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文化差异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课堂导入中对比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以图片、flash、影视片段等方式对比呈现中西文化差异,增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营造教材中主题的文化背景。例如,教师可以先以Birthday Party为主题进行导入,利用互联网资源,事先准备一些关于中、西生日聚会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对比观看。通过让学生观看这些影视片段中生日聚会时的场景,使他们直观地、身临其境地对比、体验中西文化差异,并为接下来的单元教学做好铺垫。
二、分组讨论中发现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的智力获得最好的发展。因此,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将学科结构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所以,在导入阶段后,教师应该设置一个分组讨论阶段,让学生自主发现、顿悟其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帮助他们克服跨文化焦虑。分组时注意要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在小组中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实现自身应有的价值。在观看完中西生日聚会影视对比资料后,可以以“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birthday party in the videos?”为话题进行分组讨论,自主发现。讨论时间3分钟,结果以书面形式呈现讨论结果交给老师,由教师一一宣读。经全班学生辩论、审议是否为文化差异后,判定发现不同点最多的小组获胜。如此,将中西生日派对的差异一一找出,如歌曲不同、有无蛋糕、场景布置差异、是否吹蜡烛及燃放鞭炮等,从而通过对比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强烈的文化差异印记。
三、具体举例中讲解
该单元的教学目标为,使学生了解发出、接受或拒绝邀请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学会用恰当的英语表达发出、接受或拒绝邀请。如果只靠教师去讲解两者其中的文化差异势必会抽象、乏味,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可以自己编造给出一些中西发出、接受或拒绝邀请的例子,使学生一目了然。例如:
(中式邀请)
小张:老李,你看你帮了这么大的忙,我晚上请你吃饭!
老李:不用,不用,你太客气了!
小张:真的啊,这不应该的吗!赏个脸吧,地方我都定好了,在XX饭店晚上六点。
老李:那恭敬不如从命了。让你破费了,晚上见吧。
(西式邀请)
Jim: Hi, Jack.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on Saturday afternoon?
Jack: I’d love to. Thank you!
Jim: What about you? Ellen.
Ellen: Oh, sorry. I have to go to the doctor then. But thank you all the same.
通过举例使学生明白:中国人喜欢推辞,即便是想去也要拒绝一下,以示谦让和礼貌;西方人则喜欢直来直去,不会客套,拒绝后也会给出适当理由,而且无论接不接受都会表示感谢。
篇2
一、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一)不同的风俗文化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与社会活动之中渐渐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文化。在当今的世界上民族非常多,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而这些各不相同的文化使得在有关文学作品的翻译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困难。比如,“红”这个字在汉语当中代表着颜色,并且含有幸福美好以及吉祥喜庆等方面的意义,但是在一些西方文化之中,“红”仅仅就是一种颜色,并不包含其他的含义。再如,“老”这个字在汉语当中代表着年迈、时间悠久、陈旧等,但是在英文之中“老”只是说明落后而已。所以,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对于语言以及文字并不能完全进行直译,进而给中西文化作品在实际的翻译工作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相关的翻译人员如果对文学作品之中的词汇进行单纯的翻译,那么很有可能会使文章产生歧义,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以及翻译水平。
(二)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有关体现主要是在精神、行为以及物质等几个方面,是所有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表现依据。中西方人们思维上存在的差异是中西文化之间有着巨大差距的一个根本原因。在整个文化领域之中,相关的思维方式能够引起的差异是非常巨大的,一个在思维方面的细微差异很有可能会导致两种文化之间产生非常大的差别,所以思维方式对于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视。西方文化普遍重视逻辑思维,更重视对于事物的研究以及分析,进而总结出一定的结论,并且反复进行验证强调。但是中华文化却更侧重于将理论和实际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我国文化之中的中庸之道,提倡世间万物无论贵贱皆有其可取之处,这属于一种具有中性的完善共性优化决策之中的方法论,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我们的文化都早已深深地刻进了民族的骨子里,对于当代乃至后代人的思维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并使其文学作品都带有浓烈的民族情怀。所以思维方式对于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乃至文化作品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是导致中西文学作品具有巨大差距的一个根本要素。
(三)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能够代表个人对于某一种事物以及该事物具有特点的相关认知,并在心里做出一定的评价。中国和诸多西方国家不仅仅是在风俗文化以及思维方式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差异,对于事物的认识以及价值观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风俗文化以及思维方式对于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它们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也使得人们的价值观相去甚远。与此同时,中西方在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也是导致价值观产生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西方文化之中十分崇拜个人英雄主义,这种观念认为个人主义能够实现个人价值,是充分体现个人奋斗的一种重要依据。而在我国文化传统之中,个人主义主要是代表不顾大局、自私自利以及唯我主义,所以受到了人们的排斥以及摒弃。这种情况是受到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中国文化之中推崇团结意识、大局意识,认为只有团结一致才是取得成功的有效方法,崇拜集体主义精神。所以由于中西文化对于个人主义的观念不同,其褒贬的寓意也大不相同。从这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价值观具有较大差异的国家之中,一个相同的词语所代表的含义有着全然不同的意义,这使得中西文化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之中有着非常大的障碍,造成相关的文学翻译出现较大的歧义。因此,在实际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之前,应该对文学作品具体的创作背景以及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高效地还原出相关作品的意境,提高中西文化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从而促进中西文化的进步发展。
二、西方文化对于英美文学作品产生的影响
(一)古希腊罗马神话对于英美文学作品产生的影响古希腊罗马神话的相关传说内容丰富多彩,其包含着浓浓的文化特色,或是展现了人们对于一些美好事物的憧憬,或是证明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有着非常深奥的内涵。由于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在诸多英美文学作品之中对于这些神话故事都有所应用,充分展现出了西方传统之中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让相关的文学作品蕴涵了更深的情感,深化了作品的内涵,让读者拥有更高的审美兴趣。例如在翻译“ShynessisherAchilles'heel”时,如果相关的翻译人员不知道与其有关的一段希腊神话故事,那么就很难准确地将其翻译出来。在希腊神话之中Achilles是一个备受人民尊重的英雄人物,他的母亲为了使他长大后变得强大,就在他出生之后攥着他的脚踝使他在冥河之中完成浸洗,果然A-chilles长大之后变得无比强大,他的身体能够禁得住刀劈斧砍,唯有当时被母亲攥住的没有受过浸洗的部分非常脆弱,后来敌人知道这个弱点后用箭射在了那里,最后使他失去了生命。因此“Achilles'heel”指的就是人们的弱点,假如对这个神话故事不够了解,那么就无法正确地解释作者在此句之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ShynessisherAchilles'heel”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害羞是他的弱点”。如果想要正确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正确地了解西方文化所具有的内涵,那么就一定要对其相关的文化背景进行详细的了解。
(二)《圣经》对于英美文学作品产生的影响《圣经》对于西方人自身的道德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西方文化的进步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整个基督教的巨著。其相关内容包含了经济、文化、历史以及政治等诸多方面,蕴涵着非常丰富的感彩。其中有诗歌以及戏曲等不同种类的题材,充分表达了人们内心的虔诚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憧憬,是西方人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诸多文学作者都曾在《圣经》之中取材,从而更加形象地表达出想要抒发的情感,使相关的作品拥有更加丰富的语言,内容更具张力,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联想到更多的内容,极大地提升了审美兴趣。
三、在中西文化差异之下的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
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在整个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英美文学也是世界文学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英美文学的相关作品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对于整个西方文化领域都起到了代表作用。正确地翻译英美文学作品,能够强化中西文化之间的传递以及交流。在实际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能够切实地还原出原著中想要表达的内涵尤为重要,这样能够帮助读者体会到作者投入到文字之中的感情,让读者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感受。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由于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相关的翻译人员不能充分地了解到英美文学作品之中的内在含义,对于西方文化所具有的特点特色不够重视,从而导致在实际进行翻译时无法选择一些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出作品原本的含义。在相关的翻译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只是对于单个词语或者是词组进行直白的翻译,而没有切实理解原句所蕴涵的意境并对其进行转化的情况,从而导致文章内容死板,语句生涩难懂,扭曲了原著之中所蕴涵的感彩,使得读者无法感受到作者实际表达的内容,这严重降低了作品原本的文学价值,使作品缺少了应有的文学气息,同时也使得文化之间的传递产生阻碍。
异化以及归化是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两种主要的翻译方式,其分别代表了在具体翻译过程中的意译以及直译,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共同进步与发展。伴随着如今中西文化在融合程度上的不断提高,意译以及直译之间存在的联系也更加密切。相关的翻译人员应提高对于西方文化所具有特色的了解,并切实地认识到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不同之处,合理有效地应用意译与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进而不断提升、不断完善自身实际的翻译水平,尽最大的努力呈现出英美文学作品之中的所蕴涵的意义,使读者能够直观地通过译文对于作品的意境进行理解,真切地展现出作品之中的西方文化,有效地提升相关作品实际的文学价值。只有深刻地认识到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才能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高质量的翻译,从而避免降低翻译过后作品的价值以及意义。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文化差异 文化冲突 刮痧
一、引言
故事梗概
中国导演郑晓龙拍摄的《刮痧》是一部以中医传统疗法刮痧为观测点,集中体现中西文化差异与冲突的一部影片。主人公许大同是一位电脑游戏设计师,他与妻子在美国奋斗了八年,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年度行业颁奖大会上,他激动的告诉大家,自己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然而随后一场意外却将他从梦中惊醒。一天,他五岁的儿子丹尼斯肚子痛,从北京来弹琴的父亲对丹尼斯进行刮痧治疗,想不到丹尼斯背上留下的紫红刮痕却成了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法庭上,许大同发现自己无法用医学理论解释刮痧的原理,而控方律师一再歪曲中国传统文化,最终使许大同失去理智,法官当庭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不准他与儿子见面。父子分离,夫妻分居,朋友决裂,流落街头,接二连三的噩梦不断降临,一个原本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变得支离破碎。许大同认为已经实现的美国梦,被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影片的最后许大同的朋友亲身尝试刮痧并为其证明,法官宣布了对许大同的解禁令,一家人终于团聚。
二、《刮痧》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1.中西方对“刮痧”理解的冲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阴阳概念的不同阐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述,而西方文化与我们完全不同。当两种文化相遇,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在《刮痧》中,许大同在法庭上试图对刮痧进行解释“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中医认为,人体七经八脉,就像无数条小溪流向江河。人的身体是复杂的生命脉络,气在全身流动,气沉丹田。”许大同的解释美国人感到莫名其妙。而能被美国人所接受的用现代科学话语解释的刮痧概念是“凡是针灸、按摩能治的,刮痧都能治。它应用的是热胀冷缩原理,通过刮痧造成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以增加血容量和血流量,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人体生理系统循环。”而丹尼斯背上因刮痧留下的淤痕被美国医生认为是受了虐待,把淤痕理解为治病,这让美国人无法接受。不同文化背景,决定了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然后又决定了他对其认知和理解,必然会带来文化上的冲突。我们能做的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从而实现文化间的理解与沟通。
2.情感与法律的冲突。电影在情感取向方面,更倾向于东方人的取向。影片中许大同对父亲与儿子的爱,祖父对孙子的爱,这些强烈的情感碰撞很容易感动人心,尤其是许大同在没有任何犹豫的情况下承担了父亲对儿子刮痧并引发官司争端的这种举动,十分打动人心。在父亲回国之前,许大同即使触犯法律也要将儿子带出来去送爷爷,甚至在圣诞夜前夕爬到九层楼高的管道回到自己家中,这都是因为爱。但这些在美国的法律中,每一个都充满争议,在美国,法律遍及每一个角落,任何有争议的事情都需要通过法律来解决,相比情感,他们更加相信法律。正因为法律,许大同被迫和儿子分开,虽然从情感上难以接受,但是从法律的角度看却是可取的。这正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迥异的一个地方。从情感和法律两个不同的角度看,这种结果各自代表不同意以,很难说哪个是错的,只能说中西方在情感与法律中确实存在冲突。
三、《刮痧》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1.思维模式的差异。思维模式是人类看待事物、观察世界进行认知、推理的基本模式。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西方文化思维模式讲究逻辑推理,注重理性与实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强调直觉感悟,多体现为经验与辩证的形象思维。影片中对于刮痧的争论是中西两种思维模式差异的典型体现。不同的思维模式造就不同的医学理论。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加之长期中西文化缺少交流,刮痧便成了许大同在法庭上举证的一大难题。
2.民族传统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人本位”的思想渊源流传,西方社会强调个人主义与个人意识,认为人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都不能侵犯他人的人权,即便是父母对子女也是如此,因此昆兰竟误认为大同打孩子是为了维护朋友的面子,@在美国人眼中是不可理喻的。而中国却是典型的“面子”社会。西方人也讲“面子”,但他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常常公事公办,在原则问题上很少顾及人情、面子,甚至有些“冷若冰霜”。这些都是民族传统差异所导致的。
3.法律观念的差异。美国是一个法制化程度很高的国家,法律体系很完善,人们普遍具有很强的法律意识,打官司在西方人看来更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中国传统的观念是以和为贵,喜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诉诸法律。因此中国人会对打官司有一种成见,法律意识也不强。
四、总结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使得不同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但正如《刮痧》给我们展示的那样,世界各国文化依旧存在很多隔阂,当两种不同文化碰撞时,难免会发生像影片中所展现的那种文化尴尬场面。与其说影片讲述的是许大同这个中国家庭在美国的遭遇,不如说是中西文化相遇时的尴尬和无奈。
参考文献:
篇4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muchmoneycanyouearna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areoverpraising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insheep’s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thesame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twicebeforeyouact;“蓝图”,英语为blue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isa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请看下列两组词语,让我们试着将不同动物与各自的不同习性搭配起来:
ab
1.turtlea.wise
2.lambb.huge
3.lionc.quiet
4.owld.stubborn
5.mousee.slow
6.pigf.gentle
7.deerg.sly
8.whaleh.brave
9.foxi.swift
10.mulej.greedy
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撤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you.ireallyappreciateit.”);运用体态语的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外国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isaprofessional和sheisa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isperhapsaboxer.和sheislikelya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篇5
关键词:文化差异;西游记;魔戒
《西游记》虽是志怪类幻想小说,然而以广义科幻的观点看,也是具有中国风格的科幻小说的萌芽。但是几千年来,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非主流非正统的科幻题材,一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尽管在古代神话传说的记载曾出现长娥奔月,女娲补天,牛郎织女等神话传说,可惜在所谓正统思想的扼杀下并未形成燎原之势。近几年西方推出的 《魔戒》三部曲使科幻小说大行其道,风靡全球。同时,科幻小说作为一种蕴涵丰富的文化载体,与作者所在环境的宗教,民族心理,神话传说等文化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追问世界不同文化的独特品质与其起源。
一、世界起源
(一)魔戒与基督教
托尔金在《魔戒》中描写的中土世界其实质就是基督教世界的翻版,最高神伊鲁维特和基督教的上是创造世界的唯一主神,伊鲁维特创造了类似基督教的大天使的艾努人,以及物质世界以及期间的一切生物。在基督教《圣经・旧约》的《创世纪》里上帝七日创造光体,天地,植物,动物和人类。世界的起源不是自然的演进,而是类似于交响音乐一般气势恢宏的创世工程,只有人类分有了神的智慧,成为天地间万物的主宰。正因为西方神话和宗教中主神以自己的形象造人,自然世界是为人类而设计的。所以西方人普遍不认为自然物业拥有意识,而仅仅是研究的客观对象。尽管充满想象的《魔戒・魔戒再现》[1]第五章《老树迷踪》出现了会说话的树人,他们有“语言”和“思想”,但他们的意识是精灵赋予的。树胡子告诉梅里和皮平:“许多树不过就是树而已。。。但还有许多是半醒着。”“半醒着”意味着始终不是独立的意识。
(二)西游记的世界观
而中国没有完整的进化论,但在世界起源的街市上可以说是贯彻了进化论的思想。《西游记》[3]中十二支生动描绘了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世界衍生过程。这种衍生过程与上帝传世截然不同,中国相信人和万物都源自宇宙本身的演化,人不是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的。《西游记》中花草虫鱼兽都具有灵性。连取经队伍也有猴精,猪怪,龙马,而不像《魔戒》仅仅局限于“半醒着的”树。
二、善恶观念
(一)二元对立思维
《魔戒》是一部善与恶二元对立的小说,托尔金小说中的“恶”异常强大,不仅表现为外在类似于撒旦的索伦,而且表现为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欲想。善与恶势均力敌,激烈对抗。魔戒有着可以使拥有者成为世界之王,统辖万灵的巨大魔力,因而诱发人内在的强烈欲望。[5]身负护戒使命的弗罗多也未能例外。当甘道夫向弗罗多要戒指看看,以辨真伪时,“不管是戒指还是弗罗多,在某种意义上都不愿意让甘道夫碰到它。”
索伦代表最邪恶的意志。正如古代波斯的哲人摩尼认为,为了控制世界,善与恶互相斗争着。但因为势均力敌,谁也无法预知哪方面会胜出。
(二)整体性思维
《西游记》则体现东方式的整体性思维模式,魔与道,善与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原本是妖,最后修成正果。小说中神魔更多表现为互相联系,不少妖魔都是神佛的亲属或者门徒。而且恶或者魔从来没有强大到不可战胜,有一魔必有一降服之法。“邪不胜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的根本亦是道。
从西方式的“是既是是,非既是非”的观点来看,恶就是恶,善就善,两者之间是截然对立的善和恶之间的抗争是两种强大力量之间的抗衡,或胜或败,不存在其他可能。从中式的观点看,善于恶都是道的具体体现,二者公共存在于一个整体框架内。所以中国文化中的整体性思维抹杀了西方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构建了模糊朦胧的,由不稳定关系构成的整体世界。
三、拯救观
西方受《圣经》中原罪观的影响,“救赎”的思想深入人心。在《魔戒》中,而救赎,在基督教中首先包含有“对原罪的洗刷”。因为人都是有罪的,所以必须通过赎罪的方式来达到拯救的目的。那只具有魔力的戒指象征着“原罪”,人类必须摧毁魔戒才能救赎自身和整个人类。
中国古代没有救赎的观念和字眼,“修身养性”“劝化众人”,儒家学说立足于人性本善。在佛教和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古代中国,历来信奉“人之初性本善”的名言,对道德拯救人心的力量充满信心。儒家学说强调内在的良知发现,发掘人之初的善端根源。《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这样的结局显示了作者吴承恩对到的拯救人性的力量充满信心。
我们可以看出,不通的文化宗教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拯救观,。不论是东方自上而下还是西方自下而上的拯救,这两种方式都塑造了属于自己的不朽人物形象,但却达到了相同的救赎目的。
四、结论
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中西文化交流日渐频繁。我们可以看出代表中西文化的魔幻小说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这两部小说在当今时代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学习这两部小说所蕴含的中西文化差异,有利于跨文化交流和互相学习。
参考文献:
[1] 托尔金.魔戒:魔戒再现、魔戒:双塔奇兵、魔戒:王者无敌[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 吕微.神话河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 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篇6
安徽新华学院于2013 年开始招收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目前在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为13 级商英本科两个班级共计61 人,14 级商英本科三个班级共计93 人,15 级商务英语本科三个班级共计102 人。笔者作为《商务英语阅读》课程的专业课教师,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中的商务英语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两个层面对此进行分析,探索如何在《商务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中有效实施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为商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基础,为构建适合我校商务英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提供一定参考。
以下内容以《商务英语阅读》课程为素材,总结得出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其中语言层面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商务英语语音方面的文化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发音体系存在很大区别,商务英语尤其具有自己独特的文体色彩,语言清晰准确,行文简洁,用语礼貌正式。( 张晓慧,2013: 14) 从语言表达方式来看,重音、语调、语速对语言的信息意义起调节作用。与词汇相比较,英语本族人对英语语音方面的反应更为强烈,不同的语气音调和语速表达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语义。另外,良好的发音可以赢得对方的认同感,英语中的重音用来表达特殊的会话含义,适当地调整语速则可以增强语音表达的感染力,停顿的正确使用可以达到幽默和强调的作用。如果注意到这些显性的语音细节,会在商务沟通中提高商务英语交际者语言表达的精准度,营造轻松和谐的沟通环境,有助于商务谈判的有效进行。
2. 商务英语词汇方面的文化差异
从词汇角度来看,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学习者会意识到英语不同的语言形式和丰富的语言内涵是影响语言理解、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是造成商务活动中误会和冲突的主要原因。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商务英语词汇的首要特点就是专业性强,因为商务英语所涉及的词汇包括金融、外贸、广告、银行、零售、旅游、证券、保险、货运、管理、出版等各行业的术语。以下列举商务英语阅读教程中的一些典型词汇。商务英语中有关贸易方面的专业术语就包括acceptance ( 承兑) ,collection ( 托收) ,document( 单据) ,draft ( 汇票) ,Letter of Credit ( 信用证) ,open account( 记账贸易) 等; 有关会计方面的有balance( 账目) ,clear( 结算) ,entry( 账目) , reconcile(对账) 等; 有关金融方面的包括volatility( 波动率) ,underwriter( 证券包销商) ,book value( 账面价值) , intrinsic value( 固有价值) 等。这些商务英语词汇中有不少是常见的普通词汇,而在商务英语语境中却具有其特殊的专业涵义。
3. 商务英语句法方面的文化差异
( 1) 文化差异在句法中的体现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英汉句法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具体地说,英语是以限定动词为核心,支配句内各种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句子主谓结构的复杂化只通过扩充句内成分的丰满度来实现,前呼后拥,递相迭加。语句结构以符合长句为主,很少使用简单句。从句套从句的枝状结构屡见不鲜,经常一连数行才出现一个句号。而汉语则以意统形,按照逻辑事理的顺序横向铺排,没有繁复的变位,变格,形态及任何关联的语段只要语义搭配合乎事理,就可以联接在一起组成句子。反应在句法层次上,则表现为英语的空间型构造和汉语的流水式的时间型模式。例如:
例1: At present stage,it is in the course of promoting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at every advancedcountry cajoles and coerces developing or less - developeddeveloping countries to transfer their sovereigntiesand open their domestic market all - slidedlyby means of their possessed comprehensive economicsuperiorities of technology,production, industrialstructure, finance and business management.(翁凤祥,2011: 42)
参考译文: 目前,在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每个发达国家正凭借其在技术、生产、产业结构、金融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综合经济优势威逼利诱,迫使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将主权拱手相让,并全方位开放其国内市场。
经过分析,得出句子的主干结构为强调句型it is . . . that. . . , it is 后的内容可直接译为在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而that 后的内容理清该部分的主语为every advanced country,谓语动词cajoles and coerces,不定式to transfer. . . 以及方式状语by means of . . . 之后,再根据两种句子的结构差异,采用逆序翻译即可。
( 2) 商务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很高,尤其在国际商法、商务合同以及金融和保险英语中很常见。因为被动语态不强调动作的发出者,不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因此能使表达内容更加客观真实,符合商务英语客观、严谨的文体风格,例如:
例2: In the case of 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 D/P) ,documents will not be released to the importeruntil payment is effected.(翁凤祥,2011: 105)
参考译文: 付款交单的形式是要等款项支付后才将单据交付给进口商。
例3: In 1936, the first nine Incoterms were published,providing standard definitions of universallyemployed terms like Ex quay,CIF and FOB,andwhenever necessary, they are revised.(叶兴国,2010: 5)
参考译文: 1936 年,最初的9 个国际商会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出版,为几个普遍使用的术语提供了标准定义,如Ex quay( 货物在某地交货) ,CIF( 目的港交货) 和FOB( 装运港船上交货) 等,并且在必要时对这些定义进行修订。
上述句子中未出现动作的施动者,因为例2 中release 的逻辑施动者一般是银行,effect 的施动者一般是进口商,是贸易行业内比较明确的,因此省略施动者; 例3 中publish 的施动者一般是比较权威的出版集团,没有必要列出,因此进行了省略,而revise 的施动者根据上下文很明显应当是国际商会,因此也进行了省略。
( 3) 商务英语句子表达多用名词化结构。名词化就是用名词或者名词短语来代替动词或者形容词,避免使用人称主语,能体现文本的客观性,也能体现语言的简洁性,从而使语言表达更加客观和正式。
例4: Such differences in priorities are bound togrow in importance as the BRIC countriesBrazil,Russia,India and Chinaand other emerging marketsgain in economic clout and confidence.(王嘉褆,2011: 14)
例5: There is a convergence of interests betweenNGOs trying to improve lives in poor communities andcompanies keen to reach consumers in markets withhuge growth potential.( 王嘉褆,2011: 15)
上述几例中可以看出,例4 中用importance 代替了形容词important 的含义,clout 和confidence代替了形容词influential,powerful 和confident 的含义; 例5 中用名词convergence 代替了动词converge的含义。商务英语中这些句子表达的名词化倾向使得语言表达简短有力。这就要求商务英语的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的组织结构都要熟悉掌握,培养较强的英汉思维能力,长期实践,才能在两种语言之间轻松转换。商务英语教学中,在扩展学生知识面和阅读量的同时,应当把英语语言,包括商务英语语言的特征系统介绍给学生,有意识培养他们两种语言的转换能力。
4. 商务英语语域方面的文化差异
商务英语的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语音系统、词汇系统以及句法系统层面上,而且还体现在语域层面上( register) 。在国际商务交往中,倘若忽视语域的民族文化特征,就难免会产生文化冲突。语域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寒暄问候、赞美夸奖和委婉语的用法。商务洽谈环境往往是比较正式和严肃的,但是在商务洽谈中寒暄问候,以及称赞、幽默感和委婉语等的恰当使用能够适当地缓解洽谈的气氛,促成洽谈的成功。阅读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The New International Style of Management (谢文怡,2010)开篇即引用了一则案例,说明了中美两种文化下思维方式不同而导致的职场上的沟通困难。
语域方面的这些差异主要是受中西方的思维习惯影响,因此商务英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语言的差异,还要熟知对方的思维习惯和特定场景以及特定语境下的语言模式。因为对于跨文化商务交际者来说,不仅要对跨文化商务环境中的多元文化异常敏感,还必须意识到,在跨文化伙伴的建立过程中,不是一种文化支配另一种文化,而是双方一起去创作第三种文化。
5. 商务英语文本方面的文化差异
文件、契约等文本均是由语言形成的。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对待契约的态度是大不相同的。西方文化是契约文化,他们非常重视契约的精确性,也非常尊重契约的权威,契约一旦生效就会严格执行; 然而在东方文化的传统中,对文本是大而化之的,更注重的是信誉,在商务活动中,只有意识到并且重视这种差别才能更有效地遵守国际活动准则。
商务英语阅读教程共计四册教程中,关于贸易术语涉及到了《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叶兴国,2010) ,关于公司运营则涉及到了《美国破产法》( 王嘉褆,2011) ,关于国际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贸易惯例就涉及到了《关贸总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翁凤翔,2011) 。国际经济法则涉及到了公约、盟约、协定、议定书、、换文、谅解备忘录等内容,具体来说包括《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海牙规则》、《巴黎公约》、《纽约公约》、《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示范法》等内容( 翁凤翔,2011) 。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西方国家对契约文本的重视程度,因此,商务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为以后的商务活动打下基础。
二、商务英语非语言层面的中西文化差异
商务英语中西方文化差异除了体现在语言层面之外,非语言层面的差异也同样存在,主要体现在非语言行为( 身势语) 、思维方式、价值观取向等方面。而且有研究表明,非言语层面的交际信息约占65%,这对于成功的商务谈判等活动至关重要( 张晓慧,2013: 16) 。因此,商务英语教学中也应当重视对学生非语言层面文化差异的渗透和培养。
第四册第十一单元两篇文章主题内容均涉及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差异,且系统地列举了商务英语中西文化差异和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交际礼节。其中就涉及到了商务英语中西方文化在非语言层面的差异,例如,中西方商务人士名片交换礼节、会话的物理距离、语言使用习惯、星巴克员工团队合作价值观( 翁凤翔,2011) 。这些体现了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差异,甚至是文化冲突。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在培养学生学习语言层面的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观看视频,学习两种语言非语言层面的差异。
篇7
论文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而对于语言的文化背景,特别是文化差异重视不够,致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存在很多问题。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一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并结合课文中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证。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从现实意义上讲,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们和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尤其是我国加人世贸组织以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为各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即将到来的2008年奥运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让我们迫切地感受到学习英语这门世界语言的重要性,而在此类盛会期间跨文化交际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文化差异无疑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障碍。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不难发现,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诸多间题。所以,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形式的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文化的导人。重视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际中正确灵活地运用语言。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手段使各国人民有更多接触的机会,世界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了“地球村”。这使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进行跨文化交际,即使不与外国人面对面交谈,也可能进行跨文化交际。例如,在网络上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聊天,阅读外语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的过程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总之,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只懂语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交际问题。文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它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Byram所说,“文化教学的教育目的是增进对异民族文化的理解,减少对异民族文化的偏见。”学习者如果不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排除由这些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因此,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就包括,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充分注意到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理解、容忍和尊重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通过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识。而对文化差异的忽视,就会导致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使交际受阻进而产生隔阂、障碍和误解。
二、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部分学生现在已经不再用“Have you eat-en?来打招呼;不再用,"No, No, It’s really nothing.“来回复别人的赞扬;也不再随便问有关年龄、薪水之类关乎西方人隐私的问题。但由于汉语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欠缺,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语用错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我们走进大学英语课堂时,还会听到有不少学生用“Good morn-ing , teacher”来和老师问好。因为学生还是不明白,英语中的“teacher”是不可以当称呼语的,也不是尊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例1中国学生A想请美国老师B帮助办点事,他用汉语的习惯方式提出,结果没有引起共鸣。
A:Are you busy recently,Professor B
B:Yes. Very. I’ve been working on an English play that will be put on next week.
A:……
例2一位美国朋友A赞扬学生B的鞋子漂亮,学生因不知这仅是为了表示友好或引起谈话而导致出现尴尬。
A:Hi,B. You have a pair of beautiful shoes.
B: Thank you. My friend bought them for me in Shanghai. Do you like them
A:Oh,Yes. They look very comfortable.
B; Well. If you like them,I will ask him to buy a pair for you too.
A:……
文化差异不仅影响语言交流,在肢体语言的运用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不止一位外籍教师和笔者谈到,中国学生在跟他们说话时靠的太近没有距离感让他们感到很不舒服。同样,国外归来的一些朋友也抱怨说英国人太不友好,总跟你保持一定距离并且握手的时间很短暂。其实这些问题跟“友好”没有任何关系,都是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如果我们能在教授语言的同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关于文化差异的知识,问题就完全可以避免并使交流更顺畅、更愉快。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意识。多读一些有关西方文化的经典著作和学术杂志,经常看一些新的外国电影、电视片,结合教材总结、对比中西文化差异,以适应新的外语教学的要求。在具体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结合教材内容引入相关文化知识和典故。把文化知识与语言材料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感兴趣,理解更加深刻,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角,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为交际做好准备。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三单元“The Present"讲的是一位老太太在八十岁生日那天非常渴望自己唯一的女儿能来看自己或至少为自己挑选一份礼物,可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女儿邮来的一张支票。在讲这一课的时候有必要介绍一下相关的文化背景,如,老年人在西方和东方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的社会价值是有很大差异的,而他们度过晚年的方式也和中国的老人有很大不同。再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单元“Going Home”中的“yellow handker-chief"(黄手帕)在整个文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让学生了解黄手帕或黄丝带在西方文化中象征对亲人的思念。
除了文化背景的介绍以外,还有必要一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典故知识。因为人们在说话和写作时都会引用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典故的引用会使文学作品或语言更生动、更丰富。如《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十单元“Man and Animals”中提到"Noah’s Ark"(诺亚方舟),如能详细给学生讲述这一圣经典故或者让知道的同学来讲这个故事都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总会有和圣诞节相关的文章,在讲这些文章的过程中引入一些有关圣诞节、耶酥和《圣经》中相关的故事,学生会很感兴趣并且能更深刻地了解这个西方人眼中最重要的节日。 2、比较中西文化。对比的方法是语言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对比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更加明确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在讲到((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Holi-days and Special Days”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分别举出中国和西方的重要节日以及这些节日都有哪些特别的习俗,学生发言非常积极,之后就相关内容再加以补充,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节日的了解以及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再例如,《新编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Food”中讲到各国由于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有关食物的“Taboos"(禁忌)。教师可以扩展这个话题,让学生讲讲他们所知道的中西方文化中其它方面都有哪些禁忌,然后再补充更多西方文化中存在的禁忌。比如西方人忌讳13这个数字,英国人忌讳买东西砍价、不排队,忌讳问政治倾向等等,这对跨文化交际非常有用。学生如果能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中的禁忌和差异,就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很多冲突和尴尬。
3、介绍词汇中的文化内涵。英语语言中有很多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文化因素制约着它们的得体使用。因此,教师在讲授词汇的时候不仅要重视单词、词组的形式、意思和用法,同时也应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比如,我们都知道龙(dragon )这个词在中西文化中就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龙”是我们民族的图腾,人们认为它是神圣、吉祥的,例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生龙活虎等都是“好”的意思。而在西方却恰恰相反,"dragon”通常表示罪恶、邪恶,让人感到恐怖。《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三单元的新单词中出现了“straw"(稻草)这个词,而且课文中也有一句"This is the last straw"(最后一根稻草),在讲这个单词的时候就应该告诉学生中西方对“最后一根稻草”的理解是不同的,汉语中认为是最后的希望,而英语中“the last straw”意思是最不能忍受的、让人崩溃的事物。
4、重现情景。这个方法是指鼓励学生把语言材料中的内容生动地表演出来,重现生活中或课文故事情节中的场景,并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在交际中存在的错误并给予纠正。针对适当的教学内容,笔者曾多次让学生做过这样的活动,每次都比较成功,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一单元"The Dinner Party”为例,介绍文化背景的时候除了讲文章中涉及的女性在社会中受到的传统偏见外,还可以讲一下在西方做客时应注意的礼节。然后让学生几个人一组编演在英国人家里赴宴时的情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有很好的表现,但从学生的表演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还是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来组织对话,这时就应提醒学生,西方人是比较直率的,这跟中国人的含蓄、客气和一再谦让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在英国人家里一再谦让就很有可能要饿肚子了,因为他们认为“No”就是“No”。《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三单元“My First Job”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基本了解了在西方申请一份工作的程序,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两人一组来表演面试的过程,并先给出一些面试时一般会问的间题让学生参考。这个活动可以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英语教学更加灵活,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最重要的是可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来使用语言,让他们养成利用一切机会运用英语交流的习惯。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 把握新教材; 合理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6(2012)08-054-001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下面是我对新教材的几点思考:
一、英语教师要一专多能,具备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并灵活展示多种才能
教师要既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又有丰富的自然知识。随时了解英语学科当前研究的前沿方向、教学方法等。比如说,英语教材中出现比尔盖茨等这些人物,我们作为英语教师一概不知,那又怎样来进行教学呢?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又从何谈起呢?因此作为英语教师,不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不断学习,扩充知识面,要与时俱进。
其次,我们英语教师必须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掌握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的一般规律;语音标准、规范,语言流畅优美;会唱会画,善于用肢体语言表情达意。课本上每一单元通常会出现一些活动性内容,做好这些内容对活跃课堂气氛很有作用。因此新教材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英语教师理应随时随地充电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有一定的思想内涵。由于初中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交际,因此英语学习也就离不开对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学习与了解。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地解读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此来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呢?
1.通过教师流畅的课堂用语,标准的语音,以及让学生大量的接触真实的语言材料。如英文字幕的电影片段、外籍专家录制的英语磁带等。通过潜移默化,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一些信息,如插图、简笔画等所包含的信息。教材中任何一幅插图或简笔画都是经过编者深思熟虑后安排的。如教材插图中人物发型的设计都蕴涵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因此通过这些中西文化习俗差异的对比,可培养他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提高学习兴趣。
3.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收集、整理中西文化差异的事例,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增强学习兴趣。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接受的教育也不同,所以在同一问题上的看法也不同。比如,中国人在邀请客人吃饭时,虽然饭菜丰盛,但主人会常常说一句:“这是家常便饭。”往往弄得外国人瞠目结舌。在中国,主人邀请客人时一般问客人喜欢吃什么,而西方人常问客人不喜欢吃什么。再如,面对别人的赞扬时,外国人常常说:Thank you very much. 或It''s very nice of you (It''s very kind of you to say so).而中国人总会客气一番。曾经有一个笑话,有一人请客吃饭,席间客人说了句“Your wife is very beautiful!”(你的妻子非常漂亮)主人听后便答到:"Where , where "(哪里,哪里)。于是客人又答道:“her nose ,her mouth,and her eyes”(她的鼻子、她的嘴巴和她的眼睛)弄得主人非常尴尬。欧美人也和中国人一样,也讲究敬人的原则,都显得彬彬有礼,都喜欢恭维对方,但中国人喜欢自我贬抑,自觉地遵守着谦让的礼节。英美人由于长期崇尚和尊重个人价值,一般都有较强的表现欲和自信心,他们会欣然接受对方的鼓励和称赞。因此像这样的文化差异很多,我们英语教师应该加以整理、收集,并且还不失时机地、灵活地贯穿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之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习俗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逐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待文化差异的鉴别能力,使学生逐渐学会在实际的情境中恰当而灵活地运用语言。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取舍
勿庸置疑,教材是经过专家编写的,是经过多次反复的论证,是科学的,权威的。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我们农村地区,我们英语教师要在深入研究英语大纲的前提下,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我们不否认教材的积极作用,但也不能盲目的崇拜教材,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大纲的要求下,合理地、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教材。有些单词可以舍弃,有些可以增补,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安排突破传统的单层次的教学模式,推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基础,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确定教学进度,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那么有人会问:假如我不教的内容考试考到怎么办?那我要说明的是,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要不断学习、钻研大纲,吃透教材,做到驾驭教材,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哪些地方可以舍掉,哪些地方可以作适当的调整,也就解决了课程内容太多,而课时太少,难以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这一难题。
四、扎扎实实做好课后的辅导工作
篇9
关键词:文化差异;高中英语;阅读障碍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承担着记录者和传播者的角色。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没有语言也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受制于文化,各种语言由于受其特殊的历史、地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常常带有特定的内涵。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就不能准确地运用语言的文化功能,会形成阅读障碍。
二、产生阅读障碍的原因
1.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社会遗产和特定事件,这些都会成为历史典故。如果学生不了解英国受侵略的历史,他们就难以理解为什么英语中有大量词义相近的单词。在每一次外族入侵的过程中都会极大程度地丰富英语自身的词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抽出一两节课系统地介绍英国历史,尤其是伴随几次大的入侵事件而产生的英语词汇的重大变化。
2.地理文化。地理文化是指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地方文化。中国是大陆文化(即以大陆为生成背景的农业文化),西方是海洋文化(即以海洋为背景的商业文化),所以西方出现了大批与海有关的短语。中国虽然也临海,但航海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因此与航海有关的词汇数量不多,并没有“海文化”所赋予这些词组的文化内涵。
3.心理文化。本文所阐述的心理文化,主要指由审美情趣、、价值观等不同而对该语言产生的精神方面的影响。西方人的思维以逻辑、分析为主,中国人则强调内省和直觉。汉语文化价值观强调,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主义,强调独立奋斗精神,强调自力更生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文化差异的语言表现形式
1.词汇。词汇是语言理解的基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同一词汇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一些词,在另一种文化中找不到对应词,这就是“词汇缺失”。例如,高中外研版英语教材book1 module1中有一句:We went and had an enormous breakfast in a nearby hotel.根据上下文,这里的hotel指的是普通小客栈。但是Hotel 一般指正规高档城市旅馆或星级酒店。这里应该用“Inn”,该词的意思是客栈、小旅社,尤指乡村或公路边的小旅馆, 客栈、酒馆,这就对英语文化进行了错误解读。
2.句子。句子中也常常含有文化隐喻。例如,高中英语课本中有一段在商场购物的对话:A:What can I do for you? B:I want to buy some potatoes.句A通常是售货员询问顾客的,汉语意思是:“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呢?”但是在中国,如果我们去商店,大部分售货员会问:“请问您需要买点什么呢?”学生往往就会迷惑不解,为什么说:“What do you want to buy?”显然这样的句子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给学生点明中西文化的差异。
3.篇章。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篇章布局、结构也有所不同。英语文章一般是采用先总述再展开的模式,是直线结构;汉语文章则是先分述后总结,呈螺旋结构。例如,高中英语教材中的《礼物》一课,由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Magi’s gift改编而成。该小说描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在家为准备丈夫圣诞节的礼物而纠结万分,思量许久之后,狠心将自己一头瀑布般金棕色的长发卖了,买了一条金色的表链。而与此同时,她的丈夫也很痛苦,于是他将自己的金表卖了,买了一把精致的桃木梳来配妻子的秀发。这种强烈的转折令读者印象深刻,似乎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因此,教师要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分析,把作者的意图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这种美国文学典型代表――“含泪的微笑”式结尾的风格。
四、文化差异对克服阅读障碍的启示
1.教师方面。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学生心中,英语教师不仅是成功的英语学习者,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和输送者。教师要加强对东西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其次,教师的课堂管理也非常重要。教师与学生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合作学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相对应的文化细节和文化差异。
2.学生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因为仅仅靠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中西文化博大精深,课堂上学生所接触到的文化知识毕竟十分有限,而且教师自身了解的文化知识也是一定的。所以,学生更要注重发展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做到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阶段,既要使学生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知识的输入和跨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只有学生掌握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语言背景知识,才能从本质上明白产生文化障碍的原因,以便更好地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1]杜晓军.浅议文化背景知识导致的英语阅读障碍及其解决对策[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4):337-339.
篇10
【关键词】大学外语教学 中西方价值观 差异化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97-01
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较之中学阶段会输入更多大量的外国文化知识,很多外语课文内容都是原著,而且近几年为了达到更佳的外语教学效果,也会采用或引用很多外文原版教材。这些原汁原味的教学内容中反映的就是外国的价值观。比如法文原版教材《Reflets》(外研社引进版本命名为走遍法国)中每篇课文都是一部迷你剧,是很地道的实景法国生活介绍。所以笔者作为教师,经常发现学生也会对剧中一些非台词、非课文部分所展示的细节产生各种兴趣与疑问,并伴随有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冲突的思索和困惑。这样,教师就需要比较谨慎地进行讲解,总结教学效果和经验。所以,大学阶段的外语教学除了语言知识的传授外,更有着融合中西文化价值观的任务与正确引导教育大学生行为与思考方式的重要使命。可尝试以下一些教学途径:
一、在教学中引入中西方价值观的直接对比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优秀的文化遗产。外语教学也可以结合当下教学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中引入一些中国传统优良文化和价值观要点做文化比较。让大学生直接地在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中进行思索与比较,取精去糟,从而对同一事物,学会进行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判断。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中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开始关注中国。国外一些导演和电视台到中国拍摄了一些关于中国素材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被大量运用到外语教学中是很常见的。比如2008年梦工厂制作的《功夫熊猫》系列这样浓郁中国风的动画电影,充满了功夫、禅、江湖、师徒传承与人情义气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令学生会倍感亲切熟悉的外语影视作品,非常适合外语教学。通过电影赏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听说兴趣与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意识到西方人站在西方视觉角度,如何看待并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人强调自我意识,强调个人价值,经常玩世不恭地嬉笑,直到最后一刻也许才严肃起来。而我们中国文化一直强调团结协作,重视集体,而不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对待事情要一贯认真严肃,不要总抱有侥幸心理。
美国的文化作品大多商业性、娱乐性极强,容易区别优劣。而欧洲所代表的西方文化深厚,不易分辨。其电影赏析教学中,学生们会发现同样的事情完全会有另一种角度和处理方式,而教师解释起来会更有难度。学生们会看到外国孩子即使在小学、中学也不穿统一校服,发型各异,喜欢坐在地上,年轻人未婚生子,合法同居,吸大麻彻夜狂欢等等细节,这些与我们的生活习惯方式和社会教育理念都会形成巨大反差。所以老师必须慎重选取题材,让学生在思想与认识的碰撞中能够学会分辨好于不好,从而意识到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他们的影响程度与好坏,达到较好的价值观融合效果。
二、丰富外语教学手段,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第一,制定主题外语任务:给学生组织一定的外语主题任务范围,通过任务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体验、交流和合作,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过程中,还可以穿插本国语言和文化的比较步骤。例如学习西方节日之新年的庆祝,西方人的新年日为哪天?为何如此规定,有什么庆祝方式,独特的风俗习惯等等。而对比之下中国的新年有什么不同,人们的庆祝方式有什么差异和独特性等等。这些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边学习边比较,教师尤其该多观察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点与认知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引导。
第二,就是最常见也是很有效果的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模拟特定情境下人物对话,但引入文化认知内容。比如由两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位热爱中国传统节日的外国人,他想要了解中国的春节。你作为中国人怎么向对方介绍中国春节的风俗呢?需要从哪些方面介绍呢?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一门外语的兴趣与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对中国的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第三,讨论法:对于课文、影视里所展示出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学生的困惑质疑,老师不应该回避,而应该积极客观面对并讲解。大学生这一年龄阶段完全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认知和分辨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就教学内容里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讨论。可以举行小型的辩论赛,通过辩论赛,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同时通过辩论赛,也能宣传正确的价值观。
三、外语教师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正确的认知能力
首先,外语老师要用科学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西方价值观,并不是西方所有的价值观都是完美的,也不是完全错误的,要以开放但是理性的态度看待不同的行为、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到不同文化差异存在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对文化差异从而能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例如我们国家的老人都照顾孩子,讲究大家庭共同生活,注重集体服从性;而西方国家每个年龄层的家庭成员(尤其成年后)大多是不在一起生活的,所以较为个人主义,更注意个人的意志与自由,不会妥协,合作或服从。教师要从社会根源的角度正确引导学生对很多差异现象的认知。
其次,大学外语教师在拔高,强化语言教学技能的同时,还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对所授语言及其国家的文学、历史、社会、风俗习惯以及语言学之外的教育理论科学方法、心理学或管理能力等知识上也要有所涉猎,而不应该故步自封,仅仅把语言教好就满足,那是不科学的。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也需要能在语言之上的更高层次来引导学生,也应该是个全面发展,有综合素质的外语教学人才。
再次,在外语教学中,不可一味灌输,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发现细节问题,要善于引导、带领学生将外国价值观与中国的价值观进行对比,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得出两者之间的差别,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结语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伴随有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问题。那么外语教师必须对此有所重视,积极灵活地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让大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接受西方正确的价值观,摒弃不利于身心发展和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不良思想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梁虹,林奇凯,张宇峰等.大学外语教学中中西方价值观有效融合途径探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2):46-49. [2]毛婧.试谈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6):145-146.
[3]凌占一.中西方学校体育价值观的比较分析[J].才智,2014,(30):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