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新论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新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创新教育理念指导着高校教师教学手段的改革,同时也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发挥主动性。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相应的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预估,然后通过正确的方法开展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自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课后,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应学生的需要做一个有效的评估,然后选择最佳的方式,开展以后的教学。创新教育理念背景下,学生应该扮演主角,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与实践中来,虚心求教,不断完善自己,坚持努力学习和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只有教师和学生都明确了自身在创新教育理念下所扮演的角色,才能够明确给自己定位,并主动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二、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除了师生关系之外,还要形成朋友关系,只有这样,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才能够运用更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学习和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要加强交流和沟通,从交流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及时予以纠正,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学科教学效果。在开展教学时,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程安排方面更应该综合考虑时间的间歇性和学生知识储备的周期问题,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准备课堂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的基本目标。此外,还应该加强教学内容的自主性,给学生适当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自由、民主。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设置,制定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既可以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让课堂变得其乐融融,也可以充分达到师生交流的目的。
三、创新教育理念下教学改革的解决方法
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要重视高等教育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学改革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不断地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顺应当今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动态,并且将个性心理特性做具体分析,以此来作为因材施教的依据,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形式多样的、严格有效的教学评估体系,让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来,实施有效的监督与评估,真正的实现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问题;改革方向;对接;教学模式
一、当前高等师范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追随时代步伐。随着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高等师范教育也在跟进改革,但改革的力度和进程远没跟上节奏,很多教育工作者将中小学教育与高等教育分割开来,但对于师范教育来讲,是血肉相连的,必须有很高的相关性,中小学的教材已经更新了几轮,但师范教材还停留在原位,多年未变。
2.教材的编纂渠道不科学。师范教材的编纂主要来自教育研究机构,他们往往缺乏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所以编纂理论性强,但没经过实践检验,针对性不强,造成师范教育与中小学教学脱钩。
3.教学对象与现代教学不吻合。现代中小学教育更明确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主体,知识体系已经处于服务位置,但师范教材没有发生改变,教学的目标仍然以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素质为主,对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目标不明确。
二、高等师范教材适应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
鉴于以上问题,高等师范教材的改革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1.夯实教师技能,使素质教育更加全面。作为未来的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前提条件,所以,高等师范教材的根基仍然是提高师范生的基本技能,但对现代教育来说,专业的学科知识已经远远不够,因为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特点的综合素质,知识系统只是一部分。所以,教材的内容除了要与时俱进,更要添加项目。一方面,原有的教育、心理课程要保留根源,同时要增加内容,比如心理学,不仅仅从传统的心理健康出发,还要有专门的针对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加大网络教学技能培训的深度和广度,单纯的计算机教学远远不够,软件的初步开发和多媒体的娴熟应用是主要方向。
2.全方位与中小学接轨,同步素质教育。当前最大的问题是高等师范教材与中小学的接轨没有完成。一是专业知识落差较大,高等师范的知识水平高出一大截,但却远离实际的中小学知识系统,造成刚毕业的教师要从头开始,所学内容需要无限期搁置。二是对学生的管理几乎没有专业的教材。虽然有传统的教育管理,但十分老化,而且形式古板,根本不适应现代社会,而且全部处于理论状态,模拟管理部分处于空白。三是没有系统的实习教材,缺乏实战就等于纸上谈兵,这也是高等师范多年的顽疾,实习少,效果差都影响了师范生的上岗质量,其中缺乏一套系统的实习教材也是主要原因,开发诸如此类的教材迫在眉睫。
3.大力开发参与新的教学模式研究的教材。中小学素质教育提出以来,不断有新的教学模式推出,探究式学习、小组学习、讨论学习等新模式正处于摸索阶段,很多已经臻于完善,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高等师范教育似乎在这方面没有任何动作,更缺乏探索教学新模式的配套教材。因此,师范生参与探索这方面内容,学校也可有自己校本教材,对照地方特色,与地方中小学联合开发,因材施教,以顺利完成师范生对新教学模式的对接。
面对新形势的课程改革、教材体系的改革,高等师范院校的教材该改革需要保留优势,锐意进取,多措并举,与中小学教改和实际教育教学紧密对接,以完成师范院校的输送人才任务和远期的中小学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篇3
但是现行的高等数学教育并不尽人意。1)大多数学生主观上认为学习高等数学并没有多大用途,无非是多修几个学分,客观上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2)现行高等数学教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学多以教师为主导,“填鸭式”教学,教师往往按部就班地讲授教材,忽视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这样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高,有些对专业学习有用的知识未讲,也导致了专业教师的不满,加之高等数学的抽象性,使得高等数学的学习进入一种不良循环。所以高等数学的创新教势在必行。
1.高等数学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差别
创新教育,需要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的提出为这种全新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勾勒了一个希望的轮廓。传统高等数学的教育中存在大量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不相符的思想与行为,必须予以变革,在合理继承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配套的创新教育模式。高等数学的传统教育和创新教育在实践教学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
传统型的高等数学学习者与创新型的高等数学学习者在学习目标、动机、策略或方法等方面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倾向。传统型的倾向于记忆、理解固定的内容和知识;学习刻苦,意志坚定,完全听从教师的安排,以考试成绩为目标,使用模仿型的学习方法,熟悉教师的讲课和书本内容;按规定的时间做完规定的作业;尊重现有的成果,迷信权威,遵守纪律,创造力不足。创新型的学习者除书本以外,喜欢探究自己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并不一定以教师的授课内容或课程所限制,有时会对教师讲述持有异议;主动寻找一些课外读物,有批判精神,善于发现问题,拓展知识;不盲从,不迷信,有较强的创造力。
2.高等数学创新教育如何实施?
我国著名教育学顾明远教授认为,实施创新教育,第一,要有开放适宜的创新制度、环境和空间,关键是全社会的努力,不能光靠学校和老师;第二,从微观上讲,要给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宽松环境,要改变学校教育中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毛病,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第三,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变教师的权威、师道尊严、只是载体的形象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伙伴和帮助者的形象,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
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高等数学的创新教育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2.1 教育目标的侧重点的转移?
时代在变,教育目标也应随之改变。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勒登塔尔(Freudenthal)把数学教育目标归结为五个方面;掌握课程的整个体系,学会数学的实际应用,作为思维的训练,作为筛选的工具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从学习者角度看,数学是一种能拓展个人潜力和能力的符号技术,学习者不再满足于掌握专门的数学知识。高等数学教育目标的重点应从掌握课程体系转移到学会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上来,加强发散思维、直觉思维、辩证思维、横纵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而是应该发展数学思维,发展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和批判能力等。
2.2?教育内容的改进和选取?
1)内容选取的原则是广而浅,少而精、删繁就简。例如函数作为过渡性内容可略讲,只需重点介绍分段函数、复合函数等;导数与微分中重点介绍导数,微分则利用导数即微商这一关键点略讲。函数的单调性、凹凸性、极值和最值等内容、可以缩成求曲线的最值问题或画曲线图像,减少课时,而有关于方程的近似解,Γ—函数,最小二乘法等易被删掉的章节应详细介绍其中的思想方法,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2)教师应有意识地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例,尽可能多地将高等数学与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军事学等领域联系起来,展现高等数学的巨大魅力。例如引出导数概念时可根据专业的不同介绍不同的例子。又如对实际问题如何建立微分方程模型是比较难的,在介绍微分方程时可以举抵押货款买房问题、人口增长等例子,进一步介绍Logistic模型,说明该模型的广泛应用性,如传染病的传播、新产品的推广等,说明看起来完全不同的实际问题可能服从同样的数学规律。这些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巨大应用,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对课程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方法加以阐述,如类比、演绎、递推、构造、换元、化归、建模等方法,对深化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就拿建模来说,一切数学概念和知识都是从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模型中抽象出来的,利用建模思想进行教学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重要手段。许多看似不同的问题,其数学模型却是相同的。贯彻数学建模思想,是将问题解决思想贯彻到每个环节,而不只是用作某些部分的引入手段。
2.3 创新教育方法?
针对目前高等数学教学的问题状况,笔者认为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应逐步由教师讲授为主过渡到学习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重视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活动获得体验,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提出了以“创造”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及有关的学习内容。它采取开放式教学,主要由学生自主设计自行修习,时间安排上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和探索性。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起组织、指导作用。这样的教学活动与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不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颇为有利。
2.4 教育手段的信息技术化?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数学教学上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可以创设和展示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是告知学生“这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辨别,理解它有什么特点,探索其原因,发现数学中各变量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2)利用超链接技术,可以构造教学信内容结构。这种结构更符合人类联想方式的特点,使学习内容走向形式多样化、思维立体化、交叉化和综合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训练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创新思维。3)利用虚拟现实手段,构建模拟学习环境。由多媒体计算机生成的交互式人工世界。在这个人工世界中学习的人,不仅能获得强烈的感知,而且能动手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通过学生交互操作,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观察不同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4)利用网络传输技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合作学习。比如利用网络,通过资源共享,使用全体学生共同观察一个典型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调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见解,评价学习伙伴的学习结果。
参考文献:
[1]张景昌.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9(2):23-24.
篇4
关键词: 高等院校 教育管理 必要性 对策措施
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是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是以为时展输送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市场经济的繁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也就面临一系列新的环境和新的要求,对此不仅需要在教学组织和设计上进行创新,同时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进行积极探索。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的任务和形势下,研究高校如何深化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如何构建教育管理新模式,如何继续发挥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在当前教育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急需加强改革和创新,但以往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已经不能够满足时展的需求。随着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呈现新的特点和态势,我们也需要转变以往的管理模式。新时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更加强调了不同资源之间的整合与优化,通过“联合、共建、合并、调整”、“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等管理措施实现对高校办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优化配置。当然,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自主办学能力也在日益加强,高校需要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这样就需要进行教学管理上的创新,积极主动地通过实施科学规划、自主管理、内涵发展等发展手段,在竞争中取得相对优势。
与此同时,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是适应教育管理发展新形势的需要。一般来说,高等教育的管理有其自身特点,其中在管理的目标及管理的要素上都有其相应的独特性,加强教育管理等额创新也是教育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对于学校来说,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管理模式统筹管理,而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创新和探索,将学术管理、人事管理、教学管理等工作都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同时形成有机的管理系统。教育管理方面所有的这些发展变化,必然影响和主导高校的管理的变革,必然迫切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化,形成崭新的校内教育管理新范式。
二、当前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对策
当前社会发展新趋势下,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也面临新环境,加强教育的改革,实现多元化的教育管理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针对这一问题,各级高等院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出发,不断进行探索,进而构建更加科学和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
1.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在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导下进行教育管理。在当前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数量,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优化教育,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对此要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树立高等院校科学发展观。要按照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使学校内部各种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用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思想武装教职工。与此同时要进行高校教育管理目标的定位,进行教育管理等额规划,其中各个高校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确立本校贴合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功能、办学特色和服务面向等。这样一来也使得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找到了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当然,在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教育管理还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培养质量与学校所定目标的符合程度。要围绕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后勤管理等各个管理层面进行创新。
2.优化教育管理系统,实现多元化的管理。在高等院校进行教育管理创新的时候,进行管理系统的革新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高校管理决策层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将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一般来说,教育管理通常方法主要有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以及三种方法相结合,此外,还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当前的教育管理看,高等院校教育要更在加重视全面质量管理、坚持项目管理等办法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战略管理,加强战略决策、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和战略评价四个方面工作。高校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同时采取更加灵活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打破以往的陈规。同时将管理创新的目标落实到各个部门、个人后,要充分相信学校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这样才有利于高校教育管理效能与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戚业国,王徐波.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30年[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8(2):5-11.
篇5
2、新型城镇化下形成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形成与历史、地域有关。当年的农民工老辈随着城镇化的进城和工作经历,有许多已经蜕变成城里人,他们的子女也相应地成了城里人。当他们衣着光鲜地返回农村时即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榜样。较之老辈,新生代农民工的榜样力量鲜活,他们更渴求早日摆脱贫困成为城里人。江浙一带,本地的农民工较山东、河北少,而四川一带本地农民工则很多。
3、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想其实并不遥远。随着我国每年0.6%的城镇化步伐,他们不久将成为城市的主人。但是,想成为城市的主人必须要有生存的手段,他们的要求,就是为了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提供的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能让他们在此有生存发展的能力。现在,社会有些现实是残酷的,许多大企业对大学生的关注度很低,相反对技能型人才却很是青睐。为此,职业教育和培训也就成为新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来说,这无疑更加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4、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背景,使职业教育内容因人而异。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高一些,但是仍以初中左右的文化程度为主,职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考虑到广大新生代农民工的接受能力,对于他们的职业教育,应以技术型和操作型为主,而不要过多涉及太复杂的理论知识,教学形式要直观、浅显;同时,职业教育培训者还必须提前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生活以及心理,针对他们的现实需求,辅以操作技术、安全、文化、社会、法律、心理等方面的现实教育。
5、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结构,有针对性地调整职业教育内容。通过与政府、企业的多方联动,综合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协调力量。政府和培训机构都要深入实际,及时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和市场的需求,使职业教育内容与各大企业、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直接挂钩,实现以需求定培训,以输出带培训,把培训教育工作做到市场需求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结合点上,学以致用,为企业培养有技能、有理想、能留得住的新型人才,需要的人才是巨大的,因材性培养,毕业即能上岗。
篇6
【摘要】文章针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从学生、教材、教师三个方面找出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出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要让学生认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使他们在学习上从被动转向主动;教材内容与学生的专业挂钩,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朝着“双师型”教师的方向发展,以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为高职教育教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01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职教学会2015年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教育对企来岗位要求的适应性研究”(课题编号:2015050)的成果。
一、堪忧的教学现状
1.学生的问题。
(1)基础不牢:高职学生虽然经过了高中阶段的学习,也参加了高考,但是基础不牢。具体表现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肤浅和对公式的运用普遍停留在原有公式的具体形式上;数学基本计算能力普遍较低,甚至于连基本的四则运算都没有掌握;思维方式的灵活性不足、思维上近乎无跨度,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很低;不少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不完整的、混乱的和孤立的。学生在数学上的“欠账”太多,有的问题甚至是因小学的数学基础没打好而引起的。学生从心理上就拉开了与数学的距离,产生了抵触情绪。《高等数学》中虽然有些课与初等数学没有多大的关联,教师认为他们应该能听懂的,但效果还是很差。长期的恶性循环导致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日益剧增,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学习目的不明、态度不端: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为混一张文凭而混日子;有的因为初高中阶段所受到的挫折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不迎头赶上,“上课一条虫,下课一条龙”,“身在曹营心在汉”;不知道自己的身份是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干啥,甚至于经常旷课、迟到或早退、不做作业;有的学生厌学现象严重,不善于自我约束,大量的课余时间用来上网聊天、玩游戏;他们乐于参加各种社会或社团活动,为了参加这些活动;他们愿意接受那些新潮、时尚的知识,对逻辑思维强、较抽象的高等数学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学习。
(3)数学无用论:许多人以为,高等数学没有什么用。这一想法的由来是对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认识不清。高等数学课程开设于大学一年级,一些学生还不知数学的基础性,还不知后续专业课与数学的关系,以为自己学了十几年数学都没用,片面地认为高等数学没有什么用处。在这上面花时间费心思,还不如把时间用在专业课上。这样就导致了数学没学好,要用数学的专业也学不好。
2.教材问题。教材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学内容不能单纯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出发,而要根据各专业后续课程的需求,增减知识模块,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体系。然而,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正日益深入,作为高等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数学教材,其改革速度却远远滞后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如很多教材不规范、质量参差不齐、内容陈旧、没有针对性等,以至于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数学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人才质量,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教师问题。
(1)教学方法陈旧:很多老师还是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置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于不顾,只顾自己“唱独角戏”,不管学生是否听得懂,听懂没。他们很少和学生交流,也不敢和学生交流。
(2)对其它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了解不够:一些教师在自己的专业上可谓是精通的,但对其它专业了解甚少,对于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缺乏经验。不知学生在专业上所需的数学知识,因而讲授数学时无法以“必需、够用”这一原则为标准,依然被教材的内容牵着走,就数学而讲数学,导致了数学与专业脱钩,学生当然难有兴趣。
二、改革与创新
目前的这些状况也给所有从事数学教学的同人敲了一次警钟,数学教学已经到了必须改革和创新的时候了。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对于学生基础差的问题,可以考虑过渡性教材(内容)的增设:现行的高等数学教材,在第一章基本都是对初等数学的复习回顾,但与高等数学教材几乎没什么两样。原来高校学生的基础与现在高职学生的基础发生了很大改变,因此,沿用老的教材安排是不合时宜的。能不能用一种“过渡性”的教材,或者在第一章增设初等数学的复习内容,以弥补和提高学生的高中数学知识?当然有人会认为学时的问题,的确这是一个问题,但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只为进度而不顾学生是否听得懂,那上这门课还有意义吗?
2.对于学生学习目的不明、态度不端的问题,应加大对学生的心理干预,进行心理辅导。学生大多在初高中都经历过很多挫败,自信心不足: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因此,高职院校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可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知识,探究数学家成材之路,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世界数学史上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数学家刻苦求实、坚持真理、不怕挫折和勇于创新的高尚品德和深邃智慧,以及严谨得法的治学方法,值得广大学子学习。
3.对于数学无用论的问题,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从而一方面为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拥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及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改革,学生会认识到数学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目前在高职中所开设的数学课,其内容和纯数学基本相同,仍然是变量数学,但在高职中需要解决的是工程与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是应用性问题,而不再是纯数学理论。例如,同样是讲述“函数”,高职中更应强调的是如何建立现实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函数方面的数学模型,而不再是纯粹强调定义域和对应法则问题。但即便是高职中的高等数学也不是应用数学,它要求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其实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的特殊地位,它能使学生学会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思考问题,拓展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处理某些实际问题能力。
4.对于教材的问题,教材内容的改革,应努力吸收当前国际《高等数学》和《应用数学》教学改革成果,按照我国教学的基本要求,适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适应分层次教学需求,突出重点、详略得当、通俗易懂、便于自学。应根据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按照高校不同专业数学课程的教学要求,以“数学素质是数学教学的灵魂”为指导思想,突出高等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注重内容的整体优化:可通过与专业课老师的交流,了解不同专业对数学的需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淡化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然后对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将高等数学的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基础模块、专用模块和任选模块,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专业的要求。基础模块包括一元函数微积分,适用于各个专业,在第一学期讲授;专用模块包括常微分方程、无穷级数、积分变换、线性代数初步、图论基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步等,根据专业进行选择,在第二学期讲授;任选模块包括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根据不同专业及不同学生的要求,在选修课及知识讲座中讲授。这样使教学更具针对性,突出高等数学基础性、应用性、工具性的特点。
5.对于教师的问题。
一方面,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前提是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与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课堂练习、启发式提问、讨论、介绍有关学科的科研动态或实际应用等多种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参加教学,旨在实现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恰当的提问和讨论,有意识地诱导学生进行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使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另一方面,应用型高职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创新,要从高等数学任课教师的改革入手,首先,要求承担某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师到相应的专业教研室进行调研,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市场定位、就业去向、专业特色、知识构成、高等数学知识的需求等内容,改革自己的教学思想与观念,然后与专业教研室的老师一起准备该专业的高等数学的教学大纲。在教学上结合专业实例进行教学,通过问题对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学了有什么用,用在什么地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有一些专业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到大量的高等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担任高等数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高等数学的教材,把今后要支撑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容讲深、讲透,而关系不大的内容,在不影响课程的连续性的情况下则可以删去不讲,充分体现基础课程以够用为度的原则。
总之,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要让学生切实认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从“要我学”这种被动学习状态转变到“我要学”的积极主动学习状态之中;教材内容与学生的专业挂钩,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要与时俱进,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精通本专业的同时,努力朝着“双师型”教师的方向发展,以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为高职教育教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桂华.问题式教学方法及实践[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2]穆伟明.试论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6).
篇7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意义 问题 策略
大学是为社会输出人才的摇篮,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高职院校只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培养出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1 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1.1 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
如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而相对稳定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这些不同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冲突,不同价值观的差异,对我国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加入世贸成就了国人百年的梦想,跻身于世界经济大潮当中,大学生们也从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的社会,受西方拜金主义的影响,价值观念急剧转变:个性观念突出而集体意识淡化,时代感强而责任意识缺乏。思想道德心态逆转,重实惠、求实用,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理想追求淡化。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淡化社会责任感和良知。有些大学生甚至崇拜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
1.2 高校人才结构多样化
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上大学交费、毕业双向选择)以来,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教育”阶段,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然而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手段不能与时俱进,从而出现了人才质量滑坡、管理松懈、学生经济压力增大等问题;同时人才的骤增也使大学生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和就业的困难,这必然会引起学生思想上的波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全局。
1.3 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闯入千家万户,走进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他们在校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与网络息息相关。网络信息的多元性与不确定性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思想、行为选择上无所适从。网络的出现,使各类文化的表达有着更广泛的载体,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曾经有过的震撼力与感召力。信息来源复杂迷惑甚至改变了大学生价值取向,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由于大学生鉴别是非能力和从善弃恶的选择能力较弱,部分大学生自主判断与选择的难度增加,他们极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其中丧失目标、动摇信念、迷失方向的例子不胜枚举,有的甚至酿成悲剧。
1.4 社会和家庭的共同作用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转型的亲历者、改革开放压力的承受者、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百姓生活整体实现小康,加之这一代独生子女居多,孩子一出生就便处于“4+2”(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包围圈中,备受宠爱。从小娇生惯养家庭教育缺失形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他们生活中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盲目攀比现象司空见惯;他们亲情冷淡,“孝道”严重缺失,丢失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己却全然不知。
2 创新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心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有针对性、实效性,才有吸引力、感染力,才能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2.1 心理干预指导
俗话说得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若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预期效果,必须结合每位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采用恰当的心理干预的策略,有针(下转第51页)(上接第40页)对性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收到事预期效果。心理干预指导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体。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需要给予适时的帮助,尤其要重视对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想政治素质下降、社会道德品质缺失等问题进行早期预防,及时疏导,防微杜渐。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交给他们打开心结的钥匙,使学生真正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从而实现自立自助的干预目的。
2.2 发挥传统道德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出现诚信危机(“拖欠贷款”、“简历注水”、“考试抄袭”、 “”替考、“脚踩两只船”)、良知缺乏、“孝道”缺失、情感荒漠化等思想政治问题不可小觑。这些与传统道德是相悖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提倡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未来人才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中,大力弘扬中国传统道德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有利于在将来献身祖国建设的日子里,用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人格感召身边的每一个公民,在保持发展原有的民族精神中的精髓的同时,提升民族整体的素质,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得以延续、发展。
2.3 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为加强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期间,学校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心理品质,培养良好的职业心态,拓展可持续就业的能力。如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身心从中得到良好的锻炼。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座谈,跟踪辅导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给予肯定或矫正。活动结束,鼓励学生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的教育抒于笔端,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2.4 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牢固树立“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念,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及服务于社会的意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用人单位在遴选人才时,不仅考虑大学生的学业水平,而且还关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自主创新、团队精神、克服困难、吃苦耐劳等内在心理品质。这些优秀的品质决定着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价值的发展。
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 质量管理体系 IS09000 教育质量 过程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90-01
IS09000族标准是发达国家的质量管理经验的总结,最大的特点是流程管理和持续改进。
本标准适用于质量管理教育的有效途径,以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从实施IS09000标准的小型学院,同时,也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研究IS09000族标准。
1 构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紧迫性
1996年,中国已经成功在北京举行的“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证”的国际研讨会的主题。此后,高等教育的质量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招生快速扩张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高校不能满足传统的管理模式,背后可怜管理水平的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和一些教师,学校的整体办学使命和缺乏了解它的使命,等等。因此,当务之急是西方大学在中国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并引进推广的共同点。
2 构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可行性
IS09000质量管理,因为丰富的现代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依据的多所高校建立自己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及其意义的制度。
2.1 “学生的担忧,”教育服务的理念
在原则上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首先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组织依赖客户,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对于学校,客户是指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当然,学校主要是学生,要以学生为焦点,根据学生学习,并努力为他们服务。
2.2 教育质量流程管理概念
过程是在研究质量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使用资源和管理”变换输入转化为输出,可以视为一个过程。典型地,从一个过程的输出直接形成输入到下一个过程。“和”的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得到想要的结果管理,因此提出了“鼓励采用过程方法管理组织”。
2.3 教师基础观教育相互依存的质量
管理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每一个大学院系,各部门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所以IS09000标准要求所有家庭成员参与质量管理,学校的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环节,直到每个人。从大学的主要功能分析,教师应该毫无疑问是高等教育相互依存的品质的一个重要力量。
3 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组件
3.1 系统概念
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是基础,教学质量管理。首先,总的国家教育政策的目标,制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二,要检查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培养目标:第三,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为指导,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质量控制的全员,全程,全要素的实施。
3.2 组织系统
组织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主要由学校领导,学院院长,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组(A组),教师和学生。哪个学校领导通过讲座,接待日,邮件等方式,监控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监控教务中心执行戏剧组织,协调,分析反馈和教学中的作用的各个方面的总体安排和监控各教学单位实施:指导专家负责深入了解课堂教学和其他领域的情况,要进行专项检查,指导教学。
3.3 系统的方法
方法包括流程管理系统的法律,项目管理方法和目标管理法。流程管理法主要是指教学管理形成的素质的各个方面,如在录取过程管理,过程管理和考试等方面的组成部分:项目管理法主要是指每个具体工作的管理,如各类比赛,特别评估;MBO主要是指一种方式来达到理想的控制目标和管理,可分为官僚管理,项目管理,矩阵式管理。
4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施工意义
构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但学校的管理,纠正了一定的缺点提高办学水平,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功能:
4.1 调节的教育过程中,要避免随意性
企业管理过程通常能够管理经验,科学和文化管理三个阶段,包括科学管理强调规范化,制度化,制度化,具体表现为:部门职能,职责,奖惩办法,如运行程序都有相应的规范。通过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发展,并通过以了解学校的运作状况评估了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教育在正常工作状态的整个过程,所以它可以理顺职责范围和权威的大学单位和部门,规范管理,各级,确定工作应遵守的程序,使各部门,岗位和人员类别的规则遵循,以避免一些教师在某些方面武断,并最终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为一体。
4.2 有利于保持教师的稳定性
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推进人才激励“质量第一”的理念,强调“对影响产品质量应是能够胜任。”,而学校应“工作,确保受灾人员的产品质量具备必要的能力。”,它可以促进学校的教育人员相关知识培训,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等创新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其业务能力:这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深化学校认同,从而稳定士气在不断变化的环境。
4.3 所学校能提高竞争力,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ISO0000系列重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他说:“最好的”只是一个暂时的标志,“更好”是永恒的追求,而学校应该是主要的目的是使认证教育教学的学校各方面对更高的目标迈进。因此,着眼于过程性评价IS09000整个系统连接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它有利于改善和下班后的完美。通过家庭IS09000认证标准往往意味着教育机构管理,按照国际标准,它的内部运作有非常规范,学生必须有一个初步的,这对于所有的考生和家长,应考虑提供能力保证,确保学生通过正常的学习周期应该只成为一个合格的有用。
参考文献
[1] 孔一枚.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国际比较[J].金融经济,2008(11).
[2] 王慧,易自立,李孟辉.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构建高笑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
篇9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处于龙头地位,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家庭个人都对高等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然而,我国高等教育由于体制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教育投入不足,偿债能力有限以及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本文通过综述相关领域的学者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融资体制不断完善的创新路径,力求从理论上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融资困难的问题。
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处于龙头地位,它关系着社会和个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教育经费的支持,教育经费的供给状况决定了高校办学条件的档次,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多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值始终徘徊在2%~3%左右。高校负债巨大,资金短缺严重。因此,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寻找高等教育新的资金来源渠道便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融资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1.高校投入不足
经费投入不足,是发展高校的世界性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一直在增加,但高等教育占财政教育经费的比例却在递减。政府通过默许、鼓励、强制以及补助的方式促使高校向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固然减轻了当期财政支出的压力,但不过是推延了财政支付的时间。基于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公办性质,一旦高校无力还贷,这部分债务势必成为政府的隐性负债,政府最终要为高校的不良贷款买单。
2.金融机构贷款政策不符合高校发展规律
高校具有培养人和使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双重属性,其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教育投资形成良性资产和教育事业投资收益期长等方面。高校作为非盈利机构,虽然有稳定的现金流,短期内却不能形成大量盈余,需要长期积累资金。这就要求高校的发展需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尤其是长期教育投资。但是受我国金融政策和体制的限制,各高等学校很难获得长期项目贷款,高校负债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短期负债多、长期负债少,高校财务压力沉重。
3.偿债能力有限
高等教育产品是高校培养的社会劳动力,即使在国外也很少实行成本服务或将培养的人才公开出售,只是依靠学生的学费来补偿成本。我国高校现阶段收取的学费约占培养成本的四分之一,但提高收费标准涉及到国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涉及到社会的稳定与教育的公平性,已经受到公众质疑,期望通过收取学费归还贷款的想法脱离了基本国情,无法满足高校偿还巨额贷款的资金需求。
二、美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的经验借鉴
美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主要由政府投资、个人投资、捐赠基金收入及私人捐赠、学校自筹收入等几个方面构成。考察美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的形成和特点,对于改变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单一现状具有重要的启示。
1.政府投资居于主导地位
虽然美国是一个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但是美国政府也认识到,如果完全听任市场供求来左右高等教育的发展,则可能危及国家利益。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和创新,美国联邦政府终于确立了以立法拨款、科研拨款和设立奖、贷学金干预高等教育的途径。联邦政府通过法令或合同的形式明确规定拨款的用途以及获得拨款的条件,从而保证实现干预目标。虽然政府投资所占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美国政府投资高等学校绝对金额呈逐步增长态势。
2.个人投资呈递增趋势
高等教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公共产品,而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个人投资于高等教育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故美国高校普遍采取收费制度,学费及杂费收入构成高等教育投资的第二项重要的资金来源。美国高等学校个人投资比例占整个投资比重的20%左右,公立高校个人投资比例均超过20%,并且个人投资比例呈递增势态。
3.社会捐赠是重要来源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极为重要的经费来源便是私人或团体的教育捐赠。在殖民地时期,约翰•哈佛捐资兴办了哈佛学院即是典型的事例。个人成功以后,回报社会的途径之一就是从事慈善事业,包括资助高等教育。因此,美国人有从事私人慈善事业的社会风气,税收政策对慈善事业的鼓励推动了捐赠行为。社会捐赠已经成为美国高等教育资金的一项重要来源。
三、我国高等教育融资的路径创新
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由于市场经济国家的准公共产品一般采用公共提供与市场提供相结合的方式,因此高等教育经费的供给应该依照市场规律来实现。据此,可以从以下方面创新我国高等教育的投融资体制:
1.提高拨款比例,改革拨款体制
政府在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就提高拨款比例而言:一是继续贯彻“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方案,二是政府承诺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三是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60%由政府拨款承担。就改革拨款体制而言:一是成立国家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二是按照每年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分地区核定拨款标准;三是实行中央、省、市三级财政负担机制。
2.发行教育债券
债券融资是指学校按照法定程序发行债券并承诺于指定日期还本付息的一种筹资方式。首先,债券融资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控制。因为一般情况下,债券的持有人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利而无参与管理的权利。其次,债券的利息是从公司税前利润中支付的,具有税盾效应,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政府应鼓励高校发行教育债券,解决高校在发展中的经费紧张问题。
3.试行股票融资
高等教育可按教育有限公司和教育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形式进行股份制探索。通过教育有限公司和教育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发行股票进行融资。综观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程以及我国教育市场的发展现状,走教育集团化之路并公开发行股票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高校也可以尝试注册成立一项基金,然后选定特定的看涨项目作为融资项目到资本市场募集基金,并参与证券一级市场的申购和配售。
4.成立教育银行
我国在1994相继成立三大政策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我国建立政策性银行的目的是:实现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离,以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身兼二任的问题,并为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构建奠定良好的框架。成立教育银行可以集中现有高等教育机构的资金,以现有高校的数量与资金规模完全可以实现良性运作。
5.吸纳社会捐赠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但目前我国高校社会捐赠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少数高校设立了董事会、校友会、基金会,但接受社会捐赠面窄量少。社会捐赠尤其是校友捐赠已成为促进西方各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富裕,国民素质提高,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我国高校的社会捐赠必将成为教育经费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切实做好社会捐赠工作。
参考文献:
[1] 孔喜梅.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现状及解决途径[J].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
[2] 马元兴.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的创新[J].江苏高教,2008,(6).
篇10
关键词 学习型社会 高等职业教育 信息化 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40年来学习已经成为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方式,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为全社会成员所认同。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快速更新,在教育网络信息化的推动下,许多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正逐步确立,这些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为院校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而社会发展的不平等已成为重大的挑战,科技知识的创新与积累,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并产生新的思想、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这是推动知识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原因之一,人们一次性学习的知识不能满足工作和发展的需要。
1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与目标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来两个体系:一个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另一个是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总的目标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实现这个目标要用现代教育体系来支撑,要求人人都要学习,人人都乐学习,人人都会学习,人人都有能力学习。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的学习体系,覆盖全社会的学习体系,形成保证和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创造学习的条件。一方面通过远程教育,提供各种教育的场所和机会,建立和架构一个使学习者能够终身受益于教育的体系,另一方面发挥远程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一生中能够持续地学习,以满足其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体现以人为本、教育关怀、教育品质的理念与宗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开展远程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学习氛围的营造。确立远程职业高等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推进现代远程职业高等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促进教育体系结构性的升级和发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逐步实现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建立强大的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库,提高职业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充分利用远程职业高等教育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为所有学习者服务,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转变“一次学习,终身受用”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的现代教育观念。利用远程职业高等教育先进的理论与理念来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使学习成为习惯,成为自觉的行动;利用远程职业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培养一批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新一代合格毕业生;利用远程职业高等教育建立网上图书馆、网络文化馆,形成一个纵横交错、极富吸引力的“学习场所”,提高其生活质量,享受美好人生;利用远程职业高等教育建立形式多样、层次灵活的终身教育体系,丰富业余、函授、职业技术培训,举办各种知识咨询、技术讲座,为求学者提供多层次、多类别、多渠道的终身学习的机会。
2远程高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与网络化
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信息与知识共享,建立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教育环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而远程职业高等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领域开发并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认识的过程。网络教学提供了统一、开放的教学内容,学习者不受职业等条件的限制可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网络教学带来的教学模式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的转变,学习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上网学习,学生异地注册,师生异地同步教学,不受学习时空的局限,真正实现“即时学习”。
远程职业高等教育的网络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虽与传统教育资源并存,信息资源地位与作用显著上升,对于实现院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远程职业高等教育网络信息化不仅大大拓展了院校教育资源的范围,而且将突破了对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时空限制,从而大大拓展院校教育的时间与空间。学习型社会应该是以Internet为核心的网络社会,网络化是学习型社会的技术基础,所以建设学习型社会必然要求加快信息网络化的建设,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要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从教育改革目标和社会的发展目标来看,网络的发展应该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服务。信息网络化是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前提,建设学习型社会必须加快职业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以教育信息化来带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基础物质技术。
建立一个网络化学习型社会,以网络教育为基础,发展网络教育技术,也是广播电视大学远程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要调整好教育体系,抓住学习型社会兴起的社会动因,抓好学习型社会的内在三个要素,即学习者从局限于学龄人口转变为全民学习;学习组织上从单一的学校系统转变为多样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制度上从学历文凭本位转变为能力发展本位。所以,建设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必然要构建一个网络化学习型社会,而“开放大学”的创立,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基础,即远程职业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基础。
3信息网络应用成效与展望
建立一个网络化学习型社会,以网络教育为基础,发展网络教育技术,也是远程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在新形势下转变办学观念,坚持教育以人为本、教学服务学生,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已成为生存的条件,今后的教育不再是一次性的学校教育,网络教学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最佳手段,并将有助于建立起一种满足终生学习要求的教育保障体系。随着科技的进步,学校的学习属于就业前的“职前教育”,就业后还需要不断进行“职后教育”。这是创新课程教学平台的积极举措,是普及高等教育和发展远程职业高等教育的崭新途径,就是要使“学习社会化、学习终身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网络化”。
2010年,无锡广播电视大学空中课堂栏目开播,探索新型办学模式,实现“看电视、上大学”的信息网络化教学;江南大学与湖滨教育共建校地“培、学、研”一体化的互利互惠基地,形成一个区域大教育的全新“网络教育”模式,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教育成果的转化和推广;2012年,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设立现代开放大学,创立了以现代远程职业高等教育为主要模式的“国家开放大学及北京和上海开放大学”,是体现了多样化学习模式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终身远程高等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建设开放大学,实现校园教育向社会教育延伸,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通过学分积累和转换等方式建立与普通高校有效对接的“立交桥”。建立这样一种严格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使就学者注册、学习、考试更加灵活方便,使质量标准和教育质量得以全面提高。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服务与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创建友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标志着构建学习型社会最佳起点和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教育变革与创新的很好例证。
参考文献
[1] 谈松华.建设学习型社会与教育信息化[J].中国远程教育,2003(19).
[2] 谈松华.网络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础[EB/OL]. http:///xuexi_shehui_5655/20070330/t20070330_2256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