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科研成果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科研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课程教改背景
高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建经专业”)是应建筑业及房地产业对人才的旺盛需求而出现的新兴专业。按照国家发展战略,建筑生产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岗位需要大批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经专业学生应具备建筑物资管理、建筑会计、建筑统计、建筑工程概预算能力。而准确识读图纸是学生必备的一门基本功,为此而开设的《房屋构造与识图》课程成为建经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后续课程如《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计价》的知识储备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建经专业识图课程存在如下“学科化”现象:由于学生无建筑结构设计知识的基础,并且在教学初无法以工作过程作为参考系,而是只能以理论讲授为中心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设置和课程学时排序。故导致在教学内容方面,陈述性知识过多,过程性知识过少,使得学生所获取的岗位技能知识有限,且从工作过程的角度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分散且无序的,教学中存在“边学边忘”或者“成绩好但是能力差”的教学低效率现象,只有“学做合一”才能改善这种状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经专业识图课程教改的基本流程是:依据已有的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相关识图能力要素;以学生为主体,以相关能力要素培养为目标,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针对以上情况,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建经专业识图课程教改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在高校教学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今天,开好识图基础课程更有其独特的意义,如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识图想象能力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由于课时相对有限,识图课中对成图的一般性常识或成图的一般规律虽有讲述但欠缺分量,对专业图纸的介绍虽有面上的覆盖,但没有与后续预算课程相联系,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改变目前教学现状,改变这种“讲不透”又“学不够”的做法。
由于建经专业识图课程课时总量不如建筑工程类专业充足,又没有结构设计知识的铺垫,并且缺乏相应的辅助课程,改革的重点应该突出建经专业的特点,紧紧围绕今后的岗位群进行。按照职业领域要求,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应能熟练准确地编制工程的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熟悉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从事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能对各种工程造价进行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有关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在课堂上如何把理论和图纸直接、生动地展示出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掌握岗位要求的识图技能,养成严谨的职业态度,提高他们的工程应用意识,就成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改的探索与实践
综上,由于建经专业学生人数较多,为了使他们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分门别类地调查问题,寻找到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态度不端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按不同情况提出学生识图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按照这一目标制定出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总评成绩的考核方法等。
1.由于建经专业与建筑工程类专业性质的差异,课题研究过程中紧紧围绕识图课与预算课相结合的体系,通过一个学年的实践对比,重点培养学生将学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思维,关注学生知识接受的习惯。比如:在识图时看到平面图形,能够训练他们迅速反应出相应构件的形体,并进而引申到简单介绍相应构件与相似构件在预算时的差别和联系。在授课时注意减少对职业岗位帮助不大的章节课时,改为学生课下自学,比如制图知识这一章节。并且通过联系已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拓宽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兴趣,保证注重学习情境与真实职业场景的类似。
2.对传统教学方法——仅仅依靠多媒体课件这一教学手段进行改革,除了制作简单明晰的教学模型外,制作含有模型动画的课件进行辅助训练。避免在教学上花费较多的课时对学生作不同角度的反复讲解,并且不断地让学生观察建筑的环节,让学生先看模型图再识读,了解建筑的布局、构件的先后顺序以及施工图中各个线型、图例等所表达的含义。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配备相关的图纸,增加学习的信息量,而不是仅仅依靠教材和理论讲义。
3.为了更深入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老师经常阅读课堂教学理论著作,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初步探索出让学生在课堂发挥主动性的教育方法。通过知网、图书室查阅最新的教学理论动态,并且根据课堂实践将其应用其中。
4.将平日授课知识点与职业资格考试特别是造价员考试挂钩,紧扣造价员考试中涉及的知识点和识图要点来进行,利用学生比较重视“考证”这一心理状态特征来提升授课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通过识图资料的汇总建立识图教学资源库,包括精心挑选的课设任务、相关图纸及与预算课程相联系的知识点等等,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和实训打下基础。
篇2
[关键词]法国概况;教学改革;建构主义;主题情境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186 ― 02
引言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法语专业内,法国概况课程的教学仍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根据所选定教材的框架及内容向学生介绍法国概况的相关知识,以期增强学生对法国文化以及中法两国间的文化差异的理解,获取新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但传统的讲授模式应用于此类课程中的劣势已经逐渐显露,首先缺乏相应的文化情境,学生很难在抽象概念中掌握文化差异。其次在由教师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授模式下,无论教学内容具有如何的吸引力,多数学生都会逐渐对课程失去兴趣和耐心。再则,传统的评价模式限定了学生对概况课程的学习方式,导致了“纸上谈兵”的尴尬情况。此外,该课程由于内容涵盖面广,涉及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习俗等多各个方面,在摒除照本宣科的情况下,该课程备课过程中需要补充大量内容,因此对大部分中国教师而言备课量巨大。因此,本文试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指导,探讨关于法国概况课程改革的可能性以及相应解决对策。
一、国内法国概况课程特点
根据法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法国概况课程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熟悉了解法国国家概况,掌握中法之间文化差异,以逐渐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依照所选定的教材,对法国国家概况进行全方位的细致讲解,力求使学生全面掌握文化概况知识。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的弊病显而易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情境的缺乏,这个问题出现在所有讲授式的课程中,在外语类教学中尤为明显。传统的教学理念暗含一种假定,即概念性的知识可以从情境中抽象出来,因而概念的抽象表征成了教学中心,这种假定限制了教学的有效性(J.S.Brown,1989)。在根据这种假定所铺陈的课程内,教师根据内容丰富的教材全方位地向学生讲解相关知识,旁征博引,制作大量精美的课件,学生的学习任务仍然以基于记忆的教学内容为主。这些事实性的现成信息在脱离情境的情况下不会让学习者产生更深的理解,仅以短暂记忆的形式停留在学生的想象中。其直接结果就在于还没到将来派上用场时已经被遗忘,即使记得概念,也未必能够理解运用。以我所教授的一届学生为例,法国概况课程关于节日习俗的部分,我引用了大量图片和视频介绍劳动节时法国人互赠铃兰(muguet)的礼仪,在几个月之后的专业四级考试中,听写部分主题恰好就是关于这个主题,但学生显然已经全然忘记上课时饶有兴致地听过的内容,即使当时“理解了”,实际上并没有在头脑中建构起这部分的概念。并且,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的倦怠心态。
这里便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学生学习动机的缺乏。从学生角度出发,最初的动机大多来自于对法国文化的兴趣或者对另一种文化的好奇。脱离情境的抽象概念显然无法持续激发学生的好奇,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消失了,学习任务变成了对概况知识枯燥的记忆。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理念会对课堂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教师掌控话语权的教学模式下,即使让学生自由讨论,也得不到学生真实的回应。社会学家罗兰梅根(Roland Meignan)在1990年提出关于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权势关系时用了“抵制者”一词来比喻教师眼中不想学习的学生,这种观点普遍存在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手法中,由此随之而来的解决这种阻力的最直接方案便是强迫和惩罚,而不是帮助学生寻找学习文化概况的动机,或者让他们看到学习本门课程的价值。
第三个问题存在于概况课程的考评模式上。与本专业其他语言知识类课程相比,概况课所习得的知识相对来说不具有语言技能,因此不具备进行“训练”巩固知识的可操作性,如单纯地熟记法国历任总统履历对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没有任何帮助。因此,课程考评模式的设定对于课程改革至关重要。仅改革教学过程而忽略了考评模式的话,其结果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导致学生在学习任务上找不到重点。
二、建构主义理论基础
在当前的学科背景下,本文尝试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角度入手,结合法国概况课程特点,对构建本课程教学新模式提出一些建议。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建构过程
客观与建构是知识的重要维度。教学目的如果仅仅是学生通过教学获得知识,这种观念最大的问题在于忽略了世界的无限复杂性以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所具有的巨大的能动性。建构主义不再将知识看作是有关绝对现实的知识,认为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累积,无法通过教学过程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后者必须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将学生看作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其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对知识新的理解。建构主义教育者要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掌握学习的自。需要注意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任教学过程自由发展,相反,教师需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假设,并对此提出与学生此时思维相关的问题。
(二)设立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建构主义强调的一个重点,情境理论强调认知与学习的交互特性和实践的重要性,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才能将抽象的概念知识构建成自己的理解。结合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主题情境化”,将课堂设计为模拟实践场,按照法国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内容给出不同主题,由学生建立团队,围绕此主题进行场景模拟,研究重点是真实的学习活动中的情境化的内容。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并将这些信息运用于模拟实践场中。教师不提供任何剧本,每一出场景的发生都根据学生对该情境的假设,以此构建自己的理解。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当学生主动学习时,学习的过程才可能发生,由此可见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学习动机由许多不同因素构成,包括兴趣、好奇心或希望获得成就感。我们无法假设每一位学生都对法国概况有着持久的兴趣,但可以很好地利用学生起初的好奇心,向他们展示任务的重要性,保证他们能够明白执行这些任务会对自己有所帮助,这样强有力的激励环境就会被确立。一旦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解决问题的信心,他们就会有动力将热情投入到学习任务中,去解决接下来更多的问题。抓住这一代学生个性突出的特点,在确定主题之后,将每节课的内容以及进度交由学生掌控,是教师信任学生能力的体现,很大程度上会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学习热情。
(四)完善评价机制
如同学习一样,有效的评价只发生在富有意义的背景中,并且与学生面临的真实问题相关联时,评价才能最自然、最持久。因此没必要区分教学和评价,评价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将查阅到的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理解的程度而给出多种形式、多种观点和多种角度的评价,以期更加全面衡量学生的理解和发展,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测试型评价被过程性评价所取代,学生可将全部精力集中在教学过程中。
三、建构主义在法国概况教学改革中的具体运用
因此,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及本课程自身特点,我们将本课程教学过程分为教师讲解与学生团队调查两部分。根据概况课程特点,讲解部分的教学内容被分为地理、v史、政治、经济、教育、礼仪、美食和社会问题八个区块,教师结合大量课件、视频、地图等教学资料对每个区块内容进行综合概括介绍。同时设置法国家庭、就业、移民史、社交关系、消费观念、休闲生活、艺术欣赏、电影、音乐、阅读、体育运动、餐饮十二个主题,并提前将每个主题随机分配给由三名学生组成的团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图书与多媒体资料,进行小组讨论,选择该主题内某个具体点进行调查,并制作相关课件,在每个教学区块课时内向全班展示成果。这种成果既可以是该教学区块内某个具体点的扩展延伸,也可以是学生根据主题所设计的场景演示。例如阅读主题,学生既可以选择介绍法国的文学作品与文学史,也可以选择调查法国人的阅读习惯,还可以将研究重点放在法国出版刊物的定价上。第一个着眼于文学,第二种选择生活模式,第三个则侧重于社会经济。如此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教学区块与学生调研主题并非完全重合,实际上每个主题都与数个区块内容相关联,并不是被简单分割开的独立的知识板块。再如电影主题,既可以选择介绍法国电影发展史或新浪潮电影,也可以表演法国电影中的经典片段。内容的丰富多样与形式上的不拘泥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自去选择、设计以及着手进行调查汇报。最后,将考评模式改为过程性评价与完成作品质量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此突出本课程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以及参与度的重视,从而达到由学生主动建构概况课程知识体系的教学目的。
四、结语
法国概况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的文化观念,了解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强调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法国概况课程的知识结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不适合传统的讲授教学法,这对教师的教学安排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充分突出学生主动习得的过程。本课程改革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知识建构的主体,最大限度上将学习自“归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发挥法国概况课程的实用性,使其真正理解掌握法国国家概况,以此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参 考 文 献〕
〔1〕(美)莱斯利・P・斯特弗,(美)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徐斌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31).
〔2〕(英国)威廉姆斯.语言教师心理学:社会建构主义模式〔M〕.张红、王新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48-54).
〔3〕(美)布鲁克斯.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M〕.范玮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17-120).
〔4〕曹德明,主编.中国法语专业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5〕刘洪东.法国概况课程的定位与教学探讨〔C〕.中国法语专业教学研究,2013,(121-126).
〔6〕曹德明,王文新,李美平.国法语专业教学研究(第四期)〔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
篇3
2010年,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投入使用后,上海申虹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将虹桥商务区建设成为上海首个低碳实践区的要求,以系统性和前瞻性为特点,深入研究低碳关键技术在虹桥商务区的集成与示范。为此,上海市科委继续支持相关科研工作,紧紧围绕虹桥商务区六大低碳实施工程,牵头组织以低碳能源、低碳建筑等为专题的课题研究工作。经过三年研究实践,虹桥商务区积极探索城市功能区低碳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新路子,各项先进科学技术已在商务区内获得实践,取得良好的示范效应。
一是推动区域供能关键技术的集成研究和示范。在建的“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区域供能项目”是分布式供能系统技术在商务区实践应用。经相关研究表明,采用此项技术能源利用效率可由传统供能系统的35%提高到80%左右,核心区一期年节约标煤近4000吨,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5万吨。目前南北两个能源中心已基本完成土建工程,进入安装调试设备阶段,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分布式供能项目。同时,虹桥商务区积极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采用信息化手段监控整个商务区能源消耗,今后将运用更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商务区能源生产、使用过程进行管理和评估,形成商务区智能能源网应用
示范。
二是推动区域建筑的低碳绿色开发建设。建科院、华东院等多个子课题的研究表明建筑能耗是区域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因此商务区内新建建筑运用了楼宇太阳能一体化应用、水循环系统等科研成果,采取各种节能手段和措施,所有建筑达到国家绿色建筑标准,其中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占比达95%,三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50%。例如,2011年投入使用的“虹桥商务区公共事务中心大楼”是商务区首个获颁绿色三星的建筑。年初结构封顶的“虹桥绿谷”东区项目是国内首创整体绿色三星总部街区,全部7幢办公楼均通过绿色建筑评审,大楼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总能耗减少六成以上。
篇4
英文名称:Guangzhou Architecture
主管单位: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广州市建筑总公司科学技术信息中心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2439
国内刊号:44-1229/TU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5
英文名称:China Building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主管单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8965
国内刊号:11-2931/TU
邮发代号:2-49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6
关键词:建筑教材;课件设计;教学方法
建筑材料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涉及的建筑材料较多,有大量的理论内容,但学时一般安排得较少,最重要的一点是该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因此,学生能否好好利用课后自由时间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课程采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基于此,我们研究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互相结合的新模式。
一、设计建筑材料网络课件的必要性
建筑材料课程介绍了常用的建筑材料,还安排了一定的验证性实验。经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学习,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利用网络课件进行自主学习,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贯通,对课堂上教师无法详细讲述的内容,可以通过网络课件进行更深的学习。课件可以将一些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
二、建筑材料网络课件的设计思路及内容
1.课件的结构设计
整个课件的结构可以分为两部分,分两级菜单。最高一级菜单为课程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教案、教学课件、章节、实验、视频资料、在线测试、参考资料库、师生互动、教学科研成果等。一级章节菜单下分各个章节,学生点击之后可以直接进行各个章节的学习。
2.课件的内容设计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要,课件的内容要尽量丰富,更要和实际紧密结合,整体的课件内容如下:
课程简介。这一部分主要是对该课程的概括描述,主要紧扣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学这门课,即课程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二是学什么,即学习内容;三是怎么学,即学习方法,各个章节联系不紧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进行材料间的对比学习,加深记忆。
课程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课程教学要严格按照专业的培养计划及教学、考试大纲来执行。这一部分包括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章节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的基本要求,每一章节的学时分配、重点及难点问题、课程的考核方式,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另外,还包括教学的手段等。
课程教案。课程教案属于教学的辅助材料,主要是每一章的教学目的,任务,讲授的重点、难点,主要内容以及应该给学生布置的作业等,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总体计划。
教学课件。教学课件一般用Powerpoint制作,贯穿整个课堂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包含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因此能对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学习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章节。建筑材料课程各个材料自成独立的体系,因此分章节进行阐述。
实验。建筑材料课程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实践教学对该课程教学非常重要。在整个内容中列出各个实验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实验报告的编写等。
视频资料。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一些建筑材料的原材料制备、建筑材料的制备、建筑材料的测试等,比如混凝土的搅拌、浇筑、振捣、成型养护等各个环节。这样学生的学习更为直观。
在线测试。在线测试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一定的检验,通过测试,学生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记忆与理解。当然,通过测试,学生也能对自己掌握课程的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自己的薄弱点,进而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参考资料库。建筑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层出不穷,要对建筑材料的发展不断进行跟踪。因此,有目的地加入一些比如期刊网、混凝土网站之类的链接,能提高学生搜索资料的能力。
师生互动。在此板块,学生可以留言,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同时,学生的提问也可以激发教师的灵感,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
教学科研成果。主要是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展示,比如在研究一些课题时取得的成果。另外,也可以展示大学生创新科研活动,以激发学生进行科研的兴趣。
三、结语
建筑材料网络课件的开发与制作,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起到了非常好的辅助作用。学生通过对各个板块的学习,能加深对这门课程的认知,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通讯作者:李刚)
参考文献:
[1]蒋荣立,张宗祥,孙经雨.无机与分析化学网络课件的研制与开发[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8,25(2):241-244.
[2]黄晓萍,肖,李迅.《计算机图形学》网络课件的设计制作与体会[J].中国电化教育,2003(203):64-66.
[3]杨斌久,张波.“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5).
篇7
1研究方向
1)材料组成以及结构和性能。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需要涉及到材料在生命周期之中的基础性问题,在对其规律进行研究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节能和高性能。
2)材料加工和制造。在对建筑材料进行加工与制造的时候,一定要坚持高效性以及节能型,因此,要在低能耗以及避免环境污染的条件下对材料和产品进行生产。相关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先进制造技术以及产品性能优化技术还有低负荷生产技术等。
3)材料寿命。实验室要对材料耐久性和寿命进行研究,采用先进的科技理论以及方法,使其寿命得以延长,对其耐久性机理以及方法等进行研究。4)检测方法。实验室要对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利用材料评价模型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相关检测仪器与软件等。
2实验室建设
1)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在对实验室进行建设的时候,要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并对其进行细化,将运行管理办法制定出来,并制定开放基金指南和相关管理条例,确保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保证实验室的正常建设和运行。
2)建设人才队伍。实验室需要建设一批技术水平较高以及结构合理的队伍,引进高级人才。在对队伍进行建设的时候,要坚持精悍和竞争的原则,选择学术性和产业型的相关人才。
3)开展学术活动。实验室要坚持开放以及交流和合作等原则,吸引比较优秀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进行合作或者是开展研究。另外,还要结合自身的研究平台,开展国际交流,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交流,不仅达到合作交流效果,也扩大其学术影响力。
3发展措施
1)和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实验室要结合自身优势,和大型以及中型的建筑材料生产企业之间进行深入合作,构建一种战略性的关系,并开展学术研讨会,对企业的各种需求信息进行及时收集,从而组织相关科研力量进行攻关,使企业在对建材进行生产中遇到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得以解决。实验室要结合国家经济和行业形势,和大型企业之间加强技术交流与沟通,邀请企业的相关技术负责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还可以安排专门的科技人员深入企业之中对实际状况和企业关键需求进行及时了解。另外,实验室还要和中小型企业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协助这些企业将自己的技术难题解决掉,从而提升其竞争力。还要及时实验室的各种研究成果,使得成果转化过程缩短,另外,还要吸收企业中的技术人员进行研究,鼓励企业的研究人员以及进修人员在实验室进行研究,确保科研和生产之间的有效结合。另外,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制定相关标准,促进产业不断发展。
2)和高校之间加强合作,促进成果的及时转化。实验室中的科研骨干以及带头人要和相关领域的各个高校和学术专家等进行长期合作,并进一步深化。结合实验室在社会资源方面的优势,促进高校理论研究和企业需求两者之间实现有效的结合和转化。实验室要对工业化和产业化发展过程之中高校理论成果的关键性问题,在高校理论研究直至用反馈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促进原创科研成果的实现,减少成果实现产业化的时间。另外,在高校中还可以构建各个分实验室,对行业中的软件资源以及硬件资源还有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等进行整合,将实验室建设成为重要的建材技术研究平台。
3)加强国际交流。我国的建筑材料市场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从当前情况看,很多国际上的大型建筑材料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其发展战略一般都是长期化和本土化,此外,我国需要先进的生产技术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经济的进步。因此,实验室要依据自己在国际合作方面的关系,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广到国际市场中去,并把国际市场上对于技术的需求向实验室进行反馈,使得实验室能够和国际上的先进科研成果进行挂钩,结合国际市场上对于绿色建筑材料的具体技术需求,确保实验室能够在国内市场发展的同时,在国际科研和企业市场中有着一定的竞争力,构建良好的绿色建筑材料科研和创新平台。依托企业构建绿色建筑材料实验室是对科技进行创新的一个重要措施,要将企业当做是重要的创新主体,给该领域提供先进的技术原型,并推动企业不断实现技术发展,同时使产业结构实现有效的升级。所以,在对实验室进行构建的过程中,要不断解决行业中的关键性技术,打造技术较高的团队,构建良好科研平台,对绿色建筑材料的相关应用基础问题进行研究,强化原始创新以及集成创新,对标准和专利进行重视,重视国际交流工作,并努力培养一批素质比较高的创新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学科带头人以及科技骨干。实验室要依托企业进行构建,是和别的实验室存在较大的区别的,具有工作基础比较扎实以及组织能力比较强的特点,需要将行业中的科技资源组织起来,和企业以及高校与研究院所等之间进行合作和联系,尽快构建良好的学研平台,使科技成果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的转化,使实验室发挥自己在理论研究和产业化之间的桥梁作用,促进科技不断发展,将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各种关键性问题解决掉,促进绿色建筑材料的不断研究和进步,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4结语
篇8
推进产教科研一体化 增强发展原动力
作为内蒙地区一所知名的高职教育单位,学院领导时刻着眼于未来发展,在不断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推进产教科研一体化上,将其作为学院发展的原动力。
全面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实践中,学院在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上狠下工夫,设立了严格的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考核制度,激发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热情。在制度上,不以学术论文作为教师科研能力的唯一考核标准,提倡多元的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方式。学院采用竞聘方式选任专业带头人,在聘任期内定期对其进行考核,施行“滚动任命,末位淘汰”。对于被聘教师提出相应的科研任务,加强考核力度,确保科研成果的产生。同时,学院为教师提供系统性的科研培训,坚持“走出来,请进来”的原则,从行业中、企业内邀请专家学者从事教学及科研活动的指导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学院制定了系统性的人才培养规划,为科研教师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为他们创造更为优越的学习条件。
全面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在科研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充分认识到任何缺乏制度保障的工作都不可能深入地推进下去。只有不断健全科研工作机制,才能够不断规范科研活动,提升科研活动的质量及效率。因此,学院先后出台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院长科研基金管理办法》《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从根本上规范了科研活动的基本程序,明确了科研成果、科研业绩的奖励及考核办法。此外,根据“级别有序、差距明显、总体提高、激励为本”工作原则,对一些具有重大推广价值以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应用性显著的科研成果采取奖励的办法,从而激励科研工作者继续创新。同时,鼓励科研团队活动,尊重团队中每一个人在科研上所作出的贡献。
全面创新科研活动考评制度。在科研人才的选聘问题上,坚持以科研能力为评价的首要指标。在其他岗位的用人上,也要重视科研能力,鼓励教师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首先,学院建立了管理人员科研业绩考核制度,将教师的科研业绩纳入教师业务考核体系之中,促进教师教科研一体化。其次,学院建立了严格的专家资格评审制度,以此增强科研评价的公正性。院级以上的课题,必须根据进度,安排阶段性的自我评价以及组织评价。对于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学院会组织专家予以解决和指导。同时,学院采用第三方评价机制,聘请专家参与评价活动。评价过程中,采用当事人回避制度,以确保评价的公正性。
近年来,学院始终将自身教科研活动与国家、自治区的发展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从健全科研机制入手,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学院先后组织了数次国内外学习、进修、考察等活动,积极打造高效科研团队,全面提升了学院的内涵发展水平。
加强校企合作深度 打造核心竞争力
学院领导认为,在新形势下,一定要充分发挥学院智力资源优势,通过各种途径,与企业的生产要素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社会生产力,将学院打造成企业人才的集训地、产品创新的制造地,实现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共赢。
为此,学院在实践中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渠道,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大大增强了自身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一是建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学院专门成立了负责产学研工作的组织机构,例如科技处、校企合作办公室等,负责与自治区内的企业,以及全国范围内的高新科技企业洽谈合作项目;二是加强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据统计,目前学院图书馆藏书60万册,电子类图书10万册,为科技开发提供了大量资料。
同时,学院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了产学研实践基地,基地内设有先进的教学和科研设备,为科研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技术开发、技能鉴定和学生综合实训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还建立了4个科技研究所,为科研的开展、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平台。
在对当前区域市场经济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学院充分结合企业需求,积极寻求与企业的项目合作。以项目为核心,配备高校教师、企业科研人员、科研设备、科研基地、科研资金等,将一切有利因素集结在项目上,开展项目合作,实现项目突破、科技创新。目前,学院已经和中国二冶、内蒙古第二建设、鄂尔多斯东方路桥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实习平台。
与此同时,学院积极创新校企人才交流模式,在现有科研机构的基础上,加强了科研人才的培养。学院先后建立了16个科研创新团队,其中包括绿色住宅建造技术集成与应用、地域性建筑设计技术等专业性、规范化的科研团队。各团队遴选出优秀的负责人,确定科研方向和任务,建立严格的科研程序,密切团队合作,合理分工,促进项目开展。
为了激励优秀教师,学院还进行了配套的人事制度改革,重视教师的科研业绩,并将其与津贴发放、评选先进和评定职称挂钩,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各项科研活动,对科研业绩出色的教师予以奖励,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实践中,学院以科研人员互相交流为主,倡导“专业教师到企业、企业员工到高校”的交流模式,使教师得以在一线体会技术应用和产品生产过程,带回市场信息。企业员工则掌握了专业的科技知识和技能技术,将此带到一线生产中,促进了生产工艺的进步,从而实现了校企双赢。
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提升学生创新实践力
实践中,学院领导深刻意识到,教学工作的成与败,直接体现在学生身上,高素质的学生才是学院最好的名片。为此,学院的所有工作都围绕学生培养展开,在教科研及产学研一体化基础上,着力打造高品质的创新实践平台,为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在此过程中,学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借助自身科研仪器设备和企业的优质技术指导,实现了资源优化整合。同时,考虑到企业的生产需求,学院还邀请企业参与平台的设计规划,使其更具创新实践价值。
结合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学院在实践平台的建设过程中,采用全真模型法,将建筑教学活动中需要用到的模型设备,以1∶1的方式建造出来,将其安置在学校的各个位置,直接推动了专业教学活动的创新。目前,建筑专业所有的教学活动紧密地围绕该模型展开,让原本抽象的专业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简易,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而确保了教学质量。
篇9
英文名称:Journal of Tianjin Institute of Urban Construction
主管单位:天津市教委
主办单位: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6853
国内刊号:12-1258/TU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10
关键词:成果转化 二元视角 价值定位 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C9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16-02
2011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以教社科20113号印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针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机制,《计划》提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应用,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大力开展决策咨询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社会服务水平。”①因此,《计划》的出台标志着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机制建设进入到了一个面临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
1 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元结构分析
研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创新实践的基础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本质属性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具有主体二元结构特征。这种二元结构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若非基础研究成果即应用研究成果。
1.1 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价值定位
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受众是社会大众,成果形式主要是著作与论文。基础研究是有关人类科学体系顶层设计的研究,更多的涉及“形而上”学,它不是生产力,却能对生产关系、意识形态产生正效应,是高于生产力的上层建筑。其社会价值取向定位于:能影响、改变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使认识能够跟上变动不惜的社会变迁过程,为人们创设健康的理性心里家园,为人们提供科学的、先进的价值观和高品质的人文关怀,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②
1.2 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价值定位
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受众是政府、企事业单位,成果形式主要为研究报告与论文。宏观上,应用研究为各级政府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和重大发展战略提供了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政策设计方案,这是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思想库和智囊团的功能体现。微观上,哲学社会科学根据其学科属性渗透于企业日常运营的各个方面,例如:财务管理、投资运营、法律保障等。其社会价值取向定位于:一方面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出政策建议,坚持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另一方面紧跟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当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企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急需服务。
2 成果转化阻力分析
现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占全部科研成果数量的60%以上,其中仅有5%~6%被转化,3%的成果形成产业。③可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面临的阻力系统问题突出。
(1)成果质量不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是决定成果转化效率的基本要素。从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自身质量水平不高,难以得到社会及实际工作者的认可和接受。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选题和研究方法上,远离实际,缺乏创新。很多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课题并不是来自于社会调研与实践,针对性不强,往往是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甚至只是进行经典的诠释与阐发,内容空泛、缺少创新。二是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比较突出。为了追求个人绩效,一些科研人员在常常将粗制滥造、东拼西凑、质量平平的成果不负责任地抛向社会,而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有很大的实用意义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还不很多。④
(2)转化意识不强。科研人员以及管理部门缺乏成果转化意识是影响成果转化效率的主观因素。
首先,由于部分高校科研、人事考核机制并不完善,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重点集中放在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上,并不关心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问题。这就导致虽然教师的科研成果产出颇多,但是真正做到成果转化的却寥寥无几。其次,管理部门缺乏跟踪管理意识。成果转化要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个双向通道上进行,不但要使广大科研工作者树立转化意识进而影响管理者,还要从管理者本身入手,通过制度建设推进成果转化观念的形成。
(3)中介体系不完善。科研中介体系不完善是影响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效率的主要外部因素。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中介体系尚未建立像自然科学成果转化中介那样独立的市场化应用部门,仅仅依托高校和科研人员自身完成成果转化任务是远远不够的。
在美国,智库承担了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中介的角色,成为影响政府决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智库是一种相对独立、稳定的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其职能主要包括:整合人才、思想产出、影响社会。智库通过研究和分析形成新的政策主张,再通过刊物出版、举办各类交流活动、利用媒体宣传等方式,力图使这些主张获得公众的支持和决策者的青睐。
在研究美国智库发展和运作过程之后,我们发现,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必须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为基础,这种成果要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和转化方向,这种服务对象和转化方向是在研究伊始就已经确定的,而非在成果形成之后的硬性转化;在成果形成之后,要借助一定的媒体,特别是刊物、论坛等使成果面向服务对象,包括潜在的服务对象。
3 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与实践
若要化解成果转化阻力系统、改善现有成果转化现状,就必须对成果转化机制进行管理创新。而这种管理创新的原则与依据就是其特有的二元结构特性。
3.1 基础研究成果转化
2012年5月,教育部社科司首次开展了一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征集工作,宗旨在于通过“学术‘大’家写‘小’书”,把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推向社会大众。这次科研普及读物项目资助力度高达15万元,而且由教育部统一出版,为科研人员从事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了一个信号、一个典范。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项工作中抽象出未来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实践创新的方向。
政府主导。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是实现社会变革的理论先导,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这种研究的意义在于其巨大的社会价值,而社会价值的实现必须依靠政府这个公共服务部门。所以说,在未来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工作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引领的作用,把握成果转化的方向不动摇。
深入浅出。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接受群体是人民大众,在保证成果学术质量的同时要把握深入浅出的基本原则。由于人民的教育程度不同、身份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所以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最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就是深入浅出,也就是说,从学术前沿热点入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能使人民大众真正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力量,同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也可以切实的服务人民。
重视质量。质量和创新是一切科学研究的生命线。之所以强调的是“学术‘大’家写‘小’书”,就是为了切实保障成果质量,以质量推动成果转化。提升成果质量的核心是改善研究方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深入实践、积极创新,切忌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真正做到脚踏实地做调研、认认真真做数据。
3.2 应用研究成果转化
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存在一种依托“关系型管理框架”的转化路径。简单来说,大部分高水平的应用研究成果都是通过点对点、人对人的方式进行转化的,这种成果转化机制的优点在于成果供需双方相互了解、成果供给方普遍科研水平较高、成果转化过程较为简单;其缺点在于这种转化路径是少数人参与的成果转化,大部分科研人员无法进入这种“关系型管理框架”,以至于较多优秀成果得不到及时转化,失去其应有的时效性。而少数人参与的成果转化正是现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所在。根据路径依赖理论,虽然原有路径具有一定的研究惯性,但就当前情况来说,必须就原有路径进行修正,使其进入到更加完善的轨道上来,才能真正的使更多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得到转化,从而更好地辅助政府决策、切实服务社会。
对于原有路径修正的关键是从关系型管理模式到规则型管理模式的修正,而规则型管理的核心是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平台的具体形式就是成果转化中介机构,中介机构的建设和发展能够使广大科研工作者能够公平、平等的参与到项目研究和成果转化过程中来,通过中介机构把社会科学成果推向社会,发挥市场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6]
参考文献
[1] 吴方.基于KANO模型分析远程开放教育学生满意度产生的切入点[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82-84.
[2] 袁贵.组织内员工隐性知识转移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 郝荣峰.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注释
① 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
② 郭秀丽.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科学成果转化问题研究,社会发展论坛,2008.
③ 束洪福.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率仅5%[EB/OL].,2010-01-1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