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课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治教育课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治教育课教学设计

篇1

我曾经听了两节有百多位教师在场的新课改观摩课。一位教师授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听出焦点,有针对性的发表意见。教师让学生明确该如何听出对方争论的焦点后,展示话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正反方辩论,并让一个学生听后说出双方争论的焦点,及评论正反方的发言。话题是这样的:①有个性的人易不易被别人接受。②中小学生出国留学好不好?结果正反方的学生说不出多少道理,听评的学生也说得不好,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另外一节观摩课是八年级下册的《孔乙己》教学。授课教师让学生默读文本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对孔乙己有怎样的印象?从哪里知道?②概括孔乙己的个性。③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刻画出孔乙己这个人。④能否运用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描绘你的父母、同学、老师。听了这两节观摩课,我的感慨颇多。

其中感慨最多的是教师的课前预设做得不够细致。所谓教学预设,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花大力气去备教材,备学生,教师再找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合理的设 计出教学预案。尤其是备学生,这一点常被许多教师忽略。备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学生的起点、学生的知识面等。试想,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时,如果把学生的水平高估了,那就会出现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茫然不知所措,一头雾水;如果把学生的水平低估了,学生就会觉得老师提的问题幼稚、无趣而没有思考问题的热情。第一节观摩课中,教师展示给学生讨论的话题显然是高估学生了。话题①有个性的人易不易被别人接受。学生对“个性”这个概念不清,也弄不懂怎样的人才算有个性。所以争论很难展开。话题②中小学生出国留学好不好?学生课前没有查阅这方面的有关资料,没有多少道理好说,说出的道理也是肤浅而偏激的,课堂气氛就显得沉闷了。

所以,我们课前备学生时,要从各方面了解学生,只有正确全面地估计学生,学生才会对教师所提的问题感兴趣而投入热情去探究。因此,我们在上课前都应该摸清学生的知识起点、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问题,那课堂教学将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教学预设还要求教师备好教材,吃透教材,充分了解每个文本的教学要求,这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只有对教材烂熟于心,才能随机应变。第二节观摩课《孔乙己》,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孔乙己的语言、动作、外貌等并谈谈表现了孔乙己哪些性格特征,然后就转入训练,让学生用上这些表现手法写人。由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上起来就缺少了深度。特别是教师未能抓住孔乙己前后两次来酒店的外貌、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故教师只有对每个文本的要求理解透了,上的课才会有深度、广度。

篇2

1.教学目标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对学生在通过教学之后应达到的学习水平程度要形成正确的期望,同时还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纺织学科的特点为出发点。

2.教材内容特点

学科不同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就截然不同,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到不同的学科以及同一学科的不同阶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训练、能力要求的不同。

3.学生特征

教学活动的效果是在学生身上得到最终体现的,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征、个体差异、学习基础、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

4.教学环境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综合地考察本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空间条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建有利的教学环境。

5.教师自身素质

要判断一种教学方法的好坏,除了要以学生的掌握程度作为依据外,还要根据教师自身的条件与素养来判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能被教师理解和掌握,并能很好地驾驭,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则不然。

二、中职《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1.讲练结合法

在织物结构与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讲练结合法是较为传统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要学生利用其原有认知结构,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自身的练习从实质上将其内化为新的知识结构。职业中学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反应速度较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讲练结合法能够让职业中学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巩固训练。在《织物结构与设计》教学中运用讲练结合法十分重要,这是因为《织物结构与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一门纺织专业课,当每上到一种新的组织时,教师必须对于基础理论知识部分的内容,如组织的基本概念、组织与织物的特征、组织的形成原理、上机图绘作以及上机要点等进行详细透彻地讲解,并且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电子白板上按照正确的步骤向学生演示作图的方法,之后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作图步骤尝试新的组织的绘作,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以便能及时地掌握学生在作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练习,以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学生只有多听多练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做一体”教学法

纺织专业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可以将课堂移到实验室。如在讲到一些简单组织时,就可以利用小样试织实验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边讲解、边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实践。通过实训项目,将教学做形成一体。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景教学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情境教学法,以既定的教学目的为依据,在充分掌握教学内容以由于该课程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知识讲解与实物分析相结合的授课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的新组织形成从具体的感知到抽象的理性思维的转变,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每讲到一种新的组织时,可以先通过图片、视频及实物向学生展示该组织,使他们对织物的风格特征有直观地认识。如在讲授织物风格特征时,有许多描述织物风格与手感的专业术语,如果只是简单地讲授,学生很难理解,易造成空对空的教学效果。但如果能多找些风格不同的面料,让学生亲自对不同面料进行手感目测,就可以使抽象的术语变成学生直观的感知,从而使抽象的“爽、滑、弹、挺、柔、糯、丰满、悬垂感”等表征织物质感的术语变得具体、生动、直观,这样的课堂教学方法肯定会深受学生的欢迎。同时还可将课堂与实训或实习现场有机结合起来,如在讲授到上机图的组成时,教师可利用小样织机,边讲边示范,让学生边做边总结,利用实践结果达到知识巩固与技能提升,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应围绕预先设定好的“教学任务”开展和实施教学,并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所扮演的仅仅是项目的指导者和协调者,引导和协助学生对整个过程的理解以及掌控,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直接全程参与。在本课程的实践课中就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如在原组织、变化组织、联合组织等组织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预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一块小样,花型、色彩等自定,要求学生自己进行内部的小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制定计划,解决任务进行中的难题,在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下完成自己设计的小样试织。最终成果的评定也由学生自己参与决定,每组成员完成任务之后,要对本组的成品进行展示及答辩,之后由小组之间的互评选出最受喜爱的作品。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带着责任感参与到学习中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明显增强,主体意识得到充分体现,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讨论交流法

篇3

关键词:构成设计;教学方法;项目教学

一、构成设计课程简述

(一)何为构成设计

构成设计严格来说是三门不同的学科,分别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平面构成是研究造型在最基础原始、朴素的状态下如何给人形式美感,没有色彩只有形式排列,主要训练学生的构图能力、想象力、造型能力、创作能力、美的直觉能力等。色彩构成是在平面构成的基础之上让作品增加色彩感染力。所谓“远看色彩近看花”,一个好的作品没有适合色彩是绝对不可以的。色彩给人的视觉冲击永远是第一位的。通过色彩构成可让学生掌握色彩心理学,色彩搭配技巧,懂得适时运用色彩增加作品魅力、吸引力。立体构成是研究三维立体空间下的造型基础,包括空间、材质、构图、排列、色彩等综合运用。三门学科锻炼的目标及方向不同,授课形式及讲授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有严谨的递进关系,同时又相辅相成互补不足,想要达到教学目标,缺一不可。

(二)职业教育环境下《构成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构成设计课程在专业培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潜力的开发,基础审美的确立,形式美感绘制手法及方法的练习。构成设计是专业大课不可缺少的前期铺垫。但是职业教育强调动手实践、企业合作,更加看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校时间短,学时有限。若按照正常教学方法授课,想要完成三大构成教学目标,学时需在120以上。职业教育基础课都面临大幅度删减,构成设计虽然因为重要性被保留下来,学时却只有60左右,缩减了一半的学时,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因此,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只有探索出一条新路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二、构成设计课程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优点与缺点

构成设计传统教学方法整体是平面构成,完成后开始色彩构成,然后再到立体构成。先开发思维,然后知识讲授,举例说明,布置作业,开始实践,期间辅导作业,逐步精进,然后作业讲评,如此过程反复循环,大量练习。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教学过程严谨,知识点全面、清楚,通过大量作业实践逐步达到训练目的,踏实,持久。缺点是:整个教学过程耗时较长,学时保证不了的情况下很难完成知识的全面性讲授,灌输式教育使学生缺乏主动思维,学生参与感弱,积极性不高,对课程缺乏主动兴趣,课堂气氛沉闷,课业繁重,容易引起学生视觉疲劳。

三、构成设计新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要明确构成设计的教学目标:通过三大构成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形式美法则基本知识、色彩心理学知识、色彩搭配技巧、制作肌理基础手法、立体造型知识等,具备造型基础设计能力、点线面抽象设计构图能力,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色彩表现能力,空间控制能力,材质选择运用能力,美的直觉力。教学目标明确以后,要重新整理教学思路,理清各知识点、具备能力之间的关系。

(二)拆分教学模块,打乱教学顺序,整理新的教学思路

把原有的教学模块拆分包括:点线面构成、集团化构成、正负形构成、重复构成、渐变构成、特异构成、发射与结集构成、空间构成、色彩联想构成、色彩冷暖构成,采集重构、马赛克构成、解构重构、肌理构成、立体构成。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抛开具体知识点,组合成全新的项目教学。

(三)变化教学方法,创新上课形式

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则由“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下面,我以一个项目为例阐述教学方法及形式。项目:点线面构成从抽象到二维再到三维的设计变化。整个项目里,我们要引导学生完成从平面构成到立体构成的全过程尝试及体验。基础过程是这样:教师提问点线面相关问题—留时间让学生想象点线面—绘制草稿—学生整理思路回答问题—教师总结问题并带出知识点,让学生了解点线面—学生初探点线面构成,将草稿尝试不同形式的排列,并感受其变化—教师讲评草稿,并交流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解决学生困惑,带出形式美法则知识点—让学生继续运用新的知识点解决草稿形式美的问题—启发学生让画面产生视觉或触觉变化—交流学生在变化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解决学生困惑,带出肌理知识点—让学生运用新的知识点解决草稿形式变化及细节处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运用色彩增加画面感染力—教师讲评草稿,并交流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色彩问题—解决学生困惑,带出色彩构成知识点—让学生运用新的知识点解决草稿色彩搭配问题—教师逐一辅导草稿,并指示绘画正稿—在正稿绘画中强调做工的重要性—启发学生根据二维的作业制作立体空间—讲评作业,连贯知识点,总结问题,项目完成。这样一个项目的完成需要20学时左右。项目完成过程中,教师可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动脑联想。学生则回答问题,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在整体项目中就能快乐地完成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由此可见,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分开教学的传统方法及模式,使得三门学科融为一体,融会贯通,并在项目的逐渐推进中逐步加深专业知识引导及灌输,节约了学时,保证了教学质量。这样可使学生顺利完成从未知、探索、发现、实践、创作、掌握、灵活运用的全过程。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循环练习,效果更佳。其他项目亦是如此过程。

总之,构成设计本身是基础设计课,不同于普通基础课,如素描、色彩等只是侧重绘画基本技法的训练,不需要太多的自主思维,主要是以写生的形式练习具象思维;也不同于专业设计大课,直接运用计算机软操作完成,知识点明确,学生目的性更强,并可以清楚看到课程对以后就业的帮助,学习兴趣会比较高。构成作为基础设计课相较于其他课程,我个人认为比较难懂,学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去适应、理解。这既考验学生的手绘基本功,又需要学生有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大部分教师和学生眼里基础设计课代表着枯燥无味,所以我的重点在于解决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只要感兴趣,就能调动积极性。思想上认真、积极了,再开发挖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不难了,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授课效果。目前在课程改革上初见成效,我会继续努力尝试更好的教学方法,与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1]张霞“.构成设计”教学的新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162-164.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黄河金三角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230-04

一、三门峡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意义

三门峡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靠山西、西依陕西、东连洛阳、西接南阳,是连接豫晋陕三省的重要枢纽。自2008年实施黄河金三角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战略以来,三门峡获得迅猛发展,2011年三门峡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62.9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7664元位列全省第二,是河南省西北部重要的经济大市。

三门峡交通便利,铁路方面有国家东西铁路大动脉郑西高速铁路以及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通过,公路方面既有连霍高速又有310国道穿越三门峡,是河南省西北部也是豫晋陕三省交界重要的交通枢纽。

三门峡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发现的矿藏达到66种,已探明储量的矿类有50多种,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贵金属、有色金属及能源矿产基地,素以“黄(黄金)、白(铝矿)、黑(煤矿)”著称。同时三门峡有丰富的特产:灵宝苹果、大枣,仰韶酒,鹿茸等闻名全国。

三门峡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有利于河南省探索跨省际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题,涵盖东南、暨南、鲁西南、皖西北、鄂北、苏北等周边地区,三门峡处在豫晋陕三省交界处,有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推动跨省际合作建设中原经济区。

有利于河南省以及中西部交通建设。三门峡交通位置重要,而且近年来三门峡一直致力于构建“三纵四横”综合交通体系,届时将大幅改善中西部的交通状况。

二、三门峡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定位

面对当前的发展机遇,三门峡提出了“三大战略定位”,即把三门峡建成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在“三大战略定位”的基础上,三门峡具体提出了“四大一高”战略,即大力推进“大通关”建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大力推进“大交通”建设,增创区位环境新优势;大力推进“大商贸”建设,引领第三产业新发展;大力推进“大旅游”建设,培育经济发展新支柱;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转型新突破。

三门峡应以建设中国三门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三门峡海关为契机力争成为河南省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在建设“三纵四横”综合交通体系背景下努力建成河南省西北部以及中国中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成为黄河金三角区域性商贸、物流、金融中心;以黄河景观为主线,努力打造旅游业,成为河南省新的旅游亮点城市;坚持发展高兴技术产业作为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成为河南省西北部高新技术中心。

三、三门峡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三门峡是中原经济区、黄河金三角实验区的交集地,在积极参与金三角区域协作的过程中三门峡获得了长足发展,在当前建设中原经济区背景下,三门峡应充分利用金三角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各种政策,成为中原经济区的推动者和受益者。

(一)发挥本身交通优势

《中原经济区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商丘、三门峡等城市的支撑作用,形成沿陇海发展轴。三门峡目前正实施的“三纵四横”战略恰恰符合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要求,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趋势下,应争取各种有利政策大力推进“三纵四横”战略的建设,利用本身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本地的物流业、商贸旅游业等,并能争取更多的企业落户。

(二)发挥本身自然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郑州、洛阳、焦作、三门峡、商丘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是建设中原经济区中原料产业方面的要求,三门峡可以以此为指导,充分利用本地矿业资源,大力推动铝精深加工产业以及其他矿业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矿产业聚集,做大做强本地矿业。

(三)坚持突破行政界限

黄河金三角实验区已经进行了突破行政界限的尝试,这对中原经济区跨区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于三门峡地处三省交界处而且远离郑州、洛阳等经济中心,所以应该自己探索一条远离省中心的发展道路。突破行政界限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区域集群效应,三门峡应坚持突破行政界限的尝试,创造自己的发展环境。

四、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是培养各式人才,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工具。特别是职业教育,更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直接结合点,职业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各式各样的技能型人才。区域经济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人财物各方面的支持。而职业教育又从所在的区域得到办学的经费和各种资源,根据区域的产业结构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并进行专业设置,生源大部分都来自本区域,毕业生大部分也都继续服务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它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教育内容和方式。从这一角度看,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那么,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职业教育有利于将潜在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增加人才类型

劳动,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技能,是人类体力和智力的结合。每个人都有某种潜在的劳动能力,这都需要后天的发掘和提升,而职业教育,正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某一专业化的技能,并使其作为职业发展方向的途径[1]。职业教育直接将人由潜在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是通过对劳动者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教育来实现的。

现代社会各种新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也加速了各种新型技术,新兴产业的发展,而职业教育正是通过对受教育者劳动能力的提升来实现教育的目标。提升他们分析,解决各种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使得潜在的劳动力尽快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各种用人单位也对人才的类型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类型的增加以及各种要求的变化,都是职业教育相比其他教育类型而言可以优先做到的。

(二)职业教育有利于提升劳动力品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职业教育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技术知识的传授,以及生产技能的训练。通过提高受教育者对于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运用能力,促进技术的革新。通过对受教育者职业道德,劳动态度,专业操守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提高,提升他们的素质,进而可以间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也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进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职业教育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分流,促进就业再就业

就业问题是长期以来关系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职业教育是就业型的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受教育者某种技能的培养使其尽快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当今世界以知识和通信为主要特征,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与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再仅仅依靠资源这些先天的优势,而更多地是依靠技术的进步来推动经济的发展[2]。因此,人们的职业和岗位的变化就更加频繁,新的职业和产业领域不断出新,对劳动力的配置也在逐渐更新,这就需要劳动者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方法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劳动者只有不断的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通过不断地培训和教育,劳动者的素质整体得到提升,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

(四)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人的充分发展,缩小贫富差距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性的人。人的充分发展是指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并通过对人的劳动能力的培养,使人的智力等得到全面的发展。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它对于促进人的充分发展的作用最突出也最明显。每个人天资禀赋各不相同,在当今的条件下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以及工作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来使得自己具备某些专业特长并有利于将来的工作[3]。通过职业教育的培训,不仅可以使人们已有的特长得以更好地培养和发挥,也可以对受教育者的能力进行培养,促进自身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每个人几乎都拥有某种可以找得到工作的技能,这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是极有利的。

五、三门峡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对区域经济社会的不适应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就是要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实用性技术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应经成为一种共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1年,三门峡市生产总值达到1062.92亿元,较2010年增长12.8%。三门峡市若希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黄河金三角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多层次实用性人才的需要更为迫切,因此,作为三门峡地区唯一一所高职院校――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就成为促进三门峡地区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角色。

然而,三门峡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该地区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宏伟目标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及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大部分体现在相关的文件当中,对于实际操作层面中财政的支持力度并不大,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等等并得不到很好的支援。每年财政向学校建设方面的拨款(几乎没有)。还没有建立起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招生量偏小,收费偏低,宣传成本颇高,经费的经营着实困难。

(二)受传统观念束缚严重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都被人们嗤之以鼻,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是考不上大学的无奈选择,是“差生收容所”,其地位和声誉都比普通教育逊色不少,学生和家长大多数会认为职业教育不能够与普通教育相提并论,职业院校培养不出高级白领,跨入了职业院校的大门就只能学习生产工作,一辈子低学历,低工资,低地位。

过于看重身份而忽视了技术这样的传统观念长期束缚着广大的家长以及学生,俗话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之于人”这样,人们就会认为只有享受了高等教育才能驾驭别人,而学习某种技能就只能受人领导[4]。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人们便对普通教育趋之若鹜,致使普通教育门前“车水马龙”而职业教育门前却“门可罗雀”,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办学条件不理想

目前学校虽然各项教学生活设施较为齐全,布局颇为合理、功能比较完善;已建成建筑、模具、数控、汽车、金工、电力、生物、化工、旅游、物流和应用电子、软件技术等校内实训基地109个(其中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6个),并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1个,还建有面积3000的体育训练馆和面积1万多的图书馆,馆藏图书100万余册。,然而校区总占地1200亩,但实际可利用的占地仅为400多亩。全校学生数18000余人,虽然另有2000亩新校区正在规划建设中,但市政府方面并没有相应的文件表示会有拨款来援助校区的搬迁以及建设,这对于学校以后的建设以及发展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四)教师结构不合理

目前学院拥有教师9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15人,博士、硕士246人。然而,“双师型”教师数目仅为100余人,只占到了九分之一,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技能,特别是操作技能,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为了职业发展而选择职业教育的需要。“双师型”教师的对于学生的技能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要在实践中领会所学的知识,而不是仅仅的纸上谈兵。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匮乏严重的阻碍了该院校的发展步伐。

六、三门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策略

(一)政府政策应有所倾斜

为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三门峡市区域经济科学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要解决好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应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应把职业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应使他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多层次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培训更是素质的培养,院校内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灵宝,卢氏等周围偏远贫困地区,只有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质才能更顺利的发展经济,才能使得他们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提高社会成员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性

1.学生应从自身兴趣爱好着手选择教育类型

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同的职业岗位,并且这些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也尽相同。因此,人才是分不同的类型和层次的,不是说只有从事高精尖的科技工作者和各种专业人士才称得上人才,那些有着良好职业道德,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也是人才的一种。当今时代的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少数的“精英”更多的是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掘自身的潜能,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5]。

作为学生,应冲破传统狭隘观念的束缚,脚踏实地的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模式,并不是说只有享受了普通高等教育才能出人头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从自身兴趣以及自身条件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

2.家长应转变观念

当今社会的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考上最好的大学,读硕士,读博士,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面子,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殊不知,这样片面的强调对于书面知识的学习以及对高学历的过分追求,反过来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家长都是用心良苦,想让孩子以后找个好工作,过上好日子,这种想法本身并没有错,可是,若是全体学生都去报考本科院校,都去接受普通高等教育,那么我们社会的人才分类会出现断层,反过来,接受普通教育的人多而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少,物以稀为贵,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接受了更专业个性化的教育培训之后,就业也就更加容易。

因此,家长们应切实转变观念,从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家庭条件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的随大流。

3.用人单位应该更看重学生的能力,而非学历和学校名气

学历是一个人文化水平的一种体现,但学历与能力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由于各种原因,每个人获得的教育机会并不均等,若用人单位只看重学历而轻视了能力的发掘,势必会使得一些有真才实学而没有高学历的人受到伤害,使得他们的技能被埋没,同时也使得一些拥有高学历的人凭借自己的高学历而沾沾自喜,而松懈。

企业在用人价值取向上不能过度的狭隘,那些攀比,虚荣,不计成本的使用高学历人才,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鉴别的作法是大错特错的。应当更加重视求职者现实技能的考核以及职业道德的评判,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选取适合的人才。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方案

1.推进校企合作

在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下,职业院校应发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人才特点与市场需求的接轨,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产学研一体的复合型职教体系建设,尽可能的发挥学习与实践的契合度,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注入新的活力,最终实现区域发展,企业发展,学校发展与学生个人发展的共赢。在2009年,由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内的11所中等职业学校,7所高等职业院校,130多家企事业单位,并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共同组建了河南省豫西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三门峡市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资源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

3.推进员工终身教育体系,服务全体社会成员(终身学习)

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不断涌现出新的职业或者岗位,这就要求当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好转换角色的准备[6]。“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推动着我们迈向前进。因此,超越于特定职业技能之上的“基本技能”或“核心技能“也应该逐步归入职业教育体系的课程之内。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企业员工培训教育,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率,这样可以有效的完善企业员工的终身教育体系,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力及带动性,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增添活力。

(四)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1.严格教师准入制度

优化教师队伍,合理调整教师结构,要对教师进行有重点的培训,开展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的培训指导,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带头人。制定和完善兼职教师的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鼓励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专业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新增教师编制应侧重于增加”双师型“教师的人数,促进良性用人机制。

2.完善教师的管理和培训

增加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实行先学习培训再上岗就业,考核上岗的劳动准入制度,培育良好职业道德,为在岗,转岗提供保障。还要进一步完善学历证书,资格证书认证制度,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与资格评价机制。做好教师专业学历与教授课程的衔接,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彭捷.浅谈职业教育的地位及作用[J].当代医学,2009.

〔2〕孙伟国,曲春生.关于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3〕张苏里,航宇,王粤平.论职业教育在区域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J].职教论坛,2009.

〔4〕巢淑娟,张贵明.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以河南许昌市为例[J].电子世界,2012.

篇5

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主要是白天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新知识的讲解,学生晚上再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缺少对知识实践应用的练习掌握;教学方法上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形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兴趣缺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难以令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是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胜任会计岗位工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考虑高职院校适合开设的课程科目,并利用互联网络提供的便利对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设计。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设置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的主动性差,独立思考、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对抽象理论知识的接受理解力较差的特点,对他们的教学更应注重如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如何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创新的意识及能力,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最终实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运用的教学目标。从就业来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服务于大量的中小型企业,从事的岗位以会计基础岗位为主,涉及的工作内容也是具体的会计处理事务,比如出纳、成本核算、总账会计、资金核算、税务会计等。中小企业从成本的角度考虑,他们愿意招聘的是能立刻胜任工作、独立处理会计事务的会计人员,而不是需要企业培训后才能上岗的人员。例如,很多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只有一个或两个,因此,首先对他们职业的资格有要求,要求必须要有上岗证;同时,对会计人员综合处理会计事务的能力要求很高,要求会计人员有很强的专业能力,能独立处理全盘会计账务,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核算成本、编制报表、纳税申报都能独立完成;此外,要有很强的社会沟通交往能力,能协调处理好与工商、税务、银行等各个外部主要部门的关系,同时也要处理好与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鉴于此,高职院校应该着重培养的是能熟练会计基础岗位工作,掌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立足会计岗位开发会计课程。具体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三大模块。其中,专业基础课开设的课程主要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一致,有利于学生对会计知识有初步全面认知,能了解会计业务处理的一般流程,为学生参加从业资格证考试打下基础。具体包括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政与金融、经济学原理等。专业方向课是核心课程,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会计岗位工作,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具体开设出纳实务、资金核算实务、往来会计实务、资产核算实务、成本核算实务、税费计算与申报、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会计电算化-供应链知识、企业财务管理、审计实务、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专业拓展课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了解就业行业,增加学生的技能,提高社会竞争力,可开设房地产行业会计、银行会计、预算会计等课程。

二、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改变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网上的知识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源泉。随着微课、慕课等新的教学方式的出现,学生的学习来源、学习地点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因此,出现了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的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这种方式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教师事先做好微课或幕课相关教学内容的设计,通过网络上传到教学空间,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看教学视频,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实现对新知识的基本学习;而白天在课堂上的学习不再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如通过讨论或布置新任务、做作业等方式实现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及内化吸收,此时教师主要发挥着指导与督促的作用。据圣何塞州立大学与教育在线于2012年秋季的测验中发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大大好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鉴于此,高职会计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优点,实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基本操作的教学内容由学生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学习;课堂上则根据会计课程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实践课程为主进行学习。

三、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方法设计

网络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大大扩展了学习的空间,改变了学习的途径,学生可以课前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如何有效利用课堂的45分钟将学生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成为教学关键。

其中,会计电算化课程以实验课程为主,教学地点为计算机房。教学上可采用项目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即任务驱动法。先由教师引入案例,然后分解成一个个项目,根据项目完成相应的任务。教师可以先通过电脑软件进行示范讲解,然后由学生进行上机练习;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同步功能,教师边演示,学生边根据教师演示同步进行上机操作练习。

篇6

Abstract: The basic idea of the Mechanical Design curriculum reform i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engineering, its effective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 problem solving model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Mechanical Design, fully develop students' knowledge application capacity and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mprove the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al ability and design ability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creativity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关键词:价值工程;机械设计;问题教学模式;创造性;有效教学

Key words: value engineering;mechanical design;problem—based teaching model;creativity;effectiv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013—02

0 引言

《机械设计》课程是机电类学员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设计思想,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培养学员的机械综合能力、机械设计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员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创新的能力。然而,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导致课程教学效率较低,不能按预期完成教学任务。价值工程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型学科,在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和分析,经济技术等领域得到广泛的认可,为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的方法和基础。本文从价值工程的角度,分析《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效率,并提出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中心,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为主导的《机械设计》课程有效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率,最大可能的完成预期的目标。

1 价值工程的课程教学表述

1.1 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 价值工程(VE)和价值分析(VA)是美国设计师麦尔斯在石棉材料的替代问题研究中于1947年提出,他总结出一套保证相同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的比较完整的科学技术方法,其后发展到工程设计、工艺和生产领域,完善成为一种技术经济方法,统称价值工程。1978年价值工程的概念由日本传入我国,至今已经在很多领域地到应用和发展。

价值工程基本的内涵就是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着重于功能分析的有组织的活动,这是价值工程的广义定义。价值工程的一般表达式为:

V=■

式中,V表示价值系数;F表示价值化了的功能;C表示寿命周期成本。

价值工程的实质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价值工程着眼全寿命成本,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是有组织的集体创造活动。价值工程的分析重点是选择对象与资料分析、功能分析和方案的创新设计。

1.2 价值工程原理在课程教学中的表述 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用最少的代价,最少的干预获得最大效益,教学的有效性表达为:

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如果我们把课程教学理解为一项工程时,实际教学时间是成本,有效教学时间是功能,教学效率便是教学工程的价值。教学效率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有效教学时间。有效教学时间取决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的有效学习是学习时间、结果和体验。

有效教学时间∝有效学习=f{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学习体验}

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显然,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体验。

2 利用价值工程原理,改革《机械设计》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篇7

摘 要 在现时中职体育教学中,以“游戏”形式渗透到课堂上,不只是娱乐学生身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是利用“游戏”作为教学内容的引导,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游戏教学法 有效性

所谓“游戏”教学法,是通过游戏或者比赛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游戏或者比赛的方式去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动作,还能将这些动作串联起来,达到教学目的,是多数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教到一枯燥、单调、反复练习的技术动作,如果通过游戏与比赛形式进行练习,就能让学生快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那么,我们平时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游戏”呢?

从整个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来看,他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强、内容丰富的“游戏”。“游戏”内容包括有为了教学成效而设置的规则、要求以及学生的态度、情绪、心理状态等等。例如体育课堂中经常出现的:徒手模仿、徒手练习、集体练习、分组练习、流水作业练习等等,都是学生学习技术动作的方法和手段。那么体育课堂中如何才能把如此枯燥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学生好奇地进行模仿、轻松地练习、沉醉于课堂呢?

一、“游戏”的关键是如何去进行,带给学生的兴趣

首先“游戏”规则要简单做起来通俗易懂,带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充分利用时间是“游戏”有效的价值体现。例如在课堂里的“热身运动”中,很多教师都非常注重以“游戏”形式热身代替慢跑热身,通过游戏比赛,既达到热身目的又带有娱乐趣味性,节省了时间。热身的游戏有很多,例如 “跑圈-报数-抱团” ,“老鹰抓小鸡”,“贴膏药”,“10米往返跑接力赛”,“单脚跳接力比赛”,“高人与矮人”,“变向跑比赛”等等。

其次是“游戏”的时间不可过长、单一,要让学生有玩之“回味无穷”的效果;一般学生都是主动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合在一起,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在反复不同形式的游戏中,能激发自身的创造力,使自己达到了一个新的认识;

再次是游戏(比赛)要贴近教学需要、全员参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来选择、制定游戏和规则,灵活变通。

二、采用游戏带动想像,培养学生理解技术动作的能力

体育的形象来自于技术动作的魅力,奔、腾、跳、跃、跑、投等组成了变化无穷的动作,不但刺激了人们的视觉,还让人充满幻想。在体育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技术动作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方法枯燥的教学内容转换成有趣的、生动的教学方式,把娱乐和学习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学对学生更具吸引力。

如以36人一个班为例,教学内容为篮球的双手原地胸前对地传球技术动作,教师示范传球动作后,讲解游戏规则,12人一组分三组进行,每组有两人作为防守员,其余是进攻员,围成直径8米的圆圈,要求防守员不断的抢球,进攻员必须以双手胸前对地传球的技术动作把球传给其他队员,防守者摸到球后成为进攻队员,该进攻员则成为防守队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游戏,要求学生必须对地不得对空传出去,否则算为例。这样,看起来是在游戏中娱乐其实是在游戏中学习,调动更多的学生的积极性。这是一个具有体会动作、趣味挑战为一体的游戏教学方法,但要注意在游戏过程中必须规范动作要领,它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能很好地体现了教学的弹性和有效性。

三、把握重点,确保“游戏”实施有效

实施“游戏”教学法,关键是教师,重点是学生。只有教师通过观察了解本教学班学生情况,并对“游戏”有准确的定位,才能有效进行“游戏”教学。

“游戏”教学法也要做到由简单到复杂,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使用“游戏”教学法的,为了减少“游戏”教学法的盲目性,授课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按照不同年龄(年级)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学习方法的规律,要选择合适的“游戏”,做到步步推进,级级提升,例如开学第一周,主要是引导学生能参与“游戏”,培养“游戏”的兴趣;第二周,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各种“游戏”的乐趣和学习的方法;第三周后,根据教学内容要选择新鲜的“游戏”、“比赛”,例如:篮球高、低手运球绕杆技术,就可以采用“游戏比赛”的形式进行。学生能根据实际进行准确评价学习情况。

四、准确定位,做到“游戏”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相结合

中职体育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要注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兴趣的激发,根据以往“游戏”教学法有效性偏低的情况,我校教师通过专门对学生开展调查活动,找到了具体的原因:以往的“游戏”教学没能很好地根据上课内容进行,在游戏教学法的内容设置上,与初中时期的教学方法相似,不能体现中职教育特色,教学内容老旧,导致部分学生热情度不够甚至是厌倦。没有学习方向,目前中职体育缺乏“行政性”色彩,例如不需要参加中考体育加试,高考体育加试等,导致学习成效得不到重视等等。通过调查研究,我校的“游戏”教学法已经有了比较准确的定位,主要表现在:

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游戏”相结合,保证体育技术动作的技能含量,而教程外的“游戏”对于学生来说更有趣味,既保证技术动作学习的质量要求,又能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其次是关于教学方法问题,例如“重复练习”教学法与“游戏”教学法相结合,体育课堂中的任何教学法都不是孤立的,通过“游戏”“比赛”代替枯燥的重复运动,让学生借助游戏规则懂得技术动作的要领;

再次是教学进度要与“游戏”的设置相适应,特别注意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也就是学生的年龄、水平、技能等情况,避免生搬硬套游戏教学法现象。例如中职的篮球教学更需要注重掌握动作技巧、团结互助的锻炼,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智发育已经接近成人阶段,认识改变不规范的技术动作相对也比较容易,让他们熟悉篮球的基本技术和比赛规则,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运动品质。

最后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要求设置游戏的难度和合理时段,让学生掌握必须的运动技能。一般每一项运动项目,都有相关的普遍性和合理性。在新授课前,对于复习技能是可以适当利用“游戏”、“比赛”进行的,以篮球教学为例:“运球绕杆”技术、“单手肩上投球”技术、“运球往返跑”技术、“双手、单手传接球”技术、“急停跳投”技术等等都适合游戏比赛教学法,增强学生对动作技术的记忆和掌握,乐于去运动,培养学生终身运动为目标。

五、完善“游戏”教学法的评价方法

为了提高“游戏”教学法的质量,我校确定以下方法进行评价:

(一)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局限于课前与课后,首先对学生阶段学习效果评价,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可以通过交流、互动形式进行评价;其次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是部门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进行,专门针对“游戏”教学法结合其他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评价,一般是采用说课、听课、讨论、教案展示等方法进行;这个过程主要是及时了解“游戏”教学法的利与弊,使它得到更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二)在课程结束或单元结束时进行,主要是在期中和期末,对学生的评价是,同学之间以及班级之间组织对抗游戏比赛,例如开展篮球对抗比赛游戏,不只活跃课堂气氛,还带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对“游戏”教学是一个很成功的体现。对教师的评价是由所在的部门进行,组织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是否与教学内容相呼应、出勤、教学能力、品德、教学是否与实际联系等等,通过制作调查表格,让学生填写并打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工作绩效依据。

(三)在学生对抗游戏比赛中,所有教师现场观摩、记录比赛情况,包括个人技术运用、团体协作、得分、成绩积分等,进行等级评定评价,并确保评价学生的结果真实有效,让部分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空间和展示的舞台。

所以,中职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充分结合“游戏”教学法,体育教学中加入了“游戏”教学法不单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游戏”教学法,除了以锻炼学生健康第一为宗旨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为目标。坚持“游戏”教学法结合其他教学法教学,对中职学生体育教学具有良好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吴向东.体育游戏法在高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以台州中学为例[J].改革与开发.2010(10):135.

[2] 刘智.游戏法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8):201.

[3] 马红伟.郑雪莲.体育游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6).

[4] 蒋云良.浅谈游戏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华章.20119(13):218.237.

[5] 尹红明.对中学篮球教学训练中应用游戏法的探讨[J].体育世界.2010.

[6] 谢爱国.浅析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J].现在阅读(教育版).2011(19):1241-1244.

[7] 范珍妹.浅谈游戏在快乐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体育科技.2006(1):64-66.

[8] 陈聪云,李杰桃,钟丹.高职院校体育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6ISBN978-7-5644-0969-2.

篇8

关键词:远程教育;法学;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设置的构想

新课程专科阶段最低毕业学分拟定为76学分,共1368课时。其中公共课程全部为必修课程共6学分,108学时;专业必修课程51学分,918学时;专业选修课程1分,342学时;取消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课程。

公共课程开设大学语文(3学分、54学时)、政治理论(3学分、54学时),取消开放教育入学指南、外语等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开设宪法学(3学分、54学时)、刑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民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诉讼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法理学(3学分、54学时)共五门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开设婚姻家庭法学、环境法学、法律调解学、中国法律思想史、司法口才、国家赔偿法、物证技术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学员从中选取至少1分的课程修读。

新课程本科阶段最低毕业学分拟定为71学分,共1 278课时。公共必修课程共6学分,108学时;专业必修课程55学分,990学时;公共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最低选修10学分,180学时;取消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开设应用文写作(3学分、54学时)、政治理论(3学分、54学时),公共选修课程开设外语、计算机应用、逻辑学等课程,取消开放教育入学指南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中国法制史(5学分、90学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经济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证据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国际法学(5学分、90学时)共五门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开设世界贸易组织法、人权法、海商法、国际贸易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商法、知识产权法、外国法制史、婚姻家庭法学、环境法学、法律调解学、中国法律思想史、司法口才、国家赔偿法、物证技术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学员从中选取至少10学分的课程修读。

二、新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一)取消毕业论文必要性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文章。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文字记录,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论文具有三个特点:指导性、习作性、层次性。

从目的上看,成人学员大多已经在工作岗位上撰写了论文,部分学员还参与了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的攻关。仅仅以本科课程、甚至专科课程是否可以应用到具体问题上来总结和检阅学员的学习成果,显然略失偏颇。

从特点上看,指导性做不好。远程教育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不能保证学员的论文质量,甚至有些指导教师自己撰写论文都存在很大的困难。习作性没必要,前面说了,好多学员已经写了不少的论文,个别学员公开发表的论文无论其理论性,还是实践性都强于指导教师的论文。

(二)取消外语必修课程的必要性

学以致用是学习最根本的目的,远程教育专科培养的是低端的人才,这些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几乎不会接触到外语,即使真的需要用到外语时,我们学的外语知识根本解决不了学员的需要,因为学员遇到的外语专业性太强,而我们现在设置的外语课程根本谈不上什么专业性。

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知识是必要的,但并不需要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也不可能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与其通过自己一知半解的外语水平学习借鉴外国法律知识,倒不如通过专业化分工方式,将那些有外语天赋的外语尖子培养成为职业地翻译人员,将国外先进的知识准确的翻译成为汉语文章,供工作一线的每一位人员参考、借鉴。

(三)减少专业课程数量而增加学分和学时的必要性

1.课程数量的设置要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通过对普通高校高等教育法学专业和现代远程教育法学专业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及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普通高校要培养国家级的高层次人才,甚至是国际级的高级人才,它是一种精英教育,其毕业生部分将成为法学专业的职业研究人员、教学人员,而非一线工作人员,另一部分将成为实务界领军人物。它要求学员知识面广,课程覆盖法学专业各领域;要求学员有较高的理论研究能力,课程理论性要强;要求学员具有比较法研究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外语课程必修。所以普通高校除了设置宪法学、法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学、民法学、民事诉讼学、行政法学、行政诉讼学、商法学、经济法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十四门主干课程外,各普通高校依据自身教育目标的侧重,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比如,邮电大学培养能在信息产业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备认识和处理信息时代来临所产生的新问题,如计算机犯罪、网络犯罪和通信市场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等的基本能力。其在主干课程之外开设信息产业法律法规和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经济类院校法学专业在主干课程之外开设知识产权法、保险法、金融法、海商法、劳动法、公司法、国际经济法等课程。还有些学校开设律师实务、法律文书、秘书理论与实务、社交礼仪、计算机应用基础、文献检索与利用、专业英语等课程。 而现代远程教育培养的是有利于当地经济建设、留得住、用得上的具有一定法学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在固有单位发挥自己法学专长的基础人才,它是一种大众化教育,毕业生绝大部分是已经有稳定职业和一定的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另一部分还有稳定职业的毕业生也将成为基层人员。它不要求毕业生知识面广,更不追求毕业生有很高的理论研究水平。所以,现代远程法学教育课程设置应区别于普通高校法学课程设置。

2.课程数量和深度的设置要与学员求知状况和基础相适应

电大法学专业专、本科学员中不仅有在职人员,还有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为了调整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甚至是为了解决就业,选择了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内容个别化的学习方式继续其学业。这个群体的学习目的不是要成为国家高级人才,而是要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有用人才;这个群体,他们在选择专业时是有的放矢,并不盲目的,他们几乎全部是有过法律实践的法律实践者。

鉴于现代远程教育面对的群体自身的条件和追求的目标,以及中央电大的培养目标是“各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就应该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作为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课程数量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课程深度以能完全、彻底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被学员掌握、应用为原则。

3.课程数量的设置要适应教学方式和技术的要求

现代远程教育是通过提供视频和授课讲义,同步播放自主学习课件。课程讲解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学习,它具有虚拟性、兼容性、开放性、支持协作和信息资源的丰富性,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创新性,在教学手段上倡导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大力推动教学研究、教育技术应用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要求教师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远程教学工具将日益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也将逐渐丰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多样化、层次化、专业化,万金油式的基层法律工作者将会被社会彻底淘汰。真正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才是现代远程法学教育的终极教学目的。只有对现在的远程法学课程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体现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网页设计与制作》 项目式教学法 工作室模式 应用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网络展示形象、推销产品已经成为常态。因此,设计和制作网页也日益成为当前社会必备的专业技能。

根据发展需要,我校适时开设了《网页设计和制作》课程。并积极探索项目式教学法,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让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在探索“项目式教学法”的过程中推行了“工作室”教学模式。“工作室”是基于项目式教学法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首先根据现有专业的发展方向和领域成立相应的工作室,然后在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积累后,安排进入“工作室”进行系统化集成化的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要我学”转成“我要学”。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网页设计和制作》课程中运用项目式教学法的体会。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实际经验为中心。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具体、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

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我主要把一个网站的设计及作为学生的工作任务,具体设计什么内容,域名申请及使用的Web服务器的服务商由学生自己和客户进行选择决定。

整个教学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工作项目的确立、项目任务的分解、项目成果的评价。

1.工作项目的确立

“工作室”模式项目的确立一般来自于计算机专业技师教师承接的实际项目,如校内校外的一些教师的个人网页,企事业单位的网站制作,一些电子商务,淘宝网店的制作。这些具体而实在的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完成后得到客户的评价有很大的成就感和失败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一般一个完整的动态网站分为几个模块:后台用户管理系统模块、网站信息管理模块、新闻管理模块、产品管理模块、信息反馈系统、企业网站前台界面等模块。根据这些模块将学生分成6个项目组,每个项目组设立一个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给其他的成员分配任务,成员专职专项定期召开碰头会议,介绍各自的工作进展,在遇见各种难题的时候学生之间共同探讨。

教师可以帮助项目经理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安排。

2.项目任务的分解

为将项目实施到位,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通过讨论,成立项目小组,“工作室”模式需要设计一个总的项目经理团队,负责整个项目的策划、规划、美工、协调工作,然后再设立小的项目组,设立分项目经理负责制,让项目经理考虑每一个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行项目层次分项和角色任务的分配,让每一位学生溶入项目设计的全过程,根据客户和市场对设计项目的要求。教师以合作者的形式与每一位项目经理共同对各项任务作如下的分配。

(1)网站的策划,负责整体网站的构架,结构,负责网站的,申请域名等工作,收集网站的文字、图片材料,等等,需要和客户进行沟通。适合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强的学生,一般都由项目经理兼职。

(2)网站的美工,负责网站首页的版面设计。还要负责二级、三级页面版面的设计和规划,由美术功底比较强、平面设计软件学得相对比较好的学生胜任。

(3)网站的动画制作,负责网站的动画和广告条的制作。由Flash、Photoshop等软件学得相对比较好的学生胜任。

(4)网站数据库的制作,负责网站的数据库的制作。动态网站的制作离不开网站数据库的制作,由数据库软件学得较好的同学胜任,其熟悉数据库与网页结合的技术。

(5)网站的制作,负责网站的制作、完成。由CSS、Html、Javascript、Dreamweaver等语言学得较好的学生胜任。

通过实施的过程,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点串联起来,并运用到具体的项目实施中。这样就能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到团结合作的快乐。在实施阶段,教师主要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当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碰到困难时,给予具体的帮助,教师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3.项目成果的评价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项目也告成功。每个项目组最终完成的是一个项目,每一个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的工作都是相互的,也都是在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过程中产生的作品,每一个流程都要做得比较完美才能完善整个作品。我利用多媒体的控制平台,收回学生的作品,又汇总分发到每一个学生机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自评、互评。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成果的展评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学到传统课堂教学中得不到的效果,对培养学生自信心等方面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学生对各自项目设计自评,不仅有利于自主学习,而且可以改进课程或教学的设计,其作用是重视学生学习主体,重视学生的反思,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互评让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共享,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以及提出改进意见。与此同时,也请客户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更具有市场意义和现实意义。最后教师对各项目组的设计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学生设计时不能只进行优劣评价,而应该指出问题所在,给出具体改进及修改建议等,让学生去完善自己的设计。曾有某公司在参与评价05级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作品后,录用了一名学生,这是实施项目教学成果评价的一个肯定。

在评价阶段,教师应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项目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让学生评价自己的积极参与的行为表现,总结自己的体验;评价学生在项目教学中的独立探究能力及与小组合作的精神。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

总的来看,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运用项目式教学法特别是工作室模式,将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实际工作中网站设计的一般工作流程,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学习技能,可以较好地满足市场对学生的能力需求。

参考文献:

[1]程少伟.谈行为引导教学法之项目教学法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篇10

摘要: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目前,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学生厌学现象比较严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

一、模拟表演,引发兴趣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善唱能舞、表演能力强的特点,笔者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了解幼儿园以及家庭教育的现象,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导自演。学生的表演惟妙惟肖,模仿幼儿、幼儿教师及家长等角色都十分逼真,而且主动投入、主动参与的意识都非常强。学生的表演不仅要反映幼儿园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且关键要通过表演掌握教育幼儿的正确做法。模拟表演形式新颖、活泼,效果奇佳,深受学生的喜爱,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一次表演中,学生扮演幼儿老师因家长送礼物而对班级的两个幼儿的态度发生变化。当两个幼儿在活动中发生矛盾时,老师对家长送礼的小朋友态度温柔、宽容,而对家长没有送礼的小朋友态度严厉、苛刻。表演结束后,学生反应很强烈,一致否定了这个老师的错误做法。

二、精心设问,激发兴趣

有这样一句名言:“要想得到聪明的答案,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问要做到:一是问题必须目的明确,紧扣教学目的和重难点。二是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用巧妙的提问给其提供思维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三是问题之间要有联系,要由易到难,环环紧扣。四是问题要使学习好的学生有“想头”,又要使学习中下的学生有“说头”。只有这样,问题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老师在掌握了教材后,备课主要备问题,只有设计出好的问题,才能使教学不成为灌输,而成为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讲“遗传对幼儿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内容时,老师提出了三个小问题:一是先天失明的幼儿能否成为画家?二是先天聋哑的幼儿能否成为音乐家?三是无脑畸形儿能产生心理活动吗?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却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肯定遗传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前提作用。这些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教学能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三、运用信息化教学,提高兴趣

传统的教学工具如粉笔、黑板等,远远不能满足中职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以声、文、图、像为一体的信息化教学,适应了这种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可以浓缩教材精华,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实直观内容,随时将最新的知识和大量针对性较强的案例填加到教学中,以满足中职学生的专业需要。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教学,其理论性较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学习热情。因此,每节课笔者都精心制作课件,努力把枯燥的书本知识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幼儿歌曲的伴奏下,学生进行模拟表演,感染大家的情绪;在可爱的幼儿动画背景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增强记忆的效果;在幼儿活动的电教资料演示下,学生更直观了解幼儿的心理和活动表现,丰富感性经验。例如:在讲“幼儿角色游戏的含义和特点”内容时,教师剪辑幼儿玩娃娃家、医院、商店、理发店的游戏片段,通过课件,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什么是角色游戏?幼儿的角色游戏有哪些特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及游戏的场景。这样教学,教师变口授为操作演示,通过看、说、听、想,学生不会感到负担过重和厌烦,反而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进入忘我的境界,完成学习任务。

四、以情激趣,亲师信道

教师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是一种教学艺术,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和艺术手段。因为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表现,会使学生通过“老师对这门课有兴趣、有研究”,进而实现由“老师感兴趣”向“我也会感兴趣”的转变。这样学生会产生情感共鸣,从而集中注意力,引发学习的兴趣,并达到师生情感交融,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排除干扰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乐教就会带着感情上课,就能创造和谐的气氛,就会教出意趣来。

参考文献:

[1]姚梅林,郭芳芳.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