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在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钢铁在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钢铁在国民经济的重要性

篇1

钢铁企业由于其原材料分布较广,且矿石价格受多方面的影响,所以钢铁企业在资金成本的预算方面面临的挑战巨大。原材料价格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就这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时刻关注市场的动向,并对市场价格进行科学的判断,在原材料价格较低时进行大批量的采购,节省采购成本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受整个行业技术水平的影响,我国钢铁企业现在并不能提高对原材料的利用率,所以一旦原材料采购的成本过高,必定限制企业资金的循环,不利于企业的持久发展。所以,准确的市场分析和合理的成本预算可以使企业以最小的风险获得最大的效益。我国钢铁企业必须重视成本预算部门的重要性,只有掌握准备的市场信息,才能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二、合理分配融资资源,加大融资力度

目前根据国家宏观政策的改变,银行基本加大了对贷款的控制。面对紧张的银行信贷形势,钢铁企业必须另辟途径以克服当前的融资困难环境。商业银行减小了对钢铁等大型企业的贷款力度,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国的钢铁企业融资成本增加。因此,要想完成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钢铁企业必须转变融资途径,改变融资策略。钢铁企业只有合理的分配现有融资资源,结合企业的实际资金情况,对企业的内部资金和可能的融资资金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控制。尤其是钢铁企业自身现有资金的利用率,可以减少外部融资困难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钢铁产业作为影响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其本身生产规模有优势,企业效益也比较稳定。这些都可以在拓宽融资渠道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减少税负对企业的影响

钢铁企业巨大的生产规模必须以相对较高的投资为依托。一般的钢铁企业都拥有大量的员工,各项开支也会逐年的增加。因此,税负对于钢铁企业的发展影响极大,企业必须面临高昂的缴税成本。鉴于此,纳税筹划意识直接影响到我国钢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钢铁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钢铁企业都会设立下属的一些公司。而以办事处形式存在的分公司只把盈利和亏损情况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中。企业的子公司就要独立承担税负,所以根据各个下属公司的盈利情况设立分支机构,才能真正减小钢铁企业的整体税负压力。

四、总结

篇2

关键词:交通;县域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战略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县域经济建设中,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担负着千百种原燃材料的运输供应,形形商品的交换,成为各行业生产、流通的不可或缺的链条;对地域资源的开发利用,起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对于地震、洪水等灾害的救援来说,交通网络是重要的生命线;对于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起着重要的沟通交流作用。具体讲,其重要性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 交通运输产业推动就业,拉动县域经济增长

公路建设可直接带动建材产业、机械制造业和石油产业的发展并实现在经济链上的扩展。据交通运输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关昌余介绍,拉动经济最有效的载体之一就是建设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每亿元投入,可创造直接就业岗位1800个,间接就业岗位2100个;高速公路每公里建设需钢材500至1500吨,水泥4000至12000吨,沥青1900吨。 据此测算,通辽确定实施的大广高速通赤连接线等总投资近30亿元的工程,可以创造直接、间接的就业岗位8.9万个,需要的钢材将达1.75万吨至5.25万吨,水泥14万吨至42万吨,沥青1万吨。根据交通投资能够产生具有拉动作用的乘数效应,将带动大约100亿元的投资规模,将有力拉动通辽区域经济发展。 此外,便捷的路网建设能够实现同城效应,大大降低城乡间的生活成本,较好地实现产业互补,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更快提高。便捷的路网还能将沿线中心城镇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交通走廊或经济走廊,这些走廊将构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带,市场将更加集中,经济发展更加迅速。同时,路网建成后,还能大大增加沿线区域的就业机会,加大区域经济的开发力度,提升沿线房地产市场规模,拉动沿线第三产业的发展。

2 交通运输可调整县域经济产业结构

交通部已更名交通运输部,随着名称的更改,交通运输产业的结构调整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才需求结构和交通运输产业结构是紧密相连、互依互存的关系,一方面的变动将会直接影响着另一方面的调整,例如交通运输产业的结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人才需求结构的调整,反之则亦然。交通运输产业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使交通结构不断趋向于现代化、合理化、大众化、高效化、自动化的进程,同时对能源配置关系起到了调整作用。现如今,产业升级的速率愈来愈快,这就使得在资源配置关系中,技术产业结构的作用愈发凸显,它一方面影响了运输人才需求的结构,另一方面也制约了交通运输人才的专业性和多样性,这对相关人才的专业素养而言有了一个质的定义,对县域经济而言,起到了注重人才培养的作用,从而也体现了“人才强县”的战略目标。因此,交通运输产业的调整对县域经济产业的调整作用巨大,应予以高度的重视。通辽是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随着境内丰富铁矿资源的被开发,交通运输网络逐渐完善发达,随之市内产业结构也逐步调整,形成了以以铁矿开采、钢铁冶炼、精品钢材、先进制造业为主,水泥建材、地毯服装、造纸包装、电力能源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吸引了大量各类专业、综合类人才。

3 交通建设切实解决了县域的“出行难”问题,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改善人民的衣食住行条件,是民生建设的基本内容。衣食住离不开交通的贡献,出行更是交通建设的首要职责。在远古时代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便说明了道路对出行的重要性。在生产效率高度发展,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的今天,出行问题更显重要。离开了快速的的交通,生产效率将无从谈起,生活的节奏将大大降低。过去由于交通路况无法与现代化交通相适应、相协调,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把交通建设摆到一个高度去认知,使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工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和实践。作为县级市,河北通辽已经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各镇乡到城区的20分钟交通圈初具规模,全市所有行政村到城区的45分钟交通圈也呼之欲出,大大缩短了城乡距离,极大地促进了城乡交流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4 完善的交通可以拓展个体生命的宽度和高度

篇3

【关键词】钢铁厂;电气设备;故障;管理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21世纪以来,钢铁行业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之一。在工业生产中,因电气设备事故给钢铁厂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做好钢铁厂电气设备的良好管理,能够发挥设备的工作效益、减少事故损失,对工厂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气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一)电线路的管理

电线路包括电线电缆、滑触线、铜铝母排等,常见故障有绝缘损坏、断线、短路等,常导致电气设备不能工作、产生火灾、甚至人员伤亡。如某工厂一车间行车滑触线端部由于石墨粉尘的长期积累导致上下两相线形成低阻回路而引起大火,导致几十万元的经济损失。该厂还因防鼠措施不到位,大批电缆、电线被老鼠咬断咬坏,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对此,该工厂一是改造行车滑触线,将原来的U型槽导轨换成不易积尘的水平槽导轨。二是在室内出入口加装挡鼠板,在老鼠可能出没的地方放置粘鼠板、耗子药。三是打扫干净,不留任何食物。经加强管理后,损失大为减少。

(二)电动机单相运行管理

一是熔断器熔断。分为故障熔断和非故障性熔断。通过加强安全管理,采取预防措施,选择适应周围环境条件的电动机和正确安装的低压电器及线路,并要定期加以检查,加强日常维护保养工作,能够及时排除各种隐患,避免熔断器故障熔断和非故障性熔断。二是正确选择熔体的容量。根据公式:额定电流=K×电动机的额定电流。耐热容量大的(有填料式的)K值可选择1.5~2.5。耐热容量小的K值可选择4~6。电动机负荷不同,K 值也不同,如电动机直接带动风机,那么K值可选择大一些,如电动机的负荷不大,K 值可选择小一些,具体情况视电机所带的负荷来决定。三是主回路方面易出现的故障。接触器动静触头接触不良。主要原因包括接触器选择不当、环境恶劣、接触器触头磨损严重、热继电器选择不当、安装不当、电器元件质量不合格、电机质量不好等,这些都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进行处理,减少故障发生造成的损失。

(三)配电设备管理

一是高低压开关柜的管理维护。高低压开关柜是与电力网直接连接的,在发生故障后对电力网可能也会有一定的损害。因此,确保高低压开关柜的正常使用,不出现安全问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安装设计中要注意细节并及时维护,减少故障发生的次数。如每天检查柜内连接螺栓是否松动,每年清理柜内外积尘污物并做一次高压预防性试验等。二是低压配电柜、直流屏、信号屏及各种电气控制柜的管理维护。加强车间内控制柜、控制箱的管理维护,可以减少停车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重点是防尘、扫尘工作。此外,温度、振动等都可能造成螺丝松动,引起打火、控制失灵等各种故障,需要定期紧固螺丝。

二、钢铁厂电气设备的基本情况

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是很重要的,很多故障是因为管理不到位而发生的。电气设备维护人员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了解工厂内部电气设备的情况,能够提高设备日常管理效益,减少故障的发生。

(一)厂家生产情况

不同厂家的电气设备质量有一定的差异性;国内制造和国外制造的技术水准也不一样,使得出产的设备质量不一样。即使同是国内制造,但不同厂家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一样,也会导致设备质量不一样。同一厂家制造的设备,也会因技术和管理的差异,导致其质量不一,同时不同批次、不同阶段,也会使得设备的质量有差异。

(二)设备使用环境

同样的设备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对其运行状况产生影响。不同设备在整个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所承受的电流、电压等都不同,尤其是当故障发生时的系统短路容量有较大差异。设备的损耗程度也会有所不同,而且许多电气设备是放在室外使用的,这样不同自然环境对电气设备的影响程度就会不同,温度、湿度、紫外线强度、光照程度、污染程度、地理位置都可能成为影响电气设备的主要因素。

(三)管理人员素质

当前我国电气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比较低,缺乏相关的知识。而有很多设备故障本来是很容易解决的,管理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初期故障,以至于情况越拖越复杂,故障被严重化。电气设备的使用人员工作不够认真,操作不够规范,管理人员不积极,设备维护人员巡查不认真,这些也都同样会导致电气设备受损,甚至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影响员工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工厂的经济损失。

三、电气设备故障原因

(一)接触不良

一是可能是在电气设备进行安装时就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在电气设备安装时可能会有螺丝没拧紧,从而导致接触不良。二是因为在工作中电气设备受到了冲击,从而导致电气设备的接触不良。三是因为长期使用,导致电气接头松动,或者是因为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被氧化、腐蚀,从而导致接触不良。四是因为膨胀系数的不同,大电流锡焊电气元件管脚处长期处于热胀冷缩当中,使得电气元件管脚处变得相当的脆弱。电气设备接触不良会导致电阻增大,产生的热量也变大,有可能把电气设备烧毁,导致安全事故。

篇4

一、国民经济的构成

为了说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首先必须阐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构成问题。第一,国民经济是人们进行物质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总过程。人们要生活,就要进行生产,生产出人们进行再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出的产品要进行买卖,生产出的生产资料要出售给需要这些生产资料的企业,以便用于再生产;生产的消费品,要出售给需要这些产品的居民。这些出售的商品,要经过运输过程运送到销售企业,由商业企业进行买卖。商品买卖又要通过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而货币是通过金融企业发放的。这一系列生产、运输、买卖、消费的总体就是国民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按生产资料不同所有制划分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或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等,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我国要发展国民经济,要大力发展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同时也要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使得各种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的总体当中,都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是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使我国不断地强盛起来。

第二,我国的国民经济分为不同的经济产业。国民经济是由各不相同的经济产业构成,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是国民经济。

以上说明在国民经济中,包括有各不相同的产业、行业和企业,它们相互联系在一起。在国民经济中,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既有分工,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而在发生作用的同时,又相互联系,达到它们应发挥作用的目的。

二、国民经济各产业和行业的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原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同时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消费的需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协调发展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要能满足农业和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农业生产的各种产品,要首先满足农业再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在农产品中要有相当数量的各种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用于农业进行再生产。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满足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

第二,工业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的需要。钢铁企业生产的各种钢材,要能满足机械制造业和建筑企业对各种钢材的需要;机械设备制造业生产的各种机械设备,要能满足使用各种机械设备的企业进行生产的需要;生产发电设备的企业要满足发电企业的需要;通讯设备企业生产的电话机、电报机、手机等商品,要能满足人们使用这些通信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

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这些工业产品,除出售给城市居民使用外,也出售给农村居民使用。食品工业企业生产的食品,也要有一部分出售给农村消费者。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工业部类、农业部类两者相互提供着它们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各种消费资料,所以,它们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三,工农业的产品要经过交通运输业运输出去。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一部分农民自用外,大部分的产品都要销售出去;工业各行业和各企业生产的商品除少量产品在企业所在地区市场上出售外,工业企业生产的绝大部分商品,要运送到外地市场销售,这就需要运输行业的运输。

第四,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工农业生产的商品大都要经过商业企业销售出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必须经过商业企业,其生产和经营才能顺利发展起来。

第五,金融业。金融业是进行货币经营的行业。银行把政府拨款和居民储蓄的货币资金贷放给企业,企业用这些货币资金去购买生产资料和招聘职工,从事生产和经营,并按规定的期限归还银行本息;交通运输业的经营要用货币购买运输工具,运输完成要收运费;商品的交易也要以货币作中介。货币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媒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从以上的理论说明看,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必须协调才能顺利发展。

三、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问题

1.国民经济是需要不断发展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更高水平的阶段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也必须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发展就是硬道理。

2.国民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就是某一个经济部类或某些行业或者某些企业发展的快,其他部分行业及企业不能够与它们的发展速度相适应,这些发展过快的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就会出现不利于生产发展的一些情况。我们所讲的国民经济要快速发展,是指相互协调的快速发展,即它们的快速发展,是各相关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都能够快速协调发展起来,使得国民经济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够协调快速发展,也就是发展到能生产出的产品数量更多和产品质量更高阶段上的协调快速发展。

3.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相互带动和相互协调。一个经济部类和一个行业及企业先快速发展起来,对其他与之相关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的发展也要能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快速发展起来。既然所有的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和企业是相互联系的,某一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能带动其他经济部类、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产品生产的快速发展,也必然为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等创造出相应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使它们能与工农业的发展相协调,促使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要相应快速扩大经营规模,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4.国民经济只有相互协调才能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所有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不协调就不能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条件。

四、培养出使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人才

1.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各类管理人才。国民经济要协调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出有能力为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做出决策和指导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认识到国民经济中可能出现的不协调状态,同时能及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以调整,使国民经济不协调的状态不致发生。

2.快速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出具有高深科学理论和高技能的科学家。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各个方面都必须造就出一支具有相当数量的高技术理论和技术研制能力的人才,即必须大力培养出大批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要求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3.大力培养进行机械设备操作的人才。在大力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培养出能操作机械设备去加工于劳动对象的高技能人才。“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30-40%,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4%。差距之大,促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尊重高技能人才,关心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从这个数字看,我们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除了培养高级技术专家外,还必须采取有效方式,大力培养出数量更多和技能更好的高技能的技工人才。

我国现实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的,客观上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大量高层次人才。这种大量是指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都需要具有高深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的来源大多数需要依靠发展教育进行培养。当然培养人才,不只是在学校,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也能进行培养,像许振超等都是在实践中学习成为高技能操作型人才的。

五、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

以上说明了我国已培养出大量高级专家,研制出了一些对国民经济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还制定了继续培养人才的规划,这会促进我国今后继续快速发展,但要快速发展,还需要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培养出研制先进机械设备制造的人才,才能加快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

1.我国自己研制出高性能的先进机械设备还比较少。我国生产使用的机械设备,虽然比起过去有所更新,但比起发达的国家来,我国自己生产的机械设备还比较落后,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我国的机械设备制造业,研制出新的高效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械设备。我国现时虽已有了一批高水平的机械制造方面的专家,数量还比较少。他们还分散在不同的科研院所、大学、大型企业中。每个科研院所、每个大学、每个大型企业,他们自己用来研制工作的仪器、机械用具大多不足。因此,研制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仅仅依靠某一个科研机构、某一所高校或企业,是很难完成研制任务的。我认为应该把一些科研院所的有关高级技术人才,把各大学有关的科研人才;大型企业与该项研制工作有关的人才,暂时集中起来,组成研发小组,把分散的科研设备、资料等资源也暂时集中起来,共同使用。组成的科研开发小组可以集体进行讨论,集体进行研究,以扩展每个科研工作者的知识范围,从而提高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对新机械设备研制的能力和水平,使研究更能产生新成果,能更有把握研制出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产品来。

2.研制新机械设备也可以依托某一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研制新机械设备所需的人才,如上所说,可把各有关研究院所和各有关大学的人才组织起来。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某一个企业具备进行研究所需的条件,可依托某一相关的大型企业。依托大企业进行新机械设备的研制,能节约大量的研制费用。

3.研制新机械设备可吸取发达国家生产同类产品的经验。我们研制同种机械设备时,要吸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和技术,以便使我国制造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性能更好的产品来,能使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得到更快的发展。要在一定的时期内,使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能够使用我们自己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设备。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在大力发展先进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基础上,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加速强大起来,由小康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

六、国民经济的协调具体表现在市场的供求平衡上

第一,市场是商品买卖的场所,当某些商品在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时,这就表示这些商品生产过多了,这是国民经济不协调的一种表现。生产出的商品,有一部分卖不出去,就表示生产出这部分商品不能及时用于国民经济的再生产,这便会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发展的速度。如果生产这部分产品长期卖不出去,积压时间长了就会变质,成为不能使用的废品。这就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损失,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

当市场上出现某些商品供不应求,即这种商品满足不了购买者的需要时,如果这种商品是劳动资料,使用这种劳动资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如果这种商品是原材料,使用这种产品作为原材料进行再生产的行业或企业也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从而就会影响到这些行业或企业继续的发展,这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供不应求的商品是居民生活消费品,就会影响一部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市场表现为供求关系的平衡。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发展,表现为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生产所需要各种机械设备都能及时购买到,不仅购买的生产资料在数量上符合需要,同时在质量上也符合应有的标准,这样才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来。生产出的各种产品又能够及时销售出去,迅速回笼货币,使各企业不仅能够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这就是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平衡地发展。

第二,我国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应及时纠正。从国民经济发展规律上说,国民经济必须协调才能迅速发展,但是在实际经济运行当中,我国国民经济有时还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根据2004年商务部公布的信息,“据对上半年600种主要商品排队调查,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138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3%,与去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8.5个百分点,与去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1.8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62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7%,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减少了8.5个百分点,与2003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1.8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对生产相对过剩的商品应适当压缩其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促使这些行业和企业转产市场能够销售出去的产品。我们必须理顺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企业之间生产和需求关系,使国民经济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协调快速发展。

第三,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要求。投资就是投入到国民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用于购置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使企业不仅能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如果这些投资投入到生产商品供不应求的一些行业和企业中去,这种投资就是合理的;反之,则会出现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问题。“去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投资膨胀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投资结构不合理,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些投资生产的产品一时不能被充分利用,这就必然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因此,我国对国民经济中某些经济行业或企业的投资,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把资金投到有社会需求的产品生产当中。

总之,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会使一部分生产资源不能被有效利用,而需要的一些产品又不能被生产出来,阻碍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七、加强宏观调控

1.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要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始终保持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国家机关对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调控。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各企业,都是相互独立进行生产和经营的,它们往往只考虑本部类本行业及本企业的发展,而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往往考虑不够,或者对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很难认识清楚,所以国家有关机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以更好地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2.国家的宏观调控要认真深入研究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不仅要使国民经济实现一时的协调快速发展,还要使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国家对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时,要研究国家已经制定出的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而制定出宏观调控的政策与措施。国家在研究国民经济长期协调快速发展时,既要研究现实国民经济中一些部类、一些行业和一些企业快速发展的优势,也要考虑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国家在实施制定的长远规划时,还要随着观察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修改或补充,使国家制定的发展经济政策能完全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3.调整货币的投放。调整货币投放是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资金对国民经济的某一个部类某一个行业和某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发展过快的行业和企业限制进行再投资。以紧缩货币供应为手段,使其过快的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下来。对于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要增加投资,使其能更快的发展。我国现实对农业实行减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生产的某些产品实行补贴等,都是对农业生产增加投入的措施,这会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篇5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信息产业;发展对策

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范围内正在掀起一场迅猛的信息化浪潮,世界经济因此而表现出以信息产业发展为特征的崭新面貌。在这一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应如何深刻认识发展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对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应制定什么样的战略对策,采取哪些有力措施,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紧迫的研究课题和重要的战略任务。也是本文的中心内容。

一、信息产业在当今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信息产业在当今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表现在很多方面,集中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问题之中:

(一)信息产业是新经济中的核心产业

自从1996年l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发表一组文章中提出“新经济”这个概念之后,对于新经济的讨论颇多,但到底何谓新经济,至今仍是一个很模糊的问题。大多数人所说的新经济是指由于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材料科技和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发展导致经济形态的变化。有不少人则干脆把新经济等同于信息经济,认为新经济是信息产业发展的产物,这是因为:

第一,信息产业是新经济的先导产业。新经济中最突出特征就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产业成为新经济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使信息网络成为新经济社会最重要的大众联系手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认为新经济就是信息经济。信息技术是高科技的先导技术和关键技术,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占有极其显著的地位。

据有关资料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从20世纪初的5%一20%上升到70年代至90年代的70%一80%,在全球GDP中已有2/3以上的产值与信息产业有关。

新经济发端于美国,主要根源于美国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1991-2000年美国经济的高增长,主要源泉是其5000家软件公司,它们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亚于名列前茅的世界500家最大公司。据美国商务部和美国电子协会发表的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5年中,美国经济增长的1/4以上归功于信息产业,如电脑和电讯业的增长是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信息产业为美国创造了15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其产业内职工工资比全国私营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高出73%;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美国1999-2000年前几个月失业率降到24年来最低点,通货膨胀率回落到30年来最低水平。可见,信息产业已成为新经济的先导产业,成为支撑新经济大厦的支柱。信息产业最终将成为牵引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第二,信息高速公路是新经济的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是对新经济时代信息流通和传播的基础设施的形象比喻,它是新经济高速、快捷运行的通道和途径。

大家知道,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任何社会经济形态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基础设施之上的。例如,工业经济时代,社会经济流通的形式是“物质流”,其所依赖的基础设施是铁路、公路、航海和航空线。而人类社会进入新经济时代以后,社会经济流通形式已变为“信息流”,这种经济形态存在的基础是资讯设施。类比工业经济形态下的高速公路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我们称新经济形态下的信息基础设施为“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是新经济时代最显著的标志,它拥有很高的信息量,其信息带宽远远大于现有的电话网和因特网的带宽。它能提供声音、图形、动画、数据和活动电视画面等多种多样的综合。信息高速公路的终端信息服务设备都是多媒体计算机,它能向用户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可见,信息高速公路是新经济的基础设施,对新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新经济社会,信息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它引导着世界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信息的掌握和传播成为决定因素。信息高速公路通过四通八达的通信交通网络转瞬之间就可以把信息传递到全国乃至全球。在工业社会中,一个国家的铁路、公路、航海、航空等运输基础设施往往是提高它的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未来社会中,信息高速公路将发挥如同工业社会的交通运输网一样的重要作用。

信息高速公路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变,全面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入网以后,每个家庭都可以足不出户便知全球事。在经济交往方面,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可从全球获取市场信息进行网上交易。信息高速公路为信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无限的网上商机,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信息产业又成为新经济起飞的跑道。

(二)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如前所述,信息产业促使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开创了人类经济发展的新纪元。实践证明,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经济结构,但从当今各国的经济结构来看,总的趋势是由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结构向新经济时代的经济结构转变,即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上升,超过了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如计算机业、设备业、网络业、信息服务业等信息产业及其相关部门,在现今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中已有50%以上的增加值是由信息产业创造的。比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45%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自信息产业的生产与分配,目前这一比例已达到80%以上;日本1970-1981年投入使用的各类计算机以年平均24.5%的速度增长,信息经济活动创造的价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5%,到1980年已占到经济总额的47.3%,目前,日本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信息产业使新产品和新部门不断涌现,产品更新速度加快,因而使得产业结构处于不断改革和变动之中,近些年来在微型计算机等领域每隔6个月就有一代新产品问世。

篇6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国民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这是我国各行业共同发展的结果,其中房地产行业是经济的增长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那么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有哪些影响,这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得到相应的结论,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做贡献。

二、房地产投资介绍

“投资”一词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经济生活中被广泛地使用着,它具有双重含义,既指特种资金,又指特定的活动。中国人民大学和加拿大吉尔大学合作出版的投资学中,将投资定义为/是将一定数量的资财投放于某种对象或事业,己取得一定收益或社会效益的活动;也指为获得一定收益或社会效益而投入某种活动中的资财。房地产投资是指一种特定的活动,即将货币投入房地产开发、经营、中介服务、物业管理服务和房地产金融资产的经济活动,它是整个国民经济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开发投资指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商品房建设公司及其他房地产开发法人单位和附属于其他法人单位实际从事房地产开发或经营活动的单位统一开发的包括代建、拆迁还建的住宅、厂房、仓库、饭店、宾馆、度假村、写字楼、办公楼等房屋建筑物和配套的服务设施,土地开发工程(如道路、给水、排水、供电、供热、通讯、平整场地等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不包括单纯的土地交易活动。

三、我国房地产投资现状

房地产投资是房地产再生产的首要环节,是房地产业的中心内容,正确把握房地产业投资的规模和投资增长速度及投资风险的问题,对于保持房地产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十分必要。总体上讲,房地产投资包括生产性房地产投资和非生产性房地产投资两类。生产性房地产投资有工业性的房地产投资!商业性的房地产投资和服务性的房地产投资等;非生产性房地产投资有居民住宅投资!事业性房地产投资和行政性房地产投资等。房地产开发投资从2003年以来以年均28.34%的速度增长,远大于国民经济9%左右的增长率。为了对房地产投资有一个更详尽的了解,本章将从房地产的投资主体、投资资金来源、投资规模、投资投向结构等方面对房地产的投资的现状进行研究。

四、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房地产业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从2011 年的统计年鉴的数据得出,房地产业的增加值在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中的比 重分别为:1978年的9.15%、1998年的11.23%、2010 年的 12.89%。可见,其增加值在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占比也在不断上升。因此,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是在不断上升,房

地产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房地产投资结构也生了很大的变化,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之中。房地产业还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先导产业是指在一国经济的某个阶段,能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带动性作用,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房地产的产业链比较长,房地产业的发展需求对其他行业的发展具有“引致需求”的促进作用。比如钢铁、家居装饰及建材等行业,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对 GDP 增长具有间接的贡献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拉动消费,对 GDP 增长具有“引致消费”的贡献作用。

五、我国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与建议

1、主要结论

(1)我国房地产投资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由协整分析得出的长期均衡方程可知,房地产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影响的长期弹性为0.364,即房地产投资每增加1%,GDP增加0.364%。可见,从长期来看,我国房地产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十分显著的。当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协调,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得当的时候,房地产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有阻碍作用。

(2)我国房地产投资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从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来看,在92.05%的概率水平下,房地产开发投资是GDP的Granger原因;在94.88%的概率水平下,GDP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Granger原因。两者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房地产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其对房地产投资也有很大的引致作用。

(3)通过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房地产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影响的短期弹性是0.184,即短期内房地产开发投资每增加1%,GDP增加0.184%。由此我们可知,房地产开发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比短期影响更为显著。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0.229)不是很显著,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房地产业起步较晚,目前很多机制还不够健全,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房地产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与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房地产投资也会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严重阻碍作用。目前,房地产业的稳定发展对宏观经济的意义尤为重大。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制定区域性长、短期政策,合理引导房地产投资

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区域性十分鲜明的市场,而且通过前面所作分析,我们又得出房地产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也有所不同,到其区域性和阶段差异性,结合国家宏观经济大的环境,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长短期区域性调控政策,以正确引导房地产投资的方向和目标,充分发挥房地产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2)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优化房地产投资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房地产直接融资渠道较为狭窄,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但房地产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我国房地产融资仍然主要依赖于银行,在房地产投资资金中,银行贷款大约占60%左右。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问题是制约房地产业发展的瓶颈,解决好房地产融资问题不容忽视。第一,可以通过增加和扩大上市、发债、私募、信托等多种融资渠道,努力提高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的生成能力;第二,可以鼓励房地产企业积极与信用公司、投行、房地产经营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提升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管理能力。

(3)建立健全房地产预警体系,防止投资过热或不足

房地产业是一个关联程度很高的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肩负着拉动消费、增加投资、启动内需、稳定金融等重要功能[7]。新形势下,房地产业更肩负着在宏观经济中促进“保增长”的重任。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的房地产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全国房地产市场信息,就市场运行情况作出科学的分析与预测,正确引导市场,防止出现投资过热或不足,并为政府制定相应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六、结束语

房地产业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同时房地产的发展也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的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因此,我们应该更好的研究房地产投资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情况,使房地产投资为经济增长起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水杏.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关联度的国际比较[J].财贸济,2004(4):81-87.

[2]闫永涛,冯长春,宋增文.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新释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J].建筑经济,2007(6):37-39.

[3]王骇骥.论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原由、问题及启动的近期方略[J].经济评论,20005.

篇7

研究新经济的特征,研究信息经济的特征,是我们考虑现代经济增长特点和方向的一个重要思路。新经济的主要特征至少有三个方面:1、经济的软化。无论是从股市的市值还是从企业的社会影响来看,以“微软”为代表的软件制造业和以“雅虎”为代表的网络业,是新经济中的姣姣者。与钢铁和汽车为代表的工业经济相比,信息经济的特征是“软性”的,软件的研究开放和使用消费构成了信息经济的一大特征,也构成了信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美国新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是,其经济中软性成份比重大大提高。在国际分工深化的情况下,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相比,美国经济日益“软化”,即日益成为以生产软件、进行研究开发和提供高新技术专利为主的知识型经济,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则日益“硬化”,即日益成为以生产以钢铁、原材料和耐用消费品为主的生产型经济。

2、经济的服务化。随着生产性成份比重的相对下降,在新经济中服务业的成份不断提高。美国经济日益成为一种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新经济的这种服务化趋势并不是现在开始的,美国服务业的比重早就超过了制造业的比重。但是新经济的发展使第一、二产业的比重进一步大大下降。例如电子商务的发展使贸易流通服务向新的方向发展,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大扩展了服务领域。从需求角度看,随着物质产品生产率的迅速提高,随着人的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加。正如当年工业化的结果大大降低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减少了生产粮食所占用的劳动力一样,今天经济服务化的结果正在减少经济中物质生产的劳动力,迅速降低第一、二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3、经济的无形化。传统工业化经济的特点是“大”、“重”,产品结构日益复杂,所用材料日益高级。工业化经济是一种看得见的经济,有形经济。但是信息经济本质上是无形的。尽管网络上的信息、电脑的硬件和软件盘片等都是可见的,但是它们的核心功能却是无形的。代表经济增长及其潜力的是技术、知识、软件、信息以及网络等。这些东西与代表工业社会的钢铁、汽车、生产流水线相比,是看不见的,无形的。由信息和高新技术主导的新经济本质上是无形经济。

显然,从新经济的特征看中国经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已经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经济又处于一种新的意义上的落后。

    二、传统工业化目标面临的新挑战

新经济与工业化经济的这些重大的差别表明,现代经济增长的意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增长不仅不只是迄今通行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意义,甚至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所不能充分完全反映的。信息产业的发展确实可以,而且到目前为止也只能通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体现出来,但是它对经济运行、生活质量和财富积累的意义却远远超出了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上的表现。新经济的发展对以传统工业化为内涵的增长提出了挑战,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传统工业化的资源消耗型特征。传统工业化的显著特征是大量消耗资源,包括能源的消耗、原材料的消耗、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有形资本的消耗等,在某些产业中是普通劳动力的大量投入。相应地,传统工业化也以重化工业为标志,重化工业化明显被作为工业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从而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占主导地位。与此不同,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则是以知识和技术密集为特征的,它们大大减少了对能源的依赖,微小的芯片根本上改变了材料消耗的概念。新经济更多地取决于知识和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型劳动者。这使在传统工业化中的资源约束和资本约束现象发生了重大改变。

2、传统工业化的增长局限。传统工业化的增长既受到供给的约束,也受到需求的约束。资源耗竭与资源供应的国际依赖约束了可持续增长,同时从需求方面讲,工业化的最终需求是人们的物质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物质需求的增长空间减小,从而使需求对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在进入新经济以前发达国家的增长率普遍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就在于物质产品生产已高度丰富,在物质消耗方面长期找不到新的增长点。但现代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增长的作用在于,它除了得到传统产业改造和新产品的物质消费本身的需求拉动以外,还创造了大量非物质产品领域新的最终需求而获得新的需求拉动。新经济的持续增长正因为其创造了新的需求领域,而这一领域的需求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

3、传统工业化与国家的国际分工地位。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际间发生了又一轮产业大转移。其特征是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资源消耗型甚至环境消耗型(污染)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尽管这些国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增长,但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却处于相对不利地位。传统制造业增加价值低,而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却有很高的增加价值。这种国际分工使实现了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再一次处于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

4、信息化是工业化后的新经济时代。信息化是人类经济史上又一次巨大的革命。如果说工业化的特征是机器代替了人的大部分体力劳动,那么信息化则是电脑代替了人的大部分脑力劳动,这是这场革命的本质。在信息化时代中,知识(人力资本)在经济活动与生产过程中的要素地位,超越了机器与货币(物质资本)而占主导地位。所以,信息产业的发展决不是一般意义上出现了一个新的产业的问题,而是带来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挑战是时代性的而不是结构性的。由于在新经济时代中主导要素富裕度的差异,以工业化要素为主的经济处于已经处于相对不利地位。

毫无疑问,中国的现代化目标注重的是工业化,而今天我们面对的却是信息化的挑战。

    三、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含义

在上分析表明,中国面临的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是双重的:一是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二是从工业化性质的增长向信息化性质的增长的转变。迄今为止我们较多注意的是前一个意义上的转变,而忽略了后一个更大意义上的转变。正是后一个意义上的转变,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从依赖增加资本投入的增长向依靠技术进步的增长转变,其中包括对某一产业的发展的技术改造,也包括由新的技术发展起新的产品。对于正在经历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尽快走出这第一个阶段是重要的。这不仅因为我们需要真正的高速度,而且因为我国本来就是一个资本和资源匮乏的国家。这种转变也会消除我们仍然存在着的体制弊病在改革后新条件下的反映,各级地方政府以实现增长实绩来体现自己的发展成果,而这种增长实绩的最好表现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大工业的投资直接贡献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强化了地方政府对传统产业投资的积极性。这种指标的性质和体制的特征决定了整个国家粗放型增长的必然性。

我国在90年代中提出了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转变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第一,从主要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建设规模,转变到主要立足于现有基础,把建设的重点放到现有企业的改造、充实和提高上;第二,从主要依靠增加大量资金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第三,从主要依靠增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降低消耗,减少浪费,使同样的物力、人力消耗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第四,从主要依靠经济规模扩张,转变到主要依靠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规模经营、合理布局生产力提高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区域分工效益;第五,从主要追求产值速度和产品数量,转变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品质量、性能和品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价值和市场占有率。

 这一意义上的增长方式转变无疑是必要的和正确的,对中国来说也是紧迫的。但是明显的是,当时这种转变仍然只是就传统制造型经济意义上提出来的,是在工业化意义上增长方式的转变,它并不涉及如何从工业化跨越到信息化的道路问题。

经济信息化从新的意义上提供经济增长新的空间,也为我们提出了从新的角度探索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经济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在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问题上,要注意技术本身的提高,更要注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会大大提高传统产业的集约化程度。

第二,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估计已经达到了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这一估计显然是粗略的也是困难的,但基本上可见其重要性。由与信息相关的软硬件生产和各种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显然是现代新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产业整体结构的大跨越,而不只是在传统产业内部的技术改造。

篇8

关键词:钢铁产业;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唐山

一、唐山钢铁产业发展现状

唐山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重工业城市,近几年来唐山市的经济发展已稳居河北省前列,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钢铁产业的发展。唐山可以说是一座“因钢而兴”的城市。目前唐山市的粗钢产量将近6000万吨,占河北省总产能的一半左右,占全国的近1/10。随着唐山钢铁工业的继续发展,2011年唐山钢铁、建材、能源、化工、炼焦、电力六大高能耗行业完成增加值1378.32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钢铁工业完成增加值951.67亿元,增长4.1%,比重比2010年回落6.5个百分点。其中生铁6567万吨,增长4.2%;粗钢6832万吨,增长3.7%;钢材7396万吨,增长5.4%,动车组增长1.2倍,运输机械增长2.8倍。规模以上企业户均产值达到4.36亿元,比2010年提高9126万元。产值突破亿元的企业656家,增加112家;突破10亿元的企业101家,增加31家;突破50亿元的企业24家。此外,2010年唐山还实施了首钢迁钢等280个结构调整重点项目,精品钢比重达到63%。通过深度联合重组,预计2015年,唐山全市钢铁冶炼企业将整合至5家企业集团,打造两至三家千万吨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精品钢比例将达到80%,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强市。以曹妃甸工业区、南堡开发区、乐亭新区为依托,加快化工产业发展,唐山将完成从传统产钢铁业大市向钢铁强市的精彩嬗变,打造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工临港钢铁产业基地,同时,唐山作为河北省经济中心的位置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唐山钢铁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对竞争优势进行最为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对当代国际贸易竞争方式和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竞争优势菱形模型,也称为“钻石模型”(见图1)。

这一模型的中心思想是一个国家有特色的产业能持续创新与升级,从而获得国家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该国在以下四方面的条件:生产要素条件、需求状况、相关支持产业和企业战略结构和激烈的同业竞争。波特强调,产业的竞争优势是国内各关键因素彼此长时间强化而衍生出来的,任何一个关键因素弱化都会影响产业升级的潜力。钻石模型以四大关键因素为支撑点,彼此环环相扣,组成动态的竞争模式,描绘了建立、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实际可行进程。

(一)生产要素

波特将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高科技人才、现代化电信网络、尖端学科研究机构等。从基本要素的角度看,唐山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质地优良、分布集中、易于采选,为唐山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着重要的资源保障。而且唐山市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与北京、天津毗邻,还有被誉为“河北一号工程”的曹妃甸大型矿石码头,交通发达便利。唐山拥有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区位优势,为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从高级要素角度来看,唐山拥具有的唐钢集团、首钢集团、河北联合大学等人力资源优势,但科技创新投入比重低。据统计,2008年唐山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76%,低于国内同类经济规模城市1至2个百分点。同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仅占增加值的2%,低于全国、全省0.6和0.3个百分点;全市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创新平台的数量仅为国内同类经济规模城市的50%;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高级生产要素对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因此,唐山钢铁产业需要在提高科技拖入强度、加大技术长信力度上继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

(二)需求状况

需求状况是指国内市场对该项产业提品或服务的需求情况。国内市场需求是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国内市场需求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他会刺激企业改进和创新。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快,对钢材的需求量很大,目前中国已成为最大的钢材消费国。2010年,虽经历房地产调控、“限电限产”等不利因素,但钢铁需求旺盛,行业总体运行状态平稳。尽管受全球经济集体减速以及国内紧缩政策影响,由于国内保障房建设、铁路及农田水利建设等,2011年中国钢材需求仍会比较旺盛。中国钢材的消费,从2006年到2010年的平均速率为每年增长17%,中国钢铁协会的预测显示,作为世界最大的消费经济体,2015年中国的钢铁需求可能比2010年上涨25%。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钢铁需求将会翻番。因此,如此巨大的钢铁产品需求,为唐山钢铁产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其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相关与支持产业

波特的研究提醒人们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上下游情况对产业竞争利提升的作用表现在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竞争力。钢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与其相关的上游产业主要包括铁矿石,焦煤开采,焦煤炼焦炭等。其下游产业主要包括机械,家电,汽车等。上游产业是唐山钢铁产业发展的瓶颈。钢铁行业是能源、水资源、矿石资源消耗大的资源密集型产业。目前,唐山铁矿石可开采量仅余33亿吨,若完全依赖当地资源,仅能开采12年。煤炭可开采量目前只有19亿吨,仅能维持50年的开采。此外,铁矿石、焦煤等重要原料的价格都在持续上涨。因此,矿石、煤炭等行业的发展将制约着唐山钢铁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唐山钢铁下游产业类别广数量多,包括炼铁、炼钢、钢压延加工,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建材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还有钢铁物流业及三产业等。下游行业需求的多元化、高端化将拉动唐山钢铁产业的发展,为唐山钢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对提高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产业战略组织与竞争状态

波特认为,激烈的国内竞争会促使公司想方设法提高生产效率,加大创新力度,强化品质意识,降低生产成本,并为提高高级要素的档次而进行大量投资,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创建世界级的竞争者。目前,唐山钢铁行业效率低的根源就是行业集中度低。由于历史原因,唐山钢铁企业数量过多但规模偏小,因此效率低下。众多钢铁企业为了抢占市场无序竞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企业将竞争的重点放在产品的数量而不是产品的质量上,造成了钢铁产业结构的失衡。作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2010年唐山钢铁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近十分之一,但是钢铁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企业间的无序竞争等,导致了整个行业效益下降。

三、提升唐山钢铁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唐山钢铁产业面临着国内外政策环境、金融环境、资源环境等的压力,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铁矿石价格上涨,成本大幅提升;第二,研发投入低,缺乏技术创新;第三,产业集中度低,竞争日趋激烈。为此,要有针对性地加快唐山钢铁产业的战略调整,以提高钢铁产业的竞争力。

(一)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建立稳定的矿石供应渠道

随着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资源战略已经显现为我国钢铁业发展的首要战略,钢铁企业竞争正演化为首先是争抢矿产资源之争。唐山冀东铁矿区与鞍山和攀枝花是全国三大铁矿区,总的来说唐山自产铁矿石供应情况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唐山钢铁业之所以发快,很大程度上是受惠于铁矿业的快速发展。唐山自产矿的保障供应是化解国际矿石涨价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抗争全球三大垄断矿主,提升唐山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加快开展铁矿资源的勘探勘查工作,加大勘探投入,加快后备矿山建设,搞好资源的战略储备。同时,要加快利用曹妃甸矿石专用码头,配套在曹妃甸工业区建设矿产品物流中心。此外,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资源市场,引导和鼓励唐山钢铁企业及矿山企业施行走出去的战略,以解决唐山铁矿资源不足。加快形成强大的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体系,确保唐山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完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作为高级要素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因素,不仅因为其本身为高级要素而且还可以创造高级要素,因此,在提高产业竞争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加以重点培养。因此,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唐山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抓住国家倡导和力推创新试点市建设这一契机,以创新为核心,以钢铁企业为主体,以市场要求为导向,以钢铁产业为目标,加大工作力度,集中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资源,培育创新型企业,力求将唐山钢铁产业建成国内一流的技术创新中心、知识创新中心、高层次人才聚集的钢铁研究中心。这是增强唐山钢铁工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实际需要,也是建设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实际需要。科技创新是钢铁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只有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唐山钢铁产业的发展才能拥有更为坚实的基础。

(三)加大钢铁工业重组力度,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

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经验表明,钢铁行业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强调规模经济,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一体化经营,钢铁企业的规模扩大和重组并购而提高产业集中度。因此,唐山发展钢铁产业必须走规模经济的道路,这既可以通过集团生产设备大型化及其集团成员企业规模的扩大来增加钢铁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以通过系列化和专业化。为此,应鼓励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互相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减少钢铁生产企业数量,实现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优化。通过组成钢铁工业协会,实现以“品种、质量、整合”为重点的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力图把唐山建成中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同时,以首钢搬迁为契机,以首钢和唐钢为主,抓紧抓好在曹妃甸地区建设具有21世纪世界先进水平的1500万吨钢的大型钢铁联合集团,构造唐山钢铁工业发展新板块,形成唐山钢铁工业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提高唐山钢铁产业集中度的同时还要扶持一批有规模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骨干企业,搞好专业化分工,尽快形成各自的竞争优势,增强钢铁行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带动唐山市经济立足京津冀,迈出环渤海、走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中信出版社,2007.

2、李晴.唐山市钢铁业的机遇与挑战[J]经济,2008(5).

3、王天义,张建忠.唐山钢铁产业群发展前景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9).

4、尹宝军.唐山钢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

5、华芳,孙秀春.陶瓷产业如何与钢铁、煤炭等产业共同构建唐山特色现代产业格局[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0(3).

篇9

上半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强劲回升势头,尤其是投资、出口、工业生产和金融等多项指标增速为近年来最高。针对当前经济形势,有观点认为投资高增长造成生产资料瓶颈,我国经济已经出现过热苗头,宏观政策导向应避免出现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我们认为,当前经济实际上正处在由政府主导型增长方式向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拉动型增长方式转变的新阶段,是在实施多年积极财政政策和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共同作用下,经济增长自主性增强的集中反映,并不存在过热现象。今后一段时间内,应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把就业、再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突出地位,维护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从物价回升力度看,我国经济尚未出现通货膨胀

经济过热是指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导致物价水平持续、全面、大幅度上升,是经济供需矛盾最直接、最突出的反映。尽管今年上半年物价水平延续了2002年最后一个季度的向上走势,但短期内物价回升力度有限,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1、生产资料价格等价格先行指标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自2001年5月到2002年10月,生产资料价格一直为负增长。受伊拉克战争导致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和投资增速加快引发中间产品需求增加的影响,从去年11月开始,原油、钢材、部分有色金属等价格大幅上升,带动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由负转正,并在今年3月份达到最高值8%。随着美伊战争结束及联合国取消对伊拉克制裁,国际原油价格逐月下跌,我国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明显放缓,第二季度3个月的涨幅比3月份分别低0.2、1.9和2.6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是消费价格的先行指标,一般先行1-3个月,生产资料价格回落预示未来几个月消费价格涨幅会趋慢。

2、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没有传导到消费价格上,消费品价格水平没有出现普遍上涨趋势,说明我国经济面临的通货紧缩压力虽有所缓解,但摆脱通货紧缩的基础不稳定,根本谈不上经济过热今年头6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了0.6%。其中受非典和蔬菜季节性价格上升的影响,食品价格上涨了2.2%;食品以外的其它7类消费品中只有住房、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这2类价格轻微上涨,涨幅分别为1.4%和1.3%;其他5大类消费品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没有传导到消费价格上,一方面说明即期居民消费需求仍显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和工人没有工资谈判能力的情况下,劳动成本增长缓慢,也意味着我国收入不断向资产所有者和经理层集中,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未来消费动力不足。

3、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经济存在通货紧缩压力目前,通货紧缩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最重要问题之一。imf在2003年4月份公布的一份关于通货紧缩的研究报告中指出,1997年以来,35个工业国家和包括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消费者价格指数,落在负增长区间的概率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全球通货紧缩趋势日益严重。

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近50%,多数可贸易品的价格受制于国际市场。在全球通货紧缩趋势日益严重的条件下,我国可贸易品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很小。由于外资大量流入和高达3400多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即使国内出现可贸易品供给不足的局面,也有足够的财力通过扩大进口平抑物价。约束经济扩张的资源限制,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进口来解除。

4、垄断服务行业的改革,减轻了部分产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压力“十六大”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打破行业垄断、促进企业间竞争,减轻了垄断行业价格上涨的压力。其中,通讯价格稳中趋降。今后垄断行业价格上涨,对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拉作用不会明显增强。

从资源利用和增长持续性来看,经济未出现过热

经济过热也表现在,实际经济增长速度持续高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导致经济资源供应紧张和要素价格大幅上升。从资源利用和增长持续性来看,目前我国经济还不能称之为过热。

1、生产要素未得到充分利用,现实经济增长仍低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潜在增长率,是指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时的增长率。对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不同的机构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如摩根斯坦利(2001)认为,中国潜在增长率为10%;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认为在7%-9%之间;国家信息中心测算为8.5%左右;经济学家刘国光(2002)认为在9%左右;吴敬琏教授则认为在8%左右。

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对经济资源利用的程度来看,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远远低于潜在增长率。原因在于:1、劳动力利用程度偏低。与经济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就业压力不仅没有减缓,而且日趋严峻,就业弹性持续下降。上半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4.2%,比2001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加上农村隐性失业人口,这一比例将更高。中国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2、从资本投入来看,虽然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较快,但金融机构存贷差依然呈扩大趋势。截止今年6月底,各类金融机构存贷差达到4.5万亿,比去年同期净增加0.9万亿。3、从技术进步角度来看,在大量科技成果得不到转化的同时,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因得不到技术支持而生产设备落后,产品质量、档次、性能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

2、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不稳经济过热,还要看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如何。如果经济增长仅在几个月走高接着急转而下,只能算是经济剧烈波动而不能说是过热。由此作出经济过热的判断缺乏理论支持。从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或前景来看,支撑中国经济继续走高的因素并不是很多。消费方面,尽管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部分城镇居民住房、汽车、旅游、消费类电子通讯产品、教育和文化体育休闲等新消费热点,带动了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就业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的良性循环,但这些消费热点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城市不到20%的消费群体,大部分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考虑到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等原因,短期内消费要实现高增长是不太可能的。出口方面,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朝鲜核危机、中东局势、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和组合、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和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等,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我国出口能否继续保持高增长,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投资方面,虽然上半年投资增长达到近10年来最高增速,但目前的企业设备更新投资较快增长有结构调整的性质,是对前几年设备更新投资过少的弥补;另一些则与地方政府加快城市化建设密切相关。如城市改造、路桥建设、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开发等。但不管投资增长多快,它都属于中间需求,其所创造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如果没有最终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的支撑,越不过“惊险的一跳”(马克思语),其价值得不到实现,这种高增长是不会长久持续的。

从新一轮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看,近期不会出现总体过热

从引发经济周期的体制因素来看,我国经济近期内不会发生总体过热的情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根源在于投资和消费的剧烈波动。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国民收入超分配以及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等,带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和引发消费需求膨胀,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1984和1988年两次经济过热基本上是由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所致。从投资角度来看,我国投资总量中,国有投资所占比例过高。国有企业在缺乏有效产权约束下的“投资饥渴症”,导致投资屡屡膨胀,投资盲目性很强。在经济短缺的卖方市场环境下,生产产品不愁没有销路,企业缺乏市场约束。正是在这种体制条件下,企业投资行为的内在扩张性很强。当整个社会经济环境有所放松时,总投资就会发生快速膨胀。投资增长超出经济的承受能力时,经济出现过热。1993-1994年的经济过热,就是典型的由投资需求快速增长所引起的。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我国总投资和总消费受市场约束越来越明显,导致经济周期波动性减弱。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市场约束的增强,加之商业银行防范风险、加强信贷管理,国有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有企业的“投资饥渴症”。国有企业的投资理性化程度有所提高。非国有企业由于其天然的市场化特征,投资风险与效益意识较强,投资内在约束机制较强。所以社会总投资的盲目性减少、波动性减弱。

从总消费的角度来看,随着国有企业、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等制度改革,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增幅放慢、消费预期减弱等,消费需求呈现平衡增长态势。由此表明,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已经转化为总体上供求平衡甚至某些领域供过于求的格局。1997年政府采取扩大投资、刺激消费的政策,也充分说明我国总投资和总消费行为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经济不会再发生90年代中期以前那种忽冷忽热、大起大落的局面。

从去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是我国自1998年以来采取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累积性结果。由于这轮经济周期经过了一个较长的启动期和调整期,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持续性和自主性增强。既不存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也不存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因此,国民经济的高增长、低通胀局面仍将保持较长时间。

部分行业的高增长以需求为依托,不会引发经济过热

不论是持经济已经存在过热观点的学者、还是认为经济存在过热苗头的人,其主要理由在于当前电力供应紧张,部分行业(如房地产、汽车、钢铁等)增长过快,行业风险持续加大。但我们认为,今年部分行业供应之所以出现短缺现象,并非经济过热导致的必然结果,而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们在“经济增长需求约束”假设的前提下,对部门行业实行限产保价,原有供求条件下的资源供给势必适应不了当前经济扩张的需要。实际上,我国生产要素总体上供应充足,只要政府不再沿用传统的计划手段限制某些行业的发展,一旦市场需求出现上升的信号后,供给有能力作出较快反应;经过不长的调整周期后,这些行业的价格上涨和供给不足的局面不难改变。

从电力工业看,随着上半年经济的高增长,我国部分地区确实出现了电力短缺现象。有人认为这是经济过热的一个重要表现。可实际上,当前的电力紧缺只是暂时现象。其原因:一是由于局部水电比例较高的地区受今年枯水年份的影响较大;二是煤电价格之争未决,相当部分发电煤未到位,影响火力发电的增长;三是政府为三峡水电预留市场空间,近年来,批准电力项目较少,对电力供应有所影响。上述情况在下半年将逐步得到解决。由于今年夏季雨水较多,下半年水力发电将大幅增长。5月份国家已批准发电煤吨价提高8元,发电煤合约将履行,预计下半年火力发电供应量将明显增加,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将大大缓解。此外,去年以来国家新批准上马一大批电力项目,明年将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因而电力不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

近年来房地产投资一直保持30%左右的高增长态势,尤其是今年上半年达到了34%,高出去年同期1.1个百分点,为投资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并不能据此认为房地产行业就存在过热现象。主要原因:一是房地产投资高增长有实实在在的需求支持。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全国商品房销售增长达44.8%,增幅高于上年同期(22.4%)一倍左右,也高出同期投资近11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中92%以上由个人购买。如果说当前房地产有问题的话,问题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批转环节,开发和销售环节并没有多大问题;二是规范并不意味着限制。央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其初衷是出于规范银行信贷行为、降低金融风险、限制需求不大的高档住宅的建设,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在中国融资渠道十分有限的条件下,银行信贷必然成为房地产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今年以来,房地产新增贷款占整个银行信贷增加额的比重已在40%左右。土地批租成为孳生贪污的温床,房地产业腐败案件频频发生。因此,央行121号文件出台是情理之中的事,并非要限制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从汽车行业看,上半年全国汽车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汽车生产累计增长32.2%。据此有人认为汽车业也存在过热苗头。单从生产或者供给的角度看,汽车生产增速确实较高。但考虑到汽车销售和需求情况,上述担忧实属不必。据最新统计,上半年新品车型不断投放,国内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累计销售203万辆,增长32%,产销率达到97.6%。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汽车出口基数较低,但增长异常迅猛。上半年汽车累计出口4.4万辆,同比增长2倍。可见,上半年汽车业发展呈现供需两旺的良好态势,并不存在真正的过热现象。从长远看,目前我国城镇家庭轿车普及率不到1%,家用轿车需求前景极其广阔,汽车工业高速增长仍将维持较长时间。

从钢铁工业来看,今年上半年钢铁工业增长较快,价格高涨。有观点认为钢铁工业过热。其实,目前钢铁工业较快增长有充分需求支持。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包括修建高速公路、西气东输、城市化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二是工业增长需要大量钢铁,如汽车工业的高增长等;三是房地产建筑用钢量很大。目前,钢铁消费的三方面需求都很旺盛,可以支持钢铁的较快增长。但是局部地区钢铁行业也确实存在低水平产能增长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总体看,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生产要素供给可以支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当前经济发展不存在引发总体过热的现实条件。因此,目前不宜出台防止经济过热的政策措施,而应保持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把就业、再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下大功夫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过去,我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明显,经济扩张期较短而收缩期较长,大起大落的波幅较大。为了尽量延长新一轮经济扩张期、充分发挥经济增长潜力,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要及时调控,努力使国民经济运行水平向潜在增长率靠拢,并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顺利安全淡出创造条件。

1、调整银行监管考核指标,规范商业银行经营行为今年以来的情况显示,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与商业银行刻意降低不良贷款比例有关。在监管考核重点方面,监管当局更多强调了降低不良贷款率和增加利润的重要性,同时政府可能部分支持各商业银行在3~5年内通过股份化改造最终“整体上市”的改革设想。商业银行意识到,不断增加贷款,既可降低不良资产比例,又可增加当期利润,还能够大大改善银行资产负债表,为上市创造条件。银行备付金率下降和银行贷款猛增,是国有银行贷款行为改变的必然结果。所以,如果需要对贷款增长速度和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有所约束,关键还在于促使银行有良好的行为方式。现在看来,要求国有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并在3~5年内财务上有重大改善,达到整体上市的水平,确实勉为其难。今后,在继续要求银行降低不良贷款率、增加利润、加快公司化改造的同时,应当同时注重减少不良贷款的总量,强调防范风险和增加透明度的极端重要性。

2、尽快出台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相对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经历非典冲击后,居民收入水平下降,国家没有财力为居民增加工资,于是人们把提高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问题,聚焦在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我国现在的800元起征点,是20年前制定的。20多年来随着物价上涨,居民收入也大幅提高,800元的起征点显然太低。上海已率先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1000元的个税免征额;广州与杭州去年也将个税起征点,实际分别抬高到1260元和1100元;深圳和珠海分别是1600元和1400元。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已势在必行。我们认为,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初是方案出台的最佳时机。目前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对于树立政府形象、稳定消费者信心、促进消费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在国外,人数不少的中产阶级是最稳定的消费群体。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还没有哪个阶层能被称为“中国的中产阶级”,因而消费需求的增长也存在不稳定因素。在一定时期通过提高工资、调整税收政策以及推进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等方式,提高一部分人的收入水平,改变我国“金字塔型”收入结构为“纺锤型”收入结构,培养我国的中产阶级,这对于扩大消费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调控投资增长,减少行政干预今年各地投资增长热情较高,出现一些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现象。对此国家不应采取一刀切的限制措施,而应制定规范合理的条例法规,用市场办法引导投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市场自动纠错的作用。一是国家应制定多种行业发展规划,定期公开披露行业信息,引导企业投资健康发展。二是对国家重要行业建设制定合理的质量、技术、环保、节能等行业准入标准和门槛,各种投资主体只要符合标准,便可进入,减少行政干预。三是防止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和房地产开发热潮,要从批租土地这个源头入手,严格控制各级地方政府随意出让土地的行为。四是整顿各类经济园区和开发区的发展。开发园区建设一定要与解决农民就业和生活问题相结合,不能再走发展工业牺牲农业的老路,不能造成新的“低保无份、就业无门、种地无田”的三无农民。

篇10

关键词:钢铁企业;环境经营;钢铁产品生命周期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026-03

钢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随着钢铁企业的迅猛发展,高污染和高能耗等负面影响逐渐成为钢铁企业发展中频亮红灯的警戒线,尤其是2012年,钢铁行业整个行业普遍亏损,全年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如何在发展环境经营工作的同时,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钢铁企业应借鉴发达国家环境经营的成功经验,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做好我国钢铁企业的环境经营。

一、我国钢铁企业环境经营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国内钢铁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与治理水平相对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了质的飞跃,对环境经营理论有了深入理解,许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运用环境经营的理念也得以解决,但与发达国家钢铁企业相比,还是有着不容忽视的明显差距。

(一)环境经营理念覆盖面狭窄

部分国内钢铁企业意识到环境经营的重要性,但是很难将其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应用,导致环境经营理念的覆盖面窄的局面。具体表现在,钢铁企业使用科学的生产技术在某一生产环节做到了环境经营,但追求局部的效益,而忽视了整体效益,没有覆盖到整个生产链,更没有考虑到上下游企业组成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二)环境友好设计研发力度不够

如今,绿色消费的浪潮在全球范围内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内多数钢铁企业仍然只在乎产量,而不重视环境友好型产品的调查、设计与研发。国内多数钢铁企业仍停留在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型”企业,生产着大量同质化的钢铁产品,而如今国际市场的“绿色壁垒”也使这些钢铁企业的效益受损,相比更注重环境友好设计的企业没有任何竞争力。

(三)污染治理与防护未合理实施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钢铁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国内多数钢铁企业环境经营理论相对不成熟,而且污染物的防治与处理水平较低,所消耗的能源多,以至于增加了环境负荷。因此,对于污染物的防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对周边环境的保护严重不够

我国多数钢铁企业的选址遵循临近资源的原则,因此造成对周边资源的严重依赖,多数周边资源都被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而且,其周边环境污染也都非常严重,多个钢铁企业由于对周边环境污染严重而被处罚,这不仅减少了企业经济利益,而且有损企业声誉,这些都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限制。

(五)缺乏技术交流与合作

如果仅凭企业自身力量,把环境经营融入自身实践当中是非常困难的。在当前,多数钢铁企业在生产工艺、“三废”资源化、节能减排等各方面的技术都无法达到环境经营的实践要求。以矿石副产品的提炼技术为例,目前多数的钢铁企业对矿石加工副产品的提炼技术低下,导致很多的半生矿物被忽略浪费。在现阶段,多数企业都以依靠自身的技术为主,这也是环境经营无法有效深入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日本新日铁环境经营的经验借鉴

新日铁2012年10月并购日本第三大钢厂住友金,成为新日铁住金钢厂,以产量计,该公司为全球第二大钢厂。新日铁是日本最大的钢铁企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集团公司之一。在合并前的2008年,新日铁粗钢产量3 294万吨,销售收入47 698亿日元,利润1 550亿日元。2012年粗钢产量达4 590万吨,这与其几十年来在环境经营方面取得的成效是密不可分的。

(一)新日铁环境经营的管理理念与框架设计

新日铁公司为了做好环境经营工作,设立了环境管理委员会,在本部专门成立了一个环境事业部,并在研究中心设立环境研究员。新日铁环保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减少环境负荷,从而建立环境保护型社会。新日铁环保工作的内容是从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技术和材料出发,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各种资源和能源,以及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新日铁环保工作的目标是将环境经营理论融入到生产的各个环节。

(二)新日铁环境经营的实践及效果

首先,炼铁系统二次能源的利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不仅使98%的固体废弃物资源得到重新利用,而且90%以上的能源得到了循环回收利用,最大程度的减少了钢铁生产中的能源消耗。

其次,高炉炉顶煤气的余压回收透平发电装置的运用。这种既无燃料,也无环境污染,而且发电成本又极低的高炉炉顶煤气的压力能及热能发电的方式,其每年回收的能源和资源相当于11万吨的标准煤。

除此之外,新日铁还加强自我技术的研发。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焦炉煤气提氢技术的研发。2005年,新日铁在濑户建成了“濑户北加氢站”,运用该技术可以达到年输出约40亿立方米氢气,可供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使用。再如,废弃轮胎的干馏气化加工。干馏气化产生的煤气来替代燃油,不仅降低了成本,更是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目前新日铁每年可以处理20万吨废塑料,为社会分担了处理废弃塑料制品的压力。

三、韩国浦项制铁的环境经营经验借鉴

2007年浦项制铁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之一,产钢量达到了3 278万吨,位居世界第四位。作为世界最大的钢铁集团之一的浦项制铁把环境经营的理念融入企业生产和企业文化中,连续六年荣获“道琼斯可持续发展企业”,在环境经营领域取得的成就非常显著。

(一)浦项制铁的环境管理框架

浦项制铁的环境管理框架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环境能源委员会和在总部、浦项制铁所和光阳制铁所设立的环境能源部。其中,环境能源委员会是做出各项重大决定以及对环境能源部门的资料进行审议,负责环境管理和监督的工作。环境管理的基本方向和国内外相关业务由总部的环境能源室执行,现场所有部门的环境管理实践计划由浦项制铁所及光阳制铁所的环境能源部建立并执行。

(二)浦项制铁环境经营的实践及效果

首先,在环境经营技术研发方面,浦项指铁的成效非常突出。浦项制铁投入成本开发出一系列带钢连铸技术和可以代替高炉功法的“FINEX”排热回收技术,这些引领了世界钢铁企业的技术创新。尤其是“FINEX”技术,这是一种直接使用煤和粉矿的熔融还原炼铁技术,省去了传统炼铁的烧结和炼焦工序,这为实现节能减排的部门任务做了铺垫。

其次,对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效果明显。为了提高副产物附加值,浦项制铁制订了相应的任务内容:含铁副产物的回收利用;钢铁炉渣的资源化再利用,可以打造成海洋森林项目;放流水的再利用,将压延废水按含氯量高低进行分类收集,再各自进行处理。

再次,实施清洁生产,将环境保护与生产实践进一步融合。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出品,浦项制铁都将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实施产品绿色设计和材料优化管理、投资清洁煤转化和研发熔融还原炼铁技术、还包括提高循环用水率,实现了清洁生产。

最后,浦项制铁经常与相关研究所和学术机构进行交流。浦项制铁参与了国际钢铁协会、国际不锈钢协会和东南亚钢铁协会等知名的国际钢铁有关的交流协会,通过紧密的信息交换与世界各钢铁企业举行的技术交流,可以更好的解决国际性环境相关问题,这也为企业未来的环境经营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储备。

四、日韩钢铁企业对我国钢铁企业环境经营的启示

(一)制定全面而系统化的环境经营战略

钢铁企业要制定全面而系统化的环境经营战略,应时刻关注国际钢铁的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明确企业在各给阶段的任务目标,针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做好各种备案计划。基于日韩钢铁企业环境经营战略的框架,我国钢铁企业要做出符合自身要求的管理措施,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以企业自身为出发点,带动上下游产业进行环境经营,达到产业链的效益最大化。在上游产业方面,为使钢铁企业上游矿产资源供应商做好环境经营,首先,企业应以自身为起点,做好上游矿产资源和化工原料供应产业的合理并购或持股,进而实现效益一体化;其次,强有力的督促措施也是尤为重要,做好绿色采购工作,从生产源头抓起,对原料进行严格检测和环境的绩效评估,为后续企业环境经营工作做好铺垫,促使原料供应商自觉践行环境经营。

在下游产业方面。与钢铁企业相关的下游企业种类繁多,而且数量庞大,所以可以对下游企业进行环境经营的指导,通过鼓励下游企业将固体废弃物进行回收,所回收的固体废弃物可以抵扣钢铁产品的进价。

(二)进一步完善产品生命周期评价

如今,国内钢铁企业产品种类繁多,各个领域都有涉及,而每种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不同的,因此环境受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大小也不同。钢铁企业有必要掌握产品的生命周期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使钢铁产品具有生命周期。具体来看,首先应将生命周期评价的扩大至下游加工过程和使用阶段,而不应只包含对上、中游加工过程的评价。其次,进一步加强从产品研发到产品使用的评价数据中环境因素的影响因子。

(三)加大环境友好型产品的设计研发力度

环境友好型产品的设计过程可以采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来开展绿色设计,具体包括材料的选择,产品结构和制造过程的确定、包装和运输方式,产品使用到废弃物的处理等都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可以提升企业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满足环境的需求,开拓新市场,增加销量,从而增加盈利。

(四)扩大生态恢复建设范围

首先,为了避免无节制开采钢铁企业周边的矿产资源,防止出现资源枯竭,应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开发规划,根据企业生产力和技术水平适度开发,对于尚无法加工提炼的资源进行保护,对已经造成的破坏进行修复性保护。

其次,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有效吸收温室气体,净化空气中的粉尘。因此,国内钢铁企业应该与当地政府协调合作下,加大公益性绿化的投资,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制订绿化方案,有阶段性的开展环境经营工作,比如,道路周边小型灌木林的栽种,闲置土地的草皮绿化覆盖等。企业公益型环保设施的建设,既承担了社会责任,树立了企业形象,又改变了城市面貌,优化了城市环境,是明智的多赢之举。

(五)广泛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

国内钢铁企业在环境经营的探索中不能只凭借自身的力量,应该以开放的观念走向世界,加强同国内外钢铁企业的先进的环境管理技术的交流合作。把握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多与权威技术研究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为国内钢铁企业探索环境经营的道路上注入持久生机与活力。

(六)树立绿色营销

首先,培养绿色营销观念。绿色营销观念要求钢铁企业应该把环保意识贯穿于整个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并且要求对绿色营销的优势要有敏锐的洞察力,积极开展绿色市场营销活动,以消除、减少产品和服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其次,树立绿色企业形象。钢铁企业应加大环保项目建设投入力度,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创造绿色品牌,做好绿色公关工作,以此得到社会公众的好感、信任与认可,以减少市场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最后,拓展绿色营销渠道。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能为企业带来融资和高科技人才,将是使形象力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好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浩,朱晓林.我国钢铁企业的环境经营策略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

[2] 张剑桥.新日铁环保活动与技术的前景[J].炼钢与炼铁,2006,(3).

[3] 周维富.我国钢铁工业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