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程就业市场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工程就业市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纺织工程就业市场

篇1

[关键词]工业厂房;钢结构;无支架;便携式;成本节约

0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各方面的生产建设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越来越丰富,这也要求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能够通过生产源源不断地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如汽车、药品、电器、食品等,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各种实际需求。而作为实现上述目标的最终落脚点,无疑是各种工业厂房。

当今社会各行业及行业内部之间的市场竞争,无疑是专业信息、科学技术以及生产效率的比拼。这也促使我们的企业通过不断采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对生产各环节进行优化,进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持续占领市场。而同样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工业厂房是其产品体现形式的一种。众所周知,在工业厂房的施工中,钢结构工程占据较大比重。这就给我们的建安企业在进行钢结构施工中提出了如何通过采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操作方便的施工方法提高生产效率的问题。

1 同类技术产品发展趋势和新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通过对工业厂房钢结构工程施工的调查分析可知,搭拆常规的操作支架(如钢管脚手架、移动式脚手架、门式脚手架等)进行施工,不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施工周期也相对较长。并且,往往可能因为技术人员方案编制不规范、施工人员现场管理不到位、操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使钢结构工程操作支架的施工缺少安全保证。工程上,曾多次出现架体垮塌致人伤残的事故,而出现“杀人脚手架”的案例也不在少数。此类事故或造成巨额经济损失,或产生法律纠纷,不但涉及人身安全更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可见上述潜在安全隐患可能导致后果的严重性。因此,及时吸取经验教训,剖析事故原因,采取先进、优化的施工技术合理规避上述安全风险迫在眉睫。并且,由于工业厂房结构一般空间高、跨度大,按传统施工方法需在地面进行整平、硬化等处理后再搭设安装操作支架。不同程度地存在施工周期长、高空作业安全风险大、文明施工管理难、人、材、机资源组织离散、成本投入大等问题。

鉴于上述背景情况,本课题着手研究如何从工业厂房钢结构工程施工的常规思路中,寻求一种优于传统作法,经济实用、技术先进又操作方便的生产方法。其中,通过利用钢柱作为承载主体而搭设的“便捷式施工操作平台”进行施工,可以大大减小传统架体因各种技术、管理、自然因素引起安全事故的风险;减小操作人员的高空作业恐惧心理,在保证建筑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节约了大量资源,为企业实现成本节约;进而促进企业打造质量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

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思路

针对工业厂房钢结构工程施工特点及安全、质量、成本、进度控制等要点,以项目生产为基石,以节能、增效为目的,以规范、标准及钢结构安装施工要求为依据,通过前期的大量调研、设计和试验,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并不断对“便捷式施工操作平台”的构造进行优化、对其附加功能进行设计完善、对其运用后的经济、社会效益等进行类比分析。

2.2 技术指标分析

纵览全国建筑市场中的同类施工工艺(工艺产品),在进行钢结构工程施工时,一般搭设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移动式脚手架及门式脚手架等操作平台。

而使用上述未加改进的技术产品(工艺),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缺陷和隐患:架体搭设前,需要对支架底部地面进行压实、整平或硬化处理。不但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工和材料,更会制约厂房地坪的施工及设备基础的安装等工作;搭设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可能存在钢管变形、锈蚀,扣件滑丝或拧紧扭力矩达不到要求,架体搭设尺寸不规范等质量、安全隐患;使用移动式脚手架,一是架体本身租赁等费用较高,二是脚手架的运输、安拆不便,三是该脚手架的使用性能通常受高度所制约;采用门式脚手架,架体的使用同样受操作高度的限制,承重性能不好,可移动性能(便携性)较差;搭设上述常规作法的支架,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操作人工、构成架体的各类构配件及大量的租赁费用,对项目的安全、成本及质量控制不利。

通过全面调查得知,目前全国建筑市场中钢结构工程施工多采用(或类似)上述方法。少数先进单位进行了改进,但多是针对支架自身的材料、质量要求,并重点强调施工质量控制、施工工序安排、施工安全管理为主,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所以,研制一种“钢结构便捷式施工操作平台”可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减小安全风险,也是建筑业该部分施工内容发展的一个良好趋势。

2.3 研究路线

(1)信息收集、分析阶段。收集相关标准、规范及文件等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到钢结构工程施工现场中进行实地调研,对传统使用的操作平台的缺陷和隐患进行分析。

(2)产品试验、分析阶段。力学分析(确定便捷式无支架施工操作平台的计算内容)――提出初步的模块化连接方式――对模块化便捷式无支架施工操作平台进行力学分析,提出模块连接优化方案――对优化后的操作平台进行力学分析――施工现场试验――根据现场实验结果进行优化。

(3)产品设计阶段。根据前期的资料分析情况、调研结果及试验参数等,进行“便捷式施工操作平台”的构造设计及附加设计。

(4)产品试运行阶段。将研究成果拿到钢结构工程中进行试运行,进行产品的深化研究和改进。

(5)产品总结、改进阶段。定期收集试运行阶段各方反馈的信息资料,对该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完善。

(6)产品运行效果分析阶段。进行产品应用的人、材、机成本节约及安全、质量、工期控制效果分析;对促进项目工程顺利交验的效果分析;对企业质量、安全风险和品牌影响分析。

3 主要研究、试验内容及方法

3.1 主要研究、试验内容

(1)传统钢结构工程施工操作平台缺陷和隐患分析:经济性分析;安全性分析;施工进度分析;使用范围分析等。

(2)方案选择:优先考虑采取钢制平台,它具有分块、组装方便,便于移动和能重复使用等优点。

(3) 操作平台的构造设计:构造设计:采用角钢焊接及圆钢拼装;附加设计:底部角钢上满铺木板,并用螺栓固定在钢柱肋板身上;为保证安全,防护栏杆四周边框须用密目式安全立网进行封闭,也便于自身的操作。

(4)操作平台的便携性能研究:平台的运输、安装和拆卸。

(5)操作平台在工程中的实际运用试验:模块化生产研究;重复使用性研究;操作性优化研究。

3.2 试验方法

(1)调查方法:现场针对性调查,资料记录、数据统计,进行同比分析;

(2)试验方法:构造及附加设计,做样板件,结合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改良;

(3)现场方法:选定重点工程项目进行现场试验,进行周期性使用效果分析。

4 研究成果的应用

该研究成果先后在多个工程中成功运行。通过我们阶段性地对检查信息进行分析,对质量发展趋势、安全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后发现,使用了“便捷式施工操作平台”的项目,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合格率)得到明显提升,施工安全等也有所保证。

研究成果的使用,大大消除了操作人员对高空作业的恐惧心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得以保障,结构实体检验通过率高,得到了质量监督部门等的肯定和好评,更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良好运行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企业回访保修主管部门的对比分析结果可知,企业实现工程回访保修费用成本节约。此外,不少使用该研究成果的项目,工期得到了一定节约。研究成果的成功推广应用,也使之逐步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之一。

5 经济效益分析

(1)“便捷式施工操作平台”按每套约3000元计,按每个钢结构工程项目配置10套计,则每个项目至少可节约5~7.5万元;以公司每年6~8个左右的钢结构工程计算,则企业一年可实现节约价值至少40万元;在集团范围内进行推广使用后,每年可为集团公司带来直接经济效益300万元以上;进而在全市乃至全国建筑行业施工中推广使用,经济效益更加。

(2)确保结构实体检验(如焊缝质量检测、高强度螺栓检测、柱脚及网架支座检测等)的高通过率,减少项目二次检测费用及相关附加费用等,可实现项目的成本节约。

(3)可减少企业因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问题产生的工程回访保修费用,实现企业的运行成本节约。

(4)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节约工期,项目得到工期(价值)奖励及新增后续工程,可实现企业的新增利润。

6 结束语

以提高生产效率、保障施工安全作为切入点,兼以工程质量、成本、进度控制为要点,充分体现了企业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和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产品质量管理原则。成功运用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项目运行成本,更能大大减小安全事故风险。真正实现企业走技术经济型、质量效益型、自主创新型道路的目标。研究成果在建筑市场中极具推广、开发价值。

因企业建筑产品质量的提高,合理、正确地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CSR),也减少(或杜绝)了因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安全问题等引发的纠纷、投诉、索赔等负面影响事件,更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GB50017-2003,钢结构工程设计规范[S].

篇2

关键词 创新 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管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

当前,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学院人才技能错位现象突出、职业技能培训中技能型人才短缺、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产业相脱节三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职业学院人才技能错位现象突出。

职业学院人才技能错位现象突出是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管理的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伴随着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当前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多元化,就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存在着大量的缺口,就目前而言,造成职业院校人才技能错位现象突出的原因很多,主要来自沿海外向型经济随国际市场剧烈波动,时而形成“民工潮”、时而形成“民工荒”;还有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剧;企业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裁员现象涌动等等,以上这些原因导致职业学院人才技能错位现象突出。

(二)职业技能培训中技能型人才短缺。

职业技能培训中技能型人才短缺,也是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的短缺问题日益严重,集中表现为市场灵敏度不够,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化培训范围有限;战略思维不足,高端层面上的职业技能培训供给缺失。另外,无论是劳动人事管理制度还是教育制度的制定和运行,也都不同程度地阻碍着整个社会的技能提升。

(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产业相脱节。

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产业相脱节,也制约着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管理的发展。纵观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无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还是其它类别的教育形式,都严重缺乏产业导向,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就业市场的均衡、经济增长的可持续以及社会的稳定等等。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与职业变迁、产业升级以及整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联动,使职业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二、创新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管理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管理水平,针对上述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创新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管理的策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培养创新思维,重新定位职业教育。

培养创新思维,重新定位职业教育,对于创新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管理至关重要。在创新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重新定位职业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倡导平等对话模式,坚持师生之间的平等,建立双方自由交流沟通的平台。二是要抓好创新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切入点,可以通过利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影响较大的事件为切人点。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定期开设专题讲座,从理性方面引导思想观念、创建文化氛同,以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促进学生思想转化,达到标本兼治的教育目标。

(二)强化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强化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也是创新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管理中,强化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促进学生文化团体的建立,通过学生文化团体的建立,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行为能力。二是加强学生会组织的管理、改革,提高职校生社会责任心。对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创新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管理,应明确学生会各部门职能,加强监督指导学生会职能的行使,使学生会成为学校管理的得力助手。三是强化学生的技能培训。在创新职业技术学院管理中,为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加大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增加实习实训课比例,通过强化创新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进而实现教育目标。

(三)拓展教学领域,满足社会技能需求。

拓展教学领域,满足社会技能需求,在创新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对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以拓展职业教育新领域作为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是满足社会融合的技能需求重要环节。近年来,知识积累与技术创新必然使得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因产业升级或摩擦引发的职业消亡现象也更为多见。现代职业教育应当不断改善社会公众从事工作、经营生活的态度和能力,进一步释放社会选择的潜能以加速社会流动、文化精进,以满足社会技能需求。

三、结语

总之,在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管理中,创新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管理,应培养创新思维,重新定位职业教育;强化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拓展教学领域,满足社会技能需求,不断探索创新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管理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职业技术学院管理水平,进而促进职业技术学院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天津市纺织工业学校,助理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参考文献:

[1]陶际恒.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11(08)

[2]鲁琳.高职院校学分制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3]郭少东.高职院校产学结合:问题、原因、对策思考.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篇3

××市财政局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小城镇的发展,,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是县域经济城市化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县域经济总量,尤其是农村经济总量扩张,地方财力充实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地客观反映。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之一,本文结合××市近年来的实践,就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一些理论及实践上的探讨和思考。

一、××市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决定》,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进程。截止2004年底,全市共辖17个乡镇、2个国有农场,其中建制镇15个,小集镇56个,全市小城镇建成区面积82平方公里,小城镇人口41.5万人,比2001年增加7.2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0%,比2001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5966元,比2001年增长15.7个百分点,小城镇提供财政收入1.1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2.7%,全市城镇中心地位和总体功能明显增强,形成了以郢中城区为中心,建制镇为支撑,小集镇为纽带,中心村为网络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市近几年按照“建一个城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的发展原则,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夯实了地方财政税源基础,达到了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是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在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突出“特色建镇,特色立镇,特色兴镇”十二个字,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确定区域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全市初步形成了磷化、食品、建材、纺织、汽车配件等五大产业,生产集约度有所提高,小城镇经济日趋活跃。胡集镇依托磷矿石资源,大力兴办磷化工企业,带动了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双河镇充分利用石灰石资源,大力兴建建材企业,带动了全市建材业的发展。石牌镇以豆制品加工为龙头,扩大黄豆种植面积,带动了豆制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旧口沙梨、柴湖大蒜、转斗蔬菜、张集香菇、客店葛粉等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也都初具规模,“钟绿”牌、“三源”牌、“花山”牌大米、“山灵”牌葛粉、“佳绿”牌、“莫愁”牌蔬菜、“笪家湖”牌胡柚等15个品牌,获得省以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业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农业外向型经济初具雏形,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二是小城镇的综合功能日渐完善,对经济的辐射力、吸引力明显增强。2004年,××市融资投入1.28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207国道、寺沙线、汉宜线改造和襄荆高速公路××段全面竣工,长荆铁路建成通车,农村路网升级,交通路网骨架形成,城镇设施、镇容镇貌,人口结构迅速得到改善,旅游、服务等产业飞速发展,有力地改善了投资环境,人力、资本、技术、市场初步形成,境外资本大量涌入。2004年,全市引进市外境内资金7.99亿元,境外资金1520万美元,外贸出口1654万美元,新增规模企业15家,有18个项目落户全市两个工业园区。

三是地方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一批新型小城镇的迅速崛起,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财政增收的支撑点,建设小城镇直接带动了建筑、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加,旅游城镇的兴建发展,使××旅游知名度迅速提升,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2001年以来,全市接待游客289.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5亿元。同时,小城镇的发展,聚集了人口,使城镇从事服务业的人员增加,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为税收增收奠定了基础。2004年,××市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3.06亿元,乡镇财政完成1.48亿元,占48.4%,其中小城镇完成工商税收1.01亿元,分别占到了32.7%和67.6%,小城镇建设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力地支撑了县乡两级财政。

四是拓宽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直接推动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耕地向种粮大户集中,企业向城镇集中。近些年××市通过发展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8万人,活跃在小商品批发、运输、流通等行业,农民通过兴办第三产业,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3048元,增加到2004年3690元,年均增长4.89%,不仅让农民进了城,而且使生活质量大为提高。同时,××市小城镇的飞速发展,吸引大量外乡打工者回乡创业,带回来了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多种经济因素,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给非农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生力量。

二、存在的问题

××市近几年虽然在建设发展小城镇、小集镇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的大背景,加之受资金、土地、观念等方面的因素束缚,××市小城镇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城镇的规模小,对资源的集聚、辐射作用弱化。小城镇布局由于历史沿袭立足于利于管理的要求,造成小城镇个数多规模普遍较小,目前××市共有15个建制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56个小集镇,拥有人口41.5万人,小集镇平均人口0.74万人,根据全国沿海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初期的情况来看,小城镇人口超过2万人时,才能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对区域经济的集聚和扩散作用,可以对周边若干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明显带动作用。××市小城镇的小规模实际,造成了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小城镇对乡镇民营企业聚集能力有限,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直接导致小城镇发展后劲的严重不足。

(二)小城镇化速度明显低于经济增长水平。××市城镇化水平从2001年到2004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远远落后于2001—2004年经济年均增长7.16%,与此相对应的是,近几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的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村人均纯收入在四年间年均增长4.89%,农民有田种,有稳定的收入,不愿象以前一样为城市户口而进城,小城镇依靠吸收农村人口,依靠数量的扩张来集聚人口的发展方式进一步减慢。

(三)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小城镇规模小的实际,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有限的财力来加快城镇建设,城镇规模小,但行政人员却没有精减,小城镇的行政事业费支出居高不下,除胡集、旧口、郢中、石牌等几个中小城镇自身经济实力较强外,××市大多城镇建设投入还受“吃饭财政”状况的制约,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004年,××市投入18个城镇建设专项资金500万元,平均每个乡镇28万元,仅仅靠有限的上级投入,乡镇一级在城镇建设上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无钱不办事”的观念,城镇建设资金捉襟见肘。同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城镇建设贷款难,融资难一直困扰地方政府,为扩大资金来源,有些乡镇尝试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发展小城镇,但办法不多,渠道不畅,把经营理念简单地理解为出让、出租、承包、卖经营权等,一些地理、自然条件较好的乡镇,缺乏长远眼光,把资源都承包、租赁出去了,从长期来看,这种做法对小城镇的发展有害无益。

(四)小城镇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区域经济缺乏龙头企业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小城镇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2004年,××市全市规模以上乡镇属企业64家,企业从业平均人数5304人,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10家,在产业发展上除粮油加工、蔬菜、水果外,名、特、优、新的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链条不长,对产业的引导作用,对种养基地的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农产品加工水平整体不高,呈“三多三少”现象。即:小项目多,大项目少;初加工多,精加工少;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少。具有明显支柱产业的乡镇不多,许多小城镇的产业结构相似,缺乏个性和特色,缺乏活力和竞争力,代表农业发展方向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种植面积仅占全市种植面积的4.1%,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意识滞后,××市现有的一定数量的特色品牌,均限于本省甚至本地区,没有真正体现品牌价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龙头企业的扩张。

(五)小城镇建设配套政策不到位,配套设施滞后。近年来,××市在加快小城镇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小城镇镇容镇貌焕然一新,但由于资金紧缺,财政投入不足,仍有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还很低;断头路,泥巴路还很多;绿化总量少,不配套,档次低;排水设施不健全,排水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同时,由于户籍管理制度制约,影响了社会福利、就业水平,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转移农民时,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没有及时跟进,出现了农民看病难,就医难,就业难等问题,这些因素导致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影响××城镇化的进程。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对策

1、立足于依附武汉城市圈,科学制定小城镇建设区域规划。财政支持小城镇必须以发展县域经济为前提,从战略的高度制定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规划,确立财政支持的重点和目标。2001年,湖北省启动了武汉“1+8”城市圈建设工程,该城市圈以占全省33%的土地,承载全省50.4%的人口,提供全省55.6%的GDP,51.5%的财政收入,60.56%的工业总产值,57.2%的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湖北产业发展和经济实力最集中的核心区,也是国家发改委规划的全国七大经济核心区。××市距武汉市区只有3小时的路程,随着随岳高速、武荆高速公路的开通,××市到武汉市的时间将近一步缩短,这对××的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市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大城市边缘形成有经济活力的小城镇群体,城镇化建设应着眼于吸附武汉等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促进本地区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开发,促进财政经济的整体优化。按照××市目前的资源分布、产业优势,在规划小城镇发展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依附城市圈构筑相关产业链,实现资源互补。大力扶持胡集、双河、磷矿等镇的磷化工产业,着手组建磷化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整合磷化资源,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集团,扶持东桥、郢中等镇的汽车零配件产业,扶持旧口、洋梓、长寿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创建食品工业生产基地和纺织工业生产基地,链接以武汉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园为主要辐射圈的产业集群带。以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为龙头,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长寿之乡四大品牌,突出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两大特色,大力扶持发展客店、大口林场、郢中城区的旅游资源,加强郢中城区的旅游服务业,提升旅游区形象,以东星集团为载体,推动周末假日经济的发展,力争发展成为武汉城市圈的“后花园”。

2、立足于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小城镇发展不仅扩大城市规模,重要的是引导和促进大部分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城镇带动农村,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就要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则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之一。结合××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和市场潜力来看,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长远发展,抓住有优势的主导农产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重点培养和扶持张集的食用菌、长寿的绿色大米,郢中的果蔬加工、胡集、磷矿的花卉产业,旧口、柴湖的粮油以及肉类、蛋品加工,石牌的豆制品等支柱产业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同时注重品牌意识,为地区名优农副产品统一注册商标,形成地区名牌,以此为前提优化农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和相关服务业,以全市已建的金林、华联、新美香、康辉、连心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增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订单生产,农资技术服务等方式,强化联接形成完整的原料—加工—销售及服务链条,发挥整体行业的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强地方财政实力。

3、立足乡镇企业,壮大地方骨干财源。乡镇企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同时,农业税取消后,乡镇企业的财政贡献将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实力。按照“积极扶持,合理规划”的方针,继续优化乡镇企业结构,将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合理集中,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磷化工、纺织、食品产业。一方面用足、用活财政政策,对小城镇的乡镇企业在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积极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由集体经营向公有民营、民有民营转变,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注入乡镇企业。不断改善条件,优化环境,吸引民营资本和外来企业投资办厂,使民营经济成为乡镇企业的重要生力军。另一方面重点扶持乡镇优势骨干企业,立足于胡集、双河、旧口等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磷化工、建材、纺织等工业企业,立足东桥、郢中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机电、汽车零配件、小五金工业,形成区域主导产业,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竞争力,使之逐渐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柱和龙头,为产业兴镇、工业兴市奠定基础。同时,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4、立足于制度创新,推行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城镇建设资金不足是制约城镇发展的主要矛盾,单纯依靠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不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财政也难以承受。因此,进行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制,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必然选择。财政应运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和引导功能,吸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合理确定政府投入,加强财政基础建设投入预算安排。根据全市小城镇建设现状和规模,以及财政实际,合理确定每年投资支出,力争逐年增加,同时,积极向上争取专款用于重点城镇建设。二是按照“经营城市”理念,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进程。对于小城镇住宅开发项目,供水、供电、通讯、燃气等具备自负盈亏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部分文化教育及卫生事业,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建立市政有偿使用和合理的收费制度,解决投资者投资回报问题。三是尝试发行小城镇建设债券,通过中央财政发行专项债券募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债券收入严格用于准公共产品而又能盈利项目。如农贸市场、供水、供电等。四是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贷款支持力度,拓宽服务领域,对农民进镇购房等方面开展信贷业务。

篇4

【关键词】高职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7-0141-02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需要把创新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一 高职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就业市场、毕业生发展状况的调研,发现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在创新教育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1)专业素质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差距较大,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创新能力,导致职业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影响了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2)教师对创新教育的重视不够,教学方法简单,方式单一,只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忽视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锻炼和指导。(3)学校缺乏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设计,创新氛围不足、提供服务不够,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 我院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做法

1.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学院建立了由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系部科技创新指导小组、指导教师组成的三级管理运行机制。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负责部署、指导、检查全院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系部科技创新指导小组指导本系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每名教师都负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责任,具体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

根据学生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兴趣爱好的特点,本着“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自成体系”的原则,以“认识、普及、参与、提高”为主线,搭建了“课堂教学、技能竞赛、项目研究”三个科技创新平台,使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由初级向高级逐渐提升。科技普及平台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根基,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以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热情、提高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积极性为目的,组织开展“科普讲座”“名师论坛”“特色实践”“知识竞赛”等活动,力争让每名学生都参与到科技普及活动中。技能竞赛平台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催化剂,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每年大范围、多工种地组织学院职业技能大赛,选拔优秀选手参加省赛、国赛,以赛促学,实现技能竞赛与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与专业教学过程结合,与就业岗位需求结合,与国家职业标准结合。项目研究平台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载体,主要面向高水平学生,遵循“理实结合、突出重点、鼓励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以学生自主研发为主体、专业教师监督指导为辅助、学院专项资金为保障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研究活动。

学院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队伍建设。采取“以老带新、逐步参与、培养训练学生带头人”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载体作用,建设稳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同时建立教师指导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要求每位专业教师至少指导一个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或一项技能竞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专项课题。

2.实施“双主体”“双轨道”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双主体”指每名学生和教师在创新教育活动中都担任“主角”,“双轨道”指课堂创新教育和课外学术活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两条重要轨道。“双主体”和“双轨道”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两个维度,二者互相贯通、互相融合。

在课堂教学及课外学术活动辅导中,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转变教学方式,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创立四个创新课堂,包括:建设配置齐全的教学做一体化专用课堂;建设开放的、动手实践演练的实践课堂;创建灵活的课后自由发挥的学习小组探讨课堂;创建丰富的图书、模型、电子课件等知识库课堂。创新教育实施四个结合:师生结合,发挥“双主体”作用;生生结合,成立优势互补的创新小组;课堂内外结合,因材施教;教学与评价结合,定期检验,及时纠错。在部分课程创新“四造”教学法,即开始仿造、指导制造、引导改造、提升创造。

学院围绕学生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分专业开设科技创新指导课程,进行科研方法训练,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制定《实验实训室开放管理办法》,鼓励各系部开放实验实训室,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实验场所和硬件支持。各系部分别建有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配备了基本的仪器设备,为科技实践团队和专业社团提供学术研讨、交流、自主学习的空间。学院建设科技创新资源网站,为学生提供专业前沿信息、科技发展趋势资讯、历年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信息、图书资料的查询服务,实现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网上立项申报及检索,科普讲座、研讨会、报告会等信息,为师生提供网上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学院还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收藏历年来优秀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作品实物、论文、荣誉证书、专利证书等原始文件,开放供师生参观学习。

学院改变以学业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模式,设置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第二课堂学分及院长特别奖学金,激发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技能竞赛、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参加特色社会实践等获得相应的学分。

3.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推进教学改革

学院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后续发展能力列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考量要素,以创新教育为重点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学院以大学数学为突破口进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将数学建模竞赛引入课堂,以竞赛促教学,开设数学建模及数学实验课程。结合数学建模竞赛活动,教师深入了解专业知识,搜集专业案例,实践“以问题驱动”的教学理念,按照“问题和案例”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竞赛开展七年来,学院在竞赛组织和教学工作方面实现了三个转化:由被动参赛向有组织有计划地参赛转化;由单一竞赛培训向建模通识课程教育转化;由重视竞赛成绩向以培养数学素养、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转化。通过竞赛的组织工作,形成了以竞赛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以教学促竞赛的良好的数学教学发展体制。数学课程的改革带动了公共基础课程群的改革。

在学院的建筑、机电、纺织三大骨干专业群中选择建筑材料、机械制图、纺织材料等数十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改革,在门窗幕墙加工、建筑识图、染色技术等众多专业课中大力推进以实际产品为载体的项目化教学,突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自主性和开放性。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优化的教学结构,打破从问题到讲解再到结论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构建“问题―尝试自学―动手操作―研究讨论―师生合作―解决问题―总结探索―成功创新”的开放式教学过程,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院重视教学质量的检验和反馈,教学过程实现四种检验。一是课堂检验,创建工作过程化教学模式,实现“课堂讲授、现场作业、及时指导和评价”的一体化。二是课后检验,对大型作业课后细评,对后进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对某一项目进行“探究式学习小组”总结和评价。三是证书检验,通过考试获取社会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四是社会检验,结合实际应用,组织学生自主研发项目,参加产品创新大赛,解决实际问题,对获奖项目进行总结和奖励。

三 实践效果

多年来,学院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开展教学改革,完成教改立项课题20余项,核心期刊论文5篇,教材与专著4本,举办科普讲座、知识竞赛200余次,参与学生50000余人次;组织四届学院职业技能大赛,涉及31个工种,5600人次参加;外出比赛500余人次,近两年获奖260人次,全国数学建模大赛连续两年、6人次获国家二等奖,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活动作品竞赛中成绩斐然;开展四届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工作,500余项学生课题获得立项,学院投入资金60万元,学生30余篇。学生的双证书获取率、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技能

水平、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在校园中初步形成了“崇尚科学、追求真知、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