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

篇1

关键词:旅游心理学 存在的问题 改革探究

旅游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应用心理学,它主要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们的消费心理、服务心理、交往心理、管理心理以及旅游企业员工心理等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在国内外,旅游心理学都是一门比较年轻的课程,课程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而且大多都是基于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而设计的。高职高专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不仅可以了解旅游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利用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来解释和分析旅游活动中发生的现象,而且可以具备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甚至来解决旅游企业管理实践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因此,该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在课程设置、授课教师、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对旅游心理学课程进行改革。

一.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

旅游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要学习好这门课程,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出发。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这门课作为考试课只注重理论讲授,而没有实训课的安排。理论授课学时的安排最多56个,另刨除假期,实际的理论授课学时只有50个。在这么短时间内要在课堂上把涉及心理学和旅游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好,并与一定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这对学生来说并非是件易事。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设置一定时间的实训课安排来保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2.授课教师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旅游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均来自心理学这门基础学科,枯燥而抽象。教师要讲好这门课难度大,学生要熟练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也非常困难。目前,各高校讲授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的老师基本上来自两个专业背景,一是旅游管理专业;二是心理学专业。这两类专业背景的老师有各自的优缺点。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类的教师,对旅游管理的基础理论及旅游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对心理学只有部分涉及,未深入研究;而作为心理学专业类的教师,对于心理学理论掌握得比较透彻,但对于旅游业可能就知之甚少,这将对授课的效果则无法保证。

3.教学方法

在旅游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还是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上,旅游心理学的教学也不例外。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的理论比较抽象,再加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觉到乏味,出现疲劳、思维不活跃、注意力分散等现象。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形成对教师的依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一味地以自我授课为中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4.评价考核体系

许多高校该课程的考核仍采用期末闭卷方式进行。考试的分值采用百分制,在考核内容的比例上,基础理论明显高于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核,这样一卷定成绩、定掌握程度、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是偏颇的。这种考核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平时不学习,快考试的时候把所谓的考试范围,死记硬背就可以考一个不错的成绩。这样的评价体系,是导致学生上课热情度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低的直接原因。这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是不符的。

二.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教师方面

对于旅游心理学这门应用型学科而言,教师除了要系统地掌握好心理学和旅游学这两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深入旅游一线进行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提高专业素养、充实课堂内容。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安排专业老师到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顶岗实践,专业教师与旅游者和旅游服务人员直接接触,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自己获得的实践经验与案例生动地与课堂理论相结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

根据旅游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旅游消费心理、旅游服务心理、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心理、旅游企业管理心理这四个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将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构建成四大项目,编成独立且相互联系的八个教学任务,以此来更好的教学和引导学生。项目一:心理分析的认知(任务1:心理学认知;任务2:旅游心理学的认知);项目二:旅游者心理分析(任务3:影响旅游活动的心理因素;任务4:影响旅游活动的环境因素);项目三:旅游服务心理分析(任务5:旅游交通服务心理、食宿服务心理、游览服务心理、购物服务心理、娱乐服务心理、投诉服务心理分析);任务四:旅游从业者心理分析(任务6:旅游从业者心理素养的培养;任务7:旅游从业者人际关系的维护;任务8:旅游从业者心理问题的保健)。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旅游心理学的讲授过程中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例如:讲授法,介绍新知识、讲解概念、原理、定义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等,通过课堂的讲授,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同时在讲授时教师可以使用辅助教学工具,适时调整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分析法,通过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引入一些典型案例,先让学生自己分析,然后教师来点评,找出问题的根源,总结出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境模拟法,这种方法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自己来体验、理解知识点。围绕某个探究的问题,模拟不同的旅游活动场景,引导学生去探求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问题解决策略;启发引导法,是指在讲解知识点时,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或概念。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这个教学方法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成为知识与能力的主动构建者;实地调研法,例如,在讲授消费者动机这一节时,可以组织学生把课堂的问题先总结出来,设计合适的访问问卷,然后针对旅游消费者动机的街头拦问,来掌握消费者的心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主动学习,能够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项目式教学法,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此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基本做法是: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个个的学习项目,每一个项目围绕着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展开,学习者以合作的方式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步骤,直至解决问题。作为这种学习活动的结果,学生通常要形成能表达自己理解的结果,比如报告、网站等。项目式学习可以让学生间通过情景模拟并将交流转化成为一个有效的实验机会。

4.完善评价考核制度

旅游心理学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去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核制度的建立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偏向任何一方,都可能偏离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具体做法是:一要重视日常教学环节中的考核评价,平时考核可占总成绩的50%。其中考勤占10%,平时作业占10%,课堂回答问题、案例讨论分析占15%,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完成情况占15%。二要将期末考试成绩设定为占总评成绩的50%,这样可以有效扼杀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这类同学们的心理。试卷采用闭卷的形式,将基础理论和实际运用(案例分析)考核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既考核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检测了学生是否具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解决旅游实践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分析了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但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改革创新,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前进。

参考文献

[1]龙慧.《旅游心理学》课程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3(06).

[2]王海莉.本科《旅游心理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方法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篇2

关键词:消费心理 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

消费心理学是研究个人或组织如何选择、购买、使用、处置与消费有关的事物(包括商品、服务、体验等)以满足一定需求的一门学问。它关注的是人们对于产品或服务等相关信息的心理与行为反应。用通俗的话来说,消费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们购买什么、为什么买、什么时候买、在哪里买、买了以后怎么用、用了以后怎么处理等。

消费心理学是营销学的重要基础。要做好营销,最基础的是了解消费者的行为,理想的营销是应达到一种境界――那就是成功地预测消费者的行踪,并走在他们的前面。消费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也是当今社会最为实用的一门学问,我们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消费者,可以说市场细分的极限是每一个消费者都构成一个细分市场,学生普遍对该课程很感兴趣,正因为如此,如何才能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如何设计此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实践证明,实践教学模式是效果比较理想的一种模式,主要思想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帮助之下,学生可亲身体验并实践,在做中学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既有乐趣又记忆深刻。

下面从两个角度来探讨消费心理学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从消费心理学课堂设计出发,探讨理想中的课堂实践模式;另一方面从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出发,探讨最佳的社会实践模式,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

一、构建新型课堂实践模式

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不断探索,针对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是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把教室场景化,根据相关的理论知识设计相应的消费场景,采取老师和学生互动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尽到“编导”的职能外,也应该以普通“演员”的身份进入角色,从而激活课堂的民主气氛,让学生真正发散思维,提出创造性意见,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提倡学生“另辟溪径”,从而真正实现注重个性,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善于探索和创新的人格。

1.模拟市场的方法

同学们可以把一些小件商品、服务带入课堂、说明价格、属性、特点等,采取模拟的买卖模式来进行实践。例如:某同学将一些化妆品带入课堂,大家就可以用这些道具开个模拟化装品店来营业,部分当作消费者,部分同学当作销售商,一对多的进行模拟。在这种买卖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更充分的了解到消费者的心理,而销售者也可以试着体会出怎么做才能抓住消费者的心理,通过观察消费者的行为,销售者可以学会观察他的动作,眼神各个方面的动向,在适当的时候劝其购买。通过这样的模式,使得大家对消费行为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2.自主式教学的方法

学生应该是永远的学习的主人。教育人本论的基本思想强调的就是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它的目标是:发现学生的价值、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自主式教学的方法是唤醒每一个学生的自主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到学会学习、学会活动、学会管理、学会自主生存和发展。

该方法的主要过程是,在下一节课前的适当时间内,由老师告诉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并以问题的形式将其编制为分层次提纲,在这里老师相当于设置一些“谜语”,由学生来猜;学生亦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设计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结合课本内容,通过查阅书刊、网上查询、请教专家等渠道去广泛搜集相关知识,积累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做到“有案可稽”。上课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有关知识,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主提问若干问题,讨论解决。讨论并解决问题是自主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该环节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点拨,学生的课前准备和课堂思维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结合教材内容,把“谜”底揭给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知识结论。同时,在归纳总结过程中要注重提炼、升华,尤其是体现自主学习设计的艺术性,该过程可以如下图所示。

3.小组展示

理想中的消费者行为学的课堂模式应该是老师不在是课堂的主角,而是把更多的机会交给同学们。比如老师先准备一个或几个案例,将同学们分成若干组,让他们统一做一个或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案例来表演,最后要比哪个组做得最好,更有创意;如果是做不同的案例,就要看选同样案例的小组谁做得更出色了。所有的过程都由同学们来做,从主持到表演,到评选打分,老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完成任务。

比如,在课堂上,各小组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经典广告,或者每个同学都表演一个自己印象深刻的广告,从消费者心理学角度对成功的广告进行分析,一个成功的广告是从消费者心理的那些缺口入手,取得成功。然后谈谈为什么选择这个广告,这个广告的什么特点吸引了同学。这样,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加深同学对课堂内容的了解,记忆犹新。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情况来加以点评和指导,可以是每组依次点评,也可以多个组集中点评,到最后还可以把知识点串起来总结一下,这样更利与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使同学们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

二、组织有效社会实践模式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组织同学到社会上进行社会实践,由同学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思考。社会是多彩的、复杂的,会有形形的人,每个人由于他们的社会背景不同,他们的购买行为也会有很大不同。通过在社会实践期间对很多消费者的行为,言谈进行观察,可以让我们学生接近社会,了解社会,才能更深刻的看待一些问题,才能更深刻的了解到消费者的行为是由哪些因素影响和支配的。还可以针对一些消费群体和消费心理,让同学们在一起制作一些问卷调查内容。制作问卷调查的过程,同学们就会对消费者心里所想的东西,考虑的比较全面、现实。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

1.课程观摩与实习基地

通过建立校外观摩与实习基地,建立与部分企业的长期联系,作为校外实地教学、现场观摩的场所和实习基地。学生每年都可以利用这些实习基地提供的大量实习岗位,进行课外学习与观摩。同时教师向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学生帮企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解决企业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企业从中获得一定的社会荣誉与人才储备。

2.项目教学实践活动

该方法是以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实战机会。可根据学生兴趣,成立消费心理学沙龙,适时适地开展营销研讨活动。并按个人兴趣设立小组,如消费者行为调研小组、终端购物策划小组、消费心理分析小组、广告策划小组等。结合不同的课题和项目背景,让学生广泛调研,深入研究每个课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培养应用能力。老师可以根据课题或者项目的进展情况来进行分阶段的指导和调控,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沟通,对学习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和指导。该方式帮助学生提升了创新能力,培养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热情。由教师满堂灌转变为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探究理论概念。

3.运用互联网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基于学校良好的网络平台技术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条件,一方面,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课程教学改革”,开发课程网站与网络资源库,如创建消费心理学研究中心网站;另一方面,通过向学生推荐大量相关网站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互联网作为一种全球化的资源,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方便的教学条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增强了学生在开放环境下的自觉学习与兴趣学习。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根据网络资源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互助能力和协作能力。

4.开辟丰富的第二课堂

在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中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从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等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落到实处,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很强的实践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老师积极指导学生第二课堂特色活动。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比如可组织“消费模拟交易会”和“营销调研大赛”,开办“学术交流”系列活动,将企业家和知名学者请到学校,为学生提供鲜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积极关注中国企业消费心理实践,丰富实践性教学环境,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家进行演讲;邀请企业界人士就本企业消费心理决定营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举行专题讲座和学术前沿报告;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企业消费心理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扩展视野,博采众长。

三、结语

今后,我们将不断探索消费心理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最佳效果,以及与现代网络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让学生能在多种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最终把学习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使消费心理学课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发挥本课程在提高学生基本理论知识与创新能力、实操能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禾.消费者行为学[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2).

[2]纪宝成.市场营销学教程(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朱华,吕慧.市场营销案例精选精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篇3

关键字:格式塔心理学 高等职业本科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

1 前言

高等职业本科大学英语教育旨在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突出与专业相关的语言技能的培养,强调语言的应用性它有着不同于普通高等大学英语教育的特殊性和针对性,其质量的高低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果关系密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从而快速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作为高等职业本科教学基础公共课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当前高职职业教育的重中之中。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作为2010年云南省第一个高等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其在大学英语教育方面一直在探索实践教学的创新之路,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作为专业建设和办出特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2 云南省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调查

笔者主要依据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特征和大学英语的教学原则和需要来分析和评价当前我省尤其是我校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英语的教学情况。总的来说,情况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较多,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师生自身情况上都存在不少问题。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于2010年成立,截至目前只招收了三届学生,其高等职业本科英语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这必然会影响到大学英语教学的严谨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笔者对我院非英语专业的普通本科2010级的1775名学生和其他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希望以统计表的形式更直观地反映云南省高等职业本科生大学英语学习的现状。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发现,云南省高等职业本科大学英语教育面临着以下教学瓶颈:(1)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总体偏低。高等职业院校在生源竞争上往往比不上普通高校,所招收的学生多半是未被普通高等院校一本录取的,这些学生的入学成绩比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的成绩要低得多,特别是在外语方面,更是他们的弱项。(2)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分析发现,高等职业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只存在普遍较低的情况,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性也比较大。从笔者所在学院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成绩分布不均,40分以下的和90分以上的都有,水平参差不齐。(4)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英语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80%以上的学生每周参加英语相关活动的次数为0或1次。(5)学生对目前所使用的教材认可度普遍不高,认为教材好者只占10%左右,因此,在教材选择的科学性问题上也有待斟酌。(6)英语教学方法和手段急需改革。内容枯燥、教法单一、理论和实际脱节,因此,教法与学生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7)英语课程设置普遍缺乏一个统一和明确的要求,且课时相对较少,教学缺乏连贯性。(8)大班授课与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问题。教师备课和上课不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教学。(9)普通本科的学生由于经历过高考,对英语学习的认识更加理性,各方面的表现均好于艺术类考生和三校生。

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这就使得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成为现在高职院校改革的重点内容。但是无论改革的方向和目的如何,最终的目标是使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找到适合自己工作岗位。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教育者能够根据学生的群体和个体特点来开展具体的教育。在高等职业本科院校不断关注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的同时,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逐渐成为关注的重点,而大学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又成为一个难点。很多高职学生的入学成绩中,除英语外,其他科目还算可以,唯独英语是学习的难点。很多学生坦诚地说:“初高中的英语基础特别薄弱,学习的难度特别大。”然而,在高等职业本科院校中促进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是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内容。教师要想使学生从根本上接受并喜欢英语,需要在教学中引入心理学原理,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成为快乐和享受的过程。

3 格式搭心理学应用于高等职业本科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势

格式塔心理学派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产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是一门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反对元素分析而注重整体组织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格式塔心理学的思想内涵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感觉并不是各种感觉要素的复合,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各种成分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也就是说,人们认识事物并非对个别刺激做出反应,而是对整体的形(即格式塔)做出反应,正常人看外物往往一眼就看到了它的整个形状,一眼就抓住了眼前物体粗略的结构本质,然后才注意到它的各个细部。第二,格式塔的整体性强调的是“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一个事物的性质不决定于任何一个部分,而依赖于整体,这个从该事物整体中产生的性质,即所谓格式塔质。”

目前在高等职业本科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基本涵盖三大方面:一是基于教学法为原理的结构,如听说法(口语法)、视听法、情景教学法,暗示法等教学结构;二是以教材内容和教学任务为依据的形式,如精读课、泛读课、阅读课、语法课、词汇课、修辞课、写作课、会话讨论课等教学结构;三是依据心理学的原理而构架的教学结构。大学公共英语课的教学实践过程融合了以上这三大方面的结构,但主要还是以第三种形式为主。虽然教学任务和教材内容有所侧重,但总的看来是综合的,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学任务、教学对象采用各种适宜的模式(方法)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总之,外语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对课文整体学习来体现,即包括感知、操练、理解、实践和熟练运用几个方面。在格式塔心理学中,苛勒指出任何一个心理现象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整体是具有特殊内在规律的完整历程,是有具体的整体原则的结构,整体并不等于局部相加的总合,全体由局部构成又改变了局部,任何一个单元里的局部知觉都显示出一种整体性,这对心理学的研究是个重大的贡献,同时对英语教学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对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

在高等职业本科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理论可以运用“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弄清学科的整体结构,就能发现一系列个别事实和技巧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知识迁移,从而使以后的学习变得更容易,并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例如,对大多数高等职业本科学生而言,记忆单词是最痛苦的事,传统学习法是对每一个单词逐个地发音、拼写和记忆,使每一个单词在背诵的时候尽量不互相混淆。他们至少是在每一个单词的发音、词性和词语都学会后,才会合起来去理解文章。而在格式塔心理学整体论的指导下,则首先要求教师尽力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整个语篇的主旨和整体写作风格,然后才开始学习句子和段落并最终达到对词语的理解。换句话说,单词是放在句子、段落和语篇的语境中在理解基础之上记忆的。在这样宏观背景之下去理解记忆单词的发音、拼写和运用就具有了微观实践运用的意义,这正是高等职业本科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质所在。

3.2 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影响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理论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技能。传统教学法以词句为核心,将重心放在语言形式的训练上。而以语篇为单位的整体教学则从具有交际意义的语篇出发,通过对语篇整体的理解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捕捉表层结构形式的衔接线索来寻找篇章深层的意义连贯,从而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辨明文章的主要论点、层次结构及其逻辑关系,领会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语篇能力,提高他们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技能,并且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3 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理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在课堂上唱主角,学生则总想依赖逐字逐句的分析讲解,不愿意进行独立的积极思考,常常处于静态或被动地学习状态之中。而在语篇的整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语篇材料,充分利用课后练习中的Comprehensive of the text、Vocabulary、Sentence structure 、Translation等不同类型的题目来设置成相应的Multiple-choice、Summary、Match-game、True or False、Sentence Completion等问题来启发学生积极获取文章所传达的信息,而非在进行语篇的学习后再来进行课后练习,把语篇分析和课后练习独立开了。引入格式塔心理学整体理论后,教师把课后练习以不同的设问形式穿插在语篇分析中,让学生在微观练习实践中把握宏观的语篇理解,从而真正达到了效用性的目的。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意识,从而达到真正培养学生实用能力的目的。

3.4 对听力教学的影响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理论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自然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沉浸在很有趣味的情境中,为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语篇的整体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色来开展一系列个人和团体活动,如daily report、warm-up、topic discussion、retell等,让学生置身于语言情境之中,逐步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4 格式搭心理学在云南省高等职业本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云南省高等职业本科大学英语教学应立足于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本质特征,结合云南省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在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和一般原则的基础上,考虑到我省高职学生入学时英语的成绩较差、基础薄弱和学习难度较大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入格式搭心理学原理,使学生在语篇的整体理解中不知不觉地用英语和学英语。格式塔心理学强调认知一个问题应先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然后研究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最后再综合为整体。课文的整体教学正是沿着这一序列进行的,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整体-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在英语教学中将微观实践和宏观理解不断融合和整合的过程。

4.1 整体扫描学习法

教师可将课后练习中的“Comprehensive of the text”设置成“Global-understanding”,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来完成对整篇文章内容的理解,大致弄清课文的篇章结构,利用辞典等工具书扫除理解语言材料的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放录音、挂图、简笔画、幻灯片等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伴以英语讲解,绘声绘色地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和故事梗概,尽力把文章的组织结构及其逻辑关系用流程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结构有一个比较直观和全面的认识。这时,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语篇材料,充分利用课后练习中不同类型的题目设置相应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积极获取文章所传达的信息,而非在课文语篇的学习后再来进行课后练习,将两者独立开来。将课后练习以不同的设问形式穿插在语篇分析之中,让学生在微观练习实践中把握宏观的语篇理解,可以在学生眼前出现一幅完整清楚的文章流程图。由于流程图的内容来自学生自己的答案,且与课文同步产生,给学生的印象就非常深刻。

4.2 对照突出学习法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在对事物的知觉过程中,突出的知觉对象被称为图形,起衬托作用的知觉对象即为背景。图形与背景的区别愈大,图形的可识别度愈高,反之则难以区分。图形与背景知觉的规律对学习和记忆的意义在于,人们认知的主要对象是他们所要注意的图形而不是背景,但适当背景的设置有利于凸现图形的特征。因此,增加学习要点与背景知识的区别性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记忆学习对象的要点。而在学习要点不太明确的情况下,学生很有可能不得要领,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加以指导,将新知识和与之形成对照的旧知识进行比照,从而使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到要学习的关键问题上。当阅读由浅入深;理解由表层向深层发展时,我们要逐步从了解课文整体内容转入到掌握语言结构。教师对于语言点的讲授要有一个取舍和筛选的过程,不仅要基于对以往旧知识的比照,还要与语篇的整体知识进行比照,做到有的放矢,并把语言点的讲授穿插于语篇分析之中。根据交际能力的相关理论,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篇章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语法能力就是指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知识。因此,语言知识是语篇能力的基础,且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交际能力的基础。因此,语言点的学习与篇章理解的关系应该是相互补充的。

4.3 类比归纳整合法

零碎知识点的记忆在学习中必不可少,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这种分散记忆,学习就会不成系统,呈离散状态,我们就无法在综合能力测试中产生聚合优化的效果。因此,我们提倡整体成型的树形网状学习法。它要求我们能够将杂乱无章的知识碎片进行整理和重新组合,从形成一个浑然的整体。而整合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根据临近与相似原则,将繁杂的对象进行归类。归类学习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格式塔心理学总结的接近原则强调在知觉过程中,某些距离较近或互相邻近的部分,容易组织成整体。这一原则是归类学习法成立的主要依据。如,文体学习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以一种体裁带动其他体裁特点的讲述,又将教材上重点介绍的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不同的文体在特征上的历史性变革。这样,文体与理论都被带入了历史发展教学的宏观体系之中,具备了动态研究的思维态势。在动态分析中,我们势必会去思考同一种文体历史性变革的内在根源,文体的理解就回归了复杂的生命、生活和文化之源,文体学习的复杂性、丰富性也就随之进入了整体性与发散性的课堂。这样,不同题材的文体写作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了。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词汇句型综合复现及语法知识的重点复现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语言点和课后及练习册上的习题提炼出复现的高频知识点,设计出词语释义、语法填空、多项选择、句型转换、连词成句、英汉互译等多种形式的测试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显然,类比归纳整合法可以突破个别记忆花费时间过多的缺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也可以与对比学习联系在一起,强化学习效果。课文整体教学法的应用符合心理发展的潮流,顺应了当代语言学研究冲破句子结构的藩篱,把握了话语分析领域的总趋势,有利于在职业本科大学英语教学阶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

5 结语

格式塔心理学引入课堂教学,让师生一起回归到了一种轻松自然、声情并茂、情理并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获得了心灵共鸣的振奋与愉悦,使师生心理能量得到全面地展开,使领悟、实践和效用之间做到了思融会通。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素质的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高等职业本科大学英语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参考文献:

[1]戴秋亚.格式塔--破解英语阅读理解的奥秘[J].科技信息,2009,26.

[2]郑吴琪.格式塔原理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9.

[3]安晓灿.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4]夏喜玲.论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哪.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董伟,王亦君.高职教育拥有广阔前景[N].中国青年报,2006—05.24.

[6]周辉,韩庆山.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研究初探.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3.

篇4

当前高职教育新教师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对师资素质和能力有着特殊的要求。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将高职教育师资资格作为一种单独的类型,更没有具体明确的高职教育师资任职资格标准,仍沿用《教师资格条例》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规定,把高职教育师资等同于普通高校师资培养,造成高职教育新教师培养(岗前培训)目标不清。这种状况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很不适应,直接影响着高职新教师培养模式建构及其专业化发展,对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二)培训内容和方式与高职教育要求脱节

我国现行高职教育师资岗前培训,依然是按照普通高校教师培训的内容与方式进行,与高职教育要求脱节。如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培训中心在《关于做好2007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和的通知》中规定的高校(含高职――笔者加注)教师岗前集中培训的内容为: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基础知识、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等;校本培训内容包括校史校情校规专题、教学实践专题、教育与教学评价专题及科研方法专题等。培训形式为:专题讲座、典型报告、教学观摩、课堂教学实践或讲评等形式;再如江苏省教育厅在《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通知》(苏教办师[2007]31号)规定的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的课程和方式,与上述黑龙江省的要求基本相同。从两省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与方式看,既没有职业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方面的内容,也没有企业实际工作实践过程体验等要求,培训内容缺乏高职特色,培训方式缺乏职业特点,这与高职教育师资培养需要相距甚远。

(三)培训时间短、过程不规范

从培训时间上看,高校新教师岗前集中培训大多为半个月左右(总学时120学时左右)。这样短的时间,对于那些非师范类(教育类)院校的毕业生来说,不算职业教育类课程和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实践,单就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基础知识、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等内容的学习来讲,能达到什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从培训过程来看,新教师岗前培训突出的特点是“短平快”。集中培训的时间短暂,除了“暴风骤雨”式的知识灌输,就是“纸上谈兵”式的实战训练。急功近利,难以保证高职新教师培养质量。

(四)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滞后

近年来,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式相比,新教师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明显滞后。

一是对高职教育新教师培训课程建设认识不足。各高职院校和相关研究人员比较重视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建设,但对新教师培训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建设关注不够。

二是对高职教育新教师培训课程结构缺乏系统与科学设计,目前仍基本停留在1997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层面。

三是现行高职教育新教师培养体制制约着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师资源头的本科高校,除少数师范院校外,其他并不开设职业教育理论或教育理论课程,没有相关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建设责任。而作为负责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各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它是一个服务与咨询机构,也没有开发建设师资培训课程与教材责任和能力。这就造成了高职教育新教师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的责任缺失,影响了新教师培训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建设。

另外,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对高职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探索不够深入,也是导致高职新教师培养课程开发建设进展缓慢的因素之一。

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政策引导

教育行政部门应提高对新教师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完善与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相称,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等一系列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以规范和引导高职教育新教师培养及其专业化发展。

1.应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高职教育师资任职资格标准。解决目前高职教育师资任职无标可依的问题,克服高职新教师培养培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是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高职教育师资任职资格标准,既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要求,也要包括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还要包括职业教育理论、职业实践能力和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要求等。

2.应独立设置高职教育教师资格。与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相对应,把高职教育教师资格作为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中的一种类型,明确资格标准,实行单独考试制度,颁发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资格证书,以建构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师资资格证书,以建构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完整序列和认证体系。

3.应完善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符合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的新教师培养和继续教育培训等相关政策措施。明确规定高职教师准入制度和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如取得高职教师资格需参加多长时间、什么内容、何种方式的业务理论与教学能力培训,进行多长时间的企业岗位实践,以及达到什么标准、通过何种形式的考核等;要如何持续参加怎样的继续教育培训,以及这样的培训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之间的关联等。将其以法规、制度的形式予以确定,有助于保障并促进教师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和专业化发展。

(二)创新培养体制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与高职教育发展要求相匹配的师资培养培训体制,构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育与培训框架。

1.要设置高职教育新教师培养教育的专门机构。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设立专门的高职教育新教师培养教育机构,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可在一些实力较强的大学设立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职业性专业,由其负责对将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的人员进行专门的系统教育与培训,并为在职教师提供多样性、规范化的各类专项培训等,承担起高职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构建、培训课程与教材开发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等责任,使其成为高职教育师资培养的主阵地,这样有助于从源头上把住高职教育师资质量关。

2.要改变现行高职教育新教师培养和选聘模式。变先选聘后培训,为先培训后选聘。即由专门的新教师培养教育机构在大学本科高校毕业生中择优招收有意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对其进行为期一年左右专门的系统化教育培训(可享受师范生免费教育待遇),经理论与实践考核合格后,取得高职师资培训合格证书――“准高职教师”资格。用人单位需从这些“准高职教师”中选聘教师。这样的高职新教师培养教育与准入制度的设计,可克服目前师资培养与选聘各行其是的种种弊端,为高职教育提供持续可靠的师资保障。

3.要规范培训内容和培训过程。针对不同类型人员的实际,实行分类培养。如在培训内容和时间安排上,对没有(或半年以下)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非师范毕业生,可先进行为期半年左右的高等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再根据学员专业分别进行为期半年左右的企业实际工作相关岗位的实习实践等;对具有半年以上企业相关岗位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可侧重在高等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等方面进行培训;对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则可侧重在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等方面进行培训。后两类培训的时间可适当缩短,但各培训项目的考核不能少,标准不能降。培训过程与方式应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既要重视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又要注重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尽可能地强化学员对高职教育课程和教学模式的体验与感受,增加其企业实际岗位工作的经验。要不断完善各类新教师培训项目体系,优化教学与训练过程,以此保障和提高培训质量。

(三)加强培训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建设

课程建设问题,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新教师培养的质量。要明确教育行政部门、新教师培养教育机构、相关院校等在高职新教师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上的责任,并形成责权利相一致的运行机制;要结合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与研究,完善高职教育理论体系,用理论创新成果指导高职教育新教师培养实践,并提供必要的课程支持;除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老四门”课程外,要集中力量,加大力度,加快职业教育学、职业心理学、职业教学论等课程的开发建设步伐;新教师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要以满足高职教育要求为宗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本着科学性、先进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原则,系统与类型人员的培养教育需要。

参考文献:

[1]吴全全.关于职教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9).

篇5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

一、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般特点

1.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

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的选用是非常严格的。在德国。教师是一种独立的、专门化程度极强的职业。从事任何层次的教师职业,都必须先取得教师资格证。要获得教师资格证,必须在正规的大学毕业之后,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取得教师实习资格。再经过不少于l8个月的实习,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也是如此。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的任职资格要求是博士毕业,在企业工作5年后,才具备任职资格。

澳大利亚啪学院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求严格。对教师素质要求也十分严格和明确:至少要有3"-’5年与专业教学相关的行业工作经验,年龄在35岁以上的教师则要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这主要通过教师的招聘标准实现,招聘原则是:一是任教者要取得所授专业的大学文凭(目前新进教师要求具有硕士学),以确保任职教师应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任教者要取得教育专业的本科文凭;三是任教者要经过师资培训,并取得培训行业四级证书。

2.规范的职业教师培养机制

在德国,由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要求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因此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类型比较多,包括:职业学校内的理论教师、普通教育课教师、技术教师,以及企业的实训教师。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职业教师制定了具有较强科学性的培训、考试机制,具体见图1和图2。

澳大利亚TAFE学院为了保证职业技术教育能够跟上知识的更新和企业技术发展步伐,鼓励教师进修,参加各种新知识讲座和新技术培训。一般新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到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专门的教师资格培训,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由学院资助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教育文凭)。教师除担任教学任务外,还要进入相关行业或专业委员会。经常参加专业协会的活动,获取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以便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作为TAFE学院的合格教师,还必须掌握熟练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具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等素质。

3.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德国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特点是兼职教师数量很大,维尔兹堡市DAG技术教育中心共有32名职员,其中26名教师,6名管理人员,而聘用的兼职教师达到100名。莫斯巴核市职业大学有3O名专职教师,常年聘用400~500名兼职教师。维尔兹堡市科技大学有160名教师,800名兼职教师。

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的兼职教师(parttimeteacher)主要来自企业或曾在企业工作过的熟练技术人员。悉尼TAFE学院有900多个专业,在校生5.1万人,教职工4500人,其中兼职教师达2500人。TAFE学院的兼职教师要与学院签订工作合同,一般的工作合同都是短期的,但在合同期内兼职教师必须全天候在校工作。在教师的管理上,终身雇佣制教师越来越少,合同制(1~5年)和临时性教师越来越多。

4.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时间充足

在德国.国家认定资格的理论教师和普通教育课教师的培养,需要8年左右。技术教师和实训教师的培养。也需要6年以上。因此,在德国很难看到年龄在3O岁以下的职业教育教师。

二、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培养实践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随着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理论的发展,我国高职教师的培养经历了“双职称”、“双证型”和“双师素质”三个阶段。但在“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中,由于主客观等原因。我国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中存在着以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1.高职教师源结构良莠不齐

由于体制、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高职教师源结构良莠不齐。既有专业对口的本硕士毕业生,也有中途转行的非专业本硕士生,还有通过在职学历进修的各层次毕业生。导致我国高职教师源结构复杂,职业教育能力参差不齐,阻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成长。

2.高职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不完整

近年来我国高职师资准入门槛逐年提高,大多数高职院校引进教师的起点门槛是硕士研究生。但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在高职院校走上讲台时,没有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与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相比,师资培养过程不完整。一般高职院校对引进的硕士研究生仅进行了心理学、教育学、高职教育理论等方面的短期培训,而后续师资培养主要通过提高学历层次的学历教育来完成,远远满足不了高职师资“双师素质”的要求。

3.缺乏与高职教育要求相符的实训教师

由于我国用人机制的约束。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有企业生产第一线工作经历的工人转行;另一部分是直接从本科院校毕业的工科学生。从企业生产第一线转行担任实训教师的工人,虽然具备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但由于理论知识欠缺,往往在实训过程中只能围绕自己熟练的技能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训练。不能全面贯彻落实整个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直接从本科院校毕业担任实训教师的工科毕业生。又存在着专业理论较强,动手能力弱的问题。

4.教师缺乏师资培养的时间保障.自我双师素质培养动力不足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各级各类高职院校规模迅速扩大,专业教师严重短缺,教师教学工作量急剧增加,教师疲于应付课堂教学,无暇顾及自身双师素质的培养。

目前,高职“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与学院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密切相关,与系部专业建设关系较大,但与教师切身利益关系不大。在国家政策上,教师是否具备双师素质与职称评定无关。与薪酬多少关系不大,教师自我“双师素质”的培养动力不足。

5.行业企业对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行业企业对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一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本身发展压力过大,不愿意抽出时间和人力,腾出岗位,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条件:二是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在无法把握顶岗实践教师的具体操作水平的前提下,不愿冒产品质量波动的风险接纳高职教师顶岗实践;三是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社会责任认识不够。

6.行业企业的专家到高职院校兼职任教的积极性不高

行业企业的专家到高职院校任教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本职工作压力大。很难在学校常规教学时间到学校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二是部分行业企业专家不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对把握教学的能力不太自信的同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产生畏难情绪。

三、我国高职院校对“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途径的探索

1.严把专业教师专业学科学历教育关

高职教育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综合性,教学中既要重视专业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高职教师首先要具有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教高厅[2002]5号《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院校要采取进修、引进、外聘等多种措施,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所有专任教师都应达到《教师法》规定的任职要求。至2005年,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基本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

2.加强教师基本素质培养

高职院校的所有专业教学活动都涉及技术科学、劳动科学与教学理论,所以高职教师要具有整合职业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及专业科学诸学科知识的能力。对于才出校门就执教鞭的工科院校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来说,教师基本素质培养是他们成长为高职教师的第一课,更是他们双师素质培养的基础。高职院校的通常做法是。要求专职教师必须参加“教育学”、“心理学”、“职业道德”等课程培训并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

3.采取激励措施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及技术职称考试

在行业企业对“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积极性不高的现实背景下,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及技术职称考试是推进教师职业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出台了相关文件。规定取得职业资格或职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教师给予一定奖励的政策,以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及技术职称考试。并在时间上给予一定政策的保障。

篇6

论文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身处高职院校的一部分学生却厌学心理严重,学习积极性低下。本文通过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正确运用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结合课堂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推进和快速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身处高职院校的学生,与高职教育良好的发展前景相比较,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并结合一线的教学经验,探讨运用心理学方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些途径。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包括了注意力的集中、认知的活跃、情绪的振奋、意志的努力、行为的投入等等。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指出一点:学习积极性是直接推动、导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技能及综合竞争力就必须首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根据高职学生的当前心理状态,我们应努力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重建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而使学生从不学到主动求知,达到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谈谈笔者在教学实际中的做法:

一、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情感的迁移功能告诉我们,一个人对某对象的情感会转移到与该对象有关的其他对象上去。因此,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无论课内课外,无论学生成绩优劣,也无论学生表现好坏,都应该给予深切的理解和关怀,把学生当作朋友,主动与学生沟通,帮助其解决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得到学生充分的信任,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积极引导有益情感迁移,进而慢慢地消除了学生对于某课程的消极和敌意。

二、激发学生某种需要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学生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教师在教学时,先引起学生发生学习某种知识的需要,然后进行教学;或者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学习的活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来引起学生需要的感觉。适当的设问,言语不多,却能像磁石一般吸引住了学生,使他们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问题教学法之所以比讲演法更有效,是因为问题教学法以解决某一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去读书,去听讲,去搜集材料或去实验的。教学时,教师若能使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发生迫切的需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一定能调动起来,学习成绩也就会不断提高。

三、给予成功感,消除恐惧感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因此,务必使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感。“首次效应”尤为重要,要特别重视第一堂课和第一单元的教学。第一堂课,要一清二楚,做到不遗留任何问题,而且又使学生觉得确有收获;第一单元测试,务必使学生得到比较满意的成绩。为此,一是教学上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放慢教学进度,调整教学节奏,控制教学难度,削减教学梯度,使学生“学来顺利”;二是习题练习,课外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进行严格控制,对于较难理解,容易忽视的隐含条件或容易发生错解的习题,事前进行必要的疏导和提示,使其觉得“做来顺手”。三是单元测试的题量和难度要适度,使学生既能独立、准时完成,而又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使90-95%以上的学生在直觉上获得第一次成功感,以进一步消除对学习的恐惧感。

四、 积极有效鼓励

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S)----反应(R)构成的,也就是说行为主义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既然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变量,那也就不可能到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中去寻找行为的动力,只能到行为的外部去寻找。因此,他们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到了强化。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是激发动机不可缺少的手段。

积极的鼓励(包括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感等,及时的评价一般比不及时的效果要好,因为及时的评价利用了刚刚留下的鲜明的记忆表象,使学生进一步产生改进他的学习的愿望;而不及时的评价则往往在激励学生改进学习方面的作用较小,因为在学生意识中完成任务时的情境已经比较淡薄了。对学生来讲,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要注意,过分的夸奖会造成学生骄傲和忽视自己的缺点的倾向,从而引起消极的结果,而在责备时也要采用巧妙的方式。即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批评时又肯定其进步的一面。

综上所述,面对高职院校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且正确运用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结合课堂教学策略,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社会发展;高职教育;高职英语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017-02

一、社会发展对应用型英语技能人才的需求

全球化已成为新的时代特征,而英语也已凸显其重要作用。据统计,全世界有近3.8亿人将英语作为母语,约2.5亿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约10亿人正在学习英语;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85%的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是英语;世界上70%以上的邮件用英文撰写,70%以上的科技出版物用英语发表,60%的广播节目用英语进行。总而言之,英语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贸易、旅游、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都充当着国际通用语言的角色。

全球经济化给中国带来了发展契机,而英语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工具。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金融机构到中国投资、建厂、设立研发中心;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旅游、留学、从事商业活动,这些都对中国人的英语能力提出了要求。

作为发展中的教育大国,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刚刚起步。占据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对于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

二、高职英语专业和教师现状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十几年来,高职英语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应用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专业,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但发展背后隐藏着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定位不明,高职英语教学成为本科英语教学的缩影,重英语知识的传授、轻职业能力的培养。此外,与其他高职专业相比较,高职英语专业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一般说来,高职专业往往与某一或某些职业岗位相匹配,如高职旅游专业旨在培养导游等职业岗位人才,会计专业培养会计岗位人才。但是,高职英语专业培养的应用型英语技能人才适用多种职业岗位,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英语语言能力、能够胜任国际贸易、涉外文秘、货运物流等国际商务活动相关工作岗位的应用型英语技能人才。这种特殊性引起了毕业生不能对口就业这样的表面现象的存在,也导致了目前高职英语专业报考率逐年降低的情况。

高职英语专业陷入尴尬的境地,高职英语教师的个人发展也面临困境。高职英语教师大都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语言专业,长于英语语言知识、短于职业技能知识。他们的职业岗位知识往往通过短期培训获得,缺少企业经历。这也导致他们在教学中注重对英语知识能力的传授,疏于对职业技能知识的训练。其次,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及高职院校现实状况等原因,高职英语教师重教学、轻科研,更不能将自己的发展与专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样既局限了教师的个人进步,也不利于本专业的良性发展,影响高职英语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

三、高职英语专业发展趋势

(一)高职教育应当是博雅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1.博雅教育。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源于古希腊,其“七艺”教学(包括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等七门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其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通过掌握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

2.职业教育。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侧重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3.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是博雅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博雅教育重在终身发展,职业教育重在技能培养;博雅教育注重精神性,职业教育注重实用性。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将二者融为一体。如果偏废博雅教育,那么“高等职业教育”将沦为“高级职业培训”;如果忽略职业教育,那么“高等职业教育”就成了普通高等院校所进行的“高等专业教育”,丢掉了职教性这一根本属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是博雅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应当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和谐统一,应当以培养具有整体素质和终身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

(二)高职英语专业应当培养兼具英语语言能力与职业技能知识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既然高等职业教育是博雅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那么高职英语专业也应将培养兼具英语语言能力与职业技能知识的应用型英语人才作为目标。

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其目标是培养适应商务英语行业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英语语言方面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必备的贸易、商务综合知识,适应和谐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英语人才。由此可见,商务英语专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跨学科性质。是“商务”和“英语”的结合。商务英语本身的跨学科性决定了商务英语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有效途径。

2.语言是基础。要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打下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博雅教育的体现。

3.实用是关键。应当传授学生必备的商务综合知识,商务英语的教学重在其专业化、口语化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这是职业教育的反映。

因此,高职英语专业设置应当从以下几方面保证博雅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既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能力基础,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1)“英语能力+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兼具“英语能力+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英语语言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课程”两类课程体系,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岗位技能知识。(2)“渗透式”教学模式。语言知识与职业技能的相互渗透,贯穿于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如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融语言知识与职业技能于一体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语言技能学习中获得职业岗位知识,又能在职业岗位知识学习中强化语言技能。(3)“教育专家型”教师队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教师的首要条件是拥有广博的知识。只有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才能有效地推动高职英语教育的长足发展。

四、依托专业发展,实现高职英语教师的个人发展

1.高职英语教师应当是“双师型”教师。高职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语言素养,还要熟悉职业岗位知识。通过到企业顶岗实践,累积行业经验,使自己真正成为拥有英语语言知识及职业岗位知识的双师型教师。

2.高职英语教师应当是“实战型”教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David Ausubel认为:教师引起学生的学习智力、激情和内在动机的程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因此,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自我教育能力。

3.高职英语教师应当是“学习型”教师。著名美国教育家John Cotton Dana曾说:Who dares to teach must never cease to learn。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教师要努力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注重专业知识的累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还要不断拓宽知识面,加强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习,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当然,教师还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包括向学生学习,并善于自省和自我教育。

4.高职英语教师应当是“研究型”教师。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大主要任务,它们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创新教学的内容,深化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教学也可以使教师感悟和发现新的信息,从而推动科研。高职英语教师不能重教学、轻科研,应增强科研意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使自己成为乐于学习、善于思考、勤于钻研的研究型教师。

5.高职英语教师应当是“专家型”教师。高职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当通过参加研讨会、参与社会实践、进行职业调查和专业分析等一系列活动,把握专业发展动态,能够对本专业的社会适用性、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调整、专业的变化方向及实践教学创新等专业建设的各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将自己真正融入专业建设之中,使自己成为关注专业动向、推动专业发展的专家型教师。

总而言之,高职英语教师必须依托本专业的发展,加强教学能力培养,积极进行科研探索,将科研、教学以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使自己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教育专家。

参考文献:

[1]D.W.Carroll.Psychology of Languag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蔡龙权,裘正铨.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陈丽君.大学英语自主阅读的有效引导[J].航海教育研究,2010,(1).

[4]成思危.站在历史新起点,开拓职教新局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0).

[5]董瑾儿.职校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5,(8).

[6]林玉体.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7]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培根.培根人生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石东华.谈高职英语教育理念的引入[J].职业教育研究,2005,(8).

篇8

Abstract: The qualification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is related to the training mode and training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It also has a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qualification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such as, single certification type, lagging certification work, unreasonable expert members, etc., draws on the practice of certifi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combines with the situation of China, puts forward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qualification system, such as determining the type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and conduct classification qualification; clearing eligibility criteria and emphasizing practical ability; achieving a regular registration system.

P键词: 高职教师;教师资格;分类认证;定期注册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teacher qualifications;classification certification;regular regist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226-03

0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四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型之一,但却占据半壁江山,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教育部网站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10771776人,已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41%。高职教育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根据不同岗位需求,既要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更要加强职业操作技能培训,而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更注重学术能力而非实践操作能力。对比高职和本科培养目标可知,两者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不尽相同。而我国高职院校新教师入职的通常做法是从高等院校招聘有专业特长的研究生,通过试讲和面试,体检合格,即可录用,入职后再参加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新教师相同,并没有单独制定考试标准,也没有强调实践技能。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共识,高职教师资格证书完全按照本科院校教师的要求来,显然不符合高职教育对师资的要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但 “双师型”教师标准至今在现行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中没有统一标准,各省各高职院校自行出台相应标准,导致高职教师素质参次不齐。高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关系到高职教师的培养模式、培养制度等,对于高职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影响。严格实施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乃当务之急。

1 国外高职教师准入制度现状

为了符合本国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发达国家对高职教师职业资格标准不尽相同,但各国都建立了严格的准入制度和完备的继续教育体系,在教师的学历、资格证书和实践技能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

从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高职教师资格标准可以看出,均将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作为职业教育机构教师任职资格的必备条件,其次是教育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水平。

2 我国高职教师资格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教师资格是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标准来认定的。我国高校教师资格的认定只限于高校在职的或拟聘任的教师,社会人员不能报考。考试科目包括:岗位培训课程(高等教育学、大学心理学、教师伦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普通话二级乙等(中文类学科要求二级甲等),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试讲和面试)。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实践性对教师的要求不同于本科院校,本科院校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注重教师的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而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注重技能技术的应用,需要教师既具有一定的本专业理论基础,也具有相应岗位的操作技能和经验积累。从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认定类型单一

高职教师资格认定的时候,只按专业分类,其它并无区别,而高职院校内既有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不同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经验要求并不相同。现行的认定标准对实践课教师的学历标准、教学素质要求偏高,而对专业理论课教师却无实践经验要求。另外,高职教师分为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很多院校对兼职教师只注重岗位技能,兼职教师是否掌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理念、教学方法、手段等并未作出认定。目前高职教师持有的教师资格证书只有学科分类,未能区分专兼职类型,也未能反映专业实践技能。

2.2 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滞后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师资格工作。各高等学校负责接受本校拟聘人员的申请材料并初审,经审查合格后上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目前社会人员个人不能申报高校教师资格证,只有通过学校申报到教育厅才行。认定程序依次为个人申请―学校审核―专家评议委员会评议―省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认定。由此可见,凡申请高等教师资格的人员已经入职,除了必要的学历证书外,并无从业资格证书,出现了先上车后买票的现象,导致部分教师在高校多年却无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同样兼职教师的聘任往往只关注职业技能或专业职称,并未考核教育教学能力,更存在无证上岗的情况,这无疑不利于高职教师师资质量的提升。

2.3 专家委员会成员欠合理

从考查部分省市的教师资格专家评议委员会组织办法看出,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由高等学校(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负责人、相关专业的教授组成,成员中应有1-2名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专家。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流程及机构与普通本科院校教师资格认定并无不同。专家评议委员会成员中无行业或企业专家,面试和试讲也未强调专业实践能力考查。因此现行高职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设置不符合高职教育特点,不利于从源头上控制好高职教师的入口关。

3 高职教师资格制度研究现状

对于高职教师任职资格的标准如何制定,我国研究者也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王江涛[1]认为,鉴于高职教师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特点,应分别设置“高职专职教师资格”和“高职兼职教师资格”,分别对企业工作经历、学历、职称作出作出相应规定,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均需参加由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共同举办的职业教育教学技能及理论知识培训,并通过考核评价。庄榕霞[2]等认为应将校外兼职教师纳入认定范围,将双师素质教师按职业成长阶段划分为不同层次,建立资格标准层级体系。余群英认为高职“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条件应为:①5年内具有累计2年以上的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包括带学生下工矿企业实习、参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社会实践调查、参加产学研项目研究等);②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既有高校教师资格,又有本专业最新岗位资格或中级以上技能等级资格[3];③参加产学研项目研究,独立完成子项目研究任务或承担了大量实际工作,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施卫芳等提出高职教师任职标准要从教育背景、高职理念、企业经历、专业知识、个人技能、个性品质等方面考虑任职标准,教育部应授权于国家职业教育协会研究并制定具体的标准[4]。

总之,关于高职教师资格制度的研究,国内学者已做了较多探讨,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高职教师资格标准要素及要求。本文认为高职教师资格制度的建立首先要从宏观层面认清高职教育及高职教师的特殊性,其次要对高职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进行量化。为了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师队伍,2015年10月教育部出台了《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该规定明确了职业教师企业实践的规定,但仍未涉及高职教师资格制度的建立。建立高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可以弥补我国教师资格制度中对高职教师资格认证未做规定的缺憾,达到纠正当前高职教师资格认证的普通化倾向,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高职教师入职标准,促进高职师资队伍质量建设。

4 高职教师资格制度改革建议

我国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教师资格种类共七类,将高职教师资格纳入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显然不符合高职教育培B目标对师资的需求。总结我国高职教育30多年来的师资培养经验以及研究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现行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高职教师资格制度,从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中单独分离出来。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4.1 确定高职教师类型,进行分类资格认定

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分析,高职教育的课程类型多样化决定了高职教师也分为不同类型,笼统的认证显然不行,所以本文认为高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应考虑将高职教师资格再进行分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能力可分为三种:基础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人文素养课、专业技术课、综合实践课、专业拓展课。按这个分类,高职教师也相应可分为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综合实践课教师。通常基础理论课、人文素养课(包括基础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都是从事基础学科的理论教学工作,他们的能力要求与普通高校教师的要求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笔试考试内容重点应放在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心理学方面进行。而专业技术课和综合实践课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知其然,还需具备本专业涉及岗位的操作技能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类教师的教师资格认定必须与基础课教师笔试内容相同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能力的考核,才能胜任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

高职院校教师分为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一般来自企业、行业的具有中级职称或高级工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等。教育部《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中规定兼职教师占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总数的比例应在学校岗位设置方案中明确,一般不超过30%。兼职教师既然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就一定要有资格标准,标准不仅仅体现在职称或学历上,在上岗前必须参加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并通过资格考试。所以,高职院校应按不同类别教师分别进行资格认定,既有对应基础课程的普通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又有对应专业课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还有专门针对兼职教师的教师资格证书。

4.2 明确资格标准,强调实践能力

4.2.1 学历标准

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学历人才不再稀缺,各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也水涨船高。同时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既有专科层次教育,也有应用型本专科教育,这就对高职教师的理论功底、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笔者认为专任教师入职应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兼职教师的学历标准可适当放宽,应取得学士学位及以上。

4.2.2 教育教学能力标准

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凭借自身的知识、能力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所达到的水准和效果,是教师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心理疏导能力、科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现行的教师资格认定过程中教育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试讲和面试环节,由于试讲和面试由各高职院校自行组织,国家无统一评分标准和细则,各自衡量标准不一,必须出台国家标准。主要从职业道德及心理素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外语能力、自我评价和综合表现七个方面进行测试,每个环节进行量化,确定权重系数,由教师资格认定中心组成理论和实操考试题库。

4.2.3 企业实践能力标准

2016年5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文《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文中明确提出: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5]。规定中的教师企业实践的主要内容、形式也体现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体现了不同类型教师实践要求的差异化。既提出了新任教师先实践再上岗的要求,也明确了职业教师终身学习的必要性。但新任教师上岗前的实践时间未作明确规定,有待进一步细化。规定中明确了实践考核主体为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实现教师企业实践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把教师企业实践学时(学分)纳入教师考核内容。考核评价细则由各学校制定。

4.3 实现定期注册制度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对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并无明确规定,默认教师资格证长期有效。2013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从事教育行业且有编制的情况下,需要每年审核一次,每5年一次注册。连续两年审核不合格,将被撤销教师资格。但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没有实施注册制度。终身制的教师资格证书的弊病已显现,部分教师不思进取,不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向,不能掌握最新工艺流程,导致教学内容与现实脱勾,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极为不利。笔者认为,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有效期限要打破终身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将优秀的人才请进来,不适应教育教学的人员请出去,实现正常的引进和退出机制。结合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要求教师每隔五年就要参加一次资格认证考试,通不过考试则无法继续担任教师。

5 Y语

高职教师资格制度改革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方向。通过高职教师资格制度改革,将高职教师资格认证从普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中分离出来,既完善了教师资格分类体系,也突显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笔者建议从确定高职教师类型,进行分类资格认定;明确资格标准,强调实践能力;实现定期注册制度三个方面着手改革是可行且必要的,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开始强调职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并出台了相关规定,希望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出台高职教师资格标准,从师资上保证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江涛.关于高职教师资格标准认证的若干思考[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3(01).

[2]庄榕霞.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基本特征及资格标准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4(01).

[3]余群英.高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2(09).

篇9

关键词:电子科学技术职师本科;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090-02

广西在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作用非常明显,整个北部湾也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适应对方经济的转变,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更加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改革迫在眉睫。高等职业教育注定要成为职业教育的主力军[1]。加强高等职业师资培养研究,对于提高整个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师资相对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严重不足,这给地方高校的发展指出了努力方向。

一、高校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现状与不足

与传统的本科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师资本科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所培养的学生既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又有教师的综合素质,即应符合“教师、工程师”的双重要求[2]。因其特殊性,传统的电子类专业教学模式已不符合职师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因此,针对其不足,进行合理的教学改革和探讨非常有必要。目前职业师资本科培养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陈旧落伍

近年来,职业教育师资本科的课程设置已经有所调整,教学内容也有了很大改进。但是电子信息类产业本身的发展速度比较快,相对来说,电科职师本科教学内容仍显得陈旧,跟不上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发展要求。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专业课程知识与技能和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更新方面,还是需要学校多做努力。

(二)在实践实训教学中,设备数量质量不高

随着办学条件的好转,学校对实验、实训设施的投入明显增加了很多,学生的实训条件相对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从总体数量和质量上看,我们的实验、实训条件与办学定位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很多专业在实验、实训条件上,甚至还比不过某些老牌的中职、高职院校。学生的独立实践机会少,参与实践的时间短,实践、实训内容不够深入,学习效果比较差。这种现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三)在专业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目前,电科职业教育师资本科的课程设置体系中,教育类课程的设置相对不够科学,多数是几门教育学或是教育心理学的简单堆砌,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分析,缺乏合理科学的指导标准。实际上,多数职师本科专业仍然是重学科教学,轻教育教学;重理论授课,轻应用培养。这种现状使我们对学生在应用技能和从事教育教学方面的培养都大打折扣。

(四)在学生培养模式上,办学培养模式滞后

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在传统教育的分支上成长起来的,其培养过程深受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学校里面上课,接受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培养,而实际上,实践技能必须长期在实践现场才能够熟悉、熟练、升华、发展。很明显,传统的培养模式使我们的学生缺少从企业中获取的实践经验和实战技能,最终导致其动手能力差,对企业发展不了解,缺乏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样,我们的教师在教授职业教育师资类学生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大问题,不能把理论教授和素质培养有效结合[3,4],多数教师还是采用老师“教”、学生“学”,即“教”与“学”分开的教学模式。从职师专业的就业方向来考虑,我们的老师不仅需要教会学生“学习”,还要教会学生“教学”,在学的过程中穿插教的理论,提高职师生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电科专业职师本科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法

根据职师本科的培养要求,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教学技能进行两方面的培养,针对电科专业职师本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

(一)修改课程设置,调整课程所占比例

经过两年的培养,课程设置的倾向性已经得到了验证。通过不断学习、调研、分析,对课程设置和比例系数进行修正,使其更能满足职师本科学生的培养过程和就业形势。

首先,调整教育能力课程的比例。该类课程包括职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电科专业教学法等教育理论课(共占5%),教师基本技能课(占2%),教学实践课(占4%)等三部分。在教学实践环节上,加大课时比例,给学生提供助教的机会,加强教学技能训练,组织安排大三、大四学生到对应高职、中职学校进行教学实习。由对方学生对职师本科学生的教学情况进行打分,提出不足和改进意见,这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很直观地反映职师本科学生的问题,给学生指出改进的方向。

其次,为了减轻学生在学业上的压力,适当降低公共课程(比如文科类基础课程)的比例,保持数学、物理课程的比重,适当提高专业基础课的比例。

再次,职师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既要依据社会对人才需要的方向性、实用性,又要依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体现超前意识,还要根据本地实际优化课程资源,以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对于专业课程,需要进行课程适用度调研,从学生就业适用度的基础上,选择实用、适用、有用的专业课程。对于已经过时的技术或是软件课程,灵活处置,停开或换其他实用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该类课程所占比例可以适当增加到40%。

另外,对于实践、实验、实训类课程,包括了各种课程设计、电工实训、工种技能训练、认识实习、企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保证比例不缩减,力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实践环节要求。同时,将实习、实训、实验、实践与各种创新创业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等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5]。很大一部分职师本学生以后要到职业院校从事职业技术教育,除了自身要掌握较丰富全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有高超的技能,全面了解生产一线的各种技术问题,以理论辅助实践、提高实践。职师本学生的实践经验可以促进他们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考虑到职师本学生的角色,可以在职师本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某一段时间的培养完成,直接参加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取证书,实现学以致用。从学校角度考虑,在组建职师本专业教研室时,需要考虑到专业特色,从生产一线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外聘教师,对实践课程进行教学。对校园实习、实训这一部分,学校可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在培养的某个时段内,让学生在企业内参加实际生产线操作,加强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训和实习,并对整个过程进行打分,成绩合格才可以取得毕业证书。

最后,从以人为本的概念出发,关怀学生的发展、成长,适当补充专业扩展选修课,结合学生自身兴趣,扩展专业素养,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工作社交。该方面的课程预计占4%,可适度增加。

(二)通过不断开拓校企合作模式,将企业工程师聘任到学校任教,丰富教师队伍

组织教师到生产一线参观、学习、体验,在工作现场进行“学与教”。组织学生在企业生产线进行一套完整的实习工作,促进对理论和技能的消化,提高知识的融入度。互动是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学校方面需要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实习,并带领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了解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对用工的需求;企业派固定人员参与学校的教学常规工作和教学改革,来学校讲课或开设讲座,确定专门人员指导和管理学生的顶岗实习,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综合的评价,对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指导。

(三)教学方法紧跟时展步伐,结合新技术特点,鼓励教师们积极探索创新授课模式,开发适用高质量教材

在教研室内,进行课程的研讨,开展慕课教学开发,结合现有多媒体手段,让教材内容活起来,进驻到学生心中[6]。将企业生产实际搬到课堂,增加课堂情趣,提高教学效果。另外,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资源,是规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模式的主要依据。所以,学校须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体现职业教育教学的理念,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另外,老师们根据教学实际,编纂教材,可以增加教材的适用度。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职业教育无论是纵向上向上延伸,还是横向上功能拓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也必须按照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采取新思路、新举措。当然,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可能在以后的实践中还会存在其他问题,只有不断地发现培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才能将电科职师本办得更加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陈革.职业教育师资现状与未来发展之探寻[J].职业教育研究,2009,(4):58-60.

[2]蒋旋新.我国职技高师历史性转型与发展[J].研究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658(18):5-7.

[3]刘育锋.当前国际主流职教教学改革对职教教师职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19):46-50.

[4]邵汉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1,(22):127-129.

篇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兼职教师 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29

Vocational College Part-time Teachers' Manage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ZHOU Li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Suzhou, Jiangsu 215104)

Abstract The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 force 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 part-time teachers,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part-time teachers, such as larg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is difficult to obtain assurance, how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n part-time teachers need to find ways of managing the process. In practice, the proposed part-time teacher team building to give policy support 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part-time teachers, 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system and establish an incentive system, classification assessment and other means to improve part-time teachers'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part-time teachers; management

0 引言

近几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飞速的发展,政府针对这一现况拟定了不少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很多省市成立了许多种办学方式的高职院校来丰富高等职业教育,而我们惯用的以讲台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师已经很难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到更多技术,高职院校采取了招聘兼职教师这一方法,这一措施不仅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同意并且也很快地实行开来。然而兼职教师这一团体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关乎着高职院校教学队伍的建设与教学改革。

如今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于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的重要阶段,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已俨然成为教学团队中的强有力支柱,在塑造高素质技术型人员的工作中有很大的作用,显而易见,兼职教师的系统管理已经变成职教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考虑到兼职教师团体的特殊性,应该从当前所发现的矛盾点下手,运用管理学的知识,在兼职教师的建设过程中完善管理。

1 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速发展的阶段,各个地方机构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展建立了很多促进措施,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办学方法也相继出现。企业办学,校企结合等多种教育领域的创新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率先走上舞台。然而相继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了阻碍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发展的拦路石,这些问题需要逐个克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铺平道路。

各学院的相关制度欠缺直接影响到兼职教师的管理,并且受到兼职教师的独有特性――临时性强、流动性大的影响,这些使得兼职教师的管理愈加困难,并且在很多学院中存在着兼职教师双重使用的现象,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衍生出很多阻碍兼职教师教学发展的问题。

1.1 奖励机制缺乏与人文关心度不足

部分高职学院对于兼职教师的自身业务发展的要求关注度不足,对于兼职教师的个人发展缺少奖励机制,并且对于兼职教师如何保质保量地达到授课标准没有提供足够的授课基础、授课资源和授课协助。

很多高职院校聘用兼职教师的原因是自身的教师数量不足,所以很多兼职教师只是临时性的聘用。多数教学量不是很大,这个学期的教学安排需要兼职教师的话就聘用,下个学期如果不再安排这个学科,这些兼职教师就不再聘用。如此这般直接导致兼职教师的稳定性差,对于兼职教师机制的运行很是不利,并且对于院校的授课秩序也没有益处,对于授课质量就更是影响严重了。

1.2 偏向专业课的授导,实操课程欠缺

这个问题在当下的高职学院任用兼职教师时常有出现,很多高职学院采用这个方法来提升学院的名气和同行业的排名,并且花费大量的薪酬从社会上请来一些在各个领域排名靠前,声望高的教授和专业人士来到学院进行理论教学。然而这与最初的聘用兼职教师的目的是相矛盾的,与高职学院的办学理念是相矛盾的。高职学院的办学理念本是为外界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能够在生产、实际操作中起到中坚作用的学员,而不是满腹经纶但只会纸上谈兵的学员。而招用兼职教师的目的是希望能够补充实操老师的缺乏,来提高学员的实操能力。

2 解决的对策

2.1 相关机构应该积极协助制定奖励方式

首先应该让企业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制定奖励方式,鼓励相关行业的技术能手,劳动模范到学校内兼职,使院校与企业能够一同对兼职教师进行奖惩,并且,相关机构要积极着手建立兼职教师的培训部门,能够使兼职教师得到更好的地方级培训、国家级培训等上升机遇。为了更好地确保兼职教师授课质量,院校内其他专任教师要更多地对兼职教师的授课状态进行跟踪。专任教师要时常走进课堂来到学员身边,采用不定时抽检、私下询问、备课检查等多种方式对兼职教师的工作进行关注,以补充当下兼职教师的监管缺失。并且,院校内应该设立兼职教师授课情况的监管程序,能够及时、高效地反映出兼职教师的授课情况和学员的接受情况。

学校的相关部门应设立兼职教师特殊津贴,除了对兼职教师支付相应的课时费用以外,同时还应该设立一部分特殊津贴,以此来提高兼职教师的热情度。相关学校还应该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个人关心力度,以此来提高兼职教师的融入感。首先可以对任教期内完成授课计划的兼职教师进行实物奖励;其次为兼职教师提供更好的生活、工作条件,比如课间休息区、办公用品等;如果能够积极组织一些活动让兼职教师更好地与专任教师进行互动,这对兼职教师的责任心培养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相关部门积极推进从业标准的建立

从社会监管方向考虑,必须要构建一个限制兼职教师的从业门槛的机制,推行兼职教师的持证上岗,由相关部门来负责从业证的考评与发放,以此来推进兼职教师团体的标准化作业。首先,相关部门需要将兼职教师作为高校师资力量来进行培训教育,推行从业资格证制度,由特定的机构进行考评与发放,并且要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同时学校内部应该将兼职教师的各项服务与本校教师同步,并且有方向性地对兼职教师进行培养学习。达到考核标准的兼职教师可以获得相应的教学资格,从而聘用其在学校从事教学活动。

2.3 及早建立兼职教师的培养学习机制

相关学校需要及早地建立兼职教师的培养学习机制,使兼职教师能够与专任教师有相同的继续教育机会,由于兼职教师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教学经验有很大不足,所以针对兼职教师的培养学习要有针对性,不能与专任教师同步进行。首先,学习内容应该从教育心理学、教学理论等方面入手;其次学习的方式应该多元化,比如网上学习、教学演讲,或者由学校安排对口的老师进行点对点的指导学习;最后对学习时间要尽量放宽,毕竟兼职教师不是长时间在校内,如果对所有兼职教师同时进行组织学习难度比较大,应该尽量放宽时间保证学习效率提高,通过学习,能够更好地帮助兼职教师的业务提高,同时也可以为兼职教师提供转型专任教师的机会。

一般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企业的技术能手,他们对专业知识以及实操能力都有很好的见解,但在授课水平方面大多不如学校的专任教师,没有真正的授课经验,很难更好地把自己掌握的技术教给学员。基于此,在兼职教师真正开始授课前,学校方面很有必要对兼职教师提供上岗教育,协助兼职教师更好地在讲台上来教授自己掌握的技术知识,以此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果。上岗教育应该从教育理论、授课心理学、授课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指导。

2.4 推行多种类考核机制

针对兼职教师,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根据兼职教师的工作情况制定相应的打分方式与薪酬管理办法,采用打分方式能够更客观地将兼职教师的工作情况展现出来,使大家一目了然。从多方面入手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向、多种类别的分项打分,实行分类考核。而打分的标准应该从兼职教师所进行的授课种类上区分,制度出合适的制度来体现分类考核的公平性、可行性。而且还能够将兼职教师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量化,最后由学校根据打分情况进行薪酬核算,奖惩核算。打分制度的确立应该以实效为出发点,能够更加全面地点评兼职教师的业务能力,工作状态,此办法对于只依据职称、授课量来确定薪酬的计价方式而言更加公平、公正,对学员的受教也有很大帮助。

在分类打分定薪酬的同时,提议对一些水平高的、有较明显教学付出的兼职教师进行额外的奖励政策来鼓励兼职教师更好地为工作付出。兼职教师能够更好地在技术传播、校企共办等方面起到杰出作用,并且可以架起学校与企业的互通通道,为学员的就业,企业的人员招聘上起到促进作用。并且在教师互动互学方面有促进作用,以此来提升老师的教学能力与技能掌握情况。对于一些贡献突出、工作质量高的兼职教师建议授予相应职衔,并加以实物激励与文化激励。如此进行,不止是对兼职教师业务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兼职教师行业的一种促进与监管。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兼职教师现况的分析,以及现阶段典型问题的总结,结合实际分析提出了几项针对性措施,以此来提高兼职教师行业的工作效果。通过实践发现这些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院校在兼职教师的聘用、管理方面的问题。而这些相应对策,集中表现在相关政府部门方面与院校方面,实际上,社会方面也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上有很大的作用。然而,社会方面情形过于复杂,部分企业对职员担任兼职教师一事不予肯定,并且有部分企业反对职员去担任兼职教师一职。

要想高等职业教育能够长久有序发展,建立一支高质量、工作激情高、社会稳定强的兼职教师团队是很有必要的,向社会输送高品质的技能型人才是我们所有高职院校的共同目标,也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工作。而兼职教师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序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江苏教育事业统计资料汇编(2014年)[G].南京:江苏省教育厅,2015.

[2] 杨彩莲,蔡慧孟.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11(8):64-65.

[3] 支佳兰.谈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聘任环节的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12(12):265.

[4] 李国杰.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1):71-72.

[5] 汪慧惠.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的现状与分析[J].职教论坛,2005.27(9):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