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文化;思维差异;跨文化交际;全球化;个人主义
一、前言
差异无出不在,它们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看待世界的眼光。在日常生活中,文化差异从民族诞生起就已经出现了。二十世纪,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将所有的民族变成了“全球村”。全球化是一个融合的过程,不但但是金钱和商品--而是世界人民的不断融合。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也是必不可少的,当摩擦和障碍出现的时候,问题也就呈现了,等待我们去解决。文化会影响人们看对和理解世界的眼光,毋庸置疑,不同的民族在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不同的中西方思维。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意识形态更加注重直觉感官——这同样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特征。作为中国传统发文化影响的结果,中国人常常看重直觉,倚重学习过程、经验和感觉,以及在交流中通过直觉“以己度人”。为了减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碍,毋庸置疑,这需要我们深入的探讨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从而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技巧,减少跨文化交流中的摩擦。
二、思维差异的根源及表现
1.差异的根源。美国学者David Brown认为,“文化是特定地理区域的人们共同的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集合体”。文化差异是思维差异的原因,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文化系统是两种独立的系统。东方文化的根源主要来自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文化均发源于河流。在中国,母亲河是黄河,而在印度母亲河是印度河。中国文化渊源流长,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在中国的唐朝,中国文化逐渐传播到日本,融入到日本社会,甚至重塑了日本文化。虽然和中国文化属于不同的国度,却仍然属于同一系统。两条母亲河诞生了东方的文化,而另外一种文化却诞生于波希米亚平原,这一文化发展成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这两种文化是欧洲文化的基础。就像东方文化,欧洲文化穿越了河流。由于地域等原因,中西方文化在最近的几个世纪很少交流,所以它们仍然属于不同的体系,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2.思维差异的表现。西方文化基于个人主义而不是集体主义。例如,在美国,你同样可以谈论个人的权利,而非将社会凌驾于自己。在中国有明显的不同,社会和家庭凌驾于自己之上。西方文化是以冒险和探索精神为基础的。西方人喜欢发现新事物,发明和拓展。例如,蹦极在西方文化被认为是普遍的行为,但是在中国你将很可能发想没有人做这样一件事。西方文化以科学为基础,这种文化尝试着解决人民和自然的关系。西方世界使用法律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在中国的近代却很难发现中国适合的法律,两千年来,中国是一个以人情为基础的国度而非法律。西方用上帝和宗教来解决人类和思想领域的问题。一旦问题发生,首先做的可能是向上帝祷告。
中国文化以集体主义为基础。中国人将国家和家庭置于自己之上,中国文化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为了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国人一直努力做到天人合一,为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人主张中庸之道,为了解决人和思想的问题,中国人强调修身养性。中国人擅长平衡和中庸,即人们通常不主张走极端,平和的心态总是被强调,中国人对天地有一种敬畏之情,即敬仰天地,思乡怀土。
价值是关于什么是对错,什么是正常与非正常的,什么是正确与错误的。价值通常被一系列的因素所影响,例如家庭,媒体,学校,宗教,民族等。中西方文化之间世俗的差异导致了价值观的差异。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而西方人则侧重个人主义长达数世纪。西方人给出的个人主义的定义与中国人思想中的个人主义完全不同。换言之,中西方用截然相反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主义。
三、跨文化交际中冲突解决方法
交流是相互的,所以影响也是相互的。他们能理解我们所表达的思想和文化吗?它们的回答能表达他们的思想吗?这些问题的答案将会给我们交流一些提示。挑战在于全球化的浪潮下,误解常常发生,尤其是当不同的文化差异出现在跨文化交际中,误解导致冲突,而冲突严重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进行。中西方在是一个地理差异,同样也是一个文化概念的差异,所谓的思维模式意味着人们自觉不自觉的运用特定的方式来思维,并解决问题。思维模式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思维差异在某种程度来说起源于国家的思维差异。
1.深刻了解中西方思维差异的方式。我们不能否认差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征,也只有先通过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及特征才能逐步了解这个国家。所以我们不能说这种文化是好的或者坏的。平等与互相尊重对于每种文化都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学会协调对于同一种事情的不同思维甚至是同一人,同一个世界。我们说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每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来往往。当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城市,同一片临近地区,思维差异都越来越明显,我们应该尽力避免冲突的发生我们需要掌握更多的关于其他文化的基础知识,从而不至于误解他人的行为和习惯,虽然在文化领域中不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但却有更先进或者更适合的区分。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抛弃自己的文化接受另一种文化。甚至文化对于地球的历史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我们应该去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来完善自己。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我们能够更了解双方的文化,从而让交流顺利进行。
2.跨文化交际意识。在沟通的过程中,由于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背景的差异,通常我们为了减少交流的误解首要做的事情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虽然文化和交流模式之间的差异,文化的共同点不应该被忽略,因为能用共同点来融化差异,消除摩擦。跨文化交际意识对于加入到跨文化交际异常重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跨文化交际中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利用现行教材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例如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史,西方文化概论,外国文学史等书籍,通读这些教材可以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习俗,这为我们了解中外文化知识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料。
四、结语
通过对比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是一种人性文化,注重人本身和正义,重感性轻理性,喜欢附和他人,强调处事做人中庸;而西方文化注重科学,重物质轻精神,重分析轻感性,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学习一门外语并不单指学习语言本身,还包括文化、思想、习惯和价值观等。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充分了解两国的文化及思维差异,扫清障碍,让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孙晓凌,汪北华.从思维方式差异看中西文化差异[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
[2]袁春梅.论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3).
[3]杜云辉.东西方思维差异与跨文化交流[J].中国科技翻译,2000(04).
篇2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教学;阅读能力;文化差异;渗透教学
英语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是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而英语学科本身的教学开设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加强的基础上,从西方引进的一门语言学科,本身就包含有浓重的西方语言文化色彩与中国语言文化特色。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将中西方文化差异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对于所学知识内容的语言环境进行充分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开展英语的阅读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课程标准下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接触的英语阅读教学资源以及信息越来越多,并且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学生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和缺陷。很多学生多是借助网络资源以及教学便利用于娱乐,而进行英语阅读学习与知识拓宽应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导致英语阅读教学中,虽然拥有便利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等,但是在实际教学与阅读学习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另外,英语本身是一门语言文化教学学科,浓厚的文化氛围对于教学开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和意义。但是当前教学环境下,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学生受到的文化环境以及氛围熏陶越来越少,再加上对于中国语言文化认识的缺失,导致学生在教学知识与内容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对所学知识的背景以及相关文化制度等进行全面认识。最后,当前我国英语教学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开展与其他国家的英语阅读教学相比,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和局限性,英语教学中对于语法知识以及解题技巧的教学过于重视,而对英语学科文化知识背景的讲解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忽略和不重视,导致学生在知识学习与理解训练中多是按照既定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学习,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发展。
二、新课程视角下英语阅读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渗透分析
1.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英语学科本身是一门西方文化语言教学学科,含有浓重的西方文化和语言色彩,其中也有对于中国文化的引进与融合,因此文化背景和氛围比较浓厚,但其中也存在较为突出的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与中西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活文化习惯不同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对于两个人之间的见面招呼方式的教学,就应结合中西方见面招呼方式的不同,进行教学知识的引进与教学开展。习惯上,西方人见面多以“Hello”为打招呼方式,但“Hello”在汉语中仅表示“你好”的意思,这与中国人之间的招呼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国在招呼上除了会用到“Hello”外,还会说一些表示客气或者是问候的语句,像“吃了没”“去哪”“干啥”等,但如果将这些招呼语言用到西方国家的招呼中,就显得很没有礼貌,因为这属于对于别人隐私的探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2.新课程视角下英语阅读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渗透
首先,针对上述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教学渗透以及融合应用中,老师应注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针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举例解读,以使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有个初步认识,进行知识学习中的文化氛围营造,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注意结合这些背景知识的积累,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英语阅读学习质量与效率。其次,还可以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导学生参与英语阅读学习,使学生通过更多知识内容的学习,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这种教学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渗透体现。最后,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探讨或者是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金玉清.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学生交际能力[J].吉林教育,2009(1).
篇3
关键词:文化差异;思维方式;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深远。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小农经济的特征使人们缺乏对外界的联系,视野狭窄,思维闭塞。而西方文化随着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受到大工业生产方式所特有的组织性、科学性、民主性的陶冶,“公平理论”、“自我实现理论”、“竞争精神”成为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典型特征。这种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中华民族与英美民族的文化差异不仅制约着各自的交际行为,而且还制约着各自的语言模式。
l、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词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语言现象称为词文化。例如:sea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就极为丰富,如“当水手”,叫做go to sea或follow the sea;“搭船”叫做take the sea或by sea。英国是个岛国,与海密不可分,英国人常把大海同“许多”、“大量”联系在一起,如“a sea of fish”,“a sea of troubles”等。此外,由于英语民族擅长抽象思维,故其语言往往偏重于使用名词和介词。
2、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篇结构的影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线式,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螺旋式。英语说明文的语篇结构呈直线性,即主题句开门见山,后接一个自然衔接的例证句,而后收尾。即使情况偶尔相反,主题句置于段尾,每个句子也都与主题句有着直接联系。但汉语语篇结构往往不是从主题句出发,而是在主题句外绕圈子,最后才点题。学汉语的西方人常为此困惑不解,总觉得汉语句子重点不突出,缺乏连贯性。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西方在人际交往的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东方人非常重义、重情,西方人则崇尚个人独立。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相反,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提倡谦虚谨慎。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例如,“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这在中国人看来当然是一种谦虚的说法,而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而中国人的个人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则会被视为 “多管闲事”。
3、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西方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更愿意维护现状,保持和谐。当然,近年来我国也大力提倡创新改革,但务实求稳之心态仍处处体现,冒险精神仍是不能与西方人相比的。
4、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
5、等级观念的差异。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国家,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很少有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有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任何人都能取得成功。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
三、制定有效的英语教学策略
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势必会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障碍,在实际教学中,它也成为制约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瓶颈。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期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思维方式。
1、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化的导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把文化的导入和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根据实际授课内容,讲授相应的背景知识,把英美等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快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人才。
2、运用人类思维同一性原则,掌握中英文的相同点。中西方在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确有差异,但是客观世界在人类大脑反映的同时,必然会有许许多多相同的表达方式,这就是人类思维的同一性原则。比如说,大量的英语成语、习语和谚语在汉语里皆有恰当的对应语。如:pour cold water on(泼冷水),pour oil on the flame(火上加油),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时,应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比较的好习惯,使其思维定势成为正迁移的手段。
人类在认识世界时,大脑的思维活动遵循着相同的规律:感觉器官(视觉、听觉等)感知客观事物的存存,中枢神经(大脑)进行分析、整理,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某种特定的意义。由于受地域、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英汉语言存着很大差异。因此,在学习英语时,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对英语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培养起英语思维能力,以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作者单位:河南省财经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文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
篇4
关键词:茶叶名称翻译;中西方文化差异;理念诠释;内涵表现
就当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状况,以及当前文化交流的具体发展状况看,文化体系之间的融合与应用,已经成为整个文化机制发展的重要状况。就文化交流融入的实际情况看,茶叶产品作为重要的文化元素,其中所具有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是当前社会大众具体认知该文化资源的重要基础。
1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客观性分析
就中西方文化元素的发展状况与呈现状况看,其更为关键的是容纳了全面、多样化的语言习惯和认知思维,尤其是随着社会大众对整个中西方文化的机制内涵认知不断成熟,如今中西方文化应用最佳效果实现的基础,在于从文化差异性和包容性出发,通过全面剖析文化差异的价值内涵和应用机制,从而实现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入与传承的最佳效果。客观来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客观性,实际上是两种文化内涵上的显著差异,而这一客观性存在的根源在于中西方之间文化根源不同,当然这一不同,客观而言是多维度的,无论是社会环境和氛围,同时也与社会大众生活习惯有着明显差别。事实上,中西方文化是在长期发展历史背景下所分别形成的,各种文化元素内涵之间都有着自身差别,而形成根源的差别,决定了必须从客观视角来具体认知整个文化元素的差异。当然,就中西方文化差异来认知时,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切入元素,其必然能够为我们精准认知文化差异提供全面了解。在中西方文化元素差异中,茶文化的差异无疑是直接而客观的因素,如果能够从茶文化这一视角来具体认知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同与差别,其不仅是从客观视角来感受中西文化的不同,同时也是目前多元文化传承发展背景下,所形成的具体认知。结合文化内涵的差异不同,从而帮助我们对当前整个文化理念的应用特殊性和价值观念形成深刻认知。尤其是就当前文化元素应用的具体需求看,在进行文化交流传播时,如果想要实现最佳效果,就必须通过构建完善而系统化的文化机制,通过具体理念的融入和诠释,结合巧妙合适的翻译方法应用,从而实现文化根源的全面融入,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让文化内涵得到彻底传播。
2茶叶名称翻译活动的开展状况
茶叶名称翻译活动,在专业划分上,就属于茶叶名称翻译活动的具体范畴,艺术与翻译活动相通,无论是整个茶叶产品的内涵认知中需要的文化要素,还是茶叶名称的具体状况,实际上都是整个文化机制的阐现,特别是对于整个茶叶名称翻译活动开展实施来说,其使用的是一种全新的形式,这种茶叶名称,在语言杠杆的应用过程中,进行了艺术化的修饰,从而成为了一种与原语言内涵相同,但是形式和表达方式完全不同的语言机制。当然,就茶叶名称而言,其实际上是一种具有自身特殊性的名称。在茶叶名称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精准的翻译机制,完善的翻译内容是该活动的核心内容,而在茶叶名称翻译时,要从产品的文化内涵视角出发,通过融入具体的市场化元素,进而实现整个茶文化元素的有效传递。当然,文化上的具体差异,不仅是理念内涵和认知思维上的差异,同时在使用的语言上,也有着直观差异。而从整个翻译活动的实施状况看,如果能够展现文化上的具体差别,从而将为我们更好感知不同文化元素,提供本质性差异和直观认知。当然,如果认真分析我国茶叶名称的内容和来源,不难看出,其实际上在形成过程中,融入了各种元素内容,尤其是历史渊源或者具体的文化内涵等等,这些都是建立在社会大众认知基础上所形成的名称,可以说,这些名称已经形成了共性认识。因此,在进行茶叶名称的具体翻译时,如果我们能够对整个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状况进行深化理解和认知,不难看出文化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实际上是目前各种文化交流机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诠释。而想要对不同文化机制形成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就必须在立足文化应用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融入文化差异和不同,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通过整体性融入,从而实现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深度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精准翻译,准确感知其中所包含的元素内容,就至关重要。
3从茶叶名称翻译实况来具体分析
中西方存在的具体文化差异客观而言,当前整个茶文化元素实现了生活化和品质化的提升,尤其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茶文化元素内涵展现了深厚的价值和生命力,其通过具体融合,从而让世人对该文化机制的价值理念形成了全面理解和深刻感知。结合我国整个茶文化元素的发展与融入状况看,如今整个茶文化体系已经形成了内涵化与层次化和多元化,尤其是在茶文化理念成熟发展过程中,其逐渐与世界各国文化机制相匹配,从而造就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内涵。就传统的茶叶名称翻译实况来说,既定的翻译素材和具体的方法引导是当前进行整个茶叶名称英语翻译活动实施的主动力量,那么,从这点入手,就要考虑在整个翻译活动实施过程中,从对素材的合理选择入手,就要注重系统性和科学性。就是翻译内容的理解和准确认知环节,针对语言受众的基础能力和学习能力,规划好翻译活动的具体内涵和语言认知基础。可以说,在茶文化历史领域,茶叶产品不仅是一种具体的要素内容,同时也是具有发展历史的文化传承素材。而在茶叶名称翻译活动实施过程中,其不仅是文化理念的诠释与表达,同时也是语言应用思维的具体理解和表达,因此,而对于茶叶名称翻译活动来说,茶叶名称作为一种客观性词语,无论是其阐述的文化意思,还是其中所融入的社会大众语言习惯,都有着茶叶名称这一专业属性元素。文化差异的不同,具体根源在于其民族习惯与文化习惯上的不同,尤其是在长期的文化历史背景下,造就了极具个性和特色内涵的文化价值。因此,想要认知具体文化上的差异和不同,就必须从时代背景和文化根源认知出发,通过细化文化形成的内涵所在,从而实现对文化元素的合理、全面应用。
4从茶叶名称翻译机制看中西文化融合发展应用思路
从茶叶名称的最佳翻译活动看,在开展翻译活动时,其想要实现最佳效果,不仅要充分注重使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从翻译内涵和翻译技巧出发,尤其是从翻译前后,其文化差异性出发,通过融入具体的文化思维,尤其是结合翻译前后,语言环境的具体变化,从而实现整个茶叶名称实现最佳翻译。当然,对于茶叶名称翻译机制构建状况看,其中实际上是中西融合发展的诠释与表达。对于茶叶名称来说,其不仅是与茶相关的元素内容,同时也是容纳了丰富茶文化内涵的价值内涵,结合当前中西茶文化交流不断成熟这一具体背景,在认知中西方茶文化的客观不同时,就不能脱离合适的文化元素,比如具体的茶叶名称,其中所具有的成熟内涵和文化思维,不仅让我们感受其中所具有的积极理念,同时也能品读具体的文化思维。事实上,在当前茶叶产品市场经营建设不断成熟背景下,我们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文化思维甚至文化要素来进行产品的沟通与交流。就整个茶叶名称翻译活动的实施状况看,良好的翻译机制和思路,能够对茶叶名称的本质内涵进行最全面传递,同时在实施具体的翻译活动时,也实现了文化差异的最全面表达。在进行茶叶名称翻译活动时,要注重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尤其是要注重翻译内涵的诠释和表达,通过融入文化理念的价值内涵,从而让社会大众更好的理解具体文化产品元素所具有的茶元素内容。
5结语
在文化融合背景下,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而相对于文化的多样性看,中西方文化的融入机制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客观而言,良好的文化融合趋势,不仅是世界文化机制发展的重要趋势,更重要的是这也是整个文化体系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张国扬.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唐代边塞诗的意象再现研究——以岑参和王昌龄的诗为例[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4,(01):151-153.
[2]肖福寿.中西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场理论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3):101-103.
篇5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西方,语言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概述
这里所指的文化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它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历史传统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是由于两地地理环境的不同。中国地理位置相对闭塞,北临高原,西接沙漠,南被喜马拉雅山隔断,只在东面临海,这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中华民族追求稳定和谐,而缺乏冒险开拓精神的性格。英国和美国都是临海国家,尤其是英国,作为一个岛屿国家,四面临海,这样的海洋地理环境形成了英国人开拓冒险的精神。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工业革命兴起较晚,小农经济的劳动方式要求人们相互合作,因此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很强。西方工业革命发展历史长,机器化的生产打破了人们协作劳动的方式,个人的能力开始凸显,因此西方人的个人主义,创新意识很强。受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哲学的浸染,中国人历来就注重仁义,礼让以及中庸之道,注重宏观上的感觉而轻视具体的逻辑分析。西方文化形成之初,既在希腊文化时期,哲学和逻辑学就已经形成,西方历史上哲学家更是人才辈出,因此西方文化思辨和逻辑分析色彩很强。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英句式结构的影响
中西思维差异在中英句式结构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汉语是意合语言,句式结构呈现“竹枝结构”的特点,而英语是形合语言,句式结构呈现“葡萄枝结构”的特点。汉语句式如行云流水,不注重句子结构内部的逻辑链接,跳跃性较强,而英文句式如连环套,句子内部之间逻辑联系紧密。
2.1 从汉语的句式结构看中国文化
中国人的思维是形象的,直观的,这种思维模式使汉语产生了大量的量词,这种量词使得汉语的表达更加具有图像的效果,而不像英语表达那样抽象化。例如在英语中的"a cow", "a dog", "a bird"在中文中就成了“一头牛”,“一条狗”,“一只鸟”,量词的使用直观地反映了动物体积的大小和形状特点。汉语的语意是靠词语的语序排列而形成的,不像英语那样具有严格的语法标志,从而使得词语的语序比较灵活。例如“有啥,吃啥”和“吃啥,有啥”,词语完全一样,由于词语位置的置换语意就大不相同。汉语里边没有固定的句式结构,要把汉语总结出向英语中的七个基本句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诗歌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完全是名词的组合,但是中国读者却能体会到一副诗情画意的图景。这在英语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2.2 从英语的句式结构看西方文化
西方人重视逻辑分析,因此英语的句式结构呈现非常严密的逻辑结构。英语中有大量的语法标志来表明句子的各个成分,像各种从句,丰富的连词等。因此英语中词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因为有严格的语法标记表明它们在句子中的成分。英语中有汉语中缺失的定冠词和不定冠词,这也是西方人逻辑思维的一个体现。例如"a cat makes life wonderful"和"the cat makes life wonderful"所指的意思就不一样,第一句指任何一只猫,而第二句则特指和说话人有特定关系的一只猫,而汉语的表达“猫使生活变得美好”则不会引发这样的逻辑分析。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英言语行为的影响
言语行为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问候语,赞美语及其对赞美语的反应。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定的问候语,由于问候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之高,因此它反映的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赞美及对赞美语的反应同样也能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
3.1 从汉语言语行为看中国文化
在汉语中,最常见的打招呼的方式是“吃饭了吗?”“你吃了吗?”。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在西方人看来其实问的是比较个人的,私密的问题,但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友好的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民以食为天,因此饮食问题成为人们生活中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这种对饮食的关心自然就体现到日常的语言中来了。中国人在受到别人赞美时,第一反应一般都是“哪里哪里?”或者是“过奖了”等辞让的话语,一般不会欣然接受赞美。这种反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人重视谦逊的美德和低调的做法。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强调一种集体观和中庸观,不欣赏个人出头的做法,因此谦逊就成了中国人所普遍认同的一种美德,若是欣然接受赞美,反而会被认为是骄傲的表现。另一方面是由于在中国文化中,为了顾全别人的面子或照顾别人的感受,赞美有时只是一种客套的说法,因此被赞美者由于很难分清楚到底哪种才是真正的赞美,只好一律采取辞让的态度。
3.2从英语言语行为看西方文化
在英语中,美国人打招呼一般用“Hi!”,“Hello!”或者“How are you?”等比较笼统的表达,因此用这种表达可以避免涉及到私人问题。这反映了美国人个人感比较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不喜欢和陌生人交流私人的事。而英国人则一般在打招呼的时候谈论天气,如“It is a fine day, isn''t it?”。这是由于英国独特的气候决定的。英国四季多雨,阳光普照的日子较少,因此人们对晴朗的天气十分渴望,这种渴望反映到语言中就使得人们愿意谈论天气。在英美国家,当一个人被赞美时,一般都会欣然接受,直接说“thanks”。这体现了西方价值观念中的个人主义观,人们都希望能从集体中脱颖而出,获得别人的关注。这种个人英雄观使得西方人乐意接受别人的赞美,而且把这种赞美看做成功的标志。
结论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由于文化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需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的进行,另一方面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也能起到促进作用。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因此学习于一门语言要将其与所在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这样,所学的语言才能在实际的交流中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安德,杨元刚. 英汉词语文化对比[M]. 武汉:武汉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兴. 语言与思维及文化的关系[J]. 西安外国语学报, 2001
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语言与文化差异;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269-01
高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提出这样的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事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英语教学最终目的是发展交际的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在日常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多数教师仅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运用较地道的英语进行交流。英语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丰富教学的资源,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有意识的跨文化教育。
一、中西方语言与文化方面的差异
在跨地域、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的双方如果不了解对方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 就很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导致交际失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东西方语言与文化方面的差异。
1、东西方在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熟人相遇后一般性的问候语是:“要去哪儿?”“吃饭了吗?”如果把这些翻译成英语问候西方人,西方人听后的第一反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或者是“Have you eaten yet?” 对方可能认为这是对他发出邀请。西方人见面后的问候语是“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ce to meet you.”“How are you? ”等。在西方人的文化意识中,个人的年龄、 地址、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是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随便问及。
2、中西方在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不同的语系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同一件事情的语言顺序的表述上则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汉语表示时间或地点,顺序一律由大到小,英语中的表达顺序则是从小到大。例如,东方人说“2013年4月15日”,而在英语中却说成“April 15th 2013”或“15th April 2013”。两者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
3、东西方在民族文化、方面的差异
语言的发展往往受民族文化和的影响。语言是历史悠久文化遗产的传承,深深的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在西方文化中,由于人们非常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因此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于俗语和谚语中,并把人比作狗。如:Love me , love my dog. A lucky dog等。中国人虽然也欣赏狗的忠诚但是更多的是对狗的蔑视,也就有了“走狗”、“狗东西”、“狗急跳墙”等说法。
教师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必须重视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对比。只有对这种东西方文化差异性有了足够的重视,就可以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摆脱母语文化的影响,准确的传达和接受语言载体的所有信息,实现学习语言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中落实新课标,转变教师观念,树立新理念
在我国的教学体系中,外语的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而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又把重点放在了语法和词汇的教学上,学生就失去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实际运用的机会,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要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如打电话的时候,西方人常说,“Who is that speaking?”(你是谁?),“You are wanted on the phone.”(有你的电话)等,这些在表达方式和用语都与汉语有极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充分则反映出不同文化的特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存在的差异,让学生在通过对比两种不同文化的过程中,养成得体、恰当、合适的使用语言的习惯。
1、运用多种手段,创造氛围,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
东方人想要把英语学好,就要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的为学生创设语言学习与交际的氛围和环境。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如西方国家的行政划分、地理概况、山川河流、风土人情等相关信息和图片,形象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的实际操作和运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利用教材进行“文化渗透”
篇7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差异
近些年,伴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问题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广泛地关注。众所周知,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当中,并影响着人的具体行为。价值观不同,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选择也会有所不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具有很大的差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现实中,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差异容易激发矛盾,使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处于对立甚至是剑拨弩张的状态。这种现状,严重背离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的研究,以缓和国与国之间的紧张态势,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发展。基于此,本文以中国与西方为研究对象,对其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问题作了详细地阐述。
1.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的主要表现
在现实中,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对其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形成对相关问题的正确认识,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本文对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表现作了如下概括:
1.1行为模式差异
众所周知,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模式。思维模式不同,行为模式也会有所不同。在中国,人们提倡“三思而后行”,做事谨慎小心,考虑问题细心周到,对人要以诚相待。而且,中国人将有野心视为一种不可取的行为。而与此不同,西方人将有野心视为一种积极的行为模式。在西方,孩子从小就接受自信与自立教育,使人们养成了“进攻”意识,这种意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果断、直接、有野心。
1.2家庭观念差异
在现实中,中西方的家庭观念差异很大。而且,这种差异表现地特别明显。在中国,人们特别重视亲情,自觉地遵守三纲五常。对待父母,人们要孝敬,尽量做到百依百顺;对待兄弟姐妹,人们要同心协力,互帮互助,共同克服一切困难。在中国的家庭中,亲情的氛围异常浓厚,家庭成员之间缺少隐私。此外,中国人对待客人,视如家人,讲究一团和气。
而在西方国家,家庭观念就稍显淡薄。在西方人的眼中,家是一个私人领域,各自卧室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出入。而且,在西方家庭里,长辈与晚辈间可直呼其名。再有,西方家庭的孩子成年以后,就会搬出去自己住,过独立自主的生活。此外,在西方,亲人的概念划分地较为明确,有的家庭在就餐时还会各自付款。
1.3人际关系差异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的影响下,中西方的人际关系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特别重感情;而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更重视实际。具体而言,在中国,儒家思想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较大。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中国人提倡“仁”与“礼”。其中,“仁”是指做人的基本标准,向人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而“礼”阐述了人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在规范人的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仁”与“礼”的有机结合,实现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和谐。进一步讲,“仁”主张尊尊亲亲的人际关系。而且,受封建思维的长期影响,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特别重视社会与情感因素,“长幼有序”与“朋友有信”是他们一贯奉行的人际关系原则。
受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西方人还养成了自由、独立、直率、冒险的民族性格。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西方人提倡人人平等。即使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可以为追求平等而进行竞争。与此同时,西方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去过多地考虑情感因素。与中国相比,他们更加注重公事公办。在处理问题上,即使双方存在亲属与朋友关系,也可以不讲任何情面。在物质分配的问题上,他们秉承公平与公正的原则,不会因为一些特殊关系而偏袒一方。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在这里,我们只是以中国为参照物,相比中国而言,他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单纯而已。绝大多数西方人不会拿“人情”去交易,去谋求各种不正当的利益。在西方,他们也爱好交友,对人热情大方,为人处世上重视礼数。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辩证地看,考虑问题要全面。
1.4语言表达差异
语言表达是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的重要表现形式。这里所说的语言表达,主要包括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两个方面。首先,在口语表达方面,中国人显得既含蓄又排外,而西方人却表现地直接与简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思想观念差异导致的。在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而儒家思想又以“礼”与“仁”著称。在此影响下,中国人口语表达就表现的谦虚而谨慎。而在西方,人们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更大,再加上自身果断与直爽的文化特性,使得他们的口语表达显得开门见山。例如,同样是获得别人的赞扬,中国人会说“哪里!哪里!”,而西方人却说“非常感谢!”这充分说明,直接与含蓄是中西方口语表达的最明显差异。
而在书面表达方面,汉语非常重视用词,强调用词的严谨与含蓄。而相对来说,汉语对句式的要求就显得比较宽松。与此不同,西方语言特别重视句式,强调以形统意。此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喜欢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而汉语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与模糊性,这正是这种习惯在语言上的表现。同时,汉语讲究隐性连贯,在造句上少用甚至不用连词。这说明,与西方语言的以形统意不同,汉语注重以神统形。而在西方,人们却喜欢从个体上把握事物。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认识与理解事物的目的。以英语为例,它强调句子的结构。一个句子只有符合主谓结构,才能满足句子的基本结构要求。我们通常所说的简单句,就是只有主谓语的句子。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复合句,是在主谓结构的基础上添加一些附属结构,如连词、介词、副词等等。与英语不同,汉语有些时候可以省略某个主语或谓语。即使如此,它也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1.5知识获取方式差异
在知识获取方式方面,中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通过观察事物,在观察中发现事物的联系与区别,进而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也就是说,中国人是通过演绎的方式来获取知识的。
而对西方人来说,他们将事物看成个体,通过对个体联系与区别的分析,实现认识事物的目的。换句话说,西方人是通过分析的方式来获取知识的。此外,在认识过程中,中国人注重整体观察、审美情趣、直观经验。而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与伸缩性。而西方人在认知过程中更强调理性,其思维方式则具有直线性分析的特点。总之,演绎与分析是中西方在知识获取方式方面最显著的区别。
2.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的成因分析
国与国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这是毋容置疑的事实。但是,这种现实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经济、历史发展与思维方式是三项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这三项因素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
社会经济因素。在现实中,社会经济发展不仅带来物质条件的改善,而且也引起了文化观念的变化。在工业革命之前,西方社会经济还远远落后于中国,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尤其是在封建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国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化成就,并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在这种情况下,统治阶级开始加强文化统治,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统治工具。长此以往,人们逐渐变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思想文化出现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的局面。而与此不同,经过工业改革的洗礼,中西方的社会经济地位发生了颠倒性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经济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而且这种差距还越拉越大。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影响下,西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和发展。而中国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外来侵略带来的文化腐蚀,使得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呈现出严重的落后态势。由此可见,中西方社会经济的差异,是造成中西方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历史发展因素。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对中国来说,它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二千多年的封建历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例如,中国人尊崇尊老爱幼,强调安分守己,重视个人身份。在这种文化底蕴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一些特定的价值观念,并得以传承与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它们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与三次工业革命的洗礼,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思想也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在这种历史发展的影响下,它们形成了倡导自由平等与个性解放的价值观念。可见,中西方历史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造成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思维方式因素。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思维方式不是凭空产生的,而要受到民族哲学基础的影响。在中国,儒学、道学与佛学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地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持续性,在短时间内很难消除或者根本无法消除。从这三种哲学思想的角度看,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非常重视悟性。在此影响下,中国人在处理问题上显得比较含蓄,需要经过思考才能真正领悟他的本意。而与此截然相反,西方人在处理问题上却显得比较直接,其要表达的意思也是通俗易懂。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奉行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以及弥漫欧洲的理性主义。特别是理性主义,其注重形式论证,对西方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总之,思维方式是形成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不可忽视的因素。
3.结束语
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总体而言,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差异巨大。中国讲求“利他”精神,注重群体意识;而西方却讲求“利己”思维,重视个体意识。出现这些差异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经济因素、历史发展因素、思维方式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了尽量避免国与国之间不必要的文化冲突,我们必须对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差异的表现、成因、研究对策等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易顶强,艾超.中西方宪法文化的价值观差异比较—以近现代中国的立宪运动为视角[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8(03).
[2]周义龙.中西方人格特征差异成因的文化背景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3]陈静.从冲突走向融合: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方价值观[J].新疆大学学报,2004(07).
篇8
商务英语是实现对外交流十分重要的渠道,商务英语不仅是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还是实现跨文化语言文化交流的根本途径。我国实现对外交流的过程,同样是双方文化传播和交流过程。由于中西方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直接对商务英语翻译活动产生了影响。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要对东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解,对翻译技巧进行掌握,不管是在用词方面还是在用语方面,均要与东西方文化差异相符,并且善于对东西方文化契合点进行掌握,实现准确翻译。本文就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并且提出翻译的对策。
【关键词】
商务英语;翻译;中西文化差异;影响;对策
文化对语言产生直接影响,而语言是文化的直接反映,因此,想要熟练运用商务英语这门语言,就必须要对对之对应的文化进行了解。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贸易双方存在很大差异,如思想行为、生活习惯、民族传统等。近些年来,我国和西方国家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正因如此,对西方文化进行了解,明确中西文化差异对于商务英语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提升翻译精准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对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翻译策略。
一、商务英语及翻译的特征
商务英语的兴起将国际商业贸易作为前提和根本,商务英语翻译主要用于国际商务贸易的沟通和交流之中。因此,要求商务英语的用词必须精炼,语言必须准确,用语必须礼貌,要求商务英语翻译从业人员,必须要具备丰富的商务知识,此外,还要具备很强的语言文化素养。
1、商务英语的特征
商务英语具有明显的特征,商务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英语的重要分支,不仅依托于文化,还能够有效反映文化。首先,在商务英语中,很多词汇均与西方传统文化紧密联系。这便是商务英语的重要特征:能够体现丰富文化底蕴。同样,正是因为商务英语的这一重要特征,要求从业人员必须要对西方文化进行了解,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不同文化进行尊重,熟练运用商务英语。其次,商务英语具有直接实用的特征。商人的时间便是其财富,正因如此,在运用商务英语的过程中,要求语言必须要直接和精炼,不能够讲废话,也不能多做铺垫,必须要运用最为实用和最为直接的翻译英语,只有这样,才能够对贸易双方诉求进行更加有效和直接的反映,为各自权益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商务英语还要注意表达礼貌,在双方的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必须要运用礼貌的语言,目的在于促进双方合作以及沟通。最后,商务英语还具有专业准确的特征,在通过商务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多数词汇均是专业性的词汇,要求商务英语人员必须要准确用词,并且保证用词没有任何歧义。不管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之下运用什么语言,都必须要保证人们能够理解。尤其是在国际商业活动过程中,国家不同,其风俗习惯和文化均不同。所以,对于同一个词汇会产生不同的意思解读,所以,必须要运用专业性强的商务英语词汇,保证词汇没有歧义。此外,本着方便和简洁的目的,在商务英语中,所使用的大量词汇均为缩略形式,如拼缀词、首字母缩略词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商务文书符合标准并且简洁。
2、商务英语翻译的特征
商务英语翻译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修辞手法以及句式结构复杂。首先,在商业广告以及商标里,商家会使用温馨和简单的语言,运用很多修辞手法。比如同音异义、押韵、双关、拟人、类比以及反讽等,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增加了美感,更提升了语言表现力。其次,在商务英语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本着客观、准确表达这一个目的,往往会运用复杂的句式结构以及长句,尤其是在法律文件以及合同翻译之中。在商务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本着主题突出和逻辑严密的目的,通常会运用从句、长句、被动语态,为了对“头重脚轻”的情况进行避免,商务文书里面也会频繁运用倒装等句式。为了使责任明确,对权利进行解释,同时,避免产生逻辑漏洞,对从业者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影响
中西方均有各自的发展历史,并且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在历史长河中,中西方均形成了十分璀璨和光辉的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政治、社会、地理等诸多因素均不同,中西方之间存在十分显著的文化差异。很多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由于不了解文化差异而导致语言意义扭曲和误解。所以,翻译工作者必须要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首先,思维表达最为根本的途径就是语言,通过语言可以进行思维活动,通过语言也可以表达思维成果。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人们不难发现,螺旋式是汉语思维表达固有的模式,在交流的时候,中方更倾向于循序渐进,喜欢在最后阐述最为重要的内容。而西方思维恰恰相反,他们最典型的模式为直线式,在表达事情的过程中,往往喜欢将事情重要性根据从大到小的顺序来排序。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无法明确这一点,则会将商务活动效益降低。其次,中西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方面,西方国家社会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还是人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西方国家中,已经融入到人们的风俗习惯、处事方式以及行为模式之中。英语中很多短语和词汇均来自于宗教书籍中,比如,很多俗语和格言均出自于《圣经》之中。同样,汉语文化中很多格言和谚语均来自于佛教。此外,中西文化差异还体现在颜色象征认知差异、数字象征认知差异以及动物象征认知差异等方面。基于此,翻译人员要对双方文化背景进行了解,保证翻译具有准确性。
三、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商务英语翻译对策
1、通过对成语的翻译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时代背景之下,国内外商事经贸往来日趋频繁,现实中的经济贸易活动实践对涉外商务英语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涉外经济贸易活动中,语言沟通的顺畅与否往往对经贸合作产生重大的影响,有时甚至直接决定着经贸活动的成败。这就要求翻译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把涉外商贸英语翻译工作做好。在涉外经贸英语翻译活动中,应当注意到商务英语不仅要求较高的英语语言水平和一定的经贸领域的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对文化之间的差异加深认识,力求避免文化冲突产生的不必要的误解与分歧,发挥翻译工作的优势,通过文化交流来促进文化融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文化现象,在语言方面最具特色的即是各种成语的使用。在商务英语领域,成语这一语言文化现象也成为了介绍和推广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在促成商务合作的时候可以用到“投桃报李(giveapluminreturnforapeach)”;在原材料成本增加造成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可能用到“水涨船高(arisingtideliftsallboats)”等。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应当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并将自己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从而更出色地完成商务英语翻译工作。
2、发挥音译法的优势
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商务英语翻译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将一种语言逐字逐句地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且还应当对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加以分析,并力求通过语言文字的转化来促使不同的文化背景相互渗透与融合,以实现不同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上的平衡。音译法是英语翻译中的常用技巧之一,运用音译法可以将英语的发音加以保留,避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因发音不同而形成理解分歧。特别是在对产品商标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对音译法加以灵活运用,则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Bens(奔驰),汽车商标,汉语译做奔驰,寓意高性能的汽车奔驰在道路上;Crest(佳洁士),牙膏产品,使人形成“干净整洁”的意象;Lego(乐高),拼插积木品牌,让人联想到小朋友快乐地拼插积木,越搭越高的场景,这些都是灵活运用音译法的典型范例。
3、合理使用商务格式语句
在涉外商务贸易往来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商务活动实践,往往形成了一些常用的格式化语句,这些语句使用固定的形式,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使特定事项得到更为得体且明确的表达。尤其是在商贸往来信函之中,如果加以灵活运用,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Wouldyoupleasereplytothise-mailifyouplantoattend?(若您有意加盟,请赐回信。)”;“UnfortunatelyWehavetosaythat,sincereceivingyouenquiriesonthesubject,ourviewhasnotchanged.(非常遗憾,但我们必须告知您,自收悉您的询问以来,我们的看法都不能转变。)”;“WewouldappreciateitverymuchifyouwouldsendmeyourreplybynextMonday.(若可以在下周一之前收到您的回复,我们将感激不尽。)等等。
4、适当添加注释
有些语言现象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遇到此种情况,则仅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直译往往难以令人充分理解,这就需要适当添加注释来使语意更为明确和清晰。例如:“costanarmandaleg(花费了一条胳膊和一条腿——极为昂贵)”;“toomanyironsinthefire(火炉上放了太多的熨斗——要办的事情太多,忙不过来)”等。通过添加注释的方式,既可以充分保留原文的意思,又可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理解困难。
四、结语
综上,商务英语翻译并非单纯交换各种语言,更是对内容、信息、词义等的交换。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忠实语义,实现功能上可被接受和对等,文化对等等诸多目标。由于西方与东方的文化传统不同,所以,出现了很多文化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些文化差异,对商务活动翻译准确性产生了限制。但是,中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具有契合点,要求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必须要找到该契合点,并且对其进行准确了解和运用,从本质上提升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
作者:王彦悦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志华.跨文化视角下英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的策略研究——从跨文化的视角切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08:60-62.
[2]程晓云.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汉译英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12:43-44,46.
[3]许小祥,邵亚奇.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翻译时词序及句子结构的影响[J].海外英语,2014,21:246-247.
[4]王晓冬,罗黎.文化差异影响下的中美商务谈判策略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48-51.
[5]卢晓春.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谈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J].学周刊,2015,08:20-21.
篇9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通常被看作是世界上两大主要的文化体系,在方方面面的差异中,最为主要的还是在中西方思维方式上的体现。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做过这样的概括“:东方人与西方人在表达习惯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东方人喜好含蓄且委婉的表达,讲求意境和深层含义;西方人,喜好全面且直接的表达方式,讲求事实和分析。曹世潮对此也有详细的描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追求思维的延伸、扩展,注重内向的、精神的、意境的,它的特点在于情感的舒展和收缩,在于对内在心灵的把握,关乎心胸……而西方的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相,它更理性,更注重依靠事实、论据来阐明对事物的认知和推理……”因为文化差异的关系,产生了不同民族对相同的客观现象和社会存在产生不同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很多时候是通过言语交际表现出来的。仅从词汇方面就可以体现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例如,在中文当中,关于父辈女性长者的称呼有“姑姑,姨妈,婶婶,舅妈”,而同样的称谓表达,在英文中都可以用“aunt”一词概括。相对比之下,中国文化在表达时更加注重长幼有别和亲疏远近,而西方文化则宽松许多。当然,这些血缘关系并非“我有人无”,其实英语国家也存在,只是英语对此不加以详细区分罢了。中西方文化在称谓表达上的这些差异是有其原因的:宗法等级社会在中国历史上延续的时间较长,宗亲、等级、尊卑观念在汉语文化中比在英语文化中牢固得多。中西方文化的种种差异简单并直接地通过汉英两种语言就体现了其对应关系。从语法学方面来看,汉语是隐性(convert)语法的语言,而英语是显性(overt)语法的语言。详细而言,汉语更讲究语感,重意境和引申意义,即一句话表达的内在含义,句式多为主动句,强调内容和情感;而英语注重逻辑思维,更重形,讲究说话“有凭有据”,“有一说一”,强调所说内容的规范严谨,句式多用被动,语调相对平直。此外,文化差异也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如:地理位置、国体政体、历史、宗教等。如英国多面环海,英语中很多词和海洋有关。说“挥金如土”,英国人说spendmoneylikewater。而英文当中drinklikeafish,翻译成中文就可以是“牛饮”,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农耕和畜牧业的文化传统。
二、文化语境影响交际过程
篇10
关键词:文化差异 电影片名翻译 思维模式 价值观
电影片名的语言风格和命名惯例,体现了中国和西方之间的表达差异。中国人倾向于使用动词,西方人倾向于使用名词而且命名较为简单、淡雅。
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同影响着中西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了影片片名的区别:中国电影名较为重视中国文化,对比西方类似电影的命名原则,就不难发现西方文化更加注重科学文化。
对比中英文电影片名,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中国和西方的价值观差异。中国电影更喜欢使用整体和抽象的思维方式来命名,西方文化思维却侧重于部分和具体的人物或事件。
中国人喜欢使用含有动词的电影标题,如《十面埋伏》,《卧虎藏龙》等,简洁且易理解。西方电影片名往往强调“the”,如《The Godfather》、《The Silence of the Lambs》等。
文化的差异也使语言不同。中国电影的标题更偏向爱的象征或诗意的标题,而内敛自然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影片的标题不注重古朴、典雅的片名会影响到电影的传播,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花样年华》、《子夜》等。在西方,电影标题的表面处理常常是与众不同的人物名,电影片名有时只用单词或短语,但是在这些单词或短语后隐藏的是西方文化,如《丽贝卡》、《哈姆雷特》、《洛丽塔》等。
《阿甘正传》1994年在美国上映的时候,一周的票房记录达到100万美元,最终以国内票房300万美元、全球票房6.75亿美元票房而创造了一个奇迹,并获得13个奥斯卡奖提名,6个奖项。这部电影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丝毫不亚于美国,其原因和翻译的《阿甘正传》有很大的关系。鲁迅有一本小说叫“阿Q正传”,把这部电影的名字翻译为《阿甘正传》更符合中国文化的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留下想象的空间,这让影迷们迫切地希望知道阿甘是何许人也。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一点,1988年上映的电影《末代皇帝》与《最后的武士》有着相同英文片名的,虽然该片描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但中文翻译避免了使用这个简单的表达。《最后的武士》讲述了19世纪后期日本武士阶层命运结束,而《末代皇帝》确实是纪录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君王的命运轨迹。同样,中国电影想要走出去,也需努力在自己的电影标题中做文章。《大话西游》系列电影是有相当数量的影迷心中的经典电影,电影与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有同样的故事背景,却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因此,片名的英文翻译是《Pandora’s Box and Cinderella》,虽然对应不是那么准确,但我相信电影更容易被西方的影迷接受。
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人讲究文字的词序、语法或语义关系,而西方文化重视的是句子结构、语义准确和语言逻辑。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及生理差异,东西方人的思维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电影片名给观众的的情绪感觉更加精细化,如《无间道》、《不见不散》、《霸王别姬》,而西方电影片名往往会简短一些,如《简爱》、《芝加哥》、《哈利·波特》等。
引进西方电影的目的是满足观众的需要,而为了满足观众的理解要求,中国电影片名的翻译也需要吸收异国文化意识中的先进思想,从而进一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加强交流与合作。中西方的政治历史、地理环境、习俗及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在文化认同还是在对自然的了解上有许多差异。电影是文化的载体,它不可避免地反映其各自文化的个性特征。例如,中国电影更喜好空灵、诗意的标题,但英文电影更强调人格独立,所以经常使用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或故事情节来命名的元素。片名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切换,也要根据不同文化来改造。在翻译中,译者应力求准确传达文化信息,考虑到中国观众的接受程度,以避免误译破坏文化价值,并最终影响到观众对整部影片的理解。例如电影《The Third Man》,如果我们简单地翻译成《第三者》,中国观众会觉得这是一部家庭。事实上,这部电影是指讲述一个意外活下来的的目击证人的故事。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重视抽象和整体,而英语国家思维侧重于部分和个体。思维模式对语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对相同的颜色的不同认知:褐色的糖(红糖)、善意的谎言(谎言)、白色的大象(无关紧要的东西)。下面举例的电影片名翻译确实考虑到了思维模式的差异而采取了灵活的翻译方法:《You can Take It with You》意译成为《浮生若梦》,《Rebecca》被翻译成《蝴蝶梦》,这些翻译更好地体现了电影的主题。由于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在中西方文中各种事物有各自不同的含义。中西方“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差异,这就需要在电影片名翻译中解除不必要的误会。中国生活《龙年警官》翻译《警官在1988年》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在西方文化中不仅没有生肖,而且龙是一种神秘的、巨大的、口吐火焰的爬行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同样,电影《龙的心》根本就没有翻译成《Dragon Heart》,翻译为《魔龙传奇》更合适。
和文化典故的差异也造成了电影片名的差异。《Seven》是一部经典的美国惊悚电影,电影片名是根据屡次出现在《圣经》等宗教书籍和文献中的基督教天主教会的七宗罪(暴食,贪婪,懒惰,欲,骄傲,嫉妒和愤怒)而来。如果你只从字面上翻译成《七》,中国观众是很难理解的。在中国的文化传统,莲花始终是与美丽迷人联系在一起的。影片《Bathing Beauty》翻译为《睡莲》自然而且适当,充分展示了文化意义,也迎合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心理,更加忠实于原片的文化内容。
- 上一篇: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 下一篇:电脑硬件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