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婴幼儿口腔卫生护理

篇1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口腔保健;龋病

龋病是发生于牙体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是口腔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婴幼儿3岁之前就可以罹患龋病,有报道1岁婴幼儿的乳牙就发生了早期龋。乳牙龋不但会影响美观,一旦乳牙早失对儿童面部的发育还会造成长远的影响[1]。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口腔医务工作者开始关注乳牙龋病的研究和预防。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9~10月密云县牙病防治所由临床抽出医务工作者,经一致性对比试验后,确定一致性对比试验结果在95%以上的两名临床医生参加此项工作调查和变形链球菌取样工作。变形链球菌样本由舌背提取8 h内,在38 ℃环境中进行细菌培养72 h,由专人读取培养结果。读取标准,0级:<10 000 cfu/ml;1级:<100 000 cfu/ml;2级:100 000~1 000 000 cfu/ml;3级:>1 000 000 cfu/ml。

1.2 调查对象 为2003年5月~2005年4月分娩的足月新生儿,随机抽取并愿意参加配合此次调查的母亲,共216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69人,占31.9%;高中和中专学历81人,占37.5%;初中以下学历66人,占30.6%。

1.3 调查时间 2006年9~10月采用入户和门诊两个途径进行调查。

2 结果

2.1 口腔保健知识问答方面调查 回答这些问题共216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69人,高中和中专学历81人,初中以下学历66人。问答题的内容为,第一题:使用含氟牙膏能够预防龋齿。第二题:牙齿的好坏是天生的,和自我保护关系不大。第三题:乳牙迟早是要换掉的,和自我保护关系不大。第四题:母亲牙齿不好会影响孩子的牙齿。第五题:保护孩子的六龄齿很重要。第六题:3岁以下的儿童需要父母帮助刷牙。第七题:每年应至少做一次口腔健康检查。结果见表1~4。表1 回答的结果表2 回答正确的结果表4 受检儿童口腔卫生状况与口腔变形链菌培养结果注:患龋年龄最小的为16个月,共萌出16颗牙齿

2.2 母亲变形链菌培养结果 0级82例,占38.0%;1级41例,占19.0%;2级48例,占22.2%;3级45例,占20.8%。培养结果越高,口腔内的变链菌数量越高。

3 讨论

随着人类对龋病认识的提高,现在人们公认的龋病病因为四因素学说,细菌因素:主要致龋菌为变形链球菌;宿主因素:宿主是龋病发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其主要直接因素是宿主自身的牙、唾液、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饮食因素;时间因素:龋病是慢性硬组织破坏性疾病,它与其他慢性疾病一样,有一定的时间因素[2]。婴幼儿龋病是由母婴传播变形链球菌而获得的感染性疾病。具有以下特征:(1)只有在牙萌出之后,口腔内才有永久变形链球菌的定植;(2)如果口腔内已经有成熟的菌群存在,变形链球菌很难再植入;(3)蔗糖为变形链球菌在牙面的黏附提供了便利;(4)婴儿口腔内的变形链球菌主要来源于家庭,尤其是母亲;(5)母亲口腔内很低水平的变形链球菌就足以传播到婴幼儿口腔内。母婴之间变形链球菌的传播主要发生于婴儿乳牙萌出阶段。因此预防儿童龋齿的关键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母婴致龋菌传播机会,所以,母亲有必要从妊娠6个月开始到婴儿乳牙萌出后其口腔内建立起成熟的、稳定的、非致龋的菌群的过程中始终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1]。人们生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首先需要她们获得正确的口腔卫生知识,并不断加深她们的认知,从而自觉地转化为自身行为。从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母亲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的检出率比较高,从孕期开始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预防婴幼儿龋病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保健知识获得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需要医务工作者和全社会加强对准妈妈和妈妈的口腔保健知识宣传,使她们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得正确的口腔保健知识,并转化成为她们自觉的口腔保健行为;同时,指导她们的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口腔保健问题。

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在掌握口腔保健知识和育儿过程中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方面明显高于受过初等教育的母亲,所以,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女性的教育,提高未来母亲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从源头做好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

口腔变形链球菌培养结果与受检儿童口腔卫生状况的统计中可以看出:患龋儿童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的检出率高于未患龋儿童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的检出率,所以应该充分重视儿童的口腔护理,如擦拭牙齿、餐后漱口等,从小培养其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白族;婴幼儿;龋齿;预防保健

中图分类号:R78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74-02

乳牙大多在出生后四至六个月开始萌出,萌出顺序依次为四颗下切牙,四颗上切牙,四颗第一乳磨牙,四颗尖牙,最后萌出四颗第二乳磨牙。乳牙萌出后,家长容易忽视牙齿的保健,导致在婴幼儿阶段容易出现龋齿。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婴幼儿龋的患病率2岁组为7.5%、3岁组为11.35%[1]。研究表明预防龋齿的最佳时期在婴幼儿阶段[2]。本文针对婴幼儿龋齿的发生因素,以大理市白族婴幼儿为例对龋齿预防保健进行干预。

一、婴幼儿龋齿的概念

婴幼儿龋齿是指在萌出时间不长而被龋坏的上颌切牙,通常发生在不容易被变形链球菌破坏的颊侧面。

二、婴幼儿龋齿的发生因素

对大理市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并结合国内外专家调查研究发现,婴幼儿龋齿与喂养方式、喂养习惯、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情况、主要龋齿菌、遗传因素有关[3]。

1.喂养方式。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三种方式。国际上存在对三种喂养方式与婴幼儿龋齿发生的关系的争议[4]。单纯认为喂养方式与婴幼儿龋齿有相关关系是不正确的。客观喂养方式过程中还有主观的喂养习惯存在。文雪[5]等专家认为抑制因子可能是母乳中含有的一种可以降低婴幼儿龋齿发生率的物质,母乳喂养较混合喂养其致婴幼儿龋菌在口腔内定居的时间可延缓,但母乳喂养只是一种方式来最大限度的预防龋齿的发生。

2.喂养习惯[6]。与大理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后发现主要不良的喂养习惯有断奶时间晚、喂养时间过长、睡觉时含奶瓶或等。据国内杨丹、葛学军等专家认为,国内产妇有喂养时间过长和让婴幼儿睡觉时含奶瓶或等不良的喂养习惯,而这类习惯与婴幼儿龋齿的发生率呈相关性关系。当孩子含着奶瓶或睡着以后牙齿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婴幼儿所食的都是含糖分较高的乳制品,其黏性比其他食物更明显,在婴幼儿进入睡眠以后,乳制品或者乳汁黏附在牙齿上,睡眠中唾液流量减少,吞咽率下降,牙齿受到酸性环境的冲击减少,因此这是给予龋齿形成的一个很好的环境。

3.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情况[7]。在大理市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后验证专家所研究的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高低决定了对婴幼儿牙齿保健的重视水平。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很少有关于龋齿的研究报道。家长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孩子的牙齿健康情况越关注。在美国,中产阶级以上的许多家庭非常重视婴幼儿口腔健康状况,在孩子一周岁以前会定时到牙医处进行检查。婴幼儿吃完奶或者食物以后,都应该对其口腔进行清洁,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和经济允许的家庭里,会去购买专门为婴幼儿设计的软毛刷,在孩子出了第一颗乳牙以后轻轻的进行清洁,用专用毛巾对牙槽进行清洁。大理市白族婴幼儿的大部分家庭都不注重在乳牙期发生的龋齿。他们认为乳牙总是会换成恒牙的,无需过多注重乳牙的健康情况,熟不知乳牙龋齿会给恒牙的生长带来的坏处。

4.主要致龋菌[8]。许多细菌学家研究发现婴幼儿龋齿的发生与变形链球菌有关,是一种微生物专一性疾病。变形链球菌是一种病原因子,除此之外,乳酸杆菌也是一种影响因素。在患有龋齿的和正常的婴幼儿的口腔里都发现了变形变链菌和乳酸杆菌。但是患有龋齿的婴幼儿口中的细菌数量是正常婴幼儿的100倍。变形变链菌的定居时间越早对婴幼儿牙齿的危害就越大。这种变形链球菌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由母亲传播给婴幼儿。途径有亲吻、经口喂养等。

5.遗传因素[9]。在杨晓等专家的研究中发现父母中有一方或者双方都患有龋齿的孩子其喂养龋的发生率高于无龋父母的孩子。在国内外其他专家学者研究发现婴幼儿龋齿的发生与血锌、氟、钙等有关系,而血锌、氟、钙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遗传。

三、婴幼儿龋齿的坏处

乳牙是否健康会给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和未来恒牙的生长带来影响。当龋齿发生,乳牙被损害以后提早掉落使得婴幼儿的咀嚼功能下降,影响其消化功能、营养吸收,导致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其次,某些乳牙被损害提早脱落后,会打乱恒牙的萌出顺序,继而使孩子的恒牙排列不整齐甚至导致错颌畸形;从而影响孩子的外形,导致牙周病的发病率增加。孩子会因为外表畸形而产生自卑等负面心理情绪,影响孩子健康的同时阻碍了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四、婴幼儿龋齿的预防

1.喂养方式和习惯。在母乳喂养时,母亲应养成给婴幼儿定时喂养的习惯,乳汁中含有乳糖,定时喂养可以减少婴幼儿龋齿的发生率。在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时,家长应养成定时喂养的习惯从而避免婴幼儿含着奶瓶睡觉而增大了奶瓶龋的患病率。三种喂养方式后都应对婴幼儿口腔进行清洁,最大限度的减少患龋率。

2.家庭护理。提高家长对乳牙健康状况的重视。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父母亲应在婴幼儿萌出第一颗乳牙开始,为婴幼儿进行牙齿保健,预防龋齿。可以选择使用指套式牙刷清洁乳牙,或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为婴幼儿清理口腔残留的乳汁或辅食残渣。在婴幼儿的成长中应培养其对刷牙的兴趣,尽早令他们自主刷牙。婴幼儿牙齿在父母的帮助下进行自我保健的同时,还需定期到医院进行牙齿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婴幼儿的定期检查时间为二至三个月[10]。

3.致龋菌的预防。致龋菌的传播途径是亲吻,经口喂养等。父母亲与婴幼儿亲近时应尽量避免亲吻,或成人须在饭后清洁口腔减少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和降低其粘附性。在喂养过程中应避免经口喂养,减少致龋菌的传播,最大限度的预防龋齿的发生。

4.饮食[11]。婴幼儿于出生四个月开始添加辅食。父母可以在辅食中添加有益于牙齿的食物。首先是鱼蛋肉奶等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其次是豆类和五谷杂粮。饮食中的甜食对于婴幼儿而言是诱惑力极大的食物,在满足婴幼儿的同时也做到保护他们的乳牙需做到:首先,限制婴幼儿的摄糖量;其次糖果尽量选择糖分含量较低、黏性较低的种类;第三,糖或糖分的摄入尽量与正餐同时进行;第四,摄入糖分后,家长应主动为婴幼儿漱口,为其清洁口腔;最后,在婴幼儿睡前避免摄入糖分。在孩子乳牙萌出基本完成时可以开始训练孩子咀嚼食物,通过咀嚼食物也能够促进唾液的分泌,使颌面部的生长发育良好,同时也是有益于牙周组织的健康。

5.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定期随访[12]。于宏专家研究发现南京市婴幼儿龋齿大约占门诊量的40%,婴幼儿龋齿治疗痊愈后因为家长不够重视口腔健康,婴幼儿龋齿的复发概率也较高。因此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对患有婴幼儿龋齿的家庭进行定期电话随访,随访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喂养方式和习惯是否改变、婴幼儿口腔的清洁情况、饮食的均衡情况、是否定期检查牙齿等。研究发现,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的定期随访能够有效的降低婴幼儿龋齿的复发率,引起家长对婴幼儿龋齿预防保健的重视,使婴幼儿口腔情况得以改善。

对大理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后,针对婴幼儿龋的发生因素给予相关的预防措施。婴幼儿的乳牙成长与恒牙的健康是相关联的,家长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对乳牙的重视,从喂养的方式和习惯、家庭护理、致龋菌的预防、饮食等方面着手对乳牙进行保护,对婴幼儿龋齿进行预防,为恒牙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对白族婴幼儿进行随访,可有效降低龋齿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晓芳,等.婴幼儿龋危险因素的研究近况[J].牙体牙髓牙周病杂志,2003,13(9).

[2]毛兰萍,等.婴幼儿期预防龋病60例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8,15(7).

[3]努尔比亚木・麦麦提依明,等.乌鲁木齐市两族儿童婴幼儿龋患病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2).

[4]张莉琴,等.婴幼儿龋的病因及干预分析[J].甘肃医药,2008,27(2).

[5]文雪,等.母乳喂养对儿童牙齿健康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6).

[6]黄新文,等.家长对口腔健康行为的态度与婴幼儿龋的关系[N].广州医学院学报,2007,35(1).

[7]何岚.美国儿童卫生保健之所见[N].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

[8]张博学.爱护牙齿从早坐起,从小坐起[J].中国乡村医学杂志,2013,20(1).

[9]杨晓,等.杭州地区入托幼儿喂养龋发生情况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8(6).

[10]崔福实.关于婴幼儿牙齿健康的讨论[J].新西部,2011,30.

篇3

关键词:小儿;迁延性腹泻;护理

【中图分类号】R7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188-02

婴幼儿腹泻又称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疾病。多发于2岁以下的小儿,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小儿“四病”之一[1]。根据病程所持续的时间分为急性腹泻,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个月的腹泻,称为迁延性腹泻[2]。表现为腹泻迁延不愈,病情反复,大便次数和性状极不稳定,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由于长期消化吸收障碍,患儿可出现消瘦,体重减轻,营养不良表现及感染。本院自2009年7月~2010年6月共收治了37例迁延性腹泻的患儿,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院自2009年7月~2010年6月共收治的37例病例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6个月~1岁的24例,1岁~2岁的19例;于冬春季发病者13例,夏秋季发病者24例,主要以抗菌,抗病毒,止泻,辅助促消化等输液治疗。按照常用的疗效标准:①治愈:大便性质和次数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正常。②好转:大便次数及水分减少,全身症状改变,大便镜检脂肪球或红,白细胞少见。③未愈:大便次数及水分未改变或症状加重[3]。治愈26例,好转8例,未愈3例转上级医院治疗,无死亡病例。治疗、护理效果满意,患者预后良好。

2护理

2.1婴幼儿迁延性腹泻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①感染后腹泻(亦称肠炎后持续性腹泻)未及时控制或长期喂养不当(常见于人工喂养儿) ;②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③营养不良患儿对食物消化功能差;④体内双糖酶严重缺乏,对富含双糖的饮食不耐受;⑤对某些食物,如牛奶等过敏。

2.2采取的护理措施

2.2.1积极寻找引起迁延性腹泻的原因,根据医嘱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2.2注意饮食,改善营养,增进食欲,促进消化。迁延性腹泻的患儿多为营养障碍,保证营养是重要的治疗措施,故应①继续母乳喂养,暂停辅食,母乳喂养的母亲应注意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②人工喂养儿应调整饮食,6个月以下的婴儿用牛奶加等量米汤或加水稀释,喂2天后恢复正常饮食;6个月以上婴幼儿可用已习惯的日常饮食,但应细、烂容易消化,并可加些熟植物油、蔬菜、鱼或肉末等,但需根据大便的情况由稀到稠,由少到多,逐渐地增加饮食的量,量太多小儿胃肠道消化不了,会加重病情。③双糖不耐受者,由于不同程度的原发或继发双糖酶缺乏,食用含双糖包括蔗糖,乳糖,麦芽糖饮食可使腹泻加重,应用去双糖饮食,可采用豆浆(每100ML鲜豆浆加5~10G葡萄糖),酸奶,去乳糖牛奶等,早点铺新鲜的白豆浆,价格便宜,容易获得。④过敏性腹泻:如果排除双糖不耐受者,应考虑是否对蛋白质过敏,如牛奶,应改用其他饮食。⑤其他:如蒸苹果泥,焦米糊(炒米粉25克,加细盐1.75克,再加水500毫升煮2~3分钟。20~40毫升,4小时内服完,以后随时口服,能喝多少给多少。补充微量营养素,如锌,有利于缩短病程,能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增强免疫力,有利于防止愈后再复发,能改善食欲,促进生长发育。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B12和叶酸,有助于肠粘膜修复。如果严重患儿不能耐受口服饮食的话,可采用静脉高营养治疗。

2.2.3预防和治疗脱水,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要注意观察患儿病情的变化,大便的次数、颜色、性状、量的变化,并记录。如口服补液盐,静脉输液等。积极预防并发症,病程久者常并发呼吸道、皮肤和泌尿道等继发感染。

2.2.4纠正菌群失调,停用抗生素。口服思密达,思连康,或思密达与思连康联合保留灌肠等。

2.2.5针灸、穴位封闭、推拿等对迁延性腹泻又较好地疗效。

2.2.6防治肛周皮肤粘膜损伤和保持口腔清洁,注意腹部保暖。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每日予口腔护理1~2次,勤喂水,保持口腔卫生,防止口腔感染的发生。

2.2.7对患儿家属进行该病的防治和治疗,护理知识宣教。①根据不同文化程度,对知识接受能力,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案。②告知家长有关婴幼儿腹泻的病因和防治方法。③讲述调整饮食的目的,方法,及步骤,及不按照医护人员规定随便给患儿添加食物的危害性。④示范清洁口腔,更换尿布,保护臀部皮肤的方法。

3小结

导致小儿迁延性腹泻的病原、因素多元化,是现在医学上的治疗难点之一。应充分认识迁延性腹泻的病因,早期联合药物治疗,采取综合的护理措施,调整饮食,保证营养,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促进小儿生长发育,使家长满意。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等.儿科学[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46

篇4

关键词:龋齿;病因;防治   

 

龋齿是牙体组织脱钙、有机质分解、牙体解剖形态溶解破坏引起的口腔常见疾病。体内外多种因素可以导致龋齿。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婴、幼儿龋齿的发病率日见增高,严重的影响着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 

 

1 龋齿的发病原因及分析 

 

1.1 龋齿的主要发病机制 龋齿是牙齿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发生因素很复杂。龋病是在微生物、食物和宿主等三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即:①致龋的细菌;②致龋的饮食与碳水化合物(糖和淀粉);③易感的牙齿(指发育上有缺陷的牙齿或牙齿上有薄弱的地方)。龋齿发生的主要过程是由变形链球菌、某些乳杆菌和放射菌属在口腔中遇到糖,使糖发酵产生酸,酸腐蚀牙齿形成龋齿。在正常情况下,人口腔里的牙菌斑的酸碱度呈中性或接近中性,而在进食糖后5~10 min牙菌斑酸碱度便迅速下降,然后缓慢回升,约在40 min左右恢复到接近中性,在牙菌斑的酸碱度下降到5.5以下时,牙齿会轻度脱矿,而当牙菌斑的酸碱度恢复到正常水平时,牙齿能够再度矿化。脱矿和再矿化如果能保持平衡牙齿就可维持健康状态。 

1.2 唾液对龋齿发病的影响 目前有资料显示,唾液成分与龋齿发病率有关,尤其与口腔中唾液流量、流速的变化有密切关系,流速快有助于冲洗牙菌斑和食物残渣,稀释牙面上的酸性产物,减少龋齿的发生。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是一种有效的抗龋因子。另外,对婴幼儿来说,喂养方式也与乳牙患病率有关。研究表明,母乳喂养者乳牙患龋率、患龋者均较人工喂养、混合喂养的发病率低,纯母乳喂养对婴幼儿预防乳牙龋齿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1.3 牙菌斑对龋齿发病的影响 龋齿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发展过程是由浅层向深层扩展。牙齿萌出后,表面就很快有牙菌斑黏附。牙菌斑是一种稠密的、不定型的、牢固地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性薄膜,而牙菌斑中的变形链球菌能将食物中糖和淀粉发酵产生有机酸,有机酸长期作用牙齿,使牙齿脱矿而形成龋齿。这个龋患的基本过程缓慢而持久。大量资料显示,牙齿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病,出生后6个月的幼儿,上领乳前牙即可患龋。第一恒磨牙从7岁左右即可开始患龋,因此龋齿是从幼儿期就必须抓紧预防的一种疾病。 

1.4 龋齿的发病过程分析 在龋齿开始形成时,患者没有疼痛和其他不适感,当龋病发展到出现明显的龋洞时,患者对冷、热、酸、甜等刺激就较为敏感,有酸疼感。当龋洞扩展接近牙髓时,患者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感到明显疼痛。如果食物进入洞内,也可因食物的压迫而产生明显的疼痛。患了龋病以后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往往细菌就会侵入牙髓而发展成牙髓炎。细菌进入牙根周围组织时,会引起牙槽脓肿,急性牙槽脓肿可引起面部肿胀,这些都是最常见的龋齿的并发症。随着牙体硬组织的不断破坏,逐渐造成牙冠缺损,形成残根,甚至牙缺失,不仅影响消化功能,甚至使健康素质下降,因此,龋齿是严重影响人类心身健康的一种疾病。

2 龋齿防治 

 

2.1 口腔清洁维护 科学地刷牙可以清除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牙菌斑。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儿童应养成少吃甜食和零食,尤其睡前不吃东西的好习惯。家长随时对婴幼口腔卫生及牙齿发育生长情况进行监护,尤其是父母亲有龋齿者更应该加强防护,避免唾液交叉传染,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2 氟化物的应用 氟可以增强牙齿和骨骼的结构,还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可以起到防龋的作用。使用含氟牙膏是比较经济实惠的方法。另外还可倩氟化水、含氟漱口液等。 

2.3 窝沟封闭剂的应用 双尖牙和磨牙的咀嚼面有许多微细的窝沟,窝沟内部有微生物和食物残屑。由于窝沟太细,牙刷不能达到窝沟底部,因此窝沟易发生龋齿。窝沟封闭是一种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可以防止微生物和食物残屑在窝沟内堆积,从而可以预防窝沟龋的发生。一些医疗单位采取窝沟封闭防龋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 

2.4 免疫制剂的应用 经过多年来的研发及探索,以及对口腔免疫系统的进一步认识,具有高效免疫活性的抗致龋菌鸡卵黄免疫球蛋白和防龋疫苗将逐渐走向临床。免疫制剂的应用大大加强了抑制口腔致病菌,增强机体防龋的能力。 

2.5 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合理应用与补充 如果在牙齿生长发育期合理的补充钙,铁、磷、氟及维生素D等对牙齿有益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会防止牙齿钙化不全,牙质受损,增强牙齿硬度和韧度。 

世界卫生组织把龋齿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所以防治龋齿刻不容缓,龋齿的预防要从各个致病因素着手。从牙胚在胚胎期生成就开始加强孕妇的孕期卫生健康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哺乳期科学喂养,注意口腔护理,使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口腔卫生习惯,提高牙齿抗病能力。牙齿萌出后要随时检查,采用综合防龋措施预防龋齿的发生,发现问题早治早防。 

 

参 考 文 献 

[1] 季成叶.1995年中国学生龋患流行病学研究系列报告.中国公共卫生,1995,15(2). 

[2] 董德慧,王东川,杨芳,等.医科大学学生常见牙病调查与分析.湖北医科大学学报,1998,19(1). 

[3] 刘忠岐,侯铁舟,阮建平,等.陕西省6岁和12岁儿童患龋情况调查分析.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9,20(1). 

[4] 石炜,时清,郝世雄,等.儿童唾液成分与龋齿关系的分析.北京口腔医学,1998,6(2). 

篇5

【关键词】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443-02

手足口病是由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以及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最为常见。感染该病的患者多为婴幼儿,其中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1]。该病的传染性强,传染途径广,而且传播迅速。可通过食物、水、唾液、空气等媒介经肠道、呼吸道或皮肤接触在人群中传播。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臀部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患儿预后良好,少数可出现脑膜炎、无菌性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短时间内可引起死亡。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住院患儿39例,经过严格的消毒隔离技术管理和精心护理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住院患儿39例 ,其中男22例,女17例,小于3岁23例,大于3岁16例,体温36.8℃―40℃,其中20例体温大于38.5℃,持续1―3天;手、足出现丘疹和(或)疱疹12例;手、足、口腔肛周同时出现丘疹和(或)疱疹18例;口腔黏膜疱疹破溃形成溃疡9例。给予抗病毒、抗感染、营养心肌等支持对症治疗。患儿住院隔离观察3―7天,最长10天。37例患儿痊愈出院,仅2例患儿因精神差,呕吐,持续高热转上级医院治疗。

2 护理措施

2.1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为粪口途径和呼吸道传播,密切接触传播为主,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品等可引起感染,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 传 播 。所以,做好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十分重要。对与患儿密切者进行3―7天的隔离,严格将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和水疱结痂脱落作为解除隔离的2个标准[2]。

要定期开窗通气、温湿度要适宜;病房门把手、床头柜以及患儿的玩具,地面等以0.2%次氯酸钠消毒,病房每天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每次30―60分钟。患儿的呕吐物及粪便均应消毒处理。对患儿出院的床单元,病房物品,儿童的各种用具等应做好终末消毒处理。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均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还要注意居室内勿让过多人进入,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染,避免继发感染。

2.2发热护理

定时测量T、P、R,体温升高在38.5℃以下者给予散热,多饮温开水,温水擦浴。体温大于或等于38.5℃,遵医嘱给予退热药,可给予布洛芬混悬口服液等小儿降温药。若患儿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者应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并及时报告医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3 口腔护理

加强患者口腔卫生,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预防细菌感染。对口腔疼痛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在护理过程中用棉签蘸温水或生理盐水,轻轻清洗口腔,已有溃疡者,给予思密达或锡类散涂擦,以利于消炎止痛保护口腔黏膜促进溃疡愈合。

2.4皮肤护理

患儿的衣物应宽大、柔软,被褥要清洁、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每天用温水洗澡并更衣,皮疹及周围皮肤应保持干燥、清洁。轻症病例做好卫生处置,剪短指甲,保持手足臀部皮肤清洁,干燥即可。肛周有皮疹尽量使皮肤外露,避免大小便浸渍;出疹较多者,皮疹无破溃可涂抹炉甘石液,已破溃者可涂抹碘甘油于皮疹处,每日3~4次,促进皮疹愈合。

2.5 饮食护理

给予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的流质食物或半流质食物。保持营养均衡。病情控制后逐步过渡到高热量、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如:稀饭、面条、奶粉。忌食过酸过甜等刺激性食物,如:酸奶、各种饮料等。对于疼痛拒食患儿适当给予补液治疗。 多饮水,加快排泄,保持大小便通畅,个别患儿进食少,便秘可用儿童用开塞露通便治疗。

2.6心理护理

由于手足口疱疹的疼痛刺激以及陌生的病房环境,患儿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常表现为哭闹不安,不能安静地接受治疗与护理。因此护士应根据患儿性格、年龄特点,做好心理护理,对于不配合治疗的患儿,通过鼓励、玩耍,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减少哭闹。对年龄较大的患儿,加强医学知识宣教,让患儿及家长意识到手足口病既可防更可治,以使其减轻心理恐慌。

2.7健康教育

护士应向患儿家长宣传预防知识及手足口病的有关知识,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在病室内制作了手足口病的健康宣教单、爱心卡,与患儿家属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指导家长观察病情,教会其基本护理方法及饮食注意事项。做好心理护理,态度要和蔼可亲,爱护体贴患儿,尽量分散患儿注意力,多鼓励、适当的奖励使患儿保持情绪稳定,同时注意孩子营养、休息,提高机体抵抗力。流行期间避免出入公共场所。

2.8 重症护理

重症手足口病的患儿由于病情复杂,并发症较多,病情变化较为迅速,常常导致高死亡率。因此对于护理工作人员,需要掌握重症手足口病早期的发病临床症状。患儿如出现头痛、呕吐、嗜睡、抽搐、颈强、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立即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量、颜色,防止窒息的发生,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并立即抢救。

2.9.静脉留置针护理

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既减少了患儿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还可方便危重患儿随时用药。对患儿留置针要采取每班交接,具体观察留置针局部有无发红、肿胀现象,判断留置针是否脱落和局部有无感染现象。

3 护理效果

37例患儿经过1周临床治疗,体温降至正常,手足肛周疱疹干涸消退,丘疹消失,口腔溃疡愈合,精神好转,饮食恢复,痊愈出院。无脑炎、心肌炎、休克、肺水肿等并发症。仅2例患儿因精神差,呕吐,高热40℃转上级医院治疗。

4 体会

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以对症和护理为主,在护理过程中,态度和蔼,爱护关心患儿,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充满关爱的专业护理比药物治疗更重要。所以系统有效的护理可以使治疗效果事半功倍,使家长满意,患儿早日康复[3]。

参考文献:

[1] 高慧萍, 孙梅花, 王立静.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观察和急救护理体会[J]. 河北医药.2010.32(10):1647-1648.

篇6

关键词:乳牙 龋病 防治

中图分类号:R78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4-0087-02

龋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WHO将其列为世界范围内重点防治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对人群的影响特别是青少年的牙齿及颌面部的生长发育影响甚大。小学阶段恒牙易患龋病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1983年和1985年我国城乡儿童乳牙患龋率情况及青少年龋均比较发现,12和18岁年龄的患龋水平有显著上升,城乡青少年龋均上升幅度20%―40%。因此,预防龋病发生或早发现、早治疗极为重要。

1 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

乳牙龋病如不加以预防和及时治疗,将直接影响成牙的发育,并给儿童心身发育带来不良影响。出生后6个月开始到2岁左右是乳牙的萌出期,恒牙的硬组织大部分也在出生后到3岁以前形成,因此,这段时间内母亲对婴幼儿口腔健康的疏于护理,不仅能促进ECC的发生,由此可引起儿童的营养不良及全身各种疾病,还能导致恒牙发育缺陷。另外有研究显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口腔保健知识的知晓程度与ECC也有密切的关系。父母的文化程度低,口腔保健知识缺乏,其子女ECC的发病率就较高。[1]因此,儿童口腔健康的维护与家长的指导和监督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让其督促和帮助孩子培养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防止乳牙龋病发生的一条重要途径。

2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以降低龋病的发生率,但是没有规律的母乳喂养一样可以造成龋病。所以我们提倡尽量减少夜间喂奶次数,喂完奶后用清水清洁口腔,1岁后逐渐给孩子断奶,训练孩子用杯子喝奶,而不是用奶瓶;养成孩子喝白开水的习惯,控制碳酸饮料的摄入。另外糖是孩子生长发育的能量,不能绝对限制孩子吃糖,但可以限制糖的摄入次数,只在进餐时间吃糖,最为重要的是缩短糖类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尽量少吃饼干、软糖等黏附性比较强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这样能摩擦牙面起到清洁作用,有助于口腔的自洁,同时锻炼儿童的咀嚼功能,促进颌骨发育,防止牙列拥挤。

3 合理使用氟化物

氟主要通过降低牙釉质溶解度、促进牙釉质再矿化、干扰致龋菌代谢以及抑制致龋菌多种代谢酶的活性而达到防龋效果。目前切实可行的氟化物的应用是使用含氟牙膏,但由于学

龄前儿童吞咽功能发育不完善,6岁以前的儿童又为恒牙牙冠矿化阶段,因此,学龄前儿童应在家长或监护人的帮助、指导及监督下使用含氟牙膏。用含氟牙膏刷牙每天不超过3次,每次用量不超过0.5 g或5 mm长(黄豆大小),刷牙时不要吞咽,刷牙后清水漱口、吐净。研究表明,3~6岁儿童在成人正确指导下使用适量含氟牙膏同样是安全的。此外,我国部分地区使用氟化泡沫防龋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窝沟封闭与预防性充填

窝沟封闭:窝沟封闭是不去除咬合面牙体组织,在其上涂布一层粘结树脂,保护牙釉质不受细菌及代谢产物酸侵蚀,达到预防龋病的有效方法。窝沟裂隙龋在儿童期早期即发生,大约1/3的儿童3岁时罹患龋病,而在这个年龄窝沟裂隙龋占67%。而对于这些部位的菌斑,无论是家庭口腔卫生措施或牙医的专业菌斑去除方法都是无效的。[2]

预防性树脂充填:预防性树脂充填仅去除窝沟处的病变牙釉质或牙本质,根据龋损大小,采用酸蚀技术和树脂充填早期的窝沟龋,并在牙合面上涂布一层封闭剂,是一种窝封闭与窝沟龋充填相结合的预防性措施。

5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对于儿童乳牙龋病的预防非常重要,龋病早期没有自觉症状,容易被家长忽视而并发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所以对于乳牙期儿童每半年应检查1次口腔。医生应对家长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提高家长对龋病的认识,使家长重视龋病的危害性,对儿童乳牙及时做窝沟封闭或氟化泡沫,对已经发生的龋病及时进行充填,这样可有效地防治乳牙龋病。[3]

综上所述,积极的口腔健康教育、正确的口腔护理、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地使用氟化物尤其是局部用氟、窝沟封闭、预防性充填和ART技术及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等是目前预防儿童乳牙龋病的主要方法。而口腔科医生及时有效地与儿童家长进行沟通,发挥家长在预防儿童乳牙龋病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才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樊明文.牙体牙髓牙周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10.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小儿腹泻患儿100例,符合小儿腹泻病的诊断标准[1],按照扔硬币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发热10例,呕吐30例,大便次数3~5次/24小时38例,5~10次/24小时10例,10次/24小时以上2例,判断为轻度脱水40例,中度脱水8例,重度脱水2例;对照组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发热20例,呕吐25例,大便次数3~5次/24小时40例,5~10次/24小时8例,10次/24小时以上2例,判断为轻度脱水39例,中度脱水9例,重度脱水2例。两组基数平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P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与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纠正酸中毒、抗感染、保护胃肠道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灌肠液保留灌肠,灌肠液由思密达3g,云南白药50mg,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mg加入0.9%生理盐水20ml中调均匀配制。用一次性针头弃去针尖部分后与一次性注射器连接。具体操作方法:准备好卫生纸及尿布等用物,解除患儿家长的心理负担,取得配合。嘱家属协助患儿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无菌石腊油纱布导管前端后缓慢旋转插入,插入3~5cm,推动注射器,使药液缓慢推入肠道内,压力要低,灌肠完毕,协助患儿平卧,抬高臀部,嘱家属捏紧,再次交待注意事项,使灌肠液尽量在肠内保持15~30分钟,1次/日,3天1个疗程。

护 理

心理护理:向家属交代灌肠的必要性和治疗的优势所在,嘱家属不要担心。随之安抚患儿,消除患儿恐惧心理,并做好灌肠前准备工作,灌肠后,正确向患者家属讲解捏臀及抬高臀部的方法、保持时间及注意事项,与患者在交流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灌肠操作注意事项:选择好导管的直径,掌握好深度及压力,动作轻柔且快,用石腊油导管,让患儿摆好姿势,易于导管插入,并防止导管脱出,注意边操作边观察患儿的一般状况。并使灌肠液在肠内保持的时间15~30分钟,并注意灌肠液温度适宜,如果灌肠过程中患儿出现便意,嘱家属将患儿臀部抬高,并捏紧臀部,同时降低压力。

臀部护理:做好臀部护理,保持干燥,防治尿液浸渍皮肤及红臀现象的发生。若有红臀,局部涂油膏或麻油,减少刺激。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卫生,防治真菌感染,如鹅口疮。平时教育患儿适当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治疗期间,不宜断奶,应继续给予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者可喂等量的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伴严重呕吐者需暂禁食4~6小时,腹泻次数减少,可由流质、半流质、软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腹泻停止,继续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每天加餐1次,共2周;口服营养物质不能耐受者,加强支持疗法,必要时全静脉营养;病毒性肠炎多有双糖酶缺乏,不宜用蔗糖,对疑似病例暂停乳类,可用豆制代用品。其次应搞好环境卫生,保持病室整齐干净,保持床单整洁干燥,感染性腹泻执行床边隔离,严格消毒措施,防止交叉感染,护理患儿前后认真洗手。最后对于有发热的患儿,密切注意体温的变化,高热时及时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指导多饮水,加强皮肤和口腔护理。

保护好静脉通路:根据病情及脱水程度,随时补液,丢多少补多少,合理的液体补充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可选用静脉留置针,可减少患儿重复扎针痛苦,又随时补液,但应注意防止留置针的脱落。掌握输液速度,输液速度根据脱水程度和继续损失的量和速度,对于重度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应先快速扩容,遵循补液原则,密切配合医生做好补液。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神志、精神、吐泻情况、尿量、皮肤弹性、四肢末梢循环情况,根据病情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 果

两组在护理观察期间无患儿退出,配合良好,均能完成实验,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其中治疗组显效3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25例,无效5例;两组在显效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导致小儿腹泻的原因主要有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2],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低,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小儿的生长发育较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多,进入胃肠内食物多,造成胃肠道的负担较大;另外,小儿机体防御功能差,婴儿胃酸偏低,胃排空较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加之小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肠黏膜免疫的防御机制和口服耐受机制均不完善;小儿肠道菌群失调也是导致腹泻的常见原因之一[3]。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庆大霉素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作用强,且经肠道不吸收,减轻了其不良反应;地塞米松有稳定细胞膜,降低细胞的通透性,减少渗出,云南白药有去腐生肌的作用,蒙脱石散保护胃肠道黏膜 ,以上四种药物联合保留灌肠,治疗组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与对照组相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显效率上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李建敏,刘玉霞,利生.微生态制剂治疗新生儿腹泻临床研究[J].实用儿科杂志,2002,17(3):277-278.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68例,男38例,女30例;年龄17~85岁,平均59岁。其中经鼻插管17例,经口插管51例,置管时间2~72h,使用机械通气43例。1.2方法通过加强对插管病人呼吸道护理,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2结果

68例病人除27例改气管切开外,其余41例均顺利拔管。

3护理体会

3.1保持呼吸道通畅

3.1.1有效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而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手段是有效吸痰[1]。护士应严密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及血氧饱和度,听诊两肺呼吸音,若病人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加快、有痰鸣音、呼吸机高压报警、血氧饱和度下降,应及时吸痰[2]。吸痰时宜选择外径小于气管内径1/2吸痰管,吸痰前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吸痰时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内一定深度时向上提拉,同时左右旋转,动作轻柔,每次不超过15s,负压在33.0~53.1kPa,婴幼儿宜更小,尽可能一次吸净,若一次不能吸净,应给予高流量吸氧,待血氧饱和度回升后再吸,吸痰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吸引,给予高流量吸氧或连接呼吸机,吸痰后应行肺部听诊,评价吸痰效果。

3.1.2加强翻身拍背:气管插管病人应加强翻身拍背,拍背时应之下而上,从边缘到中央,用凹掌,中等力量,使痰液松动,流向主支气管,气管利于咳出或吸出。

3.1.3协助和鼓励病人有效咳嗽和排痰:护士应协助和鼓励病人做深呼吸,促进有效咳嗽和排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3.1.4合理湿化: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应及时给予雾化吸入和行气道湿化,使痰液稀薄,利于咳出。

3.2预防感染

3.2.1严格无菌操作:气管插管病人由于失去了呼吸道对吸入空气的加温,湿化屏障作用,且多数为危重病人,免疫力低下,而气管内吸痰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容易引起外源性感染[3]。因此,应严格无菌吸痰,吸痰时应洗手、戴帽子、口罩和无菌手套,吸痰管一次一根,气管与口鼻吸痰用物应严格分开,更换吸痰用物3~4次/d。吸氧者,更换吸氧装置,1次/d,使用呼吸机者,更换呼吸机接头1次/48h,更换湿化罐,1次/24h,更换呼吸机管道1次/周,接水杯应处于最低位置并及时倾倒。

3.2.2保持口腔卫生:经口气管插管病人由于口腔吞咽和自洁能力下降,口咽分泌物增多,为致病菌的大量孳生提供了条件[4],易发生口腔感染。而口腔细菌移位进入下呼吸道是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5]。用生理盐水或0.02洗必泰棉球做口腔护理2~3次/d,为防止真菌感染,可用0.4%碳酸氢钠漱口液口腔护理,2次/d。

3.2.3环境管理:病室应减少人员流动和探视,通风换气2次/d,30min/次,紫外线消毒2次,1h/次,湿度保持在70%以上,地面和床铺应采取湿式清扫。

3.3.1妥善固定插管:气管插管后应用胶布在外露管道刻度上做标记,用宽胶布十字交叉妥善固定牙垫和管道,在胶布固定的基础上再加一条长系带系于头部,护士应随时观察插管深度,尤其在咳嗽、吸痰、翻身和做口腔护理时要注意妥善固定和观察刻度,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应调节好呼吸机固定架,以免牵拉过紧使管道脱出和移位。

3.3.2定时气囊放气:气管插管气囊应每隔3~4h放气3~5min,防止气囊长期压迫气管黏膜,导致气管黏膜缺血坏死。

篇9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经密切接触、患者分泌物及被患者污染的水、食物和各类用具传播;患者主要是五岁以下的婴幼儿。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绝大部分属于轻症,少数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神经心血管呼吸系统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4月至7月为该病发病高峰期。疫情突然的到来,让许多家长们措手不及。面对疫情表现得十分恐慌,其实绝大多数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居家治疗、休息一周左右即可痊愈,仅极少数患儿需住院治疗,基本也可痊愈。故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现总结如下:

一 确诊之后,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隔离,以减少交叉感染。一般需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或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患儿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2小时后倒人便所;

二 患儿居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每日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乳酸的用量,按每10平方米的房间2ml计算,加入适量水中,加热蒸发,使乳酸细雾散于空气中。居室内应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三 要让患儿有足够的时间休息,一周内应卧床休息;由于患儿发热、口腔溃疡流涎,家长应加强护理,帮助孩子做好口腔卫生,多饮水,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应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品为宜,补充维生素C、B1、B2。口腔有糜烂时可涂思密达糊剂,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四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宽松、柔软,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疱疹破裂者,应注意少接触水避免交叉感染,局部可涂擦抗菌素软膏; 五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

六 由于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也具有侵害脑和心脏的特性,故家长应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患儿若出现精神不振,嗜睡、频吐、甚至抽搐,或患儿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心前区不适、腹痛、手脚发凉等情况多提示病情较重,可能并发了脑炎、脑膜炎、心肌炎等病症,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篇10

唇腭裂是一种先天性发育畸形,胎儿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而使胚胎的正常发育及融合受到阻挠,可发生各种不同的相应的畸形。唇腭裂的治疗是一个序列治疗过程[1],在序列治疗的众多环节中,手术治疗是唇腭裂患者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在为4000余名唇腭裂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手术前后为患儿及家属提供全面而详尽的健康教育,使其最大限度地配合我们的治疗,共同完成这个治疗过程,对这些患儿的预后及提高其生存质量等方面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总结了几年来的手术前后健康教育内容如下:

1术前健康教育内容

1.1 告知患儿家属及孩子应在术前1周开始停用奶瓶,改用汤勺喂食,以使孩子适应不用奶瓶的进食方法,从而可以预防术后因不适应汤勺进食哭闹而使刀口裂开。

1.2完善各项化验检查:血 尿 便RT 胸透 血凝试验 肝功 抗HIV等。

1.3告知家属应注意防止孩子着凉,如已有感冒、腹泻等症状时,应先治疗,治愈后方可手术。

1.4营养状况的评估:如患儿有营养不良等现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为其选择手术最佳时机。

1.5应注意口腔卫生,在每次进食后应为孩子清洁口腔并为其讲解保持口腔清洁的具体方法及重要意义。

1.6告知病人家属“我们的医生已经成功的做了很多这样的手术,他们的医术是一流的,不必为手术过程担心”,消除其紧张心理。

1.7对较大的孩子应了解他们的心理,针对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2]。对有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家属应为其做相应的思想工作,告之应同正常孩子一样面对这些孩子等,使孩子和家长解除顾虑,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他们积极与我们配合共同完成这一治疗过程。

1.8手术前一日为患者及家属介绍术前准备的内容,如术前6小时需禁食水以防止麻醉过程中呕吐物反流使患者窒息等。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安静的休息环境,使他们夜间能休息好,为明日的手术创造有利的条件。

1.9术日晨用清水洗净脸部及唇部、鼻孔,并用盐水棉球擦拭,成人剪鼻毛,为其讲解这些术前准备的重要意义。

2术后健康教育内容

2.1术毕回病房,婴幼儿可取侧卧位[2],头略后仰,成人取平卧头偏向一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为其讲解这种是为了使口腔内分泌物流出,并告之患者很快就要清醒,在清醒前的一段时期是病人烦躁最严重的时期,需要我们注意各种管道勿受压弯曲脱出等,如输液管、尿管等,同时告之要注意保护刀口勿使患者手抓挠伤口等。

2.2病人麻醉清醒后一般6小时可进流食。告之要进无渣流食,防止过热,最好是进食温度低一些的食物:如牛奶不可加热,由少量逐渐增加进食量。用汤勺喂食时应注意勿接触伤口,以防刺激刀口疼痛使刀口裂开等。

2.3在护理人员为患者每日两次口腔护理的基础上,要随时保持口腔清洁,应在每次进食后漱口或多饮水。并告之保持口腔清洁是防止刀口感染的重要措施,为其讲解漱口一定要彻底,使口腔各个部位不存留食物残渣。

2.4告知患者及家属如有刀口疼痛或出血情况时不要惊慌,均可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刀口疼痛酌情用止痛剂,暗示疗法等,如出血少者护士及时为其清理,出血多时应与医生共同观察采取相应的措施。

2.5告知患者及家属在手术后三日内体温偏高如不超过38摄氏度为吸收热,不予处理即可,并告之应注意为病人保暖 、防止着凉等。

2.6婴幼儿应避免哭闹,告之想尽一切办法使其安静,并保持面部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勿搔抓碰唇,防止切口裂开等,尤其在夜间应格外注意,小儿可将双手松捆制动或戴手套。

2.7腭裂患者术后2周内应进流质无渣饮食,第3~4周可进半流食,第5周可进软食或普食,应严禁硬食。唇裂一个月后即可吸吮母乳或奶瓶,告之每次进食后应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防止食物粘于刀口发生感染,饮食不能过热禁硬食。

2.8如患者刀口愈合良好,5天拆线即可出院,出院使应为其做相应的出院指导。一个月后复查,出院后如遇到问题可以打电话咨询,针对不同的患者家属,为其讲解一定的健康知识,如喂食时的营养搭配,每餐应为孩子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物质,如将蔬菜水果等用压榨机榨出汁为其食用,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3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时的几个重点

3.1要语气温和,语言通俗易懂,针对不同的病人组织相应的语言,不用专业词汇。

3.2和蔼中带有力量,分清主次,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重点的为其讲解各种健康知识,并强调我们所讲的内容要病人家属该做到的一定要做到,并告知如有困难尽管向我们提出,,我们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提供相应的帮助。

3.3注意健康教育应是连续性的,例如一次讲解的内容不一定完全领会完全做到,我们在巡视病房的过程中,应随时观察询问,做到心中有数,随时补充未接受未完成的内容,并强化某些重点内容。

3.4注意与病人及家属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多与病人及家属交流,了解他们的各种情况,如心理、家庭、经济、文化等方面,增强他们对我们的信任感,从而可使健康教育的效果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

4结论

在唇腭裂的患者手术前后为其提供全面而详尽的健康教育,针对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接受能力的患者及家属为其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的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有效的与我们医务人员配合,共同努力,减少或预防一切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的手术刀口以最快的速度愈合,缩短病程,减少或避免患者因愈合慢或发生并发症而带来的痛苦,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