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的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机合成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机合成的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预设 生成 教学误区 有价值

一、预设与生成的教学误区

1. 教学过程是对预设内容的忠实执行而缺乏创造性的生成

预设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总体设计和达成的结果的预测,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教学实施细节的具体安排。生成则是建构与生长,是师生与具体的教学情境发生的交互作用,是师生、学生之间的交往和对话中出现的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的对话和交流,意味着教学将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真实的课堂不会也不可能是预设内容的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再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当情况发生变化之后,我们的许多教师却依然按照预设的方案去执行,严格地“按既定方针去”教学,而完全不顾及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就好比一条在海上航行的轮船,当天气发生变化时依然不改变方向盲目地前进,这样做,即使能够到达彼岸,也会错失途中的美好风光。正因为此,有些教师一旦遇到“教学意外”和“节外生枝”,就措手无策,甚至是无法驾驭整个课堂。

2. 预设的教学目标在追求“浮华”的生成过程中迷失方向

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动了起来”,课堂也“活了起来”,学生有权利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在生成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之处,但也会有许多完全偏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钻牛角尖”式的“错误生成”。教师在处理这些“错误生成”时,往往只注重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认为“只要有自己的见解就行”,不管对与错都充分肯定甚至是大肆宣扬,使得生成过程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在一片“欢乐”和“热闹”的气氛中迷失了方向。

比如,有位教师在讲鲁迅的《故乡》时预设了续写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时代背景,想象晚年的闰土是个什么样子。学生的想象真的是五花八门:有的说闰土生的孩子很多,家里劳力足,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靠勤劳成了农民致富带头人;有的说,闰土种西瓜厉害,成了种瓜大户;还有的说闰土成了捕鸟能手等等。这位教师却认为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他们赞不绝口。很明显,这一环节的预设,其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当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普通百姓的压迫这一社会背景,对人物的命运作出合理的推测,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而学生却生成了与教学目标毫不相关的结论,使得教学目标在看似热闹的“浮华”表象下无法达成。还有像《背影》中父亲“爬月台、过铁道”那段感人的细节描写,有的学生就生成了朱自清的父亲违背交通规则应受到处罚的结论。此外,学生在写作文时,“错误生成”更是多不胜举,如有的学生在谈到美国充当“世界警察”这一话题时,认为美国正是靠着武力征服了世界,就在作文中大肆宣扬“武力是解决问题最好方法”的极端错误观点。

一堂好课应该是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教学目标。教师既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氛围,同时又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价值追求的正确引导,才能够产生有价值的生成。

3. 一味地抛弃预设去追求生成

正因为教学过程中学生“节外生枝”般的意外生成,有时会令课堂十分精彩,因此,有的教师在教学当中,很喜欢根据学生的意外生成而随意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只要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异议,就马上中止预设的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转而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或考据,使得这一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就无法达成。

教学设计中有预设的目标,它是学生学习所要达成的结果,预定目标的达成是一条不能降低的底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尊重自己的预设,在不发生“意外”的情况下,应该按预设进行教学,达到教学目标。当然,课堂上出现生成的“良机”时,教师也不能错过。总之,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的“底线”。教师不能轻易抛弃自己的预设去追求生成,因为它会使教学偏离方向,偏离目标,从而导致生成的中途“夭折”。

二、如何做到有价值的生成

1. 情景预演

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先行一步,假设自己开始进入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情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面对这些变化的情况应该怎样处理。这样做是把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况结合起来,有助于教师不断调整预设,同时也有助于调整教师心理准备状态,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处乱不惊”。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和他们的心理特点,再把学生的情况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教学情境中学生会出现什么状况,会有哪些不同的观点,这样才能充分预设,才不会“打无准备之仗”。

2. 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生成

新课程倡导教师与学生进行人格平等基础之上的积极对话,教师要放下架子,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在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多向交流。交流当中思维的不断碰撞,往往会产生新知识的火花,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教师的责任不是为了得到“一致的声音”,而是让每一种声音都变得更加美好、和谐。教师只有允许学生大胆发表自己不一致的观点,新的问题才会不断生成,只有让有价值的问题成为课题,让学生去探究、发现,这样的教学才更有价值。

3. 教师要对生成互动进行有效的调节

当学生的思路被激发开来后,会出现“思如泉涌”的局面,每个学生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思考,这些生成的结果当中,有些可能有价值,但也有一些会偏离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成中有价值的因素,使之发扬光大,对学生认识中的偏见和错误,则要加强引导,特别是涉及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更应该明确地指给学生正确的方向,而不能含糊其词,姑息迁就。

比如,在讲授《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评价“愚公”时,很多学生由于受到现代不当价值观的影响,都认为“愚公”是真的“愚”:有的说太行、王屋两座山如此高大,不应移走,而应该开发为旅游景点,说不定可以大捞一笔;还有的认为,“愚公”最后是靠神仙才把山移走的,从而产生艰巨的任务只有靠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的消极思想。学生的这些生成都已严重脱离了教学目的,可以说是无意义的,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正确引导,使学生的自主生成不偏离教学目标这一大的方向。

4. 教师要具备处置“意外生成”的教学机智

不管教学设计是如何的严密无缝,只要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课堂上总是会不时出现教师未曾预设的“意外”,因此,教师一定要具备处理“意外”的教学机智。当学生出现“瞬间不同的声音”时。教师面对这些“意外”要迅速地进行反思:“这个想法是否有价值?”“顺着这个方向思考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出现?”等等。要及时对这些“意外”进行“过滤”,滤掉无价值的生成,发现可以把教学进一步引向深入、拓展延伸的“契机”。

任何教学设计与策略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都可能会调整,甚至完全改变。课堂上更多的是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在鼓励学生不断创新互动中的转化,课程创造性生成中既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舒展和张扬,又要使之不偏离教学目标这一大方向,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8.

篇2

关键词:预设 生成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128-01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相,无论预设还是生成,都是实现教学优质高效的手段。让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在高中数学课堂中互动共生,在传统的“课程”向现行“新课程”转型的过程中,注重生成资源的呼声日益高涨。如何看待和应对预设与生成呢?对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1 精心的预设是完美的生成的前提

要想预设得好,必须认真备课。即备课要精、资料要精、练习要精、作业要精。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完美的生成,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

在备课时,笔者经常预设短、频、快的课堂节奏,所提问题讲究精炼,突出重点;解释的语言点讲究平实易懂;让学生编造的对话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他们有话可讲,有材料可用。笔者精心的课前准备使课堂有时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性,快节奏的课堂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预设的作用显而易见。但课堂预设定位不能太难,语言点挖得不应太深,否则,那样的“预设”往往会成为“生成”的拦路虎。

2 吃透教材,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载体。”因此,教师应该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做教材的主人,既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教师要利用好教材的开放性,唤醒学生的表现欲望,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给予他们自由表现的空间,还学生一个美丽、新奇、富有的童真和灵性的世界,唯有如此,预设与生成才能有机融合,学生很快就投入到情景中,课堂气氛活跃,能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更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3 适时调整,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课堂的不可测因素很多,预设实施中总会遇到意外,或者预设超越学生知识基础,学生力不从心,或者预设未曾顾及学生认识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或者预设滞后学生实际水平,课堂教学缺乏张力。不管遇到上述什么情况,都需对预设进行调整,使预设切实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学生。整课堂学生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地学习新知,同时教师适时进行调整,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使课堂教学向着纵横方向发展。

4 捕捉点化,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教师要发挥“信息重组者”和“学习指导者”的作用,充当活动信息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催化剂”。教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与亮点及时进行捕捉。

当学生出现了错误之后,教师应以平和、宽容心态去正视和理解学生的每一个错误,并将学生的错误作为课堂上极其宝贵的资源加以利用。但我们也决不能放任自流,做到宽容但不纵容,要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让错误资源的价值发挥得恰到好处。因此,教师千万不能丢失价值引领“权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切实承担引导的责任,教师的提问和必要的讲解是 “导”的具体体现,是把握学生学习方向、启迪学生智慧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5 教材内容的适当整合会产生更好的预设

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就是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情感体验的最佳结合。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与课外材料的关系,做到“依靠教材又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又不脱离教材”,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6 适当延伸,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新教材中提供了一些思考题,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时要适当地将教材进行拓展、延伸、给学生一片新的天地。这样可以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路,增长他们的见识,培养他们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

“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7 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才能处理学生的各种“生成”

处理课堂生成时胸有成竹,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课堂学生的突发思维,这不仅要求开课教师要有扎实的学科素质,更要求有丰富的课堂实战经验,对学生每一个微小的反应都作出相恰如其分的反馈,这对学生是莫大的鼓舞,而对教师而言更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

8 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9 加强生成指导

篇3

论文摘要:《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设备》课程设计是高职发电专业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当前高职学生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课程设计这类难度较大的教学活动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在指导《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设备》课程设计中,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课程设计的各环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优化,力求提高设计教学的效果,以实现培养最佳高职人才的目的。

《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设备课程设计》是电力工程方向的学生从学习书本理论知识向实际工程设计过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正确使用电力工程设计手册,熟悉整个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课程设计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工程能力。对于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重要地位更为突出。目前,高职教育中的课程设计存在着题目单一、陈旧、学生互相抄袭等诸多问题。除了以上的问题,还有以下一些情况,比如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等。文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并结合多年的教学指导经验,提出了几点改革建议。

1 任务布置要时宜、适宜

①提前布置设计任务,把课程设计融合到理论教学之中。通常课程设计任务的布置是在理论教学结束后才开始的。文章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设计辅导时发现,很多学生对设计时要用到的理论知识以及基本的计算方法,此时却不会应用,甚至有的已经忘记,辅导时须重新讲一遍,影响整个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建议采取提前布置设计任务的做法,把课程设计任务分散融入到课程的理论教学之中。在《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设备》这门课刚开始时就把课程设计的任务书与课程的授课计划一起发给学生,让学生从开始就接触设计题目,同时老师在讲授理论知识过程中凡是讲到与设计有关的就可以提醒学生,让其逐步熟悉设计课题。《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设备》课程设计具体可以把题目分解成画主接线图、主变、厂变的选择、主要设备的选择等3个设计模块。比如学习完主接线时,可以让学生针对设计题目画几个设计图,并进行技术比较;还有凡是涉及到设计课题中有关的理论计算,如电抗的计算、短路电流计算等,尽量与教材中相关的习题结合起来,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完成。最后等到进行课程设计时,设计课题中的大部分的内容学生都已熟悉,分组后根据各自的原始设计数据,可以较顺利地完成设计,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顺利地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把课程设计融入到课程理论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提高课程设计的效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有关章节时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看到了理论的应用性,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得到提高,真正体现了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的互相促进,有利于提高该课程整体的教学质量。

②采用实际课题,因材施教,避免一刀切。在布置课程设计题目的时候,可以把设计院曾设计过的有关的题目给他们做,这样会更加锻炼学生,使其毕业上岗后能迅速地上手,真正地做到理论应用于实际。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整套的设计,因为,基本的做法已经在理论教学中做过,在真正设计时要提醒他们注意根据实际环境来考虑一些问题,同时要为他们提供各种必需的参考资料,教会他们用各种工具书。同时组织他们进行讨论,提出方案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并设法去解决,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对于极少数基础很差的学生,一般只要求他们做好最基本的设计,主要包括主接线的设计、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其他的如绝缘子等的都可以不选。在设计过程中,要经常地督促他们,弄清楚其薄弱的地方,主动给他们讲解,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设计开始时把分数评定的规则告诉他们,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2 注重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做好相应的工作

①发挥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的主导作用,在课程实施阶段做到全程跟踪。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课程设计的内容已经融入到日常理论教学中,所以在课程设计开始时,教师只须把整个设计的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告诉学生,其余大多数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做。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该做到全程跟踪,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

在进行全程跟踪时一方面要检查学生课程设计的进度,督促他们及时地完成设计;另一方面要参与到学生的设计当中,了解他们的思路并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性的学习。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跟踪时的讲解不同。

对于少数基础差的学生,其设计内容比较基本,所以对他们来说主要是讲清楚设计中需要理解的最基本原理和设计中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同时鼓励他们多和基础好的同学交流,这样更能促进他们的提高。对于大多数能够较好完成基本要求的学生,主要是引导他们能最大程度的完善设计,所以对他们主要是做一些启发性的工作,让其对实践内容进行更深一步的理解,找出可以完善的地方。对于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主要是让他们自己去做,但也要多和他们讨论交流,及时地把他们存在的问题解决,帮助他们完整地做好整个设计。

②充分利用网络来延伸课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教师一般不可能随时在他们身边,这时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师可以通过班级的QQ讨论群或电子邮件等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可以及时的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提高他们设计的速度。QQ讨论群不仅有即时性,而且还有记录保存功能,群内的所有同学都能看到,有些相同的问题可以一起解决,非常适合共性问题的探讨。另外,教师还可以把相关的资料、以往学生的优秀设计等放在QQ共享中,供学生参考,有益于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

③必须上机绘制图纸。计算机绘图是工科学生的一项必备技能。在进行《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设备》课程设计时,学生已经掌握了CAD的绘图技能。所以最终的主接线的设计图纸必须用CAD画。强调用CAD画图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在实际工作中,设计院的设计图纸大都是用CAD绘制的。CAD绘图技能与电力相关行业的标准联系,这样练习对学生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用CAD绘出的图纸比较干净整齐,图纸打印出来容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更好的完成设计。

3 做好课程设计的总结工作

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了注重上面所做的工作外,还要重视答辩环节。学生完成设计把报告交给教师评阅时一般只关心成绩,大多不关心自己的设计存在哪些问题,应当如何改进。因而,教师的评阅环节对学生的进步没有太多的帮助。为了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提高,要强化答辩环节。通常是安排在周五的下午进行答辩,答辩时可以邀请教研室的教师进行参与,把每班分为2个答辩组,每组两位教师。答辩教师在仔细审阅设计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提出相应的问题,并根据答辩情况,指出其报告中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给出成绩,这部分占设计总成绩的70%。还有30%的是平时考核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如出勤情况、是否按时独立完成等评定。

当所有组答辩结束后,指导教师要上一次总结课,将各组报告的设计情况综合起来进行简要的点评。最后的总结课将是整个课程设计中画龙点睛的一笔,因为,这样的总结课,会让学生对整个课程有更深刻的理解。

4 结语

高职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就必须使教学和实际相结合。课程设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要重视。

篇4

关键词:卤代烃;残留农药;实验设计

【教材、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卤代烃取代反应进行探究,卤代烃是一类重要的烃的衍生物,是联系烃和其他衍生物的桥梁,是许多有机合成的起始原料。通过卤代烃结构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深化“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2)掌握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

(3)能判断卤代烃并确定官能团。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卤代烃性质的研究学习,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分组实验探究活动,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探究得出溴乙烷和乙烷的性质差异,进一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化学是一门实用学科,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感受化学学习的意义,体现科学服务于社会与生活的理念和价值观。

(2)结合微型实验具体操作中预防污染的方法及对废弃物的处理以及氟氯烃对臭氧层的影响,培养科学的绿色化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溴乙烷取代反应的实验探究。

教学难点:溴乙烷中溴元素检验的实验和实验验证。

【实验仪器与药品】

实验仪器:微型试管、多用滴管、井穴板、烧杯、玻璃棒、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带胶塞的导管试管、胶头滴管、温度计。

实验用品:溴乙烷、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稀硝酸、乙醇、pH试纸。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农药含有卤代烃引入新课。

【设疑】如何洗净残留在蔬菜、水果上面的农药?

布置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微型实验操作。

【板书】卤代烃-溴乙烷

【引导】学生概括物理性质。

【引导】有什么疑惑?

【投影】原因。

【引导】设计方案来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原子,引导学生分析方案的利弊,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讲解】溴乙烷的水解反应

篇5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素质;能力;培养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73-02

有机化学实验是大学化学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从宏观上看,在化学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原因是随着该门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多种的交叉化学学科;从细节上看,学生对于这门课的综合掌握情况,影响着其自身综合技能和宽广知识基础的水平。进入21世纪,在有机实验课程教学过程、目的和任务中,不断要求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学习这门科学的必备要求,可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该课程的任务往往还是在表观上围绕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方面进行开展,并没有深入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培养要求。近年我国教育加强了大学及研究生毕业论文和科研论文是否“作弊”的检查力度,并发现不少学术论文含“金量”低,同时还存在不少的论文抄袭和作假现象,这些问题的产生也间接反应在实验教学中未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围绕这一教学问题,本文通过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探讨学生在掌握实验知识过程中如何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并通过这一培养要求指导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一、实验教学中综合素质的培养

什么是学生在实验中的综合素质?本文观点认为学生实验道德水平和实验诚信修养构成了实验教学中的学生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框架”,它不约束学生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水平的提高,但却是约束学生道德行为的良好“枷锁”。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道德水平,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另外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诚信修养,要让学生客观的实事求的对待实验中的每个问题和结果。整体来看这两者相互交叉影响着学生未来实验(科研)工作的综合素质。

1.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道德水平的培养[1]。具有较高成就和水平的学者,其本身肯定具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道德水准,首先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实验道德基本行为。具体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道德行为需要从实验细节入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例如:(1)进入实验室学生首先要观察实验室状态(包括药品和仪器放置位置、卫生状况),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复原实验室至初始状态。(2)实验中要求学生保持实验台面整洁,不允许坐在实验台面上,同时规定学生禁止满手拿着药品、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和不合理的走动,以防止发生安全事故。(3)实验前后清点玻璃仪器等,这些基本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培养基本实验道德行为。

学生实验道德水平还需学生具备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化学生产活动必然带来环境问题,在这种问题背景下,发展低污染、低能耗、可循环和可持续的绿色化学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这一要求的实现首先要培养具有“绿色环保”意识的化学人才,因此要求实验教学过程中灌输“绿色”意识给学生,例如:(1)设立可持续的实验教学环节,循环利用化学药品,我们正在探讨拟利用“安息香缩合反应的绿色非氰工艺”实验合成的安息香产品作为原料,开展题为“Cu(Ⅱ)氧化安息香合成二苯基乙二酮”实验,这种教学内容设计不仅实现了产品―原料的再利用,而且两个基础实验的产物都可以应用于有机合成研究,达到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教学内容。(2)有机实验教学中从源头上减少实验试剂使用“量”,这一简单举措直接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3)实验过程中杜绝因称量或量取试剂时麻痹大意所带来的不必要浪费而造成的污染。(4)节约实验过程中冷凝水的使用量,养成学生节约水资源的环保意识。

以上教学设计不仅从基本的实验道德行为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验道德素质,而且从具体实验细节入手在教学中灌输“绿色、保护环境”的意识,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也循序渐进的提高了学生实验道德水平。

2.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诚信修养[2]。诚信亦是道德范畴,简单说就是做事待人真诚老实,一诺千金;诚信的存在价值是督促人自我监督,做事情实事求是,不虚夸。这种高尚的道德已演变为现代社会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由此可见其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但目前我国现代教育中针对诚信意识培养教育的体现并不明显,因此我国学生的诚信水平亟待通过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实现进一步的提高。

有机化学实验是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自然科学,如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实验事实中寻找发现规律,进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实验兴趣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实验教学方法中融入诚信教育,可提高学生的自我监督能力,防范作假抄袭,为日后培养高素质的综合人才打下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呢?(1)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体会诚信,理解诚信,提高学生的责任心。这种教学要求迫使改变以往的机械督导实验和检查数据的教学模式,转而要求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现自我监督,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从心理上真真切切的不愿做假。(2)在培养学生自我监督的诚信意识过程中,仍需要辅以惩罚措施。具体是学生在主观意识上违背了诚信,那么即使实验技能好,综合方面优秀,结果也会被全面否决掉,这样可让学生从心理上“恐惧”弄虚作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实验教学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科学实践及探索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有效动力,这就要求教学中贯穿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促进人类社会科学实践的发展。本文认为有机实验教学中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1)掌握实验技能;(2)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创新能力[3]。在传统的教学任务核心是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这两方面的教学培养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但与此同时,却忽略或未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与当下教学中要求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学生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产生要求学生具有发现“原始问题”的能力,而这一教学概念在传统的教学中未被引起重视。历史证明,一些重要的发明和技术的革新,无不都是从发现原始问题进而演化发展的并成为伟大的发现,这就要求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习惯,同时也要挖掘隐藏在现象背后的问题,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挖掘问题,并在培养实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养成探索原始问题的习惯,最终达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才会在以后实践中不断自发的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实验教学任务提出的更高要求,它符合新世纪教育背景下培养综合素质高兼具创新能力人才的目标,同时也在具体实验教学中促进了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方式的改变,明确了更深远的实验教学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1]倪新蕾.设计性实验的创新能力培养与科学道德教育[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3):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