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90-03
儿童的免疫力极低,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儿童易患的疾病,大都是在春季发病,主要症状有咳嗽、喘息、发热、缺氧、呼吸困难等,且大都是急性的,如不及时治疗,对儿童的呼吸系统有极大的危害,甚至会导致幼儿发生哮喘。通过科学的临床治疗,能够使儿童的呼吸系统疾病得到控制,病情得到改善,但是想要彻底康复,临床护理也是非常关键的[1]。本文笔者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不同临床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希冀能够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是笔者所在医院2012-2013年接收的20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中男115例,女85例;年龄3个月~7岁;喘息性支气管炎84例,哮喘52例,小儿肺炎35例,咳嗽变异性哮喘11例,急性喉炎18例。笔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男55例,女45例;3个月~6岁,平均(4.7±1.1)岁;喘息性支气管炎35例,哮喘32例,小儿肺炎17例,咳嗽变异性哮喘7例,急性喉炎9例;基础症状评分(4.3±1.2)分[症状评价标准为呼吸困难(指吸频率>35次、发绀、三凹征)记3分,喘息记2分,咳痰或咳嗽或发热(腋温>38 ℃)记1分]。对照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5.1±0.9)岁;喘息性支气管炎49例,哮喘20例,小儿肺炎1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4例,急性喉炎9例;基础症状评分(4.1±0.9)分。两组患者年龄、基础症状评分、病情等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了常规检查及诊断,并根据病情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了抗感染、抗病毒等药物的综合治疗,其中抗感染平喘药应用的是普米克令舒和博利康尼,抗感染化痰药是60万U红霉素、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10 mg地塞米松配成的溶液,将5 ml此溶液和1支α-糜蛋白酶进行融合,利用面罩或者喷嘴对儿童进行喷雾,将氧流量调至5~7 ml/min,再利用喷射式的氧雾微粒随儿童呼吸进行呼吸道、肺部,每次进行10 min,2次/d,3~7 d为一疗程[2]。通过相同的治疗方法,保证了两组患者各项条件的相同。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100例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笔者采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式,即对病房进行清理、定期对儿童进行检查等。而对观察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采用的是人性化的科学式护理方法,包括环境的护理、语言行为的护理、并发症的护理等,具体如下。
1.3.1 环境护理 为了促进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将病房温度控制在8 ℃~20 ℃,而且还定期清理病房,保证病房的空气清新、无烟、无尘,每天都对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1次,并对病房进行通风换气[3]。
1.3.2 儿童呼吸道护理 儿童呼吸道护理就是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病情对其采用相应的,并及时清理儿童口鼻内的分泌物,保持儿童呼吸系统的通畅,减少他们的呼吸困难状况[4]。
1.3.3 心理护理 除了做好常规护理外,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还主动与儿童进行沟通,即使是幼儿,他们也主动与其进行肢体上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感情,使其能够配合医务工作者的护理工作[5]。
1.3.4 并发症护理 儿童的呼吸系统非常脆弱,稍一疏忽可能就会导致病情的加重,或者病情的转移,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还定期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并发症的检查,确保病情的稳定,一旦发现病情加重、病情转移,立即请医生诊断,保证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
1.4 观察指标
经在院治疗期间的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在相同的治疗方案下,采用科学人性化护理方案的观察组住院时间(4.8±1.6)d,对照组住院时间(6.6±2.1)d,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在所有入组接受相同治疗的患儿中,共有22例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如过敏性喉头水肿、痰液阻塞、呼吸窘迫等),其中观察组仅2例(2%),对照组20例(2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过本次分析研究发现,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规护理无论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都逊色于人性化的护理方法,人性化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技巧更加巧妙,对儿童能够进行更全面的护理,保证儿童呼吸系统不被感染,此外,人性化的护理方式还能够有效加强护理人员对幼儿患者的心理、病情的了解,更有利于消除儿童抵制治疗的情绪,使其乐于接受治疗,从而加快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6]。本次研究,笔者所在医院对两组患者采用的都是相同的治疗方法,只是护理方式不同,但是却导致了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的不同,由此可见,人性化、科学的护理方式能够为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提供更好的恢复环境,而且人性化的服务能够使幼儿、儿童不惧怕护理人员,能够消除他们的抵制情绪,使他们配合治疗,因而就加快了患者的康复进程,缩短了康复时间。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以及人们护理意识的提高,人性化护理方式已经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护理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术前、术中、术后都能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安抚,最大化地满足了患者的情感、心理、生理需求,而且特别注意护理的细节,丰富了护理内容,使医务护理人员与患者的距离大大缩短,增强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减少了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护理理念和护理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促进患者手术的成功、缩短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儿童的呼吸系统极为脆弱,导致儿童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大大提高,近几年来,我国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儿童本身自制能力、护理能力的缺乏,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康复起来比较慢,而且稍不注意就会引发并发症,从而为治疗带来更大的威胁,因此,加强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是非常关键的,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能够有效地加快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而且能够大大降低并发症的产生,在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7]。通过此次研究,笔者所在医院专家也发现,常规护理方法虽然也能为儿童提供清洁的护理环境,但在一些护理细节上还是比较欠缺的,例如儿童不配合、护理不细致导致儿童呼吸道感染等,而人性化、科学化的护理方式就弥补了常规护理的这一缺陷,它能够更加细致地为患者服务,能够想患者所想、忧患者所忧,更好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服务,从而大大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减少了儿童呼吸道发生感染的情况,而且能够促使医务人员与儿童建立良好感情,避免儿童不配合的情况[8]。
总而言之,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中,人性化、科学化的护理方式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观察要点,能够在护理环境、护理语言、并发症护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实施系统化的程序护理,有效提高了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质量,缩短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值得在医学领域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华,杜晓娟,林丽渊,等.中国人哮喘易感性与染色体5q31~33区连锁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9,52(12):65-66.
[2]李华强.小儿哮喘发病机理和治疗展望[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23(4):47-48.
[3]江沁波,刘玺诚,高红,等.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诊治婴幼儿肺疾患25例临床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2010,53(6):36-37.
[4]赵顺英.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2(5):347-348.
[5]赵顺英.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2(11):87-88.
[6]罗征秀,刘恩梅,李渠北,等.婴幼儿反复持续吼喘58例病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1,52(5):65-66.
[7]邓江红,姚开虎,胡惠丽.新生儿脯炎死亡病例中B组链球菌的检测[J].中华儿科杂志,2010,53(1):77-78.
篇2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摘 要】可吸入颗粒物(particles with an aerodynamic diameter of less than 10μm,PM10) 指自然大气力人体的呼吸道所吸入的一些颗粒物,而许多流行疾病与呼吸系统疾病有紧密的联系,但机制不清。PM10 在呼吸系统的沉积与清除、其大小和数目以及炎性细胞、细胞因子和氧化负荷的增加在PM10 对呼吸系统所致的危害中可能起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呼吸系统;颗粒物;一般护理
1 概念界定
从疾病类型来看,呼吸系统疾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按照我国卫生部的官方数据,国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接近7.1%,位居城市死亡率疾病类的第3名,而在农村的死亡率常年保持在首位。根据年龄结构来看,呼吸系统疾病的年龄集中在老年人和儿童两大群体。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最容易发生在冬季。
2 病因
呼吸系统与外界相通,人体中唯一与心输出血量有紧密关系的是肺部,如果血流量比较多,空气中的有害颗粒和微生物等疾病因子,非常容易侵入到肺部,产生许多疾病。传统上来看,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感染性疾病,其中,以肺结核病与细菌性肺炎最为明显。伴随抗生素的频繁使用,感染性疾病大多比较容易控制。不过,环境污染与人口老龄化等原因,肺部疾病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多,逐渐受到许多人的重视。
3 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3.1 呼吸道
从器官上来说,呼吸系统包含肺部、鼻部、咽部、喉部等方面,主要担负气体的流通与交换。具体来说,呼吸系统就是按照喉环状软骨充当分界线,分成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而下呼吸道从气管开始,支气管经逐步分支,最终达到肺部。其中,终端细支气管及其上部署传导部分。在临床上,小于两毫米的支气管直径与细支气管叫做小气道。
3.2 泡面积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Ⅰ型肺泡上皮细胞都是十分重要的人体组织,他们共同组成血气屏障,担任气血流通交换的媒介作用。同时,Ⅱ型肺泡细胞并不多,主要以立方形的状态呈现,连接于Ⅰ型上皮细胞,帮助人体的肺部分泌活性物质。
3.3 肺的血液循环
肺主要由动脉与静脉血管构建,担任气体交换的职责。其中,体循环的支气管动静脉、胸膜等都是人体非常有重要作用的营养血管。同时,肺部与人体的所有器官的气血都进行交换,尤其是淋巴系统,所以其他组织的感染或癌肿可肺发生播散。
3.4 胸膜和胸膜腔
肺组织外包膜即胸膜,胸膜脏层和壁层组成的潜在腔隙即胸膜腔
3.5 肺的通气和换气
3.5.1 肺通气
(1)动力:胸腔容积改变。
(2)指标:每分钟肺通气(MV):每分钟进入或排出呼吸器官的总气量。
(3)肺泡通气量(VA):吸气时进入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总气量。
(4)最大通气量(MMV):最大速度和最深呼吸的每分通气量。
3.5.2 肺换气
(1)动力: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分压差。
(2)影响因素:气体分压、气体量、通气/ 血流比例、肺泡膜弥散面积和厚度。
3.6 呼吸运动
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反射和体液化学变化等来调节。
延髓——呼吸基本中枢。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常见异常呼吸。
3.6.1 陈- 施呼吸(Cheyne-Stokes breathing)(1)特点:呼吸会出现逐渐变强变快,又在一定时段内主机爱你变弱变慢,伴有呼吸暂停的现象。
(2)原因:①肺- 脑循环时间延长(如心衰)②呼吸中枢反馈增益增加。
(3)临床:这种呼吸多发生在人体脑损伤与缺氧的状况下。
3.6.2 比奥呼吸(Biot breathing)(1)特点:当产生一次以上的强呼吸时,继以较长时间的呼吸暂停,之后又再次出现这样的呼吸。
(2)临床:呼吸中枢损害。常是死亡前出现的危急症状。
3.6.3 睡眠呼吸暂停(sleep apnea)
事实上,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都容易发生周期性呼吸暂停的情况。而如果频繁地出现睡眠呼吸暂停,那么该人群将出现困顿、肺A 压高、右心衰竭等疾病。
3.7 防御功能
虽然在人体的所有器官中,呼吸系统和大气环境的关系最紧密,所有如果环境中有许多污染性的有害因子,将直接增加肺部疾病的几率。当然,呼吸系统自身的独特性,也具有净化自身的作用,帮助人体抵抗一定的环境有害因子。
(1)调节与进化空气——加温 湿化过滤。
(2)反射性防御——咳嗽 喷嚏 支气管收缩。
(3)清除肺泡内有害物质——巨噬细胞。肺巨噬细胞是一种重要的抵抗细胞,可帮助人体抵挡外界的有害因子,并能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
(4)免疫防御——非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 肺泡毛细血管膜可帮助净化人体肺部的微生物与颗粒,并帮助肺部抵挡有害因子的侵入,起到保护肺部组织的作用。
4 护理评估
对于人体的疾病来说,必须在做好详细的检查后,才能根据疾病信息进行诊断。因此,对于呼吸系统疾病也应该加强周密性的检查,比如,X 线胸部检查是检查肺部疾病的重中之重。只有经过常规化的检查,才能对症下药,做出科学客观的诊断。
4.1 病史评估
(1)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
(2)社会心理状况。
(3)精神情感状况。
4.2 身体评估
根据病人的疾病情况,做好全面的检测,一旦出现胸部疾病,就会出现直接性的反映。比如,肺部的炎症在呼吸与音调上都有很大的变化,而胸腔积液等情况,都会呈现气管的移动。
4.3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评估
(1)血液检查。
(2)抗原皮肤试验。
篇3
呼吸衰竭以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海光潴留为标志,气管插管是临床上抢救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呼吸衰竭及呼吸停止病人的一种重要措施,从而达到增加通气量,发送通气功能,减少呼吸耗氧的目的,比气管切开创伤小。但由于患者不能说话,造成沟通障碍,不能有效的咳嗽和咳痰,易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需加强全面的护理,做好呼吸道管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50-80岁,平均65岁,经有效心理护理及呼吸道护理,未发生肺部感染,管道阻塞等并发症,气管套管留置7-13天后顺利拔管出院。
2 护理
2.1 机械通气期间的护理。
2.1.1 非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训。根据患者不能说话的特点,学会用手势或书面表达要求,如口渴、疼痛、发热、大小便等,患者暂时失去语言表达能力及上呼吸道的保护功能应密切观察,及时了解其要求及病情变化,各项操作均应按无菌操作进行。
2.1.2 保护气管插管的正确位置。了解插管的位置,以防气管插管过深或过浅,若位置不当,应请麻醉科医生重新固定插管位置,定期更换固定胶布,每班交接记录气管插管的位置(正确气管插管的位置:插管前端应在第二胸椎下缘或第三胸椎上缘水平),及时评估双肺呼吸音的情况,保护局部皮肤,为防止胃扩张、肠胀气,应常规放置胃管。
2.1.3 气道湿化及分泌物吸引。机械通气是保持气道通畅、防止分泌物堵塞的重要措施之一,如分泌物粘稠,应采用滴入方法,如生理盐水100ml,加盐酸氨溴索30mg气管内滴入0.5-2ml,使分泌物稀释而易排出,避免痰痂形成。吸痰管为一次性硅胶管,其前端侧壁均有小孔,以分散吸引力,减少对气道的损伤,吸痰管直径一般不超过插管内径的1/2,过粗可引起负压过高,导致肺不张,过细则吸引不畅,吸痰前送入插管不宜过深,退出气道时应用负压,过抽边旋转,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s,同时注意有无缺氧、心律失常的发生。注意安全吸痰,早拔气管插管,减少呼吸道刺激和肺部感染机会,加速肺功能恢复。
2.1.4 口腔护理。呼吸衰竭患者常合并营养不良,在机械通气的状态下,能量消耗增加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而营养不良会导致呼吸机做功无力,肺顺应性下降,严重影响呼吸功能,使患者难于脱离机械通气。
2.1.5 不宜变动过多。头颈及上身应保持在同一直线,翻身或改变时应同时转动,避免套管活动造成刺激或套管脱出发生呼吸困难,患者躁动有可能自行拔除套管,应固定其上肢,告知家属以便理解,避免发生意外。
2.1.6 密切注意患者呼吸。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如呼吸频率增快、阻力增大、或有喘鸣等,应注意有无肺部及全身其他原因,是否套管气囊破裂或滑脱,根据病情每隔4-6小时放气囊1次,并及时通知医生。
2.2 严格掌握撤机指征。在基本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有良好的自主呼吸和咳嗽反射,气道分泌物减少,动脉血气分析正常,患者意识清醒,无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胸部x线片无严重并发症,肺功能测试满意,符合以上指征可撤呼吸机,同时通过皮囊低流量湿化给氧,如停用呼吸机10-20min,后出现呼吸浅快、心动过速、血氧饱和度下降,重新连接呼吸机,如停机0.5-2h后,查血气分析基本正常,病人安静,自主呼吸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可考虑拔除气管插管,拔管前应吸净口、气管内的分泌物,抽净胃内空气及胃液,放掉气囊内气体,松开固定的胶布,用纯氧皮囊通气数次,经彻底吸痰拔除气管插管及胃管,两次清除口腔残留的分泌物,改双侧鼻导管吸氧3-5L/min,头偏一侧防止呕吐误吸。
2.3 拔管后的呼吸管理。
2.3.1 做好预防工作。在拔管前30min,可先给予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等,防止拔管后引起喉头消肿或声带消肿。
2.3.2 拔管后注意体疗。当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时,要尽快进行体疗,体疗对于松动或排除分泌物、预防及治疗肺不张起着重要作用,术后每2h翻身或坐起拍背,深呼吸及咳嗽。
2.3.3 鼓励早下床活动。病情平稳可行走的,气管插管拔管后6h即可下床活动,早开始离床活动是预防肺部并发症的最好的方法。
篇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56-02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系统疾病的细菌感染分布,使临床选择抗生素治疗更有针对性。方法:通过痰液细菌培养结果,分析不同菌种感染分布特点。结果:1058例细菌感染者中,革兰阳性球菌81例、感染率为7.7%,革兰阴性杆菌712例、感染率为67.3%,真菌265例、感染率为25.0%,细菌种属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细菌感染;分析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可产生大量痰液,不同种属细菌感染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痰液性质不同。本研究对呼吸系统疾病按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并对辨证不同分型患者的痰液进行细菌培养,探讨呼吸系统疾病的细菌感染分布、细菌感染与年龄的相关性、细菌感染与性别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707例,女351例,年龄14~85岁,年龄
1.2细菌培养
1.2.1痰液标本的留取:要求患者在早晨起床后反复漱口,然后深咳痰液于无菌标本容器内,2h内送检。痰液标本合格判断标准:痰液直接涂片革兰染色,要求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上皮细胞
1.2.2细菌培养方法:接到痰液标本后,立即以常规方法接种于血平皿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沙保罗培养基上,培养时间24~48h,培养温度为血平皿和麦康凯培养基培养温度37℃,沙保罗培养基培养温度35℃。
1.2.3细菌鉴定[1,2]:以分纯的细菌菌落,利用美国德灵公司提供的MicroScan自动细菌生长系统,革兰阳性菌接种于Pos12鉴定板上,革兰阴性菌接种于Meg21鉴定板上,真菌菌落接种于YeastID鉴定板上,培养24~48h,系统内读数鉴定。质控菌株为ATCC25922大肠埃希菌菌株、ATCC29213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ATCC60193白色念珠菌菌株。
1.3呼吸系统疾病细菌感染判断标准[3,4]
1.3.1细菌感染:痰液培养有细菌生长,经鉴定排除正常菌群,属于呼吸道致病菌,为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结合临床感染症状可确诊为呼吸道细菌感染。
1.3.2真菌感染:痰液培养连续2次以上有真菌生长,经鉴定为同一种真菌,为真菌培养结果阳性,并结合患者的发热、咳嗽、咳白色粘液丝状痰或粘液胶冻样痰或脓痰、重者痰液中带有血丝、甚至咯血、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可确诊为真菌感染。
1.3.3细菌混合感染:痰液培养有细菌生长,经鉴定排除正常菌群,有2种呼吸道致病菌,为呼吸道细菌混合感染。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
2结果
2.1细菌感染分布:本文中,革兰阳性球菌81例、感染率为7.7%,革兰阴性杆菌712例、感染率为67.3%,真菌265例、感染率为25.0%,细菌种属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
2.2细菌感染与年龄的相关性:本文中,年龄
2.3细菌感染与性别的相关性:本文中男707例、感染率为66.8%,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1例、感染率为8.6%,革兰阴性杆菌480例、感染率为67.9%,真菌166例、感染率为235%。女351例、感染率为34.8%,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0例、感染率为5.7%,革兰阴性杆菌232例、感染率为66.1%,真菌99例、感染率为28.2%。男性不同菌种感染率,革兰阳性球菌的溶血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的粘质沙雷菌和产碱不动杆菌、真菌的热带念珠菌明显高于女性的感染率(P
3讨论
中医学认为,痰的生成是由于气机郁滞或阳气不足,不能正常运化津液,使津液聚积所致,痰贮于肺,不但影响气道通畅,而且污染气道环境,成为细菌生长繁殖的滋生地,细菌的大量增殖亦感染气道,加重痰液质和量的改变,使痰浊阻肺,成为肺系证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菌种细菌感染气道所表现的临床症状、痰液的性状各异,据报道,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不同分型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混合感染均以革兰阳性菌+真菌为主。
篇5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干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或治疗不适当, 会使病情加重, 临床表现为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等, 极易诱发呼吸衰竭, 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1]。本次研究选取河南省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1年9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40例患者, 其中的2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和相应的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7月期间, 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 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2例, 女性患者8例;年龄56~86岁, 平均年龄(65.2±4.9)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1例, 女性患者9例;年龄57~86岁, 平均年龄(66.1±5.2)岁。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气促、咳痰等临床症状, 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主要包括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脉搏、心电及血压等常规体征表现, 给予患者支气管扩张剂、抗感染、祛痰、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治疗, 依据患者的病情, 可给予超声雾化特布他林吸入治疗。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选择适合患者的头套用于固定, 采用S/T模式, 呼吸频率为16次/min, 起始吸气压为8 cmH2O, 呼气压为3 cmH2O, 通气时间为3 h/次, 3次/d。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7 d。
1. 2.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①治疗前护理:在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前, 护理人员要耐心、细致的为患者讲解无创正压通气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 消除患者的不安、紧张情绪, 多于患者沟通交流, 取得患者的信任, 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②治疗中的护理:依据患者自身的情况, 选择适合的头套, 操作呼吸机要娴熟, 调整参数及使用设备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 保证患者的舒适性。在治疗过程中, 指导患者如何有效的咳痰, 定时给患者翻身、引流的处理, 如果患者病情需要, 可给予雾化吸入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要时刻注意患者的皮肤颜色及发绀情况, 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脉搏、血压、呼吸等情况, 依据患者的病情变化, 调整呼吸机的参数。③饮食护理:饮食主要以高蛋白、高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日常多食用水果和蔬菜, 避免食用刺激性强的食物[2]。④并发症护理:在治疗过程中, 要注意胃胀气、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等情况, 防止出现面部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
1. 3 观察指标 在治疗7 d后,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pH值、二氧化碳分压、动脉氧分压指标。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x-±s)表示, 用t进行检验, P
2 结果
在治疗7 d后, 两组患者的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二氧化碳分压要高于对照组的二氧化碳分压(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7 d后的pH值、
二氧化碳分压、动脉氧分压指标比较( x-±s)
组别 例数 pH值 二氧化碳分压(mmHg) 动脉氧分压(mmHg)
观察组 20 7.2±0.3 48.9±4.6 84.6±3.6
对照组 20 7.3±0.2 58.1±3.5 65.5±3.7
t 0.547 2.165 2.175
P值 >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出现呼吸衰竭, 从而引起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情况, 最终导致患者出现生理功能及代谢功能紊乱, 即呼吸衰竭综合征。本次研究采用的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其作用原理是通过呼吸机提供双向的压力支持通气, 临床主要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的治疗, 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 而且可以改善低氧血症, 以及二氧化碳潴留[3]。
本次研究观察组在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前, 护理人员及时的给予患者指导相关的医学常识、健康教育及饮食护理和心理疏导, 提高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在治疗过程中, 正确的使用呼吸机,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同时, 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 并给予适宜的治疗, 最大限度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二氧化碳分压要高于对照组的二氧化碳分压(P
参考资料
[1] 武秀华.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动脉压的作用.临床肺科杂志, 2012,17(7):1322.
篇6
1 临床资料
15例患者,其中男性13例,年龄39—72岁,女性2例,年龄31—57岁。这些病例中,急性呼吸心跳骤停1例,自发性气胸1例,重症颅脑损伤3例,急性呼吸衰竭6例,脑血管意外4例。
2 护理
2.1保持呼吸道通畅
机械通气病人病情重,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往往丧失咳嗽反射,因而造成呼吸道的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分泌物淤积,形成痰栓,堵塞气道,导致窒息、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及时有效的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关键。具体方法:当病人喉头部有痰鸣音,气道压力较高,脉率血氧饱和度较低时应及时有效的吸痰。吸痰时应采用一次性负压吸痰管,防止交叉感染,吸痰管外径不得超过气管套管口径的1/2,吸痰时动作应轻巧,由深向外旋转式提出,禁止盲插以避免插伤黏膜,单次负压吸痰时间不超过15s,负压保持在100-150mmHg[1]。为了防止吸痰时患者缺氧,吸痰前后可给予1分钟的纯氧吸入,如吸痰管吸痰效果不佳或有痰痂形成时,可以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纤维支气管镜可以在直视下逐侧进行肺气道吸引、冲洗消除局部肺不张,对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病原菌检查,指导抗生素的使用,还可以取出凝结成块的痰痂,提高效果。此外,在吸痰的同时配以翻身、拍背,每1-2小时一次,促使终末细支气管的痰液因震动而产生咳嗽反射将痰液咳出。
2.2气道湿化
可以在吸痰前滴入湿化液(常规:0.9%生理盐水250ml+庆大酶素8万单位+糜蛋白酶4000单位或遵医嘱),每次滴入3—5ml,从而使痰液稀释利于吸出和控制感染的发生。同时,要随时调整呼吸机恒温电热装置,将呼吸机湿化水温度控制在28~32℃。此外,还可以配合进行超声雾化,每日2次。
2.3严格无菌操作
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感染。吸痰时应戴无菌手套和使用无菌镊子,吸痰管一次性使用,先吸气管造口后到口腔在到鼻孔。气管造口处换药每日2次,保持敷料的清洁、干燥,敷料被污染时及时更换,气管套管一般选用一次性套管,使用金属套管时应4小时更换内套管一次,取下的内套管最好高压灭菌,没有条件的应将内套管煮沸消毒。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两次,浸泡于0.1%“84”消毒液中30分钟,取出后用无菌水冲洗晾干后送供应室环氧乙烷灭菌。
2.4定期对呼吸机回路、接口、雾化器和消毒后的备用罗纹管进行细菌学监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感染的途径可为呼吸机回路的污染、冷凝水的反流均可形成气溶胶而直接进入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1],因此,应定期对呼吸机回路、接口、雾化器和消毒后的备用罗纹管进行细菌学监测。
2.5气道分泌物的监测
为了早发现早治疗气管感染,应每周采集气管内分泌物进行细菌及真菌培养一次。采集标本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2.6加强基础护理,特别是口腔护理,以减少口咽部细菌定植,每次口腔护理前先测口腔PH值,然后选择相适应的口腔清洁液,PH<7用2%苏打水,PH>7用2%硼酸水。
2.7病人的
机械通气的病人在没有休克的情况下,如病情允许,应采取床头抬高15度,可大大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篇7
现有的病房呼叫系统一般采用的是有线传输技术,在病房装修前就以铺好传输线路,优点是传输稳定,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要更换病房位置必须要重新进行布线,在安装繁琐的同时成本也很高,而本文着重研究的是以电力线为传输媒介来进行信号间传输的病房呼叫系统,可利用现有的电力线资源作为通信信道,避免了传统繁琐的布线过程。同时相对于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在同样方便快捷的基础上,电力载波的扩展性更好,可靠性更高,抗干扰能力较好,同时由于电力线布于墙内,硬件相对更安全,不易损坏。
系统总体结构
系统网络组成
病房呼叫系统网络结构是由病区护士站的主机控制系统和分别设置在病房床头、病房卫生间的呼叫器组成。主机和呼叫器利用现有的电力线资源来进行信息间的传输。
电力载波通讯即PLC,是英文Power line Communication的简称。电力载波是电力系统特有的通信方式,电力载波通讯是指利用现有电力线,通过载波方式将模拟或数字信号进行高速传输的技术。PLC的最大特点:不需要重新架设网络,只要有电线,就能进行数据传递,无疑成为了解决病房呼叫系统数据传输的最佳方案之一。同时因为数据仅在医院这个范围中传输,束缚PLC应用的5大困扰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弱,PLC调制解调模块的成本也远低于无线模块。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有线网络是电力线网络,利用电力线网络有以下优势:
(1)充分利用电力线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和再利用,符合现展的趋势;
(2)通过电力载波技术,利用现有的电力线资源,无需施工布线,并且安装方便,对于已经装修完毕而没有预留布线位置的医院是最佳的选择;
(3)相对无线技术,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不会存在由环境复杂所带来的通信间干扰问题;
(4)各呼叫器独立工作,故障便于检查维修,保证了系统更长的使用寿命。
病房寻呼系统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
系统硬件框架
呼叫器
电力线载波信号传输,其基本要求是在电力线传输信号的过程中确保信号传输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信号在电力线上传输时,将交流电压产生脉冲所带来的干扰排除即可获得稳定的信号传输,可以通过交流电压波形过零点短时间内传输信号的方式进行信号的传输来排除干扰,但是这对信号的耦合方式要求较高。本文利用SH99F01芯片内部集成高速增强型兼容8051单片机和高性能电力线载波通信模块(Powerline Transceiver)来进行信息间的传输,本电力线通信模块具有模拟电路载波频率9kHz~525kHz可调,100μVp-p的高灵敏度,结合波形零点传输技术,采用先进的向前纠错编码算法,最大程度提高载波物理层的通信能力,确保了信息传递的安全性。采用芯片内部兼容8051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大量使用贴片式器件,使得呼叫器具有功耗低,体积小(烟盒大小),只要有插座即可随便移动,改号方便,对于病房加减床、换房间等,呼叫器都可根据需要进行增减或移动,解决了因更换病床位置所带来的重新布线困扰。电力载波模块电路图如图2所示。
主机系统
病房呼叫系统中主机以宏晶科技生产的STC12C5A60S2AD芯片作为控制核心,结合电力载波模块来进行各个系统间的通信,对呼叫信息的采集和控制报警器等工作。STC12C5A60S2AD一款高速/低功耗/超强抗干扰的新一代8051单片机,指令代码完全兼容传统8051,执行速度却是传统的8051的8~12倍,同时具有62K的用户应用程序空间和片上集成1280字节的RAM。贴片型STC12C5A60S2AD不仅体积小,功耗低,同时价格低廉,运行速度快,完全满足病房呼叫系统所需处理信息能力的需求。
内存卡采用的是金士顿型号为Micro SD/
TF(8G),8.8MB/s的数据读写速度,6.5MB/s的数据写入速度,8G大小的存储容量,完全能满足系统对呼叫报警信息的存储需求。
GSM模块是可用单片机控制的以TC35I为核心的GSM系统终端,支持数据、语言、短信传输等功能。在有报警呼叫而护士站无人时,可以通过呼叫设定好的手机号码来进行报警,能有效地避免突发事件因护士的疏忽而出现长时间无人处理的情况。
彩屏界面显示使用的是WLTI-07Q70液晶显示屏,7.0寸800x480点阵彩色LED,4页显存,在大方、美观的同时使页面的更换更加流畅。
界面显示面作为显示端,主机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查看显示面了解病房呼叫的情况,查看当前时间。如图3所示。
系统软件设计
软件系统框架设计
本软件是由呼叫器系统、主机控制系统、GSM手机呼叫系统构成。其中以主机控制系统为核心。多个呼叫器通过电力线进行数据间交互传输,主机系统对采集分机的状态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显示等工作。工作原理图如图4所示。
主机程序设计
多个呼叫器同时使用一条电力线进行数据的传输,当多个呼叫器同时连接主机时,发送数据可能会造成数据间的干扰,从而导致数据的错误或丢失。为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我们采用随机退避机制算法(在呼叫器程序设计中进行介绍)来确保数据传输间的安全性。
主机控制系统程序设计采用C语言进行开发,内嵌自定义的传输协议,自行编写人机交互系统,在确保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前提下,精简代码,设定算法,防止报警信号的丢失和错误处理,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当启动主机设备以后,系统进行初始化,要求用户对系统进行一些初始化设置或者选择默认设置,设置完成后,系统进入正常工作状态,控制彩屏显示当前时间和对分机传送来的数据进行结果分析。当采集到分机报警信息后,驱动语言报警信号进行报警,并在彩屏上显示分机位置(病房号),向SD卡中写入报警信息,当到达设定时间到且无人处理时,主机驱动GPRS模块呼叫设定好的手机来进行报警。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随时可以按下MENU键查看报警历史信息、矫正时间、设定GPRS报警参数等等。程序流程图如图5所示。
呼叫器软件设计
呼叫器功能主要包括实现整体系统初始化设置,处理报警信息任务、运行调度系统运用任务,PLT电力线载波通讯任务,响应外部中断任务等。
当呼叫器启动后,对系统进行整体的初始化,循环执行对报警状态进行监控,当采集到报警信息时,采用随机退避机制进行数据传输,传输完成后接收主机返回的数据进行验证确保报警数据的发送成功。
随机退避机制算法
当一个呼叫器要发送报警数据时,先监听电力线信道的忙/闲状态,如果信道忙,它将推迟直到信道连续处于闲状态达到DIFS时间。为了避免发送冲突,这时该分机在发送前必须经过一个附加的退避周期,将产生一个随机的退避时间(Backoff Time),并存入退避计数器,如果退避计数器中已经包含有一个非0的值,那么就不再执行产生随机退避时间的过程。
呼叫器执行退避过程时,侦听信道的状态,如果信道闲,则将退避时间计数器减1;如果信道忙,则退避过程将被推迟,退避时间计数器被冻结(即不再递减),直到侦听到信道处于连续空闲状态达到DIFS时间,退避过程重新被激活,继续递减。当退避计数器递减到0时,此呼叫器就可以执行发送。
当多个分机同竞争信道时,每个节点都经过一个随机时间的退避过程,才能占有信道,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发送冲突发生的概率。另外,通过采用退避过程中的冻结机制,使得被推迟的分机在下一轮竞争中无需再次产生一个新的随机退避时间,只需继续进行计数器递减,那么,等待时间长的分机优先级就高于新加入的分机,就可能优先得到信道,从而维护了竞争分机之间一定的公平性。
在主机接收到分机发送来的数据时立即把接收到的数据返回,分机再把接收数据和自己发送的数据进行对比,确保数据的发送成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发送的安全性。程序流程图如图6所示。
结束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的身体状况会越来越关注,传统式的病房呼叫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院的需求,基于电力线载波技术的病房呼叫系统作为医院呼叫系统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前景,为了方便大众,造福社会,新型的病房呼叫系统值得我们进行大量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C语言设计(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周亚联.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问答[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
[3] 陈维千.电力线载波通道[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
篇8
方法:对一定数量的,具有不同病症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沟通和心理护理。
结果:经过有针对性的语言沟通和心理护理后,大部分精神病患者能够形成对自己疾病的正确认识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治疗,有效地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结论:正确的语言沟通和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接受治疗,加速其康复的进程。
关键词:精神病护理语言沟通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83-01
正确的语言沟通和合理的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还能进一步的帮助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的接受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
1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的方法
1.1心理护理的方法。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地辅助其他医护工作的进行,提高医护工作的效率,也在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医护工作中所应有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首先,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是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主要接触对象,因此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患者产生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中要谨言慎行。一方面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护理水平,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要有过硬的本领,在病人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对患者要有热心、爱心和责任心,服务态度要和蔼,对待病人要体贴入微,给患者充分的安全感、信任感,促使他们积极的接受治疗。
其次,要充分的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一般来说,精神病患者病情的变化都是通过他们的情绪变化变现出来,因而,在护理中要随时的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并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护理经验和心理知识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做好他们情绪的疏导工作。同时,深入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的调整心理护理的方案策略,准确有效的对患者进行护理,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最后,要将心理护理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心理护理不应该是某个阶段所特有的,而是要贯穿护理工作的始终。无论是在日常生活的交谈和接触中,还是在护理操作的过程中,都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让患者能够产生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充分的发挥心理护理在患者疾病恢复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此外,在患者出院前,还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指导性教育,让他们做好出院后被嘲笑、讥讽的心理准备,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1.2语言沟通的方法。在病人住院期间,和病人进行适当的语言沟通,可以使患者心情放松,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还能引导他们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疾病。因此,我们的护理人员要充分的利用语言沟通这一有效地护理手段,增强患者的信心[1]。
首先,充分的发挥语言沟通的暗示效果。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于精神病患者疾病的治疗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日常的交流沟通中,护理人员要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及用词,尽量的和缓、温柔,尽量的给予患者鼓励性的暗示,激发他们对于康复的渴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2]。但是病人有的可能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心理暗示,有的可能反应相对比较迟缓,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了解病人的个体差异,比如他们的文化层次,他们的职业,他们的社会背景等等信息,在进行语言沟通时要使用有针对性的方法,从而达到更加有效地结果。
其次,在灵活的运用语言的沟通方法技巧。由于每个人性格、文化修养和社会背景的差异,他们对于语言的理解角度不同,所以要对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以便在进行语言沟通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并且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的效果[3]。一方面,要尽量的适用和缓、温柔的语气,给病人一种亲切感,让他们能够充分的信任和依赖护理人员;另一方面,指令性语言在护理过程中是必须的,但语气也要掌握在适当的度内,切勿过于生硬,让病人产生抵触心理。
最后,护理人员要严格禁止使用伤害性语言。精神病患者的感情一般都比较的脆弱,很容易被外界的语言伤害,增加心理的负担,最终使病情加重。因此护理人员要严格避免使用任何伤害性的语言,不能随意的指责、训斥患者,以免带来消极的后果。护理人员要一切从病人的利益出发,想病人所想,及病人所急,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2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在精神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对精神病患者采用了适当的心理护理和良好的语言沟通后,不仅减少了患者的心理负担,还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是他们能够自主自愿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提高了疾病治疗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的同时,对病人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通过合理的语言沟通为病人营造积极乐观的心理环境,不仅能够稳定患者的病情,一定程度上还能加速他们病情的恢复。因而,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对于提高精神病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有重要的意义,应在临床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曹香.精神病患者心理需求分析及护理应对[J].中国民康医学.2010(16):89
篇9
[关键词] 疼痛病人; 心理分析;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114-01
1 疼痛的定义 根据国际疼痛协会(IASP)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有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根据这一定义,疼痛包含至少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独特的感觉特性,二是不愉快的情绪反应。疼痛作为一种感觉信号,本身具有警示作用,可促使生物体采取保护性的逃避行为。然而疼痛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感觉,它同时还包含情感和认知成分,具有非常强烈的主观色彩。大部分研究者都认同疼痛包含“痛知觉”和“痛反应”两个方面。其中,“痛知觉”有感觉辨别、情感冲动和认知评估3种成分,感觉辨别负责分析刺激的性质、部位、强度及持续时间等信息,情感冲动促使个体产生不愉快情绪,认知评估则包括对伤害性刺激的注意、预期和记忆等。
疼痛是指某种损伤刺激周围感受器产生的信号,通过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特殊传导途径在皮质感受器的反应,是某种主观的十分不愉快的感觉,它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常有密切的关系,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指标和评定疗效的指示。疼痛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也给患者增加了痛苦,明显降低了患者生存质量。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重视对疼痛的观察及研究,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以往治疗疼痛的对策都注重在药物直通和常规护理模式上。虽然也注意到了物理止痛,但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忽略了早期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的重要还击。心理护理是指利用语言沟通,减轻心理负担,解除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提高疼痛阈值,减轻患者疼痛二设计的一种治疗方法。
2 影响疼痛的心理学因素 心理因素对疼痛的性质、程度、时间空间感知、分辨和反应程度等均能够产生影响。疼痛信号可在任何传递水平和环节上受到心理因素的调控。例如注意、暗示和情绪等心理因素均可改变疼痛反应;注意力分散、良性暗示、欣悦情绪可降低痛反应,反之则增强。
就临床镇痛治疗来说,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受教育程度等均会直接影响镇痛效果。有研究发现,单纯言语暗示可使35%的患者疼痛减轻,相比之下,不加任何暗示而使用强效镇痛药时,显效者只有54%。影响感觉的心理学因素主要包括年龄、人格特征、既往经验、情绪和注意等。
于中青年相比较,老年患者的痛相关情绪和痛行为显著减少。老年疼痛患者对于焦虑、挫折、愤怒和恐惧的评分都非常低。因为对于老年患者来说,他们比年轻人更容易将疾病繁盛归结于衰老所致,所以对于自身症状不系不像年轻人那样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中年正是出现各种衰老相关的疼痛症状的开始,这使得该年龄段得人对慢性痛出现难以接受。
人格特征是有先天素质和后天条件形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趋于稳定,形成丢客观世界特有的理解、认识和行为方式。Wade等通过重复性研究验证了人格对于疼痛各个阶段的选择性影响,发现神经质和外向性都与疼痛强度无关,神经质本身与即刻疼痛、不愉有关,对延伸的痛情绪影响最大。也有研究发现,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倾向于更频繁地表达他们的疼痛。
患者已有的生活经历对于疼痛有显著影响。临床观察多次接受手术的患者,如果第一次手术时患者未感到剧痛的心理恐惧,那么二次手术时其对于疼痛的担心和疑问会明显减少。相反,如果首次手术曾引起过难以忍受的疼痛,则二次手术时就会对疼痛极度恐惧。
情绪状态显著印象患者的痛感受。愉快、兴奋、有信心等一些积极的情绪会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反应;相反,恐惧、焦虑、悲伤、失望等消极情绪则会致使疼痛的感觉增强。另外、对疼痛的注意程度也会影响疼痛的感知,当过度关注疼痛时,会致其加重,而当分散或转移注意力时,疼痛的感觉就会减轻。
3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130例患者中做了有关心理分析、心理护理上的研究,报告如下:
3.1 资料 本组患者130例,均以疼痛为明显症状,均第一次发病。随机分了两组。观察组84例,其中男60例,女24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6岁,入院时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对照组46例,两组在疼痛的部位、时间、性质及治疗前疼痛程度,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3.2 方法 心理护理认知行为疗法。
3.2.1 松弛术 松弛术是身心解除紧张或应激的一种状态。成功的松弛术可带来许多生理和行为的改变。如血压下降,脉搏,呼吸减慢,肌肉紧张度减轻,代谢率降低,感觉平静和安宁等。冥想,瑜伽,念禅和渐进性放松运动都是松弛术。这些技术可用于慢性疼痛的任何阶段。
3.2.2 引导现象 是利用对某一令人愉快的情景或经历的想象的正向效果来逐渐降低患者对疼痛的意识。例如,护士科描述一个绿草荫荫,溪水潺潺,花香馥郁的情景,是患者对此投以更多的注意,从而减少对疼痛的关注。
3.2.3 分散注意力 向患者提供愉快的刺激,可以使患者的注意力转向其他事物,从而减轻对疼痛的意识,甚至增加对疼痛的耐受性。这种方法最适用于持续几分钟的短促剧烈的疼痛。如唱歌、大声的描述照片或图片、听音乐、愉快的交谈、下棋和做游戏等。
3.2.4 音乐疗法 音乐是一种有效的分散注意力的方法。通常应根据患者喜好进行选择,如古典音乐或流行音乐。患者至少要听15min才有治疗作用。研究显示音乐对减轻患者疼痛效果很好。
3.2.5 生物反馈 生物反馈是一种行为治疗方法,操作时,告诉患者有关生理反应的信息(如血压或紧张)和这些反应进行自主控制的训练方法,以产生深部松弛效应。此方法对肌肉紧张和偏头痛尤其有效。疼痛的冲动发生于大脑皮质,疼痛的反应除了于疼痛的部位、强度、频率有密切关系,还受心理状态的影响。在观察组病人当中可以看到同样性质、同样程度的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其反应的强弱表现轻重程度各不相同;文化程度、意志、情绪、性格、环境、年龄、心理因素都可以影响患者对疼痛的刺激反应。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当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认真做好观察、治疗、护理,以利于患者康复。
4 结果 通过正确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观察组中的84人,其中64人缓解疼痛,缓解疼痛达率约为76%,而只通过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的46人当中,有16人缓解疼痛,缓解疼痛率约为35%。
通过对照可以看出观察组的疼痛和对照组的疼痛缓解情况有显著差异,观察组疼痛缓解明显好于对照组。
5 讨论分析 长期以来,疼痛早期只注重药物治疗和常规据理,忽略了早期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这一重要环节,而此环节恰恰是解除疼痛,恢复健康的基础,它贯穿于疼痛的急性期或恢复期的康复护理的全过程。使疼痛的患者减轻心理负担,解除焦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痛苦。大量临床护理实践表明,疼痛一般是可以治疗和治愈的。活动往往产生情绪反应,情绪活动中枢能影响下丘脑引起内分泌和自主神经系统变化,干扰免疫功能,使疼痛局限在某一部位,随着疼痛时间和强度的增加,最后使此部位发生生理学和病理学改变。从而形成负性心理-疼痛-病理-心理的循环机制。因此生活中,可以经常体会到恐惧,悲伤的时候,能加重疼痛,而愉快,兴奋又有信心,则会使疼痛减轻。
6 结论 综上述,早期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精细的艺术和特殊的技能。在临床上越来越起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认为早期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在疼痛的治疗与护理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是疼痛治愈的基础。只有认真扎实做好这项护理工作,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技能,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帮助病人解除痛苦,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3.
[2] 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20(6).
[3] 张秀敏.人性化护理在输液病人中的运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2004,20(9):75.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治疗的165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1例,女性54例,年龄22~69岁,平均(43.33±14.12)岁;其中肾脏疾病57例,输尿管疾病44例,前列腺疾病40例,膀胱疾病24例。所有患者均在住院期间实施外科手术并康复出院,排除住院期间有严重合并症、住院前即有中重度感染的患者。根据是否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分为两组:对照组为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尚未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患者87例,干预组为2014年1月-2014年12月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患者7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民族、体质指数、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是否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病房消毒方式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包括患者入院宣教、手术前的准备、术中的护理支持、手术后麻醉、伤口、管道及并发症等的护理。干预组:由本科室医疗及护理专家根据我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病情特点及可能出现的术后并发症制定临床护理路径,由受过专业培训的责任护士实施,实施时间为患者从入院到出院之后。具体内容:
(1)入院时: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支持状态等一般情况;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总结并制定后续的护理计划。
(2)手术前:评估患者生理及心理状态,对患者出现的身体不适等症状及时反馈给主治大夫;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使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手术;遵医嘱进行术前准备,包括完成各项检查、术前用药、灌肠及留置管道、术前备皮等。
(3)手术中:根据患者手术内容准备床单位及监护抢救仪器;固定床单位,对患者手术可能会出现的应急情况准备急救药物;安抚患者家属,并告知患者术后的状况和护理内容,取得家属的支持;
(4)手术后:妥善安置术后患者于病床单位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根据患者麻醉种类采取适当的卧位,对麻醉后烦躁的患者适当地给于束缚带束缚,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各引流管道是否通畅并妥善固定;严密观察患者伤口情况及症状,遵医嘱给予药物,对有发热、切口渗血等临床表现的患者应及时通知医生。
(5)出院前:评估患者生理、心理指标,制定出院指导方案;指导患者出院后的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等,提醒患者按医嘱服药、定期复查。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良好的支持与照顾。
1.3观察指标
(1)院内感染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再次感染的例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例数,以病例记载为标准。
(2)患者满意度及住院时间:满意度为患者出院前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的满意程度,使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包括对护理操作、护理服务等方面的满意度,总分10~30分,得分越高满意度越好,本调查问卷CVI(内容效度)为0.93、Cron-bach’s(信度测定)α系数为0.81;住院时间:从患者入院到出院之间的时间,以病例记载为主。
(3)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率:包括患者住院期间管道脱落及堵管(管道包括患者手术后各引流管及静脉输液的管道)、坠床等发生次数,以护理记载为主。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包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院内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9%(1/78)、8.97%(7/78),对照组院内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82%(8/87)、18.39%(16/87),干预组院内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787、4.543,P值分别为0.031、0.034)。
2.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满意度及意外事件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患者满意所占比例为90.32%,高于对照组的6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管道脱落及堵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坠床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