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的意义

篇1

由此可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不仅符合中央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精神,同时也是广大城市人群正在逐渐兴起的新的旅游消费需求。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时代意义

(一)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加速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进步,但是也造成严重的城乡“二元”经济对立。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反差,严重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整体步伐。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发展乡村旅游,打破农民头脑中传统观念,促进村容村貌“升级“,加速农村现代化建设,早日建成小康社会。

(二)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发展乡村旅游就是利用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经过科学规划整合,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旅游场所。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又能增加农业的附加值――招揽、吸引城市人群休闲娱乐消费,既解决农村剩余劳力(特别是老龄富余人员)的本地安置,又能带动的本地农民的收入增加。

(三)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拓展新型旅游市场

乡村旅游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旅游市场空间新的拓展。发展乡村旅游业,将旅游业市场延伸到农村,使旅游业能够借农业的优势发展,同时农业也能借旅游业的优势有新的提升。乡村旅游会给广阔中国旅游市场添加一道“色彩丰富、回味无穷”的“旅游甜点”。

二、发展乡村旅游策略

(一)政府的加强规划引导

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理解与认识中央的决策部署:一是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发展,最终融为一体。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旅游要认真和规划引导:一个重要原则:在不破坏乡(镇)、村原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基础上,既能让开发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又能突出当地特色,为旅游者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二是深度挖掘本区域各具特色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由专业机构进行这些资源规划整合(千万不要同一面貌),一定要具有特色突出、整体协调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还要有发展的前瞻性,然后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

(二)加强对经营单位监管

服务质量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对各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围绕景点的基础设施开发与维护、住宿设施、餐饮设施、旅游购物、服务质量、旅游安全等方面,及时跟进、监督、检查和指导,全方位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

(三)提供丰富旅游项目

乡村旅游主要是以乡村周边的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以乡村优雅田园风光、乡村特色的生产与生活和传统风俗为吸引物,招揽城市居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参与体验的一种旅游活动。参与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体验是乡村旅游所独有的魅力,也是真正吸引游客经常游玩的重要因素。为让游客充分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各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要结合各自特色,围绕产品主题和文化内涵,精心策划和开发一些参与性强、趣味强的活动项目,例如:菜地认养、春季播种、果蔬采摘、溪边垂钓、抢秋收等活动都是消费者既能积极参与又能放松身心、从中获取感悟的旅游项目。

(四)主动出击、加强宣传

经过规划整合乡村旅游产品以及精心策划的活动项目,需要各级相关部门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包装推广。利用报纸、电视、网络、户外广告、宣传画册等渠道,利用各种公开活动和节假日等城市人群较大范围集聚或有短暂空闲的时间进行宣传促销。各乡村旅游经营单位不仅要积极参与各种宣传促销活动,而且要主动与旅行社、学校等人口密集机构,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

篇2

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地域主要集中在成都、北京等大都市郊区与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区域发展不平衡。兰州市周围就尚未形成城市周边休闲带――乡村旅游带。本文将尝试开发兰州城市周边的乡村文化与中草药文化体验中心――甘肃岷县。

一、以中草药养生为主的乡村旅游概述

(一)养生旅游

张跃西认为,养生旅游是体现天人合一,融合养生文化、养生产业和生态旅游方式为一体的一种体验式旅游形式,是养生文化(Y)、科学(S)与自然(N)的一体化旅游。养生旅游不重在“看”,而在“养”。

Adams(2003)提出了养生的四个基本点:①养生是多维度、多空间的。②养生的研究应以保养、保健而非疾病病理为导向。③养生是相对、主观的、感知的。

(二)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非城市区域的以乡村文化景观为主要依托的旅游活动。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乡村旅游的原动力是客源地的城市性与目的地的乡村性的级差和梯度。

以中草药养生为主的乡村旅游即指发生在非城市区域的以乡村文化景观为主要依托,以中草药养生为主要形式的体验式旅游活动。

二、以中草药养生为主的乡村旅游初探

(一)开发背景和基础条件

1.兰州的发展态势

(1)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身心需要。岷县清幽的自然环境和中草药的养生价值能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下的兰州游客“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需要。(2)满足城市居民对养生旅游的需要。岷县是“千年药乡”,可满足老年人和“亚健康”群体对养生的需要。

2.岷县自然、历史与社会条件

岷县享有陇原“旱码头”和“千年药乡”“洮砚之乡”的美誉。境内山峦环抱,洮水绕城东流,草场广阔,资源丰富,山川秀美,是甘肃南部亟待开发的一块宝地。

岷县自古就是羌、藏、回、汉等多民族杂居区,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多民族的现实孕育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洮岷花儿异彩纷呈,洮砚工艺巧夺天工,湫神祭祀神秘古雅,民间传说底蕴深厚。无论是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还是民间工艺都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璀璨夺目。

(二)具体开发内容

1.岷县旅游空间结构规划

(1)功能区划分与定位

为切实有效地营造乡村旅游的“三养”(养身、养心、养情)氛围。根据旅游资源的地域特点、类型结构,规划将形成三大功能区块。

①中草药观光区:种植形成规模且种类丰富。

②中草药养生区――核心区块:将浓郁的乡土气息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起来,集中为游客提供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综合服务。

③乡村田园风情区:以区内的果园、草场、山地等为依托,以乡村田园生活为题材,设置健康环保的活动项目。

2.岷县活动规划

(1)餐饮设计

药膳是岷县餐饮最大的特色,一方面,以时令为基础,针对游客和季节的具体状况,定制药膳;另一方面,针对特殊的体质定制特色药膳。

农家菜的菜肴立足农村,就地取材。农家菜注重“鲜”“土”“粗”和烹饪方式的“野”。

(2)旅游商品设计

将实用性和地方特色相结合,充分利用岷县的各种资源,重点提高其科技含量和技术附加值。

(3)家庭旅舍规划――“第二个家”

规范管理家庭旅社。1、合法经营;2、统一家庭徽标和形象;3、建立“村民信息中心”;4、采取“星级”评定制度。

三、可行性分析

(一)旅游政策分析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阐明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鼓励中西部地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中央政府投资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乡村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阐明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落实。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积极发展医疗养生旅游。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支持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建设规范化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和特色中藏药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特色中成药。扶持壮大旅游产业。

(二)旅游资源分析

不同地域的中药材有不同的疗效和文化背景。我国的名贵药材遍布大江南北,如东北的人参,的雪莲,云南的茯苓等。中草药的地域性是岷县中草药养生旅游独特的竞争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

岷县是“千年药乡”,盛产中药材238种,尤以当归驰名中外。高寒阴湿的自然条件成就了岷归绝无仅有品质。早在1500多年前岷归就成为贡品,现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欧洲人誉为“中国妇科人参”。

(三)旅游交通分析

可达性(accessibility)与时间――空间预算(time――spacebudget)对乡村旅游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兰州到岷县的可达性优良。岷县距兰州市267公里,交通以公路为主,国道212线贯通南北,省道306线横贯东西。随着计划于2014年建成通车的“兰渝”铁路和2015年建成通车的成兰铁路的开工建设,“兰海”高速公路的规划设计以及省道306线的省级改造,可达性更高。

Pigram(1983)建立了休闲时间与娱乐区的关系,阐述了娱乐时间、旅行时间与乡村旅游区位选择的关系。

(四)旅游市场分析

世界旅游组织的出版物《2020年旅游业远景:全球预测与市场解剖》中估计,乡村旅游的年增长率为6%,高于世界旅游增长率几个百分点。本文我以兰州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在此基础上,市场可向周围城市扩展。

1.银发市场

(一)庞大的人口基数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兰州市人口自2002年已全面达到或超过老龄化标准。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

(二)消费特点

老年人消费具有保健性、安全性特点,对健康有强烈的需求,渴望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先进的医疗保健中获利,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来进行旅游、保健等高层次消费。乡村旅游和中草药养生旅游符合了广大老年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2.青壮年市场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预测调查显示,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75的人处于亚健康。中草药养生是改善亚健康状态的最佳方式之一。

《兰州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4%。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14.70%。兰州新区被批准为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随着兰州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为兰州居民的旅游提供了经济基础。

3.青少年市场

随着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独生子女人群的扩大,乡村成为一个他们重要的室外课堂。以中草药养生为主的乡村旅游有助于他们接触自然,参与具有民族特色和乡村野趣的游戏项目,了解和体验乡村生活,身体得到锻炼,并从中了解到中国传统民俗,享受父辈们当年的欢乐时光,认识中草药,传承中华文明。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规划;古村落;风貌保护;贺州市

一、古村落与乡村旅游

村落是农村聚落的简称,是一个边缘清楚、地域固定的农业人群长期聚居、生活和繁衍的空间单元[1]。古村落则是有幸保存下来的距今已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古代村落。古村落是一种有较为特殊形式的乡村,它以整体的风貌体现其历史文化价值,展现村落的典型风貌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认知、情感依托、审美观赏、生态环境等价值[2]。

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乡村田园风情、农家生活和民俗文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旅游吸引物的休闲、观光、游览及度假活动[1]。乡村以农业文明为主体, 因此乡村旅游也与“农”字分不开,如农事活动、农村建筑、农村环境、农民生活、农业文化等。乡村旅游是一种以空间为坐标的旅游分类, 其内容涵盖了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根据旅游项目和活动内容,乡村旅游主要有观光游览型、参与体验型和休闲度假型3种类[1]。

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是以地方的特征及当地的文化为基础的,它把保护自然和地方各种特征作为地区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通过小范围使用古村落中的传统建筑,既保留了原有的特色又为大量居民创造了收入来源,这些收入被再次用于他们旧建筑的修缮、现代化和改造,于是改善了广大居民的生活条件[3]。随着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古村落成为了旅游的热点,但同时也将带来对古村落破坏性的危险。因此,保护好古村落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可持续旅游的前提条件。

二、规划原则和方法

(一) 规划原则

古村风貌保护原则应按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技术价值而定。而保护标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以发展为指导,立足未来,以人本为出发点,一切以满足人民的生活、文化、环境需要为目的[4]。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挖掘古村的历史人文特色,做到历史文化真实性和延续性。

2.保存村落的基本格局、历史风貌和建筑特征,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3.从发展和更新来看,一定要贯彻古村的独创性,包括布局、风貌、空间、结构、环境、细部、装饰、纹样等。

(二) 规划步骤和方法

1.领会村落保护和发展的方针和政策。

2.调查摸清现状,如历史、文化、习俗、人文、性格爱好、民居现状、建筑布局、建筑特征、建筑损坏现状及自然条件等。

3.研究古村旅游发展定位和价值,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贯彻政府、群众、技术人员三结合的方法。重视群众的利益,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4]。

三、龙井村乡村旅游规划

(一) 村落结构和建筑特色

龙井村位于广西贺州市中部沙田镇,离市区12公里,全村人口2700人,共500户,总面积32.27公顷。主要有张、黄两大姓氏,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体现我国传统选址和布局理论以及精湛建造技艺的村落。龙井村山脉形如飞龙,在山脉的东端与沙田河交界处有一泉水正位于“龙头”上,据说此泉可以预报天气。故此,当地人将山脉称为龙脉,将泉称为龙井,龙井村因此得名。如今龙井泉是贺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龙井村东面的小凉河流域是贺州著名的古人类聚居地,也是闻名于世的战国时期古青铜文化的发祥地。在龙井村附近山地出土的麒麟尊,成为贺州出土的年代最久远的文物。

龙井村传统建筑具有古朴典雅的岭南建筑风格,建筑为青砖黛瓦、木格窗、坡屋顶和硬山墙。这些建筑一般分为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可概括为“一进一层一书房,二进二层二厅堂,大门不通走侧廊”。主体建筑部分座西向东,分两进,前后进间有天井,由两廊连接,两廊都开有侧门。其中北廊的侧门与巷子相通成为外出的主要通道,南廊的侧门主要连接厨房,杂物房等附属建筑。龙井村的民居建筑都以砖墙承重,砖墙一般用三层青砖砌成,墙顶屏风密实,刻有浮雕或画有彩画。这些建筑中大量使用艺术构件,其中木构挂落较多,一般门、窗、檐板、楼板、屏风及落地罩都进行精雕细刻,颇具艺术价值。

(二) 建筑保护和改造规划

根据对龙井村中的建筑质量、结构类型以及风貌的调查结果,规划将建筑分保护类建筑、修缮类建筑、改造类建筑、更新类建筑、拆除类建筑五类,整治的建筑面积为90648m2,其中整治保护类建筑的面积为2831 m2 占整治建筑面积的比例为3.12%,整治修缮类建筑面积为13705 m2 ,占15.12%,改造类建筑面积为54836 m2 ,占60.49%,更新类建筑面积为4979 m2 ,占5.49%,拆除类建筑面积为14297 m2 ,占15.78%。

1.保护类建筑

主要为风貌特色较典型,质量较好的名人故居以及具有代表性文物古迹——祠堂、门楼等,主要为砖木结构建筑,实行修旧如旧式保护与修缮措施。

2.修缮类建筑

对于风貌和主体结构情况较好的民居建筑,主要为砖木、土木结构。保持原建筑结构,按原有的特征进行修缮。具体的措施有:①结构加固:对出现损毁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承重墙和构造柱进行局部加固处理。②门窗改造:对腐坏的木质门窗,按原有风格进行更换。③建筑墙面改造:对已开裂的青砖墙面进行更换,新砌墙面进行做旧处理。并对非青砖砌的外墙进行统一抹灰勾线仿青砖饰面处理。④屋面、檐口及博风板的处理:对破损的建筑屋面、檐口及博风板用小青瓦和木板对其进行更新。

3.改造类建筑

对于建筑质量较好,但风貌较差的砖混、砖木建筑,通过改造屋顶、调整外观材料、色彩等方式使之与村庄整体风貌相符。那些现状层数以二层为主,部分达到三至四层,屋顶形式以平顶的建筑,对其二层的女儿墙改造成小披檐,外墙抹灰勾线仿青砖饰面,增加木质装饰柱、垂柱及石质墙身装饰线,并更换统一风格的木栅格门、窗。对平面布局不合理的砖混平房进行布局调整和外立面处理。改造建筑和新建建筑外墙颜色统一为青砖色;以木窗为主,非木窗可贴木处理,砖混建筑门;在建筑顶部边缘增设檐架。

4.更新类建筑

对已无法修缮的危房和与历史风貌冲突太大的建筑,予以拆除,为了不破坏村庄的空间肌理,并在原地重建。 主要为危房、砖木房等。其中庭院式的传统民宅按原有样式重建后作为特色博物馆,非庭院式建筑按体现传统建筑风格的单层建筑重建后作为商铺。

5.拆除类建筑

可分两种类型,一类为破败而无保护利用价值的建筑;另一类为对景观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这些建筑拆除后结合景观规划作绿地或休闲空间。

  

(三) 村落景观空间规划

龙井村的景观系统规划根据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的城市空间五种构成要素的理论,将龙井村的景观分为标志、区域、边缘、道路与节点五个部分[5]。

1.标志

主要是一些能识别村落的标志性景观[5]。在龙井村景区入口处建一座具有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的标志性牌坊,营造当地建筑地域特色。并在旭升楼西北面修建一座魁星楼,作为村屯主要制高点之一。对龙井村水口处的风雨桥按三桥亭的形式改建,细部装饰突出祥瑞文化主题,并对周边景观环境进行绿化。

2.区域

区域是指构成村落肌理的大片区域的建筑景观、水域景观、农田景观[5]。其中规划水域景观时,对小凉河流域的环境进行整治,清理河道垃圾,拆除临水的废弃建筑,控制沿岸建设,并修建必要的游览步道、观景设施和生态驳岸。整理、疏通村屯内部的水系,形成环村的活水景观。并对村里的玉龙池、麒麟池和荷塘进行水域及水岸环境整治,加强植物景观建设。

3.边缘

边缘主要包括村屯的水岸景观以及过境公路沿线景观[5]。二级路沿线商业街是村屯对外的门户窗口,拆除废弃的建、构筑物,将现有民居进行风貌改造。沿小凉河打造一条休闲水街,主要布置购物、餐饮等旅游商店。其中对靠近村屯一侧的沿街建筑进行统一立面风格的改造,使之形成连续的建筑景观。对靠近水域的一侧主要加强园林绿化,营造自然生态滨水景观。并在民居间建一个两层的歇山顶阁楼——望水阁,从而活跃建筑立面轮廓线。

4.道路

道路主要包括村内街、巷沿线的道路景观[5]。龙井村的道路通过沥青、青石板、卵石、青砖等不同材质强化道路系统的结构特征。对巷弄加强细部景观的打造,包括建筑的山墙、檐口的雕花、铺地的材质以及转角处的园林小景等。并梳理原有民居,适当修建半开放的小广场,在空间组织上做到时而收束、时而开朗。

5.节点

节点主要指与道路相连的、具有丰富空间环境的、增强空间可识别性的景观,主要包括门楼(牌楼)、祠堂、戏台、广场、桥等[5]。对龙井村中现存的具有传统建筑特色的旭升楼、镇龙坊、龙井门楼、俊臣公家祠等进行修复和改造;并根据历史资料在水街荷塘东南面重建曦跃楼和在庚臣公家祠东北面重建西山门;在人流聚集地以及祠堂、阁楼、古树名木等处修建休闲、集散功能的广场,并选用古朴的乡土材料作为广场铺装材料。在水街南面以及俊臣公家祠古榕北面修建戏台,使其分别与魁星楼、俊臣公家祠形成对景。在玉龙池、麒麟池和龙井门楼南面建桥,丰富整片区域的立面景观。

图3 龙井村村落景观空间规划图           图4 龙井村村落局部效果图

四、小结

对古村落风貌进行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但在农村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的今天,提倡对古村落进行“原汁原味”的保护偏失于理想化。因此,协调好旅游发展与风貌保护的关系,进行合理、科学的旅游规划,并结合保护工作的具体实践,才能使真实性原则在古村落保护中具有可操作性。龙井村通过这次基于风貌保护的乡村旅游建设规划,对村落结构及建筑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既保护了原有的村落风貌特色,体现村落景观的地域性,又对村落中的古民居建筑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使其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注释:图片来自2011年3月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的《贺州市平桂区龙井古村旅游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1] 束晨阳.基于古村落保护的乡村旅游规划——以安徽绩溪龙川村为例[J].中国园林. 2008.08:9-15.

[2] 周彩屏.古村落型旅游地旅游管理体制实证研究——以浙中古村落为例[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5(11):11.

[3] 赵勇等.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6-78.

[4] 陆琦.广东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76-277.

篇4

(信阳农林学院 旅游管理系,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乡村旅游一直以来都是旅游业的发展重心.在新常态经济下,我国经济的转型再次创造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契机.本文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在分析相关利益群体的基础上,探讨了黄陂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然后分析了黄陂区乡村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095-02

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近50年的历程了,进入20世纪以来,乡村旅游的开展更是如火如荼.我国经济日渐步入新常态,乡村旅游作为旅游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发展必须要跟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直以来都是旅游业发展的目标,现今更加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1].乡村旅游在开发的过程中,由于各地情况的不同问题应运而生,本文选择武汉市黄陂区微利,通过对黄陂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讨论乡村旅游组织内各个组成群体的权利和责任,提出黄陂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这对新常态下武汉市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 黄陂区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黄陂199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设区.区域面积2261平方公里,人口113万,辖19个街乡镇场,是武汉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兴城区.近年来,黄陂区利用经济发展的契机大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旅游业已成为了全区人气最旺、亮点最多、关联度最高的产业.黄陂区过去主要以农业为主,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近几年来,通过引进民营企业资金投资开发旅游业,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成效显著,旅游已成为当地老百姓的致富工程.

黄陂区现已建成“木兰八景”.其中国家3A级景区两家,木兰天池是武汉市郊唯一的一家国家4A级景区.区域内有各类宾馆饭店62家,其中星级宾馆13家,有3星级宾馆3家,木兰湖七星岛宾馆为全市郊区唯一的一家4星级宾馆.几年来,依托“木兰八景”,乡村休闲游得到了迅速的壮大和发展.黄陂区星级休闲山庄8家,星级休闲农舍(户)21家.黄陂区具有一次性接待1.5万名游客的能力.黄陂区现有各类旅行社及门市部13家,其中木兰风旅行社为首家旅行社.黄陂区南部现已建成谦森岛农业庄园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园7家.目前,全区旅游从事人员5600人.截至2012年12月,全区共接待游客33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3.4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8.9%和9.2%.全区已有4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吃上了旅游饭.旅游业已从过去的特色产业转变为支柱产业,木兰品牌的旅游景区已成为武汉地区主打景区.

2 主要利益相关者分析

在黄陂区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涉及到了多个不同层次,不同影响范围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我们从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之中选择几个核心成员,即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引进的旅游投资商,来具体分析他们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自的利益表现.

2.1 黄陂区政府.当地政府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必然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政府在发展本区旅游业时,必定要根据旅游资源的客观情况来制定旅游规划方案,在制定规划方案的过程中,政府需要采取对旅游开发有关的利益主体即旅游投资商和当地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即考虑到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要兼顾本区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保护.同时政府为了引进资金,还需制定许多吸引旅游投资商的优惠政策[2].

2.2 社区居民.黄陂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肯定少不了当地居民的参与,在政府和旅游投资商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各项服务,黄陂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围绕旅游“六要素”发展相关配套的产业.同时,黄陂农民也在本区旅游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各种旅游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及服务水平,为本区旅游的发展做贡献.

2.3 引进的旅游投资商.政府为了引进来旅游投资商,在土地利用和税费征管等方面制订了优惠政策,大力倾斜在旅游投资商的一面,因此在黄陂开发本地的旅游资源时,各旅游开发商并未在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忘记所应该承的责任.在黄陂区除政府以外,成立了许多旅游协会,来监督和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旅游投资商在这种旅游协会的督促下,利用获取的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去,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对当地居民的就业采取了优先政策,做到多方合作,共同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3].

3 黄陂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开发模式

3.1 木兰天池开发模式.黄陂区乡村旅游在开发的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形成了发展的重要模式,也可称为是“木兰天池开发模式”.其模式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集并农户山水资源、政府统一对外招租、农商联合开发建设、门票收入定比分成.二方面引导小商靠大商、鼓励大商联小商、拓宽旅游发展空间、推动旅游企业做大做强.

3.2 四主模式.除了木兰天池开发模式以外,黄陂区成功的探索了农村区域旅游发展的黄陂旅游发展“四主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发展农村区域性的旅游,必需坚持“政府主导、行业主管(指旅游部门)、企业主角、(争取和引导)农民主体”,以此达到科学规划、全社会支持配套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社会进步和商家盈利的目的.如木兰乡发挥木兰湖的水体景观资源优势,通过整体规划并开发木兰湖旅游度假区,带动滨湖沿岸地区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或为各度假村提供农副产品,迅速成为省内知名的旅游胜地.该模式的特点:一是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通过整体规划设计,政府引导性投入,吸引社会资金和村民投入开发,加快了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步伐;二是区分公共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公共性基础设施,吸引社会资金和村民投入建设经营项目,尽快形成旅游的配套服务接待设施;三是引导和指导农民,积极参与和开展相应的旅游接待服务,带动地方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四是依托优良的山水景观,组织旅游节庆活动,在吸引和招徕大量游客的同时,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4].

4 黄陂区乡村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黄陂区乡村旅游业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营销方式落后;二是旅游基础设施不配套;三是服务管理水平低.

4.1 解决营销方式落后问题,关键在于建立适应旅游大市场的木兰旅游品牌的思想营销模式.建立“木兰八景”的营销思想:内求团结,外求发展.千方百计克服各自为政,资源市场分割,一盘散沙的市场营销局面.树立品牌共打、资源同享、企业互动、市场共赢的发展观,创建“木兰八景”利益共同体[5].

4.2 建设与旅游发展速度相一致的旅游基础设施.就必须在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主管部门的大力监督下,努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政府公共投入配套,建立适应大旅游发展的基础环境.迅速解决旅游目的地交通道路旺季堵塞问题,旅游景区多处通讯盲区无信号的问题,部份景区配套景区建设用地难的问题,旅游通道绿化、美化、文化环境质量档次水平低的问题等等.努力实现木兰生态旅游区环境生态化、产业一体化、管理一体化的“三化”目标.

4.3 努力提高旅游服务管理水平.通过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的监督,地区居民的参与,加强旅游地硬件设施的完善和地区居民的服务意识的提高,解决导游服务质量差,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不及时,服务环节脱节、食品卫生不达标、安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到2010年为止,黄陂区乡村旅游已经完成相关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不同档次的星级旅游宾馆及相应的环卫环保配套设施的建设.而从2010年开始这10年内,黄陂区乡村旅游将会侧重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高文化旅游区的文化内涵,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丰富参与性旅游项目,树立现代绿色旅游地形象和特色文化旅游地形象上来.综上述,我们可以看出,黄陂区乡村的旅游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而黄陂区可以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和服务效应,促进武汉市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进步,实现旅游业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欣昆,周国忠,郎富平.乡村旅游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唐克敏,舒伯阳.新农村建设本质以及目标体系[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12).

(3)代则光.社区参与旅游利益相关者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9.

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遵义

一、以董公寺为代表的“环城休闲度假山庄”模式

(一)董公寺基本情况

董公寺镇位于遵义市汇川区城区的北部,东面与团泽镇毗邻;西与高桥镇为邻、南部和九节滩相连、北面和高坪镇接壤、面积共56平方公里。董公寺镇是遵义市的中心城区北部新城区,是汇川区政治、经济、文化、卫生和科技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内的交通便捷,渝黔铁路、210国道、205省道和崇遵高速公路纵贯全境。董公寺镇目前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镇内现有农家乐9家,休闲山庄4家,度假村2家,每天能接待游客2500人。

(二)环城休闲度假山庄模式

董公寺镇共有6个村兴办了农家乐、休闲山庄、度假村,但和平村最为集中,一共有六家经营户。这六家经营户,全部都是由私人投资兴办的,其中有本地村民也有外来的投资者。六家的经营规模都比较大,主要的经营特色是休闲度假,接待的游客主要来自于遵义市两城区。因为董公寺镇离遵义市两城区比较近,交通很方便,在平时和周末,两城区的游客来到这些农家乐品尝当地的农家菜,游览当地的田园风光。

该模式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董公寺的度假山庄规模比较大,需要较大的投资,一般当地的村民是很难自己投资建设度假山庄的,都需要靠引进外部投资来建设,因此该种模式对招商引资较有帮助。当地政府也鼓励外部投资进入,实行的是政府引导,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以当地的旅游收入分配方式为:谁投资,谁受益。这样,当地建设度假山庄对当地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改善、对当地农业产业化调整起着积极作用。

但这种模式也有着突出的劣势,因为采用引进外部投资的方式来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业,因此外来客商控制了当地的乡村旅游业,本地村民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参与当地乡村旅游开发。村民很难从旅游收入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只能以提供劳动获得基本工资,不利于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而且,当地度假山庄的数量有限,全镇只有十几家农家乐和度假山庄,农家乐和度假山庄的数量太少了,对全镇的经济拉动作用不是很明显,吸收当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很有限。

环城休闲度假山庄模式的适用范围是在城市周边,市场较为发达,有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农民的市场意识较强的地区;村集体的经济实力雄厚,能够满足乡村度假旅游开发所必需的资金的地区。

二、以新蒲为代表的“环城休闲农家乐村寨”模式

(一)新蒲基本情况

新蒲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东郊10公里,东与遵义县虾子镇接壤,北与遵义县团泽镇毗邻,南连深溪镇,西接礼仪镇,辖17个村(居)、277个村民组,总户数9714户,总人口43368人。国土面积146.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509.5亩,是红花岗区的农业大镇。新蒲镇交通便捷,通讯发达。主要盛产辣椒、大蒜、芋头、莲藕等农产品;水域面积达80400平方米,既是工农业用水、人畜饮水,也是风光迷人的游览区,现列入开发利用的水火溶洞、漏阡溶洞奇观和太平山、平安寺等人文景点,已成为人们旅游观光、考证历史变迁的好去处。新蒲镇文武全村现大部分民居为黔北民居风格,整个村寨内民居风格统一。文武村以莲藕种植为特色,游客一般以遵义市两城区为主。

(二)环城休闲农家乐村寨模式

文武村的该种开发模式是以政府引导,村民自主经营为主。红花岗区旅游局对文武村的乡村旅游进行指导和服务,并对村内200户民居进行了改造,其风格统一为黔北民居。区旅游局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采用自愿原则对村民民居进行改造,并出台了相应的补助措施,改造的费用政府负担80%,村民只负担20%。

该种模式极大的促进了村民参与当地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为了开展乡村旅游,政府对文武村的民居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文武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出村的道路已是水泥路面,村内也修建了机耕道,极大的改善了文武村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发展乡村旅游,同时也改善了村内的环境卫生。

该种模式的劣势是随着当地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提高,经营者的日益增多,同质化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三、以桐梓为代表的“外向型度假避暑村寨”模式

(一)桐梓基本情况

桐梓位于贵州省北部,面向西南出海大通道,属革命老区遵义市市辖县,与重庆接壤,素称“黔北门户”,“川黔锁钥”。全县国土面积3230平方公里,辖8乡(其中一个民族乡)16镇,总人口67万人。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川黔铁路、210国道和崇遵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县城至贵阳、重庆均在2小时车程左右。县城所在地娄山关镇距省会贵阳195公里,距历史名城遵义43公里,北至重庆市188公里。境内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全县乡村旅馆主要集中在县城周边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方,大都是家庭经营方式,客源主要为重庆市场。

(二)外向型度假避暑村寨模式

该模式是桐梓县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打造的面向省内主要城市和重庆客源市场的度假避暑旅游产品。该模式因为是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游客停留时间较长,游客对当地农产品消费量比较大,该种模式对当地村民提高收入有着积极作用。

但该模式的劣势也是比较特出的,游客市场过于集中,桐梓的乡村旅游模式是外向型的,来桐梓旅游的游客中,重庆游客占了绝大多数,他们来桐梓旅游的主要目的不是游山玩水,而是避暑。来到娄山村和元田村旅游的游客90%以上都是重庆游客,两个村子的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主要来自重庆,游客市场过于集中,不利于当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产品类型单一,乡村旅游的季节不平衡,以夏季避暑为主导产品,当地的乡村旅游产品以夏季避暑为主,产品类型单一,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

该种模式适用于有明显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的乡村地区,但也要注意旅游季节不平衡的问题,今后桐梓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不仅要满足游客观光的基本需求,还要能满足游客休闲度假、娱乐参与、拓宽知识、品尝购物等多重目的。

四、三种开发模式比较

本文详述了遵义三种典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并就每种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经营与管理特征、优劣势和适用范围上。

从经营与管理特征上看,董公寺模式主要是政府引导,乡村旅游协会带头管理,投资商与经营户参与。新蒲模式主要是政府引导,村民自主经营。村民能从乡村旅游开发中收益。桐梓模式主要是政府积极引导,乡村旅游协会服务指导,当地村民自主经营。

从优劣势上来看,不同的开发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董公寺模式能够吸引较大投资商到当地投资,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改善,但当地村民对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受益主体主要是投资商。新蒲模式能改善当地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的积极性,但不可避免也造成了乡村旅游一哄而上的局面。桐梓模式能够提高当地村民收入,尤其是在农闲时节可以给当地村民带来额外收入,但此种模式的旅游季节性太强,对外地客源市场的依赖性过高。

篇6

驻存在心中的那一抹幽绿芳香

对于植物一类的生命,我只懂得珍惜而不屑于欣赏的,然而,在某夜的月色下,在那一池泥塘中,那抹幽绿,那股清晰的芳香却令我沉醉了,让我不惜打破常规,去细心品味这一缕风景。

夏夜的傍晚时清幽寂静的,我踱步在一片湿地旁,想要寻找什么,突然,我好像感受到另外生命的存在,便蹲下身来,打算探个究竟,看到了!我看见一抹幽绿正嵌在地上,它的根茎横在地下,淡淡叶绿铺散在这片湿润的湿土中,待阵阵夏风拂过,一股清香划过鼻来,柔柔的,晾凉的,顿时,一股清凉芳气漫延开来,我的心在这片清新中静了,此时的我,早已陶醉在这小东西的魅力里了,陶醉在它的生命力了;是的,不错的,这抹淡雅的散着清香的绿,是独属于银针草的薄荷绿,“野薄荷,夜袭香”,是的,是薄荷那清凉的气息弥漫于鼻翼,好像泻在肤上的一股清泉似得,此时,我的心好像被净化了似得,我沉迷了,沉迷于薄荷那出淤泥而不染不为世俗的黑暗肮脏所玷污的那高雅清新的心致;沉迷于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卑微谦虚不舍一丝杂质的品格中去了,那抹清幽的绿深深扎根在我心田。

此时,一滴晶莹的露珠从叶片上滑落,打到地上,顿时,那片湿润散延开来,化净满世的污浊……

北京燕山北师大燕化附中杜煜坤

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解说系统;满意度;优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5)01-0035-04

A research of 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 optimization based on tourist satisfactionanalysis

-Case study of Sanjiang Danzhou Scenic

Li Sen

(Guangxi Eco-engineer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iuzhou 545004 , China )

Abstract:Taking Sanjiang Danzhou Scenic as a case study area,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this research has analyzed the satisfaction of 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 The commentary elements with strong importance and weak performance were "Scenic spots commen-tary content", "scenic region traffic and scenic attractions guide" and "interpretative signs layout" and soon. According to this, this research proposed design model of rural tourism interpretation and the appropri-at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building of Sanjiang Danzhou Scenic s rural 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and provided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enhancing the image of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Rural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 satisfaction; optimization; model

解说系统是旅游目的地诸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目的地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使用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一个优秀的旅游解说系统可以提升游客的旅游效果,增加市场美誉度和重游率。文章选取三江县丹洲景区作为研究地,通过对游客的实地调查,运用IPA(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方法,结合SPSS数据分析软件,分析游客对乡村旅游解说系统的满意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解说系统的优化方案,为构建合理高效的乡村旅游解说系统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研究区概况

丹洲景区位于三江县融江下游一个四面环水的岛上。景区内的丹洲村属多民族、多姓氏杂居的村落。景区内民风淳朴,文物古迹众多,环境优美,素有“家家盆景,户户奇石”的美誉。丹洲景区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景区、广西历史文化名村。景区的游客类型以自驾车散客为主。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SPSS17.0对游客的社会属性以及对景区的旅游解说系统的总体满意度评分进行相关分析;并运用IPA法,对各解说要素的重要性和表现性进行评估。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景区的乡村旅游解说系统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于对丹洲游客的问卷调查。调查实施时间为2014年6月中旬至8月中旬,在丹洲景区游客较为集中的丹洲书院、东门城楼、北门城楼、码头、返程渡船等地对游客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并辅以人员访问,共随机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17份,其中有效问卷295份。

调查结果与分析

游客对丹洲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总体满意度分析

游客对丹洲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整体评价中,有47.7%的游客认为一般,有16.6%的游客表示满意,有35.7%的游客表示不满意。这说明丹洲景区目前的旅游解说系统有待完善。

利用SPSS17.0对游客的社会属性与对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总体满意度评分进行相关分析,见表l。

从分析结果看,游客对丹洲景区解说系统的总体满意度与性别、年龄、职业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与学历.收入和出游方式负相关,其中学历与游客满意度的相关性较为明显;游客的学历和收入越高,满意度越低;团队游客相比散客满意度高。

游客对丹洲景区旅游解说系统要素的重要性和表现性评价的IPA分析

IPA(l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即重要性与绩效表现分析。首先,确定所要考核的观测变量和考核分值范围;然后,分别确立各观测变量的重要性(I)及其表现性(P)的分值,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见表2。

在表2的基础上,画出标有刻度的lP图。游客对18项解说要素重要性评分值的总平均数为M(I)=3.68,表现性评分值的总平均数为M(P)=3.16。所以本文在分析时用I=3.68和P=3.16作为象限的分界线(图1),将IP图切割成四个象限。图1中的小黑点表明解说要素的位置,数字“l”至“18”分别代表18个解说要素。

第1象限要素分析第1象限的要素表现性和重要性都很高。落在第一象限的4项要素分别是“2.导游员服务态度好、热情大方”、“5.导游词对主要景点、土特产及美食进行解说”、“12.景点、景观解说内容简明、准确、生动”、“15.交通节点指引标识内容清晰,导引性强”。根据数据分析也看出,除第15项之外,其他3项,重要性和表现性的差值较大。因此,景区应加强导游员的培养与培训,通过导游员这扇窗口,使丹洲的风物人情更好地展现在游客面前。

第Ⅱ象限要素分析第Ⅱ象限的要素表现性高而重要性低,包括“6.标示牌所选材质与环境协调”、“7.标示牌颜色美观,与环境协调”、“9.标示牌的高度合理”、“16.旅游接待设施标识内容清晰,导引性强”、“18.环境及安全管理解说标识内容清晰,警示性强”5项。其中第“6、9、18”项的表现性与重要性的差值为负值,说明丹洲景区对于这几项的建设较为完善,现状优于游客的心理预期,在今后的建设中这几方面不必再过于强调。

第Ⅲ象限要素分析第Ⅲ象限的要素表现性和重要性都比较低,包括“1.导游员普通话标准、口齿清晰,善于与游客进行沟通”、“3.导游词包含丹洲的历史背景及发展现状”、“4.导游词注重对丹洲生态美学价值的介绍,引导游客欣赏”、“8.标识牌样式与环境协调,趣味性强”、“13.景点、景观解说内容图文并茂”5项。这5项中,第1项比较接近第Ⅳ象限,且表现性与重要性的差值达到了1.32,在今后的建设中,对导游员的培养与培训仍需加强。

第Ⅳ象限要素分析第Ⅳ象限的要素重要性强,而表现不佳,包括“10.标示牌的位置布局合理”、“11.景点指引标识牌内容清晰,导引性强”、“14.景点、景观解说内容突出景区特色”、“17.一般便民设施标识内容清晰,导引性强”四项。第“10、11、17”项对游客起到至关重要的导引作用,假若建设得不完善、不科学,则直接影响游客的游览效率和旅游感受。经调查发现,不少游客在游览即将结束时还没找到闽粤会馆、丹洲书院,而非常具有乡村生态美的“融江沙洲”在整个解说系统中形象模糊,首次登岛的游客根本无从知晓。游客对第14项“景点、景观解说内容突出景区特色”的行前期望较高,而其表现性在各项要素中居倒数第5位,亟待引起景区管理部门的重视。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乡村旅游主要以散客为主,游客对自导式解说系统的依赖性较强,对景区交通及景点导引、景点解说内容、解说牌的布局、导游员的自身素质等解说要素有较高期望;这些解说要素和游客的期望均有一定差距,亟待完善。

乡村旅游解说系统优化研究

解说内容突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主旨

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是乡村性。乡村旅游解说系统的解说主旨是对“乡村性”的解说。丹洲景区的乡村性体现在沙洲、柚林、小院、奇石、美酒、腊味等风物上,这是真正打动游客的“丹洲特色”。目前,丹洲景区的景点、景观解说内容较为平淡,只对古城墙、城门、丹洲书院等文物古迹进行简单交代,而游客感兴趣的丹洲风物却鲜有提及,没有突出景区的“乡村性”特色。可针对具有丹洲特色的重阳酒、蜂蜜、柚子茶等乡村风物进行详细的解说,再配以趣味性的解说设施,提升游客的旅游感受,使其领略到乡村旅游的价值所在。

构建景区多层次的解说信息模式

丹洲景区现有的解说信息较为单一,在美感度、生动性、趣味性等方面有待加强。笔者认为,除交通导引等服务性的解说信息外,景区应对其他旅游解说信息进行分层,从浅层次知识传播型解说到中层次技能传授型解说,再到高层次情感价值型解说。针对不同的解说层次,运用不同的手法,设计相关解说信息。如知识传播型解说信息的设计应简洁生动,技能传授型解说信息的设计应强调游客的参与体验,情感价值型解说信息的设计要能触动游客的心灵,使其产生共鸣。

解说媒介的多元化

景区目前的解说媒介以解说牌为主,比较单一。应结合景区多层次的解说信息,打造多元化的解说媒介。如解说牌、参与性的解说设施、互动型的解说平台、向导式人员解说等等。调查中有游客反映,不知道去哪儿请导游,并且如果只是花钱请人带个路,就没有必要了。说明游客仍希望享受到高质量的导游服务,但景区的导游服务与游客之间没有建立便捷的服务通道。作为一个管理完善的景区,应拥有高素质的导游队伍,为景区的旅游解说系统锦上添花。

篇8

内容摘要:本文从价值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结合入手,以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乡景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例,在论证乡村旅游价值增值的基础之上,提出对乡村旅游价值链的创新性构想,以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乡村旅游 价值链 增值 虹口

“价值链”指的是企业通过一系列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构成的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分析价值链的目的在于实现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来源于价值链上各价值活动间的联系。“价值链”理论揭示了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旅游产业综合性强的特点决定了价值链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是多向度存在的。

乡村旅游是指利用农村设施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特色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农村人文风俗等资源,经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和农村的休闲旅游功能,形成旅游消费的一种新兴旅游业态。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的低成本、地方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短期内发展迅速,但多为零星布点,不成规模。区域内乡村旅游点的粗放式增加使得特色丧失,同质化竞争导致农户收益必然下降。针对此,本文以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乡为例,通过引入价值链的理论来深入探讨乡村旅游的价值增值脉络,试图挖掘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点来实现乡村旅游的更进一步发展。

乡村旅游的价值链分析

乡村旅游的产业价值链主要是指区域地农户利用自身的农业产业资源,在经过包装以后,转化为旅游产品,使价值增值或者是价值转换的过程。都江堰市虹口乡以自身丰富的农业产业资源为中心,重点打造以乡村农家乐为基础,乡村酒店、乡村连锁客栈等新兴旅游产品的乡村旅游业态,打造区域旅游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乡村旅游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主要集中在农业旅游资源的包装、乡村旅游的市场推广、乡村旅游的服务三个方面。在基本的价值增值之外,各乡村旅游发展区还依赖当地的各种环境以及从业人员的素质等因素,形成了乡村旅游在竞争上的优劣势,即乡村旅游价值链的辅助增值因素。

(一)乡村旅游的基本价值链分析

乡村旅游的基本价值链指的是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一般价值增值过程,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在基本价值链体系当中,旅游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得到了增值。在基本价值链发生过程当中,与地方性、民族性结合好的区域,其价值增值幅度较大,结合虹口乡乡村旅游发展实际,这里的乡村旅游的基本价值链笔者重点从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见图1)。在图1的乡村旅游基本价值链当中,其增值部分有三处:

第一,农业旅游资源的包装。农乡风俗、农村生态等在成为旅游资源以前,充其量是作为相对吸引物而存在的,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资源。虹口乡得天独厚的纯自然农业生态对于周边区域的人来讲,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在当地农民自觉地、自发地进行吸引物的包装后才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在吸引物转化为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人为的因素参与进来,形成乡村旅游的第一层价值渗透。

第二,市场的推广与宣传。在农业旅游资源的包装基础之上形成了农业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销售并形成价值是需要市场推广与宣传的。虹口乡村旅游的发展通过“虹口乡村旅游节”和“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等推广营销形式为区域客源地游客所认识,促进了乡村旅游产品价值的实现。此为乡村旅游价值链的第二层渗透。

第三,乡村旅游的服务。旅游业同其他服务业一样,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游客在消费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也感受了乡村旅游的服务,作为服务业的乡村旅游产业的价值增值过程离不开服务链条。虹口在生产销售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也注意打造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服务,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无形增值。此为乡村旅游价值链的第三层渗透。

(二)乡村旅游的辅助价值链

乡村旅游的辅助价值链(见图2)指的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具有竞争力的价值增值部分,是乡村旅游基本价值链的附加值。笔者主要围绕乡村旅游的基本价值链,分析对基本价值链的三个层面有重要影响的要素。

第一,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大环境分析。旅游产业其涵盖范围之广、关联带动性之强是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其发展环境除去一般产业所面临的一般环境外,其他产业的发展情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独特环境。虹口乡村旅游区依托于四川都江堰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成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和城乡统筹的机遇,使得虹口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优于其他区域。虹口乡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又使得乡村旅游的崛起成为必然,优越的地理交通位置又使得虹口乡的农户经济意识超前,社会性发展较好,这些都使得虹口乡村旅游资源的竞争力较强。

第二,市场营销与推广的附属价值增值。市场营销与推广在乡村旅游价值增值过程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价值链组成要素的价值实现需要市场营销;乡村旅游价值链组成要素的整体价值实现需要市场营销;乡村旅游产品的价值实现也需要市场营销与推广,因此,作为不独立产生价值的要素组成部分,其在乡村旅游的附属价值当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方面“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的举办成功地将虹口乡村旅游推入市场,成都、都江堰客源市场对虹口乡村旅游的认知也极大地推动了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周边丰富的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的推出又使虹口乡村旅游成功融入了区域旅游产业。

第三,乡村旅游基本价值链末端(乡村旅游服务)的附属价值增值。作为乡村旅游价值实现的载体,乡村旅游服务的基本价值贡献显而易见,但除此之外,乡村旅游服务又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一个隐性价值增值点。在充分挖掘其他乡村旅游链价值点的基础上,乡村旅游服务的特色、创新、可持续成为乡村旅游取胜的方式之一。因此,本文认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是乡村旅游价值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乡村旅游产品的一部分,其服务质量的高低也是乡村旅游价值链增值的关键。

乡村旅游的基本价值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增长主轴线,辅助价值链的提出有助于增强区域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成为区域乡村旅游的主要经济增长点。

乡村旅游价值链各要素的整合创新

(一)城乡结合、统筹发展环境下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乡村旅游的客源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其周围的城市群,城乡统筹发展的大环境改变了城乡结合带农村的传统产业思维,乡村旅游资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村特色,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又成为农户寻求新型产业的基础。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农户的自发行为,形成乡村吸引物转化为旅游资源的直接动力。例如虹口乡村旅游区域的成功打造与成都现代田园城市打造、都江堰国际休闲旅游城市的建立密不可分。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增值还突出表现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层面。对资源相对比较集中、市场影响力大、发展基础较好的项目,要优先规划、优先发展,形成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良好局面。整合相关旅游资源,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密切结合,形成综合型、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另外要依据各地方经济状况、发展水平、交通状况等来确定乡村旅游目标客源市场区域和开拓市场的先后顺序。要改变由空间距离一种因素决定目标市场的做法。在目标市场选择过程中,要从营销主体资源、目标、竞争优势和市场规模等方面对细分市场进行评估,所选择的目标市场必须与乡村旅游市场营销主体的经营目标、产品形象、所拥有的经营资源等相符合。

(二)乡村旅游产品的独创性、地方性和参与性

目前阶段,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缺乏个性地重复性开发容易使游客产生审美疲劳,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够,难以对游客产生真正的吸引力。在此条件下,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色,开发独具特性的乡村旅游产品。虹口乡结合地方特色打造的虹口AAAA级漂流景区吸引了较多游客,是虹口乡村旅游产品的一个有力补充,与虹口猕猴桃种植、三文鱼养殖等形成了较之其他区域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谱。

实现乡村旅游参与性的途径之一是发展社区参与性旅游。基于乡村旅游资源和农户的特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旅游与社区相结合,是一个好的实现乡村旅游独创性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社区参与型旅游是指乡村社区,包括村民个人和集体,能够参与旅游开发决策全过程,能够合理分配到乡村旅游收入,以乡村社区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旅游形式。社区参与型乡村旅游保证社区成员可以获得旅游发展带给本地区的利益和福祉,当地政府部门通过旅游业税收渠道而进行的旅游收入分配应该优先用于发展社区成员参与旅游业的能力(付宇光,2009)。

(三)多渠道、多方位的乡村旅游营销模式

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地在其临近城市群,一个成熟的乡村旅游发展区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客源地的拓展,最大程度地吸引游客,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为此,就需要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有效的营销体系,实现客源地的最大程度地覆盖。乡村旅游区域的营销在融于主体旅游产业营销网络的同时,应该有更加细分化的营销模式。

(四)乡村旅游服务的多角度提升

在旅游产品特色化打造的基础之上,乡村旅游的服务也应该突出地方性,有所创新,成为乡村旅游产品价值的有力延伸。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可以从人员主体,服务方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多角度提升,满足客源地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和乡村旅游游客的体验型需求。

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问题探索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旅游产业集群当中与旅游价值链要素相吻合的那一区间。乡村旅游价值链的直接和间接要素都是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一部分,对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可以有效发挥乡村旅游价值链各要素的价值。虹口乡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涵盖了虹口乡区域的所有旅游价值单体、旅游企业和旅游要素单位。虹口漂流、三文鱼养殖基地、猕猴桃种植园、虹口乡村农家乐等是虹口旅游产业集群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乡村旅游价值链的潜在关键组成。创新旅游产业集群的空间优化组合可以更进一步挖掘乡村旅游链各要素的潜在价值,提升乡村旅游产业,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乡村旅游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是全方位的,基本的价值流通过程已被最大程度的挖掘与提炼,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依赖于有创新性的价值链增值点的挖掘,依赖于辅价值增值要素的最大化提炼,使辅价值增值点转化为基本的乡村旅游价值增值要素,突出乡村旅游的地方性,与旅游资源地方性的内涵相契合,地方性与创新性的结合有助于实现乡村旅游价值链的最大增值,从而实现地方经济产业的转型,实现真正的城乡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小军,张霞,甘永萍.基于红色旅游价值链的理论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篇9

“十一五”期间,我市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若干意见》,编制了 《***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实施了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工程,加强与法国中法安徽省徽州(***市)乡村旅游合作黟县示范区项目的合作,这些将大大推进了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我市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徽文化元素相结合,依托深厚的徽州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一流的生态环境,以旅游专业村、“星级”农家乐为抓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起并成立了跨省区域(含绩溪、婺源)的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举办了首届中国乡村旅游节,全力打造“中国乡村旅游第一品牌”。目前,***市已经形成了环***乡村旅游圈、沿新安江乡村旅游带、古徽州乡村旅游片3个功能板块的乡村旅游区和景观依托型、农事参与型、文化体验型、休闲度假型4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已从最初农户自发兴起的农家乐发展为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业,正成为***旅游的新品牌、新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全市乡村旅游累计接待5391.63万人次,总收入231.42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1倍、3.25倍。但是在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乡村旅游商品发展不快、商品收入所占比例不大、地方特色不明显、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研发人员缺乏等因素依然存在,制约了乡村旅游商品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乡村旅游商品发展战略,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增加旅游商品收入,提高旅游商品收入份额,培养一批旅游商品研发人员,建立乡村旅游商品销售体系,树立更多的旅游商品品牌。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乡村旅游商品收入占整个乡村旅游收入的30%以上。

一、   基本情况:

我市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文化深厚、人杰地灵,对我市发展乡村旅游商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1、按种类分

一是水果类:三潭枇杷、徽州雪梨、桔子、阳干板栗、上丰柿子、樵山香榧、三阳核桃、富岱杨梅、宋村葡萄、罗田草莓、西溪南蜂蜜等;二是茶叶类:***毛峰、太平猴魁、祁红、屯绿、花茶、茶等;三是食品类:太平湖小干鱼、干笋、干蕨菜、香菇、木耳、五成豆干、豆腐乳、徽州火腿等;四是工艺品类:徽墨、歙砚、徽州四雕、万安罗盘、***玉、铜制品、瓷器、漆器工艺等;五是其他类:书籍、画册、字画等。

2、按区县分

歙县:三潭枇杷、徽州雪梨、上丰柿子、三阳核桃、富岱杨梅、宋村葡萄、徽墨、歙砚、花茶、茶、徽派盆景等

徽州区:竹雕、木雕、西溪南蜂蜜、罗田草莓、灵山竹编工艺、谢裕大***毛峰等。

***区:***毛峰、太平猴魁、太平湖小干鱼、豆腐乳、***玉、铜制品等

休宁县:五成豆干、松萝茶、有机茶、万安罗盘、阳干板栗等。

黟县:小石徽雕、竹制品、五溪毛峰、五里桃子、宏潭豆腐乳、笔筒等。

祁门:祁红、瓷器、木根雕等。

屯溪区:徽墨、漆器、屯绿、徽墨酥、砚雕等。

二、主要企业和品牌

目前、我市生产的旅游商品企业共有300多家,形成了以黟县金星工艺厂、徽州区竹艺轩竹雕工艺厂、徽派雕刻研究所、歙县老胡开文墨厂、休宁万安罗盘工艺厂、祁门红茶厂、屯溪漆器工艺厂、***知铭工艺品厂、***六百里猴魁茶业有限公司等为主要骨干的旅游商品龙头企业,形成了以歙砚、徽墨、徽州四雕、***毛峰、太平猴魁、万安罗盘、三潭枇杷等一批有影响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培养了王祖伟、朱伟、洪建华、曹篁生、蒋雨金、胡小石、陈国建、蒋劲华、汪培坤、周美洪等一批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

三、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发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

的旅游商品,主要是以歙砚、徽墨、徽州四雕、***毛峰、太平猴魁、万安罗盘等为主的旅游工艺品,而三潭枇杷、徽州雪梨、桔子、阳干板栗、上丰柿子、樵山香榧、三阳核桃、富岱杨梅、宋村葡萄、罗田草莓、干笋、干蕨菜、香菇、木耳、豆腐乳、徽州火腿等旅游商品还处于初水平开发阶段。从现实情况看,我市旅游商品开发滞后于旅游景点开发,还远远不能满足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

    一是缺乏规划引导。我市旅游商品开发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地方特色商品开发深度不够,产品更新不快、与旅游业结合不紧密,大多数企业是小、散、弱、差,缺乏创新和开发研制新品的能力。二是初级品比重大,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我市旅游商品尤其是土特产品种类繁多、像三潭枇杷、徽州雪梨、樵山香榧、干笋、干蕨菜等,季节性短、产量低,再加上储藏、加工、包装工艺跟不上,这些土特产品只是经过简单粗加工,就在市场进行销售,大大降低了这些旅游商品的附加值。三是商品特色不够明显。目前,我市的旅游商品大多一些传统的工艺品,往往是游客买的起、拿得走的商品不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更是缺乏,地方文化韵味不浓,没有主打品牌。四是销售渠道单一,流通环节多。旅游商品销售主要集中在景区和周边的农家乐,一般是面对游客直接销售,网络销售还未形成;有的商品流通环节多、增加了运行成本,商品价格高,造成游客难以承受。五是旅游商品研发人员缺乏,很难适应旅游商品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领军人物少、文化素质低、年龄偏高、创作激情弱、保守思想严重。六是旅游商品扶持力度不够,我市目前还没有设立旅游商品专项资金,出台加快发展旅游商品的意见,没有给企业以实在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四、对策和建议

1、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大力扶持、引导乡村旅游商品的发展。各级政府加大对全市乡村旅游商品扶持力度,设立乡村旅游发展资金,重点扶持乡村旅游商品研发,培养一批“***市旅游商品示范企业”;成立旅游商品发展协调领导组;编制旅游商品发展规划;组织旅游商品企业参加全国、全省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加强旅游商品基础信息建设,编印《***市旅游商品示范企业名录》和《***市旅游商品精品图册》;建设旅游商品网;搭建“产销研”对接平台。

2、积极推进旅游商品的生产、销售和研发,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在生产方面:引导企业在旅游商品开发中加强文化艺术性、纪念性、实用性、便携性、真实性,注重商品包装设计,做好产品的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增加旅游商品的附加值。销售方面:积极帮助旅游商品企业生产的旅游商品进饭店、进景区、进农家乐。研发方面:发挥我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带头作用,鼓励我市院校开设旅游商品研发人才培训、支持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加强旅游商品研发、支持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发扬。

3、发掘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重点扶持徽州竹雕、徽州木雕、徽州砖雕、徽州砚雕、根雕、撕纸、徽墨、镇纸、五城茶干、***徽菇、祁门红茶、新安源有机茶、***毛峰、太平猴魁等一批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旅游商品基地,形成以旅游食品、传统工艺品和地方特色为主的旅游商品体系。鼓励支持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向规模化、品牌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4、增强旅游购物活动的参与性,发展前店后坊的乡村旅游购物模式。

建议政府加强乡村旅游商品市场和旅游购物网点建设,做到小而精、小而特。通过游客现场参与活动,从而达到游客购买欲望。同时,充分发挥我市土特产和旅游工艺品丰富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乡村主要景区或农家乐建设一批前店后坊的旅游购物专业市场。

5、加大对旅游商品的宣传力度,树立旅游商品的品牌形象。

建议我市要利用各种形式的促销会和组织参加全国旅游商品博览会、设计大赛等活动等契机,要广泛宣传我市旅游商品,对在全国、全省旅游商品大赛上获奖的旅游商品,要予以重奖,要列入全市拳头产品或知名品牌,并进行商标注册,以此来保护旅游商品的知识产权。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假冒低质伪劣的旅游商品的打击力度,真正维护我市旅游商品形象。

 

篇10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本文对德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分析,剖析了大湘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产业方面的对接;生态方面的对接;社会文化方面的对接。

关键词 ]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对接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196

1研究地域概况

大湘西,即“ 湘西地区”,是对包括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以及邵阳、永州的部分县市在内的整个湖南西部地区的统称。德夯在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境内,距吉首城约18公里,由德夯景区、峒河景区、小龙景区组成。德夯风景名胜区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溪河交错,峡谷绝壁层出不穷。景区有大龙洞、小龙洞、流纱、夯峡等瀑布群十多处,其中流纱瀑布以垂直落差216米居全国之首。自矮寨镇洞溪上行4公里至德夯苗寨,沿岸筒车、水辗、古渡、小舟,伴以苗家吊脚楼,一派田园诗情。德夯风景区是湘西苗族聚居区之一,这里保留着淳朴古老的民族语言、服饰、饮食宗教礼仪、歌舞等苗族风情。其中苗族“三月三”“四月八”“百狮会”“拦门对歌”“苗鼓舞”等表演古老粗犷,极富地方民族特色。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自发组织旅游,旅游主要是由村委会管理,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宣传不够,游客稀少,旅游业发展缓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湘西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开始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于1987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旅游业渐渐发展起来,1991年全年接待游客达7.15万人。2002年,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成立了德夯旅游公司,一方面保护生态自然资源,另一方面深度挖掘苗族传统文化,打造旅游品牌,德夯旅游业飞速发展,德夯一派繁荣景象,与新农村相得益彰。

2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

2.1产业方面的对接分析

湘西人民在尝到旅游的甜头之后,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充分利用湘西的特色文化、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开发神秘湘西,旅游产业呈跳跃式超常规的发展态势。德夯就是在这种形式下依托良好的自然景观及民族文化优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具有当地特色和优势的菜油、峰密、柑子、生姜、猕猴桃、醋萝卜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成为旅游者喜欢和购买的商品,这既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又促进了德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德夯近几年开发“农家乐”乡村旅游以来,不仅带动了当地粮食、水果、禽蛋、蔬菜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且还无形中培育了一批“绿色养殖业”专业户,加大了对绿色食品及新品种的种植,并把现代农业技术进一步推广,促进了一系列袋装野菜旅游商品的加工和开发,发展了许多诸如酱菜、肉食腌腊、果王素加工厂,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向优质、高效、环保、经济等深度开发及加工的方向调整和发展。笔者调查得知,德夯在2001年开发“农家乐”之前,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土豆、零星水稻、烤烟维持生计,因这些产品转化成货币的环节多,转化慢、难,农民生活都比较困难。自从开发“农家乐”以后,村民除搞好传统的农事活动以外,剩余的劳动力从事农家餐饮、住宿、采摘等旅游接待,每家旅游收入年均达4万多元,相当于旅游开发前的6倍之多,乡村旅游开发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村民也不愿外出打工了,因为旅游接待中所有的蔬菜、水果都要靠自己种植,旅游旺季忙于旅游接待,淡委忙于农业,已经够累的了。村民还集资修起了马路,各家都盖起了新房,村民靠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了。

2.2生态方面的对接分析

德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该地区农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但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的增长,畜禽水产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农村垃圾和生活污水排放无序,使乡村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另外受整个湘西大环境的影响,近几年,陆续上了一批耗能高、附加值低的粗加工企业,如采矿业;加上湘西人民的生活仍沿袭着几千年的“伐木取暖、用柴烧饭、用树建宅”的原始生活方式,这或多或少地给环境留下了隐患。总之,这种工、农业的粗放式经营,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能源在无形中浪费掉,这与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质要求背道而驰。

因此,德夯风景区针对以上这些情况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一是实施“三清六改”工程,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电等,引导村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牲畜圈舍混杂问题,改善乡村环境卫生。二是搞好四种模式的村庄改造,即整治“闲置房”、改造整修村庄、建农民社区新村、对拆旧建新的房屋整体改造等。三是鼓励村民用空心小砌块建房,从源头上切断破坏森林的现象,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建立生态农、林补偿制度,鼓励发展高效节能的林业和农业,推动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手段,实现林业生态化、能源多样化、农业效益化,确保农村污染源的杜绝,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难题。

2.3社会文化方面的对接分析

德夯特有的传统文化、奇风异俗,对外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深深吸引着人们去探奇访幽。然而,随着旅游者的增多,异地文化的干扰,非乡村文化逐渐渗透,加上村民本身又有一种“远香近臭”的思想,使得当地的传统民族文化、民风民俗被淡忘,有的甚至同化。如:不唱本土本乡苗歌而改唱现代流行歌曲;刻意拆掉传统民居而建起钢筋水泥楼房;特别是传统民族服饰的同化更为严重,在德夯,即使是偏远的农村,穿苗服的人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都市流行的牛仔被、T恤衫,各式各样的超短裙等。这种同化是通过旅游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对乡村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也可称为汉化。因此,德夯风景区有针对性地丰富“农家乐”的旅游内涵,村民组织了“民族文艺表演队”和“农民时装队”,在篝火晚会上尽情展示传统民族服饰,并唱苗歌,跳苗舞等,那些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被人们所遗忘或被埋没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又重见天日,获得新生。

3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德夯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影响分析

德夯村民尝到了发展旅游业的甜头之后,更是主动积极参与,满怀信心,对旅游管理部门制定的政策措施主动配合,并随时了解学习国家旅游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其他致富信息门路,提高了素质,同时也增长了见识。通过乡村旅游,当地村民同国内外不同层次的旅游者的交流过程中,了解了对方,也了解了世界各地,包括最新的旅游动态,服务意识,逐渐形成了一种超前的旅游经营理念。许多居民在长期的旅游接待中学会了许多旅游接待经验,能对不同的游客偏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接待过程中一般能符合游客的心意,得到了旅游者的好评。有的村民还能说几句简单的日语、英语、韩语,甚至还有远见的村民把孩子直接送到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学习外语,回来后当起了外语导游,在接待外国旅游者时具有语言方面的优势,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德夯居民淳朴、勤劳、善良,并且文明经商、童叟无欺,成为大湘西旅游区的典范。村民的环保意识也大大增强,他们深知旅游资源的破坏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配合上级主管部门清扫门前的生活垃圾,并主动放到政府指定的区域,他们不再乱砍滥伐,并相互监督,公开同破坏生态的犯罪分子作斗争。在德夯社区,还经常举行“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比活动,并同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挂钩,促进了相互团结,家庭和睦,村民在农闲时不再无所事事,惹是生非,逐渐从原来的打架、赌博、酗酒、斗殴等不良风气中解脱出来,并且自发的组织民兵日夜轮流巡逻、抵制外来的歪风邪气,如今,德夯社会风气、社区治安明显好转,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德夯的旅游业已具规模,走向了正轨。

4结语

乡村生态旅游促进了德夯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德夯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反过来也促进了乡村生态旅游,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互构成和谐,德夯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参考文献:

[1]赵福祥,李全德.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区旅游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137-140.

[2]尹华光,陈福义,袁正新.湖南旅游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3]王昌海,吴云超,温亚利.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收入农户间分配实证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