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产业策划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旅游产业策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改革开放30年来,省委省政府从我省实际出发,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舆论上给予积极引导,环境上给予大力帮助,吸引了大量民间资金投向景区开发、旅行社建设、会展建设、酒店餐饮、旅游纪念品开发及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成功的经验。
(一)解放思想,政策支持
1.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支持民营企业办旅游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先进理念。
2.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相关政策。
3.省委省政府积极组织国内外旅游重大项目招商活动。
(二)体制创新,企业运作
坚持旅游投资开发体制创新,是我省实现社会资本大量投入文化旅游产业的一条重要经验。例如著名的“碧峰峡模式”就是在全国率先推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经营模式,它开启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先河。绵阳市的“猿王洞”风景区、遂宁“中国死海”旅游区、宜宾“世界地质公园”和“石海洞乡”风景区的创新体制,都是大综社会资本投入旅游景区开发的先河,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实现了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突破。
(三)市场导向,民众参与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旅游产品的大力开发和所需资金的巨大缺口的矛盾,要求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投资资金问题。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吸引和组织农村集体和个人的社会资本,成为我省大量吸收社会资本开发旅游市场的成功举措。几年采,仅成都市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就有100亿元以上。成都周边地市和偏远的阿坝、攀枝花、达州等市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旅游景区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四)转换职能,优化环境
为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旅游产业,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政府职能的转换,努力为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提供良好的服务。省旅游局和省招商局多次联手举办社会资本招商活动。成都市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融人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之中,以多种方式吸引民间资金投入旧城改造、交通设施和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市旅游局加强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的相关政策研究,努力为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提供公平合理的政策环境,取得了明显的成绩。雅安市旅游局和宜宾市旅游局积极改革项目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环节,减轻民营旅游企业经济负担,为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创造了丰富的经验。
二、社会资本投入四川文化旅游产业的难点
尽管我省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勇于开拓创新,坚持积极的政策导向,努力转变职能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与我省丰厚的旅游资源亟待开发的资金缺口相比,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一)思想认识不统一,是制约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首要因素
在要不要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和怎样投入文化旅游产业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这主要表现在旅游景区经营权能否出让的问题上,一方面业界掀起了出让、买断景区经营权的狂潮,另一方面也在社会上和一些政府部门引起了巨大的争论,甚至招来了坚决的抵制和强烈的指责。这种认识极不统一的现象,成了严重制约着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精神桎梏。
(二)四川地处内陆,缺乏吸引国外财团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区位优势
不论是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还是和周边省市相比,四川在吸引国外投资商,特别是一些大财团投资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缺乏明显的区位优势。
(三)本地民营经济实力不足,缺乏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底气
据有关资料介绍我省民营经济发展与沿海省市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比如,在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方面,我省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7%以上,但沿海地区一般都在55%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0%一90%。再从规模上看,在全国500户最大私营企业中,浙江就有170户,而我省只有十多户。从民营经济本身实力来看,确实存在着“块头”不大,“底气”不足的问题。再从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吸引社会资本的实际效果来看,也确实存在着“小、少、散”的问题。比如,在投资旅行社建设方面,就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见下表)。
地区名称投资总额(万元)就业人数(人)收入(万元)缴税(万元)
广安299566390.91
自贡6501181393.945.8629
绵阳22274.7261011738.5122.35
泸洲2061800.13236.9888
雅安17528216.60.566
乐山932362870.915
遂宁9021440.15
阿坝168534010903.3
资阳413924901.8
德阳901.322928215.5
宜宾1015101510181
巴中16235320.80.88
攀枝花9018540.81
达州13521218.51.23
广元1561176071.07
眉山28910717193.53
总计8353.02287025533.3823250.9477
根据省旅游局2004年调查资料整理。
(四)盲目投资的现象比较突出
比如一些投资商对于有些旅游项目投资的法律、法规不是很熟悉,都江堰高尔夫球场的投资就是这种情况。再比如,在旅游投资项目上,一些投资商旅游投资不专业,低水平重复,走老路,郫县世界乐园、金堂野生动物园都属此类情况。
(五)体制障碍是刚性制约因素
旅游资源国家所有、多职能部门管理的体制,是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旅游企业的一块心病。这种体制的最大弊病是:进入市场的审批程序复杂、协调难、运作周期长、遗留问题多。企业收益的制度成本投入大,机会成本高,边际效益低,严重挫伤了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的积极性。再就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本所有权、资源使用和开发权、资源管理和保护权、收益权等权属问题始终难以界定,一些地方为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采取了先进入、后界定,结果往往让社会资本受损,这些做法不仅严重挫伤了企业的经营积极性,损害了企业的利益,而且成为了社会资本转向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担忧和最大的体制障碍。
(六)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的政策门槛过高
基于旅游资源国家所有的认识,对进入旅游市场设立了较高的门槛,如旅行社的质量保证金问题、旅游汽车运输的资质问题等,对社会资本都有较高的要求。文化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却需要有多层次的资本投入和参与,这些适合社会资本额较小和分散投资的特点,却与旅游市场准人的高门槛相冲突。
(七)地方及行业保护主义比较严重
一些地方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往往为了狭隘的、局部的和短期的经济利益,采用各种手段推行保护主义。如有的交通部门禁止外省旅游车辆在四川境内营运;有的地
市规定旅行社只能使用指定旅游车辆;有的规定旅行社不得异地经营;有的景区规定禁止旅行社车辆进入景区,而必须换用景区指定车辆等等。这些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的直接和间接后果,就是增大外地资本、特别是社会资本的交易成本,起到了阻挡外地资本进入我省旅游业的负面作用。
三、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四川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议
(一)更新观念,树立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四川文化旅游产业的新理念
更新观念是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四川文化旅游产业的首要问题。作为西部旅游资源大省,资金短缺将是我们长期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单纯依赖财政拿出足够的资金对旅游景区、景点等资源实施无偿保护是不现实的。因此,要求全省上下特别是与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1.破除为保护而保护的观念,必须树立旅游景区资源首先是一种经济资源的观念。实践证明,合理的旅游开发,不仅不会对文化资源造成破坏,而且有利于环境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事实上,文化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功能本来就具有文化资本的特质和意义。这种资本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文化产业的资本基础。而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大头,是以创意策划为前导,通过文化资本的意象和形象作用吸引人们对景观资源的注意和体验,产生心理和身体上的愉悦和满足,进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对文化旅游资源不能单纯的看作一般性的资源,而应看作经济资源,在工作实践中,既要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也要坚持合理利用的方针。
2.破除鄙薄社会资本的观念,树立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向文化旅游产业势在必行的观念。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的问题上,要克服社会资本靠不住,不可轻信的观念,树立大胆吸引,正确引导的思想。
3.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树立“主动吸引、主动服务”的观念。传统的扶贫方式,使一些贫困地区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政府的思维定式。我省旅游资源富集的地方,恰恰是老、少、边、穷的地区,那种躺在财政身上吃救济,一说到开发投入仍然“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在一些地方还在顽强地起着作用。这是影响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的一道障碍。在新的历史阶段,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贫穷地方的党委政府务必自觉破除那种“等、靠、要”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主动创造条件、主动吸引、主动服务”的先进观念。
(二)打破垄断,制定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相关政策
要认真贯彻国务院于今年2月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建议有关科研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四川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的配套细则和具体措施,有针对性的解决行业垄断严重,基础设施投资难,金融支持渠道少等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的突出瓶颈。努力为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创造公平、健康的政策环境。
(三)财政支持,加大政府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总体投入
财政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投入具有决定的意义,政府财政在这些方面的投资做好了,就为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避免盲目投资,制定各种旅游产品投资开发的指导意见
由于旅游投资周期较长,从做出投资决策到最后产品产出有一定的时滞,在此期间会有许多投资商同时进入同一个旅游产品投资,这可能导致在某个时间段内某个区域个别产品大量出现并产生恶性竞争的情况,从而降低了资源的效益,提高社会交易成本。因此,为了避免盲目投资,旅游主管部门应该制订各种旅游产品投资开发的指导意见。’
(五)拓宽融资渠道,为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1.金融部门要加大对旅游行业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使现有的旅游行业的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比如旅行社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规模过小的问题,希望能够通过金融部门,主要是商业银行对这类中小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进一步扩大基金的投资领域,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贷款难的瓶颈问题。
2.扩大民营经济直接融资渠道,增强民营经济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直接融资能力。比如能否允许信用良好的民营企业在经过信用中介机构的信用评级后,发行企业债券;能否通过二级市场使更多的民营企业筹措资金壮大实力;能否打破所有制界限,允许并创造条件为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股权融资方面有所作为等问题,都是值得探讨和突破的一些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一个多渠道、多样化的金融市场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使文化旅游产业能够及时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
3.以旅游城市建设为中心,大力拓展社会资本融资渠道。在大力推进旅游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不动资产融资、可动资产融资和无形资产融资。不动资产融资,除了城市(城镇)的旅游房产资源外,主要就是指通过城市(城镇)的地产(土地资产)来为城市(城镇)旅游开发寻求更大的发展、融集更多的建设性资金;可动资产融资,除了通过城市(城镇)旅游景点、景区的门票收入等可变为流动性资金注人城市(城镇)旅游开发建设中去之外,还可通过吸纳社会资本和通过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如公共债券)为城市(城镇)旅游开发建设注入更多的资金;无形资产融资,即通过买卖旅游景点、景区冠名权、规划权、经营权、管理权、开发权等,为城市(城镇)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包括城市城镇旅游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融集资金。这种融资方式,是具有新观念特征的且具有更大潜力、活力的新型融资形式,因而也更具有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4.以精品旅游景区建设为纽带,主动吸引社会资本投人文化旅游产业。根据我省特色旅游资源异常富集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在原来确定的五大旅游精品景区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确定一些新的旅游精品景区建设项目。比如蜀南竹海一石海侗乡精品旅游区、川陕苏区一英烈故居精品旅游区、川黔渝“福宝金三角”一赤水河精品旅游区、泸定桥战场遗址一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精品旅游区、纪念碑园一红原大草原精品旅游区、泸沽湖一攀西阳光生态精品旅游区等。形成若干精品旅游区的大规模旅游精品开发项目,以吸引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投资。
(六)突出重点产业要素,围绕“行、住、游”旅游硬件设施建设展开招商引资活动
影响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模的最大问题是硬件建设跟不上,产业要素结构不合理。“行、住、游、吃、购、娱”六大要素发展得都不充分,但最为突出的仍然是交通、住宿和游乐设施短缺和薄弱。比如交通问题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特别是近几年高速公路、通县油路、支线机场的建设有很大进展,但蜀道难和“旅长游短”的局面仍然没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不能不看到交通问题仍是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只有把这个“行”的首要问题解决好了,游客才能进得来、进得快、出得快、散得开、流得动,形成较大的旅游规模。住宿设施短缺也是制约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又一弱项。比如,2004年约有上万境外游客到甘孜州的丹巴、稻城等地旅游时,就出现了住宿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这种现象说明由于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当高,而受自然资源制约的程度也相当高。因此,许多资源优势特别突出的区域还不敢进行大力宣传推广,担心一旦宣传开来,游客蜂拥而至,而住宿条件短缺影响旅游形象问题的发生。在“游”的设施建设上我省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游”的“吸引力”不强,“活力”不够,潜在的魅力发挥不出来。究其原因关键的还在于诸多核心景区、景点吸引游客的硬件设施和文化创意跟不上。不管是硬件设施建设或文化创意都是需要大量经费投入的。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把招商引资的触角伸向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要敢于把交通建设(包括航空建设)、酒店住宿设施和核心景点景区的建设面向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敞开大门。比如有目的的设计和编制一些大型项目,划定交通和宾馆饭店和核心景区集中建设的一些项目,专门引导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进行投资,比如,目前已经建成的一些航空支线机场,由于长期经营不善,变成了“鸡场”,处于濒临倒闭的现象,能否通过委托经营、租赁承包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主体经营或参与经营,使其成为旅游交通设施。
(七)大力推进“引进来”战略,设法吸引国外财团投资我省文化旅游产业
1.要紧紧抓住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会同商务部研究修订的《设立外商控股、外商独资旅行社暂行规定》的机遇,积极引进外商控股、外商独资旅行社,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帮助他们解决投资过程中的所有难题。与国内机构驻境外的办事处合作,借用这些办事处的场地与设备,聘用当地人员作为我省旅游企业的人,开展相关业务。
2.充分运用外资银行在我国开办服务机构的政策,积极主动的和外资银行进行沟通,争取外资银行对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多种投资。
3.建立外资进入我省文化旅游产业的融资担保基金,可采取政府出一点、企业出一点的办法,建立外资企业信贷担保基金,为外资进入我省文化旅游产业提供资金安全保障。
4.建立吸引外资的信息服务体系,在吸引外资投资开发的问题上,信息不畅往往是影响投资方和需求方不能达成交易的关键所在,尤其在地理位置上处于较为封闭劣势地位的,我省,注重信息服务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在精心设计招标项目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做好信息传播这篇文章,努力使境外投资者获得更多的信息,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
(八)在普查资源的基础上,确立和推出旅游招商引资项目
普查旅游资源,建立四川旅游资源库,省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基础工作。为了配合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必要结合文化旅游发展报告的编制,进一步选定旅游招商引资项目,以开展新一轮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活动。
1.要在旅游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对各类可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登记建库;按旅游资源的所属区域和类型分别归类建档;对已开发、开发中和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分类建档;编制四川旅游资源地图。
2.依据旅游资源普查资料,修订四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依据四川旅游资源普查资料,修订四川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应明确四川旅游的区域特色和发展定位,体现四川旅游资源的优势、明确四川旅游发展的目标和四川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方向。
3.依据四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旅游开发项目。四川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项目的确立应体现四川旅游资源的特色、符合四川旅游总体规划和四川文化旅游产业的产业链的发展需要。开发项目应该明确开发的重心、相关的配套项目、标明开发的时间表。对所设立的四川旅游开发项目做好开发论证和投资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应要求具体真实,要明确项目的直接资本需求、配套资本需求、投资期、投资回收期及预期投资回报。
篇2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秦州区作为天水市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近年来,坚持把旅游产业放在第三产业的龙头地位,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着力打造“羲皇故里”、“秦州古韵”、“]上江南”三大品牌和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以“一带一路”国家经济政策为背景,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平台,西北乃至全国知名的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的“三大基地”,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力促进了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跨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秦州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一、秦州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秦州区人文历史文化十分丰富: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先秦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的集中地、中华文明发掘地、中华石窟艺术的聚集地。概括起来即: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国文化等五大文化。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古韵文化,多元化兼备的淳朴民风民俗文化等,与天水市境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成为发展旅游业宝贵的优势资源。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不断突出的地域特色,以及旅游产品的开发,为秦州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天丝毯、宾乐地毯、飞天雕漆、景晟轩漆艺、吴氏女红荷包、赵氏泥人、“略普”竹雕、“熊氏古琴”、“诗圣萍踪”写生、《伏羲庙》砖雕等旅游商品誉满省内外。同时,秦州区通过在高速公路过境段制固定宣传橱窗、依托伏羲文化旅游节等载体,举办“走进名城看天水,秦州人游秦州”等旅游节庆活动,制作大型文艺歌舞剧,大力宣传秦州文化胜景和旅游风光,有力提升了秦州区旅游文化产业对外知名度。
目前,秦州区现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6处,其中4A级旅游景区3处,2A级旅游景区3处;星级宾馆饭店16家,旅行社及其门市24家,农家乐乡村旅游经营户近60户等文化旅游产业配套设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秦州区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收入均位居天水市各县区第一位。
二、秦州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便捷的中心城区位置,广泛的文化旅游群众基础,造就了秦州区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优势。但是,影响文化旅游产业深层次发展的问题依然艰巨。
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配套服务能力不强。一是交通设施条件相对滞后。宝兰客专正在建设中,天(水)平(凉)高速公路还在做前期工作;“陇海铁路”预留客票少;天水机场由于导航设备陈旧、跑道强度不够,大型客机无法降落;市内交通公路密度小,路况较差;景点间的旅游专线公路不畅,道路等级低,通达深度不够。二是旅游服务配套不足,接待能力较差。现有的16家星级宾馆远远不能满足旅游旺季黄金周游客入住需求,尤其是天宝高速公路开通后,随着游客日益增加,接待能力显得严重不足。部分旅游景区及城区的公厕、垃圾箱等服务设施数量少、档次低,旅游标识不齐全、不规范。旅行社小乱散问题突出,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开发层次低。旅游商品开发滞后。全市现有的53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中,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占11%,500万元以下的占70%。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旅游商品制作粗糙,旅游商品的地域化、特色化、系列化水平低,独特性和创新性不足,缺乏物美价廉、便于携带、具有天水地域和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也没有较大规模的旅游定点商场和旅游纪念品市场,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
3.文化资源开发散乱,旅游形象不鲜明。一是景区规划执行不够。许多景区都编制了发展规划,但受资金及拆迁问题的制约,规划实施不到位,甚至随意变更,使景区发展难以上规模。二是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高,文化品位有待提升。秦州区虽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规模不大、设施落后,普遍存在有点无景的问题。景点多以观光为主,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游客参与的互动性游玩娱乐项目少。旅游品牌的吸引力不强,游客滞留时间短,旅游市场人气不旺。三是特色旅游休闲场所较少。农家乐在秦州区旅游产业中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起步晚、规模小、分布散,目前全市星级以上的农家乐仅有34家,其他规模较小的时开时停,普遍存在盲目经营、缺乏农家特色、卫生条件和服务较差,农家化程度低。
4.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缺乏主动发展意识。秦州区旅游产业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管理体制不够成熟,在已开放的36处旅游景点中,属文化部门管理的有14家,属建设部门管理的有6家,属林业部门管理的有9家,属宗教、农业、卫生等部门管理的有7家。各景区多头管理造成景区各自为政,步调不一,管理难到位,协调难见效,导致旅游服务不到位,出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损害了游客利益。
5.各类旅游人才短缺,智力支持不足。面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从业人才匮乏、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滞后的问题日趋凸显。现有的几千名旅游从业人员中,导游、讲解员数量少,文化层次较低,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15%。宾馆饭店服务人员行业培训力度不够,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旅游产业链的整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6.旅游资金投入不足,对外宣传有待加强。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由于旅游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城市整体旅游形象宣传、基础设施改善、旅游人才培训和旅游产品营销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之宣传促销方式单一,市场定位和营销策划不够,力量分散,整体形象塑造不够。县区之间、景区之间缺乏品牌共创、联手宣传促销意识,品牌效应不突出。
三、秦州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与思路
秦州区如何利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主动融入大关中经济圈发展文化旅游资源政策优势;如何利用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做强做大“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政策优势;如何利用“一路一带”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丝路重镇、丝路节点的深厚历史文化资源的政策优势,紧紧围绕“丝路文化长廊建设、打造文化旅游高地”发展思路,突出“三大品牌”,打造“三大基地”,经过近七个月的调研,提出以下思路对策:
1.打造“文化旅游高地”。要充分挖掘伏羲文化、秦早期文化、古民居文化、苏惠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旅游、宗教资源,做好产业融合发展的文章。首先要坚持规划先行,做好总体规划和规划监管,明确“路线图”和“施工表”。其次要依托文化谋划项目、建设景点,以景点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再次要健全完善景区景点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文化、旅游、宗教各尽其职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通过组建秦州区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整合文化、旅游、建设、宗教资源,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明清建筑文化产业园―胡氏民居、贾家公馆、后街清真寺、三星巷片区等,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园―玉泉观、南郭寺、天福圣境、太阳山及李子森林公园等,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文化园―藉河生态湿地公园、秦州印象,将秦州区打造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旅游圣地,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2.打造旅游精品线路。以中华始祖文化产业园建设开发为依托,打造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即以伏羲庙、玉泉观为中心的北山区寻根祭祖文化旅游线路;以南郭寺、邓宝珊将军纪念馆、李广墓公园为中心的休闲娱乐观光、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旅游线路;以木门道、天水关、祁山堡、太阳山森林公园、李子园森林公园为中心的农家乐生态文化旅游线路;以南北宅子、张氏民居、何家大院、赵家祠堂等古民居中心的古城区文化旅游线路。以这四条精品线路为旅游支柱,以西关古城区抢救性保护与复兴项目为依托,对西关片区内的育生巷、务农巷、飞将巷、士言巷等历史文化街区挖掘改造,在古巷道口制作古色古香、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建筑牌饰、标志牌和简介,建设天水明清古民居文化旅游专线;以开发南北二山、太阳山、李子园、齐寿山等景区为依托,建立农家乐生态观光文化旅游休闲专线;以诸葛军垒、木门道、天水关开发建设为依托,建设三国古战场风情文化旅游专线;以佛公桥、杨家寺西田寺景观为依托,建设先秦文化农家乐旅游专线。
3.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精品。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天水雕漆、天水丝毯为主体,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依托,通过传承发展、培育整合、挖掘提升、打造包装,创新开发出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编排创作一批适合走进景区景点的具有秦州地域特色的歌舞、文艺节目,积极开展说、唱、写、画文艺活动,进一步提升旅游景区景点文化内涵,促进文化旅游消费产业的升级。依托伏羲文化、三国文化、先秦文化、明清建筑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五大文化,开发笔记本、旅游手绘地图、便签、台历、挂历、扑克牌等文化旅游创意产品,推动文化内容创新创造,推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扩大秦州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打造宣传品牌栏目。以秦州电视节目上传至天水市城域网为契机,发挥辖区内文化传媒单位多的优势,通过精心策划包装、创意设计,全方位、立体式、多视角进行宣传,形成秦州地域特色广播影视传媒品牌谀俊
5.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依托辖区内大中专院校和文化单位,有选择性地引进文化创意、动漫产业经营运作、网络媒体监管、重大活动策划包装、文化资本运营等层次高、理念新、懂经营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提供坚强有力的机制和人才保障。
6.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引导大众化文化经营,培育文艺演出、图书、音像、文化旅游、文化娱乐等市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研究制定出秦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应的政策措施,走社会办产业,科技兴产业,品牌立产业的路子。围绕伏羲文化等历史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等地方特色做文章,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创新拓展新兴边缘文化旅游产业,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地域特色鲜明,整体效益显著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旅游经济;婺源;傩文化
1引言
“中国最美的乡村”——江西省婺源县属于徽派建筑文化圈,在1949年解放后划归江西省管辖。婺源境内有着众多的徽派建筑,还有依附以其上的“婺源三雕”——木雕、石雕和竹雕。婺源是一个多山的地区,森林覆盖率高,自然生态好。因为多山和丘陵,所以种茶业发达,婺源绿茶也是远近闻名。婺源有着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良好的自然生态,还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诸如徽派建筑文化等),这些因素促使婺源在近些年内迅速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热点地区。婺源县全境几乎都是景点,每个乡镇都有特色。在婺源的秋口镇长径村和段莘乡庆源村至今还保留有延续千年的傩舞、傩戏,以傩舞、傩戏等为载体的傩文化资源丰富,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了发展契机。傩文化植根于农业文明的深厚土壤,在我国已经绵延数千年之久。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傩文化作为原始宗教的一面正在逐渐淡化,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面正日益凸显。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傩文化已经在我国很多地方被挖掘利用,为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把文化资源和旅游经济结合起来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除了发展当地经济之外还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绿色环保,是当今最值得提倡的经济发展模式。
2旅游经济和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
旅游经济与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模式首先要求做到旅游经济和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要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就需要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结合点”。一般情况下,旅游可能只是观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如果在好山好水中融入文化的元素,一定会为旅游业的发展增光添彩,游客也会“乐在其中”。近些年来文化旅游日益被大众认可推崇就是明证。婺源的旅游业发展正可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做文章,使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很好地结合起来,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让游客流连忘返、回味无穷。要把文化资源融入旅游经济之中,需要找到发现两者的“结合点”。婺源傩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结合点”首先在于它的民俗性很强,容易被游客和大众所接受。傩舞、傩戏是婺源傩文化的主要载体,傩舞、傩戏的民俗性很强。它来自于民间、已经传承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当地百姓世代相传,傩舞、傩戏已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当地百姓每年都会自发地举行傩舞、傩戏表演,他们自娱自乐,借傩舞、傩戏来表达着美好的诉求。其次是傩文化大众参与性强,在当地傩舞、傩戏和傩仪式表演几乎是人人参与,特别是在大年初二的那天。大年初二一大早,傩仪式就开始了,人们请出傩面具、穿上傩服,然后挨家挨户去“收耗”(所谓“收耗”就是以驱凶纳吉为名到各户人家收取一定的报酬。主要是驱凶纳吉。)。在这个过程中,全部村民都参与其中,每家每户都是“表演者”,热闹非凡。这种全民参与性可以很好地提升游客的“体验感”,让游客身入其中,获得最大的乐趣。最后是傩舞、傩戏的表演性、大众狂欢性和独有的神秘感会带给游客独特的体验,让他们感觉耳目一新,甚至是震撼。傩舞、傩戏是表演艺术,但又和传统戏剧表演不同,它不受舞台的约束,表演者戴着傩面具(通常是面目狰狞的),跳着几千年来约定俗成的舞步,给观者带来非常独特的体验。
3打造好傩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所需“环境”
旅游经济与地域文化融合发展模式离不开一个好的环境,这一“环境”主要指旅游经济发展所需的软硬件。包括政府政策的扶持、外部资金的注入、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培养、对文化资源及其传承人的保护激励措施、文化创意公司企业的创立、管理等。对婺源旅游产业而言,政府的作用可表现在保护与开发的方方面面。婺源傩舞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早在2006年就取得成功,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加大对婺源傩文化保护开发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对非物资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就是发展与之相应的文化产业,使其产生经济效益,这样不仅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利,还会形成良性循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政府通过扶持几个傩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如把傩文化基础较好的婺源段莘乡和秋口乡长径村等地打造成民俗文化村、建设傩文化博物馆等,使这些地方成为旅游观光点,既推介宣传了傩文化又可以作为旅游热点吸引游客。政府作用还表现在对人才的引进激励上。旅游经济与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离不开相应的人才。这种发展模式需要创造性人才,需要既懂得文化又具备经济头脑的文化创意型人才。政府应该想方设法引进人才,通过好的待遇和政策留住人才。如婺源县政府通过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待遇,制定激励措施。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解决各类人才的后顾之忧,提高他们的待遇,激励干劲,这样才能切实打造好旅游经济与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的软环境、软实力。除上述举措之外,旅游文化创意公司的创立、管理制度的引入也非常关键,毕竟旅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组织者——旅游公司企业集团等,这些公司企业集投资者、生产者、管理者于一身,是旅游经济与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的主体。诸如婺源乡村旅游经济与当地傩文化资源融合发展催生的各种傩文化旅游公司、傩面具雕刻工艺厂、傩文化传媒公司、傩艺设计公司、傩舞傩戏剧团等等。这些旅游文化产业主体的创立和发展是一个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程度的晴雨表和标志,是旅游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硬件。
4打好“文化牌”,把傩舞、傩戏艺术中的艺术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
篇4
一、抚州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抚州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优美的自然风光,孕育着众多的名胜古迹;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奇山佳水引人入胜,人文宗教群雄并峙,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麻姑山素称洞天福地,军峰山龙潭飞瀑斗奇;千亩梦湖水碧波荡漾,生态旅游方兴未艾;乐安流坑千古一村,大觉山漂流游人如织;王安石汤显祖闪耀古今,黎川船屋神秘神奇;曹山寺佛门称宗,天主堂国内知名,可以说是县县有美景,处处有特色。特别是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出台扶持措施,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抚州旅游知名度进一步扩大,旅游可观赏性和舒适度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得到持续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约
发展临川文化旅游有利于抚州抓住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大战略机遇加快自身发展。我市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一是品牌影响力不够。旅游市场开发程度特别是旅游宣传营销理念和手段较为落后,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缺乏在全国叫得响、消费者耳熟能详的旅游景区景点和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旅游客源能力较弱,主要为本地和周边城市游客,制约了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二是配套设施滞后。我市旅游“吃、住、行、游、购、娱”整体配套设施较为滞后,既浪费了游客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也影响了旅游创收能力,不利于进一步开拓旅游品牌附加价值和美誉度。三是资源整合不到位。各旅游景区景点基本处于单兵作战模式,缺乏成熟的旅游线路,也没有形成旅游观光娱乐完整的产业链条,基本以原生态旅游为主,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突出,核心竞争力和集群效益较差。
三、抚州使临川文化旅游面临的有利形势
抚州市最大的优势是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抚州最有特色而不可复制的是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抚州没有世界级的自然资源,却有世界级的人文资源;没有世界级的名山大川,但有世界级的名人鸿儒。如汤显祖、王安石。汤显祖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的世界百位文化名人,近十年来,国内外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对汤显祖研究的最新成果,出现了《牡丹亭》国际性持续演出热这些是抚州市潜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旅游发展趋势变化,为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
在大城市旅游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大众的旅游理念发生向外、向下的明显变化,一方面是出国出境旅游日益火爆,另一方面转为注重追求宁静空间和休闲环境,生态旅游和人文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的旅游新宠,中小城市旅游业异军突起,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旅游首选目的地。这对于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只要我们切实把握机遇,充分利用好我们的后发优势,就一定能够实现“小城市,大旅游”的华丽转身。
(二)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为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抚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腹地,自古就有“襟领江湖,控带闽粤”之称,处于“南昌远郊、闽台近邻”,承东启西、贯南通北的区位优势较为明显,是江西对接长珠闽的前沿阵地、通往中国台湾和东南亚的“桥头堡”,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向莆铁路的开通运营和“昌抚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为我市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推进市场共享、优势互补、客源互送的区域旅游市场培育,进一步做大做强抚州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为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我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形象持续改善,群众收入稳步增长,大众的旅游意愿和旅游消费能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为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增添了活力和推手。
四、加快抚州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我市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目标定位不清、发展水平偏低、资源整合较差、宣传营销不够等问题普遍存在。我市旅游产业要更快更好发展,上述影响和制约因素亟待加以解决。
(一)目标定位必须合理
1.要务实理清发展思路。在发展思路上,应脚踏实地,以“摸清资源、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打造亮点,总体规划、逐步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工作目标,以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打好旅游强市建设攻坚战,像抓工业化、城镇化一样抓旅游,激发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爆发力,努力把我市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经济优势。
2.要切实找准发展方向。围绕我市旅游的文化元素和良好的生态资源,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打造特色精品工程,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抓好配套设施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服务配套的景区,形成“百花齐放”、“百景争艳”的良好态势。
3.要合理界定发展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实行十年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第一步,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大力整合旅游资源,建成一批文化和生态旅游景区。第二步,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实施旅游建设规划,提升各大旅游景区景点的品质。第三步,用4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形成文化生态度假产业化、品牌华集群效应,切实将抚州建设成为文化生B旅游强市和旅游产业大市,提升旅游产业对全市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劲的带动作用。
篇5
丽江古城2015年,接待游客3055.9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4.72%,旅游业总收入483.48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7.64%。丽江古城旅游产业迅猛发展,但古城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运行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口、城市结构、资源环境、文化、经济结构都和以前大不相同了。
一、丽江古城旅游产业非生态化问题的表征
(一)产业结构分析
2015年丽江古城区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9.85%、9.79%和70.36%,但产业结构调整忽视了生态内核,仅仅只是产业之间的转移,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方式的转变,造成了资源环境的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脱离了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素的制约,这样只会引起环境恶化并危及人类自身的安全,促使污染扩大化。
(二)旅游企业数量、规模、类型和分布分析
20世纪90年代,古城内只有几家小型旅馆、招待所。根据古城区旅游局统计,2008年古城区内的各种酒店客栈已经达到1044户,与2003年的135户相比,旅游宾馆客栈的数量得到了直线迅速的增长。2012年古城宾馆客栈数量已超过2000家;商铺数量从2003年的197家直线上升到2014年的2109家。
(三)旅游承载能力分析
丽江大研古城南入口旅游服务区占地33亩,根据丽江市旅游局作过的“古城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调查 ,古城内可供游览的街区总面积只有27045平方米,其中中心游览区(热区)仅有15642平方米,并且研究表明,古城理想的旅游环境日容量为14000人次,在一天当中的高峰时段的旅游环境容量为4000人次,但是在2000年之后,每年都有将近七个月的日接待量不同程度超标,并且在节假日高峰时段大大超出了容纳限量。
(四)旅游资源供给能力以及资源供给的多样性分析
古城具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存量,但把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的能力差。丽江古城存在着经济能量低下,资本形成不足、技术条件差的问题,由此造成了丰富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深度的开发利用,存在着对资源滥采、过度浪费和损毁的现象,没有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五)水资源消耗分析
目前,古城每天的用水量为6万m3,污水的日排放总量超过3万m3,而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量仅有2.8万m3。据监测表明,古城河流的源头黑龙潭水质为I类标准,综合评价为优。经过古城流出古城南口的水质已达到了劣V类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总磷、粪大肠菌群,从污染物的构成可以看出,它们主要是来自于生活废水。
(六)生态系统多样性分析
随着丽江古城旅游快速地发展,旅游人数大量的涌入,丽江古城的整个生态系统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古城的大气中的烟尘、SO2的含量逐年快速的递增,COD的排放量从2008年的2621万吨增加到了2011年的5115.87万吨,大气环境质量受到严重的威胁。
二、古城旅游产业非生态化问题调试对策
(一)强化行政调控手段
制定明确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的行政法规条文,提高行政措施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严格行政法规的执行,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的严肃性,纠正政府部门的经济利益的扩张本性。
(二)加大经济措施的调控力度
坚持污染者付费原则,对旅游产业发展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收取费用。对实施清洁生产以及生产责任延伸的旅游企业给予补贴政府可通过赠款、软贷款、税收减免等补贴手段,对那些采取先进的防污生产技术以及措施的旅游企业提供财政上的支持。
(三)建立旅游产品导向环境市场
坚持以市场为基础,把货币效益作为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驱动力,通过市场来调控、引导排污、废弃物的交易。可通过内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成本的措施,理顺资源市场价格机制等方法,为旅游产品的绿色生产和销售创造市场环境。
(四)加强企业调控措施
旅游企业必须全面审计其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推行清洁生产,开发节能、降耗的工艺设备。
(五)加大产业政策的调控
通过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的制定,诱导要素合理流动,使产业结构向生态化方向调整。例如在旅游产业的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可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结合,鼓励那些技术创新与进步、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染治理水平的企业的发展。
篇6
[关键词]大香格里拉 钻石模型 区域旅游
一、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合作背景
“香格里拉”一词源于1933年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小说以喜马拉雅以东藏汉交界区域为原型描绘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梦幻乐园。小说畅销后,香格里拉成为人们心目中美丽、安然、闲逸、宁静、和谐的“世外桃源”。
小说中的香格里拉被定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这一区域有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珍贵的生物资源,构成了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区域内的四川、云南、各州市都在“香格里拉”这一知名品牌利益的驱动下,掀起了一场“香格里拉”争夺的热潮。
2002年5月,首届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调会在拉萨召开,滇、川、藏三省区初步提出了构建大旅游区的整体框架,决定按照“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联合开发这一区域的旅游资源,共同开发建设“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这一旅游区包括三省9个地州市,总面积为61万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分别占到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15,和总人口的1∕100。2003年和2004年,第二、第三届协调会分别在昆明和成都召开,加强了滇、川、藏三省区政府及其旅游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商定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景区开发项目计划。未来十年,三省将联合投资500亿元,打造“大香格里拉”这一旅游品牌。
二、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简述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产业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特定产业的竞争优势是由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四个基本因素决定的,同时,政府和机遇这两个重要变量也可能对产业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四个基本因素犹如钻石的四角,相互影响促进,推动产业发展,构成了钻石模型(如图一)。波特的钻石模型现在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思考经济、评估地区的竞争优势和制定公共政策的一种新方式,是国际商业思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香格里拉区域地质结构独特,经济基础薄弱,民族关系复杂,但是具有非常多独特且珍贵的高品质旅游资源,很多地市州都将旅游文化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发展地方经济,改善民众生活条件。滇、川、藏三省区合作制定该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的统一规划和联合开发,打造“大香格里拉”品牌,势必将该区域的旅游文化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将通过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大香格里拉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并提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三、基于钻石模型分析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
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和投入,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基本要素是指一国先天拥有或不用太大代价就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等;高级要素是指通过长期投资或培育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 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大香格里拉的优势生产要素如下:
第一,品牌要素。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香格里拉品牌带给消费者的印象是原始的生态风貌、独特的自然景观、多姿的民族风情、灿烂的历史文化、神秘的理想之地。这一品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一定的普及度,具有很高的市场感召力,也是相关省区区域合作的基础。
第二,资源要素。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大香格里拉拥有特色突出、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从自然资源看,该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云贵高原过渡的地带,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景色多样,从白雪皑皑的冰川到四季常青的热带风光,几乎浓缩了我国所有的路上景观。从人文资源看,该区域内生活众多少数民族及其内部的众多支系,每一个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民居建筑、音乐舞蹈、饮食、服饰、节庆习俗。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异常丰富,特色鲜明,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巨大的吸引力。
2.需求状况。需求状况是指市场对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数量、成熟度、发展趋势等。波特认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动力,需求扩大将刺激企业技术改进创新,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也有利于国际竞争。
从现代旅游需求的发展趋势看,香格里拉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独特性与神秘性,迎合了现代社会人们对另类生活的需求,提供了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原始生态所需要的场景,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一种主观想象。从而形成了对大众市场的潜在吸引力。大香格里拉资源丰富,所以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旅游者可以自由选择旅游方式,比如生态观光、民俗体验、科考探险、休闲度假、宗教朝觐等等。不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对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有着极大的需求。
3.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波特认为对形成某一产业的竞争优势而言,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的。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其他相关和支持产业的配套发展。
民族工艺文化产业。在大香格里拉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民族工艺品制作模式,如四川甘孜的白玉藏刀,云南大理周城的扎染,云南鹤庆的新华村的铜银工艺等等,不仅为当地的旅游业提供了特色旅游产品,还帮助了当地的民众脱贫致富。
民族歌舞乐文化产业。大香格里拉少数民族众多,具有丰富的民间歌舞乐资源。很多地方将充满乡土气息的民族歌舞乐挖掘出来,通过改编和包装,按照产业化运作推向了市场,取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民族饮食文化产业。饮食文化在旅游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少数民族特色菜肴的用料,从普通的山茅野菜,到多种花鸟鱼虫,再到各种奇珍异兽,应有尽有,且原料大多是无污染,纯天然的有机生态食品,很受食客的欢迎。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是指企业在一个地区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状况。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战略、结构状况以及国内同行竞争程度是决定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相比较国内“京津唐”、“沪宁杭”、“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区域,大香格里拉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尚未建立起成熟的区域合作机制,产业竞争力较弱,但是在产业的战略和结构方面,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以云南省为例,在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批龙头企业,带动了旅游影视业、文化工艺生产业、文艺演出业、会展业、传媒业、高原体育业的共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系列群,实现了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形成“1+X”的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随着云南不断深化旅游投融资改革,许多旅游企业已开始推进股份制改革,积极培育上市企业资源,通过兼并、控股等手段,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资产的质量及运作效率,形成了企业的资产竞争优势。
5.政府和机遇。政府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增加投入、加强管理、提供优惠政策等措施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促使产业竞争优势形成。滇、川、藏三省区政府已经意识到行政上的隔阂和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会形成无序的竞争和资源的浪费,只有建立并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才能使三省区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以及“大香格里拉”品牌的维护和扩张。
机遇是能为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偶然性或突发事件。首先,随着东南亚经济的繁荣和世界重心正在向东方转移,作为通向东南亚的枢纽和联结南亚的桥头堡,大香格里拉区域应当努力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积极拓展东南亚和南亚市场,加快经济的区域化和板块化发展。其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香格里拉区域正好处于中国西南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四、提升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生产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大香格里拉的旅游文化产业在基本要素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高级要素还存在不足。
首先,应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区域内主要旅游区的交通连接度仍然较低,集散功能不足。景区景点的道路路况较差,交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旅游区之间尚未形成环线。通信、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也相对滞后。因此,该区域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现有公路设施进行修缮与维护,同时加强支线航空的建设和铁路网的建设;完善无线电话通信网络和电脑通信网络;加强生活休闲设施的建设等。
其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人才素质的提高是旅游产业素质提高的关键,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提升是旅游竞争力提升的前提。针对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旅游人才资源建设,制定灵活高效的人才引进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合适的待遇和宽松的环境。积极与高等院校合作,为区域旅游竞争优势的取得积蓄后备力量和智力支持。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培训,严格执行旅游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着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2. 建立网络宣传平台,满足广大游客需求。在全球旅游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要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离不开市场营销的支撑。滇、川、藏三省区应加大高新信息技术在旅游开发管理和市场开拓上的应用投资,建立一个统一的旅游信息网络平台,努力拓展网络功能空间,增强网络平台的互动性能,使该平台成为国内外游客多角度了解大香格里拉的营销窗口。
在吸引游客,扩大旅游需求方面,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发展模式上,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2)在旅游产品开发和经营上,更加注重多元化、特色化和硬软件的配套发展,以适应不同人群的不同旅游需求和总体上不断提高的旅游需求。(3)在旅游服务上,更加注重规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4)要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行旅游产品纵深化、品牌化,培育精品工程。
3.健全相关辅助产业,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化。大香格里拉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得民族工艺、民族歌舞、民族饮食等旅游相关特色产业较为发达,但是一些基础性的旅游辅助产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餐饮业,这是旅游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该地区在餐饮总类、规模、档次、卫生状况、服务水平、就餐环境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旅游产业链是以旅游业中的优势企业为链核,以产品、技术、资本等在旅行社、饭店、餐饮、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行业之间形成的链条关系。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游客对旅游地的体验,影响到旅游业整体的发展,因此大香格里拉应当加大投资力度,健全旅游相关辅助产业。
集群化是产业在横向空间上呈现集聚状态的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具有群体竞争的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能够提升集群内单体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实现集群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多赢,为产业的发展带来溢出效应。滇、川、藏三省区应该立足于市场需求,根据客观实际和发展能力,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努力争取把相同类型、相互关联的旅游产品进行有机整合,着力改善旅游产业营运状况,提高旅游产业经营效益,通过集约化发展,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4.打造旅游核心区域,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大香格里拉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大,因此选取一个空间区位恰当、资源特色明显且组合度较好的“地理点”作为该区域的核心,使之成为大香格里拉的象征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云南丽江、四川甘孜、林芝,这些“地理点”能够形成旅游辐射、带动区域整体旅游发展,同时也能摆脱区内各点独自开发、主题混乱、重复建设及内部自我恶性竞争等不利局面。
无障碍旅游区的内涵是:在地理位置相邻或相近地域所构成的一定区域范围内,在保持各地区自相对完整的基础上,通过最大限度地消除区域壁垒,达到区域间旅游经济协作,使旅游资源、产品、市场和信息共享,实现旅游发展的资金流、技术流、消费流、信息流、客流、人才流等旅游流要素畅通无阻。
5.加大政府投资,加强政府职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大香格里拉由于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不可能完全由市场主导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所以目前和今后都要重视和加强政府职能。政府主导旅游业的发展并不是直接参与其中,而是通过营造环境、创造条件、扶持企业等方式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其职能包括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宏观调控,加强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保护旅游资源,收集和旅游市场信息等。
目前,与长三角、珠江三角洲、黄渤海等旅游区域相比,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文化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区域关联度低,但是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知名品牌,凭借作为联结南亚的桥头堡和通向东南亚的枢纽,凭借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区域的优势,大香格里拉一定会在滇、川、藏三省区的共同努力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旅游市场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参考文献:
[1]和自兴.丽江联手构建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思路与对策.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2]百度百科,http:///view/4504702.htm
[3]李伟,周智生.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合作及其发展机制.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5期
[4]徐秀美.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5]方澜.四川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思考.旅游经济,2010年,第5期
篇7
一、从江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文化旅游资源不是十分丰富,种类也不齐全。从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从江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存。全县有各类人文旅游资源类型10余种,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的经过系列包装和加工提炼,得到逐步开发。目前,文化旅游类景区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彰显文化魅力成为从江独具特色的旅游品质。
(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打品牌基本确定。近几年来,从江的文化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侗族大歌”、“风雨桥”、“加榜梯田”、“侗家鼓楼”、“芭莎苗寨”等一批在国内外叫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对提高从江知名度,树立从江城市形象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芭莎苗寨”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资源。“侗族大歌”、“ 侗家鼓楼”、已经被联合国批准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从江文化旅游发展的“内核”,经过近年的挖掘包装和宣传推介,“侗族大歌” “ 侗家鼓楼”的内涵不断得到光大。
(三)文化旅游品牌深度开发初见成效。近年来,从江县依托资源优势,对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和开发,有效提高了文化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先后成功几次举办了“侗族大歌节”、“崭探凇薄岸放=凇薄吧礁璞热”等大型活动,培育了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从江崭獭⒋咏香猪、瑶族药浴)和文化旅游品牌,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展示中华文化和谐神韵的《侗族大歌》音乐大典,宣示出了创新文化和现代文化契合的优美意境,对于整合从江旅游资源、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力量已经形成。目前,全县共拥有旅行社20余家(国内社18家,国际社3家),导游人员100余名。作为经营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主体和文化旅游产品的传播者,多年来通过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规范管理和强化培训,这支文化旅游营销队伍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日益提高,对树立从江县文化旅游产品形象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存在问题
(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管理体制不顺。文化旅游企业政企不分、产业与事业不分、多头管理现象比较突出。部分由事业单位转制的文化旅游企业,不能很好地处理保护、规划和开发的关系,缺乏市场运营活力和团队创新能力。
(二)市场化程度较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没有完全把握市场需求规律,营销整合形式过于单一,得不到市场认可。文化旅游吸引社会资本的能力较弱,文化旅游项目缺乏资金支持。一些大型活动的举办,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利于文化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三)品牌意识还不够强。从江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缺乏系统的盘点与评估,得不到有效整合。文化旅游产品的特色不够鲜明、可视度低,缺乏超前、视角独特的深度开发,难以完全转换成产业资源,形成规模效益。
三、创新文化旅游机制,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一)树立全局意识,高水平抓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县政府协调有关部门,编制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确定未来若干年文化旅游发展的目标和战略,在宏观上对发展重点和时序空间做出安排。并在总体规划的统一布局下,按照文化资源属性,分阶段、分步骤地对单体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做出详细规划。
(二)创新管理机制,强化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协调机构职能。明确县旅游局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职能,每年以旅游局名义召开文化旅游发展协调会议,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出统筹安排,进行统一的组织协调,解决部门间各自为战的不协调因素。建立宣传、文化、旅游、文物、民族等主要部门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和解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整合人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创新发展理念,引入市场机制,促进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加强对旅游文化产品市场化运作的调查研究,充分考虑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价值,使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得到文化旅游体验;选择专业性的策划或经营机构,按照市场需求和规律,操作经营文化旅游产品,提高运作效率;积极探索适合从江的融资方式,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开发我县文化旅游产品。通过市场化手段培育企业集团,发挥其在融资、资本运作、项目开发、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优势,走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经营之路。
篇8
内容摘要:创意旅游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在论述创意经济产生背景及其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创意旅游活动广泛兴起的原因和市场发展前景,深刻揭示了创意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最后提出了创意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意旅游 可持续发展 有效途径
随着创意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兴起,旅游行业中一种新的业态形式创意旅游应运而生。尽管这种新型旅游活动方式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由于它拓展了旅游产品的涵盖范围,创新了旅游活动的特殊内容,从而激发起广大游客的浓厚兴趣,扩张速度非常快,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在当今旅游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创意旅游活动的全面开展,为旅游企业经营注入了新鲜活力。同时,也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
创意旅游的概念
创意旅游(Creative Tourism)最先是由新西兰学者格雷•理查德与克里斯宾•雷蒙德在2000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创意旅游是指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学习旅游目的地国家或社区的文化或技巧,激发自身创意潜能,拉近与当地居民距离,进而深度体验目的地文化氛围的一种旅游产品。2006年,国际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也对创意旅游进行了界定:创意旅游是一种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具有原真性的、可直接参与的旅游活动,主要表现形式为学习当地艺术以及独具特色的象征性文化,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往增加体验。我国厉无畏先生2007年11月指出,创意旅游是指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
尽管国内外学者关于创意旅游概念的表述形式不尽相同,但是大家对创意旅游本质内容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并且,伴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创意旅游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事实上,在旅游交易过程中,越是新奇刺激的东西,就越能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加深游客的消费体验。
一种旅游产品或者一个旅游项目如果没有好的创意,在市场上肯定不会有卖点,没有卖点就意味着不能产生效益,而效益好坏则是评价旅游经营业绩的基本依据。从这个层面上说,创意不仅成为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项目开发的关键,而且将会影响整个旅游产业的长远规划与持续发展。创意旅游作为一种包含丰富文化创意元素的新兴旅游形式,无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创意旅游活动方式的基本特征
(一)智力发掘是创意旅游的核心理念
创意旅游强调通过人类的智慧和技能等来进行创造性活动,自然就会涉及到理念、思维、知识、技术、能力以及旅游组织模式等创新问题。因此,智力发掘是创意旅游的核心理念。创意旅游要摆脱平庸,超越现状,就必须开拓创新,另辟溪径,这不仅依赖于旅游策划人员专业知识的深度以及社会阅历的广度,更为重要的是取决于策划者的思想意识、文化理念等深层次内在涵养,即他们的观念是否具有时代性,他们的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他们的眼光是否具有前瞻性,他们的认识是否具有超越性等。而人类社会的智力资源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具有典型的循环往复和不断发展的根本特征。所以,在旅游创意策划过程中,要深度发掘和充分利用人们的智力资源。
(二)情景设计是创意旅游的特殊手段
在创意旅游活动中,游客消费非常注重某种特定的旅游氛围。事实上,一次创意旅游就是在向游客讲述一个完整故事。这样的故事既有情节场景发生发展的时间脉络,又有人物情绪不断变化的矛盾起伏,更有一个统领故事内涵的思想主题。因此,情景设计尤为重要。创意旅游的情景设计主要包括主题、情节、布景等几个具体环节。主题是指蕴涵于创意旅游中的基本思想,美好主题能有效地激发旅游者联想,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情节是以时间为脉络的活动展开过程,创造性的情节设计能够突出主题,使游客体验达到;布景主要是为了烘托气氛,增加故事真实感,科学的布景可以实现与游客的双向互动,达到事半功倍效果。所以,情景设计是创意旅游的特殊手段。
(三)文化体验是创意旅游的主流价值
由于创意旅游是以人本价值为导向一种旅游活动方式,包含着鲜明的异质性和个性化等人文内涵。创意旅游除为消费者提供实用价值外,更注重消费过程的文化内涵,文化体验是创意旅游追求的主流价值。基于此,创意旅游项目开发,就必须从文化的层面去把握,用独特的思想去创新。
从我国创意旅游的发展实践来看,最具影响力的旅游项目莫过于张艺谋、樊跃和王潮歌等人策划的“印象系列”。他们在旅游目的地政府的支持下,以规模庞大的山水背景和人文典故为依托,利用民间资本和群众演员的共同参与,先后成功运作了《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景区景点。在这些创意策划中,文化始终是贯穿旅游项目的主线,几乎成为这类景区景点的灵魂所在。
(四)持续发展是创意旅游的本质属性
在一般旅游活动中,旅游资源(客体)总是主导着旅游开发的方向,决定着旅游发展的潜力。因此,对旅游产品形态、旅游活动内容以及旅游产业结构有着很强的制约作用。而创意旅游的关键要素是创意策划,主要依托于人们的创造力、智慧和技能等主体性资源,这些无形的智力资源能够不断再生和永续利用,具有明显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因此,创意旅游有效解决了旅游开发受资源制约的难题,一些旅游资源丰度或者存量不太理想的地区,均可借助创意旅游进一步扩大其发展空间。这不仅拓展了旅游资源的涵盖范围,创新了旅游活动内容,同时也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持续发展是创意旅游的本质属性。
实现创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精心策划突出创意旅游的永恒主题
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经营者开始意识到,旅游策划能够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对于创意旅游而言,精心策划显得更加重要,因为策划设计是创意旅游最本质的特征。可以说,没有成功的策划设计,创意旅游就会失去生命力。
纵观我国创意旅游的发展实践,任何一种创意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都是精心策划的必然结果。例如,以上海“田子访”、“8号桥”和“1933老场房”等为代表的创意旅游产品均选址在旧仓库、老厂房,经过策划大师精心设计,摇身一变成为旅游吸引物中的“新贵”,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广大游客特别是经历了那个时代历史变迁的中老年游客,对这些旅游景区景点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反响非常强烈。因此,笔者认为,精心策划是创意旅游的永恒主题。
(二)文化内涵永葆创意旅游的独特魅力
旅游与文化向来是不可分的,没有文化内涵,旅游也就只剩下躯壳,徒有其表而已。近年来,我国创意旅游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对文化要素的重视运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在大多数创意旅游活动中,都很好地将新旧文化、中西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不同层次和多重视角来展现文化在旅游中的特殊魅力,从而对游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将新旧文化交融运用的方法,对旅游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借鉴意义。因此,只有不断发掘文化内涵,才能永葆创意旅游的独特魅力。
(三)互动参与提升创意旅游的体验效果
当人类社会从服务经济过渡到体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张扬个性,体现自我,在消费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心理满足,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对于旅游产品而言,提供给消费者的大多只是一种感受,即精神上是审美和愉悦,旅游活动的本质就是寻求体验差异。人们踏上旅途的激情就是出于对另类自然和文化的好奇,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就在于如何让消费者获得愉快的经历和留下美好的体验。
在创意旅游活动中,产品设计应该以互动参与为前提,以情感交流为纽带,通过提供人本化、细微化、延伸化的旅游产品与服务,让消费者产生欢喜、惊讶、激动、感叹等方面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因此,为了强化旅游消费体验效果,创意旅游活动就必须实现游客互动参与,努力让他们花钱买感觉、买心情、买享乐。
(四)个培养创意旅游的忠诚顾客
在旅游接待服务过程中,旅游企业除了需要完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基本服务内容外,还必须针对不同消费者的特殊需求提供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服务,让顾客产生被尊重和优待的心理。
对于创意旅游而言,加强个性化服务必须从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创意旅游活动的策划设计应该符合人性化特点。所谓人性化,就是指在读懂人性、了解人性的基础上,给人以充分的理解、尊重和关怀;二是创意旅游活动的接待服务应该体现最大的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每位员工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投入极大的服务热情,努力在工作中发现不同游客的特定需求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给他们以最大的人文关怀。创意旅游的永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种以个性化需求为特征、以消费者满意为目标的优质服务。因此,个是培养创意旅游忠诚顾客的有效手段。
(五)品牌形象巩固创意旅游的发展后劲
创意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与其他产业部门的高度融合,构建各种价值链条和多重功能体系,逐渐形成市场卖点,不断提高综合效益。因此,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加强品牌形象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从2001年开发至今,已经有200多家文化艺术机构在这里租借场地,超过3000位艺术家在这里从事艺术创作,其中来自国外的艺术家涉及十几个国家。世界名人如瑞典首相、德国总理、欧盟主席、安南夫人、比利时王妃等都曾参观过该艺术区,每天到访的国内外普通游客更是络绎不绝。2003年,该艺术区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22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同年,北京首次入选《新闻周刊》年度12大世界城市。目前,北京“798”艺术区的品牌影响力已经遍及全球,享誉世界。由此可以看出,品牌形象建设对于巩固创意旅游的发展后劲,无疑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六)资源整合推动创意旅游可持续发展
“资源有限,创意无限”,旅游创意能够给旅游活动注入无限的活力。一些原本不具备旅游资源特征的或不便于进行开发的旅游资源,均可借助创意旅游进一步扩大其发展空间。同时,各类资源可通过创意的手法进行多维化整合,特别是传统旅游资源之外的各类社会资源的整合和转化,使旅游业从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利用资源、挖掘资源、整合资源,从而突破传统旅游产业边界,实现旅游产业的融合渗透。
结论
创意旅游通过把旅游、文化和创意等各种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不断实现与其他产业部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从而扩大了旅游资源的涵盖范围,创新了旅游活动的基本内容,加深了旅游消费的体验效果,为区域旅游开发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思维理念和技术方法。在创意旅游发展过程中,以传统民族文化为基础,以智力资本运作为核心,以创意策划设计为支撑,以品牌形象建设为导向,以提供个为手段,以增加消费体验为前提,以提高综合效益为目的,最终实现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不断延伸和旅游产业链条的广泛拓展。因此,本文认为,创意旅游是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原勃.创意旅游理论与实践[J].城市问题,2008(11)
2.周钧.创意旅游概念及其发展[N]. 中国旅游报,2008(10)
3.兰玉.创意经济理论初探[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9)
4.刘飒.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9(2)
篇9
关键词: SWOT分析; 文化旅游; 湘西
一.引言
文化旅游是游客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通过参与相关的旅游活动,享受精神上的愉悦的过程。把文化融入到旅游地中,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在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的同时也为本地的旅游增添了“内在”的竞争力。湘西历史悠久, 少数民族众多,文化资源丰富, 具有良好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条件。
二. 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资源丰富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长期以来,湘西各族人民都保持自己本民族的特色的文化,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湘西整个的文化体系和人民的生活习俗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2.发展迅速
湘西文化旅游产业起步晚,但发展迅速。近5年来,湘西州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保持20%以上。到2010年,湘西州接待游客达12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亿元,分别增长18.4%和25.3%,旅游收入相当于全州经济总量的20.25%,旅游带动就业近20万人。从此可见,湘西文化旅游发展速度快,发展势头强劲。
3.政策扶持
湘西州人民政府统筹调度了芙蓉镇景点圈未来几年77个建设项目,预计投入13-16亿元。州交通局编制的景点圈交通网络建设项目,预计投资3.655亿元。《湘西自治州招商引资奖励规定》明确:引进教育、文化、旅游、及其他项目,按不动产实际投资额的1%给予一次性奖励。这些政策的资金支持与项目的招纳为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劣势分析
1.形象模糊,发展不平衡
从湘西地区整个文化旅游产业来看,缺乏统一的旅游文化整体形象,宣传口号及标识系统,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形象模糊。从景区开发和游客人数来看来看,凤凰古城,芙蓉镇等几个景区明显优先于其他景区,其他景区相对滞后;从行业上看,各地均重视景区建设,而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业重视不够,尤其是对旅游中介服务业管理不够,软环境明显不足。产业化多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抑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2.产品整体开发不足,产业链条短
湘西文化旅游开发的整体性欠缺,且产业链条短,缺少配套产业以及设施。
3.文化旅游策划人才匮乏
湘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过于分散,需要具备独特创新理念和丰富市场运作经验的策划人员对其进行整合、包装和推广。湘西地区这样的人才还很缺乏, 使得文化旅游产业增值与扩张的条件不足,难以以市场为导向。
(三)机遇分析
1.政策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战略目标,而湖南省委省政府也正在推进新一轮湘西开发战略,湖南省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正在逐步落实。近日召开的大湘西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提出,要把大湘西文化产业打造成全省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2011年湘西州旅游局出台《湘西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形式,上述政策的出台为其深入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2.市场
我国具有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日益成熟。从2000年一2006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国际游客总量年均增长9.5%,国内游客总量年均增长16.3%,国际和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3.1%和24.8%。2006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国内外旅游总收入达1482亿元,人均838元。广阔的国内外客源市场, 将形成较为难得的市场机遇。
(四)挑战分析( Threats)
1 边缘化
周边地区快速发展使湘西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文化资源是公共资源,不可能进行垄断经营。其它地区不仅可能使用大湘西的文化资源,而且利用自身的资源还会超越,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开发者谁都可以拿来使用,并不是湘西的独特优势。
2 资金分散
文化产业的巨大能量对于各个地区机会均等,在资源相似的情况下,谁能受益取决于资金以及政策的支持力度,针对湘西内部而言,在争取政府资金支持方面,市内各县市资源相似,行政主体间争夺相同或相似文化资源和文化资产的现象存在,致使文化资源和资金支持布局失调,经济基础,创意人才等产业要素,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极其分散,造成内耗和效益低下。
三.结语
湘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发展文化旅游的前提,湘西应采取紧密联系市场,整体开发, 丰富内涵、合理规划、开展环境保护与人才培养战略,促进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充分利用其优势,避开劣势,抓住机遇,面对挑战,才能使湘西的文化旅游少走弯路, 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洪根.国内外旅游文化研究述评[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1): 69-75.
[2]尤陶江.发展文化旅游应注重旅游文化环境的研究〔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2):32-33.
[3]〕田定湘,傅家旺,戴美琪.论区域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及其资源保护[J〕.湖南社会科学,2004(6):113-115.
篇10
【关键词】三峡库区 旅游产业集群 对策
一、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
旅游产业集群是指由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企业、关联企业以及辅助企业和相关机构,围绕优势旅游资源或区位条件优越的旅游目的地而形成的空间地理集聚体,彼此之间存在紧密的经济联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集中并协同发展。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资源型旅游产业集群,二是专业市场型旅游产业集群,而我国旅游产业集群主要是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二、三峡库区旅游产业集群的现状
(一)三峡旅游存在品牌形象整体塑造不力
长江三峡旅游发展出现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旅游发展观的指导,主要表现在三峡旅游品牌的整体开发和三峡旅游形象的整体营销两个方面。一方面,三峡库区各区县政府过分注重开发本辖区的旅游资源,“三峡旅游品牌”的整体性开发少,对三峡品牌利用多、打造维护少,“公地悲剧”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三峡地区各地旅游促销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很多是停留在“卖产品”阶段,重景区促销轻整合营销,重产品促销轻形象推广,重促销形式轻营销策划,对三峡旅游形象的缺乏统一策划和整合营销。
(二)旅游市场发育程度低
主要表现在旅游企业素质不高和旅游市场机制不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三峡旅游的管理中,长期存在横向管理和纵向管理多重交叉现象,航道、沿岸、游船各管各的,旅游、交通等不同部门之间标准不一,管理职能重复,行业收费项目繁多,三峡旅游企业特别是游船企业负重过大,难以做大做强。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市场次序较为混乱,经营行为难以规范。
(三)旅游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开发能力弱,相似产品多,自主创新的产品少,只要一出现成功的新产品,大家就纷纷模仿,出现恶性竞争。二是企业制度缺乏创新。区域内企业的组织制度落后,很少有企业建立管理科学、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是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管理技术的水平很低。区内企业配备电脑极少进行现代企业管理运用,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收集、处理信息,而仅仅是用于文字和表格处理,而区内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几乎为零。
(四)旅游企业间同构性强,存在不良竞争
区域内存在低水平竞争和无序竞争,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是旅游企业间的产品单一,同质化强,服务方式和内容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和个性。从而使区内企业之间争夺客户资源、产品定价,出现无序竞争的现象。二是“豪华游轮战争”。旅游企业为了争夺顾客,各家纷纷杀价,把优质服务等全抛在了脑后,使得三峡旅游市场混乱不堪。三是部分企业只注重眼前收益,以次充好、压价竞争,最终出现柠檬市场现象,致使高品质产品被低品质产品驱逐,旅游区内旅游企业的持续发展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三、三峡库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发挥政府支持推动作用
1.两地政府结成联盟,加强区域合作
区内旅游企业间竞争有余,合作不足,没有发挥三峡旅游的组合优势,严重制约着三峡旅游业的发展。两地政府应统一协调、指导整个景区的规划、开发及对外宣传活动。同时加强重庆和宜昌的联合,鄂西与渝的区域整合,鄂渝湘黔之间的区域合作,形成客流互流、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良好局面,共同打造三峡旅游。
2.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提供良好的硬件和制度环境,为区内旅游产业集群化做好基础工作。首先,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建立健全的旅游法规,提升集群竞争力。政府的经常性职能要充分发挥出来,提供信用评级和贷款担保,促进中小旅游企业快速发展;支持集群内企业进行旅游产品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技术和税收方面的支持;给集群内的旅游企业职工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提供资金就业方面的政策优惠,引导高素质人才流向聚集区内等等。
(二)发挥企业自身能动性
1.加强旅游企业体制改革
三峡区域的旅游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经营比较分散。面对市场快速发展的态势,应建立规范有序的旅游市场,逐步形成运作高效、协调有效的行业管理体系,从而更有力地促进区域内旅游企业的发展。
2.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开发特色产品
在三峡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集群内每个旅游企业要认真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找准自己的定位,深度挖掘文化特色,引入体验性、参与性,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并把它做专、做精、做大、做强。优化企业旅游产品结构,推动企业之间差异化发展,同时积极推动集群内差异化的形成,把三峡库区建设成为具有观光、休闲、文化、探险、商务的旅游功能区。
3.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力度
旅游企业应积极制定发展峡区旅游的营销策划,摒弃过去“杀鸡取卵”式的营销思维方式,主动推出峡区旅游的新格局、新形象、新定位、新产品和新服务。充分利用各类旅游宣传品进行促销,建立并完善三峡旅游网站,积极举办多样化的三峡主题旅游推介会,尽快设立三峡旅游信息中心,同时开通相关的咨询热线,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对三峡旅游进行宣传。
关于整合三峡旅游营销策划方面,库区内部应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制定整体的促销计划,提升三峡旅游区域的整体形象,增强联合发展的宣传力度,加强资源整合、信息交流以及品牌塑造等各方面的协作。
(三)推进三峡旅游品牌建设
要推进三峡旅游品牌建设,对既定的三峡库区旅游品牌进行重点培育,力争提升品牌的竞争力,使其能从旅游产业品牌发展成代表三峡地区的区域品牌。每个集群内的企业都可以从品牌效应中获益,相比单个品牌的企业具有更加持久和广泛。区域旅游品牌的树立可以通过开发旅游产业集群中的区域核心旅游资源的实现。旅游集群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更容易提升旅游区的整体形象,形成更大的区域营销优势,也就能带来更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四)实施人才工程
发展旅游业,关键在于人才。应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利用三峡区域范围内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构建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引进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建立起一套旅游区可持续开发的管理运作机制,使库区旅游真正成为以大自然为根本,把开发资源与保护环境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特色旅游。
(五)加强三峡旅游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对三峡旅游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的协调。二是注重旅游新产品开发的可持续性研究,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统一规划,联合开发,使开发出来的新产品符合旅游市场上有关的消费需求,同时还能够保护好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三是在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时,要加强研究开发文化类旅游产品,充分利用三峡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现三峡旅游产品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提升区域内旅游的附加值,降低三峡地区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参考文献
[1]王艳,张建新,章锦河,等.三峡库区旅游生态环境问题及可持续旅游对策[J].2010 (06):27-32.
[2]邓念梅,吴南.建设三峡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7(06):171-173.
[3]范春.长江三峡旅游一体化[J] .改革与战略,2012(03):119-122.
[4]万先进,李鸿文.三峡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王优妮.大三峡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