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动力工程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船舶动力工程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46
Abstract Based o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in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the 2013 edition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is set up in the direction of ocean engineering and ship equipment. Proposed series curriculum system of ocean engineering and ship equipment direction, respectively from the aspects of reforming the teaching contents, reform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and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Key words ship power plant design; Marine Engineering and Ship Equipment; teaching reform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原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工科门类中的一个重要专业,全国上百所大学均有设置,只是不同院校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各有特色,表现在不同专业方向服务于不同的工程技术领域。①我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面向地方经济和船舶及动力行业发展趋势,经过多年的积淀,特别是近些年的就业走向,已初步形成了具有船舶和动力特色的、体现第一线工程师思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
结合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专业调整,我校制定了2013版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为了适应海洋开发步伐的加快和造船工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升级,将本专业方向由2012版的“船舶动力装置”方向修订为“海洋工程与船舶装备”方向。因此,有必要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及能力结构的要求,进行海洋工程与船舶装备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
1 构建海洋工程与船舶装备系列课程体系
海洋工程与船舶装备方向课程包括:海洋工程原理(2.0学分)、船舶动力装置设计(2.0学分)、船舶辅机(3.0学分)、轮机建造工艺(2.0学分)和船舶管系(2.0学分)以及与这些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船舶动力装置课程设计、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根据系列课程的内容差别,我们构建了海洋工程与船舶装备系列课程系统,该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将海洋工程与船舶装备系列课程分为:
设计类课程和工艺类课程。设计类课程包括海洋工程原理、船舶动力装置设计和船舶辅机。工艺类课程包括轮机建造工艺和船舶管系。本系列课程体系改革就是要适应船舶和动力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建立以船舶动力装置相关的理论及方法为基础,以设计和工艺为主线,侧重学生的工程素质、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系列课程新体系。
2 海洋工程与船舶装备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长期以来,各门课程始终“自成系统、自我完善与发展”,有些内容门门都讲,有些内容哪门课都不涉及。②课程内容较为陈旧,与先修课程在内容上存在不必要的重复,课程之间的分工与接口不明确,与工程实际联系不够等。尤其,我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各大船厂,而由于造船工业技术的发展,新材料的采用和新型船舶的出现,课程内容远远落后于船厂的实际,学生就业后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船厂的工作。因而,根据海洋工程与船舶装备系列课程体系,进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整合、协调和优化,使课程内容体现出既加强船舶和动力方面基础理论、知识、方法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又拓宽专业知识面,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船舶动力装置设计是本课程体系中的重点,在掌握船舶动力装置原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船舶设计规范”观念的培养和设计方法的掌握;船舶辅机以各种船舶辅助机械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为主线,精选典型船用泵的原理、结构及维护,与船舶动力装置和船舶管系在内容上相互渗透;海洋工程原理则以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的目的,加强学生对海洋平台设计原理和方法的了解。轮机建造工艺是以机械制造工艺为基础,以船舶动力装置制造和安装工艺为主线,注重学生对“船舶建造规范”的熟悉和掌握;船舶管系则是以管系的加工制作和安装工艺为主线,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船厂工作环境的了解。
结合教师的教研和科研成果,以及船厂的工程实际,及时更新授课内容。例如,在船舶管系介绍过程中引入“船舶压载水带来的生物入侵问题”、“节能环保和低碳经济问题”等等,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同时,迫切需要编写一套海洋工程与船舶装备方向系列课程新教材,目前已经出版了教材《船舶管系》。
3 海洋工程与船舶装备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黑板和挂图,学生很难从静态的平面图上真正理解立体运动的主机、辅机、轴系和管系等的结构和工作情况。多媒体教学将文本、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媒体有机结合,拟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但是,多媒体课件也有一些负面影响,课件的容量多,播放速度快,导致学生思维跟不上;缺少师生间的教学互动,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③因此,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选择性使用多媒体课件,辅以黑板教学,以启发式教学与案例式教学为主,并辅以讨论式教学,条件与时间允许适当安排实验室现场教学。设计类课程,适合多媒体课件和黑板教学相结合;工艺类课程,则尽可能多安排实验师现场教学。
根据我校的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方向课均为考试课,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分别占一定的比例,这种评价方式显然比较死板,学生只需临近考试时突击复习应付,便可以取得好成绩。因此,为了真正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设计类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原理、设计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编写程序、撰写文献综述以及案例分析等等都是很好的考核方式;工艺类课程,重点是实际动手能力的测试,而不是对书本上公式的记忆。
4 海洋工程与船舶装备系列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改革
通过对本学院的动力工程实验室和机械工程实验室以及十九个功能室进行重组和资源整合,进一步加大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聘请相关行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使学生和教师能尽早地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在维护好现有专业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广泛的合作,进一步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
增设船舶动力装置拆装实验室。由于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培养具有第一线工程师思想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船舶动力装置的拆装实验,学生才能够将教科书上零部件的原理剖面图与实物相对应起来,了解其内部构造,才能胜任未来的船舶动力装置制造、维修、装配调试及操作等工作岗位。
组建船舶动力装置仿真实验室。实践证明,采用仿真实验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通过对船舶动力装置多种运行工况下的模拟仿真,使学生对主机、轴系和管系等的工作原理、工作状态有更直观的了解,提高学生对船舶动力装置设计的兴趣和效果。仿真实验与传统实验的配合使用可以保证实验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设施,在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开发模拟实验软件,通过多媒体手段将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部分地取代实验教学,是目前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
5 总结
为了适应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践环节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海洋工程与船舶装备方向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依托我校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在船舶设计与建造、渔业机械和船舶辅机等方面的经验积累和技术储备,本专业已经形成了具有船舶和动力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改革,进一步探索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予以实施。
注释
① 宋文武,符杰,李庆刚等.关于构建“热能与动力工程”大专业多方向课程体系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11.28(4):44-48.
篇2
关键词:热能;动力;锅炉
中图分类号:TK2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热能动力工程
热能动力工程顾名思义主要研究热能与动力方面,其包括热力发动机,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制冷与低温技术,能源工程,工程热物理,水利电动力工程,冷冻冷藏工程等九个方面,其中锅炉的运行方面主要运用热力发动机,热能工程,动力机械,能源工程以及工程热物理等部分专业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主要研究方面为热能与动力之间的转换问题,其研究方面横跨机械工程、工程热物理等多种科学领域。其发展方向多为电厂热能工程以及自动化方向、工程物理过程以及其自动控制方向、流体机械及其自动控制方向、空调制冷方向、锅炉热能转换方向等,热能动力工程是现代动力工程的基础。热能动力工程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能源方面的问题,作为热能源的主要利用工程,热能动力工程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二、我国的热能动力工程发展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体制发生很大的变化。社会对人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 1993年7月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几十个小专业压缩为9个专业,即热能工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热力发动机、制冷及低温工程、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能源工程和冷冻与冷藏。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进一步将以上9个专业合并为1个,即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从原来的几十个专业合并为1个专业,全国现在有120多所高校设有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热动主要研究热能与动力方面,是跨热能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领域的工程应用型专业。热动主要学习机械工程、热能动力工程和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本专业涵盖的产业领域十分广泛。能源动力产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在各行各业中有特殊的应用,也是国家科技发展基础方向之一。能源动力领域人才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需求和经济分配状态的变化、科技发展的趋势、对本专业的生源、就业等形成了挑战,更是热能动力专业教育的关键。同时,热动还是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可见热动是现代动力工程的基础。
三、热能动力工程在锅炉风机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风机主要作用为气体的压缩和气体的输送,其原理是吧旋转的机械能转换为气体压力能和动能,将气体输送到特定的地点的机械,风机经常用于锅炉中,随着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锅炉中的风机在工作中经常会烧坏电机的事故,对于工厂的经济产生巨大损失,严重危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正确运用热能动力工程技术不断改进风机,对于风机和锅炉的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势在必行。
四、热能动力工程中锅炉及工业炉的发展
1872 年第一台锅炉在英国被制造,随着锅炉的产生,蒸汽机时代出现,1796 年瓦特发明了分离冷凝器,代表着锅炉的完整运作体系的初步确立,工业炉和锅炉原理类似,从某些方面来讲,锅炉也是工业炉的一种,工业炉是指在工厂的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燃料的燃烧进行热量的转换,对材料进行加热的设备,工业炉产生于中国商代,主要的工作方式是通过加热提炼铜器,春秋时期产生了铸铁技术,这证明着工业炉的温度控制正在进步。1794 年熔炼铸铁的高炉出现,1864 年马丁建造了气体燃料加热的平炉,随着现代化科技的进步,计算机逐渐代替了人工进行对锅炉系统的控制,推钢式炉和步进式炉成为吸纳带连续加热炉的两种基本类型,两者只有运输燃料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五、热能动力工程炉内燃烧控制技术运用
锅炉的燃烧控制是调整能量转换幅度的核心技术,在当今社会,锅炉由人力向锅炉内填充燃料逐渐转型为步进式的自动控制填充燃料所代替,更加先进的锅炉甚至使用全自动燃烧控制,根据其运用热能动力自动控制技术的不同,锅炉的燃烧控制分为以下几种:
1、以烧嘴、燃烧控制器、电动蝶阀、热电偶、比例阀、流量计、气体分析装置以及PLC 等部件组成的空燃比里连续控制系统。这种燃烧控制系统是由热电偶检测出数据传送至PLC 与其本身设定的数值进行比较,偏差值通过使用比例积分及微分运算输出电信号同时分别对比例阀门以及电动蝶阀的开放程度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控制空气与燃料比例调节锅炉内温度的目的,此种方式温度控制并不十分精确,需要仔细确认额定数值。
2、由烧嘴、燃烧控制器、流量阀、流量计、热电偶几个部分组成的双交叉先付控制系统,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温度传感器热电偶吧需要进行精确测量的温度变成电信号,这个电信号即是用来代表测量点的实际温度,此测量点温度期望给定值是由预先存贮在上位机中的工艺曲线自动给定的,并根据两者数据之间的偏差值的大小,由PLC 自动调整燃料与空气流量阀门的开合程度,通过电动的方式运行机构的定位以及空气和燃料的控制比例,并接住孔板和差压变送器测量空气的流量,燃料的控制也通过一个专用的质量控制装置来测量,是温度精确的控制在必要的数值上。这种燃烧控制优点在于方式节省部件,并且温度控制精确。
六、仿真锅炉风机翼型叶片
锅炉的内部的叶轮机械内部流畅需要带有十分强烈的非定常特征,并且其内部构造十分复杂,不容易进行十分细致的测量实验,并且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可以解释流动分离、失速和喘振等流动现象的完善的流体力学原理,因此要了解机械内部流动的本质需要更加可靠详细的流动实验和数值模拟实验,通过使用软件二维数值模拟锅炉风机翼型叶片,对空气以不同方向吹入翼型叶片造成流动分离进行模拟,并根据模拟的数值创建而未模型,进行网格的划分,设定边界条件和区域,最后输出网格,在使用求解器求解,这样才可以对不同的气流攻角的流动进行二维数值模拟,,达到模拟的目的,同时可以根据模拟不同攻角下所得到的速度矢量制成矢量图进行比较和分析,最后得出锅炉风机翼型边界层分离和攻角的关系。
七、热能动力工程的发展方向
1、热能动力及控制工程方向(含能源环境工程方向)主要掌握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燃烧污染与环境、动力机械设计、热力发电厂、热工自动控制、传热传质数值计算、流体机械等知识。
2、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掌握内燃机(或透平机)原理、结构,设计,测试,燃料和燃烧,热力发动机排放与环境工程,能源工程概论,内燃机电子控制,热力发动机传热和热负荷,汽车工程概论等方面的知识。
3、制冷低温工程与流体机械方向掌握制冷、低温原理、人工环境自动化、暖通空调系统、低温技术学、热工过程自动化、流体机械原理、流体机械系统仿真与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该方向所涉及的制冷空调系统、低温系统,制冷空调与低温各种设备和装置,各种轴流式、离心式压缩机和各种容积式压缩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4、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掌握水轮机、水轮机安装检修与运行、水力机组辅助设备、水轮机调节、现代控制理论、发电厂自动化、电机学、发电厂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原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水电厂计算机监控和水电厂现代测试技术方面的知识。
结束语
热能动力工程的迅速发展使得热力发动机专业方向,其中包括热力发动机主要研究高速旋转动力装置,包括蒸汽轮机、燃气轮机、涡喷与涡扇发动机、压缩机及风机等的设计、制造、运行、故障监测与诊断以及自动控制等行业的发展都到了提速。热动能的发展为航空、航天、能源、船舶、石油化工、冶金、铁路及轻工等部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若能将这些理论知识转换成实际的运用,我国的能源压力将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篇3
过去的痛苦即是快乐。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航空vs航天
先来解释一下航空航天专业究竟指的是什么。其实,航空和航天有很大区别。航空技术主要是研制军用飞机、民用飞机及吸气发动机,航天技术主要是研制无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器、运载火箭和导弹武器,最能集中体现两者成果的是航天器和航空器。
举个直观的例子,所有航空器都是在稠密大气层中飞行的,其工作高度有限。现代飞机最大飞行高度也就是距离地面30多千米。即使以后飞机上升高度提高,它也离不开稠密大气层。而航天器冲出稠密大气层后,要在近于真空的宇宙空间以类似自然天体的运动规律飞行,其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至少也在100千米以上。对在运行中的航天器来讲,还要研究太空飞行环境。还有,动力装置不同。航空器都应用吸气发动机提供推力,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作氧化剂,本身只携带燃烧剂。而航天器其发射和运行都应用火箭发动机提供推力,既带燃烧剂又带氧化剂。吸气发动机离开空气就无法工作,而火箭发动机离开空气则阻力减小有效推力更大。除此之外,在飞行速度、工作时限、升降方式等多方面,航天器和航空器都有差异。所以,航空航天类既是一个整体,两者又要独立对待。
前景篇
航空航天事业对国家,无论从军事国防还是经济国力上讲,都有着中流砥柱的地位。
从军事意义上讲,在现代战争中,空战已经占据着主导地位。像军用飞机、导弹、航母这些衡量着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的重要指标,和国家的航空航天技术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
从经济意义上讲,航空航天事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因为航空航天产品往往综合了许多高、精、尖的先进技术。在这些技术上的突破不仅仅对航空航天事业是意义重大的,更重要的是对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另外,航空航天中像民用机这样对经济产生直接影响的行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力也是十分巨大的,如大型客机。
就我国现状而言,航空航天水平还很落后,尤其是航空业,战斗机主要还是依靠国外进口发动机。航空航天科技工业极具发展前景,对人才的需求会持续旺盛,在最新的调查中,航空航天专业已经成为最被看好的专业之一。
学习篇
航空航天类专业主要包括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与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4个专业。第一个专业做的是飞行器的总体设计,包括外形和结构设计;第二个做的是飞行器动力装置和动力装置控制系统,属于核心技术;第三个在于“制造”,对飞行器的零件加工与成型工艺、装配工艺独成一门;第四个是学习民用领域的热能利用、空调、供暖等系统设计,到了研究生阶段还要深入学习航空航天环境模拟与控制系统设计、航空航天生理和生命保障。但要注意的是,航空航天并不局限于这几个专业,它更包含像信息、能源、制造等的技术综合。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简单地讲,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最主要指的就是对飞机、导弹等飞行器的设计。这个广泛的概念既包括飞行器整体的设计,也包括飞机的结构设计与研究。可想而知,这样的工作肯定不像网上的军事迷个性化地画一些飞机设计图那样简单有趣,而是需要在十分深厚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综合一切实际因素进行最优化设计的十分复杂繁琐的工作。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飞行器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航空航天飞行器工程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参与飞行器总体和部件设计方面的基本能力。需要学生对数学、物理、力学等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飞行器动力工程这个专业从广义上讲就是能源动力工程,而对于航空航天飞行器来讲,就是飞机和火箭上的发动机。航空发动机是提供飞行器所需的动力装置,被称为“飞机的心脏”。 对于一架飞机而言,往往发动机的成本占了飞机总成本的一半,而发动机的制造技术又是飞机制造中难点中的难点。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有关飞行器动力装置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机械工程设计、实验测试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飞行器动力装置及控制系统的设计、实验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学生应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外语、计算机等必备工具。
飞行器制造与工程能够设计出来的东西往往不一定能够制造出来。因此,许多关键技术的制约瓶颈不是在设计能力上,而是在制造能力上。制造能力越强,可设计的空间就越大,技术水平就越高。制造技术不仅仅制约着飞机制造行业,更影响着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也就是标志着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的制造能力。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制造工程基本理论和飞行器制造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飞行器制造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对飞机机械原理感兴趣,希望做一名飞机设计师,这个专业就适合你了。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人。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备航空、航天环境模拟及控制、生命保障系统设计与研究能力,能在航空航天领域从事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设计,在民用领域从事热能用、空调、供暖等系统设计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航空航天生理、空间环境工程、热控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人机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掌握从事航空航天环境模拟、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设计与研究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体来讲,航空航天专业普遍对力学和数学、物理的要求非常高,这些课程往往比较难。更因为是工科,因此学生的课程学习会非常繁重。也就是说,如果考生的数学、物理基础不好的话,很难学好这些专业。
篇4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in the enrollment guide of ten full-tim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ch as history and enrollment number, development of each major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each major, diversity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s well as the fitting degree with regional economy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t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future direction is to be closer with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关键词: 湖北省;高职;发展格局
Key words: Hubei province;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development pattern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266-02
0 引言
高职教育的发展格局如何,作者选取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角度,选取了湖北省内10所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全日制的高职院校,这些院校分别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商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从他们的招生简章来探讨这个问题,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1 各高职学校的历史与招生人数比较
在招生简单中可以明了地了解湖北高职学校发展的历史,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北省教育厅主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武汉民政职业学院隶属于湖北省民政厅,是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创立于1904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两湖总师范学堂,是湘鄂两省近代师范教育的发端。2004年更名为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培养小学、幼儿园教师。2007年更名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武汉市政府主办的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是直属湖北省教育厅领导和管理的公办全日制高等学校。湖北商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湖北省人民政府主管、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普通本科院校,也是唯一一所高职的本科院校。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是湖北省交通厅主办的唯一一所院校,有60年的办学历史。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中国外运长航集团举办的唯一一所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0年,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由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的主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从2013年的招生简单中,作者对各学校的招生人数进行了比较(表1)。
以上的学校都是全日制院校,大部分的历史有40年以上。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的,有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有市政府主办的,也有民政厅和中外运长航集团主办的。办学的主体多样化。十所院校中,几乎90%以上的学生从湖北省内招生,可以看出高职在湖北省内招生的竞争是十分残酷的。其中举办本科的高职院校只有湖北商学院一所,其余都是专科学校,高职教育的层次还十分单一。除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招生6890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4700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4600名以外,其余都在4000人以下,我们可以看出湖北的高职招生是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紧紧跟随而其余学校为补充的多层次的高职群落。而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和武汉船舶技术学院从名称上也可以看出是高职类的偏重于交通和船舶方面的专科学校,虽然现在这两所学校已经向综合性高职方向发展,但其本身交通和船舶方向的发展功底还在。
2 各学校专业的比较
设立有建筑工程学院的有两个学校的是武汉职业技术院校和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但这两所院校的偏重又不太相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偏重的是适合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建筑工程类学生,而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则偏重的是工业用空调的安装人员和大型场馆建设人员。
除民政学院外,其余九所学校都设有工程学院或相关学院。大部分的学校工程学院都涉及有机电一体化、模具和汽车行业。而有些高职设有特殊的工程专业:如湖北科技职业学院设有石油工程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和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设有交通与工程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设有道路与桥梁工程系,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设有轮机工程系,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设有动力工程学院。这十个学校都设有经贸方向的专业,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虽没有单独的商贸学院但设有航运物流系。另外机电与计算机在这十所学校中所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除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外,所有学校都设有艺术方向的专业。除武汉科技职业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外,其余七个学校都设有旅游方向的专业。另外有些学校设有一些特殊的专业:如武汉民政学院设有民政管理系、老年事业服务与管理系、康复医疗系。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设有学前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职业网球学院。武汉商学院设有体育与马术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
3 各学院对专业的理解不尽相同
各学校在发展自己相同的大专业,如艺术专业,但各学校有着不同的对艺术专业的理解。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设计学院拥有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电脑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数字传媒艺术方向。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则拥有装饰艺术设计(包括中央财政支持建设方向和环境艺术方向)、广告设计与制作、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文化创意与策划(奢侈品文化与营销管理)、初等教育(美术)、新闻采编与制作(包括网络编辑和影视制作两个方向)、动漫设计与制作方向。武汉商学院的应用艺术系则拥有动漫设计与制作、摄影摄像技术、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其中包括一个汉绣方向)、艺术设计方向。我们发现,各学校对艺术专业的理解不一样,或者因其发展历史不一样,其艺术专业中小的培养方向也各不相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偏重于通过对整个艺术通用的整体分类,来发展自己的艺术专业;而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则因其师范的历史,在其专业发展中重视对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关注现在中国的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开设了针对奢侈品方向的文化创意与策划小的方向;武汉商学院则以传承和发展汉绣为已任,开设了汉绣方向的服装设计专业。
4 各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形式也很多样
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各学院的学生就业企业来看,几乎所有国内外知名企业都在它的学生就业名单里。如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就业单位主要有富士康集团、深圳华为公司、上海大众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就业单位主要有烽火集团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华为慧通有限责任公司、广东长虹电子有限公司等;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的学生就业单位主要有百度(中国)有限公司、腾讯网、淘宝网、新浪网、网易网等;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的学生就业单位主要有雅高酒店集团、迪拜金棕榈集团、大韩航空、南方航空等,学生的就业单位是社会上你几乎可以想得到或想不到的大、中、小型企业。
除了就业上与企业合作以外,企业与各学校合作办了不少的定单班,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宁波逸东豪生大酒店设立了酒店管理的订单班,中国国旅集团――武汉国际旅行社设立了旅游管理订单班,富士康集团设立了应用电子技术订单班,武汉地铁集团设立了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订单班和机电一体化的订单班,马士基航运集团设立了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技术的订单班。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则与企业更深度的合作,学校利用企业的培训的品牌,而企业利用学校的资源进行合作培训学生,与民政学院合作办学的企业有武汉宏鹏咨询有限公司、武汉海天世纪航务有限公司、武汉雅博教育服务有限公司与光谷金融港合作的公司以及武汉四维创意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上述的深度合作,学校收取学生学历培养的费用,而企业则收取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费用,学生的就业由学校和企业一起给予推荐,收到了双赢的效果。
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已经在高职学院展开,其多种形式不胜枚举。
5 与区域经济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拟合程度不高
从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政府真金白银地投入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力汽车等七大新兴产业,在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力争产值达到25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2500亿元,生物产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700亿元以上,新能源装备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等等。
但是我们发现,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许多高职院校鲜有涉及,而大部分学校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但是其进入程度比较浅,而且进入面比较窄。如在生物产业中涉及了四个方向: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方向,但是,许多学校则偏重于生物医药和生物制造的比较浅层的方面,学生大部分进入的是医药企业的流水线上,做着最基层的工作,学生的创造性和工作满意度都不太高。
对湖北高职院校发展现状的一些思考:
湖北高职院校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发展群落,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这所综合性高职院校为龙头,第二集团和第三集团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各学校有相同的方向,但因为各种原因,有自己发展的不同方向,形成了既竞争又互补的共同发展之路。在湖北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各院校有着自己展的思路,发展手段灵活,发展形式多样,有着鲜明的自我特色。
但是由于高职的发展历史普遍不长,最长的高职学校的武汉城市职业学校的历史也才60年,其发展经验不足,发展模式也有待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也有待贴合,以及其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这是需要湖北高职院校急需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2]http://61.183.207.205:8080/zsjy/zs/index.php?action=class&
篇5
关键词:特色专业;基本特征;发展动力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高等教育领域自身建设的重点与难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涉及的因素众多,不仅有外部因素,而且有内部因素。仅从高等学校内部而言,如何建设好一批优势学科,如何加强特色专业建设都成为高校管理者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仅就特色专业建设的理论问题加以探究,希望对理清特色专业建设的疑惑和思路有所帮助。
一、关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
特色专业建设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在教育部第一批“质量工程”项目实施之后,高校管理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不仅是如何获得特色专业,更为关心的是特色专业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特色专业是否具有可复制性?高校如何加强建设特色专业等。
1.关于特色专业的基本特征问题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具体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有的学者从高校核心资源和竞争力的角度指出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具有如下特征:有价值、稀缺性、不可模仿和替代性[1]。笔者认为特色是由“特”和“色”两个字组成的,“特”是独特,“色”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色彩,另一方面是指成色。色彩指的是形式,成色指的是质量。因此色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与统一。根据上述理解,所谓特色专业就是一个学校较为独特的、成色较高的专业。独特体现在优势学科的支撑性和专业的不可替代性。成色体现在学校发展的沉淀性和专业与社会需要的契合性。
首先,我们看一下特色专业的独特性。一般而言,从教育部审批的特色专业来看,特色专业对于高校来说,都有一个甚至几个优势学科的支撑,体现出明显的优势学科的支撑性。这是学校独特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如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审批特色专业30个,其中工程方面的特色专业最多。这些专业与学校重点学科的支撑是分不开的。围绕工程方面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就有9个: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特色专业的独特性还体现在专业的不可替代性,这是特色专业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如上海对外外贸学院,作为华东地区唯一的一所对外经济贸易类大学,学校具有从事国际商务高等教育的悠久历史、鲜明特色和传统优势。原来是对外经贸部直接管理的院校,后来归为上海市管理,作为一个特色鲜明的高校,金融、外贸、英语是其特色,所以上海外贸学院得到教育部审批的特色专业有:国际金融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物流管理、英语(商务英语方向)5个。这种专业的不可替代性是由学校的特殊历史和学科所支撑的,尽管其他高校也可以举办类似的专业,但是其成色就不及这类高校。
其次,我们再看一下特色专业的成色问题。特色专业的成色好坏首要表现在学校发展的沉淀性。特色专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具有学校发展的悠久性与沉淀性。正如教高司函[2008]208号《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所指出的那样: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社会认同、长期建设。因而特色专业之所以被批准,并不是短期的效应,而是长期建设与努力的结果,是一所高校教师队伍、专业方案、资源保证等方面的集中体现。如果说资源和专业方案可以短期加以解决,但是教师队伍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加以积累,尤其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而且需要个体经验的长期积累。
特色专业的成色好坏还体现在专业与社会需要的契合性,这也就是专业适应市场的程度。一般而言,特色专业就是在学科建设与劳动力市场方面结合较好的专业。在当下,判断一个专业的好坏,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就业因素。特色专业不仅是学科建设有雄厚基础,而且是用人单位反映较好的专业。据调查,不同专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有些专业严重供大于求,有些专业处于就业的黄牌警告状态,也有些专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一些红牌专业中,既有前些年热门的专业,也有近几年红火的专业,甚至是未来的战略新兴专业,究其原因是因为一些高校盲目追求热门,甚至是为了节省开支所致。
另外,特色专业的成色还表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是否具有显著特色,只有上述几个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明显优于其他专业或其他学校同类专业,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较高的声誉。因而特色专业的要素包括用户反馈、教师队伍、专业方案(包括学科、课程、教材等)和资源保证等。
此外,在特色专业建设工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品牌专业的说法。那么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呢?首先,特色专业与品牌专业有相同之处,即都是独特的专业。其次,特色专业与品牌专业在细微方面仍有差别。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色专业在层次上略低于品牌专业,因为对于一个学校而言,特色专业可能不止一个,但是对于品牌专业可能只有一个;二是品牌专业从商业营销角度而言,是占据更多消费者的、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专业。比如对于中国传媒大学来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首先是一个特色专业,同时又是品牌专业,每年的招生非常火爆。之所以说播音与主持艺术是品牌专业,是因为它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因为中央电视台的不少著名主播出自中国传媒大学,他们为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赢得了不少荣誉。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品牌是一种标志,其实质是产品的销售者关于产品特征、品质和利益的最庄严、最重要的承诺,是一种根植于消费者心中的良好形象。它反映质量,蕴含着理念和文化。所以品牌专业是指专业条件、改革成果、建设和管理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等达到一流水平的专业[2]。
2. 关于特色专业的发展动力问题
特色专业的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仅有社会的强烈需求、政府管理的需要,而且有学科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特色专业发展的动力是四维因素作用的结果。
一是人才市场的需要。特色专业的社会需要主要体现为市场的需求。社会经济、文化对人才的需求信号是关键。市场需要主要体现在专业与就业的关系上。在教育领域一直存在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争。应该说任何一方观点都没有错误,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秉持什么样的立场,以及如何应对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要求。有的专家研究指出:“通中求专”、“专中求通”是两种不同的专业与课程设置战略,西方国家多采取“通中求专”的专业战略,而我国较多采用“专中求通”的战略[3]。其实,“之争的关键是要解决专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表明:专业与就业有一定的相关性。
第一,专业对口率问题。一般而言,就业者总希望找到与自己专业一致或者相近的专业工作。但是所学非所用的现象屡见不鲜。因而,提高专业的适应性就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据麦可思研究,2010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69%,高职高专为59%,均比2009届上升了2个百分点,但仍然低于2008届(本科71%,高职高专61%)。2010届本科专业门类中,专业对口率最高的是医学(88%),其次是工学(75%),最低的为历史学(47%)。而高职高专对口率最高的专业门类为材料与能源大类(86%),其次是土建大类(81%),最低的为法律大类(33%)。具体到专业来看,2010届本科专业对口率最高的为建筑学(94%),其次是学前教育、土木工程和临床医学(均为93%);高职高专专业对口率最高的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均为93%),其后是护理和学前教育(均为91%)[4]。这说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需要积极应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否则就会加大两者之间的差距。第二,专业数量与就业质量的问题。专业与劳动力市场关系是最为紧密的一对关系。但是高校办多少专业为宜呢?是否学科越多越好呢?这些都是高校管理者关心的话题。经麦可思研究,高职类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211工程”本科院校和“985工程”在专业数量与就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关系。数据分析表明,与高职院校类似,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办专业门类数量较多,对其培养的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均呈现消极的影响。与高职院校相同,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主要受到专业大类数量的影响,而在同一个专业大类下的专业小类数量的多少并不明显影响该专业大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办的专业大类较多,其培养的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就有所降低。所办专业大类在6个及以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半年后就业率平均为92.9%;专业大类在7~8个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91.3%;而专业大类在9个及以上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90.3%。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办的专业大类数量越多,其培养的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质量就越低。分析发现:所办专业大类在6个及以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平均为2510元,专业大类在7~8个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指标为2430元,而专业大类数量在9个及以上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下降到2414元;所办专业大类数量在6个及以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71%,而专业大类数量为7~8个和9个及以上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分别为69%和68%。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办的专业大类较多,也会影响到工作的稳定性。专业大类在6个及以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半年内的离职率为23%,而专业大类在7~8个和9个以上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上升到27%和28%。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办的专业大类数量越多,其培养的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的工作稳定性越低,或者说初次就业质量较低。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办的专业大类较多,也导致了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降低。专业大类在6个以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2009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为53%,专业大类在7~8个和9个及以上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均为48%[5]。与此同时,“985工程”院校的专业大类数量较多,并不一定会对其毕业生就业结果产生消极影响。而对于其他研究型本科院校来说,专业大类数量较多,会对其就业结果的各项指标起到负面影响,尽管与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相比,这种消极影响不那么明显[6]。研究发现以下规律:学科和专业设置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有其不同的规律,学科与专业并不是设置的越多越好,存在边际效应和规模效应的规律。
二是知识体系发展的需要。众多事实证明: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两大类资源,一是思想,二是基础科学。高校是产生思想的地方,同时,高校是基础学科较为集中的地方,也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地方。因此,特色专业对于发展学科、形成知识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特色专业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特定的要求。这是由这个特色专业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具体环境因素所决定的,这个环境中较为重要的因素是学科的基础问题。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支撑与促进的关系。优势学科的形成需要优势专业的支持,其色专业就是优势专业。良好的学科优势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同时特色专业建设促进优势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如中国海洋大学在68个本科招生专业中,以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水产养殖、海洋经济等为代表的涉海类专业 24 个,占专业总数的35.3%,以化学(含海洋化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含海洋测绘)、生物科学(含海洋生物)为代表的与海洋特色相关的专业13个,占专业总数的19.1%,另有与海洋特色关联不强的专业31个,占专业总数的45.6%。中国海洋大学十分强调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有机互动,以优势的特色学科建设推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逐步形成了若干个特色鲜明、理工或文理交叉融合的专业群。例如依托海洋学科,构建了“海洋科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技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环境科学—海洋管理—海洋经济学等”专业群;依托水产学科,构建了“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群;依托生命学科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构建了“生物科学—生态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药学—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专业群;依托工商管理学科,构建了“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群。这些专业群为促进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鉴于此,中国海洋大学得到教育部审批特色专业12个。这说明知识发展与专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双向作用。
三是学校内在发展的需要。高校最基本的职能是人才培养。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来临以及高校生源的减少,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争夺生源的大战愈演愈烈。去年,仅山东省剩余的高招指标就达4万个。另外,有不少考取北大、清华的考生也纷纷转而报考香港的高校。因此,学生不仅在选专业,而且在选学校。这无疑是对高等学校的严峻考验。特色专业对于一个高校而言,无疑是一张“名片”,特色专业越多就说明这个学校的整体实力越强。尤其对于选择高校的学生与家长来说,特色专业,尤其是品牌专业是吸引学生报考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特色专业是一个学校形象的象征,从传播的效果来说,也是学校提升社会声誉的重要手段。正是鉴于此,众多高校把培育特色专业作为一个重要战略加以重视。
四是政府治理作用的需要。从政治学的角度而言,政府是社会职能的履行者。政府对于特色专业的需要更多的是从专业管理的角度以及满足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的。从专业管理的角度,就是要通过国家行为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合理定位。从满足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就是要使高校的专业更符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产业的升级换代;减少专业的重复设置,更符合用户的需要,使专业更加对口,学生毕业后更加适应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
3. 关于特色专业的培育问题
特色专业的培育实际上就是解决特色专业的成色问题,即让特色专业的成色、质量更加符合客户的需求。特色专业培育涉及两个方面的因素:政策引导与学校自觉。政策引导解决的是政府对特色专业的管理问题,学校自觉解决的是特色专业的基本要素和形成问题。
政策引导方面,需要政府处理好的是制度建设的长效性与灵活性,即政府要从根本上解决制度缺失问题与管理的僵化问题。对于特色专业而言,制度方面亟须加强的是:把特色专业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从政策上,实行长期的制度扶持,建立周期性的保障措施,使特色专业建设成为优先考虑的因素,即:特色专业建设要有长效机制,确保办出成效。另外,对于专业的设置要制订出有利于高校自我发展和约束的机制。
学校自觉方面,需要处理好的基本矛盾是:学科逻辑与社会需求;人才培养过程质量与教师队伍、专业方案(包括学科、课程、教材等)和资源保证等的关系。从专业发展而言,学校急需把握学科逻辑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即处理好作为专业支撑的学科发展的基础。除了保证发展特色专业之外,要重视传统专业的改造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培育,以适应专业与人才市场的对接。与此同时,人才培养过程质量不仅涉及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学校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状况、专业培养方案,以及为教学所相应的资源保证等。因此,特色专业的培育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从多层面加以改进,促进特色专业的提高和完善。
二、关于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
特色专业建设的主体是政府与高校,因而加强特色专业建设需要政府与学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两者缺一不可。
在政府层面,今后一个时期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继续实施特色专业建设工程,强化特色专业建设的持续效应。自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实施第一轮“质量工程”后,社会各界的反映是积极的,其效果也是明显的。如特色专业建设的预期数量目标基本实现;初步建立了特色专业三级体系;示范和带动效应初步显现[7]。但是由于工作重点的转移与资助经费有限的因素,致使有些政策不能持续跟踪进行,从而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性。因此,建议教育部继续加大特色专业建设的力度,在下一轮“质量工程”中继续开展特色专业的建设,鼓励不同高校在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之上,建立更多的品牌专业,形成高等学校不同的风格与特性,进而引导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各安其位,从而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借鉴先进国家管理专业的理念,形成政府引导与高校自觉的专业管理的新机制。有的研究者提出,在美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权力主要集中在大学董事会,部分州政府以有限的专业设置审批权引导高校回应州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高校层面上,大学以高水平的课程管理为平台,以市场和州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为导向,以较大的自灵活设置与调整学科专业。而高校富有特色的主辅修制度又为学生充分发挥专业学习兴趣、增强未来社会的职业技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是高校专业设置合理化的一个有效补充[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特色专业建设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宏观监控方面,加大制度建设,逐步增大高校设置专业的灵活性,以适应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同时加大高校对专业的约束机制,从而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三是培育第三方组织,提供供求信息,建立专业与人才市场之间的供求联系与平衡机制。影响特色专业建设的因素很多,但是最关键的因素是市场信息。对于复杂多变的市场信息,紧靠政府与高校都是无法完成的,因而只有借助中介组织的力量,开展信息搜集与,才能不断提高高校满足人才市场需要的可能性。因而培育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组织就成为当下一个紧迫的任务。
在高校层面,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高校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高校在特色专业的独特性方面,一方面要重视培育学校的优势学科,努力打造支撑学科,使更多的特色专业具有发展的源泉和后劲。对于不同的学校,要有不同的学科发展战略,对于“985工程”研究型大学要重在培育序列性学科群,即围绕某一方面的学科打造系列性的学科群,扩大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整合,增强特色专业建设的发展后劲。对于“211工程”大学要重在培育几个学科,使特色专业发展有空间。对于其他类型的院校重在培育专业与课程衔接的学科,使特色专业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不断发掘和增强特色专业的不可替代性,逐渐形成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不可替代性就是要体现不同的服务功能和分类指导的作用。如安徽省在特色专业建设方面就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实施分类指导,构建特色专业建设体系。安徽省强调重点大学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其他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主导产业发展;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进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继续教育特色专业以优质高教资源建设为抓手,建设目标是形成共享的资源平台和便捷的学习方式,服务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需求。上述以服务和支撑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特色专业建设体系,得到了全省高校的认同和实践。这也说明:特色专业建设一个重要的引导作用就是要发挥它的分类指导作用。另外,各高校要认真研究学科数量多少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确保开设的专业在符合学科逻辑的同时,更贴近人才市场的需要。
二是高校在特色专业的成色方面,要适应市场的需要,要建立新的办学理念,逐步加大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在适应未来人才市场方面,需要改进办学的理念与模式,更加重视课程环节。大学生毕业后对专业与学校的满意度、校友推荐度也是衡量学校办学好坏的重要指标。这些政策建议对于高校加强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而特色专业建设在此方面具有较好的有利条件,应该起到引领和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2] 张金贵,宁宣熙. 论品牌(特色)专业与高校核心竞争力. 经济师,2005(8).
[3] 张彤,杨莉. 高校专业及课程管理的问题与改革趋势[J]. 江苏高教,2007(6).
[4] 麦可思研究院. 2010届大学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分析[J]. 麦可思研究,2011(5下).
[5] [6] 麦可思研究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门类数量与就业的相关性[J]. 麦可思研究,2011(1中).
[7] 张婕. 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现实与前瞻[J]. 教育研究2011(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8船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