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新论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新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创新教育理念指导着高校教师教学手段的改革,同时也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发挥主动性。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相应的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预估,然后通过正确的方法开展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自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课后,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应学生的需要做一个有效的评估,然后选择最佳的方式,开展以后的教学。创新教育理念背景下,学生应该扮演主角,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与实践中来,虚心求教,不断完善自己,坚持努力学习和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只有教师和学生都明确了自身在创新教育理念下所扮演的角色,才能够明确给自己定位,并主动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二、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除了师生关系之外,还要形成朋友关系,只有这样,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才能够运用更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学习和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要加强交流和沟通,从交流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及时予以纠正,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学科教学效果。在开展教学时,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程安排方面更应该综合考虑时间的间歇性和学生知识储备的周期问题,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准备课堂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的基本目标。此外,还应该加强教学内容的自主性,给学生适当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自由、民主。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设置,制定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既可以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让课堂变得其乐融融,也可以充分达到师生交流的目的。
三、创新教育理念下教学改革的解决方法
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要重视高等教育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学改革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不断地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顺应当今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动态,并且将个性心理特性做具体分析,以此来作为因材施教的依据,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形式多样的、严格有效的教学评估体系,让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来,实施有效的监督与评估,真正的实现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问题;改革方向;对接;教学模式
一、当前高等师范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追随时代步伐。随着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高等师范教育也在跟进改革,但改革的力度和进程远没跟上节奏,很多教育工作者将中小学教育与高等教育分割开来,但对于师范教育来讲,是血肉相连的,必须有很高的相关性,中小学的教材已经更新了几轮,但师范教材还停留在原位,多年未变。
2.教材的编纂渠道不科学。师范教材的编纂主要来自教育研究机构,他们往往缺乏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所以编纂理论性强,但没经过实践检验,针对性不强,造成师范教育与中小学教学脱钩。
3.教学对象与现代教学不吻合。现代中小学教育更明确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主体,知识体系已经处于服务位置,但师范教材没有发生改变,教学的目标仍然以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素质为主,对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目标不明确。
二、高等师范教材适应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
鉴于以上问题,高等师范教材的改革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1.夯实教师技能,使素质教育更加全面。作为未来的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前提条件,所以,高等师范教材的根基仍然是提高师范生的基本技能,但对现代教育来说,专业的学科知识已经远远不够,因为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特点的综合素质,知识系统只是一部分。所以,教材的内容除了要与时俱进,更要添加项目。一方面,原有的教育、心理课程要保留根源,同时要增加内容,比如心理学,不仅仅从传统的心理健康出发,还要有专门的针对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加大网络教学技能培训的深度和广度,单纯的计算机教学远远不够,软件的初步开发和多媒体的娴熟应用是主要方向。
2.全方位与中小学接轨,同步素质教育。当前最大的问题是高等师范教材与中小学的接轨没有完成。一是专业知识落差较大,高等师范的知识水平高出一大截,但却远离实际的中小学知识系统,造成刚毕业的教师要从头开始,所学内容需要无限期搁置。二是对学生的管理几乎没有专业的教材。虽然有传统的教育管理,但十分老化,而且形式古板,根本不适应现代社会,而且全部处于理论状态,模拟管理部分处于空白。三是没有系统的实习教材,缺乏实战就等于纸上谈兵,这也是高等师范多年的顽疾,实习少,效果差都影响了师范生的上岗质量,其中缺乏一套系统的实习教材也是主要原因,开发诸如此类的教材迫在眉睫。
3.大力开发参与新的教学模式研究的教材。中小学素质教育提出以来,不断有新的教学模式推出,探究式学习、小组学习、讨论学习等新模式正处于摸索阶段,很多已经臻于完善,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高等师范教育似乎在这方面没有任何动作,更缺乏探索教学新模式的配套教材。因此,师范生参与探索这方面内容,学校也可有自己校本教材,对照地方特色,与地方中小学联合开发,因材施教,以顺利完成师范生对新教学模式的对接。
面对新形势的课程改革、教材体系的改革,高等师范院校的教材该改革需要保留优势,锐意进取,多措并举,与中小学教改和实际教育教学紧密对接,以完成师范院校的输送人才任务和远期的中小学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篇3
但是现行的高等数学教育并不尽人意。1)大多数学生主观上认为学习高等数学并没有多大用途,无非是多修几个学分,客观上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2)现行高等数学教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学多以教师为主导,“填鸭式”教学,教师往往按部就班地讲授教材,忽视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这样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高,有些对专业学习有用的知识未讲,也导致了专业教师的不满,加之高等数学的抽象性,使得高等数学的学习进入一种不良循环。所以高等数学的创新教势在必行。
1.高等数学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差别
创新教育,需要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的提出为这种全新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勾勒了一个希望的轮廓。传统高等数学的教育中存在大量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不相符的思想与行为,必须予以变革,在合理继承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配套的创新教育模式。高等数学的传统教育和创新教育在实践教学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
传统型的高等数学学习者与创新型的高等数学学习者在学习目标、动机、策略或方法等方面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倾向。传统型的倾向于记忆、理解固定的内容和知识;学习刻苦,意志坚定,完全听从教师的安排,以考试成绩为目标,使用模仿型的学习方法,熟悉教师的讲课和书本内容;按规定的时间做完规定的作业;尊重现有的成果,迷信权威,遵守纪律,创造力不足。创新型的学习者除书本以外,喜欢探究自己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并不一定以教师的授课内容或课程所限制,有时会对教师讲述持有异议;主动寻找一些课外读物,有批判精神,善于发现问题,拓展知识;不盲从,不迷信,有较强的创造力。
2.高等数学创新教育如何实施?
我国著名教育学顾明远教授认为,实施创新教育,第一,要有开放适宜的创新制度、环境和空间,关键是全社会的努力,不能光靠学校和老师;第二,从微观上讲,要给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宽松环境,要改变学校教育中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毛病,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第三,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变教师的权威、师道尊严、只是载体的形象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伙伴和帮助者的形象,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
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高等数学的创新教育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2.1 教育目标的侧重点的转移?
时代在变,教育目标也应随之改变。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勒登塔尔(Freudenthal)把数学教育目标归结为五个方面;掌握课程的整个体系,学会数学的实际应用,作为思维的训练,作为筛选的工具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从学习者角度看,数学是一种能拓展个人潜力和能力的符号技术,学习者不再满足于掌握专门的数学知识。高等数学教育目标的重点应从掌握课程体系转移到学会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上来,加强发散思维、直觉思维、辩证思维、横纵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而是应该发展数学思维,发展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和批判能力等。
2.2?教育内容的改进和选取?
1)内容选取的原则是广而浅,少而精、删繁就简。例如函数作为过渡性内容可略讲,只需重点介绍分段函数、复合函数等;导数与微分中重点介绍导数,微分则利用导数即微商这一关键点略讲。函数的单调性、凹凸性、极值和最值等内容、可以缩成求曲线的最值问题或画曲线图像,减少课时,而有关于方程的近似解,Γ—函数,最小二乘法等易被删掉的章节应详细介绍其中的思想方法,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2)教师应有意识地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例,尽可能多地将高等数学与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军事学等领域联系起来,展现高等数学的巨大魅力。例如引出导数概念时可根据专业的不同介绍不同的例子。又如对实际问题如何建立微分方程模型是比较难的,在介绍微分方程时可以举抵押货款买房问题、人口增长等例子,进一步介绍Logistic模型,说明该模型的广泛应用性,如传染病的传播、新产品的推广等,说明看起来完全不同的实际问题可能服从同样的数学规律。这些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巨大应用,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对课程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方法加以阐述,如类比、演绎、递推、构造、换元、化归、建模等方法,对深化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就拿建模来说,一切数学概念和知识都是从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模型中抽象出来的,利用建模思想进行教学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重要手段。许多看似不同的问题,其数学模型却是相同的。贯彻数学建模思想,是将问题解决思想贯彻到每个环节,而不只是用作某些部分的引入手段。
2.3 创新教育方法?
针对目前高等数学教学的问题状况,笔者认为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应逐步由教师讲授为主过渡到学习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重视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活动获得体验,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提出了以“创造”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及有关的学习内容。它采取开放式教学,主要由学生自主设计自行修习,时间安排上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和探索性。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起组织、指导作用。这样的教学活动与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不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颇为有利。
2.4 教育手段的信息技术化?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数学教学上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可以创设和展示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是告知学生“这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辨别,理解它有什么特点,探索其原因,发现数学中各变量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2)利用超链接技术,可以构造教学信内容结构。这种结构更符合人类联想方式的特点,使学习内容走向形式多样化、思维立体化、交叉化和综合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训练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创新思维。3)利用虚拟现实手段,构建模拟学习环境。由多媒体计算机生成的交互式人工世界。在这个人工世界中学习的人,不仅能获得强烈的感知,而且能动手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通过学生交互操作,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观察不同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4)利用网络传输技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合作学习。比如利用网络,通过资源共享,使用全体学生共同观察一个典型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调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见解,评价学习伙伴的学习结果。
参考文献:
[1]张景昌.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9(2):23-24.
篇4
论文摘要: 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伦理困境,不断引起人们的反思。面对高等教育的伦理困境,我们经常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高等教育不能朝良性方向发展,反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境,这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者不断探讨并研究的问题。针对当前高等教育的所面临的学校管理、教师育人以及学生学习等方面的困境,笔者认为应从多角度去分析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并分析这些困境所产生的真正原因,因为只有分析清楚了原因,我们才能针对问题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教育是一个体系,是一个系统,各个阶段的教育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不能把各个阶段的教育割裂开来。对于高等教育面临的学校管理、教师育人以及学生学习等方面的困境,我们经常在思考,却很难真正找出导致这些困境产生的原因。为什么会如此?其实就在于我们在看待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时,往往不能全面看问题,总是把高等教育的困境原因归结为高等教育这个阶段,忽略了其它学校阶段的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另外,我们也要注意教育与社会的紧密关系,要根据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使教育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正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综合考虑,导致当前高等教育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基础教育失灵。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其实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性人才。不管是哪个阶段的教育,德育始终居于首位,如果德育没有做好,其它教育就丧失了基础。而我们目前的基础教育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习上,更确切地说是书本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学生其它素质的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没有得到提高。“基础教育学校教学什么知识?如何教学知识?如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体现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路,影响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1]如果我们不能搞清楚这些问题,就无法正确理解教育的目的,使教育面临困境,学生素质不过关,尤其是学生的道德素质与学生的知识素质不相适应,甚至严重脱离。用一个很明显的简单例子来说,在坐公交车的时候,一旦遇到中小学放学,学生集体坐公交车时,司机的警惕性特别高,一直强调把钱展开,让大家慢点,怕有学生捣鬼,这就说明中小学学生的表现给司机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而学生在车上也嘀咕,不打算投钱,而且在车上大肆喧闹。由此可见,我们的基础教育失灵了,不考虑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而基础教育没有做好,就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因为学生已经养成了不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而且这种不好的习惯再改是非常难的。因此,要重新审视基础教育,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先学会做人,只有让学生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要求他们学会学习、学好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基础教育工作做好了,高等教育才能缩短教育的历程,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
第二,高等教育失效。
高等教育失效主要集中表现在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合格或者说是与社会的要求不相符合。“中国现在的大学没有那么多诗情画意,在近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大学非常现实。”[2]这种现实使大学教育的困境越发突出,大学没有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大学人才,反而让人们对大学的教育感到担忧和不解,最严重的莫过于学生的表现与学生的身份不符,学生既显得过于成熟,又显得过于幼稚。大学生不合格主要表现在:①基本道德素质不过关,没有公德意识。现在大学生的表现让人真的是不寒而栗,公众场合不注意自己的形象,上厕所不冲水,上自习占位置,过马路闯红灯,说话不注意方式和语气等等,这些既说明高等教育失效,也反映出基础教育失灵。②学生理论知识欠缺,甚至不懂基本常识。大学的学习无人督管,学生的学习主要靠自觉性,而我们的学生大多都没有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以为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就是这样自由自在,所以很多学生都忽略了基本知识学习,甚至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不是很熟悉,导致很多学生的理论知识功底很差。③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很差。与理论知识欠缺相比,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是让人堪忧的,很多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不愿意动,如果有老师要求会引来学生的反感,甚至是不满,所以要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尤其是文科学生更是需要如此。因此,面对高等教育实效,一定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而且要从大一入门就开始严格要求,否则一旦养成不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再要求学生改就非常难。
第三,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环境复杂化对于高等教育的冲击也是非常大的,大学都设在在城市里,城市生活环境的多样化,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影响无所不在,并且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影响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3]这种变化不仅体现的是学生道德观念与环境的关系,更体现出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如果我们不能把握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所体现出的时代特征,仅仅把它和环境影响结合起来分析,我们可能更多只能分析出比较浅显的原因或者是仅看到学生道德思想发生变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而无法理解学生思想道德发生变化的积极影响。社会变迁和快速发展,使人们都变得越来越浮躁,大家很难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自己分内的事情,都急功近利,想一夜成名,很多学生也抱有这种心态。
作为学生,其主要工作依然是学习,可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不可消除的,有些学生在面对社会环境时,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无形中被社会环境所影响,失去了自我,甚至忘了自己还是个学生。社会环境之所以能够影响到大学生,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都生活在社会中,所以受社会环境影响不可避免。第二,现在的通讯手段比较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快,尤其是网络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更是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信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良的信息,影响到了大学生。第三,大学生处于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年龄阶段,他们理解新生事物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比其他群体要强,尤其是在面对一些非主流的新生事物时,他们更容易接受,甚至是效仿,而不是排斥。因此,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大学生自身的特性使得社会环境更容易影响到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四,就业压力增大。
随着高校扩招和国家就业分配政策的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较高自尊的群体,通常有着不同于一般青年的抱负和追求,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而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4]这样的定位其实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准确的,然而实际情形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怎么样,不能贸然下结论,但是目前出现的一个怪现象或者说是不正常的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合适而准确的定位。不少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不是选择努力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而是选择逃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因为第一,学习好坏与就业并不一定成正比例关系,因为如果专业不对口,也是很难就业的,所以在很多学生看来,学与不学结果是一样的。第二,大学的管理与高中及之前严重脱节,使学生失去了自我,变得无拘无束,压抑了多年的学生一下子无人管束,所以就把学习抛到了脑后,这与过去是管束式学习和被动式学习有着很大关系。第三,现在上大学与就业的关系是越来越间接化,学校无力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所以学生对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降低。总之,学生在上大学过程中越来越感觉不到上大学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大优越感和成就感,而且学校解决不了学生真正面临的实质问题,比如就业问题,既然从实质上解决不了问题,那就不去解决,不如让自己在大学的四年生活里过得潇潇洒洒,也就是说,就业压力增大,并没有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反而使有些学生失去了信心,甚至自甘堕落。
总之,简单讲,当前高等教育的伦理困境其实就是学校不像学校,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面对高等教育伦理困境,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予以解决。首先,加强基础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要从孩子抓起,等到上大学时,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已经形成,再进行教育和改变难度要大很多,而且大学教育其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培养人才,而不是道德素质教育。其次,调整高等教育方向。高等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所以要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努力把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质发挥出来,使学生得到进步和成长。再次,努力净化社会风气。社会发展不仅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同时也使社会出现了很多不良的气息和现象,所以要净化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把社会对教育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最后,不断创造就业机会。社会要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当然学生也要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使自己的就业观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总之,高等教育伦理困境是一个大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讲,它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受社会影响,具体来讲,它与学校、老师和学生有着紧密关系,所以要正确面对高等教育面临的伦理困境问题,根据困境现象,分析困境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孙振东.学校知识的性质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J].教育学报,2006(2):11.
[2]黄正泉.路在何方:中国高等教育的困境[J].现代大学教育,2010(1):43.
篇5
2、新型城镇化下形成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形成与历史、地域有关。当年的农民工老辈随着城镇化的进城和工作经历,有许多已经蜕变成城里人,他们的子女也相应地成了城里人。当他们衣着光鲜地返回农村时即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榜样。较之老辈,新生代农民工的榜样力量鲜活,他们更渴求早日摆脱贫困成为城里人。江浙一带,本地的农民工较山东、河北少,而四川一带本地农民工则很多。
3、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想其实并不遥远。随着我国每年0.6%的城镇化步伐,他们不久将成为城市的主人。但是,想成为城市的主人必须要有生存的手段,他们的要求,就是为了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提供的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能让他们在此有生存发展的能力。现在,社会有些现实是残酷的,许多大企业对大学生的关注度很低,相反对技能型人才却很是青睐。为此,职业教育和培训也就成为新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来说,这无疑更加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4、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背景,使职业教育内容因人而异。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高一些,但是仍以初中左右的文化程度为主,职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考虑到广大新生代农民工的接受能力,对于他们的职业教育,应以技术型和操作型为主,而不要过多涉及太复杂的理论知识,教学形式要直观、浅显;同时,职业教育培训者还必须提前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生活以及心理,针对他们的现实需求,辅以操作技术、安全、文化、社会、法律、心理等方面的现实教育。
5、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结构,有针对性地调整职业教育内容。通过与政府、企业的多方联动,综合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协调力量。政府和培训机构都要深入实际,及时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和市场的需求,使职业教育内容与各大企业、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直接挂钩,实现以需求定培训,以输出带培训,把培训教育工作做到市场需求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结合点上,学以致用,为企业培养有技能、有理想、能留得住的新型人才,需要的人才是巨大的,因材性培养,毕业即能上岗。
篇6
【摘要】文章针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从学生、教材、教师三个方面找出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出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要让学生认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使他们在学习上从被动转向主动;教材内容与学生的专业挂钩,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朝着“双师型”教师的方向发展,以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为高职教育教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01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职教学会2015年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教育对企来岗位要求的适应性研究”(课题编号:2015050)的成果。
一、堪忧的教学现状
1.学生的问题。
(1)基础不牢:高职学生虽然经过了高中阶段的学习,也参加了高考,但是基础不牢。具体表现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肤浅和对公式的运用普遍停留在原有公式的具体形式上;数学基本计算能力普遍较低,甚至于连基本的四则运算都没有掌握;思维方式的灵活性不足、思维上近乎无跨度,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很低;不少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不完整的、混乱的和孤立的。学生在数学上的“欠账”太多,有的问题甚至是因小学的数学基础没打好而引起的。学生从心理上就拉开了与数学的距离,产生了抵触情绪。《高等数学》中虽然有些课与初等数学没有多大的关联,教师认为他们应该能听懂的,但效果还是很差。长期的恶性循环导致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日益剧增,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2)学习目的不明、态度不端: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为混一张文凭而混日子;有的因为初高中阶段所受到的挫折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不迎头赶上,“上课一条虫,下课一条龙”,“身在曹营心在汉”;不知道自己的身份是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干啥,甚至于经常旷课、迟到或早退、不做作业;有的学生厌学现象严重,不善于自我约束,大量的课余时间用来上网聊天、玩游戏;他们乐于参加各种社会或社团活动,为了参加这些活动;他们愿意接受那些新潮、时尚的知识,对逻辑思维强、较抽象的高等数学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学习。
(3)数学无用论:许多人以为,高等数学没有什么用。这一想法的由来是对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认识不清。高等数学课程开设于大学一年级,一些学生还不知数学的基础性,还不知后续专业课与数学的关系,以为自己学了十几年数学都没用,片面地认为高等数学没有什么用处。在这上面花时间费心思,还不如把时间用在专业课上。这样就导致了数学没学好,要用数学的专业也学不好。
2.教材问题。教材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学内容不能单纯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出发,而要根据各专业后续课程的需求,增减知识模块,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体系。然而,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正日益深入,作为高等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数学教材,其改革速度却远远滞后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如很多教材不规范、质量参差不齐、内容陈旧、没有针对性等,以至于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数学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人才质量,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教师问题。
(1)教学方法陈旧:很多老师还是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置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于不顾,只顾自己“唱独角戏”,不管学生是否听得懂,听懂没。他们很少和学生交流,也不敢和学生交流。
(2)对其它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了解不够:一些教师在自己的专业上可谓是精通的,但对其它专业了解甚少,对于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缺乏经验。不知学生在专业上所需的数学知识,因而讲授数学时无法以“必需、够用”这一原则为标准,依然被教材的内容牵着走,就数学而讲数学,导致了数学与专业脱钩,学生当然难有兴趣。
二、改革与创新
目前的这些状况也给所有从事数学教学的同人敲了一次警钟,数学教学已经到了必须改革和创新的时候了。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对于学生基础差的问题,可以考虑过渡性教材(内容)的增设:现行的高等数学教材,在第一章基本都是对初等数学的复习回顾,但与高等数学教材几乎没什么两样。原来高校学生的基础与现在高职学生的基础发生了很大改变,因此,沿用老的教材安排是不合时宜的。能不能用一种“过渡性”的教材,或者在第一章增设初等数学的复习内容,以弥补和提高学生的高中数学知识?当然有人会认为学时的问题,的确这是一个问题,但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只为进度而不顾学生是否听得懂,那上这门课还有意义吗?
2.对于学生学习目的不明、态度不端的问题,应加大对学生的心理干预,进行心理辅导。学生大多在初高中都经历过很多挫败,自信心不足: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因此,高职院校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可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知识,探究数学家成材之路,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世界数学史上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数学家刻苦求实、坚持真理、不怕挫折和勇于创新的高尚品德和深邃智慧,以及严谨得法的治学方法,值得广大学子学习。
3.对于数学无用论的问题,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从而一方面为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拥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及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改革,学生会认识到数学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目前在高职中所开设的数学课,其内容和纯数学基本相同,仍然是变量数学,但在高职中需要解决的是工程与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是应用性问题,而不再是纯数学理论。例如,同样是讲述“函数”,高职中更应强调的是如何建立现实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函数方面的数学模型,而不再是纯粹强调定义域和对应法则问题。但即便是高职中的高等数学也不是应用数学,它要求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其实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的特殊地位,它能使学生学会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思考问题,拓展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处理某些实际问题能力。
4.对于教材的问题,教材内容的改革,应努力吸收当前国际《高等数学》和《应用数学》教学改革成果,按照我国教学的基本要求,适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适应分层次教学需求,突出重点、详略得当、通俗易懂、便于自学。应根据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按照高校不同专业数学课程的教学要求,以“数学素质是数学教学的灵魂”为指导思想,突出高等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注重内容的整体优化:可通过与专业课老师的交流,了解不同专业对数学的需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淡化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然后对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将高等数学的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基础模块、专用模块和任选模块,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专业的要求。基础模块包括一元函数微积分,适用于各个专业,在第一学期讲授;专用模块包括常微分方程、无穷级数、积分变换、线性代数初步、图论基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步等,根据专业进行选择,在第二学期讲授;任选模块包括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根据不同专业及不同学生的要求,在选修课及知识讲座中讲授。这样使教学更具针对性,突出高等数学基础性、应用性、工具性的特点。
5.对于教师的问题。
一方面,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前提是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与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课堂练习、启发式提问、讨论、介绍有关学科的科研动态或实际应用等多种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参加教学,旨在实现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恰当的提问和讨论,有意识地诱导学生进行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使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另一方面,应用型高职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创新,要从高等数学任课教师的改革入手,首先,要求承担某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师到相应的专业教研室进行调研,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市场定位、就业去向、专业特色、知识构成、高等数学知识的需求等内容,改革自己的教学思想与观念,然后与专业教研室的老师一起准备该专业的高等数学的教学大纲。在教学上结合专业实例进行教学,通过问题对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学了有什么用,用在什么地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有一些专业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到大量的高等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担任高等数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高等数学的教材,把今后要支撑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容讲深、讲透,而关系不大的内容,在不影响课程的连续性的情况下则可以删去不讲,充分体现基础课程以够用为度的原则。
总之,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要让学生切实认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从“要我学”这种被动学习状态转变到“我要学”的积极主动学习状态之中;教材内容与学生的专业挂钩,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要与时俱进,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精通本专业的同时,努力朝着“双师型”教师的方向发展,以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为高职教育教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桂华.问题式教学方法及实践[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2]穆伟明.试论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6).
篇7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政府管制;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6(C)-0095-01
中国的大学教育在“教育”、“教育产业化”的冲击下,现在正处在双轨制、三轨制的迷茫期中,在各类办学人的办学理念的多元化背景下,对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大学究竟应该怎么办?尤其是民办大学究竟应该走什么办学之路?这些本来大家认为是不言而喻的问题,反而变得争论不清了。追求扩张规模以完成资本积累;追求硬件上台阶以早日进入计划招生行列;当文凭考试取消,用培训课程代替学历教育课程,轻率发放学院文凭。这些都是在迷茫期中办学行为的“异化”。
一、政府介入民办教育管制的必要
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民办教育可以增加社会选择范围,更好的反映社会偏好,促进教育领域中的效率。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质量参差不齐的民办学校共同存在于一个市场上会导致教育服务购买者的预期下降,不利于该市场的长期发展。因此,政府介入民办教育对其进行管制就显得很有必要。目前,我国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管制基本上以教育行政部门为管制执行机构,管制的内容包括行政审批管制、价格管制、信息披露管制、教育质量管制等。
二、政府管制的越位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利益的博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奇特现象: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的供求关系表现为计划性的需求与市场性的供给,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利用行政许可和招生政策限制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民办高校通过市场自主办学,提供教育机会和服务,走“以学养学”之路,导致民办高等教育供求机制错位。而公办高校在得到政府的巨额经费拨款的同时,由于没有政策的限制,可以实施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高等教育,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可以顺利地占领和主导着高等教育市场,是一种典型的计划性的供给与市场性的需求关系。很明显,民办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市场中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地位,违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游戏规则,导致了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不均衡和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
在我国,政府是高等教育的投资者和管理者,这类似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经理人不分。政府集多重角色于一身,是高等教育实际上的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这里只想强调的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监管者和体系内具有很强势力的公办高校本身就是一体,这样很容易形成利益集团,影响管制的效果,甚至产生寻租行为。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博士的名言:“企业赖于生存的政策往往是造成企业困境的原因。”这难道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既然让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市场,就是寄希望民办高校的参与能够带动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但是现在政府干预管制过多,对潜在办学者的自由进入市场(当然对自由退出市场必须实行一定的管制,否则会影响教学秩序的稳定)管制过死,
行政权力的存在导致高等教育市场不具有整体性,形成人为的分割,民间办学力量即使进入这个市场,也无法和体制内已有的公办高校进行平等竞争,只能在“次级市场”上和同质性很强的民办高校竞争,结果导致这个次级市场上竞争激烈,甚至出现无序不正当竞争,而整个高等教育市场上的竞争程度依然不足,仍然属于当前为数极少的几个卖方市场之一。也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中的垄断并非一种自然垄断,而是政府主导的国家垄断。
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 质量管理体系 IS09000 教育质量 过程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90-01
IS09000族标准是发达国家的质量管理经验的总结,最大的特点是流程管理和持续改进。
本标准适用于质量管理教育的有效途径,以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从实施IS09000标准的小型学院,同时,也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研究IS09000族标准。
1 构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紧迫性
1996年,中国已经成功在北京举行的“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证”的国际研讨会的主题。此后,高等教育的质量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招生快速扩张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高校不能满足传统的管理模式,背后可怜管理水平的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和一些教师,学校的整体办学使命和缺乏了解它的使命,等等。因此,当务之急是西方大学在中国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并引进推广的共同点。
2 构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可行性
IS09000质量管理,因为丰富的现代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依据的多所高校建立自己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及其意义的制度。
2.1 “学生的担忧,”教育服务的理念
在原则上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首先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组织依赖客户,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对于学校,客户是指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当然,学校主要是学生,要以学生为焦点,根据学生学习,并努力为他们服务。
2.2 教育质量流程管理概念
过程是在研究质量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使用资源和管理”变换输入转化为输出,可以视为一个过程。典型地,从一个过程的输出直接形成输入到下一个过程。“和”的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得到想要的结果管理,因此提出了“鼓励采用过程方法管理组织”。
2.3 教师基础观教育相互依存的质量
管理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每一个大学院系,各部门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所以IS09000标准要求所有家庭成员参与质量管理,学校的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环节,直到每个人。从大学的主要功能分析,教师应该毫无疑问是高等教育相互依存的品质的一个重要力量。
3 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组件
3.1 系统概念
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是基础,教学质量管理。首先,总的国家教育政策的目标,制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二,要检查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培养目标:第三,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为指导,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质量控制的全员,全程,全要素的实施。
3.2 组织系统
组织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主要由学校领导,学院院长,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组(A组),教师和学生。哪个学校领导通过讲座,接待日,邮件等方式,监控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监控教务中心执行戏剧组织,协调,分析反馈和教学中的作用的各个方面的总体安排和监控各教学单位实施:指导专家负责深入了解课堂教学和其他领域的情况,要进行专项检查,指导教学。
3.3 系统的方法
方法包括流程管理系统的法律,项目管理方法和目标管理法。流程管理法主要是指教学管理形成的素质的各个方面,如在录取过程管理,过程管理和考试等方面的组成部分:项目管理法主要是指每个具体工作的管理,如各类比赛,特别评估;MBO主要是指一种方式来达到理想的控制目标和管理,可分为官僚管理,项目管理,矩阵式管理。
4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施工意义
构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但学校的管理,纠正了一定的缺点提高办学水平,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功能:
4.1 调节的教育过程中,要避免随意性
企业管理过程通常能够管理经验,科学和文化管理三个阶段,包括科学管理强调规范化,制度化,制度化,具体表现为:部门职能,职责,奖惩办法,如运行程序都有相应的规范。通过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发展,并通过以了解学校的运作状况评估了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教育在正常工作状态的整个过程,所以它可以理顺职责范围和权威的大学单位和部门,规范管理,各级,确定工作应遵守的程序,使各部门,岗位和人员类别的规则遵循,以避免一些教师在某些方面武断,并最终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为一体。
4.2 有利于保持教师的稳定性
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推进人才激励“质量第一”的理念,强调“对影响产品质量应是能够胜任。”,而学校应“工作,确保受灾人员的产品质量具备必要的能力。”,它可以促进学校的教育人员相关知识培训,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等创新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其业务能力:这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深化学校认同,从而稳定士气在不断变化的环境。
4.3 所学校能提高竞争力,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ISO0000系列重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他说:“最好的”只是一个暂时的标志,“更好”是永恒的追求,而学校应该是主要的目的是使认证教育教学的学校各方面对更高的目标迈进。因此,着眼于过程性评价IS09000整个系统连接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它有利于改善和下班后的完美。通过家庭IS09000认证标准往往意味着教育机构管理,按照国际标准,它的内部运作有非常规范,学生必须有一个初步的,这对于所有的考生和家长,应考虑提供能力保证,确保学生通过正常的学习周期应该只成为一个合格的有用。
参考文献
[1] 孔一枚.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国际比较[J].金融经济,2008(11).
[2] 王慧,易自立,李孟辉.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构建高笑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
篇9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处于龙头地位,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家庭个人都对高等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然而,我国高等教育由于体制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教育投入不足,偿债能力有限以及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本文通过综述相关领域的学者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融资体制不断完善的创新路径,力求从理论上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融资困难的问题。
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处于龙头地位,它关系着社会和个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教育经费的支持,教育经费的供给状况决定了高校办学条件的档次,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多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值始终徘徊在2%~3%左右。高校负债巨大,资金短缺严重。因此,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寻找高等教育新的资金来源渠道便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融资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1.高校投入不足
经费投入不足,是发展高校的世界性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一直在增加,但高等教育占财政教育经费的比例却在递减。政府通过默许、鼓励、强制以及补助的方式促使高校向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固然减轻了当期财政支出的压力,但不过是推延了财政支付的时间。基于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公办性质,一旦高校无力还贷,这部分债务势必成为政府的隐性负债,政府最终要为高校的不良贷款买单。
2.金融机构贷款政策不符合高校发展规律
高校具有培养人和使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双重属性,其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教育投资形成良性资产和教育事业投资收益期长等方面。高校作为非盈利机构,虽然有稳定的现金流,短期内却不能形成大量盈余,需要长期积累资金。这就要求高校的发展需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尤其是长期教育投资。但是受我国金融政策和体制的限制,各高等学校很难获得长期项目贷款,高校负债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短期负债多、长期负债少,高校财务压力沉重。
3.偿债能力有限
高等教育产品是高校培养的社会劳动力,即使在国外也很少实行成本服务或将培养的人才公开出售,只是依靠学生的学费来补偿成本。我国高校现阶段收取的学费约占培养成本的四分之一,但提高收费标准涉及到国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涉及到社会的稳定与教育的公平性,已经受到公众质疑,期望通过收取学费归还贷款的想法脱离了基本国情,无法满足高校偿还巨额贷款的资金需求。
二、美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的经验借鉴
美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主要由政府投资、个人投资、捐赠基金收入及私人捐赠、学校自筹收入等几个方面构成。考察美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的形成和特点,对于改变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单一现状具有重要的启示。
1.政府投资居于主导地位
虽然美国是一个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但是美国政府也认识到,如果完全听任市场供求来左右高等教育的发展,则可能危及国家利益。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和创新,美国联邦政府终于确立了以立法拨款、科研拨款和设立奖、贷学金干预高等教育的途径。联邦政府通过法令或合同的形式明确规定拨款的用途以及获得拨款的条件,从而保证实现干预目标。虽然政府投资所占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美国政府投资高等学校绝对金额呈逐步增长态势。
2.个人投资呈递增趋势
高等教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公共产品,而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个人投资于高等教育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故美国高校普遍采取收费制度,学费及杂费收入构成高等教育投资的第二项重要的资金来源。美国高等学校个人投资比例占整个投资比重的20%左右,公立高校个人投资比例均超过20%,并且个人投资比例呈递增势态。
3.社会捐赠是重要来源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极为重要的经费来源便是私人或团体的教育捐赠。在殖民地时期,约翰•哈佛捐资兴办了哈佛学院即是典型的事例。个人成功以后,回报社会的途径之一就是从事慈善事业,包括资助高等教育。因此,美国人有从事私人慈善事业的社会风气,税收政策对慈善事业的鼓励推动了捐赠行为。社会捐赠已经成为美国高等教育资金的一项重要来源。
三、我国高等教育融资的路径创新
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由于市场经济国家的准公共产品一般采用公共提供与市场提供相结合的方式,因此高等教育经费的供给应该依照市场规律来实现。据此,可以从以下方面创新我国高等教育的投融资体制:
1.提高拨款比例,改革拨款体制
政府在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就提高拨款比例而言:一是继续贯彻“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方案,二是政府承诺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三是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60%由政府拨款承担。就改革拨款体制而言:一是成立国家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二是按照每年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分地区核定拨款标准;三是实行中央、省、市三级财政负担机制。
2.发行教育债券
债券融资是指学校按照法定程序发行债券并承诺于指定日期还本付息的一种筹资方式。首先,债券融资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控制。因为一般情况下,债券的持有人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利而无参与管理的权利。其次,债券的利息是从公司税前利润中支付的,具有税盾效应,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政府应鼓励高校发行教育债券,解决高校在发展中的经费紧张问题。
3.试行股票融资
高等教育可按教育有限公司和教育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形式进行股份制探索。通过教育有限公司和教育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发行股票进行融资。综观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程以及我国教育市场的发展现状,走教育集团化之路并公开发行股票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高校也可以尝试注册成立一项基金,然后选定特定的看涨项目作为融资项目到资本市场募集基金,并参与证券一级市场的申购和配售。
4.成立教育银行
我国在1994相继成立三大政策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我国建立政策性银行的目的是:实现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离,以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身兼二任的问题,并为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构建奠定良好的框架。成立教育银行可以集中现有高等教育机构的资金,以现有高校的数量与资金规模完全可以实现良性运作。
5.吸纳社会捐赠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但目前我国高校社会捐赠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少数高校设立了董事会、校友会、基金会,但接受社会捐赠面窄量少。社会捐赠尤其是校友捐赠已成为促进西方各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富裕,国民素质提高,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我国高校的社会捐赠必将成为教育经费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切实做好社会捐赠工作。
参考文献:
[1] 孔喜梅.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现状及解决途径[J].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
[2] 马元兴.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的创新[J].江苏高教,2008,(6).
篇10
关键词 学习型社会 高等职业教育 信息化 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40年来学习已经成为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方式,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为全社会成员所认同。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快速更新,在教育网络信息化的推动下,许多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正逐步确立,这些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为院校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而社会发展的不平等已成为重大的挑战,科技知识的创新与积累,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并产生新的思想、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这是推动知识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原因之一,人们一次性学习的知识不能满足工作和发展的需要。
1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与目标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来两个体系:一个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另一个是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总的目标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实现这个目标要用现代教育体系来支撑,要求人人都要学习,人人都乐学习,人人都会学习,人人都有能力学习。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的学习体系,覆盖全社会的学习体系,形成保证和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创造学习的条件。一方面通过远程教育,提供各种教育的场所和机会,建立和架构一个使学习者能够终身受益于教育的体系,另一方面发挥远程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一生中能够持续地学习,以满足其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体现以人为本、教育关怀、教育品质的理念与宗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开展远程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学习氛围的营造。确立远程职业高等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推进现代远程职业高等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促进教育体系结构性的升级和发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逐步实现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建立强大的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库,提高职业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充分利用远程职业高等教育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为所有学习者服务,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转变“一次学习,终身受用”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的现代教育观念。利用远程职业高等教育先进的理论与理念来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使学习成为习惯,成为自觉的行动;利用远程职业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培养一批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新一代合格毕业生;利用远程职业高等教育建立网上图书馆、网络文化馆,形成一个纵横交错、极富吸引力的“学习场所”,提高其生活质量,享受美好人生;利用远程职业高等教育建立形式多样、层次灵活的终身教育体系,丰富业余、函授、职业技术培训,举办各种知识咨询、技术讲座,为求学者提供多层次、多类别、多渠道的终身学习的机会。
2远程高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与网络化
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信息与知识共享,建立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教育环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而远程职业高等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领域开发并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认识的过程。网络教学提供了统一、开放的教学内容,学习者不受职业等条件的限制可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网络教学带来的教学模式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的转变,学习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上网学习,学生异地注册,师生异地同步教学,不受学习时空的局限,真正实现“即时学习”。
远程职业高等教育的网络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虽与传统教育资源并存,信息资源地位与作用显著上升,对于实现院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远程职业高等教育网络信息化不仅大大拓展了院校教育资源的范围,而且将突破了对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时空限制,从而大大拓展院校教育的时间与空间。学习型社会应该是以Internet为核心的网络社会,网络化是学习型社会的技术基础,所以建设学习型社会必然要求加快信息网络化的建设,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要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从教育改革目标和社会的发展目标来看,网络的发展应该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服务。信息网络化是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前提,建设学习型社会必须加快职业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以教育信息化来带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基础物质技术。
建立一个网络化学习型社会,以网络教育为基础,发展网络教育技术,也是广播电视大学远程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要调整好教育体系,抓住学习型社会兴起的社会动因,抓好学习型社会的内在三个要素,即学习者从局限于学龄人口转变为全民学习;学习组织上从单一的学校系统转变为多样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制度上从学历文凭本位转变为能力发展本位。所以,建设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必然要构建一个网络化学习型社会,而“开放大学”的创立,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基础,即远程职业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基础。
3信息网络应用成效与展望
建立一个网络化学习型社会,以网络教育为基础,发展网络教育技术,也是远程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在新形势下转变办学观念,坚持教育以人为本、教学服务学生,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已成为生存的条件,今后的教育不再是一次性的学校教育,网络教学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最佳手段,并将有助于建立起一种满足终生学习要求的教育保障体系。随着科技的进步,学校的学习属于就业前的“职前教育”,就业后还需要不断进行“职后教育”。这是创新课程教学平台的积极举措,是普及高等教育和发展远程职业高等教育的崭新途径,就是要使“学习社会化、学习终身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网络化”。
2010年,无锡广播电视大学空中课堂栏目开播,探索新型办学模式,实现“看电视、上大学”的信息网络化教学;江南大学与湖滨教育共建校地“培、学、研”一体化的互利互惠基地,形成一个区域大教育的全新“网络教育”模式,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教育成果的转化和推广;2012年,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设立现代开放大学,创立了以现代远程职业高等教育为主要模式的“国家开放大学及北京和上海开放大学”,是体现了多样化学习模式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终身远程高等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建设开放大学,实现校园教育向社会教育延伸,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通过学分积累和转换等方式建立与普通高校有效对接的“立交桥”。建立这样一种严格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使就学者注册、学习、考试更加灵活方便,使质量标准和教育质量得以全面提高。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服务与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创建友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标志着构建学习型社会最佳起点和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教育变革与创新的很好例证。
参考文献
[1] 谈松华.建设学习型社会与教育信息化[J].中国远程教育,2003(19).
[2] 谈松华.网络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础[EB/OL]. http:///xuexi_shehui_5655/20070330/t20070330_2256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