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的前景与潜力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专业的前景与潜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物理实验;后进生
我对“后进生”这个概念是比较抵触的,我觉得班级里没有“后进生”,所有同学都一样无“后进”“先进”之分。姑且把表现不是很好的同学归为“后进生”吧。“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很难的工作,我觉得自己做的不是特别的好。我对班级物理不好的同学进行过仔细的观察,对不能很好完成物理学习的同学进行过分析,我把他们分为几类。下面我就说说关于“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1.“后进生”的分类
物理学习中的“后进生”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暂时落后型
这类学生一般占“后进生”的三分之一左右,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均属中等水平,物理学习困难一般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而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
1.2理解能力差型
这类学生占“后进生”比例很小,他们的特点是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空间想象力都比较低。但学习习惯较好,自我约束力较强。
1.3动力不足型
这类学生占总“后进生”人数半数以上,他们的能力水平基本属中等或偏上,但学习习惯、自我约束力等明显低于第二类学生,因学习动力因素不足而导致学习困难的特征较明显。
1.4整体性困难型
这类“后进生”人数比例也不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数理能力弱,抱负水平低,求知欲、自我约束力和好胜心不强.因而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发展是明显低于其他学生。
2.转化”后进生”的措施
由于“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因而我们就不能把所有”后进生”都简单归结为“脑子笨”或“不用功”,教学中应针对”后进生”的特点进行帮助和教育,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转化效果.
2.1利用物理学发展史进行学生兴趣的培养,进而转化学生
创新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超越的新认识,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决定这种超越意识的产生,新思维的发展,新技术的产生到新学科的创立在物理学史上层出不穷,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活动,这正是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切入口。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这些素材的内涵,让学生体验科学家在物理学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结合物理学家的创造性创造发明和思维活动,逐步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2.2对理解能力差的“后进生”
这类”后进生”的能力及个性特征正常,其物理成绩差的原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即在课堂教学中意志力较差,不能和大多数同学一起进行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由于这类”后进生”较多,因此,教师在课外应多对这类学生的感情投资,对他们学习上暂时出现的问题加以弥补,使其及时赶上全班同学。如果错失时机,会使他们在学习上知识点越落后越多,造成学习困难继续加重。
2.3对能力不足型的“后进生”
这类“后进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但意志力较强,学习勤奋是他们的特点,教师对这类学生不能视为包袱,对他们要适当地做一些课外辅导工作,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知识困难与技能困难,其中包括利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方面的困难,以及通过专业课实训或一些更生动形象的课外物理实验,让这类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和物理概念,并理解物理习题解题技巧。对这类”后进生”重点是通过单独辅导方式,使他们逐步改进学习方法。通过单独辅导,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知识缺陷,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补救。如教师及时给学生补习好学习物理知识必备的数学知识,“后进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听课时注意理解难点和重点,那么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2.4对动力不足型的“后进生”
这类”后进生”相对较多,几乎占“后进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学习动力不足情况复杂,但其中深刻的当今社会原因居主要位置。例如学生中独生子女非常多,学习条件很好,但自我约束里差、毅力较差,盲目跟风多,对将来无热情,因而学习上无动力,另外一类学生是由于社会经济变动原因造成家庭破碎的越来越多,因而大多数单亲家庭缺少或没有正常家庭教育,家长多数对子女无太大的希望,这也是形成学生动力差的原因之一。对这类学生的转化工作主要是充分与学生家长配合,首先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认识到教育好子女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家长、教师及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就有可能激励起他们学习的动机,从而形成学习的动力。
2.5对整体性困难的“后进生”
这类”后进生”由于能力差,个性特征水平低。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低,大多数是由于初始阶段持续较长时间的学习困难,知识疑点积累、基本技能不足造成的。同时,由于长期的学业失败而有可能造成自卑心理,致使缺乏自信,丧失学习兴趣和动机。这类学生人数虽然不多,但学习困难程度非常大。对这类学生更应主动热情关心,除课堂教学中针对他们的特点提出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外,还必须较长时间进行个别辅导,从而使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首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此,物理教师不仅要教好物理,还要热爱、关心“后进生”,使师生间形成“情感共振”,从而使这部分“后进生”喜爱学习物理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特点,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与物理学科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他们形成较强的学习动机。在职业教育的物理物理教学工作中,加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学习动机是有效学习的推动力量。所以职业院校的物理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职业院校的物理教师除利用物理学研究范围广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外,还要设计、准备好高质量的演示实验,介绍物理学的新进展等方面来提高“后进生”的学习热情。当然,为了巩固“后进生”的学习热情,还要使不同类型”后进生”获得程度不同的学习上的成功,以此保证学习上的持续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让各类“后进生”尝试到成功学习的喜悦。成功的喜悦可以增强和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先进生”之所以对学习物理有浓厚兴趣,甚至让入着谜的主要原因大多源于物理学科本身具有的强烈吸引力,而“后进生”对物理是否感兴趣的首要因素则取决于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所以,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教师本人是否热爱物理教学、对物理学教学是否非常投入、物理教师对科学的价值体系是否信仰、教师教学观念、教师是否能从物理知识及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美等,这些对“后进生”学好物理课程,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2.6利用物理实验培养转化“后进生”
任何一条物理规律的建立,都是经过物理学家艰辛而漫长的实验探索而获得成功的。在实验中一定有科学家的创造性的创新和思索的研究方法,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和开发实验的内涵价值,力求使物理实验成为发展学生智力,逐步提高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好途径。
看来通过一种合理的方法来转化物理教学“后进生”是需要费一些时间和精力的,而且在转化中必须让学生既尊重你又喜欢你还得佩服你,否则效果不会很明显。也许我的做法不很完善,也不成熟。但是我会认真学习研究新的且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以便处理我和“后进生”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海民.物理素质教育中开展创造教育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6).
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 班主任工作 师爱 个人魅力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联系各科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又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做一名中职学校合格的班主任?笔者结合班主任工作实际,谈谈班主任工作的体会。
感人心者,当先乎情。情是开启人们心扉的一把钥匙,情到之处,金石为开。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以情感人”是教育学生的根本方法。爱学生是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灵魂,它可产生巨大的力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班主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视学生为朋友、为知己、为亲人,一切为了学生,真正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班主任工作不妨从“爱”字入手,若此,学生就会在班主任管理中感受到无处没有的爱。
一、用真诚的师爱感化学生
尊重学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师德。在对学生的尊重中展现老师的爱,就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接受老师的观点。那些所谓的差生,无非是学习成绩差些,并不代表所有方面都差,我们要尽量少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被训斥惯了,甚至是麻木了,教师应采取找出他们的闪光点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体验到一种被赏识的感觉,激励他们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只要这些学生有了兴趣,有了信心,有了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其他的事情就很容易解决了。
教师热爱好学生,更应该厚爱“差生”,分析“差生”的心理,找出“差”的真正症结。大多数差生的学习成绩虽然差,但自尊心很强,往往争强好胜,喜欢显示自己,试图在同学中树立威信。但由于一贯遭到冷落,他们就会自暴自弃,感到自己的落后;他们虽然有上进心,但意志薄弱,稍受挫折便心灰意冷,失去学习的兴趣,并因此另找途径,通过与别人打架、顶撞老师,以满足自己争强好胜的虚荣心。因此,教师应带着爱心,真正走进“差生”的内心世界,要对症下药,厚爱“差生”,热情耐心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二、用真诚的师爱转化差生
在差生的转化过程中,老师要坚持以爱为基点,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促进“差生”的转化,改变那种“差生”常被忽视、冷落、甚至受奚落和歧视的局面。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改变对“差生”的看法,做到循循善诱、耐心帮助。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要在“差生”周围形成一种友爱、互助、和谐的良好氛围,让爱的暖流流进“差生”的内心世界。
“差生”并非处处都差、时时都差。他们也有长处和优点,也有一些进步。这就要求教师要随时寻找,捕捉他们身上那些闪光的东西,要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寻找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他们的闪光点是微弱的,也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闪光点也常常是“一闪而过”的,很快就会被消极情绪所代替。因此,教师一旦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就要及时表扬,使它成为差向好的方面转化的转折点。如果我们能找出其闪光点并进行激励,调动“差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使他们产生进取的动力,并使他们的积极性向多方面扩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个人魅力吸引学生
职业学校的专业知识涉及面广、随机性强,教师如果不博览群书是难以通晓专业知识的。班主任必须通晓担任班级所学的专业知识,了解专业的前景,知晓专业的课程设置,让初学者有个正确的心理认识。教师成功的专业介绍会给新生以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奋斗目标,再者教师懂得更多专业知识也和同学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加便于沟通与交流。
班主任的兴趣、爱好、特长对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里,班主任在文学、音乐、美术、书法、摄影、体育等方面的兴趣特长,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不经意地表现出来,对学生都有一个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会因为你的魅力点燃对生活的激情。学生也会因为你的魅力而为之折服。工整漂亮的板书,能言善辩的口才,优美动听的歌喉,线条流畅的书画,广泛丰富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相反,一个兴趣狭窄、没有特长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力要比有特长的教师弱得多。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特长,用以增强教师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掘学生的潜力。
篇3
有人会把生物科学与转基因结合在一起。事实上,转基因只是生物科学技术中的一部分,从业者都需要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这么高端的科学技术,其实是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用品中的,比如化妆品、美容膏、绿色食品等。目前热销的运用生物科学的化妆品、食品,虽然不能够起到像广告中所述的“延缓衰老”这样夸张的作用,但却昭示了一个趋势,就如同乔布斯预言:“如果未来有一种专业的发展前景可以超过苹果机,那便是生物科学技术。”
生物科学(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近十年来才出现并发展起来的学科,目前位于最具发展潜力十大专业排名之首。“十一五”期间,我国生物技术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并开始进入产业盈利期。生物技术和产业化将是我国“十二五”布局的重点。“十二五”规划中,将进一步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业化,促进生物产业集群化和国际化发展。这无疑将为生物技术从业者带来更多的机遇。
生物技术专业就业:不是“四不像”,而是“潜力股”
据河北农大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杨学举教授介绍,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涉及面广泛且技术要求很高的专业。杨院长主攻植物新品种选育(小麦高产超高产新品种选育、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植物遗传资源的鉴评与创新,以及小麦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遗传与相关工作等。
目前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不但有高等数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学科,还有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多种类似的学科,更有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等高科技学科。除了要学习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外,还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比如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发酵工程设备等方面的基本实验技能。而除了技术操作层面的知识,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还要熟悉国家生物技术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及生物工程安全条例等有关政策和法规;了解生物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因此,这是一门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极高的学科。
针对社会上流传的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四不像”处境——“当生物老师比不过师范毕业,进工厂比不过化工专业,去药厂比不过制药专业”的看法,杨院长给予了否认的态度。在他眼里,生物技术广泛的课程涉及工业、医药、食品、农业、林业、微生物、发酵各个方面,也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优势所在,因此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基础更广泛、就业选择面更宽、可塑性更强。
生物技术专业就业
根据记者的调查,仅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9年、2010年毕业生便约有75%的人选择了继续深造,研究生毕业后有的人选择留校从事教育工作,有的人在生物医药、生物化工、轻工、食品、能源、环保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相关产品、工艺及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管理及市场营销等工作,也有的在环保、商检、药检、海关、工商、税务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或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而如今的毕业生,还可以去高科技生物医药类的公司,如果自己创业,国家还有优惠政策和创业资金。我国政府正在从不同层面大力推动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产业化示范,都有政策、财政以及税收等不同方面的支持。
其中,一些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找到了令人艳羡的“归宿”。有的在医药器械厂当了医药代表;有的去了生物医药公司从事发酵工艺有关的工作;有的进了事业单位技术监督局,有的进了中科院研究所从事有关DNA测序、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工作等等。
就业故事
去年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的小刘称,自己目前在石家庄某药厂做药厂质检员,虽然药厂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是效益还是不错的,她工作也比较得心应手。今年药厂打算送她继续深造,以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毕竟做这一行,小刘说,上升空间非常大,而且实用性也很强。只要对自己及所学的生物技术有足够的信心,在大学期间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将来就会有广阔的发展平台。
随着社会对生物科学行业需求的增加,国家对该专业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行政事业单位也设置了一些关于生物技术的岗位。此外也可以选择去中小型企业做医药代表、化妆品工程师,从基层做起。
化妆品研发工程师:时髦,但不等于化妆师!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化妆品不再只是舞台上表演所需的东西了,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化妆产品,过去人工合成单一的化妆品已经不能再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追求更高质量的产品。这么大的化妆品市场需求要求化妆行业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开发、研制、改进、改良化妆品配方。
去日化公司做化妆品研发工程师绝对算千万个女生心目中的“白富美”工作之一。这种职业就是根据市场需求,使用符合化妆品安全标准的日用化工原料,进行化妆品配方研发并组织试产,测试其作用机理及功效。
而不同于很多女生心目中的畅想,化妆品研发工程师的日常工作实际上是非常严谨的,包括:负责化妆品原材料的测试、开发以及测试方法的建立; 根据开发计划进行新化妆品的配方开发和研制工作,进行新化妆品的配方稳定性、包材相容性测试,以及微生物竞争测试; 总结新化妆品的开发经验,改善老化妆产品配方,提高化妆品品质;组织新化妆品试产并制订相关标准操作规范、化妆品检验规范,指定化妆品内控以及化妆品原料的检验指标。这四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对从业者的自身技术素养及心理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
而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化妆品工程师这份职业就很有优势,这主要体现在他们所学的专业课与日常实践上。首先,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奠定了他们充分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化妆品工程师从植物中提取天然无害物质作为化妆品的原材料;无机及其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能够帮助他们在工作中改善老化妆产品配方,提高化妆品品质,持续改进化妆品性能;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能够让他们从事微生物竞争测试,提高产品效能。更不用提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中度过,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符合化妆品工程师职业技能的要求。
生物技术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从事化妆品工程师,工作第一年可拿到月薪5000元左右,待积累更多经验后月薪可达10000~20000元左右。
生物技术专业:从业者道德先行,再谈技术
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有人高兴,有人担忧。然而在这个领域,关于人类胚胎学的研究始终受到法学界、社会伦理界、社会学家的普遍批评,他们强烈呼吁禁止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对于从业者来讲,就务必做到恪守基本的伦理道德了。
首先,与其他科研类专业相同,生物技术的从业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基本道德素质。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生物科学将会在本世纪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对人类产生重要的影响力。但是从业者在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坚守住固有的伦理道德,比如面对一些克隆杂交、基因重组的技术手段,我们要适可而止,不能够让这些相悖于自然规律的成果危及子孙后代。
篇4
为了积极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资源规划标准条件,内部人才市场应该结合国际竞争能效扩展基础进行系统认证和专业建设模式调整,争取细化教学改革内容,最终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交相呼应的学科规划体制格式,促进创新型人才的挖掘和强化力度。目前大部分院校,在化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主要遵循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化学工业管控理论渗透规则,争取与创新化学工业模型样式相协调。结合某地方院校化学工业发展形势和技术人才标准设定现象实现统筹观察,涉及充满地方特色的大口径扩展举动比较频繁。一直到整体专业建设活动布置完善过后,关于专业项目整体的师资团队构建和实验设施调用工作开始大面积运作起来,为了尽量维持教学质量的先进规划优势,过程中应该主动研究国内外领先技术样本的控制效用,最后为当地化工类人才聚拢探寻科学延展措施。根据社会过渡和专业协调标准分析,有关化工专业课程和实践活动的安排活动,主要借助知名院校的课程规划系统进行同步验证,将重要结果提炼完毕并制定适合该校应用的课程归控体系。其实就是围绕课程设置的指导价值、应用前景,进行高分子材料搜集和化工工程创新发展条件的设计定位。全新的专业培养机制在相对陈旧的化工专业渗透模式结构之上进行高分子材料应用观念的灌输,包括聚合物加工工程等,同时不忘材料基础验证机构和深加工技术提炼部门的设置。
二、完善专业实验设施,提升人员创新技术应用实效
系统的设施布置条件是专业综合发展的必要前提,为了进一步扩充高校化工专业学生的技术实践掌控能效,积极开发人员创新开发能力,需要针对实验项目建设工作进行仔细斟酌。该类专业自从建立以来长期受限于经费问题,令相关课程设置和资源规划同步效应严重下降,大部分业绩也只是根据验证性实验环节提炼,这与创新优势条件开发理念存在较大出入。截止至今,国家教育机构针对此类问题开始进行全面应对,争取发放合理项目开发资金,为高校化工专业优良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现下化学工程专业实验设施的供应质量已经足够优越,涉及仿真模拟实验室和高分子学科项目开发等接连不断涌现。首先,加大专业项目的资金注入数量,为高分子材料加工实验专属操作空间提供建设基础,针对仿真实验流程实现全程跟踪式调查和经验梳理;其次,维护实验室内部管理体系规范实力,全面提升设备应用效率,稳定课程设计和实践机遇的平衡进展优势。
三、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活动,提升教学调控质量
近几年来,化学工程和工艺专业规划条件逐渐丰厚,不同创新格式的技术项目争相涌现,环境和材料考量学科的交融效应也活跃起来。结合全新内容体系归控标准分析,将近期科研成果和实验经验全部融入课堂教学环境之中,能够带动教学改革效益的突飞猛进,同期提升学生知识跳跃幅度。高校专业教育人员应该主动引领学生开展学术探讨活动,重视他们在实验活动和理论学习环节中的主体地位,争取全面开发其学习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尽量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缩减,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一定的适应空间;运用案例和归纳教学方式,结合计算机网上资料阅读,丰富人员综合技术的扩展条件。
篇5
关键词:分析化学;综合性;设计实验;教学;蛋壳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13-03
分析化学课不仅是化学类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农林、轻化食品类等许多专业的学科必修基础课,实验课在其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分析化学实验严格、有效的训练,对学习本课程的学生的后续课程学习和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效果,实现课程目的,许多教育工作者在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方面做了许多内容、形式多样的探索工作1-[4]。如进行课程建设,开发可操作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探讨实验教学方式等。本文仅就“蛋壳中钙、镁、铁、磷含量的测定”综合性设计实验,作一些论述。
一、选题源于社会生活,与专业密切,有现实意义
蛋壳是一种良好的钙源,且富含镁、磷、铁、锌等多种营养元素,可用于食品、饲料业等领域[5],如制取乳酸钙、葡萄糖酸钙、柠檬酸钙等补钙制剂和微量元素添加剂等。然而,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大量蛋壳常被当作废物扔弃,这是一种浪费,对环境卫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实现禽蛋壳资源化利用对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蛋壳资源开发“蛋壳中钙、镁、铁、磷含量的测定”综合性设计实验,可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蛋壳资源。而实验选题与学生的专业密切相关,与日常生活贴近,用于基础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活动,学生感兴趣,能激发其求知欲,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以及树立废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设计性与可操作性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选题及其目的要求,由学生在一定期限内自行设计好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对实验选题“蛋壳中钙、镁、铁、磷含量的测定”而言,只给出其目的要求和一些必要的提示(如实验室可以提供的某些仪器设备与试剂等),不给具体实验步骤,要求学生课外提前设计好分析方案,然后在计划实验教学课内进行分析测试,完成实验。其设计性主要体现在分析方案的设计环节上,分析方案应包括测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原理)与蛋壳样的溶解方法说明、实验所需仪器、试剂(包括配制)、标准溶液标定与样品测定的具体操作步骤(称样量和试剂用量应明确)及分析结果计算公式、参考文献等。由于设计性实验全过程是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因此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设置应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实验室条件、课内外学时的限制等要求相适应。设计性实验过于容易或过难过大,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有所证明。对实验选题“蛋壳中钙、镁、铁、磷含量的测定”而言,首先它与学生的分析化学知识水平相适,经过理论课的学习和分析化学实验前期的训练,学生已具备了解决选题所需的分析方法原理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必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其次,解决本选题所需的实验室条件有保证,实验仪器(分析天平、量器、分光光度计等)为常用仪器,实验试剂为常用试剂,实验室一般都能提供;再次就是本实验全部或部分内容可通过课外教学形式来实现(作开放性创新实验),而作为分析化学课内实验教学的一个设计性实验,其分析方案的实施(验证测定)只需几个课时即可完成。可见,“蛋壳中钙、镁、铁、磷含量的测定”实验作为设计性实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综合性与创新性
分析化学综合性设计实验是指相关分析化学知识综合、需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等的设计性实验,其完成过程包含创新性。实验“蛋壳中钙、镁、铁、磷含量的测定”的综合性,体现在实验的整个过程,包括查阅收集文献资料、设计分析方案和分析测试、数据处理与总结报告等各个环节,需要综合运用分析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本选题内容既有常量组分(钙与镁)分析,又包含微量组分(铁与磷)分析;既涉及样品的预处理(难溶物的溶解及干扰的消除等)问题,又要解决样品的测定问题;测定所需分析方法既有化学分析法(酸碱滴定、配位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等),又有仪器分析法(分光光度法等),而且有不同的方法选择。如蛋壳中钙镁总量的测定,既可用EDTA配位滴定法,也可用酸碱滴定法[6-8];对蛋壳中钙的含量,既可用EDTA滴定法直接测定,也可采用氧化还原滴定法(高锰酸钾法)间接测定;对于微量组分,其含量可采用分光光度法等测定,如采用邻二氮菲亚铁光度法等测定微量铁、磷钼蓝光度法等测定微量磷。可见,实验“蛋壳中钙、镁、铁、磷等组分的测定”的综合性强。实验“蛋壳中钙、镁、铁、磷含量的测定”,由于无现成的操作步骤,因此学生必须根据教师所给的提示和要求,提前设计好实验方案,可以预约开放实验室进行试测、修改和完善分析方案,然后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测试,完成实验。实验的过程,会发现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如蛋壳的组成情况、有关组分的性质与含量范围、选用什么分析方法合适、需用哪些仪器与试剂、如何配制标准溶液、如何确定称样量范围、如何进行蛋壳预处理、如何控制实验条件(体系、仪器条件)和消除干扰等。这些问题都是由学生设法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有一定的压力,又有挑战性,因此整个过程都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有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学生全面巩固、加深理解其对所学分析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提高其实验技能的过程。“蛋壳中钙、镁、铁、磷含量的测定”实验可用于分析化学实验课内教学外,还可作为开放性实验来实施,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开放实验室进行更富有挑战性的创新探索活动,如进行原有分析方法改进或新分析方法研究、撰写研究论文等实践,进一步开发其创新潜力。
综合性设计实验“蛋壳中钙、镁、铁、磷含量的测定”与学生的专业相关,与社会生活密切,其知识面覆盖广而可操作性强,用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尤其适合于计划学时少、只安排七、八次课内实验的农林、轻化食品类分析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林土胜,林上港,刘文哲.设计性实验对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08,(4):80-82.
[2]张小林,周美华,李茂康.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7):94-96.
[3]高磊红.将设计性实验应用于分析化学实验课[J].化工高等教育,2005,(1):67-69.
[4]解从霞,孙雪梅,罗世忠,等.开设基础化学准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9,24(6):26-28.
[5]皮钰珍,王淑琴,李秋红.鸡蛋壳膜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前景[J].食品科技,2006,(4):128-130.
[6]周其镇,方国女,樊行雪.大学基础化学实验(I)[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7]程春萍,张丽娜.连续滴定法测定蛋壳中钙、镁离子的含量[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8):35-36.
[8]武汉大学.分析化学实验[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知识密集型产业;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智能化;绿色化;就业
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为主体、多门技术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是在发展工程中逐步完善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实现机械自动化改变了工业的产品结构、技能结构并且使得机械工业的生产及管理发生了重大变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主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已经成为一门独特的新兴学科,那未来发展的方向如何?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研究,但同美欧日特别是日本相比,距离很大,我国起步晚、发展程度低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社会事实,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机械实际制造及其自动化应该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立足于基本国情,实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高效稳步发展。
1.1 把机械设计制造与机电一体化进行有效结合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自动化的高级形态,是机械工业发展的延伸,也是机械工业的重要的发展方向。机电一体化改变了人类对机器的看法,机电一体化使得机器不在是冷冰冰的钢铁,是机器拥有了智能化的特点。改变了机器的模式。
1.2 把机械设计制造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不可分离的一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强大,机械设计制造没有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在我国,大部分的机械制造乃至大部分的工厂都是以密集的人力劳动为主,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些工厂面临市场的洗礼,实时转型成为工厂生存的关键。机械制造与计算机结合,可以有效的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我国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型,增加企业抵抗市场洗牌的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
1.3 在机械设计制造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基础上实现机械自动化的网络化
同计算机一样,网络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机械的制造、组装、推广都离不开网络,特别是机械成品的使用和推广离不开网络的作用。
1.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同样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前些年,我们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牺牲了环境,现在我们正在品尝环境污染的恶果,特别京津冀地区饱受雾霾的侵袭。从食品工业的机械自动化来看,我国和其他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本身机械工业是一个污染比较强的工业类型,发展见效快的低成本自动化技术,潜力大、前景好、投资不多、见效快,是比较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工业水平,但在发展过程中,要节约能源、减少耗材,走绿色化、可持续化之路,总之,经济不应该以环境作为代价。
1.5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需要较强的自学和创新能力
理论是实践的基石,因此,在本专业的学习中,要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有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才能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现代社会技术日新月异,只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把理论和创新能力结合,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并不是单纯的机械零部件的加工,本专业涉及范围较广,不仅要去具备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还要具备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内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发展趋势。
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涉及到很多专业,正如本论文所阐述的观点,本专业需要的机电一体化、网络计算机乃至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因此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要求学员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去学习、锻炼,到基层到工厂,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和欠缺,只有把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完美结合,才能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蜕化”。
现代社会,竞争最激烈的是人才的竞争,机械类专业的就业,除了教学、营销外,常见的还有生产总监、设备物流管理、开发机械产品、开发仪器乃至武器,甚至一些模具的设计制造,更有甚者CNC工程师等等,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机械方面的人才需求日益强烈,机械方面人才就要迎来复苏的春天。
自己的路需要自己去行走,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去拼搏,就业也是需要个人的兴趣和能力的,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只有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
无论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到什么程度,都离不开机械制造,它是人类生活的物质基本保障,因此,在目前形势下,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都是非常好的行业。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专业交流;微信公众平台;需求分析;设计原则;功能实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5-0089-04
一、引言
1.高校专业交流目前存在的问题
(1)目前,大学生专业认同度不高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专业认知度不高、专业情感度不高、专业学习投入度不高、专业就业认同度不高等方面。在大数据的统计分析下笔者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认识太过薄弱。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及在线搜索,发现高校中不同专业中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具有差异性。研究数据表明目前在校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科地位、知识系统、素质要求、就业情况等多方面的认知理解不大相同或相似,如何将专业知识的掌握转化为专业情感的发展及对专业的深入理性认识,同时如何将学习者初始的、模糊的好奇心细化为一种对专业的、纯粹的学科兴趣是目前高校专业交流主要解决的主题。高校学生在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影响专业认同感的不仅仅有个人主观因素,也有很多外界客观因素。如,学生个人行动力的差异、行为习惯的不同、同伴之间的协作、校园学风氛围的影响、学校相关教学学习条件的限制等都会从多方面影响学生的专业的认同感。而不够丰富的学习行为投入、缺少相关实践经验以及对自身认识不全面可能会进一步导致学生们对专业认识模糊不清,不能准确判断自身能力、性格与所选所学的专业是否合适[1]。由此可见,对专业认同的个人因素需和外界因素结合起来才能使得学生建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加强自己的专业认同感。
(2)微信公众平台是新兴的通信方式之一,具有快速、动态、实时互动、受众多等特点,为解决高校内大学生专业认同度不高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高校专业交流存在以下问题,有望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得到妥善解决:
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渠道或由于自主性不够等原因与导师之间缺乏联系互动。大部分高校中都有本科生导师制度,但收效甚微。不仅在于导师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相互盲选,同时学生缺乏与导师交流的自主性;大学生很难及时获取专业内权威和实用的资料。由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有一定限制的,虽然网上有很多资源供学生学习,但是学生缺乏获取资源、收集资源,利用资源的能力。而专业内权威和实用的资料就更具有专业性,对低年级大学生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低年级大学生与高年级或已毕业大学生之间缺乏交流。高校中存在着学生社团、学生会、科协等多种多样的社团和学生行政部门,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往往是交叉的。即使是相同专业的学生,具体的交流也是围绕社团活动主题进行的,很少有专门的专业交流。
2.微信公众平台作为解决举措的可行性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于2012年8月23日上线,一开始主要面向公众人物、政府、媒体、企业等机构推出合作推广服务,进行消息推送、品牌传播和即时互动,并且此时已经拥有了亿级用户,同时这预示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潜在用户数量惊人[2]。微信公众平台具有群发推送、自动回复、一对一交流等多种功能,符合高校学生学习的特点。高校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对新生事物的尝试充满热情,碎片化学习等特点,也使得他们对微信这类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因此,自华中科技大学首次在高校新闻宣传领域推出高校微信以来,其他各大高校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由于其针对的用户主要为在校学生,使其发展中既存在着特定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笔者从国内的有关文献研究中发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虽类型多样化,但大多数是关于高校教育管理层面的,如:学校德育,期刊交流,新闻宣传等,其中缺少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平台的构建研究;另外,国内虽然有解决大学生专业方面问题的研究,但是缺少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解决对策。同时,笔者从国外的有关文献研究中发现国外微信公众平台在国外有原型,但没有高校专业交流的平台。比如:国外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是以Facebook的开放图谱为主,并辅以WhatsApp,在Facebook上体现了专业化的趋势。而本项目研究类似于国外Facebook中的专家交流形式。
截至目前,大部分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平台的构建仍处于探索阶段。如果能有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展开专业内交流,通过项目中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平台构建的“导师来见面”模块,“专业知识知多少”模块,“学长一帮一”模块,“考研就业知多少”模块的就业指导部分和考研指导部分为大学生提供解决现实中关于专业学习、专业前景、考研指导、专业认同的现实问题所构建的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平台。同时将解决方案与微信平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微信平台的优势和功能。
二、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设计原则
1.理论基础
任何教学活动与设计不能缺少相关理论的支持,在笔者研究的过程中,相关理论的基础为后续设计与支持提供了帮助,主要的理论支持包括:
(1)个性化学习理论
1)个性化学习理论侧重“定制”,强调以人为本微信,公众平台以其人性化、真实性、生活化、开放性等自身特点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生理(physiological)需求,安全(safety)需求、社交(belonging)需求、尊重(esteem)需求,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项目中所搭建的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公众平台已达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需求层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以实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超越(Self-surmount)的需求层次为目标。
具体的模块设计如图1所示。
2)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分析,我们可以实时更新和提供学生期望的资源和模块来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2)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建构”,笔者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创设情境―微信公众平台相关环境搭建;确定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来确定推送资源的主题;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多种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主题性问题的学习和探究;效果评价―教师在后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反馈。
(3)关联主义(connectivism)
1)关联主义由加拿大学者于年提出的一种通过对混沌(chaos)、网络(network)、复杂性(complexity)和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进行探索整合而来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认为学习发生在一个核心要素不断移动的混纯的、模糊的环境中,并且整个过程是不受学习者个人控制的[4]。
2)在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过程中,项目成员通过学习者下意识的学习活动,结合后台数据分析,这样项目成员就可以将学习集中在建立与专业知识连接的系列方面。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协作学习和混合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进行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关联,形成一张知识网络,不仅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提升了各自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设计原则与方法
在项目前期和中期进行过程中,基于笔者的研究与调查分析,结合高校专业交流的问题和微信公众平台两个主题,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公众平台的设计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高校内专业交流是微信平台实现的主要目标。微信平台应以学校网站为依托,增加专业内前景、基本资料的提供,强化平台功能。
(2)提供多种多媒体资源。学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不仅能得到课程资源、专业有重复资源、教师资源,另外,微信公众平台所推送的音频、视频、文字等多种媒体资源形式也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3)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多方面多层次的交互。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可以实现多方交流,另外,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收集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更好地满足学生专业交流的需求和促进平善。
(4)订阅用户不仅可以通过自动回复功能获取专业内最新资讯等需要的信息,还可以通过留言给微信公众平台,以便平台管理人员及时回复信息。
要遵循以上几个原则,需要与网站或第三方平台研发者加强沟通和协作,平台建设需要研发者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发自定义菜单)。
三、微信公众平台的总体结构设计
笔者通过对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发现各所大学的微信公众平台基本实现了动态信息功能。为了更好地使本大学生了解本专业,增强专业认同及归属感,笔者通过大数据的收集分析,设计了如下结构和功能体验,以期更好地利用这一新兴媒体。以下结构与功能仍在搭建和实现中。
1.结构设计
针对大学生的专业需要,采用模块化系统设计,将用户所需要的功能进行分解、归纳和整理对专业内容进行整合,既考虑每部分功能的独立性,又考虑信息的共享性。微信公众平台的总体功能由三个模块构成:导师来见面、专业知识知多少、学长一帮一、考研就业知多少[5]。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
2.功能及结构设计
每个模块的结构设计作为功能的承载,承担不同的任务。四个主要模块的运行都有赖于接口的高级开发。
(1)模块一:导师来见面
功能:获取专业内所有教师的基本资料以及根据教师的研究领域为教师打造的专属的模块或视频;学生可以平台上所提供的教师资料提问和留言。
目的:满足了学生、导师的需要,实现了平台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多对多的交流与沟通。当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本科生导师关系确定后,可以实现线上交流和提问,同时可以实现线下交流。
(2)模块二:专业知识知多少
功能:平台上提供由教师选取的的具有权威性及合理性的的专业期刊;提供专业内权威专家的相关资源(视频、学术讲座及相关论文);以视频或者文本的方式提供专业内高年级优秀学生所分享的专业学习经验和有关学习资料推荐。
目的: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加强学生专业认识,改善专业思想,最终打造专业品牌。
(3)模块三:学长一帮一
功能:提供专业内高年级学生按照各自的研究兴趣和专业能力的预先分组,低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薄弱点选择类别进行了解,自由选择,搭配和组合。项目进行一段时间后,提供平台的正式分组。整合平台中该模块的问题回复制作新生入门。
目的:分组部分确保成员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合理有效;平台上该模块内部低年级学生基于大学中生活、学习、感情、专业等多个方面与高年级学生进行及时快捷的交流;新生入门部分则是专业的指南针和品牌。
(4)模块四:考研就业知多少
功能:平台将为大四学生提供考研指导(学校政策、专业政策、考研讲座)及就业指导(就业情况、就业政策、面试技巧)。
目的:通过考研指导和就业指导为大四学生提供全方位和人性化服务;增加学校和专业的就业率、考研率。
四、微信公众平台功能介绍
这一平台向公众开放,每一个人都可以用 QQ号码开通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并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使用QQ号码,登录 http:///, 确认成为公共账号用户。申请的中文名称是可以重复使用的。确认公共账号后,就会进入微信公众媒体的后台。 微信公众平台分为六个版面,功能介绍如下[8]:
1.个人信息设置
点击“设置”栏目,管理者可以上传个性头像,设置微信号,点击保存后会生成一个二维码,将该二维码发给学生,学生用手机扫描该二维码后,可以添加为好友,或者搜索该微信号添加好友。
2.用户管理功能
点击“用户管理”栏目看到如图3所示界面,学生、教师可以在组里讨论和交流,以方便查找和发送信息。
3.素材管理功能
点击“素材管理”栏目,可以在这里上传图片、音频或者视频,上传的素材可以重命名、下载和删除。
4.统计功能
点击“统计”栏目打开如图4所示界面,可以使用用户分析功能、图文分析、消息分析、接口分析等功能,为笔者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去分析和完善平台。
五、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潜力展望
95后是现在大学校园的主体,作为现今社会的创客主体,是社会技术、思想、观念的引领者和传播者。微信公众平台也因符合移动学习下的“4A”原则和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求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利用好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专业交流,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同归属感成为可能,笔者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几点,对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公众平台在未来的应用潜力进行了展望:
①加强学生与教师间的协同,同时使得学生之间的小组协作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成为可能;②符合移动学习下的“4A”学习原则,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随时随地学习,支持多终端学习,移动学习成为主流;③支持多种媒体形式,并行利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进行混合式学习,使资源利用实现最大化,扩大分享范围;④提供专业内学生与教师即时分享思想,提供学生、教师展现自我的广阔舞台⑤.运用网络资源,占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高地,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学生管理;⑥推送专业内现状前景,打造师范类高校专业品牌。
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公众平台要想做大做强就要扬长避短,采取针对性策略进一步促进自身发展,挖掘微信用户的价值,为这个新的平台增加更优质的内容,创造更好的粘性,形成一个不一样的生态循环,是平台发展重要的方向。
六、小结
本文已从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的必要性、需求分析、平台设计原则、平台总体结构功能设计,以及平台预期实现的目标等方面,对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作了具体的阐述,期待通过新兴的媒体―微信公众平台把自身有价值的内容和信息以简明、便捷的方式推送给订阅用户,利用微信平台弥补自身传播方式的不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此项目目前集中在设计与实现阶段,项目后期所做的工作将具体围绕如何改进已建设模块和维护模块,收集后台数据,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整个高校专业交流微信平台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金则霜.大学生专业认同及其与自我概念、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1(3).
[2]隋t.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新闻宣传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4):219.
[3]刘欢,卢蓓蓉,陈颖.高校微信平台简洁之道[J].数字校园,2012(10):52-55.
[4]黄智超.关联主义视角下个人学习环境设计与构建[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5).
[5]余溢文,虞蓓蓓,赵惠祥.基于微信平台的学术期刊交流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5):664-666.
[6]吴宝善.搭建高职院校微信公众平台思考[J].教育管理信息化,2014(24):59.
[7]李小青,李建强.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应用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32-34.
[8]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78-81.
[9]徐梅丹,兰国帅,张一春,孟召坤,张杭.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5(4):36-42.
[10]赵炀.利用微信平台构建英语学习磁场[J].读与写杂志,2014(11):34.
篇8
[关键词]高校 汉语言文学 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普通高等教育传统学科,也是普通高校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然而,在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特点和要求更突出、更紧迫的情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长线专业的弱势随之突显了出来。加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弹性尺度也越来越小,专业价值被边缘化和弱化。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1)专业名称大,不利于招生和就业。(2)定位不准确,无特色。(3)专业内容偏于理论和综合,应用性不强。
针对上述问题,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加以明确和强化。
一、夯实基础的同时注重办出专业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明晰定性为应用“金字塔”中的“基石”。即在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作用和地位时,不应只从单纯的专业冷热角度来考察,而应从学校的发展全局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去审视。其实,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基本的人文熏陶作用之外,对于学校还具有三大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通识教育、文化陶冶和技能应用。
高等教育不仅仅要使人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要使人学会“做人”。因此,本科院校不仅需要教给学生生存的技能职业能力,也需要教给学生理想、信念、责任感、审美价值观念和精神趣味。其中,汉语言文学等人文专业承担的功能就有:
1.全校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如开设“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汉语”、“唐宋诗词鉴赏”、“老论精读”等公选课,有助于学校完成文理渗透的通识培训任务,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2.校园文化建设。汉语言文学等人文专业因其特有的内涵和底蕴,成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增进校园文化氛围的主力军,可以为全校的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提供资源和智力上的支持。如定期开设人文素养系列讲座,指导成立文学社、戏剧社、健言社等课外学生活动团体,推动文学创作。
3.职业应用技能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够通过开设公选课和辅修课程等方式参与到全校各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当中去,给各学科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训练,如普通话训练、写作能力训练、礼仪知识培训、秘书资格考试培训、教师资格考试培训、公务员考试培训(特别是申论写作)、现代办公技术培训、速记速录培训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岗位培训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练,能解决实际问题。随着“涉外秘书”等专业的开设,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无法再以“专业”的水准去教“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要在根本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既具有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实践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有机融合,从教学上实现“零距离”对接。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的状况,需要制定一些方案,对教师实践能力、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保障。一方面指导学生,另一方面实现与行业零距离的接触,以便胜任实践教学工作。此外,建立学术科研交流机制,为教学工作提供一个有效平台。
三、实践教学体系注重针对性和应用性
目前,实用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方向,但汉语言文学专业有自身固有特点。它应该是介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它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介环节,同时必须指出的是,职业技能训练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题中之义,否则也将会遇到就业障碍。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与新兴工管专业培养的人才,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是靠素质与修养支撑其技能,能力逐渐绽放的,具有极强的职业迁移性和自我发展的潜力,后者是靠技能曝光其素质与水平,能力是立竿见影的。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来说,若无修养、功底来做根基,其技能之“花”不仅不会越开越有魅力,反而会日渐枯萎与凋敝。因此,应清醒地看到这种区别,合理定向,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一味地去强求一致和看齐。
在上述理念的引导下,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全过程实践、全过程质量监控”的原则,建立起从课堂实践到假日实践再到专业实习的梯级实践体系。
(一)课堂实践。专业课程必须将实践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将实践带入课堂,使学生在能力上有所锻炼。在第一梯级中,在开设《涉外秘书实务》课程时,让学生参与为学校或学院策划和组织一次完整的会议(由学生参与策划和执行,由老师和工作人员全程指导);在开设《文书写作与处理》课程时,将学生接触学校档案室,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创设情景环境,以案例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文书写作;在开设《现代办公技术》和《办公室事务管理》等课程时,组织学生了解和参与维护实验室的办公器材和设备,制定或优化学院的办公流程,同时轮批到教务办等部门去见习和锻炼。
(二)假日实践。所谓假日实践,是指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期内,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假日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加深对专业的认识,而且还为专业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实习。专业实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工作和学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一般安排在第四学年比较合理。第一,学生已经基本完成相应的专业课程,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素养,其次,此阶段学生有宽裕的时间,可以长时间地实习,利于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了解和认识,为就业铺设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邱其辉,改革高师教学模式,培养专家型教师[J].中国高等教育,2000.92.
刘捷,教师职业专业化与我国师范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1.
孙宗禹,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3.5.
王松泉,未来教师素质需求与高师课程优化战略[J].转引自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篇9
以需求为导向、能力为核心、学生为主体研究对策
1.精确专业培养目标,转变传统的设计艺术类教学观念。通过笔者每年暑假走访我校艺术学院和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学院工业设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共456份的反馈意见显示:专业实践技能:75.86%;专业思维意识:41.38%;潜力:37.93%;社会关系处理:37.93%;吃苦耐劳精神:37.93%;专业成绩:20.69%;学历:20.69%;学校名气:6.9%;性别:3.45%.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在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是实践能力和专业思维。因此,确定市场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在调研反馈的基础上去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调整现行的实践技能培养方案。改革课程设置,着眼设计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注重跨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培养。设计艺术不是美术、更不是单纯的画画,而是工程技术实施与艺术造型审美融合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因此,如何精确定位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的学习目的,以此来确定教师教授什么知识,学生能够提高什么能力,才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程度,增强人才培养计划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这就显得尤为重要。
2.构建“课程环”体系,培育层次鲜明的课程模块,适应设计思维与实践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可以按照以工作方向为导向、以实践任务为驱动、将专业岗位能力要求与核心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来进行构建。改变传统设计艺术类课程设置相对松散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环”,潜移默化把设计思维的培养逐步渗透到具体的课程模块中。在教学的每个学期形成一个或以几个课程围绕一个设计主题构成“课程环”体系。每个课题内形成相互支撑的小系统,重点解决一个层次的设计问题,培育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模块,专业能力素质提高模块,专业工作方向适应模块课题,使学生的设计能力从低级向高级呈螺旋式上升循环。这样就使得把四年总的课程系统分解成数个相对完整的小系统,不断提升学生解决设计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能力,形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的能力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3.改革教学手段,采用促进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试行按课程内容特点灵活选择授课地点、讲授方式,如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可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市场进行设计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改善“填鸭式”似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改成“分组教学”与“合作教学”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观点陈述等教学方法,将学术规范教育和创新思维培养同步进行,教师不再同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获得一种思维训练,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提高解决问题技能的机会,学生们从这种教学过程中学会了质疑、提问、辩护、转换视角等思维方式,而这些思维方式才是学生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事创新性工作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由此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4.深化产学研结合,建立workshop工作室,引入企业项目和设计大赛进入实际的教学中并强化学生的职业规划。根据具体的课程实践技能培养任务,在课程中引入合适的企业项目或者设计竞赛题目,并适当结合其他专业的优势,促进学生艺术与工程技术实践技能的结合能力,高质量完成设计任务。以workshop工作室、设计竞赛和企业实际项目来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能够使学生脱离虚拟环境,提前进入真实的生产流程中,把原有的脱离市场需求的单一知识的单功能、封闭型的静态教学模式,变为围绕培养目标,同社会、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开放型的动态模拟体系。在职业规划方面,艺术设计类毕业生需要在大学期间就要有个长远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虽然高校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需要更加专业的指导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
5.积极开发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主要承载者,在积极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发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应该与企业、事业等用人单位建立尽可能多的联系,并建立有长期协作关系的单位作为校外实训基地。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法,巩固学生所学的设计理论知识,并能将其具体应用于实践,使之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实际操作,不仅拓展了视野,拓宽了设计思路,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语
篇10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指导不仅要为大学生提供择业、就业服务的平台,而且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因为职业指导离不开平时的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长期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对各年级大学生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指导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奉献精神是每一个企业或单位对就业者所要求的道德品质。因此,在学校的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选修课、主题班会、社团活动、日常行为管理都必须渗透以上内容。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反复教育,使他们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职业指导要以理想信念为基础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学校的发展,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联系在一起,正确处理国家发展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实习或就业时投身到艰苦的地方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服务祖国和人民的过程中,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灿烂的人生。
同时,高职院校要认真组织毕业生学习当前的就业形势与政策。通过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制度及有关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调整就业心态,辩证地看待就业和创业问题。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选择就业或创业,树立起不分地域、不分行业、不分岗位、不分单位的公私性质,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只要适合自己的个性特长,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工作就是好工作。
二.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职业选择的发展理论,职业选择不是个人面临就业时的某个单独事件,而是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因此,职业指导应作为发展个体健全的职业自我观念、自我教育的手段而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所谓全程化指导就是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把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和人生规划中。利用“挑战杯”创业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契机对大一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让大学生从入学就开始关注就业,帮助大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将来的就业方向,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逐步完成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设计,并不断补充和完善职业设计,避免就业的盲目性,学习也有了动力,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
全体大学生都应参与职业指导,各年级指导内容应有所测重。职业生涯规划应从新生一进校门就开始,一年级,为大学生进行性向测评,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份记录着生理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个人特征及家庭背景的个人资料档案。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以此为契机,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及前景,初步定向(职业方向);同时开展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二年级,帮助大学生分析外部环境,认识职业,了解职业的要求、条件,明确今后的求职方向;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评估与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求职择业技巧、技能指导、择业心理辅导。对创业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创业指导,有条件地开展创业实践,帮助创业者进行市场调研,构思创业项目,编写创业计划书,培养其创新品质和创业精神。三年级,开展与企业合作的职前培训,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意识。指导要创业的学生做好创业准备,开始创业运作,提高学生的创业实战能力。
三.以专业为依托进行就业指导
在对新生进行专业入学教育时,让学生明白所学专业的应用范围,专业前景、就业领域、创业优势及前景等。分析专业对应职业群的相关信息,了解并把握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的关系,还应掌握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有关的职业资格。对有强烈创业欲望且具备创业潜力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和服务,请一些创业成功的校友传授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指导,让学生及时扫除择业、就业、创业过程中的障碍。
为了实现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对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可根据各系的专业优势成立大学生创业工作室或创业园。由专业教师作理论指导,聘请企业资深的技术员作实践指导,职业导师全程指导与监督。大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特长选择创业内容:网页制作、软件开发、电子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市场调研与分析等,通过一系列的创业活动,可以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交流。既培养了大学生的市场意识,又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更能让许多大学生感受创业体验,为就业、创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以顶岗实习为平台进行就业指导
部分高职院校立足于人才培养,服务学生,提高就业率,对专科学生实行了“2+1”教学改革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进行专业技术教育,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理论、基本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最后一年到企业中,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习接受职业培训。
实习是大学生就业的准备期,在实习中,学生把在校学习的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运用于实践,通过几个月或一年的实习,基本了解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许多大学生实习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当时的岗位,或者不能胜任这一岗位,感觉自己所学专业用不上,与自己的要求相去甚远。这时,部分学生会不知所措,自暴自弃。因此,在大学生顶岗实习前后应进行职业适应教育、劳动安全教育、就业权益与自我保护、受挫教育、抗压力教育,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应对激烈的竞争,从而在实习中调整自己的就业意向和择业心态。在实习中磨练意志、积累社会经验,主动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以心理和职业测评为依据开展个性化指导
大一新生入学时心理和就业指导中心应对每个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和职业测评。美国著名的职业生涯指导专家霍兰德强调:个人的人格与工作环境之间的适配和对应是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的基础。由此,霍兰德假设,在我们的文化里,大多数人可以分为六种人格类型:现实型、研究型、
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人所处的环境也可以相应照此划分。通过心理测量、职业测评和对与职业相关的个性、兴趣、价值观及技能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适宜的职业,迅速了解自己适宜的职业领域,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兴趣点和职业倾向。根据测评的结果,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职业的适应能力等,评估学生的创业潜力。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从而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我,在择业时扬长避短,在大学阶段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就会在职业生涯中少走弯路。心理测评和职业测评的分析必须真实可靠,这就对心理和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以职业指导课程为核心整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