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中医特色疗法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系统疾病中医特色疗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呼吸系统疾病中医特色疗法

篇1

摘 要 在医学院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医疗体育疗法,使学生学会利用传统体育疗法,身体力行地为患者的康复和医疗服务,这对医学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职业实用价值。结合实践,对中国传统医疗体育疗法在神经、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 中国传统医疗 体育疗法 应用

医疗体育不但能促进很多疾病的临床治愈,而且能加速各种功能的恢复。当前很多国家提出了“运动处方”来解决中老年人及某些慢性病患者的合理运动问题。研究发现太极拳、气功、按摩等中国传统医疗体育方法对治疗疾病有着明显的效果,通过锻炼可使疾病症状得到改善,用药量得到减少。可见,结合医学特色在医学院校开展中国传统医疗体育,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传统医疗体育疗法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到医疗体育的国家。早在三千多年前已有应用体育运动治病的记载。传说在唐尧时代,人们已经应用舞蹈活动治疗关节活动障碍的疾病,比瑞典要早一千多年。

二、我国传统医疗体育疗法的特点

我国传统医疗体育不但强调局部治疗,而且重视整体治疗和提高人体的功能系统,同时把养生保健和治疗融为一体。中国传统医疗体育在治疗方法上丰富多彩,有导引,有行气,有按摩,有拳术。

广泛流传至今的气功、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等不但吸取了的前代导引术的精华,而且强调“意念”的锻炼,要求“意气合一”,“意体相随”,它强调意识和呼吸、体操相结合,“法天地,重人为”的保健思想,“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预防原则,“节阴阳、调刚柔”的动静原则和医疗体育风格。还与按摩相结合,形成我国独特的风格和体系。

三、我国传统医疗体育疗法的应用

(一)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传统医疗体育疗法,对神经衰弱、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溃疡等病都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它要求精神贯注,意守丹田,不存杂念,即要用意不用力和“心静”。这种意识和身体锻炼的方法,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的情况下完成的,它使大脑皮层形成一个特殊兴奋灶,而其它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这样就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可以打破疾病的病理兴奋灶,修复和改善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从而使内脏器官的疾患也获得修复和改善。此外,还调整了植物性神经功能的紊乱现象。

(二)心脏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传统体育疗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对心脏血管系统疾病起着非常大的调节和治疗作用。加深呼吸有效改变了胸腹腔内压的变化,使血液快速流回心脏,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腹式呼吸可以使肺毛细血管与肺泡换气面积增大,提高血氧含量。长期坚持练太极拳的人,心脏搏动有力,皮肤毛细血管扩张,面色红润。经研究,经常练太极拳的老年人血压平均值为134/80mmHg,而普通老年人则为152/82mmHg。

(三)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传统体育疗法中气功、太极拳、导引术都要求呼吸配合,意气相随,吐故纳新。有效地改善呼吸系统的机能,提高人体的最大吸氧量,使肺组织中的毛细血管网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二氧化碳的排出量增加.使血液和组织中的碱度上升,从而改善机体的内环境。在所有的肺部疾患中,几乎都出现病变部位的机能障碍、患病区血液循环紊乱、癌血等现象。传统体育疗法对消除这些后果具有很好的作用,活跃了肺组织中的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涣过程,使炎症尽快得到恢复。

(四)消化系统和物质代谢疾病中的应用

消化系统的疾病与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精神抑郁、忧虑或情绪过分紧张,消化液的分泌就会减少,胃肠蠕动也不正常。胃溃疡和慢性胃炎的发生与人的情绪不正常有直接的联系。我国传统体育能有效地调节大脑皮层机能。腹肌和盆肌的运动,会使腹腔内消化器官保持正常的位置,加强平滑肌的蠕动功能,以防止内脏下垂和便秘等疾病的发生。传统体育能改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使消化系统的腺体分泌正常。

中国传统医疗体育具有完整的医疗理论方法体系相独特的民族风格,它不但在古代占有特殊的地位,而且有现代医药学所不能取代的医疗价值。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国传统医疗体育的方法在对疾病现象、健康机理、生命本质的认识上,以及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上更加显示了其优越性。现代人“防重于治”的思想已经深人人心,所以选择中国传统医疗体育疗法则成为一种必然。

参考文献:

[1] 倪自全.中国传统医疗体育疗法的应用分析[J].体育科学.2002(3):62-63.

篇2

太钢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崔琳琳说:“冬病夏治是治未病的一种方法,体现了传统中医未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治未病”理念。冬天高发的病,在夏季就阻断、干预其未来发病的可能,有三类人群最适合冬病夏治,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小儿反复感冒咳嗽、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患者;二是骨科类疾病患者,包括颈肩腰腿疼、骨关节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病等患者;三是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小儿及成人脾肾气虚导致消化不良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此外,像一些怕冷、怕风、平时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虚寒体质、免疫力低下的亚健康人群也很适合进行冬病夏治调理。

什么是“未病”?

什么是“未病”?怎样“治未病”?这是读者打电话咨询时常问的一个话题。

早有耳闻,太原市中医院在焦国梅院长的领导下,积极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整合了优势资源,于2010年7月成立了“太原市治未病中心”。积极推广中药、各种中医传统疗法,包括针灸、推拿、熏蒸、刮痧、膏方、足疗、药膳、帖敷等在内的各种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同时,推出超微粉技术、免煎颗粒、小包装饮片等现代技术,受到患者的欢迎。

在太原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看到,排队就诊的人还真不少。记者了解到,从该院的接诊情况看,为“防病于未然”而到医院咨询养生之道的市民约占门诊量的一成,而因受“亚健康”困扰而到医院寻求早期治疗的市民则占了门诊量的大部分。

该院防保科科长、副主任中医师郑秀玲对比作了详细的介绍:“今天是冬病夏至的第一天,病人比较多一些,自从2010年7月医院被省卫生厅正式命名为‘太原市治未病中心’以来,前来治未病的人不少,但是真正了解治“未病”的人不多。”

什么是“治未病”呢?郑科长说:“早在2000多年前,治未病的思想就已经被我国古代医家提出。‘上工治未病’要求重视疾病的预防,强调在‘未病’时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治未病”的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思想价值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而将能够掌握‘治未病’思想理念、擅治未病的医生称为‘上工’,也说明了中医对‘治未病’的重视程度。后世的医家将‘治未病’理解为3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已病早治’。”

未病先防――是在没有疾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如中老年人在没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时候就每天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血栓性疾病,又如有些老中医每日练习五禽戏强身健体,预防疾病。

既病防病――是指已经发病但要防止疾病进一步的发展和恶化。如感染了乙肝病毒,形成病毒性肝炎,此时在治疗肝炎的同时,要注意和预防其向肝硬化的进展。

已病早治――是指已经发病要及时治疗。如确诊为高血压,虽然没有任何症状,但要及时治疗,控制血压,减少因为“高血压”这一危险因素而出现的“心、脑、肾”的并发症。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的温和手段进行干预,中医学在长期医学实践的积累过程中,对“治未病”逐步形成了样式多种、角度各异、简便廉验的干预手段。中医学除了使用中药或中成药保健预防外,更重视通过养性来调畅情志,规律而适度运动,辨体施膳,辅以针灸、沐足、按摩、导引等方法内外综合调理。

“哪些人适合“治未病”呢?

1.身体尚健康但精力不足者;

2.体质较差有疾病者;

3.自觉症状明显,但检查指标无异常者;

4.检查指标处于临界值,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者;

5.慢性疾病的治疗恢复者;

6.大病初愈需预防调养康复者。

不要等得了病再去治

有病才治疗,相当于临渴挖井、临阵磨枪。很多人到了疾病影响自己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时候才会去看医生,医生一检查,有的是胃癌晚期、有的是肝癌晚期,早已错过最佳治疗期。一些疾病如果在发展的早期就得到治疗,还会有逆转的机会,但如果病已经形成再来治疗,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或者是打仗了才去铸造兵器,已经有些迟了。

另外,由于疾病的萌芽、发展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常规的体检模式一般只能够查出一些已经形成的病,也就是“已病”的状态,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比如,肿瘤的形成要慢慢酝酿,但也得到器官出现形态学改变才能查得出,这个时候就往往比较迟了。

人一旦进入疾病状态,尤其是大病,医疗费用的投入将是巨大的,而疗效却常常不尽理想。

在“治未病中心”,赵先生向医生主诉,平时工作忙,应酬多,运动少。最近,他经常出虚汗、胸闷、易疲倦,感觉体力不支。杨慧莉主任对其做了全面检查,各项指标却都正常,但他就是觉得身体有些不对劲。通过舌诊、脉诊等中医方法检查后发现,赵先生确实没病,只是“气虚”作怪,若不及时调养,可能生病。开了一副调理药方,建议赵先生平时多吃谷物、山药和蘑菇,少吃辛辣燥热食物,不乱吃补药。此外,还对他的睡眠时间、适宜运动等做了细致交代。在“治未病中心”,不少像赵先生这样查不出病的“患者”。

“治未病”主要关注的是亚健康,随着城市工作压力的增大,城市白领阶层中亚健康问题更值得关注。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亚健康状态者占人群总数的75%。遗憾的是,目前西医对亚健康还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案,有很多病人出现腰痛、风湿等亚健康疾病的时候,西医甚至查不出病因来。现代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活快节奏、不良生活习惯,使现代病种发生了变化。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病、营养过剩带来的代谢紊乱等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这类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

亚健康处于一种“有病”与“没有发病”的临界状态,亚健康的人虽然没有明确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容易引起心身疾病。我们经常在临床见到的包括:心理障碍、抑郁症前期、胃肠道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癌症、下降,倦怠(慢性疲劳综合症)、注意力不集中、心情烦躁、失眠、消化功能不好、食欲不振、腹胀、心慌、胸闷、便秘、腹泻、感觉很疲惫。然而西医体格检查并无器官的问题,主要是功能性的问题。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除了疲劳和不适,不会有生命危险。但如果碰到高度刺激,如熬夜、发脾气等应激状态下,很容易出现猝死,就是“过劳死”。作为健康杀手的多数慢性病,都可以通过“治未病”的种种措施来预防。

“治未病”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始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的医疗理念,是我国传统医学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维护健康、抵御疾病的独特理论和有效方法。近年来,“治未病”理念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制定了《“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施方案(2008-2010)》,并在全国实施。 “治未病”不仅是让人们不生病,少得病,迟得病,延年康寿的需要,也是节约卫生资源,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需要,是富国强民的一项大工程。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患者,发现许多患者并不了解“治未病”的理念,对“治未病”存在认识误区甚至怀有戒心。目前中医“治未病”理念尚未得到普及,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量较小、面较窄,服务模式不完善,手段和形式单一,专业技术队伍缺乏,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也是个中原因。

篇3

【关键词】 小儿咳嗽;黎世明;经验

黎世明,儿科教授,全国名老中医黎炳南教授之子及其学术继承人,擅长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真切体会到其治学之严谨,治病之独到,受益良多,现将其治疗小儿咳嗽病的学术经验介绍如下。

1 治病求本,顾护正气

“治病必求于本”乃辨证论治之最高准则。病之因,不外正、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发病过程中,正虚邪实则病进,正胜邪衰则病退,可见,顾护正气在治病中的重要意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人之发病,均由阴阳失调所致,故以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为机体恢复正常之基本标准。黎师认为治病求本者,除以“病因为本”外,尤需注意“正气为本”和“阴阳为本”,概而言之,就是以阴阳为纲纪,积极消除致病原因,处处顾护人身正气,此乃诊疗疾病之根本法则。

疾病是邪正交争的过程,用药物以助“驱邪”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正气是战胜邪气的决定因素。黎师在治疗上注重顾护正气,虚而无邪者,自当扶正为主;虚实并见者,可扶正祛邪并施;邪盛当攻而正虚不显者,亦以攻邪不伤正为原则。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不堪攻伐,且咳嗽病病位主要在肺脾,即所谓“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正是小儿不足之两脏,故黎师在治疗小儿咳嗽病时,咳嗽无论新久,寒热虚实,皆注重顾护正气,尤以调理肺脾功能为本。

2 法贵灵活,多法并进

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理宜严谨,法贵灵活,证无一定,法无恒法。广东地处岭南炎热多湿之地,以致腠理疏松,汗出过多,气阴易伤,故阳热、阴虚及气阴不足型体质多见。长期生活此地之人,脾胃功能多呆滞,加之在广东发达地区,由于空调的普及、冷冻食品的流行、嗜饮“凉茶”的习俗、抗生素的滥用等,患儿多表现为在本虚基础上夹滞、夹湿、夹痰、夹热,一般由外感诱发,临床表现虚实夹杂、寒热并见、表里同病。黎师根据当代岭南小儿特有的体质和发病特点,指出临证时尤其对于证情复杂者,需抓住重点、多法并进,方可统揽大局,不至于顾此失彼。以下是黎师治疗小儿咳嗽病的常用治法。

2.1 攻补兼施 因于“治病求本”、“正气为本”的诊疗法则,结合小儿“脾常虚”、“肺常虚”的生理病理特点,加之岭南小儿患病,多虚实并见,对于咳嗽病无论新久,寒热虚实,黎师遣方用药除随证选用止咳化痰药外,喜用五爪龙健脾益肺,乃攻邪之时不忘护正之意。攻补侧重不同,调配得宜,自无“闭门留寇”之弊。五爪龙,又名五指毛桃,为岭南特色中药材,甘微温,气香,入肺、脾经,具补脾益气、祛湿化痰功效,功近黄芪而无黄芪之燥热升提,用于降气止咳尤为合适。虚象明显者,选加太子参、党参。咳止而多汗肢冷者,则以黄芪、白术益气固表。

2.2 寒热并用 岭南小儿患病,每每寒热并见。小儿有素体虚寒而骤感风热者,亦有外感风寒而内郁痰热者,或外寒而内热,或上热而下寒,此时温之恐助其热,清之虑增其寒。黎师擅长寒热并用,因诸药各有归经,运用得当,自能各达其所,相辅相成,不因寒热异性而相互抵消。其组方中,常可见用麻黄外散风寒而配射干以内清肺热;或用毛冬青清肺而配五爪龙以温脾;或用陈皮、冬花温化寒痰而配胖大海以清肠通便。

2.3 气血同调 咳嗽病发在肺,而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气郁则必致脉络壅遏不畅,甚而演变成心血瘀阻之变证。施治时,需预见病理之发展,先行截断其演变过程。故黎师主张气血同调,在宣肃肺气的同时,加用活血通络之品,血和则气顺,脉络畅通,有利于气机之恢复,加速疾病向愈。常用毛冬青,其味略苦,微寒,功效一可清金泻肺,二可祛瘀通络,三可祛痰止咳,一物多用,清肺之功不亚于黄芩,而无苦寒之弊,于小儿甚为适宜。据药理研究,毛冬青有镇咳祛痰作用,所含的毛冬青乙素具有抗炎作用,且可以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肺部炎症的吸收。《神农本草经》谓当归“主咳逆上气”,对虚寒咳喘者,黎师喜选当归以养血活血,令“血和则气顺”,而达平喘止咳之目的。

2.4 收散并行 小儿咳嗽的致病原因主要为感受外邪,故疏散外邪为常用之法。小儿脾肺不足,加之岭南地区特殊的地域、气候特点,平素汗多、气阴两虚者相当多见,对于此类体虚感邪的患儿,黎师在驱散外邪的同时,每每喜酌配酸收之品,如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使散邪而不损肺气,敛肺又不碍散邪,每获良效。

3 组制专方,用药精当

在小儿咳嗽病的治疗上,黎老师组制了一个基本用方:北杏、桔梗、冬花、陈皮、浙贝、毛冬青、五指毛桃、连翘、僵蚕、甘草。

3.1 立方之意 黎师知常达变,临床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入手,结合祖国医学的传统理论与岭南特殊的地域、气候及人文特点辨证论治,以“外感因风,内伤因痰”作为小儿咳嗽病因病机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融会主要治法,选取效药,组制咳嗽专方,其所重乃以“病”为纲,尚须临症化裁,非一方统治一病,以不变应万变之谓也。

3.2 方解 北杏仁,其味苦能降,入肺经,有下气止咳平喘之力,合桔梗之宣肺除痰,降中有宣,肺之清肃功能恢复正常,则痰去嗽宁。冬花止咳,用治多种咳嗽。陈皮和浙贝化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前者健脾行气、燥湿化痰,后者清肺散结而化痰,二药合用,标本同治,药简力宏。毛冬青清金泻肺,兼能活血通络、祛痰止咳。选用连翘一味,于清热解毒之中,饶有透表之力,服之常可得微汗,表邪肺热并除,《临证指南医案》中谓之:辛凉,翘出众草,能升能清,最利幼科,能解小儿六经诸热。针对小儿咳嗽病因之关键为“外感因风,内伤因痰”,合僵蚕以祛风除痰。五指毛桃和甘草扶中益气,攻不忘补。全方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气血同调,随证加减运用得宜者,疗效确切。

3.3 加减运用 外感咳嗽初起,风重者不论寒热,加防风发表散风,风寒明显者加苏叶以疏风散寒,感寒而痰湿偏重者,加苏梗以疏风解表、化湿宽中,肺气壅闭者,加麻黄以宣肺开闭;久咳邪潜阴络者,加细辛以搜剔阴络之风邪;鼻塞、涕多者,选加苍耳子、辛夷花以祛风通窍;风热痰盛者,常伴咽喉红赤,选加射干、牛子、瓜蒌皮;风寒痰多者,重用祛痰之品,选加苏子、法夏、紫苑;风燥咳嗽者,选加花粉、麦冬以润肺化痰。内伤咳嗽辨为痰热型或外感咳嗽病久郁而化热者,加选清热散结之品,如蚤休、海蛤壳;寒痰咳嗽者,多伴腹胀苔腻,除加用二陈汤及苏子、紫苑等温肺化痰药外,常选厚朴以消痰下气;气虚痰咳者,喜加五味子、鹅管石以敛气纳肾;阴虚燥咳者,去五爪龙、陈皮,加用黛蛤散、生脉散每获捷效。

4 病案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