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旅游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旅游的好处

篇1

民族地区古村寨的旅游开发使民族地区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民族文化却不可避免地遭到了部分的破坏。经历了5.12大地震的北川羌民族地区古村寨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更是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在灾后重建和旅游开发中,北川羌族自治县对抢救、留存和挖掘、发扬羌族文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民族古村寨旅游开发中把承载羌民族文化的碉楼、生活在深山村寨(以五龙寨为代表)的完全原著羌民的农耕文化、原始的生活习俗保留了下来,并建立了羌民俗文化博物馆,羌文化的研究者和展现羌文化的成功实践者也扎根于羌文化的提升和传播,用科学发展观对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作出了很好的案例参照。

一、北川古村寨旅游开发中保护民族文化的原则

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空间中,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文化差异是产生旅游吸引力的源泉,是保持永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旅游利用文化的象征意义凸显旅游地的文化个性,文化借助旅游平台实现保护与传承,文化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旅游,二者在发展中建立了一种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因此,北川古村寨旅游开发中对保护民族文化的保护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在挖掘中进行保护

成功的旅游开发应抓住民族文化的精髓,将之深度挖掘、打造,一方面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充分展示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因此成功的旅游开发,有利于挽救濒临灭绝的民族文化。北川是羌汉混居区域,经过千百年来的迁徒、融合、同化,汉化现象十分明显,仅存的羌文化更多散落于民间,因而需要去挖掘、整理和研究。羌族是一个山地民族,羌民族文化与山水有着非常浓厚的渊源,如青片乡的古村寨是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地方,许多羌民都会讲羌语并保留着羌族的生活习惯,在灾后重建和旅游开发中北川羌族自治县委组建了专门的专家团队,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挖掘。

(二)在提炼中进行保护

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使民族村寨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禁忌习俗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旅游开发中,村民们程度不同地从原本的农牧业转移到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与农牧业相联系的生活方式也就被与旅游业共生的生活方式取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换,必然引起村民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禁忌等的相应变化。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非“冻结”,而是随着社会现代化逐渐转型,是在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提炼适应社会的现代性变迁并保存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

(三)在交流中进行保护

民族文化应是民族之间、中西方之间互相交流学习的文化,各种文化互相吸取对方的精华和长处,才能使使民族文化与各种主流文化进行交流得到传承、发展。文化的活力在于交流、活动、传播。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有助于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质量。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距绵阳市区42公里,距省会成都160公里,是羌族各居住地离文化发达地区最具有交流条件、最能产生影响的区域。

(四)在传承中进行保护

民族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是民族人民自身,羌族人民应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和传承羌文化的意识才使保护真正落到实处。对羌文化的传承,北川羌族自治县有意识地培育、激励了热爱羌文化的年轻一代,如重大节日羌民着羌服、讲羌语、唱羌歌、跳羌舞促进了羌文化传承。羌文化作为民族信念、民族精神,已根植了北川羌民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上。中国羌城――永昌、“5・12”特大地震纪念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北川新县城景观轴(巴拿恰商业步行街、禹王桥、抗震纪念园)、吉娜羌寨等是对羌文化最好的传承载体,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是是中国民俗博物馆北川分馆,也是中国最大的羌族民俗博物馆,是全国唯一全面展示羌族历史文化的民俗博物馆,被誉为“中国羌族第一馆”;巴拿恰商业街是集商业、餐饮、休闲娱乐、旅游接待为一体的特色步行街;吉娜羌寨是羌族文化体验观光地,也是羌族传统文化保存最完整的村寨。

二、民族地区古村寨旅游市场是保护民族文化的最佳平台

(一) 通过旅游业来保护羌文化实实在在好处的好处

使具有浓郁农耕文明特色的羌文化进入现代社会,旅游产品就是最能体现奏效的载体。凸显民族文化是包括民族村寨旅游在内的民族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民族旅游古村寨作为舞台,展示民族文化; 通过展示民族文化,促进包括旅游经济在内的民族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民族古村寨旅游业来保护羌文化实实在在好处的好处是:一是使历史的、沉淀的、封闭的静态羌文化演绎成当代的、鲜活的、开放的动态羌文化,给羌文化注入生命活力。二是通过羌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化,羌族人民的收入得到提高,增强羌民保护羌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意识,让羌族人民通过保护羌文化而从中得益是长远和谐稳定之道。三是以动态羌文化为前导将能促进对羌文化的全面保护。四是随着动态羌文化的传播,羌文化在海内外必定会引起越来越大的反响和赞誉,这将整体上提高北川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利于进入国际旅游市场。

(二)北川羌民族地区古村寨旅游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实践

作为旅游产品的开发,古羌寨的民居、饮食、服饰、歌舞、器乐、婚俗、节庆及,都有鲜明的特色,其中民族歌舞和服饰是传统文化中最有生命力最有价值的部分。而羌族饮食的特色与羌族的生活习惯与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北川民俗旅游接待的食材大多源于自产:主食为腊肉、玉米、小麦、豆类、洋芋及蔬菜,佐食为山中的野菜与猎物,其中羌腊肉最具特色构成了羌族的“美食名片”。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立足羌区,扎根民间(五龙寨民族歌舞表演队是北川培养羌族歌舞表演人员的摇篮),以挖掘、整理和展示羌族民间歌舞、服饰文化为已任,实践过程中培养人才实现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羌寨端午节前后举行的民间歌舞活动瓦尔俄足、被誉为“天籁之音”的原始多声部演唱、原始皮鼓舞、羌笛等,都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声音细小而柔美的口弦演奏、民间戏娱性舞蹈铠甲舞、内容为羌族民族或以民族为基础创作的独唱、合唱歌曲、羌族民间歌舞、羌族服饰展示,在羌历年的庆典活动中,北川万人萨郎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三、民族地区古村寨旅游开发中对民族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民族地区古村寨是民族地区文化旅游极其重要的资源,关系到整个民族地区的社会影响力和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对民族古村寨进行旅游开发时必须对民族文化认真加以保护,除了建立民族文化保护区,还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普查、挖掘。民族地区应成立专门的普查委员会、邀请国内的民俗文化的研究机构,对民族古村寨进行全国性的的普查,采录收集民族古村寨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以及各种元素并进行调查、登记,了解民族古村寨的分布,为后续的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和旅游开发进行铺垫。5.12地震后,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收集、整理、展示民间歌舞、器乐和服饰文化,卓有成效地发挥了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为了抢救羌族文化遗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设立的“紧急保护羌文化遗产四川工作基地”,对整个北川及周边羌族居住地特别是古寨进行了紧急的羌文化统计工作并搜寻羌文化遗存、挖掘羌文化,同时在生活中搜寻和挖掘、整合活泼生动的羌文化元素,开发出各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

(二)整理、保存并提炼。在民族地区古村寨的旅游开发和民族文化保护中,应发动全国的文化研究者与爱好者,对于普查、挖掘后的民族文化元素进行系统的民族文化整理,如民族信仰、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歌舞文化、民族古村寨的建筑、手工艺文化等。在对民族文化整理的同时,北川将古村寨建筑和民俗等有特色的地区,串成了各个景点彼此呼应的旅游线,形成点、线、面结合有深度、品质的优质旅游线。调查了解了有代表性的传承人生存状况,培养基层研究羌族文化遗产的后备力量,对非物质遗产进行了抢救性采录和收集,着手编制了《羌族文化读本》,对于羌文化的不同元素分类整理成册,运用IT技术来保存电子文本以便于传播。不断地提炼民族文化的特色之处,把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精华提炼出来,向世人展示,如从羌族的山地农耕文化中提炼其元素和符号运用到旅游产品的设计中。

(三)重建、监督。地震对北川羌族古村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重建工作中对古村寨的重建或迁建、社会社区的重组等等,都经过了科学合理并着眼长远的规划和操作,避免了民族文化的二次损害。社会力量与政府配合,搭建了一个信息、资源和项目平台,吸纳了学术界、企业界、媒体及其他民间力量,为抢救、重建和发展受灾地区以羌族为主的民族文化,重建生态村落、保留独特生活起居,既要恢复羌族的“文态”,又要恢复羌族的“生态”。从中央到地方必须高度关注羌族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的抢救和重建。在灾后总体重建方案中,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特质和象征符号的运用,家园恢复重建与羌族文化保护、传承、抢救和重建有机结合起来,寻找民俗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切合点,这个交汇的增长点便发展本地区的特有人文风情的羌族民俗旅游。健全羌文化的监督机制,政府建立了相应的政策制度来规范羌文化保护的措施,培养羌文化传承人,在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来监督羌文化的发展。

篇2

[关键词]三明;旅游翻译;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148-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68[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高速发达的经济为现代人实现共享人类文化成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到异国他乡去观赏和审视不同于自己民族文化的成果是现代人的一大特征。作为一种主动性的体验活动,旅游不但使人们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见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更能丰富自己生活的本质,进一步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福建省三明市有着非常丰富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近些年来,三明市旅游业在三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三明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三明市旅游景点承办国际旅游赛事的增多,尤其是境外游客的增加,加速了三明市旅游业的国际化进程。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作用凸显。2015年和2016年是“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也是福建省打响“海丝旅游”品牌的关键两年,因此,作为一个宣传三明的最重要的窗口,旅游翻译关乎三明市的形象问题。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开展,三明市境外游客势必增加,促使三明市的旅游发展战略必须尽快与国际接轨。旅游与国际接轨必须满足旅游资源本身的客观条件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明市旅游翻译的水准。跨文化因素是旅游翻译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就翻译本身来说,不单是一种纯粹的语言跨界转换,而且更是一种跨文化阐释行为。(王宁,2014)文化是维系个人和群体身份的标志,人们的交际从根本上说就是文化交际。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先进性使得人们更有意愿去领略异质文化风情。在社会文化的交往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交流障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对异质文化的理解和沟通也必须建立在掌握异质文化语言的基础之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对异质文化语言的应用成为传播本体文化的关键。旅游业具有带动、促进众多行业发展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承担着建立跨文化沟通和理解的历史使命,所以开展旅游翻译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特殊的学术意义。

二、跨文化视野中的旅游翻译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交际。(贾玉新,1997)旅游活动是一种最为典型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旅游者对异质文化的追求使得旅游具有“跨文化”性质。由于不同文化在思维方式,认知行为,价值取向,社会范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而会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交际受挫的局面发生。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是尊重和理解异质文化,最大程度的寻求两种文化之间的平衡和兼容,从而减少交际冲突。跨文化交际的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交际双方能够承认差异,把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融合起来,甚至能够创造出一种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中间文化”标准出来,就可以更顺利地促进跨文化交际成功。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交际活动,旅游与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基础和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同时,旅游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旅游主体文化涉及到旅客的生活习惯、文化素质和价值观念等内容。旅游客体文化涉及旅游地的历史风情,民族文化,人文艺术,文化娱乐等内容。旅游的介体文化涉及旅游的服务文化。在旅行活动当中,文化差异正是异质文化旅游者跨文化旅游的最大驱动力,每种文化对异质文化背景的旅游者都会引起跨文化交际冲突,特别的交际手段来减少跨文化冲突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旅游翻译在成功的国际旅游活动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旅游文本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本媒介,其最大作用就是让旅游者了解旅游地的关于自然,地理、文化和风俗的信息。(彭萍。2010)旅游翻译并不指同一种语言内部的翻译,是一种跨越语言界限、甚至跨越文化的语言转换行为。这种跨文化交流意味着旅游翻译不单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性的语言转换活动,更是一种赋予译文在跨越民族、语言和文化之后仍能保持原貌的艺术劳动。因此,旅游翻译者必须置身于两种文化之间,通晓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譬如,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用不同的事务表达同样的语用含义。比如“老虎”在汉族人眼里是百兽之王,汉语里带有“虎”字的词语就体现了这一含义,譬如:虎父无犬子犬子、将门虎子、虎视眈眈、龙潭虎穴、狐假虎威、骑虎难下等等。但在英语里,“虎”的地位被“狮子”所替代,狠毒词语如the lion’s share(最大或者最好的份额),a lion’s provider(豺狼,走狗),lionheart(勇士),a lion inthe way(拦路虎)都表明“狮”在英语文化中的地位与中国人眼中的“虎”相似。此外,同一事物在两种语言中也可能蕴含两种不同的含义。比如“醋(vinegar)”在汉语里可指与爱情相关的嫉妒之心,如“醋坛子”,但在英语里则用来描绘人在言语、性格或态度上的尖酸刻薄。中国人对颜色的想象比较丰富,每种颜色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京剧脸谱中红色表示人物忠勇,白色表示奸诈,黄色表示好爽,黑色表示正直和廉洁,金色和银色表示天神,而鬼神则经常用绿色和蓝色来表示。但在英语中,红色多表示激情或者人物脾气暴躁,白色表示纯洁,黄色表示胆怯,蓝色表示忧郁,绿色表示嫉妒和不成熟,黑色表示邪恶等。

所以,翻译者必须努力来自语言和文化的交流障碍,无论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还是文化的角度都应该使读者读懂和领会其中含义。要做好旅游翻译,译者除了要具有较高的语言素质之外,还要通晓原文和译文文化。除了业务素质之外,译者也要有较好的译风译德,负责旅游的部分也应该重视旅游翻译,将此项工作纳入到政府发展旅游业的整体规划当中去。

三、三明市旅游翻译的跨文化审视

作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三明市有着非常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全市的旅游品牌已经形成了世界级,国家级和地方级三个层面。三明市拥有1个世界级旅游品牌以及24个国家级旅游区。三明位于中国南方绿色生态旅游带和闽西北旅游经济圈重点城市,发展旅游业所需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三明市拥有中国丹霞・泰宁世界的自然遗产、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两个世界级旅游品牌和永安石林一桃源洞、将乐玉华洞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以及尤溪的宋学家朱熹诞生地遗址,泰宁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尚书第,永安安贞堡等古建筑和宁化石壁村客家祖籍地等。要做强做大三明市的旅游业,就必须把三明推介给全世界。宣传三明市旅游的文本翻译就必须考虑其中的跨文化因素。

近几年来,三明市的旅游文本翻译有非常明显的进步,从十年前三明市众多旅游区的“零”翻译到现在著名景点多数具备英文标题翻译。尤其是泰宁政府申请世界地质公园的英文宣传片,翻译文本的恰到好处充分显示了翻译中的跨语言和跨文化特征。例如,2009年泰宁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宣传片中,将泰宁地址公园的四个特征,“平湖映丹崖,幽谷藏岩穴,雄峰托奇石,清溪润古风”分别翻译为:”Red cliffs mirrored on a tran-quil lake:Rock caves concealed in a secluded valley;Fantasticstones seated on majestic peaks;Antiquities embeHished by purespring water.”虽然译文没有严格遵守翻译对等等原则,但译者在遵守跨文化角度也最大化考虑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风格和特色。原文中每句中文含有五个汉字,译文中虽然没有译成五个单词,分别处理成了两组相似的句式:两句由六个单词,另两句由七个单词组成的句子,恰到好处,既考虑到汉语的行文工整,含蓄凝练,也考虑到英语的措辞简明,逻辑严谨。在泰宁地质公园的旅游翻译中,译者业非常重视文化差异,地质公园的“鸳鸯湖”被译者巧妙地译成“twin lakes”,而非像其他景区中的误译方式“mandarin duck lake”,译者充分考虑到了“Moraineduck"无法产生同汉语一样的含义。更为难得的是,泰宁地质公园的旅游翻译文本充分体现了英语旅游文本的特征,很少对景观做过多的主观描述和感悟。例如,“Taining Geopark is atypical example 0f the adolescent Danxia landform in southeast Chi-na and is very different from Danxia’s middle-aged and old peri-ods.It mainly features development of canyons over years of watererosion.The complicated fault-fracture systems in the red gravellayers have been melded into a fantastic landscape with zigzaggingravines.”

篇3

长三角区域的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旅游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已成功开发出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具有一定特色的旅游产品,初步形成了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休闲、度假以及其他专项旅游产品等相结合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

旅游内容点线面结合

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发达,交通便捷,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区域旅游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

目前,上海通过整合“江、河、湖、海、现代都市、水乡古镇”各类旅游资源,形成了都市观光、都市购物、都市文化、商务会展、都市节庆和休闲度假六大系列都市景观时尚旅游产品;江苏则形成了以古城、古镇、古典园林等历史人文观光旅游产品为主的,包括商务会展、度假休闲、体育健身的旅游产品体系;浙江观光旅游产品继续稳步发展,业已形成了文化观光、会展、休闲旅游产品“三位一体”发展的旅游产品格局。

打开旅游信息,长三角三日游、五日游等信息扑面而来。总结起来,在现代化交通体系(机场、高铁、轨道、公路、运河、长江等)的支撑下,长三角已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以杭州、南京、苏州为次中心,其他城市为节点的旅游网络。

“点”是指旅游网络中的节点城市,主要是指各旅游城市联结各风景名胜区构架的市内旅游网络。如上海以上海旅游集散中心为中心,开通了旅游景点间的数十条旅游线路,内容覆盖了上海都市风光、都市文化、都市商业,形成旅游产品网络。

“线”则是指旅游通道,旅游通道是连接各旅游资源与产品、实现区域旅游流的支撑性条件,其联结性和通达度反映了旅游资源与产品联结的紧密程度及旅游流的畅通程度。机场、G2、G50、G60、高铁、长江、运河等海陆空立体化的交通体系,使长三角各旅游结点紧密结合,有效提升了整个区域的通达性和便捷度。

“面”是指长三角区域内各个节点城市,依托自身的旅游资源和现代化旅游通道的支撑,围绕各种旅游活动(如世博会、桃花节、电影节、旅游节等等)所构成的区域旅游网络体系。凭借上海的都市风采、江苏的历史人文、浙江的山水景观等既有历史文化的同缘性又有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的旅游资源优势,长三角基本上确立了“都市上海、文化江苏、山水浙江”的地区旅游形象。

旅游经济亮点纷呈

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升,旅游已突破原有的定位和内涵,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些体现休闲、度假品质的高端旅游项目随之兴起,成为旅游经济的新亮点。

诸如房车自驾游、康体养生游、乡村生态游、亲子游、高尔夫等等,这些产品都能体现体验时代的到来,具有一定娱乐性、参与性主题,通过娱乐和参与、亲身体验独特的旅游活动情韵,最后带回去的是难以忘怀的旅游经历,并达到身心放松,调节生活情绪,缓解精神压力的目的。

房车游是近两年长三角旅游的小明星。目前长三角主要有五条旅游主干线(即杭州湾历史文化线、古运河风情文化线、环太湖水乡风情线、滨海海韵渔情线以及名山名水生态线)、两条示范线路(“游山水胜境,享恣意人生”线路和“寻梦里水乡,品诗意江南”线路)。

以“游山水胜境,享恣意人生”线路为例,其走向为上海-杭州(西湖、西溪湿地、大清谷)-临安(天目山、浙西大峡谷)-黄山(宏村、西递、花山谜窟)-上饶(婺源、三清山)-景德镇,目前此线路沿线配备有杭州大清谷房车营地、香茗自驾车营地、谭家桥自驾车营地等。

旅游合作不断深化

篇4

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化能够提升旅游的内涵,旅游可以为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经济支撑,因此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将成为一种时尚。目前,以文化旅游城市定位的商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并未深度融合,文化中的旅游和旅游中的文化都有不足。主要体现为:没有打造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旅游服务质量不高,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整合,对商丘文化的内涵挖掘深度不够。由此,未来商丘旅游业的发展要注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标志,在文化景区做好旅游服务建设,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实现集聚式发展,对商丘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

关键词:

文化旅游;商丘古城;产业融合;文化产业;旅游产业

商丘是中国旅游活动的发祥地,在旅游史上是浓重的一笔。然而,今日的商丘旅游业却困难重重,对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的贡献很有限,游客来源单一,数量不足。从客观的自然资源来看,这里是豫东平原,没有风景如画的山水风光,也没有奇特的地质地貌等。但是,商丘却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各种人类文明文化的遗迹众多,有些还是独特的。因此,作为中国旅游活动发祥地的商丘如果想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就必须紧紧抓住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旅游事业。

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

文化和旅游原本是融为一体的,旅游本身是为了欣赏和体验异地的文化,在异地文化的哺育下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发现自己,发现这个世界的五彩缤纷。文化就是旅游的根本所在,如果天下文化同一,我们就没有必要外出旅游了,也就失去了外出游玩的动力。然而,在现代资本逻辑的驱使下,文化和旅游却发生了分离,形成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文化成了贩卖的商品,越来越庸俗化、破落化,旅游成了吃喝玩乐的代名词。[1]文化不再被敬重,仅仅为了“到此一游”,我来过,我又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旅游成了仅仅能满足自己的“感官欲望”、带来物质享受的事物,它的精神需要慢慢在消退。如此一来,旅游的意义终将失去,人们也会失去旅游的兴趣,使旅游变成一种十分疲劳却一无所获的行为。这既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利,也会对旅游业产生深远影响。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提出了文化旅游的概念。文化旅游这一概念,一般认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提出来的,在他们看来,文化旅游应该是一种新的、独特的旅游理念,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历史故事和历史遗产,体验别家的文化文明的生活和思想方式。[2]这一概念和观念一经提出,便产生了重大反响。使人们再次思考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问题,或者说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问题。人们确认:“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提升旅游素质、提高旅游内涵和韵味的重要内容,旅游和文化是一种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3]因此,实现两者的融合,对两者的发展都有好处,是两者未来发展的应由之路。其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天然具有耦合性。旅游产业在文化产业的支撑下,可以使其内涵得到丰富,从而实现旅游产业的品质升级。从实践来看,文化在旅游上不是一个有经济效益的产业,它带来的主要是门票收入,这种收入是非常有限的,也难以带动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更难以带动周围居民收入的增长。但是文化却可以带动旅游产业,甚至带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河南省开封市为例,该市原本旅游资源乏力,在自然资源上,既没有奇山,也没有秀水,只是北方平原上的一个城市,种着和其他北方城市一样的农作物。但是,它有历史和文化,曾是七朝古都,尤其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北宋曾定都于此。开封就以宋文化为主体,重建和修复一系列承载着宋文化的古代建筑,开封府、大相国寺、包公祠、清明上河园、天波杨府等,成功开辟了自己的旅游业。在2016年春节,其旅游业非常红火,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值,以至于其市长感慨,好像中国人都去开封过年了。旅游产业是不能没有文化的。连作为国家地质公园的云台山风景区也都在不断地发掘自己的文化意义。“竹林七贤”“太极文化”“宗教名山”“汉献帝避暑台和陵墓”等都被发掘出来。文化可以给旅游注入生命内涵,使人和旅游景区融为一体,在旅游中思考人自身,反省人自身,从而可以得到耳目之娱之外的收获,也会使人们多次重返,成为“回头客”。同时,文化产业如果以旅游产业为载体,可以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经济支持,从而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挥更大的价值。旅游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形势看好。并且其成本不像其他产业那么高,但收益却超过其他产业,而且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到其他地方去旅游,感受异地的风土人情,体验另一种生活式样。有了旅游业的收入,文化遗址、文明遗迹等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修复,同时增加新的文化设施。

二、商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商丘地处河南省东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史料记载,距今约有5000年的文明史。正因如此,商丘在199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商丘拥有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行走在商丘,处处可以感受到人类文化文明创造的“痕迹”,从远古时期直到近代,绵延不绝。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商丘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其他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更多。从文化的精神类型来看,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具有多样性。这里汇聚了火文化、商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木兰文化、黄河文化、音乐文化、戏曲文化、根文化、运河文化、书院文化等,应有尽有,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浓缩版。因此,商丘是一个文化大市。但是,商丘却不是一个文化旅游强市,其文化中的旅游和旅游中的文化都有不足,两者没有深度融合,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

第一,商丘文化旅游缺少一个标志性符号。如前所述,无论从物质文化遗产还是精神文化遗产来看,商丘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众多,具有多样性和缤纷性。然而,这么多的文化资源中,哪一种是商丘文化旅游的标志,却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商丘商文化很独特,商丘是商业、商品、商人的发源地,是华商之都。但是定位成商文化却有自己的困境。一方面,商丘的商业并不发达,经济不强,难以支撑起一个“模范商业城市”的称号;另一方面,商业文化难以把握其历史性,商业往往和追逐利润相关联,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商业在历史上和文化结合不强,难以凸显出文化的历史性。火文化虽然在商丘文化中也比较独特,但开发价值有限,操作性不强,除了“钻木取火”,很难发掘出更多的文化内涵。儒释道宗教文化,商丘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其寺庙等在国内知名度不够,难以“叫响”。其他文化也都有自己的文化产业困境。以至于媒体上对商丘文化旅游的称谓出现多种,如“商文化”“殷商文化”“豫东平原文化”商宋文化”等。[4]

第二,商丘文化旅游中旅游产业服务支撑乏力。从整体来看,商丘文化旅游还主要处于“看景”阶段,走马观花,看完即走,所以来商丘的游客多是短途游,以半日游和一日游为主。其游客来源以商丘市以及周边市县居民为主。商丘市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商丘市南,包括古城、燧皇陵、商祖殿、宋国故城、张巡祠等。这些地方住宿、饮食、购物、交通、休闲娱乐均发展滞后。内部及周围没有成规模的酒店、饮食文化长廊、购物中心、娱乐休闲中心,交通也很不便,甚至晚上出租车都不愿意过去。这就导致人们在此看景,还要去别处住宿、饮食、购物和休闲娱乐等。即使以整个商丘市的服务业来看,游客也难以享受到满意的旅游服务。调查显示,游客对商丘旅游服务的满意度不高。[5]

第三,商丘文化旅游主要以分散经营为主,缺少整合。商丘文化景点基本上都是分散经营、各自管理。城墙城楼、应天书院、归德府文庙、张巡祠、燧皇陵、商祖殿等,每到一处都要购买门票,给人的感觉这些文化资源就是为了卖门票的,门票收入是商丘文化旅游的主要收入来源,严重制约了商丘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旅游的真正经济价值、收入来源在于服务收入和商品销售收入,比如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对这些文化旅游资源缺少整合和集聚就难以做大做强。

第四,商丘文化旅游缺少深度发掘。目前商丘文化旅游主要局限于对一些古代遗址的重建和修复。但对其深层意义发掘不够。文化旅游主要不在景上,而在文化上,必须让游客通过看景,体会到其深度文化。文化的意义在于对人的一种自觉和注解,也即认识我们自身。每一种文化,都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理解人、诠释人。以商丘古城为例,它就蕴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含有对人的深刻诠释。它又名“八卦城”:外圆内方,代表天人合一;城内街道呈棋盘式布局,共有93条街道,9为“极阳”之数,3寓意圆满和谐;东西南北四城门,南北相对,东西相错,体现出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原理。如果仅仅是游客在城内浏览一圈,没有导游讲解、没有大屏幕展示等,人们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这是五百年前的城墙,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真幸运。除此以外什么都没有。商丘文化旅游缺少人才支撑,既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旅游从业者文化水平也有待提高。

三、商丘未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基于前述,笔者建议,在未来发展中,商丘文化旅游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提炼出自己的文化产业标志和品牌。旅游产业和任何服务行业一样,也需要自己的品牌,打造出自己独特的标志。旅游产业若想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和标志,使人们在想体验某种文化旅游服务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地方。以文化旅游定位的城市商丘,当然应当在自己文化资源中提炼出自己的品牌和标志。如前所述,商丘文化旅游中这一点还没有实现。笔者认为,商丘文化资源中最吸引人的、最独特的是古城文化,其古城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商丘古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11年,商丘古城曾荣获“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城排行榜”第1名。商丘在古城资源上,除了现有保存完整的建于明正德年间的归德古城外,在古城周围还层压着古宋国都城、秦汉睢阳城、隋唐宋城以及北宋南京城等。借助这些旅游资源,商丘可以打造“中国古城博物馆”,让人们不出商丘,就可以完全领略中国古城文化。

第二,在商丘文化旅游产业带,即商丘古城、燧皇陵、商祖殿、宋国故城、张巡祠等附近,开发建设旅游服务产业带,提供优质的导游服务、住宿餐饮服务、休闲娱乐服务、购物服务等。使游客在此既可以领略商丘悠久深邃的历史文化,也可以尽享舒适便捷的住宿、商丘独特的美食;在旅游中既可以实现休闲放松的效果,同时还能买到独特的旅游纪念品、特产以及其他各种优质商品。这样的规划具有以下好处:一是可以大大拉长商丘文化旅游的产业服务链,增加文化旅游的附加值;二是可以满足游客的多种需要,使游客享受到优质的旅游服务资源,甚至带来“回头游”;三是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此的深度融合,还可以带动周围居民的产业开发,有利于建设美丽乡村,缓解很多农村问题,比如“三留守”问题,周围居民在家就可以实现致富的愿望。

第三,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建立文化旅游集聚模式。如前所述,商丘文化旅游资源主要以分散经营、各自管理为主,导致难以做大做强。商丘在文化旅游上完全可以采取集聚发展模式,充分整合资源,实行规模发展,互相支撑和合作。从内部来说,完全可以把古城旅游区、燧皇陵旅游区、商祖殿旅游区、宋国故城旅游区等联结起来,变成一个景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现“一票通”,各景区之间开通便利的旅游观光车;还有商丘市区的这些文化资源也可以和永城芒砀山文物旅游景区整合起来,建立一票通、通班车等系统,实现对于非自驾游的便利。从外部来说,商丘应该实现和周围相关旅游城市的合作,比如优惠共享、市民待遇,这样对这些城市的居民以及来此旅游的游客都会有吸引力。当然,这些城市之间也可以互相扶持,相互宣传。比如开封、洛阳、安阳、许昌、平遥、枣庄等,这些景区都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甚至都以文化旅游为主,但是其文化特点和风格却相异,可以实现互补。

第四,建立文化旅游的人才队伍。商丘在教育方面也不是一个强市,虽然其境内坐落有商丘师范学院、商丘学院、商丘工学院三所本科院校,但层次不够,至今都没有实现硕士授权点的突破,引进人才不足。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需要有专业的人才相匹配。商丘可以专设一个历史文化研究机构,比如“商丘历史文化研究院”,从事对商丘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保护、开发、宣传推广、召开相关学术会议等,加大这方面的人才引进。一个地方的文化层次是由该地方的教育科研层次支撑的,一个以文化旅游作为旅游开发主导的城市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层次。

总之,商丘在开发文化旅游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文化资源丰富且又独特。在文化旅游发展十分迅速的今天,商丘应该抓住机会,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对旅游的底蕴支撑,旅游对文化保护开发的经济支撑,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作者:葛宇宁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侯菊英.抵制旅游低俗文化之风的对策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85-289.

[2][美]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蒲红,等,译.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67.

[3]卜伟.浅谈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建设[J].中国商贸,2010(4):124-125.

[4]朱智慧.商丘商宋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55-57.

[5]蒋丽君,方宏杰.商丘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5-58.

篇5

【关键词】消费文化;凤凰古镇;古镇;酒吧;旅游

消费文化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是文化在消费领域的渗透与发展。凤凰古镇(实为凤凰县城所在地沱江镇,又名凤凰古城)是中国旅游胜地,位于湖南省西部,著名作家沈从文出生地。古镇依山傍水,山青水秀,自然风景十分秀丽。加之古镇处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这里也充满了浓重的苗族气息,加深了古镇的文化底蕴。依托凤凰古镇旅游在我国整个旅游产业中带来的品牌效应,大量商家被吸引来到了这块聚宝盆淘金,他们迎合古镇内独特的情调,纷纷修建起了只会出现在都市里的音乐酒吧。如今,这些酒吧在古镇中的黄金地段抢滩登陆,成了景区内一股强势的新生力量。伴随着大量酒吧的存在,凤凰古镇变得不再安静,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了现代化气息的灯光和音乐,它们诠释着古镇这一新生的酒吧现象。

1 酒吧现象在古镇旅游中出现的原因

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方式已经逐渐由物质的消费转向了文化的消费,尤其是旅游文化。于是,国内许多旅游景点纷纷开始以各种新奇的形式来打造自己的旅游文化品牌。其中“古镇”旅游尤为突出,包括耳熟能详的丽江古镇、周庄古镇、平遥古镇、凤凰古镇、黄姚古镇等。在这些古镇中,大多数会存在一个共同的元素,那就是酒吧。当下包括凤凰古镇在内的我国古镇里的酒吧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摇滚酒吧,以摇滚音乐为酒吧表现主题元素,充斥着各种舞动和跳跃的旋律,成为很多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所向往的场所;另一类是,相对而言比较安静的清酒吧,一个歌手,一把吉他,一段旋律,就能填满不大的空间。一些比较文艺、文静的游客更倾心于这种酒吧。酒吧现象在古镇旅游中出现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1 景区独特的旅游环境

我国古镇旅游的发展历程从一开始就走得顺风顺水,在面对国内外如此庞大的一个旅游市场和数以千万计的游客,古镇旅游大可不必太过担心在市场上无人问津。回顾以往的旅游方式,大多是以自然山水为主导,游客从一个集散点出发,经过舟车劳顿到达景点,然后花上几个小时来游览,接着又带着倦怠的身体驱车返回集散地。这种旅游方式和过程总会在欣赏完心仪的景观之后心生一些疲惫,或多或少地削减了旅游主体的旅游欲望。然而随着古镇旅游的横空出世,它所不同于前者的优势也就很好地体现了出来。它更多地给游客一种旅游途中的归属感,让游客身在镇中,既能游览到以古镇为中心周边的相关自然旅游景点,又能享受到古镇中各种衣食住行的方便快捷,更能被古中独特的民族或地域文化气息所熏陶。酒吧文化恰好就很巧妙地融合到了这个旅游链条之中,所以这种介于大都市和纯自然风光之间的旅游环境,成为了酒吧文化孕育而生的良好沃土。凤凰古镇本身就依山傍水,四周的自然风景不占少数,镇中的店铺门面,夜宵小吃也让人眼花缭乱,这样高人气的小镇,自然就为酒吧的出现埋好了伏笔。

1.2 旅游主体的消费心理

旅游产业中最核心的一个环节就是旅游主体,这个环节的好与坏直接决定景区的生死存亡。酒吧文化能够在各大古镇中站稳脚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能够快速而且准确地摸准游客的消费心理和旅游心理。众所周知,酒吧的效益一般是夜晚大于白天,都市中的酒吧基本上是人们晚上消遣放松的场合。在这个功能上,作为旅游景区的古镇酒吧也完全吻合。游客白天外出游玩,晚上则自然而然地想要来一番全身心的放松,所以,酒吧就成了当仁不让的重要选择。性格外向的人可以选择摇滚吧,反之则可以安安静静地呆在清吧。这样的旅游方式不会让人有很重的疲惫感,而能让游客心里获得极佳的旅游舒适度。凤凰古镇酒吧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功之处,恰好就是抓住了游客的消费心理,清晰地看到了消费文化给它们带来的商业契机,所以才在沱江两岸建立起了这样一条独具特色的“酒吧风光带。”

1.3 商家追逐利益的心态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及越来越多游客的涌入,旅游景区渐渐变成了商业区,本来是供游人参观休闲娱乐度假的场所,慢慢变成吆喝叫卖讨价还价甚至是坑蒙拐骗的集市。随处可见形形的商贩云集,各种旅游产品充斥于旅游景区。旅游的味道越来越淡,而商业的味道则越来越浓。酒吧文化在我国古镇中的泛化出现,也不可忽视缘于酒吧商家对于景区内存在的巨大利益的追逐,尤其是面对游客数量巨大的古镇,他们更加难以抵挡如此诱惑的经济效益。凤凰古镇如今已经成为国内旅游人气指数排在前列的古镇之一,在海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游客数量断然不会缺少。面对这样一块“肥肉”,再加之上述两点原因,酒吧商家怎能错过这样一次大赚一笔的机会?

1.4 旅游资源开发商对古镇的针对性利用

旅游开发商就像领头羊一样,决定着整个景区的格局和走向,平衡着旅游景区内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他们有权利也有义务规划好景区的未来发展,也必须根据游客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不断优化和完善旅游项目。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景区的活力和承载力,使得景区内的各种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在古镇旅游中,相关开发商或旅游管理机构把酒吧这个“舶来品”纳入了他们允许存在的范畴之内,更或是还给予了一定的扶持,帮助其迅速发展起来。有了这样的做法,这种新的酒吧文化就如火如荼地在各大旅游古镇中传播开来。也鉴于有旅游资源开发商或管理部门这样的“呵护”,它的发展速度则已经超越了人们的想象。这一点,从凤凰古镇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茫茫多的酒吧立于沱江两岸,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特别是夜色降临,酒吧内的声光音乐折射出来的韵味,昭示着酒吧文化已经成为小镇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2 酒吧现象对古镇旅游发展的利弊

2.1 酒吧现象给古镇旅游发展带来的利好

凡是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就像酒吧立于古镇中,肯定有它存在的相应意义。

首先,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面临着都市里的各种压力,除了很多物质上面的需求,人们更多地渴望在精神层面上也有收获,他们中大部分人愿意选择古镇旅游这种新兴的放松方式,所以,之前都市中的酒吧文化,如今被搬到了一批古镇之中,必定是符合大众消费文化理念的。正是这些不同主题的酒吧,使古镇变得更具情调与韵味,从侧面增加了古镇的魅力,进而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扩大了游客的来访数量,使得整个景区借助游客这个无形的广告达到宣传自己景区品牌的目的,从而慢慢扩大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其次,酒吧元素的介入,又进一步丰富了古镇里的旅游资源,让游客有了更多的消费选择,不仅局限于大多数景区所具有的一些共同旅游项目,比如逛商铺、品小吃等。景区旅游资源的丰富,反过来也能为景区长期发展做出贡献。在消费文化新颖多变的今天,只有不断寻求与众不同,才能在同领域占得更多的先机,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再次,酒吧在古镇里的传播效果,最直接的就是拉动了景区的经济增长。每天都有庞大的游客在酒吧里消费,这无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结合凤凰古镇来看,镇中的酒吧如今确实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品牌,许多游客都愿意从各个地方前来,感受这里独特的酒吧文化。酒吧文化也给凤凰带了一些新的旅游价值。

因此,凤凰古镇的酒吧文化在我国当下古镇旅游这个范畴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说明这个原本属于都市的行业,是可以被嫁接到另一个看似不相符的事物上面,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2 酒吧现象给古镇旅游发展带来的弊端

随着近年来古镇内酒吧越来越多,酒吧文化越来越浓烈,该文化已经开始走向了和初衷相背离的方向,它带来的是越来越重的商业化,游客的消费态度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有些游客去古镇,就只是为了去酒吧肆意地玩乐,并没有真正享受古镇旅游带来的其他文化体验。所以,我们应当看到如今酒吧现象对凤凰古镇在内的旅游景区带来的一些不良结果。

首先,旅游景区并非一般的商品之地,它具有社会公共空间产品的性质,其社会环境效益要大于经济效益。旅游资源是国有资源,以这些国有资源为基础而建成的旅游景区也同样属于国家,全民有共享的权利,所以旅游景区开发、管理者在经营管理的时候不应只考虑其经济效益,更应考虑到社会环境效益。旅游景区在为旅游开发者和当地政府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应该发挥它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当地和全国人民服务。

其次,过度的酒吧出现,势必造成旅游主体超载,这是旅游污染和资源破坏的一个主要原因,破坏了原生态环境;大量游人、车辆的涌入,产生了大气污染、噪声污染、视觉污染;大批游客涌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同时也威胁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等。在破坏景区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加速了设施的损坏和旅游资源的退化,影响旅游资源的质量和吸引力。

再次,@种现象也破坏了景区及周边的本土文化。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体验和了解不同的文化是旅游者的主要动机之一,旅游者出行的目的之一就是了解当地的原生态文化。一个国家或地区为游客提供的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以及所提供的食品、工业品、艺术品、交通、旅馆等所反映出的文化氛围、民俗风情、生活方式等,都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旅游者关注的重要内容。如果旅游开发商和景区经营者为了一时之私利过度商业化景区,势必破坏景区的本土文化,影响旅游者的旅游满意度。古镇旅游更是这样,酒吧文化不可反客为主,抢走了古镇最本真的旅游价值。

最后,酒吧过多也会影响旅游景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在短期内或许能使旅游企业获利或者获取暴利,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上讲不利于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盲目开发、乱用资源、破坏环境、不尊重当地的本土文化、缺少保护意识,这不是在发展旅游,而是在破坏旅游。因此,旅游的发展不应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成长的长期化。

凤凰古镇内这几年来酒吧数量与日俱增,如此大规模的酒吧竖立在沱江边,大有成为当地景区霸主的势头。夜晚闪烁不断的灯光和喧嚣的声响,一直要持续到凌晨两三点,这和当初开发古镇旅游资源的意愿背道而驰,而且也给当地居民的正常休息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这种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实在不应该被如此放纵,要是这样长此以往下去,凤凰古镇多年来打造出的旅游品牌就可能真的毁在酒杯之中,名副其实地成了一只飞不起的醉凤凰了。

3 理性对待古镇酒吧文化的可行之举

面对我国当前有些过于泛滥的古镇酒吧文化,想要对其进行一番整改和革新,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形成多管齐下的局面,让势头正旺的古镇旅游重新焕发光芒,继续散发出它迷人的吸引力。

首先,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方应该协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一起对古镇内酒吧的数量进行严格的限制,通过各种渠道的取证调研,计算出一个最有利于古镇长期发展的酒吧数量。按照这个数量来让酒吧在古镇内安家落户,开门营业。与此同时,对酒吧经营者的素质也要有严格的把关,确保他们所经营的酒吧环境、质量等符合相关部门的规定,不可出现不正当营业的现象。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将对古镇的外在形象造成创伤,甚至是不可挽回的局面。这一解决措施目前来看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它既保证了酒吧在古镇内的存活率,迎合了现代游客的消费观念,又避免了酒吧泛滥现象,恰当地处理了酒吧这个现代性较强的事物和古镇本身所具有的古典气质之间的矛盾。

其次,仅通过从直观上来控制酒吧数量并不算是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者可以面向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围绕古镇这个旅游核心,增加、开发更多其他符合游客胃口的旅游项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酒吧所承载的游客数量。这种措施或许需要一定的物力人力财力,但是对整个古镇旅游的景点构造无疑是有好处的,它可使景区的布局更加立体化,游客在面临游玩选择的时候,余地更加宽,渴望更加强。这样既增加了旅游资源的厚度,又降低了酒吧文化对古镇旅游的过分干扰,可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另外,适当地分化古镇酒吧区和文化区也未尝不是一条可行之路。在古镇原汁原味的文化密集区保留少部分具有特色的酒吧,这些酒吧如同一股新鲜的血液流入古镇旅游这个充满厚重文化底蕴的环境中,给其注入新的活力,让游客身在古镇之中也能充分享受到都市里的消费方式。同时开辟新的专业酒吧区,可以建设成一条“酒吧长廊”,各式各样的酒吧都可以各种形式存在于这里。这样的话,就避免了^量的酒吧文化染醉了古镇的本真文化,很好地把双方的优势集中起来,使古镇旅游的优势和魅力发挥到了最大值,有利于深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利用价值,进一步为其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除了从旅游客体上着手以外,通过改变旅游主体来达到想要的目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条途径。例如提高游客的旅游审美度,让游客把更多的旅游经历放在古镇其他文化项目上,更多地去关注旅游的核心价值内容,然后才是伴随着一些相对的附带活动,就如同我们一直讨论的酒吧文化。不可把用来旅游的心情和态度全部投入到酒吧之中,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忽视了旅游消费的真正含义。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旅游资源管理部门配合当地政府在相应的媒介和古镇内进行必要的宣传,倡导游客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旅游观念,抵制低俗、不健康的旅游方式,从古镇旅游观念上慢慢改变游客。长此以往,一定能够在古镇景区内形成一股良好的旅游风气,这也是一种不断优化、完善旅游资源配置的过程。

凤凰古镇初期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错,镇中的酒吧文化和当地的苗家文化结合得恰到好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商业利润的驱使,该古镇渐渐成了一部分游客买醉的理想去处,通宵达旦地呆在酒吧里不愿离开,也成了这些酒客习惯的生活节奏,打破了原本宁静的古镇环境。这类人群与酒吧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对古镇旅游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所以凤凰古镇需要在这方面逐渐进行改善,由点及面。国内其他古镇或多或少也存在这样的酒吧文化,如何妥善处理好这类问题,应该成为我国古镇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4 结语

如今的消费文化多种多样,旅游产业有幸能够成为其中的组成部分,其中古镇旅游更是占据了重要地位。一方面,我们应该让酒吧文化在古镇中扮演一个合适的角色,让它来为古镇增光添彩;另一方面,通过古镇旅游这个市场,也让酒吧文化得以合适地发展,实现它真正的价值。这样相辅相成的关系才是每个有酒吧文化的古镇应该追寻的目标。我们相信,包括凤凰古镇在内的旅游业会寻找到一个契合当代消费文化的平衡点,进一步促进自己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最终成为旅游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

【参考文献】

[1]王昌忠.美学审视下的中国当今消费文化[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2]罗明义.旅游经济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青海十大景点排行榜

1.塔尔寺

塔尔寺是青海地区非常有名的一个风景名胜区,在中国十大最灵道观排行榜中,该风景名胜区的位置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的湟中区城区内,是我国的国家5A级旅游区,是非常有名的佛教圣地,可以说是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

2.阿咪东索景区

阿咪东索景区是青海地区一处非常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该风景名胜区的位置位于青海省海北州的境内,该风景区的环境非常好,在这里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还可以感受青海地区的文化。

3.互助土族故土园

互助土族故土园是青海地区一处有着强烈民俗文化的风景名胜区,该风景名胜区的位置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威远镇的境内,该景区内部主要是以土族文化作为主题点,带领游客们领略其风情。

4.贵德高原养生休闲度假区

贵德高原养生休闲度假区是青海地区一处适合放松身心的风景名胜区,该风景名胜区是青海地区的4A级旅游度假区,在这里可以看到高原地区的美景,还有着专业的服务设施和配套的生活设备。

5.热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区

热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区是青海地区一处历史非常悠久的风景名胜区,它是青海地区唯一一座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每到了特殊的日子,这里都会举办专门的法会节日,十分的热闹。

6.称多拉布民俗村

称多拉布民俗村是青海地区一处可以看到古老民宅村落的风景名胜区,该风景名胜区的位置位于青海省拉布乡拉司通村的境内,这里蕴含了甘肃省少数民族的民俗特色,还有著名的拉布寺园林。

7.格尔木昆仑旅游区

格尔木昆仑旅游区是青海地区一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风景名胜区,该风景名胜区的位置位于青海省的格尔木市境内,该旅游区的地理位置非常的特殊,刚好处于亚洲大陆的十字中。

8.互助土族风情游览区

互助土族风情游览区是青海地区一处富含民族特色的风景名胜区,该风景名胜区的位置位于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内,互助是我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这里还有着著名的佑宁寺、五峰寺和玛藏观等景点。

9.结古寺

结古寺是青海地区一处有着众多丰富文物的风景名胜区,该风景名胜区的位置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的北木它梅玛山内,这里是藏族寺庙非常知名的存在,寺庙的建筑文物十分辉煌。

10.湟源丹噶尔古城

篇7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业;融合

传统旅游资源可开发的空间是有限的,新型旅游资源的开发十分迫切,具有高附加值且融合性高的文化创意产业将会成为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旅游业相融合,将会挖掘旅游的深层次内涵,并会使文化创意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一、概念界定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指为通过创意活动获取价值的相关企业或个人提供集聚和孵化的服务的特定区域,并且是涵盖生产、休闲、交易和居住等功能的多功能园区。园区形成了包括生产、发行和消费等环节的产业链。

旅游业是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行业,它需要具备一定的旅游资源和设施。交通客运业、酒店业和旅游业共同构成了旅游业务。

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旅游业融合式发展的瓶颈与障碍

创意产业自身发展很快,但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不足,自身的产业链尚不能够有效整合和延伸,因此还未能充分实现他的价值。虽然我们有很多创意产业园区,但他在与旅游业融合式发展的道路中依然暴露了许多缺点与不足之处,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旅游业融合式发展的瓶颈与障碍所在。

1.艺术与商业的冲突日益明显

文化创意产业园大都是由艺术家聚集而形成的具有浓厚艺术气息的园区,艺术是高度自由和随性的。然而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在与创意产业园融合过程中,商业文化和艺术理想的冲突、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冲突会不断凸显。这些冲突会导致艺术家流失等不良后果,这会是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的一大障碍。

2.缺乏产业链形态和品牌效应

旅游业是十分重视产业链完整性的产业,只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三者都具备才能称之为旅游业。但有些创意产业园区仅仅是某一种商品的集散地,缺乏产业链形态的经营,这样的现状导致园区的旅游产业链断裂,因而无法真正的与旅游业融合。

3.人才匮乏

现在高端创意人才匮乏,能将创意作品产业化的经营人才和旅游管理人才也屈指可数。没有他们的加入将会使融合式发展的道路缺乏专业性、创造性,并且融合进程得不到有效地管理和规划。

4.园区规划不合理,可进入性低

目前大部分园区的规划都处于混乱状态,艺术区与商业区不能被区分规划,游客也很难从地图上来定位某一个展馆的具置。有许多园区的地理位置也较为偏僻,人们会因为路程太远而放弃去此地旅游,不利于文化创意园区旅游的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旅游业融合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提升文化创意旅游区的文化内涵和品牌档次,形成品牌效应

品牌战略意识要渗透到文化创意产业园在与旅游业的融合当中。旅游品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知识的竞争,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创意的集散地,创意是其最鲜明的旅游品牌。因此充分保护原创性资源尤为重要,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有助于推动园区旅游业的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展示整体形象,推行整体营销

文化创意产业园在没有宣传推广之前更多的是被艺术家这样的小众群体所关注,整体宣传营销将会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大量游客介入。采取整和营销策略会更加符合市场需求,这是提升园区社会影响力和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契机,也是为与旅游业融合所做的必要铺垫。

3.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核心业态形式,其产业链也要围绕创意展开。内容产业链与协同产业链是文化产业集聚园最主要的产业链形态,集聚园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来进行选择和调整。

4.培养兼具文化创意与旅游的复合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既要熟悉旅游业的各个业务板块,又要对文化创意具有极高的敏感度。高校和培训机构可以通过合理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来培养此类人才,此外,政府和企业也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中国文化创意旅游注入新鲜血液。

总之,二者融合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过程。融合不当不仅会让创意园区本身的艺术性“变质”,也会让大众对旅游业的前景失去信心。恰到好处的融合会创造出新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效地确保文化创意旅游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周松峰.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现状与前瞻[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01:47-51.

[2]闫云霄.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世界经验与中国境遇[J].新闻界,2013,23:70-73.

[3]袁健.把握文化与旅游关系构建精品文化产业园[J].浙江经济,2011,24:44-45.

[4]曾国军,蔡建东.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J].旅游学刊,2012,05:23-31.

篇8

大庆市乡村旅游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良好的资源基础、发达的交通条件、广阔的客源市场。在黑龙江省开展乡村旅游专项工作的推动下,因地制宜地发展大庆市乡村旅游。在黑龙江省将着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下,依托特色景观、民俗风情、沿江文化等优势资源,营造特色鲜明的乡村风情体验活动。建立在以湿地景观、民俗风情、农事生产生活等基础上的乡村体验旅游,将进一步丰富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有助于提升大庆市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

1. 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旅游产品开发首先要对市场需求、竞争环境、旅游地现状等诸多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旅游地特色设计出符合旅游者需要,具备市场竞争力且便于经营运作的旅游项目。大庆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应遵循以下开发原则:

1.1市场导向原则

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对旅游者缺乏吸引力,其开发过程仅是旅游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庆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必须遵循市场导向原则,牢固树立市场观念,以旅游市场需求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出发点。产品开发过程,首先要确定客源市场的主体,明确旅游产品开发的针对全体特点。其次,要根据市场定位,调查和分析市场需求和供给,把握目标市场旅游者需求的特点、规模、变化规律,始终坚持以旅游者需要为出发点,着眼于市场的潜在需要。按照旅游者的需要开发旅游产品,使目标市场的所有旅游者均感到满意。

1.2文化特色原则

具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产品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也易于为当地社会所接受。

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挖掘和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塑造能震撼人心的高品质的旅游文化。大庆乡村旅游产品可结合石油文化、蒙古族风情等文化内容。产品设计应考虑蒙古族居民的民族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因素,设计和销售具有结合蒙古族的特色文化艺术、饮食习惯、盛大活动设计旅游项目,同时应兼顾旅游者民族尊严、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杜绝危害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旅游产品。

1.3乡土化原则

指在产品设计应充分考虑景区基础设施容量和地区特色。由于接待和交通服务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所以,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景区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状况等因素。同时产品应具有鲜明的特色,具有"新"和"奇"的特点已成为旅游景点生存与发展的第一生命力。富有个性的旅游景点对人们有更大的旅游吸引力,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不断地挖掘新的、与众不同的可供旅游的自然或人文事物,发挥地方优势,努力整合地方文化。

1.4参与原则

目前我国旅游者消费心理已经成熟,不再满足走马观花式的农业观光旅游,注重参与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大庆乡村旅游产品应设计参与、体验、亲身感受的项目,满足游客体验需求。产品开发应注重融入文化因素,设计文化细节体验的旅游项目,获得充实而完美的旅游体验。

2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2.1明确旅游需求,确定市场定位

开发推广乡村旅游产品之前,应了解乡村旅游者体验动机。一般游客希望能亲近自然、追求变化,体验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暂时摆脱压力。乡村旅游可以设计农活体验项目,让游客通过学农活体验农民的心情和劳动方式。不同细分市场乡村旅游体验需求具有差异性。学生市场应偏重于教育体验,工薪阶层应偏重于放松休闲体验,老年人应偏重于怀旧与文化体验。产品开发时,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知识水平或经历的游客制定出不同的体验。

2.2结合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品

乡村旅游地就应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建设有区域优势的主题,为满足游客的好奇心,设计丰富多样的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大庆乡村旅游应依托特色景观、民俗风情、沿江文化等优势资源创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方式。

为满足人们对无公害的绿色食品的渴望,在原有温室大棚、果蔬生产基地基础上,八井子、大同、林源、民吉等地打造“果蔬采摘游”。让游客在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通过体验采摘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放松。旅游景区的建立应注重乡村田园风光的营造,以当地特色农作物为亮点,为旅游者营造一个真实的农作物生产情景和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相结合。

在原有蒙古族居民聚居区,阿木塔蒙古风情城、吉禾民族赛马场等地可打造民俗风情旅游。根据蒙古族生活习惯和传统节事庆典的特点,为游客塑造体验民族风情的舞台。注重民族风情意境的塑造,将蒙古族生产、生活情景与民俗体验活动相结合。

2.3丰富体验环境,注重产品参与性

乡村旅游项目应提供一流的乡村生态环境,为游客营造体验旅游的真实“场景”, 如全面配备农户家中应有的有各种农用工具、生活用具和供劳作的试验田。产品开发应挖掘乡村风情体验的内涵,增加乡村体验旅游产品的审美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可以让游客体验春耕、夏种、秋收等劳动活动,也可让游客吃农家饭、睡农家炕等,亲自体验乡村生活,实现游客的参与价值。

2.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生态型乡村旅游开发,同样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一定的改造和建设。为满足大量游客的游览需求,要改造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还要完善公共图形标志、信息网络建设、游客咨询、接待中心建设,特别要改善卫生条件,完善环保设施。

篇9

1、return、come back、be back、go back都是英文回来的意思。

2、多学英语的好处:学习英语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增加一项语言能力。学习英语有利于和外国人交朋友,聊天或者一起工作。学习英语有利于了解其他国家的习俗文化等。学习英语有利于找工作,例如很多外企,英语都是必修需要。学习英语有利于出国学习或者旅游,至少不会迷路或者手足无措。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黄金周”刚刚出现之际,人们为之雀跃、欢呼,几年过去了,对旅游消费已进入理性阶段的人们来说,现在已经开始思考被称作为“黄金周”的七天长假到底做什么?怎样有效应用?同几年前的跟风出游、疯狂出游相比,如今蜗居家中的人逐渐增多。问其原因,回答无非是“不是不想出去,是所到景区景点的自然保护、接待能力、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很难得到保证等等。”

走访各个旅游企业和景点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旅游管理人员不足,导致许多旅游企业和景点在“黄金周”期间多处于应急状态,七天后一切恢复正常,则又需度过漫长的调整期,导致人力和资源的较大浪费。另外还有一点表现得极为突出,就是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各旅游景区景点的纪念品大都缺乏新意,有特色之余不够精细,还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黄金周”对旅游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这一点不言而喻,但也给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和旅游行业带来了一系列尴尬的问题。首先,旅游看似一项个体活动,但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旅行社、景区、饭店、交通部门等等都要参与进来。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的控制就成为了国家旅游局的“痛处”,每年涉及景区景点服务质量的投诉,涉及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交通秩序与服务质量的投诉,涉及购物服务的投诉都日渐增长。这些投诉中有很多是旅游管理部门所不能控制的,但消费者依然会把种种不满归根结底的旅游的头上,长期以往,势必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人口众多,旅游度假的时间过于集中,既容易引起旅游景区景点自然、历史资源的破坏,又导致了吃、住、行、游、购、娱环节上的井喷(或可以称之为拥堵),在这种短期喜悦过后所引起的将是“黄金周”消费后几个月的消费低迷。

利用“黄金周”出游的人数量是平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航空、铁路、公路、水路交通出现全面紧张,安全隐患大增不说,关键还是降低了旅游质量。有些景点游人上厕所都成了大问题,旅馆、饮食服务也是不堪重负,这些问题已大大影响了人们对黄金周出游的兴致。

游人是各有其好的,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人的爱好亦是多种多样的。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喜欢安静;有人喜欢春花,有人喜欢秋月。热闹是一种气氛,静谧则是一种意境。有了人们的不同需求,市场自然就该依据各种人的喜好而细分化,根据人们的口味提供不同的产品。在“黄金周”中,消费者的选择化成了泡影。市场既然无法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游人的喜好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就无法增加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