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研究进展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研究进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土地资源学 学科发展 对策 福建省
1 概述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科学。它是为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经过国内外土地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从其它相关学科研究中的一部分逐步组合、融合,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独立学科。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低,耕地质量差,同时地质灾害多发,制约着土地资源安全。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土地科技和管理工作者,积极开展土地分类、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方面工作,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使得福建省的土地资源学学科研究水平也在实践工作中获得长足进展,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的土地资源学发展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宝贵的经验,在全国的土地资源学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现从土地分类、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与保护等五个方面,对福建省土地资源学学科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对福建省土地资源学学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战略任务进行分析,提出学科发展的对策。
2 福建省土地资源学学科发展现状
2.1土地分类
土地分类是土地资源学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包括土地类型的划分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
2.1.1土地类型划分
福建省土地类型的划分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林振盛、陈珍皋、王行源等参与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的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制工作,主要负责福建省土地类型的划分研究。1978年~1985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把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列为第一项的研究任务,并且设立了全国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主持和推动此项工作,标志着我国的土地类型研究跨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我国土地类型的划分原则、土地类型的等级和土地类型系统。《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制研究》于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根据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划分与制图方案,对土地类型的划分,采用了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三级制。土地纲。主要反映了水、热条件组合特征的地区差异,并根据这一差异,将全国土地共分为12个土地纲,福建省属于其中的湿润南亚热带和湿润中亚热带2个土地纲。土地类,主要根据引起土地类型分异的大(中)地貌因素将各土地纲分成若干类型,福建省主要的土地类有:滩涂(潮间带)、低湿河湖洼地、海积平地、冲积平地、沟谷河川与平坝地、岗台地、丘陵地、低山地、中山地等。土地型,主要反映小地貌,土壤和植物群系在土地类内的差异。
2.1.2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
土地资源利用分类系统是根据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及特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原则和依据,划分为一个不同层次的类型结构体系。1978年后,我国开展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研究工作,制定了两套土地资源的利用分类系统,即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分类系统和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类系统。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分类系统将土地利用分为三级类型,第一级类型共分11个,第二级类型共分42个。全国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类系统初稿写于1980年,后经有关部门和专家讨论修改,载入《土地资源调查、土壤普查技术规程》中。经过各个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试点县的实践,并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后,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土地资源土壤普查专业组于1981年7月提出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草案)》,其中一级类型11个,二级类型48个。经过试行,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于1984~F9月印发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其中一级类型改为8个,二级类型改为46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福建省开展第一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之后的年度变更采用的就是这一分类方案。福建省2007年以后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采用的分类方案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
近年来,土地分类体系等理论研究已日趋成熟,基于遥感影像和GIg的分类技术与方法的土地分类日益得到应用。杨肖琪(1995)应用航片资料,建立了厦门本岛土地覆盖类型分类体系,对厦门市区的6个三级类型进行了详细解泽分析、界线勾绘和面积量算,揭示了厦门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发展速度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亓兴兰(2006)以RS、GIS和GPS为主要技术手段,采用分层分类方法对闽江流域两期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对其利用结构及空间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分别基于NDVI变换,采用阈值构造算法和基于缨帽变换采用非监督分类对两期遥感影像进行林地利用分类,研究了1986年~2003年闽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陈小瑜等(2007)以福州市的城郊结合部一小块区域的土地利用分类为例,集成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和地形特征构建了多元空间数据库,利用C4.5算法从空间数据库的训练样本数据集中发现分类规则,进行分类实验,并与传统的监督分类和逻辑通道分类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基于C4.5算法的分类方法精度高于传统的监督分类和逻辑通道分类方法,是促进基于知识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在土地利用分类中广泛应用的一项有效手段。
2.2土地资源调查
根据国发[1984]70号文件部署,福建省于1986年开始开展第一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996年完成调查任务。调查以县级行政单位为单元进行,通过县级调查,地区级和省级汇总,并利用航空遥感资料等,查清了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利用现状和权属关系。调查的数据资料,准确性和可靠性强,为各级党政领导制定有关政策,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指导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土地管理部门贯彻落实土地基本国策,建立全面、依法、统一、科学的土地管理制度,编制土地总体规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提供了可靠的保证。PAck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基本素材,在开展《福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福建土地利用分区》和《福建土地利用评价》等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有关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历史和现状资料,于1999年7月编辑出版了《福建土地资源》一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角度出发,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福建省土地资源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及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土地资源的现状分布与土地权属状况,土地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历史,土地资源的优势与问题,区域差异特点与土地利用分布,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开发利用、保护战略,提出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整治土地资源的方向、途径和措施。这些研究对充分发挥福建土地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土地管理,合理进行生产布局,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省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土地调查基础数据已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为了摸清真实的土地家底,国务院决定开展新一轮土地调查。福建省2007年开始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以便及时、准确、客观地掌握全省土地资源家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社会稳定、保护农民利益。同时,这也是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为了按时保质完成调查工作,福建省构建了调查技术保障体系,制定《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补充技术规定》、《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等标准,明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技术要求。制定了质量监督检查和技术咨询制度,调查组负责监督检查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专家组负责调查工作技术问题的研究、咨询,以解决调查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福建省国土资源厅通过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形式对各市、县(区)国土资源局和专业队伍的技术骨干进行土地调查规程规范、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同时严格执行作业队伍资格认定和调查工程招投标制度,保证土地调查数据的可靠性。目前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农村土地调查工作已经完成,城镇土地调查也已展开。
2.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近些年来,福建省关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及驱动力研究、LUCC的环境效应研究和LUCC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等方面。
2.3.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近些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被广泛关注。由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陈健飞主持,韦素琼、陈松林、朱鹤健、陈志强等参与的《海峡两岸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对比研究——格局、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课题,通过建立海峡两岸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数据库、海峡两岸自然与社会经济数据库,对海峡两岸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耕地与建设用地变化(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分布以及数量与质量的变化)的时空规律、变化模式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将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阶段作耦合分析,深刻揭示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借鉴发达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轨迹演绎次发达区域的土地利用趋势,并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与尺度联系起来,以闽台作为中尺度研究区域,福州、台北作为小尺度研究区域,分析不同尺度下LUCC的格局及过程、驱动力及景观生态环境效应。该成果2007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出版了《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对比研究——以闽台为例》专著,并获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吴志杰等(2006)采用Landsat-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龙岩市新罗区的土地利用/覆被进行动态监测及变化分析,并运用模糊综合模型评价的方法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空间进行分区,进一步探讨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周淑玲(2010)利用遥感技术对经济快速发展的晋江沿岸地区的成片开发土地进行时空变化监测,并对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晋江沿岸成片开发土地的剧增与当地经济、人口、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2.3.2 LUCC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生态服务价值是定量研究土地利用生态效应的重要指标之一。黄永才等(2009)以漳州市1985年1M和2004年AsTER影像解泽得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数据,以气候生产力修正后的价值量评法为生态服务价值估算方法,运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研究区各县(市、区)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分析和预测,并提出提高生态服务价值的土地利用对策。陈加兵等(2009)对福建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及其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可能引起的生态问题。
2.3.3 LUCC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杨志荣(2005)以漳州地区为研究区域,将特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研究~2003年的土地可持续性利用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的结论并结合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趋势,以及该趋势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针对漳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提出调控方向和具体调控措施。
2.4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土地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的性能的评定,包括对土地资源组成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以及按评价目的比较土地资源质量的优劣或确定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方式。土地资源评价具体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退化评价、土地质量评价、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土地生态安全及风险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等方面。
福建省土地科技工作者通过3s技术、多种理论和数学模型方法的运用,积极开展土地评价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4.1土地适宜性评价
陈松林等(2002年)以福州市晋安区为例,探讨了应用GIS技术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方法,包括评价对象的选择、分类体系的确定,参评因子选择,参评因子指标分级、等级分值及权重值确定等,并在对福州市晋安区土地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该区土地资源的建议。毛艳玲(2005)以福建省闽侯县为研究区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通过对未利用土地质量的分析,就未利用土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为该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曹榕彬(2005)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模型集成技术,以福建省现状林地、牧草地、果园和茶园、坡度>25°的耕地及荒草地、沙地和裸土地为评价对象,对福建省林地适宜性及其质量、主要限制因索及其限制程度进行评价。王婉晶等(2011)在MAPGIS软件的技术支持下,综合处理研究区土地利用基础数据,针对低山丘陵盆地区土地资源现状特点,综合考虑自然、区位、经济、社会等因素,通过分析地形坡度、耕地等级和耕地区位条件,在常用潜力分级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增加耕地面积、增加耕地系数和耕地区位指数的三指标综合分析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福建省明溪县农用地整理潜力测算研究。邢世和(2003)出版的《福建耕地资源》专著,介绍了GIS支持下的福建省宜耕地资源评价技术方法及其成果,探讨了宜耕地资源及后备耕地资源的数量、分布及其质量状况。邢世和、梁一池(2006)出版的《福建林地资源评价》专著,介绍了GIS支持下的福建省宜林地资源评价技术方法及其成果,探讨了宜林地资源及后备林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和主要限制因素。
2.4.2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邢世和(2003)出版《福建耕地资源》专著,介绍了GIS支持下的福建省耕地生产潜力评价技术方法,探讨福建省主要农作物耕地生产潜力及其分布规律。廖善刚(2001)选择闽东南地区和台湾为研究区域,全面分析两岸土地资源、农业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撑下,运用李世奎模式和AEZ模式对海峡两岸各地主要农作物及主要种植制度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进行分析,并以各种种植制度现实生产力对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的利用率分析各种植制度对光热资源、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张文开、朱鹤健(2003)测算了耕地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和耕地生产潜力,结果表明无论是耕地光合生产潜力、耕地光温生产潜力、还是耕地气候生产潜力,闽东南沿海地区都位居前列,而武夷山脉、鹫峰山、戴云山等则排在后面。
2.4.3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类型广泛,包括了城市用地、耕地、农用地、开发区等方面。杨明(2009)从宏观角度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对福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实证分析。鄢丽娜(2008)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福建省1996年~2005年建设用地利用动态情况进行分析,采用模糊聚类及多因素综合评价等方法对福建省9个设区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评价。张帅(2007)对福建农村土地利用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崎岖的地形环境下如何集约利用农村土地的对策方法。杨铄(2011)以福建省福清市为例,论述了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现阶段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2.4.4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范瑞锭等(2010)在PSR模型框架下,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使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埘福建省及其9个设区市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徐道炜等(2011)应用突变级数法对福建省土地生态安全(2000年~2008年)进行了定量评估和动态趋势分析。汤小华等(2006)在GIS软件支持下对福建省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综合反映了福建省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分布规律,为土壤侵蚀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2.4.5土地人口承载力及可持续利用评价
毛艳玲(1996)从福建沿海地区人多地少、资源有限的现状出发,研究2000年、2010年福建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其人口承载力,为决策部门制定人口、粮食生产政策、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谢钊等(2006)在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内涵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合适的指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对福建耕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李丽纯等(2007)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福建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能值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足迹模型的广泛应用丰富了福建省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与途径。
2.5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与保护
随着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与保护项目的开展和研究的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与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的研究领域有以下方面:
2.5.1土地整理潜力和土地保护
姜志法、章浩等(2007)研究了长乐市土地整理现状及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耕地整理潜力、居民点整理潜力的计算与分析。姜志法(2008)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发现闽清县耕地保护中存在人地矛盾突出,分析了该县耕地减少的驱动因素,发现耕地变化的根本原因,对今后如何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进行了探讨,从法律法规、经济、行政、技术、理念等方面提出了耕地保护对策和建议。
2.5.2土地整理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福建省人地关系矛盾加剧,矿山土地复垦问题也越来越得到重视,赵汝荣(2009)通过分析矿山因开采而产生及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及成因,总结了闭坑后潜在的灾害类型及其可能对已复垦土地产生的危害,提出了矿山开采与土地复垦规划应相互结合应用,采用矿山“开采和复垦工程同步”的现代治理模式。蔡国权(2008)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角度出发,分析了福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隐患,剖析了问题与隐患的成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2.5.3土地整理实施理论与方法探讨
叶艳妹等(2002)提出了农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的原理、基本方法和设计流程,对福建省长泰县雪美洋项目区进行工程设计,并对项目工程设计结果的可持续I生从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三方面选择指标进行了评价。
3 福建省土地资源学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3.1机遇
3.1.1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对土地资源学有着强大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福建省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从粮食需求的角度对耕地的需求也在增加,城镇扩张、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占用耕地,而十分有限的耕地后备资源和脆弱生态环境对开发利用的制约,加剧了耕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会带动建设用地需求增长,建设用地的供给将面临更大压力。这要求土地资源学学科研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指导土地利用,以实现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提高、土地复垦开发全面推进、土地退化和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的目标,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1.2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土地资源学提供科技支撑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省全面推动自身发展壮大的战略,也是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和部署。必须在大发展当中注意环境保护,在保护前提下发展,要科学利用资源,用有限的耕地、自然资源,保证、支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学的科技支持,为保证稀缺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区域土地利用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尤为重要。通过对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土地利用分析,揭示该区域内土地利用存在的制约因素,合理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途径,探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道路。
3.1.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呼吁土地资源学学科的崛起
福建省农村土地利用的基本现状是村庄建设用地布局散乱,农田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水平不高,使得村庄用地结构不合理、效率较为低下。另外,建设用地不断扩张,给耕地保护也带来了很大压力。土地整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基础,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提高耕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平台,土地整理已成为福建省解决用地矛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分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福建省新农村建设迫切要求提供土地整理领域的研究与理论、方法作指导。
3.1.4 3s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土地资源学学科发展提供有力的工具
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3s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为福建省土地资源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3s技术构成了对空间数据实时采集、更新、处理、分析及为各种实际应用提供科学决策咨询的强大技术体系,广泛运用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整理、基本农田保护等领域中,彻底改变了传统落后的土地资源管理技术和模式,为土地资源学学科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必将提升福建省土地资源学学科的发展水平。
3.2挑战
3.2.1切实保障土地资源安全是新挑战
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土地资源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稳定的供给状态和良好的保障能力。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资源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的保障研究。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物质财富。土地资源正经受着养活众多人口、满足建设占用、保障农业发展等艰巨任务,土地资源安全已成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切实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对福建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土地资源学学科发展应更加关注土地资源的安全理论研究、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及环境容量研究、土地资源安全测度与评价、土地资源安全动态研究、土地资源安全保持与管理研究等方面。
3.2.2土地资源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对其基础理论和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土地资源学学科发展必须满足福建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理论建设仍是土地资源学发展中面临的紧迫任务,必须切实加强土地资源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尤其要深化土地资源分类、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及其效应的研究,推进土地资源学学科体系的完善,提高针对重大资源、环境与灾害问题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同时,要重视土地资源学学科的应用探索和土地资源规划管理的科技创新研究,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
3.2.3土地资源学的学科地位有待提升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类型的空间与时间的变异规律、调查及评价、区域生产潜力、合理开发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科学,是土地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综合性、系绕性、应用性、技术性等特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其本身在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研究方面仍需要不断加强。因此,必须提升土地资源学的学科地位,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
4 福建省土地资源学学科发展的战略任务及对策
4.1加强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目前,福建省土地资源学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仍有待加强,理论建设仍是福建土地资源学学科发展中面临的紧迫任务,应切实加强土地资源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尤其要深化土地资源分类、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驱动力及其效应,以及创新土地资源学学科体系研究。
为此,今后福建省土地资源学学科研究要重新寻求研究视角,更加注重人与土地的和谐相处,现实与未来的协调发展,在不断丰富实践的基础上深化认识;要加强与其它学利的联系,进行跨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实现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结合;要深化土地资源分类,开展土地整理的理论、方弘的研究,结合福建省特定地区环境,探索提升福建省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的机制、模式和途径。
4.2深化土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可持续利用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在土地资源调查监测领域缺乏对土地质量实现大规模快速监测的有效手段,遥感技术在土地质量监测方面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土地资源调查、定位监测的方法和手段的提高和完善,使得研究工作能够获得更多的第一手数据,从而进一步提高福建土地资源学学科研究的创新水平。土地评价技术还需创新,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技术方法与典型案例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深入探讨实现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技术规范及区域与行业标准。同时要进一步发展多学科综合应用的土地评价模型技术开展土地评价指标体系自动构建、评价单元自动划分、评价指标自动量化等关键技术研究,为福建省土地资源合理开发整理和保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4.3拓展土地资源学新兴研究领域
现阶段,福建省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正在逐步转移。为了解决福建土地资源的供求矛盾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科学地配置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必将出现种种新情况、新问题,如耕地保护、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土地复垦整理等。这些问题在福建未来的经济建设中,迫切需要通过科学研究,从理论上给予指导、技术上给予支持,深入探讨经济发展、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长效机制,促使福建省土地资源学学科逐渐向广度扩展其研究领域。
4.4强化新技术新方法在土地资源学中的应用
研究技术与方法的进步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条件,新技术手段的出现给土地资源学学科注入强大的活力,使之得以迅速发展。
在新技术方面,今后应加强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充分融合,同时还要重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具有土地知识获取、推理、演绎、直觉判定等功能的土地资源专家系统,为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持,使土地资源学向更深入的层次发展。
篇2
[关键词] 教学改革;工作研究;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4.3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b)-123-02
Strengthening researches on laboratory job, improving laborator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ENG Cheng'en, DING Ying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 Zhongshan528458,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new demands of modern teaching on laboratory a strategy on how to improve laboratory'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s put forward by increasing experimental equipment network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course, strengthening staff construction reforming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Work researc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将理论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必要桥梁,也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如何建立实验教学的最优模式,实现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高校研究的一大课题。鉴于此,本文对实验室如何能达到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
1 加强实验设备的建设
要想上好实验课,就必须加强实验室基础建设。实验室仪器设备先进齐全,就能为科学实验提供条件[1]。为此,学院把实验室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中山校区成立了专门的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大楼总建筑面积达11 000平方米,具体设有炮制、机能、现代仪器分析等功能型实验室,并且另一栋同等条件的实验大楼正在筹建中。购进仪器价值共达500余万元,其中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仪、生物显微镜、生物显微系统等大型精密仪器。实验室基础建设为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和多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创造良好条件。
2 推进实验课程网络化建设
由于受实验设备不充足及实验室管理人员不够等客观条件所限,传统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局限在实验室内,更重要的是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决定了实验室有课才开,无课关门。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其局限性就逐步凸显出来:①一部分不自觉的学生课前不预习,上实验课时临时突击,边看书边做实验,影响了实验的效果;②真正用于实验操作的时间相当有限;③学生往往只有一次机会做一个项目;④学生得到老师对实验报告的点评时间最少需要1周,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上述的局限性和弊端严重制约着实验教学的良性发展,在实验教学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形成障碍,最终影响实验教学质量。为此,我校以优化实验课程建设和推进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为切入点,大力推行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网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效果。项目设置和主要内容包括:①课程知识介绍,便于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预习方案。②学习资料和网络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正确、快速掌握操作要点和实验技能,解决实验难点,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而网络资源有助于学生了解课程相关内容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吸取更多、更前沿的知识。③预习测试,能科学合理地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④仿真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熟悉仪器、掌握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的机会。⑤在线提交实验报告,为师生节约不少时间,学生提交实验报告后,老师可在线批改和点评,改完即返还给学生。⑥信息,让学生及时了解课程的相关信息并做出反馈,提高实验效率。⑦交流平台,学生不仅可以看到自己与老师在线交流的情况,而且可以看到其他同学与老师的交流情况,对于相类似的问题,老师只需解答一次即可,提高答疑效率,减轻了教师部分的工作量。实验课程网络化由于其操作简便、时间灵活机动、要求低等特点,为学生课外继续进行实验学习提供了便利,在一定程度上对满负载的实验室起到了分流学生的作用,为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2]。
3 培养优秀的师资力量
高素质的教师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积极作用。实验室人员是建设、使用和管理好实验室的基本队伍,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学术队伍是保证实验室建设水平的首要条件[3]。我院中山校区的所有实验教学人员均具备硕士学位,专职实验技术人员跟各教研室委派的实验主讲教师一起,组成本校区的实验教学队伍,共同完成各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培训制度,对实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进修学习。另外,为了保证实验室队伍的精干高效,强调技术人员知识结构的交叉性和岗位的相对流动性,提倡一专多能。除此之外,我们还制定实验队伍的工作考核办法,明确岗位职责,实行目标管理。更重要的是,在实施实验教学过程中,挑选技术好、实践能力强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使他们在实验实践中受锻炼、积累经验。通过以上措施使实验教学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4 加强实验室的科学管理
4.1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
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是实验室系统内大家都必须遵守执行的工作规定。一整套合理的规章制度,增强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推动实验室管理工作逐步走入制度化轨道[4]。通过教学评估,我院中山校区实验中心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先后修订了《实验室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损坏和丢失赔偿制度》等规章制度,并结合实验室开放的要求制定《开放实验室学生负责制管理办法》,让学生参与实验室日常的管理,基本达到全面素质培养的要求。
4.2 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
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改革中,我们大力提倡资源共享,最大限度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5]。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课程之间、学科之间横向交叉不可避免。由于课程之间相互渗透,紧密联系,这就可将有关联的学科统一于一个实验基地上,提高了设备利用率,保证实验教学效果。例如,把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植物生理学等实验室综合为植物学综合实验室等。另外,通过计量认证、资质申请等手段取得法定的检测资格,中山校区实验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经济建设和科研的场地。既可以为学生参与工程实践提供机会,又可以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为实验室建设筹集一部分建设资金,缓解当前由于教育经费不足所带来的困难,以改进实验条件。
4.3 鼓励创新,促进实验教学改革
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我们要使实验项目和科学技术发展同步,就需不断增加新实验项目及改进实验方法。我院通过采取制定相关政策和教改立项等措施鼓励创新,制定新实验项目立项、验收制度,实验教师和专业教师依据学科的发展申请立项、签订合同、制定投资计划。一方面是激励教师及学生自制和改进实验设备,以锻炼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缓解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中资金不足的矛盾。通过鼓励开展新实验项目及改进实验方法后,实验教学软件大部分都是由我校教师完成。
5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完善实验课考核制度
为了保证实验教学效果,我院的教务处实践教学科每学期都严格按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检查实验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紧抓教师备课、学生实验预习,实验过程中教师巡查指导、实验课考核等几个环节的管理。①抓备课,要求实验教师写好实验指导方案,突出本实验的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对首次上实验课的青年教师,要求试做,并做好试做记录,实验室组织试讲评议。②抓预习环节,运用计算机仿真实验系统,学生充分地利用仿真系统反复进行预习。③抓实验教学过程,增加了教师的巡视、指导力度,从预习、操作、实验报告等方面考察学生现场操作情况,并记入“实验课成绩记录本”。④在实验考核上,实验课成绩的评定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技能抽测成绩、实验考试。实验理论考试包括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技能理论等知识;实验技能的考试一般由实验教师设计实验试题,学生对本学期做过的实验随机抽测,包括现场操作情况、实验态度、实验报告等综合考评。对实验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同学必须补考,补考不及格不能参加本门理论课的考试。实验理论和实验操作同时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有了较大提高。
实践证明,通过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我院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实验室工作是一项复杂烦琐的工作,我们必须进一步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实验室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素霞,成丽,吴维碧,等.抓住本科教学评估机遇 促进药学实验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007,23(2):20-21.
[2]严寒静.利用网络论坛进行辅助教学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6,22(1): 33-35.
[3]蒋秀玲,黄东林.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3):349-350.
[4]王国治: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体系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7):100-104.
篇3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能见度 大气污染形势 霾污染 成果
雾霾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生产生活的快速发展,雾霾天气出现的范围呈现出进一步扩散的趋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均受到了影响,所造成的后果比较严重。基于此背景下本文展开了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影响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实际的治理工作提供经验参考,以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危害分析
能见度的准确定义为在天空背景下人的肉眼所能识别的黑色物体的最远距离。由于空气中颗粒物含量的激增导致了能见度严重降低,机场航班被迫延误或者取消、高速公路关闭、交通限行等问题的发生说明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目前雾霾现象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广泛出现,大中型城市受到的影响极为明显,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在2013年全年时间里只有5天不存在雾霾天气,可见在我国大气颗粒物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多么严重,大量的颗粒物悬浮于空气中导致了能见度的下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已经成为了我国科研工作的重点。能见度的降低意味着空气质量严重下降,造成了居民对重度污染企业的投诉与相关部门治理工作的满意度下降,我国政府机关的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作用,所带来的影响十分深远[1]。
2 影响能见度的大气颗粒物来源分析
2.1 汽车尾气的排放
由于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汽车已经不再属于昂贵的奢侈品,而是走入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成为了一种消费品。由于汽车保有量的激增导致汽车尾气排放成为了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尤其是以柴油为主要燃料的公交车、货车等所排放的毒性颗粒是造成目前雾霾天气频发的主要原因。针对此种情况我国专门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限制柴油汽车的使用,确保毒性颗粒物的排放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保证空气质量[2]。
2.2 燃煤取暖产生的废气
由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冬季寒冷漫长,需要采取相应的供暖措施来保证日常的生产生活有序进行,我国是一个贫油富煤的国家,煤炭资源在我国资源储量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燃煤取暖就成为了我国北方主要的供暖方式。煤炭在燃烧过程中由于没有能够充分燃烧导致了大量的颗粒物通过排烟系统进入到了空气中,悬浮于大气中与空气进一步结合导致了雾霾现象的出现,由此引发了能见度的下降。燃煤取暖方式已经成为了继汽车尾气之后排在第二位的毒性颗粒物来源途径。
2.3 工业生产活动的排放
工业中的冶金、化工、锅炉燃烧、机电制造等行业的正常生产活动也是毒性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工业生产在目前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比较高,导致了工业生产不断向空气中排放有毒气体,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造成了雾霾的产生,大气环境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现象。而且随着经济活动的快速发展,其危害程度也在进一步加深,对我国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落实还存在着较大的难度[3]。
2.4 可生长颗粒
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不仅包括化工类的物质,还包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菌群,由于大量的有害物质排放到了大气中,较多种类的细菌能够通过吞噬有害物质来进行繁殖,导致空气中的有毒生物菌群含量进一步激增,不仅严重影响了大气能见度,也对人类的健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空气治理已经成为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方面,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治理目前比较严重的污染现象,保证我国居民能够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
3 提高能见度,减少颗粒物排放的具体措施分析
3.1 转变经济结构
由于工业生产是空气中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其地位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在逐渐下降,被其他产业所取代,因此针对目前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就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变,对重度污染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严格约束,将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到人、落到实处,切实保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大气颗粒物排放量逐渐减少,缓解目前严峻的环保压力,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4]。
3.2 出台空气质量标准,将社会监督引入实际工作中
空气污染程度需要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标准来进行分级,让人们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也为全社会对污染程度的监督提供一个基本依据。因此,我国PM2.5标准的提出不仅弥补了此方面的空白,也为社会监督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将其引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督促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能够真正的落实,不仅能够促进环保事业向前稳步发展,为我国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还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对大气污染物的成因以及来源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相应的标准也已经出台,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导和约束作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气污染现象将会得到有效的治理,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将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谭吉华.广州灰霾期间气溶胶物化特性及其对能见度影响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
[2]杨复沫,欧阳文娟,王欢博,刘源,田密.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影响的研究进展[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3,12(03):252-258.
篇4
[关键词] 消渴病;瘀血;临床研究;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 R2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016-02
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可追溯到《内经》,“消渴”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提出了消渴病“内热”病机。
1中医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研究
《内经》认为消渴病的发生内因是起主导作用的,《灵枢・百病始生篇》指出“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虚相逢,众人肉坚”,《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些论述均强调了消渴病的发生与正气不足密切相关。《内经》对消渴病发病的认识,既强调了先天禀赋不足的遗传因素是发病的基础,同时也指明了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后天因素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内经》不同篇章中有消瘅、消渴、肺消、风消、漏风、食亦、消中等名称,其中论述最多的是消瘅;消有三方面的含义[1]:①善消水谷而善饥多饮。②消灼津液而致津液失养,阴不胜阳,火热内生。③肌肤消瘦。
2消渴病辨证的研究
消渴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自《内经》提出“消渴病”之始,人们对消渴病的探索就没有停息过,《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提出了消渴病的辨证、方剂;《东垣十书・消渴论》指出“津液不足,结而不润,皆燥热为病”,进一步论述了阴虚燥热的基本病机;《圣济总录》“消渴病久,肾气虚惫,气化失常,开阖不利,水液聚于体内而出现水肿”指出消渴病病后期出现的严重并发症。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消渴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尤其是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消渴病的认识已不仅仅局限于口渴、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症,一些无“三多一少”症状的患者也被认为是消渴病[2]。在此过程中消渴病瘀血证越来越引起医家们的重视,当代医家根据中医传统理论,总结自身的临床经验,提出了消渴病痰湿血瘀、阳虚血瘀、气虚血瘀、热盛血瘀以及久病多瘀等观点。
3 现代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
现代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大型临床试验研究,使人们对消渴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在消渴病无症状期大血管病变已经存在,此时主要表现在周围大血管以及心、脑血管,而随着消渴病血糖的升高,微血管病变也逐渐显现[3],此时主要表现在肾小球及周围微血管。在消渴病整个过程中,因为血糖的波动,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不断加重,加之消渴病并发的高血压、高血脂等,血液流变学也随之出现异常[4],瘀血情况贯穿始终;自祝谌予教授提出活血化瘀法治疗消渴病瘀血证[5]开始,活血化瘀法在消渴病瘀血证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临床医家会在消渴病主治方剂中加用一定的活血药以求提高疗效,新药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
4中医对消渴病的治疗研究
近年来,不少学者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对消渴病瘀血证进行研究认为:消渴病患者多有肌肤甲错,四肢麻木疼痛,口唇紫暗,舌质暗红、暗紫、舌有瘀斑瘀点以及舌下静脉怒张[6]。瘀血亦为消渴病病因之一,《灵枢・五变篇》指出了瘀血内阻,气血不畅,津液蒸腾,气化受阻,发为消渴,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研究,现代医家认为瘀血证的本质是全身或局部的血液运行障碍以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在机体中表现为阻碍血液中精微物质与细胞间物质交换的顺利进行[7],从而加重消渴病,可见瘀血与消渴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消渴病的并发症多,且变化多端,病情极为复杂,消渴病瘀血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阻于心脉,脉络瘀阻则发为胸痹、胸痛;阻于肾络,水道失调,则出现水肿;阻于四肢经络,血运失常,则出现四肢麻木、疼痛;阻于内脏其他器官脏腑功能失调,则出现相应症状;阻于目络,津液不能濡养,则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双目干涩等症;若瘀阻日久化热,内热郁蒸,化腐成脓,则出现痈、疔,甚至溃烂腐败,如此形成恶性循环[8]。对消渴病瘀血证的认识各医家也不尽相同,吴观运指出瘀血现象存在于消渴病的整个过程中,而宁亚功则认为瘀血现象只存在于消渴病的中晚期。但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认为消渴病无症状期瘀血现象已经存在,一旦消渴病症状出现,则瘀血情况会加速恶化,并从主要对大血管的损伤转为对微血管的破坏。当代对消渴病的治疗方法的论述颇多,各医家结合自身经验及传统理论,有从痰湿论治者[9],有从脾虚论治者[10],有从阳虚论治者[11]等,但从瘀血论治者最多,也最为临床所接受。随着消渴病研究的深入,其治疗也突破了传统的益气养阴清热的局限,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出现,尤其是活血化瘀法治疗消渴病瘀血证理论的提出,更是为消渴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手段,现在临床各类活血化瘀中成药的广泛应用,以及其收到的良好的效果,更是为此理论提供了有力佐证。
5 总结
消渴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因复杂,病程长,极易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如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病变。瘀血是导致消渴病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它贯穿于消渴病病程的始终,既是消渴病重要的病理产物,又是消渴病的致病因素[12]。尤其是中老年消渴病患者,因脏腑功能衰退,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运行以营养全身,更易发生瘀血。消渴病瘀血证贯穿于消渴病的全过程,所以在消渴病发病初期,瘀血症状不明显时,运用活血化瘀法也能收到较好疗效,尤其是对预防消渴病血管、神经并发症尤为重要。所以活血化瘀法愈早用愈好。
[参考文献]
[1]张海燕.《黄帝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6):1239-1241.
[2]王宏才,程莘农.消渴病病名源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5):51-52.
[3]姜军作,衣运玲,刘志诚.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4,10(1):53.
[4]张斌,高鑫.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2003,10(6):923-926.
[5]岂云祥,陈宏伟.祝谌予降糖对药方治疗气阴两虚2型糖尿病[J].中国民间疗法,2004,12(11):6.
[6]蒋俏兰.糖尿病从瘀论治[J].甘肃中医,2006,19(8):43.
[7]陈通文.糖尿病从瘀论治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1):18-19.
[8]张永杰.从瘀血论治消渴[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131):10-11.
[9]林晓天.从痰湿论治消渴[J].陕西中医,2007,28(7):935-936.
[10]刘璐.亓鲁光从脾虚湿盛论治消渴经验[J].四川中医,2006,24(11):4-5.
[11]丁爱国,江翠红.论阳虚血瘀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机[J].江苏中医药,2003,24(6):13-16.
篇5
一、怎样看待中小学教育科研
1. 科研引领是学校形成特色发展的必经之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振兴。”的工作方针。改革创新正是教育科研工作的核心,面对飞速发展的教育现象,站在基础教育的前沿,科研引领始终作为推进基础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课题研究一直是学校形成特色的行动载体,通过改革与创新,不断的强化内涵挖掘,深化着学校各个研究领域。
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它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教育科研是教育决策的前提,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特色学校是学校的特殊性和个性在办学过程中的体现。具有一般学校共性,又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风格。通过科研引领,能以学校优势为切入点,针对实际,找准开发点,挖掘潜力,开发资源创建学校特色。强化整合,以点带面,形成学校的整体特色;对已经初步形成特色品牌的学校,要将品牌巩固起来,融入学校文化核心,形成特色长期稳定发展的机制,树立经久不衰的特色旗帜。
2. 课题研究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在当今,从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科研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一线老师,必须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接近教育的本质,从而发现教育规律。教师科研的基本定位是研究教育的新规律,追求教育的最大价值,最终让教师成为专家型人才和学术研究者。通过研究作为研究对象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科研理论的最后实践者、创造者、验证者,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
借助学科教育研究教育科学,以教研拉动科研,以科研带动科研。当前的教育研究,已经从“学科体系”转向“研究体系”和“价值取向”。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小学的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最直接的载体,是教师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教育科研成为教育教学改革活动成功的保证。教师可以通过课题研究从实践中提炼研究成果,用科学的语言叙述研究的实践经验,用经验体现教育研究的特色,发现教育研究的价值。把研究作为通往幸福的道路成长的阶梯,使课题研究成为了实现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怎样开展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科研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效果越来越明显,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已经被放在突出的地位。对于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而言,主要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为教育决策科学化服务,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的先导作用,强化科研促进教育教学进程的加速功能,着力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促进区域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研究方向是规范科研管理,完善科研体系建设,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深化课题研究,强化过程的真实有效,整体提升研究质量;更新培训模式,提升科研培训的效率,创建优质的研究团队;探索途径策略,注重阶段成果的宣传推广,促进科研成果更加丰富繁荣;加强基地建设,推出学校科研特色,打造名校引领示范品牌;提供信息资源,广泛普及科学研究,推进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1. 总结提炼,汲取精华,促进成果的转化应用。全面总结和提炼课题研究阶段的优秀成果,对研究的教育思想精华与实践经验要通过各种活动和平台,及时推广转化应用。
2. 扎实过程,深入研究,提高课题的特色实效。以课题研究为载体,通过区域主导课题《区域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的引领,深入开展全区课题研究工作。结合区域实际,指导基层学校结合校情,构建突出区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题研究网络。逐步完善两个研究框架,一是“区域研究――协作研究――校本研究”的研究网络,二是“区域课题――校本课题――小课题”的研究体系。在课题组中开展课案、课例、研讨、学术交流等研究活动。
3. 优化模式,高效培训,形成优质的科研队伍。我们要不断的探索新时期科研培训的新形式、新途径,通过高效培训形成三个有战斗力的教师团队:“全员基准团队,骨干提升团队,名师引领团队”。以全员基础培训为目标,科研骨干培训为重点,发挥兼职教研员、名教师、名校长的带动辐射作用。注重科研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形成科研优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相结合、集中培训和校本科研相结合,促进教师学习、工作、研究的一体化,实现培训的高效能。
4. 树立典型,加强建设,发挥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加强科研基地校的管理与指导,提炼基地校的优秀工作经验,使其向着特色化方向发展,树立区域科研基地典型。
5. 完善机制,构建模式,形成管理的精细规范体系。不断创新科研管理的策略与方法,进一步规范科研工作“组织管理、制度管理、档案管理、评估管理”的管理模式。发挥职能,健全并落实各项制度。强化课题研究的三级管理,力争实行电子、文字档案的双向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发展性督导评估机制。逐步形成高效的研究、管理、视导与服务的发展机制。
发挥两条管理流程提高科研指导管理水平。一条是组织管理流程:领导小组――教科所――教科研室。另一条是研究管理流程:主攻课题――主打课题――主导课题。双管齐下,分项实施,确保科研工作顺利开展。
6. 搭建平台,拓宽外延,强化信息的交流传播。建立科研管理网站、建立科研名师博客,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前沿工作交流与沟通,提高教育信息的辐射作用;及时传播教育科研信息动向,宣传教育前沿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推广更多的教育教学成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广阔便利的学习空间。
篇6
【关键词】咳嗽变异性哮喘;小儿;中医外治;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80-02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以持续咳嗽或咳嗽反复发作为特征,是哮喘的一种潜在形式。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运动后加重。临床存在大量误诊、漏诊及误治情况,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国内外研究表明约54%的CVA患儿可发展为典型哮喘[1-2]。中医外治不仅能改善症状,减缓病程进展,远期疗效更好。现将近年来中医外治疗法治疗小儿CVA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研究
中医古籍中,没有与CVA完全相对应的病名。根据其发生、发展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特点,中医学者将其归属于“风咳”、“哮咳”、“肺痹”等不同范畴。李娜等[3]认为,本病为先天禀赋不足,痰饮久伏于肺,因气候转变、寒温失调,接触异物、过食生冷咸酸等触动伏痰,痰阻气道而发。瘀血既是CVA的病理产物,也是其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杨兴良等[4]认为,本病由风寒之邪侵袭人体,邪气留滞上焦腠理间隙,内不得舒,外不得散,阻碍津气运行,复加外邪袭扰,引动内滞之邪,致膜络挛急,肺失宣降而发。李宗伟[5]认为,风邪是小儿CVA的主要病因,肝郁是小儿CVA的主要病理基础,气虚是小儿CVA的主要病变本质。王中甫[6]认为,肺肾气虚,卫外不固,非时邪反复袭表,邪郁于肺,肺失宣降,气道挛急发为咳嗽;久咳伤肾,肾不纳气,终必致喘。
综上所述,儿童CVA的主要病因病机可归纳为风、痰、瘀、虚四种。早期以风、痰为主,后期则以瘀、虚为主。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肺脾肾三脏亏虚,致卫表不固,易受非时之感,外邪潜藏于肺络;或外邪与宿痰相互引动,致肺气不宣,气道闭阻挛急而发。风、痰、瘀、虚可相互影响,兼夹为患,使病情迁延,反复发作。
2 辩证分型及临床分期
CVA尚无统一的证型分类和临床分期标准。中医专家依据各自的诊疗经验,结合中医传统理论,进行辨证。易桂生等[7]把本病分为风犯肺卫、肝火犯肺、肺脾气虚及气虚血瘀4型。宫汝华[8]将其分为6型:痰湿犯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虚、肺脾两虚及肺肾两虚。冯高华[9]将其分为风邪犯肺证、寒饮伏肺证、肺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及肺阴亏虚证5型。
王烈首创从哮论治,提出三期[10]证治法,即发作期(咳期)、缓解期(痰期)、稳定期(根期)。高艳等[11]将本病分为2期: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白美茹等[12]将其分为3期:急性期、过渡期及缓解期。
3 中医外治研究
3.1中药雾化吸入疗法
杨辉等用中药天龙液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小儿CVA34例,1次/d,15min/次,疗程为2w,总有效率91.18%,疗效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吴忆东用中药内服配合鱼腥草注射液、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治疗小儿CVA102例,1次/d,30min/次,7次1疗程,共2疗程。痊愈71例,显效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1%。向林华[13]用中药联合必可酮雾化治疗小儿CVA30例,在必可酮喷剂治疗同时予射干麻黄汤雾化吸入,20min/次,2次/d,7次为1疗程,共2疗程,总有效率96.67%,日、夜间症状积分改善、临床控制率均优于必可酮对照组。陈芳瑜等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结果选择扩张支气管平滑肌、抑制过敏介质释放、保护肥大细胞、增强粘膜上皮廓清功能高度敏感的中药,制成液体为喷雾剂,雾化吸入治疗小儿CVA100例研究表明,中药雾化吸入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不仅能迅速发挥作用、提高疗效,且用量小,减轻了机体代谢负担。
3.2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
潘中良等[14]认为,夏季阳气生发,人体阳气易随之达到峰值,体内寒气易解,采用初、中、末伏第1天午时进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CVA22例,3~4h/次,3次为1疗程,连续3年,总有效率90%,疗效优于西药组。刘小勇等[15]用穴位贴敷治疗小儿CVA39例,分别将贴敷Ⅰ号、Ⅱ号隔日交替贴敷大椎、天突、膻中、定喘、风门、肺心膈俞和神阙穴,24h/次,10次为1疗程,总有效率92.3%。吕桂凤[16]予益气健脾中药内服,并穴位贴敷1次/d,2~4h/次,10~15d为1疗程,共3个疗程,总有效率93.3%。洪丽君等[17]予中药膏方健儿康宁内服,在三伏中药穴位贴敷,并用SGF-4高压示波信号发生器导入药物,20~30min/次,1次/w,6次1疗程,总有效率93.33%。王建林等[18]在初、中伏毫针针刺肺、心、膈俞后予中药穴位贴敷,末伏予同法针刺脾、肾、膏肓、足三里穴后贴药,2~4h/次,连续3年为1疗程,总有效率93.3%。奚晓英[19]采用穴位贴敷防治小儿CVA68例,总有效率85.29%。三伏外界阳气最盛,人体阳气旺盛外浮,腠理开泻,气血趋于体表,中药穴位贴敷,最易激发经气,为温煦肺经阳气、祛除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伏九贴敷对CVA的预防和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明显降低小儿CVA复发率和典型哮喘转化率。
3.3穴位埋线疗法
牧慧[20]认为,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的延伸,将人体可吸收的生物蛋白羊肠线埋入穴位,达到长效刺激,发挥穴位、药物的双重效应,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神经功能、改善血循环。用穴位埋线治疗小儿CVA69例,总有效率93.3%。疗效明显,且效力持久。张艳梅[21]用穴位埋线联合麻杏石甘茶治疗小儿CVA50例,取肺俞、膻中、定喘、足三里横向埋线,半月后行第二次,以后每月埋线1次,共4次,3个月为1疗程,并予麻杏石甘茶泡服,总有效率98%,优于西药组。埋线疗法初为机械刺激,后为生物和化学刺激,肠线软化、分解、液化、吸收的过程对腧穴产生刺激,更好地调节机体内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和抗病能力,降低过敏反应,作用持久。
3.4 其他疗法
谢晓枫用自拟清哮汤配合雀啄灸大椎穴2次/d,5~10min/次,10d为1疗程,总有效率95.2%,研究表明艾灸治疗可使RBC-IF、IgG、IgE水平明显升高。成永明等用自拟敏咳方及蜂针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30例,蜂针取定喘、足三里交替治疗,1次/w,5次为1疗程,随访6m,治愈20例,显效8例,无效2例,复发2例。研究表明,蜂螫人体释放出蜂毒,蜂毒有较高的活性,能改善人体内环境,调节机体免疫力,具有抗过敏、抗辐射、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陆璇霖等[22]用壮药内服结合烫疗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50例,20min/次,1次/d,5d为1疗程,总有效率92%。研究表明背腰部烫疗可促进痰液引流,改善气道通气,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增强免疫力,减少内服药源性伤害。孙晓玲等[23]用中西药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CVA60例:内服孟鲁司特钠、急性发作期予自拟清肺止咳散,缓解期予自拟益元煎,耳穴压豆取风溪、肺、支气管、神门、大肠尖、脾肾,按压2~3次/d,7d为1疗程,总有效率96.67%,优于单纯西药组。宋文娟等[24]用中西药内服、穴位按摩、捏脊、刮痧综合治疗小儿CVA48例,总有效率95.9%,随访2年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起效快,有效缩短了病程,近远期疗效明显,体现了优势互补。
4 结语
中医外治治疗小儿CVA优势明显,解决了小儿服药困难的问题,副作用少,疗效确切持久,易于被广大患儿及家长接受。中医外治能改善患儿症状,减缓病程进展,尤其是远期疗效更好。但目前外治研究多局限于疗效报道,缺少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尚未形成统一全面的理论体系。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完善临床及实验科研设计,以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其二,本病目前尚无统一的辩证分型和疗效评价标准,不利于学科的交流与发展,今后应深入研究,以期制定统一的辩证分型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更大的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罗善深.中西药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2013,6(6):177
[2] 张小梅,李江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医儿科杂志,2010,6(3):53
[3] 李娜,赵坤.从痰瘀辩证论治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8):320-323
[4] 杨兴良,杨蔚,胡再萍.浅谈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机与治法[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1):33
[5] 李宗伟.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证候及相关因素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8):8
[6] 王中甫.金匮肾气丸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55例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0,6(4):18
[7] 易桂生,杨帆. 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4):24
[8] 宫汝华.辨证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5):68
[9] 冯高华. 咳嗽变异性哮喘各中医证型与肺功能特征及气道反应性特点[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7):2
[10] 冯晓纯,孙丽平,许兵,等.王烈教授关于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证治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12):690
[11] 高艳,赵霞.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诊治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3):255
[12] 白美茹,闵伟福.探讨益肺养阴法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J].四川中医2013,31(3):22-24
[13] 向林华.中药联合必可酮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30例的临床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3,26(3):97-98
[14] 潘中良,张念志,谢勤. 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14,30(1):32
[15] 刘小勇,刘哲彰. 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39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3(4):39
[16] 吕桂凤.中药内服合并穴位贴敷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7):1700
[17] 洪丽君,王丛礼,魏广州.健儿康宁膏联合冬病夏治法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12,8(16):45
[18] 王建林,张锡三,李共信,等.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6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4):239
[29] 奚晓英.穴位贴敷防治咳嗽变异性哮喘68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13):80
[20] 牧慧.穴位埋线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护理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7):96
[21] 张艳梅.穴位埋线联合麻杏石甘茶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J].中医学报,2013,28(12):1797-1798
[22] 陆璇霖,农秀明,廖桂华,等.壮药内服结合烫疗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5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7):41
篇7
【关键词】产科休克;低血容量;异位妊娠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5.105
休克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理生理表现为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机体内环境稳定遭到破坏,导致微循环障碍,微循环灌注量剧减而致重要脏器缺氧。产科休克是指由产科妊娠及分娩等相关因素引起的各种休克,是妇产科临床中急性而严重的并发症,是威胁孕产妇和围产儿生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1产科休克的病因与临床分类
产科休克临床上通常分为低血容量休克(包括创伤性休克及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临床上以失血性休克较多见,其次为感染性休克,而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较少。因此,人们通常把产科休克分为失血性休克和非失血性休克。
1.1失血性休克是由各种原因如病理性妊娠、DIC、产时、产后等各种相关因素引起大出血、血容量剧减导致的休克。异位妊娠是妇科急腹症,其破裂、流产大出血常导致休克。首诊延误率高达40%,是妊娠早期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1]。宫外妊娠发病急,出血量多,抢救不及时可因血容量剧减而休克,甚至死亡[2-3]。封维恭[4]报道,输卵管壶腹部妊娠、峡部妊娠、伞部妊娠均可发生皮肤、黏膜苍白发绀、四肢皮肤湿冷、烦躁焦虑、口渴、出冷汗、尿量减少、脉搏细数等休克症状。罗丽莉、左绪磊[5]报道,卵管间质部妊娠、卵巢妊娠、大网膜妊娠可导致低血容量休克。急性子宫翻出也可引起出血、休克[6-7]。产后大出血是由宫缩乏力、胎盘滞留、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引起的,胎儿从母体娩出后2 h内,阴道流血量达到或超过500 ml,出血量极大,可造成失血性休克,发生率为3%~5%,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8-10];胎盘植入、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妊娠高血压疾病、羊水栓塞也是产后大出血引起低血容量休克的重要原因[11]。也有报道左侧卵巢黄体破裂大出血[12]、阔韧带大血肿而引发的产后出血[13]致休克。羊水栓塞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急进型和渐进型,二型均可出现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几乎所有的羊水栓塞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休克[14]。
1.2非失血性休克产科感染性休克是由产科感染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休克,其主要病因是产褥感染、流产后感染、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外伤性感染、妊娠合并泌尿系统感染、各种原因引起的绒毛膜羊膜炎等[15]。过敏性休克主要是治疗或手术过程中应用药品发生过敏引起的。张艳云[16]报道,给予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扩容治疗时,引起休克致胎死宫中。心源性休克可由孕产妇突发急性心脏病,或心功能减退至慢性心力衰竭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妊娠分娩期疾病加重引起,临床上较少见,报道也不多。
2产科休克的诊断
产科休克的病理生理为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代谢性酸中毒、组织灌注障碍,最终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死亡。因此,诊断产科休克关键在于早期诊断,而早期诊断有赖于患者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查,对有休克征兆者,应先判断患者是否处于休克状态,进而了解休克的程度,并在抢救同时找出休克的病因。王慰敏、苟文丽[17]提出休克早期、休克期、休克晚期三个阶段。休克早期,生命体征尚可,循环血量减少小于20%;休克期生命体征已衰弱,休克已进入失代偿期,循环血量减少20%~40%;休克晚期生命体征已极度虚弱,引起各系统功能障碍,此期循环血量减少大于40%。
3产科休克的治疗
产科休克各分类的临床表现相似,治疗目的均为恢复组织灌注和对组织提供足够的氧,但病因各异,其治疗方法不同。总体治疗原则是:(1)一般性治疗:头脚各抬高30°或平卧位相交替。抬高头部可使呼吸动作接近生理状态,减少腹腔内脏对膈肌及肺下叶的压迫。抬高脚部可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心脏。及时开放两路静脉,要有14 G针头,便于补充血制品;面罩给氧,速度要达到8 L/min。(2)纠正酸中毒:轻度代谢性酸中毒不需给予碱性药物,纠正休克,补充足够血容量,改善组织缺血和缺氧状况,维持良好的肾功能,代谢性酸中毒即可被纠正。(3)补充血容量:临床补充血容量的液体有3类,即胶体液、全血、晶体液。备好产科休克急救常用药物林格液和生理盐水等,避免大量使用,否则会引起肺水肿。(4)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休克期要选用血管扩张剂。休克早期血容量不能及时补充时,可用血管收缩剂,但时间不宜过长,剂量不宜过大。(5)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大量短期应用,不超过48 h,可能出现高血糖、消化道溃疡、抑制发热反应及钾的丢失,应同时使用大剂量和有效的抗生素治疗。(6)积极去除休克的病因:进行综合治疗的同时,针对病因积极治疗[18]。刘羽、靳琳[19]采用中药参附汤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有效率达90.0%,高于西药组86.7%。吴伟英、王兆霞等[20-21]采用自体输血法治疗失血性休克,效果满意,该法无需血型交叉配合试验,无输血反应,无输血差错,不产生免疫反应,并发症少,能有效、及时补充血容量,避免输血量大增引起的血源供应困难。李智慧、白玉晶[22]研究指出,乌司他丁对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肝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细胞因子IL-6、IL-8和TNF-α水平有一定调节作用,利于抑制全身炎症反应,帮助患者平稳度过休克紧急状态。呋塞米具有增加尿流和减少肾小管氧耗的效应;小剂量多巴胺具有扩张肾脏及其他脏器血管、快速利尿、抑制近曲小管Na+重吸收等作用;甘露醇可降低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以及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近端肾小管对Na+、Ca2+、K+、磷酸盐及水的重吸收,还可减轻由肾小球低灌注引起的血管充血和内皮细胞水肿;N-乙酰半胱氨酸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可清除自由基,发挥抗氧化、抗炎作用,还可转化为谷胱甘肽,起到保护细胞的作用,也可对抗休克状态下一些病理生理改变,对心、肝、肺等多种内脏器官有很好的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23]。
参考文献
[1] 董茹.异位妊娠的诊断和治疗探讨[J].临床医药实践,2009,18(11):838-839.
[2] 张红世.宫外孕失血性休克180例治疗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2):123.
[3] 王艳,佐满珍.休克型宫外孕的腹腔镜手术治疗[J].中国内镜杂志,2004,10(4):100-101.
[4] 封维恭.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的观察急救与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0):2552-2553.
[5] 罗丽莉,左绪磊.156例休克型异位妊娠的腹腔镜手术临床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3,11(9):31-32.
[6] 黄晶珍.子宫翻出并休克患者的抢救及护理体会[J].医药产业资讯,2005,2(18):80-81.
[7] 李生莲.急性子宫翻出极度贫血严重休克抢救成功一例[J].健康必读杂志,2011,8(8):97.
[8] 包金玲,郝银凤,郝淑娟.产后失血性休克的护理与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22(3):323-324.
[9] 邱雪洲.48例产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新救治[J].中国医药前沿,2011,6(1):55.
[10] 安桂芹.1例瘢痕子宫前置胎盘、胎盘部分植入产后大出血失血性休克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0):212.
[11] 余晓燕,胡引.产科重度出血性休克致子宫切除患者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0,9(9):767-768.
[12] 胡秀萍,和平.左侧卵巢黄体破裂大出血致休克1例[J].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17(7):402.
[13] 施少霞,杨雪娇.剖宫产术后阔韧带血肿、失血性休克、DIC产妇1例的抢救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4):3349-3350.
[14] 黄醒华,孔丽君.羊水栓塞所致休克的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11):805-806.
[15] 梁羽飞,蔡丽文.产科感染性休克15例临床分析[J].浙江医学,2011,33(2):235-236.
[16] 张艳云.低分子右旋糖酐致孕妇过敏性休克胎死宫内一例[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6):1182.
[17] 王慰敏,苟文丽.产科休克的分类诊断及监测[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11):856-866.
[18] 黄珍玉,刘红玉.孕产妇休克139例的早期诊断及时抢救总结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09,2(8):68-69.
[19] 刘羽,靳琳.中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体会[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70.
[20] 吴伟英.异位妊娠术中自体输血48例分析[J].中外医疗,2010,29(30):97.
[21] 王兆霞,周梅芝.血液回收器在妇科抢救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杂,2003,10(8):34-35.
[22] 李智慧,白玉晶.乌司他丁对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肝肾功能的保护和对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9):544-547.
篇8
关键词: 进城务工 随迁幼儿 发展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部分农民工子女也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宿迁于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地级市,辖四县一区(即泗阳县、泗洪县、沭阳县、宿豫县、宿城区),十几年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已经从昔日贫穷落后的苏北小城逐步发展为经济快速增长、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兴城市。在十几年的城镇化的建设中,涌入了大批进城务工人员,他们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当年这些务工人员基本上在城市扎根落户。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不惜花费代价将孩子送进优质幼儿园就读。我园位于城市中心,具有6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江苏省首批示范性幼儿园,因此每年都会接收大批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入学。由于教育观念、家庭环境及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等问题影响,随之而来的家园之间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矛盾日益激化。
目前绝大多数一线幼教工作者还没有关注到进城务工人员家庭中的学前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特殊性,在家园互动方面基本都是针对幼儿园自然状态开展各类研究,对他们开展的是与城市儿童完全一样的教育。通过课题《家园互动促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幼儿的发展研究》,探索运用有效家园互动策略,优化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建构和进城务工人员新型家园协同教育模式,实现快捷有效的家园互动,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在研究中,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丰富教师教育智慧,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实施有序、规范、高效的管理模式,推动幼儿园的发展。
二、研究的过程
(一)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明确课题研究的实质。
通过查阅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使本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明确、更科学。了解进城务工家庭的学前儿童现状,明确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充实并进一步丰富幼儿教育理论。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理论专著,了解其核心概念及与本课题的关系,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方向,以及如何用这些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课题实践。子课题负责人定期把理论学习文章传送到幼儿园共享平台供大家学习,成员们也从幼儿园订阅的杂志、期刊中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摘录,学期结束进行集中展示和交流,效果明显。
我们定期邀请市内幼教专家来园具体指导课题工作,明确课题进展方向,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困惑。同时分批选送课题组成员走出去,通过外出学习观摩获得理论指导,提高自身认识。围绕课题开展专题研讨、二次培训等专项活动,让大家相互交流碰撞,彼此学习借鉴。目前,课题组成员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行动扎实,已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二)通过实践与研究,探索运用有效家园互动策略,建构和进城务工人员新型家园协同教育模式,实现快捷有效的家园互动。
通过座谈调查,召开座谈会,走访一线幼儿教师和部分进城务工家庭,了解教师和进城务工家庭对开展家园互动的态度,征询家园互动的方法和组织,讨论影响幼儿园和进城务工家庭家园活动开展的因素,以及在研究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初步了解进城务工随迁幼儿家庭教育现状,同时提出相应的家园互动初步措施,撰写调研报告《进城务工随迁幼儿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针对进城务工随迁幼儿开展研究活动,为更好地完善家园互动方式、方法提供案例。通过行动研究,开展针对进城务工随迁幼儿的家园互动实践运用,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充实、修正。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将幼儿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使研究同教育实践的具体行动紧密相连。在针对进城务工随迁幼儿的家园互动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家教博客”,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在园学习、生活情况,学习一些科学的育儿方法等。利用家长们的休息时间,在班级开展“家长工作坊”活动,创造和优秀的家长近距离的交流、分享的机会。结合春、秋两季的季节特征,利用幼儿园周边的自然资源,开展亲子远足,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时利用元宵节、三八节、重阳节等民俗节日,邀请家长进班庆祝,对孩子们进行感恩教育,增强亲子之间的感情,等等。
(三)优化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能力和水平,促进家园互动,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首先,完善制度,加强家园互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家长是幼儿园教育的合作者,幼儿园预先告知有关本园宗旨、服务项目、活动开展的程序等教育规范、制度规范,使其理解并共同执行、配合教育。针对每年9月份入园新生,幼儿园举行新生亲子游园活动及新学期家长见面会,让新生家长对幼儿园和教师产生信任感,同时学习一些针对不同类型幼儿入园焦虑的应对策略、了解幼儿园的一些规章制度。组织教师讨论“如何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在开学前三天,教师拍摄幼儿在园活动情况,同时打印粘贴在走廊里,让家长们可以看到孩子在园的活动情况。
其次,开通幼儿园网站、班级博客及QQ讨论群,定期将孩子们在园活动的视频及照片上传;每个班级门口开设《家园共育》栏,张贴幼儿在园活动的内容及科学育儿观,不断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倡导科学的教育方式。
再次,幼儿园定期举行家园互动的活动,比如家长进课堂、家长开放周、家长志愿者、亲子健康周、绘本阅读节、毕业典礼等,邀请家长来园参加亲子互动。幼儿园成立家长委员会、伙食委员会,作为代表走进厨房、观看教师集体备课等。针对幼儿园的办园特色――绘本阅读,我们结合世界读书日,连续举行二届阅读节活动。在阅读节里有孩子们喜爱的“故事大王评比”、“大型图书漂流”、“童话剧表演”、“自制小书评比”等活动,有家长参与的“亲子阅读沙龙”、“故事妈妈进课堂”、“亲子绘本表演”等活动,我们将图书放在特制的书包中漂流到孩子们的家里。通过阅读节系列活动,营造书香校园,让书香浸润着每个人的心田,伴随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让家长们学习一些先进的育儿理念,了解幼儿园如何开展保教活动,感受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艰辛,和教师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更好地促进幼儿园保教活动的开展。
三、研究的成果
(一)构建了《合作共育――幼儿教育家园互动新论》实施框架。
依据课程编制原理和本课程的特点,我们在建立教育目标体系、评价体系、活动内容设置、组合模式,组织体系、教育原则、方法的探讨,教学案例的组编等方面开展研究,初步构建了《合作共育―幼儿教育家园互动新论》实施框架。
(二)整合了《合作共育――幼儿教育家园互动新论》目标体系。
活动目标是指活动实施所期望实现的教育目标,它是活动设计编制的依据和实施的归宿。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五大领域内容为准绳,融合本土教育资源,依托省编综合活动课程内容,根据相关领域中幼儿发展的特点与学习方式,通过对家园互动教育资源的探讨,使幼儿获得有联系的新经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我们确立的活动目标体系内容包括:总目标、主题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主题教育目标、具体活动目标。
(三)汇编出版了书籍――《合作共育――幼儿教育家园互动新论》。
(四)初步建立了合作共育的五项操作原则。
在确立活动目标、内容的同时,为保证活动取得实效,我们建立了活动实施基本原则。
1.目的同一性
家庭与幼儿园是不同的社会组织,在社会中分别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但在家园互动中他们具有明确、共同的目的性。儿童是家园互动的纽带,是家园互动的中心,也是家园互动的最终目的,没有儿童的存在,幼儿园与家庭的角色就无从体现,也根本谈不上二者之间的合作。
2.地位平等性
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它是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幼儿园在家园互动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家庭有指导义务,同时,幼儿园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作基础。幼儿园与家庭理所当然都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他们之间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具有平等性的特征,幼儿园与家庭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
3.形式互动性
家园互动的本质具有互动性。互动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互动中的双方总是基于对方的行为作出自己的反应。从儿童的发展说,家庭与幼儿园都是他们成长经历中的重要者,二者的影响是同等重要而又缺一不可的。一方面,幼儿园的行为对家庭产生一定的指导影响,家长往往依据幼儿园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同样会对幼儿园产生一定作用,构成幼儿园与家庭影响的双向互动性。家园互动就是在幼儿园与家庭之间不断的相互影响和循环往复的互动过程中动态发展的。因此,在家园互动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双方互动的重要性,只有家庭与幼儿园实现实质上的双向互动,双方才可能进一步交流与沟通,才能在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互动过程中达到合作的目的。
4.理解沟通性
幼儿园与家庭在合作中应是平等互信的,作为活动中相互作用的主体,他们在教育思想、知识背景、教养方式、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存在差异。正是因为有这些差异,为了达到共同的合作目的,不仅要相互承认其主体性,而且必须进行充分沟通,才能缩短彼此的距离。只有当二者在互相沟通、彼此交流、互相尊重的态度上,才有可能实现家园互动的真正目标。
5.教育系统性
家园互动是一个受多方面影响的综合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幼儿园与家庭双方交往互动过程的延伸。家园互动必须有相应的机构设置作保证,由设计严密的计划体现,由灵活多样的形式展开。因此,家园互动应注意活动计划与开展的系统综合性。它既是国际化教育观念的体现,又是教育可持续发展动力。
(五)收获了四种有效的家园互动策略。
1.营造良好的家园互动氛围
积极主动地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通过不同形式邀请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通过问卷形式了解他们对家园互动的态度和想法。在家园互动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关注孩子全方位的成长;不仅是幼儿园教育的执行者,而且是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能力在不断增强,专业化水准也在不断提高。同时,教师与教师要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一个教育团队。教师还要根据家庭的不同特点,家长所受教育层次的不同,对家长们进行相应教育指导。因此,教师在服务模式中,一方面是指导家长,另一方面是与家长共同成长。
2.强化日常渗透性的家园互动
家庭和幼儿园构成幼儿的两个基本对等的生活世界。它们对幼儿的教育影响并非仅仅作用于各自的时段,两种教育其实是共时的,它们之间应相互渗透。家园互动合作并非一些活动和事项的统称,而是幼儿园在开展的各项工作时就应该有家长立场。家园互动作为一种理念和态度,自然是渗透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的,而非独立存在、自成一套。
3.构建互动生成性的家园互动
家园互动对于双方来说,既是展现自己的舞台,又是走近对方的途径。良好的家园合作互动应是双方坦诚公布,幼儿园不仅要有态度的开放,而且要促成过程的开放。因此,幼儿教师在家园互动中要扮演一个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理解、重组、转发能力的参与者角色,向家长们提供激发思考的素材,能力较强的家长将自己的感悟拿出来,引发更多人的思考。教师在整个连锁反应中,起到的是最初那个反应催化剂的作用。
篇9
关键词:磷酸盐氧;同位素技术;环境科学中的;研究进展
1引言
近年来,不少学者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重塑古气候环境(Longinelli,1965,1966,1965,1976,1980,1984;Leone,1985;Leoneetal.,1989;D,Angela,1990,1993)。利用生物残骸(或化石)中的磷酸盐的氧同位素组成来定量、半定量地研究古气候条件。美国芝加哥大学Tudge(1960)首次建立了生物残骸磷酸盐的氧同位素分析方法。随后,Longinell(1965)、Kolodny等(1983)和Chilon等(1994)分别对Tudge的氧同位素分析方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氧同位素测试数据及相对SMOW的子80%。符号表示,国外测量精密度为士0.2%。~0.3%。。本方法的测量精密度为士0.1%。~0.2%。。
磷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我国农田土壤普遍缺磷,在很多地区已成为限制作物产量的因素。磷矿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国磷矿资源正在加速耗竭;被开发的磷矿制成磷肥,进入作物生产系统成为农田累积态磷或通过食物生产流失到环境中。肥料磷作物的利用率为10%~15%,只有5%的磷通过植物性食物进入人体;而经过饲料转化为动物食物再进入人体,只有1%。大量未被利用的磷存在于土壤以及秸秆、畜禽粪尿、生活垃圾和污泥等有机废弃物中。这些磷可能通过土壤侵蚀、地表径流等途径进入到环境中,成为面源污染的主要诱因(环保部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公报,2010)。因此,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磷肥利用效率对于化解磷矿资源短缺危机、保证粮食安全和清洁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定量跟踪土壤-植物-动物生产-环境系统中磷的形态、数量变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而被广泛使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放射性磷同位素技术在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中应用的进展,介绍了磷酸盐中氧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标记方法、核磁共振技术在土壤-植物-动物生产-环境系统中不同形态磷酸盐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新进展,以促进磷在生态系统中迁移与利用的研究。
2放射性同位素磷在对土壤-植物系统中磷转运的研究
对磷肥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过程及其有效性的认识,是合理施用磷肥和提高磷肥利用率的理论基础,同时对磷肥品种的发展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放射性同位素化合物在自然界的比例非常低,研究所用的放射性磷同位素必须通过中子堆照技术活化。对不同形态磷的追踪可通过直接标记和间接标记的方法来实现。
2.1磷肥直接标记方法的应用
放射性磷肥标记的方法很多,水溶性磷肥可以通过用无载体放射性磷与可溶性磷肥经化学交换进行标记,难溶性磷酸盐则通过放射化学合成方法制备,或直接在反应堆中用中子堆照技术活化得到32P标记的难溶性磷。土壤有效磷(也称为易交换态磷)可以通过用无载体放射性磷与土壤充分混合获得标记。还有一些研究通过32P标记的磷肥得到放射性植物残体。
2.2间接标记法研究土壤难溶性磷酸盐的生物有效性
很多种类的磷酸盐,如污水污泥、动物粪便、堆肥中含有大量的磷,但是其磷酸盐成分十分复杂,无法采用直接标记方法研究这类磷源。对于纯化学方法合成的难溶性磷酸盐同样也难以通过直接标记方法获得标记化合物,因为标记过程会改变它们的化学和物理特性。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间接标记法。间接标记法是指用放射性磷同位素标记土壤中可交换磷,通过植物体内来自土壤和肥料的磷量来示踪施用磷肥的方法。该方法仍基于同位素稀释原理,即没有施磷源的土壤和施过磷肥的原初土壤可交换磷肥的放射比活性相同。
3磷酸盐氧同位素(18O)标记在环境和植物-土壤系统中磷循环利用的应用
磷酸盐氧同位素组成测定研究初期采用间接法测定水的氧同位素组成,后期采用直接法,使磷酸根离子形成磷酸鹽沉淀,经石英管石墨加热还原法,氟化法,高温还原/裂解法及改进的高温还原法释放的O2,CO,CO2进行质谱测定,激光原位技术可以对样品直接测定。氧同位素组成测定方法已经成熟,改进的高温还原法应用较多,测量样品的范围由实验室纯化学试剂扩展到各种复杂天然样品如海水、河水、沉积物甚至土壤,针对不同样品需要不同方法将样品中磷酸盐分离出来,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分析氧同位素组成。
放射性同位素的示踪技术从标记到测量等环节都已经很成熟,在土壤-植物-动物生产-环境系统中的固定与活化、利用与环境损失、回收与循环过程等研究中取得了很大进展,可根据不同磷酸盐形态和研究目的选择直接标记或者间接标记的方法。但是,放射性磷同位素只能在室内模拟条件下应用,无法在真实的生态环境中应用;另外,因为半衰期短也限制了磷在生态系统中的长期行为与过程的研究。磷酸盐氧同位素组成示踪磷属于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范畴,具有放射性磷示踪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用于在野外和田间条件下磷的迁移、形态转化和环境行为的长期研究。磷酸盐氧同位素示踪技术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水体中磷循环的研究,但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了解磷酸根的氧原子与环境中水分子的氧同位素的分馏过程。可以预期,在未来这一方法有可能成为研究陆地生态系统中磷素动力学过程的主流方法。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对不同形态的磷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土壤样品提取方法的改进推动了土壤-植物-动物养殖-环境连续系统中磷的动态过程的研究,但该方法成本较高。未来磷酸盐氧同位素组成示踪技术与核磁共振技术的结合将为揭示土壤-植物-动物生产-环境系统磷循环过程的研究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杨超
参考文献:
篇10
降压作用
康立源等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模型和大鼠尾动脉脉搏测压法,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SHR收缩血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次灌服养血清脑颗粒约1小时,开始显示降压作用,2~3小时达最高降压效果。连续给药2周后,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连续给药8周后,各试验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证明养血清脑颗粒有降低SHR收缩压的作用。
侯璐采用尾动脉容积无创测压法,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东京都威斯特大鼠(WKY)收缩压的影响,明确其降压作用及强度。结果表明,单次灌服养血清脑颗粒,可以使SHR收缩压下降;连续灌服养血清脑颗粒,可以抑制SHR血压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证明养血清脑颗粒对降低SHR收缩压作用平缓且药效持久。
王怡等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正常麻醉犬心脏血液动力学的影响。研究发现,养血清脑颗粒能够降低正常麻醉开胸犬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而对心率及Ⅱ导联心电图无明显影响;能够降低左心室内压、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左心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减少左心室做功指数;通过抑制心脏功能,降低心排血量及降低总外周阻力,扩张外周血管,减少回心血量,使血压降低。
另有报道,养血清脑颗粒亦可降低肾性血管性高血压犬血压水平,改善或提高心脏泵血功能,减轻长期较高血压水平对左心室的影响。
李晶等采用改进的Goldblatt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探讨养血清脑颗粒对肾性RHR的降压作用以及对内皮素、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的影响。研究表明,养血清脑颗粒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还能够降低循环血中的缩血管物质内皮素水平,升高舒血管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NO浓度,这可能是脏器保护作用机制,同时也是中药复方多靶点作用优势的反映。
李百臣等研究发现,养血清脑颗粒可以有效地降低SHR血压水平,并有减轻和改善左心室肥厚以及延缓长期高血压所造成的肾脏损害的作用。其改善和减轻心脏和肾脏损伤的机制可能与调节体内多种蛋白的基因表达有关。
胡利民等报道,连续灌服养血清脑颗粒可明显降低血浆醛固酮和心肌血管紧张素Ⅱ的浓度,提示该药的降压机制可能与其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有关。
郭志军等通过研究养血清脑颗粒对SHR循环和肾组织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活性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和靶点,得出养血清脑颗粒很可能是通过在肾组织内RAS发挥其降压作用和肾脏保护作用的。RAS在血压调控方面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阻断RAS的任一环节对治疗高血压都有益。
此外,有文献报道,养血清脑颗粒可对抗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兔离体主动脉收缩,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软脑膜小动脉等作用,因此降低总外周阻力,有效改善全身血管功能可能是其发挥降压作用的途径之一。
总之,养血清脑颗粒降低血压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共同起作用的特点。
改善慢性脑缺血
张硕峰等采用高分子右旋糖酐致小鼠微循环障碍模型,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脑组织血流量的影响,采用压力和化学因素所致疼痛模型,观察养血清脑颗粒的镇痛作用。结果表明,养血清脑颗粒各剂量组可明显抑制10%高分子右旋糖酐引起的小鼠大脑皮质血流量的减少,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并可改善脑组织血流量,改善脑组织微循环,进而缓解脑组织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各种病证。本研究同时为其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提供了实验依据。
凌霜等研究发现,养血清脑颗粒能明显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局部脑血流量,提高学习记忆能力,有随疗程的增加而作用增强的趋势。
此外,马琳等用枕大池注射尾动脉血建立大鼠血管痉挛期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血管痉挛期模型,采用激光多普勒仪测定养血清脑颗粒对SAH动物模型脑血流的影响。发现随着药物剂量增加,脑血流改变率亦逐渐增加。此结果表明,养血清脑颗粒可以在血管痉挛期改善SAH鼠脑的脑血流供应,并存在一定的剂量相关性。
刘斌等将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养血清脑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灌胃后摘眼球取血,纸片法测定出血时间,比色法测定血清NO水平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表明,养血清脑颗粒各剂量组血清NO水平及NOS活性均升高,因此推测,养血清脑颗粒可改善血管内皮的功能,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保护缺血/再灌注组织,这与任国华等报道的实验结果相吻合。
结合以往实验研究结果可初步推测,养血清脑颗粒可能是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的聚集黏附、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改善慢性脑缺血的病理状态。
保护神经元
李建华等采用蒙古沙鼠两侧颈总动脉结扎后再灌注损伤模型,探讨养血清脑颗粒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蒙古沙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发现,养血清脑颗粒能选择性抑制谷氨酸、caspase-3的表达,并且通过谷氨酸盐合成酶选择性抑制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的神经毒性作用,减少神经细胞的死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有文献报道,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给予养血清脑颗粒能显著增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这与其减少海马CA1区神经元神经钙离子感应蛋白1、caspase-3及谷氨酸盐合成酶的表达有密切的联系。黄娉等研究发现养血清脑颗粒给药后不仅能改善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脑微循环障碍,还减少了脑梗死面积、抑制了神经元的减少、降低了TUNEL阳性细胞数、降低了aspase-3、p53阳性细胞数量,从而证明养血清脑颗粒后给药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脑微循环障碍和神经元损伤有恢复作用。任国华等研究得出,养血清脑颗粒可使缺血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增加,提示该药可能从促进血管侧支循环形成及抑制神经元死亡等方面保护缺血脑细胞。
预防血栓
程洁等在研究养血清脑颗粒对外周微血管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时发现,该药高、中、低各剂量组均能明显地延长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说明养血清脑颗粒能改善血管的收缩反应,同时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或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与汪健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由于养血清脑颗粒具有延长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的效应,因此,该药对于临床老年预防血栓形成有一定的意义。李莉等采用颈内动脉直接插管注入凝血酶建立脑血栓形成大鼠模型,考察养血清脑颗粒对实验性脑血栓形成大鼠血浆溶血磷脂酸和磷脂酸水平的影响作用。
研究表明,预防性给予养血清脑颗粒可以降低血浆磷脂酸的水平,同时还可抑制血浆磷脂酸水平的升高。说明养血清脑颗粒可以干预磷脂类分子的代谢,在预防血栓形成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提高抗氧化功能,改善糖代谢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