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色旅游文化产业

篇1

关键词:黑龙江;旅游资源;开发;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157-02

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经过资源调查和评价,并进行区位分析和市场预测,确立规划方案而动工实施,最终形成向游客开放的旅游产品的技术经济过程。我省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并且有着自己的特点。因此,在我省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资源开发中,要根据我省旅游资源的自身特点,来进行可持续开发。

一、我省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的开发原则

由于我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都极为丰富,以冰雪、森林、地质、湿地等自然旅游产业资源和多元的民族文化遗产构成了我省主要的旅游产业资源的框架。具有季节分明,以原生态为主的自然生态资源极为丰富,浓厚边疆的异域风情,移民文化和火山地质地貌等特征。

1.要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层次把握

在人们的印象中,我省没有名山大川,奇峰异谷,也没有闻名于世的名胜古迹。缺乏对游客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资源。然后,现代旅游概念的提出,冲破了人们对旅游资源的狭隘认识,拓展了旅游业的视野。只要牢牢抓住“吸引力”这一旅游的本质属性,一些具有自己特点风格的自然景观、社会生活、地域文化都会挖掘出它们自身蕴藏的巨大魅力。旅游资源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广阔外延,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其范畴也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只要准确地把握住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内涵,就会发挥资源的优势,挖掘出其特有的旅游价值。

2.要准确把握我省旅游资源的主题特征

主题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围绕着主题,进行一系列的特异化、差异化的打造,它要求我们注重进行系统整体感打造,强调将整个旅游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主题化旅游开发。因此,我省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准确地把握我省旅游资源的主题特征,首先要对资源进行评估和分析,选取最能体现和代表旅游地特色者,作为进一步加工和凝练的对象,然后围绕着主题进行整体的规划和打造,树立旅游地鲜明的旅游形象。

3.要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旅游开发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容量上,适应旅游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社会风俗习惯和道德标准,不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消极影响,以便有利于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协调好利益关系,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尤其像我省这样自然状态旅游资源显著的地区,更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经历,改善旅游地居民的生活,保护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动态满足旅游者日益增加的多样性需求,保持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满足当地居民长期的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

二、我省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开发的主要内容

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凭借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交通条件,向旅游者提供其在旅游过程中所需求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的总和。旅游产品可以分为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三个组成部分。也可按行、食、住、游、购、娱六大要素进行分解。我省特色旅游产品开发要根据我省的具体资源情况、经济状况以及客源市场等因素,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开发。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挖掘特色产品和文化内涵

我省的冰雪资源、原生态的自然景观、特点鲜明的火山地质资源以及民族风情、民族风俗、民族文化等都是我省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资源。在实物形态的自然景观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无形的旅游资源开发,要根据各种资源的特点挖掘其特殊的内涵,把其极具自己特色的一面展现给游客。比如游客对冰雪旅游资源的那种北国风情的景观欣赏、冰雪运动的娱乐体验;对森林资源的那种原生态的猎奇探险、对自然的亲切体验等方面。同时,也要重视开发和突出该地区的建筑风格、艺术品位、文化情趣、审美风格、民族民俗、宗教文化、历史传说等人文旅游资源要素,并进行巧妙组合,从而形成鲜明的个性和浓厚的吸引力。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处理好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加强动与静的结合、新与旧的结合、自然与文化的融合,使之相得益彰,以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

(二)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

要使我省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就必须对我省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

1.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进行多元产品开发

充分利用资源的特点,加大开发力度,进行多元产品开发,改变单一的旅游产品结构。比如、在冰雪旅游产品开发上,即可开发冰雪观光游,也可开发冰雪体育游、冰雪娱乐游,还可以开发以冰雪为特点的北方民俗游;在对森林,火山地质资源产品开发上,在观光旅游开发的同时,可以开发探险游、相关的科学知识产品、一些互动项目等。

2.大力开发专项旅游产品

我省生态环境的原始性、线路的独特性和游客的自主性,使我省的旅游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说探险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绿色农业游、湿地游、边界游等等,以及针对广大知青的北大荒探亲游和闯关东风情游等,都是有着广阔市场前景的旅游产品。

3.加大民族文化游产品开发的力度

我省是一多民族的省份,虽然许多民族文化在人们的视角中已经逐渐淡化,但经过有意识的深度挖掘,重现民族文化特色,开发成文化旅游产品,会成为我省旅游市场中一股力量。

4.积极打造边界游和跨国旅游

我省和俄罗斯毗邻,这种地理优势,使我省可以积极打造边界游,在欣赏界江风光的同时,也领略异域风情。同时,也可以利用我省对俄罗斯的桥头堡作用,大力开展到俄罗斯的跨国观光旅游、商务旅游等。

(三)打造以旅游中心地为核心的空间优化结构

旅游中心地是旅游地区十分重要的一个空间组成要素,以中心地建成的旅游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整个旅游地的竞争力。这就要求,一方面需要知名度较高的旅游中心地来带动整个系统的运行,提高整个系统的档次。同时,由于旅游活动的多层次、多空间尺度,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地产品构成形成旅游空间尺度上的协调。这样,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地便形成了旅游中心地体系。根据我省的具体情况,以哈尔滨为核心旅游中心地,然后依据旅游城市和地区建立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地,对旅游中心地的资源、设施和服务进行科学的开发和管理,形成一个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增强我省的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三、我省特色旅游产业资源产品开发线路的空间布局模式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资源的特点是分布较散,进入性较差,服务设施不配套。因此,我省特色旅游产业资源产品开发线路的空间布局,应立足于我省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的特征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根据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和资源空间开发模式理论,突出重点,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坚持节点式和轴式相结合的旅游线路开发模式。主要是以中心旅游城市为核心,以重要旅游城市和地区为节点,以特色旅游资源、特色旅游热线和主要交通干线为纽带,形成一个放射状的空间旅游布局。

(一)以哈尔滨为核心旅游区域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城市,是黑龙江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位于黑龙江省南部的中心地带,是通往全省各地的交通要道。近些年,哈尔滨以冬季的冰雪旅游和夏季的避暑旅游,在全国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而且,相对来说,旅游的服务等配套措施也相对完善。因此,哈尔滨既是旅游的目的地,也是旅游的中转地,以此来打造我省旅游核心旅游地,凭借其旅游的优势来带动全省的旅游发展。

(二)形成放射状的线路空间布局

我省特色旅游产业资源产品开发线路的空间布局,应根据我省的资源空间分布状况和交通特点,以哈尔滨为核心旅游城市,打造放射状的旅游线路布局模式。

1.打造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大兴安岭的旅游线路

这条旅游线路主要以大庆、齐齐哈尔、大兴安岭、北极村为第二级中心旅游区域,形成旅游节点,以交通为纽带,形成旅游线路。这条线路主要由大庆的湿地游和以铁人精神为主的红色旅游;以扎龙为主景区的齐齐哈尔湿地环保旅游;以大兴安岭为中心的森林自然景观游;以北极村为主的极地观光游。以及沿线一些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游等主要旅游项目。

2.打造哈尔滨――绥化――五大连池――黑河的旅游线路

这条线路的主要旅游区域是以绥化、五大连池、黑河为主要旅游区域,形成一条点线相连的旅游线路。主要有绥化的绿色农业生态游;五大连池的地质火山游;黑河的边疆风情光游。这条线路也是出国到俄罗斯旅游的重要通道。

3.打造哈尔滨――伊春森林绿色生态旅游

伊春市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素有“中国林都”之称,伊春市山清水秀,林茂石美,民风淳朴,环境优良。有多个国家森林公园。是人们融入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感受远古遗风、赴俄罗斯跨界旅游的理想胜地。

篇2

一、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新疆地处我国大西北,拥有独一无二的西域风光,外与俄罗斯、 蒙古、塔吉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等八国接壤,内与青海、甘肃、自治区为邻,总面积达16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总数达2000万,占全国总人数的的1/6。新疆是我国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华夏文明与古希腊、古印度、波斯文明在这块土地上不断的交融、碰撞,呈现了独特的新疆文化。新疆常住少数民族达55个,8种不同的宗教文化在这里交融,这些造就了新疆风格特异的建筑、习俗、歌舞、美食,极大的丰富了新疆旅游文化资源。进入21世纪以来,新疆逐步加大旅游产业的建设,2014年,新疆旅游总收入突破850亿元人民币。在2010年到2014年之间,新疆旅游接待总人数从3100万人增长到8000万人,极大程度的拉动了新疆交通、特色农产品加工、餐饮以及商贸流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新疆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二、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新疆旅游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对新疆旅游文化认识不足、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匮乏、投资主体单一、产业投入不足,下面就这三点做详细说明。

(一)对新疆旅游文化认识不足

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新疆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正确认识新疆旅游文化对其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疆拥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璀璨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不断的积淀,在其民族服饰、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婚丧习俗、建筑、饮食文化以及节庆活动等各方面体现出来。这些都是新疆旅游文化的良好资源,具有良好的娱乐、观赏以及休闲价值。当前,在对这些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使得现有的新疆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层次较低,开发出来的旅游文化产品形式单一、雷同,观光旅游泛滥,没有特色,对新疆民族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程度不够深刻,严重阻碍了新疆旅游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匮乏

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匮乏同样阻碍了新疆旅游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兴起时间较短,当前新疆现有旅游文化产业从业人与那素质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旅游文化相关人才的匮乏与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市场需求量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此背景下,新疆一些地区旅行社不得不降低用人标准,这直接造成了速成导游的出现,这些速成导游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对新疆的文化历史以及自然地理不甚了解,影响了新疆文化旅游的有序高效开展。

(三)投资主体单一、产业投入不足

近年来,虽然新疆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对文化基础设施经费投入不多,投资主体单一,基本上还是以政府为主体。文化产业仅仅被当作政府部门要做的一项事业来发展, 事无巨细全由政府部门包揽。目前,新疆尚未培育出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国有或私营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企业集团。同时,社会力量对新疆文化产业的投资规模普遍偏小,数量偏少。

三、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加快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对旅游文化的认识;建立健全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培养体系;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强旅游文化产业投入。

(一)转变观念,加强对旅游文化的认识

现有的新疆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层次较低的根本原因是地方政府对新疆旅游文化认识不足。本人认为,转变观念加强对旅游文化的认识是提高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政策引导下,对新疆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对新疆民族旅游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开发新疆特色旅游文化,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高社会效益。

(二)建立健全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匮乏阻碍新疆旅游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现状,新疆应当加快建立健全旅游文化相关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新疆旅游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产品意识、客户意识以及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强旅游文化产业投入

篇3

关键词:旅游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融合过程;旅游资源

Abstract: the fus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usion of the two big industry background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 both of fusion process is analyzed, finally summarizes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Fusion process. Tourism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文化产业一般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由于文化产业明显地涵盖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服务三大领域,该产业的统计预测工作也就具有复杂性和高难度。清晰定义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内容有利于研究分析和政府决策。文化产业发展至今,已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群”,包括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产品流通业和文化服务业。其中文化产品制造业根据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书报刊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工艺美术制造业等。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主要包括文具用品批发业、工艺美术品批发业、图书报刊批发业、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批发、文化体育用品零售业、图书报刊零售业等。文化服务业指专门从事文化工作的服务部门,主要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广告业、旅行社、旅游酒店、游览景区管理、摄影扩印服务、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动漫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娱乐业等。

一、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双赢的重要途径

文化与旅游相生相伴,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没有旅游的文化是没有活力的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按照人的审美要求,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时,注重对景点历史文化背景的解释和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介绍,突出异质文化;注重发挥游客作为促进文化交流传播使者的作用,让游客在不断体验、感受和认知不同文化的过程中传播文化,推动旅游目的地文化“走出去”,实现文化交流融合,扩大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实现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初级阶段向以文化旅游为主的高级阶段转变的重要途径。具体到蓬莱市来说,是把蓬莱建成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打造区域性旅游休闲基地的重大举措,也是蓬莱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开发、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过程实际是体验文化、寻找文化差异的过程。近年来,蓬莱市围绕建设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的目标,着力打造区域性旅游休闲基地,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旅游产业发展过程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旅游竞争力不强,游客在蓬莱停留的时间短,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效益还没显现等。只有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上寻找突破口,将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和旅游发展全过程,开发和利用好旅游资源,实现景点外观和文化内涵的统一,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来诠释旅游,才能使蓬莱旅游更具活力和生命力,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对策思考

在旅游业实现转型的新时期,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怎样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使其达到 “互利双赢”的效果?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用好用足相关政策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政策导向、宏观调控不可或缺。要加快旅游与文化融合的步伐,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更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推动。2009年以来,中央政府连续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在加强旅游和文化相关部门合作、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创造旅游文化环境、培育新的旅游文化业态、加强旅游文化的市场推广,发展“红色旅游”,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性措施,用好用足这些政策,对旅游与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发展,至关重要。

(二)把人文精神作为文化旅游业的灵魂,注重人文关怀

文化作为人类适应、征服自然与社会发展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无时无刻不在支配、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活动。而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缺乏文化内蕴的旅游是蓬头垢面、毫无魅力可言的;而文化离开了旅游这个载体,将失去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可能成为无本之木。在全世界旅游产业的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人类文明及其人文精神始终是推动这个产业发展的灵魂。因此,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中,既要重视人文景观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完美展示,又要重视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的融入和有机结合,同时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项目的良好结合。此外,在文化旅游业发展中,还应自始至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使人文关怀贯穿和充溢在文化旅游业的各个景区景点、各项旅游设施、各个管理细节、以及所涉及的各个行业部门特别是每个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中,要事事、处处、时时体现对游客的关怀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文化旅游的本质属性——人文。

(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这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升旅游的层次,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关键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旅游的文化品位是全方位的,体现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推动旅游项目的文化创新,提升旅游商品的文化创意,打造高品质的旅游演艺产品,把原真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旅游项目当中,深度开发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旅游工艺工艺品(纪念品),提高导游的文化素养,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切实充实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景点的文化品位。

(四)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

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来讲,文化差异性是重要的催化剂,是激发游客好奇心的“看点”。因此,差异性的文化体验,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样式,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为发展各自的旅游文化提供了独特资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具特色的,越有吸引力。体现文化特色,需要把握自己文化的内核所在、特质所在,以现代形式、大众方式来诠释和表达,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项目和品牌活动。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繁荣旅游文化的深厚基础。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是培植文化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特色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产品的特色越突出,旅游经济就越发达。因此,特色是地方文化旅游品牌的生命,切忌文化旅游发展中的盲目模仿和低水平重复。

(五)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如果说21世纪是一切都在向前飞速发展的时代,那么,人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观念的不断更新应是最突出的特征。文化旅游业不仅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还是一个高度文明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素质高低、观念是否更新,直接影响文化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功能,主要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开展旅游单位创优活动,提高“窗口”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文明水准,提升游客的文明素养,带动全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因此,要运用各种载体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行业队伍建设,大力开展“三爱一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旅游、职业道德)、“三优一满意”(优秀星级饭店、优秀旅行社、优秀导游员、游客满意)、“青年文明号”、“文明示范窗口”、“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文明诚信等旅游评选活动,结合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活动,把旅游业建成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和重要窗口,努力营造“人人争做文明使者、处处都是旅游形象”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旅游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正面效应得到充分体现。

(六)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4

近年来,无锡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旅游业的发展和推广,将无锡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吴文化底蕴加以融合,打造出了一批精品旅游路线,设计出了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但是,无锡在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旅游景点的文化特征体现不明显。

当前,无锡的旅游景点产品的开发偏重的还是自然景观,比如,浩瀚的太湖美景、秀丽的江南园林、环境优美的湿地公园,打造这些景点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却忽略了这些景点的文化内涵,而文化才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力量,没有文化特色的景点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震撼,无锡作为吴文化和工商业的发源地,应该充分反映出无锡的文化特征。

(二)文化旅游突破创新不足。

无锡的文化旅游还停留在文化景观的陈列、观光这个层面上,形式比较陈旧,激不起游客的兴趣,游客往往走马观花,快速浏览一下就一经而过。要想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须开发游客可以参与和体验的产品,比如泥人博物馆,可以让游客亲手来参与泥人的制作,这样比单纯地欣赏泥人作品效果要好很多。

(三)“吴文化”品牌体现不明显。

无锡的旅游没有充分体现吴文化的特色,游客对无锡最大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太湖上,没有用吴文化来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这是因为无锡的旅游景点没有从“吴文化”的视角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只是对原有景点的修修补补,无法给游客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文化震撼。

二、无锡特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途径

(一)历史文化街区开发

1、修就如旧,修旧创新。

修旧如旧是指按照原有的旧有的样子修缮,修完后面貌与原有设计面貌相同;修旧创新是指在对“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等进行改造时,不仅仅对建筑外观进行改造,更引入创意文化、经济模式等新的内涵元素,使三旧在修旧的同时,更达到创新效果。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名片和文化象征,能反映一个城市的变迁,因此我们在修建的时候,要按照“修就如旧,修旧创新”的原则,在尽量还原原貌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根据不同区域的特色进行创新改造。

2、打造主题商业街。

主题商业街,即整条商业集中在一起反映一个主题,并根据这个主题所设置的衍生类商铺,每个业态均为主题的一个部分。城市街区,无论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造,还是全新的建设,都要体现个性化,凸显主题化特征。以南禅寺为例,南禅寺作为市中心商业核心片区之一,2009年以来政府已投入上亿元经费,进行环境升级改造及业态调整提升。如今,新兴特色商业街区硬件上去了,环境变美了,美食一条街上的店铺也在创新合作模式的运作下渐渐成市,但如何摆脱过去小而散的格局、重新聚人气,成为摆在管理方和经营方面前的新课题。早前的南禅寺小吃店数量少且一直处于分散格局,难成气候。但经过近年来的整合、改造,南门头上美食街如今人气已渐渐回升,由众多口味组合成的“新派小吃”也开始在年轻人中形成一定影响力。

3、开发主题旅游纪念品。

目前在无锡历史街区看到的旅游纪念品大多缺乏新意,很多旅游纪念品在其他景区随处可见,因此要开发出具有无锡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比如吴文化系列产品,以产品来加深游客对无锡的印象,以旅游拉动经济发展,促进无锡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古运河景区特色旅游产品打造

京杭大运河贯穿无锡城,充满历史文化内涵,人文景观也颇具江南特色,因而应该重点进行打造。经过调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打造:

1、打造无锡运河的文化内涵。

每个运河沿线城市都在打造独具特色的运河地域文化,无锡应该召集相关文化专家、学者一起出谋划策,提炼无锡运河的特色文化内涵,并体现在运河沿线旅游景点的打造上,在保护、保留运河景点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设计出新的具有无锡特色的物品,增加游客的文化认同感。

2、美化运河环境。

近年来,运河的水质由于污染、建筑等因素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部分河段的水质很差,甚至臭味扑鼻;运河两岸的现代建造物也使运河的古朴面貌受到了破坏,新开发的建筑杂乱无章,缺乏文化氛围。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我市古运河,应确立不破坏沿河街坊肌理和空间轮廓的原则,重点打造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修复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打造中国丝业博物馆、古窑群博物馆和古运河博物馆,鼓励沿运河人家创办旅游服务业。同时在古运河段搭建“生态长廊”,开展水面“种植”实验,把美人蕉、睡莲等花草固定在水面的生态浮床上,通过植物对水中污物的吸附作用,平衡水域生态环境,净化水质,美化河道。

3、开发运河旅游系列产品。

从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来开发系列运河旅游产品。充分借助沿河景点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旅游专线,比如沿岸美食游、沿岸特色主题酒店入住、民俗风情游等活动,在游船上增加具有吴文化特色的表演项目和讲解,全面提升旅游观光的文化层次,带动无锡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博览园开发

无锡有八个博览园,分别为,中国现代农业博览园、中国工业博览园、中国阳羡茶文化博览园、中国阳山桃文化博览园、中国吴文化博览园、中国太湖生态博览园、中国佛教文化博览园,成为展示无锡产业特色、文化内涵、生态文明、休闲旅游的亮丽窗口。在博览园打造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文化特色。

特色是文化产品的生命,文化产品如没有特色,就失去了竞争力。无锡的八个博览园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宣传无锡的特色文化,在每个博览园旅游项目的设计上,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无锡独有的文化资源。如吴文化博览园,就要彰显吴地文化内涵、体现生态景观效应、集聚休闲度假功能,要打造在海内外深具影响的吴文化品牌,向世人展现一幅清新雅致的吴地风情图。

2、把握创新理念。

博览园在很多城市都有,那么如何打造出无锡独具特色的博览园呢?这就需要把握创新理念,用创新理念来整合无锡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每个博览园的特色旅游产品。比如位于灵山的佛文化博览园,通过创新旅游景区的建设发展理念,于1997年以当时世界第一的灵山大佛立像迅速成为华东地区的旅游热点;2003年,以国内首创的大型音乐动态群雕“九空灌浴”,开创了全新的旅游互动模式,给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2009年,建成了堪称当代旅游奇观的传世精品——灵山梵宫,同时依托灵山梵宫开发的系列互动体验式旅游新产品也相继推出,吸引了众多游客,有力地推动了无锡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3、重视休闲功能。

篇5

【关键词】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1 青河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青河县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西邻富蕴县,南邻奇台县,东、北两面同蒙古国接壤,边界线长280千米,总面积15579.5平方千米。青河县有哈萨克族、汉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16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76.46%,汉族占18.55%,其他少数民族占4.9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对市场经济的需要及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青河县已经产生了各种小型民族文化产业,并对当地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目前的状况而言它离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要求、档次、规模以及程度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以青河县为例研究民族文化产业及发展趋势对阿勒泰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改善民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河县历史上是北方少数民族重要的游牧地区,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资源富集。青河县作为以哈萨克民族为主体民族的县城,结合本地实际,加大对哈萨克民族文化发展的力度使民族文化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哈萨克民族文化品牌。

1.1 “阿肯阿依特斯”文化

“哈萨克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是哈萨克民族典型的文化亮点,是哈萨克族民族瑰宝,是传统文化走向发展的纽带,它同哈萨克族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被称为哈萨克人民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哈萨克族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肯弹唱会”它不仅是群众民间的娱乐活动,更是教育群众的重要娱乐活动。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文化认同。2014年青河县命名为“中国哈萨克族阿肯阿依特斯之乡”。目前,青河县有以民间弹唱艺术家胡尔曼别克为代表的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阿肯阿依特斯年轻、优秀的传承人脱引而出。他们在年轻人当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弘扬现代文化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1.2 青河县猎鹰文化

民族民俗文化是发展旅游业所依托的重要旅游资源,而文化是促进旅游发展的催化剂,旅游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载体。哈萨克族在这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当中有用鹰狩猎的习俗,青河县在保留这种传统的文化习俗不让这种手艺失传做了很多功夫,每年冬季都会举办“猎鹰节”。猎手们骑在马背上,猎鹰栖息在猎人的胳膊上,当地人称之为“鸟王”。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项传统的民间活动演变为一种体育运动,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成为青河县一道独有的人文风景。青河县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哈萨克族原生态文化。猎鹰大赛是青河县的一个旅游品牌,通过猎鹰文化促进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知名度,从而促进本地旅游业的发展。

1.3 青河县刺绣工艺

哈萨克刺绣工艺是哈萨克族流传几百年的一种民间工艺,刺绣工艺在哈萨克族的生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哈萨克刺绣工艺从原始的粗工艺发展到目前题材多样,绣法多样的装饰工艺。这种刺绣工艺主要展示在哈萨克族服饰文化及室内装饰用品上,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给待出嫁的女孩置办用刺绣工艺完成的花毡和床上用品。在青河县大力开拓民族特色制品产品,成立了刺绣协会,每个乡镇也都成立了“刺绣者之家”。青河镇友好南路社区居委会成立了残疾人刺绣基地,清河县城内还有刺绣一条街,解决了一部分待业青年的就业。

1.4 旅游文化

青河是新疆最神秘的地方,被称为通天之地、秘境青河、天使的印痕。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天外来客陨石群落,神秘巨石堆和鹿石,三道海子优美的景色,还有千年历史极为灵验的古代彩佛。三道海子由边海子、中海子和花海子相连而得名。哈萨克语称此地为“玉什库勒”,意即三个湖,海拔高度约2700米左右。青河县具有十分丰谷的人文资源和遗存,涉及旅游资源的各种类型,有很大的发展开发空间。

2 青河县哈萨克族民族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文化旅游产品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产品种类单一,品牌塑造存在不足

目前在全疆乃至全国,青河县三道海子景区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但是在特色旅游方面还没有形成规模和档次,没有突出当地民族特色旅游风情,也没有打造出品牌形象。在深入挖掘旅游文化资源方面也未能从人文自然资源和游牧文化的视角深化,导致现有的民族特色文化产品没有亮点和民族特色品牌形象。在对进一步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方面重视程度不深,没有突出民俗文化内涵。另外,没有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发展,缺少与当地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没有充分利用好青河县丰富的文化资源。

2.2 民族文化产品缺少创新

从目前青河县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看,缺少对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改进和创新。青河县虽然盖了博物馆,但博物馆内仍是陈列展示,没有贴近人民的现实生活,难以吸引人民的眼球和兴趣,所以参观者多数是走马观花,没有进入了解成列内容。没有充分利用这个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价值。

2.3 缺乏产品文化底蕴

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在开发过程当中必须要重视产品的文化内涵,将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内在价值有机的转化为文化产品,进而通过提高产品所涵盖的文化内涵增加吸引力。青河县在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力度不都,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粗加工,质量不上档次,这样不仅无法真正展示青河县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因此青河县必须在民族文化产品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上创造出自己的特色。

3 青河县哈萨克族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要进一步推动哈萨克族民俗旅游业的发展

民俗旅游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很强的品牌可塑性。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民俗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形成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转换为生产力,提高市场经济效益。抓准青河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把握民俗旅游文化的特点和亮点。通过媒体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全力塑造青河县独特的民俗文化品牌。央视《通天之声》为青河县的知名度提高打通了一条发展思路的通道,但青河县应该把握契机,打造自己的民俗文化产品,打造市场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让青河县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2 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打造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产品

青河县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青河县的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将现有的民俗人文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对民族文化产品进行深加工,采用因产品而异采用灵活多样的发开模式与思路,加快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拉动本地经济发展。

3.3 扶持特色民族传统手工艺使民族手工艺品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青河县哈萨克族手工艺品民族特色突出,极具观赏性,开发的价值极强。积极保护和发展传统手工艺产品,比如哈萨克手工刺绣。可以通过培训发展传统手工刺绣和现代工艺的结合。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产品的特色,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强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使哈萨克族传统工艺产业逐渐成为文化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渠道。

【参考文献】

[1]赵子志.少数民族文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篇6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手段

武陵山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片区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非常的丰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本文按照大作品展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战略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并论述了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资源整合、市场整合、营销整合、政策整合等四种主要手段。

一、以资源整合手段推动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1.以规划整合带动资源整合

在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可以结合不同游客的需求偏好和旅游层次来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良好发展。规划思路是借助“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思路,辅之以“多层次需求,个性化设计”的思想,依托骨干线路建设,充分发挥优势,开发出专业性强、消费档次高、大小各异、长短不一的专题旅游线路,以此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良好发展。

2.以核心产业整合相关产业

以核心产业整合支撑产业,就是要根据核心产业的需求去安排相应的支撑要素,构建核心产业良好发展的平台。武陵山片区既需要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基础上进行内部相关产业的整合,更需要通过旅游核心产业整合旅游工业、旅游农业,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以不可移动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整合

可移动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以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建立文粹园整合可移动文化资源。武陵山片区可移动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地域差异大,因此在区域内可以考虑各建文粹园,各地按区域文化来展现当地的民俗和技艺。通过文粹园展示这些技艺的精湛,游客通过体验、参与、品尝达到一种互动。此外还可在文粹园表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这样不仅可以吸引游客的眼光,形成互动,也可展现当地的民俗风情。还可以借助以丰厚的本土文化为前提发展的工业旅游,整合开发可移动的非物质文化资源。

4.以大景区整合分散文化资源

武陵山片区具备集群条件,具体表现在旅游企业具有集群特征,聚集在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产业联系也就是知识和信息的共享,区域旅游具有创新力。大景区是指文化内涵浓厚、规模较大、级别较高(一般4A以上)的景区,一般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以上景区等,借助大景区的静态效果来对分散文化资源进行移植整合,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以此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5.以大集团运作整合中小企业

借助大集团运作整合中小企业,提高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集中度。在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中:一是要鼓励以资本为纽带的旅游、文化企业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共享,培育龙头旅游文化企业;二是要在市场准入方面降低门槛,消除恶性竞争;三是在资金方面要继续加大对旅游文化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对经济实力一般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通过政企合作、股权投资、发行旅游债券的方式,完成旅游文化龙头企业的打造。

6.以跨区域合作整合省内外旅游文化资源

在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具有很强的分散性和互补性,通过跨区域旅游合作整合省内外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可行,而且已经有所成效:一方面要加强资金利用,招商引资以求联动发展。另一方面要在资源上共享和互补,不断加强与周边省市合作,以邻为伴,与邻为善,挖掘人脉关系、经济联系、文化源流等关系,打造区域无障碍旅游文化圈。

二、以市场整合手段推动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1.旅游市场与文化市场空间整合

旅游文化空间市场整合通常可分为长期市场整合和短期市场整合两种。长期整合指两个旅游文化市场的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的联系,即使这种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内被打破、但最终也会恢复到原来的均衡状态。短期整合指某一旅游文化市场该产品价格的变化,会立即在下一期引起另一市场上该产品价格的变化,它反映了旅游文化市场之间产品价格传递的及时性和价格反映的敏感性。如果某个国家的任何两个旅游文化市场之间都是整合的,则称这个国家的旅游文化市场是整合的或一体化的。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旅游文化市场都不可能完全整合,完全整合是一种理论上的状态。

2.旅游市场与文化市场的营销阶段整合

旅游市场与文化市场的营销阶段整合是指旅游文化产品不同营销阶段的整合,主要研究旅游文化产品在某营销阶段的价格变化对下一阶段价格变化的影响程度。如果旅游文化商品在不同营销阶段的价格满足“下一阶段价格=上一阶段价格+营销成本”,则此旅游文化产品的营销阶段之间是整合的。

3.旅游市场与文化市场的时间整合

时间整合主要研究旅游文化产品的现期价格变化对后期价格变化的影响程度。当满足“后期价格=现期价格+储藏费用”时,则称为旅游文化市场的时间整合。

三、以营销整合手段推动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1.景点营销整合

就单一景点来说,要从内部提高旅游文化景点的文化内涵,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资源及重要营销事件来构思不同的营销方式。在武陵山片区,对于一些国际公认、知名度高的旅游景点可采用精品化旅游策略进行整合营销,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景点可采用“情景营销方式”进行整合营销。

2.区域营销整合

就不同地区之间的营销整合而言,主要是对营销人才、营销方式的整合。在武陵山片区,要加强国内各地区以及省际之间旅游营销人才的合作与交流;在营销方式上,要借鉴运用分类营销、捆绑营销、有奖营销及季节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使营销宣传的旁侧效应最大化。通过这些举措真正达到营销资源共享、营销人才共创、营销创意共思、营销效果共喜的整体营销整合局面。

四、以政策整合手段推动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1.把握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的主体

首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的调控,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配置,从而保护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的经济利益。其次,企业层面要深化改革。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改革旅游与文化企业体制,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搞活中小企业。一方面,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另一方面,积极吸引国际资金、社会资本。要使民营资本进入旅游与文化行业,参与开发建设与经营,建立多元化投入的市场运作机制。最后,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加快培育旅游企业竞争力,增强竞争意识。

2.探索完备的旅游产业政策体系

实施产业导向政策,坚持旅游与文化业发展所应坚持的原则和方向。实施产业市场政策,明确和强调市场导向的观念。实施产业布局政策,达到产业布局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目的和作用。实施产业投入政策问题,鼓励社会各方面对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投入,贯彻“五个一齐上”和“内外资并用”的方针。坚持产业组织政策,要求加强旅游与文化市场主体的培育,为旅游与文化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实施产业保障政策,以法律、法规等形式保障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政策的有效实施。

3.完善旅游产业政策的立法程序

在实际的政策制定中要采取多部门联合草拟方式,形成良好的利益表达机制。在政策操作中,要对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论证。建立立法的跟踪评估机制,保持对立法全过程的监督。保证立法机构及时修订和矫正法律法规自身所面临的一些缺陷,进一步改进立法工作,不断地提高立法的质量。

4.形成旅游产业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政策支持环境

通过国际合作,交流与发展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经验,在实践中,能够借助对方的力量来克服自己的不足,加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通过国际竞争,也可以培养较高素质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从而进一步完善本国和地方的旅游和文化市场,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长期成长奠定基础。

作者:尹华光 邱久杰 姚云贵 单位:吉首大学

参考文献

[1]余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J].旅游学刊,2007(10):9-10.

篇7

丘北文化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其一,丘北的人文优势突出,民族文化悠久。多姿多彩的民间文艺、民俗活动和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构成了丘北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二,丘北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普者黑景区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生态资源,为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丘北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一是在文艺创作工作中紧扣旅游发展主题,建成了文化产业项目库,较好地展示了民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成果。二是将民族节庆紧紧与旅游文化结合,节日活动为旅游和文化融合提供了平台,有力带动了全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三是大力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的有机结合,不仅促进了县城和景区融为一体,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丘北县切实把握文化旅游的内在规律、实践经验和发展趋势,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充分释放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依靠艺术手段和科学手段,认真举办了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不断展示文化旅游资源。由此,丘北县也形成了“民族文化+旅游”的产业格局。

第一,切实抓好文化与旅游的发展规划。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突出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这个重点。围绕“浪漫普者黑、激情普者黑、多情普者黑、休闲普者黑”四大功能版块进行定位,聘请一批知名专家作为顾问,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全县“十三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此外,丘北县还不断充实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库,力争一批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级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名录,大力开发一批集观光、康体、休闲、度假、会展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文化产品,努力把普者黑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文化休闲度假基地和国家湿地公园,打造国家旅游名片。

第二,全力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丘北县着力发展乡村文化,一是重点推出家庭作坊、刺绣、庭院、农耕、饮食等具有浓厚乡村气息的文化旅游项目,彰显“一村一品”的乡村文化特色。二是倾力打造“花脸文化”,使之成为普者黑旅游业的文化品牌。三是不断挖掘饮食文化,为普者黑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优越条件。丘北县拥有丰富的美食资源,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的六大要素,不断完善旅游接待功能。

第三,扶持文化与旅游企业的发展壮大。为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丘北县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在立项、融资、用地等方面给予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企业倾斜和支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逐步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打造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骨干文化旅游企业,使文化旅游企业在新一轮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抢占制高点,实现新跨越。

第四,重视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旅游产业大发展、大跨越创造良好条件。紧紧围绕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积极做好各项协调服务工作,全面加快推进云桂铁路建设进度,力争早日建成通车。努力构建功能完善、安全舒适、优势互补、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全面建成滇东南片区快速畅通的旅游环线,着力改善和全面提升旅游通达条件,为打造昆明石林―曲靖罗平―泸西阿庐古洞―丘北普者黑―广南坝美―广西桂林精品旅游线路,为辐射贵州荔波、越南下龙湾等地区创造良好条件。

篇8

(一)省域战略升格为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

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将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升格为国家战略。2月,国家发改委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把黔中经济区纳入西部重点经济区的经济布局,明确其目标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烟草工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旅游目的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同年8月12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黔中经济区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这一系列对贵州的文件和规划中,在“三化同步”的贵州发展战略中,都显现出一个相同视点――旅游业,其文化背景是生态文明,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十报告中,首次单列论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为“五大建设”,已超越了节能、环保的实践层次。

(二)国内产业转移为贵州旅游文化凝聚了人气

为应对世界经济处于低谷的国际形势,我国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东部沿海一些产业向西向贵州转移,以及本省对内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外界对贵州社会历史的认识更加迫切,与贵州的文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对贵州旅游文化产业形成不可忽视的“气场”。

(三)原生态资源和民族民间文化是发展责州旅游文化的依托

贵州旅游具有多民族聚居的村落文化和山地文化特征,并带有中原文化的烙印。不可替代的原生态资源形成旅游的自然优势,多元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成独特优势,这是贵州旅游文化的依托。

二、贵州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旅游文化学科中几个概念的浅解

“旅游文化”一词,在今天曝光度不低。就其内涵,一般来说,旅游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外延很广,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民俗、建筑、生态、园艺、公共关系等学科。一般采用“总和说”来定义“旅游文化”,但特点并不鲜明。也有“旅游民族”说的观点,即认为旅游文化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国家在世世代代的旅游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本民族或本国家的文化”。这是从旅游文化的民族特殊性来定义的。

旅游文化归根结底是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形态,是旅游主体文化。旅游文化以旅游客体(以自然景观、地质地貌、山川等组成的旅游资源)为基础,旅游主体(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创造者和感受者。笔者更赞同“碰撞说”,即在旅游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不可缺少的桥梁,就是旅游媒体,连接旅游主体与客体,是旅游文化的发现和传播者。再好的旅游景观,没有人去发现、宣传、保护,不能真正成为旅游资源(旅游客体)。因此,媒体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在此,媒体不仅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更包括从事旅游宣传、歌赞旅游的人,如诗人、作家、记者、歌者、民俗学者等。如此,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就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文化系统。从基本组成来看,旅游作为一门产业,还涉及旅游管理部门、服务团体和从业人员(旅游局、旅行社、导游等)。

(二)贵州旅游文化的传承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气候宜人,风景秀美,从雄奇、神秘到绮丽,不同特点的景致星罗棋布,有“公园省”的美称。贵州全境生活着苗、彝、侗、水、布依等多个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的37.9%,蕴含多彩多姿的山地村落民族民间文化和人类遗产。其中,世代口口相传的侗族大歌为世界非物质遗产,水族的水书遐迩闻名。更有大哲学家王阳明、一代经营之神沈万三等非黔籍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以及安顺地戏、屯堡文化的大明遗风与江南遗韵等,还有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这些,都是贵州旅游文化的根基。

发展贵州旅游文化,要抢救和保护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一是保护好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二是有组织发掘、整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如名胜古迹的修缮、民间传说的梳理和编撰:三是民间技艺、节庆、历法、医药、传统体育、原生歌舞等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并有传承人;四是积极推动贵州非物质遗产世界“申遗”:五是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注意环境保护。

加大非物质遗产保护并向世界“申遗”,是发展贵州旅游文化的重要基础。因为非物质遗产具有独特性、活态性、综合性、民族性,从民族文化的视角看,具有不可复制的垄断性。“汉人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这样的话只来自侗族世居的民间。

发展贵州旅游文化,要克服存在的“短板”问题,如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提高、与此配套的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省内国际航班,只有贵阳到曼谷)。

旅游业要做大做强,必然要与文化结缘。少林寺如果离开了少林文化,不过是普通的寺庙。唐朝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的诗歌,让寒山寺名扬天下;郑绪岚亮开嗓子,一曲《太阳岛上》让哈尔滨松花江北岸不起眼“太阳岛”几乎家喻户晓:一部电影《庐山恋》,胜过给庐山打专门广告上万次。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必以文化内蕴为灵魂。因此旅游文化,除了民俗学家、园艺学家、博物学家等参与,还应有媒体人和诗人、作家、艺术家的参与。

(三)贵州旅游文化的创新

第一,观念的创新。发展旅游文化不只是旅游服务行业的事情,如前所述,它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三位一体”的体系。因此,就需要政府和服务行业、文化新闻界和民间多方努力。

第二,战略思维的创新。旅游文化要与文学艺术结缘,借文学艺术之光照亮旅游客体。借开展活动的行为文化和影视文化宣传旅游,已成为宣传战略的重要一环。就本省人才资源来说,是做得到的。这类影视剧本身,也是旅游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三,与文化创意产业结缘,把创意理念融入旅游文化中,如旅游商品的创意设计与市场运作、特色旅游文化活动的策划等。

第四,通过精心策划和包装,把贵州旅游文化做成品牌,并加大对外推介力度,建立、完善常态化、动态化的“网上贵州旅游”数字化平台,实现宣传域面的全覆盖。

第五,借鉴外省乃至国外好的做法和运作模式,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第六,通过旅游学校、旅游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以旅游文化推动贵州跨越发展的思路

篇9

一、树立起音乐特色旅游产业的意识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为了吸引游客的兴趣,而旅游资源的特色直接影响着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并且音乐文化应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及感染力。并且地方特色越明显的音乐文化竞争力越强。因此在进行衡阳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重视对衡阳地方特色音乐文化的展示,树立起强烈的音乐特色旅游产业意识,促进衡阳地方音乐旅游产业的良好的发展。同时在建立衡阳地方音乐特色旅游产业时,应注意保证其文化的本真性。文化是国家、族群、地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思想、习俗等的综合成果,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代表了一个地区独特的民族精神及地域性。在进行音乐特色的旅游业的发展时应注意既要促进其发展,又要保持其音乐文化的本真性。即保持衡阳音乐文化的源质性。严禁为迎合流行文化而任意篡改传统民俗表演形式,或任意改变小调、山歌、传统戏曲等的表演艺术的伴奏、歌词、旋律等。如很多地方在传统的花鼓戏中加入了大提琴的伴奏,改变了传统的表演形式。应当以衡阳本土的传统艺术为基础,保护本土艺术的本真性,形成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

二、充分发挥本土音乐元素的作用

衡阳拥有戏曲、乐器、民歌等丰富的音乐资源。衡阳比较有代表性的戏曲有湘剧、祁剧和花鼓戏。衡阳湘剧是湖南省独特的地方大戏剧种之一,湘剧流行的地区非常广泛,并且衡阳湘剧的传统剧目数量很多,具有六个连台本戏,一百一十三个整本戏,四百六十五个散折戏。祁剧是古老剧种,其形成及发展于祁阳。并且随着祁剧剧目、声腔及表演艺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弹腔为主体的多种声腔的大戏剧种。祁剧大约有八百九十多本剧目。衡阳花鼓戏起源于清朝顺治年间,因其声腔流通的地方相通,并且声腔的语言相近,因此称为衡阳花鼓戏。花鼓戏由衡阳的车马灯、原衡山的采茶调等歌曲发展而来。衡阳花鼓戏主要以小生、小旦及小丑见长,是衡阳人们非常喜欢的剧种。衡阳的特色乐器主要有渔鼓、简板。渔鼓由竹筒制成,简板由竹片制成。演奏渔鼓时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演奏简板时用左手夹击发音,与渔鼓一起为“道情”、“渔鼓”伴奏。

三、丰富旅游产业中的音乐活动

衡阳有湘剧、祁剧等的文艺团体。为发挥音乐元素在衡阳旅游业中的作用,应将音乐戏曲的表演融入旅游业中。可以进行一些文艺演出,如邀请一些著名的歌唱家及艺术家展现衡阳地域民族风情。同时还可以在旅游中增加一些音乐纪念品。衡阳当地的很多歌唱等表演都需要很多乐器,如渔鼓、简板等传统民族乐器,这些乐器使用起来很方便,并且不会使用也能够作为纪念品,在旅游业中增加音乐纪念品的设定,让游客在欣赏过音乐表演后获得一些纪念品。除了售卖一些乐器外,还可以将衡阳地区流传较广的歌曲、民歌等收录在一些光碟中,制作成纪念品。当地旅游业还可以在旅游活动中安排一些和游客互动的音乐游戏的环节。如让游客与当地人对歌,或者由当地人教唱一些有韵味的曲调,与当地人共舞等。同时应充实以往在音乐宣传上的空缺,在制作宣传手册时除了要对衡阳的景点进行结合外,还应详细考虑对其特色音乐文化的介绍。同时进一些演奏、戏曲等制成相关的音像制品。还应发挥媒体的作用,在衡阳的一些电台定时播放一些优秀的传统歌曲及剧目等。并将有关剧种、表演形式等方面的知识印刷在报刊、杂志上,通过这些媒介,让人们能够更好的衡阳特色音乐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可以提供一些戏剧、歌舞的表演,让游客能够充分的欣赏。并且应充分发挥衡山每年一度的“寿文化节”的作用,积极打造具有独特的衡阳音乐特色旅游活动,并打造出良好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文化品牌。

四、在衡阳地区的博物馆设置音乐专区

音乐是之中大众化的艺术形式,音乐的旋律及节奏等展现了创作者的情感及思想,听者通过音乐释放自己的想象,感受音乐中的美感,陶冶情操。旅游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将音乐元素融入到旅游业中,能够让游客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景物中蕴含的美感和意蕴。并且游客在音乐活动中能够得到娱乐和休闲。因此,在旅游业中注重音乐文化的融合,能够很好的提高旅游文化的品味,让游客在音乐艺术中获得精神上的力量。目前衡阳旅游业对音乐功能的运用还不够完善,音乐元素是促进衡阳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助力,因此必须大力开发衡阳的音乐文化。通过全面分析衡阳旅游业中的音乐元素,发掘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元素,结合旅游业的切实需要,满足游客的市场需求。同时应提出能够发挥音乐功能的旅游产品的好的想法,开发出优秀的音乐旅游产品,树立衡阳本土音乐特色旅游品牌,完善衡阳旅游业的整体结构。

五、培养专业素质人才

为了促进衡阳旅游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人才是关键。文化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具有优秀的管理能力及创新能力,并且本身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及艺术创造力。能够充分的发掘衡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带动音乐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发展。并能够积极发现和保护民间文化艺人。对于一些从事导游行业的人员,应促进其音乐素养的提高,加强旅游从业人员与艺术院校及团体之间的联系与学习。让其具备良好的当地民族民间音乐素质,培养出具有良好音乐文化素养的人才。

总之,音乐元素对衡阳旅游业的发展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衡阳地区的本土特色民间音乐功能能够有效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并能将衡阳独特的音乐品牌打造出来,形成良好的旅游效益。

篇10

摘要:文化旅游是中国旅游产业不可缺少的文化底蕴和灵魂,我国旅游业要立于世界旅游强国之林,必须十分重视文化旅游建设,不断挖掘文化旅游的内涵,大力营造文化旅游氛围,建立整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体系,为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和指南。

关键词:文化旅游 旅游产业 可持续发展

随着现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人们青睐、富有内涵的旅游形式。人们的旅游活动将会越来越受到旅游文化要素的影响。要提高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保持中国旅游业的发可持续发展展,我们就必须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建设。要吸引和激发起人们的旅游动机,无论是人文旅游资源还是自然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就必须具有无穷魅力、独具民族地方文化内涵。笔者就文化旅游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谈点浅见.

一、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文化旅游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途径。国民经济发展的“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与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产业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和越来越多的融合发展度。文化旅游产业将是打造地方文化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完善旅游产业和撬动地方经济腾飞的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站在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发展高度来研究本课题,可以凸显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互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有助于落实中央提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传播中华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

关于文化旅游的内涵,国内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指文化旅游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旅客以获取旅游目的地文化印象、精神产品、增长历史文化知识为目的的旅游产品;二种说法是文化旅游一旦作为某种具体的旅游产品,那么这种旅游产品就特指民俗文化旅游;三种说法是文化旅游指旅客为实现某种特定的文化需求与感受,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入而全面体验,达到全方位的文化和精神享受的一种旅游产品。在时间维度上,文化旅游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涵盖了民俗体验旅游、古迹游览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等众多旅游领域。总之,文化旅游以其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而表现出特殊的魅力。它具有神秘性、民族性、多样性、艺术性、互动性等特征。

2.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旅游活动是旅客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实施的一种高端消费,其最大的收获就是一段美好记忆和精神的愉悦,因此,旅游没有文化就谈不上高端消费。只有充分十分旅游产品的文化要素,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展示文化民族和地方文化特色,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1)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地位。现代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旅游文化的竞争,因为文化因素已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性的关键因素。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旅客物质方面的需求容易得到满足,对于旅客来说,物质需求是低层次的需求,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则属于旅客的高级需求,难于满足。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差异性是该地域和民族所独有, 可比性低, 往往是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很难复制和模仿,很容易创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形成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突出旅游文化的区域间特质,是打造区域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文化在旅游产业中具有驱动力作用。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旅游经济效益业并不与人数的增加成正比,而与旅游文化因素和特色旅游服务的质量成正比。以武汉市为例,近年来,武汉市不断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打造“大江大河大武汉”的文化内涵,每年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保持在二位数增长。2012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为1.4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342亿元。其中,选择在武汉过夜的游客占54.1%;一日游占45.9%;在宾馆酒店过夜的国内游客3903万人次,占接待总量的27.74%;居民家庭接待游客3609万人次,占接待总量的25.66%;本市一日游游客2941万人次,占接待总量的20.91%;本省其它地市一日游游客1942万人次,占接待总量的13.81%;外省一日游游客1670万人次,占接待总量的11.88%。

3.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在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武汉市为例,海外游客对武汉市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大多数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文化资源,2012年,武汉市入境过夜游客在汉人均花费为5004.30元/人,其中外国人4376.70元/人,香港同胞5632.91元/人,澳门同胞2551.72元/人,台湾同胞6249.04元/人 。入境过夜游客在汉人均天花费为1510.74元/人天。其中,外国人1455.13元/人天,香港同胞1578.18元/人天,澳门同胞1056.18元/人天,台湾同胞1444.88元/人天 。目前,武汉市文化旅游市场开发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挖掘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旅游活动的需求,是我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现代服务业竞争的必由之路。

总之,旅客通过文化旅游活动,不仅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特色文化,而且也将旅客所在地区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到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形成了文化的交流与融通。与此同时,为了吸引更多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更加重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旅游的大发展与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旅游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要实现旅游产业大发展与大繁荣,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旅游资源,来满足游客对旅游产品中的文化消费需求,各地在大力挖掘旅游文化特色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旅游产业良性的运行机制,确保提升旅游产业品质,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挖掘文化旅游的内涵。文化旅游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涵盖了民俗体验旅游、古迹游览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等众多旅游领域。我国文化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一些地方的文化旅游项目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之路,这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对于区域旅游经济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损失。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旅游产业,使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文化型和效益型,通过打造旅游文化品牌效应、提升旅游产品附加值和档次。

2.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全民参与”发展模式。我国现阶段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模式,使得旅游目的地的投资经营者、游客和当地居民三者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当地政府才能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利益,最终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所以,政府管理部门要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努力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科学合理地引导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平台。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文化旅游公司化的改造,使文化旅游公司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文化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使文化旅游企业成为真正的产业主体;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尽快改变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局面。要打破行业垄断地位,进一步降低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打造统一的市场环境;提高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市场监管能力,努力探索整合区域文化旅游市场监管队伍的有效途径,为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相关政策,落实税收和信贷扶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各地要尽快出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尽快出台一系列鼓励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平台。

4.重视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文化旅游产业的管理人才。文化产业要以人为本,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努力营造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环境。要特事特办,打破常规,确保旅游产业用人渠道畅通,激活旅游产业用人机制,为文化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政府管理部门和旅游教育培训部门培养能够一大批从事文化旅游产业管理、文化旅游企业经营、文化旅游市场运作、文化旅游项目策划、文化旅游经纪、文化旅游贸易咨询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5.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要坚持标准、提高水平,突出特色、加强对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的统筹规划,促进各种文化旅游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流通。对符合规划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在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建设、税收信贷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创意、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印刷复制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大力支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优势的文化旅游产业群。发挥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规划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6.加大文化旅游产业扶持力度,打造有影响的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旅游,离不开一大批有竞争实力强的旅游企业和文化旅游集团。要精心谋划和推进一批成长性好、牵市场空间大、动性强、发展前景广阔的重大项目,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要素集聚,实现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同时,积极扶持有实力的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形成一批专业特色鲜明的民营文化旅游产业板块。扶持培育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龙头企业、领军人物和旅游产业品牌,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通过龙头文化旅游企业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带动整个文化旅游产业水平提高,要加强对群众文化旅游需求和文化旅游市场消费的调查研究工作,适应现代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和愉悦方式的满足,在文化旅游的内容上进行独特的、富有创意的提炼和开掘,开发深受旅客喜爱、市场占有率高的文化旅游产品,满足广大人民才群众容易增长的文化需求,打造有影响的文化旅游产业品牌。

7.招商引资拓宽投资渠道,搞好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储备,要进一步规范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管理,要策划一批上档次、上规模、切实可行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做到旅游项目“策划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上马一批”。要加强对外招商引资活动,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文化旅游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支持设立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给予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文化旅游产业要积极探索以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国有资本、外资等为资本来源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文化旅游产业投资的多元化。文化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物质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注: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战略支柱产业视域下文化旅游业的培养机制与路径研究》(课题编号为2012A04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N].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