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

篇1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 急救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88-02

脑血管意外是脑动脉破裂或闭塞等原因引起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梗塞,从而造成急性脑局部血液循环和功能障碍[1]。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已成为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是造成死亡的病因之一。脑血管意外起病急、进展快且病死率高,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对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性分析我院175例脑血管意外患者急救护理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10年1月~2012年1月共收治175例脑血管意外患者,男98例,女77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70.4±9.7)岁。神志清醒52例,浅度昏迷69例,中度昏迷31例,深度昏迷23例。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瞳孔不等大、流涎、半身不遂、言语不清和大小便失禁等。高血压患者95例,冠心病患者57例,糖尿病患者23例。

2 急救护理和结果

2.1 评估病情。护理人员应对脑血管意外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配合医生检查病情,如测定血压、脉搏、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呕吐、瞳孔是否等大、神志状态和四肢活动,有无偏瘫、颈项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询问清醒患者是否头痛、眩晕及过往病史,向昏迷患者家属询问发病情况和患者的过往病史,了解患者是否出现脑血管意外及可能的类型。对患者进行血糖值测定和心电图检查,判断患者有无糖尿病、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对呼吸心跳骤停者进行心肺复苏,紧急时刻行气管插管,使用呼吸器辅助患者呼吸。

2.2 选择。当进行患者的病情评估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患者应绝对制动,保持周围环境舒适安静,对暴躁患者给予适量无呼吸抑制的镇静剂,保证患者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引起的血压不稳,脑部耗氧量增加,加重病情。患者取平卧位,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便于呕吐物流出,防止堵塞呼吸道。对疑似脑出血的患者抬高头部15°~30°,利于降低颅内压和静脉血液回流。患者不可去枕仰天平卧[2]。

2.3 稳定血压。脑血管意外患者常有高血压病史,当颅内压升高,脑组织受损,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瞳孔不等大和意识障碍,血压进一步升高,呼吸深而快,脉搏快而弱,严重时出现呼吸停止。应遵循慎重、适度的原则,若患者血压过高,应使用温和的降压药,如呋塞米或利尿剂,降压应缓慢且适宜,若降压太快,影响脑部病灶区供血,加重脑组织缺氧和出血。若患者血压过低或出现迅速下降的现象,应立即给予升压药,保证脑组织有足够的供血,维持脑部的血流灌注[3]。

2.4 保持呼吸道通畅。脑血管意外的患者意识水平降低,咽反射消失,可能出现呕吐物或分泌物阻塞气道引起的呼吸困难,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脑血管意外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将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松开上衣领口,取出假牙,仔细清理呕吐物和分泌物。若患者有痰液积聚在喉中,应立即吸出防止堵塞气道,呼吸困难严重者给予气管插管或呼吸器辅助呼吸。观察呕吐物的颜色,若为黑色或深红色,说明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或溃疡,应立即通知医生采取措施

2.5 建立有效静脉通路。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对保证患者及时进行急救药物的输入具有重要意义。通常选用静脉留置针并固定,可以避免改变或患者自身原因引起针头刺破血管,保证脱水剂等药物准确、及时的输入,穿刺点应避开关节以利于固定,定期更换输液部位,防止长期同一部位引起静脉炎,控制输液速度,不可过快。准确记录患者24h的出入量,观察尿量和肾功能,监测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确诊脑出血患者可进行冰敷,降低脑部耗氧量[4]。若使用降压药物或抗血栓形成药物,密切观察患者血压波动和是否有出血点,糖尿病患者切忌使用葡萄糖溶液,以免加重病情。护士应对患者使用的药物名称、剂量和浓度进行仔细核查,避免出现差错。

2.6 密切观察病情。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神志、瞳孔、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呕吐等病情变化,合理安排。神智清楚的患者将其平卧,头部稍微抬高,解开衣领,合理安排患者的,及时清除呕吐物和鼻腔分泌物,观察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是否出现消化道出血或溃疡。

2.7 安全转运。危重患者及时进行就地治疗,在生命体征平稳且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医院进行治疗。搬运动作应轻柔、迅速、平稳,妥善固定患者的四肢和头部,避免发生意外。转运途中做好安全监护,如心电监护、控制血压和颅内压、给予氧气、保持呼吸道通畅、静脉通路无液体外渗等,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保障管道的通畅,防止出现扭曲、受压和脱出等。

2.8 护理结果。175例脑血管意外患者经过准确、迅速、有效的急救护理,安全转入医院的162(92.6%)例,经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生命体征稳定,4例(2.3%)病情无明显变化,3例(1.7%)病情恶化,6例(3.4%)死亡。

3 讨论

脑血管意外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急救,患者会丧失性命。因此,正确、快速、有效的急救护理对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具有关键的作用。对脑血管意外患者应进行严密观察、正确的判断和及时有效的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输入治疗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提高急救成功率,对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显著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卜红彦.急性脑血管病的急救护理[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154

[2] 卫庆云.急性脑血管病的院前急救护理[J].全科护理,2010,8(1):128-129

篇2

【关键词】 重度低血糖昏迷;急性脑血管意外;原因;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059-01

低血糖是临床上一种十分常见的症状,是一组血葡萄糖浓度过低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及相关的高级神经元功能失常等症状。成年人血糖浓度低于4.0mmol/l者称为低血糖,此时脑细胞功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差不多全部是由葡萄糖分解供给,血糖浓度低下,胰岛素的分泌受到抑制,相应地升血糖激素分泌升高,导致大脑功能紊乱,如果血糖浓度过低且长时间得不到控制,可以导致患者死亡[1]。低血糖昏迷伴随着偏瘫患者,患者意识丧失,与中风的临床表现相似,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脑血管意外。由于重症低血糖昏迷患者病情危重,且病情发展迅速,若被临床医师误诊而无法给予正确的处理治疗,则很有可能导致患者不可逆的脑损害或死亡[2]。笔者研究本院急诊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的重度低血糖昏迷被初步诊断为急性脑血管意外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被误诊的原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急诊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的重度低血糖昏迷被初步诊断为急性脑血管意外的40例患者进行该项研究,均已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和医院伦理学委员会的批准许可。40例患者,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为65.5岁。40例患者均被误诊为急性脑血管意外,误诊时间30min-24h。合并有糖尿病患者18例,高血压患者6例,脑梗塞患者8例,脑动脉硬化患者8例。

1.2 临床表现 40例患者均是急性起病,且在2h内送至医院。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言语障碍或不清者12例,嗜睡但是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者14例,浅昏迷患者8例,深昏迷患者6例。实验室检查:血糖0.5-3mmol/L。所有患者行头颅CT检查,均无异常表现。

1.3 治疗方法 40例昏迷患者确诊后,给予30ml的50%葡萄糖静脉注射,待到患者症状缓解后,再以10%的葡萄糖维持治疗,同时给予吸氧、补钾等对症治疗。

1.4 结果 40例昏迷患者用药数分钟至2h内意识恢复,苏醒,症状消失者32例,4例因合并有脑血管疾病仍有偏瘫、言语不清症状,4例因患者病情严重,送诊时昏迷时间长,合并有感染、肾功能损害等,导致恢复时间延长,但无死亡。

2 急救护理

2.1 急性发作期 重症低血糖患者一旦出现意识障碍、言语不清等昏迷征象者应该立即送医救治,争取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最大程度地降低脑组织的损害。有研究报告,脑组织的损害程度与低血糖持续时间成正比[3]。患者发病迅速,发病前有服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物病史,日常生活中血糖水平不高且波动范围较大,也可借助于快速血糖检测血糖浓度,迅速做出准确诊断。这类患者一旦明确诊断后立即给予抢救,即给予50%的葡萄糖溶液静脉推注30ml,然后以10%葡萄糖维持治疗。护士应该密切配合临床医师进行抢救工作,在抢救的同时应注意清除患者呼吸道异物或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2.2 恢复期护理 由于昏迷患者能量消耗大,因而患者清醒后护士应该嘱咐患者注意休息及补充营养。一部分患者在清醒一段时间后又陷入昏迷,多发生于服用降糖药物的老年人,此时护士应该反复测量患者的血糖浓度,检测患者病情变化并且上报给临床医师。低血糖昏迷患者因为其发病迅速,且病情来势汹汹,常导致患者恐惧、出现幻听等心理变化,护士应该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梳理,心理关怀,增加患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4]。加强健康教育及有关知识普及。对于糖尿病患者应注意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正确指导其降糖措施。护士应注意宣传糖尿病知识的预防及控制,指导糖尿病患者如何进行饮食及运动治疗。嘱咐患者应该随身携带一些糖果,当出现头晕、乏力等低血糖表现时,及时补充糖类,防止低血糖昏迷的发生。

3 讨 论

低血糖昏迷患者因为有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肢体感觉异常、失语、意识障碍等而被误诊为急性脑血管意外,本研究中40例患者原有糖尿病者18例,因为呼吸道感染导致摄食减少并且服用降糖药物,是导致患者昏迷的主要原因。有一部分患者因为血糖较高,而未参照医嘱服药,滥用降糖药物造成了低血糖昏迷。脑动脉硬化或者脑梗塞患者由于脑部病变导致脑细胞数量减少,而且脑细胞对缺氧及低血糖的耐受性差,导致脑部功能障碍,发生昏迷。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及时准确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低血糖的不良预后。

参考文献

[1] 陈冠英.低血糖昏迷误诊为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6):93.

[2] 张晓斌,杨京会.重度低血糖昏迷12例临床抢救[J].社区医学杂志,2010(12):31-32.

篇3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 院前急救 护理

急性脑出血是中老年人常见急症,具有发病急,变化快,死亡率高三个特点 [1] ,临床表现凶险,发病急,变化快,多数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血压升高,大小便失禁,呕吐,症状常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不少病人在急性期因呕吐出现窒息或者坠积性肺炎,更有形成脑疝而死亡,我院于2009.05—2011.05通过对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从而为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机,对病人的预后起到决定性作用。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80例急性脑出血病人,男51例,女29例;年龄28-75岁;其中并发高血压史中并发高血压史38例,糖尿病24例,冠心病18例;呼叫出诊原因:昏迷56例,头晕、头痛、呕吐、抽搐、失语等16例;情绪激动12例。经抢救,现场死亡5例,抢救成功75例,均在发病15 min-1 h内得到有效救护并安全转送到院内。

2 救护措施

2.1引导全科护士明确院前急救目的:笔者担任急诊科护士长,注重对全科护士引导——院前急救是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2],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概念,带领护士从病情评估到现场紧急处理和转运途中得监护几个方面加强护理管理。强调挽救生命和减少伤残的救治目的,因此护士在现场急救与转送中,能够密切配合医生快速进行各项急救护理操作。

2.2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2.2.1现场护理评估:接到120通知,迅速出车,通过电话指导家属自救,如意识障碍伴呕吐者头应偏向一侧,尽量不要搬动患者等。到达现场,配合医生立即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注意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以及脑疝的前驱症状。

2.2.2:脑出血患者可因的变化致颅内出血压迫心脑血管、呼吸中枢引起心跳呼吸骤停,因此安全舒适的非常重要,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头部抬高30°,有利于减轻脑水肿和防止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现场和转送途中专人保护并固定头部。

2.2.3保持呼吸道通畅:气道阻塞是急性脑出血院前急救的主要问题。开放气道,解开衣扣,呼吸平稳者给予鼻导管高流量吸氧,对舌后坠的病人立即置入口咽通气管,呼吸道异物阻塞者应立即清除呼吸道异物。呼吸35次/分均提示呼吸功能障碍,采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或行气管插管。80例病人给予口咽通气管25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2例,均快速插管成功。

2.2.4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原则上越早越好,院前急救用药中医生下达的是口头医嘱,护士执行时遵循“三清一复核”的原则,“三清”即听清、问清、看清;“一复核”即药物名称、剂量、浓度与医生复核后快速使用。采用静脉留置针保证了在短时间内快速输入液体和药物;脑出血病人大多烦躁,护士能够积极采取保证安全及治疗用药安全的措施。

3 转运及途中监护

脑出血病人原则上应尽量减少搬动,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早期搬动可使出血加重诱发脑疝形成[3]。但院前急救受现场环境及医疗条件的限制,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应争取将病人早期转送至医院,使病人获得更好的救治。所以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在不改变病人的情况下,尽快转运院内。80例全部在现场紧急救治的同时在15—60分钟转到院内救治。

3.1转运方法:我们一般采取现场三人将病人平搬上担架,其中一人扶住头部,怀疑脑出血者,轻轻抬高头部15°,下楼时头在上,脚在下, 急救车内患者及担架的摆放做到:头部靠近车头,使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误吸。担架顶靠车厢并加以固定减少震动,同时加强转运途中监护,如持续心电监护、选择正确给氧方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液体输入通畅。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等变化。注意是否有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如病人出现瞳孔忽大忽小、浅慢或深大呼吸多提示呼吸中枢受压,预示有脑疝形成,配合医生及时采取急救措施,为院内的进一步救治赢得时间。同时使用安慰性语言,减轻病人紧张和恐惧心理。利用车载通讯设备通知医院做好接诊准备。转送途中我们向病人家属或随车人员交代病情及途中可能发生意外的情况,并签字,取得理解配合。本组病人除5例现场死亡外,75例均安全护送至医院。

4 讨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院前急救已成为急救医学的首要环节,是保证急危重症患者在发病初期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的前提。院前急救以对症治疗为主,不是给予确定性病因治疗。时间虽短,但往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对短时间内保全患者生命,降低院前患者病死率有重要意义[4]。特别是对于急性脑出血病情变化快、院前死亡率高的病人,如果现场护士不能快速有效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将会出现病人呼吸、心跳骤停、呼吸道梗阻等一系列危急情况;故此,一支高效配合的院前急救队伍、具有熟练急救技术的护理人员、迅速敏捷的救。本组80例病人,通过以上的有效快速的救护措施,成功率达到了93.75%,同时为后续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总之院前急救和护理将使急性脑出血病人入院前的致命性危险降低,为院内救护创造有利条件,为抢救病人的生命争取了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我院2年的正确院前救护实践对有效挽救病人生命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值得业界认可和借鉴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1]王晓荣.96例脑出血病人的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7, 4(13): 66.

[2]董小斐.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指导院前急救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A﹚:631.

篇4

关键词急救;家属;心理干预

我对1087人次院前急救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提出了护士在现场急救时给予家属行为正确的干预及与家属良好的沟通,对院前急救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临床资料

选自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的院前急救病例1087例次,急救地点包括发病现场1025例次,基层卫生院、诊所62例次,急救病人病情程度:轻度790例次,中度214例次,重度83例次,家属在场897例次。

2讨论

2.1家属行为对院前急救的影响

2.1.1院前急救现场

在我国,院前急救还属于一项新兴的医疗业务,社会中许多人对急救知识知之甚少,在医护人员未能有效干预之前,院前急救现场的病人、家属、围观者往往呈现一片混乱,人们手足无措。病人、家属和旁人紧张恐惧的情绪和无助心理、救护环境的秩序混乱都是影响抢救顺利进行的因素。

2.1.2家属参与行为

院前急救事发现场往往是处在环境恶劣的非医疗救治地点。在远离医院和医护人员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家属的参与是院前急救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传递信息、搬动伤员和病人,更重要的是家属的积极参与,对患者产生的心理安慰是医护人员无可替代的。但是,由于家属缺乏基本急救医学知识,他们盲目的行动和错误的操作,可能给抢救工作增加忙乱,甚至发生新的意外损伤,如不正确的搬动重度颅脑外伤、中风、心肌梗塞,或截瘫病人,随意使用家庭备用药品和其他物品处理伤口,或止痛止血等等。

2.2 家属心理活动对院前急救的影响

2.2.1 家属对院前急救的心理

家属参与院前急救及病人转运的全过程,对医生护士的服务态度和技术水平尤为关注。医护人员对其亲属的抢救活动是处在家属的直观范围内,家属耳闻目睹医护人员的各种表现,以及言谈举止,由于家属对某些现象知其一不知其二,若加以不正确的猜疑,则可能对医护人员产生怀疑及不信任,这样便会对院前急救工作的配合产生负面的影响。

2.2.2家属心理活动对病人的影响

急诊突然发病使病人在家庭中的角色迅速改变,家庭秩序紊乱和变迁,家庭事物需要重新分配,多数家属缺乏思想准备,思维活动仍停留在原生活环境中,如脑血管意外病人的工作学习和家庭事物的突然中断,急诊抢救及住院治疗的医疗费用作为家庭一项重大的计划外开支,给病人或家属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在对医院不了解的情况下,让病人或家属伧促决定是否住院,或选择哪家医院治疗,产生两难的矛盾心理。虽然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支持力量与稳定病人的情绪密切相关,但家属即刻要独立承担风险和承受经济压力,感到社交孤立,情感脆弱,能力不足等。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突发疾病和创伤的打击使家属原有的心理负担进一步加重。凡此种种,均不可避免地通过家属的言行影响到病人。

2.3护理干预

2.3.1良好的职业形象

院前急救环境中,病人和家属没有机会充分了解医护人员的品质,他们心目中能否建立对医护人员的充分信赖,产生安全感取决于医护人员的第一印象。良好的第一印象主要体现在与病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和蔼诚恳的态度、语言精炼、贴切、沉着、稳重等。因此院前急救的护理干预主要是必须在病人和家属面前树立起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形象,表现出较高的专业素质,以精湛的技术赢得病人及家属的信赖。

2.3.2护士的心理素质

大多数院前急救病人病情复杂,症状严重,发展迅速,病人及家属的心态和求医心理复杂多样,最突出和常见的心理反映是焦虑和恐慌,病人视医护人员为救星,此刻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病人和家属的情绪产生影响,急躁、粗俗的态度可加重病人和家属的焦虑,轻率和马虎的行为可失去病人与家属的信任感。因此,参加院前急救的护士,要求具有高度的同情心,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投入抢救,尽量克服场地、设备以及各种不利于抢救的困难,以严肃的工作态度,良好的专业素质,娴熟精湛的急救技术消除病人及家属的负性情绪。

2.3.3指导家属参与抢救

院前急救中,在设备条件以及专业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准确评估病情,初步确诊以及处理致命的病因及症状,将病人迅速安全的转运,需要很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护士应学会在配合医生对病人实施有效的救治的同时,通过必要的心理护理,稳定家属的情绪,给以良好的心理支持,最大限度的调动家属的积极性,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给病人以正向支持,保障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处置有条不紊的开展。正确有效的技术指导,是保证安全救治的重要环节,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家属正确搬运。

2.3.4尊重家属知情权

院前急救过程的分分秒秒,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处于病人家属的监督之中,真诚的向家属解释病情,说明情况,尊重家属知情权,是维系病人及家属和医护人员之间互相信赖关系的基础。因此要求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应真实、详细记录院前急救过程,切实做到有据可查。

2.3.5 预防家属发生意外

医护人员除了救治病人或伤员外,还应预见在场的家属,及其他人员发生意外的可能性,防患于未然。当遇到猝死、中风、昏迷等危重病人时,对其家属中高龄、情绪过于激动,以及出现异常症状体征者,护士应积极劝阻、控制情绪,帮助脱离抢救现场,引导家属面对现实,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等措施,防止发生意外。

篇5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低血糖;临床特点;护理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同时也是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老年糖尿病绝大多数是2型,占90%-95%[1]。低血糖是本病常见的主要并发症,有时和脑血管意外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如不及时诊治,可能发生神经细胞不可逆的损伤,也可导致低血糖昏迷甚至危及生命。通过对32例老年性糖尿病低血糖反应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技巧进行回顾性分析,不断提高对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认识与识别能力,提高应急处理能力。现将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科自2009年7月至2011年3月收治老年糖尿病患者32例,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62.7岁。其中26例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6例患者为1型糖尿病,病程5~20年。主要并发症:冠心病15例,高血压23例,肠胃功能紊乱4例,神经末梢病变及糖尿病足2例,肾病1例。

1.2治疗方法利用降糖药物及饮食治疗者7例,通过胰岛素控制血糖者25例。发生低血糖反应后,经过进食甜食或50%葡萄糖注射液40―100ml静脉推注,病情缓解,血糖恢复至病前状况。

1.3结果经过合理、个体化使用药物治疗及有效的护理措施,32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应患者,均得到及时治疗和有效的护理,低血糖合并中风患者仅是右侧上肢活动不灵活。余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患者身体状况恢复良好,改善了生活质量。

2低血糖反应的临床表现:

一般患者共性的临床表现为早期症状以植物神经尤其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悸、乏力、出汗、饥饿感、面色苍白、震颤、恶心呕吐等,较严重的低血糖常有中枢神经系统缺糖的表现,如精神失常、意识模糊、肢体瘫痪,昏睡、大小便失禁、昏迷等。也有个别患者表现为癫痫样抽搐心悸、乏力的同时突发性语言不清、流口水、一侧上肢无力。

3观察与应急处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既往病史及时进行血糖检测,结果均低于2.8mmol/L,给予对症治疗。根据病情进食糖类或用50%葡萄糖注射液40~100ml静脉推注,情况需要时可重复应用,然后静脉滴注20%葡萄糖,调节滴速使血糖水平维持在6~12mmol/L,直到低血糖的临床症状消失[2]。其中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没有因治疗而减轻。立即行头颅CT扫描,CT诊断为右侧基底节区见1cm×1cm×2cm的出血灶,临床立即在纠正低血糖的基础上,再进行降低颅内压和止血治疗。

4护理

4.1心理指导:患者由于是老年人,大多对疾病缺乏认识,入院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介绍,以及病变的发生、发展及最终转归情况的宣教工作,让患者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家属能保持情绪稳定,协助患者配合医生、护理人员的工作。

4.2饮食指导: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患者的基本治疗方法,合理选择食物种类和食物的合理搭配,自觉遵守治疗饮食的需求。

4.3运动指导:指导患者避免在空腹的情况下运动或做重体力劳动,餐后40―60分钟开始运动,时间以40―50分钟为宜,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活动量大的病人,必要时可加餐。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低血糖发生。

4.4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行为的变化,提高识别能力:低血糖患者发病常有一个短暂的进展变化过程。如患者先出现饥饿感、面色苍白,然后出现虚脱、出汗等表现,再出现意识模糊、震颤、乃至昏迷等现象。护理人员如发现上述一些征象应结合患者的既往病史,想到低血糖的可能性。可建议患者进一些缓冲饮食。

4.5严格执行急救护理操作常规,做到忙而有序:对于低血糖昏迷的患者,应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建立静脉通路、进行心电监护等有效的护理措施。

4.6严格掌握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方法、剂量,不随意增减药物剂量,防止发生低血糖反应,危及患者的生命。一旦发生低血糖反应,应立即进食易于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糖水、饼干,必要时静脉推注高糖60ml。

4.7做好出院的宣教工作:让患者及家属学会如何照顾好患者出院后的生活:例如如何监测血糖、紧急处理低血糖反应等,使家属能够对患者起到监督作用,监督其用药的方式、方法、剂量,帮助其提高药物的依从性。避免生活上的一些不良习惯,忌饮酒,忌爆饮爆食。告知患者监测血糖波动,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以便及时对药物进行调整。

5总结

低血糖症是一组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血浆葡萄浓度过低,致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细胞缺糖为主要特点的综合症。一般以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8mmol/L作为低血糖症的标准[1]。糖尿病低血糖反应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严重低血糖时可导致组织损伤,其危害程度不亚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修养,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把低血糖反应消灭在萌芽状态,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丽芬.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0):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