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保护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知识产权早已是国际贸易当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地域性、易复制性与无形性等特点,与传统货物贸易相比,在在国际贸易当中的知识产权的价值通常无法得到有效保护。怎样在实际的过程当中,有效对企业的商业利益进行合法保护,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深对国际贸易与知识产权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本文将就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的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出与我国发展相符合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以期于完善当前贸易体系,增强我国国际竟争力水平。
一、关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国际贸易发展分析
生产力发展必然会导致经济全球化现象产生,与此同时,它也是市场与资本扩张所需的内在需求。它既是知识创新与与技术发展的结果,同时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反作用于生产力,当前世界,国内外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相互协作与依赖的趋势。作为国际贸易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涉及到贸易的各个层面,已成为了现代国际贸易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了各方关注,并对国际贸易发展起到重大影响,总的来讲,国际贸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一般表现为以下特征:首先,国内外将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当中的地位已提升到国家战略性高度。在今天,知识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之下发挥着巨大功效,但真正起着主导性作用的则是知识产权,它已经成为了继劳动力、资本与土地之后又一非常重要的主要生产要素之一。知识产权对于各方经济增长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重要,它已成为创造财富、发展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并且日益成为国内外各国相互竟争的制高点。因而许多国家把知识产权荣升为战略性高度,以期于在本国对外贸易体系当中加大对于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的速度,试图在国际贸易体系当中占据主体性地位。此外,拥有自主性的知识产权能有效降低因知识产权问题而产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存在的外交压力。其次,知识产权问题渗透于国际贸易体系当中的各个领域之间。从货物贸易角度来看,具有知识密集型的产品贸易不断得到增加,就当前而言,国际贸易发展方向越来越偏向于知识化方向,这个重心正由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与高新技术方向转移,结构正在不断发生变化。成品的比重在国际贸易当中已然超越了初级产品数量,在这当中,知识密集型比重更为突出。初级产品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状态当中,且在市场上的销售额也在不断降低。1970年国际服务贸易总共有710亿美元的销售总额,至2007年已跃升至32573亿美元,短短几十年间,这个数字正呈几何式状态增长,且还处于不断上升状态当中。
二、完善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体系当中知识产权体系管理的措施
根据我国当前现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加强政府引导。随着当前传统国际贸易壁垒的不断降低,广大发达国家转而运用其独具优势的知识技术新壁垒继续阻挡着我国的出品产品。对此,我国企业与政府应实行强强联手,维护当前国家经济利益。与此同时,还要转变当前政府职能,大力发展商会与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三位一体的先进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下,政府可对行业协会实行宏观管理,运用WTO当中的争端解决模式维护自身行业的利益国,建立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为各行业提高国内外最为标准的信息咨询。此外,各行协会也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行业知识产权问题,使本行业利益最优化。第二,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体系。就当前而言,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然成为了国家贸易流向与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但就我国现状而言,由于起步较晚,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不完善,因而要通过对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的了解,不断完善当前立法体系,填补知识产权制度当中存在的空白,减少违规的知识产权问题操作。在这里,立法不仅要涉及到技术法规与标准的制订,而且还要体现技术激励机制等相关配套措施的制订。
总的来讲,面对当前日益加强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我国只有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提高立法水平,才能有效避免企业遭受切肤之痛,并让这把双刃剑可以更为良好的为我所用。除了以上方案之外,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是完善我国知识产权的有效措施。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更好地制订相关措施,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凤湘,王建礼,李亚宁.谈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新格局下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J],商业时代,Commercial Times,2012年19期.
[2]李洁.浅析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权利瑕疵担保——《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42条解读,[J],中国-东盟博览,China-Asean Exposition,2012年10期.
篇2
A.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世界市场进行配置
B.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在全球范围的扩大
C. 经济全球化是资本再生产过程在全球范围的扩展
D. 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的扩展
2.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已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近480家在华投资,比例高达96%。这主要说明了( )
A. 劳务的全球化 B. 贸易的全球化
C. 资本的全球化 D. 技术的全球化
3. 2013年3月2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迈阿密港口发表演讲,要求更广泛地使用“美国制造”,一阵风将其身后起重机上的美国国旗吹掉,露出了我国上海振华港机(集团)公司(ZPMC)的商标。这表明( )
A. 美国制造业不具国际竞争力
B. 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创造转型
C.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D. 我国跨国公司引领经济全球化
4. 你脚上的鞋是Made In China 吗?过去30多年里,运动用品制造商耐克公司的运动鞋生产基地就像候鸟一样,顺应各地劳动力成本的变化,不断迁移——最早设在日本;后来移到了韩国和中国台湾;此后迁至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1981年,耐克在中国和印度之间权衡,选择了在中国生产运动鞋;30年后的今天,越南已经取代中国成为了耐克的第一生产大国。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
①国际分工区域格局正在调整,国家间的产业关联度进一步提高 ②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资本流动,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③我国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5. 人民币银联卡现在已经扩大到中国香港、澳门地区使用,而且持卡人还可以在韩国、泰国等国家刷卡消费。这说明( )
①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大的趋势 ②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③“走出去”战略提升国民消费水平 ④人民币具有世界货币职能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6. 2011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10年来,我国平均关税从15.3%降到了9.8%。积极削减关税体现了我国遵循世贸组织的( )
A. 非歧视原则 B. 自由贸易原则
C. 透明度原则 D. 国民待遇原则
7. 2012 年中国投资者海外并购规模创下历史新高,对外投资总额为65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4%。海外并购快速发展,对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有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
①利用海外资金,壮大企业实力 ②拓展海外市场,增强竞争能力 ③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优势互补 ④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出口规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8. 截至2012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31万亿美元,与2011年末相比,全年外汇储备增加约1300亿美元,增幅是2004年以来最低值。2012年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增加的事实表明我国( )
A. 出口商品竞争力增强
B.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C. 人民币的汇率大幅提高
D. 对外支付能力越来越小
9. 中国货物贸易由逆差转变为顺差改善了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增强了中国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但是顺差急剧扩大也给中国经济带来困扰。下面关于贸易顺差过大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表述错误的是( )
①外汇占款增加,国内流动性过剩加大 ②贸易顺差的过大,加剧贸易摩擦和争端 ③外贸依存度大,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冲击 ④粗放的贸易顺差,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0. 日本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产品生产国,也是全球领先的元件主要出口地。2011年日本3·11特大地震的发生,震动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神经,中国市场上不少电子产品售价飙升,依赖日本上游核心部件的公司面临着零配件短缺烦恼。这说明经济全球化( )
①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②强化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 ③使当前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④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 甲国与乙国生产同样质量的粮食和肉每人的劳动生产率如下表所示, 一个精明的商人捕捉到的商机是( )[\&粮食\&肉\&甲国\&800kg\&600kg\&乙国\&1000kg\&1200kg\&]
①从甲国贩卖粮食到乙国,再在乙国买肉到甲国去卖 ②从甲国贩卖肉到乙国,再在乙国买粮食到甲国去卖 ③乙国生产有绝对优势,应在乙国买肉到甲国去卖 ④乙国生产粮食具有比较优势 ,应在甲国买粮食到乙国去卖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2. 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建立后,双方对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中国对东盟平均关税从9.8%降到0.1%,逐步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
A. 推动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B. 促进了区域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C. 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局面
D. 导致了区域内各个国家税收的减少
13. 长期以来,我国以“猪肉”甚至“大白菜”的价格大量廉价出口稀土资源,导致稀土资源储备急剧减少。对此,中国政府加强稀土资源出口配额管理,美日韩“大为紧张”,进而指责中国的稀土政策。中国政府加强稀土资源出口配额的管理( )
①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了经济和安全 ②违背了自由贸易原则,不利于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是规范稀土市场秩序, 协调稀土开发与资源环境 ④是运用经济手段,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4. 读表:我国出口产品发展结构。
[内容\&2006年\&2010年\&机电类产品占外贸出口的比重\&20%\&50%\&高新技术产品占外贸出口的比重\&13%\&20%\&]
上述表格的内容反映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 )
①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②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③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④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战略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5. 欧盟委员会分别于2012年9月和11月启动针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双反”调查,决定从2013年6月6日起对华加征平均税率为47%的临时性反倾销关税。面对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我国企业可以( )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坚持市场多元化 ②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承担社会责任 ③通过海外设厂,规避关税等贸易壁垒 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商品价格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6. 2012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166亿美元,同比增长12.7%;同时,多地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企业,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这表明,我国( )
①与跨国公司联合经营,努力实现利益最大化 ②积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③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排除经济全球化风险 ④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7. 2013年6月4日,欧盟委员会公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初裁结果,决定从6月6日至8月6日对涉案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 在此背景下,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在短期内应( )
①加大营销力度,开拓国内市场 ②采用先进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 ③增强规则意识,捍卫合法权益 ④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18. 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达到三千多家,从业人员五十多万人,合同执行金额四十多亿美元。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表明我国( )
A. 拓宽了利用外资渠道 B. 扩大了国际技术交流
C. 拓展了对外贸易方式
D. 优化了出口产品结构
19. 2012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2012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17.2亿美元,同比下降3.7%。这表明( )
①我国的对外贸易正在趋于平衡 ②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不断创新 ③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④我国的资本国际化不断加快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③④
20. 2012年1月,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龙头企业之一的S公司宣布,将斥资3.6亿欧元收购德国P公司100%股权,P公司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在全球混凝土泵车市场占有率曾高达40%左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司出现严重经营困难。S公司并购P公司的积极作用在于( )
①形成行业垄断格局 ②开拓国际市场 ③加速资本周转 ④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1. 假如2012年1单位M国货币:1单位N国货币的汇率为1:5,2013年,M国货币贬值率为20%,N国货币通货膨胀率为20%。其他条件不变,从购买力角度看,2013年两国间的汇率为( )
A. 1∶4.8 B. 1∶7.5 C. 1∶7.2 D. 1∶1.33
22. 2012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同比增长8.1%,目前我国GDP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经济体,但“第二大”并不等于“第二强”。从贸易结构看,中国出口产品中,相当部分是“设计和利润留在欧美日,GDP和能耗留在中国”。这启示我们要( )
①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加大外资投入力度 ②坚持自主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④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3. 外贸依存度是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用于衡量该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高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政策,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足10%,扩大到今天的60%。下面关于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认识错误的是( )
A. 对外依存度过高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易受外来影响的冲击
B. 对外依存度过高不利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C. 对外依存度过高表明我国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D. 对外依存度过高表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强劲
24. 2011年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境内机构因境外投资所产生的人民币收支可直接办理人民币资金汇出入手续,并且银行可向境外投资的企业或项目发放人民币贷款。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 )
①是政府运用法律手段,有效促进资本流出和配置 ②是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③是政府创新公共服务,加速企业“走出去”步伐 ④是政府增强调控能力,规避对外贸易的汇率风险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25. 2012年,在国外市场疲软的背景下,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4705.8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2.3%,超过世界服务进出口平均增幅10个百点,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6%,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10.8%,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 ,服务贸易全球排名提升到第三位。这表明( )
①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推了服务贸易规模的扩大 ②我国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提升了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③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抗风险能力比货物贸易出口强 ④我国服务贸易企稳回升,服务贸易收支平衡能力增强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26. 阅读图表,回答问题
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对于图表所反映的问题,你认为应如何解决?
27. 绿色壁垒,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制定一系列复杂苛刻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其他国家的产品及服务设置障碍,以保护产业。
面对国际贸易中日益苛刻的绿色壁垒,结合经济生活相关知识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28. 表中反映了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解决对应问题的经济学措施。
29.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非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中国保持高速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极大。而非洲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大陆,其石油、天然气、矿产品、木材等,是中国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面对自身技术力量的薄弱,为实现发展经济的目标,不少非洲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为了促进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我国政府和许多非洲国家签署了配套广泛的协议,成为我企业走向非洲的强力后盾。
虽然中非经贸往来基础良好,但我国企业在走进非洲过程中还面对着一些问题。如缺乏适应非洲投资环境的技术能力;开拓非洲市场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没有形成;经营分散,缺乏凝聚力;欠缺高素质的国际人才,以及与当地雇员、环保组织缺乏有效沟通。这些不足也增大了我国企业走进非洲的困难,延缓了我企业开拓非洲市场的进程。
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创新性人才;综合素质;科学发展观
1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概述
(1)国际贸易专业是高校近些年来设置的经济方面的学科,它包括许多个种类,而且其中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有涉及对外贸易会计的,还有涉及法律方面的相关内容的,丰富的内容使其专业性变得十足,经过我们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这门科目是高校学生认为学习最难的,同时也是其最为感兴趣的科目。
(2)从高校的重视程度来讲,国际贸易专业是近些年来高校根据国家的教育安排和教育计划,专门设置的学科,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其的重视程度和支持程度都是最高的,而且是空前的。而且从师资力量和生源的角度来说也是最为雄厚的,其他科目无法比拟的。它体现了高校培养人才的适时性,这是符合高校发展规律的。
2国际贸易专业设置的时代性
2.1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
21世纪以来,国际经济发展迅速,而且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与其他国家联系密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紧握时代脉搏,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也受到了别的国家经济的冲击,对我们的民族企业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而且我们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相关的专业素质的人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2.2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
现在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是人才的时代,无论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人才是目前市场上最为缺少的人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集散地,必须要与时俱进,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对人才资源进行调配。
2.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
我国积极融入世界,融入经济全球化趋势,从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决心。可以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们国家主动积极融入世界市场的里程碑。它意味着我们国家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更加的频繁,贸易规模不断地扩大,意味着我们国家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同时也说明我们对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培养相关的专业素质人才,为我们的对外贸易保驾护航。
3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现状
3.1国际贸易专业发展成绩显著
(1)国家高度重视。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国家资金的大力支持,我们现在国际贸易专业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正因为此,它在发展的路上少了许多的障碍,无论是学生需要实践的设备还是教师需要的仪器,都可以及时地提供,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2)学校方面的高度重视。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新设立的专业,其受到的重视程度却是前所未有的,学校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都对其给予了最大的帮助,在学校的硬件设施上,都给予了其极大的优越性,以保障其正常有序的进行,为国家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
(3)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
学生在学习其相关知识的过程中,都显示出极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的氛围十分的优秀,而且学习的情况十分客观,这是在其他科目中很少能看到的情况,在学习的过程中互帮互助,互相解决学习的疑难问题,而且师生互动频繁,共同学习,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4)国际贸易专业发展迅速。
虽然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新设立的专业,但是其发展速度却是前所未有的,十分迅速,已经超越了其他专业,逐步成为学校的主流专业,而且在近些年,已经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相关专业的人才,在其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为祖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3.2国际贸易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国际贸易专业专业性强、难度高。
国际贸易专业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多的,涉及各个方面,其专业性十分强,无论是对于教师来说,还是对于学生来讲,都是比较难的,需要不断地去钻研,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困难,其中的专业知识十分复杂,学习难度较高,导致不少学生望而却步。
(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国际贸易专业处于起步时期,师资力量虽然受到了国家、学校的重视,但是相对于整体来说还是比较薄弱的,毕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师资力量的配备还存在问题,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去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学生实践机会比较少。
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性比较强,应该通过不断的实践去使用学到的知识,但是我们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大多数情况只能通过课堂去学习理论知识,这导致知识和实践脱节,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相关创新意识差。
创新是近些年提出的一种思想。国际贸易专业也一样,也需要不断地树立创新观念,更新思想,用新的思想去指导实践,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4国家贸易专业发展创新的具体措施
4.1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因循守旧,要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一面,降低课程难度,转变其中的专业性,要根据现实需要,设置一些现实比较实用的课程,比如说对外英语、计算机以及电子商务等学科,使学生成为知识全面、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并能熟练使用外语及计算机等进行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
4.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不断地调整教师的层次,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激发其创新意识,不断地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4.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在实践中检验并发展真理。逐步的在实践中找到理论所在,并且不断地去改进和创新,推动理论的发展,指导实践的顺利进行。
4.4紧密联系,共同创新
国际贸易专业的创新需要各个相关方面的共同创新,由整体带动部分,从大的方面入手,解决小的问题,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整体的创新氛围,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其创新发展。
5结论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但却是十分重要的专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它是各个国家的一门必修专业,我们必须紧握时代脉搏,从各个方面支持其发展,为国家提供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优势,弥补其带来的不足,促进国家整体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高专;金融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现况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趋势
金融业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标志性产业,该行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日益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也对金融工作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行业发展变化快,催生新的金融人才需求
金融行业发展变化快,新型金融业态出现、发展迅速。培养金融专业人才时,我们除了
考虑传统金融机构对于人才的需求之外,我们还要考虑新型金融业态对于人才的需求。有分析文章指出,全球经济迎来消费经济时代,虚拟的金融服务非常适合在互联网发展,尤其是第三方支付业务,消费金融也成为近两年来各路机构竞逐的领域,行业人才稀缺。
2.金融业综合化经营,需要综合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金融业态已发生巨大变化。从最初的完全混业,经过分业经营,目前已经通过金融
控股公司和相互参股方式,以及局部业务和产品的交叉经营,实质上形成了和英美类似的综合经营,但程度上低于英美等国。我国金融机构除了在经营管理水平、风险监控体系、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之外,还缺乏综合经营的人才。金融综合经营既需要复合型人才,更需要投资理财等专业能手,否则综合经营难现活力。目前我国金融业虽吸纳了大量专业人才,但还很难适应金融综合经营和监管的需要。实现金融综合经营应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经营和监管能力,为综合经营提供发展源泉。
3.金融体系国际化,要求金融人才“多元化”
所谓“多元化”就是懂得要多,要广,不仅仅是银行、金融、保险,还包括政治、经济等等,还要有国际的视野,以适应现在全球化以及同国际接轨的信息时代。金融业人才须具备渊博的经济、法律知识,全面了解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相关知识,也要求金融业人才拥有丰富的金融从业经验,具有优良职业操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持续快速发展,能否培养出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关键。
二、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高专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也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最大区别。产教深度融合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历练、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不仅能促进高素质劳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还能将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因此,深化产教融合,对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在金融行业对中高端人才需求旺盛的情况下,高职高专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又该尽到哪些责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公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的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能力与资格。”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高专对于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三、明确自身定位,打好基础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金融人才属于熟悉金融业务基本流程、金融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懂英语、会计算机操作的技能型人才。根据调研报告,企业更喜欢毕业生具备一些实际的操作技能。例如,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时代,金融人才不但要掌握计算机及网络的基础应用,还要不断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应用。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多参与由知名金融组织、机构举办的各类比赛。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比赛过程中加强对于金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其他院校学生的交流,还可以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发现人才,增加学生展示自我,获取就业岗位的机会。
四、关注企业需求,做好对接
产教融合要实现“五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通过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关注政府、行业、企业对于人才规格、层次、能力、素质的需求,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合格人才。此外,特别要强调的是“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也就是要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机制,使人们能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个体需要灵活选择合适的教育和培训。学生离校后,不一定就完全脱离和学校的关系,他们依然可以通过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继续获得学习的资源,让学生在毕业后依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能够帮助其向着中高级专业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发展。当然,这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五、关注国内发展,放眼国际
在金融体系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我们应当培养具有宽广知识面和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要达到这个培养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与国外同层次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师生互换、夏令营、冬令营交流学习活动、学者互访、联合办学等。此外互联网+教育的兴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现已开放的金融课程资源,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外语传授的金融专业知识,掌握国内外金融行业知识最新的发展动态。
六、结语
教育界和产业界加深产教融合,在“共建、共赢、共荣”方面下功夫。高职高专院校重视具备专业素养、具有良好扎实的金融基础知识、业务知识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尊重个体的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的规律,重视创新能力的提升教育,并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这样才能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商务英语 人才培养 发展策略
自2007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首批商务英语本科以来,全国已有300多所本科院校陆续开设商务英语R怠I涛裼⒂镒ㄒ蹬嘌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应用语言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和国际商法等学科相关知识和理论,了解国际商务活动规则,具备较强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参与国际商务竞争与合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毕业生可在国际经贸领域从事英语翻译和国际商务工作;在涉外企业从事文秘和管理工作;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外事工作;在教育教学机构从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
一、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商务英语历史悠久。上海海事大学商务英语研究专家翁凤翔教授认为,我国的商务英语历史大致可以分为远代(1840年以前)、近代(1840~1949)、现代(1949~1978)和当代(1978年至今)四个历史时期。西汉开通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东亚、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北非的陆上交通。主要以南海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丝绸之路推进了我国的国际商贸。我国历史上与外国,尤其是与欧洲诸国的商务交际中,使用的交际语言之一就是英语,即“商务英语”。2007年,对外经贸大学申报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标志着商务英语发展日趋成熟。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商务英语的发展。1985年,美国经济学家T・莱维提出“经济全球化”一词,经济全球化最早可追溯到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进行殖民扩张开始,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呈迅猛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和科技全球化,国际贸易以惊人速度增长,跨国公司发展迅速。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建立,标志着国际贸易进入制度化阶段,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加速了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一带一路”国际化战略,进一步加大了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5-2016中国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报告》(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6)显示,2015年中国出口跨境电商交易额达4.5万亿元,增长26%,中国出口跨境电商的主要国家分布在美国(16.5%)、欧盟(15.8%)、东盟(11.4%)、日本(6.6%)、俄罗斯(4.2%)、韩国(3.5%)、巴西(2.2%)、印度(1.4%)、其他(38.4%),覆盖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6.7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出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5.5万亿元,进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1.2万亿元。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越来越深入到国际经济体系当中,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达24.59亿人民币,2016年仅上半年进出口贸易额已达11.13万亿人民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商务英语在中国外语教育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价值不断得以认可,从而促进了其快速发展,最终教育部在2006年批准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
3.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商务英语的发展提供空前机遇。2013年,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政策沟通重要保障,投资贸易合作重点内容,资金融通是要支撑,民心相通是社会根基(新华社,2015)。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加深,跨国企业之间的交流也会更加深入有效,商务英语不仅能够促进跨国企业的经贸合作,而且能够避免跨国企业的文化冲突。
二、 商务英语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2007年教育部批准对外经贸大学设立首个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到现在,全国已有300余所高校获批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尽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已有近十年积淀,但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仍存在办学经验不足,培养模式滞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等系列问题。在当前大数据时代下,不断改进商务英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高标准要求,已成为开设商务英语专业高校燃眉之急。
1.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不够完善。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应把英语和商务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具有英语专业和商务专业双重优势。但由于条件限制,当前的商务英语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直接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应用型”特征不够突出,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2.商务英语教学师资队伍不够理想。从事高校商务英语本科教学的教师团队大多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缺少商务理论知识和工作背景,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更为需要的是同时具有英语语言能力和商务实战能力的“双师型”英语教师,师资力量薄弱是阻碍“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
3.商务英语教学环境相对落后。商务英语是视听一体的课程,教学应侧重交流,最后的落脚点是实践,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培养优秀商务英语人才的前提。目前,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教师主导为主,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立体化教学素材严重不足,符合商务英语专业实训要求的实验室、教学设备、教材和图书资料等稀缺,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不符,培养出的学生综合能力不强,导致“我国商务人才虽有1.3亿,但存在符合性低、外语能力差的现象”。
4.校企合作模式有待于改进。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可以利用校企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将课堂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让学生把理论用于实践。和企业公司合作,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市场变化对课程进行调整,可以让教师意识到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与方法,校企共同培养出合格的商务人才。
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制约,目前校企合作大多只停留在讲座、参观、培训、推广等表面形式,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三、 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策略
1.进一步完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3年开始,教育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开始起草《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商英国标》),经商务部、外经贸行业以及外企人力资源管理结构、中外企业专家以及部分高校师生研讨和论证,完成终稿,上报教育部审批,对指导全国高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制定培养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商英国标》明确指出,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国际化、复合型和应用性三大特点,人才培养规格明确界定出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应培养的五种素质(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五类知识(语言知识、商务知识、跨文化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和五种能力(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践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各高校应参考《商英国标》对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实践环节等各个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2.增加“双师型”人才。培养优秀的商务英语人才,师资是关键。设有商务英语本科的院校应制定好教师发展规划,做好师资培养,有计划外派教师到国内外进修,进行学术交流和商务知识学习,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亲身参与到外贸各个环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业务能力,丰富知识体系,提升综合业务素质和教学理念,成为“双师型”教师。
3.改进商务英语教学环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日常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建立商务英语网络学习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加大校内实训室投资建设力度,创建同声传译传实训室、跨境电商实训室、商务谈判室、企业仿真工作室和学生创业孵化室等场所,为学生进行模拟训练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
鼓励商务英语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相关从业资格证书,如剑桥商务英语等级证书(BEC)、商务英语口语证书、报关证、托业证书、专业英语四八级、商务英语四八级(2013年5月,商务英语四八级考试开始在国内高校试行。)、大学英语四六级等,让学生提前掌握从业技能,为今后到用人单位招聘打下坚实的基础。
4.大力进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势,使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理论知识和实习、实训相结合,学生可以在公司企业提前接触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速卖通、eBay、Wish、敦煌、兰亭集势等跨境电商平台,实现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与工作单位无缝对接,是着力培养高端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一个重要渠道,也是商务英语本科很好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使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可以更精准地了解企业用人要求,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也增加了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锻炼的机会,为更好地培养既具有英语专业知识又具有商务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学校又可聘请企业专业人员给学生进行授课、开展讲座或培训活动,为学生及时进行实践指导,为学生指明努力方向。
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进行校企共同开发创业项目,在校内外建立创业孵化园,给学生提供更多地实战机会,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了所学理论知识。
校企合作还能给学生提供更多顶岗实习机会,学生可以接触到优秀企业人士,了解企业文化和产品知识,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在锻炼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总之,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从业人员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只有与时俱进,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改进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为社会输出更多的高素质商务人才,服务 “一带一路” 国家战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翁凤翔,辛瑞娟.商务英语:历史、现状与未来[J].当代外语研究,2012,(4):43-47.
[3]田玉玛.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5卷第2期,2004,(6):66-67.
[4]殷蓬勃.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J].现代商贸发展,2010, (8):5-6.
[5]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5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EB/OL].[2016-10-10].http:// / zt/upload_data/down/2015sndbg.pdf.
[6]翁凤翔.论商务英语的“双轨”发展模式[J].外语界2014,(2): 10-17.
[7]朱运通.基于外贸人才需求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56-57.
[8]王义桅.中欧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D].中国人民大学[引用日期2015-06-27].
[9]授权:推荐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新华社[引用日期2015-06-27].
[10]王立非,李琳.商务外语的学科内涵与发展路径分析[J].外语界,2011,(6):6-14.
[11]王立非等.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3):297-302.
[12]翁凤翔.论商务英语的“”发展模式[J].外语界,2017, (2):10-17.
篇6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服务外包正成为跨国企业全球布局、应对竞争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服务外包主要是指企业将原本有自身完成的软件开发、rr技术支持、财务结算、人力资源等非核心业务,发包给境内外专业提供者,从而优化产业链,降本增效、提高核心竞争力。服务外包是现代高端服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来料加工制造业的20倍,能耗只有制造业的20%。因此,服务外包产业被人们形象地成为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
一、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
服务业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服务业全球化目前正处在蓬勃兴起阶段,它不仅正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服务业的发展模式,而且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各国经济、产业、技术的发展模式,并对各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利益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决定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国既面临通过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1我国面临着通过积极参与服务业全球化、进一步承接服务业跨国转移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机遇
世界服务业加速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使服务业日益告别传统的地缘导向发展模式,不断打破时间、空间乃至文化、观念的隔离,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不仅使服务业的全球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了空前高度,也正在使世界各国经济、产业、技术创新乃至经营管理模式出现全方位变革,对世界经济的重大影响将日益显现。这既给我国带来重大机遇,也带来严峻挑战。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吸收和输出服务业FDI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在承接服务业外包方面,发展中国家已占据主导,特别是印度,凭借其人力资源、语言,金融体制、政府支持和熟悉国际市场等优势,承接外包独占鳌头。
我国也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基本条件,优势主要有,一是良好的宏观经济态势和巨大的市场优势,庞大的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服务需求,使我国对跨国公司保持着较强的吸引力,服务业吸收外资有很大潜力;二是拥有质优价廉的综合人力资源优势,包括部分中高端科技管理人才,三是我国拥有较高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和较强的信息技术产业支撑;四是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一些沿海发达地区有着良好的开放环境和意识,在制度创新和特殊功能区域开放开发方面走在前列,具备在服务业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基础等。因此,一些国际机构将我国列为对跨国公司服务转移和外包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和研发转移重要目的地。
2我国服务外包产业面临的挑战
尽管服务外包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总体上看。我国服务外包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创期,在很多国家,服务外包为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日益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印度的服务外包已经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2007年2月,印度塔塔咨询服务有限公司(TCS)宣布与三家中国公司合资成立国内首家大型外包技术公司。作为印度的四大rr服务商之一,TCS中国公司在北京、上海和杭州这三个中国新兴外包产业聚集的城市都设立了中心,并将其战略定位在“要做中国最大的外包公司”。近年来,TCS在中国相继拿下了多个重大服务外包项目。种种迹象表明,以TCS为代表的“印度象”正在开始分食中国市场。
从服务外包的价值链构成来看,服务外包产业也在由简单的IT服务外包开始向业务流程外包转化,向产业链高端进军。而目前中国在全球服务链中,重点是处于IT服务外包领域,参与的则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外包项目,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如目前北京市的IT外包服务更多处于软件开发、测试等行业的低端,几乎没有涉及到提供解决方案等高端业务和BPO业务。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客户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目前,我国软件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人才严重短缺,难以适应行业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即便在人力资源最集中的北京也是如此。据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预测,北京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在2010年将达到2500亿元的产值,需62.5万从业人员。按照目前从业人员的发展速度,2010年约为40万人,存在20万人缺口。
目前,客户开始要求和中国外包企业建立起战略性的合作关系。这就对中国公司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外企业可以做到上千人协同开发,而我国企业普遍停留在管理数百人的水平,即便是北京的软件骨干企业,最多也只能做到400多人同时开发,为此,很多外包企业开始加紧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例如。博彦科技于2006年12月引进了SAP的ERP,成为国内外包公司中首家引入该系统的公司,软通动力也在加紧优化公司业务流程,并于2007年通过CMMl5和IS027001两认证。
总之,我国的服务外包还处于起步阶段,按目前发展状况估算,到2010年我国服务外包产值过40亿美元,和国际同行相比,国内服务外包企业在交付能力、服务冰平、人才储备、品牌建设等方面有较大差距。我国要确立现代服务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必须在社会各方面普及、深化对服务外包地认识,将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1抢抓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带来的机遇
最近的发展显示,跨国公司把一些内部服务业务,即原本由跨国公司自身业务部门提供的服务,例如财务结算、呼叫中心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也外包出来,开始转移到我国,特别是人世以来,跨国公司将服务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例如,英国汇丰银行在2002年把地区总部从香港转移到上海并把技术保障中心迁到深圳,把呼叫中心转移到广州和上海。IBM公司与铁道部合资成立“蓝色快车”公司,利用铁道网络和IBM先进的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网络技术、网络服务为诸如柯达这样的公司提供IT设备和软件的维护。摩托罗拉公司将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给正海对外服务公司,为其进行销售团队的招聘、培训和管理工作。在全球制造业转移和制造环节外包过程中,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引进外资而抓住了这次机会,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之一。现在,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产业转移,开始了包括内部服务在内的服务环节外包。中国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丰富质优的人力资源和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已经具备了提供服务外包的市场条件,服务业外包作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一种好形式,不仅能发展经济、解决就业,而且有利于培养懂外语的国际性人才和加速中国的国际化进程。我国应当积极探索拓展吸收外资的新领域,争取使我国成为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主要承接地区,使中国不仅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外包基地,也能成为全球服务业的外包基地。
2夯实服务外包信息化基础
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必须做好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工作,还必须有信息化基础建设。以服务外包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产业转移的驱动因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的发展,使各国之间资源的使用与流动更活跃;二是飞速发展的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使全球资源共享变得更加快捷低廉,通过远距离提供服务已成为现实,三是产业分工的细化,带动规模经济效应和专业化效应,使跨国公司有动力将非核心的业务流程进行外包,四是发展中国的低成本成为优势和不断优化的投资环境,使外包交易成本得以降低。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要想在承接服务产业转移的新一轮竞争中先人一步,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要在全国编制一张通信和高速路网,让企业能享有优质低廉的信息服务,这是实现外包服务发展的前提。要充分利用通信与互联网高新科技成果,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使电信产业对现代服务业的腾飞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
3大力加强服务外包人才教育培训工作
复合型中高端人才和适用性技术人才短缺是制约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突出瓶颈,要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这一进程:一是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抓紧培养大批适用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二是搞好专门人才培训工作,继续在商务领域人才培训资金中,安排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项资金,实施“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计划。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大学生增加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鼓励服务外包企业新增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各类人才培训项目,重点培训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以及服务外包企业新人职员工,力争在五年内培训30~40万承接服务外蟖需的实用人才,吸纳20~30万大学生就业,有效解决服务外包产业人才短缺和大学生就业问题。服务外包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定制培训、从业人才资质培训、国际认证培训、行业标准及相关知识产权培训、大学生实习项目及勤工俭学培训、企业新人职人员岗前业务技能培训、服务外包产业储备人才培训等。
4加强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
引导各地和各类企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特殊需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庇特别是各基地城市应进一步完善保护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制定服务外包数据保密相关规则,建立服务外包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综合评价体系,并在全社会营造诚信为本的良好氛围。
篇7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政治 教学质量
新课改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倾向于对学生自身能力、知识及思想层面的培养。当前政治课堂较沉闷、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社会上较浮躁,高中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成长之路较为彷徨,学生政治学习的效果普遍较差[1]。新课改背景下为提高教学质量,各学科的老师纷纷探寻新的教学策略,众多高中政治老师也加入政治策略教学的探讨中。
一、转变课堂主体,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身发展为主要培养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工作,转变原本以老师为主导的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2]。如在《投资的选择》中的学习,老师应改变原本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增强为目的,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在知识梳理环节由学生自己梳理,由学生自行找出储蓄存款与商业银行的定义,商业银行的类型等,由学生自行讨论存款储蓄的机构有哪些等问题,并由其他学生补充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将课堂交到学生的手中,增加学生的发言、表现、自主探究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可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时候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可通过PPT进行,使用多媒体展示国际上各国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对该课时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将中国人与外国人的距离拉近。可由学生发言列举各国之间的美食、建筑、文化特色及在我国的应用流行等,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创设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解。还可开展课堂辩论赛,根据教学内容将辩论题目为“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对外开放的利与弊”,指导学生对相关辩题查找资料并开展辩论,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可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增长。
三、联系时事热点进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21世纪,在学校阶段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洞察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此外,在高考中时事热点占有一定分量的分值。因此,老师应以时事热点为课堂突破口,在增加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度[3]。如以当前“二孩政策”为教学案例,由学生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讨论该政策实施的必然性、可行性及带给我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等相关问题。当学生发表见解后,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还可以“扶摔倒老人被讹”、“公共场合哺乳婴儿”等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以时事热点为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的同时还为高考等各种阶段考试奠定基础。
四、开展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不仅要对学生做思想上的巨人,在行动上也要做一个巨人。将政治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如在课外开展知识讲座、成立爱心小组等,可指导学生收集富有哲理的典故,如“卧冰求鲤”、“唇亡齿寒”等,由学生向其他学生讲述故事并说明自己从中明白的道理;或者组织学生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并发表观后感等,该方式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的同时也有利于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在周末、课余时间去低保家庭、空巢老人或者养老院陪孤独老人聊天,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到学校、社区各个角落清除小广告、打扫街道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等优秀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结语
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转变、创新教学手段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这个大趋势下,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教学过程中还要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以时事热点为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政治教学活动。此外,老师还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波.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政治教学质量初探[J].学周刊C版,2013(07):43.
[2]杜娟.新课改理念先导下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探索实践[J].教育观察(下旬),2015(02):69-70.
篇8
一、会计国际化的含义
会计的国际化行为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各国在制定会计相关政策和处理会计的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达到国际间会计的行为可以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具体而言,会计国际化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涵义:1.会计国际化是会计惯例的国际化,是指某一个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等需要把本国的会计惯例逐渐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2.一国的会计国际化一般要经历3个阶段:第一是沟通阶段,即通过参考各国会计惯例,比较各国惯例的异同,从而促进对国际会计惯例的学习与了解;第二是协调阶段,即比较本国惯例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异同之处,消除那些不必要的分歧,尽量减少与国际会计处理等方面的差异,来增强会计信息国际可比性和有效性;第三是规范和统一的阶段,严格实行与国际会计惯例相的标准化会计,使本国会计真正融入国际行列。3.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国际协调的过程,体现出的是各国会计惯例通过沟通、协调、最终国际化的一种结果。
二、会计国际化的动因
当今世界,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贸易飞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任何国家如果脱离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贸易都将难以发展,而会计作为国际商务的一种语言也必将面临国际化的大趋势。探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本市场的国际化
目前国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是会计国际化的一个主要动因。资本市场所涉及的范围已经从简单的一国扩展到多国。全球化的发展带动了跨国上市、跨国兼并及跨国交易的发展,推动了资本市场成为国际化的资本市场。虽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国际会计准则,但是国际会计准则却没有强制的约束力,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有着自己的会计准则。由于各国的会计标准之间均存在着不同的程度差异,使跨国上市、跨国兼并的企业要按当地的会计准则重新来编制会计报表,这就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增加了跨国上市、跨国兼并的难度。就如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联通、海洋石油等公司在海外上市的过程,实际上就已经碰到了类似的问题。显而易见,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很有可能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因此,跨国上市、跨国兼并业务的不断增多,客观上就要求对各国的会计准则进行协调和统一。从这个角度讲,建立一个全球通用的会计标准,推进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二)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兴起,跨国公司随之迅速发展。资本集中和经营活动不断扩展,使许多大型企业纷纷转向跨国经营。通过输出资金和技术,跨国公司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子公司,利用当地的廉价原材料和人工,降低了生产的成本并开拓新市场。跨国公司往往在海外设立其子公司,而子公司需要按照当地的会计标准来制定相应的报表,这与母公司的会计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样不仅给跨国公司报表合并带来不便,也给跨国公司分析利用报表产生了诸多不便; 不仅增加内部报表的折算与合并费用及相关经营成本,而且将影响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管理效率。此外,由于跨国公司经营的活动对东道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可对比的内部会计和报告实务也不利于东道国对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的了解和监管。如德国的大众汽车公司、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韩国的三星公司投资于中国,迫切需要一套可以对接的报表资料。所以,跨国公司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区域性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合作发展也是推动会计国际化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欧洲联盟是全球一个典型的区域性的合作经济组织,其基本目标是建立一个实现区域内商品、劳务、资本和人员四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而要建立这样一个市场必须消除区域内国家之间会计的差异性。欧盟要求所有在欧盟国家证券市场上上市的企业都必须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而非本国的会计标准。同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成功地进行重大改组,解决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融资、准则制定人员选拔和独立性、准则制定程序等方面的问题,为确保国际会计准则的高质量提供了人员上的保证。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必然推动会计的国际化发展。
三、我国会计现状
(一)发展状况
1985起年我国开始实施《会计法》,经过1993年和1999年两次修改,企业所有制、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等都进行了一些试点与改革。财政部在不断完善会计制度的同时,也在制订和修订与国际惯例形式接轨的会计核算标准,在1993年了基本会计准则。从1997年以来,财政部已陆续了16个会计准则,并逐步形成会计准则体系。我国2000 年颁布企业会计制度 , 在会计相关基本概念、原则、具体确认和计量的方法等方面,实质上与国际会计惯例已经相差不多。可以这样说,我国会计国际化在会计准则制定上已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但是由于国家体制的不同及经济体制的差异,我国会计在法律等方面与国际会计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国际化障碍
从法律制度角度看,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及财务报告准则对于应用的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中国的财务指标等更加注重的是利润问题,上市公司、股票及对公司的评价等更多地从利润角度出发,而忽视了资产负债表的信息质量问题,这与国际会计更加关注资产负债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从市场角度看,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存在完全的市场竞争体制,公允价格难以形成。企业间关联交易较为普遍存在,从而导致交易价格显失公允。在我国相关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回避了国际公认的计量属性,而是用账面价值作为会计要素的计量基础。
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看,目前在我国许多企业中,国家是最大的股东;而西方发达国家中,投资者较多并且占有绝对优势。我国的机构投资者较少,相关的财务分析的队伍还有待培养和发展。不同的投资结构导致了不同的信息需求。而且,目前我国部分企业还未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会计监管体系也尚未健全,会计准则制定还必须考虑实施中的一些问题,以确保会计准则的顺利执行。从商业交易角度来说,我国商业交易还存在着大量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作为企业的股东,同时作为企业纳税的受益者,很难建立一个真正公平的商业市场。
四、进一步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的措施
(一)不断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
我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等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势必要参与国际竟争,而这必须充实银行资本金、提高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等,这自然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同样,国有独资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证券公司实施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同样也离不开资本市场支持。资本市场在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国需要完善的资本市场来为会计的国际化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
(二)加速完善公司治理规范
我国应加强公司治理的规范性,使其有一个统一的制度标准。可以借鉴国际银行业界有关银行公司治理的原则,改进和增补相关内容,包括对公司治理的含义进行修改,形成一个具有高水准并可以与国际标准基本接轨的银行公司治理准则。同时,我国可以借鉴香港金融监管局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规范的相关经验,完善相关制度。最后,应强化监管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证监会与银行监管机构间应通过沟通与协商,消除公司治理规范存在的不一致,避免监管的混乱。
(三)加强我国对内部会计控制和审计
会计控制主要是通过对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控制,从而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随着企业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对于信息管理系统要求加深。企业除了要控制传统意义上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之外,对于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相关的信息和信息系统风险日益增长。如果不加强会计信息系统控制,不仅会影响对信息技术使用质量和效果,同时会影响会计人员使用信息技术信心。此外,还应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制度及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定期的审计工作。
(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培养国际化人才
篇9
关键词:虚拟企业;管理组织;启示作用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我们的企业也必然将会受到全球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国家和政府也纷纷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在积极对新的市场经济发展适应的同时,扩大并加强对国际经济市场的参与,在合作和竞争中实现对外部资源的整合,促进国内企业自身的发展。然而在我国企业的现实发展中,其管理模式并未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仍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存在着较大的一段距离。因此,加强对虚拟企业的管理模式研究,对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改变在世界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虚拟企业的概念
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也就是当今时代背景下的一种联合开发的、互利的企业联盟体。主要是当市场出现新的发展挑战和机遇时,一些独立的同行企业之间为了应付其他竞争者,而形成的共享技术、分摊费用、满足市场需求的暂时性网络联盟。这样的一种企业联盟体的出现,常常可以完成个体企业在市场急剧变化情况下的超水平目标达成,简言之,虚拟企业的产生,可以使我国的管理组织完全地突破自身资源所能达到的限度,在市场竞争下也就可以获得优势的最大化。在虚拟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自身的组织界限,拥有生产、销售、财务等多种功能,但在我国的管理组织中却还并没有相关的实体部门。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留着自身原本的资源发展特色,而对于其他所欠缺的功能,则可以通过其他企业进行弥补,从而使企业中的有限资源得到最大效益的发挥。
二、虚拟企业对我国管理组织的启示作用
(一)不断提升管理组织的信息化水平
虚拟企业产生就主要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在众多的社会实践中证明,信息化对管理组织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管理组织的信息化建设基本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其信息化水平也整体偏低。尤其是在现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不断不断提升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一套与企业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相联系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在企业面临经济市场波动的时候做到及时的管理调整,使企业很快的适应于市场的走向。与此同时,信息化还能够降低管理企业的成本投入,在对全球经济市场发展准确预测,使得企业能够深深扎根于市场发展变革之中。
(二)完善规范管理组织的标准化建设
管理组织之间的内部各要素建立统一的标准化,则更加有利于虚拟运作中各企业不同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例如:规范、统一不同企业之间的产品、服务等标准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和规范企业的标准化建设:一,以宏观调控的手段来进行。这也就是要求政府相关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组织来对企业的虚拟运作制定统一化的标准;二,不同的企业之间也可以针对其相联合的投资开发项目进行统一的标准化建设;三,可以有效扩大企业在国外企业联盟体参与中发起的标准化建设;等等。
(三)改善重建管理组织的结构模式
对管理组织的结构进行重塑和改善,是对不同市场需求、不同客户需求的一种最大化满足。因此,在企业进行管理组织结构的重建过程中也就更加要注重其的灵活性和快捷化,减少上下级有效对话的层级设置,将部分集中的权力进行最大化的外放并打破一些企业组织部门的管理界限,从而使管理组织的整体结构模式得到柔和化、偏平化、模糊化。同时,企业还有加强与企业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增强对外部资源的整合优化,让企业在面临不同社会挑战时,能够高效的产生应对措施并迅速的合成新的生产能力。这种对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的重建主要是通过企业内部分散着的人员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合成,或者是企业联盟体内分散着的企业人力、物力资源的合成而实现的。
(四)培养发展管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在形成企业联盟体的同时,企业也必须对原先自身的发展特色有所保留,积极塑造其核心竞争力。例如,以创新设计为主要服务的企业就对其创新能力进行保留,以生产加工为主要产业的企业就保留其生产加工的高效性,而对不属于核心能力方面的功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裁剪,较少投资的过分散化。这样的企业培养发展方法,既是对企业优势发展的一种精简,同时也是将每个管理组织中有限资源对特长培养的最大化利用。
(五)强化对管理组织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企业唯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效地应对时代和市场的更替,才能在急剧变化的经济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保障。这样的学习意识必要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并不能只是简单地对现阶段市场的走向发展的进行学习或者分析,而是要对未来市场可能存在的管理需求相关知识的学习,超前于市场,超前于同行对手。此外,企业内部可以建立起相关的学习机制,共同去促进信息时代知识文化的增值,有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六)共同构建管理组织虚拟经营的基础设施
虚拟企业的经营优势发挥并不是任何一个独立的管理组织就可以实现的,因此,除了企业自身要加强计算机网络建设和人才招聘外,还需要积极形成与政府和全社会的紧密合作,依靠它们的帮助和扶持,从而完成对虚拟经营基础设施的构建。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对虚拟企业模式的研究深入,这种新型组织模式也在我国的各种管理组织中得以迅速的发展壮大。可以有针对性的满足市场的需求,有效地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减少企业的成本投入,推进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从而加速企业的发展壮大,也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创造出了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余呈先,郭东强.基于知识量化的虚拟企业知识缺口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04)
[2]高长元,韩S,王嵘.高技术虚拟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框架研究[J].管理学报.2011(01)
篇10
关键词: 国际化人才 高校 人才培养
21世纪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的外资、合资企业,国内企业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强,国内企业也纷纷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赢得国际市场,国际化人才是关键。因此,培养大批具备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队伍,进一步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适应“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步伐。本文就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国际化人才的现状
1.大学毕业生人数虽多但缺乏训练有素的国际型人才。
在中国每年400余万的大学毕业生中,极少有人具备从事跨国公司所要求的行业的必备技能。世界著名咨询管理公司麦肯锡在《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中称,中国缺乏训练有素的毕业生,这可能阻碍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发展更先进的产业。该报告指出,中国的毕业生人数很多,但只有不到10%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能。以工程师为例,中国拥有160万年轻的专业人士,但是普遍缺乏参与项目或团队协作的实际经验,导致被认为适于在跨国公司中工作的中国年轻工程师的数量仅有16万人。
2.国际型人才紧缺,人才流失严重。
《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中称,10年后,中国将需要7.5万名具备某种国际经验的经理人,而目前中国仅有约5000名此类人才。该报告还称,“中国缺乏有良好技能和心态的高素质人才,人才流失相当严重,尤其是创新人才很少。人才紧缺造成员工和公司压力上升,导致企业人力成本高涨……。一方面中国有巨大的人才供应量,但另一方面,满足跨国公司所需技能要求的综合型管理人才却严重不足。”
3.人才结构不合理。
尽管中国目前毕业新生数量巨大,但事实是我国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企业却招不到适合自己的人才。据统计,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超过600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约为3900万名,占人才总量的2/3,人才绝对值比较大。但是,中国现有的人才结构很不合理,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低层次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高龄高级人才多,中青年高级人才少;传统产业人才多,高新技术、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少;熟悉计划经济的人才多,精通市场经济、国际化市场规则,具有国际化运作能力的人才少。从人才个体的知识结构来看,我国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不合理性也十分明显,缺乏复合型、创新型、协作型人才。经济全球化社会正是需要复合型、创新型、协作型的国际化人才,而我国多数人才在短期内很难适应这一新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急需优化与更新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二、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分析
1.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刻不容缓。
一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急需国际化人才。我国的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加快培养一批通晓国际经济、贸易、商务和法律、法规,熟悉国际经济开发、工程项目承包和经营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二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急需国际化人才。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最根本、最核心、最本质的竞争是国际化人才的竞争。
2.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
(1)国际化人才的内涵。有学者把国际化人才定义为:“具有较高学历(本科及本科以上)、懂得国际通行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理念,同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我们认为国际化人才应该是具有国际态度、国际意识、国际活动能力、国际知识、国际视野,能进行跨国服务和交流的人才。而高校教育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其内涵主要表现为“四有”:①有全球视野、国际态度:关心地球、关心人类;适应变化、创造未来;公平竞争、友爱合作;自尊自爱、自信自强。②有国际意识:国际理解意识、相互依存意识、和平发展意识、国际正义意识。③有国际活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竞争参与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经受挫折能力、国际交往能力。④有国际知识:了解国际时事、世界发展的历史与趋势,东西方文化的精华,本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建设祖国、服务人类的理念和使命,等等。
(2)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培养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方面,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并不相同,如美国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为:采取“面貌新、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的标准。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观念”。
在我国,高校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其目标主要是:第一,要有国际思维观念和世界战略眼光,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第二,要能够紧跟世界前沿科技动态和趋势,掌握符合国际标准的工程规范和技术规范,熟练运用外语。对异域文化、民族风俗、价值标准、思维方式能够熟知和准确把握。第三,要具有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敏锐洞察力和悟性,能够独立思考,追踪和了解国际热点难点问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客观分析解读,具有国际视野。第四,要有高度的务实和创新能力,对各种知识有兼容并蓄精神,能够做到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能够追踪本专业的世界前沿水平和不断吸收消化国际先进文化和知识,并加以运用。第五,要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能够和他人进行融洽相处和合作,充分调动和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
1.探索国际化教育的培养方式。
国际化教育是一种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性、比较性教育,高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模式上可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引入资金和先进的教育机制,吸取并实践国际上通行的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经验,以增强大学生国际意识,使其掌握在国际社会环境中工作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课程设置上可增设有关的国际教育课程,例如在普通教育课程中增加世界历史、文化、人类学、环境学、卫生学等方面的内容,并选修如国际法、国际政治、国际形势、国际科技、国际经济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关系、国际新闻、区域文化、国别史等国际性的通才教育课程。
2.加快学科、专业的调整与优化。
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必须坚持与市场接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原则,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学科和专业设置。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科、专业经过几年的调整,无论是其结构、内容,还是整体规模,都有了较大改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人才的标准、规格和需求结构、需求数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因此,高校学科、专业的调整和建设要适应这些变化,作出全局性、战略性的调整和优化。既要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又要立足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在专业调整中,要改善专业建设的条件,多种渠道增加投入,改善专业的办学条件,形成本校的“名牌专业工程”、“重点专业工程”等。
3.构建研究实践型教学体系。
“研究实践教育”是指将实践的基本要素运用于教育教学,围绕特定教育教学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应用知识于实际的探索性活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构建研究实践型教学体系在培养国际化人才上十分重要,该体系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研究教学并重的观念,确立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并组织和鼓励师生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由此建立起以研究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补充的完整体系。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关键,它能促进人才的深层开发,自身潜能的挖掘。自主性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巨大动力。让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选修自己喜欢的知识,并把个人专业兴趣和社会需要结合,使之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同时又能激励学生交叉学习、超前学习、高效学习,以激发学生良好个性的发挥,促进学生自我全面发展。
5.加强校企合作,增强开放性办学的人才培养效应。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模式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目前,许多高校通过整合教育资源,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革新教学手段,通过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创办企业等途径,构建适合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环境,促进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四、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校要做好培养国际化人才这项工作当正确处理三种关系。
1.正确处理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的关系。
完善内部培养机制就是要培养一大批有本校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并能为之服务,同时,要引进外部国际化人才为本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服务。
2.正确处理人才国际化与人才本土化的关系。
培养国际化人才不等于放弃本土化教育,同样不等于放弃人才本土化培养,二者当互为借鉴。
3.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与人才流失的关系。
国际化人才流失也是高校要面对的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重视不够、培养不够是重要原因,相当一部分国际化人才正是由于没有得到培养和重视,阻碍了职业生涯的发展,才被迫“另谋高就”。人才流动是必然趋势,但是学校本身要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培养人才机制,维持住人才队伍,特别是保持核心人才的稳定才能谈得上培养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利宏.麦肯锡盛世危言:中国出现人才“短缺”危机[J].中国经营报,2005-10-17.
[2]杨良梁.培养国际化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J].集团经济研究,2004,(8).
[3]夏惠贤.论国际教育和国际人的素质[J].外国教育资料,1998,(4).
[4]陈学飞.谈谈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基本要素[J].江苏高教,2002,(2).
[5]韩延明.大学教育国际化:走向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2,(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