校网络校际互通
高校校际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建立在网络建设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的,目前,国内高校几乎都已建成校园网,已基本满足高校用户的需求,保证信息传输的顺畅。
目前在高校的互联网接入服务中,作为中国最早和最大的公益性互联网之一,CERNET占有明显优势,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平台,支撑了现代远程教育、网上招生远程录取、数字图书馆、中国教育科研网络、数字博物馆等许多教育信息化重大应用,承担着多项国家重点课题的科研任务。
4.3 共享模型
1)基于校园网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型。学校通过一定的资源共享系统,整合全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并根据各类用户需要指定权限,将资源提供给校内用户使用。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校内各部门和用户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教学效益。
2)基于因特网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型。基于因特网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面向全球用户,资源极为丰富。也正是它的极大限度的开放性,往往重复的资源大量存在,有效资源较少,安全性较低,对用户在获取资源时产生各种各样的阻碍。
3)校际间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型。校际间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面向每个参与共享的高校用户,这种共享模型介于上述两种模型之间,既能向用户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又大量减少重复资源建设,提高用户效率以及安全性等。但是这种方式在目前的高校中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但欠缺可行的共享模式计划,而且各个院校也缺乏强烈的合作动机和有效的共享机制。
在综合分析上述共享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校际间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型(图2)。在这种共享方式中,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公共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用于各类高校的资源信息。该共享平台可由教育科研网或共享高校所在地区的教育厅等部门负责研发,向用户提供注册认证、目录管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以及用户培训等信息服务。
5 共享方式
首先,确定合作的高校,在确定共享的规模时,应尽量将规模保持在能取得最大效率的范围,尤其是同一地区内的高校更具备共享条件。其次,高校间要进行合理的规划,整合现有资源,扩充所需资源。对于各高校需要的资源,经过协商之后可统一购买,共同使用。这种合作的方式体现了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能有效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再次,基于各高校资源需求的差异,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不宜采取合作建设的方式,可由一方建设,同时服务对象也主要面对本校用户。若其他高校的用户偶尔需要这类资源,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有偿共享。
6 组织结构
目前,我国高校仍缺乏一个高效运行的资源共享平台,院校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共享交流,校际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在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运行方面,要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统筹资源的共享。笔者认为,在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共享机构,通过组织机构的改革来实现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以资源共享平台作为依托,各机构间相对独立,同时也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共享的稳定运行。
6.1 管理决策机构
该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和维护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并且对共享相关事宜进行决策。根据各高校及用户需求对共享内容和方式进行规划,综合考虑各个共享单位的实际情况,拟定共享协议,规划资源的综合配置、管理经费等。
6.2 共享监督测评机构
该机构在对高校共享行为进行监督的同时对共享资源及共享平台进行测评:检查参与共享的各个高校和部门机构执行相关共享协议和制度的情况;评估共享资源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评价共享平台的运行绩效;提出科学的测评结果;等等。
6.3 共享调解机构
该机构主要负责协调各共享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建设合理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组织结构,可以统一管理,宏观调整,各个部门机构职责明确又相互协调,使校际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作有条不紊。 #p#分页标题#e#
7 保障机制
要真正领导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成功实现,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行政干预机制。建议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下设直属的高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领导中心,对高校信息资源建设所需经费进行调控,管理与规范教育资源之间的信息服务业务,正确处理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活动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等问题。
8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为了推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顺利开展,鼓励共享行为主体积极有效地实施资源共享,在共享机制中还应指定共享激励机制,促使和吸引更多的个人、集体参与共享,扩大共享范围,提高共享水平。
9 总结
本文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对促进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稳定运行的机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美凤.开放共享共同行动克服障碍全球受益:2006 CORE开放教育大会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6(10):5-11,26
[2]明均仁.MITOCW对我国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启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3):25-28
篇3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信息资源共享 管理机制 构建策略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图书馆已经逐步向数字图书馆方向转变,数字图书馆实现了图书等资源的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我们获取资源提供了便利。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不仅需要建立与完善数字平台,还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只有不断健全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才能保证高品质与高标准的共享信息资源,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概述
信息资源共享是利用一定的互联网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是数字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数字图书馆相互之间及其他机构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相互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同提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1]。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效率,实现了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是基于计算机网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项系统工程,在我国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庞大的信息、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设备、大量的资金、专业化的人才等资源作为基础,还需要在制度、政策、法规、机制等管理方式上加以保障,才能够促进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更好发展,才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好。
2.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的现状
2.1共享信息资源质量不高,存在严重浪费现象。
数字图书馆在我国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在大规模地建设与发展,但总体表现为共享信息资源质量普遍不高,更由于管理不到位,导致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现象,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由于数字图书馆在我国发展时间还较短,一些相关规定与标准没有健全,更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调,使得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标准不一、参差不齐,相关立法尚未制定和执行,各部门之间经常出现利益冲突,严重影响数字图书馆建立的水平。与此同时,有些单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片面追求信息资源的量化[2],忽略信息资源的质化,又没有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和原有图书馆的特点进行建设,使得数字图书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形同虚设。
2.2共享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纠纷。
在数字图书馆实际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共享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的纠纷,这使得数字图书馆的安全出现严重的问题。随着计算机网路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广泛的信息资源被各种媒体转载利用,尤其对于文献资源格式的转换,网络作品的复制、下载、盗版等,还有一些黑客和恶意病毒等违法行为的侵害,这就使得数字图书馆对于数字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渐突出。在相关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对于作品的转载必须取得作品权利人的同意,但是复杂而且庞大的数字图书馆中,要联系到这一作品权利人不大容易,一些法规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数字图书馆,新的法规没有健全与完善,这是使得知识产权纠纷不断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数字图书馆对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管理机制不够重视,防范意识不强。
2.3数据图书馆建设的资金短缺。
任何项目的建设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才能够更好地建设与发展,数字图书馆也是一样。建设数字图书馆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的建造,还需要信息资源的更新、购买,人力资源的管理,等等,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对于高校来说,资金本身来源就很单一,在学校其他开支上资金就已经很难,更别说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这是导致数字图书馆难以发展的主要困境。
2.4相关管理团队综合素质不高。
在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中,不仅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团队,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还不高,整体水平较差,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无法满足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需求。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相关学校对这项工作不重视,社会对其认可度不高,使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存在很大难度。另外,由于数字图书管理工作相对枯燥,一些专业人才的流失,使得数字图书馆人才匮乏。
3.构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有效策略
3.1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与法规。
首先,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家性质,相关国家部门构建完善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规章制度与法规[3],各单位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落实并明确管理工作的权利和责任,保障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更要明确管理者的岗位职责,对职责范围内出现的问题进行追责。其次,完善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的监督体制。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与用户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要通过完善的监督制度使管理更加公平公正。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不仅要在内部实现监督体制,更要在外部建立健全人民群众的监督体制。最后,建立分明奖惩制度。对于在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严惩,对于实现工作目标并表现积极的给予物质奖励,通过构建管理机制的科学合理性,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2构建健全的安全管理机制。
数字图书馆是基于计算机网路系统而建立起来的,其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是基于这种强大的系统而存在的,构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管理机制,是当前数据图书馆建设的首要问题。首先,保障软件系统设计的安全。然见系统是数字图书馆各项功能得以实现的核心部分,包含服务器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应用系统,在软件系统设计过程中,必须完善相应的安全防护功能,屏蔽一些病毒的侵入。其次,保障系统运行环境的安全,这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定期定时进行安全维护与监测,保障系统对各种资源的稳定性与兼容性及在信息Y源共享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安全。
3.3构建多元化的资金管理机制。
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资金保障,不仅仅来源于政府和地方,还来源于社会各界及各行各业的支持,使其融入市场机制中,通过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丰富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资金供给手段,组建数据图书馆运营机制[4],提供一些有偿服务,增强资金筹集渠道多样性,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性发展。
3.4构建高标准的管理与服务人才队伍。
在数字图书馆运行中,相关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接收与保管,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服务的提供[5]。因此,必须建立高标准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与服务人才队伍。首先要对原有的工作者进行培训与指导,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及综合管理与服务水平。其次,引进高标准的先进人才,充实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与服务队伍。最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数字图书馆工作者发挥创造力并进行物质奖励,调动积极性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综上所述,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各项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与不完善,严重阻碍了数字图书馆更快、更好的发展,虽然在广泛推广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用户提供了便利,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作用的高效发挥,因此,构建科学合理化的管理机制是其突破难题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熊艳玲.论版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的利益冲突及平衡[D].湘潭:湘潭大学,2004.
[2]张惠芳,李楠.浅谈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保障机制的构建――以宁夏地区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07:94-95.
[3]邹富联,杜永红.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的构建――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北京档案,2009,11:31-33.
篇4
[关键词]知识共享;知识交流;知识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1017
知识是在经济发展中提供竞争力和活力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应组织依靠人员配备和培训体系,重点是选择拥有特定的知识、技能或能力的员工,或帮助员工掌握它们。企业需要重视和更有效地利用已经在组织内部存在着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作为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活动,知识共享是让员工可以促进知识应用、创新和增强组织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内部和跨团队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使企业能够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有研究表明,知识共享和组合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使其更快地完成新产品开发项目,提高团队绩效、企业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
1 定 义
学者们对信息与知识的区别并没有达成共识。有的学者认为,信息只是“信息流”,而知识是基于信息,由人的信念去判断。也有的学者认为,所有信息被认为是知识,但知识不仅仅是信息,即知识包括信息和知识。知识共享是指提供任务信息和知识,帮助他人并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开发新思路,或执行政策或程序。知识共享可以通过网络记录、整理和获取知识,也可以与其他人通过书面信函或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出现。
2 知识共享研究的重点领域
知识共享的理论框架指出了知识共享研究中几个重点的领域,包括组织环境,人际关系和团队特征,文化特征,个体特征和激励因素。在每个区域中我们都发现了相关的研究。
21 组织环境
211 组织文化
许多研究探讨了组织文化对知识共享的作用。基于50家公司,De Long,Fahey(2000)的研究发现,一种新的技术设施的好处是有限的,若使其可以长期存在,组织价值观和做法是不支持跨单位的知识共享。
一些文化方面对知识共享的可能影响已经确定,但依然吸引了很多的研究关注。强调信任的文化已经发现,共享可以减轻成本的负面影响。一个强调个人竞争的组织氛围可能会构成知识共享的障碍,而合作的团队观念有助于建立信任,进而进行知识共享。也有研究表明,除了信任,随着强调自主创新的组织文化通过鼓励分享更容易实现内部网络的发展和沟通。
212 奖励和激励措施
缺乏激励机制已经被认为是一个跨文化知识共享的重大障碍(Yao,Kam和Chan,2007)。奖励和报酬可以促进知识共享,并帮助建立一个支持型的文化。但是对知识共享的激励预期积极影响的研究实证结果有好有坏。
同时基于社会交换和社会资本理论,组织的奖励,如晋升、奖金和更高的薪水已经被证明是正相关的,特别是当员工与组织鉴定(Kankanhalli等,2005)。基于来自韩国Kim Lee(2006)的样本也发现,一个以强调绩效为基础的组织薪酬制度促成了知识共享。
相反,有学者发现,在预期回报的积极效果中,外在奖励对知识共享会产生负面影响。一些研究发现外在动机和知识共享意向或态度没有任何关系(Kwok和Gao,2005;Lin,2007)。Chang,Yeh(2007)也表明,对于以工作成果为基础的奖励和足够的报酬并未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
22 人际关系和团队特征
221 社交网络
知识共享也可以被嵌入在更广泛的组织网络,如实践社区。社交网络中个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促进知识转移,提高接收到的信息的质量(例如,Cross和Cummings,2004;Hansen,1999;Reagans和McEvily,2003)。在虚拟社区直接联系的个人数量和人际关系已被证明是正相关(Chiu等,2006;Wasko和Faraj,2005)。已经发现保持和加强其与专业人士的社交关系对个人的期望能产生积极的影响(陈,2007)。
222 团队特征和流程
只有少数的研究已经涉及团队特征和流程。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团队的特征和流程影响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举例来说,并不是一个团队形成较高的团队凝聚力水平就越有可能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Bakker等,2006;Sawng,Kim和Han,2006)。De Vries,van den Hooff和de Ridder(2006)研究团队的沟通风格,发现它们均与知识分享的意愿和行为有关。Srivastava,Bartol和Locke(2006)研究酒店物业管理。他们发现,授权式领导可以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
23 文化特征
跨国组织和跨国公司,涉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语言,可能会造成员工知识共享的挑战(Ford和Chan,2003;Minbaeva,2007)。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在印度和中国等地,西门子修改了知识共享的奖励制度,以适应当地的收入水平(Voelpel等,2005)。Chow等(2000)也发现,相比美国的员工,中国的员工不太可能与 “圈外”成员分享自己的“教训”。
24 个体特征
尽管有研究表明个体易形成某些工作态度和行为(例如Judge和Bono,2001),只有少数的研究实证考察个体人格或性格对知识共享的作用。Cabrera等人(2006)研究开放式体验,发现知识交流与个人的自我报告是正相关的。他们认为,个体在高开放的环境中往往由好奇心导致兴趣,从而寻求他人的想法和见解。研究还表明,员工的舒适程度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有可能影响协同电子媒体的使用情况与信息,教育和较长工作经验的高层次员工更有可能分享他们的专业知识,并且态度积极(Jarvenpaa和Staples,2000)。
25 激励因素
251 知识所有权的信念
只有少数的研究考虑到个人的有关知识所有权的信念,即组织或员工是否拥有知识(例如,Constant等,1994;Kolekofski和Heminger,2003)。有研究表明,当员工相信他们拥有的信息,而不是组织,他们更有可能报告说,他们将从事知识共享(Constant等,1994;Jarvenpaa和Staples,2000)。这个结果可以归因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过程中得出的员工的内部满意度。
252 人际信任和正义
研究人员利用社会交换理论来研究在人际交往的信任和正义如何(Organ,1990;Robinson,1996)涉及的知识共享。检查信任和正义非常重要,因为知识共享涉及另一个人或一个集体的,例如一个团队或实践社区之间互相提供知识。
信任建设者,例如从事协作通信和披露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限制,他们的有效性依赖于组织的特点。信托也被审查作为知识共享的一个前提或中介(例如,Butler,1999;Lin,2007)。进一步,Bakker等人(2006)考察守信的三个维度,能力、诚信和仁爱。他们发现,个体倾向于与被认为是非常有能力的团队成员分享更多的知识。
253 个人态度
这方面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理并描述个人的行为如何通过信仰和态度影响了后续的知识共享(Davis,1989;Fishbein和Ajzen,1975)。林和李(2004)研究了鼓励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而不是那些个人共享者的高级管理人员的看法。他们发现,鼓励管理者可以促进员工分享行为。此外,有研究发现,组织态度,包括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也促进知识共享(De Vries,van den Hooff和de Ridder,2006;Lin,2007)。
总体而言,看来工作和组织的态度对知识共享有显著的影响。对知识共享的态度已被证明不仅对知识共享有直接的影响,而且也有自我产生的间接影响(例如,Bock等,2005;Lin,2007)。
3 知识共享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方法学问题上的改进
大约三分之一纳入对知识共享研究的都是通过对已使用的访谈,观察或归档文件的分析来进行定性研究。只有少数的定性研究还收集用于分析的定量数据。定性研究提供了知识共享发生的组织背景和深入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具体问题的定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定量研究。研究人员可以采取几个步骤来增加知识共享研究的内部和外部效度。
首先,因为知识共享没有现成的文献研究人员需要花时间来发展有效和可靠的措施。目前,研究人员倾向于使用不同类型的方式分享知识,例如,非正式的互动、组织数据库。知识共享的其他特性也是值得研究的。例如,查询的及时性可能是用于分析的一个重要属性,因为在某些情况下知识需要及时的知识共享。
其次,需要涉及现场实验,并使用纵向研究设计更多的实证研究,因为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建立个人、团队和组织因素和知识共享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评估哪些改变组织工作的做法,如奖励或绩效管理系统,以促进知识共享的干预研究。这种设计使研究人员能够比较不同时间发生在两个单位之间的知识共享,以及总体差别。
最后,如知识共享现象并不驻留在分析一个层次,而是有不同层次的,这需要检查整个水平来捕捉其复杂性。采用多层次的分析需要适当地审视知识共享动态。这可能是某些团队或社区层面的因素,如团队规模与自主性和个人层面的因素可能共同影响团队或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
4 知识共享研究的实践意义
借鉴现有的知识共享研究,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几方面的含义,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首先,强调信任和创新的文化,有利于知识共享。组织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对员工的知识分享行为有直接影响,以及通过影响管理者对知识共享的态度产生间接效应。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包括公平性决策和开放的沟通可能促进一个支持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其次,以前的研究似乎表明个人的信心在知识共享中起到很大的重要性。研究表明,知识共享可以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感。组织要帮助塑造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因为员工的认知影响他们的知识共享。最后,虽然至今只有少数进行的跨文化研究,但仍有结果表明,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发展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将促进知识共享以及在全球和跨国组织中的知识共享行为。例如,组织可能需要进行调整,以提供适合其文化背景的激励的类型(Voelpel等,2005)。
5 结 论
本论文提供了一个研究知识共享的理论框架,探讨了新出现的问题,并确定了今后的研究需要和知识共享研究的实际意义。本文强调的是,虽然知识共享领域有越来越多学者的文献,仍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Abrams LC,Cross R,Lesser E,LevinD. Z. . Nurturing Interpersonal Trust in Knowledge-sharing Network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3,17(4):64-77.
[2]Babcock P. Shedding Light on Knowledge Management[J].HR Magazine,2004,49(5):46-50.
[3]Bakker M. ,Leenders R. ,T. A. J. ,Gabbay S. M. ,Kratzer J. ,Van Engelen,J. M. L. . Is Trust Really Social Capital? Knowledge Sharing in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s[J].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2006,13(6):594-605.
[4]Bartol K. M. ,Srivastava A. . Encouraging Knowledge Sharing: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Rewards Systems[J].Journal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2002,9(1),64-76.
[5]Chiu C. M. ,Hsu M. H. ,Wang E. ,T. G. .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Integr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6,42(3):1872-1888.
[6]Chow C. W. ,Deng F. J. ,Ho J. L. . The Openness of Knowledge Sharing within Organizations: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0(12):65-95.
[7]Taylor E. Z. . The Effect of Incentives on Knowledge Sharing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6,20(1):103-116.
[8]张昕光,樊治平,孙永洪. 企业知识管理风险分析与评价[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9):881-884.
[9]许祥秦,赵荣哲,王墨玉. 企业知识管理风险分析与综合评价[J].情报杂志,2007(5):68-70.
[10]黄立军. 企业知识管理的风险识别与衡量[J].企业经济,2002(7):78-80.
[11]易琳. 企业知识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控制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5):177-178.
[12]董雅丽,戎长胜. 供应链节点企业知识管理的风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325-327.
[13]李晓青. 供应链节点企业知识管理的风险识别与评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28(6):59-63.
篇5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共享资源;建设;影响要素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资源是指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可传播和共享的、可进行再交集、可存储的信息集合[1]。信息化资源信息通常以文本、文字、音频、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数据信息方式存储在载体中。信息与信息之间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并能够通过重复加工,通过不同的传输渠道和方式对信息传播和扩散,这些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构建要素。
近几年来,很多专家和学者对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研究越来越关注,研究内容涉及很多方面,但是研究角度都比较笼统,仅仅从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源头开发环节做深入的研究很少。而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最首要的环节是开发环节,这关系到教育信息化资源的质量、可操作性、控制性和产品推广等问题,这些在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角度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分析研究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在资源数据库建设、使用、内容方面分析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共建共享影响因素。
二、我国信息技术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现状
1、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比较零散,发展不成熟
我国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各高校大多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建设比较零散,缺乏统一规划。这些网络教学资源库一般由高校的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单位或高校本身来开发和维护,资源库提供了网络课堂、精品课程、教学案例、信息门户、电子读物、文献、学生就业等教育资源。除此之外,这些资源库站点没有很好的资源搜索和导航机制,使得网络教育资源利用者很难在更大范围内快捷方便的获取更多更好的资源。
2、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参差不齐,各个层次分类不清晰
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层次仅局限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且中小学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建设非常薄弱,很少有专门的中小学去建设专门的基础网络教育资源库,在各类网络教育资源库里,中小学基础教育资源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但从事这类资源建设的网络学校的数量不是很多。通常情况下这类网路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一般由专门的基础教育学术主管机构或者某些学校来进行,资源库的主要功能是为中小学教育提供各种教学支撑和课外学习辅导。而在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随着近几年生源数量的减少,资源数量、内容和形式单一,主要以招生和就业为主,使得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网络教育资源更是微乎其微。
3、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使用比较缺乏
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比较缺乏,使用率偏低,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教育机构不太重视专门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在提供自己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方面自我保护意识较重,在自己的资源库与外部资源的链接方面较少,不利于教育资源的用户方便、广泛的检索学校外部网络教育资源;第二,我国的网络搜索引擎站点数量较少,网络教育资源的高校用户对资源利用的需求非常之高,这些用户无法通过资源库中现有的搜索引擎站点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更无法正常的下载和使用;第三,国内网络教育资源比较大的劣势是,尚没有形成教育资源站点之间的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各站点之间缺乏广泛的连接,没有形成互联互通的严密网状系统;第四,高校教育资源站点没有建立强大的导航机制,无法对学习者所处的位置准确定位,这使得网络教育资源的用户很难明确自己的定位,并针对用户的目标做适当调整。
4、课程课件的开发和制作水平偏低
目前我国的远程教育师生异地这一特征对教学课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很多站点都是课本搬家类型,教学资源仅限于传统课本知识,内容单一,在动画、多媒体方面利用率低,使得我国的远程教育模式很难摆脱传统模式。国外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网络教育机构和网络教育院校成立了专门的网络课件开发组来开发本专业的网络课件,重视资源库的建设,网络课件开发组的人员非常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他们开发出的课件能给师生带来很好的教学交互性效果。此外,国外在网络课件的制作和开发平台方面,引入了市场机制,由高校教学设计人员结合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单位所提供的技术联合制作并开发网络教育资源,这种现象在国外非常普遍。
5、网络教育资源大量的重复建设
目前我国的精品网络课程资源很多,很多高校都以精品课程的建设作为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展示形式,并开发了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等。很多国内高校开设的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基本上是相同的,例如计算机、电子商务等。这些课程的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等内容基本可以直接被利用,而很多高校仍花费数倍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开发自己的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从教育资源开发单位的角度看,基本上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产品,除了界面和个别之处有所不同外,功能上存在极大的相似之处,在资源开发上存在重复建设现象,调查的企业开发的网络教育资源重复建设情况如图1所示。
三、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过程的问题分析和建议
1、建议政府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持续投入
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较大的建设资金投入。政府部门作为资源建设的主力军,在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长期投入。美国的远程网络教育质量一直有很好的盛誉,主要原因在于美国不仅重视教育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而且注重资金的不断投入,该国政府在对网络大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给予了很大大的支持。他们拟定了“全国信息基础设施”方案,并提出并实施了“因特网”计划,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以建立和丰富网络精品课程和远程网络教育。除此之外,还成立了面向全国高等学校的信息网络系统,由专门的“联网咨询委员会”管辖。由此可见,政府在网络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投入并非一次投入就足够,若要使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持续发挥资源配置核心作用,持续的投入资金是非常必要的。
2、健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规章制度
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程度的提高需要借助于一个健全有效的法制环境。伴随着网络教育逐步普及,国内侵权和盗版现象比较严重,需加强远程网络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制度建设,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利用实现规范化。第一,根据我国目前远程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借鉴国外的网络教育立法,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教育规章制度,对远程网络教育的运营模式、精品课程、学历教育、成人教育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标准形成一系列的规范和约束;第二,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明确规定破坏共享资源违法行为需作出的惩罚规定;第三,凡提供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学校、老师或资源开发单位要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提高全体参与的主动性。
3、构建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协调机构
从目前共建共享情况开看,高校和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单位开发现状较混乱,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是我国缺乏一个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协调机构,使得已有的远程网络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共享,而且大量低水平重复性的开发工作仍在一些高校不断开展,急需打破种种障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协调结构。各高校和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单位所建立的资源由协调结构统一负责协调、整合和优化,并对学科、专业、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等内容做好统一管理和规划,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主要职责有三个层面:第一,负责和高校签订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协议;第二对目前已有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做合理评估,整合和优化网络教育资源;第三搭建网络教育资源交易平台,做好服务和后续维护工作。
4、构建和完善网络教育共享资源库
目前网络资源库的种类繁多,对于精品网络课程和课件来说,基本上每位老师都有个人对课程的见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而且学习者在学习认知角度也存在较大差别,无论多优秀的精品课程网站都很难满足每一位学习者的需求。为了增强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程度,优质资源开发者可依据学习者的知识点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教学特色,学生也可以成为一个受益者。在进行信息资源库的开发时,重在展现案例、知识节点、教学实践、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而对于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环节安排则由任课教师自主设计。一方面能够使教师避免照搬照抄使用教育资源,保留并发挥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又可以加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通用性,使共享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针对某些实践性较强不容易共享的课程,可以建立一个尽可能完整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尽可能多的课程资源,尽可能多的包含与课程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素材。
5、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目前国家精品课程的评选存在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机制以及指标要求,无形中限制和弱化了学科建设的个性特色,助长了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攀比之风,拉大了重点课程与普通课程之间的距离,偏离了高校和教师对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最初建设目的。高校或课程主讲教师应认识到,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库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高校对任课教师考核评选制度和考核方法上应进一步改进,提高教育资源质量,例如在增强师生互动性、课程导入、计算思维方面加强校际之间的强交流与合作,集中几门特色课程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加强教育信息化资源中的科学性和交互性,再逐步扩大课程面,使更多的学习者能够切实从中受益,减少资源重复建设和反复开发,增强共建共享功能,优化教育信息化资源质量。
参考文献:
[1]荆永君,李昕.区域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共同体模式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01).
[2]马小强.以《规划纲要》为契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2010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0(04).
[3]王仲科.探析网络教学在现代教学中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4]张净,易新河,王代君.构建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加强院系二级教学管理[J].轻工科技,2012(12).
[5]宋玉.教育服务网站用户满意度模型的构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6]黄松,郭伟.基于诺兰模型的高校信息化建设趋势分析与展望[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
篇6
关键词:机械加工;工艺规划;制造技术;应用
在机械加工中,为了做出符合要求的成品或零部件,常常形成许多废料,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与能量,还产生了噪声污染。所以,在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现在,绿色制造势在必行。对于当前这个领域的现状以及国内外的绿色制造研究需求,文章介绍了面向机械加工工艺制造技术的研究问题,明确了绿色制造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意义。
1 机械加工工艺规划制造技术概述
因为在企业加工生产零件的过程中,要符合低耗高产清洁安全的基本要求,所以生产的工艺过程必须遵守制造工艺学的制作方法与原理。并且要在实际生产中,结合具体的生产条件来确定生产的实际方案,在此过程中不能依靠经验主义盲目的进行判断。由此确定的工艺文件包含两种格式,工序卡片和工艺过程卡片。而工艺文件则是描述和规定零件、机械产品制造工艺过程的有关文件。在新产品投产前,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为其现场生产提供了依据。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拟定各道工序和工艺路线的详细操作。给机械加工过程、新建改建以及扩建车间提供主要的技术文件。
2 绿色制造技术体系结构概述
绿色制造技术会影响到产品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有时还可能会是多生命周期。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选择材料、设计产品、加工制造、对产品的包装装配以及产品的使用和管理回收再制造等。绿色制造则要考虑这全部的生命周期,特别是要考虑环境和资源消耗的影响,也要兼顾效益与技术因素,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外在社会效益达到最优化。
绿色制造的关键在于“4R”,即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怎么实现重用(Reuse)、减量化(Reduce)、再制造(Remanufacturing)以及再生循环(Recycle)。面向机械加工的制造体系主要包括三项具体内容,两大制造目标,还有两个层次过程的控制。旨在给人们提供机械加工与绿色制造的全面视图与模型,实现外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协调和优化,最大可能的降低资源消耗、优化配置,让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3 绿色制造在机械加工制造体系的应用
绿色制造关系到机械加工制造体系的多个方面。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应用到的技术包括污染预防技术、面向环境设计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研究方面主要是基于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技术以及生产过程技术。根据对面向机械加工工艺规划的研究,建立起以时间、成本、质量、资源、环境为参量的具有绿色制造特性的机械加工工艺体系。可把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初步分化成三类:资源能耗类,即根据资源的使用,细化成能量消耗和原材料消耗的极小化问题;环境排放类,即废气废液废渣等各种废品极小化,以及电辐射、噪声排放的极小化问题;面向环境影响及资源整体决策类,即在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决策性问题,例如,机床的选择、切削液的选择、夹具刀具的选择决策等。机械加工制造问题系统则是在上述问题的细化下形成的。
4 优化绿色制造工艺过程规划
优化参数,在过程规划中,工艺参数是其中的关键技术。要实现能源与物料的最低化,就必须对零件加工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通常来说,参数优化主要是针对制造工艺的采用过程,让加工过程可以更好的进行。在加工过程中,影响能量消耗、加工质量、环境污染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刀具的种类,切削液的类型等等,优化参数则是选择最适的加工工具。优化制造工艺路线,工艺路线的确定,是制造工艺过程中最难最重要的环节,在提高产品质量、较少成本、节约资源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优化工艺路线,是在明确传统工艺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对环保、资源利用以及成本的充分分析,做出最有利实用的加工路线。优化节能型机床工件,对于当前已拥有的设备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利用不同型号规格机床的不同作用,优化机床与工件的组合方式,实现多机床多工件的同时加工,在安排调度过程中,注意考虑不同组合方式对环境以及资源消耗的影响,实现总体能量消耗的最低化。
5 国内外绿色加工工艺规划技术的发展现状
从本质上来说,绿色加工工艺是一种决策问题,属于绿色制造的一部分。是以传统工艺为基础,结合了包括控制技术、材料应用技术、表面技术等多种新科技在内的现代工艺规划。环境影响与资源消耗是绿色工艺规划考虑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加工制造方案、规划设计过程进行优化选择,制定绿色环保的实施方案,并以此来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降低能源与物料的消耗,减少废气污染物的产生。
其中,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物流和由其带来的环境问题受到了国际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在国外,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在内的几所高校设立了有关此方面的研究课题,并制订了各研究阶段的目标。此课题着眼于机床系统,通过控制机床系统的各项参数,分析数据,量化输出参数,总结获得的实验结果。还研究了与此相关的机床加工切屑形态学、动力机理以及加工系统的废物流特性等。为了支持课题的研究,美国有关部门还设立了专门的部门以管理环境意识制造专题。
在国内,一些高校与科研机构也跟进形势,对绿色制造的工艺规划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例如,重庆大学在研究绿色制造工艺规划方法以及实用技术的课题中,通过对压力加工,铸造焊接,特种加工等工艺类型的大量实验与分析,初步建立起数据知识库的原型系统。近年来,随着大量有关论文杂志的发表或出版,研究体系也逐步完善。
6 结束语
在面向机械加工工艺规划制造技术的系统研究中,绿色制造工艺规划的优化设置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根据加工工艺具体要求,细化各个方面的问题,建立起面向机械加工丁艺规划制造研究的结构体系。综合设计问题、制造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考虑绿色制造加工工艺。在资源利用、时间成本、质量的方面,对机械加工制造构建起评价体系,全面细致的对机械加工工艺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公路 箱梁 预制 技术
泉(州)三(明)高速公路位于残坡积台地及丘陵地貌,间夹高差及范围不等的山间盆地及狭长河谷,地形起伏较大。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梁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广泛应用于工程桥梁设计中。
1 工程概况
泉三高速公路是国家“7918”新公路主干线规划的东西横线泉州至南宁、南北纵线长春至深圳的干线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部地区一条重要出海通道,也是我省“三纵四横”高速公路网的横线泉州至宁化、纵线政和至武平的重要组成路线。
2008年12月25日,泉三高速公路(三明段)通车,泉三高速公路泉州市区至永春段完工,预计2009年3月泉州段全线投入运行。
QA7合同段为双向六车道标准,路基宽度33.5m,设计行车速度100km/h。其中,码头互通主线桥桥长:左幅257m;右幅282m。钢筋混凝土盖梁,柱式桥墩,钻孔桩基础,桩柱式桥台。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矮箱梁118片。
2 技术规格
箱梁主梁跨径25m,中心梁高1.4m,其中内梁预制宽度为2.2m,边梁标准预制宽度为2.75m。主梁跨中肋厚0.2m,两端部均匀加厚段0.3m。不设吊环,采用兜托梁底起吊。C50砼4273m3,钢绞线154t,钢筋987t。
3 预制技术及分析
3.1 预制箱梁(后张法)工序流程
3.2 施工准备
根据施工需要,做好箱梁预制准备工作,如:开工报告等技术资料报审、交底;钢筋场、张拉平台及龙门吊建设;人员到位、合理、齐全;千斤顶、油泵、钢筋加工机械及压浆机等机械设备进场;张拉设备标定等。
3.3 制作台座
场地选择上因地制宜,利用桥台后挖方段长180m为存梁场,之后400m长度利用挖方与填方段路基作为预制梁场,宽33.5m。设计上,桥台后路基为曲线段,横坡5.0%,平整场地时,取平坡,用碎石垫层、混凝土硬化。预制台座采用0.25m厚C25砼底板及5mm厚钢板台面,台面侧边用∠5×5角钢保护。台面下0.15m每隔1.0m设置直径3cm对拉螺栓孔。两端设吊装孔以便于箱梁出坑兜底吊装时穿过钢丝绳。保证了场地开阔、坚固、无沉陷;台座平整度好、耐周转。其中需注意设置箱梁台座的反拱度值,侧边顺直。
3.4 钢筋骨架、波纹管制作与安装
钢筋加工形状、尺寸严格按设计图纸执行,标准弯钩严格按钢筋规范执行。
箱梁钢筋由于钢筋密、规格多、预留多、不易整体绑扎等,分底板与腹板及顶板钢筋两部分安装。钢筋制作工艺流程:绑扎底板及腹板钢筋布设正弯矩波纹管安装侧模、芯模绑扎顶板钢筋布设负弯矩波纹管。
底板与腹板钢筋在外侧边用油漆标出箍筋的固定底模上安装,顶板钢筋在用角钢、短钢筋支架上进行,正弯矩圆形波纹管按设计坐标位置,采用井字形钢筋固定。方法简便、操作简单,是泉三指挥部推荐的方法。
钢筋绑扎完成后,由龙门架装吊入模。为防止钢筋骨架在吊装时变形,需临时制作钢制横担支架。钢筋保护层采用不同形状(圆形、方形、三角形)、不同尺寸的成品硬质PVC垫块,满足保护层厚度及定位准确。
3.5 模板制作安装
箱梁侧模、芯模采用定型钢制模板,每节长2.5、3m,端模采用整体钢板加工。模板支架用型钢焊接,钢板厚度不小于6mm,钢板接缝及底板接缝处磨光处理。模板应不漏浆,其平整度、刚度满足规范要求。模板安装、拆除采用龙门吊配合人工进行。
定型钢模能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能可靠地承担施工过程中的各项荷载,保证箱梁几何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前,需进行模板表面光洁处理,如:铲除模板表面的混凝土、氧化物,用磨光机磨光,涂油或脱模剂,保证混凝土拆模后表面光洁、平整。
施工中,内模定位需认真、准确,容易错位、上浮、胀缩等。端模安装困难,就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波纹管及锚垫板安装的准确性。为防止芯模上浮,在施工中采用在芯模顶部施加一组垂直压力的方法,即:用横向槽钢上焊接短钢管顶在芯模顶板上,利用槽钢两端螺栓拉结在两侧外模钢支撑上,两侧外模钢支撑与底模固定。
3.6 混凝土浇灌、养护
箱梁C50混凝土考虑耐久性,选用能使砼表面光洁,颜色均匀的作为施工配合比,搅拌站拌和,汽车运输,龙门吊提升料斗卸料,坍落度控制在70~90mm。灌注采用一次灌注完成,不设施工缝,由一端向另一端全断面推进,或者由中间同时向两端推进。施工中加强观察,防止漏浆,欠振和漏振。避免振动器碰撞预应力管道、预埋件、模板,对锚垫板后钢筋密集区应认真、细致振捣,确保锚下砼密实。
严格掌握好拆模时间,以混凝土强度达到50%~60%设计强度为宜,芯模较早,侧模稍晚些,保证混凝土不缺棱掉角或肿皮等。
砼浇注完后及时进行养生,在砼表面铺上薄膜或土工布,专人对梁侧面进行不间断的洒水。凡是湿接缝部位,拆模后即进行凿毛。
3.7 预应力张拉、压浆、封端
预应力钢束张拉前完成梁内预留孔道、制束、制锚、穿束和张拉机具设备的准备工作。采用双控指标,即锚下张拉力和钢束延伸量,以张拉力为主,延伸量校核。两端张拉,按顺序对称均匀进行。
张拉结束后,立即按规范进行孔道压浆、冲洗处理梁端水泥浆及支承垫板、锚具及端面上的污垢、凿毛,浇注封口混凝土。
3.8 其他
预制完成及时做好梁片标识(见表1)。
4 结语
公路工程箱梁预制是个综合性、各工种协作施工过程,每一环节都必须切实有效、合乎标准,才能保证箱梁成品的整体质量。本文所述箱梁预制中钢筋分两部分绑扎安装、砼由设在预制场内的拌合站集中拌合,插入式振动器和外部振动器结合振捣及利用龙门吊机进行钢筋、模板运输安装、混凝土运输、梁体起吊等技术,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盐城市 基础测绘成果 数据更新 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P205 文献标识码:A
1基础测绘数据更新维护机制的建立
数据更新是基础测绘成果生命力所在,建立适应我市基础测绘更新维护机制是当务之急,本着职责明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办事高效的原则,市级基础测绘数据更新拟公开招标形式择优选择具有乙级(含)以上测绘资质,同时具有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相应资质的单位,为市区基础测绘数据更新维护单位,并成立市区基础测绘数据更新维护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兼任,副组长由分管局长兼任,测绘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参加的领导小组,其职责是:(1)组织协调基础测绘数据更新的经费落实,更新方案的制定和审查工作;(2)组织基础测绘数据更新工作,招投标的方案确定,筛选和确定工作;(3)对更新数据入库质量进行定期检查、检验;(4)建立公益性测绘信息共享服务机制,拓展地理空间信息服务领域,推动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
2数据更新维护的方式和类型
2.1数据更新维护的方式
(1)借鸡生蛋式:政府相关部门既是基础测绘数据的使用者,更是地理信息资源的拥有者,如城建、规划、房产等,结合这些部门的需求,发挥信息资源共享共建,通过优势互补,形成这些资源从生产、更新、拓展到应用的良性循环;(2)他山之石式:通过建设单位数据报建时提交的具有统一技术规范标准的测绘成果或地形图,对基础测绘成果进行及时弥补更新;(3)海纳百川式:通过征用土地时的地籍图,项目建设时的单体验放线图,建设项目后的竣工图和道路、河流建设的带状图等资料进行必要的质量检验,统一数据格式及标准,适时入库,使基础测绘数据的不断更新;(4)分片巡查式:对基础测绘800平方公里范围划分成若干区域,每一区域由专人进行巡查(中标单位),发现地形地物有变化,即时进行修补测;(5)适时修测式:对现势差,地形地物变化达30%左右的,且面积较大,达2平方公里以上的采用大面积测绘的方法进行全野外数据采集更新。
2.2数据更新的类型与方法
(1)动态更新:动态更新中包括适时更新,按需更新,重点区域快速更新。动态更新就是一种常规更新,即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地球表面因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构筑物,线状、点状物等已变化的地形元素,用全站仪RTK等设备野外采集信息数据,按规定的编码输入到数字测图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对变迁的地物、消失的地物,消除相应数据的一种修正维护方法。按需更新和重点区域快速更新是指用户急需和重点项目区域按用户需求快速更新的方法。(2)全面更新:即某一特定区域地形地物变化,超过30%或数据使用年限已满(通常3~5年),也不适应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需求,需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或全野外数据采集成图的更新方法。
3基础测绘数据更新的周期及经费来源
3.1更新周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基础测绘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财政预算。第十五条,基础测绘成果应当定期进行更新,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基础测绘成果应当及时更新。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之需要,动态更新的周期一年为宜。全面更新周期依据《江苏省测绘条例》第十二条市、县级基础测绘成果更新周期为三至五年。
3.2经费来源
基础测绘数据更新的经费来源。基础测绘是公益性事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基础测绘数据更新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更新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4共建共享数据资源机制的建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测绘保障服务日益成为全社会的需求,其保障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具体表现在保障服务多样化,数据采集适时化,信息处理自动化,信息资源集成化,信息服务网格化,这就需要各级测绘行政管理部门提升测绘成果的可用性、及时性,而对数据资源加工,按照统一的空间定位基准实行一体化设计,将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加工、整合和完善在统一的技术支撑体系上,建成水平空间连续,垂直尺度有机链接,与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信息单元有机匹配,并可持续更新与维护的地理信息平台。共建共享是一个合作统筹、集约双赢,高效务实的模式,但直正达到共建共享,任重道远,任务艰巨,必须立足当前,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精细管理,扎实推进,稳步实施。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切实规避行业壁垒,消除数据共享的主要障碍,克服共享渠道不畅、共享机制不全、共享观念落后,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和重复建设并存的弊端,实现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密切配合、相互串联、共享多赢、保障安全、高效利用的健全机制。
篇9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图书馆,资源共享,解决问题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已经成为热议的话题,而且有一些城市的高校已经开展了联合,例如北京市,2012年3月12日,成立了“首都图书馆联盟”,宣布《首都图书馆联盟惠民服务措施》,第三条指出:“在高等院校图书馆逐步实现面向社会免费开放,通过办理借阅证使读者共享图书资源”。这样,在北京63家图书馆将可通借通还,为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京城里的大学生们可以到北大、清华的图书馆看书了。一年多过去了,但情况并不乐观,这样那样的问题还真不少,资源共享的目标还只是停留在了“联盟”的条款上。笔者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我国高校图书馆普遍面临资源紧张的困难,以北大为例,图书馆座位数4000多个,但在校生超过3万人。“占座”依然是大学图书馆的普遍现状,还有大学图书馆“被迫”采用入馆刷卡,由系统分配座位的办法,几小时后座位失效,如有需求,需重新登记。这虽然能解决一些资源共享的问题,但是却效果不明显,根本问题没有解决。笔者还了解到,目前高校是按照师生教学科研的需要为图书馆配置图书馆员的编制、馆舍的空间、经费的拨付等资源的。如馆舍,我国的高校是按照每个学生2平方米的标准建设,而职业院校则相对更少一些,学生的需求与图书馆场所严重不匹配,“人满为患”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不到解决。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问题需要进一步寻找对策予以解决,以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 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没有建立合理的共享机制,共享通道不畅通。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共享方式,都不能既满足在校大学生的图书、文献资源需求,又不让已经资源相对紧张的职业院校的图书馆“门庭爆满”。这就要全力解决在校大学生不用长途跋涉到其它职业院校的图书馆,在本校的图书馆,就能通过书目系统查询到所需图书存放在哪一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外省市图书馆、本市图书馆。同时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如确定了哪家图书馆后,如何提出申请,如何向该图书馆发出借阅申请,何时何地能拿到所需图书。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在于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共享机制,没有形成畅通的共享渠道。
其次,没有建立成熟的共享观,构建共享机制不积极。职业院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实现依赖哪些基础条件,目前,这样的基础条件是否具备。这些还没有达成共识。有的认为,共享需要一个发达的网络系统和一个发达的物流系统。因为,要让大学生们能够由一个发达的信息系统查询到自己所需的图书和文献,并且知道可以从哪个图书馆获取,然后再由一个发达的物流系统来保证图书在图书馆之间流通,这是共享实现的物质条件。但是由此产生的共享成本,谁来负担,是政府投入,还是学生所在的职业学院,没有达成一个付费原则,阻碍了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发展。还就是没有专门的组织负责各职业院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实施。例如北京市高校图书馆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馆际互借,这是因为有北京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作为组织支持与协调的,对于中小城市的职业院校,如果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就更需要一个专门的负责组织实施的机构,如省级的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了。同时,实现职业院校图书馆资源共享,还需要各高校树立科学的共享理念,需要形成利用公共信息实现自我发展的观念。
二、 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共享解决对策
首先,要完善校际间的互通机制,以加强校际间的互通有无。如职业院校可以与省外的高校图书馆,如中科院、社科院等部分研究机构的图书馆建立共享,与省内各大高校的图书馆建立“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的方式,以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大学师生在自己所在学校的图书馆提出申请,或者以个人的名义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形式向对方图书馆提出申请,在支付了费用后,就可以获取图书及文献资源。建立校际互通就应该消除自己的图书馆资源已经十分丰富的想法,更要甩掉依靠自家图书馆来满足大学生对信息资料需求的浅见,要采用馆际互借这个国际通行的办法,建立图书馆联盟,实现图书资源共享,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为,图书馆联盟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共享机制,并且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共享的方式:直接共享,还是间接共享。理想的模式应该是大学生们就近得到所需要的图书和文献,而不是为了共享,一定要赶到很远的图书馆。共享的目标应该是在身边实现对图书馆资源的需要。
其次,要培养成熟的图书资源共享观,构建科学的共享机制。
对于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物质条件,现在已经基本具备,通讯网络的发展足以实现共享。物流系统已经遍布全国,只是需要建立合理的付费原则和机制,以促进合理的分担或统筹物流费用。笔者认为,产生以上两个问题的原因还在于观念。因此,要让所有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尤其是那些优质资源相对集中的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接纳共享的理念。有能力的高校图书馆应该给其他院校的图书馆多做些资源支持的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实现共享多做些基础性工作。同时,要广泛地宣传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理念,营造科学利用公共信息的环境,为更好地促进图书资源共享提供理念支持,切实提升职业院校图书馆的水平,以满足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图书信息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诚信机制的建立。因为,高校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需要解决书籍遗失或者不归还的问题,虽然可以很便捷地找到借阅者,但是成本也会很高,会对共享产生负面影响,因而,必要的信用体系的建立也是共享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人民代表:我代表乡人民政府计划生育办公室向大会述职,请各位代表评议。自乡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工作,我们取得了几个方面的成绩。2、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区计划生育红旗单位,市里的排名比以前也有较大的提高,特别在今年的全省大洗牌中,我乡是全市少数几个没有问题的乡、镇,为全市、全区的计划生育工作作出了贡献,彻底扭转了我乡在市、区领导心目中的印象。3、驻村工作,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效益,涌现出了全乡最大的养殖专业户,招商引资,引进的两个大型煤矿,一个已经基本建成投产,另一个前期准备工作也在紧张的进行之中,将给全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年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国家和集体任务。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乡党委、政府、人大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各位代表的全力支持,同时也是颐羌粕烊逋拘燎谂Φ慕峁饧改辏颐侵饕隽艘韵录父龇矫娴墓ぷ鳌?SPANlang=EN-US>
一、认真宣传、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生育政策也相应的作了一些调整,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及时的掌握生育政策,调节自己的生育行为,我们书写标语一百多条,出动宣传车六次,组织文艺宣传队二个演出二十多场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九千多份,举办各类培训班十多期,出计生简报和宣传栏二十多期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使计划生育政策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育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证的申报、审批发放,严格按程序办事,坚持集体审批,全年共计发放一孩生育证92个,申报二孩生育50个,没有出现过错发、滥发生育证的现象。积极推行计划生育村为主和村民自治工作,全乡十六个村已全部落实了村为主,部分基础比较好的村实施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为稳定我乡的低生育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勤政、廉政,严格依法行政,进一步提高了我乡的计划生育工作水平计划生育工作涉及到每家每户,工作量非常大,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办事方便,计生办工作人员放弃节假日、双休日休息,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们至少有三百二十天上班,我敢肯定的说,计划生育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出勤率在乡机关各站所中是名列前茅的,但我们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由于受多子多福等旧的生育观念的影响,少数观念落后的育龄群众想尽千方百计要达到违法超生的目的,有的明目张胆的拉拢腐蚀我们的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人员没有被糖衣炮弹击倒,基本做到请客不到、红包礼金不要,全年共计拒收红包礼金万余元,打击了歪风,树立了正气。我乡的计划生育工作走上了稳步发展之路。对那些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对象和家属,我们放弃了不符合政策,但比较行之有效的对违法人员或家属举办法制学习班的工作方法,而是严格的按程序依法依规办事,做到一碗水端平,没有办过一例人情案。全年共计处理违法对象十二人,没有出现过越级上访和大小恶性案件,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3、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优质服务水平要想稳定低生育水平,单靠行政手段强力推行计划生育工作是行不通了的,只能以人为本,全面改变人民群众的生育观念,让人民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为此我们取消所有的收费项目,让利于人民,仅此一项计生办每年要减少收入三万元以上,免费为育龄期群众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并定期上门查访、解除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计生办每年投入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经费达二万余元。计生技术服务所每年要聘请专家对全乡妇女免费进行妇科病的查治,全年共计查治三千余人次,查出患病妇女12人,并积极协助医疗部门进行了治疗。为了让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得到实惠,我们利用每年的5月29日,全国计生协会活动日对计生贫困户进行慰问走访,共计走访32户,送去慰问金六千多元,并积极动员协会会员中的优秀分子创办“三结合”项目点,安排贫困家庭成员就业。积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根据新时期、新形势下计生工作的要求,我们积极向乡党委、政府建议,制定了有关计划生育的优惠政策和建立了利益导向机制等相关制度,并且逐项得以落实,特别是我乡在全市率先落实农村独生子女保健费,在群众中反响较好,也得到市、区领导的肯定。以上是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所做的工作,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不强,特别是对外出流动人口的违法超生缺乏有效的手段。由于机构改革长期不到位,工作人员的待遇得不到落实,造成队伍思想不稳定,工作不够积极主动。低生育水平不够稳定,任何政策的偏差和工作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低生育水平的反弹。各位领导,各位代表,以上是我代表计划生育办公室向各位的述职,对这次测评,我们也将会正确对待,如果测评结果好,对我们今后工作是一种激励,如果测评结果不好,对我们工作是一种鞭策,促使我们在今后工作中找出差距,奋发赶超。谢谢各位!
- 上一篇:呼吸系统疾病中医特色疗法
- 下一篇:公司财务管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