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医学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动物医学课程

篇1

农学院校动物医学教学设计随着我国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兽医、兽药行业日渐兴盛,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很多农学院校增设了与此行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动物药品制剂》就是其中之一。在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动物药品制剂》是动物医学(专升本)专业的必修课。

一、专升本教育的特点

普通高校“专升本”教育是指普通院校的专科学生结束专科阶段的课程学习之后,通过参加由各院校公布招生人数、各省级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考试,按原专业或相关专业升入本科院校继续进行正规本科教育的制度。这一教育制度为广大专科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和取得本科学位的机会,满足了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专升本”的教育重点是要做好专科与本科之间的衔接,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培养方案。学院在制定“专升本”课程内容时,并没有完全套用全日制本科课程的计划,而是非常重视学生的专科学习基础,本着让知识更深入、更全面、不重复的宗旨,在学生原有知识层面的基础上,为其开设更新、且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学科,使学生真正实现从专科到本科的本质提高,成为社会需要的本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动物药品制剂》课程介绍

动物药品制剂是研究动物药品制剂的理论及生产工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在不断与兽医临床医疗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研制适合动物用药特点的新制剂的一门工艺学科,具有密切联系兽医临床医疗实践的性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动物药品制剂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各类型动物药剂的制备工艺、新剂型的制备方法、动物药品制剂的稳定性;熟悉动物药品制剂的配伍变化;了解动物药品制剂的发展前沿、发展动态及生物药剂学发展对动物药品制剂学的影响,为兽药研究、开发、生产与合理用药打下必要的基础。动物药品制剂与前期学习的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动物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中兽医等多门学科知识互相关联,结合紧密,也与后期开设的临床课程、综合实训课程有后续关系。

三、动物医学(专升本)专业开设《动物药品制剂》的必要性

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既为畜牧行业输送技术研究型人才,也为基层畜禽的诊疗工作或动物药品的销售工作培养后备力量。一些畜牧业科研机构在研制新型药品时常会涉及到剂型知识,比如球虫疫苗可用来预防鸡球虫病。但由于受到一些因素如疫苗的稳定性、使用剂型等问题的影响,制约了球虫疫苗的广泛使用。有研究通过微囊技术(动物药品制剂中的一种新型工艺技术)制备了微囊型球虫疫苗,此种制剂技术既增加了疫苗的免疫效果,又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有效的鸡球虫免疫预防方法。可见,动物医学方面的科研也很需要制剂的相关知识。

同样,从事诊疗工作的人员掌握及了解动物药品的常见剂型或制剂的制备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兽医师,在基层从事诊疗工作时经常会遇到开具临时处方的情况。所谓临时处方,就是兽医师根据患畜的病情开写法定、协定处方以外的处方。这种处方的特点就是具体病情具体开写,药物搭配灵活,使用剂型多样,此时就需要兽医师具备一定的药物制剂知识。例如,大家畜的肠道感染,可以使用肠道难吸收的磺胺类药物治疗,但这类药物通常是粉状,不适宜动物服用,兽医师可以以水为溶剂加一些辅药调配成合剂,一次性灌服,或者以糊精、淀粉等为辅料制成舔剂,也便于动物服用。具备了的制剂知识,兽医师还可以为畜主解释为什么同样是口服给药,散剂比颗粒剂起效快,颗粒剂比片剂起效快;添加什么辅料可以增加药物的适口性;什么样的药物使用时必须注意无菌操作;什么样的剂型起效快、哪些剂型缓释等问题。动物药品销售人员也可以适时地结合剂型优势推销药品。因此,《动物药品制剂》与动物医学有着密切联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四、《动物药品制剂》的教学设计

《动物药品制剂》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学院制定该课程总学时74学时,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16学时,实习20学时,理论和实践的比例基本是1∶1。为了督促学生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实验学习,学院除了注重学时分配的合理性外,还在考核方法上进行了改进和完善。过去是: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考勤、课堂回答问题、实验报告等)占30%。现改为:考核形式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包括课堂出勤、课堂提问、阶段理论测试、实验/实践,分别占总成绩的10%、10%、30%和20%;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总成绩的30%。此种改革,将考核内容细化,考核覆盖面加宽,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被纳入到考核范围当中;使考核比例更合理,成绩的分配比例体现了学院对学生平时表现和实践能力的侧重,避免学生只知死记硬背、轻视实验教学的现象。实践证明,改革后的考核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实.普通高校“专升本”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改革建议[J].黑龙江教育,2010,(4):6-8.

篇2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畜牧兽医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工作内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诊疗方式上,更加注重往诊;在诊疗动物种类上,更加注重牛猪犬禽;在诊疗疾病种类上,更加注重群发病;在对疾病的处理方式上,更加注重诊治与防控相结合;在工作岗位类型上,更加注重兽药、饲料和种畜禽等企业技术服务与疾病防治指导岗位。因此,研究和创新本专业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成为提高动物医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而随着近年来高职教育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教、学、做一体化原则和行动导向课程理论的提出与应用,给高职动物医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操作经验。

1现有课程体系的分析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动物医学专业虽然开展了一些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科体系的问题。在很多专业培养计划中,课程设计还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这个基本逻辑安排的,或者分为公共课、基础课、技术课和技术训练课等类型。

1.1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处理不当

由于教学改革在某种程度上的被推动,教育思想讨论开展的不够,指导思想上的深入思考、理论研究、工作积淀不足,造成一些专业教改流于形式。很多课程体系的性质表述上,不是“学”字泛滥,就是“技术”一刀切,恰到好处者甚少。一些研究项目,不顾课程实际,一味地追求工作过程和项目教学的时髦,没有真正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弄清学科体系和能力教育体系的区别。

1.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

一些院校虽然主观上注意以能力为本位设置课程,特别是实践课程的相对独立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距离,但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仍然相互独立,没能真正根据社会、行业、企业和岗位工作能力的需要融合为一体。

1.3课程体系所反映的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首先是具有浓重学科色彩的动物内科病、动物外科病、动物产科病、动物传染病和动物寄生虫病五大临床课仍然安排在其他课程之后,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绝对核心地位,而没有给在此后安排直接应用的畜种病课程预留充分的空间。传统兽医与现代动物医疗工作者工作内涵的不同长期被忽略。其次是伴随行业发展应运而生的一些新的工作内容和技术,没能及时地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中反映出来,反而对本科教育某些学科的发展紧追不舍。比如药理课程已发展为药理与毒理,却没有改造为动物药品应用课程。

2构建动物医学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原则

2.1高职教育的时代需求原则

构建新课程体系时,首先认真全面地分析了本专业传统课程体系的优势与弊端,实事求是地分析其之所以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因素。认识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从学科本位到岗位能力本位,从知识本位到职业能力本位,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从封闭办学到开放办学,从一次学习到终身学习,都是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2高职教育的社会行业需求性原则

高职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职业定向性,专业设置具有行业适应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具有岗位针对性。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以应用为主的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教学相结合,以应用为宗旨和标准。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面向地方、面向社会开放办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行业和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3教、学、做一体原则

改变精英教育背景下以教师、课堂、教材和灌输式理论教学为中心的定势,解决教室讲病,黑板看病,讲不明白,听不进去,学不会,记不住的问题。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让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为一体,教学做合一,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使学生职业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能适应岗位工作能力的需求,并具有一定的职业生涯发展能力。

3动物医学类专业以畜种病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社会人才需求调查,确定动物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应职岗位群。根据毕业生的主要工作过程确定学习领域,根据学习领域确定学习情境。

3.1培养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动物养殖企业、动物诊所和动物相关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和召开专业建设工作会议等方法,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针对各种常见畜禽等动物进行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控制和检疫检验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本专业主要应职岗位是动物诊所的临床疾病诊疗岗位、养殖场的动物疾病防治岗位、兽药饲料企业的技术服务岗位和动物疾病诊疗及动物保健品经营方面的自主创业。

3.2岗位能力的分析

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工作过程是在疾病调查、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剖检分析的基础上,对畜禽疾病进行全面分析,作出综合诊断,并进行治疗和预防控制。本专业培养目标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方法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

3.3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工作任务调查,收集分析出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复杂程度归纳出本专业行动领域,按照学生对职业内涵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重构行动领域为学习领域(课程)。

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是疾病调查、临床检查、影像诊断、血粪尿常规检验、血液生化检验、病原体检验、免疫学检查、病理检查、药物预防与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免疫接种检测、消毒杀虫灭鼠、封锁隔离销毁和牛犬猪鸡等动物疾病的诊治防控等。这些典型工作任务可归纳为临床诊断、微生物检验及免疫检测、寄生虫检验、病理剖检分析、疾病治疗、疫病预防、疫病控制、牛羊病防治、犬猫疾病防治、猪病防治和鸡病防治等行动领域。

上述行动领域可整合构建为动物临床诊断、动物微生物检验及免疫检测、动物寄生虫检验、动物病理、动物疾病防治基础、牛羊病防治、犬猫疾病防治、猪病防治、鸡病防治、中兽医和动物及产品检验检疫等行动领域课程。

与传统的兽医专业课程相比,新的课程体系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更加注重诊疗防控检的基本工作任务类型。二是不再以内外产传寄五大临床课为核心,而是将其作为畜种病的单项能力基础重构于课程体系之中,因而更加适应职业教育突出实践应用和行业发展对动物医学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岗位能力需求变化。

篇3

【关键词】动物检疫学 研究性互动式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20-02

动物检疫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开设的一门涉及法律法规、微生物学、免疫学、兽医学、生物化学和食品卫生学等多门学科交叉的课程。由于该课程具有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应用性强、内容抽象、名词繁多、难以记忆等特点,其作为动植物检疫、生物安全、动物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基础性必修课程,有关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近些年备受关注。近年来,研究性教学在各高校不断被提出,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也把研究性教学改革不断地深入到各学科教学中。作为从事动物检疫学教学的一名教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一 研究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理念

研究性教学是在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核心理念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强调将教学与研究结合作为大学教学的基本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比传统教育模式,研究性教学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从研究性教学的指导思想革新入手,以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使学生在学习中(或结合其他学科)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自己动手、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在此,笔者根据研究性教学的规律及动物检疫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二 研究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补充时效性、权威性强和新颖的教学及相关阅读材料

由于动物检疫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课程,随着各学科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针对教材内容难以跟上学科快速发展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借助网络、期刊等媒体手段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中国动物检疫》《动植物检疫》等中文核心期刊上的综述性和试验性文章作为教学中的补充内容。如在讲授屠宰检疫的宰后的胴体检疫时,我引入了与屠宰检疫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常见的PSE猪肉的检疫与鉴别的内容。教师通过展示正常猪肉和PSE猪肉,将学生置于肉品鉴别的真实情境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2.增加案例式教学内容

案例式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模拟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在课堂中的运用实施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由学生依靠其知识结构和背景,在案例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动物检疫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教学内容与国内、出入境的动物检疫时发现的问题,一些新的检疫技术方法,国内爆发的一类和二类动物疫病情况等相结合,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深化。如在讲授炭疽的病原――炭疽杆菌时,可与二战期间日军以炭疽杆菌作为生物武器侵略中国及美国近年来的“炭疽邮件事件”相联系,从而使学生在这些案例中分析炭疽杆菌传播的特点。该模式教学过程将学生置于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环境、问题情境,便能够吸引并维持他们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性地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3.增加互动式分组讨论学习环节

研究性互动式教学模式应改变传统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的固定模式,适当加入一些课堂互动分组讨论环节。如在课堂上呈现教学案例之后,在教师的案例问题引导下,随即组织学生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教师到每一个讨论小组进行交流互动,然后,每小组排出一名代表针对案例问题进行发言,表达该小组的讨论意见。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意见进行总结,以此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4.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力结合

动物检疫学是一门极具应用性的课程,采用研究性教学应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将理论教学与教学演示、实验教学密切地结合起来,在理论教学中,注重给学生介绍一些国内新出台的检疫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等。将一些典型的屠宰检疫、产地检疫的操作流程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向学生进行教学演示。教学演示既可以包含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更可以利用网络课堂等新兴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从而在节省课上教学时间的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验教学中不断地给学生介绍最新技术在动物检疫研究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技术在某一研究领域的时效性。内容上尽量安排生动丰富且易于操作的实验项目,增加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

5.完善考核体系

完善考核体系是研究性互动式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动物检疫学教学考核评分中采用“6+3+1”模式,将期末试卷成绩的比例降至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提高至30%,出勤和实验课报告占总成绩的10%。在平时成绩中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提升至一个重要位置。将课下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课上积极提问,能够提出独到的观点的指标作为学生获得研究性学习成绩的依据。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由于研究性成绩评定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要教师能够保持公平,研究性教学模式就能获得学生的积极支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考评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关键词】任务驱动 商务英语 课程教学

【论文摘要】任务教学是建立在语言学习和课堂教学研究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教学法。论文首先分析了商务英语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各种弊端,然后简要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与商务英语课程的联系。最后,论文讨论了任务驱动教学在商务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施问题。

商务英语课程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较好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和心理素质,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往、商务交流、磋商、谈判等能力。商务英语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1.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显然,商务英语课程的实质是商务背景、专业知识和语言三方面的综合运用,具有专业化、口语化、较强的针对性等特点,因此实用性应该是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最大要求。然而,实际教学效果却与目标相差甚远。

1.1 侧重于知识的传授

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机械地、单方面地向学生讲解词汇和规则,语法翻译成了基本手段。讲解课文,解释词语,说明专业词汇是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而练习也缺乏真实场景,过于强调语法,学生凭记忆答题,不需要更多的思考。这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很容易造成英语强运用弱的教学效果。

1.2 课堂教学缺乏真实性

首先是教学材料的真实性问题。不可否认,目前许多商务英语教学材料确实选自原版的报纸、杂志,但这还不够。一个普遍的问题是,选用的材料过于专业化和理论化,或者仅仅是专业词汇的列举。这必将导致教学材料过于重视语言、语法规则或功能的学习,而不能解决实际的商务问题。因此,教师应注重选择来自真实商务领域的素材,要把握选材的现时性、题材的多元化、体裁的多样性和材料来源的广泛性,例如:报刊及广告中的内容,或者旅馆住宿、时刻表和饭店菜单,或者公司年度报告、合同、信函、产品报告册,或者外贸业务活动中的询盘、报价、订购与确认等等。

其次教学任务缺乏真实性。课堂教学的任务应该注重学生要完成的任务与实际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商务场景相吻合。只有符合语言使用的真实条件,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显然,教师和学生不是为了学习语言本身,而是为了表达实际商务活动的意义,这才是真实的教学任务。

1.3 强英语淡商务

目前,很多商务英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将商务英语当成一般的英语语言看来上。教师往往比较注重解释相关词汇,疏通语法,将课文翻译一下就完事了,至于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表达技能,如何同外商进行交流,妥善解决和处理商务上的实际问题则淡化处理。这难以达到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商务英语中,英语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其最核心的要求是精通商务活动。因此,需要注重对教师商务知识的培训,也就是强调“英语强、业务强”的“双师型”。

2.任务驱动式教学

2.1 任务教学法含义

任务教学是当今高等教育界提倡和推崇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在教学原则上提倡“意义至上,使用至上”。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医学院、工学院、法学院等注重能力培养的学科有40%的课程采用这种方法或类似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教学法以解决某一与现实世界有联系的问题为出发点。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首先呈现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然后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执行各项任务,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进行交叉分析和评价。

2.2 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而任务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传统教学法以书本为中心,而任务教学法以任务为中心。因此,以任务为本的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因,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了解自己的认知能力,并发展这种认知能力。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任务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响。当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具体任务后,学生往往会有较大的成功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而传统的教学法往往很难达到这种效果。

2.3 商务英语与任务教学法

如前文所述,商务英语主要应用于特定的商务活动,在实际商务活动中,英语主要应用于电话、会议、社交、谈判和报告中。实用性是商务英语课程最大的特点。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和加强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和对外交往的能力,为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尽早适应环境,为开展对外交往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与公共教学中的基础英语教学不同,商务英语教学不再侧重于对语句、生词和语法的讲解,而侧重于使学生运用已经具备的英语技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商业管理各领域的专业词汇,熟练地运用专业语言,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参与商业谈判。商务英语课程的这种特性决定了该课程必将蕴含实践性极强的丰富的任务。因此,完成与现实环境较为吻合的任务比掌握语句、生词和语法更为重要。由此看来,商务英语课程比较适合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

转贴于

3.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

3.1 构建任务目标体系

任务型教学的关键在于构建任务目标体系。如何构建一个既有难度,又有可行性的任务是每个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要充分重视任务的设计。任务设计必须具有意义性、可操作性、真实性、差距性和拓展性等。任务有二种:封闭型任务、开放性任务。封闭性任务要求每个学生都应自主完成的任务。例如在学习英语自我介绍时,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让每个学生先写制作一个英语简历,然后到网上申请一个电子邮箱,并通过这个邮箱向教师发送。显然,发送一封带有附件的电子邮件是一个封闭性任务。而开放型任务是一个任务框架,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自主选择和设计任务类型和任务主题。例如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商务英语问卷样本,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基于商务英语谈判的问卷调查。问卷的形式和类型由学生自主确定。

在构建构成中,师生应当明确各自在不同阶段的任务与要求,并按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任务的意义,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要特别注意的是,设计任务时要注重如前文所说的真实性。

3.2 构建学习小组

分组教学可以将学生任意分组,但应该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以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学习互动。一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质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组成员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二是各组人数适宜。每组以4-5人为宜,太多不利于交流,太少又不利于学生间的互助和交流。三是内部应有一定的分工,力求使每个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弥补学生的不同差异,可以定期进行角色变换。让每个成员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商务英语洽谈时,可以根据实习角色让学生分别充当生产商、经销商、供应商等角色,在各角色都掌握了自己的角色职责以后,再实行角色转换,充当另一个角色。这样一轮下来,学生对各角色的洽谈技巧都能深入理解和掌握了。

学习小组构建后,教师应检查每一任务组的想法,询问其所选择任务的原因并确定是否可行,确定每一任务组的最终任务。教师还应要求各任务小组在课后进一步分解和设计任务,即将任务具体到每一个小组成员。

3.3 任务的交叉评价

各个任务小组在指定期间完成任务后,需要在课堂上进行交叉评述。首先由各小组选出陈述手进行陈述,教师则可以向学生强调口头陈述所需要的技巧,例如眼睛的交流,手势的使用,以及音量的把握。其他小组则对其进行评价,教师则这个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任务的特点,介绍评价时的注意事项。

交叉评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得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则是核心,是使车轮转动起来的发动机,把学生的潜质发挥出来。当学生的话题和问题被小组认为是有效并被采纳的时候,很多学生感到加强了合作意识。在活动进行中,学生可以与老师探讨如何更深层次地解决任务中的问题,例如自我介绍任务使得他们感受到对表达练习的欠缺以及进一步提高能力的迫切。很多同学担心自己的表达不确切,或担心要陈述的问题由于表达不准确而影响了小组的发挥。这样一来,学生无形中促进了对于商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有效地锻炼了商务英语的交际能力。

4.结束语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积极学习。这种扎根于语言学习研究和课堂教学研究,以提高学习者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为突破口的教学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辉.关于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真实性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2]杨晶,李燕.大学英语视听说课中的任务教学活动设计[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3).

[3]张珊珊,崔秀红.外语教学中的任务教学[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4).

篇5

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初中毕业应成为每个公民人生旅途的中转站,社会需要的分流点。数学教育不 仅要给初中毕业生以“双基”和能力的素质,还应使之获得相应的特长(这特长是技能的提高、是专长的基础 ),以切实帮助学生顺利地步入新的人生旅程。这是义务教育及《课程计划》的精神实质。既有素质又有特长 的人,在下一世纪必定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课程即课业(教学内容)的进程,是为达到教育目标而规划出的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及教学过程之 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期望课程的学科和活动两个系统合理设置,产生多种价值。笔者认为按“人人掌握有用的 数学”的要求优化学科课程以培养素质,开设活动课程以发展特长,并进行有关学科和活动的全面考核,应该 是一种可取的思路。我们应该树立全面、科学的课程观,让学科和活动这两个轮子一起旋转,切实发挥它们的 整体功能,并设置选修课程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走上一条“愉快”教育与“成功 ”教育完美结合的道路。

义务教育阶段尽管存在小学后的分流情况,但从教育战略、课程策略及培养目标来说,义务教育阶段有着 鲜明的整体性,小学和初中不应该各自为政。本文拟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活动课程设计,并兼及数学选修课程 的思考,以求抛砖引玉,促进《课程计划》的顺利实施。

一、关于数学的活动课程(特长性、应用性、趣味性)

(一)活动认识

我们应该确认:活动课程是以学生发展、知识体系及社会需要等因素为依据,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 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通常称谓的课外活动,是弹性极大的一种辅学科课程 形式或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这里,“课外”指的是国家安排的正式课程之外,“活动”泛指各地安排的各种教 育性非正式课,故课外活动与活动课程不可同语。活动课程的开设意义不在于它与杜威当年搞的“活动课程” 究竟有何异同,而在于它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独特功能及其有效、顺利地实施。

“活动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与学科相辅相成”,它们是同一促进学生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学科课 程以培养素质、打好基础为主旨,编排上侧重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其教学中间或进行的实验、参观、演示、 练习等直观性活动,是理性间接经验习得过程中必要的感性认识;活动课程则以增长才干、发展特长为主旨, 它强调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顺序,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以直接的体验、探究及发现为认识途径。

《课程计划》设置的活动有:晨(夕)会、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传 统活动等。按其“活动设置的基本要求”可知,科技文体活动属于技能性活动,其它活动为常规性活动。科技 文体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这里,“发展特长”既是出发点又 是归宿,我们应该确立将《课程计划》中的技能性活动上升为特长性活动的实施思路。由于数学的“三性”特 点(尤其是广泛的应用性),以及现代社会对基本数学(不同于基础数学)的普及需要,笔者认为应设立专门 的数学活动课,以发展学生的普及性数学特长。这种特长对小学、初中毕业生来说,是已获得知识的应用,是 已具有技能的提高,是进一步发展专长的基础,能使他们顺利地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义务教育数学教学 大纲明确了数学的应用问题,并安排了与解直角三角形和统计有关的实习作业,但远没有上升到特长课的位置 )。

(二)设置思路

国内已开展了不少数学活动试验,如数学竞赛、电脑学习、速算训练等等,还有综合的应用性问题的有关 数学活动也在各地有所开展,它们不同程度地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北京市1993年举办了首届“方正 杯”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并于1994年暑期编出了以数学应用为内容的初中课外活动教材。而应用性问题 十分复杂,若把它作为一个以社会为基础的综合课题来研究实施,要求每个学生接受全面的应用性训练,则有 可能把数学教育改革引入一个新的误区,将学生推入一个新的苦海,80年代的应用题考试给当时带来的结果就 是例证。因为这实在是企业(用人单位)、社会及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要求得太过分了,也不符合义务教育 及“大众数学”的精神。

现代社会确是人人需要数学,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实现“大众数学”目标的第一阶段。如何设置、开展这一 阶段的数学活动才是合理、可行的呢?笔者建议在突出特长性,注重应用性,贯穿趣味性的原则下,将义务教 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要及学生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设置较为完整、全面、独立的特长性数学活 动,供学生选择参加(每个学生选学其中两门活动课),以使学生成为各具特色的“标准件”,让人人都有个 性健康发展的天地。数学活动的课程门类和内容编排在整体上还要符合以下四点:

1.具有系统的应用体系。即与一定的特长目标相关联,有助于学生增长才干并习得一技之长,进而使学生 顺利走向社会生活或进一步学习发展,切不可为了活动而活动。

2.紧扣学科教学大纲。学科教学大纲的内容编排本身蕴涵了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顺序,我们可以依照数学 学科教学大纲的知识单元(适当调整或拓宽),配以相关素材设计,安排数学活动,以充分利用学科课程的知 识技能及其业已获得的成熟性,降低活动课师资培训的难度。可以明确,活动特长与学科内容的相关性越强, 它们的整体功能会越大。

3.合乎有效学习的基本原理。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认识规律(显现认识的三个层次:是什 么、为什么、怎么用);展示探究过程(理性地再现知识生成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思维阶梯使知识、情感、 意志相互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实施活动方法(使经验、思维、方法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取终身受 益的精神文化力量和实践能力);内化教学功能(要易于反馈、迁移,实现知之好之乐之的转变,便于学 生自学)。

4.体现“五育”整合的功能。特长性数学活动遵循“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基本理论,其教学应 该使学科教育培养的认识能力得以升华,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这是具有深层意义的智育;学生的 主动活动,应是实现由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习惯转化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理解规则、体验美感、领略自由的 实践过程,成为德育和美育的现实途径;活动课无疑要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它本身就是体力、意志力 的锻炼与运用,有利于人脑两半球机能的平衡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活动实践中每一个物 化的劳动成果,都将有力地完善着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三)数学活动课程设计

性质与功能: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增长才干、发展特长。

总目标:使学生提高认识、学会实践、获取才干、习得特长。

教学要求用语:对知识分为理解、掌握、应用(运用)三个层次;对技能分为会、熟练、善于(擅长)三 个层次。

活动方式:按学生选学的课程门类编班组织活动或作为兴趣小组组织活动;以游戏、故事、谜语、趣味数 学、操作、制作、参观、应用实践或提供有关的阅读资料等为活动形式。

课程安排:每门数学活动课按每两周一课时的教学容量进行设计安排。

课程设置:根据学生发展,知识体系、社会需要等因素和数学活动的总目标,笔者拟设义务教育阶段如下 九门数学活动课程。

1.数学交流:力求内化学科知识,反映“双基”结构,渗透思想方法,强化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联系事物 ,澄清思维和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善于表述、解释、讨论、评价的数学交流特长。

数学交流课程,既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提供了人类交流信息的有力手段,又要切实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听、 说、读、写能力和认识、应用能力。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就理应具有数学交流特长。

2.速算(含计算器活用):使学生通过心算、笔算、珠算及计算器操作等途径,熟练掌握简、易、好的算 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善于快速进行日常的加、减、乘、除、开方计算和帐表算、传票算等的速算特长。

3.数据处理:使学生初步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解释和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并善于在尝试、解 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关系,探究随机现象,进行数据处理(含数值计算)和预测。

4.计(测)量与估算:使学生加深理解计量及换算的意义,测量的特征过程,初步掌握计量、测量、估测 、估算的策略和方法,善于在数量、测量、计算、决策和解决问题中应用估算,并会判断结论的合理性,提高 处理数量关系和随机现象的能力。

5.制图与识图:使学生加深对数量关系图象、空间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初步掌握制图(含作图、画图 )与识图(含视图、析图)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想象和在解决问题中应用图象、图形的数学能 力。

6.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日常生活中有关家庭生活、市场交换、社会交往、日常活动和生存 环境等方面的数学知识及技能,培养学生善于理解、精于运筹、乐于生活的数学能力。

7.计算机数学:使学生初步理解计算机的数学功能,掌握简单的计算机语言和程序,会使用计算机进行初 步的计算、模仿、证明和求解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善于运用计算机从事数学性工作的能力。

8.课题解决:即是问题解决模式,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要使学生理解数学尝试、解决实际课题的 过程,初步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运用数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9.数学竞赛:这是对数学学科教学要求的提高和扩展(应降低现有难度,渗入研究方法)。要在学科教学 大纲的能力要求范围内,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数 学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才能。

目前,数学竞赛的普及呼声越来越高,企望通过降低难度去面向全体学生。笔者认为,数学竞赛的难度确 应降低到一个合理的普及水平,但再要求普及参加则未必可取,因为学生成为各具特色的“标准件”较之只是 同一的“标准件”更能符合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

二、关于数学的选修课程(迁移性、广泛性、通俗性)

《课程计划》指出,要“以必修课为主,初中阶段适当设置选修课”。数学选修课程,要适应学生个性发 展,顺应学生分流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突出迁移性、注重广泛性、贯穿通俗性的原则下,为有不同志 趣、各种爱好的学生提供广泛、充分的选修类型,为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特长及培养多样化人才服务。选 修课教材的编写既要落实课程目标,又要能成为通俗读物。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选修课,同样可以保持一致的连续性(即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设置)。事实上,如 若前述数学活动课程得以实施,则九门数学活动课已可成为选修课对象。

根据数学选修课的设置目标,笔者拟设义务教育阶段的以下三类(四门)数学选修课程。

(一)特长型选修课:课程为前述九门数学活动课之一。每个学生在必修(选择性必修)两门数学活动课 的同时,以另外七门数学活动课之一作为他(或她)的选修课。

(二)观念型选修课: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的存在和发展、理论与应用、逻辑性及抽象性,懂得数学的价 值,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促进完善科学观及世界观。

其教学内容包括数学与历史、数学与社会、数学与未来、数学与科技、数学与文化、数学与思维、数学与 成就、数学与自然、数学之美,共九个专题,课程安排可以每学期按年级集中对九个专题各开设一次讲座(约 每两周开一讲)。

(三)综合型选修课:

1.横向性综合选修课:它不超出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既对已学习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又与 相关学科及社会生活相联系(有着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特点)。要深入浅出地展示数学的思想方法及 其广泛的联系性、应用性。该课程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开设(安排每两周一课时的教学容量)。

2.纵向性综合选修课:它可以包括现代数学知识,各部分的形式和内容都能够独立,整体上既与数学学科 知识及活动特长相关联,又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要在数学学科教学大纲的能力范围内,以较强的可读性展示 数学及其应用的策略思想和动态成果。该课程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开设(安排每两周一课时的教学容量)。

三、有关考核与实施的设想

(一)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爱好,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必须且只须选择甲、乙两门数学活动课和一 门数学选修课参加学习。

(二)小学、初中阶段的毕业学期各举行一次数学活动课和数学选修课的考试;数学活动课考试分为第一 试、第二试,以活动课作为选修课的学生只参加该课程考核的第一试。每个学生两门活动课、一门选修课的考 分分别记入毕业考试及中考成绩总分,学生毕业考试或中考数学成绩的分数构成为:

数学成绩(满分150分)=学科成绩(满分90分)+活动课甲成绩(满分25分)+活动课乙成绩(满分25分 )+选修课成绩(满分10分)

(三)教师不仅要能胜任数学的学科教学,还要能任教至少三门的数学活动课和一门数学选修课(农村乡 中心完小以下的小学教师要能任教至少两门的数学活动课)。

(四)作为培养素质的义务教育数学学科课程(注重知识性、技能性、普及性),其教学大纲也应及时调 整,以适应《课程计划》的实施需要(学科教学的周课时量不能超过4课时)。如有关教学内容的以下五点尤为 突出:

1.应删减混合运算、恒等变形等内容,部分算术应用题让位于代数,部分平几证题改用解析方法;

2.系统整理数学思想方法;

3.增加计算机基础知识,要求小学中年级以上的学生适时使用计算器;

4.增加经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含有关名词、概念等);

5.以“读一读”的形式,系统安排通俗的数学史话。

(五)尽快建立各个学科、特长性活动和选修内容的考试题库,出台科学的考试量化标准,使考试步入机 械化,以从根本上禁止考试的人为误导,促进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

(六)数学活动课和选修课的开设,无疑可以顺利地延伸至高中阶段;在活动课考试的基础上,也可以组 织各种特长比赛。

结束语

数学“学科+活动+选修”的上述课程设置,既符合中国的国情,又易于克服层次课程(西方发达国家等 采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全面自由发展的空间。我们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即是 特长特色的素质教育;我们正在实施一个“学科素质+活动特长+全面核评+法规保障”的义务教育模式。

参考资料:

1.国家教委制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

篇6

[关键词] 海洋天然产物;教学改革;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 R91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2(b)-129-02

Interactive teaching on the chapter of marine natural products in natural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course

LIU Junkang, LIU Yanxia, LIU Lei, XU Weiwei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Natural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School of Pharmacy of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China

[Abstract] By the initial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contents of chapter marine natural products in natural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course, which can make the students study with more initiatives and better efficacy. By combing th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other cooperative universities,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is designed by the teaching group to realize "teacher-led,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reform idea. The students change from passive acceptance to initiative seeking and thinking by walking up to the platform and thereby improving 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teachers are challenged with higher requirements in their teaching contents and class control abilities. This teaching reform has stimulated the students′ interest and obtained mor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effects, which accumulates experience for further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Marine natural products; Teaching reform; Theory teaching

天然药物化学是应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是一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天然药物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防治疾病规律的综合性学科[1]。其中的天然药物主要是指中草药,随着研究的深入,药物资源从陆地拓展到海洋。为适应这种新的进展,《天然药物化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上新增了第十章《海洋天然产物》,一方面,本章内容庞杂,涉及类别较多,侧重总体概述,深入展开不足,以传统方法讲授,难以跳出照本宣科的窠臼;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前期总论和各论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本门课的学习方法,具备一定自主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学组结合学生特点和兄弟院校本章节的教学[2],设计互动式教学,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思路,为进一步开展本章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

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1.1 组织过程

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进行到中期的时候,即学完《萜类化合物》一章后,开始利用网络课程布置任务,让课代表把学生分为8组,每组3~4人,保证所有学生都分配到一个组别中,然后给每个组明确教学任务,如大环内酯类由第一组负责,聚醚类由第二组负责等,同时各组配发2篇相关类别海洋天然产物的最新外文文献,要求学生一同研读。经过4周左右的准备,到本章授课时要求学生上台讲演,可以各组派出代表,也可以该组所有同学共同上台讲演,限定讲授时间在8~10 min,同时各组派出1名代表作为评委组成员,同教师一同评定讲授效果。

1.2 效果分析

姿势改变带动心态改变。学员对上台讲演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积极尝试的心态,不仅见于本次2008级药学三年级学生,也见于2007年级生物技术专业四年级学生,他们以坐姿用耳目接受教育,经历了15年左右,有一种厌倦情绪,多处在一种无奈被动的状态,都愿意以这种新的方式学习知识。特别突出地表现在四年级学生,在面临毕业和考研的任务时,仍然争相走上讲台,一展身手,体验这种难得的换位带来的主动学习乐趣。

主动学习带动综合能力的提高。短短的十几分钟授课未必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但要能把特定内容讲出来,却对讲演者有较高要求。这种作用来源于其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寻找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和教学资源,找到讲解问题的办法,较为理想地实现了“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则,也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提炼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在准备过程中还促进了小组内学员分工协作,如有的负责查阅材料,有的负责写讲稿,有的负责制作幻灯片,有的负责上台讲演等,也促进了小组间的互相竞争,培养了学生比学赶优、崇尚荣誉的情趣,实现了教书育人的更全面的教育效果。

让学生找到了一条继续教育之路。从学生的报告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后生可畏的勃发英姿,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幻灯片制作精美、个性张扬,一组一组竞相出彩,内容讲解既围绕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进行了知识的综合应用,还从学生的角度找到许多新奇的要点和进展,有的还装点人文知识、诗歌乐曲。讲解时台上主讲者注重激发听众热情,面对同龄人,滔滔不绝,座位上听讲人边听边分析,甚至有的当场提问展开讨论,酝酿出民主的研讨式学习风气,在这种新型讲学互动中,学生开始并找到了一条以“问题为导向,以兴趣为支撑”的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走向终身学习的一次检阅与尝试,也让教师感悟到学生们真正需要什么样教学方式和喜欢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有助于进一步改进教学。

2 强化教师主导功能

2.1 组织过程

在本章共4学时的教学中,教师在4个环节上发挥作用,即前期精选内容布置给学生;开课时对本章节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介绍,务必使学生有一个总体把握;学生讲解完毕后适时点评;最后对本章的全部内容进行提纲挈领地串讲总结。

2.2 效果分析

这种方式的教学克服了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现象;“不好的老师传授知识,好的老师传授方法”,教师面对海洋天然药物的研究新进展所形成的“知识海洋”理智地由“圆丁”变为“点火人”,不再是知识的分发者,而是学生寻求知识上进心的点火者。

互动式教学的高度随机性对教师讲授内容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备课时既要按照课程标准将“三基”内容准备齐全,又要做好准备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解,以避免与学生们所讲授内容重复。这次授课中,学生们大多能对每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研究进展等进行讲述,但总体上还显出概括力不强、进展讲解不足的缺点,针对于此,教师对内容进行重组讲解,吸收同行已有的教学成果[2],如海洋天然产物结构上的三大特点,即从元素来讲存在大量含卤有机物,从骨架来讲结构独特、复杂多变且生物活性强,从取代基来讲含有一些特殊的取代基团,如胍基、环多硫醚、过氧基以及自然界罕见的丙二烯基或乙炔基等,又加入了海洋天然药物开发[3]和岩沙海葵毒素专门介绍[4]等内容,对重要代表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和结构特点进行强调,在比较中,学生们有了第二次接触,正好符合教育学上吸收知识的二步原理,以此保证了知识点明确和基本知识框架完整,学生对教师的这种苦心安排给予肯定,也反映出他们收获颇丰,以此实现了与传统学习融合和链接。

同时,这种方式还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让学生上讲台,表面上看教师放松了不少,但从内容上来看,在全面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一种“忐忑不安”之中,既要关注台上学生讲解内容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目标,又要关注听讲学生是否有效接受,还要关注学生所讲内容有无缺漏,分清哪些地方要延展,哪些地方应纠正;同时,由于学生对授课时间把握不够精确,讲授时间长短不均,教师要及时调整,这种调整还要结合学生所讲,既不重复,又不能漫无边际,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针对学生的特点,预见性地做好准备。本次课上,教师准备了结构特点,重要化代表合物的研究进展、外文资料研究进展导读以及口决提练总结等四个层次的内容,结果应用了其中的三个内容,而把进展导读内容安排在课后学习,从而与学生们的讲解有机配合,课堂时间分配松紧有度,配合默契,充分利用有限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此外在教学内容上,即使学生们已讲解过的内容也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赋予其新的教育功能,如第二组同学位讲解聚醚类海洋天然产物时,孤立地提到各国研究者的有关素材,缺乏有效提升,而教师可利用这些素材强调日本学者如平田义正、中香西尔、安元健、岸义人等学科群体在海洋天然产物方面的研究较深入,在比较中激发学生一种以科技开发捍卫海洋资源、为民族争光的强烈爱国热情,形成和储备更加主动学习的强劲动力。

不足之处是学生们多因临近期末,面临考试的现实压力,选取素材深度不够,用中文多,外文少,有待进一步加强组织,促进其不仅有形式,而且有内涵。总体上,经过这次教学初步探索,从形式和内容上看,较好地完成了互动式教学,并且突破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简单互动模式,也促进了教学相长,更加体会到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还有许多工作可做,相信在进一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毕开顺.药学导论[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史清文,霍长虹,李力更,等.《海洋天然产物化学》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中医药导报,2009,15(11):90-91.

[3] Molinski TF, Dalisay DS, Lievens SL, et al. Drug development from marine natural products [J]. Nat Rev Drug Discov,2009,8(1):69-85.

篇7

关键词: 中职畜牧兽医专业 《动物临床外科》课程 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肉食品及宠物等的需求日趋扩大,对畜牧兽医科技人才的要求也越来也高。多数畜牧兽医本科专业侧重科研型人才的培养,造成专业的实践能力严重不足,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而传统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育以理论为主,不能满足社会对实践经验丰富毕业生的需求[1]。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及教学手段上对临床外科教学进行了尝试性探索。《动物临床外科》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开设学科中的主干专业课程,在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培养方案中具有重要地位。该课程将畜牧兽医专业其它基础课程综合为一体,构造了该专业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基本技能平台。所以,该课程对畜牧兽医专业中职学生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不利于畜牧兽医专业临床外科学科教学的发展。因此,在临床外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并结合传统授课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愿意动手,主动学习,增强教学效果[2]。本文对具体做法和已取得的初步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该课程目前在改革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作了讨论,对相关课程教学改革具有较好的示范意义。

1.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在浓厚兴趣的支配下,学生能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具有好奇心的事物上,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培养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学习临床外科课程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显得很重要。要使学生对特定事物产生兴趣,教师需要去引导。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临床外科课程的兴趣呢?首先,质疑设问,引发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带着问题,由因及果。其次,因材施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然后,创设“实景”场所,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解决哪类实际问题,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教学内容的改革

2.1教学内容模式化

中职学生年龄偏小,个人逻辑思维能力及知识面较狭窄,对偏重理解的教学内容的掌握很吃力。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了“三段一考核”的教学模式,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一阶段,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侧重基本技能及基本操作的讲述;第二阶段,实景阶段,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基本的动物临床外科手术,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第三阶段,老师联系宠物医院、兽医院,让学生去生产中实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第四阶段,考核阶段,在动物临床外科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考核[4]。

2.2教学课时分配

传统的动物临床外科教学,理论讲授时间安排占本课程总学时的80%,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极少,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导致学生临床实践经验的不足,并导致培养学生能力的低效性。因此,我们对理论课时进行压缩,减少至总学时的40%,加大实践课时,并调整到总课时的60%。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知识解释能力比大学生稍差,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应该以技能教育为主,将相应的实践教学安排到每一个理论课之后,强化学生的学习。

3.教学手段的改革

传统通过挂图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中职学生年龄多在14―17岁之间,活泼好动,意志较薄弱,学习自制力差,易产生厌学情绪。随着现代网络科技的蓬勃发展,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互动系统等教学辅助工具纷纷进入教学领域,已经成为教学的得力助手。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生动鲜明、动画演示和音像示教的特点,非常符合中职学生求知的需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对生产实践第一线的畜牧兽医相关知识进行摄像、编辑、整理,加入课堂教学,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拓展学生的专业眼界,同时,还能促进他们对畜牧兽医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5]。此外,将实景场所的相关知识搬到课堂上,让学生提前熟悉,利于他们从潜意识中养成良好的专业习惯,能在动物临床外科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中高效学习,较快适应畜牧兽医临床工作,培养个人专业技术能力[6]。

4.考核手段的改革

目前,多数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手段主要以试卷成绩和实验报告为依据。这种考核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如只能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记忆程度,许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仅靠考前一周的突击记忆就可以考试过关了,不利于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和个人专业能力的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不同于大学本科生的,因此,本课程组根据社会对畜牧兽医的需求,调整了考核手段[7],将理论课程的考试成绩调整为总分的40%,实验成绩为20%,课程社会实践环节为20%,现场技能考试为20%。通过对考核手段的调整,改变了过去重理论轻技能的局面。

5.结语

根据现在的教学条件,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本课程组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教学方法,适应了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改变了以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不高的局面。总之,通过对动物临床外科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该课程内容安排更加合理、科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常,刘思当.动物病理教学与兽医临床实践[J].山东畜牧兽医,2004,(03).

[2]郑世民,刘超男,高雪丽.兽医专业动物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11).

[3]张林涛.有效生物教学所经历的阶段[J].考试周刊,2010,(46).

[4]陈宏智,易本驰,何书海.etal.动物病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应用研究[J].河南农业,2009,(22).

[5]刘超男,郑世民.多媒体辅助动物病理生理实验课教学的应用初探[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11).

篇8

---心得体会

8月7-9日山东省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培训会议在潍坊中学报告厅召开,来自全省的各级特校校长、骨干教师等600人进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培训.现总结如下:

一、改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生活是“新课标”赋予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淡化能力强调整合”,孕育着这样的理念“尊重差异、育人为本、关注需求、服务生活”,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培训中,专家从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生活语文、数学、生活适应与美术等进行了培训,并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就智障学生学习发展的策略进行了研讨.

面对当前的特殊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课标解读指出特殊教育教师迫切需要一套能为他们明确方向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中提出:在“总目标”之下,设“倾听与说话”“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和习作”“综合性学习”五个学习领域,并按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学段分别提出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现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这种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课程目标让老师们更加明确不管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还是课程目标与内容,都是紧紧围绕着“生活”二字展开的,真正突出了培智学校生活语文的课程中“生活性”的特点.

许家成教授的课程,喜欢通过提出问题,讲解内容,让我们学习内容的同时,能够思考,活跃我们的思维,许教授提出的问题,虽然我们都能够通俗的理解,但是用专业术语回答时,却是表达不出来,由此看出我们的理论支持还是很薄弱的.孙颖教授讲解了培智语文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包括:教学前的诊断与评估、课程计划阶段、教学阶段以及教学后的评估,其中涉及到很多的知识,对于讲述的一些知识我们也能够理解,但是通过孙教授结合实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在教学实际中,怎么会没有想到要这样做呢?有时候我们在教学后多反思,只有不断的思考,我们的专业能力才能进步.结合语文教学,将理论知识与案例结合,使我们能够更好的将知识与实际联系.孙教授通过讲解教学设计中的内容,了解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进行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教学过程中应该怎么处理各种教学问题,最后结合教学视频,让我们更具体直观的了解,为我们自己设计教学设计打下基础.我觉得对语文教学的了解更进一步,也会思考如果是自己,我会怎么做?从中学到了一些有用的方法.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学习的知识得以应用.

二、拓宽外延,夯实基础.

在程文捷教授发的《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被分成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目标,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被分成四个的目标,之前在我的教学中,我一直都是在仿照普通学校的三维目标,来制定学生的学习目标!

在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中,我着重的看了第一学段(1-3年级)的目标.然后对照之前上过一年级的课,进行了一些反思. 在知识技能方面:学生们基本达到了它所说的目标.例如:认识常见的量、初步形成试图能力、能对事物做初步分类等等.在数学思考方面: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我不太明白,对于培智生来说,什么是数学思考,他们能思考一些什么呢?看过以后才明白,其实所谓的数学思考,并不是说明明白白的告诉他们,你们思考一下,而是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一些认识.例如:能够通过10以内的数的学习,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形成数感、能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在问题解决方面:看到问题解决这个目标时,我眼前一亮,终于为我之前在课堂上的做法找到依据了.一直教的都是生活数学,我一直在想,对于培智生来说,在数学课堂中,我到底要不要让他们去自己进行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让他们去发现简单的问题,并解决呢?因为这样的方法太普校式了,可能我们的学生是无法接受的吧.可是,我依然控制不住内心的想法.于是,我就想找机会尝试着让他们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终于在一年级上册的图形认识中,我找到了机会.我提前做好正方形的卡纸,上课后,每人发一个,让学生去摸一摸、数一数去发现一些正方形的特征.结果,学生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能力好的学生能发现它有四条边,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结果了.看到课程标准以后,培智的学生也是需要自己进行思考的.可能结果不会太好,但至少他们去动脑筋了!常听到一句话说“脑袋就是越用做灵活”,我们学生本来就不太聪明,再不让他们动脑筋,那岂不是会越来越不聪明嘛!最后的情感态度:其实这一点和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样的.都需要引导学生寻找乐趣、体验成功等等!

篇9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西点工艺 自主学习 实践

一、前言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西点工艺课程授课模式中,教师占主体地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程序固定化,教师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课堂讲解――强调要领――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单元测试”。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学生完全按照教师设定的操作过程,照样画葫芦,完成产品制作教师以学生制成的产品是否符合设定的质量标准为唯一标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尽管专业教师技术过硬,课前准备充分,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实现师生互动,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既给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制造了种种挫折,同时也遏制了有较高发展意向和较强学习能力学生的发展。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教学效果的下降,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更不能培养学生钻研技术的兴趣。

近几年,西点行业发展迅猛,各种新技术新品种层出不穷,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更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西点工艺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所存在的问题。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成了学习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方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做一件具体的事、完成具体的操作,完成任务就是“任务驱动”。在任务驱动中,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即使学生完成了任务,但是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这样的完成任务也不等于“任务驱动”。任务应该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巩固的技能点和相关的知识点,但任务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仅以某些操作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学习也有悖于教学的目标。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西点工艺课程中的实践

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过程中,精心设计任务是核心,合理组织课堂是关键,运用评价体系是手段。具体来说,在西点工艺课程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通过以下步骤来实施。

1.了解学生,创设任务

了解学生是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基础,也是创设任务的前提。只有了解学生,在创设任务时才有针对性,才能实现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

通过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兴趣爱好、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分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小组(每组4-5人)进行学习。这样教师在创设任务时,就能从合作小组的实际出发,发挥每位学生的作用,使每位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

创设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的中心。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根据课程标准来进行制定,难易适中,实现实效性和成就感的有机结合,要依据学生技能掌握的实际,实现完全感和探究感的结合,要根据任务可评价性要求,实现灵活性和具体性的结合等方面。

案例:在蛋糕制作技能模块中,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由简到难,设计成递进任务。

图1.乳沫类蛋糕制作模块任务

任务一要求所有同学必须完成,任务二是有一定能力的同学进一步学习的目标,任务三则是少部分能力较强的同学需要努力去完成的。

由于教学任务创设合理,每位学生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教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一个任务后,可以向更高层次的任务努力,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基础差的学生,则经过自己的努力,也能达到一定的目标,自信心得到提高。

2.明确目的,分步实施

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任务的分层。教师在提出需完成的“总任务”时,要先考虑好如何简化任务,把总任务分解成一些“阶段任务”,并把这些“阶段任务”再分解成更小的任务。通过细分任务,可使学生明确具体的任务,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每个实施步骤的掌握,从而保证总任务的完成。在细化“总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启发、指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要对学生在完成“阶段任务”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指出并予以分析、说明、示范,让学生明白其中原由,提高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根据乳沫类蛋糕的制作要求将任务细化

图2.乳沫类蛋糕制作模块任务层次

从上例看出,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将“总任务”细分,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完成阶段任务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总任务”的顺利完成。

3.团结协作,完成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是西点工艺技能训练中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动态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学习方法。西点行业在岗位操作上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十分讲究团队合作精神,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西点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培养学生熟练的独立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上,点心从业素质中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任务驱动”教学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组员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从而使任务顺利完成。

如案例中完成蛋糕的制作时,合作组长要根据情况,确定每个组员的具体任务,备料、准备模具,烤箱预热等等。这样每个组员都有明确的任务,使任务得以既快又好地完成。

4.教师点拨,延伸学习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是设计者和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和旁观者。首先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自己根据总任务,书写任务报告,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其次,教师应对随时调控各组任务完成情况。在课前事先分析各组的任务报告,分别和各组探讨任务的可行性,修改完善“阶段任务”、甚至是“细任务”,分析任务报告中的优缺点,提出修改的参考意见及理由,让学生不仅知其结果还知其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各组的操作情况,记录各组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协助解决各组出现的实际情况。

5.注重评价,不断提高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为主。教师只是任务的设计者、任务完成的协助者。合作小组由于任务设计不同,产品质量标准也不同,所以教师要注重对评价标准的设定。因为适当的评价,首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更高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或错误,为及时弥补与改正提供了可能;其次可以在增进知识交流的同时,加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促进学生沟通与合作能力的提高;第三可以促进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思维习惯的尽快形成,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潜能、长处与不足,为扬长避短,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总任务分成若干阶段任务,每个阶段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关联,密不可分。所以,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合作小组主要采用阶段性评价和总评相结合,对每个学生则采用组内自评和教师评价。学生最后成绩所得,是合作小组得分和个人得分的综合。

如在案例中,各小组评价可以如图3所示。合作小组完成每一阶段任务,是每个组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每位同学由于能力不同,在完成任务中发挥作用不同,所获得的成绩也就不一样。这样,既可以促进小组成员相互合作,也可以鼓励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避免了小组成员间缺乏考核的依据。

图3.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考核评价表

最后,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要及时进行归纳小结,即对整个班级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评价。

四、在西点工艺课程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反思

任务驱动的教学中是将新知识、新技能分解到一些任务中,任务完成过程也是由各合作小组自行设计的。教师只是总任务的设计者,课堂教学的观察员、指导者、参与者,任务完成结果的评价者。教学过程不按教师设置的具体模式运行,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随时可能提出新问题,出现新情况。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首先,任务的提出要把握好。

一定要严格按照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深入生产、生活一线调查研究后,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精选一些既能体现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同时又有发展前景与实际应用价值的目标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课堂教学感兴趣,才能真正学到一些知识与技能,从而逐渐成为一个创新型的人才。

其次,在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模块中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及时的总结归纳,以形成系统性。

这样,在任务的实现过程中才能不断加深对旧知识、技能的巩固和理解,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第三,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任务设计能力,更要有人际能力。

第四,评体系要不断完善。

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小组成员互评,注重发展性评价。

总之,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下,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是前提,分析任务以形成一个个解决方案是关键,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完成任务是重点,最后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形成反馈信息是总结提高阶段。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统筹安排,合理兼顾,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以“任务驱动”为中心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教学思想,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了空间,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体意识不断加强,素质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叶春梅 高职实训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索与实践.大学教育 [J],2012,(1)。

[2]刘俐 高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认识与实践.当代教育论坛 [J],2008,(7)。

[3]刘敏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J].职业教育研究,2011,(2)。

[4]曲庆峰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小组教学法实施的研究 [J].学理论,2013,(21)。

篇10

1 概述

AutoCAD软件是目前各行业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因此,《AutoCAD辅助绘图》课程已被列为机电类、建筑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AutoCAD软件的应用和推广解决了手工绘图效率低下、准确度不高的问题。学生对《AutoCAD辅助绘图》课程学习的好坏,对其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好坏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好该门课程。

2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

《AutoCAD辅助绘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机械制造与自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该门课程的学习对其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有巩固和强化作用,也因此该课程学习的效果如何对后期所有专业课学习的效果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一般采用的都是和本科教育一样的学科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及系统性,但却忽略了知识必须整合才能学以致用的特点,这样教学会使得学生学用分离,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无目标感而使学习效果非常不理想。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的核心就是将紧密相关的学习内容归纳成一个个的项目,再将这些项目分解为一个个由浅入深的任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完成一个个任务和项目的成就感以此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近年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被广泛探讨并使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是不同于传统的适用于本科层次学生的学科式教学法,在《AutoCAD辅助绘图》课程的教学中采取将教材内容项目化和任务化或者选用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编写的教材通过带领学生一起完成一个个任务及项目的方式进行教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副主编的身份参与编写了《AutoCAD案例与实训教程》教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并选用该教材进行教学,该书严格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进行编写,在实际教学中以任务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将各个绘图及编辑命令贯穿于每一个任务和项目的完成教学过程中,完成了所有的任务和项目也就完成了本门课的学习。

3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式的教学模式(先理论后实践),将学习内容归纳为一个个项目,再分解为一个个的任务,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带着要完成任务和项目的目的去学习,首先提出学习项目,然后告诉学生为完成该项目要做的任务,促使学生在带着必须要完成任务及项目的压力来学习,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完成任务及项目后的成就感。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主要特点:

①教学过程解决了学生因为无学习目标而没有学习动力并被动学习的问题。

②将AutoCAD相关绘图及编辑命令集成到项目及任务中,从而改善了学习效果。

③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基础之上采用分组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前提是将教学内容项目化并将每一个项目分解为一个个任务,每一个任务可以是一个产品的设计或者一幅图形的绘制,产品可以是金工实训中能制作的作品(如鸭嘴榔头、书立等),图形的选取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可以从各种图册、考试题库或教材中进行选取。在选图的过程也可以将一些对智力有一定开发作用的图形作为某一个任务的载体,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4.1 教学内容项目化、任务化

目前,各出版社出版的《AutoCAD辅助绘图》教材绝大部分都是按本科教育的学科式教学模式编写的,这种编写方法注重的是知识的连续性及系统性。采用这种教材进行教学会使得知识的传授分散化,必须学完整门课程完成所有相关知识的积累后才能完成一些实践性任务,但《AutoCAD辅助绘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采用学科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会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自己将各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才能完成一个实际图形的绘制,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显然是不可取的。设计一种产品并绘制其图形或者绘制一幅完整的零件图或装配图,需要同时用到教材中各章节的知识,如果按学科式教学模式教学法进行教学,会使学生无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体会到各部分知识的真实用途而觉得枯燥无味,无法正常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将教学内容项目化、任务化,以任务为载体将各部分知识内容进行了整合,从而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非常适合用于高职高专教育。教师授课前将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任务化并撰写教案,或者选用按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模式编写的教材进行备课和撰写教案,为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做好充分的准备。笔者采用的方式是选用自己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的《AutoCAD案例与实训教程》教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进行备课和授课,其内容如下:

4.2 教学过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法,首先都应该有一个课程的导入过程,其次才是相应的教学方法在各个章节或项目教学中的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第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项目的阐述和任务的布置,让学生明白要完成一个项目需要相应的完成哪些任务,而完成这些任务又需要些什么知识,从而使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老师要做的事情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来完成相应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为完成任务及项目作准备,同时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将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来完成任务及项目,将课堂上的时间大部分留给学生,老师仅做为一个任务及项目

的指导者而存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支持。在学生完成

任务及项目后,老师需给出合理的评价并作相应的成绩记录。

4.3 任务示例――轴类零件的绘制

轴类零件输出轴如下图所示。绘制过程中可参考教材中的绘制步骤,但最好能自己对图形进行分析后,制定出合理的绘制步骤,再按步骤进行绘制,其间注意各绘图命令及编辑修改命令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输出轴

本任务示例绘制大致注意事项:

①注意主视图的布置:主视图一般采用轴向方向为水平方向的布置方式,采用复制、镜像、阵列等命令可以有效提高绘图效率。

②注意局部视图及剖面图的画法:局部视图主要是为了清楚的展示零件上的一些细微的结构,因此,绘制完主视图后,将需要清楚展示的部位复制到相应位置再放大相应倍数并适当修改即可;剖面图则只需选择剖切位置,在相应的位置画出截面图即可。

③注意公差的标注:标注公差时需在标注样式管理器里创建专门用于标注公差的标注样式,在标注公差时调用相应的标注公差的样式即可正确完成标注。

另外,教材中每个项目相应的任务的图形都有绘制步骤,学生也可按教材上的绘制步骤进行绘制,但“闯关考验”部分的图形则需要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可以进行课外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