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沟通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文化沟通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110-04
作者简介:张丽君,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
学术界对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的理解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全球化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深刻变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表现,它体现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体育等诸多方面,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毫无疑问,全球化进程因此也不断地影响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此同时,全球化也助推着中国酒店业的发展,成为了酒店进入新市场的主动力。
随着1982年香港半岛集团正式管理北京建国饭店,其它国际饭店集团也陆续逐鹿中国酒店市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中国市场的还有十余家酒店管理巨头:喜来登、希尔顿、香格里拉、半岛、新世界、日航、华美达、凯悦、美丽华、太平洋、马尼拉。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关键期,国际酒店集团登陆中国市场的步伐也随之明显加快,纷纷看好中国市场,相继有马里奥特、最佳西方国际、天天、凯宾斯基、喜达屋、豪生、瑞迪森、海逸、罗顿、文华等数十家国际酒店集团涉足中国这块新兴市场。目前,世界各主要酒店管理公司已经基本进入所有中国省市,以香格里拉、凯悦、万豪、喜达屋、洲际等为代表的31家国际酒店管理公司旗下的47个品牌都已进入中国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旅游市场这块大蛋糕越来越吸引着国外投资者的注意力。
一、青岛酒店业全球化历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酒店业更能感受到该趋势所带来的影响。青岛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其酒店业的发展也紧扣时代的脉搏。笔者认为,青岛酒店业全球化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酒店客源的全球化;二是酒店管理的国际化。
一是酒店客源的全球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旅游业也彰显出其巨大的市场潜力。20世纪80~90年代,青岛第一批国有饭店被批准为旅游涉外饭店,成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先锋。至1995年,青岛的涉外饭店有青岛饭店、东方饭店、黄海饭店、汇泉王朝大酒店、汇泉宾馆、青岛铁道大厦等少数酒店。这些第一批涉外酒店奠定了青岛酒店业全球化的雏形,体现了酒店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二是酒店管理的全球化。自20世纪末到现在,国际酒店品牌大举进军青岛市场,引进星级评定标准,在酒店管理方面按国际惯例办事,大大提升了酒店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青岛酒店业经过20年的飞速发展,将一个传统性的、指令性的、隶属于政府外事接待工作序列的服务性机构,转变成为一个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越发引人注目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由一个计划经济的封闭性行业转变为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开放性行业。1996年开业的丽晶酒店是山东省首家五星级酒店。随后,连锁国际品牌酒店香格里拉入驻,海天挂五星,有名的“老三家”自此形成。来自旅游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岛城目前拥有星级酒店160多家。其中包括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五星级酒店:香格里拉、海尔洲际、希尔顿逸林、景园假日、万达艾、鲁商凯悦,等等。
由于外资酒店在品牌创立、酒店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信息搜集、客房预定、宣传促销和培训管理方面有明显优势,国际性品牌和国内酒店的交锋在所难免,我国酒店业受到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另一方面的危机更不容忽视,那就是酒店业跨文化沟通的问题。
二、青岛酒店业跨文化沟通问题的具体表现
1.跨文化沟通的定义
跨文化沟通(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通常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沟通行为。因为地域不同、种族不同等因素导致文化差异。因此,跨文化沟通可能发生在国际间,也能发生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之间。
跨文化沟通的需要源于经济的全球化。国际间的交流首先是文化的交流,所有的国际政治外交、企业国际化经营、民间文化交流与融合,都需要面对文化的普遍性与多样性,研究不同对象的特征,从而获得交流的效果。
2.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跨文化沟通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影响跨文化沟通的障碍主要有两个:一是对跨文化沟通的理解过于狭隘,以为只是语言的表达问题。二是对跨文化沟通过于随意,以为自己输出的信息,听者都能正确解码;他人发出的信息,只要语言听懂了,就能正确理解对方的意图。因而,要克服跨文化交际中带来的障碍,需要交流的双方至少有一方要深入到另一方的文化之中去,能用对方的文化模式进行思考和看待问题。
3.青岛酒店业跨文化沟通问题的具体表现
国际酒店集团在不断发展与壮大的同时,不同文化背景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不断注入企业中;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全球化旅游也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这也就为酒店业带来新层次的多元文化的冲击。据国家旅游局官网公布的数据,2012年1~3月,青岛共接待入境游客193412人次,同比增长14.52%,其中,境外藉游客高达122721人次。青岛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作为蓝色经济区重要发展城市,与其隔海相望具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的韩国和日本有着密切的经济往来,韩资、日资企业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青岛地区经济振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已成为韩国、日本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城市。与此同时,随着青岛开放程度的加深,世界五百强企业,尤其是欧美企业巨头也纷纷扎根青岛,参与市场竞争。
因此,酒店客源以及酒店外籍高管构成体系的复杂性,使得青岛酒店业跨文化沟通问题的日益凸显,导致客人投诉增多,酒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热情度减少,最终使得酒店服务质量下降。笔者认为,青岛酒店业跨文化沟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酒店客源的国际化,尤其是大量日、韩客人的蜂拥而至,所带来的酒店主客之间跨文化沟通问题;外籍高管与本土管理人员及普通的文化冲突;其它的跨文化沟通问题。
一是酒店客户来源的国际化,尤其是大量日韩客人的蜂拥而至所带来的跨文化沟通问题。首先,语言差异成为酒店员工对客服务沟通的最大障碍。据官方数据统计,大约有90%以上的青岛涉外酒店员工在对客服务中存在语言沟通障碍问题,这种语言沟通障碍主要表现在与境外客人的交流与沟通中,如:日本、韩国客人,他们有些既不会说也听不懂英语,有些即使能讲英语,但因受其母语的影响,英语发音极不标准。在面对这些客人时,若酒店员工对日语、韩语、英语也一窍不通,双方的交流将很难进行。面对欧美客人的时候,中国籍员工更表现出了语言能力欠佳的问题。同样,中国式的英语发音、英语句式也很难让老外听懂,即使听得懂只言片语,也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问题。其次,是不了解客人的风俗习惯而服务出差错。据了解,目前青岛酒店业服务人员在对客服务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标准化服务,这些所谓的标准化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缺乏了解异域文化,不能灵活变通,提供不了个性化服务,从而造成服务质量严重下降。如:对于韩国人来说,“4”和“13”是他们的禁忌数字,因为它们和韩国语中“四”与“死”同字同音,传统上认为是不吉利的。因此,韩国高层楼房里没有四号楼、四层楼、四号房,宴会厅里没有四桌,敬酒不能敬四杯,点烟不能连点四人。很多酒店前台服务员由于缺乏对该文化的了解,将韩国客人房间安排在四楼,或者使用四的数字,结果造成了韩国客人的不愉快,影响了酒店的形象。日本这个民族在饮食上颇有忌讳,他们一般不吃肥肉和猪内脏,也有人不吃羊肉和鸭子;招待客人忌讳将饭盛得过满过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日本人使用筷子时忌把筷子放在碗碟上面;招呼侍者时,得把手臂向上伸,手掌朝下,并摆动手指,侍者就懂了;欧美人对动物内脏和家禽类的爪部等敬而远之,如中国人觉得美味又有营养的“凤爪”,在欧美客人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所以,如果酒店服务人员在服务韩国、日本、欧美客人时,不了解他们的饮食文化、礼节或禁忌,必然会引起客人的反感和不适,甚至会造成轩然大波。
对于文化背景理解的不同,成为酒店对客沟通的主要问题。为了实现与日韩客人的有效的沟通,需要酒店员工对他们的文化背景差异有相应的了解和认识。
二是伴随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入住,外籍高管与本土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产生文化冲突。青岛酒店业跨文化沟通问题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为文化价值优越感。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无论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还是引领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美利坚合众国,对各自的文化体系都很自信,并且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比如国际酒店集团的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若都带着对各自文化体系的这份优越感去对待彼此,结果不外乎是:要么产生误解,要么是产生反感,要么引起冲突或遭到抵制,后果可想而知。第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欧美文化核心价值观就是个人主义,他们做事往往不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和利益,这和中国人崇尚的集体主义精神完全背道而驰,所以造成文化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但作为一个精明的管理者,尤其是离开本土到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从事管理工作的,如果还是固执地以自我为中心,不做变通,其管理之道势必行不通,从而导致管理上的失败。第三是沟通误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交流思想与感情、传递和反馈信息的过程。但是因为语言沟通或者肢体语言沟通不到位,必然会导致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传递有误,造成跨文化沟通的障碍。
三、青岛酒店业跨文化沟通问题的治理对策
针对之前分析的青岛酒店业跨文化沟通方面的具体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层面探讨治理的对策:一是宏观层面的,即政府、行业组织及其社会方面的措施;二是微观层面的,即酒店的外藉高级行政管理人员与本土作业人员等应采取的措施。
1.宏观层面
全球经济一体化体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从彼此隔绝到联系不断增强、不断融合的过程。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国度、不同种族的人们越来越像居住在同一个“地球村”,而一个国际化的酒店则更像一个“万国店”。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研究文化差异及其在对外交流中的种种表现,成为了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的首要任务。政府应加大跨文化交际宣传力度,以期最终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并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各行各业的人才,如:政府官员及外事人员、国际商务人员、国际新闻传播人员、跨国公司经营者、教授、专家与学者、学生,等等;在国外,孔子学院与公众沟通的优势不可忽视,建议鼓励其它国家专家学者适当研究中国文化与该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样就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
青岛是一个日韩客源极其丰富的城市,因此,政府部门首先要加大宣传日本、韩国文化,然后着力培养相关人才,从而由面到点,再由点到面,加大推进文化多元化发展力度。只有这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才能形成。这一格局必须采取以政府为主导、多方位参与的模式,才能促进青岛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避免跨文化沟通障碍,提升跨文化合作,促进经济互惠双赢。
另外,中国每年大约有1200万人踏出国门旅游、经商、求学以及移民,等等,到中国来的外国人大约有2400万人。可见,民间对外交流的影响力会在某种程度上胜过政府的对外宣传。因此,应充分利用好这块民间外交平台,让参与对外交流的人士都能成功地开展起公共外交,有效地展现国家及国人的形象。
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政府部门,跨文化沟通课程必不可少,而这个课程的主讲人首当其冲应是政府相关部门。该课程不仅要介绍文化差异,更要教会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表达与沟通方式。
2.微观层面
很多专家学者认为,酒店服务和经营管理的成败取决于经济因素。但事实表明,在很多情况下,文化方面反倒成了主导因素,原因在于酒店服务的对象是人,管理的本质也是人际关系的处理,酒店客人无疑又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不同文化背景的客人对酒店的产品与服务肯定有着不同的要求,不同文化背景的酒店员工也自然会有不同的工作表现和对客态度。那么,在酒店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如何有效处理外籍客人和中国员工,以及外籍高管与本土员工的文化冲突,已经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1)跨文化沟通的原则——正视差异,。应对跨文化沟通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首先要在主观上正视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以“”的理念去解决跨文化冲突问题。在国际酒店集团管理的酒店中,外籍高层管理者面对的是不同文化背景、语言、价值观、心态和行为的中国籍员工,而中国籍员工服务的是不同文化背景、语言、价值观、心态和行为的外籍客人,二者都是在异域文化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存在文化以及风俗习惯方面的冲突是在所难免并无法回避的现实。只有正确认识双方的文化差异,做到相互理解,,才能实现文化的融合,建立众多酒店的独有的多元企业文化,从而用文化力促进生产力、以期增强酒店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2)跨文化沟通的实施——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为了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已经成为了跨文化研究的一种基本要求。只有端正态度,融合不同文化,才能促进沟通双方的交流与协作,减少由于文化冲突而带来的组织关系的严重失谐。为此,应该做到: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前,沟通双方至少应当了解对方文化和本国文化存在的各方面差异,从而做好相关的心理准备,了解得越多、越详细越好。在沟通过程中,应灵活地采取有效的沟通交流措施,来处理较为浅层面的文化符号差异。针对较为深层面的规范体系差异和认识体系差异,要准确找出导致的该沟通障碍的原因,并且要尽可能地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在沟通结束后,应学会尽力总结沟通的经验和教训,从中探讨相关的沟通规律和技巧。
(3)跨文化沟通培训——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酒店集团可以对管理层和内部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应重视:①外语培训,尤其是英语的培训。因为即使很多日韩客人来到青岛后都用英语交流。应根据岗位的不同需求,设计英语教学内容,克服酒店服务中的主客跨文化沟通的语言障碍。②文化培训。讲授酒店主要客源国的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在遇到文化差异和冲突时,员工能从对方异国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设法消除文化壁垒,避免只站在自己文化的立场对别人的言行进行解释和评价。
四、结语
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青岛酒店业的大发展,同时也带来了青岛国际酒店集团跨文化沟通的诸多烦恼。跨文化交流已成为酒店外藉高管与本土管理人员与员工以及酒店员工在对客服务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课题。只有当外籍高管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掌握跨文化管理的知识和理论,并且将其转化为实际能力,在酒店运作中构建和谐的酒店文化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而酒店员工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后,才能在工作中面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客人时应对自如,从而提升青岛酒店业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天虹.全球化是西方化吗[J].教学与研究,2000,(4).
[2]陈晓萍.跨文化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卡西尔,(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篇2
跨文化管理;差异;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16-02
一、我国企业跨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跨文化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因交流方式与沟通语言的差异而导致的问题
首先,交流方式、语言沟通的不同意味着思维模式的不同。汉语和西方语系的差别巨大,不仅给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带来日常交流的障碍,在思维方式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其次,来自不同文化环境、文化背景的人在身体语言、面部表情、行为举止等方面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也带来了理解上的障碍。我国企业在跨文化经营管理中,即使采用同样的指令,中方员工和外方员工的理解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给企业管理带来一定的麻烦。
2.因不同产生的问题
宗教和信仰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文化中真正能够长久存在的根本,是处于文化深层次的东西,不同的有着不同的倾向和禁忌,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认识。了解东道国员工的,能够帮助我国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东道国员工与本国员工的行动不尽相同,并据此做出正确的决策。
3.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消费习惯问题
文化的不同会使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不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表现为特有的消费习惯、偏好和禁忌。因此,跨国企业需要进行跨文化管理。跨国公司就应根据东道国消费趋向来选择产品的开发和销售等。
4.东道国政府部门对文化冲突的态度问题
不同的政府有不同的政策,东道国政府的政策差异必然会极大影响企业的跨文化管理运作。当文化冲突不可避免的时候,东道国相关的政府部门通常会起到非常重要的调解作用。
二、企业跨文化管理措施
1.合理选派驻外管理者并进行跨文化管理培训
文化作为软环境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因素,因此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管理意识,更新原有的管理理念,聘用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人员管理驻外经营机构。目前,在中国本土企业中这种具有国际化思维的人才还比较缺乏,所以选聘有胆识和魄力的外国企业家管理新的企业不失为有益的尝试,如联想任命原IBM的副总裁沃德为新公司的CEO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东道国的文化环境中,要面临两种不同的适应策略。一是被人改变―追随文化策略;二是改变人―创新文化策略,即由被动适应转向能动改观。当然比较友好的策略当属第一种。这样的结果是使企业的跨国经营成为东道国的“当地化经营”。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学习过程,即对东道国文化的学习。因此追随文化策略又称为学习策略。对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而言,其实力远不能与西方大公司相比拟,学习策略无疑是友好而且有效率的方式。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这样可减少驻外经理人员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使之迅速适应当地环境并发挥有效作用;维持企业内良好的人际关系,保障有效沟通;实现当地员工对企业经营理念的理解与认同等等。
2.识别文化差异且发展文化认同
按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郝尔的观点,文化可以分为三个范畴: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和技术规范。正式规范是人的基本价值观,判断是非的标准,它能抵抗来自外部企图改变它的强制力量。因此正式规范引起的摩擦往往不易改变。非正式规范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等,因此引起的文化摩擦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文化交流克服。技术规范则可通过人们技术知识的学习而获得,很容易改变。可见不同规范的文化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和文化摩擦的程度和类型是不同的。只有首先识别文化差异,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发展文化认同需要跨国经营的管理人员发展跨文化沟通与跨文化理解的技能与技巧,可体现在跨文化沟通和跨文化理解两方面。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对象主要在于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跨国经营中的管理人员更要注重上述跨文化管理技巧与技能的培养。
3.建立跨文化企业的管理沟通机制
所谓跨文化沟通是指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之间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互动的行为过程。跨文化沟通的实质,是对彼此的尊重和理解。尊重的含义是对相互间文化差异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建立多层次、制度化、正式及非正式沟通形式,是确保信息畅通、保障有效沟通的基础,也是确保跨国企业管理成功的关键之一,同时也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才能产生理解和信任,并最终形成文化整合和创新。
4.建立共同经营观
企业文化过文化差异的识别和敏感性训练等,公司职员提高了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公司战略的需求建立起公司的共同经营观和强有力的公司文化。同时通过文化的微妙诱导,使个体与集体相律动,如同一群人随着音乐起舞而不会相互碰撞。这样不断减少文化摩擦,使得每个职员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同公司的经营业务和宗旨结合起来,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增强国际企业的文化变迁能力。对于开展跨国经营的我国企业,要在投资对象国建设“合金”企业文化,要加强跨文化参与。跨文化参与是实现跨文化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方式。国际企业的跨文化参与系指通过文化的交汇,达成跨文化和谐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跨国公司的管理文化,并逐步建立起以公司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1]陈炳岐著.麦当劳与肯德基:全球两大快餐帝国的连锁餐饮秘诀[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翻转课堂;跨文化沟通;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引言
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倡议、新时代下人才培养等都对21世纪的大学生提出新的标准与要求。针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河北省某省属重点高校对大学英语进行了教学范式改革,在通用大学英语(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的基础上为学生增设学术英语(EAP,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和跨文化沟通(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课程,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能适应全球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做出努力。本研究试图通过《跨文化沟通》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大学英语对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路径,为相关研究提供基于实践的一手资料,为其他高校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翻转课堂
近年来,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的研究与实践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翻转课堂的“翻转”是针对传统课堂而言。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课上讲,学生课后练,知识学习在课堂上,知识内化在课堂外。而翻转课堂是将知识学习和知识内化颠倒顺序,即知识的学习发生在课堂外(课前),知识的内化发生在课堂里(课上)。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课前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微课视频等方式自学相关内容。课上师生合作,一起解答疑难问题,再通过教师引导下的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活动达成知识的内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选择翻转课堂理念来设计《跨文化沟通》这门课程是由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和翻转课堂的优势所决定的。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一些实际困难。首先,教学任务多,课时少。大多数高校目前都在压缩大学英语的课时,而教学任务并未减少。其次,班容量大,师生互动少。学生人数众多,英语水平差异较大,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传统教学模式下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再次,反馈不及时,学习效果不佳。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时间主要用于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只能通过课后的作业或小测验。教师难以及时、动态地掌握学生学习状况,也就很难对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和优势
教育界的很多学者和一线教师对翻转课堂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研究。虽然说法不一,但大多数学者都认可相对于传统课堂,翻转课堂在以下几方面更具有优势。第一,翻转课堂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行掌握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遇到难题,学生既可以跟同伴一起讨论;也可求助于教师。每个学生遇到的问题可能都不同,但这才能使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难题。第二,翻转课堂有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均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1]。学生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学习参与者。翻转课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2]。第三,翻转课堂能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发现个性化问题,课堂上大大增加了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最终贯彻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3]。综上所述,翻转课堂的特点与优势恰恰可以克服传统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些不足。因此,本研究采用翻转课堂的理念和模式对《跨文化沟通》课程进行教学设计。
二、跨文化沟通教学
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使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因此,跨文化沟通能力成为这个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指出,我国大学教育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针对大学英语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5]中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跨文化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本研究是课程教学设计,因此,仅对近5年的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沟通研究做一个简单梳理。在知网搜索页面按主题“跨文化交际”或“跨文化沟通”,并含“英语教学”,时间限定为2013-2018年,搜索到2444条记录。但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仅有220条记录。再手工剔除“学界动态”、“征稿通知”等无关信息,仅余138条记录。由此可见,虽然近年来跨文化沟通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但高质量的论文并不多见。通过知网,对这138篇文章做计量可视化分析。2013-2018年间,关于此领域的研究一直保持较高的发文量,但总体趋势平稳,变化不大。被引最多的文献是上个世纪末出版的一些关于跨文化的著作,如《跨文化交际学》(贾玉新,1997)、《文化与交际》(胡文仲,1994)、《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1999)[6-8]等。或许可以推测:关于跨文化沟通教育,近年来并没有突破性的创新之作,对该领域的研究还需要向更深的层面推进。从热点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教学”和“外语教学”等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研究关注点上浮,更多是宏观层面和整体趋势的探讨,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也少有更深层次的创新研究。因而,本研究着眼于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力图对跨文化沟通教学有所创新,特对“跨文化沟通”课程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三、《跨文化沟通》教学设计
《跨文化沟通》是河北省某省属重点高校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范式改革的举措之一。自2014年起,为推进大学英语教改的内涵式发展,顺应时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该高校在大学英语即通用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EGP)基础上增设了《跨文化沟通》课程。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对《跨文化沟通》课程进行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是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的依据。在前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将《跨文化沟通》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采用翻转课堂模式,通过《跨文化沟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跨文化沟通的基本常识和基础理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思维、合作学习能力和课堂展示技巧。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教学设计的重头戏。跨文化沟通课程组根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的需求和综合能力发展,拓展学习资源,整合教学内容。课程组经过反复讨论,选择庄恩平和NanM.Sussman(美)所著的《跨文化沟通》一书作为课程教材,并筛选了几个模块作为学生小组讨论分析的学习资源。模块话题包括节日(HolidayandFestival)、婚礼(Wedding)、教育(Education)、体育(Sports)、艺术(Arts)、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Collectivismvs.Individualism)等。课程组还特意安排了两周的自选模块,即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或学生的兴趣自行安排学习内容。除了课本,课程组为学生课前自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相关文章、音频资料、短视频、微课、电视节目、演讲、电影等。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课程网络平台上分享学习资源、补充资源库。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念和合作学习模式。因此,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放在课前,由教师提供学生所需的学习资源包并安排学习任务。学生分为讨论组和评价组,隔周交换角色。讨论组学生课前自学资源包里的材料,并进行小组讨论,提交作业。评价组则以小组为单位,对讨论组的作业进行评价,并准备课堂展示。。此外,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课前自学和评价展示,课程组教师还分别设计了DiscussionForm和Reflec-tionForm,制定明确的讨论框架和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跨文化沟通课程,不仅在设计上体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翻转”,也体现了师生关系的改善。无论课堂上还是课堂外,师生之间的互动数量大大增加,互动质量也有所提高。教师在翻转课堂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学习促进者、帮助者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反馈,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模块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注重课后的总结反思,要求学生在课后撰写反思日志。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框架写(收获-问题-解决办法或建议),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写。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一是可以深入理解所学内容,二是可以培养提升思辨思维。在后期的访谈中,有些学生就提出“写反思日志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写反思日志,我学会了独立思考,自己分析问题,再想办法解决……”。对教师而言,通过学生的反思日志可以看出学生真正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难点、重点没有掌握;这次课学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问题又在哪里。通过学生的反思日志,教师也要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式的改善等等。
(四)教学评估的设计
《跨文化沟通》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指导,大大增加形成性评估在学生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其中,形成性评估(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终结性评估(期末测评)占总成绩的60%。考虑到《跨文化沟通》课程的特殊性,课程组对期末测评也做出创新性的改革。期末考核要求学生就某一个跨文化现象录制评析视频,并配以文字报告,对该跨文化现象进行深度解读。
四、《跨文化沟通》教学实践
经过3轮教学实践,课程组不断修改完善《跨文化沟通》的教学设计,并就课程满意度对学生做了问卷调查,选取个别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再辅以学生平时的反思日志,验证《跨文化沟通》的教学效果。课程组随机选取《跨文化沟通》的4个班17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52份。随后挑选了12名学生就跨文化沟通课程进行访谈。问卷结果表明,94%的学生对该课程持积极态度,认为“有必要(很有必要)开设《跨文化沟通》课程”。92.1%的学生认为“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更能激发学习积极性”。87.5%的学生认为“跨文化沟通课程能够提高跨文化能力”。在之后的访谈中,学生虽然觉得翻转课堂模式下,他们的学习任务增加,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生仍然认可翻转课堂对他们的积极作用。有学生在访谈中提到“这是上大学以来让我觉得收获最大的一门课”,“学习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地方,很有动力继续做下去”,“小组合作讨论时大家各抒己见,个人认为这种学习方式非常好,能有效提升我们的思辨思维”等等。学生的反思日志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总体来看,基于翻转课堂的《跨文化沟通》教学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从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反馈来看,教学效果良好。
篇4
工学结合 跨文化商务交际 能力培养
一、引言
高职英语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立足于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进行英语教学改革,探索商务英语教育新模式,建设商务英语教育课程。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辑出版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09)中强调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和实践教学。进入到21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要求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要具备“语言+职业能力”。
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已经被视为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来培养。但如何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很多教师仍存在误区和疑问。
(1)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跨文化商务教学等同于普通英语专业的跨文化商务教学,忽视了高职商务专业特点。
(2)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涉及的跨文化只限于目的语文化,忽视学生将来的就业实际情况。
(3)将跨文化商务沟通内容简单等同于目的语国家概况和其他普通文化,忽视世界观、价值观等深层文化。
此次研究旨在提高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常见商务沟通的能力,即英语语言的职场运用能力。通过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各种常见操作案例分析和讨论,在跨文化商务交际理论的指导下,将英语运用于不同的商务操作情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实现高职英语教学上的工学结合有效模式。
二、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培养的语言学理论
1.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交际教学
交际教学法的理论核心是教语言应当教学生怎样使用语言,用语言达成交际的目的,而不是把教会学生一套语法规则和零碎的词语用法作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
2.跨文化商务沟通理论
跨文化商务沟通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人之间的交流,由跨文化问题、沟通和商务三个变量组合而成,商务作为单一的变量,是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一个重要变量,而跨文化交际却把商务当作例子进行研究。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
本研究从培养有效跨文化商务英语交际人才出发,依据当今所盛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新模式的内涵,通过明确功能定位、创新课堂教学管理模式,营造职场环境和进行有效商务交际等方法,对2010级和2011级商务英语专业216名学生进行突破传统教育形式的探索与研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其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1.模拟商务情境,结合案例教学
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分成小组,组成具有代表性文化的跨国公司,并担任公司职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各公司组成人员要在案例提供的背景材料基础上解决案例中提到的问题。在真实的商务情景中,各个公司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进行分析,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案例分析讨论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案例展示
各公司做好课前的案例准备工作。授课中,由各公司负责人轮流组织讨论。在讨论中,组员可提出建议,各公司可以提出异议,并可把这些建议、异议在黑板上或用投影表现出来。学生描述要清楚、简洁和连贯,不要用长句。然后,各公司开始准备他们的小组讨论报告。
(2)做讨论报告
各公司报告讨论结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每个公司一一报告自己的讨论结果。同时,学生要详细地做笔记,为下一步公司讨论做好准备;还要把本公司考虑不周的问题记录下来。这个阶段是交流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让各职员平等地分享公司的报告时间,共同参与。
(3)班级讨论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且要对所提出的问题达成共识。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布置拓展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结果,综合各个公司的讨论情况,写出问题解决的详细报告,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书面交际能力。
2.开展模拟商业计划书的制作和竞赛评比
为了贯彻落实2012年大连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以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为载体,深化‘做中学、做中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精神,国际商务语言系举办了“秀口语技能,展职业风采”为主题的英语职业技能大赛。学生在比赛中需要提交模拟商业计划书,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公司展示。
通过此次比赛,提高了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常见商务沟通的能力,即英语语言的职场运用能力。通过在商务情境中,在跨文化商务交际理论的指导下,将英语运用于不同的商务操作情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实现教学上的工学结合有效模式。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学生可以利用多样的学习材料,通过模块建构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从而提高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交际化。例如,在《跨文化商务沟通》课上,对Entertaining Your Clients一课的讲解,我先组织学生看一段有关如何维系业务关系的视频,然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What people will probably become the clients of your company/enterprise?What preparatory work should be made before entertaining clients?What do you care most when choosing a restaurant to entertain your valuable clients?接着用PPT展示了几种维系业务关系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对其中的方法进行讨论,并且在各个模拟公司中进行演练,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学生从语音语调、内容设计、体态表情、语言得体和合作创新等方面进行互评,教师点评,实现多元评估,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能力。
四、结束语
本研究填补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对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改革空白,具有现实可行性。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始终,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传授应平行展开。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学习是一个知识增长和素质提高的长期过程。在此,笔者希望和各位致力于职业教育的同仁共同研究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3]王宪莉.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4,(6).
[4]吴柏祥.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特点与教学改革[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8).
篇5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英语教研室,吉林长春 130031
[摘要] 跨文化的医护职业英语沟通逐渐成为医护领域发展之必需,文化移情是跨文化交际的关键。当前,在文化移情中存在词汇障碍、文化定势障碍,对文化差异理解不足等问题。但是通过设置语境对词汇进行文化渗透学习,将CGFNS考试内容和医护情景剧融入英语教学来构建英语文化学习环境,并逐步建立文化差异案例库和专业英语词汇资源库,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的临床移情能力。
[
关键词 ] 医护职业英语;文化移情;跨文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062-02
当前,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全球一体化和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的医务工作者涉外交流日益频繁,需要具备医护专业知识和医护职业英语沟通的双重能力才能够有效顺畅的对跨国籍的病患进行多层次、多体系、全方位、高水平的医疗诊治和护理。因此,医护人员的跨文化的医职业英语沟通能力,已逐渐成为医护领域发展之必需。
1 文化移情是医护职业英语沟通中的关键
文化移情是指交际双方有意识地摆脱自身文化的束缚,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置身于对方文化模式之中的一种有效沟通能力[1],不同文化背景形成了在思维方式、文化符号、语言规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显著特征,它要求交际者要具有用异国文化思维从而有效的进行多元文化沟通的能力,医护领域的多元性使得文化移情成为医护职业英语沟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
2 在文化移情中出现的问题
2.1 词汇障碍
文化移情,语言是关键。语言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词汇量不足影响语言的表达和文化移情效果。对于医护专业的学生及工作人员来讲,词汇量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影响交际效果,即使医护人员懂得在某处护理场景进行文化移情处理,但由于词汇储存量的欠缺导致文化移情不能顺畅达意和有效沟通。常用英语词汇是英语交流中的基础词汇和必要因素,专业词汇是医护领域医护与病患沟通以及医护领域合作交流的语言必要工具,这两种词汇缺一不可。而很多身处跨文化环境的医护工作者在这两种词汇的掌握上均有不足,因此即使具有文化移情的意识和常识,也无法顺畅的用语言进行有效沟通和处理,造成工作中沟通障碍。
对词汇的文化内涵欠缺理解也影响文化移情效果。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两种文化的交际就是两种不同语言中词汇所承载的的文化的碰撞交流,词汇作为信息传达或表达思想的媒介具有浓重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时代性。对词汇所赋予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欠缺容易造成交际障碍。
2.2 文化定势的障碍
文化定势思维,容易造成人们对某一特定群体较复杂的固定的看法。比如,定势会让我们认为所有英国人都具有孤傲特质,与他人格格不入,美国人更讲求实际,瑞典人不愿意与人交谈,爱尔兰人都是红头发急脾气,甚至有些人认为西方人都很开放随便。这些文化认识的障碍造成医护领域医护人员对病患的错误认识,从而不利于工作中沟通的开展。
2.3 对文化差异现象了解不足
在医护职业领域中,即使具备跨文化移情的意识,但是由于对这种文化差异认识不足,容易受到本民族文化的负迁移影响,从而忽视了在跨文化医护交际中的民族性格、行为方式特点、饮食文化等方面的考虑,从而造成护患、医患矛盾以及对移情的适度性把握不准的问题。
3 解决文化移情中问题的对策
3.1设计语境词汇记忆法与词汇的文化渗透
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通过课外医护领域专业文章的阅读、网络医护英语阅读、医护情境的英文电影等资源的学习, 增强对异国文化的感性认识,同时在这种声文并茂的语境中强化词汇的学习和使用,增强记忆的同时也了解了词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并熟悉在不同语境中对词汇的语用功能的使用。将基础词汇和专业词汇的学习和记忆均融入医护职业的真实情境和文章阅读的语境中,有利于文化移情中语言的熟练应用。
3.2 将CGFNS考试内容选择性的引入英语教学
3.2.1逐步建立文化差异案例库将CGFNS考试内容融入英语教学和医护英语学习中,有利于英语教学的专业化发展,同时更有利于培养跨文化的医护专业技能人才,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加直接有效的参考资源,尤其为医患、护患的跨文化沟通提供了更加直接的案例分析、做法和语言表达的学习参考资料,能够有效的为他们提供语言、文化、专业三融合的文化移情处理方法。当前,有关医护领域中跨文化的案例双语分析的资料少,从护理专业和英语专业真正结合来建立CGFNS资源库的尝试是英语学科与医护专业深度接轨的创新尝试。这种案例库建立的关键是需要护理专业与英语专业教师和专家的密切合作、商讨和筛选,从而进行医护行业中文化语言的差异总结。目前阶段,没有专门的从CGFNS考试中提高多元文化能力的课程,因此,建立文化差异案例库需要两个专业的教师各跨入半步的深度合作研究。
3.2.2 建立专业英语词汇学习资源库以往的护理英语教学多采用让学生背诵专业词汇和对话学习的模式,由于缺少实际语言环境的记忆辅助,学生记忆起来枯燥无味。但是如果引进CGFNS考试于英语课堂教学,可以通过任务引领教学法,通过小组作业的形式逐步渗透到课堂护理英语教学中,试题中涉及到护理真实的操作环境,词汇有了环境的土壤,记忆起来更加深刻,达到扩充医护专业词汇的效果。例如:The client complaints a continuous bladder irrigation (膀胱冲洗)after a transurethral resection(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major goal of nursing interventions(护理措施) related to the irrigation。
A.Recognize signs of prostate cancer( 前列腺癌)
B.Perform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C.Maintain catheter patency(导尿管通畅)
D.Reduce incisional bleeding (切口渗血)
专业词汇在题目所涉及的专业护理环境中逐步积累起来,让学生的专业与英语学习都有了真实的环境土壤。
3.3 加强对医护情景剧的学习,创建文化环境,提高临床移情能力
加强英语课堂的医护情景剧欣赏的教学设计,对于已经工作的医护人员要加强医护情景剧的欣赏和学习,例如《实习医生格雷》。学习不同医护情景的经典对白和句式表达,不断积累目标语文化,比如患者所在国家中的民族性格、交往规则、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了解患者所在国家的宗教信仰和民俗禁忌、学习在医护工作中委婉语的正确使用,提高自身在医护职业领域中的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克服文化定势的思维障碍,提高语言使用的合理性,提高临床移情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4 结语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质,全球一体化赋予了时代多元性,时代的特点让跨文化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提高医护人员在医护职业发展中的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职业沟通的关键。打破对异国文化的盲区,从词汇和CGFNS内容中学习鲜明的案例以及其中渗透的文化和词汇,医护剧中情景式的职业英语表达和异国文化中医护知识的应用,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加直观的技能实践和文化移情处理方法及沟通技巧。能够切实的为医护人员迅速的提高跨文化职业英语的沟通能力,适应多元文化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需求。
[
参考文献]
[1]易斌.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移情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学刊,2014(4):171.
[2]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17-19,34.
篇6
关键词:商务英语;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商务环境下,利用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进行有效沟通,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提出的问题。所谓跨文化沟通,指的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此产生的相互作用。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展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活动也呈爆发式发展。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中,商务英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跨文化沟通能力又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跨文化沟通能力不足,不仅会造成合作方的误解,还可能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值得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应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1必要性
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担负着为社会培养、输送所需合格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商务英语跨文化沟通能力培训更是体现了外语教学接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在商务活动中实现无障碍的跨文化商务交流。商务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体现在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运用和商务知识的掌握上,而且体现在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提高上,即学生能够用英语在金融、外贸、商务管理、商务翻译等工作中实现无障碍沟通,实现双方共赢。王宗炎教授指出:“说了话,对方懂了,这是交际,也是沟通。说了话,对方莫名其妙,这不是沟通,只是交际———不产生效果或产生反效果的交际。”跨文化沟通则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整个交际过程与结果的一种有效解释。商务英语中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体现于能够在商务交际过程中,通过对文化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实现无障碍交流。当前,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动的“一带一路”战略涉及世界上60多个国家,中国经济不仅“引进来”持续增加,“走出去”也日益增多。因此,当今社会急切需要大量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商务从业人员。然而,据笔者查阅、收集的资料可知,现在大多涉外商务从业人员的商务英语跨文化沟通能力让人堪忧。例如,在笔者曾参加的一次中方和阿拉伯国家的商务沟通中,阿方经理说:“OK!Itseemsthatwewannasendsometechnicianstoyou.”中方经理听后说:“Thankyou!ForthisprojectIdon'tthinkourcompanyneedmoretechnicians.”“Yes,wewanna.”“No,wedon'tneed.”之所以出现这个小纷争,正是由于我们中方经理只听懂了对方的言语信息,而没有理解在阿拉伯国家中,“wanna”并不是我们常常理解的“wantto”,而是“willnot”的意思。又如,在一次和美国一进出口公司商谈论合同时,美方经理约翰针对包装和货运的详细情况提到“togetyourhandsdirty”,中方王经理听了后吃惊地问:“Doyouthinkpackageisnotimportant?”在王经理的理解中“getyourhandsdirty”意味着你做了体力活需要去洗手,有瞧不起的意思。约翰听后,则迷惑不解地说:“Oh!No!Whydoyouthinkso?”这也是一个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沟通障碍。因为在美国的文化中,“getyourhandsdirty”还可表示“youarepracti-cingsomething(你正在做什么事情)”。通过这两个小小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增强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2现状
2.1人才培养方案落后、不完善
一些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陈旧,有的还是沿用过去的“语言技能+商务知识”的理念,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有的即使提到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但在课程设置上,简单地将其等同为英美国家的概况,世界观、价值观等深层文化难以体现。
2.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从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从高校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的,没有外企工作经验,没有海外工作、留学或游学经历。教师自身对跨文化沟通的教学理念认识不足,能力有限,教学方式落后。
2.3学生实践机会缺乏,能力偏低
大部分学生只是停留在知识学习上,实际操练的机会较少,其跨文化沟通能力还仅限于消除语言交流障碍,根本谈不上做到文化和语言的融合。
3策略
3.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
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中起着指南针的作用。各个高校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展脉搏,在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强调跨文化沟通能力。在跨文化沟通中,交际双方在发出和接受信息时,不仅带着自身文化的编码和解码语言,而且还应持有对方文化的编码和解码语言。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民族文化、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以及情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突出英语国家历史、地理、宗教、民俗等文化教学,真正做到文化和语言的融合,彻底丢掉以跨文化教学为名,实则只教授英美概况的跨文化面子工程。
3.2在学校层面进行相应改革
第一,学校不仅要努力办好中外合作项目,为教师、学生提供出国交流、学习、体验异域文化的机会。第二,与多个外资、中外合资等公司合作,让企业成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并建立商务英语校内实训室,从政策、项目和资金上鼓励教师、学生参加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的实践。第三,积极选送教师参加跨文化交流的研讨会、研修班,大力选送教师到跨文化教学优秀的学校进修学习;支持学生参加各种跨文化的比赛。第四,吸引、接受优秀的外企职员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通过他们经历的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水平。第五,有外国留学生的学校,可以在住宿和平时的教学课堂上,做到中外学生的有机融合,以便国内学生随时与留学生交流、沟通,从而提高其跨文化沟通能力。
3.3教师层面的改革
多渠道、全方位地提高授课教师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思维能力和跨文化教学水平。教师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是实现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的组织者、实施者。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教师首先要对跨文化具有敏感性,要有跨文化教学的意识,进而想办法提高跨文化教学水平。所以,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异域文化,辨证地思考跨文化教学中的各种实例、现象。并通过参加函授课程或者各种网络课程、下企业体验等方式,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思维能力和授课水平。
3.4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一,践行跨文化教学理念倡导的跨文化教学模式。“跨文化教学理念”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孙有中教授提出来的,强调在高校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语言与文化内容的融合式学习,同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教学模式。第二,增强思辨教学。沟通是双方的,跨文化沟通不是崇洋、以他为尊,不是只强调学习他国、目的国文化,而是也要学习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辨证地看待学习跨文化沟通遇到的具体问题。第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建立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库,充分利用校内的商务英语实训室,用具体的商务沟通实例进行分析讲解,增强学生的时代和信息感。第四,体演教学法。体演教学法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的研究人员提出来的,强调将文化具体化为一些使用场合,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另一种文化,设身处地地想问题,重视与人的交流、沟通。在跨文化沟通的教学中,让学生体演具体的跨文化商务沟通案列,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结束语
篇7
【关键词】英语口语 跨文化 商务英语 文化差异 交际能力
一、英语口语对跨文化商务沟通也至关重要
在交际双方的文化环境和背景之下,并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身份去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就是跨文化沟通。在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口语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单词和课文内容,这些所记住的东西却难以融入日常的口语交际中。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的用途就是用来交流。由于学生没有外语交际交流的环境又受着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就容易产生所谓的“中式英语”。如果在国外将自己母语交流中的习惯带入交际中就可能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或者是尴尬。就比如,在中国如果受到别人赞扬,就会谦虚的对别人的赞扬说:“不,不,这没什么。”如果是在国外,他们就会说:“谢谢。”正因为这种不同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学生说出这种英语也比较普遍。所以英语口语的教学才显得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选用小班制的教学,在教学中要尽量的让学生都开口说英语,要保证课堂气氛的活跃。
英语口语教学除了教授一些语言知识外,还应该将文化教学也加入其中,这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在课堂上,应该加强文化知识的导入,并且除了要遵循的语法规则还有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当然还有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就比如,西方人就比较开放自主而对于隐私又很保守,中国人就不一样,在中国就显得大为不同,中国人喜欢去关心别人,不管是什么都会过问一下表示关心。更有趣的是,在国外当朋友见面时除了打招呼外,然后就会问天气如何,而中国人就很不一样,再中国见面要么是问“吃了没”要么就问问朋友最近的事做得如何,虽然不是很想知道但就是会问。除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有就是得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功底,这将有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二、交际能力,跨文化商务沟通与商务英语
1.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指“与”“语言能力”相联系的能力。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是被美国的一位社会语言学家所提出来的。在中国有一句话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就是在交际中说话要合乎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转述,这种说话所要的语言能力是非常强悍的。在加拿大有一名学者对交际能力归纳出四个方面一个是关于语法的能力还有一个是说话的能力以及社会说话方面的能力和需要思考的策略能力。
2.跨文化商务沟通。跨文化商务沟通是一个新的概念,也是最近的一个新学科,在中国有许多学者在研究。简单的来说跨文化商务沟通这门新学科就是把商务和沟通以及文化合为一体的新概念。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管理者需要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而跨文化商务沟通这门学科吸取的跨文化交际学以及经济管理学的优点,这样非常有利于经济管理者的交流。通过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就能让世界上文化背景不同的各个国家的人员交流互助。
3.商务英语。在生意场上也会有着许多商务活动,许多的商业大亨都会参与,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和行业一直惯例,所以在这种交际活动中 几乎所有人都能讲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并且没有任何语法错误,当然他们的词汇量也非常高。而如今,商务英语的研究范围包括在应用语言学之中。商务英语的内容不当只有基本语言知识外,对许多的人文性学科领域就比如经济、管理、法律、贸易等。商务英语的特点主要有口语化,专业化和实用性,并且为商务活动服务。商务英语的特点不同于职业英语有很强的专业性,虽然共同点都离不开基础英语的知识。
三、商务英语的对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
文化能力的有一部分就是交际能力。语言需要在特定的文化下对语言的运用以及结合所处环境来表达。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为了保证跨文化商务沟通在商务活动中的实际运用,当然通过进行商务沟通是为了交易的达成。为了使商务活动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尊敬和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每个民族有着每个民族的不同文化,民族的文化就是民族最好的特征,@些文化主要体现在生活之中。正因如此,商务英语也就渗透到了各个文化之中,本文就这种现象从以下做出如下见解。
1.思维方式。因为在社会文化结构的不同还有受不一样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所以思维方式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异。东西方文化相差是比较大的,在思维的方式就表现的不一样。
东方的文化中的推理注重于演绎而在西方的文化中的推理却注重于归纳。东方的文化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通过对全局进行研究,偏好于综合的思维,西方的文化思维方式却是对一个整体的对象进行分割的分解来思维。东方的人都会先看宏观然后再来打量细节,西方的人却不同,美国人更加体现出西方的思维方式,美国人比较喜欢从细节去入手,对于一些细节总是很关注,商务活动中美国人给出的条例也比东方人明细得多。
然后在东方的文化里面比较注重统一,优先的选择整体,而西方的文化别看重对立,优先也只是一部分一部分的来。就好比日本和中国,对于问题总是先总体的做出战略性的考虑,和谐的业务关系只要建立起来了那么所谓的细节问题都算不了什么。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尤其是英美人喜欢利用顺序来解决问题,他们会把一个大任务分成若干个小任务,他们会列出许多的条款,然后一个条款推进下一个,最后的协议也由许许多多的小协议构成。
另外就是,不会直接进入主题而是通过螺旋式的去分解问题这就是在东方文化下常见的思维方式。而在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属于偏线性的,说话直接切入主题。中国人在面对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表达方式是含蓄的,因为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会觉得含蓄一点的表达会优于直接的表达。而线性思维和分析思维影响者英美人,所以他们最重视逻辑关系胜过了事物的整体。
2.价值观。价值观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对人们的交际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一些商务活动上,不同价值观取向的人肯定会发生争执乃至冲突。
第一时间观念就会有所不同。在时间观念极强的西方,大部分的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以及吉普赛人都会认真的对待实践。时间被他们分成很多个时间,并且对于时间很准时,每个时间段有着专门的事情。时间就是金钱就是在西方引进来的,与此不同的是,在一些封建意识严重经济又不是很发达的国家里,那里的人们就会在一个时间做很多事情这种就是多重时间的特征。例如时间观念较弱的中东和拉丁美洲,他们就认为时间是富有弹性的。而中国和日本对于时间的利用是具于多重性的,中国人对时间的使用非常的灵活又很随意性,如果是商务活动中,就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建立友谊和相互了解,其目的是为了稳重的合作关系。日本人认为为了能达到目的重要的不是时间,而是迅速的执行力。与中国一样的是,为了赢取商机日本也会花时间在建立友谊上。
第二平等观念也有着差异。而在商务活动中,利润分配和“权利差距”就是平等观念差异的体现。一直讲究平等主义的西方国家,对于利润的分配时非常公平的,他们认为双方都需要获取利润。许多的西方国家的经理普遍认为,划分利润分配比自己获得利润更加重要。而东方人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卖方会因为自己的欲望,总是想着获取最高利润。在商务活动中“权利差距”也体现的尤为重要。中国是一个高权利差距的国家,等级差距在各种场合都是显而易见的。上下级分明,一级压着一级,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等级去做事,当有着非常不错的点子和决定时,却还得向上级汇报请示,这就大大减低办事效率,也容易错失良机。而作为低权利差距的美国,参与商务谈判人员不被权利压着,有着自己的决断,这样效率不仅会提高,而且使得谈判人员充满责任感。
3.语言。语言方面主要是语法、语音、词汇、语篇等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所以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词汇的意义的准确把握是商务活动交际的保证。还有就是更要有敏感的语境意识,能狗根据环境调节语境,并且及时地不断调整对文化语境、语言语境的认知。通过语言表达方式,起调节作用主要是不同的语音、Z调、语速。英语本族人可以用不同的语气音调表达不同语义。还有良好的发音,学会重音的使用以及适当的调整语速,可以增强认同感。如果从词汇的角度来看,影响语言的理解的有不同的语言表达。这会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障碍, 并有可能会给商务活动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和误会。就好比,红色,在西方被人理解为冲突的意思,而在中国却是喜庆的象征。东方的龙象征着权力和至高无上,在西方则是邪恶。
四、总结
为了能在商务活动中取得有效的交际,就最好使用商务英语,并且要克服不同文化带来的差异,实现成功。首先要对不同的文化持尊重的态度,还得增强对文化的敏感性。在商务沟通的交流中,双方得清楚对方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并了解文化不同之处再自身文化相对比,从而掌握双方的文化特征,促使商务沟通顺利。
跨文化的适应能力也需要增强,初次面对者不一样的文化,难免会不适应。那就需要尽快的去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在见面前就得花时间去掌握对方的的社会文化等,这也是跨文化沟通的需要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社会的需要。我们所学习知识和提升的能力主要是为了能解决问题。为此,商务英语教学就是通过商务文化背景内容和商务沟通技能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有机结合,商务英语在跨文化沟通中表现得很重要。应该被文化背景大量的导入商务英语的教学之中,教师能够传授学生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背景的知识。可以把增跨文化系列课程加入到语言课程中,商务英语教师通过模拟跨文化商务沟通,营造商务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冯爽.国际商务文秘英语能力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
篇8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冲突;外资企业
随着外国资金的引入,不同国家的技术、管理和商务人员大批进驻中国,而不同文化的概念、价值观、行为和态度也随之涌入,与传统的中华文化发生交流、碰撞,甚至产生各种挑战、冲突和矛盾。如何正确地克服沟通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和文化的冲击?是所有外商投资企业不得不面对和急于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对它们的具体表现和原因有一个清晰和明确的认识。
1.外资企业中跨文化交际问题的体现
在外资企业的经营运作活动中,跨文化交际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1.1人事劳资。中国和外国的人事管理、薪金制度和福利待遇制度的不同,导致各种相关问题。例如,户口是许多中国人很看重的东西,无论到哪个城市工作,人们都希望能把户口迁移到所在地去,因为毕竟它跟我们的真正的生活需要息息相关;要求单位分配住房在许多中国人眼里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所有这些方面的要求对外国管理者来说是难以置信,甚至是不可思议的过分的要求,他们往往会怀疑工作人员提出这些要求的动机,从而可能拒绝聘用这些工人。
1.2组织管理。中国和外国的企业组织架构、管理原则、领导作风的不同,在这种组织管理风格下形成的人际沟通方式也不同。例如中国管理者常赞扬“加班加点”、“废寝忘食”,甚至“带病坚持工作”的精神,而多数西方人则是该工作时就全身心投入,在休息时就痛痛快快地彻底放松;许多中国人不管是不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什么都拿起就做,任劳任怨,并以此作为一种美德,而西方人认为,应该明确每个人的角色和责任,否则每个人什么事都做,什么都管,最后反而不会有什么成果。中国文化强调个人对集体依赖的重要性,强调成功依靠集体的力量,如果外国管理者低估了中国员工的强烈集体责任感的归属,则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1.3监督机制。中外方人员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很容易导致双方关系的疏远,甚至沟通的中断。在一个企业上下级或者各部门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企业的运作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一旦有问题出现,各部门将相互指责,相互推诿,使得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这将使企业管理成本、生产成本增加,经营环境恶化,经营计划难以落实,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的顺利运营,最终导致合作的失败。
2.外资企业中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原因
探究外资企业跨文化交际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2.1语言障碍和缺乏沟通。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之间信息传输的过程。企业中几乎每一个人都渴望交流,但很多人由于语言障碍并不能直接对话,语言的障碍使得许多人尽量采取逃避交流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外双方由于缺乏足够的沟通而造成猜测和怀疑。遇到矛盾和冲突时就容易感情用事,而一方非理性的处理态度和方式又将导致另一方同样非理性的不理智行为和报复心理,于是双方在工作中便各行其是,互不合作,其结果是恶性循环,对抗就愈加剧烈。同时,组织结构的复杂化也会导致沟通障碍,外资企业中组织层级数目繁多,增加了沟通的难度。企业横向沟通由于地域空间的距离加大而变得更加困难;纵向沟通也由于层级较多增加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过滤的可能性。
2.2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人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也就容易出现内部冲突。当管理者从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时,必然会碰到与自己个性特征不完全相同的人群,能否正确理解并接受特定文化影响的员工的个性特点是异域文化中管理者成功驾驭文化冲突的关键所在。最佳的管理方式是使员工意识到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存在,发现他人重要的价值观,并能够理解他人的价值观,而不是让外资企业只存在一种文化。
3.解决外资企业跨文化交际问题的一些对策
既然跨文化问题在外资企业的经营中如此重要,那么在外资企业企业经营的国际化过程中,应当如何避免跨文化冲突的不利影响?针对企业跨文化交际冲突的体现和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3.1语言培训和跨文化培训。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是中外双方交际中最难避免和解决的问题,只有充分了解了交际对方的社会文化习俗,才能谈得上学习和掌握与这种文化背景人员的跨文化沟通方式。对双方人员进行跨文化知识培训和外语培训,使其充分了解不同的文化的差异,加强文化敏感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并激起其个人学习外语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跨文化培训的重要性,并已付诸行动。例如,韩国第二大企业LG公司就非常重视对员工的跨文化培训,他们认为:企业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如果不提高员工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就不能以高质量产品取胜,阻碍企业的长期发展。许多跨国企业在选择外派雇员时,不但会考虑其技术技能、管理经验及其他因素,还会考虑他们适应新环境、新生活方式和认同、接纳新文化的能力,以便尽快实现中外双方的融合交流。
3.2整合文化,使得文化融合。外资企业的文化既是冲突的过程,也是融合的过程,而且文化融合的过程更重要。外资企业文化的借鉴和吸收应注意:一是在多种文化因素中,对于有些积极的文化内容,外资企业与东道国任何一方都不应固执己见,强调双方互相适应。二是外资企业一方应充分考虑东道国一方所能接受的程度,尊重东道国基本的社会规范传统。三是外资企业要采取动态分析方法来创新文化,因为文化创新必然带来变革。因此必须确定变革能否确定为东道国带来益处并使参与的人受益,这是新文化存在的条件。文化融合的结果是在跨国企业中的不同文化群体形成相同的文化意识、相同的文化归属感和共同的价值取向,成为跨文化发展的凝聚力和不同文化群体的黏合剂。
3.3实行“双惠”政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外资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应注意中外合作双方的互惠互利,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兼顾中方员工的利益,争取实现“双赢”目标。这就需要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齐心协力,竭诚为企业、为自己而努力,创造最佳效益。迄今为止,许多外资企业已意识到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必要性,并已采取了上述一些跨文化经营管理措施,且获得了成功。例如,摩托罗拉公司在面对多元文化、制定经营策略时始终认为多元文化是一种积极的工具,应对不同的文化加以整合,努力吸取每一种文化精华,用和平、人道、人本主义的理念来经营企业,并提出了在华投资的四大策略:“加大在华投资;全面实现人员本土化,包括中高级管理人员;加快本土采购;扩大合资企业,带动本地企业共同发展。”
实践证明,在任何一个企业的企业经营管理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技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要想在跨国经营和发展中取得成功,必须在企业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积极采取适当的措施,预防、避免和解决由此引起的矛盾和冲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与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关键词:灾害应急跨文化传播理念意识融合
当今世界,灾害频仍,人类该如何应付?发达的高科技,并未使人类准确地预测出巨大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更逞论阻遏如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啸,2008年的汉川大地震;制造的血腥事件也令全球人心惊胆颤,如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这些灾害带给人们巨大的的危机感。对这些突发性的特大灾害,人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在特大灾害面前,人类只有联手共抗。然而,在当今这个多元的世界里,由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在信仰、体制、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如何使他们在抗灾紧急关头尽快避免隔阂、达成共识、互伸援手,就成了学者们关注的课题之一。
一、问题的提出与灾害应急管理的迫切需求
人们针对灾害应急管理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多方面的丰硕成果,如在建构并完善抗灾救援应急机制、抗灾救援的具体行动措施、危机传播等方面的研究成效显著。但是,当巨大灾害降临时,人类应如何在信息传播的第一时间得以顺利沟通;在跨文化传播领域,我们应如何建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自然互动与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这些问题正是本文力求探讨的问题。
灾害降临时,人类在第一时间的本能反应除了逃生躲避外,便是期盼尽快抗灾救助。势单力薄的个体行为意义不大,群体联合救援才有功效。当此之际,“时间就是生命”特别凸显,因为人在断水断食下可以维持7天的生命,这7天是抗灾救援行动必须把握的“黄金”时间。因此,及时发现并通报灵区各方面实情的信息传递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科技落后、信息闭塞的时代,人们遭遇灾难时往往呼天不应、唤地不灵,而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无线电通讯、卫星传感、电视、网络等等,几乎可以沟通地球上的每一角落。如在汝川"5.12”地震的抗灾救援期间,借助传媒的宣传联络,中国政府反应迅速,亿万民众同德同心,加上世界各地人们的及时支援,抗灾救援收效卓著。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一口号,形象地道出人类遭遇灾害时的心理渴求。这种心理渴求是超越地域局限的。近半个世纪来,世界某地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都能得到大多数国家的关注,得到丫定程度的救援。
今天,传媒新技术在世界的空间架构起了越来越完善的信息沟通桥梁。单从物质技术层面看,这类信息高速公路足以使地球成为一个村落,它点亮了人们遇难求助的希望。然而,事情远非这么简单。从意识观念层面看,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曾一度严重地阻隔着不同族群之间的交往。但是,一次又一次降临的巨大灾害,超越人类族群个体的承受能力,它警示人们,在灾害应急过程中,各国政府应有宽广的视野和兼容的虚怀气度,减少纷争,共度患难。为高效地抗灾应急,历史赋予了网络传媒新技术以跨文化传播理念的新使命。
二、跨文化传播学理念及其实践价值
20世纪4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跨文化传播学”扩展了传播学的领域,有利于“沟通和建立不同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的文化交往活动”。跨文化传播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如全球化、视域融合、符号世界等,在人类联手共抗巨大灾害时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价值。
全球化。全球化指人的社会关系的世界化,人的社会交往的世界化。跨文化传播学是阐释全球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活动的知识系统。在全球社会语境中,人类具有了全球意识(globalawareness),就有利于产生“交往欲望”,世界文化体系也能出现“同质化”趋势。
视融合。在视的遭遇、交融与沟通中发现并揭示新的意义,从而建构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科学体系,被称之为“视阂融合”。在跨文化传播学领域,“问题视ICI”应指向不同文化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是对传播行为观察视觉的基本要求。
符号世界。人类处在一个符号世界里,人类的思维、语言和传播都离不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领域,更离不开符号。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是传播的源头。由于人类族群之间语言体系的复杂性,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非语言符号”更具有实效的应用价值。
2000年1月1日,《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以下简称《》)正式生效,规定各国在自然或人为灾害发生后应采取合作态度,共同救灾减灾。目前,加人该机构的有包括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印度在内的10多个国家,至今已经促成260多次国际减灾合作。
2007年,美国应用新媒体,如goode地图、手机、互联网跨平台服务Twitter以及各种社会网络媒体,对火灾、雪灾、龙卷风、校园枪击案等巨大灾害危机进行了报道。2009年3-4月,爆发于墨西哥和美国的甲型H1N1流感来势汹汹,有关信息经网络传递后,立刻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世界各国携手联防,比较有效地避免了甲型H1N1流感在世界范围的蔓延。2010年海地地震后,有20多颗国际卫星参与到救灾中。按《》规定,灾害发生后,各国应分享相关数据。以上案例,不同程度地蕴含有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的理念。
跨文化传播理念在灾害应急中已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1)人类的需求意识在灾害应急中不谋而合。长期以来,人类在应对巨大灾害袭击的同时,不能不思考巨大灾害发生的规律、人类自身抗灾的能力以及抗灾救援的实际有效程度等等。灾害促使人们逐渐理智、成熟起来。(2)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跨文化传播的物质基础。高度发达的现代传媒科技为及时沟通各地信息提供了快捷通道,为灾害应急铺就了一个良好的物质技术平台。如今,人们越来越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了网络传媒技术,越来越快捷地传递着彼此之间的信息,这对人类把握救援“黄金时刻”非常有利。(3)不同文化背景的隔阂促使人们深刻反思。尽管有了高科技发展创造的物质基础,但是,网络讯息的传递与人类意识的沟通能否完全同步、两者之间的联系能否在同一个平台上顺利有效地确立,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跨文化传播学知识系统的建构,是为了“沟通和建立不同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的文化交往活动”。跨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跨文化、跨区域的一种‘延伸’过程”。简而言之,跨文化传播理念在归属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具有纽带联系的价值。这种纽带联系能拉近彼此的距离、沟通彼此的信息。各个文化背景之间的人类在面临某种共同利害抉择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找到在理智、情感、利益需求方面的若干相似、相同点,找到彼此意识沟通的渠道,从而维系起相互认识、了解、联系的纽带。
三、在灾害应急管理中意识融合的构想
从实践价值论的观点看,一门科学理论的价值是源于实践的。价值的实质在于实践活动中的人、物、主体、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及其所产生的效应、效益。跨文化传播理念在人类应对灾害发生过程中的实践价值也无例外。灾害应急行动获取效应、效益的关键,不仅是物质技术层面的合作,更在于思想意识层面的沟通、融合是否顺畅。
由于语言文字、、政治利益、价值观念、教育水平等方面的较大差异,被不同文化背景隔离着的人们,即使利用网络传媒进行意识交流也会存在一定障碍。长期以来,西方文化总是坚持自己的统治和霸权意识,对东方文化几乎完全无知却又有意无意地误读。这些误读的产生,源自传播者、文本、接受者(读者或观众)等方面。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冲突,严重影响着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例如,“龙”在中华传统中是吉祥神物,而在英美却被视作罪恶。近年来,西方总是渲染中国向美国发动“网络战”。在“谷歌风波”中,中国不希望“过度解读”而美国却要求“彻底调查”,从而引起纷争不断。在这些隔阂产生的所有因素之中,政治信仰与利益冲突最为复杂、顽固,解决起来也最为棘手。
当今社会,人们既已接受跨文化传播理念并在网络传播活动中加以运用,那么,对这门学科体系的真理性就应该高度认同,对其理念在社会活动中可能遭遇到的障碍也应该有充分估计。关键是要坚持科学的客观的态度。跨文化传播学“视阂融合”理念的科学价值,在这里即得以体现。
人类有必要在传播领域内建构一个“跨文化网络传播意识融合机构”。其目的是尽可能藉技术手段来消弥彼此的误解和分歧。此构想虽然只是基于共同应对威胁人类的巨大灾害而考虑的,但它应该是一个常设而稳定的、超越各种政治和生活习俗局限的、在非常时期具有相当权威的机构。这里的“意识融合”包含着信息沟通、观念统一、误读解释等因素,主要立足于物质技术层面(自然也无法完全避开意识观念领域),总之要最大限度地。其宗旨是在非常时期,为达成抗灾救助共识而暂时消洱一切固有的意识方面的隔阂。其功能在于紧急时刻避免一切无谓的纷争以求取“黄金时刻”救援的最大效率等。
篇10
关键词:语言;日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10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53-03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构成因子
(一)尊重对方和积极应对能力
众所周知,人与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公平、公正、平等性显得至关重要,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是正常交流和互动的前提。中日两国人民在交往过程中,由于存在跨地域性的语言差异,所以交流双方必须保持高度集中注意力,深层次了解和掌握对方的语言特征,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做出积极应对行为。如此一来,一场对话圆满的开端已经形成。所以说,尊重对方和积极应对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构成因子,只有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双方才能得到满意的交际结果。
(二)尽可能多的使用描述,切记不可盲目界定
由于跨文化语言本身存在一定的交流沟通困难,所以双方在交流沟通过程中,如果对对方的语言意思了解不透、掌握不深,那么需要多采取揣摩、推测和描述的方式,使用试探性口吻,向对方表明自己所理解到的意思,切记不可以盲目做出肯定性的答复和判断评估性的语言,这样只能对双方语言交流和跨文化交际过程产生负面作用和不利影响,导致交流沟通过程产生误会,给彼此留下不好的印象,最终影响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三)深入了解和掌握交际对象的本质特征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其主要意思为:在与对方切磋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和掌握对方的基础特征,唯有此,方可攻其不备,击中要害,占据有利地形。因此,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对方的国别情况、地域风情、自然特征、生活喜好、性格特征、民俗习惯、语言特色等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融入跨区域语言文化特征,学习和借鉴对方文化的先进经验,不断健全和完善自身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掌握交际对象本质特征的前提下,方能与对方进行友好交流和互动,最终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四)洞察别人的移情水平
所谓的移情水平,实质上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际过程中,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行为能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通常来讲,移情水平的高低,与个人的综合素养存在巨大关联。移情水平较高的人,更通情达理,能够时时刻刻站在他人角度上,为他人着想;反之,移情水平较低的人,思维更为局限,并不会在乎别人的感受,我行我素,时刻以自我为中心,在交流和沟通过程中,从来不从别人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显然是行为比较自私,心胸较为狭窄。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需要充分提高洞察别人的移情水平,进而根据别人移情水平的高低,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交际方法。
(五)环境应对和变化能力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其文化特征存在本质差异,所以在交际中需要了解和掌握谈话对象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变化能力。通常情况下,思维较为敏捷、思想较为活跃的人,其环境适应能力越强,随机应变水平越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交际对象的环境应对能力,而且需要充分了解交际对象的随机应变能力。
(六)轮流交换交际方式
一般来讲,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流沟通双方会相互配合,当一方在阐述意见的时候,另一方通常保持安静,仔细聆听对方的意见,并做好相关记录工作。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必须利用轮流交换交际方式,让双方均有表达阐述和聆听的机会,一方面确保了语言文化交际的公平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双方关系的维护和稳定。所以说,轮流交换交际方式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构成因子。
(七)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双方在交互中,难免会出现意外的突况,这个时候,为了缓解尴尬局面,双方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来缓解情绪,打破尴尬局面,让交际活动顺利进行下去。所以说,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着跨文化双方的交际能力和交际水平。
二、当前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大多数日语学习者来说,在学习日语之前,均没有任何基础,也就是从零开始,在大学短暂的几年时间里,要想掌握日语中的所有词汇、语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在日语教学过程中,仅仅向学生讲述考试要点,根据日语能力等级考试进行教学大纲的设计,这样的应试教育方式,根本无法满足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求,从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日语学习者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国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知识的过程中,并没有机会去参与实践,学习到的知识仅仅为理论知识,与实际交际运用过程相比较,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希望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到最有用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进行考试知识的讲授,从而忽视了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系统、全面的概述和总结,认为我国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理念和模式过于传统
目前,我国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主要存在教学思维理念和模式过于传统、落后的问题。在传统日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教学的核心位置,在知识内容阐述中,并不需要学生参与问答和实践,学生只需要被动的接受听讲,做好笔记即可。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只做好理论知识的深挖细嚼,以此来应对各类资格类认证考试。日语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学习日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多了解和掌握一门语言,只要安全过级即可,并没有重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部分日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水平普遍较低。
(二)教材内容设计不尽合理
笔者通过对我国部分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教学教材、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院校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主要进行日语基础词汇、语法等内容的教育,从大三开始,主要进行日语文学作品阅读,相关课题研讨和实践写作。整个日语教学过程与日本经济、政治、文化毫无关联。在这种教育背景下,由于教材内容设计方面并没有涉及到日本文化,同时缺少专业的跨文化交流实践教学环节,所以导致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效果并不明显。
(三)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在日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普遍存在水平较低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高等院校尽管开设了日语专业课程,但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经费短缺等原因,在人力资源、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投入较少,导致师资力量过于匮乏,对日语教学形成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由于部分日语教师能力、水平十分有限,对日本文化了解掌握程度不深,导致在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教学成效不显著、不突出的问题。
(四)实践内容较少,层次较低
目前,我国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存在实践内容较少、层次较低的问题。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认为,在日常日语学习过程中,仅仅进行一些简单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没有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同时,大量的理论教学代替了实践运用教学环节,根本无法满足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高等院校日语教学过程中,日语教师要充分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增强自身业务水平,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要深入、全面了解和掌握日本文化,通过文化引导教学,进而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
(二)调整教材内容结构
当前,我国日语教材内容结构设计普遍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现象,这也是影响和制约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升的主要问题之一。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日语教材基本上都涉及到词汇、语法、阅读、写作、听力等方面的内容,而忽略了日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内容的涉及。如此一来,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我国日语教材需要将日本文化方面的内容有机融合进去,并且定期进行日语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进而来达到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由于多数高等院校教育经费十分匮乏,导致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大、水平不高,甚至存在零投入的现象。特别是在日语教师引进和培养过程中,由于经费投入过少,很难吸引到技能型、专业化、高素质的日语教学人才,最终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因此,高等院校需要在日语专业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引入日语专业化、技能型人才,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度,充分提升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水平。
(四)充分强化实践教育意义,提高实践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