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篇1

一、猜想是生活中常用的思维方式之一

猜想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思维方式之一,只是我们平常对它没有注意而已。正是这些看上去不太可靠的猜想,引导着人们面对问题时做出积极的思考。

例如,当晚上电灯突然熄灭时,你的头脑里肯定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怎么不亮了?

你可能会打开门窗看看外面的情况,你做出这个行动其实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猜想:可能停电了。当你发现邻居家的电灯都亮着时,你否定了这个猜想。

接着,你又可能去另一个房间打开电灯看看。你做出这个行动其实是基于另一个猜想:可能是家里的保险丝断了。当你发现另一个房间里的电灯也能亮时,你又否定了这个猜想。

虽然在上述过程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猜想的重要性,但正在不知不觉应用它。

二猜想是科学发展必经的初级形式

猜想是人类逐步接近客观真理的基本手段。例如,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就是这样。光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早在17世纪就开始争论了。当时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笛卡儿、胡克、惠更斯为代表的波动说,另一种是以牛顿为代表的微粒说。两种猜想都能够解释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但牛顿认为波动说无法解释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而惠更斯认为微粒说无法解释光能相互穿行现象。到了20世纪初,爱因斯坦根据光电效应等现象,又建立了光子说。最后,人们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进行综合,建立了光的波粒二象性说。

建构主义者认为,人类探索自然规律实质上是一个猜想、建构的过程,因为自然界不会直接告诉我们它的规律是什么,我们也无法看到自然界的规律。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些自然现象,人类所发现的自然规律都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这种解释都带有猜测的成分。既然是带有猜测性的假说,它是可以出错的,有待于进一步的修正。科学就是在不断地猜想和修正过程中得以发展的。

三猜想是科学探究最富有魅力的环节

由于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教师大都比较重视实验教学,不少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总是设法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例如,在教学“阿基米德原理”时,老师让学生自己按步骤动手实验并得出结论,似乎这样很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所有的操作都是在给定的指令下进行的,这种照方抓药式的操作只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手习惯,不能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其实,最富有魅力的环节并不是实验本身,而是阿基米德怎么会想到将浮力跟被物体排开的那部分液体建立起联系来的。关于“浮力的大小究竟跟那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本身并不能给实验设计提供多大的启示,指导设计这个实验方案的基础是这样一个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被物体排开的那部分液体有关,实验的过程则是对这一猜想进行检验的过程。猜想启发我们应当设计怎样的实验和获取哪些信息,它是问题与实验之间的一座桥梁,也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最富有创造力和最富有魅力的环节。

四“猜想―验证”是科学教育的重要方法

猜想在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猜想的过程充满着创造性的思维,而教育的最大任务是教会学生思维,所以,他在科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蒸发吸热”的知识时可以采用“猜想―验证”的方法将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

问题:在炎热的夏天,当打开了电风扇,我们会感到很凉快。电风扇对人扇风时,人为什么会感到凉快呢?

猜想1:可能是电风扇吹来了凉风,温度较低的空气与人的皮肤相接触时,会从人体吸收热量,使人感到凉快。

猜想2:我在游泳前风吹到身上并不感到冷,但游过泳从水中出来后,风吹到身上却感到冷。根据这一点,我觉得电风扇吹风使人感到凉快可能跟汗液的蒸发有关。

上述两个猜想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到底哪一个正确,需要设计实验进行检验。先让学生讨论,共同制定实验方案,同时提出实验需要那些器材。

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确定大家普遍看好的实验方案:第一次取一支温度计(玻璃泡上包有棉花),以书代扇先直接对它扇风,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有无变化;第二次再将它浸入烧杯里的酒精中,取出后以书代扇对它扇风,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有无变化。如果猜想1正确,则两支温度计的示数都会变小;如果猜想2正确,则只有第二次温度计的示数会变小。

实验现象是:只有第二次温度计的示数变小了。

通过实验,学生否定了猜想1,肯定了猜想2,即电风扇吹时人感到凉快,是因为风加快了汗液的蒸发,而汗液蒸发时要从人体吸收热量,使人体温度降低。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2-0060-02

[作者简介]张红星(1975―),男,江苏海门人,本科,江苏省海门市长春初级中学教师,一级教师。

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史,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源于猜想,只有敢于大胆地猜想,人类才有机会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发明许多现实中人类无法想象的东西,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重大的发现。”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迪生的发明等都源自大胆猜想,并结合猜想去探究,最终取得科学研究成果。在物理学习活动中,猜想是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结合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呢?

一、 猜想在物理探究中的重要地位

(一)猜想是物理探究的重要方法

初中物理教材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以呈现知识经验为主的局限性,在编排时突出探究特点,生动再现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沪科版物理教材设计了不少猜想环节,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猜想本身存在着较强的不确定性,但它正是课堂趣味所在,学生会在猜想过程中感受物理的魅力。在探究活动中,大胆猜想是制定探究实验方案、参与实验过程的重要环节,不少物理实验都需要学生在实验前进行大胆猜想,然后通过实验去验证猜想,这个过程也充满着趣味性。

(二)猜想能力是学生物理素养的重要组成

在传统的物理探究课堂中,虽然是探究式课堂,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干预、引导太多,学生的探究变得被动,他们特别容易接受教师的暗示去探究、实验。虽然学生也有可能在实验中获得实验结论,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很好培养,这和科学探究本质相差甚远,学生的想象空间受到束缚。因此,合理的猜想能力是学生物理素养的重要组成,教师要将猜想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实验中,鼓励学生结合实验主题作出合理的预设与猜想。当课堂上学生的猜想不合理时,教师也不能一味否决,而要肯定学生,并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结合已有的知识,再次作出合理的猜想,从而不断发展猜想能力。

二、有效结合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一)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

猜想并非空想,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学生思维的基础之上的,初中生受自己的物理知识、经验的限制,加上猜想本身具有未知性和不可控性,它可能随着学生的深入而不断变化。如何让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对于初中生来说也是比较困难的。教师要紧扣物理探究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引导学生大胆提出合理猜想。

如在学习“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时,声音对学生来说并不抽象,然而要让学生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却是难点。如何突破?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相关概念后,教师设置探究情景:吉他的琴弦为什么能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它是受什么因素影响?教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猜想。学生根据情景所提供的材料,提出了以下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材料、琴弦的长短有关。学生之所以提出这些猜想,是经过前几节课的探究练习后,他们懂得了要在吉他结构上找原因,这样才提出相对合理的猜想。要想不断培养学生合理的猜想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提出这些猜想,让学生在回答中感受合理的猜想与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二)引导学生学会修正猜想

猜想作为物理探究的重要环节,当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提出猜想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猜想进行课堂调节。当学生的猜想是错误时,教师不能一味进行否定,而应该结合猜想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之所以会出现错误猜想的原因,从而让学生通过反思修正猜想。

如在学习“探究物质的密度”时,如何让学生通过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猜想环节必不可少,因为物质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也正是生活中的错误常识最有可能影响学生的猜想。教师就“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纷纷提出了不同的猜想,“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它的体积与密度成正比”“物质的密度和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体积一定的不同物体,它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这些猜想中有错的,然而它是生活常识造成的,教师不能直接否定,而应让学生围绕猜想和探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猜想去探究,最终在实验中探究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从而自己去发现猜想时存在的错误。

(三)借助实验验证猜想,提升猜想能力

物理概念本身比较抽象,物理知识、定律、规律等都是通过实验探究概括出来的,猜想是实验探究不可缺少的环节。实验过程本身存在着诸多因素,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结合实验验证猜想,不断提升猜想能力。

篇3

爱因斯坦说:“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探究为主,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通过主动的探索学习发现问题,并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合理推理验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探究中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提升思维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仍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设置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杠杆”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让班上力气最大的男生和一个柔弱的女生比力气,在这样一个看似很不合理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在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推动学生探究的源动力,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爱因斯坦说:“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更为重要。”问题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更能为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学生依然不敢提出问题,不会提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有问题可提。

三、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实验是探索真理的过程,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应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实验在科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地控制实验中的零乱现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探究能力。如“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探究声音是怎么样发出的,让学生通过实验收集信息,最终得出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在实验中让知识得到验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篇4

【关键词】实验教学;演示实验;课外延伸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实验教学可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化学事实,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探究活动的参与,从而达成较熟练的操作技能,进而学会科学的学习态度与方法,培养具备科学探究的能力。化学实验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对科学技能加以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新课标下的化学实验教学目标的定位

《化学新课程标准》对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求作了规定,目的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并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它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的源动力。

新课程新理念,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体悟探究过程,培养探究意识,如果化学实验中只让实验沦为知识灌输的附庸或点缀,忽视试验中的探究功能,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积极性,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按新课程设计理念,实验教学中去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提出问题,形成假设的能力:设计方案,探究实践的能力;以及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分析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等。

二、化学教学中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法,它对完成双基任务,培养学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教学中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演示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实验前还要做好实验问题及成败因素的积极探索准备工作,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对相关问题还要提醒学生,以确保学生实验的成功率。二是操作要规范。演示实验对学生的独立操作技能起到很重要示范作用,实验的每个细节都要严格规范的操作,包括桌面的摆设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三是实验目标要明确。为避免学生盲目实验,要求先预习,可通过考查等方式加强学生预习的自觉性,实验前老师要先通过简练的实验讲述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及操作注意事项,思维有了明确的目标,操作才具有了真正的涵义,正确的思维方向是操作认真的前提,是实验成功的有力保障,是达到实验目的的引路标,一旦学生养成明确实验目标的好习惯,学生实验能力就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改善了。四是程序要科学。实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验前教师尽量联系现实生活,设计出极具现实性和感性情景问题开启实验课题,让学生感受化学教学中实验的价值性和乐趣性。随后是紧凑的操作环节,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引导他们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对现象进行分析,并引导其积极思维,归纳整理出正确的实验结论。鼓励创新,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多思考为什么,多提问题,以提高实验效率和真正达到探究的目的。

三、注重化学实验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篇5

关键词:高三英语;试卷讲评;小组合作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高三,学生要经历无数次的英语测试。测试已经成为衡量教与学在某一阶段效果的重要依据,而科学的试卷讲评则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归纳复习、培养答题技巧的重要环节。

二、高三英语试卷讲评课中存在的不足

1.将试卷讲评简单地理解为核对答案,就题论题,没有拓展、延伸,学生无法做到举一反三,下回碰到同一题型时,照样不理解。

2.教师只注重自己分析失误原因,唱独角戏,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积极参与度不够,即一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的模式。

3.没有试卷讲评课后的反思及对策,也没有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讲评课的重要作用。

三、“小组合作探究式”试卷讲评课教学模式分析

1.分组讨论

根据学生成绩的差异,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指派一名组长,组织该组进行讨论。组长做好记录,归纳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准备提交给全班同学进行讨论。这个过程是一个让学生之间进行有效合作、充分依靠集体力量去完成任务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思维,并使学生养成与他人平等讨论问题、分析评论的能力。

2.展示分享

各小组长将讨论后的不能达成一致的题目写在黑板上,寻求帮助。各组同学给予帮助,并对不同的答案提出意见。这一过程将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在更大的范围――全班学生之间进行分享交流,培养学生进一步提炼自己的讨论结果,学习其他小组的做法,达到经验和智慧的分享。

3.精讲点拨

所谓“精讲”,是指教师精讲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地讲。而“点拨”是点拨学生难以澄清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关注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学,如何归纳。

4.巩固提高

对于重、难点进行反馈训练,注重以下几点:(1)针对性,针对学生的问题、知识重难点与能力的弱项进行;(2)及时性,使学生对当堂所获得的信息及时反馈;(3)多样性,为巩固基础知识,选编基础题;为拓宽思路,编写开放性、拓展性问题。

篇6

一、影响探究学习展示环节实效性的原因

1.主观原因

第一,学生展示交流方式方法单一。现在,探究学习展示交流环节中采用的模式主要是“发言人”到前面或是站起来表述探究的结果,再进一步只不过是小组内同学或其他同学补充说明而已。第二,学生的展示交流仅能表述出探究“知识”的结果,不能表现出思维过程,更不能完全表达出探究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三,学生在展示交流过程中学习氛围营造不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所以学生不能全神贯注地倾听,导致学生参与度低,效果比较差,不能达到展示交流的目的。

2.客观原因

第一,课堂时间比较紧,知识量比较大,只能探究出小组内的结论,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全面展示交流。第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能力差距过大,达不到探究目的。

二、解决探究学习展示环节实效性问题的方法

展示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展示的学生来说是表达情感的过程、交流思维的过程、知识自我内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增强自信、提高能力。对于参与交流的师生应积极捕捉到展示过程中的闪光点,积极思考自我认识的不足,同时解决自己探究的“死角”,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一般性的说教式展示方式达不到交流展示的所有教学目的,更实现不了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参与能力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能力的目标、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等,所以在探究展示环节中应根据知识内容探讨不同的展示交流方式。只有展示的方式方法适当才能高效实现教学目标,才能使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更加深刻,才能达到探究学习增强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要想达到探究学习的高效,应改变探究学习过程中展示交流环节方式过于单一的状况,学生应该动起来,在互动的基础上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充实自我(小组)探究的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形成科学结论,所以,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展示交流方式方法,比如创设情境展示、角色展示、多媒体展示、游戏展示等多种展示方式,达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互动目的,解决探究学习展示环节中吸引力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效果不佳等问题。展示交流是在个人或者小组成功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班集体内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探究过程,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沟通及相互学习,促进学生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最终对不同探究观点进行分析,并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三、运用探究学习展示环节实效性方法达到的预期效果

篇7

关键词:学习方法;高中生物;预习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方法的优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掌握科学的、高效的学习方法。初中生物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学会实验操作技能和生物学知识在人类生活、生产等方面简单的应用。高中生物则是将生物知识逐渐理论化、系统化,揭示生命本质的现象。学习的知识不但要求学生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更强调了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将生物学知识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

随着高一新生入校,教师首先应该教给他们高中生物的学习方法。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学习知识。要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通过教师这一载体,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一定的技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授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比单纯传授生物学知识更加有效。

一、让学生了解高中生物课程设置及特点

高中生物必修模块有3个:“分子与细胞”“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此外,理科生还要学习选修一和选修三两个模块。

生物学还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具有实践性、科学性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涉及生物的知识,我们都能用课堂中学会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实验在认知和探究活动中很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掌握实验设计方法,并能够尝试改进与创新实验;同时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要非常注重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去应用。

二、让学生把握好学习生物的三个重要环节

进入高中阶段,教师首先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生物学的方法,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生物学科的学习要把握好预习—听课—巩固总结这三个重要环节。

1.认真预习,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万事开头难,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划出核心概念和专业术语,逐步培养学生概念图法预习。学会分析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从内涵和外延上去理解。人教版高中新课程的教材编写中也突显了预习的指导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本前的“本节聚焦”,自己能解答相关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加深印象,并比较一下老师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的差距。

预习时要善于提出问题,把教材中的内容归纳成一个个问题,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听课。如:预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节时,学生可归纳出以下问题:(1)“细胞呼吸”和“呼吸”是一样的吗?(2)人体吸入的氧气去哪了?呼出的二氧化碳是怎么产生的?等等,带着问题听课,这也是素质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项重要要求。

2.参与课堂,从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传统的高中课堂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被动式的“填鸭”,在

40分钟的时间里听完老师的讲解。但是,随着高中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一定要适应,所以教授正确的“渔”是十分必要的。

(1)抓住一堂课的精髓。一节课讲述的知识点不少,但每个知识点并不是同样重要。所以在预习的基础上,将自己的问题与同学相互探究讨论,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达成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区分重点和非重点,以便把主干知识学习扎实。

(2)紧跟老师思路。教师每堂课都精心设计,有清晰的思路。紧跟教师的思路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系统性的把握,明确主次。因此,听课时要注意听老师是怎样引出新课题的,怎样展开、突破重难点,怎样归纳总结。如果上新课前能够切实进行好预习,则可以把自己预习的情况与老师讲课的内容进行比较。这样,就可以在听课时,明确老师的思路,这思路也就是我们掌握知识的思路。

(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创设恰当的情境,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中,不再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摩教师所教授的内容,相反,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究者,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订解决方案、修正方案、探讨不同方案的优缺点等一系列过程,从而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归纳巩固,从中再去发现新的问题

部分高中学生,课堂上感觉都听懂了,教材中的内容好像也全明白了,但是遇到习题及考试,就无从下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及时复习归纳总结。归纳巩固应注意以下几点:

(1)顺着教师的思路,回忆本节的知识点。课后首先仔细回忆老师讲课的思路,这实质上是在强化存在自己头脑中的记忆表象的过程。能回忆出来的,往往是自己已经掌握了的;回忆不出的,常常是自己没有弄明白的,应该马上翻开书,好好将这部分内容看一看,将它弄懂。尝试回忆时一定要注意及时,因为知识表象在头脑形成后在1~2小时内遗忘最快,所以尝试回忆不能拖得太久。

(2)独立完成作业。布置作业、练习及考试,是一个信息反馈的过程,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对学生个别辅导改进教学;而对于学生来说,则可以用来复习和检测,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特别是找出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可以及时加以弥补和提高。做作业时一定要独立完成,不可抄袭。并及时更正错误,避免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

(3)做好总结和归纳。在学习完某一章知识,对此章知识进行整理、重组,总结出知识结构,以便我们能从整体上把握,从而加深理解和灵活掌握。通过总结,不但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而且能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样,就使我们能在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上来对待知识,就好像我们站在山顶上看山下的景色,不但能看清所有景点,而且能看清各景点间的关系。由于我们站在了新的高度上来看待知识,我们也就有了驾驭知识的能力。从而可以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

上述是通过对高一新生学习生物学的方法的指导,高一新生要在实践中尽快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形成习惯,良好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认真坚持下去就会见到成效。正如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

篇8

【关键词】实验教学;传统;创新;学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也规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是教者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1.老师多讲实验,学生少做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传统教法是老师边讲边做要求学生记住理想化公式化的现象、结论等。如: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其他答案统统都错…在探究小组实验中只是验证某些现象,按老师反复强调的做法去做。还有些教师干脆利用课件视频观看代替实验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老师多讲实验,学生少做实验的做法。

2.只“照方抓药”的做教材实验,缺少自主创新实验

传统教学中只做教材中的实验,而且是严格的照本宣科去演示,实验是固定的,教师的教是死板的,学生的学是机械的。这种教法严重的扼杀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探究创新精神。教材中专家和优秀教师的思路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实际、不一定比我们的方法更有效。有好多的实验可以改进或找到替代的实验去做。

3.重做实验,轻实验设计

传统教学是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地照本宣科,忽视猜想与假设、实验设计的环节。比如,在制取氧气一节中只讲工业制法是什么,实验室制法是什么,反复强调记住实验的注意事项,操作步骤。这样老师教的吃力,学生也学的死。这种教法缺少学生对材料的搜集,缺少对实验的设计。忽视或削弱对实验的设计这一环节,这显然达不到《标准》规定的目标。

4.重视实验结果,忽视具体的细节和过程

传统的实验只重视得出准确的理想化的结果,对具体的细节和过程很轻视。如在做蜡烛燃烧的产物实验中,只重视烧杯壁上是否有水雾出现,倒转后倒入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而忽视了烧杯要干燥要冷的细节,石灰水倒入的要少要迅速,给烧杯口盖一玻璃片震荡实验效果会更好。很多细微的变化都影响着实验效果和结论。

二、实验教学中的改进和措施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转变取得了良好效果;

1.首先让学生端正思想、明确目标、激发化学实验兴趣、提高做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讲清实验的重要作用:

通过讲一些科学家和身边的鲜活事例来说明实验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体会到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实验本身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爱动手和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只要给学生学习的梯度合适,学生就会感到“我能做”、“我会做”,从而体会到了实验的乐趣和胜利的喜悦;把学生实验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比如:在学习氧气时,让学生把两只蚊子装在两个小瓶中,一个瓶口密封严,一个瓶口留几个小洞,观察结果,最后在分析原因。让学生合作实验,体验实验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对实验发生由“必须做”到“我要做”的质变。

2.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对探究实验的过程和方法的掌握,是一个比较漫长的通过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难点。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影响学生未来化学学习的前途。因此对学生形成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不能急于求成,而要耐心的引导。

3.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根据原理查阅资料,根据现有的条件(药品、仪器、或身边的替代品)先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再讨论设计的可行性(老师发挥指导和帮助作用),然后学生再做自己设计的实验,肯定会既认真,又感兴趣。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①要求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列出生成氧气的方法原理有多少种;②小组讨论选出自己认为可行的原理(要求操作简单、经济、安全、环保、可行);③设计实验;④师生共同给各组的实验方案挑错误和缺点;⑤修改实验设计;⑥小组合作做实验、观察记录实验;⑦要求写出实验报告。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有些学生选了分离空气的方法,但讨论后发现现有条件不能使空气变成液态,所以不可行;有些同学选了用过氧化氢制取,老师说实验室没有这种药品,学生发现也不可行。这一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自学能力、发散思维、合作学习、创新能力及分析问题等多项能力。

4.培养细心观察准确记录的品质

科学实验无不在细微中见真知。牛顿就从一个落地的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理,此类例子举不胜举。因此化学实验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准确记录,认真分析得出结论,而不是追求“准确的结果”和“完美的结论”。

5.成果交流共享

篇9

    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学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对课堂导学活动进行科学安排。立足于已有的知识体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导案服务于学案,再辅以现代技术的应用,构建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实际操作、媒体拓展、训练有度的高效课堂。拿到教材后,教师不应该考虑怎样教,而应思考该让学生学会什么知识,获得什么能力,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学、合作学习、讨论等学案的实施,多途径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都得到综合发展。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对小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要设计好,以怎样的问题驱动小组合作是关键所在。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学到的知识无疑比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更为深刻,这是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

    二、当堂训练是高效课堂的根本

    导学案的精髓是学生把最重要的练习当堂完成,而不要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在课外练习。这样的好处是在课堂这个天地中、在学习同伴的作用下、解决个性化的学习问题,让学困生得到充分关爱,学有所得,逐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让全体学生都在课堂上实现学习目标,课堂自然高效化。尤其在农村家庭教育环境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当堂训练最适合学生实现学习目标,也是提高学业成绩的重要保障。需要指出的是,学生训练时间多,有的教师会认为完不成教学任务。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需要更新教育观念。试想,在学生没有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有何意义呢?

    三、课中提问是高效课堂的必需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提问时,教师要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的心里去,问出水平来。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其技巧性,体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理念。所提问题要避免泛泛化。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对所提问题要有难易之分,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思考和回答,控制数量和次数,防止随意性。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不要期待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也不要追问到底,否则将适得其反,影响课堂的高效性。

篇10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一、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对科学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这个环节,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注意不要单纯的由教师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的主要作用应该是考虑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触景生疑,激发动机,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在当前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由教师提出问题的现象,这样做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不利的。即使有些问题因难度较大需要教师提出,也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规律,力争开放、新鲜、奇特。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探索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既不会因为太难会导致“启而不发”,使探究过程无法进行;也不会应为太易使学生感到简单、乏味,影响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是科学结论的先导,它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是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的必要基础,因此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一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问题解决十分关键的一步,在策略上,首先是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有时学生的假设看起来相当幼稚。若学生的注意偏离了目标,教师可给予简单的提醒,但这种提醒仅仅帮助学生不偏离目标而已,决不能干涉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理性分析,适时地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探索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讨论,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抓到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合符逻辑的初步猜想与假设。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这一步骤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的难点所在。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着“猜想与假设”,积极寻找、设计、验证“猜想、假设”的实验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修改、选择或综合,设计出最好的实验方案。在策略上,教师应以一个参与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个别重要条件可以言语提醒,但不要急于去干涉学生的活动。目前,这一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探究的进程控制得过于严格,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体验性,这主要是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教师要主导课堂活动,要预设学生的行动乃至思想的变化,使教学活动其实就变成了教师课前计划的表演,没有给学生的思想活动预留较多的空间,不利于促使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出现,也不利于使课堂气氛的活跃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制定好实验方案、明确了实验步骤以后,探究活动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开始分组独立地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勇于与实践,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先确定观察的目的、对象和具体内容;其次要灵活选择、调整观察方法,然后还要进行观察记录。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巡视、指导、并与各小组进行交流,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必要时,可通过讲评、示范个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当前教学在这一环节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探究时间不足,教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只有少数组作完实验就开始总结,使探究的效果大打折扣。

五、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这一过程是完成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是探究教学中的难点。此时,教师的作用是学生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数据只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初中物理,数据之间的关系通常表现为相等、之和、之差、乘积、比值等数学关系。教师要进行有效地启发,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要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实验数据或收集的事实进行分析论证,探讨结论,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自觉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不要带着对实验结果的预期来影响对实验数据的描述。这样,学生就会逐步学习分析数据的策略,这种方法的掌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很深远的影响。

六、评估、交流与合作。评估是科学探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强化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评估的意识,对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养成评估的习惯。让取得成功的组把自己的做法、成果推广给其他同学,得到其他师生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