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的解决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龄化的解决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龄化的解决方法

篇1

课题名称: 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

学生姓名:

系 别: 政治与法律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研究动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各国学者开始对这个古老的研究领域给予新的重视,寻求各种解决方法,以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有二个方向,一是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多数学者选择的希望通过发展社会养老即建立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一是希望健全现有的家庭养老体系,辅助以社会养老体系,中国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这,主要希望发扬中国传统的尊老、敬老的思想来促进家庭养老的健康、和谐发展,这方面较为突出的论文有有萧振禹主编的《养老,你指望谁——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困惑》等,张怀承主编的《中国的家庭与伦理》等。他们提倡目前中国应继续以家庭养老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儒家传统的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来达到家庭养老的健康发展。

选题的依据

孝道思想是儒家及儒家思想核心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种孝道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才形成了尊老爱幼,孝敬老人,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据有关资料统计,2000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1%,根据科学预测,到2025年底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显然,我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与发达国家不同,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进入的,时间短,速度快,指望在短期内用社会保障和敬老院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终不太现实。家庭养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我国养老的主要途径。在这种背景下,探讨儒家的孝道思想尤其是其中的敬老原则与现代家庭养老的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解决老龄化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选题的意义

a 从理论上看,丰富和深化了儒家“孝道”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康的养老体系

b 从实践上看,对于加强家庭道德建设,推进家庭文明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儒家“孝道”思想与现代家庭养老

1儒家“孝道”的基本内容

2儒家“孝道”原则的糟粕和精华

3现代中国的家庭养老

4儒家孝道的现代转承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重点: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儒家“孝道”的转承

2、难点: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儒家“孝道”的糟粕和精华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

1、收集资料

2、归纳整理资料

3、编写写作提纲

4、写作论文

5、修改文章

6、完善定稿

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分析法;

3、演绎归纳法;

4、分析综合法。

措施:

1、充分收集资料

2、对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和综合

3、制定写作计划表

4、主动多与指导老师交流

进度安排:

1、2005年12月20日前确定选题

2、2006年1月16日前提交开题报告

3、2006年4月10日前提交论文初稿交指导老师审阅后进行修改。

4、2006年5月20日前交定稿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3] 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4] 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 辜鸿铭著,黄兴涛、宋小庆译:《中国人的精神》,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

[6] 杜汉生:《中国精神》,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 萧振禹主编:《养老,你指望谁——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困惑》,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8] 武寅、石竣主编:《家庭伦理与人格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 吕平主编:《孝经》,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版

[10]《中国人口报》,1999年2月5日1版

[11] 张怀承主编:《中国的家庭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12] 高成鸢主编:《中国的尊老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 杂志:《中国哲学史》、《哲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等有关中国哲学、儒学网站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篇2

一、人口老龄化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65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世纪之交的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字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41%,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1、老年人口规模大,发展速度快。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位。虽然我国进入老龄化时间迟,但老龄化发展速度大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瑞典老年人口比重从7%升至14%用了85年,法国用了115年,老年人口发展速度最快的日本用了2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与日本不相上下,老年人口比重从7%升至14%,预计只需要27年。

2、人口老龄化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沿海与内陆之间、中部与西部之间的差别很大。总的来说,东南沿海地区属于老龄型,内陆和西部偏于成年型;城市偏于老龄型,乡村偏于成年型。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五省市率先进入老龄化,而部分边远省市区在2000年之后10~20年时间才能进入老龄化。

(三)呈现高龄化趋势。预计到2025年世界80岁及8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为11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35%,而我国有2574.8万人,占总人数的1.76%。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表现出明显的高龄化趋势。

(四)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三者大致是同步的。我国人口老龄化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综合国力不强,人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到来的,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未富先老,超出了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增加了解决老年问题的难度。

综上,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点,就要求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而这种模式单单依靠政府、企业、家庭是远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所以,应该追寻一种家庭、企业、政府共建的多元化社会养老模式,以适应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分布不平均等特点。大连市开创的居家养老就是这样一种模式。

二、大连市居家养老新模式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双职工家庭往往无暇顾及老人,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加快了我国家庭规模缩小的进程,“421”家庭和“空巢家庭”越来越多,使得家庭中需要照顾的老年人相对增多,可提供照顾老人的成员减少,这必将导致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自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国推行社会福利社会化以来,养老机构的建设已经形成“燎原”之势,养老机构床位数不断增加,政府和社会对这方面也给予了很多的关心和支持,老人要选择养老院基本上不成问题。但对于大多数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来说,除了政府能为行动方便的老年人建设一批活动设施以外,高龄老人和卧床需要照顾的老人问题始终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法。这也是国际上共同存在的问题。大连市沙河口区民权街道创办了“家庭养老院”,构建了一种花钱少、见效快、简单易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一)“家庭养老院”的概念。“家庭养老院”是指老年人在自己家庭中,由街道和社区选派护理员对其照顾服务,并由街道统一组织管理的网络型居家养老方式,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家庭养老院”建立前期,大连市沙河口区民权街道对辖区的老年人状况和养老服务资源进行了调查。辖区内共有27878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3412人,占区内总人口的12.2%,在这些老年人中,希望进入养老机构的仅占一少部分,一些特别需要照顾的老人很难得到照顾。对养老服务资源的大概了解有以下:一是社区有260多名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劳动能力的大龄失业女工,可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最充足的人力资源;二是这些需要照顾的老年人都有固定的住所,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到养老服务;三是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愿意为老年福利事业提供资金支持;四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为老年人解决医疗保障;五是社区干部有较高的积极性。在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后,民政部门对养老服务方式、管理体系、服务内容、服务人员等做出详细的计划,初步确定了一种适合民情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即“家庭养老院”。

(二)“家庭养老院”的运作方式。“家庭养老院”的运作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筹集资金保障。“家庭养老院”成立时,街道即时成立了“慈善会”,该慈善会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社团法人,实行会员制,会员由驻街单位和个人组成,会员每年向慈善会缴纳会费,为家庭养老院的成立和运作提供了资金保障。之后,区政府通过多方筹措,筹集200多万元奖金,启动了全区的“家庭养老院”。其次是选择养护对象。养护对象的选择分为三种:一是无固定经济来源、无子女供养和生活无依靠的“三无”老人;二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300元的急需家庭养老照顾的特困老年家庭;三是子女不在身边,急需家庭养老照顾的,有能力支付服务费用的老年家庭。再次是选择养护员。选择养护员的基本条件是:社区成员,身体健康,离老人居所较近,便于照顾老人,有一定责任心与爱心。其四是对养护员进行系统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老年人心理特征、老年人常见疾病防治急救知识、家政服务、与老年人的交流技巧等。使养护员具备基本养老护理知识并持证上岗。其五是制定规章制度,使家庭养老院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和健康发展。制定了养护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养护员工作守则及服务承诺,规定老人与养护员必须签订服务协议书,建立《帮扶日记》、《家庭收支明细账》和《老人健康档案》。

(三)“家庭养老院”的运作效果

1、探索出了一种投入少、见效大的新型社会养老模式。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无力花巨资兴建大量的机构养老院,并且大部分老人都无法承受高额的入住费用。而发展“家庭养老院”则可以利用老人现有的住房条件,减少新建养老设施的费用,比较经济。目前,“家庭养老院”的费用支出主要是养护员的生活补贴,标准是平均每人每月300元。其中,“三无”和孤寡老人的护理费用由慈善会解决,其他家庭由老人自己解决。与进入机构养老院平均每人550元的费用相比,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大的养老模式。

2、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老年福利服务,实现社会福利和社会效益双赢。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关键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当大连市成立家庭养老院时,在大连投资的“首创安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经过考察,决定把用于宣传和开业庆典用的30万元人民币,资助100个家庭养老院,同时建立了“首创安泰关爱天使”义务服务队,为100户老年家庭服务。在其带动下,“海宴堂公司”、“蒙牛乳业”等相继资助“家庭养老院”10多万元,为启动和支持“家庭养老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借助“家庭养老院”也对这些公司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3、解决了现阶段中低收入老人家庭的社会养老问题。随着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会养老需求越来越多。而现阶段养老机构数量有限且门槛过高,大多数老人退休收入较低,不能进入机构养老。即使部分老人有能力进入养老机构养老,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不愿意进入养老机构养老。这些老人都期望能得到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既不离开社区,又能得到和入住机构养老同样的生活照料。“家庭式养老院”满足了这些老人的要求,有效地解决了这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

4、为大龄下岗女工提供一条新的就业途径。大龄下岗女工是再就业的弱势群体,生活负担较重,迫切需要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随着“家庭养老院”的兴起和发展,对养护员的需求势必越来越多,从而为大龄女工再就业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5、转变了人们的“养儿防老”观念,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延续和拓展。家庭养老有效地解决了“三无”老人,孤寡老人及“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实现了“无儿也能养老”,“儿女不在身边也能养老”这个社会问题。这就有利于转变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陈旧观念,有效地控制我国人口增长,实现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协调发展。

6、有利于社区形成尊老、敬老、护老的社会风气。养护员一般家住在老人附近,有的就在楼上楼下,彼此了解,随叫随到,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有利于周到细致地照顾老人。并且通过养护员的行为影响其家人,进而带动整个社区成员做到尊老、敬老、护老,有利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完善“家庭养老院”对策建议。“家庭养老院”模式从建立至今,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其具体运作过程中,仍需要进行一系列完善。

1、低收入老人的养老问题应纳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目前,由于国家财力的制约,低收入老人的养老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创办“家庭养老院”既解了政府之忧,又消除了老年人之忧,解决了一部分低收入老人的养老问题。但就民权创办“家庭养老院”短短几个月的实践来看,这项事业的发展主要借助社会的力量。这在严格限制供养对象,支付养护员较低工资标准的情况下还可以维持下去。但从“家庭养老院”这项事业的长远发展来看,随着“家庭养老院”规模的扩大,供养对象的增多,支付养护人员工资标准的提高以及对养护人员的培训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增加,资金不足,资金来源不稳定等问题都会凸现出来。这需要政府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财政与经济援助。具体措施为:一是市政府、区政府应在当地财政支出中列出一笔养老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各社区“家庭养老院”的运营。二是各级政府可以用购买养护员岗位的方式,在支持“家庭养老院”发展的同时,解决部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三是积极争取政策,每年由市民政部门发行一次专门为老年人养老筹集资金的“即开型”社会福利彩票,所得资金专项用于支援低收入老人的养老费用。

2、加强对养护员的培训,扩大养护员队伍。目前,民权街道“家庭养老院”养护员大多是来自社区的大龄下岗女工。从长远来看,当这些下岗女工达到法定解除劳动义务的年龄享受养老保险金待遇后,她们不一定还愿意接受月薪300元的养护员职业;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下岗失业问题得到缓解,也不会再有大量下岗女工来承担养护员的工作。由此可见,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完善必将面临养护员的后续来源问题。这就要求政府未雨绸缪,在市属相关院校增设社区服务的养老护理专业,扩大招生数量,为社会培养热心为养老服务的高级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促进院校与社区进行合作,在社区开设短期培训班,扩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她们的养护员水平,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应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养护员的发展。

篇3

日本的养老金(年金)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八年(1876年)的“恩给制度”,即由中央政府出钱,对退役军人及政府官员支付老年生活费作为国家对忠诚于国家利益的军人及官吏的一种恩赏。进而在1939年建立船员保险和1941年制定《劳动者年金保险法》,是最早以民间劳动者为对象实施的养老保险,保证在他们年老或受到伤害及死亡时,本人或其家属可以领到养老金。1944年又制定了《厚生年金保险法》,保险范围扩大到职员和女性劳动者。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复兴,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急剧涌入城市;再加上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空前低落,人口平均寿命逐步延长,进而急需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并完善国民养老保险制度。这样,1961年日本制定并开始实行《国民年金法》,规定20岁至60岁的日本国民都要加入国民年金,实现了“全民皆年金”。

然而此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并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养老金制度。为了确保养老保险制度长期稳定的发展,1985年,日本制定了新的《年金修改法》,设立基础年金,对分立的保险制度进行整合,实现了给付和负担的公平化,对重复给付也进行了修正,同时还确立了女性的年金权。也正是这次改革确立了目前日本养老金制度的基本框架:大体上可以分为公共年金和补充年金。公共年金包括国民年金(基础年金)和雇员年金,其中雇员年金又分为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这样日本以国民年金为基础层的保障,以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为第二层的保障,而以自愿建立的年金等补充年金为第三层次的保障,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少子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经济一蹶不振,养老金制度改革一直在进行之中。1994年引入月工资浮动制,决定免除受雇者育儿假期的养老金保费;1997年开始实施“基础年金账号”制度;1999年决定将“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的给付水平减少5%,引入在职老龄年金等。在此基础上,2004年日本在养老金制度方面又做了比较大的改革,力图实现养老金的给付与负担的合理、公正,解决养老金财源问题,保持养老金制度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次改革针对一些紧迫的问题采取了具体的解决方法,例如,针对泡沫经济破裂、经济长期萧条而带来的养老金缺口所采取了增加政府对年金的补助;调整缴费基数;提高缴费比率;取消年金基金投资运营的一些限制;规定大学生保险费补缴制度等措施。为了解决部分人拒交保险费的问题,日本政府决定利用行政手段,采取查封银行存款、冻结个人资产等非常手段,强迫被保险人交纳养老保险费。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沉重负担,采取了在提高保险费的同时,逐年降低向被保险者支付的保险金;分阶段提高退休领取年金的年龄等措施。

二、评析日本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日本养老金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逐步成熟并成为得以信赖的退休人员生活来源的支柱。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日本养老金制度的不断改革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变化的需要。战后,经济增长迅猛的日本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巩固经济的发展,所以扩大了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实现了全民皆有年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又针对人口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以及养老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多层次立体化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养老保险基金的金融运作以及基本养老金的调整机制等。进入2l世纪,由于经济发展的停顿和少子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日本的养老金制度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仍然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养老金财政困难有增无减

目前日本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发达国家,截至2006年9月,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640万人,比上年增加83万人,占总人口的20.7%。另一方面,日本的新生儿数量已经连续减少25年。少子化和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使养老金财政日益困难。日本政府曾试图通过提高退休年龄等办法抑制养老金给付,并阶段性地提高养老金保险费,但这些措施仍没能改变日本养老金财政赤字的状况。在最近这次改革中规定:国民年金(基础年金)的国库负担比率由以前的l/3逐渐提高,到2009年达到1/2。这样做是想通过提高国库负担比率、增加投入来弥补年金财政的不足,尽量抑制年金保险费的上涨,使低下的保险费缴纳率不会进一步恶化。而作为安定的财源,政府可考虑的只有提高消费税率、增加税收来充当这部分费用。但是,把税收只为某种目的而使用是否妥当,以及南于增税而引起的民众不满并带来消费下滑,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就得不偿失了。

(二)养老金空洞化,企业负担加重

代际间付出与回报的不公,社会保险厅的违规操作,政治家和官僚们滞纳养老金保险费,2007年5月又发生了日本社会保险厅遗漏了5000万份养老金保险记录的大事,使日本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日本公共养老金产生了信任危机,日本国民养老金的空洞化就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拒绝缴纳保险费,会使将来拿不到养老金或无法拿到足额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这样,新一代人会更加不信任日本的公共养老金制度,最终会使建立在代际转移基础上的养老金制度难以维系。另外,这次改革规定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厚生年金,要从目前的13.58%最终提高到18.3%,这样做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企业将用尽各种手段图谋逃避缴费,例如,增加非正规用工,变更工资的支付方式,从而减少企业厚生年金的负担,但是这会使年轻人的雇用受到影响,并减少整个社会的保险收入,使本已脆弱的日本年金体系受到更加负面的影响。(三)如何实现多种公共养老金制度的一元化管理

日本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不断进行年金制度的合并,最终形成现在由政府掌管的国民年金和雇员年金两大块。但从目前来看这两块的给付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别,复数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并存造成了一定的不公。比如,截至2005年3月以国家公务员为对象的“共济年金”月给付额为22.4万日元,以地方公务员为对象的“地方共济年金”为23.2万日元,而以企业职工为对象的“厚生年金”仅为16.9万日元。对于这种差别,人们希望将雇员年金并于国民年金之中,对公共养老金制度实行“一元化”管理。2007年4月13日日本内阁专门召开会议,通过了《被雇佣者年金一元化法案》,决定在2010年废止以公务员为对象的“共济年金”,将其统合到以企业职工为对象的“厚生年金”制度当中,从而消除在公共养老金上的官民差距。尽管该法案还要在国会审议,离具体实施还有段距离,但应该说是向养老金的一元化管理迈出了一步。

三、日本养老金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日本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分析了解,结合当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所进行的改革,我们认为日本养老年金制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

(一)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

日本养老保障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不同层次的制度覆盖着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了不同水平的养老保障。有基础的,有补充的,这一点对中国的特殊国情尤为重要。中国是个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十分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大,人数多。随着家庭结构由传统的大家族制向核心小家庭的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将无法维持,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难以妥善解决。在建立健全城镇养老体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体制,以形成一个低水平、广覆盖的养老保障体制,才有助于为中国完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变提供制度基础。

(二)养老体制的改革和设计要解决代际不公问题

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建立在现收现付制上的养老体制并没有问题,但是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经济衰退等问题的恶化,养老金账户的不平等问题就凸现出来。我国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我国的养老金缴费率一直保持在职工工资的25%-28%,与此同时养老金收入的欠费率每年也在20%左右。而且许多企业不堪重负采取了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方式。所以对于我国而言,下一步改革的关键是需要通过利用资本市场和国有企业改革来化解转轨成本,以及做实个人账户问题。从长远来看,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只有选择完全的个人积累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金筹资困难、养老金财务危机和财政危机等问题。

(三)从缴费、给付、基金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养老金动态平衡

日本的经验表明,如果一味地提高了养老金缴费,这相当于对个人征税和公司征税,不利于激励个人缴费,并削弱了企业竞争力。因此,在提高缴费率方面要非常慎重。在养老金收益给付方面,如果给付水平太高,那么,将来进行削减将会遇到非常大的阻力。除了在缴费和给付方面进行改革外,利用养老金基金投资来筹集资金也是一条重要渠道。日本由于较强的政府干预,养老金投资的收益并不高。中国养老金投资收益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尝试利用资本市场获得较高的养老金投资收益。在养老基金面临偿还危机,宏观经济繁荣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要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就必须提高基金的运作效率,逐步扩大基金入市的比例。加大政府对公共养老金投资力度,是减轻养老金账户不平衡压力和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重要手段。

篇4

【关键词】 退休制度 延迟退休制度 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稳步提高,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十分显著。发展不但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福利,也带来了许多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我国日益严重,我国不得不面对“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社会现状。除此之外,由于我国退休年龄普遍偏低,导致近年来需要社会养老的人群比重逐步增加,再加上我国日益匮乏的社会养老保险金,社会养老成为了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日益严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2012年6月我国人社部提出了“延迟退休”的解决方法,试图通过延迟民众的退休年龄来减缓人口红利消失的步伐,提高养老金的支付能力。延迟退休即延迟退休年龄,指国家综合考虑我国人口结构变化情况、社会就业情况、社会负担情况等因素,并结合国外成功实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经验,逐步制定一套合理可行的延迟退休制度,以此来提高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但是,该政策一出台便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探讨,人们对其也褒贬不一。面对如此复杂的关系,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看待和解决?

延迟退休不仅是与广大百姓休戚相关的民生问题,也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延长退休年龄的支持者往往是那些身体健康、收入和职位较高的人,他们希望通过延迟退休来继续自己的工作,为自身带来福利。与此同时,一些低收入群体则希望尽快退休,因为延迟退休需交若干年养老保险金让让他们压力过大,因此两个群体的诉求产生了冲突。但是这些赞成者与反对者是从自身出发、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去认识问题,始终是站在自我的立场考虑问题,未免偏颇。

有关专家指出,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延迟退休是必然的趋势。由于我国现行的不合理的退休制度,尤其是养老金费率的厘定与养老金的领取之间存在严重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了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使得养老金逐渐出现严重的“空账”问题。而延迟退休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养老保险金的收支平衡,缓解我国财政压力,为我国可持续的社会养老保险金提供重要保障。在我国养老资金严重缺乏的现实下,延迟退休无疑是减轻国家养老金支出压力的最好方法。其次,延迟退休可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减轻供养压力。延迟退休可以使老龄人口继续工作,增加家庭的收入,同时还能帮助减轻年轻人的生活压力,缓解年轻人的负担,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最后,延迟退休有利于人力资源更加合理的利用,可增加劳动力人口,加快经济增长。延迟退休能为经济发展带来有着充足经验的劳动力,让那些即将退休的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高级知识分子延迟退休,可以使这笔财富得到更好的应用和传承。

但是,若只是把推迟退休年龄当做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将会产生一定的弊端。首先,延迟退休政策会增加就业压力,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尽管我国目前的总体经济呈上升发展趋势,但由于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换挡期。延长退休年龄,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年轻人就业,使社会整体就业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倒挂”之势,即老人就业比年轻人就业相对充分,更是加大了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其次,延迟退休更加突显了分配不公,高中低收入劳动者工作压力大。对于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在国企工作的人来说,延长退休年龄可以使他们能长久的享受较高的薪酬、较好的福利待遇以及优越的工作环境,而对那些长期从事体力活动的劳动者来说,他们有着微薄的收入,干着繁重的劳动,他们希望尽快退休领取养老保险金,而如果实施延迟退休制度就意味着他们必须要延长劳动的年限,所以,一旦推行延迟退休制度,必然进一步凸现分配不公的问题,也容易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而且,退休是新老劳动力的更替过程,延迟退休年龄将减缓新老劳动者的替代过程。一方面,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生产技术也不断的进步处于之中,人们的教育处于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通常来说,年轻人的劳动生产率会普遍高于年老者。另一方面,国家的教育水平处于一个快速提高的过程,就知识文化水平而言,年轻人会普遍高于年老者,更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因此,推迟退休年龄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将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由此可见,延迟退休事关国家发展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这项政策处理不好,将有可能激化更多的社会矛盾,切不可粗心大意,更不能操之过急。如何审时度势客观公允地认识问题,深入细致地思考问题,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党和国家在借鉴国外延迟退休制度实施的成功经验的同时,更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不仅要解决问题,更要解决好问题。

在我看来,我国不仅应该实施延迟退休制度,更应该实施弹性的延迟退休制度,这样既利于延迟退休制度的顺利实施,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我国在实施延迟退休制度的同时,要积极推进男女退休年龄一致化,要注重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以消除人民心中的顾虑。同时,政府在平衡社会养老保险金收支平衡的情况下,要注重高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盈利能力,尽可能减小国家财政和人民的负担。只有满足了这几大前提,真正从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做到公平公正,政策的推行才能畅通无阻,真正深入人心,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只会是一纸空文,难以实行。

【参考文献】

[1] 李星翰.中国延迟退休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2] 翁仁木. 国外弹性退休制度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16):103-111.

篇5

关键词:退休年龄 养老保险 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

    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一般包括:覆盖范围、基金筹集、管理,养老金享受的条件和待遇标准等。

    年龄条件。在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中,享受领取养老金权益的年龄条件通常是法定的退休年龄,不过,人均预期寿命存在着差异,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多为65岁甚至更高,且男女退休年龄相同,而在中国,不仅退休年龄偏小,而且男女退休年龄也不等同,这其中就存在着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性别的歧视,而且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导致高退休人口赡养率。有些国家规定了退休年龄的上限,如瑞典为70岁。有的规定从事艰苦的、有害的、危险的、不利于健康的工作的劳动者也可在65岁法定退休年龄前退休。

    缴费条件。缴费条件是指参加养老保险的年限和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如德国规定享受养老金的条件社会年满63岁且投保35年,而像意大利则规定只要已缴纳保险费满35年均可领取养老金。

    政府监督下的资质机构管理。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代表性国家有新加坡、瑞典等,政府承担主要的监督责任。中国则主要是通过专门的机制进行管理。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关系,人口众多就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分类处理此类事务。

2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人口老龄化

    (1)社会养老保险social pension insurance是指劳动者为预防年老不能再从事劳动时的生活有保障,在法律规定的劳动时间内缴纳部分保险金在他们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离开工作岗位后,有权向国家或有关保险机构申请领取养老,费用开支最大的项目。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家庭的生产功能和保障功能随之弱化,同时,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的年轻人不断增加,农村中老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家庭养老不能满足老年人口养老的需要,社会养老保险就成了农村养老的现实问题。它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应该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有计划、分阶段地在全体公民中,逐步实现普遍、平等的社会保障。在城镇企业职工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员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建立的今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应该扩大其覆盖面,及时将重点转移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上来,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贫困化的客观需要农村老年人绝对数量和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

    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村社会结构也进人了快速转型期。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造  成家庭空巢化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我国农民虽然还是以家庭养老为  主,但其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统小农经济的萎缩、分化和瓦解,动摇了家庭养老的思想、道德和经济基础。第二,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居住方式的变革,减少了家庭对老人的照料。第三,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家庭的凝聚力,削弱了家庭成员互助功能。第四,农民收人提高缓慢,农村家庭养老难以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使农民的养老问题可能面临既缺乏经济支撑,又缺乏家庭保障的“双重困难”。第五,土地养老保障功能难以实现。家庭保障功能的持续弱化要求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化解农民养老的群体性风险。

3养老保险模式划分

    养老风险的复杂性、普遍性以及各国的具体国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老龄化的群体较大,就决定了养老保险模式的多样性。

    3.1政府责任型

    政府负责型是由政府负责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在此种模式下,企业与个人共同承担纳税义务,政府通过养老保险事务来为国民提供养老金,并且进行管理,监督等。它主要规定了是否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是否属于本国公民,对于上班年限、是否参与社会劳动、是否缴付养老保险费并无限制。此种制度通常在福利制度较好的国家才能得以实施。此种制度一般是国家的财政作为经济基础,依据立法让每一个退休公民都能“老有所养”,但是此种机制也有很大的缺陷,首先是在人口基数较大的国家难以实施。众多人口会增加政府的负担,财政的开支用于养老占了太大比重,致使国防、教育等其他使国家国富民强的机构缺乏资金。

    3.2责任分担型

    责任分担型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形式,主要由政府、单位、企业、个人等多方共同分担,此种模式有利于养老风险的分散和财务的稳定。在中国以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或单位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为主,并实现广泛的社会互济。

 3. 3混合责任型

    现实中,许多国家在构建适合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时,在肯定责任分担机制的前提下,更鼓励让个人责任适当回归。此种多层次结构的养老保险体系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更新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则以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或单位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为主。

4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尽管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相当成就,但就这一制度亦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趋势,中国虽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以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的标准计,已干2000年进人老年型国家行列,不仅如此,老龄化趋势的发展速度还非常之快。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条件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家庭的人口结构模式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小家庭或核心家庭取代传统的大家庭格局,家庭的老年生活保障功能在持续弱化。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与地区发展差距很大也增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困难。此外基本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压力也在持续扩大。因此,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

    4.1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4, 1. 1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的传统养老模式的供给能力弱化

    在历史上,农村的养老保障是以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为主。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急剧变迁、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以及劳动人口的流动,家庭养老的保障能力日趋弱化。一是农民人均收人整体水平不高,弱化了农民家庭养老保障的供给能力。同时,由于广大农村人多地少、农业比较收益低、以及相关的体制和政策等原因,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农民家庭收人增长缓慢,甚至在个别地区有下降的情况。二是老年人口决速增长,加重了家庭养老的压力。据统计,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0%以上,到目前为止,中国已进人老龄化社会。而由于我国长期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更加速了未来几十年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再加上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流量流向的顺势外推,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水平和增长速度均高于城镇。三是农村老年空巢家庭的出现,进一步弱化了家庭养老能力。据统计,在农村有20%左右的老人生活在空巢家庭之中,而且这一比例还会随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不断上升。老年空巢家庭的出现和增加,加重了空巢老人的劳动负担和家务负担;增加了其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孤独与寂寞感;加大了空巢老人与子女之间的代沟,空巢老人处于“照料真空”之中。

    4.1.2农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且有下滑趋势,导致了集体养老功能弱化

    集体养老是一种借助明显大于家庭范围的集体力量养老的方式,通常指在较小的区域范围内,集体组织为区域内具备条件的老年人发放养老金或提供养老服务。根据《基本方案》,农村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或村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获得。然而由于广大农村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极不平衡

,集体经济的整体实力不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公共福利事业的基金很难提取。

    4. 1 .3缺乏法律保障,管理效率低下

    一方面,由于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专门法规,地方政府在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时,难以找到有力的法律依据,现在的农保部门大都依据1992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但由于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法规已经落后于实践,各地方政府只好各自为政,确定暂行办法,大大降低了地方立法的规范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险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许多中高层管理人员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缺乏作为领导者的统筹能力和策划能力,而且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缺少对职工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团队的素质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正常运行。此外农村养老保险信息化系统建设滞后,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高效管理养老保险业务

    4.2农村养老保险应采取的措施:

    (1)中央政府应尽快出台《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使全国各地试点工作在统一的指导意见下开展目前,各地进行的“新农保”的试点,都是按照自己制定的试行或哲行办法等相关规定展开的,各自的规定都不相同,有的规定相差较大,这为将来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增加了困难。例如,各地方不同类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同类型新老制度的衔接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方式的不同,对参加了“原农保”农民,有的地方规定根据参保者自己意愿,可以继续参加“原农保”,也可以按照规定折算转人“新农保”,有的地方规定必须把“原农保”转人“新农保”。这样会出现“一保两制”不统一的现象。

    (2)要明确各级政府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中的责任分配,特别是财政投人责任的分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目前各地试点中明确了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的责任,要加大政府财政投人,进行政府补贴,但对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分配并不明确,这样会出现各级政府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大多数试点是县(区)级统筹,财政责任主要由县(区)镇政府承担,对中央政府怎样予以财政补贴没有相关规定。

    (3)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应当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稳定性。国家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变化无常,不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要尽快制定《农村养老保障法》,在《社会保险法》立法中加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位,通过立法达到政策稳定。

篇6

[关键词]辽宁省;养老地产;结构设施;服务项目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099

1引言

由于我国在20世纪70 年代就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且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排名第一的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变得尤为突出。据统计,我国2013年年底老年人人口已经达到了202亿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48%,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养老问题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1]

辽宁省在我国属于人口大省,据统计,截至2015年,辽宁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790万人、占总人口的206%,首次突破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1000万人,也就是说,每3名辽宁人就要养1名老人。从人口老龄化程度上来看,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营口和阜新8个市均超过20%;其中大连、丹东、鞍山3个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前三位,分别为2292%、2288%、2228%;锦州市老龄化程度最低,为171%。

在全省8790万名老年人口中,城镇老年人口为4732万人,占老年人口的538%,农村老年人口为4058万人、占老年人口的462%;从地区分布上看,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盘锦6市城镇老年人口多于农村老年人口,其他8市均是农村老年人口多于城镇老年人口。

所以,养老机构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不容小视,而辽宁省现有的养老服务远不及当今社会的需要。目前,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是一支具有特殊需求的特殊消费群体,他们不仅要在物质、精神、文化方面得到满足,更需要在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医疗保健、住宅及生活用品等方面得到保障。在老年人的诸多需求中,住宅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解决养老问题,首先需要关注的就是养老机构的建设。养老机构包括养老院、养老地产,以及老年人居住的社区等。

养老地产的核心价值在于适老化设计,开发的建筑产品接近于高端住宅,在医疗、护理、康复服务以及日常起居、生活用品等生活服务中都达到了精心的呵护。

2辽宁省养老地产的发展现状和现有模式

21辽宁省养老地产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养老地产在大多数地区都以公益事业存在,不仅发展缓慢,养老金的缺口也变得越来越大;而且大多数房产开发商涉足的养老地产始终处于初级A段参与运营的更是少之又少;养老地产在我国正属于新兴领域,在房地产企业及房地产价格理性回归的前提下,房地产投资商及开发商、保险机构等开始加速推出各类养老地产项目,对养老地产项目进行建设和和运营,虽然没有达到一定规模,但是已经逐渐改善了养老难的问题。

在省外,对养老服务产业的研究与实施已经超过了辽宁省内,已经建设了医疗救护、生活照料、精神赡养合为一体的老年公寓;为城市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以及临终关怀场所,建设与老年人体能心态相适应的住房;而省内,在近七年以来,也已经对养老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养老产业的研究日益加深;同时沈阳市的养老机构建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从2013年起,新增床位已经超过了1万张,沈阳市养老服务中心二期也已经结束了封顶阶段,沈阳市养老服务中心已经有超过10 栋大楼开始运行。

22辽宁省养老地产的现有发展模式

221老年社区

老年社区可以将养老模式变被动为主动,提高硬件设施的建设,可以通过老人自立、自信、自强的生活方式来增加老人的幸福感。

老年社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是长寿型普通住宅,当住宅主人年龄变老时,通过对住宅内设施简单改造就可以迅速适应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如在设计和选材上要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特征,门把手及钥匙需设计成锥形以方便老年人没有力气开门,尽量避免室内存在类似于台阶等高度差,室内地板通常采用防滑特征以防止老年人滑倒;二是建设老年公寓,老年公寓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院和敬老院,它是以家庭模式为主,并配有相应的服务设施及生活照顾,让老人感受到家庭的归属感;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社区,老年社区不仅设有老年公寓,并设有普通住宅和集合型住宅,来满足老年人想要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而又渴望自己拥有独立生活空间的愿望,并可以满足老年人医疗保健、餐饮娱乐、老年大学等需求;老年社区一般位于风景宜人的旅游风景区中,不仅有老年人还有年轻人和儿童,真正地做到了远离城市的喧嚣,展现生活情趣。

222亲情社区与亲情住宅

亲情住宅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老年人而建立的一种小区范围的小型社会,其设计也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的特点,以迎合所有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需要,如考虑到老年人腿脚不方便设置“无障碍设施”,地板不能是光滑的等。

设立亲情社区与亲情住宅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和维系家庭关系,而老年人最看重的就是亲情这一部分,而亲情也不是我们传统理解中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它还包括邻里之间的亲情和社会中的亲情,家庭亲情需要通过家庭住宅的建设来实现,而邻里亲情则需要通过整个社区的建设来实现,老人对子女的爱和关怀要远远超过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所以亲情社区和亲情住宅的价值核心应体现在对老年人的关心和照顾上。

3现有辽宁养老地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31养老地产仍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企业投资养老地产项目的时间太短,仍旧处于探索阶段,各项目标制定得不够明确,也没有明确的制度标准,设施投入过少,服务不够多样化,运营效率过低,导致养老地产服务质量不够完善,使得养老地产的特色显现不出,使得消费者选择程度降低。

32消费者接受程度不高

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购买养老地产的消费者都是老年人的子女,而真正由老年人自己购买的少之又少;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宁愿花更多的钱买房也不愿意把钱花在社区的养老服务上;大多数老年人的收入较低,而养老地产中出售的养老商品房对于老人们来说过于昂贵,老年人们还是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或是把钱花在居家养老或是公办养老院上。

33地价昂贵,投资成本高

虽然养老地产迎来了发展的东风,但是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地价过高而且养老地产并没明确地指出如何盈利,导致前期开发商投入额巨大但是获得的利润在短期内无法测量。

34缺乏政策上的支持

养老地产属于极速发展的行业,但是从建设到经营的过程中都没有获得政策上的支持,也没有明确的制度可以依循;国家对于养老地产也并没有给予明确的土地政策,不像学校及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免费的土地资源,而开发商如要在居住用地开发,价格昂贵,运营风险大。发展养老地产本属于社会福利范畴中的事,但是我国却没有给予明确的、相应的政策支持力度。

35专业性人才不足

由于我国刚刚启动养老地产的建设,各方面做得都不够完善,养老地产开发的亮点就是高质量的服务,但是现有的养老地产却普遍存在着收取费用高、服务质量差的问题;而专业性的服务人员才是提高养老地产服务质量的关键;据调查,现有的护理人员并没有经过严格的选拔,专业知识掌握不足,老年人的生理生活问题也不会得到及时解决。

36缺乏配套设施

许多养老地产开发商为了廉价的地价,把养老地产设置在野外、郊区,虽然地价廉价,大多数中国式老年人都是喜欢与外界沟通,喜欢靠近人群,但由于地理位置过于偏僻,缺乏应具备的配套设施,使老年人无法获得预期中的舒适感,从而选择搬回市里的公办养老院,使养老地产难以发展。

4对于辽宁省养老地产面临主要问题的建议

41借鉴国内外案例完善地产建设

我省应更多地借鉴与参考国内外成熟的养老地产开发的成功案例,学习它们成功的运营模式和项目投资方向,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地区有关规定,吃透相关政策,研判市场信息,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共性研究,特性执行的方式进行开发建设及运营管理,绝不能照搬照抄。

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是针对老年人的健康医疗及养生服务建立的养老服务产业。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的服务包括:一是定期对居民进行健康检查;二是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为居民制订了详细的健康计划;三是建立了专项的数据库,统计居民的健康情况;四是定期对居民举办健康讲座、养生课堂;五是针对每个居民的身体状况提供了详细的用药管理、养生处方;六是配备了全天候的医疗服务。这种形式既像是居民社区又像是医院,养生村拥有雄厚的医疗资源,为老人们提供了医疗养生服务,并且村内的业余生活也十分丰富多彩,它包括医疗交友、文化交流、宗教活动等。

根据调查,我国大部分较大房地产早已进军养老产业的开发,如绿地集团、乐成公司、万科地产等;保险公司也在这方面增大了投入,如康泰人寿在北京斥资建立了健康型新型养老院,中国人寿也在河北廊坊斥重金建设,种种情况表明养老服务产业已经得到了房地产公司、保险公司等民营企业的重视,而辽宁省正可以抓住这种契机,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持续推进我省养老服务产业建设,盘活经济,稳增长,强实体。

42推出体验政策,使老年人接受养老地产

首先提出租售结合的方式,推出体验房或者参考国外的“拟向贷款抵押”业务,使老年人可以真正地做到以房养老,其次对老年人做出问卷调查,按照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喜好将他们加以归类,帮他们选择适合他们的养老模式,使老年人真正感受到养老地产带来的舒适。

随着购买人群结构的变化,当前这种消费者不愿接受的情况就会有所改善,如现在40多岁到50岁的人们是现在经济购买能力最强的群体,也是十年后养老地产庞大的潜在消费群体。

43提倡政策支持,推进养老地产建设

每当提到与老年人有关的事业,人们都会联想到公益事业,所以企业若要开发养老地产,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之所以众多房产开发商迟迟不敢动手建设就是从建设到经营阶段都没有获得国家明确的政策支持;所以应提倡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以此激励开发商开发更加符合民心的养老地产。

中国建设养老地产必须建立明确的养老服务制度以及对养老地产的扶持政策。中国养老地产的发展必然需要政府以及社会的推进。

44选拔专业性人才,提高地产服务质量

我国应针对养老地产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在养老地产中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并根据该标准选取专业性的人才,使养老地产达到其应具备的层级。

45配备配套设施,丰富老年人生活

养老地产必须积极完善,使其拥有应具备的配套设施,要把老年人的生活舒适度放在首位;虽然有的养老地产在郊区,但是可以在养老地产中配备齐全的生活设施,其中还应包括运动设施、娱乐设施以及医疗设施,来满足老年人喜好就近消费、锻炼身体的习惯,还可以及时解决老年人身体健康问题,使突发疾病得到及时的救助。

今天,我们看到了国家加大养老地产产品的建设力度,增加养老地产供给的决策和部署,我们也看到了辽宁省积极响应、推进养老地产体系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建议我省可以通过采纳新型的养老服务,加强养老服务产业的建设,做只针对老年人的专业性、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并激励商业房地产企业找到针对养老地产的开发、发展的有效办法,以开拓养老地产的广阔前景,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老龄社会发展报告(2013)[R].北京: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刘美霞,娄乃琳,李俊辉养老地产开发和经营模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唐伟,黄汉江我国基础建设中内资BOT模式应用分析[J].时代金融,2011(30):160-161

篇7

关键词:养老;养老住宅;适应性;住宅结构

一、我国老龄人口的居住现状

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显著,如何妥善安置这些老年人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在老年人的住宅需求方面我们的国家做的还不够完善,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针对老年人设立专门的老年人社区。社区的居住环境和各种设施都是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状况来进行设计,充分为老年人着想。反观我国,对老年人的居住等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在我国,老人养老主要是和子女一起。但是由于老年人身体衰老很多方面不能和年轻人同等对待,比如老年人的床铺,以及居住的环境等因为老年人神经方面会衰退,居住环境如果有噪音的话就会造成失眠,严重影响老人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对于老年人的交流问题也要深入考虑,目前很多社区都是年轻人居多,子女上班后老人没有人聊天会对心情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对老年人的居住问题进行考虑时要综合个方面的因素和影响,力争使得老人在居住中满足舒适,清净,满足老人和同龄人交流的需求。

二、居家养老的优势

目前我国的老年人比较喜欢在家中安度晚年,因为家中比较温暖,有子女的关怀,在饮食和日常的照顾方面会更加到位。具体来说居家养老有一下几个优势。

1.亲情可以得到充分体现。每天和子女一起可以促进和子女之间的感情,有亲情的滋养,老人会有一个很好的心情。

2.自由的生活习惯。在家里,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做自己的事,种种花,或者养个小宠物都很方便。

3.经济方面。老年人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所以在自己的家里,可以由孩子平时提供些钱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居家养老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下面主要针对居家养老的适应性设计进行分析研究。

三、养老住宅适应性设计

在和子女一起时,老人平时的衣食住行基本得到保障,生活问题可以很好的得到解决。但是需要考虑的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老人的卧室设计。在对老年人的卧室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老人身体方面的原因,怕冷,害怕潮湿,所以针对这方面的原因,老人的卧室最好是向阳方向。每天可以保证房间清爽温暖。另一方面要考虑老人睡眠的质量,隔音效果要好,老人受到噪音的干扰会产生失眠,久而久之会带来很多健康方面的问题。同时老人由于行走不便,对于卫生间要尽量近一点,如果可以的话尽量为老人设立单独的卫生间。对于老人的房间要足够宽敞,能够满足日常活动。

2.老人的出行方面。对于老人的出行要方便,老人白天要出去活动所以对于楼层不能过高,不然老人的上楼下楼等也是一个问题。老人社交网络也要考虑,

同一小区的同龄人要有一定的人数,来保证老人可以和同龄人进行交流或者日常进行一些和老年人相关的文娱活动。

3.锻炼等体育设施到位。老人平时需要多多锻炼身体,对于小区的体育设施一定要到位,并且保证安全性能,满足锻炼的需要。

4.小区环境建设要好。保证足够的绿化面积,老年人比较喜欢贴近自然,不喜欢喧闹的生活,所以对于居住环境周围的绿化一定要跟上,给老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5.小区的活动要丰富。多多举办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促进老人的感情交流,让老人摆脱孤独,培养兴趣,组织老人的集体锻炼活动,不仅起到强健身体的作用,也有对老人情感方面的极大满足。

总的来说,对于老年人的需求一定要单独列出来,不能和年轻人一并对待,要结合老年人的身体特征,心理特征多方面考虑,尽可能的满足老人的需求。

根据老人的群体特征,制定合理的方案。小区在建设中也要充分考虑到老人的需求,在老人所需要的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小区的各项建设,力争让每一个人群都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四、养老住宅适应性方面需要的解决方法

目前我国的养老问题方面有很多欠缺,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庞大的人口数量,人民生活还不够发达,缺乏对老年人关怀方面的法律法规。总体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对养老住宅进行专门设计。老年人的住宅要为了方便老人而建设,保证老人出行的方便,以及在家中的安全性,舒适性都要考虑。目前我国的住房很少是针对老人设计的,房间的套型布置有些地方与老人的生活习惯很不一致。老人对美观的追求没有那么高,只要舒服,方便就可以。

2.老人看病问题。老人由于免疫功能降低,每逢季节更替或者天气突变很容易生病,这对老人居住环境的医疗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老人看病要方便,并且医生的医术要高明,因为老人的身体经常会有多种疾病,所以不能大意。

3.老人的文娱活动建设。老年人有老年人的需求,对于文娱方面要加大力度,定期举办关于老年人的活动让老人积极参与。可以促进老人之间的交流也可以丰富老人的生活,比如一些地方的广场舞,或者是象棋,书法等比赛。

4.完善老人赡养方面的立法。对于老人的生活问题要完善响应的法律法规,保证老人可以有一个安稳,舒适的晚年,坚决杜绝老人流浪街头的现象。

对于我国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时日来解决,我们的政府部门要多关注老龄群体的生活情况,老年人养老问题对于我国的稳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一定要妥善处理。当然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关心自己的老人,报答老人的养育之恩,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舒适,这也是为了我们的将来而做出努力。

结语

老年人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群体会越来越庞大。如何合理的解决老年人的问题是我们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妥善安置老年人的生活,使老年人得到合理的关怀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对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很大推动作用。我们的社会应该加大在这方面的关注力度,对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方面增加投入,满足老人的物质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年轻人也要有孝心,对于父母和老年人要多加爱护,让老人的晚年更加舒适。从老人的住宅设计,到生活娱乐方面充分考虑。

参考文献

[1]陈慧.现代老年人居住空间行为需求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篇8

关键词:道德;老人;经济收益;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01

一、问题引入

2006年的彭宇案或许你不清楚具体发生了什么,但是它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的行为了,这个案件引发了对“扶不扶”问题的探讨。简单来说就是一位老人摔倒后彭宇冲上将其送到医院并且给予200元的帮助,老人指控其为撞人者,法院最后判决彭宇支付老人4万元补偿费用。裁判理由是彭宇没能证明不是他撞的。随后各地便出现过几起类似事件,每一次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很多最后都得到了公正的判决,但这类事件却在相同的方向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抉择。

二、模型引入

对此简单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模型,假设道德效用函数:

U=U(I)+δ(Im)+λ(Im)

I代表收益,Im代表道德的收益或支出,λ代表政府的奖惩措施所给人们带来的效用。效用函数U关于收益是递增的,δ代表非道德的收益给参与者带来的效用,是关于道德的收益递增的函数。

同时假设U(I)>δ(I),且U(0)=0,δ(0)=0。U1代表被搀扶者的效用,U2代表搀扶者的效用,P11代表实施援助的概率,假设为,P12代表未实施援助的概率,假设为,P21代表受助者违心指控,并且该行为可以被查出的概率为,P22代表受助者违心指控,但该行为不可以被查出的概率为。

同时假设一个老人控告成功会获得4万元,失败直接损失加间接损失大概3000元,实际上远远小于这些,因为如果是退休的老人即使行政拘留也不会对其造成很大的间接损失,就暂且假设其损失的一个事实。而援助者在未被指控情况下可能损失200元,在被指控情况下将损失4万元,并且这里将老人的摔打后的医药费算作沉没成本,因为无论其是否指控对方,该成本在老人一经摔倒后便无法改变。

则有:

在不考虑 的情况下,从U11与U12的对比来看,U11代表违心指控后受助者的效用,而U12代表未违心指控的受助者效用。显然U11>U12,同时易知U21>U22。从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

三、结果分析

在经济上假设行为人是理性的,每个人都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该博弈的均衡为(指控,不扶),从而该结论准确的解释了当今社会的现象,那就是很多受助者会指控曾经帮助他们的人,而更多的人在面对摔倒的老人则选择视而不见,从而有很多老人也就因此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

显然,要改变这一均衡,那么就要让U12>U11,U21>U22。这样便能实现我们想要的结果,就是(扶,不指控)。从原式中可以看出想要实现这样一种结果,那么就需要λ发挥足够大的作用。这就需要有相关的奖惩措施来鼓励人们在有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同时要保障善意的人权益免受伤害。同时,如果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被救助者有诬告的嫌疑应该实施相应的惩罚,使得诬告的成本增加到足够大的水平从而让受助者没有去诬告的动机。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要想改变这一社会现象急需政府的运用经济行为来弥补道德的缺位。

四、现实举措

从现实上来看,支付宝最近上线一款扶老人险,这是一款专门针对好心扶老人反被讹的险种,每年支付3元,用户最高可获得两万元的法律诉讼费用赔偿。仅上线3天就有2.6万人参与投保,但是80后与90后居多。这件事反应几个情况,首先,大多数人还是希望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的。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很多人还是对扶人后自身的权益能否得到充分保护没有信心。如果我们能够充分保障善良的人权益那么也就不会存在扶不扶的问题。如果政府能够开展这样一个保险或者基金项目,我相信能够有效的改变这一社会现象。例如,参与人每年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这笔资金交由专门投资人进行投资获取收益,一旦参与人在发生扶老人这样的事情后,一方面如果没有发生被讹的事情我们就要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奖励,颁发证书,以鼓励这样的行为。另一方面,如果发生被讹的事件,那么保险或基金参与人至少应该能够获得足够保障其合法权益免遭侵害的资金。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欺诈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欺诈的成本。这样从正反两个方面保障社会的道德行为得到保护。

参考文献:

[1]吉本斯.博弈论基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韦鸿,马敬桂.论经济制度与道德的逻辑协调性[J].理论月刊,2005(10):49-51.

[3]王小锡.论道德的经济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2011(4):55-66.

篇9

关键词:省际边界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 G27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5-0022-04

Abstract: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resulting in“Empty Nester”and left-behind children dilemma.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in Jiangsu,Shandong,Henan,Anhui provincial border countryside,we found the dilemma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lack of economic sources and poor living conditions,being as the main labor force in rural areas,the poor medical environment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In this background,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measures: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speeding up the process of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farmers,balancing the social resources,improving the rural security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rur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Provincial border countryside;Empty nester;Left-behind childern

1 论

党的十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和人均收入都要比2010年翻一番,这意味着“十三五”规划将处于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冲刺期。在当今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周边环境错综复杂,“三农”问题更加突出。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是党和国家的重中之重,但近年来,城镇化步伐加快使得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输出,农村人员结构发生变化,由此产生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这两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人口老龄化和流动人口数量的大量增加,使得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当今制约农村稳定、发展和繁荣的主要障碍,因此寻找该问题的解决方法为现实所必须。近年来,学者们对农村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关于该问题的形成及解决办法有着丰富的理论和观点,对我们进一步研究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1 空巢老人方面 张新生、曾继蓉、吴纪纲认为老人现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经济条件差、看病就医难以保障、老年维权难以实现、精神空巢四个方面,经济原因是造成该现状的主要原因;[1]赵晓晗、郭建斌将农村空巢老人心理状况分别与非空巢老人和城市空巢老人心理状况对比,发现农村空巢老人明显存在孤独感强、内心焦虑、心情抑郁、恐惧害怕等心理问题;[2]袁野认为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解决应从个人、家庭和社区三个角度出发,形成个人与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局面;[3]韩文甫、贾婷婷从养老角度出发,认为其养老困境在于老人经济保障水平低、生活照料服务缺失、身体状况不佳及精神生活的缺失;[4]李玲认为完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途径应从政府尽责、社区尽力、子女尽孝、个人尽情4个方面进行;[5]张晓琼、侯亚丽认为农村空巢老人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自理能力的下降、慢性疾病的折磨、消防隐患的危害、用药不当的危害、不法分子的侵害和住房的老旧。[6]

1.2 留守儿童方面 袁宋云等人认为留守儿童的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均显著低于一般儿童;[7]罗杰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家庭教育缺乏、教育资源有限及分布不均、缺少情感关爱等问题;[8]欧阳润彝ü调查研究发现,一部分留守儿童仍存在生活状况不理想问题,而其解决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努力;[9]段成荣认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根源处抓起,而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孩子与父母在一起[10]。

综述,国内学者已对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而本文结合苏鲁豫皖四省边界农村的情况和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2 边界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现状

2.1 经济生活状况 见图1。调查发现,子女资助是老人和孩子的主要经济来源,高达65%。但普遍来说,外出务工子女工资水平较低,大城市消费高,子女能给予的资助有限。此外,子女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老人的赡养费和孩子的抚养费,老人养老很不稳定,孩子的生活条件、营养状况也受到威胁。其次,25%的经济来源方式是劳动所得,其中务农占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农产品利润却在下降,销售不容乐观。比如调查的徐州市雁群村,从村书记那了解到,在农业生产上,除去种子、化肥、农药、机械设备等费用,1hm2地1年净收入为4 500~7 500元。再次,主要经济来源为养老补贴或其他方式仅占10%。调查中印象最深的是安徽省火庙村。该村经济发展落后,村民外出打工较多,相应的空巢老人状况较严重,而他们的养老补贴才是75元/月(16a之前才55元/月)。

调查数据显示,65%的空巢老人的主要养老方式首先仍然是来自子女的资助。但近年来,在大家庭的解体、家庭观念的淡薄等的现实冲击下,“家庭养老”面临挑战,呈弱化趋势。其次,自我养老。主要依靠老人的劳动所得。再次,政府养老。毕竟处于省际边界的这些农村,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够、工作不到位等,养老院、福利院等更是与老人无缘。

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家庭教育。常言道“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但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对孩子的教育无从下手,而文化程度低的祖辈又无法给孩子提供实质性的学习辅导。无人指导、监督学习,留守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也大大降低,作业不会做,也不想做。二是学校教育。整体来看,我国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较差,严重阻碍农村教学质量。

2.6 心理问题 由于空巢老人身边无子女,缺乏精神慰藉,易犯孤独、抑郁、恐惶、情感饥饿等精神疾患为表现特征的“空巢综合症”。调查也显示,与子女在旁陪伴的老人相比,空巢老人的幸福感与安全感偏低。同样,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也都存在心理问题。由于父母常年在外,聚少离多,且留守儿童正处于特殊阶段,此时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感情依托,留守儿童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引发诸多问题。

3 边界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状成因

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虽是两个不同群体,但归根究底,他们缺失的是同一代人,衔接人的缺位直接造成社会群体结构的不稳定。改革开放后,为加快国家经济建设需要,中央先后批准成立对外经济特区窗口以及众多沿海延边开放城市,让一些地方一些人先富起来。在改革开放思想大潮下,无数寻求机会,追逐梦想的人,远离父母和孩子来这里闯荡一番,这是在经济政策和特定背景的情形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慢慢形成的一个历史基调。真正让这一问题暴露出来是从1991年提出的城镇化进程开始。相比城市福利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而农产品价格却一路下跌,让农民工开始质疑农业和农民职业身份,从而涌入发_城市寻求立足之地。即使后来又提出新型城镇化,提倡城乡统筹,并且更重视农业发展,但是城乡收入差距日渐扩大的事实本质,还是让无数农民工坚定选择外出,从而直接让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成为泡影,也造成无数孩子心理上的童年阴影。一个困扰普遍在外拼搏打工者的话题就是春运难回,票难买,家难回,让很多有机会和父母孩子团聚的在外游子痛心不已。除此之外,户籍制度,教育制度方面以及两代人思想意识方面差异的原因也很突出。

4 对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相关建议

4.1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造成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衔接人缺位的原因,实际是经济上的缺位。因此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建设与发展新农村是第一步。目前许多城市的发展情形是值得深思的,一些城市沦为“鬼城”,而有些城市则由于过量的外工涌入而变得拥挤不堪,甚至有些城市出现逆城市化。而国家这些年在政策上对农村也有所倾斜,鼓励大胆去干、去发展,而电商、物流、通信也纷纷跃跃欲试,想分一杯羹,这是农村转型发展的最重要时刻,也是最关键时刻。

4.2 加快农民职业化进程 许多80后、90后都不愿意再种地,不愿意当农民,甚至对农民这个职业带有偏见,而是纷纷向大城市涌进,导致农村老龄化问题、农民接班人的缺位。面对这种状况,首先应该消除这种偏见,让有能力的人敢于扎根农村,努力培养新一代农民,传递好农民职业这神圣的一棒,不让农民质疑自己的职业身份。同时考虑到务农收入的不稳定性,如果把农民当作一种职业,每个月有固定工资,然后再根据收成和利润发放提成,这样既能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又能激发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4.3 平衡社会资源 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是造成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地广人多,大城市公共资源优势明显,因此人们纷拥而至。所以,政府应当平衡城市与农村的公共资源,使之达到一个均衡状态。

在教育方面,政府要加强农村学校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配备高水平、高文化的师资力量,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氛围;在医疗方面,政府应当对这些处于省际边界的经济落后地区实行适当的财政倾斜,配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并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等;在养老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经济洼地的财政投入,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广泛兴办农村敬老院,并配置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真正做到“老有所养”;等等。总而言之,政府要加大对省际边界农村的财政投入,尽可能平衡社会资源,打破包括教育、医疗、交通、养老等在内的“二元经济体制”。

4.4 完善农村保障制度 一方面,加大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支出,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老人对养老保险的认知度及参保积极性。另一方面,完善地方医疗卫生建设,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建设投入,培养高技术、高素质的专业医护人员,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医疗状况。另外,利用区域依托关系,加强贫困村与周边发展较好的村子对接,进一步提高保障力度。例如安徽省火庙村养老保险是75元/月,而徐州农村是100元/月左右,加强火庙村与徐州边界农村对接,提高火庙村养老保险金额,更好地保障老人的生活。

4.5 加强农村信息管理 一方面,努力推动互联网通信村村通,让老人与孩子可以随时了解对外信息,一定程度上解决老人和孩子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加快建立农村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全面摸清其基本情况,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信息数据库,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并及时根据变动情况更改登记信息。此外,还需要对其“监护人”建立档案,记录监护人基本信息,确保老人与孩子发生意外时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到相关监护人,从而让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真正有人去管,有人去关怀。

参考文献

[1]张新生,曾继蓉,吴纪纲.农村空巢老人现状及解决方法[J].新经济,2014(20):53.

[2]赵晓晗,郭建斌.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6(3):29-31.

[3]袁野.我国空巢老人心理问题探究[J].新西部,2016(30):8.

[4]韩文甫,贾婷婷.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15(5):75-78.

[5]李玲.浅析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J].信息化建设,2016(5):292.

[6]张晓琼,侯亚丽. 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基于山东省部分新型农村社区的实证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5(6):65-66.

[7]袁宋云,陈锋菊,谢礼,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2):231-235.

[8]罗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1):275-277.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于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收 治老年心血管病患者8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61〜86岁,平均(70.38±5.37)岁。另选择同期至本院就 诊的老年心血管患者5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1例,女19例; 年龄60〜83岁,平均(71. 25±5. 6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选择本院 手术室护理人员35例,其中男8例,女27例,年龄23〜31岁, 平均(27. 84 ±3. 06)岁,工作时间在1〜6年,平均(3. 41 土 1.25)年。

1.2 老年心血管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2.1患者内部因素根据文献[3-4],老年人不服老和不愿意麻烦别人的独特心理状态是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护理中的十 分重要的不安全因素,并且老年患者在住院时的情绪不稳定, 极易产生悲观、绝望的负面情绪,使治疗护理的难度增大。心 血管疾病属于比较复杂并且容易反复的疾病,更由于老年患者 的生理性和病理性改变使得机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出现老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导致自身各项功能的失调和混乱,会进一步加 重心血管疾病导致的呼吸困难、眩晕、心悸等临床症状。

1.2.2医护人员因素根据文献[5],由于医护人员短缺,手 术室护理的工作强度较大,护理人员精神状态始终处在高度紧 张中,使其身体和心理均十分疲惫,极易发生身心疲劳综合征, 使护理人员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效率变慢。另外由于手术 室护理人员的编制较为紧张,有些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护 理知识和足够的经验,业务能力不足以承担手术室紧张的护理 工作,不能对意外事件做出及时处理,导致护理事故的发生,进 而危及手术的完成甚至患者的生命安全。

1.3 方法

    1.3.1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 规护理的基础上围绕患者的个人需求加入人性化的心理护理 措施,包括缓解情绪压力、人文关怀等[6]。

1.3.2护理人员的管理调整措施包括主要包括:(1)对手术 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流程进行强化和完善,包括手术室内各项 制度的核查、交接班管理等制度;2 )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强 化和培训,使每名手术室护理人员做到理论知识扎实、护理技 术精湛并严格遵守职责;3)在手术室人员的配置方面作出调 整和优化,针对性地对人力资源作出合理的安排,通过倒班和 有效排班等各种方式,调整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调动护理人 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手术室的工作效率;4)将人才 培养融入到护理工作中去,为护理人员创造出积极融洽的工作 环境,并提高护理团队的业务能力[7] ;5)对于手术室护理的不 安全因素要有预见性的排除;6)对于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要 更加严谨和慎重,实行动态排班和弹性轮休。

1.4观察指标

    1.4.1患者自身不安全因素观察指标(1)血流动力学指标。 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测量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收缩压、舒张 压水平,同时记录心率;(2)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别于 术前和术后对两组患者采用SAS评分;3)患者满意度比较。 于术后患者恢复完成后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采用百分 制,满分为100分。(4)护理满意度评价。分为不满意、一般满 意、比较满意和十分满意4个等级,满意度=(一般满意+比较 满意+十分满意)/本组总例数X10 0%。

1.4.2护理人员的危险因素的评定指标在管理调整措施实施前后分别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责任心、沟通能力、应急处 理能力、业务能力等项进行评分,评分采取百分制,分数越高代 表能力越高。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 资料采用王土s表示,两组间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i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h血压、心率水平比较两组患 者在术前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24h,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出 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观察组术后24 h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hS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 术前的SAS评分分别为观察组(56. 74 ±7. 37)分,对照组 (55. 41±6.4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分别为观察组(33. 35 ±3. 97) 分,对照组(41. 62±5.36)分。两组患者术后SAS评分均明显 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表1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血压、心率水平比较(王±s)

组别 n 收缩压(mm Ilg)舒张压(mm Ilg) 心率(次/分)

观察组 80 术前 155.24±16. 42 96. 54±7. 64 87. 25±7. 21术后 129. 64±7. 54* # 82. 91±5. 72* # 73. 14±6. 13** 对照组 50 术前 154. 82±13. 41 99. 13±6. 61 88. 39±6. 84 术后 139. 62±6. 47* 89. 53±6. 57* 79. 73±5.98*注:与术前比较,*P<0. 05;与对照组比较,*P<0. 05。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评价 高达97.50%,高于对照组(86.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0. 05)。见表 2。

2.4 护理人员在管理调整措施实施前后护理水平比较见表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