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的趋势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发展的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形势;食品科学;现状;发展趋势
一、目前食品科学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如今的食品科学主要分为七大类,分别是:发酵食品、方便食品、冷藏食品、人造食品、有机食品、生态食品和辐照食品。
1.发酵食品
是通过微生物支持的食品,主要是豆制品、奶制品、发酵酒类还有生活中常见的调料,如:酱油、食醋、豆鼓。这类食品是经过一系列负责的生物发酵使那些难以消化的物质转化为对人体有益的易吸收物质。同时还能增加食品的保质期,如臭豆腐。
2.方便食品
方便食品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如今经济和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人们需要快速解决饮食问题。使得饮食更加大众化,如今己经成为食品中最炙手可热的部分了。
3.冷藏食品
通过降低温度抑制食物中酶的活性使食物保鲜,这也是我国冷藏技术发展所兴起的一种新型食品,通过冷藏使食物增添了新的变化,风味更佳独特。其中水产食品也属于冷藏食品的范畴。
4.人造食品
这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技术生产的食品,也叫单细胞蛋白食品。目前常见的有:人造肉、人造鸡蛋等等。但是目前人造食品的发展仍然遇到了许多限制,因为营养的问题还没有被大众所接受。
5.有机食品
作为目前最主流的新兴食品,是在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生产的食品,相当于目前所说的“绿色食品”。
6.生态食品
就是指纯天然未经过人工加工过的食品,主要特点是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7.辐射食品
通过电离辐射使食品内部进行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变化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保证了食品没有污染。主要是应用于石材的脱水杀菌、辐射杀虫方面。
食品工程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状态,更多的品种产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在食品结构更新品种丰富的同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简洁。上述近年来食品科学的发展态势来看,新形势下食品科学的发展模式就变得越来越清晰了。
二、新形势下食品科学的新的发展模式
上述近年来食品品种的丰富也说明了人们对食品的追求不再局限于数量了,更多追求的是食品的品质、营养和健康。而这也是未来我国食品科学的发展方向。在发展食品结构转变的同时,加大对高层次食品的生产。所以食品企业想要在新发展中保持长久的竞争力就要首先把握新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变化趋势,充分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未来饮食的发展不仅能满足人们对营养的需求,还能帮助人们减少许多疾病。目前许多病都是因为饮食不良产生的。并且改善国民的素质也需要食品科学的发展。而目前饮食的改善方案就是在居民消费最多的食品中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有效地改善国民普遍的营养缺乏和体质弱的问题。例如面粉和大米都是我国重点保障的食品原料。在各类食品生产中都要做好安全工作,包括“奶制品、食醋、食用油”的营养强化。通过食品来改善人民缺乏的营养元素就是要发展奶制品,因为缺钙是目前普遍的幼中老年存在的问题,加强钙、铁和多种维生素的吸收能有效地强化国民的体格。针对这些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新食品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1.变态食品
“变态”指的是原来食品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从原来的固体状态变成了“半固半液体”或者是“液体”。比如最新的“空气食品’夕就是把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气态化,装进一个小瓶子里。人们在需要饮食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吸食瓶子中的“营养空气”就可以解决饮食问题了。这种新型食品在我国还没有得到推广,不过这种快速有效的进食方式很有可能在未来代替现在的快餐。
2.合成食品
合成食品是生物微生物技术生产的食品,就是通过一些基本元素(如真菌和酵母菌)转化成人们希望合成的食品,就是想毛线织成毛衣一样的原理。而真菌和酵母菌就是“毛线”,通过一定规则和结构就能“编织”出我们想要的美食。
3.昆虫食品
尽管昆虫食品在目前生活中也不算少见,但是技术还没有成熟。其实昆虫本身除了含有丰富的营养以外,还有独特的免疫功能。能帮助人们改善血液循环,治疗改善许多疾病,例如:风湿、肾病、咳喘等等。这也是病理学的研究范围,相信不久会进入大家的饭桌。
从未来发展潜力最高的三大食品可以发现:我国目前倡导的“循环经济”正深刻地影响着未来食品科学的发展,就是食品工业的发展与环境和谐共处,生产出既有利于营养建设业对环境有利的食品。最终成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并且食品的生产开发要结合目前最先进的技术,比如“电子技术、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冷冻干燥技”,生物不仅对医学事业有重大影响,对未来的食品发展也起到了主导作用。
三、结束语
食品科学未来的发展还得依靠新技术工艺的发展,这也与物理、化学、生物三大学科分不开的,所以食品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发酵、灭菌技术及无菌包装技术的发展都会对未来的食品科技发展产生变革作用。而随着人们经济条件、需求的不断变化,对食品的外观、营养和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这也是未来食品科学新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管理;管理科学;科学技术;创新;“以人为本”。
传统的管理学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管理所处的环境不变或变化不大。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实环境不仅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而且变化的趋势也会越来越难以预测。进人新时期以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信息技术及高科技的发展以及政府对社会生活的有限干预,迫使管理学将发生新的革命。我们既然生长在一个世界飞速变化的时代,就必然要有变化中的管理。没有变化的管理就不会有生命力!
总体而言,新时期管理科学的变革将是深刻而复杂的,其发展趋势必然会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人本管理思想将日益兴盛
重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目光远大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历来都强调人的重要作用。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加以分析,就不难发现,在不同的时代,企业家、专家、学者对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是有很大差别的。在传统的管理思想中,是把人作为和土地、资本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认为它们都能创造价值。在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中,则只是把人看作“经济人”,因此,片面强调金钱的刺激作用,强调运用严厉的控制手段来管理工人,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家、专家、学者对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把企业职工不再仅仅看成一种生产要素,不仅仅看成一种“经济人”,而是看成“社会人”和“文化人”,把他们看成企业的主体。于是就提出了“人本管理”的新思想。“人本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相对应的概念,它要求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般认为,人本管理可分为五个层次: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具体则包括这样一些主要内容:一是运用行为科学,重新塑造人际关系;二是增加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质量;三是改善劳动管理,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四是推行民主管理,提高劳动者的参与意识;五是建设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等。
从管理发展的轨迹看,管理明显地正在从理性的科学管理—“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非理性的人文管理—“人本主义”的“软”管理转变。人本管理的兴起说明了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属都是围绕人而展开的,因而在组织中如何更加尊重人、信任人、培养人、发展人、实现人与工作的完美融合,将是未来管理者更加关注的主题之一。
二、创新管理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创新这一名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是指某种新事物的引人或引人某种新思想、新方法、新装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或指创造性、新意。而在组织学中,创新就是指以新思想为指导,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创造出不同于过去的新事物、新手段,即把广义的创新概念引人管理领域,成为管理科学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创新管理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对创新活动的管理;二是创新型管理。引人创新概念的前提和结果必然是管理创新,同时,这种管理的内容理应包括对创新的管理。一般而言,创新型管理不同于传统型管理,它是把创新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使管理随着技术、市场及组织内外条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它也要求整个组织及其组成人员必须是创新型的,把创新作为其各种活动的主旋律。一言以蔽之,创新既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企业赢得竞争胜利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可以预言,创新管理是未来组织(包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它有助于企业促进全面创新,使创新活动由单项创新转向综合创新、个人创新转向群体创新。实践证明,创新管理既有利于降低组织内部的交易成本,又可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和带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创新必将是未来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公开秘密。
三、由“硬”管理向“软”管理转化将为大势所趋
管理是人的管理,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客体虽然兼有人和物,但是对物的管理取决于对人的管理,所以,管理客体主要也是人。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都很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从近代外国管理思想的发展历史来看,都是与工业文明密切相关的。二十世纪初有基于“经济人”假设的泰罗的科学管理,30年代后有基于“社会人”假设的梅奥等人的行为管理(行为科学),50年代又有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的马斯洛等人的人本管理,80年代以来则又出现了现代的文化管理,强调超越自我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管理发展史表明,管理本身明显存在着由理性的科学管理即“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非理性的人文管理即“人本主义”的“软”管理的转变。可以说,“软”管理与“硬”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软”管理的发展是以“硬”管理的存在为基础,而“硬”管理又靠“软”管理来提升,需以“软”管理的指导为前提。“硬”管理主要是高扬理性、崇尚科学的西方管理思想,“软”管理中则含有“天人合一”、人际关系融洽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那么,形成在中西管理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软”管理与“硬”管理的融合,并以“软”管理为主的中国式管理,乃是当今时代向我国管理界所提出的历史性任务。
四、知识管理的地位将日益凸现
新时期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从传统的对有形资本的管理向对无形资本的管理转移。企业如何开发知识、利用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就成为企业管理所遇到的又一新课题。
对知识管理的理解是多样的。最宽泛的理解认为,知识管理就是知识时代的管理,最狭窄的理解则认为知识管理只是对知识资产(或智力资本)的管理。介于上述理解之间的认识又有两种:一种认为是对知识的管理,另一种认为是用知识来管理。尽管理解不同,但是对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长并需要加以管理的认识却是相同的,对知识管理日趋重要的认识也是一致的。
五、管理信息化将主导现代管理科学的变革
篇3
论文摘 要: 科学实验的教学趋势呈现出注重实验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以探究型实践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然而,在现实的课程教学中,实验教学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导致学生重结果、轻过程,实验动手率低,实验课教学效率不高。在新课程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实施对策,以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与推广,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实验教学既是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基本手段,又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发展非智力因素的主要途径。本文拟从科学实验的内容与形式及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两个方面,与同行一起探讨实验教学的趋势与实施对策。
一、科学实验的内容与形式
不同时期的科学课程中实验的主要内容与形式是分层次逐渐提高的。它们分别为学科知识+基本操作—学科知识+基本操作+生活知识—学科知识+基本操作+生活知识+生产和环境问题。实验的主要形式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实验+设计实验—编号实验+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家庭实验+习题+模块。
科学实验的作用和功能需要具体的内容和形式来体现,相应于科学实验作用和功能的变化,其实验内容和形式也呈现出显著的变化。
1.科学实验的趣味化、生活化、绿色化。
不言而喻,科学实验的趣味化可进一步发挥实验的动机功能,而贴近生活、体现社会热点问题(如环保)的实验更有利于科学价值的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同时也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现行浙教版科学教材体系中,实验内容的趣味化、生活化、绿色化趋势已非常明显,但这些实验还多分布在选做实验和家庭实验等课外实验中,在新课标课程中,这种趋势已成为教科书实验改革的重要方面,这类实验不仅数量上明显增多,而且内容深度上显著加大。
在实验的趣味化上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趣味实验不仅出现在家庭实验一类的课外实验中,而且类似“彩色喷泉”这样紧密配合学科教学内容的趣味课堂实验也增加了。如“通过气球体积的变化观察气球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用石蕊试液染制的花朵代替试纸检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产物”等。这类实验在完成其呈现原理、概念等使命的同时,用更引人注意的趣味化方式展现其魅力,融学科教学目标与情感培养目标为一体。二是更多地采用了可激发学生研究趣味活动实验的创新设计,如研究静摩擦的“筷子提米实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实验本身的学科价值和潜能开发功能的作用逐步增强,这正好与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相符合。
实验生活化的体现,一是实验内容多采用来自平时生活中例子;二是用科学知识、技能探讨的也大多是身边的生活或社会实际问题。如“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用塑料瓶,砂石等自制简易净水器”。
实验的绿色化最初是从师生健康角度关注实验环境的清洁,后来逐步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不仅教科书的实验设计体现了绿色化,而且要求学生就实验的绿色化进行思考、讨论,甚至研究、设计。不仅视角更大,力度更强,而且其教学功能大大扩展。
2.实验形式的多样化和探究化。
实验的教学功能不仅与其内容有关,而且与实验的形式、呈现方式,甚至与实验在教学中出现的位置均有关系。如课内实验、课外实验与家庭实验,其功能与作用就不尽相同。又如物质性质的实验,如果安排在相关性质的介绍之后,这个实验就只是在验证事实;如果安排在相关性质介绍之前,并配以相应的问题思考,就赋予了这个实验一定的探索性、启发性;如果先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答案,这个实验就具有了探究性,而探究程度的高低仍与实验的具体设计有关。
新课标教科书提倡尽可能由学生动手做实验,没有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之分。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和习题中也安排了不少实验。这些实验分布于各章节之中,这种编排将实验由原先的附属于各章节变成了与各章节平行的独立内容,显著提升了实验在课程中的地位。新课标不仅多用探索性和探究性两类实验,而且统筹考虑安排,使实验的探究程度循序渐进,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生知识、技能积累的增多而逐步提高,使实验的探究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实施对策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中科学实验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实验课教学效率不高”、“实验动手率低”、“实验纸上谈兵”、“观看课件代替真实实验”等情况还普遍存在。同时教师对新课程中实验探究的实施也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嫌麻烦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教学时间紧张,怕实验时间控制不好而影响教学进度;二是学校的实验设备跟不上;三是教师还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手段;四是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
因此,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分开的教学方法,注重实验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教材中的多数实验属于开放性、探究型,学生必须经过实验才能得出结论,而且结论可能不唯一。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与结论”和“实际应用”等关键词构建“设计实验”这个栏目的框架。在每个关键词所涉及的内容中又细化实验目的。例如,在“分析与结论”这个关键词中要常常强调“进行描述”“制作图像”“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辨认关系”“计算结果”“比较结果”“进行推测”“作出解释”“检验假设”等,用具体的实验内容来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技能。
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下列方法以供参考。
1.实验方案微型化。
所谓实验方案微型化,就是为了保持原教材的逻辑结构体系,同时又体现课程标准的重点,将实验方案简化、精炼,安置在相关的科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内容附近,以栏目“小实验”的形式出现。虽然实验方案微型化了,但其教学功能仍定位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对科学探究的本质的理解之上。举例如下。
实验:听力测试
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测试你的听力。实验材料是一角、五角、一元的硬币。请实验合作者按照任意顺序将它们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你闭眼仔细倾听,能辨别出不同的硬币发出的声音吗?
描述与推测:描述声音的差别,分析引起声音不同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们通过学习声音的传播、音调、响度、音色、分贝等概念、频率和人的听觉关系等内容;通过调查研究获得证据;通过研究听觉实验的数据,完成有关的实验方案。
2.实验过程活动化。
将科学实验的教学与学生分小组进行的探究活动、调查、讨论、辨别等有机结合,使得实验过程活动化。这样设计中学科学实验可以使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重点能够得到贯彻。为了让学生感受科学与技术的真实世界,实验过程应包含:活动、实验、调查、讨论、辨论、提出论点和质疑等,使它们相互交织在整个实验活动中。
活动通常分为五个循环步骤:请你思考、请你做一做、反思与挑战、科学在前进、拓展练习。在循环步骤二中,一般融入相关的学生实验或教师的演示实验。以“家庭用电”为例。
活动一:电流的形成(学生实验:电路的连接)。
活动二:电路连接(学生实验:串联与并联电路)。
活动三:火线与零线的鉴别(演示实验:测电笔的使用)。
活动四:保险丝(学生实验:保险丝的作用)。
3.实验内容生活化。
新课标认为,科学不能脱离社会,科学是社会的一部分。然而科学实验本身是非常具有学科特色的。如何将实验内容和生活世界结合是体现新课标精神的重要问题,因此实验设计要表现出“实验内容生活化”的特点。
教材中提出了许多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导引下,学生经历科学证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习对科学证据的获得、解释和评价的方法;探讨科学证据的两面性,即对人们生活、健康、环境等有利和不利的两个方面,然后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基于科学证据而不是个人感觉的基础上作出相关的、恰当的决策。学生亲身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他们逐步理解科学的力量和局限性,理解科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收集与整理证据的过程,而不是掌握一系列现成答案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材给予学生的经历,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评价行为化。
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来评价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是否具备各种探究的技能,是实验评价的重要特点。行为化的实验评价也是真实而公平的评价的具体表现。
评价学生的学科学习分为四个方面:档案袋评价、知识评价、行为评价和技能评价。其中的行为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设计科学实验”和“小实验”中的表现。行为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是否遵守安全规则: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一系列安全规章制度。
(2)对实验技能的掌握:观察、交流、预测、测量、解释数据、使用数据、制作图表、控制变量、归纳、推理、推导公式、构建模型、操作性定义等。
(3)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通过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使学生明确概念、定理建立的依据,掌握其建立的方法,理解概念、定理的内涵,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分析和总结:在遵循证据法则和运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分析解释和总结必须具有逻辑上的内在一致性,通过批判性思考,合理地接受他人的质疑,并进行更改。
(5)情景的应用:思考、讨论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发表观点,评价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生产、生活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分为四个方面,并给出每个方面的比重,其中实验教学的比重最大,分别为实验室活动和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占40%;知识评价占30%;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占20%;参加班级活动占10%。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对图表、实验步骤、实验内容等的语言描述往往比实验结果更重要,学生参与讨论和表现的过程也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
21世纪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信息、智力资源为重要因素的社会经济文化时代。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并不在于增加其知识和信息的容量,重要的是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以及获取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它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科学不只是定理的收集和事实的罗列,它更是人类智慧伴随着各种新思想和新概念的创造和结晶。”
科学发展的趋势启示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和挖掘中学科学的教学功能,并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设计与课程的三维目标和科学探究内容有机结合的科学实验,从而使实验的设计和课程的实施能够更好地体现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中职;数学快乐课堂;沟通
数学本身是一门思维性强,逻辑推理严密,内容比较抽象的学科,它是很多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但目前,由于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学院对专业培养计划的不断调整与更新,其数学教学课程的课时也相应减少,那么要在如此紧张的环境下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质量就变得十分重要。
一、数学快乐课堂的必要性分析
1.数学快乐课堂的特点。“快乐”本身就是一种对生活充满向往和激情的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是发自内心的生命需求。数学快乐课堂顾名思义就是营造一种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内在美,让数学进入内心世界,使学生轻松、快乐、有效地学习数学的气氛的课堂。
2.营造数学快乐课堂的必要性。①学生的需求。由于中职院校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系统,不扎实,新旧知识衔接能力差,同时,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部分学生思维方式僵化,缺乏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大多学生都是机械地套用公式,完成作业,应付考试,只是按老师设计的框框进行思维,无形中认为数学就只是“一些公式、计算方法”,不去进行创造性地思考,但中职数学本身就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等特点,这就与很多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相冲突,学生在课堂上不能真正地学到其精髓。以上这种现象就需要改变一下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比较轻松、自信的状态下对数学教学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能提出自己的建议,促进其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快乐数学课程是中职学生目前所需要和追求的。②教师的需求。由于大多数中职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差,思维能力比较弱,这使得教师在授课时就比较累,老师在讲课时,大多数学生由于对数学缺乏吸引力,往往心不在焉,有些甚至游离于教学外的事物,这使得数学教师授课也越来越没有信心,长此以往会与学生产生恶性循环的状态――“我不愿教,你不愿学”。因此中职数学教师的压力也引导了其对快乐数学课堂的追求和向往。
二、如何使数学快乐课堂在中职学校中有效地运用
1.素材、方法――营造快乐课堂催化剂。这是营造快乐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个教师的授课方式都不一样,有些是走传统型的,有些是走精炼型的,当然有些则是走“快乐”型的,所谓的“快乐”型,即能够以比较生动、简单的方式使学生牢记所要授的知识。中职数学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大类:概念型、理论型和应用型内容,对于这三种类型,一般概念型内容适宜采用直观描述的方法;理论型内容应注重直观解释,强调条件对结论的影响;而应用型内容则需要精简多练,分类教学。中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当然要营造快乐课堂,只知方法,不懂如何传授是不行的。
2.尊重――打开快乐课堂金钥匙。这里所谓的尊重不仅仅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同时也包括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只有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打开快乐课堂的大门,营造一种快乐的教学气氛。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引导者,但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对于遇到的问题或有新的看法都是不确定的,因此往往不会也不敢轻易地与老师对话,久而久之就养成一种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去积极地引导,不怕学生“造反”,来挑战你的权威。让学生知道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时候,学习是在不断讨论中进步的,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来,从而使学生更有信心,更有热情,老师上课更有激情。总之,师生间平等了,教学才能快乐起来。
3.沟通――升华快乐课堂的桥梁。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生活的纽带,数学课堂中也不例外,我们传统的数学课堂往往是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取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有些学生原本很有意愿想和老师沟通,也变得慢慢习惯而被抹杀在萌芽状态。
总之,数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授与学的主阵地,因此如何使这个阵地变得更有价值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在这个阵地中,教师是主导者也是引导者,所以教师除了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课堂的有效的管理,引导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学习数学,掌握知识,就现在的中职院校而言,营造一种快乐的数学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
【参考文献】
[1]陈艳平《提升中职高专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0)
[2]徐振昌《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
篇5
对于“科学发展观”,我比较深刻理解的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档案事业需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需要档案工作。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如何及时、有效、全方位地为区委、区政府及社会各界服务,成为当前档案工作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2009年全国档案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做好档案工作,加快推进“两个体系”建设,促进档案工作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服务,同时加快实现档案事业自身的科学发展。这个要求,明确了科学发展时期档案工作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档案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
以前,档案馆在人们思维中的定位,是保管档案的一个库房,是休闲养老的场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在城区建设和各项管理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们也开始渐渐地认识到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大家意识到,档案部门尽管是一个“清冷”部门,但是它在服务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确实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档案在现实生活中,既改变了人们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也提高了本身的社会地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与任务,对档案工作的新的更高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求我们,经济建设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服务到哪里;社会文明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档案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档案工作者的崇高使命。档案工作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和着时代的节奏一起律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不会掉队、落伍,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示自己的风采,求得自身的更大发展。
我区档案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档案工作还是得到了较快地发展,具体体现在:档案门类齐全了,馆藏内容丰富了,档案管理现代化了,法制建设加强了。不过,我区档案工作在落实科学发展方面仍然存在这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科学发展的理念树立的还不够,用科学发展观思考工作、研究问题、确定思路的意识还需增强;以人为本核心不够突出,档案工作服务民生观念还需加强;统筹兼顾做得不够科学,档案管理与开发轻重不相宜,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信息化建设步伐还需加快;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程序、科学的制度,系统化地持续推动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并充分发挥档案事业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应有作用,是我们在档案工作实践中应当持续创造性地思考并解决的永恒主题。因此,我认为,此次学习实践活动,档案局应围绕“档案工作怎样为全区科学发展服务、档案工作自身怎样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来进行学习。
在下一步的学习实践活动中:
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突破制约档案事业发展的瓶颈,牢固树立与时俱进、永不满足的观念,敢为人先、开放创新的意识,统筹兼顾、永续发展的思路。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如档案工作者普遍存在着因循守旧,默守陈规的现象,创新意识、争先意识不够强,推动工作上水平、上档次的信心不足,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区档案事业的发展,制约着档案服务功能的发挥。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加强全局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学习,工作中做到尊重规律、讲究科学,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更新知识内容,实现五个转变,即:从主要服务于政治的封闭保守型向既服务于政治、又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开放型转变;从重视档案收集保管向重视档案利用服务转变;从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向以计算机管理为主的智能管理方式转变;从侧重档案实体管理向侧重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转变;从主要依靠行政管理手段向突出法律手段依法治档转变,从根本上增强发展档案事业的本领,增强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其次,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联系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研究、重点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区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如社会档案意识不够浓厚、档案资源建设不够丰富、档案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档案事业发展不够平衡等突出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新的工作目标,开辟新的工作领域,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完善科学发展的措施,找准档案工作的突破口,确立档案工作的抓手,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档案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开展业务工作的全过程。通过锐意进取,顽强拼搏、扎实工作的精神,奋力开创档案工作追赶型、率先型、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此外,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档案工作不仅可以为领导决策和各项管理工作服务,同时也可为各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切身利益服务。长期积累起来的大量与群众利益紧密相关的民生档案,如果加以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必将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化解矛盾和纷争,维护社会安定和团结。根据档案工作实际,一是加强档案信息利用工作。受档案场馆、利用设施等方面的制约,档案馆实际提供利用能力还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拓宽服务渠道,继续充实档案馆网站,实现网上查档;开通查档服务热线,实现电话查询。二是积极采取便民措施,方便群众到档案馆利用。完善档案检索体系,提高查准率、查全率;开展档案预约查询,方便群众利用。三是加强民生档案工作。把事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和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档案纳入到民生档案范畴,切实抓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档案,指导相关部门科学规范的收集整理利用涉民档案,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落实到档案工作的具体实践之中。
篇6
【关键词】微课;大学英语教学;应用;发展
本文针对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告诉我们什么是微课,为什么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正确的应用微课在英语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最后向我们指明了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一、微课的含义以及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不是我国的母语,但也是一门语言学习过程,所以不仅仅包含知识的获得,还包含知识的熟练应用。因此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需要经过大量的知识积累,而且需要对技能进行孰能生巧,进行反复学习和训练。而微课的特点也正好适应了英语的学习要求,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首先微课具有用时短、内容精、地点活的特点,所以学生无论是在网上学习还是在网上下载学习,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或者外面,无论是学习具体的英语知识还是学习英语的某一语法或技巧,都可以通过微课来进行学习,让学生大大提高了英语学习效率。其次微课具有试听结合的特点,英语学习是需要以后声音而且语言情景设计的,而微课具有试听结合的功能,可以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影响下来对英语知识进行反复记忆和练习,不仅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还能提高大学生对英语的时间能力。最后微课具有适应性强的特点,学生无论是学习英语单词还是词汇,亦或是语法或者是英语情景,都可以通过微课进行学习。微课在大学英语中的使用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课前使用,课中使用和课后使用。课前学生可以使用微课对老师要讲的英语知识内容进行预习,可以提前把教学重点了解一下,以便在课堂上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堂进行过程中,老师可以播放微课中与讲课内容相结合的微课音频或者是视频,帮助老师进行知识讲解,同时缩短老师的讲课时间,为老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换取更多的时间。最后是学生可以利用微课进行课下时间的学习,不仅可以复习学习过的英语知识,同时也可以观看其他的英语知识微课,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二、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一)系统化的发展趋势
由于英语具有学习内容繁多复杂,学习知识点零散的特点,因此对于英语微课的制作也只限于单个知识点的讲解,使微课具有零散性的弊端,因此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有零散性向系统化方向发展。就是说把微课中单个的精品的微课内容逐渐形成微课程的发展趋势,使得微课程里的知识点具有相互关联、相互独立的特点,而且可以在微课程中添加适当的英语习题练习,让学生在微课上学习过英语知识进而就进行英语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老师今天讲的是词汇,可以先把要讲的词汇总结下来,然后按照顺序对每个词汇进行讲解,每个词汇讲解完之后会有一个简短的习题演练,让学生掌握这个词汇的使用方法,等所有的词汇都讲完之后,老师可以在微课的最后进行一个知识总结和总的习题演练,让学生对学习的词汇知识进行复,从而提高对英语词汇的应用能力。
(二)平台化的发展趋势
大学英语教学对微课的应用不能仅限于英语课堂上,应该增加英语的使用平台。老师可以把制作的英语微课放到网络平台上,并且对微课进行分类整理,把内容相似或者内容有联系的微课放在一起,方便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另外微课在网络上的设置不仅可以线上学习,而且可以进行微课下载,让学生进行线下学习。而且在平台上的微课不仅要有英语知识的讲解,同时可以增加微课评价与反馈功能,让学生为老师设计的微课进行评价和提建议,这样老师就可以通过学生对微课的评价来了解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了解,从而可以在以后英语微课的制作上面可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要。例如老师设计一个英语知识点微课,同学们通过看微课,可以把对老师讲解的内容的感想写下来,例如哪一点讲的不是很通透,哪一点可以再增加个例子等等,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意见进行微课改编,尽量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英语老师的教学技能。
(三)资源共享化的发展趋势
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发展趋势除了知识系统化和学习方式平台化的趋势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发展趋势,那就是资源共享化。学习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知识是分常繁多和分散的,不仅需要学习英语单词、词汇,还要学习语法和应用技巧等等,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记忆,而且还需要进行多次的重复练习,这样才能达到英语教学效果。所以但是一个老师或者一个学校是无法完成庞大的英语工作量的,所以大学英语微课要向资源共享化方向发展。例如本校的学生不仅可以在网上看到自己学校老师制作的英语微课,同时也可以看到其他学校老师制作的微课,不仅可以看到国内的英语微课,还可以看到国外的英语微课。而且不仅有大学英语学习知识的讲解,同时也有书本以外的英语知识的讲解,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同时也可以让老师与老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国内与国外之间加强联系,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
篇7
关键词:计算机 趋势 发展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现了智能化的超级计算
可能你不知道,超高速计算机采用平行处理技术改进计算机结构,使计算机系统同时执行多条指令或同时对多个数据进行处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超级计算机通常是由数百数千甚至更多的处理器(机)组成,能完成普通计算机和服务器不能计算的大型复杂任务。从超级计算机获得数据分析和模拟成果,能推动各个领域高精尖项目的研算、传翰和存储。光子计算机即全光数字计算机,以光子代替电子,光互连代替导线互连,光硬件代替计算机中的电子硬件,光运算代替电运算。在光子计算机中,不同波长的光代表不同的数据,可以对复杂度高、计算量大的任务实现快速地并行处理。光子计算机将使运算速度在目前基础上呈指数上升。总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现了智能化的超级计算。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现了分子计算机
大家都知道,分子计算机体积小、耗电少、运算快、存储量大。分子计算机的运行是吸收分子晶体上以电荷形式存在的信息,并以更有效的方式进行组织排列。分子计算机的运算过程就是蛋白质分子与周围物理化学介质的相互作用过程。转换开关为酶,而程序则在酶合成系统本身和蛋白质的结构中极其明显地表示出来。生物分子组成的计算机具备能在生化环境下,甚至在生物有机体中运行,并能以其它分子形式与外部环境交换。因此它将在医疗诊治、遗传追踪和仿生工程中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目前正在研究的主要有生物分子或超分子芯片、自动机模型、仿生算法、分子化学反应算法等几种类型。分子芯片体积可比现在的芯片大大减小,而效率大大提高,分子计算机完成一项运算,所需的时间仅为10微微秒,比人的思维速度快100万倍。分子计算机具有惊人的存贮容量,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储1万亿亿的二进制数据。分子计算机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电子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由于分子芯片的原材料是蛋白质分子,所以分子计算机既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又可直接与分子活体相联。美国已研制出分子计算机分子电路的基础元器件,可在光照几万分之一秒的时间内产生感应电流。以色列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一种由DNA分子和酶分子构成的微型分子计算机。预计20年后,分子计算机将进人实用阶段。也就是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现了分子计算机。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现了纳米计算机
纳米计算机是用纳米技术研发的新型高性能计算机。纳米管元件尺寸在几到几十纳米范围,质地坚固,有着极强的导电性,能代替硅芯片制造计算机。“纳米”是一个计量单位,大约是氢原子直径的10倍。纳米技术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前沿科研领域,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现在纳米技术正从微电子算机也会像现在的马达一样,存在于家中的各种电器中,那时问你家里有多少计算机,你也数不清,你的笔记本,书籍都已电子化。再过十几、二十几年,可能学生们上课用的不再是教科书,而只是一个笔记本大小的计算机,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方便地从中查到想要的资料所以有人预言未来计算机可能像纸张一样便宜,可以一次性使用,计算机将成为不被人注意的最常用的日用品。
(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现了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的概念源于对可逆计算机的研究,量子计算机是一类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进行高速数学和逻辑运算、存储及处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装置。量子计算机是基于量子效应基础上开发的,它利用一种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表示开与关的状态,利用激光脉冲来改变分子的状态。使信息沿着聚合物移动。从而进行运算。量子计算机中的数据用量子位存储。由于量子叠加效应,一个量子位可以是0或1,也可以既存储0又存储1。因此,一个量子位可以存储2个数据,同样数量的存储位,量子计算机的存储量比通常计算机大许多。同时量子计算机能够实行量子并行计算,其运算速度可能比目前计算机的Pentium DI晶片快10亿倍。除具有高速并行处理数据的能力外,量子计算机还将对现有的保密体系、国家安全意识产生重大的冲击。无论是量子并行计算还是量子模拟计算,本质上都是利用了量子相干性。世界各地的许多实验室正在以巨大的热情追寻着这个梦想。目前已经提出的方案主要利用了原子和光腔相互作用、冷阱束缚离子、电子或核自旋共振、量子点操纵、超导量子干涉等。量子编码采用纠错、避错和防错等。量子计算机使计算的概念焕然一新。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总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将朝着向信息的智能化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大多数领域以应用学科和工程学科的出现为标志,这些学科的职责是促进与实践有关的认识的发展,这些学科常吸收更为基础的学科,提高就能有实践的进步,在对计算机技术研究中,发现常有另外一条路径,这个过程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有关半导体是如何运行的理论也建立了起来,这是用它们能够使计算机技术的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或者说是促进实践的发展。能实现或更困难一些。显然,选择机制在计算机技术的实践进化和认识进化之间明显地提供了一种双向的连接,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参考文献:
[1]王华.计算机技术发展[J].电脑与电信,2013(02).
篇8
摘要: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冲击着数学课程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学教育的目的、内容重点和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出现了新的改变。数学已成为公民必须的文化素养,数学教育的大众化是时展的要求,数学课程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现代数学,课程与改革,数学教育。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冲击着原来数学课程与教学模式,数学教学目的和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在各行各业中的用处越来越来重要,数学已成为公民必须的文化素养,数学教育的大众化是时展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数学课程的改革成为未来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一、数学课程的改革必须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再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去学习数学,通过熟悉现实生活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所以对数学课程的改革必须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重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方面的的培养,并形成系统化的体系。
首先,数学课程对数学应用必须要求,在实践工作处理问题以及使用物质材料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增进理解,运用数学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问题,处理由课程其他领域或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对数学内部的规律和原理进行探索研究。其次,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要求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应用为教学目标,所有学校都要重视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充分时间从事数学的实践活动,同时在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中,也要充分贯彻数学应用的思想。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进行合作交流等丰富的活动中,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和对数学的理解,同时数学课程要强调开放性问题的作用,要求变封闭问题为开放问题。
二、在教育教学中要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都是已知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仍是未知的,需要每个同学再现类似创造的过程来形成,不能只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要一个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用观察、实验、猜想等方法去学习数学,并作出分析、归纳、总结渐渐地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
重视学生的主体教学活动以成为数学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强调学生的主体活动是现代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认为只有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时,学习才会发生。因此数学课程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学习活动,让他们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在轻松的、愉快的气氛中去学习数学。
三、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科研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革命,同样对数学教育以产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学校的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数学教育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现代意义上的数学教育已经出现。结合具体数学内容编制出各类软件,利用智能型计算机进辅助教学,电脑、网络技术已成为学生学习的手段之一,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技术获得信息,进行数学学习活动。
计算机的到来,使得数学科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不仅是人们用来处理各种现实问题、也成为们把握客观世界模式、整理客观世界秩序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它改变了以往人们对数学的看法,利用传统的笔纸的数学研究形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正在兴趣,它使数学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数学课程目标的差别化与弹性化
数学课程由学纲和教学目标两部分组成。学纲按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水平方面的发展划分,教学目标按照基础知识掌握和应用水平方面展开。国家数学课程明确规定每个水平的学习要求,体现了统一要求又具有弹性的结构特点,方便教师因材施教。
数学课程目标的差别化与弹性化是目前数学课程设计的的重要动向。数学课程要安排多种可供学生选择的数学活动,探究数学的某个内容或者专题、应用数学的活动、数学史的有关专题等,都可以是选择学习的课题,学习的程度也应有一定的弹性,学生的选择学习中可以有不同的程度,如补习、补充、发展、深化,使得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有收益,这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使数学课程具有弹性。
五、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发展
篇9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 应用 发展趋势
1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在1946年,该计算机发明引领人类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从冯・诺依曼发明第一台计算机至今,计算机在70年内不断的发展与改进,从以往具有庞大体积的笨重机器,演变成当前零件集中、技术集成、功能强大的台式计算机与便携式笔记本。自改革开放以来,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更为迅猛,计算机逐渐的应用在各个领域,成为现代化社会处理日常工作的主要工具。
在国家层面,计算机技术可以用来处理政府事务、分析军事战略;在企业层面,计算机技术可以用来存储处理各种数据、实现办公自动化;在生活层面,计算机技术可以用来获取信息、视频通讯、网络购物等,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计算机科学技术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水平、科学技术能力的一个主要标准。
2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在实际生活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领域也更加广泛。以下选取几个较为重要的领域分析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
2.1 军事、国防领域
计算机的最初研发就是为了应用在军事发展上,到现今计算机仍是军队和航空航天技术研究的重点课题。至今为止,计算机在政务处理、军事战略、以及队部模拟演练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明确强调要全面打造信息化社会,将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设备以及产品应用在国家现代化军事建设中。在国际领域,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衡量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军事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高低。
2.2 电力领域
目前我国大多的风力发电厂位于空旷、建筑物较少的地方,如海岸或沙漠中。然而在这些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建设发电厂,经常会受到过热、过冷、振动、盐雾或电燥等的影响,导致发电机的性能有所降低。因此,为了保障发电机的高性能、稳定性,除了需要硬件加固之外,还需要计算机科学技术来完成自我检测、自我诊断功能。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可以将发电机的运行状态、检测记录等操作数据全面的收集整合传输给管理维护人员,不仅极大程度上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力,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获得更精准全面的数据。
2.3 无人机研发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今我国的无人机研发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就。无人机在军事方面可以完成侦察、电子干扰、战场目标毁伤效果评估等多种功能,甚至直接可以作为攻击武器打击重点目标或定点清除。一方面这些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计算机科学技术,需要强大的信息收集传输和综合计算分析判断提供支撑,另一方面由于无人机应用的环境较为复杂,包括复杂的地区环境、多变的场景、电磁的干扰以及无法预知的突况等,这些都需要更高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来应对。
2.4 教育领域
近年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也逐渐普及。比较常见的应用在教育领域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包括多媒体教室、网络课堂、电子图书馆、以及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等。在高考中,考生的登记以及高考以后的成绩查询都离不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于学生来说,计算机有助于了解更多的知识信息,能够拓宽视野,帮助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各种难题。计算机科学技术极大的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又使学习过程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提高成绩、丰富知识、培养综合素质。
3 计算机科学技术下一步的发展趋势
通过分析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可以发现当前的计算机技术正朝着智能化、日常化、功能更加集成的方向发展。
3.1 更加智能化
电子计算机自研发以来就致力于模拟人类的思维,人们希望计算机能够越来越“智慧”,可以独立进行运算、推理、学习以及联想等。如大家所知的超级国际象棋电脑“深蓝”,它碛32个大脑(微处理器),输入了一百多年来优秀棋手的对局两百多万局,每秒钟可以计算2亿步。
由此看来,智能化是当前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各个行业的产品都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化计算机的研发可以快速实现多个数据、多条指令的并行处理,在运算速度上也不是普通计算机所能比拟的。通过云计算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大量数据的模拟分析,统一处理,也能更加精准度的进行一些模拟实验。除了应用在军事、航空、交通、科研等领域外,也可以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如智能家居、智能小区的打造等。
3.2 更加日常化
日常化指的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就像电、水一样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尤其是近年来,在政府、企业等的发展中几乎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现在我们的洗衣机、电冰箱甚至录音机中都有马达的存在,而未来计算机技术将会像现在的马达一样存在于家中的各种电器中。国外称这种趋势为普适计算(Pervasive Computing)或无处不在的计算。
近年来我国也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教师可以不局限于时间地域进行远程授课,也可以使用各种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来丰富授课方式,并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问题的解答与收发作业等。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针对性的查找自己需要的课程教材、辅导资料等,也可以观看一些教学视频等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特别是通过计算机和网路的完美结合,可以打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限制,使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学生享受到优秀教师的远程教学,整体提高教学水平。
3.3 多种功能基于一体
在2016年的新品会上,青岛小鸡出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向市场展示了最新的电脑技术发展趋势――激光电脑产品,该激光电脑被誉为现有电子科技成熟技术上的二次开发,也是电脑、电视、投影机等电子科技最新技术的集大成者,具有计算机、电视播放、投影投像、投影键盘等多个功能。
4 结语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从以往的台式机演变为笔记本,再到如今普及的平板电脑,计算机技术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其超强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性,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更新换代,并长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郭妍岑.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2).
[2]汪凯.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1).
作者简介
谢辰熙(1999-),男,河南省安阳市人,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学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无线充电无人机系统。
篇10
一、合唱指挥课程的特点
合唱指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具备丰富知识修养和能力的指挥者,将指挥者的能力达到省、准、美的境界。合唱指挥教学,要在培养学生合唱指挥技能的基础上,以丰富学生排练经验,启发学习探索音乐本源,促进学生对合唱声音达到高度和谐以及追求音色的多样性为教学宗旨。
二、总谱读法对学习合唱指挥的意义
总谱读法对于学习合唱指挥非常重要,其可以加深学生对合唱作品的深刻理解,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合唱作品的音乐风格,帮助学生建立合唱音乐的内心听觉。以总谱读法为前提来展开合唱指挥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微观上全面了解合唱作品,在脑海中构建合唱作品的外部轮廓和整体框架,为合唱指挥技法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坚实的基础。
三、合唱指挥课程中培养学生总谱读法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正确认识合唱总谱,做好合唱总谱读法的案头工作
合唱指挥的案头工作中,要对合唱作品的调式调性、节奏旋律、声部结构、织体横向和纵向的关系等基本信息建立初步的印象,必须掌握好合唱总谱读法,才能在内心建立起合唱作品的整体框架。首先,分析合唱作品的织体结构特征,然后勾勒出总谱读法的旋律线条,再通过有声视唱—无声视唱—心里默读的步骤反复练习。这样就能在声部不断交替的总谱视唱中了解、熟悉并记忆总谱中每个声部的节奏、旋律、气口、歌词、乐句的划分、乐段的结构、情绪的变化以及装饰音、省略记号和表情符号的运用等,为合唱指挥的动作设计打下基础,为合唱排练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2.以弹唱结合阅读总谱促进总谱读法能力的提高
在合唱指挥课程中,借助钢琴弹奏能让学生更深切地了解作品的整体意蕴,尤其是对指挥者而言,通过弹唱合唱作品的分声部旋律线条和总谱旋律线条,不仅可以熟悉单个声部的节奏和旋律,分析声部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可以间接地感受合唱实际音响的织体结构、和声走向和音乐风格特征。这样就可以更快捷和准确地掌握合唱的总谱读法,让指挥者在脑海里建立合唱作品的整体音响结构框架,使指挥的动作与合唱的排练有的放矢。
3.在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融入作曲理论知识
熟读总谱,做好谱面分析工作,是合唱指挥在设计指挥动作和排练合唱作品之前必须做好的案头工作。这一步工作做得越好,后续的指挥和排练就会减少困难、进展顺利。总谱读法不同于单旋律读谱,合唱曲谱是多声部织体结构,既有主调性织体,也有复调性织体,指挥者的读谱内容不仅是单一横向的节奏旋律关系,更包括纵向织体结构、和声节奏、和声走向、和声色彩以及钢琴伴奏或乐队伴奏等多种因素,这就需要指挥者具备相应的作曲理论知识,才能理性地掌握总谱读法。因此,在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适当地融入和声、曲式、复调、合唱编配等作曲理论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甚至根据合唱作品的特征适时讲授一些钢琴伴奏、配器、乐器法等知识也是很有好处的。这不仅能巩固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将音乐理论知识与指挥实践锻炼相结合,更可以让学生对合唱总谱的学习和熟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将读、背合唱总谱与设计合唱指挥动作有机结合
作为合唱指挥者,在了解合唱作品的总体音响效果后,即可进入读、背合唱总谱阶段。阅读总谱或分谱,既可借助钢琴等键盘乐器,也可请各声部识谱能力较强的学生视唱,这样可以让指挥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合唱总谱的旋律线条。同时,读、背合唱总谱不能只停留在谱面和静态上,应在熟悉合唱总谱的基础上,设计左、右手分工或配合的动作,在谱面上做好所设计指挥动作的醒目标记,然后一边读唱总谱,一边双手练习指挥动作,由慢而快、由简入繁,逐渐做到总谱读法与指挥动作的完美结合。这样不仅能更快更准地熟悉合唱总谱,使读唱出来的合唱总谱更有针对性,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习和掌握指挥动作的效率。
5.理解和掌握合唱总谱读法的一般规律,在合唱排练实践中不断提高
合唱总谱读法,就是将各声部出现主旋律处抽出并串联起来,与此同时兼顾其他声部的进出。一般来说,主调性合唱作品或段落,指挥者应做到在单个声部都熟悉的基础上,以主旋律线条作为总谱旋律线即可;复调性合唱作品或段落,指挥者的总谱读法必须兼顾各个声部的句逗、气息、声部进出、收拍、起拍以及强弱起伏,总谱旋律线条相对复杂;轮唱性合唱作品或段落,指挥者的总谱读法则主要兼顾各个声部的乐句句头,如《保卫黄河》的二部轮唱乐段:风在、风在吼,马在、马在叫,黄河在、黄河在咆哮……学生可以按照上述合唱总谱读法的一般规律,自己分析合唱作品的总谱线条,提高学习的效率。合唱总谱读法除了要与合唱指挥动作结合起来练习,还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合唱排练的机会,让学生在合唱排练的实践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总谱读法。
结语
合唱指挥者的一项重要能力就是总谱读法,而熟练掌握总谱读法又是学习合唱指挥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因素。高校教师在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尽快掌握好合唱作品的总谱读法,以期使指挥技法的教学工作更加顺利而有效。
(注:本文为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普通高校合唱艺术教育实施策略研究”,项目序号:284;2013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以群众合唱助推和谐文化建设之实施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3YBA11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