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心理健康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心理健康心得

篇1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 引导途径

一、引言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国家和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的现实要求。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教育以其在学生人生成长、心理发展所处的特殊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竭力做好初中生技能和情操的培养工作。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不但要完成知识技能的传授和锻炼工作,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扮演好技能“传道者”的角色,还要做好学习群体健康情操的引导和培树工作,做好心理“理疗师”的角色。教育学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总追求、总方向,决定了教与学的实践进程及方式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内在追求之一,总是渗透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智力能力发展和学习心理训练的有机结合,获得其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促进其良好学习品质的构建。

二、数学课堂内学生心理健康引导的途径

一是在营造和谐教学氛围中,提振其乐观向上的心理。初中生群体处在青春发展期,心理活动丰富、情感发展特殊、情绪波动反复,易形成消极畏惧、厌学恶学的不良心理。而教育心理学指出,快乐情绪是人类有价值生活的一个基本取向,同时它也是确保课堂教学进程深入、效能提升的情感基础。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通过外部氛围或情境的创造,促使主体内心情感的变化,以此消除内心的悲观、厌学、畏难情感,秉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教学语言是最现实,也是最直接的调动手段,教师要强化渲染、鼓励、肯定等教学语言的运用,一方面要做好对教学内容及学习案例的展示工作,用生动、激趣的话语,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做好课堂良好环境的创建,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应用特性等,同时借助现代媒体及器材,对抽象知识进行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的展示,由外而内,提振他们积极、乐观、向上心理。如“勾股定理”教学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比西方国家要早1000多年的历史成就,以此激发起自豪感。如“一次函数图像性质”的讲解,教师通过电子白板、电脑及专业教学软件,在电子白板上呈现“某房地产销售人员的月工资y(元)与月销售量x(套)之间的关系”内容,特别是销售人员的场景氛围进行直观展示,并展示其关系图像内容,培养其乐学、愿学的积极情感。

二是在体验实践喜悦成功中,培养其克难求进的心理。有一种努力,叫做知“难”而后勇。教育发展学认为,课堂教学包含了运动、探索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初中生的进取精神、克难情感有着极大的促动作用。同时,数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深入推进,有助于初中生克服畏难情绪、保持上进心。教师要提供初中生数学实践的有效空间和时机,对让他们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知、数学案例的研析等自主与协作相结合的实践形式,感受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体会劳动所传递的“喜悦”,使初中生个体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更充满自信,切实增强其克难求进的健康心理,达到增进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如“如图,在ABC和DCB中,AB=DC,AC=DB,AC与DB交于点M.求证:ABC≌DCB;如果过点C作CN∥BD,过点B作BN∥AC,CN与BN交于点N,试判断线段BN与CN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案例教学环节,教者采用先探后教、讲练相合的形式,初中生个体自主探究题意,初步认识案例意图:“主要是对全等三角形性质及判定定理的运用能力考查。”结合案例要求,进行思考判断,得到解题思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SSS判定定理;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菱形的相关性质进行求证。”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及菱形的相关内容时及时强调。初中生小组协作交流心得,归纳完善,展示解题过程(过程略),教师组织他们进行综合辨析,提炼解题策略。最后,教师进行肯定评价,表扬案例解题表现,让初中生产生兴奋感和荣誉感,深切体会探究实践的意义和真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其提供初中生探究实践及讲解指点等进程中,还需要切实用好评价教学这一手段的杠杆功效,肯定评判、科学评析,以此增添探究喜悦的“分量”,增强克难求进健康心理的“魅力”。

三是在感受团队智慧力量中,树立其团结协作的心理。学生是人类群体的重要“水滴”。人类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和群体属性,需要良好而又积极的社交能力。由于初中生个体之间的学习不平衡性及不对等性,导致个体学习能力存在差异,这就对合作学习、小组协作提出了要求,作出了规范,并成为重要教学手段。因此,教者应切实强化集体性、团体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和推进,围绕某一突出问题、某一重要论断、某一疑难困惑,改变座位排列,组建合作团队,促进深思,深入交流,扬长补短,获取科学认知,逐步培养起团结协作的健康心理。如“菱形的性质”新知讲授环节,教师发挥小组学习的集体力量,围绕菱形的性质内容,将他们分成几个探究小组,开展专题性的探究研析活动。教者一方面用投影仪展示合作探析的任务内容,保证小组合作探究的目标“不偏离”。另一方面走进学生中间实时指点。初中生个体在其自我探析及合作探讨等双向集体活动中,取长补短,对认知进一步充实和优化,感受到团队协作力量,保持团结协作心理,增强良好社会交往品质。

三、结语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最根本任务和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渗透进心理健康的教育,挖掘数学体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效融合,深入实施,科学引导,培养技能水平和情操品质双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士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J].新课程(教研),2011(07).

篇2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状况;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当我们的学生升入初中后,很多家长都会绞尽脑汁地选择重点中学,会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他们都忽略了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升入初中的孩子,因为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人际交往的变化,心理也会发生巨大变化,如果不能尽快调整好心理问题,那对今后的学习将会产生更多的不良影响。所以,了解孩子在升入初中后,容易产生哪些心理问题是家长的首要任务。因此,分析、重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通过观察,身边常有这些现象:教师抱怨学生不爱学习,有厌学逃学的现象,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听话。有的学生性格懦弱、孤僻、缺乏进取心、意志薄弱、没有自制力,做事没有信心、胆小怕事、沉默寡言、心存怀疑。但有的也过于追求分数、名次,以至于心理失去平衡,焦虑不安、苦恼失眠;又有的凡事斤斤计较,心胸狭窄;有的学生与父母、老师缺少沟通,有事不向父母、老师去诉说,而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个小秘密永远埋藏在心底,导致自己孤独、压抑、自卑和情绪低落。这一切都给以后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综上所述,针对初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适宜的教育方式和对策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成因

1.社会的影响。在时下读书无用及社会环境复杂的情况下,还有网上电视剧等的影响,加上中学生认识的局限性,造成了学生焦虑厌学、行为懒散、学习积极性不高。再者是独生子女较多,他们以个人为中心的成长背景,升学压力造成的过度竞争、自暴自弃和枯燥的学习方式等,都会造成学生心理不适应,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

2.家庭的影响。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或多或少带有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守信用、重感情、积极向上、充满朝气的家庭,很大程度上会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

3.学校的影响。虽然当下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形势依然严峻。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和合格率,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生理承受力,机械地“灌、填、练”,把众多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的学生集中起来。同时,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学校生活内容和方式的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坐牢,视学习为苦差。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心理异常。

4.自身的影响。进入中学,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处于非平衡状态。一方面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成人感,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但又不能公开,便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另一方面,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幼稚性的矛盾,使中学生的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由于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不同步,表现出种种的心理冲突和矛盾,极易出现心理和行为的偏差,故有人将青春期称为“危险期”。

三、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1.学习心理辅导。进行学习策略和学习适应问卷,了解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计划、听课方法、读书笔记、学习技术、应试方法、家庭学校环境、朋友关系、独立性、毅力方面的具体情况,七年级侧重于学习适应、学习习惯辅导,八年级侧重于学习策略辅导,九年级侧重于考试技巧和考试焦虑辅导。

2.自我意识发展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帮助学生善于认识困难和挫折,学会寻求帮助,提高耐挫能力,学会应付意外事故。

3.人际交往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认识周围的人际环境,学会与家长沟通,与老师沟通,与同学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人际沟通的原则和技巧,形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必备的心理品质。

4.青春期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生理心理特点,认识男性与女性之间的角色差异,悦纳自己的性别与象征成熟的身心变化,学会与异往,克服异性情感困扰。

5.家校沟通。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或家访等形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提问孩子,让他们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想问题,做什么事要懂得为别人着想。

心理的健康对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如何让下一代成为心理素质过硬,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接班人,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更是师者和家长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詹姆士.H.道尔顿.社区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03.

篇3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最在乎的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初中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尤其重要的是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为了帮助每个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必须客观、公正、全面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让学生在心理方面得到安慰,不让学生的心理留有阴影!哪些行为容易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呢?

1)没有正确的人生观,追求低俗的生活方式,思想境界低。例如:贪图享乐,怕苦怕脏怕累,自私自利,看一些不健康的书籍和音像制品等,很容易引起心理疾病。

2)缺乏交际沟通。如与同学、老师来往很少,交际面很窄,也不与父母交流,自我封闭,情感缺乏沟通,容易使人感到孤独、忧郁、情绪消沉!

3)不参加任何的集体活动,喜欢独来独往,什么人都看不起,以自我为中心,搞小帮派,脱离集体生活,不愿意为集体作贡献,也容易导致孤独感!

4)缺乏兴趣爱好,什么事都引不起兴趣。没有成功的机会,心理上就没有满足感、充实感、成就感,就会觉得生活、学习枯燥乏味!

初中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变化是在一定的时间段的,如果任其发展,则很容易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在最佳的时机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1)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现在的学生心理装的事情很多,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例如,在入团、评先、竞赛活动中需求不满足时,就会心灰意冷、情绪低落,他们不愿意和家长、教师沟通,造成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学生压抑的情绪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加以缓解,久而久之可能要出大问题,如逃课、打架、酗酒、早恋、离家出走、自杀等。学校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自尊、自立、自强,帮助他们度过心理疾病的难关!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懂得和心理教师、同学、亲属进行沟通,把心中的烦恼、痛苦、挫折、忧虑等一切因扰的东西都说出来,他们会感觉到很轻松,大家安慰的话语会让学生感觉更大的解脱。

2)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会转移他们的心理压力。学生有压力或者是受到刺激时、要发火时,立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教他们做一件放松的事情,摆脱一下此时的事情和烦躁的心情。如听听音乐,看看自己喜欢的书,做一下喜欢的运动,去操场上打打球,暂时远离造成伤害的那些事情,之后告诉学生慢慢地平静下来后,自我反省一下,如“我不应该这样想,这是错误的”“要镇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一定能渡过难关的”,通过样的教育方法,学生一定会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去面对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

3)教师应该考虑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急剧变化发展的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人类知识迅速增加,迫使人们具有更高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学习是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是错误的,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可能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不仅不能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而且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让学生明白文化程度高,致富门路多,致富速度就快;反之,往往致富无门,或致富较慢。在当代,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让学生自己摆正心理状态,抵制社会上的不良影响。

4)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网络和电子游戏对他们身心的危害。网络不但能损害学生身体健康,还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危害。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长时间僵坐在电脑前缺乏适当的锻炼,会引起他们视力下降、精神疲惫、语言表达力下降,甚至思维混乱。人格异化,心理发生急剧的变化,影响社会交往。过多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并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与心理幸福感降低。网络游戏大多是赛车、砍杀、爆破、枪战等,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游戏者模糊道德认知,迷失自我,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要让学生详细了解网络的危害,正确利用网络资源,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篇4

[论文摘要]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已蓬勃开展,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热点。因此,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面了解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成因,积极探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人的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即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加强初中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一、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心理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或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灰心丧气、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在毕业班更为突出。

2.人际关系不协调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

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心灰意冷,失去自信心。

4.独立意识增强

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对成人的干预往往表示不满。对多数初中生来说,这种独立意识是正常的,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却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5.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初中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教育中易出现“顺从者”为“优”,反之则为“差”的做法,甚至把自己的固有观念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心理逆反,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薄或欠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行是影响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品行不端,对孩子起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导致学生的心灵情感不健康。

3.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对教育产生误导,使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导致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另外,社会上的某些不良诱惑使青少年蜕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基本策略

重视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依据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发展的规律,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转贴于

1.心理教育课程化

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应提倡开设心理教育课,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⑴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⑵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4.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⑵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⑷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⑸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⑹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5.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

篇5

一、营造宽松快乐的心理环境,重视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健康的心理来自健康的心理环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除受制于先天生理因素外,主要决定于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作为班主任,要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尊重、关爱、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每天都用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即使生活在困境中,也能挖掘生活的乐趣,并欣赏生活。研究表明:凡是班级心理环境民主、和谐的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比较好;反之,则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就较多。同时,研究也表明班主任是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的关键人物。班主任如果能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的心境,养成开朗健康的性格,就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就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成员人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量。

二、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从尊重入手,进行思想教育

班集体作为学生的一个社会群体,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应尽量增强集体对学生的接纳程度,不使一个学生感到被冷落、被抛弃,努力通过改善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关系来改变学生的思想行为。因此在工作中,我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从尊重入手,进行思想教育。

首先我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在品格及整个人的教育领域内只有一条途径接近学生,这就是对他们的信任”。我对学生充满希望,相信他们无论身上有多大的缺点,都会改掉。我确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他们都会成为更好的孩子。

同时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批评要讲艺术。中学生的年龄多在13-18岁之间,这个时期不仅生理上发生着巨大变化,而且心理上也经历着幼稚和成熟的混杂和交替。其表现是情绪波动大,思想单纯,易被人诱惑,感情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班主任要针对学生这些变化,反复耐心地帮助教育,因势利导,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常人的思想去要求衡量学生。尤其对一些差生,要在学习中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

三、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学生的心理档案既是心理辅导的记录,又是心理辅导的依据。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个体心理测验等材料,二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相关因素以及历次心理辅导的实况记录。班级可以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协助下,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心理检查,包括智力、人格和心理健康检查,将检查结果进行分类归档,对那些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辅导,以避免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发生。在学期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录学生的心理状态,特别是那些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心理状态,随时进行辅导并记录归档。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可以通过观察、家访、与任课教师交谈、周记等途径。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班主任就可以清楚地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动态,选择有效的方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

四、运用目标设置,用成功心理暗示激励学生

篇6

    学习是初中生的主要义务。心理健康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责任感强,主动认真的完成学习义务,对各科学习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即使对个别学科缺乏兴趣,也能理智地分析原因,并努力克服困难,争取学好。

    ㈡人际关系和谐

    人是在一定的群体中生活的,并且要和别人交往相处,因而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如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共、社会关系等。心理健康的学生对人坦荡,尊重和关心别人,能够互相帮助,关系和谐。有了矛盾能正确认识,不为人际关系问题终日苦恼。

    ㈢情绪愉快稳定

    心理健康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心殉豁达、乐观,不烦恼,不郁闷,也不喜怒无常。即使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也能比较快地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㈣适应周围环境

    人生活的环境常常发生变化,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主动适应变化的环境,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并以积极的态度识别环境中的扇恶、美丑,借助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发展自己;对丑恶的东西进行抵制。

    ㈤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篇7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文化;初中生心里

一、传统的校园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局限

初中生心理健康是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自身内部(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等)及其自我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的前提下,以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全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咨询和治疗等途径,使用各种技术手段来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传统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以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或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展开,所采用的典型技术就是心理操作,即通过心理调适来预防或矫治人的心理问题。

个体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传统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过分依赖心理操作技术,忽视环境因素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导致在心理调适过程中难以排除环境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在使用传统心理教育方法和技术的同时,尽力控制环境因素势在必行。

二、生态系统理论简介

生态系统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于1993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个体发展受到自身与其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进一步扩展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把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环境看成一个复杂的行为系统,并根据其对个体影响程度,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宏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历时系统五个子系统。环境不是静止的力量,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动力变化系统”。构成生态环境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其中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波及其他子系统,进而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和发展。通过对环境影响的详细分析,能够找到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进而为及时、有效的干预提供相关的信息。

三、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新举措

生态系统理论把个体生活其中并与其相互作用的环境分为五个子系统,扩展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也为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营造良好的环境指明了方向。

1.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庭,是其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甚大。因此,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微观环境尤为重要。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学生就可以心情愉悦地学习知识、享受生活之趣。如果师生之间关系紧张、矛盾重重,则会使学生注意力涣散、胡思乱想,既影响学生学习、破坏学生心情,也会给其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造成心理不适。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师生间的理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如果说学校是学生的大家庭,那么班级就是学生的小家庭。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心理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打造一个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关心同学、共同奋进的互助集体。在这样的“小家庭”中生活,每个学生都心情舒畅、困有所助,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完善学校基础设施,美化校园环境。环境对人的情绪和行为影响甚大。生活于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之地会油然而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之感,从而使人情绪愉快、精神焕发。相反,身处污秽、嘈杂的环境之中会使人心绪不宁。因此,美化校园环境,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大有裨益。校园环境的美化可以从完善基础设施、种植花草树木、修建人工花园和清洁校园卫生等方面展开。

2.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教育须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要想深入地了解学生,除平时观察和交流沟通之外,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极其重要。而且家长和教师之间的联系作为学生成长中的系统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有必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只有向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具体状况和发展潜能后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与家长交流既可以了解影响学生发展的家庭因素,又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调节其心理困扰,预防其他心理困扰的发生。

3.全面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社会文化、习俗和法律等作为学生成长的最外层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及其心理健康水平。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全面发展也是智能多元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些都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如果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文化的要求一致,将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学校的培养目标背离社会文化的要求,学生就会产生不适感和抵触心理,长此以往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消极影响。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学校积极落实新课改的要求,保证学校各项举措与社会文化的总体要求具有同步性。

4.关注突发事件给学生心理带来的冲击

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心理健康教育;培养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与生理急剧发展与变化的高速时期,青少年在初中阶段会形成基本的心理状态,对外界也十分敏感。因此,基于青少年在初中阶段的心理状况的不稳定性,我们需要特别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近几年的教育改革,相关教育部门提出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初中生的日常学习中,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更好地解决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降低中学生因相关心理问题造成事故的几率。据相关调查显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益严重,所以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

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的环节不够合理

教师对课堂的设计主要是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法进行的。课堂的教学设计首先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确定。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进行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传统的课堂设计明显忽略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发展与提高。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生物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统一。比如,关于受精与胚胎发育的生物教学,教师可以适当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珍爱生命、感受亲情的部分进行整合,同时应该注意两方面知识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生硬地把课堂分成两部分。

2.没有重视教学的反馈环节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经常对学习的定义狭义地理解为进行考试,教师常把成绩的优劣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准则。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之下,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将初中生物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也是针对此现象而提出的相关举措。基于其重要性我们应该予以重视,但是大部分教师并没有重视课堂的教学反馈。学生对课堂的教学反馈,不仅对教师完善课堂有积极作用,并且还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途径。

二、优化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初中生物教学的具体措施研究

1.深度挖掘初中生物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想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要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剖析与解读。比如,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无机盐以及其他无机成分,但过多的水分或者无机盐又会反过来抑制植物的生长。基于此生物知识,我们可以结合与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告诉学生做事要有度。做事过度反而会适得其反,获得完全相反的结果。还有合理膳食的部分,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当前学生饮食不规律、不均衡的话题,不能过高或过低地评估自己,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培养开朗的性格。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

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客观环境中的各种不良因素有关,所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境很重要。为此,教师需要为W生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因为良好的环境氛围客观上会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积极的暗示,放松的环境能够让学生的心境更加愉悦。学生的发展往往存在差异,成绩较差的学生难免会产生消极自卑的想法,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提供他们心理上需要的安全感。

3.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型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形成。目前,教学理念的主流是打造以学生为主、多互动的实践性课堂,旨在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在近年的实践教学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初中生物与心理健康的整合教育中,我们也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比如,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反思性教学等。定时转变教学方式能为课堂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氛围,也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从而获得更高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推动目前青少年心理亚健康问题的解决。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犯罪率直线上升,国家也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相关教育部门也积极寻找应对的措施。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已经证实初中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的整合教育是可行的,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初中生物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教学能够发挥更大的优越性,不断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篇9

一、当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分析

国内的部分学者专家研究显示,在我国初中生中,心理异常的学生比例为14%,处于严重心理行为的学生比例为2.9%。这个结果让不少老师和家长为孩子的成长问题担忧,心理健康问题在初中生群体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1. 学习态度方面的表现

学生经常会存有一些异类的心理问题,由于初中学习的紧张程度,还会出现学习焦虑和过度焦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压力较大,甚至达到了不能有效承受的地步,对学校环境的不适应,对集体住宿条件的不适应,上课坐立不安,对父母呈现出较为严重的依赖性。

2. 人际关系方面的表现

相关调查显示,有22%的中学生都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家长、同学、老师等周围的人存在排斥感,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其中有3%的学生人际能力表现的极差,很难与别人和谐相处,缺乏一定的热情,甚至表现出冷漠感,有的人还会出现强词夺理、不合群、孤僻等情况,给别人以难以相处的感受。

3. 思想方面的表现

经常对老师同学表现出对抗,或许这其中是由于处于叛逆时期的原因,这类学生能够占到学生总数的10%,这说明有太多的学生心理存在健康问题,思想绝对化,有些话说出来会显得太绝对,过分自信,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其他人是错的,喜欢唱反调,故意跟老师同学作对,对长辈没有礼貌,见面不打招呼,甚至与自己的父母争吵,顶撞父母,更有甚者还会拿出走来威胁家长就范。对其他同学有捣乱行为,喜欢捉弄人,或者主动挑起事端。

4. 道德品行方面的表现

相关调查也显示了这方面的内容,品行问题发生最多的一个年龄段是处于13岁左右,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表现的尤为突出,常见问题是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也就是喜欢打架,对他人物件造成破坏,还会说谎、偷窃、逃学或离家出走等。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通过讲授课本相关内容进行相关心理教育

我们讲述课文就是对作者作品的介绍,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对学生进行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所讲的初中语文课本里大多数是名家大作,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对于陶冶我们的情操,健康我们的心理都是很有益处的。我们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身心的健全。课本中的这些名家都是值得后辈学习和敬仰的楷模,我们所敬畏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文笔,还有他们的内心世界,能够让我们的内心焕然一新。如编写《红楼梦》的曹雪芹,如果我们能够真正读懂了他,就会发现他处在困境中依然坚持自我,依然坚持创作的梦想,还有张海迪的故事,这是当代的榜样,身残志不残,忍受着病魔多年来的折磨,整日活在痛苦的煎熬中仍然乐观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自信。我们不可否认这些榜样都有着无穷的力量,对我们有很大的激励作用,针对学生的现状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考虑依靠课本上知识的魅力来改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学生逐渐改变自己,接受名家的教育和熏陶。我们可以在讲授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和分析,从而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

2.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对学生有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有义务在讲授课本内容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相关心理教育,初中学生都是刚从小学出来的,思想言行等各方面还不成熟,还有待塑造,心理也尚未发育完全,语文教师就应该把握好学生发展的方向,向健康完善的方向引导学生,促进其健康成长。我们还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足发展,寻找学生身上的光亮点,使学生学会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当然,让学生写日记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心理培养,鼓励学生把自己每天高兴的事情和有意义的东西记录下来,学会用心思考,进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形成健康的心理。初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学会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在某些问题上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用自己对教学事业的满腔热情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灌溉学生的心田。

3. 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篇10

1.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观因素

(1)现代初中学生生理发育提前而心理发育不足,造成兴奋与抑制失调及身心功能失调。心理活动的波动起伏和认知结构的不健全影响着心理健康。

(2)初中学生社会适应性增强,心理上的独立性逐渐成熟。而神经系统都较脆弱,对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变化不能应激适应,影响到了心理健康。

(3)中学生个性倾向还未完全定型,人生观、世界观与社会观、道德观还不稳定,有很大的可塑性。思想幼稚,容易把一切都理想化,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一遇挫折、困难,自信心动摇,打退堂鼓,因心态受到破坏而影响到心理健康。

2.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因素

(1)家庭、学校教育不当。家长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家庭中父母婚姻出现问题,这些都易造成中学生不良的性格倾向。学校教育中对中学生或偏爱,或歧视,或处事不公,不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自尊心,都会影响心理健康。

(2)中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如果学习负担过重,加之家长、老师等要求过高过急,致使劳逸不当,引起大脑因负担过重而失调,造成情绪紧张、心神不安,必然影响心理健康。

(3)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低级庸俗的生活方式的耳濡目染,对中学生也有很大的压力,处理不当,方法不对头,同样会影响心理健康。

二、通过宣传有关耐久跑的常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要让学生知道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全面关注的表现。它是指一个人处于自我感觉良好,并与他人和社会保持和谐的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密不可分,耐久跑练习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调节心理平衡,降低紧张的心理。

1.慢跑的一些注意事项

如春节过后少数学生穿得太多,我就教育他们体育课穿太多会影响活动;有的女生穿靴子来跑,我就让她们带一双运动鞋来备用。有的学生跑时不注意呼吸,我就利用早操课集中的时间教给全体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告诉他们慢跑呼吸方式最好用鼻子和半张口吸气,用嘴呼气,频率一般采用两步一吸、两步一呼,或者三步一吸、三步一呼。

2.宣传慢跑的好处

比如我利用查到的资料告诉全体师生:“最近30年来,慢跑在西方国家日渐风行。根据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学院的统计研究指出,有慢跑习惯者的平均寿命比起没有慢跑习惯者要长。在5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4600位20~79岁的民众,其中慢跑者发生死亡的机会比没有慢跑者低了63%。”通过宣传,大多数体育教师自觉地领跑了,甚至有的说:国家花钱让我来锻炼身体,我为何不参加呢?

三、通过教学活动把中学生耐力素质的发展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付诸实践

1.教学中好的案例进行全校推广。

2.通过公开课、示范课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

我们积极组织本校教师结合课题进行课题研究,配合县课题组到本校进行研究课的观摩和指导。

3.教学中把游戏贯穿到课堂和大课间等活动中。

4.通过其他形式推广耐久跑活动。

(1)大课间活动结合其他活动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

(2)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不断深化学校改革,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发展学校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根据实际情况,举行“冬季长跑”活动。

四、耐久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