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篇1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就是从职业生涯的理论出发, 帮助学生根据兴趣、能力、价值观等个性差异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更好地发挥潜能,实现职业目标的一项教育活动。它不仅包括对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 同时包括为达成职业目标进行的能力和技术的培训、教育、实践等活动。2007年以来,政府、高校、社会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协同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在国内高校得到了蓬勃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整体推进的时间短、学生人数多,队伍总量不足,水平不高等因素影响,目前高校在推进职业发展教育方面仍存在较多亟待完善之处。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国内高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现状,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课程开设的普遍性不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校必须把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作为必修或选修课,学时数达到38个学时。但是实际情况是学校之间、区域之间差异较大,课程开设的普遍性远远不够。一些学校以讲座替代,并未达到要求的标准。以重庆高校为例,全市63所高校,1/4的高校由于师资和经费原因并未纳入必修课,部分新办院校尚未开课。1/3的学校没有保证学时数,1/2的高校教学效果达不到要求。 2.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不强。目前很多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内容仍停留在“如何笔试”和“如何面试”等实用、有针对性、见效快的“应试指导”层面。还未形成一套覆盖到1~4年级全过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也仅限于讲座、课堂教育等形式,没有跟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业、专业进行有效融合,不重视帮助学生分析市场行情、走势和分析职业发展动态和前景,不注重引导大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和社会实际合理定位,导致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3.教学实施的实践性不够。目前我国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涉及的实践环节的内容较少,更多是停留在理论灌输层面,与实际相结合不紧密。从重庆高校开展的情况看,一些本科院校虽然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等活动,但参与的人数还不够多,覆盖面还不够广,独立院校和一些高职院校尚未启动。学校层面组织的社会实践,更多是流于形式,没有很好与毕业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选择相结合。

4.教育过程的针对性不强。目前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由于师资的不足和大学生数量猛增等原因,职业发展指导缺乏针对不同类别、不同要求、不同条件学生的研究和了解,特别对急需帮助的弱势群体学生(贫困生、残疾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等) 缺乏分类指导的经验和方法, 更谈不上个性化辅导、职业生涯设计辅导、一对一辅导、职业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和职业决策辅导等,职业指导不够系统科学,缺乏针对性。

5.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在国外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人员都具有专业化水平。例如:美国高校所有的就业指导人员要有培训资格证书,经过考试达标才能上岗,并有明确的岗位分工,具有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等特点,完全能满足大学生对职业指导的要求。而国内高校从事职业发展教育队伍由于数量不足、水平不高、通道不畅等原因,整体素质远远达不到这些要求。就重庆而言,虽然开展了GCDF、TTT等系列培训,但是全市100万左右的在校生,20万左右的毕业生,真正经过系统化专业培训,能够持证上岗的教师人数不足300人,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职业咨询都是由就业部门的人员兼任,专业队伍与学生1:1000的比例,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职业指导的现实需要。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改进思路与对策

1.加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一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将大学职业发展教育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开足课程,保证学时,规定学分,从基本教学要求上得到保证。二是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学科优势和行业特点等因素,采取与企业联合开发等形式, 形成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课程和教材,同时注重与专业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教育课程的融合, 突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前瞻性、 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加强职业发展教育资源库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学校、社会机构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形成立体的教学资源库。

2.改革职业发展教育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改革现行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理论讲授、分析讨论、社会实践的创新模式。理论讲授环节重点讲解经典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研究状况等,充分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教育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分析讨论环节选取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新颖性、教育性的案例及相关材料,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角色扮演、视频分享、活动训练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同学们在活泼生动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和启发,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合理调整就业预期。社会实践环节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假期和实习期,根据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寻找相应的实习岗位,在实习的过程中了解职业,了解社会,获得真实的职业体验,从而不断修正自己职业发展规划。

3.加强职业发展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队伍的专业化培训。通过举办专业资格认证培训,专题化业务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从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培训对象从就业部门人员向二级院系的专业教师延展,扩大专业教师的总体规模。二是促进高校教师与企业人员互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一方面聘请行业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扩大职业指导队伍的数量。另一方面鼓励高校的专业教师走进企业,增加职业体验,深度认知职业,及时了解职业发展的最新进展。三是构建职业发展教育队伍的发展通道。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队伍在职称评聘, 薪酬待遇以及职业发展方面的鼓励政策,确保从业人员能够留得住,干得好,保持队伍的持续稳定。

4.实施全程化和个性化职业指导。从大一开始,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特点,确定不同的教育引导重点,通过实施全程化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 制定出有序合理的学习计划, 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职业目标奠定基础。同时,要积极开展职业测评,重点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设立专门的咨询室,配备专业人员开展个性化的职业指导, 及时解决他们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惑和问题。

【参考文献】

[1]蒋建荣,詹启生.大学生生涯规划导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7

[2]刘建新等.《大学生生涯辅导》.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年1月第1版

篇2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辅导员;新载体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把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列为必修课程。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实质是通过传授知识、提高技能、转变观念等手段,培养和发展大学生为适应未来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的过程。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以职业发展教育为新载体,把职业发展教育贯穿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对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中的有利条件

处于大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在职业发展教育中的优势可以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

1.天时――资源优势。一是了解往届学生的就业情况。辅导员在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通过往届的就业情况,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根据往届的就业情况给学生提供更好、更真实的材料,帮助他们做出有利于自己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二是对所带学生有相对全面的了解。可以根据个人的素质、条件,有计划地将学生未来工作中的素质教育、成才修养与职业定向有机结合起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2.地利――时间空间优势。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者,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相处,可通过不同途径给学生开展一定的职业咨询,改变以课堂辅导为主的单一模式,这不但使辅导模式多样化,让辅导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而且在无形中也加大了辅导的力度,有利于学生做出可操作性强的职业规划。

3.人和――情感优势。与心理咨询一样,要帮助一个人做好职业咨询,制定一份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发展规划,就需要得到咨询者的信任。辅导员由于经常与学生相处,无形之中已深得学生的信任。学生在辅导员面前可以消除防范心理,愿意对辅导员讲真话,对辅导员讲述自己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理想化或自卑的一部分,辅导员在掌握真实材料的情况下,就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做适合自己的学习规划、职业生涯规划。

二、如何将辅导员工作与职业发展教育有效结合

1.利用入学教育,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对新生来讲,学习从紧张繁重转变为轻松,心中充满新鲜感和迷失感,辅导员可以利用入学教育让学生详细了解所学专业,了解本专业的学习概况和就业前景、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系等。同时引导学生确定就业方向,并树立竞争意识和艰苦创业意识。

2.帮助大学生做好学习规划,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

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都会综合考虑一个人的素质,以此督促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把专业技能的提升作为重点来考虑,不断强化自己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的竞争力。一般来说,学历仅意味着更雄厚的理论基础和技能,然而对于那些学校实力一般的大学生,如果能在大学期间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专业技能学习或参加专业培训将会更好地实现就业。

学习专业知识固然很重要,但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必不可少。目前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大学生如果能力单一,职业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此,大学生还需要掌握其他综合能力,提高自己在人际交往、沟通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使自己具备自信、谦让、果断、责任心等优秀品质,以良好的形象进入职场。

3.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缓解其心理压力

面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呈上升趋势的情况,辅导员要积极调整思路,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就业心理辅导,而不只是针对少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辅导员应逐步摸索出每一阶段学生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以及学生急需得到的指导和帮助,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讲座,建立易操作、有特色的自大一新生到大四毕业生的有效沟通机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从而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

4.做好贫困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辅导员应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度,尽力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动手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求职择业能力。同时,还应在贫困生中开展挫折教育,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5.关注“另类”学生的职业发展,使之成为就业工作的亮点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各高校都不可避免地会录取一些“另类”学生。这里所说的“另类”学生是指那些在考试成绩、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或其他方面与主流不太一样的学生。在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他们可能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辅导员应该帮助这些学生找到合适的岗位,顺利就业,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人各有所长,“另类”学生也许在某些方面有天赋和特长。如果某学生的人际关系、表达能力较差,学习却很有一套,这时就应该鼓励他继续深造;如果某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差,却很有经济头脑,这时就应该鼓励他创业。总之,辅导员应该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挖掘自我,找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

三、如何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的作用

1.强化辅导员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认识

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状况是他们大学期间的主要关注点和核心利益点,也是辅导员工作的着眼点。把握了大学生职业发展这个主题,辅导员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时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辅导员应深刻认识到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既是本职工作,也是取得工作绩效的重要手段。

2.强化队伍,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

目前,大多数辅导员都比较年轻,缺乏工作经验,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充分,不能有效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制定辅导员在职业发展教育中发挥作用的考核政策,拓宽辅导员工作的空间;另一方面要通过在职培训、资格认证等方式,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水平。

3.树立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意识,突出辅导员职业发展教育的全程参与性和针对性

辅导员可以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指导。入学阶段可以开展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教育学生树立职业生涯理念和就业素质意识。毕业阶段可以加强职业道德、择业技巧训练,宣传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咨询指导,调整就业心理,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

4.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好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心理压力的疏导工作

辅导员在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择业心理,帮助学生端正心态,找准定位,自信但不自负,有勇气但不偏激,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竞争中,不要怕失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5.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发展教育活动

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梦想的启发者和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参谋,因此在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时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的职业梦想,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举办就业创业访谈、毕业生简历制作大赛、模拟招聘会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玉斌,朱立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郑州:中原出版传媒集团,2009.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 对策

一、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即职业发展教育,它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心理测试、职业咨询、求职择业指导、创业教育等内容。立足于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个人综合素质的充分发展与全体社会成员能力素质的和谐统一发展:强调个体与社会全体的共同发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核心就是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尊重人的客观存在和内在需求,围绕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目标,促进学生在价值取向、知识能力、个性特点、综合素质、社会认知、人职匹配等方面协调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双重需要。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原动力,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的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科学理性认识自身的“职业要素”,合理规划大学期间乃至一生的职业发展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有针对性地主动提高满足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职业素养,提高择业的针对性和竞争力,为将来成功择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打下坚实基础。

二、目前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普遍关注职业发展,希望获得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但是在大学时期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性指导,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基本处于自发和混沌状态。直到面临就业压力和择业时才真正意识到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的重要性。可见,在大学低年级及时进行职业生涯发展和能力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是大学生期盼的。早期的教育可以减少因职业困惑和迷茫引发的焦虑情绪、消极情绪以及相关的心理障碍。帮助大学生以积极的职业目标和生涯发展计划指导大学生活,在职业发展上事半功倍。因此,在大学初期是进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最佳时机 。

我国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发展起步较晚。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才正式把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纳入高等学校教学计划。2008年,教育部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组织实施本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但是大部分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仅仅还停留在“就业安置”阶段,即把提高就业率、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职业发展教育表现为单一的就业指导,主要集中在毕业前夕进行,学校重在就业政策的、职业信息的搜集、简历写作技巧、求职技巧与面试艺术,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处理办法等,属于一种粗放型的职业教育方式。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培养计划中。没有要求必须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相关课程。也没有强行规定设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和职业生涯发展心理辅导的服务机构。目前,大学的就业指导课程的主要承担部门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在课程教育方面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是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主要机构,由原来的毕业生分配办公室转型而来,指导中心职能的现实情况是行政性偏强而服务性偏弱。

三、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对策

1.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大学生应认真剖析自我.充分认识和了解自我,认清自身现状,了解自身特质以及各种职业的要求,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努力方向,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实际相结合,调整自身的发展,为将来进入社会奠定基础。同时,大学生职涯规划是把一定的或变化着的事实,同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变化着的他们,以及他们的需要联系起来。因此。大学生职涯规划教育总是体现主体性的教育,并伴随着主体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而言,低年级大学生侧重于树立职业意识,明确大学生活与职业发展的关系,了解基本的工具和方法,主动规划大学生生涯;高年级大学生应当侧重于将职业生涯规划与自身素质发展相结合,强调实用性和实效性。

2.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质量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通过开设高质量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大学生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量体裁衣,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同时,引导并尽可能提供一些职业性工作给学生,如社会调查、兼职、勤工俭学等形式,帮助学生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还可以围绕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开展一些群体性活动,如讲座、网络、校园文化活动等,从各个方面全方位的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供他们的生涯规划能力。

3.高校加强教育力度

加强相关师资力量建设。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外,还须具备一定的关于企业、事业、社会团体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所有的教师应该具有培训资格证书或者考核合格才能上岗。将职业教育培训渗透到课程设置当中,注重增加基础性课程而适当减少专业课程,增加综合性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增加全校性公选课的设置,做到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理工农医等多学科的相互渗透。

参考文献:

篇4

Abstract: Big data era brings challenges to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in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and only to company with the big data to deal with these challenges, and to apply the big data thinking, technology in the curriculum, and to make a reform from curriculum management, teaching contents and forms to make the course as a "data driven" curriculum, can ultimat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is course.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教学改革;研究

Key words: big data era;teaching reform;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1-0185-02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数据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大数据已经悄然嵌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引领着新一轮的时代大变革。生活在这个数据化和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且能熟练地使用这些新的网络资源和技术,他们的思想、行为、生活和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进入“大众化”教育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给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带来的影响,充分发挥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创新改革教学模式,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观。

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目前仍然存在师资缺乏和专业程度不高、课程内容脱离实际、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等等问题,而大数据技术和时代环境的发展使这些问题更加凸显,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把大数据的思维方式、技术运用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对本门课程做出内容和方式的改革,使本门课程成为“一门数据驱动”的课程,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有效性,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而目前,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多,但基于大数据视角的研究还很少。

1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1.1 明确课程定位和规范课程管理 近几年各大高校已十分重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但目前各高校对这门独特的通识类课程的定位和归属管理却不尽相同。据笔者所调查了解,多数院校中,该课程是由教务部门统一管理,有的学校由学生工作部门或者基础课程部门管理,教务部虽然可以提升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但很难有针对性地对本门课程进行有效且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其余部门来管理不仅降低了本门课程的地位和分量,其日常管理工作的内容与本门课程也没有太大的关联性。另外也有学校是由就业工作管理部门在负责本门课程的教学管理,如笔者曾经工作过的一所高校,已实行多年,效果较好。就业工作管理部门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结合部门的工作内容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或企业的用人标准与职业素质要求反馈给在校大学生,同时挖掘学校就业服务管理系统中历年来的毕业生数据,分析汇总有效信息为本门课程教学所用更有针对性。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由就业工作管理部门来负责,更有利于实现教学流程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流程的“一体化”,更有利于实现教学效果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1.2 提高师资队伍专业素养 师资队伍专业素养是保障《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推动该课程建设与高校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高校应该顺应大数据时代潮流,尽快建立一批学科知识丰富、政治素养过硬、阅历丰富且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校内外专兼职教师队伍;学校应该选派本门课程教师参加各方面培训,鼓励教师获取如就业指导师、创业培训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单位实习,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比如该校把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用人单位实习作为了一项制度执行,并纳入教师考核,也已实行了多年,对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和就业指导水平很有帮助。

1.3 基于在线教学平台和移动教学端,探索教育OTO 在大数据时代,随着多媒体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并将网络在线教学平台、移动教学端、微视频等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中,探索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建立起良好的教学互动以及反馈模式,使教室智慧起来,学习移动起来,使教学在时间空间上全天候全覆盖;与此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利用翻转课堂、模拟演练、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和自发式的学习,比如近三年我们的课程老师陆续均接受了在线教学平台使用技术和幕课制作技术的培训,绝大部分老师都已经进行线上和线下教学的探索,增强了教学效果。

1.4 基于网络大数据平台,创新教学改革 在该门课程设置上,通过对就业系统中海量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和历届毕业生个人信息的挖掘c分析,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在哪些行业得到更好的运用,将这些信息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并利用大数据网络平台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通过最新的智能终端在线职业测评、在线面试指导、在线专业模拟演练、校内外在线教学平台等系统以及高校学生工作部门、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图书馆、学生各类网络账号的统计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分析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业状况、专业素质、求职意向、薪酬期望、职业评估等方面的信息,与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需求信息进行阶段性的实时匹配,以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树立生涯规划意识,使该门课程真正成为一门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服务课程。

1.5 课程内容更新完善 面对目前部分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的情况,教师应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改革。比如关于职业生涯发展问题,传统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强调静态、封闭和线性的思维,而实际的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变动的、非线性的动力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要也不可能消除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生涯不确定感,而是要让学生更好地应对这种不确定感;又比如关于就业指导中的创业教育问题,我们需要加大教学的内容,尤其对大数据环境下的创业问题需要加以关注,利用大数据思维进行数据化预测、数据化定位和数据化决策,不能用固定的模式进行创业或盲目的创业。

1.6 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改革的理想效果是实现高校就业服务工作得到学生、家庭和单位的认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高校相关教师的就业指导服务进行评价,应该建立在相对统一的平台上,该平台系统应能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有关数据的储存、集成、整合、挖掘,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系统全面客观的评价,教师可以随时、线上线下与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教学管理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并接收相关建议,用以改进本门课程的教学,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2 结语

目前,关于大数据在金融、商业和政府方面的实际应用和理论研究较多,在教育行业的实际应用相对较少,涉及到本门课程教学方面的应用则不多见,我们的探索也只是初步和不成熟,比如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和大数据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和整个学校、教育行业的大数据实践进展密切相关,非一门课程和相关教师所能完成,又比如大数据应用技术的学习也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和重要任务,该校也正开始这方面的工作,比如今年初该校邀请了《大数据时代》中文版译者、国内知名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专家周涛教授给全体教师做了有关大数据应用方面的培训。笔者相信随着政策的推进、大数据理念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于大数据的应用型大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改革将会有更多的成果出现,而且课程改革也是一个不断进行的动态过程,还有许多做法和想法有待教学实践的进一步验证和完善,我们也欢迎大家的交流与指正。

参考文献:

[1]邹广严主编.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篇5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独立学院;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124-01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独立学院积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1 有利于推进独立学院教育改革

在对于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开始关注市场的变化。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与之相适应,学校就着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结合市场的需求,学校对专业和课程设置做出及时的调整,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新,促进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利于推进独立学院教育的改革。

2 有利于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当前,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课程一般都在大学最后一个学年开设,讲课多是理论性的教学,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强,学生往往很难产生兴趣,在就业指导课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大学生就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在就业指导课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就业工作的压力很大。因此,大学生通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早日明确方向,确立目标,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自己就业竞争的实力,从而有利于减轻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难度,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3 有利于提升独立学院的知名度

学校的就业率的高低,是评价一所学校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学生高考填报志愿的首选因素。就业指导的进行,使大学生明确了人生的使命,确定了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从而化目标为动力,自己地努力学习,锻炼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学校也会因学生素质高、能力强而知名在外。学校的知名度打响了,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的学生自然特别青睐,就业率自然就会提高,从而也就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篇6

关键词:在硫磺油田技术培训中心;学生;思想;职业生涯

中图分类号:D29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166-02

一、概述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针对职业生涯所做的设计。大学生作为我国人才的生力军,要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把握好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机遇,必然要借助职业生涯规划,尽早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培养个人的素质和修养,设计一生的事业发展路径。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与内容

(一)职业生涯

美国学者雷蒙德・伊诺认为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经历的与工作相关的经验方式,工作经历包括职位、职务经验和工作任务。罗斯威尔和思莱德将职业生涯界定为人的一生中与工作相关的活动、行为、态度、价值观、愿望的有机整体。我将职业生涯的概念界定为:独立个体一生中所从事职业的经历,包括从任职前的职业教育培训,到寻求职业,到就业从业,职业转换,逐步晋升。直到完全脱离职业工作的过程。

(二)职业生涯规划

正因为职业生涯是生涯教育的重点,也占据了一生中的主要时间,要想一展宏图,就得早早开始职业生涯规划,探求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要知道人生的主角是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决定成败、掌握命运,从而突破困境,使美梦成真,这些没有人可以代劳。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大学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对社会和自我均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希望在工作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对今后自己的发展道路也有一定的认识。

大学生对于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客观分析自身的优点和劣势,清楚认识自己的性格能力以及爱好等对于制定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一个良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具备以下特点:

(一)连续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大四阶段的工作与任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当贯穿大学四年,分阶段、分任务逐级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二)可行性。规划要有一事实依据,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条件和外在环境的约束,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计划。

(三)适时性。规划要根据各学期、各阶段的情况特点,合理安排实施。规划是预测未来的行动,确定将来的目标。

(四)前瞻性。大学生今后的生涯道路和即将面对的职业世界是非常广阔的,高校作为教育教学单位应着眼于学生的充分发展。

大学生在自我定位和选择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之前,必须知道摆在面前的职业生涯道路的各种可能性,知晓未来的职业世界。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做好自我定位并选择好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毫无疑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体制和社会观念的原因,也有高校和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社会观念的误导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正处在体制改革、机制转换、观念更替的变革时期,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受其影响,一些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工作条件,而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性格爱好与职业的匹配性,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

(二)高校指导的不足

高校指导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就业指导专业化不足。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职业指导专业。该行业的从业者以行政人员和政工干部居多,专业人士较少。而且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在高校里从业者高学历的不多。

2、学校缺乏对学生的全程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而连续的过程。但实际上大部分的高校仅仅在学生快要毕业时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课以及开展就业指导的讲座,进行一些就业政策方面的指导,没有真正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

3、职业指导投入不足。当前虽然高校已经普遍设置了就业指导机构,但在就业指导的人员配备、设施建设等方面资金投人较少,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不能保证职业指导的有效开展。

(三)学生素质的欠缺

问题不仅仅存在于高校,学生的素质欠缺也是原因之一。

1、规划意识淡薄。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没有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就业过程中也缺乏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

2、自我认知不足。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不断增强。然而自我认识往往还不全面,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容易理想化,心理并不完全成熟。

3、实践能力缺乏。虽然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所了解,也有了初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许多人也制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没有把自己的行动与规划统一起来。

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改进措施

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社会和高校的改进措施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由一个“学校人”变为“社会人”的关键时期,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和社会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采取如下改进措施:

1、树立正确职业规划理念,加强职业生涯指导。

2、加强生涯指导课程建设.改进指导教育体系。

3、加强职业指导专业建设。使得指导机构的专业化以及指导队伍的专业化。

4、完善学生职业指导体系,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二)大学生自身的改进措施

当前。我国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自我认识不足、职业意识单薄以及不能科学地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对其将来更进一步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有很大影响,因此,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应积极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有效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增强环境分析能力。

2、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职业竞争能力。

3、自觉强化职业规划意识,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篇7

关键词:就业指导;改革思路;实践教学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现阶段作为大学生的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以下目标: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清晰地认识自己、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职业分类知识及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并提高各种通用技能,如沟通、问题解决、自我管理、人际交往技能等。因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实践教学既是现实使然,又是课程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高校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局限

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现阶段各高校所探讨的实践教学仍然还都局限在课堂内,现实问题是因学时所限,排课都是插空周末或者自习,教学过程短暂、授课节奏不连贯、与学生交流犹如蜻蜓点水等,课堂中的实践教学所发挥的作用就更有限了。就这门课程的性质而言,更需要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社会,应将课程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2.忽视实战

目前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在校的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就业方面的指导,如果说在校学生称之为“纸上谈兵”,而对于即将毕业和已经毕业的学生来说则是“实战操练”,后者更需要实际的指导。但是目前高校普遍忽视毕业生和已经毕业学生所面临的职业选择、适应、发展等就业问题。

3.师资局限

因师资的匮乏,绝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专兼职相结合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兼职教师多由各院系的辅导员构成。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各有优劣势,却没有融会贯通、取长补短。如专职教师专业性更强,理论传授、技能培养更专业,但缺乏进一步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只能短期授课,无法长线辅导。兼职教师虽然有此优势,却存在专业性不强同时还承担其他事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工作精力等问题。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1.充实课程内容,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就业指导课教师不但要掌握职业理论及就业政策常识,还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知识。这对非专业出身的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除了熟练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理论,教师还要随时关注社会资讯,多途径地收集网络视频、图片、职业测评工具、典型案例、行业职业调查分析报告等资源充实教学内容。不仅要根据社会变化及时更新,还要尽量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和现实职场。

就业指导课的每个教学主题都与实践密切相关,可以结合每个模块的理论内容精心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认知职业可以设计“生涯人物访谈”环节,让学生对自己心仪的某个职业进行深入了解、“计划制订”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个人生涯计划以及未来职业规划。

2.改革传统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课堂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实践性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按班级人数分成5~10人规模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协商确定自己的组名,推选组长负责主持小组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小组讨论、经验分享、角色扮演、课外参观等活动。教师管理好小组长,小组间是竞争的关系,每次活动都要求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及时点评并记录为平时成绩。这种团队协作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表达沟通、组织协调能力。教师的核心作用不在于传递知识,而在于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使每一个教学策略都以学生的理解、感受和活动为基础,引发学生的体验与思考,从而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3.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高校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集理论、经验和实务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其课程属性要求采用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最常用的课堂讲授法、演示法外,还要根据具体内容选择丰富、多元的教育实施方法与途径。

(1)案例教学法

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典型案例让学生讨论,教师只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在分析交流的过程中相互汲取经验。如以名人成长故事或身边成功校友作为案例,分析他们求学成长或择业创业经历,既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又增进了生涯认知。也可以创设一种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引发学生积极讨论,培养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情境模拟教学法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扮演来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如课堂上模拟面试场景,设置几个不同类型的招聘岗位,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中有的担任面试官,体验用人单位怎样选拔员工,有的作为应聘者,尝试如何在面试竞争中展现才能脱颖而出;教师作为面试官或观察者,最后要对各组的表现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发现亮点、找出问题、扬长避短。通过这种情境模拟教学,让学生在观察、参与、体验与反思的过程中获得直观感受并锤炼能力。

(3)社会体验法

鼓励大学生从多种渠道感知就业形势,组织学生到企业和人才招聘市场参观,进行职业调查或生涯人物访谈,切身体验就业压力和求职艰辛。也可以聘请不同行业人力资源专家或成功应聘者参与教学环节进行现身说法,从不同视角解读职场与职业,使学生能全方位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4)网络教学法

指突破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形式,依托计算机网络提供教学资源和在线学习功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可利用便捷的网络与学生进行一对一即时交流,解答不同学生的困惑,从而弥补传统班级授课制中无法进行分层教学、忽视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缺陷。学生也可在线进行职业测评、心理测试等,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自主探索。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目前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集理论、实务和经验为一体,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训练,更是意识的培养和观念的转变,应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思维,不拘一格,真正调动起大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得以锻炼,让该门课程为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高扬.关于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

[2]桂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与管理体制创新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

篇8

Abstract: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have emerged in China's economy, and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greatly changed, it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tability and harmony of the society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satisfaction and the sense of happ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in colleges should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set up scientific career development concept guided by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optimize the value orientation; to promote the learning and lifelong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ness; to change traditional thinking, and adjust the career goals,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adapt to the change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and achieve the coordination, matching and integ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nterprises and economic society.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经济新常态;职业发展观;就业质量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economic new normal;career development;employment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209-03

0 引言

大学生就业是教育领域的民生工程,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对社会的稳定和谐有着重要的影响。过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唯就业率论”,即是以“就业率”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指挥棒,忽略了对学生职业规划、兴趣、性格、价值观等因素的考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出现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就业率已经不能作为评价就业质量的唯一指标,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幸福感成为就业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如何引导和教育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观,在就业指导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人职匹配”,如何在保证一定的就业率,保证社会稳定的情况下提高就业质量,达到大学生个人和企业以及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匹配、融合,是当前就业指导中需要考量的问题。

1 职业发展观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1.1 职业发展观的内涵

职业发展观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思想之一。所谓职业发展观,从企业方面来说,就是要为其成员构建职业发展通道,使之与组织的需求相匹配、相协调、相融合,以达到满足组织及其成员各自需要,同时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目的。职业发展观的核心,是要使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和组织需求在相互作用中实现协调与融合。

1.2 科学的职业发展观

科学的职业发展观应该是社会的、全民的、可持续的,科学的职业发展观不能只着眼于眼前个人的需求和发展,必须要与社会、全民的需求相匹配、相协调、相融合,科学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观,是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同时满足,高度统一的发展观,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共赢的发展观。

1.3 职业发展观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

对大学生个人而言,职业发展观离不开职业价值观,职业发展观的方式方法离不开职业价值观,特定的职业发展观衍生特定的职业价值观。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观是大学生对职业的目标、态度、价值取向、未来发展规划的总和,职业发展观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职匹配”,是要使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和组织需求在相互作用中实现协调与融合。职业发展观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人,而是长期的、全方位的、全社会的、全民的,使个人主观需求如个人生活需求、职业幸福感、社会认可程度等以及社会需求的统一。职业发展观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在职业中表现出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观的引导和教育是经济新常态时期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的重要内容。

篇9

【论文摘要】职业发展教育是一个全程性、阶段性的教育过程,必须从大一时就开始实施。完善低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要转变以就业指导为中心的思路,形成覆盖低年级学生的,以职业发展教育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职业素质拓展教育,提高专业化水平,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在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的今天,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对学生提升个人竞争力、学校长期健康发展、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维护社会繁荣稳定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具有全程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必须从低年级学生抓起,完善低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

一、在高校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是指从大学生一进校开始就对其进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教育工作,其目的主要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激发大学生自觉学习的原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职业胜任能力,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高校职业发展教育具有全程性、阶段性的特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

(一)对低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是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环节

一般而言,职业发展教育包括三个阶段:意识唤醒阶段、实践辅导阶段、就业指导阶段。低年级学生处在意识唤醒阶段,该阶段职业发展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了解所学专业性质、能力要求和前景,激发学习动力;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正确认识自我,初步认识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二)在高校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有助于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1、有助于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在西方发达国家,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始于幼儿园。而在我国,从幼儿园到高中,缺乏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因此在低年级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明确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明确职业发展和职业选择,规划职业生涯,并培养相关职业素质。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就业指导做好准备

职业实践是学习与工作、学校与社会的连结点和过渡点。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主要是大二学生)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锻炼职业技能,从而为将来进行就业指导打下基础。

二、当今高校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步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学生就业市场机制,各高校也成立了职业指导机构。但是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大都是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忽视对低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具体表现在:

(一)职业发展教育起始时间晚,对低年级学生存在空档

职业发展教育是阶段性、全程性的教育;但在注重“就业安置”的理念指导下,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基本上处于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毕业生职业指导”状态,时间安排大多也只是在毕业阶段或提前到大三开展职业指导,真正从大一开始开展全程指导的少。

(二)职业发展教育内容单一,方式缺乏吸引力,无法满足低年级学生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上,缺乏对职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许多高校的职业指导内容,主要集中在就业政策的讲解,就业信息的,就业经验方法的介绍上,职业指导变成了事实上的“应试指导”,因此很难引起低年级学生的兴趣。

(三)职业指导人员的配备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更缺少大师

职业指导的专业人才缺乏,组织力量薄弱。目前高校不仅职业指导工作人员数量少,达不到学生职业指导的实际需要,而且普遍缺少职业指导的专职教师,更缺乏职业指导大师。由于缺乏职业指导知识的正规培训,思想上还未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还不甚了解,缺乏扎实的职业指导知识和过硬的指导技能,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时不能真正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转贴于

三、如何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路径思考

对于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根本思路在于从根本上转变以就业指导为中心观念,具体措施是要从职业教育的专业化、个性化入手,淡化管理功能,强化教育和服务功能,以对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职业素质的拓展教育为重点内容开展工作。具体要点如下:

(一)以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为中心,让职业教育覆盖低年级学生

要完善对低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首先要改变过去以就业指导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将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为核心,使得职业教育覆盖低年级学生。

(二)紧紧围绕低年级学生实际,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研究工作

从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看,职业指导研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二是针对性;三是实用性。另外,在职业指导的研究方法上还应该注重三个结合,即:结合低年级学生实际,结合本校实际,结合社会实际。职业指导要深入研究社会实际,准确把握社会形势特别是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掌握社会用人需求标准及其变化动态和发展趋势,从而为低年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明确职业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

(三)以专业化、专家化为核心,建立高素质的专兼职职业发展教育队伍体系,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对低年级学生侧重的是职业教育,既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又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点。因此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应该不仅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创新精神;还应该有着较宽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每一个学生的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又是各不相同的,只有具有高素质专业化的指导人员才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四)以人才测评为依托,建立学生个人职业档案体系

在职业指导中,帮助低年级学生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核心内容,而这项工作需要科学的依据,需要以适用于学生群体的职业倾向、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测评量表作支持。所以建立职业测评系统对于职业指导工作举足轻重。

学校要从新生一入学就开始建立学生的个人职业档案体系,包括:职业指导咨询档案、职业生涯规划档案、毕业生跟踪调查档案、职业指导工作总体计划、工作总结、典型案例分析等等。此举是对工作的督促与检查,是积累工作经验的有效方法,对提高职业指导工作水平有极大的帮助。

(五)建立实习基地、用人单位与学校的沟通机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有效,需要实践的验证。目前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大学已经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可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验证和及时修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要与毕业生接收单位合作,对大学生毕业后在其工作单位表现进行信息反馈,以便改进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符合实际。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发展阶段,我们要研究和借鉴国外职业指导理论发展的成果和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体系、模式和运行机制,构建科学的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尤其是完善低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早日形成以专业化就业工作队伍为根基的,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服务学生发展,服务社会发展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工作新格局,实现职业发展教育的制度化、系统化、专业化和科学化,促进并实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实现有效就业,促进学校长期健康发展,保障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维护社会繁荣稳定。

参考文献

[1]陈国光,陈铭康.学校职业指导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

篇10

关键词: 大学二年级 职业发展教育课 实践教学

职业发展教育课实践教学是根据理论教学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实践的特点和作用及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而开展的实践活动。进入二年级的大学生通过一年级阶段学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学习,基本形成了对职业认知、自我认知和职业理想的基本了解,进而完成个人初步的职业目标设计,建立起大学学习的目标和动力机制。二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的学习进入大学生职业能力准备时期,也是职业发展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之一,学生在厘清自身职业生涯方向和职业目标后,了解社会、企业等用人组织对大学毕业生求职者的选聘要求或标准,结合自我特点和专业学习进程,制定各种切实可行的职业素质修炼和学习训练及实践计划,并坚持不懈地实施锻炼,做好大学阶段就业资本的主要积累。

一、二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实践教学的任务

通过一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的学习,进入第二学年的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大学生活规律,完成了自我认知,并了解了职业和职业规划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开始真正从现实角度关注自己的成长,主动进行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训练。因此,培养和锻炼职业所需的基本素质及创新能力是大学二年级职业生涯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理论教学主要有职业意识与道德、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理论教学的学习,学生具备从事专门工作所要求具备的内在品质和技能,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优良的职业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和基本方法,逐步提高创新能力。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探索,我们把二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实践教学安排为体验性实践,它是职业发展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学生通过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开展实践活动,进一步确立目标意识、岗位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团结协作意识、法纪意识等相关职业意识,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塑造健康的职业心理,强化专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终身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危机化解能力等职业能力,初步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主要围绕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以服务社会为主,开展劳动锻炼、志愿者服务等活动,锻炼职业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

二、二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实践内容

根据二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实践目的和任务,设计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程的紧密结合。

1.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按照职业发展教育课理论加实践的原则,根据大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开展认知性社会实践了解职业,已经初步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为强化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特别是帮助二年级学生掌握并学习使用职业规划的理念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教育课可在二年级上学期末开展以二年级学生为主参加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学生在接受职业发展教育课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体验学习的实践性。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人生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及适时调整策略,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学习内容积极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个体潜能。既体现高等教育中个性发展的理念,又增强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学风建设与素质教育、就业等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利于优化高校的素质教育方式和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此外,职业生涯设计大赛还可以检验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不足,对以后改进教学工作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2.开展职业教育及学术交流讲座

可定期邀请相关专家或企业人事经理等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素质培训,引导学生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提高责任感和受挫能力。由于行业专家具有广阔的社会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因而他们的讲座能够让大学生了解行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了解行业当前发展的趋势,了解行业专家艰苦奋斗的历程和工作经验,使大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敢于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专业讲座或学术交流,二年级学生了解本专业行业职业要求的概况,明确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对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3.参与了解实践创新项目

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各有关单位和高校都为此普遍地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参加这些活动,不但有效地培养、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而且在丰富多彩的专业竞赛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兴趣和意识。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又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任课教师应配合学校团委等职能部门积极组织二年级学生此类竞赛项目,这既有利于二年级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实验的开展思路、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的分析等知识,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并且为以后创新竞赛类项目选拔人才奠定基础。

鼓励二年级学生参加学生实施本科生科学研究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艺术作品、出版著作、知识产权等,以及其他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体验性实践

开展体验性社会实践对于促进二年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职业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体验性社会实践,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学生认识社会、了解行业、体验职业活动、提升专业素养、提高实践能力、强化职业能力、创新意识等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劳动锻炼。学生可以到农村或工矿企业从事某项生产活动。在劳动锻炼期间,了解工农群众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学习他们的好思想、好作风,锻炼意志和毅力,增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锻炼结束后可请有关单位或劳动锻炼单位的有关领导为自己作出鉴定,本人写出劳动锻炼的总结报告。总结内容主要包括:下乡、下厂锻炼的基本情况;生产劳动的切身体验和感受;主要收获和取得的成效。

企业调研。二年级学生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当今社会条件下企业用工分析,了解企业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要求、校友对就业、专业学习及大学生自我培养方向的建议等,进而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技文化服务。二年级学生经过两年专业知识的学习,可到农村、工矿企业向工农群众传授所需的科技文化知识,为工农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和实际问题,把所学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到边远山区、贫困山村开展扶贫支教行动,将所学知识传授给贫困地区的孩子。社会科技文化服务的主要形式是:科普宣传、科技扶贫、科研攻关、知识讲座、科技咨询、技术协作、扶贫支教,等等。

勤工助学活动。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市场调查、家教、智力服务等勤工助学活动。

其他个性化、创新型的实践内容。

5.积极参加多种文化活动或社团活动

参加文化科技活动可以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是培养职业意识的重要基础。二年级学生应积极参加与职业意识培养有关的专题讲座、征文、知识竞赛、辩论赛、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社团活动、学术研究等,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学到相关的知识,扩大视野,强化职业意识。如围绕诚信意识培养进行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手机短信征集等活动,对于参加活动的学生起到了良好的诚信意识培养作用。围绕职业意识培养举行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社团活动是广大学生培养职业意识的重要途径与方法,相关学生干部要积极组织有关活动,同学们更应该认真、热情参加。

通过参加学校职业发展协会等学生社团,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教学、指导的各项工作中,发挥朋辈指导作用,并开展一定的户外拓展竞赛、职场素质课程培训等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组织管理素质的提高和职业体验经验的积累。

6.担任学生干部职务

二年级学生可以通过担任学生干部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公关礼仪、形象气质等外在能力和心理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内在能力,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集体意识,培养个人综合能力和素质。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在成绩评定时根据学生干部级别可换算成相应学时。

三、二年级职业发展教育课实践教学的考核

实践活动考核按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活动时间,学生二年级期间实践要求不少于学校职业发展教育课实践教学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实践中的表现,根据实践内容、实践单位意见,导师班主任适当核实实践具体成果,学生提交的实践总结报告和科研成果、活动宣传报道等其他成果。

职业准备阶段的作业为结合体验性社会实践,通过本人对实践岗位的认识及一年来在实践岗位开展工作的情况,结合本人实际制作《实践岗位的体会以及改进建议书》。一般不少于3000字。

导师班主任负责成绩的认定,在《职业发展教育手册》上登记备案。

职业发展教育课二年级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以上职业发展教育课实践教学的活动开展,二年级学生在掌握职业意识与道德、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树立专业意识,增强专业兴趣,初步确定就业行业,设计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求职择业能力准备方面,二年级学生全面提高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积极的职业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等求职择业的能力,增强适应就业市场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吕中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全程化、分阶段教学探微[J].长春大学学报,2007,(05).

[2]赵北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程[Z].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