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法制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法制教育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法制教育培训

篇1

敬业与乐业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主要与大家交流我对教师的职业态度的一些肤浅的体验。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唐朝有一位百丈禅师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这天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首先,作为教师要有敬业精神。作为中学教师,敬业首先要“勤”。勤于备课,勤于改作业,勤于了解学情,勤于管理,勤于思考,勤于反思,勤于总结,勤于阅读。

勤于备课:教师要教给学生借助于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育教学技巧。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我们以往说过的备课“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也是这个道理。咱们学校以前有位数学教师王廼祥,他退休的时候,我帮他整理东西,王老师给我看了两本教案,一本是毕业第一年时候写的,一本是最后一年的教案。两本教案都是工工整整认认真真,教法‘学法,学生,旧知识铺垫,在他每一章节的教案上,都清晰明确端正得书写着,每一节教案后面还备有本节典型试题,学生易错知识点与对应试题’。两叠教案,除了新旧的区别,在书写上看不出差别。王老师在职的时候,历届学生成绩都很好。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也是一位无论谁提起都肃然起敬的教师。他推荐贾红虎老师做数学组组长,贾老师在备课上课上也是一样认真。

勤于改作业,作业是学生反馈教学效果的一个方式,勤于改作业,在改作业过程中去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方面我们卢校长就是一个典范,20XX届高一高二年她带我们班生物,每次作业还要给学生下批语,要求学生排队去办公室一一解决问题。我们班王致远就是在她严格要求下,狠学生物,由生物54分最后到高考生物近满分,以658分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8年。中学课堂一半教学,一半管理,如果课堂纪律,作业等缺少管理也是不可能出成绩的。当然课堂管理作业管理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慢慢摸索,但首先要勤于管理,敢于出手。

勤于思考: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信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教学教育是一门有关智慧的科学,思考不是让你做与众不同的事,而是让你做事与众不同。所有的成绩,创新都来源于教师思考迸溅出的智慧火花。

另外,我认为反思与总结很重要,我们每上一节课,每教一遍,都会有得有失,勤于总结,能够事半功倍,也能提高教学效率。物理韩克忠老师,从2005届开始与我合作,他的一个特点就是每天作业不超过三道题。优化设计一周2—3次。他每上一节课,都会自己糅合知识点,编写或者改变几道试题,把本届课的知识点糅合到2-3道试题里面。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这些经典试题他会保存,下一届修改使用。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方法,与韩老师合作的时候,很少听学生说物理很难。

勤于阅读,我自己以为,不管是文科老师还是理科老师都要勤于阅读,阅读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让你慢慢形成自己明确的教育理念,从一个好匠人蜕变成一位有思想的导师。北京著名的特级教师王金战,原本是一名数学老师,但是他热爱阅读,最后成为数学名师,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为人大附中培养了一批批北大清华的优秀学子。现在自己办学校、做教育,出了四五本书,做家庭教育指导全国各地巡回演讲,深受一线教师与家长热爱。

第二,敬业要“忠”。忠于事。中国古代有句俗话:“板荡识忠臣”意思是在社会动荡的时候才能见出一个大臣的忠与侫。我们说的忠,不是忠于某一个人,而是忠于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忠于一人,容易导致偏颇或小团体,也会造成因人事的变动而导致你职业生涯的颠簸,况且教师这个职业的优劣是由学生来评判的。忠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庄子的意思是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既然选择做教师这一职业,我的原则就是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进班考虑班级事务,进校考虑学校事务,备课就考虑备课的事情。心无旁骛,一心一用,专心致志。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当下的社会,诱惑多多,同学当中有人发财,有人升官,有人生活闲散,有人不用辛苦。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不要过多的羡慕他人的人生 ,教师这个职业包含了辛苦,奉献,忙碌,虽较为稳定,但想发财可能性不大。如果你选择了教师职业,却羡慕他人升官发财,生活清闲,甚至不劳而获,不如早早改行,对于事业的不忠就是大不敬。心里不敬,却要把他当做谋生的手段,未免“心为形役“痛苦不堪,”心里别扭,形神分裂。最后,自己痛苦,贻害学生。

第三敬业要“巧”。这里说的巧,不是投机取巧,而是要善于思考,康德说:“合规律,合目的”。我们做事情要符合规律,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这就是教师形象的最佳呈现。“符合这一形象,才可能做一位真正的好老师。“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这八个字,至今都是教育教学的至理名言,教育教学符合这一规律才可能出成绩。“引而不发,跃如也!”是启发式教学的规律,使用得当,方可有效。要做到 “巧”,首先要实实在在去研究一些教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组织心理学,领导心理学等理论知识,掌握教育教学最基本的理论与艺术,比如苏霍姆林斯基《教师的10条建议》《育人三部曲》《教学的艺术》《56号教室的奇迹》《教育的智慧》“西方近现代教育思想史”等都是很好的著作。其次,要系统阅读学科教学方面的书籍,要研读一些真正的名家的教学实录,去分析他们一个个知识点传授的技巧,以及他们的教学艺术与思想。在教学中去尝试,去摸索,最后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比如语文,王荣生老师的系列研究从理论的层面观照语文教学问题,老一辈于漪老师,钱梦龙老师,孙绍振老师,当代黄玉厚的“原点教学”陈日亮的本色语文,王开东的深度语文,肖培东的浅浅教语文,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可以帮助我们走点捷径。

但是最终,教学没有捷径。教学就是“功夫茶”。咱们学校数学贾红虎老师的“大容量高质量”语文“申振贤老师身后的古代文学积淀。这些都不是靠吹牛吹出来的,我与这两个老师合作过多年,贾红虎老师备课认认真真,每一个例子都是精心挑选,都要端端正正写在教案上。申老师年轻的时候,为了写书研究,夏天把脚泡在凉水盆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巧干是在实干基础上的升华。教学这件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

四、敬业要“责任感”。孔子讲“君子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教学教育都是一件良心活,很多东西是无法量化的。做教师如果斤斤计较,时时将就,事事敷衍,是万万做不好的。所以,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有责任感,工作就会恪尽职守;有责任感,就愿意精益求救;有责任感,就有耐心与爱心;有责任感,才可能有快乐与幸福感,有责任感,才能获得职业的尊严感与成就感。所以,对于教师而言,责任意识第一。不管是“勤”,还是“忠”,还是“巧”,都是建立在“责任意识”的基础之上。没有责任意识的“勤”是盲目的,没有责任意识的“忠”是肤浅的,没有责任意识的“巧”是油滑的。所以,做教师,就要做一位有责任心的老师。

其次,要乐业。

对于职业,最高的要求就是乐业。我们学校提出,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就是希望教师要有职业的幸福感。

首先乐业要“爱”业。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愿意为他赴汤蹈火,我们爱一件物也愿意为之不辞辛苦。爱是教育最大的原动力,也是教育最深刻的哲学。夏丏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他还说:“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有人说,教师是传递幸福的,这句话不假,但内心没有对事业的热爱,教师传递的幸福恐怕就是“虚伪的”,索霍姆林斯基在中学教育实践中,为了帮助一名数学很差的学生,他利用课外时间,为这个学生编写了一本独特的练习册,最终使这个孩子从一名数学差生变成了一位数学优等生。李镇西老师在中学教学期间,遇到一个语文一毛不拔的学生,他给学生买《红岩》《林海雪原》等小说阅读,课外给学生讲历史故事,最终这个学生语文成绩中等偏上。他由此总结“教育是一朵云对另一朵云的推动,是一个心灵对另一个心灵的呼唤”他还编写了一系列书,题名为《心灵的呼唤》

其次乐业要敢于创新。创新并不是单纯的破旧立新标新立异,而是对旧的扬弃。研究旧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明辨其中优劣,从而孕育出新的思想与方法。完全离开旧的,创新就成了空中楼阁,走不出旧,教育就没有未来。所以,我们要阅读联合国教科文编写的“21世纪系列教育书籍,”研究国家十三五规划对教育的设想,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够立足当下,面对未来。创新的基础是研究,是实践。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是扎实的。好看也好用。比如语文阅读教学创新,首先在于教师对于文本的多方研读,对于已有研究的细致研读,对于名家教学的认真揣摩,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再次基础上的创新才可能有实效,否则会流于形式,失之浅薄。

篇2

关键词:法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国家职业资格框架

作者简介:罗建河(1979-),男,湖北黄陂人,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原理等;陈继艳(1989-),男,山东东营人,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比较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719.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6-0083-05

在很多人眼里,法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形大同小异,无甚特色可言。事实上,法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有其本土特色,特别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法国职业教育体系可以看作是一种原型,而不是对欧洲模式的复制,它对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原则和模式的形成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一、法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概览

早在1881年,法国就有了以国家名义兴办的职业学校,称之为国立初等职业学校;1887年又通过法律规定成立工商实科学校。但这些学校所培养的青年技术工人的数量微乎其微,大多数青年就业时都无相应的职业培训。1911年,法国设立职业能力证书;1919年7月颁布《阿斯蒂埃法》,规定职业培训的强制性。法律要求各市镇都应开设职业培训班,不足18岁的在职青年都有义务参加职业培训,学习结业之后,授职业能力证书。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职业教育内部关系才基本理顺。职业行会管理的职业培训班负责培养手工艺者,教育部门管理的学徒中心负责培养技术工人。

事实上,在20世纪60年代前,法国的职业教育培训(VET)主要在工作环境中实施,职业教育体系未能展现其独特之处。法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本土特色的形成,始于1965年法国“技术学士学位”( the technical baccalaureate)的创设。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推进了职业教育培训与普通教育地位的平等,在两个隔离体系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在这一文凭创设的背后可以看到里斯本目标的动机,如通过技术培训造就“高尚的劳动者和公民”,维持法国作为一个“伟大的国家”的地位,与里斯本计划通过培训公民创造一个卓越欧洲的理念是一致的。“技术学士学位”还充分地体现了对人生道路的关注,它既可以作为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凭证,也可以为他们继续学业提供平台。1969年法国又创立了教育等级分类框架,其目的是为了让教育培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让培训与不同的职业岗位需求相对应(如表1所示)[1]。

从表1中可以看到,法国的分类定义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但是在这个系统中对“可观察的需求”与“可欲的需求”做出了明显的区分;在等级分类中还包含着对“先前学习认定”的原则,“第五计划”的报告中更是特别说明了“培训可以在学校之外获得”的原则。培训等级是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而不是培训内容予以“定义”的,这点也对“先前学习认定”原则的支持。当然,这里就存在一个循环论证的问题了,即培训的水平对应的是需要这种培训水平的工作。职业培训等级分类体系的出现,使得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的创建成为可能;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初始培训体系,在普通教育、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之间进行对照并构建沟通的桥梁,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也就水到渠成了,初始教育与继续教育培训的整合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与此同时,1971年,《继续教育培训法》出现了一个新的元素。该法确认了员工接受培训的权利,并指出,雇主有义务将每年工资总额的一定百分比用于支付员工的培训;此外,还特别强调了失业人员的再培训,这为培训的平行模式(parallel)奠定了基础。当时,法国既有国家承认学历的起始教育培训系统,又有审定形式模糊的继续教育培训系统。而社会上一直存在着赋予两个系统同等价值的意愿,即两个系统产生的结果应该是相当的。因此,创建于1972年技术资格认证委员会(Commission technique),创建了一个新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认证列表。虽然,起始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两者能够在培训等级分类的基础上统一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框架。

2002年,技术资格认证委员会被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所取代。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框架开始为所有在列的职业资格提供模板,从而提高对“先前学习”的评估。职业标准的引入让人们更为重视职业资格,只不过此时的职业资格不再被视为培训的自然终结,而是对个人获得专业能力方式的一种反映。事实上,1985年职业学士学位的创立,已经标志着通过职业标准推进职业培训这一新方式的肇始。职业学位的开发程序表明,在定义培训内容前必先定义职业标准。在今天看来,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当时却是一项巨大的变革。因为此前根本不存在对职业活动的详尽描述,人们关注的只是学校培训的性质和质量。职业标准的引入也是为了让社会行业参与进来,“文凭其实是教育培训机构与社会行业之间的一个契约;培训机构颁发文凭证明职业资格持有者具备相应的能力;而社会行业应该能够知道职业资格所证明的能力是什么。因此,职业资格本质上应该是一个职业标准,是行业对职业资格持有者的期望”[2]。职业标准呈现的是为了获取职业资格所必需的一些活动,这些活动及其组合可以应用于多个职业;每个活动分解成各项任务,这些任务同时也是职业标准描述的对象。表2是法国“工业设备维修”职业学士学位的职业标准,该职业学位创立于2005年[3]。

表2 法国职业标准的一个范例

二、法国模式的本土特色

通过追溯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系统的发展历程与关键事件,如,1965年技术学士学位的创设、1969年教育培训等级分类框架的提出、1971年技术鉴定委员会和2002年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的创立,可以看到法国职业教育系统的特色表现为三大发展导向:职业教育培训供给主导的系统向需求主导的系统发展;不断增进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连贯性;鼓励教育培训系统增进对所有用户的透明性。这三大导向与欧洲模式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就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系统从“供给主导”到“需求主导”的发展而言, Annie Bouder和Jean-Louis Kirsch指出[4],在培训与就业之间存在着三种“需求”概念,即“操作性的”、“适应性的”和“专业化的”。所谓“操作性的”需求是一种即时需求,即强调职业培训要满足劳动力市场的即时需求,从而可以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行培训预测以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种需求概念的问题在于那些接受培训的人是为了满足现在的工作需求,但是他们需要在明天才能去胜任这些工作。所谓“适应性的”需求强调现代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要求是变化着的,职业教育培训应该能够预测和满足这种变化。法国初始职业教育培训系统一直选择的是适应性模型(adaptability model),这与法国培养“高尚的人、生产者和公民”的远大培训理想是一致的。教育培训的重点在于培养学员的可迁移能力,即核心能力。如果将这种适应性培训与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联系起来,法国的做法是,在一个更为长远的考虑之下构建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而不是亦步亦趋地对行业需求做出反应。因此,这个框架不会对即时的需求或无法预见的需求做出调整,即减少了“特定能力”的学习时间,集中于培养学员的“关键能力”或“一般能力”。因为“特定能力”的培养只需要通过相对较短的培训课程就可以做到,而这些培训没有必要纳入法国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之中。劳动力市场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专业化的(professional)需求”概念,即劳动力市场上的需求是由专业群体提出的。通过教育培训和职业资格这些专业群体定义着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干预空间,控制着他们的人员更新情况。例如,欧洲方针(官方的指令,directives)保证了文凭、证书和其他资格的相互认可(article 57 of the Treaty of Rome);能力资格的移民要通过欧洲职业资格认证;某些实体部门通过干预和认可也可以授予职业资格,法国职业资格部门(CQPS)就是这样的例子。综合这三种“需求”概念,可以说,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系统与欧洲模式最多是在描述的基础上一致,即都以“职业标准”为基础。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系统的特点在于强调“需求”的多样性,因此,在国家统一的职业教育培训系统中存在着各个子系统以及调节程序,例如,在法国各实体部门的职业资格认证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

其次,法国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不断遭受质疑的过程。而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然是渐进过程的结果。其大致的阶段如下[5]:首先是建立国家层次的架构,尤其是开发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以及建立合作关系模式;然后,进入“渗透”阶段,这个阶段旨在使教育培训的途径多样化,同时让多样化的途径之间能够相互渗透。在这个阶段会产生职业教育培训一般化、特殊化以及模块化等问题的争论;最后,建立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名录和先前学习认定。如果说法国职业资格体系是连贯性的,那么,这种连贯性表现为工具上的一致性而不是概念上的一致性。之所以说法国职业资格体系具备连贯性,主要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教育培训与职业资格等级分类表(见表1),这个表格试图在不同职业所要求的能力与所具备的能力之间建立联系。尽管资格或能力标准的描述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并没有真正的科学证据予以支持。这些标准只是实践经验的一个抽象化结果,具体定义往往依赖于职业资格证书的颁发机构。换言之,法国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工具主义的;欧洲职业框架的八层级“知识、技能、能力”模型的连贯性则主要取决于用户的评价(value),而评价始终是一个不断争论的话题。从法国的“培训等级分类表”逐步过渡到“职业资格等级分类表”的过程中,国家框架不断地遭受质疑。原则上,如果职业资格的纳入申请没有被批准,那么它们将不会登录在国家目录中;但有足够知名度的组织却可以颁发被劳动力市场所认可的专用证书,而不必强制接受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的管制。如果州政府决定资助获取某种职业资格的培训,那么,该职业资格就需要纳入国家目录之中。这些都表明法国职业资格框架关注空间的不断变化,而正是空间边界的变化将人们带入了关于职业资格框架公平性和公正性的论争“漩涡”。

最后,在鼓励教育培训系统增进对所有用户的透明性上,法国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增进职业资格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关系的透明性;二是增进教育培训/资格系统内部的易明性①。20世纪70年代,法国的雇主经常表示道,他们只是通过自身的学习经验和自己孩子的学习经验来了解教育培训系统的,可见教育培训系统对劳动力市场上的雇主而言就像一个“黑箱”。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情况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年轻人的就业危机让文凭/证书成为了越来越多雇主的选择标准,雇主们不得不去了解职业教育培训的过程和结果,而职业资格框架的建立更是促进教育培训系统面向雇主的透明性。增进教育培训系统面向雇主的透明性与法国的社会中一直存在的“文凭崇拜”是相对应的,为了增进对文凭的了解,法国行业甚至联合签署一份集体协议,在文凭的等级、专业性与行业职业分类之间建立了联系。教育培训/资格系统内部的易明性主要是对系统用户和计划者(策划者)的易明性。就对系统用户的易读性而言,职业资格框架的存在为所有的个体提供了一个工具,去了解全国职业资格认证目录和公司对先前学习经验的评估程序。这与法国平等主义的传统是相联系的,也是与法国职业资格(文凭、证书和部门职业资格)子系统相对分离的特征联系在一起的[6]。对于策划者而言,要增进教育培训/资格系统内部的易读性,就必须减少职业资格的供给。这样,他们才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所有的职业资格。法国教育部似乎已经做出很大的努力去减少文凭数量,但是,在某些领域中对认证资格的需求却不断增长,这导致教育部的努力未能产生明显的效果。

三、法国职业教育系统的贡献

在此,我们从两个方面分析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系统的贡献:一是它对实施国家和欧洲职业资格框架的贡献;二是对发展中国家构建职业教育培训系统的启示。

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系统通过创建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培训、起始教育与继续教育培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建立“需求主导”的职业教育培训系统的过程中,让整个欧洲体系开始重新思考劳动力市场功能的问题。事实上,欧洲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近来的发展,包括对欧洲职业资格框架的讨论都涉及到现有欧洲劳动力市场功能问题。欧洲职业资格框架(EQF)试图把职业教育培训与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欧洲体系中,建立了职业与职业资格的五级分等之间的强制关系,通过欧洲通行证(EUROPASS)系统,构建多个国家中通用的职业标准。通过欧洲资格框架(EQF)整合分类系统,以便将已具备的能力与必备的能力进行比较等措施可以说都是在法国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的刺激下形成的。同时,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系统中定义的“能力”概念,也给欧洲职业资格框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将“能力”的概念加入到“职业标准”的概念时,“能力”的定义包括了情境化的维度和三个构成要素,也就是最初被称为“知识”、“知道做什么(技能)”和“知道如何去做”(态度)的三个要素。对于法国教育部而言,能力是“根据工作环境的需要,既知道如何做又要有相应的知识”,知识对应的是与“人所拥有的关于目标和环境的信息,包括目标的特性,环境的法则等”。技能(知道做什么)是指“人所拥有的关于他/她在环境的、技术的和社会的背景下所采取活动的信息”。这一信息的特征是它只能通过在真实或仿真的情景中进行练习来构建和存储,并且只能在活动中被重新激活。因此,外部观察者只有借助活动的具像化及其实体性符号(如文字、手势、目标转换等)才能领会和理解技能。对法国劳工部而言,能力对应的是“在工作和/或解决问题的情境中知识、技能、行为、程序、推理的类型等。更宽泛地说,它是在给定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7]。对于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而言,能力“是在给定的工作情境采取行动并取得可见的结果的能力”。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系统中“能力”概念的多维性,是法国职业框架中“KSC(知识、技能、能力)”能力概念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法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三大导向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借鉴作用:

首先,在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建立怎样的职业教育体系”、“如何建立新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主要导向的问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下的强制驱动过程,其结果很可能是一个供给主导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之所以需要发展,其根本原因是劳动力市场上的紧迫需求和青年就业的现实困境,即正是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主体的需求提出了建设新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任务。政府主导与市场需求之间是否能匹配、新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供给与就业需求之间是否能够形象有效的供求均衡,这是建设我国新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中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问题。而问题的关键,是起主导作用的政府,能否认识和预测劳动力市场的真实需求。因此,在政府的建设模式主导下,吸纳行业代表、职业教育培训供给主体的参与是十分有必要的。

其次,为了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的过程不能是一个“”的过程,建设过程中固然可以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是形成本土特色也是非常必要的。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与环境不同,行业与产业结构也不同。其实,在欧洲的职业教育培训区域发展计划过程中,人们已经发现欧洲不存在一个同一的劳动力市场。中国职业资格框架的建立,一定要在客观地了解自身行业与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而且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肯定会接受各种质疑。因此,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建设主体一方面要有明确的大方向,另一方面更要有坚定的决心,用实践的结果去迎接各种挑战。

最后,国家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易明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这种易明性包括对于劳动力市场上雇主的易明性和对于培训学员的易明性以及对于培训供给主体的易明性。特别是对于培训供给主体的易明性往往容易受忽视,欧洲的“培训包”实施过程已经证明了这点。很多培训教师和培训机构根本不能理解“培训包”中的能力单元,更不用说进行有效的培训了。

总之,寻求职业教育培训“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对应,增进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连贯性和本土化,鼓励职业教育培训系统增进对所有用户的透明性,既是法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发展的特色,也应该是我国建设新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

注释:

①这里的“易明性”主要指的是易理解性,即所有的用户,无论是培训机构、教师,还是学员、雇主,甚至旁观者都能够很轻松地理解培训的内容,培训体系的特色以及培训体系、职业资格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应对性。以避免欧洲“培训包”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甚至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都看不懂“培训包”的能力单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Affichard,J. () Nomenclatures training and practices classification[J].Training Jobs,1983(4):47-61.

[2]Bouyx,B. . The social partners and professional advisory committees[A] in: E. Bentabet, J-L. Kirsch & S. Stefani(Eds). Social partnership in vocational training in France[C].Céreq RELIEF,2005(6):9.

[3]National Commission of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The vocational Baccalaureate Maintenance of industrial equipment[EB/OL].[2007-8-20]Http://cereq.fr,dp.fr.

[4]Annie Bouder & Jean-Louis Kirsch. The French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like an unrecognized prototype?[J].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Vol. 42,No. 4,2007:503-521.

[5]Kirsch,J.L.(2006)Certification, community goals and national policies: agreements, differences, history... .[A] in: J. Teissier & J. Rose(Eds)Certification, new instrument for the training-employment. A French and European challenge[C].Céreq,Relief,2006(7):16.

篇3

年,教育系统的法制宣传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区法宣办的工作要求,通过深入细致、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法律素质,提高青少年学法用法意识和用法保护自己和他人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不断拓展普法宣传的成效,为教育事业的和谐、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一、加强法制理论学习,提升教育系统教职工素质

通过开展法律法规的培训、讲座和学习活动,进一步形成依法行政、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意识和能力,切实提升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法律素养。

1、党委中心组学法。深入开展党委中心组学法活动,做到每季不少于一次,09年学习的主要内容为《宪法》、《行政许可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全局带头营造浓厚的学法氛围。

2、机关干部的法制教育。机关干部的法制教育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年内组织两次专题法制教育辅导讲座;认真完成“市干部在线学习城”公务员法制教育培训课程;新增执法人员参加市政府法制办举办的执法人员培训班,已有执法证的人员继续参加区政府法制办组织的再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3、各学校、直属单位法制学习。继续举办校长书记法制教育培训班;充实、完善教师法制培训教材内容。各直属单位要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水平;各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案例分析会、写心得体会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教师依法治教意识。

二、建立项目引领机制,有序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

设立法制宣传年度项目任务书,明确项目内容、制定项目进度表,有序开展法制宣传工作。

1、法律知识渗透学科项目。继续推广和巩固法制教育向学科教学渗透模式,举办法律知识渗透学科课堂教学大点评活动,在全区教师中开展法制教育学科渗透教学研讨和学习活动,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法律素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巩固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向学科教学渗透”工作成果。具体安排为,3月份,以《区法制教育学科渗透优秀教案选》印发为契机,举办《区法制教育学科渗透优秀教案选》首发式暨法制教学课堂大点评启动仪式,4至11月开展评比活动,12月总结、表彰和展示。

2、社区学校法制教师、教材、课程落实项目。为全区各社区学校配备2—3名兼职法制教师,确定法制课程教学计划、充实调整法制教材,建立终身法制教育体系,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学法氛围。

三、开展形式多样活动,丰富青少年法制教育模式

以课堂教学、校内外实践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法制宣传工作,丰富法制教育模式,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

1、立足课堂教学活动。各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根据在校学生的不同年龄段和接受事物的能力程度,通过思想品德课、班会课、午会课等,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

2、积极开展校内、外法制教育活动。各学校要通过宣传栏、学校广播、学校网站、中团队活动等阵地,以区法制宣传月、“6.26”禁毒日、“11.9”消防日、宪法宣传周为契机,采取灵活多效的方法和形式,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市禁毒网上知识竞赛、区“合理消费,从我做起”主题宣传活动、“五五”法制宣传教育摄影比赛和法制宣传教育成果征文活动,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3、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继续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为中小学校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开展校外法制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法制教育具体化、形象化,有效地防止和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四、试点预防犯罪工作,提升青少年法制教育内涵

篇4

关键词:公务员培训;职业发展;激励

随着中国公共管理改革持续推进,公务员培训激励机制问题暴露,亟待深入研究。职业发展的激励是公务员激励机制的重要方面,而在公务员系统中,培训是公务员提高个人理论及技能水平的主要方式。因此,从职业发展视角中研究和探索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激励机制重要且必要。

一、职业发展视角下公务员培训激励的主要问题

(一)培训课程设置不科学,难以契合公务员的需求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政府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公务员队伍中出现了大量的知识型工作者。2003-2008年间,全国各地共录用33万公务员。中央国家机关新录用的公务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群体的比例一直保持在99%以上,其中硕士毕业生占53%,博士毕业生占4.3%。不断年轻化和知识化的公务员队伍必然需求通过持续学习获得不断进步。新时期公务员培训应更加注重优化知识结构以推动职业发展、提升个人能力。但现实中公务员培训行政指令性较强,培训流于形式,对公务员个人发展的实质性帮助乏力:

首先,培训课程不完善。培训内容强调“政治教育”,重复严重;培训“按级别施教”而不是“因需施教”。其次,培训师资有限。中国目前尚未建成全国公务员培训师资人才库,公务员培训主体为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培训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等学科领域研究;各类公务员培训教材内容雷同,公务员培训难以实现增长知识、提高技能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国现行的公务员培训基本是“教育取向”,重思想政治理论而轻实践,难以满足公务员能力需求,不能实现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对公务员进行激励。

(二)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满足分类管理的要求

中国现行公务员制度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缺乏科学的分类管理。工作分析体系相对落后,对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及对胜任工作所需知识、技能、能力和特征等的描述不详细,使公务员培训内容的确定缺乏依据。

中国《公务员法》总则中规定了“国家对公务员实行分类管理”,可见对公务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是应有理念。《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强调把干部教育培训的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殊需要结合起来,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同类型公务员的能力结构各不相同,同一类型公务员的能力结构也会因具体职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此种专用能力的提高将直接促进公务员的行政能力。由于职业发展是公务员激励的最有效手段,因而当培训有助于公务员的个人发展时,培训激励的作用最明显。如何提高不同岗位公务员的专用能力,以增强公务员培训的激励作用,对中国的公务员培训提出了极大挑战。

(三)培训考核力度不够,培训结果与公务员任用脱节

培训意味着变化――技能、知识、态度或社会行为的变化,其最终目的是要把培训内容与所要求的工作行为联系起来。公务员参加培训后取得的培训成绩应与职业发展相挂钩,才能最大限度对公务员进行激励。但培训成绩的取得,也就是如何检验培训结果,还需要进行培训考核。

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国家公务员在培训期间的学习情况,将作为其任职和晋升职务的依据之一。《“十一五”行政机关培训纲要》等亦从原则上对公务员培训考核提出要求,并肯定了公务员培训应与使用相结合。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尤其在公务员职务晋升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上述规定没有真正落实,培训与使用存在脱节现象,使得公务员参加培训学习的动力不足。换言之,当前中国公务员培训缺乏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培训结果评定形式化,对公务员培训激励不够。

二、基于职业发展视角公务员培训激励问题的原因

(一)培训的理念缺位

第一,培训理念落后。在公务员培训过程中,应坚持以职位需求和个体需求为导向,增强公务员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当前中国公务员培训实践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将培训等同于教育,忽视能力的培养与职位实际需求的匹配度。因此,公务员难以通过培训获得完成本职工作的知识、技能上的提高。

第二,对培训重视不足。中国的公务员管理仍然没有摆脱传统人事管理观念的影响,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忽视公务员个体的职业发展。认为公务员培训只是一种上岗和任职的形式,没有认识到公务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亦没有把培训作为促进公务员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提高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及满意度的手段。

(二)培训的制度缺陷

首先,培训需求分析重组织目标轻个体差异。中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服从于政府部门的发展目标,注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上的需求,即重视组织的需求分析;对职位能力需求和公务员自身能力状况分析相对不足,忽略了职位差异和个体差异。在这样的培训需求分析下设计出的培训项目往往针对性低,重政治理论知识而轻能力和行为改善,事实上难以促进公务员个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对公务员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帮助不大。

其次,培训结果评估不完善。目前,中国还没有一整套公认的公务员培训质量评价体系,还没有实现考核目标向具体量化的、科学的标准体系的转化,对培训质量评价通常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仅对公务员的学习成果进行直接考察,忽视了对公务员参加培训后工作行为的考核,没有真正起到验证培训效果的目的。

与此同时,培训评估结果的应用也存在问题,公务员培训与职位任用没有必然联系,公务员参加培训与否、培训成绩的好坏与公务员关联度甚低,使培训工作失去方向,公务员培训的必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等无从谈起,这最终将导致公务员培训流于形式或难以为继。换言之,如果公务员培训与公务员的岗位工作考核、提职、晋级、工资收入等没有关联,将直接影响到公务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培训的激励效应。

三、基于职业发展视角公务员培训激励机制的完善

公务员培训应成为帮助公务员职业发展的有力工具,重视通过有效培训提升公务员的职业安全感和工作能力,变利用公务员能力为开发公务员潜力。

(一)确立公务员培训激励的指导思想

要建立有效政府,政府管理要“以人为本”,尊重公务员的需求,充分开发公务员的潜能。政府积极介入公务员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

首先,政府要提供公务员自我实现的内部条件如职位、权责、待遇等,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尊重公务员发展需要、帮助公务员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人性化与理性化相结合的职业提升方案,指导政府部门培训工作的开展,从而保持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动性。

其次,政府要参与公务员职业发展计划的过程,强化公务员的培训目标。这一过程是政府部门洞察公务员培训需求的过程,也是为公务员提供发展动力的过程,有助于公务员在组织中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努力方向,明确组织环境特性与自我定位的关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与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再次,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公务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把“公务员培训与任用相结合”制度落到实处,使培训在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提高公务员岗位工作质量、效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完善公务员培训激励机制的具体措施

第一,培训内容激励。只有当公务员需要获得新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寻求应用机会的时候,他们会更加用心地学习,不会因为遇到阻碍因素而挫败自己的信念。因此,对培训内容的充实丰富,以及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完善公务员培训激励的重要方面。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完善公务员培训内容应体现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公务员所处职位的需求;二是公务员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三是公务员不同职业类型的需求。为此,在公务员培训课程开发过程中要进行如下改革:

首先,做好公务员岗位分析。政府部门必须科学地进行岗位分析,撰写清晰的岗位描述,明确界定各个岗位的工作目标、工作条件,尤其要明确岗位的工作胜任特征,使相关课程设置紧密围绕政府的职能和中心工作及受训公务员的岗位职责要求。

其次,进行公务员培训需求调查,并根据公务员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设置培训课程,加快培训课程的更新速度,缩短培训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周期,以适应不同岗位类型及不同级别公务员的具体需要。可采取在培训前、中、后期分阶段调查的形式了解学员的需求及意见。

再次,对公务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根据不同职务层次、不同职位类别公务员的特点和需要,建立公务员培训的分级分类制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是中国《公务员法》的明确要求,也是世界公务员培训发展的时代要求。分级分类培训已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培训原则与通行做法,如英国对行政执行级的官员分别实施培训,法国将培训分为纯技术类培训、管理技术类、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培训等,中国香港地区也是如此。

第二,培训结果激励。培训结果激励要求将培训成绩作为公务员任职、定级、晋升依据之一,实现公务员培训成果与职务晋升的结合,这需要从两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首先,完善公务员培训考核制度,包括考核标准的科学化、考核方式的创新以及考核纪律的严格。考核方式要从两方面来完善:一要丰富直接考察的方式,引入实际操作、角色模拟、主客观结合的360评估等形式;二要对公务员参加培训后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行为进行考核,考察培训对受训者工作实际的影响。

其次,确保培训考核激励价值的实现,使培训与使用真正结合起来。在公务员培训管理过程中,应把公务员的培训经历、学习表现和培训考核结果记录在案,作为公务员工作档案的内容之一;将培训成绩作为公务员任职、定级、晋升职务的一个依据,督促和鼓励公务员在培训期间认真学习,努力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只有确保培训激励价值的实现,增强培训主体的利益驱动,公务员才能对培训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随着“人力资本是社会发展核心资本”等观念的普及,以及知识型公务员队伍的不断成长,公务员队伍中知识工作者的比重日渐提高,公务员培训与开发将成为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目前中国政府部门仍沿袭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强化对人的控制,视人为成本,忽视对人的激励,不能充分调动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适应环境变化与政府需求,政府部门必须树立人才是重要战略资源的观念,将公务员培训与开发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在培训开发的理念、方法上寻求改革与创新,提高培训效度并强化培训结果的应用,以培训为激励,从公务员最为关注的职业发展、职位晋升切入,实现公务员个人与政府部门组织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静,李雪梅.公务员能力结构的实证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2、张丽.论公务员培训激励模式构建――以期望理论为视角[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3).

3、徐美珠.中国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困境及其出路[J].理论与改革,2006(4).

4、(美)埃文・伯曼等著;祁光华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悖论、流程和问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宋军.中国公务员分级分类培训构想[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5).

篇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平台;法制教育

作为育人重地、窗口单位的高校图书馆,在提供法律文献资源建设、宣传法治思想、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普法活动、提高校师生法律意识方面能达到硬件设施可看、宣传内容可听、方法举措多样、亮点特色可示范的法制宣传教育长效化目标。

1 依托高校图书馆服务平台开展法制教育活动的可行性

1.1 整合图书馆法制宣传资源,推进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

高校图书馆拥有得天独厚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软硬件设施,馆舍内外空旷的可利用场地,还有浩瀚的藏书库、优雅舒适的阅读室、功能齐备的学术报告厅、宽敞明亮的展览厅,可以接待人数较多的师生,方便举办各类法制教育学术讲座,这些都是良好的硬件优势设施体现。

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蕴藏有许多法律、法规方面的特种文献资源,是读者学习知识、提倡科学、宣传法制、净化心灵的最佳场所。海量的藏书伴有法制方面专题导读书目和方便快捷的网络查询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也在方便检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往往都可以成为图书馆法制教育的宣传广告,而网络检索查询系统可以让读者在浩瀚的藏书中迅速找到所需的资料,是图书馆特有的软件优势体现。

1.2 搭建师生读者参与平台,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图书馆不断强化队伍建设,拥有大量图书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能为师生读者提供全面的服务,组织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高了馆员职工的法律素质和普法宣传能力,开展各项法制宣传教育培训活动,拓展法制教育新阵地,吸引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

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知识基础、心理特征等诸多因素,面向不同层面的师生读者群,通过举办法制宣传周,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法制文化读书节活动,包括展览宣传推荐法制优秀图书,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等活动,引导读者正确的阅读喜好,营造师生良好心智发展的空间,使师生读者通过法制教育宣教活动,增长了科学文化知识、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了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自觉性,积极预防了犯罪心理的滋生。

2 利用图书馆服务师生平台开展长效化法制教育的内容和载体形式

2.1 针对高校师生认知特点的不同开展长效化法制教育的内容

根据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首先发挥大学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整合图书馆各种法制教育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基地,特别重视运用互联网等传播手段丰富当代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的途径和形式,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教育力度,引导高校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结合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及综合治理和安全防范工作,加强大学生权益保护、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法制宣传教育。

加强高校教师学法守法用法。要把《宪法》、《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法制讲座、法制培训、法律知识考试考核等制度,推进教师学法经常化、制度化。把法制教育纳入教师理论学习计划,不断提高教师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定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法律知识轮训和新颁布法律法规专题培训。深化教职工法制宣传教育,引导教职工为人师表,遵纪守法,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2.2 图书馆内外结合开展形式载体多样的活动,强化高校法制教育阵地建设

法律教育专题宣传活动是一项涉及面广、具有重大教育意义的活动。要想宣传面广、宣传效果到位,就要联合各宣传文化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的大力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比如与高校所在地的市普法办、律师事务所等单位部门协作,成立具有独特性、覆盖面广的法律文献咨询室,邀请高校所在地新闻媒体及时地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予以报道,共同推动高校图书馆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高校图书馆可以开展形式载体多样的“与法同行”法制教育系列读书活动,系列活动内容可以包括法律专题讲座、法制方面读书活动、法律知识竞赛、宣传展览、征文等,办好高校数字图书馆网站法制教育专栏,推动高校法制教育网站基地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3 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平台创新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高校图书馆得天独厚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软硬件设施和资源条件,依托高校图书馆平台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笔者就创新高校长效化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提出建议:

3.1 开展视听感官效果强为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

篇6

【关键词】TPR;英语教学;幼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种公用的语言在许多领域被广泛的使用,学习英语的人群逐步扩大,尤其是少儿学习英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伴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家长不断地增加着儿童教育支出的比重,幼儿英语培训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对从事幼儿英语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TPR是Total Physical Response的缩略,字面意思是完全生理反应。TPR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这一教学方法主要源于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是通过“听”(信息的输入)和“说”(信息的输出)来完成的。 当通过“听说”获得的信息通过量变达到质变,幼儿就能自然地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了。对于处于学习外语的黄金期的2~10岁的儿童而言,进行系统的第二语言学习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有着明显的学习优势。完全生理反应教学法注重的是语言学习中的互动模式,把学生放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效果最佳。

完全生理反应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在语言学习中学生是先理解了才能付诸应表达;二是理解能力得到发展后再培养说的能力;三是教学应强调语言意义,而非语法等语言形式;四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放松。

TPR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主要有以下五种模式:

第一,表演教学法:教师通过活灵活现的“身体语言”来诠释所说的英语表达,并反复叙述口中的短语和句子(如open the door, touch your nose等),然后通过学生表演,并适当重复句子或单词,五分钟内学生就可以自如地对指令做出完全正确的反应。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师要有很强的表演能力,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理解,积极地参与其中。

第二,图画教学法:老师通过备课,把课本内容牢记心中,在课堂上把所需教授的知识点快速的用写意的线条勾勒出来。图片要求夸张或逼真或幽默。因为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在黑板上快速形象地画出简笔画,能够给孩子更为持久的印象,符合“脑图记忆”原理。

第三,卡片教学法:即图音结合法,这种方法适合回顾所学知识。教师在上课之前把所学单词分别写在不同的小卡片上,上课的时候分发给每位同学,与人一张,老师首先反复朗读单词,让学生回顾其单词的发音,准备好后老师开始随意的点单词,手持相应卡片的同学需举起卡片来回应。10分钟之后请同学们互相交换卡片,再进行一轮相同的练习。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同时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所学单词的发音。但是,这个方法只适用于复习课,操作时间不宜过久,应与其他方法交叉使用。

第四,整体教学法:老师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或者活动来教单词,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一个单词在句子中的具体语境含义。其实,为什么出生在国外的孩子能脱口而出英语呢?主要是孩子能在一种自然的语言环境下成长,不是单独地听老师教单词和语法,而是从听懂父母用完整句子传递过来的完整意思开始的,再慢慢学着开口,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能把一个主题概念多角度、多层次地反复呈现,使学生有机会把过去所学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的学习任务相结合,使新的知识在头脑里形成网状记忆和联想,使英语学习产生质的飞跃。

第五,比赛教学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教师开始设计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比赛,通过比赛的开展,学生的成就感就更强,学习信心和效率一般都能有很大的提高。设计合理的比赛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节课结束后,教师评选出胜利者,然后在获胜者的图像上画上笑脸,输了的则画上哭脸。结果发现,这节课非常成功,不但提高了儿童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他们都能自觉地维护课堂纪律,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其实,TPR教学法是根据2~10岁的儿童好玩,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使学生在游戏运动中来学英语,摆脱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积极性高,注意力也能持久。学生不需要按照传统的模式去死记单词、句型和语法等,而是通过多种感官的调动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TPR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儿童的学生主体作用,克服其在外语学习中机械记忆、简单重复、繁琐训练、强迫表达等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创造际和创造性学习的缺点,使学习充满乐趣,减轻焦虑情绪的优势,培养愉快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TPR教学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灵活性,教师若能把TPR与其他传统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必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韩国军.对当前幼儿英语热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5).

[2] 刘晓晖.浅析游戏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1(8).

[3] 彭晶.高职院校培养幼儿英语培训师资的可行性分析——以黄冈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企业导报,2012(10).

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 法制宣传教育 法律素质

0.引言

在校青少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认知水平不高,社会经验不足,更容易遭受外界不良思想观念侵蚀,进而产生思想观念扭曲,引发的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学校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在校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预防未成年违法犯罪,是每个学校都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1]。而且素质教育也要求学校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用法律素质促进和保障其它素质不断提高。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必须重视和重点做好在校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1.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问题

1.1法制宣传教育组织建设问题

当前赣州各区县自学形成了教育部门与司法、法宣、青保等部门联动合作工作机制,各区县建立了区县及业务工作模式。如章贡区成立了“区法制宣传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一负责区域内法制教育宣传工作,普法内容选定、教材编写、宣传小组等工作内容相互协调。司法负责提供学校法制宣传教育材料和任教工作,派出所为学校提供法律教育案例和音像资料等。但是在实践工作中,各个区县和学校呈现“不均衡”特点,具体表现在各个区县、学校和教师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不同区县、学校乃至班级的法制宣传教育效果不同,学生的法制意识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在领导重视的区县和学校,各项法制宣传教育条件更加完备,教育模式和方法更为多元化;而不重视的学校,法制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1.2宣传教育队伍问题

师资队伍培训不足。法制宣传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教师也需要度法律及法制教育工作有深入研究。如果教师自身对法律缺乏深入研究,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认识不深入,教师难以渗透法制宣传教育,甚至容易误导学生。而对赣州某中职学校的教师的调查显示,多数学科教师担心自己对教材中法律知识点进行正确解读而误导学生[2]。另外,法制宣传教育的志愿者队伍缺乏整合。在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中,学校各个学生组织、学生家长、专业教师、司法队伍及律师行业都是法制宣传教育的志愿者,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力量庞大。但是,志愿者队伍分散,缺乏全局统筹,自愿者队伍资源整个力度不够,难以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的作用。

1.3课程设置问题

文件方面,政府以法律文件形式对法制宣传教育作了全面规定,对各个阶段在校学生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实践方面,班会、课外活动、活动课、选修课等多种方式共同开展。主干课程方面,各年级根据和学校分别开制定不同的课时,部分学校制定了法制教育校本教材,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但是,课程设置仍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主干课程。由于法律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课改力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校本教材研发需要不断更新。而法制宣传教育渗透工作也需要对相关学习教师的引导。专题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课难以固定,需要从更高层面上用制度形式保证专题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落到实处。

2.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建议

2.1组织建设对策

政府重视程度和统筹规划能力决定了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市区两级政府必须提高认识,加强统筹,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行动力。第一,市区两级建立对接合作性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加强政府对宣传教育工作的统筹领导。第二,市区两级领导小组定期制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规划,及时总结上一阶段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和成功经验,推进和完善未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3]。第三,建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监控和评价制度机制,依靠科学的监控和评价机制推进和完善宣传教育工作。如市级政府出台相应的监控机制,确保区域和学校落实施各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第四,建立促进交流平台。搭建各个区县和学校定期交流展示经验的平台,相互借鉴和学习成功经验。

2.2宣传教育队伍的对策

一是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专业性指导和人员的覆盖面。虽然许多地区都开展了教师法制教育培训,但是培训对象主要为班主任,而学科教师和非主干课程教师培训机会较少。因此,首先要扩大培训覆盖范围,让班主任、德育干部、校领导和任课教师都参加培训,并为教师培训提供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完善培训教材编制,组织专题性和系统化培训,落实科学培训方法。重点做好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认可教师培训,让法制教育能够普惠所有学生。二是发挥个人和社会团体参与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发挥个人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如组建家长志愿者团,参与学校公益活动,吸引学生家长参与法制教育活动[4]。或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吸引家长参与,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招募高校法律专业教师和学生、律师协会等,发挥他们的特长,既为他们提供社会实践的几机会,又有助于实现法治宣传教育。

2.3完善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是正确定位专题教育和课外活动在法治教育中的地位,发挥专题教育和课外活动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系统性、结构性和严谨性作用。二是用课程设计思路开展专题教育和课外活动设计,将以学科课程的标准要求专题教育和课外活动,组织专门的力量研发活动教材,形成法治教育自主体系。三是利用德育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发挥德育的作用。如将德育融入法制专题教育和课外活动中,即可争取课时、经费,还能让道德成为学生法律规范意识的底线。

3.结语

素质教育为法制宣传教育提供了全新思路和良好契机,学校以素质教育要求为依据,理清素质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的关系,从而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陈德永. 从法律的导向性失灵审视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 群文天地,2011,15:121-122.

[2]陕西省司法厅课题组,路志强,华文胜. 陕西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 中国司法,2011,12:67-70.

篇8

1.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建立了相当完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通过联邦政府、州政府和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等机构对职业培训进行管理,形成了独特、有效的管理网。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制定有关培训政策,确定全国职业教育学历机构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制定证书和文凭的国家标准。全国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是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专业和独立的机构,它专门负责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信息的收集,管理,分析,评估、研究和统计,每年定期检查已注册的培训机构,对各州职业教育培训进行管理、协调、指导和监督。州教育培训部等作为职业教育的管理机构、教学评估机构,根据培训规范监督和检查教育培训质量。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代表行业组织提供准确的行业当前和未来的技术需求和培训需求,制定行业培训计划、教学大纲、培训规范和考核标准。

目前,澳大利亚政府每年为150万人以上的劳动人口提供各类的职业培训项目,既包括传统行业(如畜牧业、制造业、建筑业、旅游、餐饮等),又向新兴领域发展(如信息、医药工程等),涉及3500多个职业。澳大利亚政府平均每年投入到职业培训的资金接近20亿澳元。

目前,澳大利亚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构有近5000所,分为三类:一类是公立的。即由联邦或州政府举办,包括各类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简称TAFE)、移民教育服务学校等。其中TAFE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主要承担全社会的职业教育培训任务,特别是对在校学生的职业培训,它也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内最主要的培训实体,据最新统计,2012年全澳在TAFE就读的学生有180万人,其中:24岁以下占43.8%;男性占52.5%;有85.9的学生已经就业,主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第二类是社区培训机构和企业培训机构,它们主要是承担员工培训、失业人员短期培训和其他较低层次的培训任务。第三类是私立培训机构,它们没有政府拨款支持,主要靠竞争来求得发展,可以平等参与政府的培训项目招标,竞标成功也可获得政府的培训拨款。

2.职业院校教材开况

从1997年开始,澳大利亚推行了“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制度,并以此作为培训评估的标准。培训包由政府委托的研究机构负责制定,由行业委员会负责管理,其内容涉及到行业培训课程、学习资料、技能设定标准及评估方法。目前,“培训包”涉及170多个行业。各个行业培训包的信息可以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数据库免费下载。培训包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信息:该培训包的演变发展历史;摘要;概述;产业简介;职业资格的架构;该职业所包括的等级证书种类;就业技能要求;评估准则;能力标准;附录等。培训包的内容一般在3年左右进行更新,以适应行业发展对技能水平变化的需求。

澳大利亚的职业培训教材开发是依据培训包规定的职业标准和培训标准进行的,教学内容以国家颁布的培训包为基础,并结合行业发展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扩展。培训教材在本专业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由参与教学的老师们共同开发,其内容必须满足培训包的核心要求,并由联邦政府的专门机构进行审定。教材可通过网络自行下载或由教师给学生复印。

3.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特色

3.1政府对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定位清晰

澳大利亚政府将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建设发展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什么人才,职业教育和培训系统就及时、有效地提供相关教育和培训。国家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在职业培训中倡导“以能力为本位”的培训方针,所指“能力”即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含紧急情况处置能力)、职业道德规范能力(含团队精神)、管理协调控制能力(含工作环境保护能力)和基础能力(含技术、知识、语言等技巧)。职业教育与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经培训后的人员具备实用的工作技能、自我学习和调整适应能力,能适应用人单位工作岗位实际需求,实现了“所学即所干”。

职业培训的明确定位促进了培训成果与人力资源市场的紧密结合。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拿到职业教育证书、操作能力强的,在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时不比上正规大学的毕业生差,待遇上也没有很大差别。因此,在澳大利亚国民的观念中,去TAFE上学也能找到好工作,只要工作能力强暂时没有学位也可以被社会认可,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TAFE的教育指导思想不仅是为年青人提供技能培训,而且包括为已经就业者(即涵盖不同年龄段的人)提供就业准备,为其提供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服务,以满足不同人群“终身学习”的需求。因此,TAFE在建设和教学特色上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招生上,它没有年龄上限,鼓励国人根据自己的需求继续学习;第二,在培养目标上,它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培训者能很快适应职业需求;第三,在课程安排上,它的学制更具灵活性,设有阶段性、可持续的教育培训课程,人们能够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自由选择;第四,在教学组织上,它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工作,为一切愿意接受教育培训的人们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服务。

TAFE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义务教育形成了有机联系,课程设置彼此衔接,学分可以相互转换。学生可从第11年开始(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二年级)进入TAFE学院,同时进行义务教育文凭学习和职业教育就业资格学习。学生在TAFE学院取得职业教育文凭后,可以直接进入大学本科二年级学习。TAFE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较明显的差别:学生接受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为了拿到更高一级的学历文凭和学位,多数为全日制学习,以学科研究为主;TAFE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得职业技能和从业资格,多数为在职学习,学习内容以应用性为主,所有课程按行业、工业标准提出的要求实施。TAFE学院与大学在两条不同的轨道上发展,运行机制、功能定位各不相同。澳大利亚每年都有部分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就读TAFE学院,以便取得职业资格证书。TAFE的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能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就业率在80%左右。

3.2制定和实施学徒培训计划

学徒制是澳大利亚政府为了把青年人(16周岁以上)的带薪工作和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通过在企业岗位现场培训以及在经验丰富的老工人、老技师指导下,迅速培养出新一代技术技能人才的一项政策。学徒制包括的行业包括建筑、汽车、美容美发、印刷、轻工制造等等。参加学徒培训的青年人,每周到实习的企业(岗位)参加一天的带薪工作,其他时间则是在学校里继续学习知识。

为了动员企业支持这项计划,澳大利亚政府向雇主提供了激励资金:一是学徒通过培训后获得三级以上的资格证书,雇主最高可获到4000澳元的补贴;二是如果雇主继续雇用在本企业实习并获得二级以上证书的学徒后,可以得到政府750澳元的补贴。为了鼓励青年人参与这项计划,政府许诺青年人通过学徒培训后,将来仍可进入高等职业和普通院校学习,他们过去的成绩和获得的证书可以算入学分,从而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会。同时,他们在学徒期间还可以得到工作报酬(以从事电机机械专业的学徒工为例,学徒期第一年的工资标准为7澳元/小时,通过四年学徒期后工资标准可以达到14.8澳元/小时)。

4.由此联想到的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政府、社会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技术工人(技能人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后金融危机时期落实产(行)业振兴计划、区域经济带动战略等的重要意义。不使用篮领、白领的概念来区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避免人为设置身份界限,从政策环境、社会氛围等方面鼓励不同年龄段的国民选择职业教育,彻底扭转以往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技能人才是“不入流人才”的片面认识。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的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妥善处理教育和人社部门在职业教育工作中的分工和合作,加大“双证互通”、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互通、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互通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国家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尤其是对农民工培训投入力度,规范现有多部门参与农民工培训工作格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进一步扩大教育附加(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使用范围,并制定具体使用办法。要大力支持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放开教师职称评定等级限制,完善聘用办法等。要一步完善技工院校现有招生模式,放宽招生渠道和相关限制。要进一步提高技能证书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大力推行凭证上岗制度。要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信息分析工作,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需求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权威性,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作的导向作用。要进一步明确各类培训机构尤其是公共培训机构(劳动就业训练中心)的改革发展方向。

三是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机构要积极进行创新改革,不断完善提高培训模式、质量和效率。要以学生就业和产(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方式、渠道等。要敏锐针对新兴行业、工种、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等进行调研论证,及时开发、完善相应的培训课程。要继续积极创造、总结、推行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等好的模式和经验做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学生就业率,满足产(企)业需求。

四是建立技工教育、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证书与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之间课程、学分互认制度,构建立体互通体系。将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招生列入高等学校招生计划。

五是加大对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制定对企业学徒制培训和接收技工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

六是技工院校要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注重收集行业发展趋势信息,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企业更为需要的技能人才。

5.对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建议

一是大力开发编写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材。

二是积极组织力量开发编写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材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材。积极开发编写适合农民工进城务工需要的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教材和建筑、制造、服装、家政、餐饮、酒店、保健等技能性培训教材。开发编写种植、养殖、畜牧、农产品加工、运输、储存、营销等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培训教材。

三是积极开发编写新兴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试验教材。新兴专业课程教材主要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新兴行业和专业领域的教材。教学改革实验教材是指在认真总结、吸取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材体系结构及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具有较大创新,并能较好地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观念的新型教材。鼓励开发编写实训教材和案例教材。

四是开发编写风景园林工程、模具设计与制造、护理、口腔工艺技术、中药制药与检验、旅游服务与管理、幼儿师范、艺术表演等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材及配套多媒体课件。

篇9

论文摘要:英文书法技能训练是高校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高校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在校的148名师范类一年级本科学生调查,发现学生英文书法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功底薄弱。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英文书法技能的培养。

一、引言

高校师范类英语专业以培养合格的中学英语教师,使学生具有从事中学教育管理和英语教学能力为其终极目标。作为一名合格的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思想、过硬的专业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能力素质,这是由教师的职责和劳动的特点所决定的,它不仅有助于提高传授知识的效率,更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智能,也有助于自己知识的更新,以适应中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这种能力素质是由多方面构成的,体现在教师职业技能方面主要是:英文书法、音乐美术基础与技能、教学技能、自修与教研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等。

英文书法是高校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英文书法技能训练也是高校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文书法是学生从事未来英语教学工作的必备技能之一,书写规范整洁与否、得体美观与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教研备课、听课笔记、命题考试、批改作业等方面工作的顺利进行。

学生英文书法技能的培养必须通过不断的重复练习来达到训练目的。就目前英文书法教学的情况看,有部分学生对学习书法的热情不高,书法学习低效,短期内难以达到训练要求。因此,提高学生对英文书法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效能,使之达到《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的相关训练要求,这是执教人员有待探讨的课题。

二、学生英文书写能力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英文书法在高校师范类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课学期为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为了了解、掌握一年级新生的英文书写水平,为本研究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我们对148名在校的一年级师范类本科学生进行了英文书写能力测试与书写体态观察,经汇总统计显示,英语专业有72. 9%的学生存在坐姿不正确的现象,一般为身体伏在桌上或伏在手臂上、头部歪斜或偏侧、眼睛斜视桌面、面部与纸面距离过近(大约只有20c。距离)、脚部不能平落地面等不正确的书写姿势;有64. 9%的学生握笔不正确,一般为握拳式(手指紧贴掌心,形同握拳,这样使笔只能伸而无法缩,影响书写的灵活性)、拇指勾笔式(拇指勾住笔杆,形成虎口紧夹笔杆之态,书写时显得僵硬,不自然)、屈指并行式(拇指第一节与食指第一、二节与笔差不多成平行状,虎口紧夹笔杆、笔杆成垂直状)、食指上移式(食指弯曲上移与拇指相并甚而移到拇指上方,这样便消弱了食指的控制作用)、双指夹笔式(用食指和中指第一节夹笔书写,无法使食指起控制作用)等不正确握笔方式;有83. 8%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笔划顺序不正确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大写字母:E, F, H, T, X, N, M,以及小写字母:f, i, j, t, x等字母的书写上;94. 6%的学生英文字母、语句、格式书写不规范,较集中表现在自然段落开头的字母空位数量、书写的角度、单词之间的间距、句子之间的间距、标点的占位、大写和小写字母的占位等问题上。同时,经过问卷及访谈,我们了解到,52.7%的学生认为规范的英文书写对目前学习影响不大或不十分大,对未来工作的影响持不确定态度;97.3%的学生人学之前没有学习和练习过粉笔板书,83. I%的学生不能够区分意大利、匀体、圆体的书写形式,89. 9%的学生没有在书写方面得到任课教师的专项指导和规范要求,并有27%的学生反映目前不正确的书写方式与任课教师的熏染有关。

三、英文书法技能的培养策略

英文书法教学与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艺术实践活动,学生需要在任课教师一定的书法原理与技巧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自助练习。

1.提高学生对英丈书法学习的重视程度,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趋

要使学生充分领悟今天学习英文书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今后的英语教学工作的需要。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无论在中学还是大学,也无论他是否意识到,实际上都是学生的书法示范教师,一位字写得好的教师,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他的学生、他的班级习字乃至学习风气。

当然,若要学生练就一手好字也绝非易事,要培养他们对此抱有浓厚的兴趣。任何兴趣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开始学生对英文书法学习没兴趣不要紧,可以逐渐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外辅导、批改每日作业等形式,培养学生书法学习的乐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般说来,书法学习的乐趣与学生所下的苦功及获得的进步成正比,练字越刻苦,获得的进步就越大,兴趣自然也就越浓。

2.为学生选择适当的范贴,及时纠正错误的书写姿势和不规范的书写

学生在练习书法时,有时会出现尽管练习很努力但仍感觉没有显著提高的情况,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练习者原有的书写习惯已经固化,且自己往往又找不出欠缺之处,很难一时改正,这时就应及时对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使之在练习中不断加以改进,使书法水平迅速提高。

另外,在书法练习中,一定要为学生选择完整规范的英文书法字帖以及所要练习的书写体,并加以认真讲授与指导。授课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认真学习便是临帖,先追求形似,再追求神似。一字一字地练习,一笔一笔地琢磨;没有看准,没有把握则不动笔;第一遍写完了,一定要认真与字帖对照,找出错误,想出改正方案,有了把握再写第二遍。要求学生在练字时不用求练习次数多少,可以将练习过的字放一放,过几天之后再回过头来写,这样的练习效果会更好。 转贴于 3.为学生提供专门的练习场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以致用

在课堂书法讲授的同时,我们应为学生提供专门的练习时间和场地,可利用自习室进行钢笔书写练习,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每日书法作业。也可以利用便携式“小黑板”进行粉笔板书练习,要求做到每天练习半小时。

培养学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学习作风,使其懂得学习书法就像我们平时吃饭一样,不可能一口就吃饱,而应细嚼慢咽,在一笔一划中逐渐掌握要领,进而达到成竹在胸、运用自如的地步。同时,在学习中,我们在思想上一定要明确,学习就是学习别人,而不是学自己,不要忙于写出自己风格,学别人学多了,自己的风格也就凸现出来了,那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

学习书法更需要有恒心。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指刻苦用功而言,有了一个长时期的刻苦临帖之后,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相反,三分钟的热度,一日曝,十日寒,是不会有长进的。

要求学生学习书法时还要做到专心致志。这里的专心致志有两层意思:一是临帖时要集中精力,不走神,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察之者精,拙之者似”;二是选帖时要专一。常常见到有的同学在临帖阶段,“上午临柳,下午写欧”。“昨日喜欢圆休.今天又醉心匀体”。这样朝三暮四,兴趣多变,每种字体都临过,可最终什么也学不到。

在课堂书法讲授的同时,应指导学生要把学到的写法随时用到实践中去。我们每天的临习时间毕竟有限,新的书写法则抵挡不住旧的书写习惯的排斥,只有学一个用一个,把运用也当作练习,将所学的书法知识和技能有意识地运用于日常书写的一切场合,只要一动笔就按规范来写,养成新的书写习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旧的书写习惯复活,以便尽快地掌握新的书写技能。

4.组织英文书法比赛,以比赛促学习

在每个书法学习阶段,应在班内或年级组织阶段性英文书法比赛和书法作品展示,可以以学习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预赛或初评,评选出较具代表性的选手或作品进行决赛。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而且更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切磋技法,取井补短,共同提高,从而达到以比赛促学习的目的。

5.带领学生到重点中学进行观摩,将书法技能与中学教学实践相街接

经过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练习,学生的书法技能和书法理论均有所增强,这时我们应及时带领学生到重点中学进行观摩,学习优秀骨干教师的备课笔记、教研记录、板书技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将在校所学英文书法理论和技法知识与中学的英语教学实践衔接起来,以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具备的英文书法技能,为其日后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做好准备。

篇10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把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摆到了重要位置,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状况和加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调整布局,深化改革,优化管理,注重成效,取得了明显进展。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有计划地进行学校布局调整,高标准、高水平新建、扩建、改建了部分学校,显著改善了办学条件。在重视外延建设的同时,注重提升内涵水平,认真抓好师德建设、人才培养、人事改革三项重点,以理论学习和法制教育、师德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了教师队伍管理。

(一)管理从不规范走向逐步规范。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为教师管理提供了全面而可靠的法律依据。此外,与这些法律法规配套的其他一系列有关教师队伍管理与建设的文件,则为教师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操作办法。因此不管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对教师管理的盲目性行为大大减少,提高了其整体管理的科学性。

(二)管理增强了教师队伍的活力。教师聘任制的逐步推行、教师结构工资制的试行,教师聘任制与结构工资制相结合管理模式的探索,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与事业心、激进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也带来了学校工作的生机。

(三)管理使队伍建设取得了成绩。一是教师队伍总量稳中有增,基本满足需求。二是学校内部管理基本形成了由教师聘任制度、岗位负责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绩效激励制度等构成的管理体系。三是教师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四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有所提高。

二、面临教师队伍管理的问题

我县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取得较好成绩,但是与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的奋斗目标、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相比还存在差距。

(一)少数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师德师风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少数教师的师德师风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之处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个别学校领导干部和少数教师滋生了、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与不注教学质量、忙于有偿家教的的现象。一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上班时间从事商品经营活动。还有少数教师不尊重学生,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少数教师师德失范,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

(二)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教师队伍城乡分布、学段与学科结构不尽合理,教师分配、调配不尽合理,教师编制的结构性问题突出。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实施,初、高中教师按学科紧缺的矛盾突出且缺少学科带人头,普遍存在编制虽够却按科分配教师不足、胜任教学教师不足,出现有富余人员或是不称职人员的现象,并且学校的富余人员和不称职人员分流困难,一旦遇到教师病、产假或脱产进修等情况,任课教师就“断档”,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人员能进能出的机制尚未形成。由于结构性缺编,加上升学率压力,部分教师超负荷工作。

(三)师训经费不到位,影响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财政安排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经费不足甚至未能落实,使学校只能以校本培训为主。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紧张,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极少。培训的不足、继续教育的欠缺,导致现有师资队伍的质量与未来教育的不适应、现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呆板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适应、现行教研方式的陈旧与指导教师教学的不适应,从而出现了“身在课改中,处在理念下,留在陈旧里”的普遍现象。

(四)教学成本投入偏低,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经费来源只有学生的学杂费,既要按规定保证硬件投入,又要按需要满足教育教学,入不敷出,难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由于市县间、县乡间教师收入、福利待遇差别较大和高中、初中教师的层层由下向上的选拔,造成了县内优秀骨干教师因外调和改行向外流失,因选拔和调动的的内部流失,且特级、高级教师数量不足、年龄偏大,在培养指导中青年教师方面,发挥作用不够,学校骨干教师队伍难以稳定、难以形成且新老交替面临形势严峻,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五)学校班子建设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学校班子老化,班子凝聚力、影响力较弱,班子成员运用现代学校管理理念与遵循现代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缺陷难以适应管理需要;二是少数学校用人随意,不能真正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任人机制,造成班子傭肿、人浮于事,甚至导致骨干教师流失;三是个别学校领导素质较低,拜金主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意识、不集众意主观臆断倾向存在,至使学校管理混乱与教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甚至逐渐落后。

三、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建议

优化教育结构,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在我县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活力,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我们建议:

(一)提高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水平

建议县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师德建设上要认真抓好教育、制度和管理三项建设,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教育观,增强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引导教师形成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书育人为核心精神品质;引导学校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机制,建立鼓励教师教有创新、学生学有发展的“评教体系”和“评学体系”。坚持实施师德建设长效管理,建立有效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对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应予批评教育乃至行政处分。同时,在教教师有偿教育问题是当前社会反响强烈的热点问题,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研究,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正确地加以引导,禁止从事以营利为目的有偿教育。

(二)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

建议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要有计划地运用各种形式,加强尊师重教的舆论宣传。广泛宣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我县教育教学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宣传教育战线上敬业奉献、为人师表的模范教师和先进事迹等等。力争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参与教育的良好氛围,使教师真正成为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三)保障培训经费,提高教师待遇

建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三位一体”,采取给一点、补一定、筹一点的办法,启动以提高全体教师素质为主的“提升工程”和以骨干教师培育为主的“名师工程”,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安排和组织教师培训,构筑和完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外出学习培训、教育部门集中培训、教研科研活动培训、立足岗位校本培训等方法,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刷新”、知识结构的拓展、能力结构的激活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重视教育的外延发展,对学校的硬件建设作必要投入,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和改善教师办公教学条件,让教师真正工作顺心、在校安心、教学尽心、生活舒心。政府按财政增长水平,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让教师的“身价”有增无减,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理顺管理体制,优化队伍结构

建议根据教师管理特点,广泛征求意见,建立健全一套符合教师队伍建设的编制、人事、劳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育主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吸纳各个学校与一线教师的建议意见,以形成健康的教师能进能入能分流的任用机制和管理机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完善教师分配、调配机制,坚持按学校实际情况核定学校编制,按学科、依专业配备初、高中教师,走教师队伍专业化的路子,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真正做到用有所专、教有所长,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