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预防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系统疾病预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

篇1

婴幼儿网权威海外育儿:教你预防孩子呼吸系统疾病,更多海外育儿相关信息请访问婴幼儿网。 1、 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在宝宝洗手之前不可以用手去摸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在咳嗽后、打喷嚏后或者清洁鼻子后一定要用肥皂来洗手,而且洗手水最好是流动水。在擦手时要注意毛巾的卫生,也可以用纸巾来擦干。

2、 宝宝居住的房间一定要常通风,保证室内空气的新鲜。少带孩子去一些公共的场所,在室内待上一两个小时后,一定要出来呼吸下外面的新鲜空气。

3、 平时要让宝宝多喝水,因为多喝水可以抗菌,还可以抵御病毒的入侵,还能增强人体的代谢,使人的鼻粘膜保持一种湿润的状态。

4、 给孩子多吃一些含有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多补充些高热量和高蛋白的食物,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篇2

关键词: 计算机 网络通信安全 计算机病毒 OICQ 防护

1.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的涵义及主要内容

1.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涵义

网络通信安全一般是指网络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实用性、占有性。计算机网络信息通信安全不仅包括计算机内信息存储的安全性,还包括信息传输过程的安全性、网络结点处的安全和通信链路上的安全。网络通信安全就是拟定一定安全策略,使信息在网络环境中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受到保护。

1.2网络通信安全的主要内容

1.2.1典型的网络威胁,主要有恶意攻击、安全缺陷、软件漏洞、结构隐患等方面。

1.2.2安全机制与服务,主要有认证、保密、数据完整性、访问控制等。

1.2.3网络安全协议,主要包括:网络层协议――IPsec(包括认证头协议AH,封装安全载荷协议ESP);安全套接口层(介于传输层和应用层之间)――SSL;应用层协议――安全电子交易(SET)协议、安全多用途INTERNET邮件扩展、PGP加密等。

(4)安全产品种类,它是各生产厂商制作好的有特定安全功能的产品。主要种类有防火墙、VPN(虚拟专用网)、扫描器、入侵检测。

系统、SVN(安全虚拟网络结构)、密码机、防毒软件、安全网关、网络流量分析产品,以及各种各样的整体解决方案等。

1.3网络通信安全主要技术

1.3.1防火墙(Firewall)技术,它是一种隔离技术,是在两个网络通讯时执行的一种访问控制尺度,它能最大限度地阻止网络中的黑客更改、拷贝、毁坏你的重要信息。

1.3.2数据加密与用户授权访问控制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分为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完整性鉴别、密钥管理技术等。数据传输加密技术能够明确判别该输入是否来自合法用户,而用户授权访问控制技术主要是实行密钥管理,通过对密钥的产生、存储、传递、定期更换有效地控制实现网络通讯信息的安全。

2.造成计算机网络通信不安全的主要因素

计算机病毒造成计算机网络系统不安全的因素很多,有计算机系统本身的不可靠性、环境干扰,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的,也有无意的工作失误、操作不当造成的。而人为故意的未授权窃取、破坏、敌对性活动危害更大。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病毒信息严重地侵入计算机网络系统。通信的不安全性就显得更为突出。计算机病毒在传染和发作之前,往往要判断某些特定条件是否满足,满足则传染或发作,否则,不传染或不发作或只传染不发作,这个条件就是计算机病毒的触发条件。目前病毒采用的触发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2.1时间触发型:一种是日期触发,许多病毒采用日期做触发条件;另一种是时间触发,时间触发包括特定的时间触发、染毒后累计工作时间触发、文件最后写入时间触发等。

2.2硬件触发型:有的是键盘触发,有些病毒检测用户的击键动作,当出现病毒预定的键入时,病毒被激活,键盘触发包括击键次数触发、组合键触发、热启动触发等;有的是CPU型号/主板型号触发,病毒能识别运行环境的CPU型号/主板型号,以预定CPU型号/主板型号做触发条件。

2.3启动和访问触发型:有的病毒对机器的启动次数计数,并将此值作为触发条件的称作启动触发;还有病毒按访问磁盘次数触发,病毒对磁盘I/O访问的次数进行计数,以预定次数作为触发条件。

2.4调用中断功能触发:病毒对调用中断次数进行计数,以预定次数做触发条件。

3.计算机病毒对OICQ的攻击方法

计算机病毒所使用的触发条件是多种多样的,病毒往往组合多个触发条件进行攻击系统,这就需要我们分析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攻击方法,采用功能强大且版本最新的反病毒软件来侦察并予以清除。下面通过对OICQ被攻击的方法的剖析,不断加强OICQ的安全防范,从而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

作为中国最早也是目前中国市场上最大的互联网即时通信软件OICQ,OICQ的主要目标是实现QQ即时通讯所用的协议,以便利自由软件使用者和使用者交流。本身只是个QQ OICQ Perl的面向对象的模块,提供一些和QQ服务器打交道的基本方法,软件包中含有一简单client程序,实现基本的QQ功能。OICQ在占据中国即时通讯大部分市场后,OICQ用户已经非常庞大,针对OICQ的各种黑客软件也在不断增多,目前OICQ应该是受各种攻击最多的在线即时通讯软件。这是因为一方面OICQ本身的安全性能有缺陷,另一方面OICQ一开始就采用安全性较差的UDP数据包通讯,UDP通讯不像TCP那样,要通过三次认证后才能进行通讯,它是不需要认证即可发送的。为了让计算机用户不再受到伤害,就必须立即加强OICQ的安全防范,从而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从分析OICQ被攻击的实质看,对OICQ的攻击方法主要分为口探测、信息炸弹、密码和本地消息破解、木马植入等方式。

3.1 IP地址探测

IP地址在网络通信安全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如果攻击者知道了计算机用户的IP地址,攻击者就可以恶意向这个IP进行各种各样的进攻,如Dos攻击、Floop溢出攻击等。而向OICQ采用的攻击方法之一,就是攻击者向计算机用户发送一个信息,通过监视UDP数据包来获得你的IP和OICQ的端口号,从而很快实现目标攻击;IP探测的另一个方法是通过端口扫描,OICQ的通讯端口值默认情况下是8000,攻击者可以通过集中扫描某一地址段的8000端口来获得那些正在使用的OICQ的IP地址。对IP探测法攻击方式防范,一种方法是阻止攻击者与你直接通讯,在OICQ的个人设定里修改身份验证默认值为“需要身份验证才能把我加为好友”,这样攻击者还是可以通过某些特殊的信息发送软件跟上网用户通讯,所以上网用户还应该在系统参数设置里把“拒绝陌生人消息”的选项选上,另一种方法是使用上OICQ或隐身登录,这样攻击者看到的IP地址是服务器上OICQ登录号的IP,隐身登录的消息传递是通过服务器中转,这样传给攻击者的数据包的IP地址是腾讯服务器的地址。

3.2信息炸弹

目前已经有很多软件能够给OICQ用户发送大量的匿名消息,如OICQSnifer,OICQSpy等,这些软件甚至还可以伪装成你好友的号码给你发送消息,如OieqShellTools。消息炸弹的攻击原理是利用UDP数据通讯不需要验证确认的弱点,只要拿到了用户的IP地址和OICQ通讯端口即可发动攻击。所以防止信息炸弹最好的方法是更新OICQ版本,并在设置里设定为禁止陌生人信息。

3.3密码和本地消息破解

很多人都有过OICQ号码被盗的经历,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你在公共机房进行网络登录时留下了密码记录信息文件,从而被攻击者破解出你的密码。破解分为本地破解和远程破解,本地破解无需登录上网,就可以在本地机上破解。密码和本地消息的储存文件都可以通过一定的解密软件取出,主要的方法是采用一种叫OICQ密码终结者的程序OICQPassover,只需选择要破解的OICQ号码的目录路径,选择破解条件,如字母型、数字型或者混合型,再点击“开始”就行了。这个软件的破解速度极快,1秒钟可达20000次。还有一种软件OICQPassSnif,它先通过一些邮件乔装改扮,引诱网络用户去运行这个程序,一旦运行了它,它就会在每次机器启动的时候自动运行,只要你输入密码登陆OICQ,它就会把密码一瞬间偷偷记录下来,并保存在C盘根目录下的log.txt文件中。其他的如通过暴力解密和攻击用户的注册邮箱等都可以拿到你的密码。

3.4木马植入

木马的攻击非常简单,通常是通过Web、邮件等方式给你发送木马的服务器端程序,一旦运行它之后,它就会潜伏在你的系统里,并把你的信息以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通知攻击者,这样攻击者就可以通过木马的客户端来完全控制你的机器。目前还有一种专门针对OICQ的木马程序――GOP(GetOICQPassword),该软件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把中木马机器的OICQ密码发送给攻击者。

4.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通信安全的方法

4.1系统防护

为机器装上最新可靠性高的杀毒软件,并注意版本更新,使用OICQ时升级到安全性更完善的最新版本,不滥用来历不明的磁盘和光碟,尽量做到专机专用,专盘专用。

4.2用户上网和邮箱密码防护

到腾讯申请密码保护,并在网络安全设置里设定启用本地消息加密功能,在网吧等公共机房上网,离开前删除自己的信息和密码记录,一定要保护好密码保护填写的E-mail邮箱。

4.3文件和下载保护

在不确定发给你文件的人之前,千万别轻易打开它,特别是可执行文件,千万不要下载来路不明的软件,尤其是黑客类、炸弹类软件,最好安装病毒防火墙。

参考文献:

[1]张仁斌.计算机病毒与反病毒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美]斯泽著.段新海译.计算机病毒防范艺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吴学毅.计算机组装与维护[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杨明福.计算机网络技术[M].经济种学出版社,2004.

[5]黄瑞强.计算机病毒剖析大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篇3

【关键词】小儿哮喘;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预防策略

1小儿哮喘临床治疗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儿科中比较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喘息、咳嗽等。临床上,多采用西药治疗,但是这种治疗效果不好;如何采取有效治疗、控制小儿哮喘已经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1] 为了观察小儿哮喘的临床症状。对在我院自2011 年l2月至2013 年1月接受治疗的53 例小儿哮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1 资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对在我院自2011年l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53 例小儿哮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有患者27 例,对照组患者26 例。这些患者中男孩30 例,女孩23 例,患者的年龄在19-54 岁之间,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2.4岁。这些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同时排除了,肝肾及心血管功能严重损害患儿。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患者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包括常规应用抗生素,补液,抗过敏及激素治疗,必要时行氧驱动雾化吸入;实验组2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根据患儿哮喘性质,分别采用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及六安煎等治疗; 疗程均为2周。[2]

1.1.3 疗效标准:根据《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儿童支气管哮喘分为四个等级即: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其中,童支气管哮喘总有效例数为患儿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

1.1.4 统计学处理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0.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1.2 结果: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3 例小儿哮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有患者27 例,对照组患者26 例。实验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单纯的西药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 周,并且在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对照组与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92%、92.59%;实验组患儿治疗后喘息、咳嗽及咳痰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患儿肺部哮鸣音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讨论:小儿哮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小儿呼吸困难、咳嗽,且肺部能够听见哮鸣音,这种疾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医学界认为小儿哮喘可能与小儿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当小儿气道受到感染时,病菌能够诱发、甚至加剧支气管高反应性,为哮喘病的形成营造了基础因素,且由于这种疾病多为儿童,他们免疫功能还不够健全,导致病情容易反复发作。而中医认为小儿哮喘属喘证,这种疾病在儿童体内会有胶固之痰内伏,如遭受外邪,痰随气升,痰气相搏,壅阻气道,肺气郁闭于是喘促气鸣,发为哮喘。[3] 通过本次试验结果显示,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预防

进入冬季,会出现昼短夜长的现象,且气温较低,尤其在我国北方。对于儿童而言,其免疫力较低,受冬季气温的影响较大,导致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较高[4]。因此,在冬季,对儿童进行呼吸道疾病预防是必要的。本组试验以我院84 例儿童为研究对象,报告总结如下。

2.1 资料与方法

2.1.1 基本资料:选取2013 年12 月―2014 年1 月在我院84 例儿童为研究对象,男50 例,女34 例。并将其随机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2 例,观察组儿童的年龄为(3―13)岁,平均年龄为(6.25±1.44)岁,对照组儿童的年龄为(4―14)岁,平均年龄为(7.28±1.33)岁。通过对两组儿童性别、年龄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儿童家属对本组试验的过程和目的有全面的了解。

2.1.2 方法:对照组:儿童接受常规的的预防管理,合理饮食,适当的进行锻炼。对儿童出现呼吸道疾病的临床情况进行了解,做好记录。实验组:儿童在接受产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性的预防和管理。(1)确保户外活动时间的充足,提高儿童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2)提倡母乳喂养,适量、及时添加辅食。为儿童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确保儿童得到各种营养素和足够的热量。(3)加强对儿童的护理,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在儿童睡眠时吹对流风,并加强巡视避免儿童受凉。(4)注意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儿童到拥挤的公共场所或有病人家里。(5)讲卫生,经常给儿童洗手。

2.1.3 观察指标:对本组儿童出现呼吸道疾病的情况进行了解,并做好详细记录。

2.1.4 统计学分析:在对本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的过程中,主要运用SPSS17.0 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差异P

2.2 结果:两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情况对比。

2.3 讨论:小儿呼吸道疾病主要包括上呼吸道疾病、下呼吸道疾病、胸膜疾病、肺部肿瘤等,呼吸道疾病的多发人群是儿童 。

因此,在冬季,需要对儿童进行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管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和清.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哮喘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 (3):55-56.

篇4

【关键词】 主要疾病;死亡率

Analysis of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among urban populations in China

YAO Jian-yi,MIAO Shu-jun,JI Xue-mei,et al.

Offic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Beijing 1000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among urban population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07,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ical trend of main diseases’ death in China,and to provide some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ased on the epidemiological data of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from 1990 to 2007.Results The three main leading diseases for urban population’s death in 1990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heart diseases,respectively; in 2002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respiratory diseases,respectively; in 2007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heart diseases,respectively; cancer and cardio-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has been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mong urban populations.Conclusion Cancer and cardio-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re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mong urban populations,the risk factors could be the change of living environment,and diet,etc; public health strategy in China is "Prevention first,and combination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target prevention measur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Key words】 Main diseases; Death rate

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率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主,已经成为我国居民首要死因之一,其死亡率位于世界较高水平[1,2]。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3],与之

作者单位:10005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处理办公室(姚建义 张伟东);天津市宁河县中医医院(苗树军);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纪雪梅)

相关的主要疾病的死亡率也发生了变化。本文旨在掌握主要疾病的死亡率特征,为国家制定疾病预防控制规划、预防保健策略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主要疾病死亡率数据来源于相关年度我国居民主要死亡原因调查以及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人口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

1.2 统计学分析 利用Excel完成数据录入。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状况 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恶性肿瘤是我国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占城市死亡总数的28.53%),死亡率为176.23/10万, 其次为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 2007年我国城市居民死亡原因前10位的疾病占城市居民总死亡率的91.28%。2002年和2003年度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3位均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2002年和2003年居民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分别占城市居民总死亡率89.34%和90.10%;自2002年起,我国首次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统计4,2002年之前的1997年和1990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三位均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1990年和1997年居民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分别占城市居民总死亡率91.33%和91.76%。详见表1。

表1

1990~2007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统计

位次

200720062003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

1恶性肿瘤176.23 28.53 恶性肿瘤 90.67 27.25 恶性肿瘤134.54 25.47

2脑血管病111.47 18.04 心脏病 52.97 17.66 脑血管病105.40 19.95

3心脏病100.61 16.29 脑血管病51.69 17.10 呼吸系统疾病 77.29 14.63

4呼吸系统疾病 80.94 13.10 呼吸系统疾病 38.89 13.06 心脏病76.23 14.43

5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37.63 6.09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25.33 6.10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32.55 6.16

6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20.38 3.30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0.33 3.32 消化系统疾病 19.31 3.66

7消化系统疾病 17.46 2.83 消化系统疾病 9.65 2.94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4.05 2.66

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7.93 1.28 其他疾病 6.46 2.4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7.08 1.34

9神经系统疾病5.86 0.95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4.52 1.37 神经系统疾病4.81 0.91

10精神障碍5.35 0.87 诊断不明 4.50 1.29 围生期病2.14 0.89

合计91.28 92.50 90.10

表1

续表

位次

200219971990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

1恶性肿瘤135.38 23.53 恶性肿瘤135.39 22.71 恶性肿瘤 96.69 21.88

2脑血管病100.61 17.49 脑血管病134.88 22.63 脑血管病88.29 20.83

3呼吸系统疾病 89.90 15.63心脏病99.99 16.77 心脏病 66.21 15.81

4心脏病84.12 14.62 呼吸系统疾病 84.00 14.09 呼吸系统疾病 68.37 15.76

5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50.42 8.77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36.84 6.18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34.98 6.91

6消化系统疾病 19.60 3.41 消化系统疾病 18.51 3.10 消化系统疾病 17.74 4.02

7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4.10 2.45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5.84 2.66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8.01 1.74

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9.68 1.68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8.88 1.49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6.90 1.58

9神经系统疾病5.23 0.91 精神障碍6.91 1.16 新生儿病 5.77 1.51

10围生期病4.87 0.85 神经系统疾病5.77 0.97 其他疾病 4.95 1.29

合计89.34 91.76 91.33

2.2 性别差异

2006年男女城市居民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均为恶性肿瘤,男女前3位主要致死性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以及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1990年男女城市居民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男女前3位主要致死性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1990年和2006年男性居民死亡原因前10位的疾病分别占城市男性居民总死亡率92.46%和92.78%,1990年和2006年女性居民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分别占城市女性居民总死亡率90.83%和92.11%。(表2)。

表2

1990年、2006年我国城市居民不同性别主要疾病死亡率统计

位次

19902006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

1恶性肿瘤122.1224.98恶性肿瘤110.7930.45

2脑血管病102.0720.35脑血管病53.6716.34

3呼吸系统疾病81.7816.29心脏病52.6116.11

4心脏病80.9413.10呼吸系统疾病40.9512.91

5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41.047.58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32.546.87

6消化系统疾病20.674.21消化系统疾病11.563.14

7新生儿病17.161.62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8.572.53

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7.691.55其他疾病5.191.77

9肺结核7.591.54诊断不明5.391.37

1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7.161.27泌尿生殖系统疾病4.591.29

合计92.4692.78

续表2

位次

19902006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

1脑血管病76.6621.39恶性肿瘤68.3723.02

2恶性肿瘤73.6418.16心脏病53.1019.71

3心脏病60.3917.73脑血管病49.1318.11

4呼吸系统疾病57.7616.59呼吸系统疾病35.6913.26

5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28.556.11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17.915.09

6消化系统疾病14.903.8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2.284.35

7内分泌、营养和代谢及免疫疾病8.902.30其他疾病7.863.25

8其他疾病5.051.78消化系统疾病7.682.67

9泌尿生殖系统疾病6.381.6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4.361.48

10新生儿病14.261.36诊断不明3.541.17

合计90.8392.11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首要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仅次于恶性肿瘤的头号杀手,而且呈持续的增长趋势,2007年城市前3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这三项就占总体疾病死亡原因的62.8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将成为城市居民主要的死亡原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状况等的变化,也将影响疾病模式的变化[5-7],与之相关的主要疾病的死亡率也发生了变化。

自2002年起,我国首次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统计[4,8],ICD-10在分类轴心上强调以病因为主,尽管我国推广应用ICD-10已多年,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广大的医务工作者以及编码和统计人员在执行和使用ICD-10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规范、甚至不正确的做法,可能导致各地统计上报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下降,因此在处理相关数据时需要结合相关的较为严谨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根据对2008年全球疾病负担的估计:慢性病占43%,中国更是达60%[2,5]。慢性病发病的高发人群是成年人,导致大量劳动力损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虽然现在慢性病的主要患患者群仍是中、老年人,但年轻人比例逐渐上升,美国是慢性病防治做得较好的国家,它总体的慢性病比例在下降,但其年轻人的比例却呈上升趋势。足见,慢性病的低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9]。

我国近年已经制定并完善了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工作规划,提出了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对一些主要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社区综合防治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5]。今后应该加强在我国公共卫生设施相对落后的地区以及老少边穷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扩大健康教育的普及范围,扩大宣传面和宣传力度,这对于倡导健康行为,降低肿瘤以及其他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全民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olin D Mathers,Cynthia Boschi-Pinto,Alan D Lopez,Christopher JL Murray.Cancer incidence,mortality and survival by site for 14 regions of the world.Global Programme on Evidence for Health Policy Discussion Paper No.13 2001.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04 update.Geneva,2008.

[3] 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卫生部,2004.

[4] 董景五.推广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的几点体会.中国临床康复,2002,6(20):3038-3039.

[5] 中国慢性病报告.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

[6] Yang G,Kong L,Zhao W,Wan X,Zhai Y,Chen LC,Koplan JP.Emergenc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Lancet,2008,8,372(9650):1697-1705.

[7] Wang L,Kong L,Wu F,Bai Y,Burton R.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Lancet,2005,366(9499):1821-1824.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腹部手术患者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40-82岁,平均61岁,其中经腹直肠癌根治术18例,结肠癌根治术18例,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9例;并存糖尿病6例,高血压8例、心脏病4例。

1.2 方法 ①将间歇式充气压力系统(FLOWTRON EX-ECL)泵的电源插头插入一个合适的插座中,这时不要将泵的开关打开。将压力充气管与泵连接,并确保在连插扣住处听到一声“咔嚓”。②将型号选择好的压力护套扣致于病人合适肢置,充气囊致于病人的肢体下方。轻柔的将病人的肢体包裹,并安全扣好尼龙搭扣。③将与压力泵相连的压力管的另一端连接到压力护套上,并确保在连接片听到一声“咔嚓”。证明护套和气泵是连接紧密的。打开气泵开关,绿色指示灯亮起,此时气泵开始进行短暂的自检运行。即气泵和护套的充气和放气交换情况。④将压力旋钮调到5.33KPa(40mmHg),除非病人的主管病生提出新的要求,并且这个要求是在气囊膨胀所允许的压力范围内。⑤单侧肢体使用只需连接气泵上的其中一条压力管,另外一条自由放置,这时需按下单侧肢体使用按钮,并确保指示灯闪烁。6.使用时间每日至少两次,每次为60min,有条件可延长使用时间或连续使用。停用时关掉气泵开关,将压力充气管从护套连接处分开即可。

2 护理

①向病人解释该治疗的目的,操作方法,以取得配合。②安置患者于舒适。③应于术后6h内使用第一次,以增强预防效果。④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为患者进行治疗。⑤治疗期间应观察压力泵的使用情况:①当报警显示LO时可能是护套软管连接不良、护套漏气、压力低,要及时检查软管系统和护套,如有损坏更换护套即可。②当报警显示HL按时可能是软管打结,软管没有连接气泵,单肢体使用没有按下单肢体使用按钮,及时检查软管扭曲打结处,将软管与气泵连接,关掉气泵开关,重新启动,假如是单肢使用,按下单肢体使用按钮。③当报警显示F时停止使用,立即报送维修。⑥要及时询问患者使用时下肢的感觉,护套包裹是否过紧或过松。⑦停用时先关掉气泵开关,将护套从病人下肢取下,将压力充气管从护套连接处分开,妥善放置。⑧取下护套后应检查皮肤的一般情况。⑨一般使用为每日二次,每次60min,术后三天即可,同时应指导患者适当下床活动,如有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使用时间。

3 结果

通过实施间歇式充气压力泵治疗。本组45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无一例发生DVT。

篇6

【关键词】居民 死因 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359-01

【目的】了解宝应县居民病伤死因情况,分析居民的主要死因构成及重要疾病的死亡率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作者对本县2008-2010年居民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于各医疗机构死因监测点,通过《死亡报告卡》数据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之死因信息登记报告系统,所有上报资料经调查核实。人口资料由县统计局提供。

1.2 方法死因分类采用国际疾病统计分类标准(ICD-10),按国家卫统表统计归类对上报的死亡病例进行编码、分类审核,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死亡情况 宝应县2008-2010年报告死亡病例15502人,3年死亡率分别为5.42‰、5.86‰、5.58‰,年平均死亡率为5. 62‰,标准化死亡率为8.48‰,其中男性标准化死亡率4.92‰,女性标准化死亡率3.56‰。

2.2 死因分类按照国家卫统表统计归类法,将导致死亡的20类疾病进行分类,排列前五位的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2008-2010年报告死亡个案中,循环系统疾病7005例,肿瘤5778例,疾病和死亡的外因1053例,呼吸系统疾病625例,消化系统疾病261例。死亡率分别为2.54‰、2.09‰、0.38‰、0.23‰,0.09‰,分别占全死因的45.19%、37.276%、6.79%、4.03%、1.68%(见表1)。

2.3 死因顺位2008-2010年居民死因前五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事故(意外伤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在全死因中所占比例依次为37.15%、23.11%、20.92%、4.80%、3.67%,合计占全死因的52.50%(见表2)。

表2 宝应县2008-2010年居民死因顺位统计表

2.4 主要死因

2.4.1 恶性肿瘤已构成该县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率2.09‰,居全死因首位,随年龄增加而明显上升,死亡集中在60岁以上年龄组,胃恶性肿瘤、食管恶性肿瘤等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占80.38%(见表3)。

表3 宝应县2008-2010年居民恶性肿瘤死因顺位统计表

2.4.2 心脏病居全死因第二位,死亡率为1.30‰。死亡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上升。心脏病死亡以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为主,占心脏病死亡的73.38%,死亡率分别为0.51‰、0.32‰、0.12‰。

2.4.3 脑血管疾病居全死因第三位,死亡率为1.17‰,脑血管疾病死亡主要以脑出血、脑梗死和高血压脑病为主,分别占脑血管疾病的51.37%、28.45%和11.38%。

2.4.4 事故(意外伤害)居全死因第四位,死亡率为0.27‰,事故(意外伤害)死亡主要以交通事故、意外淹溺和沉没和跌倒为主,分别占事故(意外伤害)的46.77%、19.89%和5.79%。

2.4.5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居全死因的第五位,死亡率为0.21‰。

3 讨论与分析

3.1 2008-2010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表明,引起宝应县居民死亡原因构成比顺位前五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事故(意外伤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而国家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前五位死亡原因依次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农村依次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我县虽属农村地区,但随着社会和经济同步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基本与全国居民一致,与全国居民死亡原因基本相似。

3.2 我县居民死亡的疾病以恶性肿瘤占死因的首位,其中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占80.38%点,排列前二位的是胃恶性肿瘤、食管恶性肿瘤,这可能我县属里下河江苏浅洼平原区,居民受生活方式、长期食用大量农药喷洒的大米及淹制品等因素的影响有关[1]。

3.3 事故(意外伤害)占居民总死亡的4.80%,是造成居民“早死”的主要死因之一,直接影响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值。在事故(意外伤害),男性死亡479例,女性死亡265例,男女之比为1.81:1,男性死亡明显高于女性,死亡集中在青壮年,这与青壮年男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充当的主要角色密切相关,由于社会活动频繁,遭遇意外的可能性较大。事故(意外伤害)是一种非疾病性的社会问题,以危害健康人群为主,且突发性较强,死亡率较高,给社会和家庭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应做好占死亡顺位1、2位的交通事故和意外溺水的干预工作。

3.4 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宝应县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加强和重视这些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对提高该县居民生存质量和延长寿命具有重要意义。今后要结合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积极推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和方案,广泛开展以健康促进为主的综合防治工作,落实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监测和报告[2],排找重点人群,筛查高危对象,落实综合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 胥建军.邱 民.孙晓凯.2009年盐都区居民主要死因及其减寿情况分析,中国健康月刊,2010,7:248-249.

[2] 杨功焕,黄琼,陈爱平.中国人群的意外伤害水平和变化趋势,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3):142-145.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死亡的义乌市户籍人口。

1.2方法

通过民政、公安部门掌握基本的死亡名单,再由调查员到各村(社区)现场调查该村(社区)的死亡名单,2份名单汇总后形成最终死亡名单。

根据死亡名单,首先通过查阅全市各医院死亡病历确定死者死亡原因,对不能在医院查阅病历明确死亡原因的死者,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入户调查,通过现场调查综合分析其死亡原因。

经审核调查合格的调查表录入电脑进行综合分析。

1.3评价指标

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亡率标化采用浙江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婴儿死亡率、死因顺位、死因减寿(YPLL)、期望寿命。YPLL以中国人群的期望寿命70岁为标准计算,公式为:

YPLL=∑[(L-Xi)-0.5]・Di

L为期望寿命;Xi为死亡年龄组的组中值;Di为死亡人数。

减寿率计算:YPLL率(‰)= YPLL×1000/N

N为人口数。

根据简略寿命表的方法按5岁一组分成0~,1~, 5~等19个年龄组进行YPLL的计算,然后按照YPLL率的计算公式算出减寿率来进行比较。

1.4质量控制

做好调查人员的培训; 落实抽样复核工作,不合格的及时复查; 按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编码,资料采取双遍录入; 各项质量控制达到国家死因调查要求的指标。

2结果

2.1总死亡情况

2004―2005年共调查死亡个案8 761例,粗死亡率为636.13/10万(标化死亡率为617.58/10万)。其中男性死亡4 928例,粗死亡率为700.57/10万(标化死亡率为767.65/10万);女性死亡3 833例,粗死亡率为568.84/10万(标化死亡率为484.88/10万)。男性高于女性。

2.2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

2004年全市婴儿死亡数为69例,死亡率为8.75‰,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为95例,死亡率为12.05‰;2005年全市婴儿死亡数为55例,死亡率为6.99‰,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为89例,死亡率为11.31‰。

2.3死因顺位

前5位死因分别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前5位死因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80.40%。其中男性前5位死因顺位与全市的相同,女性前5位死因顺位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表1)。

2.4前5位死因减寿分析

恶性肿瘤的减寿率最高,其次为损伤和中毒(表2)。

2.5期望寿命

2004年期望寿命为75.65岁,其中男性为73.16岁,女性为78.56岁;2005年期望寿命为75.99岁,其中男性为74.02岁,女性为78.18岁。

2.6恶性肿瘤死因分析

死亡病例中恶性肿瘤2 058例,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49.43/10万,居前5位的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肠直肠癌(表3)。

2.7损伤和中毒死因分析

损伤和中毒死亡1 258例,死亡率为91.34/10万,居前5位的是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跌落、其他意外事故、自杀和淹死(表4)。

3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2004―2005年义乌市户籍人口死亡率略低于浙江省2005年死亡水平,男性高于女性;婴儿死亡率低于浙江省2005年全省婴儿死亡率。

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死因疾病谱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急性传染病、肺结核及消化系统疾病死亡率明显降低,而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明显上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始终处于高水平[1]。我市前5位死因分别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80.40%,相对于全省水平,我市因脑血管病、损伤和中毒死亡的相对较多。提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上述疾病的干预和预防措施。

按减寿率进行死因排序,第1位死因为恶性肿瘤,第2位死因为损伤和中毒,第3位为脑血管病,其次分别为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而主要减寿率为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说明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造成的寿命损失最大。

2004、2005年的期望寿命与浙江省2005年居民期望寿命(75.84岁)[2]基本一致,女性高于男性。

我市在死因报告和统计分析工作方面基本处于空白,本次调查取得了2004―2005年户籍人口的死亡原因、不同人群不同疾病对居民死亡的危险程度,推断出人口期望寿命,对开展疾病控制工作,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相关依据。而在本次死因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系统的死因监测显得尤为重要,以及时掌握死因监测的相关信息,为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我市居民死亡原因的特点,制订相关的卫生政策已是当务之急。相关部门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环境危险因素。积极开展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等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作用,采取干预措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要加强损伤(包括交通安全等等)的安全教育,使居民远离危险因素,促进居民身体健康,提高期望寿命。

4参考文献

[1] 郭炳虹,王翔军,王彦宏,等.2003―2004年北京市朝阳区居民主要死因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2005,21(4):441-442.

篇8

关键词死因监测资料收集慢性病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306

死因监测结果可以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卫生和居民健康状况,同时也间接映射出该地区经济、文化、环境及其他生物物理因素对这一状况的影响。提出改进步骤,综合治理,防治措施,提供明确的方向。2011年,赤壁市收到辖区内5家市直医疗机构上报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按国际疾病统计分类法ICU-10编码后完成计算机录入,统计。现将赤壁市2011年居民死因监测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各市直医疗机构死因监测点,通过《死亡报告卡》数据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死因信息登记报告系统,所有上报资料经调查审核。人口资料来自《赤壁年鉴》。

方法:死因分类采用国际疾病统计分类标准(ICD-10),按国家卫统表统计归类,对上报死亡病例进行编码,分单位审核,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人口情况:赤壁市2011年年底人口数520607人,男270711人,女249896人,男女性别比为(以女性为100)108.3:100。2011年赤壁市共收集死亡案例217例,男162份,女55份,男女性别比为1:2.95。其中市人民医院报告155例,蒲纺医院30例,中医院28例,二医院4例,妇幼保健院无死亡病例。报告覆盖率100%。

死亡原因分析:2011年赤壁市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意外伤害、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202例,占死亡的93.09%。以慢性病死亡为主,占总死亡的60.37%,意外伤害死亡17.05%,呼吸系统疾病死亡12.90%。

死亡年龄分析:2011年全年收集死亡217例分析,年龄0~15岁死亡8例,年龄16~25岁死亡2例,年龄26~5岁死亡8例,年龄36~45岁死亡30例,年龄46~55岁死亡36例,年龄56~65岁死亡59例,年龄66~75岁死亡54例,年龄76~以上死亡27例,16~25岁年龄段死亡率最低(0.92%),56~65岁年龄段死亡率最高(27.19%),其次为66~75岁年龄段,死亡比24.88%,56~65岁年龄段和66~75岁年龄段总死亡比52.07%。

主要疾病死因分析:2011年赤壁市因脑血管病死亡43例,占上报死亡人数的19.82%。因心脏病死亡15人,占上报死亡人数的6.91%,心脑血管疾病占循环系统疾病的76.32%;因肺癌和肝癌死亡人数各15人,分别占上报死亡人数的6.91%,胃癌死亡7人,占上报死亡人数的3.23%,肺癌、肝癌、胃癌是最主要的恶性肿瘤,死亡37人,占恶性肿瘤总死亡的67.27%;意外伤害死亡是赤壁市死因监测人群的第3位死因,死亡37人,占上报死亡人数的17.05%,因交通事故死亡11人,占意外死亡人数的29.73%,排序为意外死亡的首位。

讨论

根据2011年全市居民死因分析,威胁赤壁市居民生命和身体健康主要是脑血管、心脏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2010年比,死因顺位前4位一样,而第5位2011年为消化系统疾病,2010年第5位则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1],急性传染病发病率在2011年呈下降趋势。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2]。因此建立和健全慢病防治专业队伍、加强健康教育、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如大力提倡每天少盐,赤壁市居民每天食用盐量过高[3],也造成慢性病发生过高。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开展慢病防治工作,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进一步完善死因监测系统,加强死因上报人员的业务培训,确保死因上报工作更好更快更准地完成。

参考文献

1王红卫,潘汉民.2010年赤壁市网络报告死因监测统计分析[J].求医问药,2011,9(2):1.

2张凯,李凡卡.2007-2009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居民期望寿命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1):81-82.

篇9

关键词:出院患者 ;疾病构成;统计分析

出院患者疾病构成是反映社区居民疾病构成和变化的重要依据,对其进行分析可了解该地区的住院常见病和多发病,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社区各民族人民健康水平,对疾病的防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1]。通过分析我院近三年来住院患者疾病的构成及其发展趋势,了解社会医疗需求及医疗可持续发展方向,从而可以合理分配床位,配置相应的医疗设备,对应需求重点培养优秀专业人才;可以进一步加强医院服务和医院管理工作,扩大医院的影响力,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现对我院2010年~2012年3年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进行统计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病案信息数据库。

1.2统计方法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以出院患者第一诊断为主要诊断,采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2.1出院患者性别及年龄 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出院24945例,其中男性13671例,占出院患者的54.80%;女性11274例,占出院患者的45.20%;各年龄组中15~44岁年龄组占的比例最高(33.59%);男性患者中60岁以上的年龄组所占比例最高(31.95%),女性患者中15~44岁年龄组占的比例最高(42.37%),见表1。

2.2出院患者前6位疾病构成及顺位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消化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居前6位,共18675例,累计构成比是74.86%。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中以手足口病、血吸虫病为主,内部构成比为84.84%;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中主要是骨折、颅内损伤,内部构成比为37.47%;消化系统疾病中以胆石病和胆囊炎、肝疾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为主,内部构成比为57.00%;妊娠分娩和产褥期情况中以梗阻性分娩、顺产及医疗性流产为主,内部构成比是59.79%;呼吸系统疾病中以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肺炎为主,内部构成比为36.10%;循环系统疾病中以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及高血压病为主,内部构成比为92.35%,见表2。

3讨论

3.1出院患者中15~44岁的患者比例最多,有8378例,其中妊娠、分娩和产褥期2589例,排在首位,这是青年女性承担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结果;其次是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1728例,呼吸系统830例,消化系统755例,传染病和寄生虫病728例。15~44岁的青壮年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同时也是家庭的重要支柱,接触危险的机率高,承受的压力巨大,而往往忽视自身健康,青壮年猝死的案例也时有发生。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由于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承担的责任相对较重;男性有吸烟、饮酒等较多的不良习惯;男性接触刺激因素和有害物质的机会较多等因素,均直接或间接影响男性的身体健康[2]。

3.2前6位疾病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居第一位,常见病为手足口病和血吸虫病。自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定为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起,我院作为当地卫生部门指定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中心,定点收治手足口病患者,因此手足口病住院患者大幅增加;手足口病是多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迅速将会导致死亡[3];由于没有预防手足口病的特效疫苗和特异性治疗手段,手足口病防控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需要个人、家庭、教育机构及社会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所以应切实加强手足口病预防宣传工作,普及预防手足口病的科学知识,增强儿童家长、医护人员、学校及托幼机构教职员工的防护意识,减少和降低该病的感染、发生和流行,从而保护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我院亦是血吸虫病防治专科医院,是晚期血吸虫患者救助的定点医院,血吸虫病出院人数相对较高。

3.3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以骨折损伤和颅内损伤为主,其主要原因是机动车交通事故和机器造成的事故。交通事故已成为我国意外事故的主要原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拥有量激增;而道路建设相对滞后,以及人民的交通意识薄弱等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关部门应改善道路交通状况,注重驾驶员培训,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减少人为事故的发生[4]。另一原因为接触和使用机器不当造成,患者主要是在岗工人和农民,多为职业性外伤,根据这一特点,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技能培训,强调按规程操作,加强个人安全生产意识,杜绝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3.4消化系统疾病排在第三位,其中以胆石病和胆囊炎、肝疾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为主。其原因如下:①我院是本市最先引进肝胆管微创手术的医院,已有10多年的手术经验,在当地颇有口碑,周边市民多愿选择到我院就医;②消化内科是我院的特色专科之一,诊疗经验丰富,加之就医环境优美,服务态度较好,入住患者相应较多。

3.5妊娠、分娩和产褥期排在第四位,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吸引了更多的妇女选择到我院就医。①我院新住院大楼启用后,妇产科病房环境有全新的改善;②开设了"温馨亲子病房",尽可能的为孕产妇和家属提供就医方便;③引进了优秀的专业人才、新设备,技术力量逐步增强;④职工生育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的实施,过去在乡镇卫生院看病、分娩的孕产妇,更愿意选择条件更好的医院,接受更为科学、系统的诊治。

3.6出院患者疾病构成中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分别居第5、第6位。呼吸系统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见。循环系统中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高血压多见。以上疾病中,以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为主;随着人口老年化问题的日益突出,随之而来的医疗保健需求给有限的卫生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应有针对性地开展老年人的疾病预防控制和治疗,进一步加强老年卫生服务,有效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有着积极意义[5]。

参考文献:

[1]王漫云,刘丽瑜.2004-2008年我院出院患者统计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0,17(3):286-287.

[2]杨仁霞.2005年-2009年我院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分析[J].中国病案,2010,11(11):31-32.

[3]沙爱龙,刘颖.手足口病的研究概论[J].生命科学仪器,2007,11(5):13-15.

篇10

【关键词】死亡原因;慢性疾病;婴儿

为了了解居民死亡情况,确定主要死因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对策,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提供依据,对昆明市五华区居民死亡原因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发生在五华区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均为死因登记报告的对象,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1.2 方法

1.2.1 死亡资料的收集 具有本地户籍的居民死于医疗卫生单位的由经治医生根据死因诊断按ICD-10分类规则填写死于家中着由该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调查核实死因后ICD-10分类规则填写,凡非正常死亡或卫生部门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者,需经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死亡证明。

1.2.2 人口资料的收集 本报告所使用的人口数据(户籍人口数)由县公安局提供2012年的人口数。

1.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和Excel 2003对五华区2012年居民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总死亡情况 2012年共报告死亡4214例,人群总死亡率为657.37/10万,其中男性死亡2527例,死亡率为784.94/10万,女性死亡1687例,死亡率为530.16/10万,男女死亡之比为1.50:1.。男性的死亡率高于女性,特别是35-60岁各年龄组男性死亡率约是女性的2倍,老年人的死亡率较高,60岁年龄组以上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2.2 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 五华区2012年出生的婴儿为3524人(男1816人,女1709人),死亡率为6.24‰(男性死亡率为7.16‰,女性死亡率为5.27‰),5岁以下儿童为23535人(男10259,女9752),死亡率为1.23‰(男性死亡率为1.85‰,女性死亡率为1.03‰)。

2.3 死因分布顺位 详见表1

2.4 人均期望寿命 2012年五华区平均期望寿命为81.11岁,其中男性平均期望寿命为78.15岁;女性平均期望寿命为84.62岁,略高于昆明市人均期望寿命。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