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的解决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亚健康的解决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阅读;亚健康;心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23-01
倡导和推进全民阅读是许多国家的基本国策,许多国家普遍重视全民阅读推广立法。2013年我国《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已列入国家立法计划。
阅读这个私有化吸收知识的方式,却被提高到了国家立法高度,法律的介入和引导,说明它已经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乎社会利益,为此改善目前的阅读条件和环境,保障民众的阅读需求是迫在眉睫的。但是在经济浪潮推波逐浪的发展背景下,人们在寻觅精神食粮的道路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日前新浪网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上网”成为人们最常见的休闲方式,“阅读”排在第四位。而在公众最喜欢光顾的公共休闲场所中,“图书馆”排在“公园”和“旅游景点”之后。我们文化生活的视线落脚在哪里?是可阅读场所缺乏、老式,还是我们出现了阅读亚健康现象。
我们知道亚健康状态在医学角度解释是指机体虽然没有显像的疾病,但已经潜伏着程度不同的各种致病因素,具有发生某种疾病的危险倾向。它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灰色状态”。阅读的亚健康状态与机体变化相似,阅读是获取知识的行为过程,更是心理、反思行为的活动方式,所以说阅读心理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健康的阅读心理和阅读行为有利于心理健康,反过来没有健康的心理,也就不会有健康的阅读心理和阅读行为,并且自身心理是否健康会直接影响阅读心理的健康。
现在传统阅读方式已经逐渐被数字化全媒体阅读所代替,人们的阅读环境和氛围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由文本式的传统载体形式发展成为非文本的全媒体数字化,已经让文字载体颠覆了传统历史,这样的转换过程,直接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方式、需求、习惯及场地等等阅读原有的状态。人们将有限的阅读时间全部被数字化占据着,阅读变得浅显而浮躁,逻辑思维能力退化,思维的影像视觉化导致了人们的口头及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弱化,缺乏理解语言的内在逻辑和文本深层寓意的能力,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素养,语言文字功底减弱,导致人们的知识结构单一不全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进入一年也不能好好读一本书的阅读亚健康状态。
我们可以将阅读现象分为几类,对照其一,可以看到阅读心理的欠缺。
(1)从众阅读心理:指自身在感觉、辨别、信仰等方面同大多数保持一致,无自己对阅读事物的主见,相信他人的阅读导向的心理现象。
表现为缺乏自我认知的主见,没有自身的阅读特点,盲从、浮躁、情懒、跟风等非正常思维的阅读心理。
解决方法:增强自我对事物判断能力,确立正确的阅读心理。
(2)偏执阅读心理:指自身在大环境下,不适时宜地逆环境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对某些被严令禁止、舆论界和媒体争议过多的读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对国家、社会、媒体等推荐的优秀、正能量的读物视而不见,甚至于产生反感。这反映出阅读者阅读心理的孤僻性和偏执的个性。
表现为自我封闭的心理阅读、偏执思维心理阅读。
解决方法:多与人交流,看到事物本质及正能量的方面,逐渐改变偏执阅读心理。
(3)随波逐流阅读心理:指自身紧跟社会流行阅读潮流,对时尚阅读和热点阅读十分关注,甚至随波逐流,没有判断性。
表现为自由、散漫的心理阅读状态、快餐似的阅读心理,无判断思维性。
解决方法:确立自我的阅读规划,增强正确思维模式。
(4)应急阅读心理:指自身遇到棘手的问题,以解决应急、缩短问题发生的时间为目的,利用图书馆等阅读场所,查阅相关主题文献,需求适当或相对接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会使阅读心理产生盲从急躁,急功近利的现象。
表现为应付考试的阅读、完成某项工作或作业的阅读、心理浮躁的阅读。
解决方法:树立正确人生观,用平常心态对待发生的事情,平和阅读。
阅读亚健康产生的原因极为复杂,它是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集合体。来自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学校教育条件、朋友圈等等,还有阅读场所的条件制约,我们知道大学图书馆不对社会开放,公共图书馆也有空间、条件的制约,大的城市目前虽然有大型书城开放,但那也是数量有限。另外自身素质也是阅读亚健康产生的原因重要原因之一,自身的认知能力、成熟状态、行为规范、受教育程度等等。
我们总结各式这样的阅读心理,就要对造成这些不良阅读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进行引导性阅读、干预方法的研究。本文作者早在2006--2007年申请的校思想政治工作科研基金项目《阅读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课题的重要工作之一,研究阅读疗法导读文献的选择,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选择解决心理问题的文献进行导读,推荐阅读,指导阅读方式,解决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一年的研究过程,从理论到实践,学生互动效果显著,推荐图书借阅量增加,组织学生关于阅读的研讨会,收到大量学生阅读心得文章。该课题研究效果显著,研究论文《“阅读疗法” 导读文献选择的研究》,获黑龙江省图书馆学优秀科研成果2007-2008年度二等奖。
参考文献:
[1]公共图书馆宣传推广与阅读促进,李超平著,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书爱众香薰:全民阅读推广的时代使命,徐雁,图书馆杂志,2011(11):33-38.
[3]个性化知识服务的实践与技术,汤江编著;科学出版社,2012.12,第126页
[4]澳大利亚“全民阅读年2012”概况与启示,黄晴珊,图书馆论坛,2014年(4)
[5]文化传承视角下全民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杨岚,编辑之友,2014(5)
[6]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吴高,韦楠华,.图书情报工作,2013(2):47-51.
[7]全民阅读的“危”与“机”:基于美国国民阅读调查的视角,陈晓莉,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年(7):143-144.
篇2
基于以上现象,我们结合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来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试图找出问题的根源,结合现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职业健康心理学 亚健康 解决方法
一、引言
人一生中觉大多数时间都在工作,而且,通常正是工作带给人们生活的意义和秩序。事实上,工作可能主宰了很多人的生活。因为工作是很多人生活的中心,人们可能主宰了很多人的生活。因为工作是很多人生活的中心,人们应该有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员工应无需担心受伤或疾病,很多工业国家包括美国、荷兰、瑞典和欧盟,都制定了相关法律,来保证这一点。早期关于职业安全与健康的工作大多关注员工在工作环境中受到的躯体伤害。然而,逐渐地,人们意识到工作场所理应适于促进健康,而不仅仅是预防伤害和疾病。这是从更广的视角来关注健康人群和健康组织,尤其考虑到工作组织的新变化,以及劳动力群体的变化。
在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强度越来越大,生存压力亦不容忽视。工作环境恶劣、时常加班等情况已经司空见惯。
二、职业健康心理学
大家对职业健康心理学相关问题感兴趣绝非新现象。工作场所如何运转?政策、监管、监督和领导如何影响员工生理和心理状态?这些问题在20世纪便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19世纪,尤其在工业革命后,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工作中那些无形的方面,及其对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那时候,心理学还刚刚起步;基本被限定为纯实验学科,没什么应用价值。而来自其他历史久远学科的学者---如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艺术和文学,开始忧虑不断变化的职业领域对员工生理和心理的影响。那时,怪异又缺乏人性的工厂、办公室不仅开始出现在社会和政治评论中,还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遍及欧洲的小说作品中,如卡夫卡等作家的著作。
职业健康心理学(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的目标是直接发展、保持和提高员工及其家人的健康。职业健康心理学首先注重通过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来预防疾病或者伤残。关注的重点领域是那些使个体处在受伤、疾病和压力危险之中的工作组织因素。这需要从涉及心理学以外的多交叉学科(如果不是跨学科)的角度探讨。例如心理学中的人因心理学、工业和组织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都影响着职业健康心理学,公共卫生学、预防医学、工业工程学等其他学科也起着作用。整合这些学科并把预防作为首要关注点构成了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目标。因此,重点是组织干预,而非个体干预,如咨询。
三、职业健康和安全的原因分析
1.安全氛围
我国每年有大量的事故是因工作环境不够安全引起的,造成工人的巨大伤亡和不可弥补的精神伤害,给国家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事故频发的黑煤窑,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建筑行业的高空作业,也处处存在隐患;化工厂的化工原料生产环境恶劣等等。这样的现象非常之多,都是工作氛围不够安全造成的。然而,尽管安全问题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但是它们只受到了管理者的粗线条关注。
2.工作――家庭平衡
工作后,我们大家经常在协调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矛盾。人们经常担心工作会影响到家庭的幸福指数。同样,也在担心过度关注家庭幸福是否会影响事业的顺利前进。如果二者协调不好,工作和家庭问题都将出问题。反之,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虽然人们经常提及“工作――家庭平衡”,而且多数使用者认为“工作――家庭平衡”的含义是不言自明的,然而事实上,人们对于“工作――家庭平衡”这个词语很难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另外也很难说明工作和家庭平衡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一些学者认为,工作――家庭平衡时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它意味着工作和家庭之间相互融合或者相互协调。但如何对以往的实证研究进行仔细查阅,会发现工作――家庭平衡有两个较为清晰的含义。应用最广的观点认为,工作――家庭平衡是指工作和家庭两个角色之间少有冲突及相互干扰。
研究者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发生率、前因以及后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关于工作――家庭冲突被最广泛引用的一个定义如下:
工作――家庭冲突时一种角色间冲突,在这种冲突中来自工作和家庭领域的角色压力在某些方面是不相容的。野也就是说对人们的工作角色(家庭角色)的参与会阻碍其家庭角色(工作角色)期望的实现。
3.工作压力与支持缺乏
在过去的十年中,工作压力对生产率、职业枯竭以及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此类研究清楚的表明了工作压力对员工和组织造成的损失和后果。工作中的饮酒服药,抵制生产行为,如消极怠工、偷窃、故意损坏公司财产,以及各种各样的白领犯罪,这些现象都和工作场所压力有关。
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工作压力的兴趣与关注持续升温。在美国,1991年西北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对美国员工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报告有高度压力感的员工人数在1985到1990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其中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反映他们的工作效率下降。在接下来的一项研究中,1200名受访者中40%报告说巨大的工作压力已经让他们感到筋疲力尽。高压力员工受压力相关医疗问题困扰的可能性是普通员工的两倍多。结果,许多组织都承认在重压之下过渡工作的员工,表现远不如那些喜欢自己工作并且有时间放松的员工。
在中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司规模的扩大,企业的业务量异常巨大,员工的工作压力在近些年来成几何倍数增长。
在全球范围,面对此问题,各个国家都在做最大程度的努力。但还没有有力的政策法规和解决方法出现。表现为政府支持缺乏。
4.科学技术与工作场所健康
现在,个人电脑已经司空见惯,互联技术迅速发展。在此趋势下,更为自然、便捷、自主和协作性的电子活动顺利开展。由于在工作开发及实施的诸多阶段需要大量的计算工作,许多新科技应运而生。
办公室中的科技改革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好处,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的后果。大量事例表明,科技给办公室员工的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
(一)当今高科技办公环境下的生理健康隐患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企业组织远远达不到幻想家所推崇的那种普适的、自然的、完美的计算机工作环境。相反,一般组织都会要求员工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办公室或者格子间里面对着电脑,操作键盘或者其它数据录入装置生成和获取工作所必须的信息。大量研究探讨了工作场所中,人们对于计算机化工作产生的有害因素的察觉。其中,重复性的动作与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产生和恶化有很强的关联。
(二)当今高科技办公环境下的心理健康隐患
很多情况下,科学技术不仅影响到办公室员工的身体健康,还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消极心理影响的原因很多,包括办公室内的噪音、不断变换的工作要求、对工作控制感的缺乏、与他人的隔离以及个人隐私的威胁等。已有研究探讨了多数与科技有关的变量和心理压力之间的关系。压力,反过来又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心理紧张、消极态度、工作满意度下降以及情绪困扰等。
四、应对方案
现如今,要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保持心理和生理健康,对于个人来讲,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处理各问题的应对能力,才能工作更顺心,生活更美好。
1.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充分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积极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学会尊重他人。
2.有效的减压方式:现阶段,由于工作或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给人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需要进行自我调节,平时注意有意识的放慢生活的节奏,对于各种纷繁复杂的事情要冷静的分析处理,保持舒畅的心情,就能以良好的心态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3.正确的处事方法:为人处世是一种人际交往,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求我们懂得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方法,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要以平等、尊重、诚心、宽容为原则。
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讲,要充分关注到职业健康心理,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来切实缓解民众的工作和生活压力。
参考文献:
1.《积极心理学》 Alan Carr著郑雪等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
2.《现代青年心理学》张进辅,重庆出版社,2002年.
篇3
1.1单纯的筛查性体检和欠缺的后续服务大部分医院体检中心开展的主要业务是筛查性体检,比如单位的人事录用、学生的升学毕业、婚前检查,单位、企业定期常规性体检等。现在的体检所覆盖的群体大多是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学校群体。由于经济状况、社会、心理等因素,受众面较为狭窄,这样的体检仅仅起到了筛查作用,没有充分利用健康体检的优势,所以说未能起到健康体检本身的作用。同时,体检者拿到自己的体检报告后,由于没有专业医疗人员对其进行指导,体检者也难以知道自身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延误其进行疾病早期预防的时间。
1.2体检项目设置和体检报告不完善医院体检中心为体检者提供不同类型的体检套餐,体检者根据自身状况、经济水平、工作环境等相关因素进行套餐的选择。但是在常规性体检项目中,可能无法准确地筛查出潜在的患病危险因素。目前体检工作中大多计划和过程管理严密,但仍然存在体检项目结果分析和评估不够完善,后续健康问题解决方法、途径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了体检与医疗工作相互独立,体检项目选择不合理,体检报告指向性差,发现问题由体检人员自己解决等问题。
1.3体检中心的结构布局及健康管理者配备问题目前,很多医院的体检中心仍旧与临床科室共用一栋楼,这样难以脱离与病人共用体检设备的格局,可能会造成交叉感染的发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的体检人数较过去有了明显的增长,在体检过程中,比如在胸片拍摄、心电图、血检中心等难免会出现部分窗口排队过长而导致体检者身体不适、心理焦虑的情况。由于缺乏相应的导诊人员,体检者未能及时便捷地到达体检科室。在体检中心人员的设置中,国外专业健康管理者一般都具有医学或者护理和公共卫生管理双学位,并通过规范的临床实践培训,而国内不论是从临床转岗的医护人员,还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预防保健、健康促进的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都存在不足,预防保健方面的专业人才相当缺乏。
2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在医院体检中心服务的探讨
针对目前体检中心服务存在的问题,根据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笔者提出应在医院体检中心服务中贯彻全人、全程、全方位的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的理念。
2.1开展“防胜于治”的健康维护平台2008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大会上,明确了传统医学在健康维护中的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曾讲道:“在公共卫生领域中,防胜于治的观念归功于中国以及中华传统医学古代最重要的典籍《黄帝内经》。中医有着3000年的悠久历史,它全面对待健康问题,首创了食疗、健身、注重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以及草药治疗等”。医院体检中心的服务可以借鉴“防胜于治”的思想,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促进体检者健康的目的。比如当体检者在体检过程中筛查出自身存在的疾病危险因素时,由于这些危险因素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会出现一定的症状,为了避免潜在危险因素的变化,只有尽早提供健康维护平台,给体检者尽早提供维护方案,进行快速积极的干预,并且利用健康管理的相关仪器设备对自身情况进行动态的监测,以便能够早期控制病情。
2.2增设个性化的体检项目,避免不必要的检查体检中心在设置体检项目时,需考虑到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为了使体检者避免不必要的检查,体检中心的服务应开展于体检开始前,工作人员通过与体检者的沟通,了解其上一次所接受过的检查项目以及检查结果,根据体检者目前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状态再为其制定相关的体检方案。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更多人希望在体检中监测自身身体的详细状况,便于早期的干预,所以简单的胸片、X光检查并不能完全说明健康状况。在体检中心自身发展有一定的保障下,为了扩大体检的覆盖受众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向性明确的体检服务,比如推出靶向体检、CT追踪等服务,更能满足全方位体检的要求,并能够准确把握个体健康状况。(本文来自于《卫生软科学》杂志。《卫生软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2.3应配备专业人员对体检报告进行解读由于目前大多体检中心的服务中缺乏专业的医疗人员对体检报告进行分析、解读,所以建议医院在对体检中心人员的安排过程中,可以配备中级职称以上医疗工作者到现场为体检者进行体检报告解读,并结合专科具体问题提供绿色便捷服务通道,对有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早诊断、早治疗。在技术人员安排上,建立技术资格上岗制度规定,保障对体检者进行正确、有效、安全体检。同时,为了体检者长期健康监测的可行性,与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学校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一方面能够保证医院体检中心的经济效益,以便及时维护、提升体检中心硬件设备,同时能够通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随时跟踪体检者状况,并通过互联网信息告知定期体检项目、结果。
2.4积极参与慢性病的控制及维护现在我国人均期望寿命较过去有一定的延长,慢性病的“井喷”已成为各界所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影响着众多家庭的健康,同时也给居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医院应为社会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的平台,对慢性病患者建立特有规范性健康档案,对其进行健康干预。特别是辨证中重视情志、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后中所起的作用,调治中强调从整体出发,注重精神、生理调养并重的思维模式,对慢病后备军的健康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实践模式与核心技术的研发将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
2.5推出个性化健康处方,将健康管理作为后续服务的强力保障医院体检中心的服务应在体检后续服务部分加大力度。体检中心工作人员在对体检者的报告进行分析解读之后,为了便于体检者更好地对自身健康进行维护,可以采用个性化的健康处方方案,对体检的目的、意义、流程、后续服务做出规定,制定健康促进方案、慢性病管理方案,为体检者进行一系列的追踪、管理服务,针对患者自身潜在的危险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等提供科学的指导建议。对于医院患者康复期的检查,可以通过专家指导进行体检,能够直观地知晓病情是否康复,在体检报告中,从各项指标了解患者身体恢复情况,由专家确认已治愈后,交由体检中心为其制定后续的健康管理服务,防止其再次发作。体检中心应该有意识地告知体检者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医院体检中心应依托医院发展的优势,通过专家对体检者进行公益宣讲,如:如何及时有效预防、控制疾病等。体检中心建立新型服务模式,拓展了院前和院后的健康服务,使体检者可以使用电话、传真、E-mail等多种方式与医院随时联系,进行咨询、投诉和提出医疗服务要求等,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采用便利的方式与医院联系。
篇4
关键词: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
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它是体现教师教育专业性的一门重要课程。因为师范生未来从事的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职业,要求教师不但有专业知识,更要有专业的教学技能等。
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师范生专业化发展提供实践训练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培养者和人生发展的引路人。那些只有专业学科知识,而不懂学生学习与发展心理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只能成为“教书匠”,最终也将被淘汰。
所以,高等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但是,目前为基础教育培养专业教师的高等师范教育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却上存在很多问题,学生不仅自身无法从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中获益,更不会主动将心理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相联系,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针对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全面改革教材体系
师范类院校的公共心理学教材体系,基本沿用普通心理学的体系,主要阐述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这些内容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但对师范生来讲难度较大,而且与他们要从事的教育工作关系不大。另外,师范生将来面对的是中小学生,他们应该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而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这就与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了。因此,高师心理学教材应全面改革教材体系,删减实践意义不大的内容,如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压缩普通心理学基本理论、生理基础等内容,以摆脱普通心理学体系的限制;适当增加应用性、实践性强的内容,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心理等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促进自身发展,成为健康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心理学教材存在的理论知识无法实际应用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首先,增设可操作性知识,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内容。在心理学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实验的内容,使心理学知识更直观、形象,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通过心理实验内容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记忆,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在学习认知过程内容时,以往过于注重心理现象规律的介绍,导致学生只记住了规律的文字描述,却不会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引入心理实验后,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操作实验加强理解,实验结束后还要及时讨论总结这些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教学实际中应如何利用。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主动从心理学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
其次,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心理健康知识是高师生必须具备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中小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可以帮助高师生在将来的教育教学实际中解决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首先就要有健康的心理。近些年很多相关调查都显示出中小学教师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逐年增长,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鉴于此,应对高师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教学,使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能适当、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消极心理状态,同时,还能有效对抗由于职业倦怠给教师带来的巨大损耗。
三、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的公共心理学课程之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上课时便难以投入其中,以致于学生最后只记住了一些心理学概念和心理现象的名称。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习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因此,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让高师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愉快,为其以后的教学提供可以模仿的行为范式。也就是说,除了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应结合多种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1.心理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对认知过程的各章内容的学习,应在理论学习后利用心理学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如记忆广度、注意的分配、错觉等实验。这样可以让抽象的概念等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个性心理的内容,则可结合心理测量,如进行气质、性格、能力等的测量。这样既可以达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可以达到了解和掌握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的目的。
2.案例法。首先,由教师搜集整理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和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从心理学视角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后由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如何解释隐含在案例中的心理现象,如何利用所学的心理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教学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3.教育见习。通过在实习基地的教育见习,不仅是让学生真实体验教学实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观察每个教师的教学技巧。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言语和肢体语言对教学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非言语信息影响学生等。利用课后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技巧进行总结,既可以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4.模拟教学法。这是根据角色扮演的方法,围绕中小学生常见的问题,如怎样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等,设计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将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整再现。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其解决方法进行讨论总结。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使高师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
5.观看经典影视作品。在教学中可适当观看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电影,如《爱德华大夫》、《第六感》、《美丽心灵》等,通过撰写观后感引起学生思考。
6.自我心理分析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备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有良好的自知能力,即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悦纳自己。自我心理分析就是要求学生更深入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即结合自己的经历,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完善与发展的措施。
总之,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如何才能为基础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应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规范下,进行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1]徐英。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5):100—101.
[2]钟贞,谢龙华。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08,18(2):96—99.
篇5
认识自愈力
发烧和食欲不振是身体的净化过程
发烧是燃烧体内废物的现象,起到使血液净化的作用。食欲不振是血液污染的反映,饮食过量的表现。发烧和食欲不振都是欲将身体恢复到健康状态的自然反应,是有益菌在为我们净化血液的表现。人体出现炎症,会发烧、食欲不振。多数人担心发烧和食欲不振的状况持续下去会影响健康,就用退烧药,或强迫自己进食。实际上,这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对于身体来说,这些都是多余的关照。
疼痛,不能贸然使用止痛药
疼痛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也许,这是一个你很不情愿接受的礼物,因为很多人把没有疼痛作为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而病人也将康复首先归结于疼痛症状的消失。合理地应用止痛药,可以有效地控制疼痛,但不适当的止痛,往往会掩盖病情,甚至加重病情。
孕妇呕吐,是胎儿的自我保护
孕妇呕吐,本质上是胎儿为了避免有毒物质的侵害而采取的一种自我防卫。胎儿会通过分泌比正常值高5倍的两种激素,使母亲孕期的嗅觉非常灵敏,呕吐中枢也格外敏感,一闻到“不利”的气味就会发生呕吐反射,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远离毒害。怀孕三个月后,胎儿器官基本成形了,微量毒素已不能对胎儿产生致畸作用,孕妇的呕吐也就自然停止了。
缺铁性贫血,和抵抗另一个疾病有关
临床中有一种常见的缺铁性贫血症状居然是身体在自我治疗另外一种疾病的结果。有一种致病细菌和病原体需要铁才能繁殖生长,当患者感染了这种细菌和病原体之后,聪明的人体就会让自身缺铁,以“饿死”病原体,抑制细菌的繁殖,利于机体抗病。所以,这样的缺铁性贫血会产生正面影响。
血压升高,有时是为了更多地获取能量
高血压的致病原因一般是血管硬化、血液黏稠度增高和血管腔变窄。所以,身体只能通过提高血压、加快血流速度来维持血液的正常流速,以保证身体对氧气和养分的需要。高血压的治疗,传统上建议减肥和使用降压药,可是很少注意到食物的作用。实践表明,通过改善病人的饮食习惯,少吃米、面,多吃蔬菜、水果类食物,可以使处于亚健康、甚至患严重高血压的人获得康复。
用药不当,可能掩盖病情
大量对抗性药物治疗对健康伤害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抗哮喘药能使哮喘症状暂时缓解,但却酝酿着越来越重的复发;用碱性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和胃溃疡病,不仅不能使病灶愈合,反而会导致胃酸越发增多;泻药用久了,肠功能会部分瘫痪,便秘情况比使用泻药之前更糟。由此可见,不适当的用药虽然可以保证我们机体无明显痛苦,但另一方面却会掩盖病情变化。疾病有一个自然的发生化灭过程,因此,治疗时需要顺应这个自然的节奏。
唤醒自愈力
以感冒为例,你刚注射完疫苗,这种感冒病毒的变种可能很快就产生了。目前已知的感冒病毒有好几千种,并且在不断变异出新的品种,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反复感冒的原因。身体一旦感觉到体外明显有“他愈力”在发挥作用,自愈力系统就会慢慢地“沉睡”下去,那么我们该如何唤醒自愈力呢?
不止咳法爱护呼吸道
其实咳嗽也是一种身体的自我保护措施,可以清理外界进入呼吸道的异物,并将有害物质排出体外,提升呼吸道自愈能力。当出现咳嗽现象时,正确的解决方法是适度保暖,并补充大量的水分,让咳嗽可以逐渐自我愈合,并在愈合的过程中将废物排出呼吸道,让呼吸道的自我修复能力不断增强。
自发热保护全身关节
秋冬不注意保暖,关节炎就会顽固地“尾随你”,每到阴天下雨,关节就会出现酸痛,针灸、吃药效果都不太显著,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有这样一种能自我发热的护膝产品,它通过包裹的形式来保护膝关节,利用远红外负离子热能,让人体自己发热,深入到皮肤深处,分解过氧化脂质等有害物质,并通过汗水和尿液排除体外,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活化细胞、调节神经,让关节恢复原本的抵抗能力,无论何种天气,都可以伸缩自如,所以对于全身关节都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益生菌调节肠胃功能
摄取有效的益生菌,可以通过促进肠道微生物的平衡对人体产生有益作用,而现在很多的健康饮品就是以摄取活性乳酸菌,改善肠道环境为目的,促进消化系统,不仅如此,其中所加入的钠、钙、维生素B2,可为身体提供足量的微量元素,减轻消化系统压力,令其快乐地工作。
冥想改善受损肺脏
长时间的浅呼吸让众多肺泡处于闲置状态,天长日久,肺脏功能大幅度降低,肺活量也逐渐下降,身体内部缺乏新鲜氧气的滋养,导致体内循环不畅。
你不必求助于医生,每日睡前半个小时的瑜伽冥想练习,就能促进肺脏功能自我愈合。
具体方法:盘腿而坐,上身保持直立。双目紧闭,逐步调整呼吸,吸气时,尽可能吸满,并闭气3秒钟,此时双手向上举,在头顶处合并。慢慢地向外吐气,双手随着呼吸的节拍慢慢回落,直至吐气结束,双手也返回原点,坚持一段时间后,处在停工状态的肺泡都会活跃起来,修复受损的呼吸系统。
断食自愈口腔环境
当刺激性食物、烟酒经常入口,口腔黏膜就会受到破坏,导致口腔的抵抗能力下降,让口腔溃疡愈发严重。
不妨每两周进行一整天断食,早中晚用盐水漱口3次,只喝凉开水,清理口腔中的细菌,让口腔黏膜在一个无致病菌的环境下得到良好休息,并自我修复损面。
适当洁净,告别私密处的坏表情
每天都会用清洁液清洁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当过洁时,私密处的自我保护系统就会遭遇破坏,PH值也会偏低,更容易患上妇科疾病。
请戒掉每日用清洁液的习惯吧,只需要用清水清洁外阴,并保持私密处的通风性,让其顺其自然地自我发展,对于细菌的屏障能力就能增强,同时降低患上妇科病的几率。
节奏调节生物钟能力
生活压力的增大,无规律的生活,让你的生物钟永远找不到北,如此一来,身体的各个机能就会出现问题。
让生活节奏处在一个稳定的状态,而不要轻易地、快速地更改。比如:睡眠时间固定,不要忽早忽晚,让生物钟可以踩着点儿,身体按照自己的时间去工作,这也是提高自愈能力的有效方式。
唤醒皮肤整合能力
总是怕太阳把自己晒黑,夏日里你依然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但如此一来,皮肤的呼吸能力可能会减弱,代谢能力也开始逐渐减退,反倒会引起皮肤不适。
请适当地皮肤,外出时涂上薄薄的防晒霜,双臂展开,大步向前走,让皮肤与空气亲吻,与阳光拥抱,其代谢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恢复,抵抗外界污染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多动激活肛肠功能
因为缺少运动,肛肠运动频率也逐渐降低,排便功能就会受到影响,痛苦的便秘出现了。
篇6
[关键词] 精神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1(a)-0080-02
rAnalysis of adverse reaction reports of psychiatric drugs in 132 cases
QIU Zhi-heng GAO Pi-yan
Mental Health Center of Linyi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Linyi 27600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psychiatric drugs in our hospital.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132 adverse reaction patients due to administration of psychiatric drugs admitted in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2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Among these cases,the percentage of female cases was 71.2%,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ale ones(accounted for 28.8%).The number of patients aged between 31 to 40 years old was at most(accounted for 37.1%),there were 14 kinds of drugs were applied in our hospital and mostly by oral administration(accounted for 95.6%).The top 2 applied psychiatric drugs were risperidone(accounted for 38.6%) and clozapine(accounted for 18.2%),and the least applied drugs were magnesium valproate,sulpiride,carbamazepine,haloperidol and fluphenazine decanoate with the proportion of 0.8% from each drug.The nervous system involved in 41 cases(accounted for 31.1%) was in the first place,which was followed by cardiovascular system in 32 cases(accounted for 24.2%),and the urinary system involved in least accounted for 0.8%.The data mentioned above all display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s(P
[Key words] Psychiatric drug;Adverse reaction;Analysis
精神病是一种慢性疾病[1],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其具有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的特点,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服药治疗。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它包括药品的不良反应、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等。精神类药物由于长期服用以及药物的双重作用[2-3],比较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严重者致残、致畸,甚至死亡,因此,本研究对本院收集的精神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了详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32例精神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94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2.5±3.2)岁;体重(53.7±7.6)kg,身高(158.2±4.9)cm。
1.2 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别对132例患者的性别、年龄、过敏史、给药次数及剂量、用药病因、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精神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分布
132例精神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女性94例,占71.2%;男性38例,占28.8%,女性多于男性;以31~40岁年龄段的患者最多,49例,占37.1%,各年龄段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引起精神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品种分布情况
本院共用到14种精神类药品,大多数给药方式都是口服,占95.6%;其中,利培酮的使用例数最多,占38.6%;其次是氯氮平,占18.2%;用得最少的是丙戊酸镁、舒必利、卡马西平、氟哌啶醇和氟奋乃静葵酸酯,均仅占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精神类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及临床表现
132例精神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涉及最多的是神经系统41例,占31.1%;其次是心血管系统32例,占24.2%;涉及最少的是泌尿系统,占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精神类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3 讨论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药品监督检验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测一个国家文明与否的重要指标,由于药物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使是质量合格,用量用法正确也有可能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严重者致残、致畸甚至死亡,近年来,媒体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报道屡见不鲜,药品不良反应成为危及人类身体健康的潜在危险,为此,我国应该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检测工作,做到安全合理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4-7]。本报告132例精神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以31~40岁年龄段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占37.1%,可能与这部分人群正处于中年,需要赡养老人,抚育小孩,承受着较大的经济负担和工作压力,身体易处于亚健康状态,从而增加了用药机会有关[8-11]。本院共用到14类精神类药品,大多数给药方式都是口服,占95.6%,由于精神病患者依从性较差,配合度低,所以大多数都是通过口服的方式给药,静脉给药仅占4.4%,利培酮是本院精神类药物的一线药物,用药量较大,其引起的不良反应也比较多,比较常出现的不良反应是锥体外系反应,考虑是其有效治疗剂量与其产生锥体外系反应的剂量接近所致;本院精神类药物的品种较多,这可能与本院的用药习惯有关,精神类药物的用药时间比较长,一般不建议联合用药,在用药前医务人员应仔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过敏史等,在综合考虑个体情况下,科学、安全、合理地用药,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现象发生。
总之,我国应该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加大对《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对涉药单位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12-13],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业务水平,优化全国检测网络,实现快速的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规范药品不良反应的报送流程,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从而控制药品风险,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Antonuceio DO,Danton WG,DeNehky GY,et al.Raising questions about antidepressants[J].Psychother Psychosom,2009,68(12):3-14.
[2] Starcevic V.Opportunistic rediscovery of mental disordem by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Psychother Psychosom,2011,71(22):305-310.
[3] 龙丽萍,周于禄,阳国平.309例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0,6(1):26-30.
[4] 韩伟,刘瑞丽.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J].医药论坛杂志,2009,30(12):77-79.
[5] 王育琴,王力红,王淑洁,等.608例老年感染性疾病死亡病例抗菌药物的应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0,35(3):204-206.
[6] 孙忠实.药物代谢与合理用药[J].中国药学杂志,2009,36(1):60-65.
[7] 陈超,刘萍,和培红,等.239例环丙沙星不良反应浅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5(3):159-162.
[8] 伦新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防治[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1):20-23.
[9] Norrby SR.Carbapenems in serious infections:a risk benefit assessment[J].Drug Saf,2009,22(3):191-193.
[10] 刘兰英,孙浩,杨秀技,等.喹诺酮类药物致老年人精神紊乱12例浅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6(1):53-54.
[11] 贺密会,周践,周筱青.1534例ADR报告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9,11(3):189-190.
[12] 王树平.12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分析[J].中国药房,2006,17(18):l141-1142.
篇7
这个词源自年初一个在网上热播的台湾偶像剧《我可能不会爱你》。剧中讲述了一位刚刚步入30岁的女孩与“特殊朋友”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每集开头都会呈现一条初老症状,全剧13条。剧中女主角程又青几乎是初老症重症患者:枕头和电脑旁边=总是堆着各式各样的风油精等提神药;总是喜欢记下很多密码或者字符来提醒自己,但是又会经常忘记它们所代表的意思;当公司里年龄较小的同事叫她姐姐时,她心中总是愤怒异常……
如此情节,自然引起了众多80后观众的共鸣。收藏发条玩具、穿梅花牌运动服、飞跃牌球鞋、去教室主题的餐厅吃饭、他们晒着小时候在照相馆拍的同样背景的照片等等已持续几年的集体怀旧行为所透露出的对于年岁问题的担心,在此刻转变成为一种 “心病”。
在新浪网一项针对“初老症”的投票中,66%的参与者认为自己已经处于“疑似初老症”状态。而在各指标中,“只要坐下来,小腹就有一摊肉”荣登症状榜首,而“认识新朋友的速度与几率逐渐降低”、“KTV热门点播排行榜的歌曲完全不会唱”则分列第二、第三位。
据专家分析,年轻人认为自己罹患“初老症”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面对日益增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缺乏理性的认知以及掌控和缓解压力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在面对未来的生活时,我们又缺乏合理的目标,充满了迷惑和不甘。而此种种,均会使心理负担加重,如长期不能得到处理或者释放,就可能自认为出现“初老症”。不过也有专业心理医师表示,这其实也可以简单地归类于亚健康状态。
当然,凡事都应该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如果像有的微博网友发表的言论来解读,那么“初老症”不但不是坏事,也可以成为值得欣喜的现象:“不会唱KTV的新歌,那意味着不再盲目跟风;看电视半小时就睡着,意味要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养生;认识新朋友的速度变慢,意味着在多种感情之间,重视身边的朋友,珍惜当下……”
人都怕老,但怎么对待“老”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迥然不同的答案。BQ为此采访了若干位中外友人,看看他们对于“变老”和“初老症”持怎样的看法。
Brandon 清华大学学生国际事务交流协会 国籍:美国
认为初老年龄:60岁 原因:一般40岁的人才感觉生活变慢,只有对65岁以上的人才用“老”这个词
成长的变化不是“老”
成熟与否是相对的,心理变成熟并不是心理问题。我并不觉得自己老,当然这两年当我和年轻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也开始感觉现在自己和年轻人不太一样了。我知道自己不再年轻了,但我能保持对新事物的开放态度。随着年纪的增长,我的能力在提升,我也变得更加自信了。这些是成长的正常变化,不是“老”。
“老”的解读:只有对65岁以上的人才用“老”来形容
我身边的美国人一般到了40岁就会感觉到自己成熟了,这种“老”指的是成熟。我们只有对65岁以上的人才用“老(‘aged’)”来形容。我们更喜欢用成熟(‘mature’)来形容一个人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变化。老(‘old’)是相对的,相对于年龄而言。一般到了40岁以后,人们才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变慢了。但我认识很多50岁以上的人都很有活力,对“不服老”的人们来说,年龄只是个概念化的词。
如果我们自己被年龄打败,就真的老了
在美国,如果一个年轻人常常抱怨自己老了、累了、懒惰了,大家会以为他对生活非常沮丧,但这并不常见。“老”是成熟的精神状态和自然变化的身体条件的综合反应,它是人们心灵和身体变化的特征。年轻就是永远相信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去做喜欢的事情。如果我们觉得自己被年龄打败了,那我们就真的“老”了。如果我们总是跟自己比,总抱怨自己的“老”,那我们会经常失望。努力过好每一天,保持精神和身体的健康活力,人还是能回归年轻的。
Tobias 贸易公司职员 国籍:德国人
认为初老年龄:30岁 原因:开始掉头发露出越来越多的光头,面貌上的衰老没办法变回去
30岁是分水岭,让你想到已经回不去了
每个人都有感觉到岁数在自己身上有具体影响的一天,我觉得现在就处在这个时刻上。这可能是因为我意识到我开始掉头发,露出越来越多的光头,并且长出白发。而我有这个想法的那天正好是我30岁的时候,而那已经是去年的事儿了。我也不认为人能和青少年时一直保持同样的行为习惯和习性,就像面貌上体现的衰老没法变回去。我身边的人大多数的人跟我岁数相仿,有的仅仅大一两岁。参加了若干个30岁的生日就让我感觉到了一个分水岭,20岁的人会想只是比少年稍微成长了些,到了30你就会想,真是不可能回去了。
说“我老了”更多的是借口
我不认为抱怨自己变老在德国是个普遍现象,但确实有一些人喜欢如此抱怨,更多的人以此作为借口,像“我已经过了能玩儿蹦极的年龄”,或者“我老了,容易忘事儿”。这种变老的表现是不可避免的,不是病态。有人把这种表现看成是自嘲的幽默,有人意识到这不好,这是因为他们接受不了现实,还在悼念自己的黄金岁月。每一刻人们都在衰老,这取决于你的身体构造。即使能在表象上隐藏和延缓衰老,也难逃实质性的衰老。当然,最重要的是维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饮食,这样才能保持健康和良好的自我感觉。
樱井美幸 教师 国籍:日本
认为初老年龄:60岁 原因:日本人不愿回家养老,仍旧不停工作,直到力不从心
“老”并不是年龄,而是心态
我并不觉得自己老了,因为每个年龄都有每个年龄的精彩。也就是最近一两年稍微有点不一样的感觉,因为开始喜欢怀旧,开始习惯关注一些养生的问题,但是总的来说心态还是很年轻的。对于“老”这件事儿而言,“老”并不是年龄,而是心态。所以心态好,自然就会觉得年轻。
在我身边确实有的朋友觉得自己现在就开始老了,这主要是由于工作压力大,尤其是在日本工作。因为日本的工作节奏快,经常会让人觉得力不从心。但日本人并不像中国人到了年岁就回家养老,而是仍旧不停地找工作让自己一直忙碌着,直到身体开始力不从心,从这方面来说大概60岁才会言老。
“初老”也许更接近于长大成熟的表现
我认为对年轻人来说,“初老”也许更接近于长大成熟的表现。主要由于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这应该是工作生活压力大,过于悲观,再加上现在年轻人经常坐办公室,缺乏运动,体力不佳。其实没什么必要特殊的治疗。只要让自己生活快乐就好。
Nadya 软件测试工程师 国籍:俄罗斯人
认为初老年龄:25岁 原因:大学毕业后这几年很难熬,因为开始一个新的生活路线并非易事
阅历让人成熟
在俄罗斯的年轻人有未老先衰的现象,这可能取决于经济条件和生活压力。大学毕业后这几年很难熬,因为开始一个新的生活路线并非易事。我有个朋友才25岁,但他压力很大,整天像个老头一样。不过“老成”也有利有弊。“变老”的阅历会让人更成熟。以前我是个乖乖女,我会盲目跟随潮流,活在自我的世界里,遇到问题经常选择逃避。现在一旦面对问题,我会更负责任,我也会学着应对不同的人,并且试图理解他们,这算是“变老”的益处吧。
“初老”是麻木和迷茫的表现
我认为“初老”也许是对周遭生活麻木的表现,不是衰老。年青人可能没有温饱的实质的问题,却因为迷茫和麻木而不知所之。生活中难免疲惫和劳累,但是不至于衰老和迟钝。如果你对生活有热情、有目标、有态度,经常接触新的事物,了解新鲜信息,有新的生活,那你就不容易觉得“老”。
我们需要正确的减压方式
如果年轻人怀有梦想却无法实现,他们会觉得迷失挫败,疲惫不堪。有些人可能不像年轻时那样相信别人,也不知道生活的重心在哪儿,有些人会用约会、泡吧、酗酒和购物来麻痹自己,忘记失败和恐惧,但这些麻痹方式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他们更加空虚和迷茫。身体上的衰老能靠健康膳食和锻炼缓解,但是精神上的衰老是自己主导的。如果我们上了年纪,依然有灵活和开放的思维,不陷入“工作-家-商场”三点一线的习惯定势,那就会减少对生活的恐惧,保持年轻。
专家支招对抗初老症
1.正确认识这种状态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带来的影响,并主动进行调整和应对。
2.理性并且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压力来源,将自己的压力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并尝试找出解决方法。
3.保证夜间11点至早上6点的这段黄金睡眠时间。调整好生活节奏,适当进行健身。
4.主动和父母、亲戚朋友谈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5.对自己的职业做简单的长期、短期规划。
6.发掘自己的爱好,品茶、拼酒、写作,甚至是自己以前认为无聊的游戏,无论如何要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