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规划法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建设规划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城乡规划 经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256-2
0 前言
城乡作为区域的两大经济社会系统,城市的空间发展必然与乡镇密切相关。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总体上具备了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条件,但仍未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城乡居民平等地发展和共享成果的有关政策制度还不完善,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已经影响部分区域的和谐健康发展。
1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意义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发展体系制度,可以消除制度障碍,在体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起到引导和保障作用,促进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1]。这有利于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使城乡二元结构向一体化转变,城乡地区间经济的互促共进及社区的和谐共融,加快经济社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富民强区进程,同时有利于提高农村整体发展,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要重视融合城乡规划建设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使城乡失衡向城乡协调发展。党提出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具有全局性意义和战略性意义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措施。
2 城乡规划建设的要求
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这三个方面开展城乡规划和建设工作,要用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发展思路,进而提高城乡集聚能力及建设水平,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同时积极发展城镇,形成城带镇、镇带村来整体协调发展的模式。
2.1 系统协调
由于我国地少人多,资源相对贫乏,因此,城乡发展政策必须要资源和城乡之间发展相协调。系统协调是城乡建设规划的第一任务,在建设规划中,必须专注于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间的协调以及资源、基础设施的协调。
2.2 科学整合
(1)空间的整合。城乡的关系是核心与边缘区域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控制与被控制,也可以是带动、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2]。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在不断强化自身经济社会实力的同时,通过交通、信息、商品、流通等网络系统把其周围区域紧密连接在一起,并带动边缘城镇和乡村的发展[3]。应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区位条件,基于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强城乡间合作的中转及通道作用。一方面合理发展核心城市,而另一方面改善小城镇,大力支持发展中心城镇和优先发展中心城镇。
(2)小城镇整合。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发展水平迅速提高以综合发展小城镇为主要内容和特征。以江苏省为例,1982年小城城镇人口占城市和农村人口比例15.9%,2002年,此比例已达38%,城镇数目约有700个,多而散。因此,需要加强小城镇科学整合,同时加快中心城乡发展速度,对中心城乡进行重点扶持,优先发展,而小城镇则按照地域或交通的特征进行分类指导。
(3)整体提升。在我国已经形成较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了国际经济接轨与国内外皆有联系的多功能及全方位的开放模式,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和城乡一体化的城乡网络,在高度发达网络设施的前提下,城乡居民能够共享资源、设施、服务,平等发展,互相融合。可以说它为城乡互动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城乡发展进程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3 融合城乡规划建设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3.1 城乡规划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
《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坚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市、镇、乡和村庄这些有密切联系的地区纳入一个统一的规划,并在实施统一规划管理的前提下,加强城市的扩展,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同时发展。保证城市、镇、乡和村庄在一定空间距离范围内进行资源调配、生活供应和设施共享,同时实现相互依存和密切联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等现象。
3.2 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体系
(1)完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坚持专注于城市规划,在市(县)区域内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上,整合总体规划、城镇规划、村庄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各种专项规划等,规划行政区域内的乡(镇)、村,构建一个科学、合理、法律制度健全的城乡规划体系,加强城乡规划发展的指导、统筹作用。
(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系统,建立一个统一、协调规划的管理体系,根据 “三规融合”原则,统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规划信息共享平台,规划城市空间布局,科学地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加强全局意识,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来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发展时机,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土地供应计划,有序地推进城市建设。完善各项制度措施,使重点建设项目和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相协调。
推行阳光规划,完善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增加公众咨询途径,依法保障居民的各种权利,如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及监督权,使城乡规划建设能够更好地反映出社会大众诉求。
3.3 城乡规划,引导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规划作为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是来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控制措施,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城乡统筹规划,可以实现区域产业及人口的合理集聚,加强城市辐射效应,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规划好城乡的协调发展,组织编制并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规划,是引导城市、乡镇之间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
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是通过城乡规划给新型城乡创造平等统一的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协调发展的城乡经济社会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农村活力及农民生活水平,开拓城镇发展前景。从而达到城乡之间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阶段。
4 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经济目标:形成城乡互补和城镇产业化式富裕城乡。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是一个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系统。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工业园优势,实现城乡地区间的合作。又要形成城市为依托、乡村为基础、集镇为纽带的运行模式,把城市和城镇、乡村有机的衔接起来,不仅服务于城市,又提高乡村的自增力,从而使乡村发展起来,形成城乡结合和工农结合的开放型经济实体。
社会目标: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平等的和谐城乡。城乡统筹建设作为一个整体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劳动力转移,必须依靠城市化去吸引劳动力,由于空间发展机会的不平等,想要提高城镇化效率必须要鼓励自由流动的劳动、工作和健康的生活空间,以适应城镇化进程。
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另一个目标。农村地区发展要在制定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和新农村发展战略时被放在的关键位置,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的实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各级政府要建立区域合作机制的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分散执政的限制。此外引入市场化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使其多层次和多渠道来增加对基础设建设的投入,将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向社会。
5 小结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在加快城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融合城乡规划建设,提供统筹城乡发展的平台,加大对农村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加快农村结构调整、经济组织、市场体系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魏礼群.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J].理论参考. 2010.
篇2
一、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情况。按照县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统一部署,我局自启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完成规定动作集中学习讨论5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1次,城乡规划建设暨房地产市场经营管理法律法规宣传1次,党组成员分别讲党课一次。7月上旬,完成了局党组班子及成员个人对照检查材料的送审工作。
2、控违、治违情况。上半年,与国土局、镇、镇共拆除抢修抢建违法违规建筑(含临时搭建)37处,6312.6平方米;配合“三违”办拆除乡镇违法违规建设12处,985.27平方米。
3、牵头治理城区扬尘污染成效。一是运输弃土、砂石、煤炭、水泥等车辆均能按要求密闭覆盖运输,轮胎冲洗干净上路;二是建筑工地均能设置标美围墙,有条件的工地均能做到出入口道路硬化;三是均能做到降尘作业(含拆迁工地);四是工地出入口均能设置沉砂池,配备高压冲洗枪,并派专人负责出入车辆冲洗;五是由执法、城管、交警组成的联合执法工作队效果非常明显,上半年,684辆,劝返415辆,驾驶员写保证书120份,责令驾驶员自行清扫56次,对情节严重的处理35起,共处罚金4.8万元。此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绩,城区扬尘污染明显减少,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广大市民的认可。
4、对省委巡视组巡视县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推进情况。对县城新区开发项目相关手续办理、是否按规划实施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已清查出县城区有72个开发项目,其中手续齐全的项目47个,未办理相关手续或手续不齐全的项目25个;72个开发项目中未按规划批准内容实施的项目6个。目前,已对3个开发项目进入立案查处程序;已对黄金佳苑等5个项目按一般程序和两清程序处理结束。
5、城区“两清”推进情况。上半年,两清收费情况:国土255.6万元;建设规费、罚款151.13万元;地税131万元,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6、对擅自改变停车场、公厕使用用途行为的查处监督情况。清理公厕26处(蹲位260个),其中正常使用18处,未投入使用的6处;1处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停止使用;1处正在维修之中。腾退情况:未投入使用的公厕6处,通过清处,目前已投入使用的5处。
清理地下停车场28个(停车位1510个),其中正常使用的23个,未正常使用的5个;腾退情况:2处已恢复使用,2处未整改到位(群工部楼下盛世王朝娱乐会所,目前,国资办已启动法律诉讼程序;公园坝停车场我局正在调查、处理之中);1处因出入通道现被农贸市场占用暂时无法投入使用的南河郦景停车场,待县雄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新建农贸市场建设完工投入使用后,将现以路带市的农贸市场搬迁至新农贸市场后即可投入使用。
7、安全、、维稳工作情况
接待来信来访256件次,办理领导交办件49件,办理纪委移交案件2件。
8、完成了县委、政府交办的其它各项工作任务。
二、存在的问题
1、商品房违法销售行为整治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2、建筑工地整治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3、乡镇违法违规建设整治配合、指导、检查、考核工作需进一步细化,违法违规建设整治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1、继续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县委群教办教育实践活动安排,按时、按质完成第二阶段各项目标任务;
2、继续保持打击违法违规建设的高压态势。一是继续加大巡查和拆除力度,形成打击违法违规建设的高压态势;二是继续与国土部门一起从打地基时介入调查、处理,将违法违规建设遏制在萌芽状态;三是协调职能部门抽派专人,组建专班继续对县城区开发项目未批先建、批少建多、违法销售等违法行为立案调查、处理。
3、继续添措施,上手段,确保城区扬尘污染治理工作再上台阶。一是将继续对城区在建和基础开挖的68个工地采取日常巡查与重点工地派专人值守的办法,对不按规定降尘作业、围栏施工的一律采取停水、停电、停工等有效措施;二是联合执法队对运输弃土车辆不覆盖,带泥上路,沿路抛洒滴漏等行为进行严管重罚;三是积极协调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对城区主干道绕城路行道树的清洗力度;建好冲洗场加大对入城脏车的冲洗和处罚力度;积极协调配合硬化修补城郊结合部未硬化的道路及破烂的路面;对城区的土地进行撒草种进行临时绿化;四是积极协调配合红塔办、工业园、北改办等园办形成共识,形成工地规范管理齐抓共管的局面;五是加大不文明施工曝光力度,在县电视台滚动播放;六是对开发、施工企业不文明施工行为函告住建部门对其扣分处理,函告审计部门不予审计文明施工费;七是加大宣传舆论氛围,加大对乱倒弃土,乱扔垃圾,赃车入城等不文明行为的劝导、制止力度,形成合力治尘的良好氛围。
4、继续加大对省委巡视组巡视县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在前期清理工作的基础上,力争在九月底前完成对新区开发项目无手续或手续不齐全的开发项目全部立案调查、处理。
5、继续加强城区“两清”工作。力争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三违”办下达的目标任务。
6、继续加大对领导批示件、局呈转件、纪委建设领域移交案件、群众来信来访案件的办理力度,确保件件落实,件件办结,件件回复。
篇3
关键词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级差区域指数
中图分类号 F30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10-0079-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0.014
200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最早明确提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并于2008年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规定挂钩试点市、县应当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调查,编制挂钩试点专项规划,统筹安排挂钩试点项目区规模布局。近年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规划(以下简称“挂钩规划”)成为试点单位甚至部分经济发达的非试点地区的工作重点,希望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实现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由于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尚处于起步试点阶段,目前学术界还只是集中在对挂钩政策和挂钩模式的探讨方面,前者主要对挂钩政策的解读[1-2]及其实施阻力的研究[3-4];挂钩模式方面涉及对政府、市场和农村集体主导型三种运作模式的对比研究[5],以及对挂钩周转指标管理机制的探讨[6]等。规划是土地利用和管理的龙头,是实施土地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尚未涉及对挂钩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而且,在实践层面,目前挂钩规划只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作为原则性的指导,还没有成熟的技术规程和实践经验可循,多将挂钩规划局限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与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而两者之间的科学“挂钩”,即挂钩项目区(建新区和拆旧区)的安排还缺乏理论方法的创新。本文依托山东省东明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编制工作,基于级差地租理论构建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之间的对应关系,具体指导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规划的时空安排,为解决挂钩规划的技术难题提供参考。
1 挂钩规划原理与方法
1.1 挂钩规划的原理
挂钩规划主要以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布局、加快城乡统筹为目标,其核心任务是确定挂钩的规模及其时空安排。因此,建立城镇建设用地(挂钩需求区域)与农村建设用地(挂钩供给区域)之间合理的对应关系,是挂钩规划的技术关键。其中,挂钩需求区域是指重点发展城镇建设的地区,而挂钩供给区域是指挖掘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提供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区域。
挂钩供给区域的拆旧和需求区域的建新是人为的强烈的土地利用演替过程,其实现的内在动力源于经济社会条件的可行性,但挂钩项目的实施是以政府为主导,将建新和拆旧统筹联动,这就决定了需求区域的挂钩周转指标效益可以为供给区域的拆旧及安置提供资金支持。也就是说,通过挂钩可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提供固定的资金支持。这样,与传统的农村居民点整理不同,供给区域的区位条件及经济水平退居其次,而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及拆旧的难易程度则成为主要因素。需求区域的建新则相反,城镇发展建设则主要受区位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基于以上认识,可以利用挂钩供、需区域的“级差区域指数”作为衡量标准,构建供给区域和需求区域的对应关系。理论上来说,级差地租较低的地区不适宜作为建设用地,即使是农村建设用地,所以,在供给区域可以将级差地租较低区域的农村建设用地优先整理复垦为耕地,而在需求区域将级差地租较高的地区优先安排建新区。由此,基于级差区域指数差异,将需求区域的高地租区和供给区域的低地租区进行逐级关联(见图1),科学指导挂钩项目区的规划。
1.2 研究方法
结合上述原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技术路线如图2。其中,级差区域指数是挂钩规划的关键技术指数,它是以级差地租为主导因素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所得。
(1)需求区域级差区域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级差地租是指租用较好土地的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由土地肥沃程度、区位条件和对土地追加投资的差别决定的。对于建设用地来说,土地肥沃程度对级差地租的影响较小,这里基本可以忽略,而区位条件和经济条件则是主要的衡量指标。另外,需求区域的主要任务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用地保障,除级差地租外,其需求能力还受到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包括人口密度、生态环境容量、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人口密度”是从人口聚集程度来衡量各个乡镇的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力,人口密度越大的区域对建设用地的需求越大;“生态环境容量”则从生态承载能力的角度对建设用地需求进行评价;而“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能够反映各个乡镇公共服务能力,综合地体现当地社会发展水平。因此,指标体系中增加“社会环境”因素,构建包括“区位条件”、“经济状况”、“社会环境”三大因素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德尔菲法对指标层赋权重,需求区域改善区域指数评价指标及权重见表1。
(2)供给区域级差区域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与需求区域级差地租指标建立思路相似,“区位条件”和“经济状况”两大因素用于衡量供给区域级差地租的状况,而由于农村居民点整理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同样增加“社会环境”因素。其中,“人均耕地面积”是从人地矛盾紧张程度来衡量理论潜力有多少能转化为现实潜力,“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对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入手,该指标越大内部挖潜的可能性就越大。“农村人口结构”通过计算劳动人口/总人口的比值,反应农村居民点整理实施过程中劳动力的参与情况及操作的难易程度。供给区域级差区域指数评价指标及权重见表2。
2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域概况
东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处于河南、山东两省五县交界处,开封、濮阳、菏泽三个跨省地级市的中心地带,是鲁豫两省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黄金通道,也是鲁西南重要门户,具有衔接外省、引南联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到2005年底,全县辖区内有7镇6乡,389个行政村,人口总数为75.50万人。全县土地总面积133 621 hm2。其中,城乡建设用地15 94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1.93%,人均占地0.021 1 hm2。农村居民点用地12 584 hm2,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78.92%。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和户均用地面积分别高达207.67 m2和773.28 m2,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较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明县经济保持持续稳步发展的态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石油化工产业的大力发展为东明县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拉动效应,东明县已经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2.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1996-2006东明县统计年鉴、1997-2005东明县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以及全国土地利用第二次调查数据。由于本挂钩规划是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同步进行,规划基期是2005年,所以实证数据也是2005年数据。同时,本研究还针对东明县2个重点挂钩村庄,发放了400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户意愿调查问卷,收集到了大量的数据。此外,挂钩能力的评价以乡镇为最小评价单位。
3 东明县挂钩规划方案
3.1 需求区域需求能力及其空间分布
本文分别采用单位GDP与建设用地规模关系预测法、人均指标法和极限法对东明县规划期末建设用地需求规模进行预测[7-8],并对三种方法的预测结果进行平均,从而得到最终的建设用地需求总规模以及各乡镇建设用地需求规模(见表3)。
由表3可知,东明县2010年和2020年建设用地预测规模分别为19 136 hm2和20 014 hm2,而受《东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主要调控指标》的限制,东明县的2010年和2020 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指标分别为18 637 hm2和19 186 hm2,建设用地需求总规模均大于上级下达的规划指标,分别超过控制指标499 hm2和828 hm2。因此,只有深入挖掘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积极开展挂钩项目,才能满足东明县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前面构建的需求区域级差区域指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模型,经过加权计算,东明县各乡镇需求区域级差区域指数评价结果见表4。结合实际调研情况,东明县规划期内重点发展区域为中心城区,包括城关镇、武胜桥乡、菜园集乡,另外,陆圈镇、大屯镇等也是今后相对重点的发展区域。由此可见,评价结果较为符合东明县的实际情况。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际调研修正,以乡镇为单位,可将东明县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区域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区(见表5)。 3.2 供给区域供给能力及其空间分布
本文采用户均法[9-10]测算东明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以确定东明县挂钩供给能力。根据《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菏泽市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并结合东明县农村建设用地实际状况,确定户均法的评价标准为:低标准380 m2/户,中标准350 m2/户,高标准320 m2/户。通过计算,得出高、中、低三种标准下东明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考虑到东明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规划期内将户均建设面积从目前的773.28 m2减至高标准320 m2或中标准350 m2,在实施当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本文选择低标准评价结果(见表6)。
根据前面构建的供给区域级差区域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经过加权计算,东明县各乡镇供给区域级差区域指数评价结果见表7,结合实际调研情况,以乡镇为单位,可将东明县农村建设用地供给区域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区(见表8)。
3.3 规划方案
通过以上分析和评价,东明县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分区结果见图3。其中菜园集乡既属于挂钩供给区域的低级适宜区,也处于挂钩需求区域的高级适宜区,这主要是因为菜园集乡位于中原油田腹地,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当地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建设用地需求较大。同时,菜园集乡的农村居民点数量较多且分布分散,农村建设用地内部整治潜力较大,有利于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的开展。因此,菜园集乡既处于建设用地供给的低级适宜区,又是需求区域的高级适宜区。
在供给和需求区域分区的基础上,挂钩规划中拆旧项目应按照供给区域的级差地租由低向高的顺序落实,从而实现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工作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对于需求区域,优先考虑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占用指标满足高级适宜区的发展需要,再通过挂钩周转指标满足中级适宜区和低级适宜区的发展要求,充分体现周转指标为规划指标补充的思想。基于以上思路,结合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实际调研中掌握的信息和资料,并与当地政府经过多轮讨论和论证后,最终确定了东明县挂钩规划项目区的安排(见图4)。如图4所示,规划期内在供给区域共安排22个拆旧安置项目区,近期7个远期15个;在需求区域共安排10个建新区,近期3个远期7个。图4中箭头表示近期安排的挂钩拆旧安置区与建新区的关联。
(1)拆旧、安置区规划安排。供给区域中拆旧区总规模为
1 012 hm2,其中近期拆旧面积313 hm2,远期拆旧面积699 hm2。供给区域中安置区的规模480 hm2。其中,近期安置面积156 hm2,远期安置面积324 hm2。项目区的布局以供给区域级差区域指数分区情况为基础,近期的项目主要安排在供给区域低级适宜区的小井乡、陆圈镇和菜园集乡,远期项目主要分布于低级适宜区和中级适宜区,对处于供给区域高级适宜区的乡镇也适当安排部分整理项目,充分体现了城乡建设用地流转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同时,对于安置区的位置和安置方式的选择,也充分考虑群众的安置意愿,以及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
(2)建新区规划安排。需求区域中建新区安排的周转指标为633 hm2,其中近期周转指标150 hm2,远期周转指标483 hm2。由于周转指标不能满足全县建设用地总需求,在建新项目区布局时,重点向高级适宜区倾斜,包括城关镇、武胜桥乡、菜园集乡,主要用于县城中心城区发展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同时,考虑到区域内统筹发展,分配少量指标给中级适宜区的陆圈镇和东明集镇。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研究基于级差地租理论,引入级差区域指数,将需求区域的高地租区和供给区域的低地租区进行逐级关联,科学安排挂钩项目区。并对山东省东明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如下:
(1)挂钩供给区域和需求区域的级差区域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包括“区位条件”、“经济状况”、“社会环境”三大因素,其中“区位条件”、“经济状况”概括了建设用地级差地租衡量指标,其具体指标在挂钩供、需区域是一致的。而“社会环境”因素是依据外部环境对挂钩供、需能力的影响而设置的,因此,挂钩供、需区域“社会环境”具体指标因各自的任务不同而存在差异。
(2)扣除规划建设占用指标后,东明县建设用地需求存在828 hm2(近期499 hm2)的缺口,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达6 346.41 hm2(近期4 488.48 hm2),说明东明县实现数量上的挂钩是可行的;
(3)依据需求区域级差区域指数,将东明县需求区域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区,其中高级适宜区为城关镇、武胜桥乡、菜园集乡;依据供给区域级差区域指数,将东明县供给区域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区,其中低级适宜区分布在小井乡、陆圈镇、沙窝乡、菜园集乡。
(4)规划期内,东明县安排22个拆旧安置项目区,近期7个远期15个,拆旧区总规模为1 012公顷,安置区的规模480公顷,且将近期拆旧安置项目优先安排在供给区域级差地租低级适宜区小井乡、陆圈镇和菜园集乡;安排建新区10个,近期3个远期7个,建新区安排的周转指标为633公顷,且近期建新项目优先安排在需求区域级差地租高级适宜区的城关镇、武胜桥乡、菜园集乡。
4.2 讨论
可以看出,挂钩规划与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有着一定的区别,挂钩规划是以政府为主导,统筹拆旧和建新,确保城镇发展的用地需求。这就决定了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与城镇发展建设存在较强的联动关系,这一关系可以用“级差区域指数”进行定量解释,具体指导挂钩项目区规划安排。而农村居民点整理是独立的土地整理活动,由于没有类似挂钩规划中来自建新项目的资金支持而缺乏固定的资金来源,筹资能力成为主要的限制因素,从而出现了政府主导、多方共建等受筹资渠道限制的有多种模式。
当然,级差地租评价指标体系及个别指标的选取仍有待商榷。此外,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实施的过程中,农户是参与挂钩工作最广泛的群体。不过,农户参与意愿难以衡量,且调查工作量过大,本文没有将农户意愿纳入指标评价体系,而是通过典型地区的意愿调查进行修正。因此,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还应当加大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对重点整理区域深入调查,特别对异地安置的村庄及异地安置区域进行意向调查,以保障挂钩规划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杨巧玲.对城镇与农村建设用地挂钩政策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2):536-538.[Yang Qiaoling. The Analysis of the Pothook of the Increase of City Construction Land and the Decrease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Policy[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7,35(2):536-538.]
[2]吴洵凤,俞义.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思考[J].浙江国土资源,2009,(3):42-43.[Wu Xunfeng, Yu Yi. The Study on the Pothook of the Increase of City Construction Land and the Decrease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J]. Zhejiang Land & Resources. 2009,(3):42-43.]
[3]张宇,欧名豪,张全景.钩,该怎么挂――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的思考[J].中国土地,2006,(3):
23-24.[Zhang Yu, Ou Minghao, Zhang Quanjing. How to Set up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nstruction Land and Rural Residential Lan[J]. China Land. 2006,(3):23-24.]
[4]朱华燕.农村居民点整理挂钩中的权属调整问题探讨[J]. 江苏商论, 2006,(7):157-159. [Zhu Huayan. Study on Ownership Adjustment in the Pothook of the Increase of City Construction Land and the Decrease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J]. Jiangsu Commercial Forum. 2006,(7):157-159.]
[5]王君,朱玉碧,郑财贵.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运作模式的探讨[J]. 农村经济,2007,(8):29-31.[Wang Jun, Zhu Yugui, Zheng Caigui. The Discussion of Operation Pattern of the Pothook of the Increase of City Construction Land and the Decrease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J]. Rural Economy. 2007,(8):29-31.]
[6]胡传景. 建立出让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制度的初步构想[J].中国房地产, 2009,(6):54-55.[Hu Chuanjing. The Discussion of Selling the Quota from the Pothook of the Increase of City Construction Land and the Decrease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J]. China Real Estate. 2009,(6) :54-55.]
[7]李红伟,曾永年,陈安平.土地利用规划中建设用地预测模型的比较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2):56-58.[Li Hongwei, Zeng Yongnian, Chen Anping. Comparison on the Build-up Area Prediction Models in Land Use Planning[J].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8,15(2):56-58.]
[8]孙善龙,东野光亮,刘喜广,王猛.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8,54(5):169-172.[Sun Shanlong, Dongye Guangliang, Liu Xiguang, Wangmeng. The Study on Urban-rural Construction Land Use Prediction[J]. Shaanx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8,54(5):169-172.]
篇4
关键词:规划管理;城乡发展;设计理念;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最近几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提高,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车辆保有量也在提高,造成了交通拥堵。为改善以上情况,增加建设用地是势在必行的,这样的话会导致耕地减少,人多地少的情况会越来越突出。这些目标的提出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生态化发展的进程。这些年我区城市化率进程加快,更低越来越少。政府应对这种情况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各级部门也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
一、中国目前城乡建设发展趋势与展望观察
(一)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演变过程
城市的发展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才实现了从现代城市发展到生态城市建设这样一个过程。目前单一区域带动整个城市发展已经非常吃力。所以人们的公众生态意识也必须提高,政府也提出了生态价值观来唤起大众对城市建设的重视,人们也自发组织起来对环境进行保护。政府牵头出台优秀政策并加大了宣传力度,带领群众制定各项执行计划,并建立示范工程。这样一系列举措才能为城市建设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为城市经济建设做好强而有力的保障。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保护,只有推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的发展,才会有更多的企业和人才,才能更好的为城市建设的后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目前巨大的土地资源还是集中在城乡部位,只要有土地就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只有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才能真正的实现生态与城市建设的一体化。
(二)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分析
城乡一般处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所以利用起来问题非常复杂,这是历史以来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以及多方面原因久而久之造成的。在生活经济适用住房管理方法中,保障机制通过国家规定,对社会成员有困难的时候提供帮助,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以帮助那些处于困难之中的社会成员度过难关,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目前国家正在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土地逐渐演变为少数人承包了绝大多数的耕地来更重。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逐年增加。这些剩余的劳动力就会转向第三产业,其中包括服务业、制造业、销售行业以及个体经营者。这样多余出来的广阔土地资源经过合理的调配以及调整,就可以转成大量的建设用地。
二、混合建设模式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混合居住社区应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研究表明,社区内高收入家庭收入水平不超过低收入家庭的4倍时,居民之间的冲突和紧张关系容易得到缓解。在推行混合建设模式的同时,如果一味地将低收入阶层与高收入阶层融合在一起,从根本上得不到提升自身社会经济能力的机会。因此,混合建设模式应主要面向中低收入阶层。中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在家庭收入水平上相差有限,将这两个阶层融合,更加有利于构建和谐社区,也更有利于混合建设模式的推行。
(一)进行各种多样的建筑设计
建筑的建设质量标准国家都是统一有固定的,设计者可以进行各种户型和外观的美化设计,这样建造出来的建筑实行多元化发展,既能满足中上等收入消费人群,又保障了低收入人群的自尊,使得收入分配合理化。不同户型的设计满足了不同收入层次人群的需求,大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们物质享受的满足感,城市建设整齐划一,人民生活乐得其所。
(二)加强社区建设规划
在社区建设中,第一要做好空间规划,满足各种群体间交往与沟通行为的空间要求,提供多种层次的交往空间。第二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以丰富的社区活动为群体,促进居民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培育共同的社会观念和行为模式,缩小居民间的社会距离。
三、工业建筑的设计理念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观念 工业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主要包括的含义:在生态的角度去探讨、大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工业的发展之路。要求工业自身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需要对城市环境设计、环境保护、防止污染等多种问题给予极大重视,当前对工业建筑的各种生态化探讨,已开始在建筑设计的创作实践中得到应用。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社会保障的信息化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数据的收集、传送、存储、统计、分
析功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预警系统,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避免决策的盲目性;采用科学的编码方式,实现数据库之间的有效共享与连接;利用互联网站、短信平台等新的手段提供信息与查询方式,增强政策的透明度,方便社会
公众的查询,提高服务水平。工业建筑可持续性设计也要求物质的可持续性与精神、人文的可持续性并存。
参考文献:
[1]甄峰,万绪才,张越;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1999年02期
[2]任致远;略论21世纪我国城市规划走势[J];规划师;1999年02期
[3]朱自云;;析规划管理现状,寻改进创新之路[J];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05期
[4]丁瑛;;浅谈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22期
[5]陈喜玲;关红媛;;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1期
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项目教学;建筑法规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7-0167-02
高职教育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要突出实践能力强在人才培养中必须高度重视职业能力培养,这要求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体现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建筑法规》课程为例,探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建筑法规》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土木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集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一体,主要让学生掌握工程建设中可能涉及的法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并能利用相关法律知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课程。
一、实施基于校企合作项目化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凸显职业能力培养
传统《建筑法规》授课以讲授为主,主要依据工程建设相关法律条文组织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因脱离作业现场,与工作实际不能有机结合而不能引起学生共鸣,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而项目化教学将有关要掌握的知识、技能融合到一个个现场实际或模拟项目中,对应具体工作岗位,更具体、更形象,既突出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也突出了教师教学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了教、学、做合一,更能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二)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课程教学实施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在教学方法、社会阅历、课程设计等方面具备较高综合能力时才能把课程教好,实现课程教学目的。而传统的《建筑法规》教学以教材为依据,以法条讲授为主,教学内容也主要以理论为主,一般不涉及实践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实施课程项目化教学能促进教师重新审视《建筑法规》课程建设与教学,重视与企业、社会接轨,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这就要求授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走出传统束缚来强化自身教学能力。
(三)强化校企深入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项目化教学需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依托,以满足岗位能力需要为出发点。这就赋予学校和教师更高要求,需要学校和授课教师要走出校门,强化与企业交流、合作与调研,获取一线项目资源和工作岗位能力需求相关情况,以此为基础和依据设计不同的教学项目,让学生能亲身体验来实施教学,其中还可以聘请企业专家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如此才能彻底摒除传统满堂灌的弊端,起到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更有利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如此,双方合作不仅培养了学生、成就了教师,还为企业培养了合格人才,对企业、学校、学生、教师而言都有利。
二、基于校企合作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专业课程教学关键在于对接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应坚持以校企合作为支撑,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并基于岗位工作任务与工作流程来实施课程教学设计。在课程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支撑的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力求实现学生学习自主化、趣味化、形象化、质量化。
(一)组建主体多元化、合作多样化的教学团队
我们在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时,注重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由校内主讲教师及企业专家组成,实施课程建设双带头人制度。来自企业的课程带头人注重选取在施工现场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有利于项目教学的项目设计。课程共建中除实施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中厂等培养学生外,还要邀请部分企业人员来校兼课、课程研讨、讲座、教学标准和评价标准制定,更要注重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调研、兼职或挂职锻炼,为课程项目教学的项目设计、教师业务能力培养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二)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丰富项目选取与设计
《建筑法规》课程是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涉及到的就业岗位主要有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机械员等员十岗位。为了更好的与这些岗位对接,对此我们选择了负责学院在建图书馆项目企业为合作企业,以图书馆建设项目为例,设计了图书馆工程报建、图书馆工程施工许可证申领、图书馆工程项目招标、图书馆工程现场安全管理、项目监理等16个教学子项目;根据岗位面向的工作任务的不同,设计了法律关系确定、项目报建、企业资质申请与管理、执业资格考试、招标公告、项目投标、合同订立等38个项目学习任务,此外我们还结合与我们合作的建筑企业目前在建的建设项目来进一步完善我们的项目教学案例,以便形成体系完备,集课程知识、技能于一体的项目化结构课程体系。
(三)以企业专家为主导,设计学习项目与任务
建筑法规课程是建筑企业诸如施工员、安全员等员十岗位面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我省建筑企业岗位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学生就业领域非常明确,能力要求也非常明确。我们在明确课程主要职业岗位(群)及任职要求后,结合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学习情景,并在企业专家指导下设计了一个个操作性强的课程教学项目与任务,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结合现实中的实际项目和任务来自主学习。如安全员主要涉及督促安全制度落实,协助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检查、工伤事故上报、开展安全活动岗位职责,基于此可根据图书馆建设项目设计现场安全制度落实任务、安全技术交底任务、安全检查任务、工伤事故上报任务及安全活动竞赛策划任务等系列任务。
(四)基于学生学习规律,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包
在基于校方教师具有“理论知识较好、时间较充裕”,企业人员具有“实践经验丰富、工作繁忙”的特点基础上,形成以校方课程专任教师为主导,企业专家为辅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在基于遵循学生知识认知及能力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实施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参与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其别要注意结合企业岗位及工作过程来安排课程教学内容,设立基于真实或仿真的教学任务。任务设计要注意结合“情景模拟、案例讨论、分层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需求来予以取舍和整合,以及序化课程内容。整个过程还有注意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最终形成学生易于学习,教师易于操作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项目和工作任务组成的课程的教学资源包,资源包中各项目及任务的逻辑关系非常明晰,要能很好地对应课程教学逻辑关系。
(五)设计现代教学方法,践行“教学做合一”
《建筑法规》课程应实施以项目驱动为主要的教学模式改革,该模式能较好实现培养方式由“以理论传授为主,实践训练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凸显学生和教师双主体地位,真正实现“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对此在该模式下要基于项目建设相关工作岗位的需求,并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特点及认知规律,综合运用项目驱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专题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实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如项目驱动教学法是针对工程建设中具体的工作任务,如企业资质申请、施工许可证申领、进场材料检测等,在教学中实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参与想、讲、学、做、评等步骤实施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达到掌握知识,学会技能目的。
(六)实施多方参与评价,完善反馈与优化机制
实施课程项目化教学如果成功,确实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对实施中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其效果的优劣须经过科学评价方能得出,不能单纯由授课教师和学校管理说了算,而应取决于学生、企业、用人单位的评价。对此,在对《建筑法规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后,还应建立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主要以学生、企业、用人单位等为主进行评价,以便真正了解课程改革后的真实效果及不足之处。作为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方应根据评价反馈的结果进行调整或改正。如项目设计不合理,须重新开展职业岗位分析与工作任务分析,进一步优化项目教学设计,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不断反复,最终才能形成更优的能运用于课程教学中的项目与任务设计。
三、结论
篇6
一是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县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已完成,已上报州人民政府待批复;编制完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集中供热专项建设规划、**县给水专项建设规划、**县排水专项建设规划,三个乡集镇总体规划、15个村庄及居民点建设规划,启动20个行政村建设规划。
二是以提高城乡规划审批工作效益入手,优质服务促发展。加强对重点建设工程:一号小区廉租住房,县供派水中心住宅楼、办公楼,县林业局办公楼,康乐一号住宅楼,文化路一条街改建,三号小区37号至45号住宅楼等项目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年以来,累计办理选址意见书9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6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33件,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临时建设项目7件,建筑面积为328平方米。
三是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基本完成**县县城规划控制区域的地形图测绘工作,启动了州级村镇住宅小区建设,一期建设用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以农民集资建房的形式启动6栋住宅楼。**年以来共办理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8份,建设用地面积36亩,建筑面积4276平方米。
四是加强行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年1月3日和**年6月8日环境保护宣传日上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进行了宣传,并对近期将要审批的建设项目进行了公示;局机关共派8人到自治区建设厅参加《城乡规划法》轮训班;利用政治学习和法律课堂,集中局干部对《城乡规划法》的学习,规划科、设计室、城管监察等科室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加深对城乡规划法的理解。**年6月8日组织局下属企事业单位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市供热供水供气管理办法》开展了安全生产宣传。宣传活动期间共出动80人次,车辆7车次,发放宣传单5千多份,接受咨询300多人次。:
篇7
《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不断完善“政府主导、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的决策机制,促进了我市城乡规划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一)城乡规划统筹正在形成共识。《城乡规划法》的颁布施行,打破了多年来城乡二元结构规划管理模式,城乡分治,只重城市规划不重乡村规划的观念得到改变。“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中形成共识。
(二)城乡规划体系逐步完备。一是完成了我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将木店组团纳入到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为“一个中心+三个组团”,即中心城区、岩屋庙组团、金桥组团和木店组团。二是制订实施了156个村的村庄规划。据统计,2009年我市农民新建房2197户,建在规划点内的1772户,规划点以外建房425户。三是编制了《岩屋庙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关陵庙保护性开发利用规划》、《长坂坡规划》以及《住房建设规划》、《农(居)民建房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初步形成了从总体规划到专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体系。
(三)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先后出台了《当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当阳市城市规划区个人住宅建设规划管理办法》、《当阳市城市“四线”管理办法》以及《当阳市农民公寓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近期,又出台了《当阳市村镇个人住宅建设规划和用地管理暂行办法》,细化规划管理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二是强化规划审批管理,城市、个人住宅建设过多过滥情况得到有效遏制。三是科学定位城市发展方向、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逐步解决城市功能分区不明晰的问题。四是推进城市成片开发,合理布局居民点。通过文化广场、城东新区、锦绣江南小区等地综合开发,城市面貌和市民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观,城市土地得到增值。
(四)规划执法力量得到加强。今年1月6日,我市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截止到目前,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共查处规划违法案件164件,结案30件,查处无规划手续或擅自变更审批内容的116件,拆除违章建筑和乱搭乱建共48处,建筑面积2487.75平方米。规划执法力度得到加强。
二、《城乡规划法》贯彻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规划法》的宣传缺乏深度和广度。各地各部门在《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后,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了宣传贯彻。但由于《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的时间不长,广大市民对规划法学习不够。尤其是在农村,部分农户和少数干部对《城乡规划法》的主要内容知晓率低,规划意识淡薄,只注重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缺乏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
(二)城乡规划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一是由于目前正处在城乡规划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的过渡期,全市城乡建设“一盘棋”统筹规划的机制尚未形成。二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低。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管理和审批的法定依据,目前我市控详规覆盖率仅为38%。三是现有村庄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由于时间仓促,缺乏调研论证和群众的广泛参与,部分村庄规划不符合当地实际,存在矛盾。首先是现有村庄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矛盾。现有村庄规划中的部分居民点属于基本农田,而不能占用,导致村庄规划难以实施。其次是现有村庄规划与农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的矛盾。现有些村庄规划居民点离农户的责任田和责任山太远,农民从事生产管理活动不方便,尤其是在偏远山区,情况更为突出,导致农户不愿到规划点建房。同时,现有村庄规划的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资金来源,对农民缺乏吸引力。
(三)土地集约利用不够。一方面,受飞机场净空限高的影响,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不高。同时部分工业企业用地规模偏大,少数企业多圈多占,圈而不用,导致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不够,城市发展建设可用地不足。另一方面,我市农村大多数村组为自然村落,居住分散,部分农户宅基地面积过大。还有部分已建新房的农户不愿把老宅基地交村,影响了土地集约经营和规模化生产,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四)城乡规划管理难度大。一是管理体制不顺。7个镇的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由国土资源所负责各项具体工作。由于此项工作专业性强,加之管理区域大、人手少、经费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管理流于形式,农村建房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二是农民建房审批办证程序复杂。据调查,农户建房要将所有证件办齐一般需时一个月以上,往返城区不少于两次。因此,绝大多数农户无证建房。2009年全市农户建房2197户,未办理相关证件的就有1325户,占农户建房总数的60.3%。三是土地置换难度大。由于规划居民点部分在承包到户的责任田,承包人要么不愿意让他人将房建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要么就漫天要价,导致部分建房户因调田无望而不得不另选址建房。四是相关政策不配套,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工作难以开展。按照村庄规划一些属于取缔居民点内的房屋以及拆迁房屋的补偿,没有具体政策规定及实施办法和操作规程,在实践中土地流转和房屋拆迁安置工作很难开展。城区居民的危房政府收储政策及安置问题,相关部门落实不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庄规划的实施。五是建房不规范。部分农户建房时相互攀比、各行其事,屋台子一个比一个高,甚至有的正负零相差70—80公分,造成高低不平,积水难排,引发邻里纠纷。六是去年的雪灾、风灾之后,为尽快恢复重建,保证灾民有房住,放松了规划的管理工作。根据各镇(办事处)上报数据,去年全市因灾重建(含维修翻新)1419户。其中在规划点内建房1169户,占82.3%;办证户214户,只占22.1%。
(五)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城市规划区内“城中村”农民公寓的建设不能满足拆迁农户的住房需求。据调查,目前我市拟建农民公寓1394套,已建成(指年内完工的在建项目)574套,而城市规划区内有住房需求的农户达1526户,供需矛盾突出,建设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财政转移资金有限,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规划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难以配套。
三、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城乡规范法》及相关法律的宣传力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重大意义,要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宣传《城乡规划法》。尤其是要加强对农户的宣传,要将村庄规划的内容广而告之,做到家喻户晓。要向农民广泛宣传“一书两证”制度、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申请条件和报批程序。同时,通过总结推广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先进典型,(如半月镇先锋村迁村腾地示范点和新中源项目拆迁安置点等),以现场会的形式教育引导农户增强规划意识,形成依法依规建房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一是在完善我市城乡规划体系时应遵循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综合考虑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发展与保护等各种关系,适度超前,统筹兼顾。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大规划的公众参与度,提高规划编制水平,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城乡规划。三是要结合今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进一步完善村庄规划,保持村庄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致性,增强村庄规划的可操作性。四是要进一步扩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率。
篇8
为了切实加强我区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推进“两河一区”的开发建设,更好地维护和实现规划区内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对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基础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严格审批程序,切实加强个人自建住房管理
1、城市规划区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新建、扩建住房。房屋确属危旧破漏、影响居住安全的,由危房鉴定部门出具危房鉴定报告,并附有实景照片及有关说明,由各镇办报市城乡建设规划局批准后严格按照有关批复进行修缮,不得擅自扩大建筑面积、增加层数或改变房屋结构。
2、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要求,城市规划区个人自建住房由市城乡建设规划局统一审批。个人自建住房必须由建房个人向所在镇办提出申请,由区建设局会同镇办城建部门现场勘察,进出初步意见,报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审查并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建设。对于因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拆除部分群众住宅、新住宅区尚未实施确需另划庄基临时过渡的,须经所在镇办审核,区城建部门定点并确定过渡房建筑面积,区国土资源局批准同意。规划区内各镇、街道办事处及其他有关部门均不得越权审批个人建房或办理“一书两证”。
3、旧宅基地上已有的房产、地面附着物登记管理由区城建局牵头,各镇办城建部门负责实施,印发统一制式的登记表,逐村逐户登记填写,并由户主、四邻签字,村组初审,经镇办城建部门审核后报区建设局。房产、地面附着物若有变更,必须按以上程序重新登记、审核并上报。
4、“湖”工程拆迁安置已丈量的村组按照原有丈量结果严格管理,不再重新丈量登记。
5、城市规划区内各镇办要积极协助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好规划区内个人自建住房管理工作,区城建监察队要安排执法人员,参与和指导各镇办按规定执法程序进行检查、监督,严厉打击突击建房等违法行为。
二、认真组织实施,不断深化宅基用地调查管理
6、由区国土资源局统一安排,各镇办具体实施,成立若干个调查组,对宅基用地面积进行丈量登记,并在各镇办、区国土资源局备案。各镇办要协调好村组干部及群众等各方关系,妥善处理并调解宅基地权属纠纷,严禁规划区内群众私占耕地建房现象发生。
7、城市规划区内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宅基用地。对原有宅基用地进行调查、登记和最后确权发证,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规程和法定程序实施。由区国土资源局负责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督查指导工作,各镇办具体实施。各村组在登记结束后,必须将登记结果及时公布,征求意见,并根据群众意见进行复核,复核无误后,由区国土资源局颁发《集体宅基用地使用证》。
8、规划区内村组对原有宅基用地进行调整,必须经所在镇办审核,并报请区国土地资源局批准后,方可进行。
9、企业、学校、道路等其它非农用地由调查组在每个村宅基地登记结束后,另行登记。严格按照有关文件依据确定分类和等级,规范登记并备案。严禁因登记而出现各种纠纷和争议。
三、严格控管措施,加强耕地调查管理
篇9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是在总结深化《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颁布出台的,已于20*年1月1日正式施行。为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发挥其在城市建设和发展方面的综合指导作用,现就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工作
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对提高我国城乡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权威性,加强城乡规划监管,协调城乡科学合理布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善人居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障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促进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级各部门要从统筹全市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城乡规划法》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的意识,把宣传和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乡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深入开展《城乡规划法》的宣传与培训,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为使《城乡规划法》深入人心,引导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城乡规划工作,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正确理解《城乡规划法》的法条内容。要通过新闻媒体刊播、举办知识竞赛、悬挂标语、印发宣传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对《城乡规划法》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城乡居民、社会各界正确理解并自觉遵守《城乡规划法》,增强城乡规划法制意识,为《城乡规划法》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切实抓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科学编制城乡规划是调控城乡有序发展、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我市城乡规划的编制与修改应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以新一轮《*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年)》为依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方面关系,严格执行规划的程序和强制性要求。要抓紧做好西湖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深化完善工作,抓紧制定与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特别要认真做好重点建设地区、重要保护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工作。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准后的备案。要根据《浙江省城乡规划备案审查办法》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出台城乡规划备案审查具体操作细则。细则出台前,备案审查工作暂按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批程序操作。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改。根据《城乡规划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应严格控制与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改。确因城市规划实施需要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局部修改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通过局部调整程序进行修改,建设项目涉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修改的,可采用建设项目选址(规划条件)论证报告的形式进行。*市建设项目选址(规划条件)论证管理规定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另行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如涉及控制性详细规划重大修改,须经论证和公示后报市政府审定。
四、严格执行规划许可制度,促进规划依法行政
我市各类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执行规划许可制度。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根据法定职责依法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以及《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一)划拨土地的选址和用地规划管理。
按照国家规定需由相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须凭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出具的项目建议书批复或其他相关文件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收到申请后,对符合规划要求的,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根据《*市建设项目选址(规划条件)论证管理规定》需要进行选址论证,或通过招投标取得代建权的建设项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收到申请后,向建设单位提供选址条件,建设单位根据选址条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项目选址论证报告(含规划设计条件预方案),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对建设项目选址进行论证,符合规划要求的,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并核定建设项目的具置、界限和规划条件。建设单位凭《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向发展改革主管部门申请项目批准、核准立项。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自颁发之日起1年内有效,逾期未取得发展改革主管部门批准或核准立项文件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自行失效。
新增土地、改变原土地用途或改变土地范围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凭项目正式批准、核准立项文件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允许建设的范围,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单位凭《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划拨土地。
(二)出让土地的选址和用地规划管理。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衔接。
在城市规划区内拟以出让方式(含协议出让)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地块,根据下达的土地出让计划,由土地储备单位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选址条件。依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供的选址条件,由土地储备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项目选址(规划条件)论证报告。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组织对建设项目选址(规划条件)论证报告进行论证,论证通过后,核发标有“土地储备专用”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并提供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规划条件应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得擅自改变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条件。规划条件提供后6个月内未出让土地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建设地块正式招拍挂前应先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进行确认。
对由发展改革主管部门下达工业用地出让计划的项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以及标有“土地储备专用”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给区政府(或其指定机构),并提供书面的规划条件。单一地块的工业用地项目或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调整的项目,应编制选址论证报告,居住区周边的工业项目应提交预环评审查意见。
建设单位或个人以出让方式(含协议出让)获得建设用地使用权后,应凭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或备案文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等相关材料,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同时提供建设项目规划条件。建设单位或个人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应当在1年内申请用地,1年内未申请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且未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延期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自行失效。建设单位重新申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许可。
(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管理。在城市规划区内对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进行建设的,应取得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应根据《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规划条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报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发改、建设、国土资源、环保、绿化、公安交警、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进行会审或以其他联审方式进行审查,并出具批复意见。对需要进行交通影响评价的项目,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公安交警部门组织对建设项目进行交通影响评价审查,或与设计方案一并审查。对需要公示的建设项目,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相关要求组织公示。设计方案批复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将批准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予以公布。
根据批复要求,建设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或直接进行施工图设计。
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凭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不需使用专用土地的地下管线、架空线路和其他构筑物的除外)、建设工程方案设计批复、施工图审查意见及施工图中与规划条件有关的资料等,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收到申请后,根据规划条件和方案,确认符合规划要求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对门面装修、围墙、阳台、楼梯等简易或附属设施项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在许可程序和报送申请资料方面作适当简化,具体实施细则另行制定。
(四)临时建设规划管理。在省里出台新的政策前,临时建设规划管理仍按《*市临时建设工程管理规定》(市政府令第173号)执行。同时,项目审批前应先报市政府审定。
(五)管线工程规划管理。规划区内的各项管线工程,应根据项目审批要求办理规划许可,并进行竣工前测量和备案。单位用地内的自用管线、与城乡道路下管线相交等不占道路下管位的管线可以不办理规划行政许可手续。
(六)城镇居民私房规划管理。城镇居民私房规划管理按照《*市城镇居民私房修建翻建规划管理暂行规定》(杭规发〔20*〕420号)执行。
对已列入城市近期拆迁改造范围或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的城镇居民私房,由实施主体负责先行安置。
五、进一步规范批后修改,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经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不得随意修改;确需修改且对周边建筑可能产生权益影响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修改前进行公示,告知利害关系人享有听证申请权。对依申请组织听证会的利害关系人的合理意见,在审批修改时应予以充分考虑。
因建设单位申请修改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对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由建设单位依法予以补偿。对项目规划许可证失效,因依法修改规划给许可相对人造成损失的,不予补偿。
六、加强许可监督管理,确保规划许可有效落实
建设单位或个人凭《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领取《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后,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在现场施划灰线,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检验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要求的,方可动工。建设单位或个人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日起1年内未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应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期满1个月前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办理延期手续;未办延期手续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自行失效。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权按照规划要求对规划区内已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工程进行检查。发现有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施工行为,有权予以制止,构成违法的,移交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查处。
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工程竣工后凭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出具的竣工实测报告等材料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就是否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规划条件申请核实。经核实符合要求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出具《规划验收确认意见书》。
未取得《规划验收确认意见书》的项目,房产、土地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房屋土地权属证明。
七、相互配合,加强违法建设的查处
《城乡规划法》第六十二条、第六十四条、第六十六条、第六十七条规定的法律责任,由行政执法主管部门进行督查。土地、规划、城管执法及各区政府要加强对违法建设的监察和处理,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市区违法建筑查处工作的意见》(杭政函〔20*〕176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市清理和拆除违法建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及工作职责的通知》(杭政办函〔2007〕310号)要求,密切配合,切实做好我市的违法建筑查处工作。
篇10
按照贵委办公室《关于开展城乡规划年度评价工作的通知》(成规委办〔20*〕17号)精神,现将我县20*年度城乡规划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按照《关于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意见》(成委发〔20*〕17号)对规划管理部门机构建设情况
为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规划管理体系,强化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我县于20*年8月将县规划局升级为县政府工作部门(属县级行政一级局),负责全县行政区域内的规划管理工作。县规划局的机构建设落实了以下主要工作:一是按照“一正三副”配备了县规划局领导班子,县规委会办公室主任由现任县规划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二是完成了设置县政府驻镇规划助理员工作。此项工作分两个阶段组织实施,先向安德、友爱两个重点镇派驻规划助理员进行试点,再在试点的基础上,分批次向各镇派驻规划助理员。三是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了县级公共财政预算,县规划局现有的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补贴及办公费用均由县财政全额拔付,规划管理工作的经费切实得到了保证。
二、20*年规划编制情况
共编制《*农村地区“三个集中”建设规划(20*—2010)》、《*农村新型社区布点规划》、《*东南部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望丛祠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区近期建设规划》、《*红光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成都现代工业港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四川省*郫筒镇城区防洪规划》、《*郫筒镇基础设施排水详细规划》、《成都现代工业港南、北片区道路竖向及排水规划》、《成都市*分区人防建设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消防规划(20*—2020)》等14个规划,城市片区控规覆盖率达100%。
以上规划的编制结合了我县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在分区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设计,近期城市发展方向正确,符合分区规划指导的城市空间结构,对县域统筹建设思路具有前瞻性。
三、20*年度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重点镇规划以及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
(一)主要成效
在20*年分区规划实施的近3年中,为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在分区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了各类规划,并通过重点项目建设,改变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形象,带来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效益。
1、新区建设成效明显。20*年启动的东南部新城区以及成都现代工业港南、北片区开发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行政商务中心的启动带动了整个东南部新城区的发展,成都现代工业港南、北片区已引进蓝光饮品、正大饲料等189个项目入驻园区,工业集中区建设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2、重点镇建设扎实推进。积极组织,协调完善重点镇的规划编制,完成了友爱、安德两个重点镇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并通过审批。重点镇建设按照规划扎实推进。
3、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1)道路工程。工业港北片区起步区及南片区的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已全部建成;制定了《*基础设施(道排)建设计划(20*—20*)》,指导县城区商务路、南二环路、东二环路、王桥路、观柏路建设和旧城区一环路、东西南北四条大街风貌改造。
(2)排水工程。一是严格审批新建项目,严格实施雨、污分流。二是严格监督道路建设及改造,道路建设改造与雨、污水管敷设同步实施。目前,初步形成工业港南、北片区,城区沿一环路、东、南二环路、南北大道(局部)的排水管网。20*年动工新建*合作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4万吨/日),实施污水处理厂污水干管建设工程。
(3)供电工程。对全县电网和电站逐步完善,计划建设110KV*变电站及110KV德源变电站,以缓解犀浦、*、德源等镇及工业港南片区等区域的供电紧张形势,现已争取列入市大网项目并报市规划局审批。
(4)燃气工程。编制了《*天然气发展规划方案》及《*加油加气站站点布置方案》,协调解决了供气范围,并规划沿国道317线、沙西线、郫花路新增CNG加气站4座。
(5)供水工程。*分区规划内的郫筒、红光、犀浦等镇及工业港已实现成都市水六厂集中供水。
(二)落实措施
一是根据建设成都西部新中心的城市发展战略,结合成都高密发展要求,编制前景发展规划。二是对分区规划、控制性规划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规划思路提出的新要求。三是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各镇基础及公共设施规划。四是在排水分区上,将拟临时排入高新西区的排水系统,纳入*合作污水处理厂处理。五是加快市政设施特别是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尽快启动合作污水处理厂建设。
四、20*年规划执法监督实施情况
(一)总体情况。
1、健全机构,保障到位。成立了由县委分管副书记为组长、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县整治违法建设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了由县规划局牵头,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县治违办公室;各镇也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整治违法建设领导小组。全县治违工作的机构、人员、资金落实到位。制定了《*加强规划执法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实施方案》,了《*制止新增违法建设公告》,统筹推进了治违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2、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一是制定了《执法文书的使用和办案证据收集程序》、《法律文书使用规定》、《案件受理程序》、《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批调整》等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规划监督程序;同时加强对规划执法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严格做到依法行政。二是将治违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专项目标考核,印发了《*20*年违法建设整治专项目标分解表》,层层分解落实任务,确保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措施落实。三是建立健全巡查机制。对我县外环路生态保护带、沙西线、水源保护区和主要干道,建立了县、镇、村三级满覆盖的巡查机制,落实了巡查情况日报工作,设置了违法建设举报电话和网上举报通道,违法建设举报受理、查处率均达到100%。四是强化督查工作。建立了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督办制度,及时发现问题,严格限期整治。全年,县委、县政府共召开各类专题会议10余次,研究部署规划管理执法工作。截至11月底,共查处各类违法建设案件131起,拆除130件,拆除违法面积38686m2(拆除外环路生态保护带内“C、B”类违法建设共计7起,拆除面积17738m2;拆除其他区域违法建设案件123起,拆除面积20948m2),完成目标任务的190%。五是加强宣传教育。将违法建设拆除实况通过县电视台连续专题报道,加强了警示教育和威慑作用,违法建设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三)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镇村干部和群众对《城市规划法》的认识了解不够,规划意识有待提高。二是个别镇村巡查监管不彻底,尚有违法建设存在。三是对违法建设的巡查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四)落实措施
一是加大对《城市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宣传工作必须深入到镇、村、社、农户,确保广大干部群众认识了解《城市规划法》,提高按规划办事的自觉性。二是加强有关职能部门对违法建设查处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违法建设的巡查机制。三是加大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对县域内各类新增违法建设和外环路的“B”类违法建设依法按程序坚决予以拆除。四是加大对建设项目需求的规划引导,作好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
五、20*年测绘方面实施情况
(一)总体情况
一是落实了县测绘行政管理机构。今年3月,在县规划局增挂了“*测绘管理办公室”牌子,明确了由县规划局负责履行测绘行政管理职能,承办测绘管理日常工作。二是认真组织实施了基础测绘工作。测绘了安德、友爱、唐昌等镇1:1000地形图16.5km2,*新城区1:500地形图6km2,为重点镇、重点区域的建设提供了保障。三是实施了本县域测量控制网建设工作。组织实施了覆盖县域的GPSE级首级测量控制网,以及本县建设活跃区域的Ⅰ级导线网和四等水准网的建设工作。其中GPSE级点42点,Ⅰ级导线187公里,水准高程1015公里,基本满足了近期城乡建设发展需要,为下一步开展基础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工作奠定了基础。四是规范了建设项目审批和监督程序。目前,我县分区规划内进入报建程序的建筑项目必须经过放、验线及竣工测量。截止9月,依据已审批的城乡规划,完成红线拨地6000亩、建筑和管线定线1100件、竣工验收测绘项目59个,为城乡规划管理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测绘技术保障。五是积极开展测绘管理工作,组织了每年一度的测绘法宣传工作,加强对县域内测绘单位的日常管理和年度考核。按照《四川省测绘管理条例》对本县内实施测绘的项目进行备案登记,促进了测绘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主要问题
一是基础测绘有待加强。基本比例尺地形图资料存在缺口,部分区域测绘资料陈旧,尚未形成长效的维护更新机制。二是对测绘成果的日常管理有待加强。目前我县基础测绘成果的保存未形成较好的管理机制。三是市政道路及地下管线资料管理需进一步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