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质学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质学研究方向

篇1

1 地中海贫血的治疗方法

1.1 地中海贫血重型患者手术治疗方法

通常而言,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

会时常出现溶血现象,对此,临床诊治医生需对地中海贫血患者实施输血治疗.若是患者为重型地中海贫血,经常输血可能会造成继发性血色病,针对此种境况,则需要采用别的方式进行治疗.比如给应该给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采用铁螯合剂,促进重型地中海贫血铁的排出.地中海贫血患者红细胞僵硬并伴有膜损伤,红细胞在脾内破坏,引起溶血,脾超出常规大小的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可考虑脾切除手术.此外,有条件的地中海贫血患者可尝试用异基因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此外,铁螯合剂也是地中海贫血的一种治疗方法,但是使用过程中会对心脏产生毒性作用,医护人员应慎用。

1.2 地中海贫血重型患者的药物辅助治疗 溶血危象是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经常出现的一种临床现象,除了对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进行输血治疗之外,医护人员可以尝试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药物防御.需要注意的是,地中海贫血虽然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控制地中海贫血病症,但是患者用药必须遵循相应的药物原则,按照地中海贫血病情严重程度对患者进行按部就班的药物匹配.

2 地中海贫血的药物治疗研究方向

2.1 一般治疗 地中海贫血患者应注意个人休息和饮食营养,医护人员在给其服用药物的时可适当补充叶酸和维生素E.此外,保持病房内的环境卫生和空气清新,并提前进行消毒处理,尽力减少地中海贫血患者感染因素。

2.2 输血治疗 对地中海贫血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是当前来地中海贫血临床诊治中最常用到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医护人员对地中海贫血患者实施输血治疗时,需注意的是红细胞输注仅适用于中间型和地中海贫血,不可用在重型地中海贫血.对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医护人员应从发病治疗早期,就对其实施中、高量的输血治疗,便于地中海贫血患儿生长发育期尽量接近正常,避免地中海贫血患儿在之后出现骨骼病变.具体的方法为:首先医护人员向地中海贫血患者反复输注浓缩红细胞,使地中海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达120~150g/L;然后每隔14~28d向地中海贫血患者输注浓缩红细胞10~15ml/kg,使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能保持在90~105g/L以上.但是此种地中海贫血治疗方法,极易造成地中海贫血患者铁血黄素沉着症,对此,医护人员在进行输血治疗的基础上,还应加入铁鳌合剂辅助治疗,共同改善地中海贫血患者的病症.

2.3 铁鳌合剂 针对铁螯合剂对地中海贫血患者的治疗,一般情况下是在给地中海贫血患者输注红细胞1年之后,根据患者体内铁含量的多少,对其进行铁螯合剂辅助治疗.比如SF g/L,就需要使用铁鳌合剂进行地中海贫血临床病症的辅助治疗,常用药物为去铁胺、地拉罗司等.给地中海贫血患者注射去铁胺每日25~50mg/kg,每晚1次,连续皮下注射12h,每周5~7d,坚持长期应用.虽然去铁胺副作用不大,只是偶尔情况下地中海贫血患者会出现过敏反应,然而,一旦长期给地中海贫血患者使用,患者很可能会白内障和长骨发育障碍.对此,医护人员可将维生素C 与铁鳌合剂联合.2.3手术治疗地中海贫血患者的手术治疗中,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为骨髓移植,或者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为止,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医护人员能找到彻底根治重型地中海贫血唯一的治疗方法,但是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要事先进行HLA 配型,对此,医护方面应着重对HLA 相配的造血干细胞的多渠道宣传,一旦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医院方面能第一时间找到符合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避免延误地中海贫血患者治疗的最佳治疗时机。

3 地中海贫血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3.1 珠蛋白肽链基因调控剂 在人体发育的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的珠蛋白肽链基因会呈现不同的开启和关闭形式,用于调控血红蛋白四聚体组合发展的不同形式.比如,胎儿期主要是为HbF,在胎儿出生六个月之后一直到其成年,其血液中红细胞的组成主要有三种血红蛋白分别是HbA、HbA2 以及HbF,其含量分别是HbA95%、HbA2 在1.0%~3.5%之间,HbF2%.按照这个标准,对地中海贫血患儿进行相应的输血治疗,但是要建立在患儿可承受的范围内.肽链基因活化剂能有效激活地中海贫血患者体内原本关闭的 基因,促进基因的急剧增长,使得新合成的链取代有缺陷的链,而且基因还能与过剩的链构成HbF,提高血红蛋白的含量,同时可以减轻链包涵体,进一步改善地中海贫血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

3.2 多功能干细胞移植 虽然地中海贫血危害很大,临床上常用的定期输血和去铁治疗治疗费用高昂,因此在近些年的地中海贫血治疗中,科学家将目光瞄准了近年来兴起的诱导多能干细胞.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iPS)通过对成体细胞进行重新编程,从而使细胞成为多能干细胞,重新获得分化成多种细胞的能力.项目组将把病人皮肤细胞等体细胞诱导成多能干细胞系,然后通过致病基因的原位修复,进一步分化成有功能的血液干细胞,最终用于地中海贫血患者的移植治疗,从而根治地中海贫血病.

篇2

1引言

现代医学被认为是循证医学,影像功能对于疾病的诊断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每种成像技术都有自己的成像原理、清晰度以及信息反馈等特性,影像的融合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最佳的路径。为了使图像融合精确,首先要解决图像严格对齐问题,也就是图像配准的过程。

2 医学图像配准与低秩矩阵恢复

2.1 医学图像配准的概念

对于人体的同一部位的一组图像,将它们进行一定的几何变换 ,使这几幅医学图像上的对应点达到空间上的匹配。

2.2 图像配准的步骤

步骤如下:几何变换--插值运算--优化算法--相似性测度。

2.3 低秩矩阵恢复

低秩矩阵恢复又叫稀疏与低秩矩阵分解,指的是从被严重破坏的矩阵中找出主元素从而恢复矩阵。

随着不断的研究,低秩矩阵恢复被转化为凸优化的问题。利用表达式强大的矩阵恢复功能,配合增广拉格朗日乘子法,能够快速处理矩阵恢复。

2.4 低秩矩阵恢复在医学图像配准中的应用

低秩矩阵恢复的原理可以被应用在医学图像配准上,因为自身的图像具有线性相关的特质,其拉成的列向量组成的矩阵A符合低秩矩阵恢复的条件。

配准原理及过程:

假设n幅图像….,待配准,图像大小一样,几何变换参数为….,,自适应权重。

首先变换得到低秩矩阵

现有的理论指出当为正且单调递增时收敛,这样便可以解决凸优化问题,迭代输出从而实现图像配准。

3 实验结果分析

以一组MRI图像为例,图像大小为 80×80像素,图中白色部分作为剖析点。图像 001.bmp―014.bmp以及图像 018.bmp―050.bmp是原始图像,而015.bmp、016.bmp、017.bmp是由图像001.bmp、002.bmp、003.bmp 旋转若干角度得到的(顺代表顺时针旋转,逆代表逆时针旋转)。以下为三组实验数据,旋转角度不同,实验环境为 MATLAB R2010a结果如下:

第一组数据:条件:3张图像,将图像 001.bmp―003.bmp 依次顺5°、顺7°、逆5°旋转后,得到015.bmp―017.bmp。结果:用时 400.3591 秒,收敛目标函数值为 12.3418。配准效果良好。

第二组数据:条件:10 张图像,将图像 001.bmp―010.bmp 依次顺5°、顺7°、逆5°、顺5°、顺7°、逆5°、顺5°、顺7°、逆5°、顺5°旋转得到图像 015.bmp―024.bmp。结果:用时 546.5667 秒,收敛目标函数值为 13.8。配准效果良好。

第三组数据:条件:25 张图像将图像 001.bmp―025.bmp依次顺5°、顺7°、逆5°、顺5°、顺7°、逆5°、顺5°、顺7°、逆5°、顺5°、顺7°、逆5°、顺5°、顺7°、逆5°、顺5°、顺7°、逆5°、顺5°、顺7°、逆5°、顺5°、顺7°、逆5°、顺5°旋转得到图像 026.bmp―050.bmp。结果:用时419.3510 秒,收敛目标函数值为 14.9724。配准效果良好

结论:对于同一组具有相似性的图像,基于低秩矩阵恢复的配准方法可配准任意张数的未配准医学图像,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篇3

关键词:海洋;地质;课程;教材;实践;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35-03

海洋科学是一个多系统、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体系。一个多世纪以来,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了海洋科学的发展。随着对海洋重要性认识的逐步提高,人类对海洋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勿庸置疑的是,海洋将成为21世纪科学发展和技术开发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我国是海洋大国,管辖海域广阔,海洋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然而,由于海洋长期以来在我国不受重视,我国海洋科学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设立海洋学科的学校比较少。当然,由于海洋事业发展缓慢的限制,人才需求增长也比较缓慢。随着政府对海洋学科(例如海洋地质)的投入加大,我国的海洋科学研究和教育与国家、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海洋科学高等教育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与国外还有着很大差距。幸运的是,海洋热潮的出现,对海洋科学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给高等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学科的建设也正在起步。我校东营校区面向渤海,黄岛校区面向黄海,海洋学科的发展应该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来讲,基础却较为薄弱。目前,学校和学院进行了大量工作以推动海洋学科建设。

一、整合资源、寻求支持,推进海洋学科建设

实验室建设方面。2008年11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共建了海洋信息技术实验室,为海洋石油与海域管理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1.联合培养、科研合作方面。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地学院院长、书记等领导一行连续走访了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等单位,与几家驻青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以期借助各涉海单位的力量发展我院海洋地质、第四纪地质学两个二级学科和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方向等。2010年4月,中科院海洋所副所长李铁刚研究员等一行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探讨了交流合作事宜。

2.学术交流方面。2009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秦蕴珊应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邀请来校,为师生作了题为《海洋地质科学的进展与国家需求》的学术报告。2010年3月至11月,来自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几位研究员,专程来校做了相关学术报告。

可以看出,学校和学院进行了大量工作以推动海洋学科建设。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最基本的课程建设明显不足。下面以《海洋地质学》课程建设为例进行浅显的探讨。

二、依托特色、加快《海洋地质学》课程建设

1.《海洋地质学》课程联合授课。2011年6月份,笔者承担了学院安排的研究生课程《海洋地质学》,明显感觉力所不及。经过长时间思索与联系,联系了涉及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以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部分青年研究人员,专程来校授课、报告。实际上,这些研究人员除了以上提及的单位,其学术思想和经历还涉及到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美国和德国等的高校与研究单位。研究海域从极地到日本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从浅水中国陆架―陆坡―西太平洋―东南太平洋;研究方向从海水―海气―海陆作用,涉及沉积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古地磁学、大洋铁锰结核、可燃冰、洋中脊岩浆作用及与地幔柱相互作用等;涉及的尺度从秒―天―季―年一直到亿年,从地质尺度到实时观测,从海面以上数十千米到海底以下数千米。研究生课程的此番进行,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课程质量得到了提升。实际上,课程仍然存在问题,其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适合我校特色的《海洋地质学》教材。

2.教材编写。《海洋地质学》是地质学专业海洋地质方向的必修课程。针对目前国际海洋科学发展态势和我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需求,考虑到我校东营校区面向渤海,黄岛校区面向黄海的独特优势,我们应该将海洋地质学课程定位为地质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目前我们已经开设了《地球科学概论》、《普通地质学》两门相关的课程,另外还应增加一门《海洋科学导论》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学习《海洋地质学》课程的基础预备课程。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国际地球科学的迅速发展,海洋地质学科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国际海洋科学的发展特点和我国海洋战略需求,我们(以及未来的)的教学队伍应当吸取国内主要教材的一些特色内容,吸收国际海洋地质发展的最新动态,尽快结合我校特色制定出适合我们的《海洋地质学》课程教学框架,完成《海洋地质学》教材的建设,为同学们将来从事海洋地质及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教师队伍建设。因为海洋地质学科包容性非常强,目前关于海洋方向教师队伍的严重不足。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的教师人员严重不足,在学术研究背景方面势单力薄,在课程教学中无法完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甚至连基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也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更是不可保障。值得高兴的是,海洋地质方向的人才引进工作得到了学院、系领导的关注。

4.实践教学。地球科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海洋地质学虽然是一门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主要特点的专业课程,但是实践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得海上地质调查工作和实习。我们可以将海洋地质学的部分教学内容与普通地质认识实习和综合地质认识实习相结合,利用陆上的河北秦皇岛、安徽巢湖、鲁东等实践教学基地,针对一些海相地层的发育特征,现场进行海洋地质学的基础内容教学。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如金沙滩、银沙滩、唐岛湾、灵山岛等地开展海洋地质考察和现场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应该会得到学生的欢迎。2011年9月,地学院地质系在灵山岛开展了一堂生动的野外地质现场教学公开课,吕洪波教授担任主讲,授课对象主要是来自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的100余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这种现场教学不但开拓了视野,激发了灵感,还提高了专业素养,取得了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良好效果。当然,海洋地质研究终究离不开海上的科学考察,虽然该课程不可能安排学生到船上出海实习,但是青岛港口内断断续续停靠着非常多的科考船,比如科学三号、向阳红09号,“东方红”号等科学考察船,可以考虑组织学生到这些海洋调查船上进行参观考察,和船上的科学家直接进行交流学习。通过与涉海单位的加强沟通,这或许可行。

三、海洋学科发展的主要设想

2011年10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蓝黄两大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督促检查工作总结会议,提出“振奋精神,再接再厉,努力开创蓝黄两区建设新局面”。中国石油大学的中期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了与学校的中期发展目标一致,海洋学科的发展以及海洋类专业的设置应该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海洋类专业与传统石油类专业的结合是必然的选择。

综上所述,要加强与涉海单位的合作交流,需要组织力量,编写一本适合我校特色专业的海洋地质教材,加强海洋方向人才的引进力度。实践教学方面,必须将海洋地质学的相关教学内容与普通地质认识实习和综合地质认识实习相结合,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地区进行现场教学,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的海洋调查船上进行直接的参观考察,我校的海洋(地质)学科建设将会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冯士,王修林,高艳.适应新形势加快海洋科学教育的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2,(3):23-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Z].北京,2003.

[3]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海洋科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2007.

篇4

关键词:资源勘查专业 本科生培养 石油与天然气

前言

在 5O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方向(原石油天然气地质及勘查专业)围绕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和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改革与建设、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地质基础扎实与实践能力强、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充分结合、油气地质勘探与油气开发充分结合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本专业为我国的石油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随着石油工业及社会的发展、学生就业形势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培养更好、更快适应新形势下油气科学领域的后续梯队人才,目前该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一、现有资源勘查专业油气方向本科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学习宽度不宽,深度不深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方向需要学习的课程很多,从“普通地质学”等基础地质学,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等专业核心课,再到储层地质学等具体的方向课,学习的课程门数和内容很多,要让学生全部学到学精目前难度很大,因为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门门涉及,样样不精。这样的课程体系结构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会让就业单位“不好用”,也造成了学生“低不成高不就”的状态,甚至会在就业过程中输给了同行业的“技校生”。

2.专业课学时减少

20 世纪 80 年代,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方向的本科生专业课总学时普遍达到1000 学时,其核心课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学习时间是 150个学时达到,而目前在校学生该课的学时仅为 72个,同时还是双语教学,除去现代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外,课时数仍然较少。目前,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方向的任课教师普遍认为其所教授课程学时太少。

3.缺乏专业责任感

目前,行业专业责任感与现有培养体系之间存在诸多不协调。事实上,包括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方向就业行业在内的很多企业都认为毕业生最缺乏“工作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其次是“自觉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足。资源勘查专业由于其专业特点决定了一开始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因此可能会在比较艰苦的地方工作,并且待遇也并非如想象的那样,所以也就造成了部分学生“跳槽”的现象。如此结果,暂且不从国家能源安全等角度考虑,但也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以及行业单位对毕业学校的认可,其结果有可能“影响”学弟学妹在未来行业中的就业等。由此可见资源勘查专业对学生的专业责任感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个亟待提高的问题。

二、构建资源勘查专业油气方向本科生培养的建议

1.借助计算机工具,学习专业大型软件,紧跟专业研究技术

在计算机技术普及的今天,各个石油相关单位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研究方式,完成了从以前的“手工”到现在的“计算机”的转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型专业软件的出现为行业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培养的资源勘查专业学生必须尽可能的学型常用专业软件,并尽量的达到基本会用的程度,只有如此,才可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石油单位就业中立足,占得先机,更好地为资源勘查行业服务。

2.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单位情况,延续毕业设计研究方向

资源勘查专业是实践和积累性很强的学科专业,在学生培养方面,各高校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实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本科毕业设计。本科毕业设计一般是在第七学期就开设规划,学生进行选题等等,大多数学生在选择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已经和相关单位签约,鉴于这种情况,学院系部应该通过收集学生签约消息,根据学生就业地域情况提供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可供学生来选择,通过对口指导毕业设计工作,让学生提前了解将来要工作油田单位的地质情况,达到早日进入“工作型学习”阶段。

3.重视专业宽度的同时,加强专业某一方向的深度学习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方向需要学习的课程很多,在目前学生学时有限的情况下,保证专业宽度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专业方向的深度。针对这些问题,我校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方向制定了适应新形势的课程体系结构。对该专业大学四年学习的课程进行了新的分类,主要有学科基础课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课程体系、方向通选课课程体系和方向模块课程体系。不同的课程体系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其中制定的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方向、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方向、油气藏开发地质方向三个专业方向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加强深度学习所列课程组合。学生可以根据之前学到的知识和三个方向的介绍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课程的学习,这样可以使得部分学生在某个方向相对比较精,也有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优势,如选择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方向的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的学习,达到地质与测井、地质与地震资料的结合使用,运用测井资料、地震资料较熟练的解释地质现象,进而得到合理的地质结论等。

结语:

我校资源勘查专业油气方向在以往的人才培养中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也具有一定的自身优势,但随着我国经济和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现有的培养体系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这里简单分析了目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适当的给了些建议,不足之处有待同行批评指正,更希望我们奋战在第一线的各位同仁的不懈努力,为我国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各类、各层次的合格人才,进一步把我校乃至我国资源勘查专业学生的培养事业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地学研究;现状;突破

由于之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无休止掠夺开采,致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随着我国逐迈入人文自然社会,人们对自然环境也愈加重视,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有效支撑是通过水工环地质来进行的,它能够对生态环境的平衡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使自然环境得以可以续发展。针对于水工环的研究,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环境地质、全球变化和地质灾害等问题对象,经过对这些对象的深入研究,从而提出人类生存环境改善的必要手段。

一、我国水工环地质的现状

现阶段的全球生态环境出现日益恶化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世界对防止自然灾害以及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都进一步加强,以维护人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工环境地质研究是在对环境变化趋势预测、环境质量评价、防止自然灾害的基础上进行的工作。近三十年来,水工环地质工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针对于水工环地质工作的调整、波动和重组,各地区已经对水工环地质工作进一步加强。地质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水工环地质工作,其有利的成为地质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点。

二、我国水工环地质研究存在的问题

1.现阶段我国的矿产资源比较贫乏

虽然我国以地大物博和疆土辽阔著称,但是由于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全国的人均矿产占有量较低人均资源产值低于世界人均产值的30%,在世界排名是第53,国家所含的矿产资源不是稳定的,它会受到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基于此,我国的矿产资源形势比较严峻。

2.现阶段我国的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地球的生态环境随着人类的大肆掠夺索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据初步统计,每年约有4000平方公里的森林消失,而森林的消失又会引发水源破坏,这样大量的水土都在一定程度上消失,物种也在这种情况下不断的减少,致使沙漠化地质形成,继而使全球发生了温室效应。包括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和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现阶段我国的生态环境堪忧,60%的全球陆地面积,沙漠土地面积就接近占一半比列,每年约有600万公顷的土地被沙化。此外,水资源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由于工厂向水里排放大规模排放化学元素垃圾,致使水中一些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在水中生存的物种也无一幸免,甚至使其遭受到物种灭绝。人们的滥砍滥伐,汽车尾气排放,化工业共产大规模生产致使酸雨形成,引发土壤酸化,农作物生长也受到了影响,土地变得更加贫瘠,同时森林绿化建筑领域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以海洋赤潮现象为例,这就使生态环境危机的表现,它对海洋渔业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使红树林、海草、珊瑚礁等海洋生活的生长环境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我国的科技技术创新还有待增强

我国为了解决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一定要合理运用水工环研究技术。但是,由于我国国家的科技技术创新实力还相对落后,导致水工环研究技术还不是很健全。只有将水工环地质研究技术融入科学新型技术的硬件条件,才能将我国的水工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相关技术人才供不应求

我国的水工环境地质专业人才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这致使我国的水工环地质研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虽然政府已经对水工环地质研究工作提供了经济保障以及将人才进行合理的配置,但是由于受到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影响使其成效不是很显著。我国要不断提高人们对水工环境的认识,这样使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的同时,又能够使人们产生对水工环工作的支持力度增加,实现水工环地质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

三、实现水工环地质新突破办法

1.确定水工环地质发展方向

实现水工环地质新突破的基础是要明确长远的水工环地质技术发展方向,其方向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制定此研究方向时一定要从长远角度出发,挖掘生长点,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切不可三分钟热血。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未来水工环地质领域的发展。

2.引用先进技术

水工环地质新突破的有效环节中最主要的环节就是对先进研究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水工环地质研究技术。现阶段的水工环地质技术的装备仍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其仪器、野外装备和设备都有待完善。先进设备和技术是产生科学理论和认识的基础,所以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水工环地质研究的水平就要对现阶段的技术与设备进行完善和创新。

3.进一步培养相关专业的人才

培养水工环地质人才是提高水工环地质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水工环科技现代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于相关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这有助于水工环地质工作目标的长远规划。首先,要提高我国水工环地质研究工作者的专业知识素养,针对于水工环地质的研究,不能只是以当地临时聘用的人员研究,因为其专业素质不够,要培训出更为专业的水工环地质研究人员,进一步加强对研究队伍的建设,从根本上使水工环地质研究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

4.建立野外实验站

建立野外实验站有助于实现我国水工环地质研究的新突破。研究自然客观规律和现象有赖于现场实验站或观测站的建立。水工环地质研究的过程有一定的连续性,这是由量到质的一个完美转换。任一时间段的自然现象只是作为观测过程中的局部现象存在的,为了使掌握事物变化本质和规律,我们一定要对其进行长期的监测,这对于水工环地质的研究具有一定深远的意义。而建立野外实验站在水工环地质现状的研究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也为地学的理论发展和创新做出了必要的条件。

5.重视区域性研究

我国地质条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自然环境之间的差别相差也比较大。针对于一些具有辽阔国土的国家,其自然区域也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不同区域的水工环问题各部相同,为了更准确的研究我国的水工环地质的现状一定要重视区域的研究,这也是水工环地质研究新突破的一项重要手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工环地质研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条件,同时还能使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必要保障。针对于水工环地质的研究,国家经济宏观规划与其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水工环地质的研究工作能够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在探究过程中,要充分对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结合,继而进行整合,致力于解决我国的资源、环境、人口等问题,为我国的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贫乏地质灾害的情况做大尽可能的改善,这有助于帮助我国水工环地质社会服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文,杨承君.浅析当代水工环地质现状及发展趋势[J].大科技,2014,(34):268-269.

[2]杨继军.论当代水工环地质现状及发展趋势[J].地球,2015,(1):53-53.

[3]钟晓波.水工环地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0).

篇6

关键词:技术发展;岩矿分析;测试;应用;发展

一、岩矿分析

(一)岩矿分析的相关步骤

目前在岩矿分析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首先是对试样的加工,然后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再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再根据选择的方法进行实际操作和相关分析,最后得到分析结果。针对试样加工,主要分为破碎、过筛、拌匀和缩分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试样加工时要严格的遵守相关规范,不然会造成勘探、计算和分析等造成严重的影响;针对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定性主要是分析试样属于什么样的岩相,其中的各类元素的组成成分,半定量是根据定性分析得到的相关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岩矿中各类元素的含量,用以选择更合理的定量分析方法;针对测定方法,是根据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得到的结果对试样中元素含量与工程元素含量进行选择,对含量高的元素通常情况下使用重量法、滴定法,对含量低的通常采用光谱法;针对方案分析及操作,由于该阶段比较复杂,需要相关人员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主要涉及了分析和测定方法间的相互作用问题,然后对试样进行分解,再对分取溶液进一步分组测定,由于目前的任何分析方案都不具备全面性,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确定和更新;针对审查分析结果,该阶段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去找出问题,以确保质量。

二、岩矿分析技术法

由于目前在矿产资源的勘探深度越来越深,并逐渐从陆地转向海洋等原因,使得岩矿测试和分析已经向着多领域进行发展,随着化学测试仪器的不断进步,常用化学仪器分析技术法有分光光度技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比色比浊法、电子和离子探针法、荧光测定法等等,而色谱法主要有热解、气相、液相色谱法,核技术法包含了y辐射测量技法、中子活化分析技法、x射线荧光测定法。目前最在对岩矿进行分析时,x射线荧光光谱法在技术上已越发成熟,对痕量和超痕量元素的研究开创了新的领域,主要是因为将该方法和一些操作数据、试样模型、离子的分离和交换等领域想结合,得到的析结果很理想,例如硅酸盐样品中多元素的分析、对铁、铜、铅矿中的主次成分分析等;而过去的10年间常用的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缺陷很明显,虽然该法在操作上很简便,干扰也比较小,但是该方法的验出限效果不是很好,针对该方法中的缺陷很多学者采取了很多的办法,例如在溶液中加入一些有机表面活性剂,或者利用原子捕集器提高岩矿中某些特定元素的灵敏度,经过改良也有不错的效果;对贵重金属或者稀有金属主要采用的是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该领域目前是比较活跃的一个领域,主要是受到地质实验室、样品和灵敏度等原因的影响。

三、岩矿测试物理法

岩矿物理测试法近几十年主要将晶体化学、量子力学以及晶体物理学作为研究基础,再把矿物学、结晶学、波谱学等学科结合起来,主要包含了电子谱、x射线谱、发光发热谱、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x射线谱、质谱、激光拉曼谱等等,再利用先进的仪器进行深入的测试,例如研究对样品内部的超显微显示、对晶体的出溶、位错、反相、晶畴研究、对x射线的微结构研究、对晶体的选取分析、对晶体的有序和无序研究、对晶体内部晶介分布研究等,除此之外,晶体化学研究领域中对晶体的元素成分分析、离子键、离子占位以及配位情况等都能提供科学的研究信息。经过了多年来的发展,岩矿测试物理法对岩矿测试学科有重大的贡献,实现了对微区地质测试研究,多年来的研究取得了矿物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的重要科学成果,为矿物研究学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知识。

四、岩矿测试技术目前的发展状况

随着各项技术的进步和运用,对岩矿的测试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对岩矿的测试技术主要有宏观、微观和古代研究。对于宏观研究,主要的研究角度是从天文学角度进行研究,可以将地球作为一个小的研究对象,放眼于整个宇宙,把地球和其它天体进行对比研究,该研究方向视角极其宽广,解决了很多的其它研究方案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将整个地球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去认识我们生存的地球,得到更多不为人知的信息,也可以把抽象的事物进行宏观研究,比如对地球环境研究,让人们认识到我们生存的家园面临的问题和现在的承受负荷等问题,切实让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对保护环境有莫大的帮助。宏观地质研究开创了新的研究区域,对岩矿研究有积极的影响;对于微观研究,它的研究视角与宏观研究正好相反,它的研究领域是微小世界的研究,比如对岩矿中的含量、元素种类等进行研究,微观研究不仅对分子、原子的结构、地质学、岩矿测试技术等方面有重大的贡献,还对各类显微领域和显微生产领域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古代研究,在考中学中,对岩矿的测试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这对古代的环境、气候、生态都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在古代研究中,依赖岩矿测试技术是考古研究中重要的一环,例如对贝壳、叠层石、岩石结构等研究,都是考古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五、岩矿测试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岩矿测试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进步,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还是围绕着宏观、微观和古代研究,通过这几个方面可以对岩矿的化学成分、构成结构、晶胞参数等岩矿内部结构都能精确的测试出,对于岩矿表面的价态、形貌、表面元素也可以通过仪器扫描出,对当地的气候、土地结构等都有很好的确定。从岩矿测试技术发展来分析,未来在这方面的发展主要跟随着三维立体图像技术的进步而更加精准和细致,并在全面保护样品的前提下尽量多的得到定量分析结果,在对常量元素分析时要尽量多的得到痕量、超痕量定量分析,在宏观上加强对宇宙天体试样品进行采样分析或者遥测分析,对地下深部无法采样的结构加强遥测研究,在微观上,对仪器和分析方法进行更新,提高仪器灵敏度和清晰度,增强分析方法的分析速度和分析准确度,在此基础上去探索自动分析技术,并要保证测试的质量。

六、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岩矿测试技术也得到长足的进步,根据多年来的研究经验,人们对岩矿测试领域有了更新的认识,加上国家对岩矿测试重视力度在加强,所以岩矿测试工作在我国的能够得到更快的进步,为以后的岩矿测试领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大中.对"岩矿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的建议[J].四川地质学报,2009,23(1):57-61.

[2]王燕.探讨岩矿测试技术状况分析及解决办法[J].中华民居,2013,(3):232.

[3]陈文,万渝生,李华芹等.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技术及应用[J].地质学报,2011,85(11):1917-1947.

篇7

关键词:沿河-坪坝地区;上扬子地台北缘;褶皱;逆冲断层

引言

沿河-坪坝地区位于大巴山区的西部边缘地带,关于大巴山区域的构造及演化特征李瑞保[1]、刘战庆[2]、李金玺[3]、付明庆[4]等作了相关研究。作者通过对已有的室内构造背景资料和野外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岔溪口-张家湾剖面上典型构造特征的详细描述为例来加深对沿河-坪坝地区地质构造特征的认识,并绘制野外剖面构造图。

1 地理位置及地质背景

1.1 地理位置

研究区位于大巴山西缘,在重庆市城口县与四川省万源县交界处。区内山脉受地质构造排列较为整齐,诸列山岭走向均为北西-南东向。

1.2 地质背景

沿河-坪坝地区属于上扬子地台北缘,位于南大巴山弧形帚状构造带上,该构造带由一系列弧形冲断和线形褶曲组成,外缘向南西略凸出。沿张家湾向南,背、向斜均表现为线状紧闭褶皱,两冀岩层倾角较陡,部分发生倒转。

2 岔溪口-张家湾剖面特征

剖面为北东-南西走向,张家湾位于北东端,岔溪口位于南西端,从北东到南西出露南华系代安河组,中志留统纱帽组,二、三叠纪地层,主干构造依次如下:

2.1 张家湾巨型逆冲断层

该断层位于张家湾附近,断距无法估算,在地质图上测得其走向为316°,断层的倾角接近直立,北东盘为上升盘,出露地层为南华系代安河组(Qh2d)含凝灰质板岩,南西盘为下降盘,出露二叠纪下统地层。该断层断开了张家湾背斜北东翼二叠纪地层,较老的南华系代安河组板岩上升至地表与二叠纪地层接触。

2.2 张家湾背斜

张家湾背斜位于张家湾南侧约100米处,核部出露中志留统纱帽组(S2s)页岩,两冀为二叠系,二者呈平行不整合接触。该背斜形态似箱型,南西翼产状较陡,所测梁山组地层倾向227°倾角69°,北东翼平缓,梁山组倾向29°,倾角30°。核部纱帽组露头宽度近200m,核部出露是任河侵蚀的结果。该背斜北东翼被张家湾断层所断,仅出露梁山组和部分茅口组地层,南西翼地层出露较为完整。整个张家湾背斜的南西翼由于褶皱的作用地层产状接近直立。大冶组下部岩性为灰色薄层状灰岩,前行至燕窝寨处,大冶组中段出露的地层岩性为紫红色泥质灰岩,岩层倾向39°,倾角为85°,地层发生了倒转。由于中段岩性软弱,泥质含量重,软岩层层间受剪切作用局部产生膝折现象。大冶组顶部为紫红色泥岩、盐溶角砾岩。

根据背斜两翼梁山组产状:南西翼倾向227°倾角69°、北东翼倾向29°倾角30°,用赤平投影法得出该背斜轴面产状为:倾向40°、倾角71°;枢纽产状:倾伏向310°、倾伏角10°。由张家湾逆冲断层走向为316°可知,背斜沿南东逐渐与断层的下降盘相交而在地表消失,夹角为6°。

2.3 岔溪口向斜

岔溪口向斜位于岔溪口北约200米处,其核部沿走向形成一明显冲沟,同时受岔溪口断层的影响T1j2地层缺失。两翼出露地层断层接触,倾角接近直立,北东翼T1j1灰岩露头宽度约120米,地层倾向223°、倾角75°;南西翼为T1j3灰岩,地层倾向32°、倾角75°。前行至岔溪口,均出露单斜岩层,依次为T1j2的白云岩、膏溶角砾岩,T1j1的薄层状灰岩。

根据向斜两翼所测嘉一段岩层产状:北东翼倾向223°倾角75°、南西翼倾向32°、倾角75°,用赤平投影法得出该向斜的轴面产状:走向为127°、倾角为90°;枢纽产状:倾伏向307°、倾伏角20°。向斜枢纽向南东方向延伸也相交于张家湾断层的下降盘而在地表消失,夹角为9°。

2.4 岔溪口断层

该逆冲断层位于岔溪口向斜核部,断层面倾向北东,上盘地层为T1j1,下盘地层为T1j3,断层规模较大,断距为缺失的三分之二T1j1 和全部T1j2岩层的总厚度约为270米。

3 小结

(1)研究区位于上扬子地台北缘,广泛发育北西-南东走向的线状紧闭褶皱和逆冲断层。(2)张家湾巨型逆冲断层走向为316°,断层面接近直立,从北西至南东,断距有所变小。(3)张家湾背斜南西翼陡而北东翼缓,沿南东逐渐与张家湾断层相交而在地表消失,夹角为6°。(4)岔溪口向斜核部被岔溪口断层错断,向南东方向延伸同张家湾断层相交而在地表消失,夹角为 9°。(5)岔溪口断层断距为缺失的三分之二T1j1和全部T1j2岩层的总厚度,约为270米。

最后绘制出岔溪口-张家湾构造剖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岔溪口-张家湾构造剖面图

参考文献

[1]李瑞保.南大巴山镇巴-城口段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D].长安大学,2009.

[2]刘战庆.陕南镇巴-紫阳地区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D].长安大学,2008.

[3]李金玺.大巴山弧形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

[4]付明庆,董云鹏,张燕,等.大巴山地区构造地貌特征及演化――基于DEM数据处理与应用[J].陕西地质,2011,29(1):50-56.

篇8

关键词:涝泥塘金矿化区;前景预测;地质条件;矿化脉

中图分类号:P61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1-0015-02

涝泥塘金矿化区地处河北省平泉县卧龙镇碾子沟村,距平双省级公路2公里,交通便利。通过对该矿化区成矿地质条件及控矿因素、矿化脉特征、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研究,认为该矿化区具备金的成矿地质条件,特对其成矿前景进行预测。

一、区域地质背景

涝泥塘金矿化区地处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承德拱断束―平泉凹陷束,位于东西向尚义一平泉深断裂与北东向平泉一桑园大断裂的交汇部位。

区内地层分布有中下元古界迁西群,上太古界阜平群,古生界寒武系中上统及奥陶系中下统,中生界三叠系下统、侏罗系中上统、白垩系下统,新生界第四系等。

本区构造比较发育,特别是断裂构造尤为突出。主要有东西向压性构造,北东向压扭性构造,北西向压扭性构造,南北向张性断层。其中东西向压性构造成生时间较早,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形成时间较新,为本区主要的断裂构造系统。

本区岩浆活动频繁,持续时间长,类型复杂,生成方式多样,特别是燕山期侵入岩尤为强烈,分布广泛,与内生有色及贵金属矿产的形成十分密切,如洼子店花岗闪长岩体内外接触带所分布的众多金及多金属矿点矿化点。燕山期侵入岩主要为中晚侏罗纪侵入岩,有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斑岩等。

二、涝泥塘矿化区矿化规律

(一)成矿地质条件及控矿因素

涝泥塘矿化区位于洼子店花岗闪长岩体内接触带。中下元古界迁西群上平房组三段(Arsh3),围绕花岗闪长岩体展布,与岩体呈侵入接触。该段岩石组合为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石英条带状混合质黑云斜长片麻岩及辉石角闪斜长片麻岩。涝泥塘矿化区直接围岩为燕山期花岗闪长岩、岩体呈岩株状、出露面积24km2,为中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岩体具有一定的分异性,野外观察可划分为内部相及边缘相,矿化脉赋存于边缘相之中。矿化脉体即与岩体具有密切的空间和成因关系,还与岩体中的构造破碎带有重要关系。这些构造破碎带,是含矿热液运移,成矿物质聚集沉淀,矿体赋存的良好空间。矿化区内发育一条NE向断裂,属压扭性,将矿化区分为两个矿化地段,即东部与西部矿化地段(简称东段与西段)。东段与西段均由若干条彼此相互平行的扭性裂隙带所构成,其特点:

1.裂隙带走向NNE(30b±),倾向西段W倾,东段以E倾为主,倾角60b~70b;

2.裂隙带较紧密,一般宽度为0.1~0.5 m,较平直光滑;

3.裂隙带具一定的延长与延深,从地表观察延长可达3 00余米,延深推测可达100~200米;

4.裂隙带中充填有石英脉(如I,II,Ⅲ,Ⅳ、V号矿化脉)及钾长石脉硅化脉,这些脉体宽度均不大,最宽为0.5 m,最窄者仅0.05 m。上述这些特征显示出扭性结构面的特点。

综上本区最主要的成矿条件控矿因素为中生代燕山期花岗闪长岩及其中的NNE向扭性裂隙带。

(二)矿化脉特征

根据实测剖面及沿走向追索,共圈定五条矿化脉,即I,II、Ⅲ,Ⅳ,V号矿化脉。其特征如下:

l.矿化脉宏观特征:产状为走向NNE,倾向W或E,倾角60b~70b,形态呈脉状,矿化脉延长Ⅰ号脉250m,II号脉300m,Ⅲ号脉l20m,lV号脉l 50m,V号脉200m。宽度0.2 m~0.5 m不等,延深可初定为延长的1/2~2/3;总之矿化脉宏观特征严格受NNE向扭性裂隙带的控制。

2.矿化脉物质成分:矿化脉为石英脉型矿化、脉石矿物由石英构成,而金属矿物由自然金、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构成,属含金的多金属硫化物型矿化,尤其是方铅矿较为发育。

3.矿石结构构造特征:主要为团块状、条带状、细脉状、网脉状及浸染状构造、具等粒自形晶体,半自形、它形晶结构,一般方铅矿晶体颗粒较大,可达1mm,且自形晶程度较高,黄铁矿多呈自形一半自形,粒度0.1 mm±,一般为方铅矿、闪锌矿共生,自然金肉眼难以发现,在晶洞裂隙之中可见,呈粒状与片状,一般为0.05 mm之下,多为黄铁矿,方铅矿共生;上述组构特征反映出热液充填脉型金矿化的特点。

4.围岩蚀交:主要蚀变类型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由矿化脉向外具不明显分带现象,蚀变的迭加性较明显,蚀变带宽度不大,一般只有20~50m,矿化与蚀变强度呈正相关系;围岩蚀变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5.含金性分析:据地表及民采坑硐随机拣块样品分析的资料,金品位最高达9.89lg/t,在所分析的样品中有近14件达到lg/t以上。

(三)矿化区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

据1993年长春地质学院在该区开展的原生晕地球化学资料,通过分析Au、Ag、As、Sb、Bi、Cu、Pb,Zn等八种元素,经微机运算处理得到如下认识:

l. 经聚类相关分析,Ag与Pb相关性最强,相关关系数达0.95,Au与Ag、Pb也具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0,与Zn具弱正相关。

2. Au、Ag、Pb,Zn可做指示元素,特别是Au、Ag、Pb、Zn组合异常是重要的找矿信息。

3. Au、Ag、Pb、Zn各元素的背景值及异常下限值采用均值及均值加上二倍方差得出,在计算过程中剔除了特高品位,即大于l00ppb的样品。

4. 通过对涝泥塘矿化区Au、Ag、Pb、Zn的分布趋势图及异常分布图分析,Au、Ag、Pb、Zn元素分布趋势及异常的分布,与地质矿化规律具一定的吻合性,因此具有找矿意义。也就是说利用原生晕来发现追索圈定矿化脉体是可行的。

三、矿化区含矿前景预测

涝泥塘矿化区属原国有碾子沟金矿,具有就矿找矿的性质,经初步研究认为,涝泥塘矿化区具有一定的找矿意义。其预测依据如下:

1. 涝泥塘矿化区具有金矿形成的必要条件,即提供金矿形成的物质条件一金、热液及热源,具有金矿脉赋存的场所一NNE向构造破碎带。

2. 矿化类型属岩浆期后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化,热液活动比较明显,围岩蚀变较清楚,具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等蚀变现象。

3. 经地表追索共圈定五条含金矿化脉,其中较有意义的为Ⅰ、Ⅱ、Ⅴ号等三条,它们的延长均大于200m。

4. 原生晕地球化学Au、Ag、Pb、Zn组合异常明显,空间上呈线型展布,展布趋势与Ⅰ、Ⅱ、Ⅴ等三条矿化脉基本一致;具有明显的找矿意义。

5. 经地表随机拣块样品分析及民采坑硐拣块样品分析,有10余件样品品位大于1g/t,最高达9g/t。其中主要集中在I、II两条矿化脉。

6. 由于矿化脉赋存在扭性断裂结构面中,断裂较窄但具有一定的延深。

综上所述,涝泥塘矿化区含矿依据较为充分,应作为找金的有利地段,特别是西段的I、II两条矿化脉,更应列入今后地质找矿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区域地质志[M]. 地质出版社.

[2]袁见齐,朱上庆,翟裕生. 矿床学[M]. 地质出版社.

[3]黄熏德,吴郁彦,等. 地球化学找矿[M]. 地质出版社.

[4]张成喜,郑超,李力编. 金矿床地质学[M]. 东北工学院出版社.

篇9

“地球磁场逆转”,是世界各国科技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关于“地球磁场逆转”,我们的前人并没有任何记载。那么“地球磁场逆转”是如何被发现的呢?原来国外科技界在研究地质时,对地壳岩石进行钻探。钻探机的钻头是空芯圆柱形,所以钻探取出的标本呈现一个“岩芯柱”。在长长的“岩芯柱”上,科学家们发现,火山岩浆凝固时,其中的铁总是按磁场方向排列,并留有岩浆冷却时遗留的微弱的磁场。发现这个微弱磁场的方向,在形成的各个年代不尽相同的“现象”。于是得出“地球磁场逆转”的结论。这个结论的发表引起世界轩然大波。如果地球内部没有辐射能,是一个凝固体,那么钻探的岩芯标本的磁场逆转问题,是可以代表“地球磁场逆转”。然而地球是由不同质量、不同温度、不同材质组成的球层。如大气层、水层、岩石层、岩浆层、地核等。内外都充满活力,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行星。地壳与有磁场的地核由于存在以上的特殊构造,导致壳与核有相对运动。这样一来钻探的岩芯标本磁场的逆转问题,能否就一定代表是地球磁场逆转就应另当别论了。看来这个问题存在着解释上的失误。显然还存在着另一种解释,那就是“地壳弦动”论。

大家知道地球磁场屏蔽了宇宙有害射线,主要是太阳风暴对地球的袭击,它保护了地球所有生命的延续。可见地球磁场存在对地球生物的重要性。于是各国科技界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资金来研究地球磁场逆转的原因。专家认为,地球磁场来自地球深处的地心部分。固体的地核四周是处在熔解状的铁和镍液体。地核在金属液中的运动,产生了电流,形成了地球磁场,而钻探地壳岩芯的磁场是由地球深处磁场感应而来。我们可以在岩石上看到翻转的情形,可是岩石不会告诉我们为什么。从地质记录来看,地球磁场平均大约每20万年翻转一次,不过时间也可能相差很大,并不固定,上一次磁场翻转是在78万年前。

我们只观察钻探的地壳岩芯就得出地球磁场逆转是否正确呢?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总理曾指出“地质的发生、发展从来是同天文学、生物学相联系。把天体运动与地球运动结合起来,把宇宙作为一个体系,把运动着的天体、地球及生物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进行多学科的研究,是当代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最近总书记也指出“要坚持把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也预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思维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可能出现一大批最为重要的、原始的自主创新。这样看来我们在研究地质、地球物理时,应天地结合的综合考虑,才不至于走“地心说”片面性的歧途。

我们在研究地球物理的同时,不但要考虑天体运动的引力关系,并且也要考虑地球本身的复杂构造。当前科技界把地球的结构由外向内基本分成(1)大气层、(2)海水层、(3)地壳层、(4)岩浆层、(5)外核、(6)内核等。地壳处在“上有海水,下有岩浆”。是上、下有液体把它夹于其中,属于腹背受敌。地球的这种复杂结构。当今科技界普遍认为地壳是由板块组成。没有磁场的地壳板块是漂移的(魏格纳大陆漂移)。我们是生活在漂移的大陆上,就如同我们站在会移动的船上,船调了头是“一种现象”,而我们的船虽然方向变了,可指南针仍然指南,指南“才是本质”!我们生存在弦动的地壳上,为什么结论地球磁场在逆转呢?实际说地球磁场逆转就是地心说的翻版。地心说的观点是;明明自己在绕着太阳转,而硬说是太阳在围着地球转!同理看岩芯磁场逆转,说是地球磁场逆转也是犯地心说的同样错误。是现象与本质的混淆。

篇10

关键词: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质实践教学;秭归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30-03

一、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与专业设置

实践教学是保证地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目前,实践教学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实践教学改革已成为高校中的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2]。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新兴学科,以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信息科学(遥感、地理信息、卫星导航定位)的交叉为特色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沿学科。它在国土规划、城市建设、资源勘察和管理、灾害预防与预报、地质环境研究、全球变化模拟、水体监测等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本专业基于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应用地球科学和必要的数字化制图知识,通过对各类图像的数字处理和解译,快速、准确、大量地提取各种信息,建立数据库和数学模型,着重于研究并解决地质环境与自然灾害、资源、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勘察、规划、管理和动态监测等问题[3]。2003年,我校开办该专业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学科定位主要以计算机科学为主、地学为辅。随着国际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的更新,并为了突出我校学生与其他学校本科生在专业上有特色性的差别,本专业在开办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程更加突出了地学课程的地位。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变化不仅在于学分数量的增加,更在于地学课程的具体化和专业化。如,由2007年的地质学基础课,分划成《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和《地史学》四门课程,从而能充分保证学生能受到专业、更扎实的地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训练;此外,在以往基础上,增加《矿物学》、《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能丰富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对专业应用的兴趣。在实践教学环节,三峡秭归地质实践教学课程建立在为期一周武汉周边地质认识实习基础之上,实习周期增加、实习内容增加,是本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实习课程。作者通过多年带课经历,对本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有些基本认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

二、实践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

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站坐落在距三峡大坝1Km的新秭归县城,是我校继周口店、北戴河之后的第三个教学实习基地。实习区位于扬子地台鄂黔台褶带与四川台向斜两个二级构造单元过渡区段的黄陵背斜内,结晶基底及盖层出露广泛,构造比较发育,岩石类型丰富,基础地质教学内容齐全。实习区(包括江北)距今18亿年前的古元古代到距今百万年前的新生代之间的各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发育比较完整,出露较齐全,具有不同时代的地层、各种类型齐全的岩石以及路线尺度、露头尺度等各种类型的构造现象;实习区内崩塌(危岩体)、滑坡、泥石流、溶洞塌陷以及大型典型工程(如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链子崖危岩体、新滩滑坡等)具有实例可看;区内具有典型的峡谷、岩溶等地貌类型,为地理学、地貌学、旅游、美术等专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教材;此外,实习站交通便利,生活环境良好,是一个集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地球化学、旅游等几位一体的综合性野外实习基地[4]。

三、实践教学内容和阶段规划

为期一个月的秭归地质实习,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具备以下基本技能:掌握三大岩类的野外观察方法与描述内容,以及地层系统的建立原则;掌握野外褶皱、断层等构造现象的识别、观察与描述;掌握野外相关地质图件的绘制与要求;具备一定的资料综合分析和整理能力,独立完成实习报告的编写,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地质学基础。实习期间,教学形式多样,如室内教学、老师领教、学生半独立教学、学生独立填图、阶段性考试、报告编写、学术报告以及学生自由答辩等。整个实习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1.领教阶段。该阶段安排教学路线12条,学生由老师带领,采取老师讲解、学生记录观察的方式,主要使学生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掌握野外三大岩类以及褶皱、断裂构造的野外观察、识别与描述方法。主要路线安排如下:①实习区踏勘:主要向学生介绍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与要求,包括:地形图、罗盘和野外记录本等的正确使用;标本的采集与编号要求;另外,实地向学生介绍实习地自然地理和地质概况。②地层路线(含褶皱、断层内容)。翼家湾―九畹溪震旦系和寒武系地层路线:带学生观察震旦系与寒武系地层的岩性特征以及岩性组合特征,观察层间褶皱构造、断层构造、以及层间劈理构造等;了解信手剖面图的绘制,并绘制翼家湾―九畹溪震旦系地层信手剖面图;九畹溪―链子崖地层、构造与灾害地质路线:带学生观察寒武系至二叠系地层的岩性特征以及岩性组合特征,观察层间褶皱构造(平卧褶皱)、九畹溪断层,观察认识新滩滑坡与链子崖危岩体;泗溪震旦系路线:带学生观察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观察震旦系地层剖面,观察各组地层的岩性特征以及岩性组合特征;观察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及其特征。③岩石路线。黄陵岩基茅坪复式单元岩浆岩路线:岩体类型为侵入岩,主要为兰陵溪岩体、中坝岩体、太平溪岩体、堰湾岩体和东岳庙岩体。主要观察岩体的岩性特征、脉体特征及其穿插关系等;黄陵岩基黄陵庙复式单元岩浆岩路线:岩体类型为侵入岩,主要为三斗坪岩体、青鱼背岩体和小滩头岩体。主要观察岩体的岩性特征与脉体特征等。④变质岩路线(含褶皱、断层内容):观察崆岭群区域变质岩岩性特点,了解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的基本特点,观察变质岩区构造特点。⑤实测地层剖面路线:选择泗溪日月坪南华系莲沱组作为实测对象。让学生掌握实测地层剖面的基本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测地层剖面工作。

2.室内授课。①区域地质介绍(3学时):简述实习区区域地质特点、区内地质特征,概述构造运动与沉积发展史。②实测地层工作方法(2学时):介绍实测地层剖面的意义与工作方法,分工、注意事项;讲解实测地层剖面的后期资料整理、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与注意事项。③野外地质填图工作(3学时):介绍地质填图工作的意义与方法,实习区地质填图范围、填图单位与相关要求等。④实习报告的编写与附图的绘制(6学时):向学生介绍编写野外地质实习报告的意义、报告的格式、章节与相应内容、报告主要附图的绘制方法与要求等。

3.半独立阶段。选择高家溪震旦系地层作为填图单元,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掌握野外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并分组练习。

4.阶段性考试。安排一次室内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前期路线教学阶段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对前期的实习内容有个全面的掌握、巩固和提高,并为后期的独立填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5.独立填图阶段。学生独立完成测区的填图工作,老师在填图区主要地段留守及时指导与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

6.报告编写阶段。学生按报告编写和图件绘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告的编写与装订。

7.自由答辩。在独立填图阶段结束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报名,自由选题,以PPT形式,汇报实习成果及其中存在的疑问等。

8.学术报告。在实习期间,老师选择与实习相关的内容,以PPT形式,开展相关教学内容或者科学研究的学术报告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多地了解地质实习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对地质相关学科的兴趣。

四、实践教学效果

此次实习,学生在对理论的深层次理解、对专业的认识和对自我人格锻炼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收获。

1.教学内容本身。实践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地质相关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实践性认识。在开展此次实习工作之前,学生已学过《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学》等课程,但平时对理论的理解仅停留于书本和课堂,缺乏对地质知识的直观认识。通过实践教学的学习,学生认为对课堂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实习也在学生脑中形成了基本的地质工作步骤、程序和规范。经过前期的野外观察实习,建立了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分析研究的方法,对我们以后的工作至关重要。

2.对专业的认识程度加深。由于本专业相对我校其他专业而言较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且处于道听途说阶段,缺乏对专业的理解。通过此次实习,学生普遍认为所学的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明白了未来就业和继续深造的具体方向,更加积极地热爱和投入目前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中。

3.人格锻炼。野外实践教学中,具备独立填图环节,其具体实施过程是要求学生在没有老师带领的情况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面积约1.2km2的地质填图工作。工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制订工作计划,分配工作任务,指定相应工作的负责人;遇到知识分歧时相互辩论,在老师的鼓励下,勇于创新,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在野外遇到行动上的困难时,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在野外的生活上,学生艰苦朴素,能克服生活条件的困难;在需要当地老百姓帮助时,不再畏缩犹豫,能很好地跟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从挑战自我方面,除追求科学、追求真知的态度外,还要有不服输不气馁的态度,累了,再坚持一下就会有重大的发现;伤了痛了,忍耐一下,你就能成就一只队伍……

五、教学过程中的工作体会

1.踏勘阶段。踏勘是整个教学实习的最基础路线。在实习过程中,应教授学生开展地质工作的基本思维方法,即宏观――微观――宏观的工作模式。有的老师在领教过程中,只要遇到教学点,就让学生近距离观看,使得学生没有一个宏观的概念,没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因此,在学生近距离接触教学点之前,让学生手持实习区地形地质图,使其明白其所处的地形位置、地质区域,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在观察描述结束后,再远距离观察,用宏观思维的方式思考,总结此教学点与其他教学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后再做总结,不能盲目灌输。踏勘时,要求教会学生熟练使用罗盘。有的学生没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不能熟练使用罗盘;可现场携带一块小黑板,将书本中阐述的岩层产状理论用图示的方式给学生演示并讲解;将小黑板作为岩层面,让学生模拟测量产状,并教给学生在不同图件(如平面图、剖面图)中正确的产状表达方式。

2.素描图的现场描绘。在野外,有的学生为了室内野簿的美观和整洁,遇到构造观察点时,不愿使用野簿方格子页面,而是采用随手的笔记本。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的素描比例不协调,室内整理时图件失真。在这种情况下,应引导学生在现场使用野簿,教授其简单绘图方法,教其采用地形突变点作为绘图控制点、使其学会估算现场的实际距离或高度,以便接近真实地进行素描。

3.变质岩的教学观察。同岩浆岩的教学形式基本相同,但有所不同的是,某一教学点可见的变质岩岩性多样。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以某一种岩性为例,讲述描述方法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集不同的标本,老师现场认可后,让学生回到室内,对野外标本进行观察和详细描述。

4.室内野簿检查。由于野外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在野外对教学内容的消化也是有限的;此外野簿检查结果可以作为实习平时成绩的依据。因此,需要在野外教学后,在当天下午或者晚上进行室内野簿的整理和消化。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告知学生野簿检查方式和具体时间。实践证明,在学生上交野簿前半小时以小组抽查的形式效果十分显著。

5.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第二天的教学。在当天野外教学结束时,现场总述教学内容,简要介绍第二天的教学内容,并对学生提出疑问。学生回到室内,复习理论知识,带着疑问参加第二天的实践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第二天野外实践的积极性非常高。

6.结合学生专业进行实践教学。为了让学生明确野外地质实习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在野外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专业特征,讲述各教学内容在专业中的体现。此外,由于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较新的专业,相对本校其它地质专业而言,其在人才市场上的认可度还较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有必要在此次重要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进行适当引导。在进行矿物含量估计和岩性定名时,是否可以通过影像的解译快速和准确的实现呢?在地质灾害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链子崖顶远距离观察对面的新滩滑坡,遥看就如一幅影像图,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滑坡的野外地貌特征,如何使用遥感影像快速解译滑坡并圈出边界呢?

以上仅仅是教学中几个简单的例子,但是,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例子,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应用方面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会有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建朝,薛春纪.实践教学是保证地学教育质量的关键[J].中国地质教育,2004,(1):24-25.

[2]梁四海,万力,王旭升.实践教学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贡献[J].中国地质教育,2006,(2):86-8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