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亚健康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亚健康的概念

篇1

[中图分类号] B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10-248-03

Observation of effect of improved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 on mental sub-health teenagers

DAI Juan SHI Qiao ZHANG Dan

Zhongshan People's Hospital,Zhongshan 528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urative effect of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 on mental sub-health teenagers. Methods Mental sub-health teenagers were screened by Cornell Medical Index (CMI)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with 20 in each.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intervention of general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hile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SAS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and SDS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given to patients to test and test resul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SDS score and SAS score of teenagers after professional intervention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both decreased compared objectively with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P

[Key words] NaiKan cognitive therapy;Teenagers;Mental sub-health

青少年期属人们生理发育的特殊阶段,尽管部分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已趋向于成熟标准,然而其心理发育水平也明显较慢,在身心未能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以至于青少年群体普遍存在自我调节功能较低的情况,除了会使其心理层面产生矛盾外,还可能会有行为偏差情况、心理偏差情况等出现[1]。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包括抑郁、焦虑、适应问题、社交问题、叛逆行为等,如未能及时处理,其心理问题会愈加严重,甚至存在精神障碍现象[2]。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对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筛查;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人,进行不同模式的干预治疗,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对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筛查;最后确定此次调查有40人处于本研究定义的心理亚健康状况。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人,干预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12~22岁,平均(15.0±1.5岁);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11~23岁,平均(15.5±1.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标准:均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均了解本次研究内容,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无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一般心理咨询方法进行干预,干预

组采用改良型内观认知疗法,改良型内观疗法利用传统疗法结合体验式行为治疗:(1)在专用单独房间内进行(约5平方,房间内仅提供一桌一垫及笔和笔记本),在隔绝外界干扰因素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内观疗法,频率为每天两次,上午约4h,而下午约3h左右,持续进行5d。(2)内观疗法涉及对象:患者兄弟姐妹、患者父母等。(3)鼓励患者根据以下问题进行回忆:问题一,别人曾给予我怎样的恩惠?问题二,针对别人给予的恩惠,我曾做出什么回报?问题三,我曾为别人增添何种麻烦?针对上述问题,以年代为线索,指导患者站在别人角度对上述情况进行评价,再进行自我分析。(4)展开系统性回顾、系统性内观等,通过情绪体验,对别人提供的帮助、给予的关照详细回顾,确保内观对象能够重温、产生被爱体验,以此方式唤醒其责任意识、自信心等。同时,通过回顾自身曾经创造的麻烦事件,还可使其羞愧感重建,除了能够形成非病理状态的罪恶感外,还会建立起关爱意识、同理心意识以及共同意识等,并且形成报答意识、后悔意识以及内疚意识等。内观疗法实践中,医师要定期与患者交谈,时长为5min左右,间隔期则以1h为标准,并在交谈中判断患者心理状态,再加以疏导。(5)最后一天让患者带上眼罩,使其全天所有活动和生活处于黑暗当中,让其体验盲人的生活,从而让其学会珍惜现有的条件,同时在下午的集体体验式治疗将前几日的静态治疗转向动态的治疗,进一步加深了与父母之间的连接,起到升华的作用。需要解决问题要有具有专业经验的治疗师与患者进行晤谈,同时需具有集体治疗能力的治疗师来知道、引领参与者进行体验。

1.3 观察指标

两组实验对象干预前以及干预1、4、8周后,选择SAS表以及SDS表对患者分别进行检测,并于干预8周对两组青少年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23.0软件对两组对象临床指标进行分析与统计,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SAS分数、SDS分数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SAS、SDS 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干预1周后SAS、SDS评分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与干预前比较(P>0.05);两组干预4周、8周后的SAS、SDS评分明显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显著(P

2.2 两组干预后的满意度比较

通过干预后,干预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干预组的满意度为95.0%,对照组的70.0%(P

3 讨论

篇2

中图分类号:R272.9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1-0075-02

营养缺乏性亚健康是指因早期营养缺乏形成的体质量低于正常,但尚未达到营养不良程度的状态。儿童营养缺乏性亚健康(低体质量儿童)是儿童亚健康的主要类型,是营养不良患儿早期必定要经过的阶段,对儿童健康危害甚大[1]。运脾方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孙远岭教授治疗儿童厌食症的有效验方[2-3],应用其对营养缺乏性亚健康儿童进行早期干预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依据亚健康的诊断概念,自拟诊断标准:①体质量下降,低于正常体质量的5%~15%;②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疾病及全身急慢性疾病所致的体质量下降。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2~6岁;符合脾虚失运证辨证标准,症见食欲减退,食量减少,舌淡或淡红或稍红,苔薄白或稍黄,指纹淡或淡红或稍紫,脉细[4]。

1.3 排除与剔除标准

①未能排除其他系统疾病所致厌食者;②有过敏史;③有胃、心、肝、肾或造血系统等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④未按规定服药或资料不全者。

1.4 一般资料

34例营养缺乏性亚健康儿童来自上海地区。其中,男17例,女17例,年龄2.5~6岁,平均(4.59±0.97)岁。

1.5 治疗方法

运脾方由黄芪、当归、苍术、焦山楂等组成,为糖浆制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提供,100 mL/瓶。3岁以下5 mL/次,3~7岁8 mL/次,>7~12岁10 mL/次,每日3次,干预时间为12周。

1.6 观察指标

每4周复诊1次,观察治疗前后患儿进食量、体质量、皮下脂肪厚度变化情况。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描述,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P

2 结果

2.1 运脾方干预对食量的影响

运脾方干预后,食量明显增加,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2 运脾方干预对体质量的影响

运脾方干预后,体质量明显增加,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2。

2.3 运脾方干预对皮下脂肪厚度的影响

运脾方干预后,皮下脂肪厚度明显增加,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3。

3 讨论

亚健康概念最早由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是指人体除了健康和疾病状态外,还存在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即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特殊阶段[5]。有学者认为,亚健康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情感亚健康、思想亚健康和行为亚健康[6]。另有专家将其总结归纳分为躯体性亚健康、心理性亚健康和社交性亚健康[7]。相对成人而言,精神因素对儿童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儿童常以躯体性亚健康更为常见。

目前,儿童亚健康是我国亚健康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和临床中,常可见到一些儿童在未形成营养不良之前有一个体质量轻度下降的过程,可伴见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夜眠不安、手足心热、盗汗、睡中磨牙等,这些都属儿童亚健康的状态,即营养缺乏性亚健康儿童。

相对成人因劳累、工作压力等多因素引起的多种类型的亚健康而言,儿童亚健康形成的因素相对较为单纯。小儿生机勃勃,发育迅速,所需的水谷精微、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但又因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运化能力较弱,再加之乳食不知节,所以极易影响脾胃,引起营养失衡。

孙远岭教授基于临床实践提出了儿童“营养缺乏性亚健康”概念,并应用经验方运脾方进行早期干预,收效显著。皮下脂肪厚度是估价儿童青少年营养状态的指标之一,在本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应用运脾方干预后在增加食量的同时,体质量和皮下脂肪厚度都有显著增加,进一步明确了运脾方对营养缺乏性亚健康儿童早期干预可增加体质量、增强食欲、提高食量的良好效果,为儿童营养缺乏性亚健康提供有效的中医药早期干预方法,以减少形成营养不良及其相关病证的发病率,为提高儿童的整体健康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本荣,俞守义,刑曼丽,等.亚健康的诊断、分型与干预措施[J].医院管理杂志,2007,14(1):65-66.

[2] 孙远岭.运脾方治疗儿童厌食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 2000,19(3):149-151.

[3] 孙远岭,顾菊美,周纬,等.运脾方与锌制剂对照治疗儿童厌食症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12):2206-2207.

[4] 蒋业政,覃月秋.我国1994-2003年亚健康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4,13(6):60-63.

[5] 王育学.亚健康:21世纪亚健康新概念[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3.

篇3

【关键词】辩证 健康 亚健康 疾病

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人类生存条件的主要改善,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文明病的发生率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制约体质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已成为现代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对健康状态的研究有不同的角度,文章从辩证的视野下,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健康与亚健康的概念,了解健康-亚健康-疾病之间的转换关系,从而为现代人类社会的健康提供可支配的运动处方,对预防亚健康,提高机体健康水平,增强体适能提供理论参考。

一、亚健康概述

(一)亚健康状态概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人类有关健康的认识上的深化,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出现了一个真空条带。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学者研究指出,人体除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简称亚健康。亚健康状态是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质的特殊状态,已有不同程度的各种患病的危险因素,但机体尚无器质性病变,但体力降低、反应能力下降、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和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疾病的策略真正从治病转向预防加以治疗方面,是当今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二)亚健康状态的表现

亚健康状态的大体表现:躯体亚健康状态、心理亚健康状态和人际交往亚健康状态。其中躯体亚健康状态具体表现为躯体疲劳,如经常感到乏力、困倦、肌体酸痛、咽喉痛、低热、无缘故的头晕、耳鸣、目眩等;心理亚健康状态最常见的症状是焦虑、主要表现为烦躁、易怒、睡眠障碍、进而出现心悸、不安、慌乱、手足无措等;人际交往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与他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大,交往频率下降,人际关系不稳定,常感到无望、空虚、自卑、自闭等感觉。

(三)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繁多的社会信息刺激,使人的交感神经系统长期处于亢奋状态,而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的,受社会学、心理学、环境、生活方式和遗传学因素影响。如长期的身心紧张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就会出现心理失衡,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内分泌混乱,正常功能失调,机体免疫能力下降,躯体出现疲劳感,食欲下降、睡眠质量不佳;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人体血液中氧浓度和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率都会下降,影响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出现心情郁闷、烦躁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和多变性,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日益淡漠,情感交流缺乏,交往趋于表面化、形式化和物质化,情感受挫的机会增多,对感情生活的信息下降,孤独感更加突出,缺少亲密的社会关系和友谊,使人表现出无聊感、无助感、烦恼感等。

二、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转化

(一)健康与亚健康的转化

健康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代的科学观念告诉我们,健康不仅是四肢健全、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健康更是一种身体、精神、行为和道德意识上适应的完美状态。健康的机体处于相对稳定、平衡的一种状态,包括机体内部的稳定和机体与外界环境关系的稳定。身体健康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具有良好的体适能,良好的体适能有利于改善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缓机体衰老的速度,改善自我形象,提高自我生活满意度和社会适应能力,对社会技巧和认知功能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良好的体适能还是享受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强对紧急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亚健康状态是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质的特殊状态,有不同程度的各种患病的危险因素,但机体尚无器质性病变。机体由健康机能朝向亚健康状态发展是由于在不同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各种潜在的致病因素,如用心、用脑过度,身体的主要器官长期处于非正常负荷状态,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高强度的工作负荷和激烈的竞争环境,造成过度紧张、压力过大;饮食方式不合理,休息不足,运动缺乏等造成机体能量过剩或营养不良、机体功能和体力不足、精力不支;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刺激、社会变迁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家庭观念的更新变化,造成心理失衡,社会制度的弊端、落后的意识形态以及不良的社会习俗、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等,引起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精神状态的发生、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等,在这种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机体将朝向亚健康放慢发展。

(二)亚健康与疾病的转化

疾病是由致病因子引起机体的稳态破坏和代谢、功能、结构的损伤。指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地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由亚健康状态到疾病是身体自发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机体由症状演化为病状,实质是机体内部没有功能紊乱到内部器官系统的内分泌紊乱的一个过程。疾病中的代谢、功能、结构变化统称为病理变化,当身体处于病理变化中,细胞、器官开始出现故障,人体就会有头晕、头痛、身体不舒服等的病态感觉。

(三)健康-亚健康-疾病关系

健康-亚健康-疾病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连续的过程,亚健康状态居中,其上游部分与健康状态重叠,下游部分又与疾病相重叠,在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模糊而难以区分。健康-亚健康-疾病三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亚健康状态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既可以向健康状态发展,也可以向疾病状态转化。对于亚健康终究向那个方向转化,取决于自我保健按措施和自身的免疫能力水平。向疾病状态的转化时自发的过程,向健康状态的转化需要采取自觉的防范措施,加强自我保健。

参考文献:

[1]王健,何玉秀.健康体适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7.

篇4

关键词:亚健康;健康;心身医学;中医;体育运动

1、亚健康现状及分类

亚健康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存在,已成为国际上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因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特有的时代性,被称为“世纪病”。它的发生与人类生存的环境恶化、生活方式不正确、心理紧张、社会关系复杂等有关,又称其为“文明疾病”或“社会性疾病”。

以WH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亚健康可划分为:(1)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2)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3)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4)道德方面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

现代人类遇到危及健康的问题日益增多,各国对健康投入的资金猛增。据有关资料显示:西方许多发达国家每年为心血管这类非传染性疾病付出的医药费用高达数万亿美元。2000年日本国民的医疗健康费用达到380000亿日元。美国1996年政府付出的医疗保健费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4.8%。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表明,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分布在20―45岁之间。美国每年有600万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澳洲处于这种疾病状态的人达3700万。在亚洲地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更高,2000年我国对1800名白领员工调查,有70%的人都处于亚健康。

2、亚健康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多年来,健康的概念非常难以界定,以往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后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又将之作了如是发展:“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每一个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达到安宁的状态”。

健康的概念在我国也几度更新,今天已不同于昨天。当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时,人们只期望身体能够胜任体力劳动和维持日常生活,健康的概念就是“不得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健康需求发展为追求高寿命,将健康理解为“长寿”;其后人们又发现,延长了的生命如果伴随着疾病和伤残,一样不能幸福生活,因而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追求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美国的R・杜博(R・Dubos)对健康更新的定义为:“人们最切望的健康未必是身体的活力和洋溢着健康感的状态,也不是长寿,而是指一种最适于达到各人给自己所订的目标的状态”。

亚健康是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现代化的社会在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实惠和物质丰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许多人生烦恼,身心失调,压力过大,缺乏运动等,如果健康驶向疾病的“生命列车”一旦启动,常常只向前行进,多半是有去无回,所不同的只是“行进”速度的快慢。在从亚健康向疾病的转移过程中,人类健康面临极大威胁,生命质量大打折扣。

3、对亚健康的干预措施

以往的医学主要是应付时常威胁人类的传染性疾病,传统的医学对象就是“疾病”。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对医学和医生有着过高的奢望,认为良医无所不能,事实并非如此,除感冒、感染、营养不良等少数单纯生物性病变外,医学对当今临床绝大多数疾病,特别是严重威胁健康和生存的各种慢性疾病并无根治之法,能做的只是有所控制或缓解。

早在20年前,WHO的专家们指出,21世纪的医学重心将是对病前状态的干预和对疾病的有效防范。并预测20世纪有85%医生从事临床诊断治疗工作,而到了21世纪,将需要85%医生从事关注病前状态的工作,仍坐在医院里等病人求治的医生将不超过15%。据估算,病前综合干预所需的费用只是病后治疗的15―23%。

3.1心身医学干预亚健康

拥有数百万会员的美国最大的保健组织“凯泽永恒”组织已经推出一项计划,运用心身相互作用的方法对患有慢性病的病人提供帮助,这一方法已证实非常有效。科学研究已证实,心身联系确实存在。心身失调是因人的心理或情绪而导致或加重的真正的疾病。心身失调包括:因心理压力导致的身体症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所致的或对其发展过程产生影响的疾病等。专家认为,现在在日常保健中运用心身医疗原则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它是解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日益增长的手段之一。

亚健康多为心身性的,心因常起主导作用,而且个体的个性特征也常有着特殊意义。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已经认定:具有过分的追求、敌意感过强的A型行为,是促成冠心病形成的高度危险因素。在35―55岁的人群中,具有这类行为特征者,若干年后有10%将发展成冠心病,而此类行为不明显者患冠心病的还不到3.8%。另一方面,惯于自我克制,情绪低沉、悲观,又不太愿意让负性情绪表达出来者(被称作C型行为),其肿瘤发生率比A型行为者高出3倍。

3.2中医干预亚健康

由中国中医研究院承担的北京市科委课题《亚健康人群中医基本证侯流行病调查》是我国对亚健康人群最大规模的一次调查。调查对象为5000名35―55岁的普通群众。在摸清亚健康在人群中发生的情况及中医证侯分布的基础上,建立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侯学本底资料库。

3.2.1上工治未病

严格来讲,与现代医学不同,中医学并不专长于治病,而是擅长于调整状态。所谓的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痰湿、郁证等,其实都是指的亚健康状态。中医历来主张“治未病”,《黄帝内经》有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由此可看出我们的祖先已认识到对疾病应“未雨绸缨、防患未然”的重要。强调高明的医生应“先安未受邪之地”,即了解病态的发展可能趋势,积极采取措施,杜绝防范其进一步发展。在这方面,中医不仅理论观点十分科学,而且通过近年的积累,形成了丰实有效的防范、调整措施和方法。

3.2.2调整不只是补

目前很多人对亚健康状态纠治的理解就变成了服补品。中医学认为,也许在过去,处于营养不良、虚弱状态的人比较多,但今天,这类单纯的虚弱者已不多见,大多数人只是由于紧张、压力、心理应激,加上营养过剩、代谢失常,才促成了亚健康。因此,对于亚健康者来说,重要的是“调整”,而不是“补”,调整代谢、调整免疫、调整心脑血管功能和血液循环,调整心身

功能状态。

4、体育运动纠治亚健康是积极、有效、可靠的手段

根据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提供的材料,体育人口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低于非体育人口7.1%,职业病的发病率只有非体育人口的17%,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只有非体育人口的12%,吃药、看病、住院情况的发生率普遍低于非体育人口;他们对自己身体、精神疲劳程度以及对体力衰退的评价,均优于非体育人口。而且,他们的健康意识明显好于非体育人口,具有不良嗜好(吸烟、酗酒)的体育人口也明显少于非体育人口,体育人口在生活中有明显不依赖营养保健品的倾向。

从本质上说,亚健康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有关,故进行行为上合理纠治十分重要。体育的重要价值就在于能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文明发展的确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益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不利和弊端,它严重压制了人类的自由天性,极大地改变着人们亿万年进化中形成的、较为稳固的生物机制,从而使人类发生了极大的不适应状况。人类的当代疾病就是由此而引起的。精神的过渡紧张,脑力劳动的肆意增加,体力活动的日趋减少,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等,都是引起当代疾病的罪魁祸首。

人类的体育活动,是惟一的一种能与这种生活格局相对抗的文化方式。人类只有在体育运动中,才能再一次地恢复原来“动物天性”,机能获得新的“自由自在”,才能最有效地抵抗各种“异化”,消除文明力量对自己的“离心背叛”。体育的积极意义和主要的保健作用几乎都是在这个“反抗文明”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通过体育,人们可以在生理学的角度提高身体素质;可以在流行病的角度提高“宿主”质量;可以在生态学的角度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可以在心理学上克服紧张、焦躁和不安;可以在社会学的角度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可以在哲学的角度做到真正的“返朴归真”,克服“异化”……。这就是体育的价值,体育之所以被现代医学一步步地包容在自己的怀抱之中,就是由于它在纠治人类行为疾病、改善人类体质状况的过程中承担着医学目前所无法解决的难题。

健康观念的转变使医学和体育逐步走到一起。医学的主要任务由传统的发现疾病并进行治疗逐步向病前干预、防范过度,并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而体育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预防减少亚健康状态的出现。体育运动可以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具有创造性的行为,造就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因此,可以说体育健身活动不仅是解决身心健康问题、消除亚健康状态的一种最积极、最有效、最可靠的手段,而且它也是最方便、最廉价、最快乐的一种。

参考文献:

[1]杜江伟.“全民健身”与“医学预防”[J]。中国体育科技,2002.8

[2]田金华.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J]。中国体育科技,2003.1

篇5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亚健康诱因干预

[作者简介]钟大玉(1957-),男,四川内江人,内江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论。(四川内江641112)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01-02

目前,我国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逐年增多。不必讳言,大学生亚健康现象已相当严重,已经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阻碍,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甚至导致身心疾病时有发生。可见,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令人担忧的是,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往往为大学生和社会所忽视。因此,笔者认为,在对学生进行正常的专业或成才教育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减少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出现,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和蔓延。否则,专业和成才教育只会落空。文章仅就当前大学生亚健康的几个问题发表个人的见解。

一、对健康标准的理性认识

健康与否,传统观念仅局限于身体,忽略了心理与社会交往。世界卫生组织更新了人们的观念,指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根据这一定义可以归纳出健康的含义。首先,健康是指无生理疾病和具有健康的体魄。其次,健康是指心理充满自信和情绪稳定。最后,健康是指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广泛的人际交往行为。总之,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把身心视为统一的整体,生理、心理、社会行为之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直接体现人的健康。

二、亚健康的含义及诱因

1.亚健康的含义。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把人的健康与生物、心理、社会关系密切联系起来,良好的状态是这三者的完美状态。人的身心分为健康(第一状态)、疾病(第二状态)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亚健康(即第三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个体,处理得好会向健康转化,否则将导致疾病的发生。根据人的健康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关系的三种状态,我们可以概括出亚健康的确切含义:亚健康是指机体无明显疾病却活力下降,适应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健康和疾病之间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一种中间状态。各类人群亚健康的显著特征有所不同,就大学生而言,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个体大多呈现三种状态:其一,心理水平退化;其二,体质明显下降;其三,社会交往封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人群中真正健康的和患病者不足2/3,其余1/3的人绝大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这项的统计与我国学者统计的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人数比例是相符的。

2.亚健康的诱因。(1)心理因素:当前大学生由于心理因素导致亚健康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其一,自我认知困惑。首先是大学生自我的同一性困惑。一方面,不知我是谁,有太多的自我;另一方面,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其次,是自我意象发展方向的迷惘。其二,情感因素。有人说,这是一个欲望喷洒的时代,作为最活跃的社会成员,当代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诱惑下,他们的情感宣泄比任何一代都更加淋漓尽致。医学认为,过度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能引发疾病。其三,意志因素。首先,有些大学生对有害身心健康的活动没有自控毅力和能力。有的学生吸烟、饮酒无度,打麻将、上网彻夜不眠。这种没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必然导致疲劳综合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亚健康。其次,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学业任务的繁忙,个人压力加大,学习之后身体疲乏,既缺乏对强健身体的深刻认识,又对刻苦锻炼身体缺乏意志努力,所以,大学生普遍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连年下降。学生自控力差,部分学生行为放纵,学习、生活无规律,又缺乏必要的体育运动,这是导致部分大学生身心亚健康的意志原因。其四,性冲动因素。当前大学生一方面身处传媒多元化的开放环境中,另一方面又处于性教育缺失的状况下。校园恋爱问题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性冲动引起的焦虑、压抑等各种心理问题对大学生身心都有影响。(2)社会因素:就社会因素而言,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多元文化和多元社会价值观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迷茫。其次,沉重的就业压力。可见,社会因素是导致大学生身心亚健康的又一重要因素。(3)学校因素。当前,大学生中存在许多不良倾向,必须指出,这些不良倾向的行为及生活方式,构成了亚健康的温床,滋生和加重了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大学生中这些不良倾向没有被遏制,反而有所蔓延,充分表明部分高校在政治思想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不力和苍白,而这种不力和苍白正是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的又一原因。

三、对大学生亚健康的干预

古代《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未病,未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开,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可见,我们祖先早已认识到身心“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在竞争 激烈的今天,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应变能力尤为重要。大学教育应该从培养目标和教育结构上对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采取多种措施防止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蔓延和加重,其中,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我认为,治疗亚健康应从找准病因,了解病史,从平时生活抓起,要从思想上入手,重视自己的健康,做到科学健身,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也就是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全面加以预防。其具体对策如下:

1.心理调理,形成健康的心态。亚健康状态处理得当可向健康转化。因此,治疗亚健康的关键在于“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1)大学生必须学会自我心理调理。大学生面临许多心理问题,概括而言有两类:首先是自我的知情意行中的困惑。其一,大学生情感、交往的主要问题是:开放和隐私怎样把握;同学关系不知怎么处,寝室不和怎么办;恋爱痴迷、单相思、失恋、异性朋友太世故等导致的亢奋、苦恼和烦躁;孤独,迷恋城市又留恋乡村、童年;贫困生、边远生和弱势生常沉闷不乐,有压抑感等。其二,行为缺陷和行为过度是大学生行为的主要问题。行为过度表现为“范围泛化”和“强度失控”;行为缺陷则表现为:行为单一,实践范围过于狭窄。其次是大学各年级突出的心理困惑,集中表现在情感、人际关系和求职择业等方面。据调查显示:男女心理问题的集中点有很大区别,男生的心理问题比较分散,而女生则相对集中在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上。因此,大学生应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心理调整主要有两方面:第一,调理情绪,提高情商。这已成为继药物、手术、理疗之后的又一有效的疾病治疗或临床干预的手段。第二,疏导行为。(2)专题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尤其是对处于亚健康状态下的大学生群体及其走向更不够重视,因而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必须重视亚健康状态并加以专题研究。首先,要制定一个指标体系,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亚健康和疾病有相对准确的评估。其次,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再次,加强心理咨询活动,提高心理咨询水平。目前我国所有高校也已经专设机构和人员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事实证明这的确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但学校及心理咨询部门必须提高心理咨询水平和覆盖面,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生活调理,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1)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在教育方式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人格,使学生在心理上化被动为主动,最大程度地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师生关系上充分实现民主、平等,摒弃师道尊严等级思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同学关系上,充分发挥团结、友爱的精神,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营造互相帮助,共同学习进步的学习生活氛围。(2)提供群体活动平台。学会合作、学会沟通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它不仅是心理成长、消除亚健康状态的必需,而且也是就业的准备。一方面,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社团、小组等活动,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培养他们与年龄相适应的心理。另一方面,社团、小组等群体活动应适当策划一些挫折训练,锻炼大学生的意志。(3)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首先,要做到合理膳食。通过宣传教育,改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饮食无规律的情况,并针对不同的人群特别指出应从饮食中补充的微量元素。其次,生活上要做到有规律、有节制,把握适度原则。

3.运动调理。大量的研究证明,体育运动与学生的心理水平直接相关,如焦虑及抑郁水平、改善心境及积极情绪状态等。体育运动是促进人体机能全面发展的最佳手段,它的意义在于有效干预人们的生活方式,培养稳定的行为方式,还能预防和延缓各种慢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从而达到促进人体健康的目的。研究表明,若长时间缺乏运动将使机体组织器官机能下降20%~50%,最终,导致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引起疾病的发生。如果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提高心、肝、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降低体内多余的脂肪,减缓高血压和一些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降低早逝的危险。大量研究调查肯定了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调查发现人们在运动时,总是伴随着明显的意志努力和强烈的情绪体验。因此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形成这种运动习惯有助于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体育运动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一个过程,它能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达到表现自我的目的。因此,通过体育运动学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而摆脱压抑的状态。因此,引导大学生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用体育运动来调理身心,这既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减少大学生身心亚健康状态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大学生亚健康问题是一个严峻问题。社会和学校必须尽快采取干预对策。此外,大学生打好自身素质基础,促进心理健康显得格外重要。防止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出现,杜绝身心疾病,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提高生活学习质量,使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这既是社会的教育目的,也是大学生的期望。

[参考文献]

[1]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1(4).

[2]陈卫旗.自我概念、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4).

[3]潘书波.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2(1).

[4]答会明.大学生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4).

[5]程琳杰,刘广珠.大学生个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

[6]王文娟.特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亚健康 体育 渭南师院

经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学统计,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处于健康与疾病的边缘状态,这就是国内常说的亚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称之为第三状态。本文通过调查渭南师范大学学生的健康状态,找出了影响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同时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于预防和消除当代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体育活动有着独特的功效,这也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通过对渭南师范学院的四个年级的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男生占有400人,女生占有600人。问卷调查涉及的内容包括: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心理障碍的现象、日常生活习惯、参加体育活动等几方面。发放问卷共1000份,收回了有效问卷988份,有效收回率为98.8%。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对健康含义的认识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还不能够全面深刻的理解健康的涵义:43.72%的学生认为健康就是指身体没有疾病,体质好,这部分学生忽视了心理讲课和适应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还有39.03%的学生认为身心良好就是健康,他们由于忽视了社会适应性这个方面,因此,他们的理解也是片面的,没有全面的了解健康的内涵和外延。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内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它是指没有疾病,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性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好的状态,它属于身体、心理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的大健康概念。但是根据调查显示,仅有17.25%的学生能够全面的理解健康的含义,不足调查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体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并提高认识,以健康第一为教学目标,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思想不断提高学生对健康的全面理解。

2.2 大学生亚健康表现形式 长期持续疲劳、失眠多梦、经常性感冒、四肢无力、记忆力减退以及反映迟钝、情绪低落以及烦躁不安等是目前大学生亚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出现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多,而社会以及企业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求却越来越高。根据调查显示,大约有36.74%的学生存在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意识、智力、情绪、人格、情绪以及意志等方面。教育部于2008年对135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的相关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占据了20.3%。通过调查北京理工大学学生的心理状况后发现,具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人占到了34.3%。但是对渭南师范调查后的数字远远高于以往其他地区的调查数字结果,因此,校方领导以及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渭南师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3 造成亚健康的因素

2.3.1 社会、学习以及家庭等都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失调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多方面原因,其中还包括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变得也越来越大,学生在负担和压力下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更会导致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失调,从而影响人体各个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2.3.2 不良卫生习惯。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都具有不吃早餐的习惯,由于身体摄取营养不良从而影响上午的学习。并且长期下去,这种没有规律的饮食习惯必将影响身体健康。此外,调查显示,很多学生由于大学闲暇时间比较多,都具有吸烟、喝酒、打扑克以及打游戏的嗜好,尤其很多人会玩到深夜,这样的做法不仅影响了自己的睡眠,也会影响其他人的身体健康。因此,为了杜绝大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管制,并对其加强法规教育,此外,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多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的课外活动也是很好的一种途径。

2.3.3 每天参加体育活动时间少。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当少,女生每次锻炼时间在15min以下的占了45.7%,男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在30min以下的占有70.2%,一天体育锻炼时间达到或者超过1h的人数微乎其微。为了调查高校是否组织了课外体育活动,我们调查了五所高校,结果显示,由于三四年级没有安排体育课,能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少之又少。目前,学生由于没有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因此,自觉锻炼的意识也不强,并且课余时间也很少去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因此,大部分学生不能够很好的保证每天1h的体育锻炼时间。这些不仅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更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3 结论与建议

3.1 不断地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大学生认识健康的重要性,应当不断地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并树立他们健康第一的理念。当前的大学生不仅不能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不能够透彻的理解健康的内涵和外延,更别提清晰的掌握健康的概念了。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应当在体育教育中增加健康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并编写合适的健康教育教材。

3.2 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懒惰的生活方式造成日益扩大的全球性威胁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为了改变大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并克服有害身心的心理障碍,以促进大学生能够在优良的教学环境中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学校应当为大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而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有效的避免学生由于课余时间空虚而形成某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3.3 加强学生的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当定期组织关于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讲座,通过讲座不但能够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最重要的还能够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但是教师应当密切关注讲座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变化,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障碍并获得积极健康的心理。目前,很多学校为了保证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办公室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3.4 体育是预防和消除亚健康的最佳手段 我们知道,不管是哪种体育运动,都不止是运动器官在活动。通过人体运动,人体的各个系统以及组织器官都会发生相应的机能变化,整个神经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指导下通过相互配合而进行运动。通过体育运动,不仅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和强壮身体,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活动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从而拉近彼此的感情,更能增强团队协作的精神。亚健康状态不是静止,它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如果控制不好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疾病,也可能通过治疗获得健康。因此,通过健康教育,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体育对亚健康的预防和消除作用,更为促进全民健康运动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罗达勇.关于大学生生活习惯现状与健康教育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2):167-169.

[2]王登峰.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邹师.当代人类健康的危机及其体育观念[J].体育与科学,2002,23(3):25-28.

[4]樊炳有,王春生.析体育与健康的第三状态――亚健康[J].体育与科学,2002,23(3):37-39.

篇7

1 亚健康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所谓亚健康,又称次健康或第三状态,即在某些因素作用下造成过度劳累、精神极度紧张、心理压抑、营养失衡、内分泌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代谢异常或生理功能低下等,机体虽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但已有潜在的器质性改变,使人进入了病前状态(发病临界状态),也就是说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此时主诉症状多,但客观检查无明显阳性发现,即有躯体、心理、社会的各种不适症状。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晕、目眩、耳鸣、烦燥、焦虑、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胸闷、气短、盗汗、减退、食欲不振、腰酸、腿痛、人际关系淡化、经常性疲乏无力,有的女性出现月经不调。

2 亚健康的诱因及特征

目前学术界对于亚健康的确切病因不清,诊断标准尚不统一[2],笔者总结促使亚健康形成的诱因主要有:社会、环境、心理、营养、生活方式、行为运动、气象等因素影响。而飞行工作是多相,涉及飞行人员的身体状态、动机情绪状态、知识状态、信息处理与认识状态,容易造成身心疲劳。由于亚健康是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的中间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必然要发生两转归。隐匿性和潜伏性不被个人所重视,双向性和可逆性,既可向疾病发展,又可向健康逆转[3]。如果采取积极措施,加强保健,消除那些不利健康的因素,亚健康则恢复健康,反之,致病因素不消除,亚健康状态持续存在,任其发展,一旦突破躯体免疫系统极限,则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3 定期保健疗养 促进亚健康恢复

3.1 加强健康教育,普及航空卫生知识,使疗养员掌握医学科普保健养生知识,增强预防疾病和自我保健能力,提高对发生某些疾病的警觉性。重视亚健康的危害,主动发现和防治亚健康状态,从而防止疾病发生。

3.2 全面而合理的膳食,是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果不注意营养的合理性,会引发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胆囊炎等,这在空勤人员中发病率很高。疗养膳食,营养结构合理,既保证机体摄入足够的各种营养素,又可避免因过高的摄入各种营养成分给人体带来的不利影响。

3.3 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疗养期间保持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做到忌烟慎酒,不暴饮暴食,并保证良好的睡眠,做到身心放松而不是放纵。

3.4 定期疗养,及时消除应激产生的环境和条件,完全脱离了飞行工作环境和家庭环境的不利影响,不带工作、学习、任务、家属的疗养,使疗养员的身心真正放松,消除疲劳,有利于防治和消除亚健康。

3.5 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对伴有心理障碍、抑郁、焦虑、失眠的疗养人员加强心理疏导,实现自我调控,可明显减轻或消除症状,改善心理状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所以,心理治疗,心理调适针对因心理因素导致亚健康的飞行人员更有效。

3.6 体能训练。每日由专业的体疗教员组织进行综合性体能锻炼,不仅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而且可以消除不良情绪和疲劳心理,有效治疗肥胖、高血糖、高血脂、血压偏高,对于提高身体机能和消除亚健康状态,维持良好的飞行心理和生理状态,具有积极意义。

3.7 加强医学观察,促进从亚健康转变为健康。对于主诉不适状况多且与现行手段的航医鉴定不符的疗养员,严格按照《航空卫生条例》和《飞行员体检鉴定标准》进行慎重复查,没有问题也要耐心询问、认真观察,及时了解其身体变化情况,可按亚健康防治方法予以指导性治疗,使其更好地完成疗养任务。

3.8 对症治疗。对有相应症状的疗养员,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如理疗、针灸、按摩、中西医相结合等特色疗法。

总之,保健疗养是以综合的保健治疗作用达到调节精神,改善功能,恢复平衡,祛病健身的目的。所以,定期有科学指导的保健疗养,是消除亚健康,促进健康的极为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傅善来.21世纪健康新视角.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1):10-13

篇8

【关键词】 已病;未病;中西医学比较

“已病”“未病”,“治已病”与“治未病”,始出《内经》,经过了历代医家的阐释、发挥,应是早已解决了的问题,而实则不然。本文以“未病”为“中文主题词”在中国期刊网进行检索,发现1994~2009年间,有关文章条目达277条之多,而其中只有数条为会议文章。较之历代医家的解经,最有新意的当数涉及“未病”与“亚健康”关系的讨论 [1,2]。有人将亚健康调治视为“治未病”,从而将中医的“未病”等同于“亚健康状态” [3,4], 而不计二者的标准和方法背景。谈到标准,涉及中西医学的体系和方法、背景,就不是几句话可以了然的了。于是就有了笔者关于“已病”“未病”的多重思考,涉及文意、标准及未病与亚健康。

1“已病”“未病”文意辨识

涉及“已病”“未病”最多的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该篇通论人因何需要及如何顺应四季阴阳变化来调摄生活,并告以违背这些规律的危害。在篇末所主张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与“病已成而后药” 比较而言,恰如“乱已成而后治”,“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介入过晚、仓促迎战,既不会有理想的结果,自然也不经济。“治未病”是未雨绸缪的古代圣人之智在中医学实践中的必然主张,这是最经济的医学模式。应该说,上述道尽了《内经》关于“治已病”还是“治未病”理由,是最经典的、且为最多数注家接受的观点。同时也提示,《内经》论及“已病”“未病”,不为交代“标准”,而为传播医学智慧法则。

尽管如此,有关的文义仍不能忽视。现代学者关于“已病”“未病”的理解,有两种特别值得注意的观点:

一是段逸山先生的“病为疾之加”说 [5]。作者引《说文·病部》对“疾”“病”二字的解释,认为“已病”和“未病”都是患病状态,但二者有病轻病重的分别:“疾,病也”,“病,疾加也”,“疾”轻而“病”重。作者还引清代医家陆懋修在所著《世补斋不谢方·小引》中“经盖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乃后人以疾为病”,“不知经言未病,正言已疾”的文字佐证自己的观点。

段氏的上述说法依据不足。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扁鹊数见桓侯,而每次见面都望见对方病情有加重,从“疾在腠理”到“疾在肠胃”,再到“疾在骨髓”的无药可救,始终未用“病”字,一“疾”而终。这就是说,即使在古代汉语中“疾”与“病”也可等而视之。这可能是之后“疾病”一词出现的原因。由此看来,无论“疾”了,或是“病”了,都是与“未病”相对的状态,并非“未病”即“已疾”,至少,字面上“未病”就是健康的无病态,与“已病”(已疾)相反。说“未病”即“已疾”有违语言本意,也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未病先防的宗旨不符。

历史上,元代医家朱震亨也不以“未病”为“已疾”。他在《丹溪心法》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朱震亨没用“未病”,而用“未疾”来表达对《内经》思想的认同,也是对《内经》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 “(治)未病”最好的注解。可见,在朱震亨看来,“未疾”无异于“未病”,疾与病无异。当然,朱震亨也并不是真得不治“已病”之人,而是他贯彻了《内经》宗旨——“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即未病先防。

2010年第27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二是“已病”“未病”既指整个机体的状态,也指某一脏腑器官的状态。治未病,既是防病,也是防甚。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被不少学者认为是《内经》中未病先防的思想的发挥,即“既病防变”。这种发挥是允许的,虽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决不违《内经》的原意。另外,《灵枢·逆顺》讲得很清楚,“上工,刺其未生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这是治未病的另一层含义,即“已病防甚”“既病防变”。

《内经》“治未病”是强调为医的圣智,对“已病”也是一定要治的,而且是古今医家的大任——尽管较之“治未病”有 “亡羊补牢”的遗憾。

2“已病”“未病”的标准

《内经》涉及“不治已病”“治已病”的篇章未明确“已病”“未病”标准,但不可就此断定中医学关于“已病”“未病”就没有标准。在今天如果不做特别的场景限定,“已病”与“未病”的标准已不再是《内经》的标准、中医的标准,而是涵盖中西医学,将涉及两个相应的医学体系的诊断方法,与各个具体的从医者及患者有关。

理论上,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未病”和“已病”分别不是绝对的。在理论上,一方面如果仅将“已病”“未病”的理解停止在语意和表述逻辑上,可直接断言:非“已病”,即“未病”;另一方面,机体是一个时间上连续的过程和空间上结构紧密无间的整体,“已病”还是“未病”,无论从时间的连续性,还是从空间的无隙状态都难以确定二者的绝对界限。或者说,机体并不存在患病抑或健康的绝对界限,而往往处在一个连续的变化和动态中。所以,理论上“已病”“未病”的绝对界限难以确定。

“未病”“已病”的中、西医标准都有操作上的局限性。西医学注重客观证据的科学性,其“已病” “未病”标准主要依据客观发现的证据。这个体系标准的特点就是依据客观发现而确定的诊断指标,而且每一个疾病的诊断标准是具体的,标准和证据链条的联系是缜密的。尽管如此,科学认识、现实设备及执行医生主观能力的局限性都会影响已病、未病的判断,影响诊断结果。

中医的“已病”和“未病”标准,理论的表述比较复杂。尽管有“望而知之”的操作上的简单性存在,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灵枢·终始》“所谓平人者,不病也。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相遇,寒温相守司,形肉血气必相称”,等等,似乎总不外“阴平阳秘”“九候若一”,但在实践中,人人可行的“察色按脉”,最终却可能以“视而不见”了结。依赖于医生主观能力的诊察、判断,也不是时时、人人都可以给出“未病”抑或“已病”的绝对明断。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现实的医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已病、未病在任何标准下,都不可能总是绝对正确和一成不变的。

3“已病”“未病”与亚健康状态

对以主观“不适”为主诉的状态,现代医学还未建立“疾病”客观诊断的指标,故冠之以“亚健康状态”,以表达对这一非健康态客观性的认可。“亚健康状态”的定名,说明现代医学对“已病”“未病”绝对分野的模糊。与“亚健康状态”作为疾病诊断缺位同时出现的,是现代医学对实施医学干预的依据和措施的缺乏。这被中医视为自身介入的时机,有人据此把亚健康的治疗放在了中医“治未病”的名目之下。从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中“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中医干预研究”立项来看,这一观点已被广泛接受。

然而,统观现代医学意义上的“亚健康”(可能具有呼吸、消化、神经等多系统、多器官的症状,涉及及生理与心理方面,约有30种症状 [3]),就不难发现,现代医学是因为自身缺乏相应的客观检测指标和相应的标准,亚健康的病态才成为它的“亚健康状态”,成为现代医学标准下的、没有客观发现(应该是没能客观发现)的“未病”。而上述“亚健康状态”的任何一种“症”在中医标准下都符合中医“已病”的诊断了。故不可认为现代医学将“亚健康状态”归入其标准下的“未病”,就等同于中医标准的“未病”。因为二者的尺度、标准、方法都存在不同。在亚健康状态面前,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的优势是具有充足的实施医学干预的理由及丰富而有效的方式;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给出的“已病”的诊断,使得其干预更迫切和及时。中医干预亚健康是其特长,属于中医“治未病”谋略智慧的“既病防变”“既病防甚”,显然是“亡羊补牢”的后发法治病。这个认识无损于中医对“亚健康状态”干预的贡献,同时提醒人们应检讨自身在哪些方面违背了中医保持健康的摄生法则。

秦立新.“已病”“未病”议第1期更多的现代人意识中存在中、西两个参照系和相应的判断标准,无论他们是否已经自觉到。在他们思考诸如“未病”的概念、标准时,“未病”已经具备传统和现代医学的两个标准了。就是说,此“未病”而非彼“未病” 了。对此医学标准的双重状态,学者必须清楚,而且应该让参与讨论的人也清楚。中医以为,亚健康的状态是因违背中医养生法则(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等)所致,亚健康状态是中医不折不扣的“已病”。但在实践中,“未病先防”和“已病后治”不存在方法上的对立,气功、体育锻炼、饮食调节、中药、针灸等,只要适人、适时、适度,都可。

基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寻求“已病”“未病”的真意,不必对《内经》的“已病”“未病”语义做超乎寻常、甚至貌似“独辟蹊径”的演绎。《内经》直示了未病先防的摄生保健原则及已病防甚的先早期治疗原则。中西医学都有自己“未病”“已病”的标准,彼此不同。“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是现代医学现行疾病态诊断标准缺失、干预乏术的表现。“亚健康状态”不对应传统中医的“未病”,或者“已病”与“未病”的中间态,而是确定的中医“已病”。“亚健康状态”是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在未来新的检验指标确定后,可能会升格为“已病”。对亚健康的调治可以按中医地道的中医法则进行,但不能把调治的有效性视为将现代医学“亚健康状态”对应中医“未病”的依据,虽然亚健康调治可以归为“治未病”的“既病防变”或“已病防甚”。

现代医学不是中医存在的理由,所以不必从现代医学的缺位缝隙寻求中医空间。中西方两种医学一直在独立地运用各自的概念和理论总结、提高、丰富对生命过程的认识并发现规律,简单、机械地将它们对等,于医学及其研究对象均徒劳无益。建立在彼此了解基础上的中西医结合才是可能和可行的,也是必须的。中医现代研究中简单的中西医对位的结论越少越好。因为这样的结论越多,中西医的特点就越模糊、甚至混乱,草率、苟且的结论更不利于任何一方。中、西医学方法和标准各具特色,二者的结合才是患者的福音,这一点始终应该在研究者的意识中;惟其如此,两个理论体系的比较,临床上的互相借鉴才能名正言顺,才能提高疗效,二者的合作才更富临床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徐雯洁,王天芳,李力,等.试论中医研究亚健康状态的优势[J].2008,31(1):7.

[2] 张洪钧. “未病”不是“亚健康”[N].中国中医药报,2007-10-10.

[3] 于雅婷,陈飞松.亚健康与中医的“未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7-02-09.

篇9

关键词:廊坊市居民;亚健康;体育锻炼;合理营养

亚健康是21世纪的一个新名词,也是出现的新名词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威胁人类的头号杀手是生活方式病,尤其是它的“前奏”――亚健康[1]。亚健康通常发生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城镇人群中,他们已成为亚健康的高发人群[2]。

我国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亚健康人群的比例已达70%以上,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都面临科学养生的命题。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近半个世纪的研究成果,将“健康”定义为“不但是身体没有疾病或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3]。据专家介绍,中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数的15%,与此同时,有15%的人处在疾病状态中,剩下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通俗地说,就是这70%的人通常没有器官、组织、功能上的病症和缺陷,但是自我感觉不适,疲劳乏力,反应迟钝、活力降低、适应力下降,经常处在焦虑、烦乱、无聊、无助的状态中,自觉活得很累[4]。专家指出,亚健康状态多种多样,几乎每种疾病都可能有与之相近的亚健康表现[5]。

居民的健康状况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命脉,亚健康是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增加了居民患病危险性,廊坊市居民的亚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是值得积极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就廊坊市居民亚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效度检验。本问卷通过10位专家的效度检验,其中结构效度得分平均为8.6分,内容效度得分平均为8.7分,问卷效度符合调查要求。

(2)问卷的发放方法。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295份,回收292份,回收率99%,有效问卷29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8.3%。发放的主要地点以及发放的数量:安次区的永兴小区、蓝波湾小区、盛德花园等15个小区,共计150份;广阳区的华夏奥运、新源小区、阿尔卡迪亚、阳光佳和等14个小区,共计145份。

二、结果与分析

1.廊坊市居民测试问卷分析

测试结果居民得分情况(见图1):位于75-85分的人数最多,占71%;其次是70分以下的,占21%;85分以上的最少,占8%。这表明廊坊市居民有71%都处于亚健康状态,21%处于疾病状态,只有8%的居民处于健康状态。

2.廊坊市居民基本情况分析

(1)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吗?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偶尔参加锻炼的人数最多为180人,占62%,从来不参加锻炼的人数为90人,占3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为20人,占7%。这说明廊坊市居民的锻炼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体育健身的价值,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重视。这就需要从社会宣传或者自身方面增加居民对亚健康的认识。首先从社会方面,廊坊市各小区组织开设各种形式的亚健康讲座,提高居民对亚健康认识;从自身方面也博览群书,多读、多看,使自己对亚健康知识了解多一些。

(2)影响您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由图2得知:由于缺少场地而不从事体育锻炼的人数最多为155人,占53%,因为没有兴趣参加的人数为90人,占31%,由于缺少时间而不从事体育锻炼的人数为25人,占9%,由于没有经费参加的人数为20人,占9%。这说明社区缺乏场地和锻炼设备是影响居民从事体育锻炼而导致亚健康危害的原因之一。其次自身兴趣也是影响学生导致亚健康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想要尽量避免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可以从学校和自身两方面入手。首先从社会方面来说;各社区可以加大力度针对本小区锻炼设施进行改善,其次从居民自身角度来说,可以通过阅读有关运动与健康方面的书籍,了解体育锻炼在健康中所占的至关重要的地位,培养自己对体育健身的兴趣爱好。

(3)您所在社区是否组织体育活动。调查发现,选择几乎没有组织体育活动的占人数最多,高达175人,占60%,选择偶尔组织一次的人数为95人,占33%,选择经常组织体育活动的人数为20人,占7%。这说明廊坊市各社区在重视居民身体健康方面的工作没有做到位。这就需要各社区在重视居民身体健康方面加大力度,例如经常组织一些交谊舞、秧歌、团体项目比赛等等,以此来增强居民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廊坊市居民远离亚健康。

(4)您的日常饮食状况。由图3得知:三餐无规律,无营养搭配的人数最多为125人,占43%,合理有规律安排膳食的人数为95人,占33%,一日三餐进食甚少的人数为70人,占24%。说明廊坊市大部分居民都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膳食计划,无规律不合理的膳食也是导致亚健康至关重要的方面。由此可知,要想使居民有一套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从社区做起,张贴健康饮食海报,加大合理膳食宣传;开展“科学膳食”咨询室,帮助并引导居民合理膳食;各个社区可以发放盐勺,首先从多醋少盐等基本饮食原则开始宣传。另一方面要从居民自身做起,不但要增加体力活动,每天花上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健身锻炼,而且要了解科学膳食原则,制定一套自己的饮食方案。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通过对廊坊市居民亚健康调查发现:居民对亚健康认识程度浅薄,对保持自己的健康没有尽到责任,即使对体育锻炼与营养膳食有所认识,但也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导致70%左右居民处在亚健康状态。

2.建议

(1)廊坊市居民的锻炼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体育健身的价值,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重视。这就需要从社会宣传及自身方面增加居民对亚健康的认识。首先廊坊市各小区组织开设各种形式的亚健康讲座,提高居民对亚健康认识;居民自身方面博览群书,多读、多看,增加对亚健康知识的了解。

(2)要想真正摆脱亚健康,科学积极的健身活动是首要选择,廊坊市各社区在重视居民身体健康方面需加大力度。开展社区活动,如交谊舞、秧歌、篮球赛等;通过开设“阳光小区”评比,鼓励各小区增设健身运动场所及健身运动器械,提高居民对体育健身的认识。

(3)从社区做起,张贴健康饮食海报,加大合理膳食宣传;开设“科学膳食”咨询室,帮助并引导居民合理膳食。另一方面要从居民自身做起,了解科学膳食原则,制定一套自己的饮食方案。

参考文献:

[1] 范纯武,周纲.生态平衡与亚健康[J].中华临床医药学杂志,2005,3(37):616.

[2] 毛涯伦,刘东海,张顽.感染严重程度与红细胞膜钙泵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的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01,(19):442.

[3] 周刚,范纯武.自由基――亚健康的元凶[J].中华临床医药学杂志,2005,3(39):747.

篇10

关键词 枢经 气血 亚健康 相关性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景岳全书》日:“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发展、转归,其本质在于气血阴阳的轻度异常变化。枢经包括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四条经络。枢经主枢一身之气血,为全身阴阳气血运行调畅之枢纽。通过调节枢经气血对亚健康的防治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亚健康从气血论证的思路

生命在于运动,气血贵在流通。气为不断运动的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属阳,主动。人体之气的形成,是人体禀受父母先天之精气,结合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及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所组成。《素问・五常政大论》日“:生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因此,气为人体生理活动正常运行的首要条件。

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属阴,主静。《素问・五脏生成篇》日:“肝受血则能视,足受血则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是人体重要营养物质,是人体维持健康状态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健康状态下,人体气血和调,百脉通畅,内外统一。倘若,人体气血失和,以致阴阳失衡,经脉瘀阻不通,则会引起一系列疾病病变,进而形成疾病。正如《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是一切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源。

由于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迅速加快、作息时间严重失调等压力导致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正逐年递增。姚氏认为,亚健康状态是人体从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即病前状态。此时疾病虽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但体内病机已经启动,阴阳出现了或盛或衰,正处于欲病而未作的阶段。人生长于天地之间,通过气的升降出入,推动脏腑发挥功能,摄取营养,合成精华,排出糟粕,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当感受到外感、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的侵扰时,人体正气相对虚弱,邪气乘虚而入,气血功能被扰乱,一时无法自行调节恢复,则出现了阴阳轻度的偏盛偏衰的状况,进而形成亚健康。故气血的轻度失调、阴阳的轻度偏衰网是亚健康形成的主要原因。2基于枢经理论调和气血,为亚健康提供治疗思路

《说文解字》云:“枢,户枢也。户所以转动开闭之枢机也。”枢经理论在中医学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刘力红在《思考中医》中提到,开合枢的概念原本是针对门户而言,门户在枢的作用下能开能合,开合枢三者不可缺一。在中医理论中,“开阖枢”对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具有重要作用。“开阖枢”是三阴三阳开合出人工作的机制,共同调节阳气的升降出入。而“枢”又是“开阖枢”的核心。

《读素问钞》日:“少阳居中,在人身如门之枢,转动由之,使荣卫出入内外也常。”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胆内寄相火,手少阳三焦为相火提供游行之路,三焦经与胆经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共同承担枢转人体气血、荣卫的功效;肾藏足少阴脉,主行津液,通诸经脉,故为枢者也。心属火,肾属水;心主血,肾藏精,心肾水火相济,则人体生化不息。因此,少阴的枢转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可以枢转人体之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