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影视文学的了解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影视文学的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影视文学的了解

篇1

关键词: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一直以来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它可以引发学生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鉴赏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文化水平。但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对这门课保持持续的热情,通过实践教学的相关情况的了解,我们发现把经典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适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这门课程内容丰富,基本讲授都是文学史与经典文本的选读为主要教学方式。因此,经典文学名著阅读是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一个必然的过程。但经典文学名著大部分都篇幅较长,涉及面较广。而学生呢,之前由于的高考的压力,对经典文学的接触比较少;考入大学后,由于就业的压力,忙于应付各种考证,难于集中精力和时间去阅读研究大量的文学作品。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中国现当代文学授课教师要将课堂组织好自然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了。

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一定要想办法吸引学生,让学生迅速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之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文学,而且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使之爱上文学,自觉地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这是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师面前的难题和身处的困境。在此基础上,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层出不穷。而本文侧重于研究将经典的文学名著改编成的影视剧运用到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探讨如何利用影视剧这一载体,扬长避短,加深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经典的理解,保持对文学名著持续的热情。

1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意义

1.1影视文学赏析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普遍是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教学方式进行单一化教学,其教学方式非常简单,也就是常规的“填鸭式”教学。对此,使用影视文学性赏析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学方式,改善常规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2影视文学赏析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实际的教学中引入影视剧进行文学赏析,能够促学生以更高的积极性投身于现当代文学学习,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这一教学活动,还能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例如观后感、关于文本与影视剧的区别等等,从而让影视这一资源更加富有教育意义。

1.3正确看待影视文学在教学中的作用利用影视剧只是促进教学,加强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理解,但观看影视剧毕竟不能代替阅读原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看到了影视剧对辅助教学的有益方面,但绝不能舍本逐末。

2利用影视剧促进教学的方法

2.1课堂上放映影视剧:

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课堂上放映整部影片(电影)。首先,要选取那些忠实于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放映影片前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原著,课堂上教师先介绍相关作品的作家及创作背景和时代精神,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要求在看完影片后共同探讨。放映整部影片耗时较长,因此授课时间大致分配3-4学时。这种方式不能经常性地出现在课堂上,一学期出现一次足矣。二是剪接影视剧中部分精彩片段,根据需要在上课时间进行播放。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提倡特别适合这种方式的教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剪辑的精彩视频,有利于调动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热情。这种短片剪辑播放进行教学的方式,占用时间少,学生更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性与参与性也更强,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制作电影剪辑时,也必须选择忠实于原著影视作品进行教学。

2.2课外观看影视剧:

这种方式可以由教师课堂上教授相关的文学知识,简单介绍作品背景和主要人物,并留下思考题,要求学生课外时间观看影视剧。可以由班上学生集体组织观看,也可以由学生自行观看。这种方式是观看影视剧不会占用上课时间,又能增加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当然,要提醒学生观看影视剧时,注意影视剧与文本原著的区别,并思考导演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编,从而分析和感受不同艺术类别的美学特征。学生观看影视剧后,在下次课时,教师要就上次所留课后思考题进行提问,以便巩固学习,增强学习效果。

3影视剧运用到教学中要遵循的原则

3.1尽量选择忠实于原著的影视剧

我们应该知道,文学作品一直都是影视剧改编的重要素材来源。当由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影视剧对于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冲击和影响我们必须有个全面的了解。一方面,影视剧的改编,对于文学作品的传播是有益的。尤其是一些改编比较成功的影视作品,比如电影《骆驼祥子》,电视剧《围城》、《四世同堂》等,对于现代文学创作成果的普及和推动教学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对学生了解作品的大概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甚至激发他们对于原著的阅读兴趣都会有一定的帮助。但另一方面,影视剧的改编往往会造成对文学作品的扭曲。现代文学作品中构思精致、富有艺术创新的一面被抹杀,作品严肃深刻的内涵被通俗化甚至庸俗化。

比如的《雷雨》所用的回溯式结构,是作家的艺术构思中最具特色和艺术性的方面,是为了将三十年的故事浓缩在一起,造成情节的集中紧凑、戏剧冲突的紧张激烈而设置的。而电视剧《雷雨》却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将情节一一展开,这就使原作在艺术构思方面最具匠心的一面被忽视,体现不出作品原有的艺术性。而由老舍《我这一辈子》、张爱玲《金锁记》等作品改编成的电视剧,任意添加人物形象,肆意篡改故事情节,不仅使原作的内容所剩无几,而且严重歪曲了其精神内涵,使作品中严肃、悲凉的一面大大冲淡。这是对文学作品的媚俗化改编,甚至可以说是打着改编旗号的重新创作。在选择影视剧进行播放教学时,教师要认真加以甄别。

3.2耐心引导教学的核心以及主体

最终必然会落到学生上,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也是占据主导地位。在教育观念上,教师应当积极并且耐心的引导学生,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当中的地位,还需要改善自己的学习出发点与学习观念,清楚认识到影视剧赏析并不是单纯的娱乐,更多的是增强大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了解。同时,对文学名著改编程度较大的影视剧对于现代文学作品原汁原味的保留是有害的。尤其是当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下就先接触影视作品,会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这对理解文学作品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造成误导。对这些现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起注意,加强引导。对一些改编较为成功的影视作品可以适当推荐给学生,或者进入课堂播放、讨论和学习,而对文学作品被扭曲的方面应予以提醒并及时矫正,要引导学生回到文学原著上来。

3.3精心设计课堂

在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充分了解影视剧的内容,并按照教学内容不同巧妙地设计课堂中的影片播放内容以及播放时间,在非特殊情况下,尽可能对电影进行剪辑,对电影当中无意义、繁琐的片段删减掉,将剪辑重点放在与该课堂重点、难点突出的部分。在课堂中,影片播放的时候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过长会导致学生完全沉浸在影片观看当中,而不是赏析中,过短会导致学生无法有效理解影片中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既需要保障影片能够激发学生的观影兴趣,还需要保障学生能够完成预计的教学任务。在影片结束之后,教师还能够设计更多的相关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巩固。

总之,文学名著与由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作有很大区别,如文学侧重叙述和描写,注重人物内心世界;影视剧侧重外部语言和动作,注重观众接受心理,主要以票房收入为目的。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只要运用运用得当,正确加以引导,影视剧完全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作者单位:长沙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温如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4.(2)

[2]田俊武,李群英.电影的越界和现当代美国文学[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6)

[3]申力富,王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J].北方文学,2011(2)

篇2

关键词:影视戏剧文学;特点;欣赏

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15-2

一、影视戏剧文学概述

与其他文学创作不同的是,影视戏剧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指供影视剧拍摄和戏剧舞台演出使用的文学剧本。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剧本内容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着整个舞台的表演效果,换而言之,演员要想从根本上确保自身的演出成功,其核心基础在于保证剧本的质量。在整个影视戏剧文学发展中,其主要由影视文学与戏剧文学两个方面组成。影视文学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剧本、影视故事、影视小说等。剧本又包括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完成台本等。戏剧文学一般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其表现形式又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和戏曲等。

二、影视戏剧文学的特点

(一)具有表演性

剧本被用来进行舞台表演或者影视拍摄,所以必须具有表演性,适合进行影视或者是舞台的表演,特别是在戏剧文学作品中,因为舞台的诸多限制,对剧本的要求会很高,要集中刻画重要人物,使其鲜明的表现在舞台之上。剧本要把很长一段时间的在不同场景发生的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情节线索,并且把矛盾从提出到发展以及解决的过程完成,而且还不能频繁的进行场景的变换。

(二)具有冲突性

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体裁是不同的,其表现手法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二者都必须具备戏剧的冲突性。这也是戏剧和影视作品吸引观众的重要条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冲突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基本前提,缺乏必要的情节冲突,整个影视戏剧也将失去自身的艺术价值。影视戏剧文学不但必须有冲突,而且其矛盾冲突还要求尽可能地紧张和集中。因为影视戏剧文学受演出时间的制约,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反映深刻的生活内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所以必须具有紧张而集中的矛盾冲突,继而感染观众。

(三)台词具有个性和动作性

剧本的台词是剧情人物的独白、对话以及唱词等等,这是对于人物塑造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利用剧中人物的动作或者是对话等等,可以充分地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塑造,还可以展示矛盾和冲突,促使剧情的变化。在整个故事情节的开展中,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塑造、情节矛盾的开展以及变化,都是通过人物对话与动作来实现的,由此可见,影视戏剧的台词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剧本个性化与动作化。

三、影视戏剧文学欣赏的途径

(一)熟悉剧本,了解剧情

在剧本的阅读过程中,当你被作品中的形象所吸引,融入到作品中所描绘的天地中时,才会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力。但是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了解剧情,熟悉剧本,这样才能明确作者想要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因此,就要分析剧本的结构,在分场分幕的时候,大多都是按故事的发展地点,时间的变化来分的,一般故事的情节发展到了一个不同的阶段时是为一幕。而场的单位较小,可以按照时间或者地点来变化,也可以按照人物的出现次序来决定。

(二)理清戏剧情节发展的线索

全剧的开端、发展、、结局都是紧紧围绕矛盾冲突而展开的。如《雷雨》的情节线索,一是周朴园的后妻对周朴园的反抗,促使周家的衰亡;二是鲁侍萍、鲁大海以及矿山工人对周朴园的反抗,更加速了周家的衰亡。这些情节线索交织在一起,决定了周朴园罪恶腐朽的家庭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周家的衰亡是这个剧本的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剧本集中表现了人物和事件的危机以及激烈的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因此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通过对情节发展的分析把握剧本的基本矛盾冲突,就能够认识到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深入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三)通过动作性语言,分析人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心活动

影视戏剧的情节是由人物的一系列行动来显示的;人物的行动是由人物的一系列动作来完成的。人物的动作有外在的和内在的。外在的动作是指人物外表的声容笑貌、神态举止;内在的动作是指人物的内心活动、感情意向。人物的内心活动、感情意向是人物的声容笑貌、神态举止的依据;外在动作有内心活动作为依据,它才是有生命的,而不是孤立的、外加的。在影视戏剧文学中,这两种动作都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而不能用叙述人的语言来表现。因此,剧本应该根据人物的性格赋予他富有动作表现力的语言,在这里,关键在于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矛盾冲突,有冲突才能有动作。

(四)通过潜台词语言,反映丰富深刻的生活内容

潜台词就是指人物的台词除了表面上的意义外,它还包含有深一层的意义,而这深一层的意义才是人物所要表达的真意和实质。俗话说的“听话听音”、“话里有话”、“弦外之音”,就接近于这个意思。所谓潜台词,蕴涵的内容当然不是明摆着的,但是,如果只用“言有尽而意无穷”来理解,还只是停在现象的本身。就这种艺术形式的优越性来说,它那“言外之意”的感人力量,还在于它能够使观众身临其境,并以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为依据,从有限的台词中领会到它那无限的生活内容。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影视戏剧文学的特点是非常显著的,而要欣赏影视戏剧文学作品却没有那么简单。需要我们了解剧情和剧本,抓住故事发展的线索,找到基本矛盾冲突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到影视戏剧文学作品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申载春.影视艺术与素质教育[J].甘肃高师学报 2007,(04).

[2]齐学东.水浒故事现代影视传播探微[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1).

篇3

关键词:电影文学;语文教学;故事;欣赏方法

一、电影文学

(一)电影文学的概念

电影文学是区别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的新的文学样式,主要指电影剧本,还包括影片中的解说词、歌词等。

(二)电影文学与其他文学的差异

(1)作品容量不同电影文学多数是以剧本的形式存在的,剧本则是为故事而生。可以理解为电影文学的主要任务是讲故事,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讲述故事。故事和诗歌散文不同,有其固有的架构,必须包含人物塑造、情节推进、故事、故事结尾。相比普通文学形式,电影文学讲求故事性,想要有好故事,就不能用“堆砌”的形式创作,不该有的部分一定要舍去。例如史书作品与改编电影文学作品的区别:前者讲求更全更细的记录,后者讲求改编出有艺术价值的故事。突出故事那就必须要突出主要人物,列出一至两条主线,所以电影文学的容量比其他文学形式小。电影文学的容量精简使得读者、观影者可以在短时间内体验到到一个故事完整的情节推进、跌宕起伏。由于电影文学的写作形式,作者可以选择什么时候让观者看到什么,做到烘托中心、突出主题的作用。(2)人物塑造普通文学形式,以抒情、悟感为主,电影文学以突出人物来推动情节。人物塑造是电影文学必不可缺的,不论是交待背景、推动情节、提出主题都能在人物形象中体现,所以人物塑造上十分重要。作为一个好故事它需要丰富的剧情、个性化的人物性格、和曲折的冲突感。只有把人物性格和形象塑造得很复杂很立体,才能对读者有具有吸引力。

(三)电影文学的特点

电影剧本运用文字来创造艺术形象,以此反映社会生活。作者本身的艺术品味、人生观念、认知态度就是一种艺术作品,通过剧本的方式创作并记录下来。和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是,电影文学创作完成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新艺术形式的开端,通过电影文学能创作出影视艺术,用视听的方式让阅读者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作品体验。运用独特的视野去欣赏文学,当文学阅读和影视欣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提供了一个支撑点。审美是影视艺术和文学作品教学的共通追求,将电影片段巧妙的引入语文教学,可以使两者很好的融合,在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深度上都会有很好的提升。

二、语文教学与电影文学

“由于电影画面含有各种言外之意,又有各种思想延伸,因此我倒是更应该将电影语言同诗的语言相比”①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的“梳理探究”栏目中设置了“影视文化这一章节”。其中设有对影视艺术的历史、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介绍。设有写影评、朗诵对白和分角色表演等实践要求。依据现有的情况,可以预见在未来的语文教学发展中,影视艺术的学习会越来越重要,而电影文学则是文学艺术与影视艺术的交叉点。通过对两门艺术的观析、审美来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分析能力、审美高度。

(一)对故事的背景预习

故事的背景蕴含极大地信息量,让学生在学习电影文学前进行故事背景的预习,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分析能力、联想能力、记忆程度都会有所提高。影视作品既是艺术又是文学,拍一部电影或电视剧,首先要有剧本,而剧本本身就是文学作品。小学语文中好多课文就是根据影视作品节选或改编的,观看这些电视电影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所以对背景有了了解,会对人物塑造、人物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人物是故事的灵魂,对人物理解得越深、对故事的艺术性体验得越强。

(二)电影文学阅读与排演

阅读和排演两者表面上看没有多大联系,但实际上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个教学要求的目标上都是指向———利用影视艺术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观影中受到教育、教学中需要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有明确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电影文学的阅读是使学生在文字上对影视艺术的欣赏,而排演是使学生在实践上对影视艺术进行体验。两者看似没有联系,但没有阅读打基础,排演无法顺利进行,而没有排演的电影文学阅读,似乎少了一些趣味与深度。

(三)写作与创作

电影文学结合观影可以在学习后布置影评写作,及时的感悟写作,有利于加深教学效果。让学生即欣赏又写作,将学生和作品之间的联系拉近一步。“如果学生只停留在视觉阶段而不能深入下去,不能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艺术魅力并感受理解最终养成审美判断的能力,即使把它组合到教学过程中,那也只能算是一种“花边语文”而己。”②

三、结语

篇4

【立项项目】周口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重点项目(编号:zksyqn201306B);周口市社科联调研课题(编号:ZKSKDY-2013-104)。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98-02

1.引言

教育部《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能力作为教学重要目标之一。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主要功能体现在作为交际工具,脱离了交际,那么语言也就丢失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如何在我国现有英语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中学英语听说教学现状研究及成因

2.1研究现状

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当前中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重笔试轻听说的倾向。听说教学最常见的模式是:师生坐在语音室里,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听录音;学生回答教师事先设定好的问题,师生核对答案。至于口语的训练,情况就更糟了。中学师生实际上没有足够重视口语能力,大部分口语练习局限于句型操练,根据所学课文进行问答等训练,不能在真实的语境中就某一话题自如的进行交谈,更谈不上得体的选择语言。由此可见,中学英语教学听说严重脱节,不能真正培养学生使用英语实际交际的能力。

2.2听说教学主要障碍

(1)语言基础知识薄弱

听力理解要求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有些学生没有掌握词语的正确发音和语境变化词语发音的变化规律,构成了语言障碍;平时上课训练的语速过慢造成了语速障碍;教学中没有注重英美发音的区分构成了英美语音差异障碍;对英语句法、词法、语义的掌握和理解不够深刻构成了理解障碍。

(2)母语干扰

许多学生在听说时容易受到母语的干扰,习惯于逐词逐句心译,不能运用英语的思维,很大程度影响了反应速度和记忆效果。其次,由于英汉在句式、语序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依赖汉语来理解句子不仅速度慢,还容易理解错误。

(3)文化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必须懂得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起源。很多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造成了听说交流的困难。如听力材料涉及到各种节日(Christmas Day, Halloweens),学生对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不甚了解会造成听力理解的困难,同时会造成复述或表达错误。又如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长幼之间的称呼不同,寒暄方式差异等,也会引起听说训练及交流的障碍。

(4)情感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听说时的情感因素(兴趣、焦虑、紧张等)会直接影响听力和表达效果。动机强的学生听说目标明确,效果好,反之听说活动不感兴趣,会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同时紧张、焦虑也会影响听说效果。

由此可见,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语言基础密切相关,同时受文化背景知识、心理因素、母语干扰和情感因素的多重影响。创建一种综合、仿真的现实环境,解决上述问题非常重要。

3.影视文学在英语听说训练中的重要性

外国文学作品包括其语言组织、历史和文化背景、情感等的综合表现,录制为影视作品是一种更为立体的表现形式,多媒体的发展为欣赏这些作品提供了较好的平台。运用影视进行英语听说教学,把影视引入课堂,能使其和课本相结合,从而使教学更加立体化、实质化,使语言生命化,能激发起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影视文学课是现代教育技术和外国文学作品相结合并将之运用到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产物,是英语教学现代化的体现,也是语言教学发展的客观需求。

3.1影视文学教学的理论依据

影视文学教学符合社会语言学的规律,学生可以在本国环境下从国外影视文学作品中获取对外国社会生活中使用语言的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既提供了标准的语言知识,又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情景。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后可以模仿表演其中的情景。或重新设计相关的场景和对话,便于进行与课程相关的听说训练,增加社会语言学知识。

影视文学教学符合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影视文学提供了逼真的情景使抽象的语言信号转为形象信息,使学生对语言材料及其运用记得更快、更牢、更易接受。在影视文学教学中,气氛通常是愉快的,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影视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更加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英语听说的综合基础。

3.2影视文学教学的特点

影视文学教学中集中体现了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交际性、交互性和文化渗透性等特点。

影视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各式各样。如何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题材,如何选择适合学生知识水平结构并引起学生兴趣的题材,是教师应该发挥的作用,教师的选择应起着主导作用。在影视文学教学过程中更应该调动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影视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形象,灵活生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参与学习,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影视文学作品为英语学习创设了真实的语言活动情境与场景,为学生提供了语言交际的典型情境,具有交际性特点。影视文学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模仿表演影视情节,并且构建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及优势,共同完成。影视文学作品包含其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地貌以及人文历史等内容,增加了学生对该国文化的了解。

4.影视文学教学中的听说训练

4.1影视资料的选择

英语影视资料题材广泛,片种繁多,为提高教学效果,选择合适的影视资料比较关键,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以语言文化为中心,使学生能在观看影视资料时领会语言的用法,体会标准英语的听说规律。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老师根据教材及教学的需要选择内容健康、贴近生活、尽可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选择有难易梯度的影视资料,以便满足各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并且尽量能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难度和实用性,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4.2听说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包括教师和学生对影视资料的前期认识。重点是教师准备包括影视资料的查找、重点的确定、语言文化点以及活动内容的设计等内容。学生根据教师准备的参考资料或者自行上网查找有关影视资料的文字和图片介绍等内容。

(2)听说训练

听说训练以学生为主体,尽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影视资料的内容达到自我发现、自我挖掘、自我改进的过程。本人在采用了以下几种听说训练活动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采用听声音法进行听力训练,只播放影视资料的配音,让学生能集中精力关注对话内容及发音。

采用配音法进行说训练,即只播放影视资料的图像及字幕,让学生根据刚才听过的内容进行配音,可以采取集体配音,也可以根据场景选择几个同学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进行配音,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记忆。

采用定格法进行重点内容的听说训练,选择一个或者一段场景,选择不同学生循环进行听声音和配音的训练,并让其他同学指出配音同学的优点及不足,给予更多同学训练机会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同学对内容、发音、角色扮演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再加工的兴趣。

(3)课后练习

剧情改编与表演,根据上课的情况及影视资料的特点,让学生课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加工整理,运用当前所学课程知识点和词语重新设计对话,创作符合自己特点的作品。在课余时间进行演练,抽出改编及表演比较成功的作品在课堂上表演,比较成功的作品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拍摄成影视作品,供大家欣赏、借鉴、交流。

5.结论

解决中学英语听说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可以利用影视文学课来实现。影视文学课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在听说训练教学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改变了以往教学沉闷的问题,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了学生听说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心妍.影视文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特点及意义[D].硕士论文,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06.

[2]胡素芬.使用影视片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听说教学[D].硕士论文, 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04.

篇5

【关键词】文学传播 报纸 期刊 影视 网络

媒介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同时也是文学重要的构成要素。大众媒体目前对文学的生产与传播,已不再是单纯的载体或介质,这主要体现在对文学发展走向的影响上,但由于各种媒体自身处境和形态的差异,它们于其中所起的作用不相同,在既有的文学传播格局中地位自然也不一样。

一、作为纸媒的报刊是文学传播的最重要的载体

从总体上讲,报纸不管是对文学新闻还是文学作品的传播,均在反映文学的外在生态层面,而非文学的主体;但它却是文学在社会文化结构中消长沉浮的一面镜子,也是人们感知文学状况的一扇窗口。中国报纸百年历史中,有过许许多多有名的副刊。其中四大副刊不仅在五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与《新青年》杂志等刊物一起成为新文学的议题设置和建构者。副刊的独特,一在于它既属大众传播同时又是文学的媒介。在大众媒体的功能上,它必须以受众为本位,尽量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而作为一种文学媒体,它的话语精神又趋向于精英的小众趣味。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使媒体的运作方式和运作规则发生了许多根本的改变,副刊以各类消遣娱乐性信息为主的传播定位彻底颠覆了传统文学副刊的传播内容结构,在中国报业发展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文学副刊的经典形态,随着报业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的丰富,地位和功能反而日渐萎缩。

文学期刊是纯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最具体制化特征,同时也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式,它所形构的文学空间至今仍是其他任何媒体所无法取代的。所以,文学期刊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在被认为是文学自身状况的某种反映的同时,也被提到了关系文学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认识。

首先从外部环境上说,文学从社会的中心退至边缘已经成为被普遍接受的事实。但是国家的文化政策和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相对滞后,决定文学期刊生存的体制性境遇并没发生根本变化。另一方面,刊发纯文学作品,给作协培养出来的写作人才提供发表的园地,是这些国家拨款的纯文学刊物的办刊宗旨。其次,从文学生产的角度说,文学期刊在组织文学生产的能力和文学传播效力上也受到了多种挑战。一是出版业的版税制度使文学出版整合文学资源的功能得到强化,同时出版业市场取向改革比文学期刊先行一步。二是媒体多元化为文学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途径。网络文学就是一个例子,通过网络成名的作家已经很多,这也消解着文学刊物的权威和信誉。三是由于文学期刊的策划和命名很少具有社会效应,而大众媒体的炒作既有影响力号召力,也可能引发新的阅读时尚,反而影响了文学刊物的编辑取向。文学刊物自身缺乏市场的敏感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就把大众媒体的议题误作了市场的信号,比如“美女作家”成为吸引眼球的娱乐新闻后,一些刊物上这类作品就多了起来,而被认定的小资读者群到底存不存在还是个问题。在内忧外困的局面下,除《收获》、《当代》、《十月》、《中国作家》、《花城》等以不变应万变或稍作变化外,文学期刊纷纷探索重生之路。

综观文学期刊这些年的改革,基本上是走了一条大众化的路子。一方面是对文学疏离读者的修复,因为8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期刊上的作品大多呈现出一种形式上的探索与试验姿态,在叙述语言的层面上,破坏旧有的秩序,颠覆人们业已习惯和熟识的阅读经验。造成了读者与文学关系的疏离。形成了一代读者对文学的“刻板印象”。新世纪以后的文学书写虽然在修补与读者的关系,但不会短时奏效。另一方面,是基于大众文化转向的语境压力。文学期刊主动走向市场即使没有体制上的障碍,对它自身的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因为现在文学期刊的生存问题已非走出体制所能解决,改革只是第一步,最主要的是如何改。

首先,文学期刊作为文化消费品不能回避发行量和社会影响力。其次,细分读者市场的重要性已成为文学刊物定位时须认真考虑的因素,现在大多数文学期刊在栏目名称上已进行灵活的改变,但内容上仍只有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评论几个门类,基本上是雷同的模式,这就造成了期刊之间的同位竞争。第三,除了《收获》等少数老牌刊物积累了较厚实的文化资本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也就是核心竞争力以外,绝大多数文学期刊缺少核心竞争力,生存基础非常脆弱。还应该指出,刊物定位事实上并不具有独占性,或者说,并不具备持久的、不易被复制的特性。而一个刊物所形成的核心竞争能力却具有不易被模仿、替代与超越的特点。因此,错位竞争也好,同位竞争也好,关键在于是否具有相应的核心竞争能力以及如何保持与不断增强这种能力。

二、文学与影视的互通交融

在整个大众传播的环境中,文学与影视的互通交融同样令人注目。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使文学实现跨媒体传播,文学由文字转向了视听多种表现形式,扩展了文学空间,这一事实已无可争辩。但对其中蕴含的诸多可能却有着种种阐释,一是随着媒介权利的移位,影视将市场优势转化为挤压文学的符号资本,文学不可避免地变成弱化的艺术类型甚至最终被取代;再是文学作为影视的文化根基,不但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素材,而且将自己的表现手法渗透进影视的叙事中去,促其成为文学的图像化翻版。

事实上,文学与影视关系这一论题有着不同的逻辑层面。在建国后十七年的银幕上,现代文学名著,如《祝福》、《林家铺子》、《早春二月》等,革命战争与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如《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红岩》等等,影片改编都以正剧形式共享纸质媒体提供的内容。新时期以后,国产片多从同时期小说“嫁接”而来,谢晋、张艺谋是最典型的。

影视对文学大规模的几乎同步改编,实现着由文字到图像的转换,使其成为人们了解和感知文学的重要方式,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是又一次深刻的文学传播的媒介转换,而且由于早时期的影视改编普遍以忠实原著为旨趣,所以说文学几乎是坐享其成。文学与影视的主从关系发生变化,是从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吴子牛“第五代”导演群体开始,他们对高度欣赏的文学原作除了基本内容和叙事框架在改编时适当保留外,更注重影视自身美学精神和主体意识的张扬。影视作为大众文化产业的属性被不断强调以后,影视对文学开始由艺术的互动变为内容资源的发掘与利用,这时候市场和观众的接受成了影视改编的出发点和归宿,原作的内涵和韵味如果与其相左,那牺牲的肯定是原作。如李少红执导的《雷雨》成了极具观赏性的家庭伦理剧。影视对小说文本的巨大需求和转化能力以及带来的利润使作家的写作立场、审美方式、艺术形态等诸多层面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作家围着导演转,笔尖跟着摄像机走”,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准影视脚本风格的小说文本。

小说被改编为影视,影视的成功则又带来了原作或其衍生读物的热销,这是最近20年来文学传播的新动向。最初是《围城》的热播使这部知识分子趣味浓厚的小说成为一时的阅读热点并畅销数年不衰。以后,即使小说一直默默无闻,只要改编的影视剧火了,小说原著、影视脚本、影视小说等相关内容必定能够红火一阵子。影视的成功对图书销售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拉动效应。但观看完影视后的阅读,与首先接触文字文本肯定有所不同,因为前者是带着规定情景,图像已为阅读的联想预设了方向,这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影视脚本、电视小说基本上可以当作其衍生物看待,如果没有影视它们就不可能存在,所以不能以纯文学的规范来评价这种介于文学与影视之间的新文体。以线性的文字阅读直接转换为流动的画面或重温曾历的视觉记忆,是这类文本力图达到的接受效果。

三、网络文学的出现

互联网的出现及其带来的全新传播模式,使文学传播面临全新的局面。一是在网络新媒介环境中,文学的传播将使过去精英主导的文学书写和传统媒介建构的文学体制重新组构,文学的生存与生长空间得到极大拓展,文学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二是在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文学传播处于明显的弱势。文学可能因为赶不上网络科技的脚步,陷入更大的危局当中。

文学需要更多读者,网络日益成为阅读的重要通道和纯文学延伸空间,但网络文学传播所面临的问题让人感到它与现有的文学传播通道相比,还显得初级和原始。网络文学传播的新机可能孕育于以下各环节的跨越和突破上:一是发挥网络媒介大量传输与储存的优势,提供更丰富多元和整合性的文学性作品;二是创作出更多的多媒体文本,加入互动性阅读结构,激发阅听人使用网络媒介的热情;三是提供更具个人性的媒介内容,这个媒介优势尚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比如可以依照文类不同提供更细分的服务;四是原创文学新闻消息的,这类内容也不容忽视,目前尚不能期望专业的文学网站拥有建构文学议题的能力,但要创建新的文学传播路径以抗衡平面媒介的传播霸权,没有大量的权威文学信息流通也是不可能的。

篇6

关键词:影视资源;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原则;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98-01

影视资源是一种艺术资源,而语文教学内容也是文学艺术资源。影视艺术自从出现,就一直以其个性化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科技、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影视资源已经成为人们进行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人们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推进都有重要意义。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让影视资源服务于初中语文教学,可以促进教学创新。

一、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分析

1. 正视影视资源价值,合理引用

影视文化的出现让文学艺术的形式更加丰富,使传统的文学书籍的不足之处得到弥补。但是,影视资源的发展良莠不齐,要将影视资源与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进行结合,就要选择那些思想政治观念端正,教育意义较大的影视作品让学生欣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于语文学习中受益,让影视资源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2. 关注影视资源内容,合理处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入影视资源,是为了让影视资源能够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对影视资源进行适当处理,使其与语文教学内容相符合,不要让影视资源在课堂中喧宾夺主。影视资源的欣赏不能成为教学的主角,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机会引导学生从影视资源过渡到文本内容。影视资源的出现,是为了让学生找到一个新的角度去对文本内容进行思考。

二、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分析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教师只有利用有效的方法,抓住关键,才能让影视资源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因素。下面,我们就来对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分析。

1. 运用影视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重要动力,在课堂中,一些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不能将自己的注意力长期集中在课堂学习上。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影视资源与课文相比,具有更强大的形象性。利用影视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在视觉冲击下更为深入地理解文章,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比如在讲解《黄河颂》时,教师可以利用关于黄河的纪录片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数初中学生可能没有见过真正的黄河,也不能理解国人对黄河这条母亲河的感情。利用影视作品让学生观察和发现黄河的壮观与意义,会让学生认识到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加强与课文的互动。

2. 运用影视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一些知识来自于科学,一些知识取自学生身边,一些知识却超出了初中学生的认知领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有些教学内容不易被初中学生理解,那么拓展学生的视野就显得十分重要。要想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教师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将有益的课外资源引入到课堂中,使语文教学内容具有更多的支持。影视资源的引入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将影视资源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解《安塞腰鼓》时,对于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初中学生了解不多,也不尽深入。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电视或电视剧作品的节选,来充实语文课堂。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展示相关视频,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安塞腰鼓的魅力,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安塞腰鼓在影视资源中是故乡的象征,那么学生便可以通过观看了解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怀。如果影视资源是从艺术角度去展示安塞腰鼓的美,那么学生就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将安塞腰鼓当作故乡的标志。如此运用影视资源,会让语文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也会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3. 运用影视资源,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一直是语文教师的教学难题。影视资源的出现,给初中语文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提供了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会有一些古代作品,这些作品距当今时代较为久远,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其内容,也无法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中获得学习体验。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影视资源让诗词作品活跃起来,将静态作品进行动态转换。当时情景的再现会让学生在观看中体会,在体会中学习。

比如在讲解《口技》时,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影视资源展示口技这一传统艺术,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化与立体化。学生在影视资源的视听盛宴下,可以更好地体会文章中的一字一句,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影视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在影视资源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的今天,将影视资源与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相结合,会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影视资源引入到语文课堂,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晶.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科技,2010(02).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影视资源;课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传播媒介的不断推广,语文学习的载体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和纸质资源,语文教学也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解教科书,而是需要不断地创新。对于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来说,影视资源不得不说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

一、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对于现在中学生来说,影视伴随着他们成长。可以豪不夸张地说,中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人生态度,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和影视息息相关。但是,能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有意识地提高语文能力,获得语文知识的学生可谓是寥寥无几。大多数中学生主要以消遣娱乐的态度来对待影视作品。并且,由于中学生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良莠不齐的影视资源对其也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因此,家长要引导学生正确观看影视,教师也要不断创新,合理吸收和运用影视资源,并在授课中加以运用。

现阶段,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影视资源的教育意义还是认识不足的。他们习惯以传统的教育模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对于影视资源的利用却是很少涉及的。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美国、英国等诸多发达国家,教师在中学阶段就会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利用影视资源。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课程资源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读图时代”的来临,图像阅读日益成为人们接触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它也敲响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警钟。传统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片面通过字句,章节来肢解文本,套路教学等的弊端。所以,将影视资源整合于语文课堂,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课程资源,是语文课程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融入时展的有效途径。

影视和文学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文学不仅可以通过电影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文学的创作手法和技巧也受到影视的影响。影视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它对于语文教学有着巨大的启示与实用价值。再者,许多影视资源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它比单纯的文学文本更直观。因此,把影视资源整合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二、影视资源整合于语文教学的途径

语文教师对影视作品的合理有效的利用,将会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起重要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创新精神,又要讲究相应的策略方法。

运用影视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教师创造情境教学,学生对于课堂的学习就会有着强烈的参与愿望,在情感上也容易受到熏陶,进而被课堂内容所吸引,从而加深对于文学文本的理解。教师在创设情境教学时,可以运用许多的方法。例如: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角色扮演,对影视资料的话题进行合作讨论等。

1.鉴赏影视作品,提高审美感受

影视作品具有它独特的审美特征。教师在教授文学作品时,可以一边播放配乐朗诵,一边让学生观看相关资料。这样一来,声情并茂的诵读,引人入胜的录像,就会激起学生的审美兴奋和审美愉悦,进而受到了文学与美的熏陶。

初探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模式

影视资源整合于中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依托于课堂。具体可按课堂教学的时间点来进行整合利用。

2.影视资源在课前预习中的铺垫

在课前教师可以将与文本相关的影视资料先让学生自行观看或者课前统一播放。中学语文课文大多是对名著、名家名篇的节选,故事情节和文本内容的完整性上存在着缺失,就传统的课堂学习而言,许多学生存在着对原著内容缺乏了解,导致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只是流于片面的肢解学习。语文教师利用影视资源为课前学习铺垫,可以让学生观看《红楼梦》《三国演义》以及相关历史纪录片等,这样学生对于完整的作品就有了大体的轮廓和概念,课堂学习也就更容易进入文本,理解内容了。

3.影视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渲染

对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重点部分和学生较难把握的部分,教师可以借助影视资源对其进行渲染,丰富课堂信息量,扩展传授课堂内容的渠道,进而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例如:对于人物外貌描写的教学时,由于年代不同,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抽象的,此时,运用影视资源展示画面可以加深感知。

4.影视资源在课后复习中的巩固

学生对于学习内容进行消化和巩固,如果能够结合课堂上的影视资源,那么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就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并且,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效,对于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易展开的教学内容,可以在课后辅以影视资源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巩固和记忆。

总之,影视资源的合理整合并运用于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思维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出人意料的作用和效果。但是,教师切不可抱着省事的心态,放弃了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完全让位于影视资源,从而走入语文教学完全依托于影视资源的教学误区。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影视 高中语文 教学

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要优于教师的教案讲解。影视有着多元综合特点,是最具魅力的综合艺术,它利用独特的影视语言,表现生活,表达情感,是现今人们最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如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恰当引进影视艺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教育和实际需要,结合课文观赏影片进行教学,这将会使教学过程获得极大地张力。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将影视引进高中语文教学,妙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影视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进行课文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完成相关的文本解析,然后观看电影,调动学生情绪,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一教学活动,足以展示了影视的优越性,明证了影视是教学中极为可贵的外物凭借,巧用影视可补充文字教材无法传递的空白,能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收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当收看《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幕时,文本中感受不到的贾府的气派一下子鲜活地展现在眼前,画面上让人感受到了贾府这簪缨世家的气派:奉皇帝之命“敕造”的宁、荣两府,皇帝御笔所赐的“荣禧堂”的匾额,室内的陈设,就连仆妇们的吃穿用度、交接礼节……处处都表现出贾家不同凡响的尊贵地位。在这种直观的影视镜头中,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林黛玉进贾府时为何会那样“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的小心谨慎。此情此景,令我们不禁为这个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寄人篱下的孤傲才女掬一把同情泪。一组组影视镜头,使作品中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使学生深刻感悟了课文内涵,生动地感受到了作品的艺术美,获得了精神的陶冶。

二、运用影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影视艺术以其独有的光、电、声、像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来刺激人的感官。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影视艺术正是人体视觉、听觉的延伸,它能活动、立体地再现课文场景,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获得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比如:在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笔者首先引入了《渔舟唱晚》的古筝名曲,再配上一幅幅与诗歌意境相契的影视镜头,画面以古画为主,色彩偏于冷色,都与田园相关,力求与诗意契合,极力达到静、淡、雅。精彩的影视镜头与精美的诗文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且使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获得心灵的净化。

三、运用影视提升名著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水平。文学名著作为经受了岁月洗练的黄金,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选自名著名篇,可喜的是这些名著大多被改编成了影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将这些影视引进课堂,在教学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拓展、探究,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本意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以升华。

在《老人与海》的教学中便体现了这一特点:观看《老人与海》之后,学生更多明白了人生的成败到底如何衡量,从影片中看到了成功的定义不止一种。在世俗的眼光里,桑迪亚哥也许是一个失败者,但在海明威看来,桑迪亚哥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无论在怎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都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的英雄。由此深悟到:人生的道路充满艰难、坎坷,不向困难和厄运屈服,具有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他便是成功者。

篇9

[关键词] 哥伦比亚大学;影视教育;启示

近年来,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业界竞争的加剧,影视业对影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形中对影视院校的培养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影视院校数量激增的情形下,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他们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以适应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是摆在影视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为例,阐述美国影视教育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以期对国内的影视教育有所启示。

一、哥伦比亚大学影视教育的现状及课程特点

哥伦比亚大学的电影与广播电视专业并不在同一学院,电影专业在艺术学院,而电视专业在新闻学院。

(一)电影专业

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School of Arts)有电影、戏剧、视觉艺术和写作四个专业。电影专业侧重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超强写作能力的学生。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从技术到文化内涵上了解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而且有了较强的动手能力。通常,本专业的学生在第二年学期末的时候,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决定自己未来2年的方向;并且选择与专业相关的12门主修课以及3门专业以外的选修课。①

可以说,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电影专业坚持精英教育为主。本科阶段学生可获得文科学士学位(BA),研究生阶段分文学硕士(MA)和艺术硕士(MFA)两个方向,文学硕士(MA)多为一年到两年的Film studies(电影学)方向,主要学习和研究电影理论知识。而艺术硕士(MFA)专业为 MFA film production(电影制作),此学位主要从事电影制作、写作、导演和后期工作。

由于坚持精英化的办学指导思想,因此,学院设置了严格的入学条件。在课程安排上,学院力求将职业训练与综合性大学的文学艺术教育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综合能力作为首要目标。这对专业教师是一个挑战,一方面,他们需要有丰富的电影从业经验,另一方面,他们还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院与业界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学生在本科阶段,可以到电影公司实习,还可以参加哥伦比亚大学大学生电影公司(CUFP)――一个学生自己运营的供学生实践的公司。通过这些措施,学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电视专业

哥伦比亚大学电视专业隶属于新闻学院,由普利策捐赠200万美元,创办于1912年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被公认为全美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新闻学院之一。由其评选的普利策奖,是与“诺贝尔奖”“奥斯卡奖”齐名的奖项,在全球新闻界拥有崇高的地位。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电视专业课程以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理学硕士(M.S.)为主,也就是说学院只有研究生教育而没有本科教育,而且硕士学位教育仅用10个月时间完成。学院“每年录取大约200名学生,其中三分之一刚从大学毕业,很年轻,21到22岁;还有三分之一作为专业记者工作了大约5年,他们年纪大些;剩下三分之一的学生打算改变自己原有的职业,他们过去当过商务律师、医生、教师、士兵、职业厨师等。”[1]电视专业的全日制学生必须修完秋季学期的8个学分的广电方向的《报道与写作I》《广电新闻写作》和春季学期的《广电业务》。②

在课程设置上,学院把课程分为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综观其课程,我们发现,“除了核心的专业精神方面的课程以外,绝大部分时间就是实际能力的培养。”[2]在秋季学期中,有《商业和金融新闻》《国际报道》《环境报道》等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对该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春季学期的媒体工作室(Media Workshop),则为学生提供了绝佳的实践平台。广播电视工作室为《电视晚间新闻》《电视叙述与广播》。③此工作室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创办的电视台,学生通过在工作室的锻炼,不仅增强了动手能力,而且对于将来所从事的行业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提高了就业时的竞争力。

可以说,哥大新闻学院电视专业的课程设置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业务性课程在课程总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目前,学院拥有全职教师35人,此外还从各大媒体聘请了100多名兼职教授,有人曾对学院的教师构成做了统计,对其中25名教师分析发现,拥有博士学位的5人,占20%;有硕士学位的13人,占52%;其余是拥有学士学位。同时这些教师都有媒体从业经历,有1~3次媒体工作经验的5人,占20%;有4~6次媒体从业经验的13人,占52%,有7到10次媒体从业经验的7人,占28%。[3]有些教师甚至获得过普利策奖,正是这样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深厚的电视业从业背景,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使他们在以后的电视业界工作中取得了不凡的业绩,更有一些人成为美国电视业骨干。

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电视专业的课程改革

实际上,哥大新闻学院电视专业的教育模式在前几年就引起了争议:短短十个月能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吗?电视业的发展对电视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培养模式能否适应这样需要?哥伦比亚大学首先对这样教育模式进行了反思,并在2002年末到2003年初掀起了一场针对电视教育的大讨论,最终新闻学院又推出了为期一年的文学硕士项目(M.A.)。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博林格(Lee C.Bollinger)解释了设置此项目的初衷:“这个新的学位是为了符合新闻学院创建者普利策的设想,因为普利策认为,新闻业必须适应其在社会中的变化角色,科技飞速发展,必须用专业知识武装记者,这样他们才能准确、清晰、深刻地进行报道。”④

文学硕士项目是在理学硕士项目基础上推出的,申请人必须获得了新闻学硕士学位或者在电视业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果说在理学硕士项目阶段,学生只是以一个普通电视记者的身份了解所要报道的领域,而在文学硕士阶段,学校则将向学生提供更有专业深度的知识,比如,经济、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院将邀请其他院系的教师参加到这个项目中来,这些教师负责讲授专业知识。学生做硕士论文时,将有两名导师,一位是来自于新闻学院,另一位则是学生所选修专业方面的教师。看来,文学硕士项目把电视报道技巧与所报道领域专业知识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使电视教育达到了专业化水平,提高了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以及工作以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哥伦比亚大学影视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哥大培养的学生在进入影视界后,获得了各种奖项,更有一些人成长为影视界的领军人物。结合我们的基本国情,借鉴哥大的教育模式,对于我国影视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影视教育必须进行定位,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

美国高校影视教育有着明确的定位,培养目标清晰。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以培养专家型记者为目标,他们在学生的选择、课程的设置上,都按照这一定位有条不紊地进行。这给我国高校影视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

定位不准,培养目标模糊,可以说是我国高校影视教育的一大弊端。那么,高校影视教育如何进行定位,实际上,就是要有独特的培养措施和培养目标。各高校可结合市场需求,根据自己本身的特点,“要抓住六个环节来实施,即: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师资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4]

(二)改革课程设置,突出影视专业特色

高速发展的我国影视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坚持通才教育的观念,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等课程占据很大比重,使影视专业丧失了专业特色。我们在哥大新闻学院理学硕士项目的课程设置中发现,大部分是新闻学专业课程,还有一部分是有关新闻专业职业精神的课程。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通过学习影视专业职业精神的相关课程,不仅仅能把影视工作当做一种谋生手段,更能深刻地了解影视从业人员所肩负的巨大社会责任,指引他们为影视业奋斗终生。

除了影视专业课程外,其他课程也需要开设。因此,我们应像哥大新闻学院推出的文学硕士项目一样,让学生选修一两门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比如经济、法律等,以使学生在进入影视业后不但上手快,而且后劲足,当然这需要与其他院系合作才能完成这一工作。

(三)加强教师影视实践技能培训,努力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哥大新闻学院所有教师都有在媒体工作的经历,可以说,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的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能力。

由于我国影视教育式的扩张,使许多不具备设置此专业的高校纷纷上马,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师资不足。有些教师没有影视专业知识,更谈不上影视从业背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根据所教课程,院校应安排教师到相应影视单位挂职锻炼,这样可以了解影视制作流程,更能洞悉此行业的发展现状,对于教学和科研将大有裨益;第二,可以把教师送到重点院校进行进修。

(四)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打造就业竞争力,影视院校必须为学生寻找实践机会。当然,学校可联系当地影视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但这不可避免地拥有诸多弊端:比如实习时间过短、实习时间与学习时间冲突等。因此,学校应挖掘自身资源,在学校内部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像哥大新闻学院、艺术学院一样,我国影视院校也应拥有自己的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使学生能把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地融合起来。

总之,我国影视业飞速发展,高校影视教育只有适应形势,以市场为导向,借鉴发达国家影视院校的教育模式,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让社会和影视界满意的影视人才。

注释:

① From the web: arts.columbia.edu。

②③ From the web: journalism.columbia.edu。

④ Scott Jaschik:Columbia Rethinks Journalism Education,from the web:。

[参考文献]

[1] 蔡雯.整合相关学科资源,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对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调查及思考[J].中国记者,2005(07).

[2] 吴信训.美国新闻教育扫描及启示[J].新闻记者,2006(07).

[3] 黄鹂.美国新闻教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46.

篇10

论文摘 要:目前,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本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以影视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与古老的传统文学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了解这种文化现象的现状,分析此文化现象的成因,从而预测文学的发展趋势。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民众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市场经济社会带来的各种新鲜事物,其中正面临着一个更深层次的困扰,即伦理道德、价值规范和文化观念的急剧变化的问题。

我们应当关注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在社会市场经济和功利心态的引导下,人们放弃了以传统精英文化为代表的深度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以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为依托,以此时此刻为关切中心的消费文化,即大众文化。以下就此文化转型中的一种文化现象作具体分析,透过这种现象来探求这场文化转型的深层原因。

一、影视文化中文学作品改编的现状

“从小说到影视”是一个常说常新、屡谈不厌的重要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影视艺术创作中对文学作品的借鉴和改编,带来了影视剧丰富多彩的形态,特别是当代生活内容、生活观念及生活状态的丰富多彩,使影视剧的改编和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从内容到主题涉及到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影视艺术一道重要的风景线。

文学作品中的深刻思想,畅销小说中的动人情节,成为不同导演所钟情的改编对象。[1]经过改编而成的影视剧,不仅在当代影视界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世界大奖的评选中不同凡响。德国施隆多夫的《锡鼓》,美国的《克莱默夫妇》,我国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都是世界影坛上不可多得的精品。由此可见,即使在影视技术与艺术走向成熟的今天,改编仍然方兴未艾,正继续创造着一个个动人的“银幕神话”。他们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向我们招手,吸引我们深入其中,探究一二。

目前影视改编创作呈现以下几种状态:

(一)对古典名著的改编

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最繁盛的明清时代,已聚集了众多改编者的目光。四大名著被首先请上银屏,一饱国人眼福。此外,《聊斋志异》、《封神演义》、《三言二拍》等一系列古典名著也不甘落后地在银屏上创造着各自的世俗神话。不难看出,观众对其喜爱程度和观赏热情远远超过了根据外国名著和现当代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从这一方面恰恰可以看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二)对历史题材的改编

在《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几部古典名著被逐一品尝后,改编者开始逐个朝代寻找可供改编的历史素材。于是接踵而来的《末代皇帝》、《秦始皇》、《唐明皇》、《康熙大帝》等历史剧争相出台,它们多以长篇电视连续剧的面孔出现,极尽述说之能事,由点及面,极力铺陈。从当今上映和正在拍摄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来看,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令人咋舌,而且每一部都在数十集以上。在中华民族浩浩荡荡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改编者可谓“溯洄从之”,没有一个朝代不曾被涉猎。

(三)对当代畅销小说的改编

畅销小说一直是影视剧改编所钟情的对象。“畅销”意味着通俗,流行,意味着被当时的社会大众所接受和欢迎,意味着有较高的商品价值。这一切都是影视剧作为大众传媒本身所需要的。因此,影视剧和畅销小说似乎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对畅销小说的改编往往使影视剧更为畅销,而且经常会产生国际影坛的扛鼎之作。如《辛德勒的名单》(根据托马斯·肯尼利同名纪实体小说改编),《侏罗纪公园》(根据迈克尔·克赖顿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阿甘正传》(根据温斯顿·格卢姆同名小说改编)。

二、改编热潮的深层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文化转型不可逆转的趋势呢?

本雅明曾把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传统的乡村社会,资本主义阶段以及二十世纪高科技社会,对应着的分别是故事——现代主义语言与诗歌——传播媒体。这一观点说明了文学艺术从讲故事的口传方式,经过特别的文学写作发展到机器作为媒介的传播方式。[2]

因此,在当下,以大众媒体为核心的电子媒介必将对文学秩序产生强烈冲击。正如有学者认为,在高度信息化、技术化、商业化语境中,世纪之交的社会已从“读写时代”进入了“读图时代”,而影视即为“读图时代”的典型代表。究其原因:

其一:文学隐藏在单一的语言载体中,而影视是把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文学、戏剧的诸因素综合起来,故事和戏剧情节是图像的动态,音乐伴随着图像,图像隐含了思想,反映着生活。[3]读文学,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文字;看电影、电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图像,听到的是声音。因此,“读图时代”的来临也标志着社会文化由文学主体转变为影视主体。

其二:文化主体两个向度的变化,无疑给由传统延伸而来的文艺受众带来接受方式的改变,而最直接的改变,就是由欣赏型转化为消费型。[4]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心态是90年代文艺受众的最主要的艺术意识方式,“消费”已成为话语中心,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日益凸显,“看不见的消费之手”不仅是外部环境的制导因素,更直接渗透到文学的组织、生产、流通与接受过程中。纯文学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窄,经济时代的文学从写作到出版再到评审,已经越来越难以抵抗商业化与消费主义思潮的冲击。

其三:在文学中,形象和思想通过文字这一载体间接地表现出来,而形象和思想又源于作者的心灵,可以说文学的白纸黑字始终是由心灵来灌注的。而电影、电视都是以一种技术力量在改变着文学所依托的那种自古而来的观念体系,在影视文化中,从表层到深层,从现象到本质,已经不同于心灵活动的微妙,不同于文学表现的诗意,而是一种能“看”得见的图像,它带来了新的时空观和本质观。在影视中,图像是主体,任何人都可以看图像,而在文学中,只有识字的人才能读文学。

三、改编热潮的发展趋势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影视艺术创作要实现自身的审美价值必须通过观众的欣赏。如果一部作品不能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话,那么它的审美价值就不能得到实现,也就没有任何美学意义。欣赏它的观众,层次越宽广,人数越多,它的审美价值和意义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文学作品也是如此。[5]因此,在当前社会,不论文学家还是影视编剧或导演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大众的喜欢,自然而然,他们就把“雅俗共赏”作为自己作品的美学追求。

那么,我们如何正确理解“雅”和“俗”呢?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理解。我们理解的“雅”是指符合艺术审美特点的规律,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深意和艺术创造性的作品;我们理解的“俗”是指通俗易懂、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高雅之作其优点是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缺点是可能不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通俗之作其优点是能为广大群众欣赏,缺点是可能浅显,缺乏深意,甚至流为低俗。因此,最好是能使二者结合,各取其长去其短,既能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又能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这就是雅俗共赏的好作品。

总论

现代文学艺术由于其日渐显露的商品化形式,使得现代艺术、现代科技与工商业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文学作品为代表的高雅文学在面向更广大的读者的“大众化”过程中,也放下了“正统”的架子,不断地向普及教育的方向发展。人们需要在激烈竞争的工作之外享受到一些轻松、愉快,而影视文化也在做大量的文学和文化的普及工作。高雅文学主动向大众文化靠拢,而大众文化主动向高雅文化提升,这两种“主动”就是现在文学最清楚的格局。我们说大众文学也好,高雅文学也罢,其目的是使读者在娱乐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和知识涵养,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得到精神的力量。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大众文化已初见端倪这一事实,通过良性地引导高雅文学(以传统的文学作品为代表)和大众文学(以影视文化为代表)的整合,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世界深处挖掘和培育出现代化的人文精神。

注释:

[1]赵凤翔,房莉:《名著的影视改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234页。

[2]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14—315页。

[3]张法:《走向全球化时代的文艺理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