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篇1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地位 出口企业 国际贸易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关系,并对出口企业参与未来国际贸易竞争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2010年5月28日,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结束,中美双方商定,将通过中美商贸联委会以一种合作的方式,迅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第二十一届中美商贸联委会将于2010年下半年召开,美国可能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待遇。

一、市场经济地位的概念

所谓市场经济地位(MarketEconomyStatus,简称MES ),是一个经济学名词,主要指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在整体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一般可区分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和非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地位是反倾销调查确定倾销幅度时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关于倾销的定义是: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到另一国,并对进口国相关工业造成了损害的行为。对被裁定为倾销的企业,进口国可根据成本与售价的差价,对其惩罚性地征收高利率的关税。

在国际贸易中,市场经济地位决定了出口企业在面临反倾销诉讼时的境遇,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解决贸易纠纷时的技术操作层面,也就是第三国替代原则。按照规定,如果一个国家属于非市场经济地位,反倾销案件的发起国可以不使用被调查国的自身数据来计算产品正常价格,而将引用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象(即替代国)的成本数据来计算所谓的正常价值,进而确定倾销幅度,而不使用出口国的原始数据。如20世纪90年代,欧盟对中国的彩电反倾销,就是将新加坡作为替代国来计算我国彩电的生产成本。而新加坡当时的劳动力成本高出中国20多倍,中国的产品自然被计算认定为倾销,从而遭受不公正待遇。市场经济地位只是国际贸易中用以制约“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工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建立市场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争取各国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将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市场经济地位的背景

在2001年最终签署的中国加人世贸组织议定书中,中国是以“非市场经济国家”身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WTO )。世贸组织议定书第巧条规定:“如接受调查的生产者不能明确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该世贸组织进口成员可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此项规定“应在加人之日后巧年内终止”。也就是说,中国巧年内不自动具有市场经济地位。要取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需要得到进口国的承认。

在2016年之前,世贸相关成员国在反倾销调查中,可以不采用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而是选用第三国(替代国)价格,计算中国反倾销涉案企业的倾销幅度。这一条款对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调查时,处于不利地位。被选择的替代国的产品生产成本往往高于中国企业,不能反映中国产品的实际情况,中国企业极容易被贴上倾销的标签。进口国在选择替代国时,往往故意采用高于我国国内价格的替代国价格,这样可能本来不存在倾销却被裁定为倾销,或者本来倾销幅度较小却被裁定为倾销幅度较大。这种做法使中国企业在应诉部分国家反倾销调查中遭受到不公平待遇,拿这种不公正的做法去裁决中国企业进行了倾销,处以高关税或其他方面的保护措施,使中国产品不得不退出当地市场。

如美国对华彩色电视机反倾销案中,选择印度为替代国,印度彩电的平均原材料价格是中国的6倍,这直接导致中国彩电的生产成本被高估,得出中国彩电倾销度为84.17%。而我国彩电业是开放较早、市场竞争充分的行业,价格是由市场供需情况决定的,用印度的市场价格来衡量中国彩电生产价格是很不公平的,客观上鼓励了一些国家运用“市场经济条款”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由于其他世贸成员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使得中国出口企业在国外反倾销调查时处境不利,征收高额反倾销税,使企业出口产品无利可图,以至于失去已有的市场。

如果一个国家未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进口其产品的国家就会使用甚至滥用反倾销调查手段。这一条款一直是我国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软肋,也成为其他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实行反倾销调查,制裁中国出口企业的重要手段。

目前,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反倾销案件针对中国,并且中国已连续15年位居反倾销调查国家之首。2006年至2009年,仅美国对华反倾销涉案金额即超过60亿美元,中国企业被迫多支付数亿美元的反倾销关税。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出口,降低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影响了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正常贸易。在147个WTO成员中,这种歧视性待遇的适用对象只有中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人,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新西兰在2004年率先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意味着中国在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首次取得突破。截至目前,已经有97个WTO成员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许多国家对中国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成就的认可,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可。

三、市场经济地位的利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一大出口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外贸出口,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是对客观事实的承认,也是实事求是的做法。

市场经济地位不仅是眼前利益的问题,更大的意义在于经济发展的方向问题。即使美国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并不意味着中国的贸易环境就会大幅改善。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总量在缩小,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出口对拉动本国经济复苏的作用,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贸易摩擦不会减少。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达成共识,对中美双方皆有好处。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中国出口企业反倾销调查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反倾销诉讼的中国出口企业能够获得公平对待,但是可能增加反补贴调查的威胁。按照WTO协定,如果承认了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地位,该国不应该再采取补贴措施。与此同时,美国有理由对中国产品生产过程中各种价格因素进行调查。无论从国际贸易环境方面还是国内政策调控方面,都将要求减少出口补贴。

美国高层已经认识到对华贸易逆差的一个关键症结在于其自身设定的出口限制,未来双方在非核心技术合作方面将面临拓展空间。美国高科技企业的对华出口管制将会进一步放宽,美国对华出口将会有较大增长,可以促使美国经济复苏、扩大就业。

在中美双边投资方面,中国同意外资参与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节能和环保产业,并扩大这些产业向外资开放的领域,将促进我国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我国企业采取的对策

总体而言,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这是大势所趋。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出口战略,开始从一个消费大国向出口大国转型,计划在5年内使出口额翻番,通过出口来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确保美国国际竞争力。

篇2

关键词:反倾销;反倾销会计;竞争对手会计;会计规则;会计要求

中国已成为国际滥用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每年因国外的反倾销与倾销所造成的损失达800多亿人民币,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应对国际反倾销与倾销需要有一个会计举证的诉讼支持系统和一个反倾销会计的信息平台。很多时候,应对国际反倾销诉讼是需要谋略的,需要我们能够恰当运用“会计保护机制”和武器捍卫自身的利益。如果说在一个已经法制化的世界经济中,律师捍卫着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那么会计不仅捍卫我们的合法权利,并且维护着我们的经济利益。如何正确解读国际反倾销中的若干会计问题,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需要和掌握会计“国际先进技术”的需要。

一、国际反倾销与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兴起的贸易大国,随着贸易的发展,我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大幅度增加,主要反映在一些国家针对“中国制造”的歧视性反倾销。从1979年我国第一次遭受外国反倾销调查,截止2002年底,国外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案件已有511起,平均每年20多起。近两年呈增长趋势,每年都在30起以上,有时可达四五十起,涉案产品达4500多种。中国出口产品在西方国家市场上遭遇反倾销阻击的同时,外国产品又在中国市场进行大规模的低价倾销,对我国市场所造成的危害性日益显露。若照此下去,我们不仅将丢掉众多的国外市场,而且国内市场也将遭受严重冲击,相应产业效益下滑,停产,工人下岗失业,让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中国企业和每一位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感到说不出的痛心。我国在建立与自由贸易相适应的市场保护机制方面相对缓慢,特别是对反倾销会计等符合国际规则的自我保护措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国际倾销与反倾销的斗争中,西方国家通过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在反倾销诉讼中所拥有的会计优势、人才优势是我国所无法比拟的。严峻的国际反倾销形势,需要我们按国际通行办法建立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

在国际反倾销诉讼中,无论是应诉还是申诉都离不开会计这个支持系统。毫不夸张地说,会计是反倾销诉讼中的一个关键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应对国际反倾销的瓶颈主要是缺少一个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这是我国企业赢得反倾销诉讼的最大障碍。“反倾销会计”是指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反倾销法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就反倾销中的问题提供会计支持,进行会计规避、会计举证、会计调查、会计鉴定的活动。从反倾销会计的概念可以看出:反倾销会计其实是用来保护自己的一种会计手段,是确保自由贸易条件下公平竞争的安全阀。谁懂得了这个“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谁就可以用它来保护自己。作为会计从业人员,我们有责任、探讨并建立我国的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中国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出口企业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出口企业的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在于配备反倾销会计人员、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执行反倾销规避、应诉、提起等会计业务。反倾销规避会计和反倾销应诉会计主要是实施出口产品反倾销会计保护,而反倾销提起会计是实施进口产品反倾销会计保护。

2.行业商会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行业商会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在于建立行业商会反倾销会计信息中心,在出口产品反倾销规避、反倾销调查的应诉和进口产品反倾销的调查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政府机关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政府机关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在于解读国际反倾销法中的会计规则,建立我国产业损害经济指标的会计预警机制,以及反倾销核查会计。

4.中介机构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中介机构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提供的反倾销国外应诉准备、反倾销国内申诉、反倾销国内应诉的会计服务业务,发挥注册会计师和律师在反倾销中的作用。

二、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与竞争对手会计

应对国际反倾销,必须知彼知己,除规范自己的财务、详细记录产品的成本核算以外,还要了解进口国的情况,掌握竞争对手的相关证据,需要有一个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信息平台。国外的公司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应对反倾销的形势,都纷纷启动了竞争对手会计。竞争对手会计是以权变管理思想为指导,始终贯穿“知己知彼”这一核心战略思想,通过各种管理搜集和竞争对手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应对国际反倾销的一种现代会计管理方法。我国的出口型企业也应该建立竞争对手会计,竞争对手会计一般包括国内竞争对手会计和国外竞争对手会计两部分。前者主要是为了掌握国内竞争对手的情况,为协调好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避免引发反倾销诉讼;后者是为了掌握国际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帮助企业营销定位、应付竞争局面和规避、迎战国际反倾销诉讼。在国际反倾销领域,我们更需要的是后者,主要发挥两大作用:其一,监测公司国外竞争对手的营销情况,为规避和应对反倾销诉讼服务;其二,为应诉企业选择合适的“替代国”提供了依据。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国家仍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必须要用“替代国”的办法来确定倾销或损害。我方能否胜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一个合适的“替代国”,并迅速考察该替代国有关企业的成本构成和销售价格。在以往的反倾销案中,我们大部分精力放在这一方面。如果我们的出口企业建立了境外竞争对手会计,在平时就积累了境外主要竞争对手的财务信息资料,一旦涉诉,就能根据竞争对手会计信息平台的指引,选择对我方有利的具体替代国方案并进行充分的会计举证。

应对国际反倾销需要国外竞争对手会计,那么我们该怎样来搭建境外竞争对手会计信息平台呢?关键是要解决竞争对手会计要搜集哪些信息,通过哪些渠道来获取信息,获取信息有哪些方法。我觉得有以下四点必须注意:

1.企业境外主要竞争对手的确认。每一个企业总是归属于一个或几个产业部门或行业,而在一个行业,由于各个企业的优势不同,会形成彼此间的竞争。作为一个国际化经营的公司,必须了解国际上的主要竞争者。在倾销与反倾销的斗争中,企业首先应明确与自身处于同一产业、生产相似产品、挤占同一市场的主要竞争者。通过竞争对手会计为每个值得关注的竞争对手创建一份信息档案,在财务部门内组建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信息档案的维护和更新。

2.竞争对手会计要搜集的信息。竞争对手会计信息是关于产业竞争者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意在“知彼”。一般从应对反倾销的角度来搜集有关信息:(1)竞争对手相同产品的原产地或出口的分布情况,以及与这些产品销售有关联的企业;(2)竞争对手产品的生产成本要素、成本结构、费用开支、市场份额、经营策略等财务与非财务信息;(3)竞争对手产品在本国市场的销售价格及在第三国市场的销售价格、销售数量情况;(4)竞争对手产品在与我方竞争市场上的销售价格、销售数量情况。

3.竞争对手会计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渠道是多样的,主要来源渠道包括:政府统计公告、行业分析报告、行业协会资料、行业专家顾问的咨询报告、贸易报道、公司公开财务报告、竞争对手广告、产品技术分析、共同的供应商和顾客、竞争对手的前雇员等。信息搜集工作可由本企业的信息机构和财会人员完成,也可雇佣企业外部专职化的管理咨询机构去完成。

4.竞争对手会计获取信息的方法。获取竞争对手成本、销售数量等信息,可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市场信号(Market Signaling)、拆卸分析法(Tear-downAnalysis)、价值链分析(Value-chain Analysis)等一些专门的方法技术。

通过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和竞争对手会计,解决两大问题:一是通过会计来加强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等内部会计资料的积累,结合反倾销调查做好有关资料的收集,做到有备无患,一旦涉诉,能迅速进入“备战状态”;二是通过会计搜集外国产品在我国市场倾销的信息,就外国产品在我国市场的倾销进行会计预警,为进行反倾销申诉而举证,在国内产业保护方面发挥作用。

三、国际反倾销法会计规则的解读及指引

为何中国企业不断遭遇国外反倾销诉讼?从会计的角度分析,我国缺乏对国际反倾销法会计规则的解读是一个诱因。在WTO这个多边贸易体系中,要求的是“在规则中游戏,而非游戏规则”。对于反倾销会计规则的理解深刻与否,事关规则的遵循以及自己在自由贸易体系中合法利益的保护。国际反倾销法主要包括:《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规定》、《关于实施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的协议》(以下简称“WTO反倾销协议”)、《WTO反倾销委员会关于反倾销调查资料搜集期间的建议》、《1995年12月22日欧共体理事会关于抵制非欧共体成员倾销进口的第384/96号规则》①(以下简称《欧盟反倾销规则》)、《美国反倾销法》等等。国际反倾销法有关会计规则的内容及其解读、指引,在此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于反倾销调查接受企业会计记录的条件

面对国外的对华反倾销调查,我们应诉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会计举证,能否直接引用我国出口企业的成本会计资料。《WT0反倾销协议》和《欧盟反倾销规则》等国际反倾销法都规定了反倾销调查在确定成本时,可以有条件地接受企业的会计记录。在国际反倾销法中对此问题有以下规则:

1.《WT0反倾销协议》第2条:“成本通常应以被调查的出口商或生产者保存的记录为基础进行,只要此类记录符合出口国的公认会计原则并合理反映与被调查的产品有关的生产和销售成本。”

2.《欧盟反倾销规则》第2条第5款:“如果被调查的当事人所保留的记载符合有关国家普遍接受的会计学原则,而且表明这些记载合理地反映了与被审议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有关的成本,通常应根据这些记载来计算成本。”

上述规则可以这样解读:在确定产品成本时,是有条件地接受被调查的出口商或生产者保存的会计记录。这里所说的“有条件地”是指接受被调查的出口商或生产者的会计记录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

(二)关于反倾销案件中产品成本范围的界定

在国际反倾销法中都规定了确定正常价值的方法,《WT0反倾销协议》第2条第2款规定:“如在出口国国内市场的正常贸易过程中不存在该同类产品的销售,或由于出口国国内市场的特殊市场情况或销售量较低,不允许对此类销售进行适当比较,则倾销幅度应通过比较同类产品出口至一适当第三国的可比价格确定,只要该价格具有代表性,或通过比较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合理金额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一般费用及利润确定。”《欧盟反倾销规则》第2条第3款规定:“如果在正常贸易过程中没有或者没有充分的相似产品的销售,或因为特殊的市场情况,这种销售没有适当的可比性,相似产品的正常价值应当根据原产地国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一般费用以及合理的利润来计算,或者根据在正常贸易过程中向一个适当的第三国出口的具有代表性的价格来计算。”

上述规则可以这样解读:国际反倾销法中所认可的产品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销售、管理和一般费用”两部分,即反倾销调查中所指的产品成本除包括生产成本外,还包括SA&G.②

(三)关于反倾销案件中成本倾销的认定标准

关于成本倾销标准,《WTO反倾销协议》第2条第2款规定:“同类产品以低于单位(固定和可变)生产成本加管理、销售和一般费用的价格在出口国国内市场的销售或对一第三国的销售,只要在主管机关确定此类销售属在一持续时间内以实质数量、且以不能在一段合理时间内收回成本的价格进行时,方可以价格原因将其视为未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进行的销售,且可在确定正常价值时不予考虑。”对这些规则需要从学和两个方面来全面解读和认识:

1.确定正常价值的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各类销售的价格必须不低于成本。低于成本的销售,即低于生产成本加“SA&G”所进行的亏本销售。低于成本销售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现在不少反倾销案件是基于“低于成本销售”而提起的,必须对销售定价实行内部会计控制。

2.不过在国际反倾销法中,对低于成本销售的确认,应具备三个条件:(1)产品在出口国或向第三国出口销售的价格低于成本,即出口平均销售价格低于加权平均的单位成本。(2)该产品在长时间内大量低于成本销售,其销量超过在调查期间总销售量的20%;调查期间是指反倾销立案前不少于六个月的一段时间。(3)按正常的贸易做法和在合理的时间内不能收回总成本。由此可见,并非所有低于生产成本加“SA&G”的价格都是不可接受的,只要不构成“持续时间内以实质数量③、且以不能在一段合理时间内收回成本的价格”,这种价格仍不“正常贸易过程”状态的认定。会计中的“边际成本法”恰好能满足这些条件。换言之,即使基于边际成本的产品价格低于生产成本与“SA&G”的总和,在满足前述条件时,这种价格在国际反倾销法中仍然是正常的,是可以接受的,这在反倾销应诉的会计举证中是可以运用的,也是一个有效的抗辩理由。

四、反倾销诉讼正常调查待遇的会计要求

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定,在加入WT0后的15年内,WTO其他成员有权不承认中国的“市场地位”。美欧等国家根据其国内反倾销法,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进而在反倾销中国企业产品的正常价值时,调查机构拒绝使用中国企业本身的内销价格或成本,却采用某个第三国的替代数据。如果中国企业要享受正常调查待遇,就必须进行个案申请,以证明自己是按市场经济体制运营的并符合市场经济地位的会计要求。

(一)市场经济地位的会计要求

中国企业要取得正常调查待遇,必须达到市场经济地位的“会计要求”。从《WT0反倾销协议》的精神来看,这个要求是承认和接受以公认的会计原则为基础的计算结果。《欧盟384/96号规则》规定,中国被提起反倾销调查的企业如果希望按照对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定来调查其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它们必须按照规定提出申请,证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造和销售产品。只有满足了以下五个条件,才被认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经营活动:

1.企业所作的有关价格、成本和包括诸如原材料、技术和劳动力的成本投入、生产、销售和投资的决定是根据反映了市场的供求关系的市场信息作出的,并且不存在国家的实质性干预,在计算重要的成本投入时基本上是按照市场价格。

2.企业必须建立一套而且是惟一的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账目清楚的会计账簿,该账簿需按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进行过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

3.企业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再因为过去的非市场经济制度而受到严重扭曲,特别得考虑设备折旧、其他折旧、以物易物和以债务抵消方式所列的支出。

4.企业应受所有权法和破产法的管辖,由此保障企业管理的法律安全和生产的稳定。

5.货币兑换按照市场汇率。

上述五个条件中的第二、三个是市场经济地位的会计要求。我认为第二个会计条件包含着以下三方面的具体会计要求:(1)企业必须有一套清晰的基本会计账簿;(2)会计账簿应当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记账;(3)基本会计账簿必须进行过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而前述五个条件中第三个会计条件涉及到固定资产计价与折旧、易货贸易、债务抵消等方面的会计处理,要求企业在过去的非市场机制向市场机制过渡时,其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存在重大扭曲。如我们现在不少企业的土地、厂房,很多是以前国家划拨的,当时不是按照市场价值评估的,经过多年的折旧后,现在办产权证,企业补的地价可能很低。因为我们现在计算的时候,是按照当时划拨补助的价格来评估,而国际会计准则是按照市场价格来对资产评估作价。这样一来,价格相差就比较大,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也就会受到影响。另外,欧盟委员会禁止被调查企业参与易货贸易,认为这种交易方式会妨碍产品正常价值的计算。

(二)中国会计在市场经济地位上的突破

在国际反倾销诉讼中,中国企业要取得市场经济地位的待遇,关键是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要达到市场经济地位的会计要求。在以往中国企业申请享受正常调查待遇时,西方国家是相当严格的,被西方国家驳回的原因包括:财务会计资料不完整、未提供经审计的会计报表、国家控制着大多数供应商、没有出口许可证、禁止在国内销售、国家干预员工薪酬制定等。欧盟反倾销调查机构在会计要求上的苛刻,我们从欧盟对我国铸铁管及配件反倾销案中可见一斑。在该案中,三家中国企业都申请了正常调查待遇(市场经济地位)。但这三家公司的申请都因不符合市场经济地位的会计要求而被驳回,公司A的会计账簿未经审计,公司B没有一套清晰的基本会计账簿,公司C的会计记账方法不符合国际会计标准。出口企业通过会计举证来争取市场经济地位,为此中国会计可以在以下方面实现市场经济地位的突破:

1.在会计规范国际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早在1997年就加入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我们应该更多地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同时也应该向世界介绍中国会计改革在会计规范国际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让西方国家了解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没有多大差别,中国企业是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事实做帐。中国不仅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接受者,而且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推动者,使国内的会计改革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中国的会计改革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成果,从而基本实现了我国会计规范的国际化。

2.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尽可能国际化。对经济全球化中的会计共性,我们力求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制定的会计准则,而对我国的特殊问题,需要制定符合我国情况的会计准则,但也应该以国际会计准则为指导来进行会计实务的梳理。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出口企业在国际反倾销诉讼中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相当困难,而且还可以预测到今后将有更多的境内企业因中国现时会计准则在成本核算上的问题而被进口经济体追究倾销责任,会计举证将更为艰难,从而成为出口贸易的巨大障碍,这有违中国加入WTO的初衷。因此,我国的出口企业可以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同时,使我国的会计准则尽可能国际化,以提高企业成本资料的通用性。

3.出口企业按国际惯例进行独立审计。现在我国的出口企业在应诉国外的反倾销调查时所提供的成本资料,欧美国家对其提出质疑,原因是没有经过独立审计,有的企业为了应付申诉国的核查而请注册会计师进行突击审计,其可信性也就大打折扣。按国际惯例,企业的财务报表每年都要进行独立审计,由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而不是在应诉时进行突击的独立审计。出口企业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时,最好是委托有影响的、知名度高的会计师事务所。如福耀集团在应诉美国对我国产汽车挡风玻璃反倾销案时,充分说明福耀公司是一家境外企业投资控股的上市公司,其财务报表由安达信进行审计,并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收到了很好的诉讼效果。

4.会计举证提供可信并经得起检查的资料。在反倾销案诉讼中,可靠和经得起查证的会计举证才是惟一能说明我国出口企业成本信息的方法。要求会计举证所涉及有关生产企业及出口公司的账本、生产记录、购销合同、发票、运输、保险等资料必须可靠,帐务处理方法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并能在相关会计资料之间具有可验证性,否则会导致会计举证无效。例如,在1999年欧盟对进口钢铁反倾销案中,我国有一家企业错误地对一小部分无形资产采用了加速折旧,虽然这个错误只占该企业整个销售成本的0.004%,完全不可能因为这个错误而影响到整个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是,欧盟调查官员还是以此为由,否定了该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

注释:

①《欧盟反倾销规则》在一般情况下又称为《欧盟384/96号规则》。

②具体的范围请参见周友梅:《中国需要反倾销会计》,《财务与会计》2003年第7期。

③“持续时间”通常应为1年,但决不能少于6个月:“实质数量”是指大量低于成本销售,其销量超过在调查期间总销售量的20%.

[1]宋和平。反倾销法律制度[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

篇3

倾销是一种不合理的贸易行为,会对国际正常的贸易秩序造成损害,许多国家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反击,即反倾销。在WTO框架下,反倾销通常是指进口国反倾销调查当局依法对给本国产业造成损害的倾销行为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以抵消损害后果的法律行为。它是世贸组织允许使用的一种抵制倾销的手段,目的是为了抵制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价格歧视,推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一)国内文献综述。随着我国企业越来越多地涉足反倾销诉讼,理论界对反倾销的研究也日益活跃。反倾销规则中会计规定的重要性逐渐被专家学者们意识到,将会计与反倾销相结合的呼声不断高涨,会计界也开始不断涉及反倾销问题的研究。

周友梅首先提出了反倾销会计的概念。指出,企业要想完全把握和处理所面临的反倾销问题,应在从反倾销的预警到反倾销诉讼执行结果反馈、监控的整个过程中,提供充足的会计信息给企业管理者决策。另外,他还对建立反倾销会计的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一些看法。

冯巧根通过分析反倾销应诉中会计权益失衡的状态,从会计学的视角审视反倾销,认为,对我国反倾销应诉中会计权益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市场经济地位的歧视、会计处理差异和不同的会计政策这三个方面。

孙铮、刘浩认为我国现今的会计制度已可以应付反倾销,最关键的是要加强会计实务。他们从企业产品生产、销售和材料采购的不同环节出发,分析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体系设计和会计信息预警,并针对防范反倾销进行会计规避的研究。(二)国外文献综述。RobertW.McGee和GalinaG.Preobra-genskaya1~)俄罗斯的反倾销案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转型经济中被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该如何从会计数据方面应对国际反倾销。他们认为,随着世贸组织对关税和配额关注程度的日益降低,反倾销正逐渐成为贸易保护的重要工具,而现行的WTO反倾销规则体系明显偏向于调查发起方的利益。当被调查国被认定为“非市场经济”时,成本计算就更加困难、复杂,因为一旦被如此认定,调查机构就会采用替代国的成本数据来计量产品成本和利润幅度。

此外,RobertW.McGee和YeominYoon从会计角度针对我国的5个反倾销案例进行研究。他们认为,非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的反倾销应诉造成很大阻碍,且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不一致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存货和减值是两个主要差异点,而恰恰这两个项目又都会影响产品成本。

(三)对相关文献的解析。总的来说,国内专家学者对反倾销的会计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应诉层面上的研究,处于萌芽与发展阶段。至于会计准则处理差异对反倾销应诉的影响,过去虽然有涉及,但研究较少且零散,并没有深入到会计处理层面。尤其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颁布新准则的新形势下,国内当前会计界对准则差异造成我国企业反倾销调查被动的研究不够完善。

二、我国企业遭受反倾销的现状及损失

据我国商务部统计,自1979年8月欧共体对我国糖精钠和机械闹钟发起第一例反倾销调查以来,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世界上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另外,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调查时应诉率低,反倾销案件因无人应诉而导致的败诉比重在1/3以上。应诉率低,败诉率高致使我国多种产品的出口受到严重打击。由此造成的损失约占我国贸易出口总额的5%一10%,达到上百亿元人民币。

一起反倾销案件从立案到最终裁决往往历时1年以上,征税期长达5年,通过复审还可以继续延长。长时间的持续反倾销调查,会致使企业原有业务顾客逐步流失,再重新进入已失去的市场就非常困难。反倾销还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当一种产品被征收反倾销税无法进入该市场时,会转向另一市场,结果导致新一宗反倾销诉讼的发生。并且由于我国企业难以胜诉,会进一步刺激某些WTO成员对我国产品提起更多的反倾销申诉,同时打击我国企业应诉的积极.陛,形成恶性循环。

三、我国企业遭遇反倾销失利的会计原因

我国企业遭遇反倾销及应诉反倾销败诉率高的原因除了考虑政治方面外,会计在反倾销预警及应诉中的缺位是一个主要原因。

(一)会计权益失衡。反倾销应诉中的会计权益是指对一个企业所涉及反倾销调查的资产(产品)可以提出的权利。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尚未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其中就包括美国和欧盟,而这两方恰恰是我国贸易合作最密切的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反倾销应诉中的“拦路虎”,导致我国企业在对外反倾销应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企业难以胜诉以及较差的国际形象等。

除市场经济地位这一因素外,不同的会计政策是影响会计权益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反倾销应诉中,确定损害的存在是裁决能否采取保障措施的重要条件,琼斯曾对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处于产业损害调查中的企业调低报告净收益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经回归分析后发现被调查企业为调减收益而调整应计项目的金额明显比未进行调查的年份要大得多。这说明,美国国内企业提供的表面上的产业损害并不一定是由进口产品的冲击造成的,很可能还存在其它因素。

(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混乱。随着各国对我国企业提起反倾销调查案件的增加和企业对反倾销利弊认识的提高,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由原来的消极对待策略转为积极应诉。可是我国企业面对国外反倾销调查和指控,往往因为在财务会计上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而成为阻碍胜诉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受我国会计环境的影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较弱,财务管理比较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导致我国应诉困难和应诉挫败的情况屡屡出现。同时,由于目前我国企业操纵成本费用的情况比较严重,导致企业的成本费用数据不准确,进而使得我国一些企业的成本和费用的构成不能反映真实价值,招致较高的反倾销税。另外,我国许多企业在反倾销诉讼案件中败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提供不了应当提供的会计资料。许多企业没有建立健全会计档案保管制度,严重影响到会计档案的安全和完整,在企业遇到反倾销诉讼时,会影响到企业的举证工作。

(三)会计准则差异造成成本、价格高估。反倾销主要考察成本资料,即考察企业生产的产品成本是否低于出口产品价格。成本是价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品成本计算直接影响被调查产品的正常价值乃至于最终确定倾销是否存在。因此,了解反倾销应诉中产品成本在会计准则层面上的差异,对分析我国反倾销应诉中会计举证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重大意义。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简称IASB)致力于推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简称IFRS,以形成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由于具体情况不同,各国的会计准则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差异,且各国的反倾销法要求企业执行的会计准则都不一样,这些不同的准则,会产生差别较大的财务数据。

四、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会计对策

(一)促进会计准则国际化。通过以上分析知道,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尚存在一定差距。要在反倾销中获胜,必须将会计准则应用好,同时改进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做到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可信性。我国准则制定部门为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做了很大努力,2006年2月15日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与实施,使我国会计准则与IASB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实现了实质性的趋同。

我国的会计改革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成果,从而基本实现了我国会计规范的国际化。我国不仅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接受者,而且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推动者,会计改革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但会计国际化并不仅仅是准则制定的国际化,更是会计实务的国际化。目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较快,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特别是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问题,使我国会计实务的国际化前进步伐缓慢。当然企业准则体系的并不是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趋同的终点,我们应进一步推进趋同步伐。

(二)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在反倾销应诉中,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是很重要的举证证据,是胜诉的必备条件。如果企业不能真实反映自身的财务状况,就会削弱其反倾销的战斗力。面对纷至沓来的反倾销案件,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要正确理解反倾销中的会计管理问题,充分认识到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企业各项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严格执行会计准则,规范会计行为,克服会计在记账中的随意陛,杜绝会计造假行为,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

(三)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应对国际反倾销,应诉企业除规范自己的会计行为、健全产品的成本核算以外,还要了解进口国的情况,掌握竞争对手的相关证据,建立一个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信息平台。首先,企业应构建反倾销会计规避系统,避免不必要的反倾销指控。其次,建立反倾销举证会计信息平台。同时,企业还要构建反倾销竞争对手会计,竞争对手会tf一是以权变管理思想为指导,始终贯穿“知己知彼”这一核心战略思想,通过各种现代管理方法搜集和分析竞争对手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应对国际反倾销的一种现代会计管理方法。我国的出口型企业也应该建立竞争对手会计,掌握国际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帮助企业营销定位、应付竞争局面和规避、迎战国际反倾销诉讼。

篇4

关键词:中美贸易 反倾销 反补贴

继2008年美国对我国不锈钢压力管发起“双反”调查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案不断发生。2009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于美国业界所提起的“双反”调查申请几乎全部立案调查。2010年美国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救济措施更是全部采取同时发起“双反”调查的方式。美国认为,只要影响或将要影响本国竞争力的产品都可以列入“双反”产品的调查范围。在这种意识下,近几年我国被诉产品已经不仅仅是轻工业、纺织等传统产品,更出现了无缝钢管、轮胎等新兴出口产品。这些产品属于高附加值产品,说明美国不单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保护本国岌岌可危的产业,更是利用贸易保护的工具打击我国技术的进步,实力的增长。

一、美国对我国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的法律依据

1.从国际法中反倾销反补贴规则看美国实施“双反”的法律依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第六条第五款有“一事不二罚”的规定:在一缔约方的产品出口到其他缔约方时,不得同时以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的方式补偿倾销或出口补贴所造成的相同损害。但是此条的规定,是强调不能在倾销行为和补贴行为造成的同一损害幅度内同时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但对于倾销行为和补贴行为造成的不同损害同时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却是可行的。当企业存在倾销行为的同时又接受政府的补贴行为时,进口国对企业的低价出口就可以使用“双反”措施。

其次,如果一个产品同时出现了倾销和补贴行为,并且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当该产品对进口国构成了实质损害或者实质损害威胁时,如果出口国政府提供的是禁止性补贴或可诉性补贴,那么进口国政府就可以对此产品实行“双反”措施。为了防止重复计税问题的发生,进口国政府的“双反”调查是具有合理性的,因此并不算“一事二罚”。

2.从美国国内法看美国实施“双反”的法律依据。美国的贸易立法和实践中存在着市场经济国家和非市场经济国家两种区别,但美国成文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可以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采取反补贴措施。在美国Lasko公司申请对原产于中国的电风扇进行反倾销的调查中,第一次提出了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市场经济导向行业的的测试标准。随后美国商务部接受了对于中国的电风扇的反补贴调查申请,这表明美国国会认识到传统非市场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国家转化的意图。从此案开始,美国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使用反补贴法的态度开始了转变,成为判例依据。

美国的成文法和判例法中对“非市场经济国家”是否适用反补贴法的态度是在发生变化的,由不适用到有条件的适用。目前,为了弥补国内法对于“双反”措施的依据不足,美国正在制定和修改其国内相关成文法和判例法。这也给了我国一个明确的信号,完善自身出口补贴方案,不授人以柄才能帮助我国企业在面临“双反”时做出有利于我国的行动。

3.从中国入市规则看美国实施“双反”的法律依据。《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书》表明:“中国正在继续进行向完全市场经济转型的进程,在这些情况下,对于原产于中国的产品进口到其中一个WTO成员国,在反倾销调查和反补贴调查中确定成本和价格可比性时可能存在特殊困难。这些成员表示,在此类情况下,WTO进口成员可能认为有必要考虑与中国的国内成本和价格进行严格比较不一定适当的可能性。”这意味着,在对商品实施反补贴措施时,可以参照反倾销中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特殊规定来确定中国商品的成本和价格。另外,《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书》还进一步规定了在反补贴案中适用中国产品补贴利益的特殊方法的透明度原则。

二、美国对华实施“双反”的原因分析

美国频频对我国发起“双反”调查一方面是受到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和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我国企业应诉不利和宏观经济体制有关。

从宏观方面看,依据入世协定,美国在15年内仍然可以把中国归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因此,在进行反倾销调查中对于从我国进口的商品价格,美国更多的使用第三方替代价格计算倾销幅度。而这个被选中的替代国,往往具有高于我国的成本或者出售价格,以此算出的正常价格对我国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来说非常不利。由于我国正处于向完全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的职能不够完善。美国商务部便利用这点将中国所有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均视为政府政策贷款计划项下的政府补贴,而非商业贷款。因此美国商务部所选用的是一个所谓的市场基点,根据一些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相当的国家贷款利率,简单的确定出一个平均值。这些做法在我国企业受到反倾销反补贴诉讼时非常不利。

从微观企业来看,由于反补贴投诉针对的是政府对出口企业的各类补贴,美国认为我国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受政府的命令为企业提供补贴性贷款,而企业在向政府申请土地的使用权时,费用也低于市场标准,因此给我国产品贴上了补贴性的标签。对此我国企业拿不出可靠的证据反驳,受到的中小规模企业对美国的法律机制又缺乏了解,资本力量较弱,无法应付高昂并耗时的应诉程序。况且在不利状况下应诉获胜的可能性并不高,更多的企业宁可放弃美国市场,在这种心态下,贸易摩擦成倍增长。

三、应对美国对华“双反”的策略分析

对于中国来说,长期依赖美国的轻工业市场,又对美国的高科技产品有很大的需求,这使得我国在贸易纠纷中处于劣势地位。但是美国对华出口政策基本维持不变。因此,中美贸易摩擦的解决在于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美国对华技术出口政策的放宽。然而,这些解决方法毕竟是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去实现的,在当前“双反”贸易纠纷频频发生之时,我国企业也需要更多考虑如何去维护自身的权益。

在一方面,“非市场经济地位”所引发的反倾销问题已经越来越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开展。因此我国必须主动谋求“入市”。努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职能规范化,实现政企分开,做到与国际接轨,管理规范,竞争透明化。虽然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同意美国在15年内将我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但在面对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时,我国政府也应当肩负起一定的责任,积极采用各种外交手段,让美国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从而认可我国产品的国内价格。

在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加强建设自身“双反”的预警机制,壮大行业协会力量。各个外贸行业协会亟须开展公共信息服务,建立定向的信息采集,建立相关信息的动态数据库,为各个行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原料、产品、技术、价格等信息,使企业出口时能了解美国市场的最新动态,有效决策,避免贸易保护的限制。同时积极促进众多的小企业并购重组,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企业无论从财力还是重要性来说,在应对程序复杂、费用昂贵的“双反”案中都更有实力积极应诉,聘请更好的律师,搜集相关佐证,最后取得胜利。

最后,当面对美国的不公平贸易救济制裁时,我们可以拿起WTO的武器,对美国提起上诉,反对歧视性贸易保护主义,由专家组进行裁决。但是我国必须加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和程序的研究,提高应诉技巧的使用,并成立监督其他国家履行WTO义务的专门信息情报机构,合理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遏制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最大程度地维护中国的自身权益。

参考文献:

[1]王璐宁. 美国对华“双反”调查的现状及应对[J]. 法治,2011(337)

篇5

关键词:反倾销;国际贸易;会计机制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world economics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dumps with counter-dumping has become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hot topic. at present, our country has become international counter-dumping the biggest victimized country. facing the stern situation, certain accountants who how to explain in international counter-dumping correctly the question, establishes accountant who prevents and deals with counter-dumping to protect the mechanism, plays accountant's in international counter-dumping role fully, has become our country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the urgent need. this article instead dumps the overall analysis establishment accountant to protect the mechanism the importance and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key word: counter-dumping; international trade; accountant mechanism

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磨擦和贸易纠纷越来越多,倾销与反倾销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热点问题。为维护公平贸易和正常的竞争秩序,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其成员在进口产品因倾销、补贴的激增等给其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因而,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反倾销税已成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

我国遭到反倾销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对外出口的增长,我国已成为国际滥用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有数据显示,因国外的反倾销造成的损失已达800多亿人民币。面对严峻的形势,如何正确解读国际反倾销中的若干会计问题,建立起预防和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保护机制,充分发挥会计在国际反倾销中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倾销与反倾销作为当今贸易领域的热点问题,已越来越为中国企业所熟悉。所谓倾销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由此对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反倾销,则是当倾销行为发生以后,出口国因此对进口国相似产品工业造成实质上损害时,进口国为抵消或阻止倾销,可征收不超过该产品倾销幅度的反倾销税的一种法律行为。

自1979年至2004年9月底,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了665起针对或涉及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我国成为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20多年来,对华反倾销案给我国出口造成的损失累计约100亿美元,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

我国企业反倾销败诉的会计原因分析

我国企业遭到反倾销指控,在应诉的企业中胜诉率很低。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国外对我国470多起反倾销起诉案件中,国内企业应诉率只有60%-70%。在应诉案件中,绝对胜诉率不到40%,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国际反倾销规则对中国企业的歧视和企业自身的应诉不利造成的。而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以及缺乏对反倾销会计规则的正确解读更是引起中国企业败诉的决定性因素。

会计准则的差异

“非市场经济国家”是我国在应诉国外反倾销案中大量败诉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以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将中国视为“转型经济国家”,只有满足五个方面条件,才被认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经营活动。而其中对会计的具体要求是:企业必须有一套清晰的基本会计账簿;会计账簿应当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记账;基本会计账簿必须进行过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企业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再因为过去的非市场经济制度而受到严重扭曲,得考虑设备折旧、其他折旧、以物易物和以债务抵消方式所列的支出。

但目前我国的企业大多没有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记帐,因而要求市场经济地位屡屡被西方国家驳回。其中,国内《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别在于:《企业会计准则》在资产的会计计价与财务报告披露方面强调会计计价基础是历史成本与真实列报原则;《国际会计准则》要求资产的会计计价必须是公允价值,财务报告披露必须遵循公允列报原则。目前,我国不少企业的土地、厂房,很多是以前国家划拨的,并不按照市场价值评估的,经过多年的折旧后,现在办产权证,企业补的地价可能很低。而国际会计准则是按照市场价格来对资产评估作价。这样一来,价格相差就比较大,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也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接受反倾销调查时,由于提供的会计资料不能“真实”反映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而被否定了市场经济地位,采取替代国制度,确定正常价值。而选择的替代国又与我国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接受反倾销调查的败诉。

缺乏对竞争对手的会计研究

反倾销案件发起国的调查当局如果认定所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将引用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成本等数据计算正常价值并进而确定倾销幅度,实施相应的征税措施。于是,我国企业能否胜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一个合适的“替代国”,并迅速考察该替代国有关企业的成本构成和销售价格。目前,我国的出口企业平时缺乏积累境外主要竞争对手的财务信息资料,没有替代国国内有关企业同类产品的生产成本要素、运输、保险费、销售价格等相关信息,一旦涉诉,很难根据竞争对手的情况,主动选择对我国企业有利的具体替代国,最终导致败诉。

没有深刻解读国际反倾销法会计规则

对于反倾销会计规则的理解是否深刻,事关规则的遵循以及涉诉企业维护自已的权利,保护自己合法利益。我国企业在接受反倾销调查时由于缺乏对国际反倾销会计规则的理解和运用,造成败诉的案件也屡见不鲜。

建立商业情报网

许多国家设立官方的商业情报机构,在海外设立商情网,负责向出口厂商提供所需情报。例如,英国设立的“出口情报服务处”,由英国220个驻外商务机构提供情报,并由计算机进行分析,整理出近5000种商品和200个国家或地区市场情况的资料,供有关出口厂商使用,以促进商品的出口。

国外在反倾销会计方面的经验

起用竞争对手会计

国外的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应对反倾销的形势,都纷纷启动了竞争对手会计。竞争对手会计是通过各种现代管理方法搜集和分析竞争对手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应对国际反倾销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以掌握国际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应付竞争局面和规避、迎战国际反倾销诉讼。采用竞争对手会计,对于反倾销诉讼可谓未雨绸缪,一旦遭受针对本国的反倾销诉讼,便可以拿出对本国有利的会计举证,从而赢得诉讼。

我国预防和应对国际反倾销的会计措施

我国企业面对严峻的国际反倾销形势,必须未雨绸缪,建立起预防和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保护机制。

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按照我国入世承诺,我国将面临15年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因此,目前要利用《欧盟384/96号规则》规定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国内《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以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突破。

符合“转型期”要求,会计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企业必须建立一套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账目清楚的会计账簿,该账簿需按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进行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具体包括:企业必须有一套清晰的基本会计账簿;会计账簿应当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记账;基本会计账簿必须进行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 二是企业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再因为过去的非市场经济制度而受到严重扭曲。特别得考虑设备折旧、易货贸易、债务抵消等方面的会计处理,要求企业在过去的非市场机制向市场机制过渡时,其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存在重大扭曲。

会计上仍需四个方面突破

在会计规范国际化中发挥应有作用。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向世界介绍中国会计改革在会计规范国际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实现会计规范的国际化。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尽可能国际化。对经济全球化中的会计共性问题,我们力求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会计准则,而对我国的特殊问题,需要制定符合我国情况的会计准则,但也应该以国际会计准则为指导来进行会计实务的梳理。

出口企业按国际惯例进行独立审计。

会计举证提供可信的资料。在反倾销案诉讼中,可靠和经得起查证的会计举证才是惟一能说明我国出口企业成本信息的方法。要求举证所涉及有关生产企业及出口公司的账本、生产记录、购销合同、发票、运输、保险等资料必须可靠,账务处理方法符合国际通行惯例的做法,并能在相关会计资料之间具有可验证性,否则会导致会计举证无效。

建立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

我国企业无法赢得反倾销诉讼的最大原因之一,正是缺少一个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建立“反倾销会计”制度势在必行。

建立出口企业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出口企业的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在于配备反倾销会计人员、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执行反倾销规避、应诉、提起等会计业务。

建立行业商会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行业商会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在于建立行业商会反倾销会计信息中心,在出口产品反倾销规避、反倾销调查的应诉和进口产品反倾销的调查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立政府机关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政府机关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在于解读国际反倾销法中的会计规则,建立我国产业损害经济指标的会计预警机制,以及反倾销核查会计。

建立中介机构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中介机构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是指会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提供的反倾销国外应诉准备、反倾销国内申诉、反倾销国内应诉的会计服务业务,发挥注册会计师和律师在反倾销中的作用。

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与竞争对手会计

起用竞争对手会计, 不仅能够积累境外主要竞争对手的财务信息资料,还能在涉诉过程中,根据竞争对手会计信息平台的指引,选择对本国有利的具体替代国方案,进行充分的会计举证。

通过会计来加强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等内部会计资料的积累,结合反倾销调查内容做好有关资料的收集,做到有备无患;通过会计搜集外国产品在我国市场倾销的信息,就外国产品在我国市场的倾销进行会计预警,为进行反倾销申诉而举证。

起用竞争对手会计还要关注三个要素,一是企业境外主要竞争对手的确认。在国际竞争中,作为一个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就必须了解国际上的主要竞争者,为每个值得关注的竞争对手创建一份信息档案。二是竞争对手会计要搜集的信息。从竞争对手相同产品的产地或出口的分布情况,以及与这些产品销售有关联的企业;竞争对手产品的生产成本要素、成本结构、费用开支、市场份额、经营策略等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竞争对手产品在本国市场的销售价格及在第三国市场的销售价格、销售数量情况;竞争对手产品在与我方竞争市场上的销售价格、销售数量情况。 三是竞争对手会计获取信息的渠道及方法。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渠道是多样的。主要来源渠道包括:政府统计公告、行业分析报告、行业协会资料、行业专家顾问的咨询报告、贸易金融报道、公司公开财务报告、竞争对手广告、产品技术分析、共同的供应商和顾客、竞争对手的前雇员等。

综上所述,面对严峻的国际反倾销形势,面对西方国家在反倾销诉讼中所拥有的会计优势和人才优势,面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篇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对外贸易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我国也是国际市场上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世界贸易组织于2006年5月公布的数字显示,2005年下半年,世贸组织成员共发起了69起反倾销调查,其中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就有33起。欧盟自2006年10月7日起对我国皮鞋正式实施的为期两年的16.5%的反倾销关税,使得温州皮鞋在之后“广交会”上的订单数量锐减了三至四成之多,而中国彩电企业1988年在欧盟遇到的反倾销事件,导致中国企业丧失全球1/4的彩电市场达15年之久。

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外国反倾销立案调查和被执行反倾销措施的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首先,发起调查的国家越来越多。从地域上看,对中国出口商品实施反倾销的国家不断增加。1988年以前,仅有美、澳、加和欧盟四大发达国家和地区,但此后,对华反倾销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现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其中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和欧盟对我国的反倾销呈高发态势。其次,产品范围不断扩大。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调查的范围涉及服装、鞋类、动物商品、蔬菜、加工食品、矿产品、化工商品、塑料制品、皮革、纸浆及纸张、纺织品、玻璃及陶瓷制品、基本金属、机电设备、车辆、仪器、其它工业制成品等,近年来一些技术产品也开始遭到外国的反倾销指控。国外此消彼长的反倾销指控,是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严重威胁。

二、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的主要原因

(一)滥用反倾销作为排斥国外产品保护本国产业的最佳办法

1、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随意立案,认定构成倾销后采取的临时措施往往致使我国产品丧失打开市场的良机。

2、对我国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歧视待遇,任意选用的替代国价格使我国产品更容易被认定为倾销和被裁定较高的反倾销税率。

一些国家对我国使用的“非市场经济国家”歧视待遇短期内很难有所改变。1999年中美在达成中国加入WTO协议时,规定自中国加入WTO之日起,美国可以在15年之内把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欧洲虽然于1998年通过理事长会议正式把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删除,但并没有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等国家不会主动对我国放弃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条款。

(二)出口企业对国外反倾销的态度认识不足

1、中国一些出口企业错误认为应诉与否结果一样,或认为应诉代价过大、得不偿失。

我国某些企业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经济体制本身的不完善,如企业注重短期利益、高额的诉讼费、政府监管弱化等,企业在应对过程中总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使应对措施不力或不到位,这对于赢得反倾销的胜利会大打折扣。

2、还有一些企业抱侥幸心理,企图借其它企业应诉之功而享免罚之果,结果形成国内同行大家都不应诉的局面。

3、一些企业虽然在认识上和行动上开始重视反倾销的应诉,但对于国外的不利判决反应消极。

大多数企业放弃上诉的机会,没有充分利用进口国有关法律和WTO贸易争端解决机构,很好地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尊严。如自2006年10月7日起,欧盟对中国皮鞋征收16.5%的反倾销,为期两年。如此不公正的判决尽管引起国内企业的强烈反弹和国外密切相关的企业的不满,但国内鞋企应战不乐观,在涉及的1200多家制鞋企业中,参加的鞋企百分之一都不到。

(三)部分出口企业靠低价竞争来获取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大部分出口企业仅仅把自营权当作替代外贸公司做外贸的优惠,满足于把产品销售给国外进口中间商来获得出口额。他们往往靠低价竞争来获取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但在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很容易遭受外国反倾销调查,极易被进口国认定为产品倾销,最终有可能再失去市场。

(四)反倾销预警机制不够完善,预警时间出现时滞。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信息闭塞,其信息源主要来源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渠道,对产品在国外市场的最新反馈出现明显的滞后。这样导致绝大多数出口企业对其产品在国外市场遭遇反倾销情况的获悉,完全依赖政府部门的信息传递,没有主动开辟多方的信息渠道。而且在政府发出反倾销预警的时候,国外对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已迫在眉睫,这是因为许多国家的反倾销法案都规定了应诉的期限,尤其是从调查公布到初裁,通常只有40多天的时间。因此,出口商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五)政府在企业的反倾销应对中作用有待加强

对整治国内市场的立法方面缺乏惩治的力度,虽然我国的相关职能部门在法规制度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如有《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等法律法规对国内的竞相压价进行约束和打击,对容易导致国外反倾销的出口行为有所遏制,但对于反倾销涉案企业的不应诉、不积极应诉的做法打击力度不够,没有相应的法规对这些出口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理惩罚,起不到警示的作用;在反倾销涉案后,我国在对外立法及外交方面对外国政府施加压力和影响不够,不利于企业的应诉和胜诉。

(六)“中国”的负面影响

加入WTO以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国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暗怀戒心,视我国为潜在的威胁,在世界范围内散布“中国”,对我国极力防范。之后,“中国”逐渐蔓延到发展中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对华不友好的政客、商人和媒介也假借“中国”,大肆渲染中国产品的危害,甚至视中国产品的到来是“经济侵略”。因此,许多国家在这种谬论的鼓噪下,为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入,往往将反倾销作为重要的防护手段。

三、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造成的影响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反倾销案越来越多。反倾销是由产品进口国政府针对产品出口国企业的倾销行为而采取的行政措施,如征收反倾销税。反倾销是WTO赋予产品进口国免受不公平贸易冲击、保护本国经济和产业安全的一个手段,其宗旨是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但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关税壁垒的降低、传统非关税壁垒的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反倾销有越用越滥的趋势。

(一)影响产品的出口

一旦产品被进口国提起反倾销调查,就会马上影响该产品对该进口国的正常出口,而一旦裁定倾销成立,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往往会导致出口产品失去进口国市场,这对我国出口极为不利。目前国外反倾销的一个重要对象是我国的三资企业,因为在我国目前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18万家企业中,三资企业就占了17万多家。三资企业的产品不断被诉,严重影响了其产品的出口,也使我国某些出口企业自动退出国际市场竞争。事实上,一旦出口商品退出国际市场,又给国内市场带来压力,连锁影响国内同类产品生产的发展速度及生产规模的萎缩,使该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下降,失业人数增加。

(二)应诉费用过高导致企业亏损

我国企业在应诉反倾销过程中要承担律师费用、应诉资料搜集费用、企业联合应诉费用等一系列高额应诉费,还要配备其工作人员。在联合应诉过程中,其综合成本达上千万元。这种后果连锁影响其他企业应诉的信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国外厂商对华反倾销的动力,给我国出口产品生产和行业前景蒙上阴影。

(三)新兴工业发展受阻

传统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逐渐降低,而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将逐渐成为支柱产业。

(四)影响中国的外商投资环境

三资企业的产品不断被诉,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或失去了国外市场,部分企业被迫减产、停产或转产,直接损害了外商的经济利益,从而影响了外商在华投资的信心。

(五)冲击国内市场

我国出口产品被征收反倾销税后,受阻于国外市场,在一时来不及转移市场或因为反倾销的连锁反应而转移市场无望的情况下,势必返销国内市场。这会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造成国内市场供求失衡及物价非正常波动,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

四、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的应对措施

(一)早日摆脱“非市场经济”

对外贸易交往中,要减少贸易摩擦、摘掉“非市场经济体”的黑帽就应按WTO规则,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及早取得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还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广泛交流,使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进程,了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

(二)保持有序竞争

避免由于自身的不规范行为和缺乏统一行动、低价竞争而导致反倾销,规范本行业企业行为,实行行业自律,对外统一行动,制定相关产品出口最低价,防止相互削价竞争。

(三)积极应诉

应增强企业和一些地方政府的反倾销意识,从意识上抓起,确立有诉必应的观念。可以通过政府、商业协会等组织以各种途径了解反倾销的重要性、后果的严重性和应对方法。抗辩是法律赋予的合法权利,应积极应诉。

(四)完善反倾销预警机制

避免因信息闭塞而导致的败诉。扩大信息源及信息渠道,避免产品在国外市场的最新反馈出现明显的滞后。出口企业对其产品在国外市场遭遇反倾销情况的获悉,不能完全依赖政府部门的信息传递,要主动开辟多方的信息渠道。

(五)改变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当一些国家根据WTO规则和反倾销法律法规为手段,向我国产品课以高额进口关税,将我国产品拒之门外时,我们可以尝试其他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如贴牌生产、特许经营、合资、对外直接投资等。

参考文献:

1.林萱,“中国仍是反倾销最大受害国”.国际商报,2003.5

2.刘颖.中国企业的反倾销“困局”.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3.

3.郭凤艳.浅谈我国企业遭受反倾销的原因及对策.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4.5

4.裴长洪,王镭.“中国面临反倾销挑战的形势与对策”.国际经济评论.2002.5

5.宋永辉,马少凌.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7.1

6.叶全良.《国际商务与反倾销》.2005.人民出版社

7.杨云母,王云凤.《国际贸易教程》.2007.经济科学出版社

篇7

[关键词] 国际趋同会计反倾销应诉反倾销诉讼国际贸易

反倾销是世界贸易组织所允许采用的抵制外来不公平竞争的手段之一。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反倾销手段得到不断完善和强化,现已成为世界各国贸易政策和贸易经济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其明显的比较优势赢得了世界各国消费者青睐的同时,我国产品也不断遭遇反倾销诉讼,致使我国企业损失惨重,我国已成为被提起反倾销案件的最大受害国。这种现状引发了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我国企业反倾销现状的关注,也开始探讨会计在我国反倾销应诉中的重要性。下文将从会计的国际性差异对反倾销应诉的影响入手,探讨我国会计的国际趋同及其对反倾销应诉的影响,再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国际趋同进行评价和给出建议。

一、我国会计的国际性差异对反倾销应诉的影响

1.基本报告原则和体系的差异直接影响我国企业“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财务报告与财务信息是否公平合理、真实相关往往成为了反映市场化程度的标准,也就相应成为了判断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了。

2.成本范围构成和成本核算基础上的差异,一方面导致国内企业对出口产品定价时往往价格偏低,不能有效规避反倾销;另一方面导致反倾销应诉企业提供涉案产品成本构成信息时往往产生少计或漏计,直接影响到政策价值的计算和反倾销幅度的裁定。

3.差异会提高反倾销应诉的操作成本。在反倾销诉讼中,对产品成本从会计准则差异的层面进行分析与调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差异过多则会增加准则转换成本。

二、我国会计的国际趋同及其对反倾销应诉的影响

1.报告原则与体系的趋同

(1)财务报告目标改为“决策有用观”。相较于原来的 “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的报告目标,我国新会计准则将财务目标改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2)引入新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相较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有更高的相关性,有利于企业正确核算资产价值和折旧摊销,从而能更准确的确定企业成本,为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定价和应诉提供质量更高的财务信息。

2.成本构成范围的趋同

主要体现在增加成本核算项目。主要包括四项:其一是不再单独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成本的计量问题;其二,允许在一定条件下将存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其三,扩大职工薪酬的内涵。其四,在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

3.成本计量方法的趋同

主要体现在改变产品计量方法,合理进行成本归集。主要包括两项:其一,为了防治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不符合实际,我国按照国际惯例,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其二,在间接费用的分配上,允许企业自已选择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

三、对我国国际趋同的评价与建议

会计的国际趋同是提升我国反倾销应诉能力的一个基本条件。其在未来我国国际贸易协调中将发挥重要角色。但是,我国的国际趋同既不是完美的,也不是万能的,需要正确看待:

1.我国会计的国际趋同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近些年来,我国会计体系和准则建设快速向国际惯例看齐,也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支持和关注。但是,尽管如此,我国会计国际趋同还远远处于初级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信息披露广度和深度上。

2.我国会计的国际趋同还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

我国国际趋同的典型之作就是2006年颁布,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但是,这个准则,只要求上市公司执行。而且,由于准则在多处表述模糊,财政部也没有给广大会计人员提供及时培训。

3.单凭会计国际趋同并不能解决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

会计的国际趋同是市场经济建设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其除了涉及国际贸易中的倾销问题外,还涉及国际投资等问题,影响范围非常广。另外,国际趋同并不是盲目追求与国际惯例或准则的一致性,而是需要关注本国实际的。在本国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的国际趋同才具有现实意义,

所以,要想从会计角度上应对反倾销诉讼,除了拉近与国际惯例在会计上的差异外,还应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1)提高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的规范化水平;(2)进一步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并能够按照有关国际组织的要求,以国际会计准则为标准对企业的会计账簿进行审计,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报告;(3)大力培养高素质反倾销人才;(4)建立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2006,2,15

篇8

【关键词】 出口;反倾销;会计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仍然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随着中国贸易地位的上升,我国成为了世界反倾销运动中最大的目标。面对国外频繁的反倾销诉讼,我国企业表现出了反倾销意识不强、应诉不力的状况。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WTO成员国实施反倾销诉讼,需要反倾销调查机关应用国际反倾销法中的会计规则对出口产品的价格进行会计论证,以核定出口产品价格是否低于正常价格,是否对成员国该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构成威胁。国外反倾销调查给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贸易受阻将直接减少出口,不仅影响到国际市场开拓,还导致国际市场份额缩水;其次,积存的产品既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又使企业的资金周转陷入困境;再次,从国内来讲,积存的产品销路成问题,在国内销售,使得国内市场受到冲击,而反倾销调查案件中的失利,往往引发其他国家对我国发起恶意反倾销调查的连锁效应,使得我国出口企业的国际形象受损。反倾销无疑仍旧是国外对华贸易救济的主要手段,也成为了我国企业平等参与国际贸易舞台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被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只能参照第三方的价格和成本确定正常价格;企业对反倾销的认知不足,高额的应诉费用以及其他客观因素,也会导致自身消极被动应对,再加上企业本身会计操作不规范,不能提供详细的会计资料。

作为贸易保护主义最常用的工具,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我国在遭受的115起贸易救济调查中,以反倾销为主,共75起,总案值127亿美元。而且反倾销的种类也在不断扩大,被诉产品从最初的轻工、纺织等传统商品,扩大到机械、电子等总计有4 000多种商品。进入2010年,美国、欧盟等相继对中国油井钻管、铜版纸、三聚氰胺等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阿根廷也发表公告,对中国西服、套装和夹克展开反倾销调查;墨西哥决定继续对原产于中国的高碳锰铁征收21%、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

因此,面对着严峻的形势,为了更好的应对反倾销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必须有强力的支撑。本文仅就会计信息的角度阐述了抵御反倾销的对策。

二、我国出口企业反倾销会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出口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方面存在“两低”问题:一是反倾销应诉率低。我国企业对外国的反倾销指控往往表现得不积极,如在已经发生的反倾销案件中有50%的企业没有积极应诉,尽管,近年来应诉和不应诉两种行为导致的损失和收益使大部分企业认识到,不应诉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但应诉率仍然不高。目前,许多企业在反倾销调查中也能够积极应诉,但其比率只有50%~70%。二是胜诉率低。虽然我国企业应诉率提高到了70%左右,但胜诉率长期徘徊在30%左右。

通过研究国际反倾销调查文件和调查过程,可以发现反倾销中除了要考虑它的法律框架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企业的会计机制。会计机制中确认倾销的基础是成本会计。但是我国出口企业往往缺乏一个非常健全的财务制度,没有健全反倾销会计机制,会计操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

(一)会计准则差异导致会计信息不被认可

WTO《反倾销协议》中规定的产品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以及销售、管理费用,即摊入成本中的除了生产成本外,还需要计算产品所包含的包装、研发、运输、保险和广告等费用。反倾销所涉及的产品成本核算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将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由于反倾销涉诉产品往往不是单独的一种产品,而经常是一种或者一类,因此在成本核算上,在进行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区分的同时,还要有共同成本的分摊。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产品销售、管理成本及质量保证成本等不能被资本化或分配计入存货的成本中。从而导致成本信息资料不适用于反倾销的需要。

此外,间接费用分配标准的选择也是影响我国反倾销涉诉产品成本不准确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的成本核算体系,对于材料间接费用的分配,其标准常常与生产数量有关。但在国际会计准则中,间接费用与这些代表生产数量指标的相关性是不纳入成本核算中的。

(二)出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

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国家以我国企业财务会计资料不完整、未提供经审计的会计报表、国家控制着大多数供应商、没有出口许可证、禁止在国内销售等驳回了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要求。由于我国没能建立健全的反倾销会计机制,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企业原始凭证不真实、不合法、不完整;没依法建立账簿、会计账目经不起审计检查;很多企业建立两本账、多本账、账外账;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此外,在国外对我国企业进行反倾销调查时,企业往往对调查问卷的内容无从下手。加上平时会计操作本身不规范,只得编造或临时制作财务报表,导致不能及时保质按时地完成方发出的调查问卷,造成我国企业提交的会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效的,也很容易让调查组找到借口以否定该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从而导致企业的败诉。

(三)缺少反倾销中的会计信息平台

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是以会计信息为主线、相关信息为辅线的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信息库,旨在提供反倾销诉讼双方全面、详细的基础资料和比较分析资料,以确保反倾销诉讼举证和抗辩的成功。而我国企业目前缺乏对反倾销会计信息系统的研究,没有建立自己的反倾销会计信息系统,缺少对竞争对手会计信息的了解,因此在反倾销应诉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信息,不仅错过了有利的应诉时机,还导致应诉会计举证不足,从而导致败诉。

(四)缺少职业的反倾销会计人员

在反倾销应诉时,所涉事项会计专业性比较强,需要出口企业的会计人员通力配合。因此,反倾销会计对会计人员要求具有更高的会计素质,需要会计人员精通会计、法律、英语、国际贸易等专业性知识,而这种会计人员在我国现在相当缺乏。从反倾销的角度来讲,我国出口企业会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对国际贸易和反倾销等相关法律比较陌生,在反倾销立案调查中,会计人员往往表现惊慌失措,没有足够的能力应付反倾销调查。

三、解决我国反倾销会计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

在倾销的认定上,生产成本的构成至关重要,因为成本是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成本的计算结果将直接影响到被调查产品的正常价值。但由于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产品成本的范围、确认、计量的规定方面存在差异,且在不同的会计计算方法下,计算的产品价格不同。因此,我国会计准则应该进一步完善,加快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

由于我国出口企业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小型企业,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中小企业都只要求提供简化型的财务报告,简化型财务报告只提供更容易理解的财务信息,反映企业扼要的资本与财务状况。近年来我国也有少数企业开始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但大部分的企业仍按我国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 因此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时,既要与会计法和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相一致,又要兼顾中小企业的特点,同时与国际惯例接轨。只有这样,才能使应诉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符合国际惯例,才能被国外反倾销调查受理机构所认可,为会计举证带来强有力的依据,从而使有关国家在对我国出口产品倾销指控时,视我国为市场经济国家,认可并采用我国企业的成本和会计资料,而不是采用替代国的做法。

(二)建立健全各种财务制度

企业成本核算和会计资料的规范化无论是在争取市场经济地位过程中,还是在申请市场经济待遇或分别裁决过程中,都需要有关企业严格按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定,建立健全账簿,保证成本核算和会计资料的规范化,使反倾销调查当局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企业的真实会计资料,从而在反倾销调查中争取有利地位。在反倾销诉讼案中,只有可靠和经得起查证的会计举证才有效,才能为反倾销诉讼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的保存,以备核查;账务处理方法要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严格进行会计核算,规范会计行为;严格执行会计制度,杜绝会计造假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三)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系统

对正常价格的认定往往是倾销调查的焦点,企业要想在国际贸易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反倾销中做出充分的举证,企业必须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系统,为填写调查问卷和进行抗辩提供基本的资料。反倾销会计信息系统应收集和分析的信息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出口价格、成本费用、数量、市场占有量、对进口国产业损害情况,以及公司一般情况、财务会计资料、同类产品在可比市场经济第三国的生产销售情况等信息和资料。同时在这个系统中,企业要建立国内、国外竞争对手的情况,掌握国际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建立有关国外企业的倾销历史信息库,帮助企业制定营销策略,在竞争中争取主动。此外,还需要建立国家反倾销信息机制、行业协会反倾销会计信息机制、出口企业反倾销会计信息机制、中介机构反倾销会计信息机制等,每一个会计信息机制都要有相应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持。

(四)加大反倾销会计人才的培养

西方国家反倾销会计人才优势比较明显,具体表现在:一是大公司有反倾销会计,建立了自己的反倾销会计预警机制。二是行业商会也建立了以反倾销会计为中心的信息系统,提供反倾销会计咨询,协调本行业产品的出口价格,防止恶性竞争。三是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能提供反倾销诉讼和反倾销会计服务,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反倾销中的作用。四是反倾销调查当局设有反倾销核查会计。

而我国还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所以,我国应在将来的几年内通过高等院校积极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不仅从数量上保证,还要确保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因为反倾销会计人才是在反倾销中得以取胜的关键。当企业涉及反倾销案件,会计人员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投入到反倾销应诉当中。出口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成本计算数据和方法,还要熟悉国内外会计准则,反倾销知识、国际贸易知识,此外还应该具有相关反倾销专业法律知识,了解出口国以及进口国国际反倾销法律制度。同时会计人员还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特别要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四、结论

随着会计问题在反倾销案件中不断地暴露出来,使得我们认识到从会计学的角度研究反倾销问题的重要性。建立反倾销会计机制,把会计学同反倾销有机地结合,将会开辟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但由于会计操作和法律操作是反倾销应诉成败的关键,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这一困难短期内还无法克服,为此,企业在确保自身会计操作的情况下,政府还要从会计准则和会计操作规范化方面加快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行业协会在积极配合政府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的同时,也要积极指导和引导企业严格按照既定的会计准则规范其会计操作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会计层面确保我国企业在遭遇反倾销诉讼时从容应对,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张鸣. 欧美国家对华反倾销的会计思考[J].当代经济,2008(9).

[2] 陈秀霞. 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策略分析[J].商业时代,2008(9).

[3] 戴雪蕾. 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制造”的反倾销备战构想[J].财经界,2009(11).

篇9

关键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

引言

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实行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国有企业中一切工作的主导者,所以我国将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改进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有集体的地方,就有思想政治工作;有管理工作,就不可能脱离思想政治工作。不管是党员还是企业干部都应该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为己任,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时刻准备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其对于企业将来的发展具有导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国有企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个关键时刻,切实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对企业所有员工思想和行为的统一、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增强以及企业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取到战略性的作用。

1.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变得复杂多样、个人的价值取向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个人经济的重视程度空前,对集体乃至国家利益的意识则愈发变得淡薄,这种变化大幅增加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艰巨程度。

(2)目前国有企业发展的态势不容乐观,二十一世纪以来,国有企业的内部机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企业体制不断转换,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冲击和改变着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这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相当重要,并已迫在眉睫。

2.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1)导向作用

现如今,我国企业的发展严重滞后,改革进程缓慢,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企业领导者以及广大职工的思想观念依旧很传统、迂腐,未能在思维意识上有新的突破和进展。因此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应该努力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开拓他们的思维,拓宽其视野,为他们能够更好的满足我国国有企业发展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引领其步入正确的轨道进程,消除对于传统国有企业认知上的误区以及心态的疑虑,从传统观念中走出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新型观念。

(2) 协调作用

职工是企业的主体,其积极创造性发挥得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要想真正调动起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其创造性思维,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切实有效的开展。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在经营管理的协调与促进中体现出其极强的优越性。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必须要与现实紧密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将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思想问题与员工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把广大职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为企业的发展攻占有利先机。

3.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1)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提升,关键就在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国有企业要想指引全体员工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发展,一定要要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使所有员工朝着一个共同的远大目标奋进。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将工作与现实相结合,把工作渗透到实际生活中,切实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共同营造一个和谐自然的工作氛围。

(2)思想政治工作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迈进下,各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要想在剧烈竞争中取胜,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在国有企业深入改革的进程中,必须加强对员工坚定信念的培养,使其不被外界不良事物所惑,踏实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还应该教授职工准确判断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的了解社会、认知企业,从而为积极适应企业发展方向铺垫坚实的基础,进而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已实践多年,从多年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若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乃必由之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责任就是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同时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使员工迫切希望能够为促进促进企业朝着既定的目标持续健康发展贡献自己智慧和力量。

4.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主要思路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多年炼取的精华,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要想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真实理念,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深化职工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更好的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境界,深化企业文化的改革,并通过结合实际,积极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与时代的需求吻合。

(2)从员工的根本利益为出发。

员工是企业的主体,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创造性能够帮助企业的改革发展。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他们的利益为发起点和落实点,坚持维护保障好员工的个人利益。当员工的利益与其他利益相冲突时,要切实维护好员工的权益与需求,激励干部员工积极投身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5.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有企业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明朗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思路,并真正将其与现实结合,积极落实到实处,才能有效达到企业发展的预期目标。预期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企业的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指引企业职工共同参与,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发挥到最优化状态,使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作者单位:葛洲坝集团公司)

参考文献

[1]李京,基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探讨,科技创新导报,2010(8).

篇10

[关键词]基本原则 经济法 理论体系

一般而言,一个部门法的基本原则都是明确表示在法典之中的,但是源于经济法没有制定法典,因此对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还始终以学理的形式存在,并且这些关于基本原则的学理研究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确定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理论体系建立完善的重要标志,如果缺乏统一的原则认识,既不利于发经济法具体条款的颁布和实施,同时也不利于经济法基础理论建设的完善。由此,明确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无论在立法还是实践中都有其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法基本原则概述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就是指始终贯穿经济法立法和实践中的基本准则和指导思想,是经济法法律规范的基础和核心,同是也是经济法精神价值的主观反映。经济法基本原则体现的是经济法的本质和宗旨所在,而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认为经济法就是国家和社会市场,将所有的经济资源合理分配,以营造出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为目的,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这体现的是经济法最基本的本质所在,同时包含了经济法最基本的三个原则,也就是: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原则、营造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原则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必须要能够始终贯穿整个经济法理论体系,在每个经济法的法域中都可以适用,而在不同的法域中,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的侧重也都有不同。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原则的目的在于防止社会经济的两极分化,侧重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从而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原则中的主体中包括国家, 因此也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适度干预,既体现了责任和权力之间的统一,同时也反映了经济效益优先、兼顾社会各方利益公平的原则。而营造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平衡和谐,不仅是这一基本原则的关键词,同时也要贯穿经济法的始终,这一原则突出反映出对市场规制的一种要求,也包含了某些学者所提出的维护公平竞争和平衡协调原则。无论是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原则还是营造和谐社会经济环境原则,都是为了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这一原则的前提和保证,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法发展的最终目的,同是也是经济法本质的体现。

二、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

1.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原则

如何评价分配经济资源的合理性,在历史上有不同的认知。早期的封建社会,认为将社会资源按照社会地位的不同来实现经济资源的不同分配是最为合理的,这是当时社会发展程度的必然认识。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以后,经济资源的分配的提出标准则是按照各自的资本来分配,从考虑社会地位到考虑个人所拥有的资本,这种对于经济资源分配合理性的标准无疑是个极大的进步,但是按资本分配也存在相应的弊端。按资本分配一方面会带来贫富分化日益严重,产生较为激烈的社会矛盾,同时也会带来频繁的经济危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至于空想社会主义中按需分配的理论构想,由于完全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根本无法在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得以实现。

2.营造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原则

政治经济学将国家职能划分为维护阶级统治职能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维护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职能中的首要职能。当前,在国际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的背景下,在国内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国家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则显得更加突出。各国在实施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时大都将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目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这里提到的环境既包括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个问题在上层建筑的层次中已经被纳入到环境保护法之中),也包括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而我国某些地方一级的政府和部门、行业的管理者显然对营造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的重要性还缺乏应有的认识: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某些部门、行业长期垄断,损害了普通百姓的消费权益,阻碍了该行业通过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法则来实现自身更大的发展。平衡和谐的经济环境是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基本要求,是我国要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得到国际社会认同的基本要求,更是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3.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出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联合国的会议报告上,目的就在于维护现代人和后代人的共同反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史上的又一次的理论升华,不仅突出了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并且也体现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将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法的理论相结合是历史的必然。经济法理论认为法不只是巩固保护已有的权益,它也要开辟未来,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而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是经济法价值取向实现的需要。所以,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原则和经济法理论充分结合起来,作为经济法基本原则之一,不仅是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也是经济法理论发展的实践要求。

综上所述,经济法三大基本原则的确定,是从对经济法理论的宗旨和本质中分析得出的,从不同的侧重点上都体现出了经济法的本质、特征和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经济法的立法精神。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所想要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和谐发展,体现的是经济秩序和民主的统一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守文: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北京大学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