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发展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
1. 从自身的发展看,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大学目前正处在一个阶段性质变过程,或者说,我们的大学经过“985”、“211”的建设正在产生一个质的飞跃。从我们自身发展来说,有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来说明这一点。许多高校在最近几年“985”和“211”建设以后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这种变化虽然是缓慢发生的,但却是令人振奋的。除了刚才谈到的毛入学率超过20%,硕士生、博士生都有大幅度的增长等等这些量化的指标之外,还有一些质的变化。这种质的变化潜移默化地表现在老师的群体当中,也表现在我们学生群体当中。比如说给我感触比较深的,我们的老师在谈论到关于学科建设、科研方向的时候,对国外目前发展的动向,对目前世界发展的最新成果,对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正在研究什么、我们这个学科国际上谁做得最好,正在研究什么,对这些东西了解得越来越深,而且我们的老师在做自己学科规划的时候会自觉地以这些样板作为自身的学习榜样,来规划自己学科发展。老师在确定研究方向、申请研究课题的时候,也会自觉地把目标定位到世界先进水平这样一个目标上来,并做出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这种点滴的影响,让我感觉到我们的大学正在面临一个质变的到来,这个质变的到来是经过前期几代人的积累,正是这种不断的积累使得现在我们的大学有实力有资本来谈论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这样一个基本目标。
我们中国的大学,尤其是经过“985”和“211”支持过的大学,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学术水平、学科发展水平、师资水平、确实面临着这样的一个质变的到来,包括刚才各位校长谈到的如何把自己学校定位在世界一流这样一个标准,而且在近些年要有比较大的发展。这些话可能在10年前我们不敢说,现在我们可以说,我们正在面临这样的一个质变的到来,这是从我们自身发展的现状得出的一个结论。
2. 从社会的需求看,中国的经济连续多年呈现出一个快速发展的势头,这样的发展势头要求高等学校必须跟上国家的发展步伐。如果落后于社会发展步伐,高等教育将会被社会淘汰,社会需求也要求我们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甚至要超过社会发展的步伐,要起到引领的作用。社会需求也要求我们要有一个质的变化,我们自身不能无动于衷,我们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对自身的发展进行适度的思考,进行适度的变革。
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
我们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发展阶段,但是我们在发展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如果我们一旦忽视了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发展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第一个问题是大学的社会功能被边缘化。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问题。高等教育体现育人的功能,体现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体现社会服务的功能,这三大功能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尽管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很迅速,但是在关于国家发展命脉的重大问题上,很少看到以大学作为主要的载体,或者以大学这一群体为载体所发出的声音。或者说我们大学学者、教授在不同的组织背景下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但是高等教育,尤其是我们国家知名大学这一群体所发出的声音微乎其微。我们的大学作为一个行业,作为一个领域,发出的声音太微弱了。但是人才和思想,恰恰是来源于高校,所以这方面我们不能不反思大学的社会功能被边缘化。这其中有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我们自身不足的问题。我们没有有意识地把高等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把大学的资源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长此以往,大学在社会发展中的立足之地将会越来越少。大学本来是社会的一个思想库、知识库,一个信息中心。在社会发展中,取之不尽的信息和思想很多都是来源于大学,但是现在这些信息源往往都被分散了,我们自身没有充分的组织利用好大学的思想、知识,也就是说大学的功能没有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换句话说我们没有把大学自身的优势与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个问题是大学的办学特色。大学的特色是大学生存之本,所有一流大学我们都能指出他们的办学特色,如哈佛、斯坦福等。一流大学不可能所有学科都是一流,但肯定要有几个或者若干学科是世界一流,这恰恰反映了大学的特色。如果我们的大学各有特色,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舞台上会有一席之地。但现在中国大学的特色被弱化了,一所大学不可能包揽所有社会对大学的需求,而是应该瞄准某些方面确定办学方向。老百姓不清楚某个大学哪些方面比较好,这是我们自己没有做好宣传。实际上一个大学要瞄准自身一两个有特色的发展方向,就能够在社会上有立足之本,同时也能带动自身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从而促使办学质量提高。特色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办学方针问题,教育必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必须服务于社会。
第三个问题是大学的科学评价体系问题。我比较主张对大学有一个科学评价体系,这是办学方向问题。如何对大学科学评估,不是名次高低问题,而是大学发展方向的引导问题。大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仅仅对一流的大学来讲,把大学的精力和注意力,把老师的积极性集中到学校发展的内涵上来,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科学规律的。英国在大学评价中会评选出若干个优秀的学科,这使得老师把精力集中到本学科的发展上,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一个学校有自己的特色学科,就会对社会有更大贡献,在世界上就会有自己的地位。评价问题实际上是办学方向问题,怎样评价就怎么引导,如按论文数评价,论文就会铺天盖地地暴增,就会使学术浮躁,不精益求精。我主张对一流大学在学科群上整体评价,这会引导大学做出学科特色,会凝聚成各具特色的引导力量,在世界舞台上有我们的声音。办学方向问题与政府和社会机构的评价体系密切相关,评估和学科评审是必要的,但要更多地把评估凝聚在一级学科(群)的内涵建设上,以促进学校整体内涵建设与质量的提升。
对“985”和“211”建设的几点建议
目前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应该感谢“985”和“211”这两个工程的支持,不然中国高等教育不会有今天的成绩。我们应该在适当阶段把建设的成果向政府、国人进行展示,这是我们踏踏实实做出的成绩,没有必要羞羞答答,要理直气壮。我们确实在国家投入资金很少的情况下,培养了人才、拿出了科研成果,这是高等教育值得自豪和光荣的一面,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自豪。我们希望“985”和“211工程”对高等教育的贡献得到充分肯定,建议最好把“985”和“211”列入教育部长期计划,这样有利于对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做好稳定持续的规划。
篇2
一、千方百计解决患者就医难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我院的就医难主要问题是等。一是等待挂号时间长,由于我院80%以上均为外地患者,患者往往在前一天或者半夜来到医院大厅外等待挂号。为此,作为患者就诊首个环节的挂号室调整了上班时间,提前半小时开始挂号,八点以前全部挂号完毕,保证了其它科室在上班第一时间就能充分运转。二是等待化验时间长,由于血液病诊疗的特殊性,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化验检查结果才能对病情做出判断。为此,所院在先前已经投入300万元购置细胞分析仪的基础上,又追加投入650余万元,用于购买PCR、基因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染色体核心收集工作站等仪器。这不仅缩短了化验检测时间,还提高了检测质量,使外地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诊断结果。
重视患者家属的需求。血液病患者住院时间长,陪伴家属的管理始终是一个难点。设立患者家属等候区,提供微波炉和内线电话,方便家属与病房联系;定期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让家属在了解疾病的同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患者疾病的照顾和心理支持。
重视院外患者的需求。所院在外网设立咨询窗口、提供邮寄化验单服务,这些措施得到了患者及家属们的支持,充分体现了所院“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篇3
“五个重庆”建设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重庆未来发展的总体框架和目标任务。“宜居重庆”建设侧重于提升居住品质、优化公共空间、完善服务设施,为人民群众提供舒适的居所,增强城市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是实现重庆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畅通重庆”建设侧重于改善交通条件,化解重庆地处西南内陆的不利因素,降低城市发展成本,提高城市营运效率,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是实现重庆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森林重庆”建设侧重于推进城乡绿化,优化生态环境,是实现重庆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平安重庆”建设侧重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是实现重庆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健康重庆”建设侧重于提高人的生存质量,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健康、更幸福、更充实、更快乐,是实现重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五个重庆”建设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科学绘制了重庆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在经济社会领域,发展是指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历史进程。“五个重庆”建设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居住状况、交通条件、生态环境、安全程度、市民健康水平五个方面为核心内容,制定了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实现步骤,是把重庆从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向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的战略举措,开创了推进城市科学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
“五个重庆”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以人为本的“本”,是本源、是根本,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广大劳动者和社会各阶层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考虑发展问题,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离开了这个“本”,离开了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发展都将失去价值和意义。“五个重庆”建设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明确了“重庆的发展为了谁”。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一方面承载着国家战略需求,其发展必须以国家战略利益的实现为前提;另一方面,其发展又必须满足3200万重庆人的利益需求。“五个重庆”建设充分体现了国家根本利益和重庆人民切身利益的有机统一。其次,明确了“重庆发展的依靠对象”。重庆十分注重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五个重庆”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党和政府的决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五个重庆”建设所追求的是人的需求的全面满足和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篇4
一、内涵发展背景下的课堂及校长
在当前的学校管理体系中,校长是决策和执行的关键人物。校长的心态决定了学校课改的状态,校长对课改认识深度决定了课改的效度。因此,校长要以积极平和的心态理性认识课堂教学改革及其影响因素,这样才能提高改革的成功率。
(一)理性认识课堂教学改革
1.课堂是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著名学者郑金洲认为,课堂、课程、教师、学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四个核心要素。而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战场,因为在课堂上,课程改革的成果得以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形态得以反映,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成效得以显现。不涉及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内涵发展是不存在的,没有引发课堂行为变化的学校内涵发展是肤浅的。学校应借助于课堂教学改革,使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行为经由反思提炼转化为课堂教学智慧。新课程需要新课堂,新课程文化需要具体表现为新课堂文化,课堂真正变化了,学校才会真正拥有“内涵”。①只有认识到课堂在内涵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才能真正意义上聚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课堂教学改革应基于校情。新课程理念引领着学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但不同的校情决定了课堂教学改革不能复制粘贴,不能全盘拿来。具体说来,不同的地域环境、学校文化、生源状况、办学形式,甚至不同的校长有不同的办学风格,都决定了课改只可借鉴,只能结合校情内生而成自己的思路、做法、模式。这样才能尽量保证少折腾师生、不忽悠家长。否则便是轰轰烈烈搞形式,扎扎实实抓应试。抑或始乱终弃,于生于师于校都没有益处。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还要关注师情、生情,不可搞一刀切,否则就会陷入另一种僵化的窠臼。
(二)校长应有积极平和心态
现行的教育体制决定了校长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矛盾综合体。上级的考核、专家的评估、教师的要求、家长的期盼、学生的需要,围绕学校的各个利益群体的眼光及声音都会聚焦于校长。如没有积极平和的心态,校长是难于适从并促进学校发展的,更何况是面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课堂教学改革。
1.首先要消除“怕改”的心理。有专家说,“课改有风险,不课改有危险”,其中韵味绵长深奥。校长怕是因为课改的不确定和不稳定性,怕影响升学率,怕触及教师利益,怕不可预见的困难。山东杜郎口、江苏洋思中学等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而凤凰涅,成为社会认可、家长追捧、学生喜欢的全国名校,他们的经验可以提升我们消除“怕改”的底气。
2.要消除“一夜暴富”的心理。教育的时代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课改不可能包治百病,更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会立竿见影、一夜成名。不管现实社会如何浮躁世俗,教育人必须淡定从容,不跟风,不随波逐流,否则会失去方向和目标。因为办学校不完全等同于办企业,毕竟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二、课堂教学改革必须理清思路
我校地处沙区城乡结合部,办学条件基本实现标准化。但由于历史原因,教师整体业务水平不高,办学质量徘徊在全区中游水平。课堂教学存在教师教法落后,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益不高的现象。学校是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农民工子女占全校学生总数53.7%,其余学生都是被重点中学过滤剩下来的,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差,常常是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一放就忘。特殊的校情决定了我校课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针对校情、学情、师情,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1234567”思路。即:探索建立一个校本化课堂教学模式;对老师做到“两不”:不行政高压、暂不量化考核;三年一个轮回;突出四个特点“学校总揽、年级包干、教师自主、 学科多元”;抓好“五个先后”:先参观培训后身体力行,先班级试点后年级推开,先学校领衔后年级承包,先全面入轨后规范提升,先自由探索后总结凝炼;保证“六个跟上”;舆论要跟上、制度要跟上、培训要跟上、管理要跟上、科研要跟上、保障要跟上;落实七个细节:“导学案编写、小组划分、组长培训、班级文化建设、师生评价、学月分析、经验凝冻与推广”。
三、课堂教学改革必须环环紧扣
课堂教学改革是极为复杂系统工程,必须环环紧扣,层层推进,才能保证课改的进度、效度。
(一)成立机构,建章立制
我们成立了校长为组长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上桥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上桥中学双主活力课堂教学模式解读》《上桥中学学生学习规范细则》《双主活力课堂评分表》《上桥中学明星学习小组评价标准》《上桥中学精品学科评价指标体系》《上桥中学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等文本,为课改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创设条件,培训教师
“任何课堂教育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师身上,如果没有教师的理解和支持,课程改革不是流于形式,就是无疾而终。”我们对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授之以法;让老师们实地去感受、书中去感悟、研讨中提升、氛围中感染、课堂中实践、反思中提升、比较中改进、展示中成长。先后选派了10名骨干教师赴山东杜郎口中学蹲点学习,吸取课堂教学改革经验。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教师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教研组长从“学科的协调者”变成“课程的领导者”,年级组长从“上传下达者”变成了“课改的负责人”,备课组长从“信息员”变成了“导学案的主编和审定人”。
(三)规范训练,培训学生
鉴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两个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于是我们通过集中培训、分班培训、小组培训、个别教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而了规范性培训。主要涉及“自主预习、课前准备、独立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及班级展示、倾听质疑、课堂检测、自我小结、课外拓展”等具体内容。通过培训,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明显变化,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四、凝冻课堂教学改革成果
我们以唯物辩证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生命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课堂教学改革实际,消化、吸收、借鉴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原则。即:
生本原则。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建构活动。凡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进行合作讨论。凡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讲授。教师的讲授和点拨只发生在学生需要时。
生成原则。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就是课堂的生成性目标; 而解决生成性目标,是教学过程的逻辑主线。
分层原则。学生的个体差异,既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又是教学的重要资源;
情境原则。尽可能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建构知识的重要条件;
对话原则。学习的本质是学生与外部世界的对话;生生间、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是影响对话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
活力原则。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不可复制的生命相遇;课堂应焕发出师生共享幸福历程的生命活力。
在教学改革原则的架构内,构建起具有校本特色的“双主活力课堂”模式。
“双主活力课堂”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而共建共享生命活力的课堂。本课堂以六大科学理论为基础,以三维目标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导学―反馈矫正―总结升华为程序,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实现师生生命的幸福生长。其基本教学流程是: 学――展――点――测――评。
围绕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由评教师个体的教案变为评备课组编制的学案;由评教师的讲解精彩度为主变为评学生的参与度为主;由评教学环节的完备性为主变为评教学结构的合理性为主;由评课堂的活跃度为主变为评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为主;由评师生的交流互动(主要是问答)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交流展示为主;由评教师的板书设计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作业、笔记、展示为主;由评教师的基本功为主变为评学生的基本素能为主;由评个别学生的表现为主变为评小组表现为主的转变。激发了课堂教学活力。学校课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教师间主动研讨、互相听评课的多了,上课走神的学生少了、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多了,师生间的关系变得融洽了,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了,课堂洋溢着师生的生命活力,形成了积极和谐的课堂教学文化。
启动内涵发展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校各项工作发生了极大变化,各项办学指标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改革激活了学校内涵发展的各个要素。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快乐高效地学习,全面健康地成长。一批教师迅速成长为教育教学骨干,昔日的薄弱学校迅速蜕变成为沙区初中教育的生力军。
篇5
关键词:教育科研;学校内涵;改革特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4-009-2
教育科研是对教育实践的科学研究和开发,是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把握,其目的是指导和推动教育实践,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它具有凝聚力,能凝聚学校领导和教师、凝聚学校的各个部门;它具有开发力,它能对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和把握,教育科研的过程就是开发教师潜能的过程。它具有引导力,它能让学校和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剖析、辨别、明确方向。它具有提升力,它能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让学校确立先进的办学观、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它能让教师从经验走向规律,从个别走向一般,从现象走向本质。它成为学校强内涵、树品牌、创特色强有力的助推器。
一、教育科研丰富学校内涵
课题引领多体现为科研对学校内涵发展的指导、示范效应,在大多情况下,课题的引领价值是以课题为载体,以课题研究推动学校工作的进展,进而丰富学校的内涵和提升学校的品位。
在“十一五”期间,我校开展苏州市规划立项课题《建设校园文化,优化德育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在课题研究初期,南京市教科所“学校文化建设战略研究中心”通过我校办学历史的研究,校园环境的考察、全体师生的问卷调查寻,建议我校确定“创生”的核心理念。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校课题组成员经过大量的研讨,认为“创生”的核心理念,包含了否定学校近百年的办学历史,虽然我校是易地新建、独立设置的高级中学,但她的前身是“张家港市塘桥中学”,是最早创办于民国2年(1913年)的“常熟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近百年的办学历史的积淀,几代人的精诚追求,无不透射着我校师生对教育的不倦追求,一种对教育事业的求真务实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态度,一种“笃行”的精神风貌,应该得传承和发扬。于是课题组经过慎重研究,最终否定了“创生”这一核心理念。
结合我校校园文化的布置,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育才楼(行政楼)大厅前正对着一尊陶行知半身雕像,雕像下面刻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我校校园的心脏标志,正对全体教师办公的行政大楼,提醒和激励着全体教师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也可以说是我校易地新建时最具有标志的雕塑了。
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课题组最终决确定了“笃行、求真”为学校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是学校的校训。可以不夸张地说,学校的核心理念的唤醒和重构,对于我校今后的办学思想和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教育科研取得最重要的成果。
“笃行、求真”这种精神诉求超越了世俗的现实功利,以信念、信仰、理想为基石,她不仅反映我校师生的一种教育态度,更表现出我校师生一定的社会历史责任感,表现出我校教师对学生的主体性、个性、自由、人权的尊重。当这种精神诉求充溢于整个校园时,当这种精神诉求影响到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时,它不仅可以让一所学校焕发出色彩,而且也能使教师的生活充满德行和意义。
在教育科研的引领下,全校师生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笃行、求真”进行了共同解读、诠释。经过三个多月的全校大讨论,“笃行、求真”这一校园精神文化逐步深入到全校师生的内心,成为学校师生的共同追求和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其诠释如下:
“笃行”就是要求学生重于行,实于行,立于行,在理论与实践、思想与实际上实现知行统一。 “求真”中“求”是“寻找”、“探索”、“探求”之意;“真”,是“真知”、“真理”、“真人”。 “求真”意为追求真知,探索真理、学做真人。
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所有成员心灵深处的精神诉求,是所有成员对学校一切人、事、制度等各方面进行判断的价值标准,她是一所学校教育哲学的根本,也是凝聚学校全体成员的根本。我校通过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和引领,把近百年积淀的校园文化重新拾起和整理,锤炼出了我校校园的精神文化,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我校教育内涵,为我校成功创建江苏省四星级学校做出较大的贡献。
二、教育科研打造教育特色
1.打造了我校独有的“唱响班歌树班魂”特色
在校园文化的统领下,学校开展学做“真人”――奏响青春“三步曲”活动:第一部曲是青春圆舞曲,组织高一学生围绕青春与责任展开活动,让青春更美好;第二部曲是生命的节拍,组织高二学生围绕生命与生活展开活动,让生命更灿烂;第三部曲是成人的乐章,组织高三学生围绕成人与荣誉展开活动,让人生更辉煌。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开展的 “生命感恩教育”活动,它由“感悟班魂、感动校园、感受亲情、感恩生活、感谢生命”五块构成,其中“唱响班歌树班魂”成为我校的教育特色之一。
“唱响班歌树班魂”通过五个环节进行渗透拓展。①以班级精神立班魂:主要环节是讨论提炼班级精神、确立诠释班级精神、展示实践班级精神。②唱响班歌树班魂:主要环节是师生合写班歌、音乐老师谱曲、教室展示班歌、师生共唱班歌、班歌合唱比赛。③学子典型引班魂:主要环节是优秀毕业学生上墙、表现突出学生上栏、先进学生代表上台、平凡学生争当旗手。④跑步敛气聚班魂:主要环节是设置背景音乐、规范动作标准、优化行进路线、喊响班级精神、感悟跑步精神。⑤齐贤悦读悟班魂:主要环节是开设德育阅读课程、建立德育阅读层次、编印德育阅读故事、进行德育阅读感悟、结集成长足迹随笔。
从班歌的创作到班歌的教唱、班歌的比赛,形成了一个个性鲜明的教育系列,学生参与作词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唱和赛的过程是一种情操陶冶、心灵升华的过程。可以说,班歌唱出了“精、气、神”,这一做法可谓是一个提高德育针对性、颇具时代特点、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成功创举。
2.打造了我校“最优化”课堂教学特色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全校教师勇于探索,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不断追求方法的科学、设计的多元、手段的灵活、情感的丰富、思维的活跃,锤炼出了“一二三四”的“最优化”课堂教学特色。
“一”就是追求独一,即无论是新授课、复习课、活动课,还是实验课,都是独一无二、千差万别的。
“二”就是关注两情,即师情和生情。每个教师都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上出教师的风格和特色;每一堂课教师都应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准教学的起点,因材施教,真正做到师情与生情的有机统一,师生共同发展,在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了提升。
“三”就是“三度设计”。“一度”为个人教学设计――在个人备课基础上形成教学设计。分工钻研,广度到边,深度到底,关注细节,写出详案。“二度”为研讨教学设计――在集体备课或听课评课基础上产生研讨教学设计。主讲发言,围绕主题,大家补充,提倡争论,集思广益。“三度”为完善教学设计――在上述两项工作的基础上每人各自完善教学设计。学校各学科的教学设计,由备课组长负责,中心发言人主持,采取说课、实录回放、集体评课研讨等方式,实施教学设计。
“四”就是“明、精、活、实”。“明”就是要明理念,明学生,明目标,明教材;“精”就是要教学设计精细,教学语言精炼,教学艺术精湛;“活”就是旨在激扬学生的生命活力,灵活创设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法,灵活整合教学环节;“实”就是要追寻真实课堂,学生扎实训练,善于求实创新。
三、教育科研引领课堂教改
教育科研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校长室和科研部门秉持一个教育理念: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人为本、科研为先,才能质量立校。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所以我们始终将教育科研植根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在2009年7月,张家港市教育局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该课题系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重点课题。张家港市已经深入开展了生态课堂研究,在生态课堂的探索和研究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在总课题的指导下,我校从生态的视角重新审视我校课堂教学,发现在日常的教学中,仍存在着大里非生态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现象。如,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益不高;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生课业负担重、压力大,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围绕单纯的分数提高,满堂灌、满堂练、课后补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校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深化。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革弊布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优化学校的教学环境?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些成了课改的疑难问题。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课堂教学的研究需要找到新视角、新思路,提高教学效益需要探索新策略、新方法。我校开展《高中生态课堂的课型及其实施策略的研究》,进行“生态课堂”的研究,这正切合了我校深度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教育科研的推动下,我校举办“塘高讲堂”活动,由本校骨干教师组成讲师团,每周向全校教师开设以“生态课堂”为主题的讲座。“塘高讲堂”既有理论支撑,又有教学案例,成为学校“生态课堂”理念交流的舞台。如陈剑光副校长认为“适合学生的课堂,就是生态的课堂”;朱钧副校长认为“生态的课堂评价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校长助理钱锋提出生态的课堂也要关注“非生态”现象;教科室吴建忠主任认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教育规律的本真课堂,是判断生态课堂的依据”等等,案例的剖析,思想的碰撞,给老师们极大的启发。
大规模的开课、听课、评课活动有效地推进了我校的校本研讨,使我校生态课堂由理论走向实践,课堂由传统走向生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融入生命。教师在“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的过程中也在“点化”自己,与学生共享生命的成长和快乐!
在张家港市课堂改革交流经验活动中,我校隆重举行生态课堂展示活动,有5门学科6位老师进行了生态课堂展示,来自教育局、教研教科室及兄弟学校的60多位的领导和老师参与听课和评课活动。这6节课共同的特点就是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活动多了。每节课都注重学生学习生态位的建立,生成很多精彩,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学生的小组学习,在小组学习中有相互合作、自主探究、相互评价等。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参与,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他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导读、导思、导做,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在探究问题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问,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鼓励学生等等。
在“十二五”期间,我校成功申报江苏省规划课题《高中生态课堂中“问题导学”的实践研究》,提出了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以问题作为一根主线,以问题引入、问题归结、问题讨论、问题解决又以问题引入新的学习过程,让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以期通过本课题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切实改变本校教师中“一言堂”等非生态的现象,唤醒和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和保持学生思维,让课堂充满活力和生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
篇6
在市里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启动的动员大会以后,我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牢牢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则,紧紧抓住学习提高、深入调研、解放思想、完善机关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学习实践活动。下面我谈谈第一阶段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提高认识,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只有深刻的掌握好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当中坚持科学发展,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把解放思想贯穿始终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思想是人类的灵魂。真正做到深入学习、理论武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善于实践不断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思想是行动的向导。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解放思想作为我们的方向,只有朝这个方向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如从去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我市建筑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工程量缩减、资金链断裂、拖欠工程款现象日趋严重,在这种逆境中,我们的施工企业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以危化危,以危求机,保持了建筑业各项工作平稳较快发展。但是,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相比,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我市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要求相比,思想还需要进一步解放,科学发展理念还需要进一步确立,创新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增强,眼界、胸襟、思路还需要进一步开阔。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活动中要脚踏实地的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统领和驾驭各项工作的能力。
三、把科学发展观联系到实际应用到我们工作中
篇7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是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村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把学校建成科学发展先进单位,是当前我们农村学校肩负的光荣而重大的历史使命。自教育战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认真部署,积极谋划,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积极行动,统筹安排
为全面落实**市教育局党委的要求,贯彻局党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学校本着把学习提高贯彻始终、把解决实际问题贯彻始终、把领导党员带头贯彻始终、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与日常工作两促进的原则,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认真研究部署,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同志为组长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学习实践活动,制定了《**二小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方案》,并利用会议、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动员学校广大党员教师积极投身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全校上下形成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良好氛围。
二、深入学习,认真调研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集中支部党员教师认真学习、深刻剖析,通过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全面准确地把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通过学习,实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办学效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职工业务能力;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
三、努力实践,科学发展
通过此次学习实践活动,有力地激发了广大教职工团结进取、奋发有为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1、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形式提高教职工思想政治内涵和修养;为学校科学发展准确定位,找准差距。我校利用双休日支部全体教职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召开民主生活会认真梳理、分析、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本着“开门办学让家长放心满意,敬业奉献使学生健康成长”这一办学理念,采取召开家长会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家长意见箱等形式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收到有价值的建议二十余份,党员、教师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有了很大转变。
2、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我校实施了以“学会学习、学会教学、学会关心、学会生存”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开展了以科研办学;突出书画特色,使学校纳入“科研强教,科研兴校”的发展之路。学校以学生熟悉的、与社会生活贴近的题材入手,开展了以“衣、食、住、行和环境”为载体,融各科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全校热情空前高涨,主体性张扬、创新精神激发,本校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初显端倪,教育教学质量在原有基础上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本学期支部书法、美术、音乐、写作等兴趣小组,开设兴趣讲座,初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点的综合课程框架体系,为学生发展提供才华展示的大舞台。
篇8
3月17日旅游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召开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会议由曹阳书记主持,曹阳书记和张河清院长在会上强调了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公布了活动的整套方案,并宣布成立学习活动领导小组。
一、2009年3月27日,我院设计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方案分三个阶段:
(一)学习调研阶级。时间从2009年3月上旬至4月中旬,安排45天左右。这一阶段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主要任务是根据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组织开展“三学三落实”活动。(1)学理论。(2)学纲要。(3)学典型。
(二)分析检查阶段。时间从2009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安排45天左右。这一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主要任务是找准突出问题、完善发展思路,着力做到“四查找四明确”。(1)查找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规划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2)查找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明确防范风险、提高抵御能力的主要举措。(3)查找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推动科学发展的措施规定。(4)查找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转变党员干部作风、维护学院和谐稳定的改进措施。
(三)整改落实阶段。时间从2009年6月中旬至8月上旬,安排55天左右。这一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出成果的重要阶段,主要任务是按照重在创新体制机制、重在取得实效的要求,广泛开展“共克时艰党旗红”主题实践活动,努力推进“四个争先行动”,即:“三促进一保持”争先行动、解决突出问题争先行动、转变作风争先行动、推动工作落实争先行动。
在此计划的指导下,我院召开了旅游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研讨会;开展了我院本部和三水校区学生的一系列交流活动。
二、3月25日我院06级党支部设计了学习科学发展观参观科学中心活动计划,活动目的主要是深入贯彻学习党的*精神,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贯彻教育部门把学习党的*精神作为大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融入到学校党团组织各种活动中的要求;加强党支部内部的交流,提高支部凝聚力,提高党员积极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热情,拓展党支部成员的视野。4月1日旅游学院第二学生党支部全体党员(共26人)以及兰建军老师和曹阳书记去*科学中心参观学习。
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心得
(一)提高认识,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只有深刻的掌握好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当中坚持科学发展,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篇9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人事人才工作
作为人事干部,关键要从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价值观入手,切实解放权力、解放职能、解放机制、解放自我,为思想的全面解放奠定良好基础,为人才的全面解放提供优质服务,为科技生产力的全面解放创造有利条件。人事干部要想实现“四个解放”,围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建立促进人才人事工作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人才人事工作新发展,就必须在“四个坚持不懈”上下功夫:
1、加强理论武装,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做到“五个结合”,即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学习与总结经验相结合、学习与改造世界观相结合。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人才人事工作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更高的起点上拓宽人才人事工作思路,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使人才人事工作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相适应。
2、落实整改措施,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提升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
重点解决好机关工作中服务意识不够强、工作效率不够高的问题,推动思想作风和服务能力建设取得新进步,让人民群众满意。人才人事工作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人事部门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人事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和法律水平,具有比较宽广的眼界和较为广博的知识。人事干部的能力水平,直接关系着人事工作的深度和质量。要把学习实践“四个解放”的成果转化为运用科学发展观谋划人才人事工作思路、解决人才人事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转化为服务、推动和保障科学发展的具体行动。加强人事部门服务能力建设,增强机关服务大局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努力把人事部门建设成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效率、高素质的服务型机关。
3、推进新体制建设,为人事部门依法履职提供有力保障
在传统人事管理职能逐步弱化的趋势下,必须突破体制束缚,构建创新发展的工作体系。重视和加强体制建设,是人事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人事部门建设的长期任务。一是宏观管理机制。从具体事务、直接业务中解放出来,加强对人才人事总体发展的宏观指导。二是人才合理流动机制。把破解人才身份、待遇及保障矛盾作为重要创新目标,促进人才结构合理分布。三是服务保障机制。坚持人才服务与关注民生并重,将弱势人才、外来人才纳入人才人事服务保障的统一框架。四是科学评价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方式。把人才人事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真正做到以制度规范行为、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以制度保证依法行使职权。
篇10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发展;创新
科学发展观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突出了又好又快地发展,丰富了对发展的认识,创新了发展的理念。具体说来,它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将发展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量的扩展发展到质与量的统一,克服了以往某些方面存在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财富、轻精神财富,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偏差。[1]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就在于,强调要“按照科学规律来谋划发展大计”,突出了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内涵;明确将人、地和谐发展,区域和谐发展,人际和谐发展,代际和谐发展提上了发展日程。因此,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的大思路与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方面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科学发展观不是以传统的“发展”内涵为基础和前提的,而是以现代化的“发展”内涵为前提和基础。
传统的发展内涵没有将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同人本身的发展结合起来,将发展内涵狭隘地界定为物质财富的增加。因此,经济增长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追求的主要目标,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评价与诊断的重要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是否进步的最重要指标。而这种经济增长型发展观曾对我国的发展理论产生深远影响,使我们对发展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局限于经济的发展,一切工作唯“GDP增长”马首是瞻。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型发展观创造了全新的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奇迹,但也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等问题。这些问题促使人们对传统发展观进行反思。以1983年联合国推出的《新发展观》一书为标志,一种新的综合发展观诞生了,综合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水平、文化观念、社会转型、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综合型发展观虽然强调了当展的综合发展,弥补了传统发展观只注重经济发展的缺陷,但是综合发展观只是着眼于当代的发展,而没有考虑后代的发展。而随着资源、环境危机的加深,人们开始考虑发展的可持续问题。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推出《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清晰界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由此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而这一观念在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宣言粉口电1世纪议程》文件中得到完整体现,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遍认同。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汲取综合发展观河持续发展观等现展观念的精华,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宽广视野对发展作出的新侄释。强调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第一次明确了为什么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发展内涵层面对以往的发展理论作出重大理论创新。
一、从思想上解决为什么发展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一定要加强学习,不断深化认识,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深刻认识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昌盛,全体社会成员的安居乐业,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至高无上。
第一,必须使我们的一切工作围绕造福于民来开展。竭尽全力地做好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工作,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2]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责任意识,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二,必须不断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中央把“人民群众得实惠”作为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三个总体要求之一,集中体现了切实让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的执政理念。
第三,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捍卫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群众的民利。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构建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多元化投入的民生保障机制,使人民群众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难点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和改善。
第四,必须深入抓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各项工作。
二、发展目标的创新
发展的目标上由“物本”转向“人本”。传统发展观坚持“以物为本”,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终极关怀,把人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这种发展观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落后的局面,就必须致力于以物质增长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只要物质财富增长起来,发展中国家的一切经济问题就自然会解决。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中国家努力追求经济的数量增长,而忽视了经济的增长质量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经济发展代价的增加,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和“见物不见人”的现象。科学发展观克服了传统发展观的物本性,把发展的终极关怀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认为社会的细胞是人,人是社会的主体。因此,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全面发展,离开人的发展去谈论社会的发展,将会导致机械的、客体的社会发展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