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法制教育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法制教育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孩子本是天真无邪的,可现在发生如此行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思考。这当中,除了深受外部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外,我们学校法制教育本身也存在不少的误区。
一、误区
1.法制教育方法过于简单
近年来,大多数小学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聘请了法制副校长,但大多数小学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缺乏直观的教育,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小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因此法制教育收不到好的效果。
2.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7条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但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学校为了取得“好成绩”以满足社会及家长的期望,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只重视教科书规定的知识教育而轻视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导致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不够,法制教育多流于形式。
3.法律知识教学代替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小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面上,忽视了对小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仅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
4.忽视小学生法律素质养成教育
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宄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宄几乎是一片空白。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囿于“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贱中忽视对小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二、出路
教育要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培养大批的民主法治人才和守法、护法公民。无论是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高度来讲,还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走出法制教育误区是刻不容缓的。
1.法制教育形式要多样
小学生对枯燥的法律条文不感兴趣,为此,学校应该注意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法制教育的趣味性。为使小学生对法律知识及依法治校的意义有比较清楚、正确、深刻的理解,学校可以采用公开论辩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根据小学生中存在的不同思想、反映和认识,编成若干论题组织正反双方展开论辩,以便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念,使遵章守法观念在小学生的脑海里深深扎根。
比如:可以尝试启发式教学。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小学生思考、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运用事实材料、法律规范得出答案;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活动,对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让小学生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有的学校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效果就很好,它不仅使小学生初步了解了法庭审理的一般程序和有关知识,体会到了法律的公正无私、法庭的神圣庄严,促进小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而且实现了小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目的。再则可以打破课堂的局限,开辟第二课堂,如参观监狱,到法院旁听案件审判,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参加普法宣传活动等,让小学生在生活中亲身感受法律的价值。这些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定受小学生欢迎。
2.要有完整的法制教育课程
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完整的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因此,学校要全面贯彻相关规定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法制课程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要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争取在学科考试中加入法律知识的内容。司法、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
要组织力量对任课教师、班主任、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考核,并逐步配备专职法律教师,壮大法制教师队伍,同时,在教学上要与“主科”同等对待,并列入考试范畴。学校应通过家长会等方式使学校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通过组织家长听取法制宣传讲座、对优秀小学生的宣传、以及由于教育方式不正确而使小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分析,使家长了解到家庭普法的重要性,保证这一环节不脱节。
要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师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工作事半功倍,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3.学法必须与守法教育相结合
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学法、懂法,形成认知基础,这固然是必要的,但学法只有与守法相结合,法制教育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小学生认知水平相对低下,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因受到不法分子的蛊惑走上犯罪的道路。小学生权利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很差,不懂得用正确合法的方法保护自己的权利免受不法侵害。因此,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各学校要积极引导小学生自觉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具体问题。例如,有的学校通过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灌输基本法律规范,让小学生初步认识和区分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合法行为,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哪些行为又是法律、法规准许乃至鼓励的,帮助小学生初步形成守法观念和法律信仰。
教学时不但要灌输理论知识,而且应从身边人、身边事上着手分析,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鲜活的日常生活中总结、提炼典型案例,让其自我教育,明辨是非,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违法、犯罪,教育小学生如何应对处理别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避免和减轻不必要的伤害,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达到一般预防和维护小学生权利的双重目的。
4.加强小学生法律素质养成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培养和发展所有小学生的各种素质。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体育是素质教育的几个重要途径,八十年代教育改革增加了美育和劳动教育,九十年代又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途径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完善,九十年代末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又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法律素质教育,这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选择。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宄,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质的基本内涵、层次和养成规律,对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初步形成,因此,对其法律素质的教育要以引导为主,注重法律观念的形成、法律情感的培养、科学权利意识的确立,不能急功近利。培养青少年法律素质要注意与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要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学生进行法律熏陶。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更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培养其法律素质的活动中要抓住典型事例进行宣传,要使小学生更形象、更具体地感受法律的作用、法律对自身权益的重要保障。在培养青少年法律素质的活动中还要注重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要注重教师和小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与配合。同时,全社会也应当更多地关注青少年法律素养的教育,对不适宜青少年的社会现象要严格限制,以保障其健康成长。
学校教师应特别对那些曾经有过痛苦经历的或因家庭不幸而存有心理障碍的小学生给予更多更好的关心和爱护,尤其是“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小学生应当加强教育、管理,不得歧视”使他们能够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健康的成长,使他们对不良文化现象的抵御能力和免疫力不断加强,从而减少社会犯罪,促进社会安定。
篇2
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采取多种形式,分层实施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
(一)区分层次,继续上好法制课。要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材,并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实践中,一是注意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分层次施教。小学阶段侧重法律常识的启蒙教育,使其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法律常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行为;初中阶段重点学习与日常行为有关的重要法律法规,提高学生遵纪守法意识;高中阶段主要学习法律基本理论和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宪法权威的意识和依法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同时,要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常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要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要指导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在小学,结合思想品德课、社会课和语文等学科教学,渗透《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知识;在中学,结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渗透《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知识。
(二)形式多样,提高法制教育效果。一是举办主题班队会、模拟法庭、开展社会调查、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是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形式,通过宣讲法律故事,进行典型案例审理等,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二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要依靠居委会、村委会协助学校和家长做好所在区域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及教育活动,并协助家长做好监护工作,共同做好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特别是做好对“行为偏常”学生的帮教工作,努力切断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源头,确保学生不出问题。
篇3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抓好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从小知法、守法、用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努力实践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普法教育要按照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的要求,坚持持之以恒,坚持校内外结合,坚持课内外结合,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
二、主要内容和做法:
1、教育内容:
《宪法》、《国旗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环境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禁毒法》、《卫生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本校自编的《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常规教育管理要求》。
2、师资力量:
学校所有教师为普法工作基本师资。学校主任、班主任都要成为学校“法律明白人”。×××老师为我校兼职安全教育员,负责全校的法制安全教育,再聘请荫子派出所的×××同志为治安副校长,负责对全校的法制教育进行指导;选送骨干教师参与法律培训;举办班主任法律学习班,使他们具有初级法律知识,逐步养成依法管理班级习惯,能解答一些简单法理。从而形成校级——班级——外聘三级师资力量。
3、教育时段:
⑴每学期,邀请治安副校长作一次社会及学校周边治安情况报告,教给学生自我保护的应对策略。
⑵每年的四月份和十一月份,邀请综治副校长分别与教师、学生进行一次有关法律法规的互动式对话。
⑶周一升旗仪式,结合上级要求或学校实际,安排有关校领导讲话。每学期不少于五次。
⑷每学期教导处要安排两个课时,由
任课老师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
⑸晚点和少先队活动课,班主任结合学校相关要求,对本班学生进行简单的法规教育。
⑹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五班队活动课,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法律法规教育。
4、教育阵地:
(1)互联网。根据法制教育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上网学习。
(2)红领巾广播站。每星期
二、四下午1:30~2:00由各班选派的小播音员轮流播出,内容由各班小记者采编,并经由学校德育负责人审核。
(3)学校宣传栏。由校宣传组负责,定期张贴法律法规资料,学校相关活动照片等。
(4)班级板(墙)报。由班级宣传委员和学习委员负责,配合上级、学校要求,在“法制”专栏上登载相关的活动要求、案例、警言等。
5、教育形式:
⑴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普法教育尤为重要,要通过学习、培训、测试,使教师学法守法,并能依法施教,做遵纪守法的带头人。
⑵开展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坚持开展争戴雏鹰奖章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争戴环保章、小回收章、清洁章、消防章、法律知识章等,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中受到法律熏陶。
⑶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如:配合环保部门,开展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的“小雏鹰活动”;配合消防部门,开展“11·9”少年消防警校活动;配合工商管理部门,开展“3·15”消费者维权行动日活动等。
⑷家长会。利用每学期各年级分别召开家长会之机,邀请法制教育工作者做专题报告,向家长发送宣传教育材料,并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以动态管理形式监控学生的校外活动。
三、态度与决心: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我们将站在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从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出发,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做好少年儿童法制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合理安排,长年坚持,定期研究和落实,不断探索新思路,拿出新措施,使法制教育工作连年上台阶。
××完小校园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附:
××完小
校园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荫子派出所副所长)
××(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
成员:×××(政教处主任)
×××(教导主任)
篇4
1.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普遍相对低下
现阶段我国教育仍然偏重于学历教育,并没有转移到素质教育方面,经过多年来的教育改革,虽然“重学历、轻素质”的教学观念有一定改善,但是并没有非常理想的效果。现代高校一般只是在大一课程中开设了“法律基础理论”这门基础课程,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一般都是直接按照课本生搬硬套,照着文本念,并没有将学生法制教育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很难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学校以及社会对于现代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目前,虽然大学生在法律意义上已经属于成年人,但是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较少,心理年龄普遍较低,心智不成熟,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从社会层面上分析,从小学生们接触最多的应该是书报杂志、电视等,但是其中不乏很多不良影视作品以及杂志,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产生很大影响。有的学生在中学阶段一直接受“高压管理”,而大学教育比较自由、放松,大学生一旦进入大学思想上很容易放松,极易走上歧途,现代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严重。从学校方面来看,民办大学生犯罪现象比较严重,其次是成人教育学院。虽然民办大学为很多低分学生以及高考落榜学生提供了一种受教育途径,但是办学理念一直强调经济效益,而且学生管理相对较为松散,在学生法制教育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
二、和谐校园视角下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
1.加强现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1)明确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之间的关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手段。和谐校园建设要求各项校园管理活动能够全面、有效、协调发展,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可以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大学生是校园管理的主体,想要加快和谐校园建设步伐,就应该使大学生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使大学生能够明确法制教育对于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自然也不会形成相应的法律行为,这样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也无从谈起。(2)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使大学生养成自觉的法律意识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会对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道德素质、价值观等诸多方面产生相应的影响。现代很多大学生犯罪,并非是他们不知道犯罪行为会遭受法律惩罚,而是因为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出现极度扭曲。为此,高校要想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首先应该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准确找到大学生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从而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减少大学生犯罪行为,构建和谐校园。(3)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引导他们从法律角度思考、看待问题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形势下,只有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融入法律意识,才可以使他们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认可法的权威性,以法的思维以及精神参与到实际社会生活中,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利用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比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利用自己的暑假时间在外勤工俭学。但是,一些调查表明很多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都会有上当受骗的现象,有的用人单位随意侵犯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如果大学生能够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就可以在自己权益受到侵犯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2.进一步优化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
高校开展法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大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主要包括法制观念教育、基本法律知识、法学基础理论等。目前,很多类别不同的高校都是统一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实施法制教育,但是因为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系统、繁杂,课时比较少,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为了赶进度而简单地罗列各种知识点,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应付考试过关而死记硬背,最后造成师生都苦不堪言,这样显然无法达到法制教育的真正目的。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成效,学校应该进一步调整、优化法制教育内容,根据学校类型开设相应层次的法制教育课程。不仅需要向学生普及民法、刑法、宪法等大法知识,同时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开设和学生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这样更容易使学生了解到法制教育的实用性,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3.改革大学生法制教育方法
法制教育的专业性较强,相关的法律条文、法规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如果仅仅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感觉索然无味,很难达到法制教育的目标。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法制教育方法,笔者认为,法制教育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方法:(1)案例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模拟或者真实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选择一些大学生常常会出现的犯罪行为案例,这样可以增强案例教学的说服力以及震撼力。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视频、声音、文字等多种功能组合向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案例的内容,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2)实践教学法。法制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尽可能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思想,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社会,从而有效提高法制教育针对性及实效性。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也可以定期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或者开展法律征文活动,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法律服务信箱,鼓励大学生诉说自己困惑的法律知识,及时为学生解答。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监狱,或者旁听一些关于行政、民事、刑事、经济等方面案件的审判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法律的权威性,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
4.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
篇5
一、开展小学生法治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法治文化,是指融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及其价值追求;是一个法治国度的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法律设施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涉及法治的行为方式。法治文化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权利保障为目标,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内涵,是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的内在动力,也是全民守法的内在因素,具有教化与调控的功能,具有软约束力,在精神与思想深处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一个孩子,在自我意识尚未形成或自我判断能力尚未成熟的阶段,是极易受外界影响导致价值观的偏差。媒体数据统计,近些年来受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如果学校、家庭、社会能在孩子认知形成的第一时间就给以正确的教导和示范,通过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法律规定行为的对错,必然能对学生的行为能起到医治和预防的作用。学生懂法后自然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法律的约束,做到遵纪守法。因此对孩子进行法治文化教育是预防犯罪的基础,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素质的内在需求,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保障。
二、当前小学生法治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客观上说,当前我国还处在“法制教育”阶段,与法治中国的建设路径极为不符。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对法治教育的认识不足、定位不清晰。中小学法治教育缺乏专门师资,也缺乏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法治教育教材。法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呆板僵化,教育途径单一,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法治教育引入课堂不够、教育硬件投入不够、教育经费投入不够、教育基地建设拓展不够。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家庭教育缺位,社会资源不能有效整合。种种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开展。
从主观上说,法制教育仅仅局限于校园和课堂之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导致未成年人法制观念的弱化和缺失。在学校里,教师把规范的法治标准教授给自己的学生,希望每个孩子出了校门,都可以是教科书般遵纪守法的小公民。在校园这个圈子里,99%的孩子都是遵纪守法的好孩子。可是问题就出在了离开学校以后的时间里:爷爷奶奶不走人行道;拉孩子踩过草坪、穿过绿化带;年轻的爸妈带着孩子闯红灯……这些都充斥在我们孩子眼中,最直接、最矛盾。孩子的世界就是这么单纯,谁教给他什么,他就学了什么。所以,问题还出在我们成年人和复杂的社会身上。
三、完善小学生法治文化教育的深度思考
从学校角度来说,学校要加强对教育法制工作人员和班主任及全体任课教师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组织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教师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切实提高法制教育队伍的整体水平,切实了解和掌握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努力做到人人知法、懂法,依法办事。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要以校德育处为依托,组织相关人员在法制教育、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教育、防卫避险教育和意外伤害自救及犯罪预警能力、临界防卫原则及使用技能训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教育和训练。
从教师角度来说,首先要认真做好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例如,积极利用学校晨会、班队会、学生大会、“两课”等时机,组织学生学习法治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让制度进头脑;再比如,通过细化学生衣、食、住、行、学、操等方面的评价标准,以积分制进行,落到实处,逐日评分累计,每周总结与公示,奖优罚劣;还可积极倡导开展系列道德教育活动,规范学生养成教育,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为依法治校工作深入开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条件。其次打造良好的教育“软环境”,通过在校园内积极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紧扣学校发展主旋律和学生发展需要,定期更新校园文化宣传栏与橱窗,积极宣传法制知识、典型案例、安全知识等相关资讯。充分利用学校的每一堵墙,每一块地,每一个角落,打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实现怡人的自然环境与浓郁的人文气息相得益彰,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升华了思想境界。
篇6
一、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要和德育有机结合
德育在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众所周知,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其行为不仅要受到法律规范的约束,更多还要受道德规范的引导和制约。德育主要是通过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引导、榜样的示范及人们的信念来维持。道德行为主要依靠自我约束,同时也与法制密切相关,许多道德规范在法律条文中就有体现。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具有高尚的情操,可以有效促进自身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因此,学校应当注意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组织举办如主题班队会、辩论会、讲座、征文、展览等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律基本常识和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有效预防和减少中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应当强化平日的思想政治工作,着重抓好学生在日常行为方面遵守规则的养成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填补法制教育空白,扫除学生法律意识的盲点,使学生的法律意识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
二、营造氛围,强化学生法律意识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全民法制教育和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所学校和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针对部分中学生法律意识不够强和对法制教育课不够重视的情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积极筹备,多做宣传,切实将法制教育开展起来。
第一是加强阵地建设,加大法制教育宣传力度。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利用法制教育宣传栏、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学校网站等阵地,大力宣传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法制教育的目的、意义人人皆知。第二是营造法制教育氛围,不断优化校园育人环境,通过开展教育宣传月活动,拉横幅、贴标语,并适当借助多媒体,使法制教育工作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学生每天置身于校园之中,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加强法制教育阵地建设,努力营造法制教育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法兴趣。只有学生重视法制教育课,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才能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三、丰富内容,改进方法,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
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要注意防止法制教育内容单一化和方法简单化。老师如果照本宣科、机械灌输,就会使法制教育流于形式。为了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我们要在丰富法制教育内容、改进法制教育方法这两方面下功夫。
1.根据教学需要不断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识水平,精心组织法制教育的课堂内容,用好法制教育教材。从学校整体看,法制教育的内容可以细化到不同的年级和时间段,要做到年年有主题、期期有重点、月月有目标。如七年级的学生主要以规范行为、安全教育为主,学习《宪法》《国旗法》《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等。八年级学生以青春期教育、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为主,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民法》《食品卫生法》等。九年级的学生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为主,学习《刑法》《国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兵役法》《消防法》等。
讲课时,教师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选择典型案例或事例,引导学生用身边的事例学法、说法。这样,学生不仅仅是在用头脑记忆法律,更是在用眼睛看法律,用耳朵听法律,用心去思考法律,逐步学会明辨是非。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讲述一些社会常识,教学生学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我们也可以充分挖掘各学科内容中的法制教育因素,多进行学科渗透。如在语文课、政治课中,教师可以结合《水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对学生进行爱护水资源、森林资源,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
2.针对学生特点不断改进法制教育的方法
坚持面授为主、自学辅导为辅,采用集中学习辅导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课堂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思想政治课、心理活动课、班会课、校本课程等渠道,传授学生法律知识。在学习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基本需要,看到学生个性及生活环境的差异性,以研讨式、探究式、辩论式等活动为途径,进行鲜活的法制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认可法制教育,并主动参与法制教育活动。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所谓“请进来”就是加强学校与司法机关的联系,邀请相关的专业司法人员上台讲课,做法制报告。所谓“走出去”就是将学生带出课堂,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如少年模拟法庭、法制夏令营、假期普法班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法制教育活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可使法制教育内容丰富生动、形式新颖,利于增强学生学法的兴趣,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电视片和电影、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学法用法有奖征文活动、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四、立足学校,优化法制教育的效果
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层面的配合参与。我们要把法制教育当作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立体化育人网络,努力营造一个学法、守法、护法、用法的社会环境,促进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要依靠法制教育骨干教师,积极带领广大班主任老师参与法制教育,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多研究、多交流法制教育内容。
要把法制教育当作德育工作的重大工程来分阶段实施,七年级重点抓过渡,八年级重点抓防止分化,九年级重点抓全面合格。例如,八年级的法制教育重点是“青春自护我能行”。这一专题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中可能会对学生造成的侵害因素入手,让学生认真分析造成这些侵害因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什么,应该如何正确防范。我们要通过课堂分析、课下调查实践、探讨交流等多种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自己面对外界可能会发生的侵害时,要把握好自身的可控因素,这是防范和规避外界侵害最重要和有力的措施。要多与老师、家人沟通,掌握自我保护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增强自我防护的意识,学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篇7
关键词: 小学品德课程 法制教育 契合点
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小学法制教育是基于受教育者成长不同阶段的身心特征,对法制教育内容进行遴选,注重基本的道德观念、浅显易懂的知识结构、与少年儿童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为规范的教育。在小学阶段,它主要对学生进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交通管理;环境保护治安管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保护等教育。
在开放的、生活化的小学品德课程中,有许多内容涉及或包含法制教育的内容。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校在实施品德课程教学时,或者开展法制教育时,往往将二者割裂开来,使得法制教育沦为传统的说教,学生学得枯燥乏味,在品德课程教学中也因为教学内容是法制教育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近几年来,我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一直关注此事,并且于2009年9月申报了扬州市“十一五规划”“个人课题”――《小学品德课程中法制教育的实践研究》,进行课题研究。在一年多的实践探究中,我进行了以下的实践与思考。
一、找准法制教育与学生兴趣的契合点
在小学品德教材中,包括具有法制教育内涵在内的每个活动主题的选材几乎都源于学生的生活,但是由于是日常生活,学生也就习以为常,对这些现象没有特别在意或者留意。教师如何引领学生通过这些生活经验,形成明确的道德观念、道德认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尤甚。为此老师通过创造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寻找教材中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学生兴趣点的对接,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欲望。
如在执教《班级中的岗位》(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一课时,我就做了这样的尝试。《班级中的岗位》重在指导学生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服务技能。在小学生眼中“岗位”带有“当官”“领导”的色彩,因此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致很高。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对于“岗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与教材中“岗位”又有所差异,捕捉教学中的生成资源,通过“什么是岗位?”“班级中有哪些岗位?”“这些岗位的职责是什么?”等一连串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对“岗位”有重新认识、重新定位,逐渐树立起班级集体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并乘机对文本进行拓展,了解各行各业都有职业道德规范,认识我国的《义务教育法》,让学生认识到人人享有权利,但人人也有义务,等等。
二、找准法制教育与教材的契合点
首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法制教育内容,但在教材的单元体系中并没有明确说明,而是渗透在各单元教学中。因此教师需要对各单元教材进行认真的梳理,找准教材与法制教育内容的契合点,并进行整合,使教材的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如在执教《我是共和国的公民》(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时,我通过对教材的梳理、整合,决定把目标定位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共和国的公民,以及共和国公民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并通过简单的案例,让学生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从而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抽象性,为了使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课前我对公民的概念、公民的权利等有关知识作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并发动学生在网上查阅有关“公民”的基本知识。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公民概念理解―公民享有的权利―公民权利的维护―法律法规的认识。
又如在执教《心中有“规则”》(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时,我在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时,从身边学生交作业的规则、上学过马路的规则等入手,让学生明确规则的重要及要按规则行事的意义,进而拓展到各行各业,了解行行有规则,事事有规则,而且时时处处遵守规则。
其次,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充分挖掘本地的生活素材,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如我们结合扬州创建爱国卫生城,组织学生开展《环境保护法》的知识竞赛活动;结合平安高邮、平安校园的创建,组织学生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演讲、征文,等等。
三、找准法制教育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与着眼点。“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在小学品德课程中开展法制教育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现实出发,确立活动的目标,将德育过程、法制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和生成新的学习内容。
如我们由限塑令的推行,引导学生开展环境保护的大辩论,进而探讨《环境保护法》的意义与势在必行,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和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
又如在执教《平安回家》(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时,我们依据生活化的德育教育理念,设计了做一做―展一展―说一说―连一连―演一演的教学流程。通过模拟生活中交通行驶的场景,师生互动,共同学习各种安全措施,畅谈心得体会,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轻松地受到道德教育、法制教育。
四、找准法制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契合点
家庭是学生法制的第一课堂,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生活是学生每天都经历着的生活,应让学生每天与家人交流,从家人那里获取大量的知识与信息,提高他们认知社会的能力。因此,在小学品德课堂中,整合法制教育与家庭教育资源,能够丰富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如在执教《害人的》(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时,我课前让学生向父母了解什么是及其危害,邀请曾身受其害的家长来课堂现身说教,这些不仅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而且对于树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施小学品德课程与法制教育的整合,旨在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小学生中传播公民知识,弘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质量观和生命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业务素质和研究水平,以先进教育手段、科学合理而富有美感的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观来应对公民教育工作,进而体验成功的乐趣。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小学品德课程中开展法制教育的实践研究,我和学生结伴同成长,并不断获得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辜伟节,陈萍.走向主体活动的品德教育论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小学德育,2009,6.
[4]小学德育,2009,24.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高校法制教育 法律信仰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大学生在了解和懂得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增强法律意识,认同信赖法律,从而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法制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同时加强法制教育也是新形势下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然而,近几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频频发生。这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案件难道真是大学生不知法?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状况更多的原因是现代大学生知法不守法,在法律的“知”、“行”上出现严重分离,把学法仅当做应付考试,被动接受,未真正地深入人心、形成信仰、养成习惯,因此高校法制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现在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现在高校法制教育在模式构建上尚不完善。
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法制教育仍附属于道德教育中,未有独立性。随着“06方案”的实施,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二门课程二合为一,总课时变少了,在课程内容中涉及法律的只占30%左右,但在教材体系的编排上却是各类部门法均面面俱到,教材的内容就变成了法律概念、法律条文的堆积和罗列。面对如此庞杂的体系内容,教师授课只能一带而过,浅尝辄止;在教学形式上,也局限于课堂上教师的独角戏,缺少生动、深入人心的方法。而大学生对于这种非专业又必修的课程也就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了。这样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二)在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中还存在“知”、“行”不统一的问题。
现在很多大学生在表面上认同法律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对我国的法律也略知一二,但法律情感淡漠,主观上过分扩大了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因素,如司法腐败、违法不究等,而忽略了正面因素。当遇事要做出行为选择时,在个人利益、亲情和法律中间,一些学生会选择非法律手段来维护合法利益,而且容易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没有形成法律意识,缺乏法律信仰。
如,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件,马加爵在被抓归案后,仍装疯卖傻地企图逃脱法律制裁,这不是不知法,而是知法犯法。又如盗窃行为是大学校园中最为常见的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盗窃是一个故意行为,要求在行为前有犯意的形成,即违法犯罪之人在主观上有占有他人财物的欲望,然后实施盗窃行为,在客观上将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盗窃是违法的,连小学生都知道,更何况是一个大学生,那为何在大学校园里盗窃案件层出不穷?我们无法去控制一个人想些什么,如果他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欲望,当然就不会有后面违法行为的发生;但如果在产生这种欲望后,能够想到遵守法律,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就不会有违法行为的发生。可见对法律知识有所认知还是不够的,还要懂法,只有将法律融入意识、形成信仰、养成习惯,才能成为一名守法的大学生。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
要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仅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不够的,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着力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
1.通过公共选修课来开设一些法律课程,如婚姻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公司法等,来弥补“两课”教学中对法律概念、法律条文解释过浅、理解不深入的不足,并且可以规定公共选修课学分中法律课程学分需占一定比例,以此来督促学生的学习行为。知识是观念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法律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形成法制观念[1]。
2.在各专业课程计划中开设一些与该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让法制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理工专业中增加专利法,在文科专业中增加著作权法,等等。这样的结合更能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在学生活动中融入法制教育的内容。
1.加强法制教育的宣传力度。
高校可以通过校报、宣传栏、校园网等,及时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在大学生中营造学过的法律反复学,重点的法律深入学,新出台的法律及时学的学习环境[2]。还可以定期进行法律专题讲座,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典型案例让大学生感受到其实违法犯罪离自己的生活并不远,从而发挥一定的警示约束作用。学校还可以利用专业法律教师这个资源开设法律咨询热线,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遇到法律问题无所适从的现象,及时帮助他们解答问题;各系部还可以配备法制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法律顾问。
2.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提出:“如果你想让人们对一个事物形成积极的态度,就要让他们去参与那个事物。”用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上也很合适。可以开展系列的校园活动,如法律知识竞赛、法律情景剧表演、辩论赛、以案说法等活动。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参与进去,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在活动中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学会运用法律。也可以走出校园,到法院旁听有关民事、刑事等案件的审判;与社区共建,让学生参与到社区普法活动中去。多样化的课外活动能增进学生的学法热情和法律感情,使学生受到切实、生动的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法律教育应注重树立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培养法律价值观。
大学生在内心对法律有了信仰,才会自觉地遵守法律。因此,第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养成法律习惯。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可以看做是小范围的“法律”,大学生在学校养成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习惯,踏入社会后自然会习惯按法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学校在校规校纪方面做到规范化、程序化,即对学生的权利、自由要充分地尊重,对学生的违纪行为也要照章处理,不能因关系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而滋生部分大学生处事不守法靠人情的心理。第二,要将法制教育与安全教育、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教育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学习《高等教育法》中的受教育者有哪些权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消费者有哪些权益;学习《劳动合同法》中涉及试用期劳动合同签订的相关规定,了解见习期与试用期之间的区别,等等,让大学生感受到法律在规范自己行为的同时,还在保护着自己,加深对法律的了解,从而养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习惯。这时的守法不再是因惧怕法律的惩处,而是发自内心地对法律的信任和依赖,形成正确的法律价值观,学法才更有动力,才能在实际中发挥作用,才能做到对法律的“知”、“行”统一。
法制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大学生掌握多少法律名词、了解多少法律条文,而是培养大学生对法的信念,养成一种法律思维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迟会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工会论坛,2010,(6).
篇9
一、初中生的个性心理特点
教育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初中生处在生理、心理的过渡阶段,生理上的逐渐成熟与心理上的尚未成熟使他们出现很多困惑与烦恼,其个性的发展也呈现出这个年龄段独有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意识的觉醒
小学生大多依附于家庭,甘当父母的“小尾巴”,当他们进入中学以后,随着身体的发育,交往的增多,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一方面,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初中生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目光看待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这为他们培养自制力和自控力提供了可能,也为他们接受社会行为规范、学会与别人相处提供了强烈的主观愿望,这正是他们探索世界、渴求知识的表现。另一方面,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集体活动,而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好感和信任。他们害怕被伙伴孤立,害怕失去朋友的信任,因而初中生常常形成团伙,共同商议自己遇到的人和事,并采取一致行动。
2.反抗个性的形成
初中生的叛逆个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独立意识迅速膨胀,对父母的悉心照料极力拒绝和厌烦;二是自主性增强,当自己的主张被父母或教师否定,他们常常会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挑战父辈的权威,如果他们的提议被驳回,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常常会自作主张,明显表现出反抗的倾向,从而显示自己并不盲从、有个性。这种反抗性在性格外向、个性张扬的学生身上,会表现为对不顺心的事公开拒绝,甚至激烈争吵,这种对抗往往突然爆发,无法劝解,但事后会很快平静下来。而在性格内向的学生身上,则表现为:经常会以沉默和不置可否来表示反对,态度比较固执而且不容易平息和转移。
3.性意识的萌动
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性的萌动期,机体内出现的性激素使孩子们产生了一种十分强烈的性心理感受,这种感受远远超过性成熟之后的正常体验。性意识的觉醒使他们对异性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对性知识有一种神秘感和好奇感,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性教育,他们往往通过一些非正式的途径来了解性知识,比如黄色杂志、、黄色网站、手机黄色信息等。全国首家性教育网站――南京青少年生殖健康网站,通过网上抽样调查显示,南京青少年性知识70%来自黄色网站和,20%通过书籍获得,只有10%来自学校和家长,但通过这些途径了解到的性知识往往是不全面、不科学的,有些甚至是极端错误的。[2]另一方面,无知无畏的孩子们对道德和法律知之甚少,情感的冲动加上强烈的好奇心和难以抑制的欲望,很容易使他们冲破道德的底线而导致性犯罪。
二、初中校园法制教育的有效路径
了解初中生的个性心理特点之后,教师就能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法制教育。
1.让学生做“法官”
在学校里,学生不守纪律,违反校规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我们一般由教师或家长处理,基本不会让学生自己做主。前文讲到,初中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我们为什么不利用这个特点来对其进行教育呢?事实上,完全可以由学生自愿组成一个学生法庭,替学校担当惩戒违规学生的重任。具体来说,从学生中竞选出审判长、审判员、公诉人、辩护律师,由他们来审理违规的学生,全校师生均可旁听。学生审判长、公诉人、辩护律师及受审判的学生各自陈述意见并交叉辩论,受审学生做最后陈述。学生法庭作出的最后判决,校方应予以尊重。但学生公诉人或受审学生如对判决不服,可以上诉至高级法庭。高级法庭的组成成员与初级法庭略有不同,审判员仍然由学生担任,但审判长则改由学校德育处主任或法律专职教师担任。学生法庭能使学生在生动的个案中了解法庭与法规的运作,训练其守法的习惯。另外,学生法庭还可以训练学生法官依法行事的作风,也可以使受审学生明白违规行为的不可为,认识到违规行为必须接受法律的制裁。这一系列活动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法治精神。这对有几千年人治历史的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学生法庭从组成到开庭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出庭学生要花一定的时间了解案情、阅读法规,所以,这种活动一个学期举行一次就可。事实上,一次真实审判对学生心灵的震撼远比一个学期的照本宣科要强烈得多。另外,在平时的法制教育课中,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定期组织学生举行模拟法庭的训练。
2.在法制教育中倾注人文关怀
在法制教育中,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方式来讲授,目的都是要激发学生内在的认同感,只有这样,抽象的法规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并在日常生活中下意识地遵守。所以,法制教育要始终贯彻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初中生正处于逆反期,对教师的说教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做老师的应该懂得学生的心态,把话说到学生心坎里,在师生间建立起真诚沟通的桥梁。在法制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真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许,你的观点并不符合潮流,但合情合理,符合学生实际。比如校规中的“开除”处罚往往是学校说了算,学生没有辩护权,也没有申诉权,学生的受教育权轻易地被剥夺了。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受惩罚的学生一般会麻木地接受学校的“判决”,其他学生也习惯了学校的权威。学校的做法为自己清除了一大“隐患”,但后果会怎样呢?也许,个别被开除的学生会奋发图强,长大后成才。但更多更普遍的是破罐子破摔,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打成一片,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一朵鲜花就这样凋谢了,多么令人痛心啊!其实,学生之所以犯下大错,学校也是有责任的,学校应首先反省自己在管理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整改。对犯错的学生要耐心开导,了解他犯错的原因,对症下药,并对其“立案”,将学生的所有材料录入卷宗,定期关注和考核,直到他完全改过自新为止。当然,如果学生触犯法律,构成了犯罪,那是另外一回事,应交给司法机关去处理。笔者认为,教师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的做法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启发学生反思身边发生的事情。同时,学生也会敞开心扉,把心中的秘密告诉老师,老师既要认真倾听,又要细心发现学生思想中的不稳定因素,并及时给予指导。
3.科学开展性教育
根据初中生对性好奇又对性无知的特点,教师应通过播放青春期教学录像片、电视节目、图片展览等形式,让学生对自己和异性的身体有清晰的了解,对性的发育有正确的认识,使学生能以科学的态度理性地对待性冲动。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性道德教育,树立男女生之间平等交往、相互尊重的理念,构建和谐的男女生人际关系。有些学生也许会陷入早恋,作为教师,可为其分析利弊,提供参考性意见。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通过转移性冲动来实现自我调控,历史上的经典故事或许能给学生树立榜样。如歌德偶然遇到了夏绿蒂,并对她产生了强烈的爱慕之情,但夏绿蒂已经是别人的未婚妻了。歌德怀着失恋的痛苦离开了夏绿蒂,回到了故乡。几经折磨之后,他将失恋的痛苦转移到文学创作上来,拿起笔,将自己的这段经历写成了当时轰动整个欧洲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3]
当然,在上课之前,选择一套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的法制教材,并配备专业的法律教师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初中生的法制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针对性强。要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第二,内容全面。整个内容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条理清晰,包括中学生实际需要的基本法律知识,如法学基础理论、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知识产权法、国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第三,实用性强。书中应大量收录发生在中小学学生之中,或者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案例和事件,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法律,学会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第四,可读性强。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使学生学习后多年不忘,终生受益。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法制教育课一般由政治教师兼任,这是不合理的。第一,人的精力有限,政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政治课,没有时间去钻研法律。第二,专业背景不同,政治教师缺乏系统的法律知识,更没有法律实践经验,一般都是现学现卖,很多法律专业方面的知识,教师自己都理解不透,所以,一般是照本宣科,使本来生动有趣的法律课变得枯燥无味。我们常讲,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肚子里就得有一桶水。这对政治教师的要求太高,事实上很难实现。因此,安排科班出生的法律专业毕业生来上法制教育课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也许会增加些成本,但与犯罪成本相比,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相比,显然是值得的。从长远来讲,这也能为建设法治国家奠定扎实的基础。
注释:
[1]于漪.现代教师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3.
[2]王旭红.性教育缺失与青少年犯罪[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篇10
法律体制的健全,为创建和谐稳定的校园提供了可靠地保证,并打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了加强学校法制建设,提高学生法律意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学生,并能健康成长,2019年3月1日下午,南宁市西乡塘区大塘小学邀请辖区内的明秀派出所法制副校长来校给全体师生做法制教育专题报告。
报告中,法制副校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列举一个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的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了哪些行为是违法,那些行为是犯罪以及违法犯罪行为的恶劣后果,同时就如何防止校园意外伤害,抵制不良风气侵袭,如何提高自我保护防范意识等方面进行了一一阐述,报告通俗易懂,感染力强,提高了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了学生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能力。使学生懂得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校园美好时光,远离罪恶,远离危害,好好学习,做一名学法、懂法、守法的小学生,健康地成长。
撰稿人:卢艳荣
摄影:卢艳荣
审核领导:胡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