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旅游营销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色旅游营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色旅游营销

篇1

关键词:旅游;联合研发;营销;新机制

海南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参与国际度假旅游市场竞争具有国内其他省份都不可比的优势。海岛度假休闲旅游已成为国际游客的首选地。海南的海洋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热带岛屿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品位高,生态环境良好,在我国能与世界著名的海岛度假胜地如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等相媲美的只有海南。

随着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全面推进,围绕着国际化的要求和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海南在很多方面还有差距,包括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作为传统的观光旅游的基本产品形式,其重要性在海南有降低的趋势,而专项型、度假型以及度假观光相结合型的产品非常需要。“新时尚、新需求、新市场”呼唤“新海南、新产品、新体验”。

一、海南亟需打开旅游营销严重滞后的新局面

近些年来,在海南旅游整体目的地形象营销方面,各级政府及旅游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海南岛作为生态岛、健康岛、旅游岛、度假岛的形象大大提升。遗憾的是,旅游业界没有及时跟进新产品的开发与营销,以至于海南岛形象营销与旅游产品营销脱节,游客冲着海南岛美好的形象而来,但所能参团体验旅行社的“海南游”产品却令其大失所望――在现实的市场上,几乎所有的旅行社推销海南旅游的主打产品仍然是所谓的海南环岛5天4晚游的同质化观光游产品,单一、低端、老化,在市场上越来越不具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只能迎合低端的观光客的需求。

随着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全面推进,围绕着国际化的要求,海南旅游在很多方面还有差距,包括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作为传统的观光旅游的基本产品形式,其重要性在海南有降低的趋势,而专项型、度假型以及度假观光相结合型的产品非常需要。至2015年,我国将由目前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跃升为全球首位旅游目的地,入境旅游外国人数将达1.3亿人次。海南岛作为“中国特色的度假天堂”融入国际度假旅游市场的时代已经到来。

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可支配时间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加上旅游交通、通讯工具的革命, 为海南岛发展度假旅游业提供了巨大的国内市场支撑。如何及时向旅游消费者提供快捷、方便、灵活、个性、健康、舒适、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成了海南传统旅游服务业升级换代的市场驱动力。

面对海南旅游业正迎来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和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宏伟目标,旅行社业界亟需转变经营理念和方式,亟需向专业型旅行社转型,形成产批零垂直分工体系,亟需跳出同质化产品的价格竞争的怪圈,带头推进海南旅游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通过对海南旅游产品内容和结构的改造,提升客源层次、优化客源结构、提高海南旅游经济增长质量。旅行社业界充分发挥海南岛拥有全国唯一、世界一流的热带海岛度假旅游资源的优势,以多样化的观光游产品和度假休闲旅游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启动国内外高中端客源市场,使高中端游客能随之很好地体验海南、享受海南,从而为海南带来较高的旅游消费收入。尤其是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的设计要更加关注消费者的利益,产品要更加注重个性化的需求和精神的愉悦,还要更多地注重其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海南旅游企业必须要从以价格竞争为基点转型到产品差异化与品牌的竞争,要以产品差异化打造消费者无法抗拒的产品,要通过品牌整合来拉动市场销售渠道。

二、旅游业界积极探索营销特色线路的新机制

近年来,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海口市旅行社协会在海南省市旅游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协会组织、企业参与,点、线、面联动研发营销特色线路的新机制。这套新机制包含三个方面:

(一)倡议全省旅游界开展“阳光海南,度假天堂”――海南岛特色旅游线路及度假产品设计活动。

深入挖掘海南岛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度假元素,组合海南热点旅游市县的旅游资源以及各类旅游企业的特色产品,广泛征集有新意、有特色、能突出反映海南旅游度假多元体验、可操作性强的海南旅游线路及度假产品设计方案,从而打造一批具有海南特色、富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度假产品品牌,优化海南旅游产品结构,完善海南旅游产品体系,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进一步提升海南――“中国热带海岛,东方度假天堂”(国际)和“欢乐海岛,度假天堂”(国内)的旅游形象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海南旅游增长方式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旅游方式从观光向度假休闲转变,游客结构由低端游客向高端游客转变。

(二)组建一支海南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队伍――海南旅游新产品开发与推广工作小组。

通过每年开展此项活动,提高海南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专业化水平,组建一支海南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队伍――海南旅游新产品开发与推广工作小组,同时综合运用现代化、信息化和传统营销手段,增强旅游营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政府旅游形象宣传、旅游机构营销和旅游企业促销分工合作,有机结合,构建国际化的旅游营销网络,让更多的目标游客关注海南、向往海南和选择海南为度假旅游目的地,形成海南旅游稳定的国际客源基地。

(三)构建“点、线、面”共同参与的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新机制。

这套机制即:点入线中,以线串点,以线托面。“点”指的是景区、酒店、餐饮店、购物点、娱乐点等等旅游接待企业,“线”指的是某条主题线路,“面”指的是目的地整体形象。具体做法是:“以线串点”――以主题线路串起相应的“点”,线路中的“点”共同参与、共同承担这条线路的推广与营销;“点入线中”――每个“点”依自身的多元特色可以参与到相应的不同主题的线路中去,每个“点”可以参与不同主题的线路营销;“以线托面”――目的地整体旅游形象需要有一系列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作为支撑。由此形成“政府塑形象,企业推产品,行会搭管道”的“点、线、面”联动营销新机制。

三、社会公众踊跃参与旅游产品和线路设计的新主流

组织者通过多种方式动员海南省各家旅行社、各大景区、各大度假酒店、旅游网站、高尔夫球会、会展机构、自驾车租赁企业、车友会、运动探险俱乐部、旅游院校、旅游策划规划机构等等涉旅单位以及海内外公众积极参与“海南岛特色旅游线路及度假产品设计活动”。

参与者可根据组织者所列的各项旅游主题设计线路,但要求必须具备独特性,即线路主题突出,地域自然及文化特色鲜明,在省内外、国内外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创新性,即线路创意新颖,注重对相关资源的创新整合、有效利用,突出体现旅游消费者新的消费需求和理念;体验性,即要具有较强的体验功能,可使游客积极参与其中,亲身感受“魅力海岛,度假天堂”和海南岛特色文化的博大精深;实用性,即线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适游性,有一定的市场开发潜力;完整性,即线路设计要包含较完备的旅游要素,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内容;时代性,即线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海南岛度假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新业态和海南大特区城乡新风貌。

组织者对海南岛十二大特色主题旅游产品进行了引导性的设计:

(一)滨海度假休闲游

滨海度假、海岛休闲、海上运动、潜水活动。

(二)特色高尔夫旅游

突出宣传多种特色的海南高尔夫,组织和举办不同类型的高尔夫赛和多种高尔夫活动。

(三)自驾观光休闲游

海南岛文明生态村自驾休闲游、自驾车观光游、自驾车探奇游、特色房车休闲游等。

(四)海岛温泉度假游

海滨温泉、山野温泉、花园温泉、园林温泉、温泉乐园和温泉SPA。

(五)海岛会议奖励游

策划各种会展到海南举行;策划海南岛奖励旅游产品,鼓励各类单位和企业选择海南岛观光或度假产品为奖品。

(六)海南度假购房游

突出海南生态、健康、安全和房产增值潜力,通过“海南岛度假购房游”促进海南旅游房地产和海南岛常居型度假的发展。

(七)海南节庆活动游

精心策划一年一度的中国海南岛欢乐节、各市县特色旅游节庆(例如闹公期、换花节、三月三等等)和大型专项旅游活动,提高其文化内涵和游客参与程度,促使海南旅游节庆和旅游活动的产品化。

(八)特色美食购物游

利用海南的丰富美食和土特产,推出海南特色美食购物游,带动餐饮业和有关海南特色商品加工业的发展。

(九)热带雨林探奇休闲游

策划以热带雨林和海南特色动植物观赏为主要内容的修学游、夏令营和冬令营、热带雨林度假和雨林探奇旅游。

(十)豪华邮轮度假游

组织邮轮旅游,争取豪华邮轮和航空联动,推动邮轮旅游和其他特色旅游结合,使邮轮游客尽可能在海南过夜和增加消费机会。

(十一)市县一地深度游

策划以各个重点旅游市县为目的地的短程深度体验旅游产品,行程也可以往市县周边延伸。

(十二)海南民俗体验游

结合新的假期制度,挖掘海南各地民俗文化特色和内容,策划假期主题的海南乡村民俗体验线路,比如:来海南岛(包括各地乡村) 过年、过中秋、过端午、过清明节,等等。

此外,参与者也可另选主题设计线路。比如: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陵水南湾猴岛生态景区、呀诺达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等等复合型景区可以设计本景区(包括向周边延伸)的多个主题旅游产品;三亚喜来登度假酒店、海南君澜热带雨林温泉度假酒店、兴隆康乐园度假酒店、博鳌索菲特大酒店等等酒店可以设计本酒店(包括向周边延伸)的多个主题度假产品;几家各具特色的酒店与景区可以联合起来设计某个主题性产品,等等。设计国际旅游线路时要适当考虑海外市场与海南旅游线路的衔接。

四、新产品开发与联合营销之路走出让市场认可的新模式

由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海口市旅行社协会联合主办、为期一年的“海南岛特色旅游线路及度假产品设计活动”自2007年开始尝试新线路设计开发与市场联合促销以来,如今已经摸索出了一条新产品开发与联合营销之路。

除发动各界积极参与旅游产品和线路设计活动外,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海口市旅行社协会还倡导各旅行社主动宣传、推广、分销获奖的旅游产品。同时,组织者还广开宣传渠道,分别在海南旅游网、海南岛度假网、海南旅游超市网、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网站以及各家旅游企业网站上长年详细获奖的旅游线路和度假产品。

连续3年的新产品设计开发活动,点燃了海南旅游界策划、包装、营销新产品的激情,涌现出一批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专业能手。如海南航空假日旅行社则针对海南岛产品低端化、老化、严重失衡等问题,推出了“阳光100”系列产品,打出了“把一切摊在阳光下,满意不止百分百”的口号,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并以特色吸引游客;海南事达国际旅行社通过结合市场不断创新产品,主打的“达达派对”就是利用时尚元素,结合海南精品景区,把景区作为活动的场所,吸引岛内外的年轻人,通过派对活动激发年轻人参与的热情,使其玩出特色,展现自我。

从近几年海南各大旅行社在“新产品、新市场、新回报”方面的成功探索,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与海口市旅行社协会逐渐探索出一套“政府主导、行会组织、企业参与、联合推广”的新模式。

海南省旅游委对这种按照“政府主导、协会组织、企业参与”、“点、线、面”联动研发营销特色线路新机制给予了高度肯定。

参考文献:

[1]黄丽:海南旅游产品加快升级换代步伐 中国旅游报.2010年3月1日

[2]王赵洵:海南走出新产品开发与联合营销之路 中国旅游报. 2009年11月25日

篇2

摘 要:位于乐清湾口的鹿西岛,是温州市洞头区的第四大岛,是洞头区目前唯一有人居住的离岛。近几年,鹿西乡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但受限于交通不便,一直难以有所起色;但随着大门大桥的开通,这一困境有望改善,鹿西岛与外界的联系将变得更加紧密。大门大桥的开通对鹿西岛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机遇。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讨论鹿西岛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以及其对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启示。

关键词:海岛;特色旅游业;人才培养;启示

鹿西乡,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东北部的鹿西岛上,距洞头城区约16.4公里,东、南临东海,西隔黄大峡水道与大门岛的观音礁相对,北与台州市玉环县隔海相望。鹿西l风景优美,闻名遐迩的鸟岛便坐落于此。随着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鹿西乡加快了传统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白龙屿海洋生态牧场这一重大项目,这也将成为推动鹿西乡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大门大桥开通后,鹿西岛与大陆的距离更近了,游客到鹿西岛旅游将更加的方便快捷。洞头撤县设区后,洞头区将与温州市本级一起同城化一体式发展,鹿西岛的优美风光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碧海蓝天,珍禽展翅,辉波荡漾,海外桃源别有一番滋味。

一、鹿西岛海洋旅游存在的不足

1.鹿西岛旅游产业起步较晚,相应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随着鹿西岛旅游产业的深入发展,游客日益增多而岛上综合接待能力不足,这势必将严重阻碍鹿西岛旅游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目前岛上的旅馆多以当地居民自住房改建而成,在接待方面与正规宾馆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餐饮方面,岛内以酒家为主,仅适合接待团客,散客在岛内就餐还是极为不便。岛内的服务接待系统尚未完善,因此就这点而言鹿西岛旅游产业还未走上正轨。

2.鹿西岛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在对外交通方面,虽然大门大桥开通后,鹿西岛对外联系日益紧密,但是客轮陈旧,动力不足,直接影响游客的第一感觉。载客能力不足,若遇高峰期,游客就只能苦等下一班船。随着鹿西岛综合交通码头的开工建设,旅客的出行条件将大大改善;但是在另一端的小门岛客运码头,码头修建已久,当初规划时也未能想到其将成为大陆对鹿西岛客运的主要码头。小门岛客运码头位于大门大桥连接线旁,容客量低,且附件没有任何停车场,在高峰期时只能面临窘迫的局面。对内交通方面,鹿西岛内各村之间都有水泥公路连接。由于岛内常住人口少,且多半为渔民,因此岛内客运班车无法实现短时间隔公交化运营,游客上岛后只能通过预定方式才能坐车去往目的地游玩。客运班车主要以轻客为主,载客量低于15人,无法应对大流量客流。显而易见,交通已成为制约鹿西岛旅游产业发展最大的障碍。

3.养殖业制约鹿西岛旅游产业发展。随着鹿西岛养殖业不断的发展,附近海域的旅游功能受到制约,海水受到污染。在无法明确旅游业和养殖业的相互关系之前,鹿西岛的旅游产业发展势必将受到制约。

4.海岛旅游季节性较强,且多集中于5到10月份,而这期间恰恰是东海休渔期。海鲜是游客去海岛旅游的目的之一,但休渔期期间,海鲜价格昂贵,这势必将影响游客的旅游质量。

二、目前英语人才培养的缺陷

1.教学理念滞后,理论脱离实践

现有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受制于各高校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从而在 培养复合式、应用型专业人才时遇到不少的问题。学科定位不准是高校所面对的问题之一。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的变化从而导致教师对学科理念的认识有所模糊,这对教师日后的课堂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

目前高校在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时过于注重理论教育从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许多高校片面的侧重于学术教育,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偏重于理论忽视了实践,最终导致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的过度缺乏。

2.忽视企业个性化需求,校企结合体系落后

高等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习惯了走过去“关起门来造车”的老路,忽视了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交流,导致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冲突,相矛盾;很多毕业生在工作时还需企业花大力气去再培养。我国对外贸易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高素质外贸人才求贤若渴,高校的培养体系若不能及时跟上,那么将会严重制约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提升鹿西岛旅游产业的措施

在今后,海洋生态和休闲度假游是鹿西岛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建设离岛鹿西,打造温州都市圈美丽后花园为目标;整合现有旅游资源,营造鹿西岛原生化特色,重点围绕白龙屿海洋生态牧场和东海观光游这两大主要旅游资源,精心培育山坪观光露营台,海岛民居等一系列精品旅游资源。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从鹿西岛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划分岛内功能层次,合理利用岛内旅游资源,提升全岛服务接待质量,将鹿西岛打造成东海一颗璀璨的明珠。

1.提升交通基础设施

提升岛内公路质量,要做到空前规划,放眼未来的岛内自驾游。目前鹿西岛内没有合适的停车场,一旦迎来自驾游潮时,势必会让岛内显得非常拥堵。在各村村口合理规划停车场,合理设置停车位数量,并提醒游客不要随便占用村内道路。建立起定时化公交系统,提升小门岛与鹿西岛之间的软连接,并在游客高峰期争取开通更多直达航班。

2.整合现有旅游资源,打造更多精品旅游项目

以建设美丽鹿西岛,森林鹿西为目标;向外界充分展示鹿西离岛,温州后花园的生态优势。依托鹿西渔业优势,打造精品海上鹿西,让更多游客可以在海上体验渔民的生活,并借此推出更多有关渔业的主题旅游。从高起点出发,加大旅游投入,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打造山海鹿西,森林鹿岛。旅游产品的竞争终归是文化产品的竞争,因此要挖掘鹿西岛的海洋文化,以区域性和独特性去吸引更多的旅客。

3.提升岛内服务水平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大要素。加强岛内旅游行业的管理,做大做强岛内旅游配套产业,完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要重点打造一批中低档的旅游商务宾馆和以海鲜为特色的餐饮店。参考外地农家乐以会议旅游主题的旅游产品,有计划的发展一批会议型和休闲度假游为一体的特色酒店。结合当地居民的特色菜肴,深度挖掘当地海鲜,打好鹿西岛 “海鲜王国”这张牌。

4.树立旅游品牌形象

可以尝试在县市两级电视台推广旅游形象片,与洞头区一体化旅游行销,便而能在高铁站等公共基础设施内投放旅游广告。邀请一批知名摄影家来鹿西岛采风,将美丽鹿西的形象通过微博和杂志等媒体传播出去。近年来,“高铁游”愈演愈热,政府可以通过这一概念,将鹿西海岛旅游整合进杭深铁路温州站的旅游宣传路线推广中来。

5.借鉴国外海岛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

国外知名的旅游岛屿有美国的夏威夷群岛,法国的科西嘉岛和被誉为“加勒比海旅游首都”的坎昆等。这些岛屿之所以能变成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科学的规划。政府要给予投资者信心,投资者之所以不敢加大投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该地缺乏信心。鹿西乡政府可以向市区两级争取更多的资金,兴建一批示范项目,通过政府的示范项目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四、对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启示

应用型英语人才是拥有丰富英语基础知识、宽广的英语文化背景、较强英语应用能力、强烈的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鹿西岛旅游资源丰富,在大门大桥通车以前,鹿西岛对外联系不便;大桥通车后,鹿西岛旅游产业的发展就变得更加得顺利和明朗。因此高校在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时,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培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在企业里锻炼自己的能力。正视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不足,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毕业生反馈,高校应当每年检讨自己在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做出改正。

借鉴其它高校或其它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先进经验,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某高校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环境下,该校历届毕业生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那么就可以借鉴其在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的成功经验,转变观念,引导学生多层次发展,多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渔业经济研究》国内统一刊号:23-1024/F.国际标准刊号:1002-2929.主办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篇3

【摘要】本溪历史悠久,生态、文化、山岳、工业遗产等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为本溪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基础,如何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推动本溪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旅游知名度,打造旅游品牌,是本溪市面临的重要问题,智慧旅游为本溪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旅游资源 智慧旅游 开发

本溪地处辽东半岛东南部,北界沈阳、抚顺,南连丹东,西接辽阳,东与吉林通化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23°34’~125°46’,北纬为40°49’~41°35’。本溪历史悠久,本溪满族自治县的山城子庙后山古人类文化遗址表明,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里。

本溪物华天宝,水秀山青,游览胜地举不胜举,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地处辽东山区的本溪市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遍布奇洞、名山、热泉、红枫、清水等自然风光,全市共拥有各类景点、景区208处,其中国家A级以上景区就达19处。2016年本溪提出“大旅游”的发展规划,这得益于多年来旅游产业积攒下来的丰厚家底,得天独厚的山、水、林、泉、洞五大旅游特色资源,世界文化遗产、古人类文化、满族文化、红色文化等底蕴丰厚的地域文化,便捷的交通网络等,都为发展“大旅游”提供了先决条件。

一、本溪旅游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本溪市旅游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推进了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转变。“十二五”期间,本溪市旅游经济稳步发展(见表1-1)。本溪市旅游总收入达到922亿元,旅游总人数达到8774.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99.1亿元,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38.5万人次,入境旅游收入达到35234.9万美元,入境旅游人数达到35.65万人次,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26%。

本溪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本溪市具有“山水林泉洞湖”六大生态资源,具有“中国枫叶之都”的美誉。

同时,本溪市宜游山峰密集,旅游资源禀赋非常好,具有很强的旅游开发价值,能够快速提升本溪市生态旅游品牌形象。本溪市共有近千座山峰和山峰群,山地旅游项目开发资源基础优厚。

本溪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本溪是满族的主要分布地,满族民俗文化丰富;具有道教名山――铁刹山,具有世界文化遗产桓仁五女山,具有本溪县庙后山古人类遗址、工业遗产资源有本溪湖煤铁工业遗址,同时还有著名的辽砚。同时还是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辽宁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具有大力开发红色历史文化旅游的基础。

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和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仍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管理w制不顺,导致资源条块分割,部门利益难以协调,资源整合和规划开发难度较大;旅游产品不少,而旅游精品不多,多数景区经营结构单一,缺少成熟的配套项目;旅游“六要素”存在短板,特别是旅游商品和娱乐项目开发水平有待于加强;冬季旅游市场有亟需搞活,实现四季均衡发展任重而道远;旅游企业有待于做大做强,经营机制和发展理念不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需求;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尚需优化,行业管理和人才开发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一)以智慧为动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建立本溪市域旅游网络平台,定期维护升级现有的本溪旅游资讯网,推动本溪智慧旅游的发展建设,与多家网络平台合作开发智慧旅游官方网站、景区电子票务系统、天猫旗舰店、微信公众平台等,借助“智慧城市”市民服务平台建设契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搭建平台、拓展领域,完善本溪市的智慧旅游建设。加快推进旅游综合信息数据采集填报工作,指定专人负责,分别对旅行社、星级酒店、星级餐馆、A级景区、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和星级农家乐进行专业指导,按照旅游信息采集标准认真开展各类信息采编的填报工作,完善全市旅游综合信息数据库。同时,与沈阳周边城市协调合作,资源共享,打造沈阳经济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智慧旅游系统平台建设,开发本溪智慧旅游官方网站及APP、O2O、PPP平台,并由专业人才建设维护。网站及APP突破传统思路,采用“基于游客逻辑展现信息”的组织模式,提高旅游的便捷性和信息推送多样性。以旅游者的需求为主旨,继续打造“洗肺指数”等智慧健康指标体系,强调信息化带给用户体验的提升。进一步开发电子票务系统建设,通过双方合作以本溪水洞景区为试点,逐渐实现票务的电子化发展,完善自助检票服务,进而加快所有A级景区及星级酒店的电子票务系统建设,实现本溪市旅游业向智慧旅游发展的目标。开发本溪市旅游官方天猫旗舰店项目、本溪景区电子票务系统等,全面整合城市的景点、酒店、旅游服务等资源,构建移动支付系统平台,通过搭建互动平台、加大在线宣传与交易,为旅游企业和游客提供更多的实惠与便捷。

(二)依托旅游资源,实行旅游的精准营销

依托本溪旅游资源,继续举办有影响力的旅游节庆活动,旅游景区根据资源特点设计特色旅游月、特色旅游周、特色旅游日、特色旅游节、特色旅游会务、特色旅游展、特色旅游演出等主题活动,依托新媒体拓展旅游营销广度,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关联营销和精准营销,打造“21世纪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示范市”的品牌。

(三)深化区域旅游合作

本溪市“十三五”期间旅游产业要实现开放式发展,加大区域旅游合作促销力度,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促、客源共有,形成互惠共赢的发展格局。实施都市旅游品牌营销策略,大力推进 “中国枫叶之都”旅游品牌建设,充分展示本溪市的整体旅游形象

参考文献:

[1]应东雷.辽宁省旅游资源区域环境――辽宁旅游资源开发重点方向[J]. 经营管理者,2010(24).

[2]谢春山,夏正超,杨力平.辽宁旅游产业的区域整合对策[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篇4

关键词:三峡库区;特色旅游经济带;生态之旅;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177-01

一、构建奉节―巫山―巫溪―城口特色旅游经济带面临的问题

(一)市场主题不够鲜明

四县虽然拥有三峡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区域旅游的特色主题不够明确,与其他区县的旅游产业相比,没有明显的品牌优势。同时,区域文化的多样性也削弱了主题定位的特色性,导致区域旅游产业特色不“特”,市场主题不够鲜明。

(二)发展策略不够明晰

从总体上看,四县的旅游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的强力主导。但由于政府的主导力不强,导致该区域旅游景区(点)企业化经营观念和市场运作机制落后,民营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投资、融资观念与管理机制亟待创新,政府引导性投资、民间资本跟进等尚未形成态势。

(三)区域合作不够深入

四县旅游景区(点)分布较为分散,大多以孤立形式经营,有“点”无“线”,景区(点)之间缺乏有效的交通物理串联。导致区域旅游发展仍处于分散经营、恶性竞争的状态,市场整体竞争力不强。

二、加快奉节―巫山―巫溪―城口特色旅游经济带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围绕“长江三峡・生态之旅”特色旅游主题,加大区域资源整合的力度

三峡库区要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以“长江三峡・生态之旅”为统一的主题,制定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品牌共创”的一体化旅游发展规划,通过政府合作、企业合作、政企合作和社区参与,塑造统一的旅游形象,形成一个集红色文化、移民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自然景观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秦巴巫武”特色山区旅游经济带核心区,从而实现区域旅游“主题明确、特色突出”。

(二)树立大旅游理念,以特色旅游产业为龙头带动其他特色产业同步发展

树立大旅游的理念,以旅游为支柱产业,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将现代旅游理念融入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行业,把农村、工业及企业当作旅游景点来建设,使旅游的“引擎”效应凸显。以旅游为名片,注意品牌塑造,展示天然、有机特色产品,推介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的服务和产品,把区域特色产品“卖”向全国、全世界。

(三)发挥政府前期主导作用,着力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让利游客,扩大旅游市场规模

在特色旅游经济带开发前期,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大力开发生态观光、森林生态养生、游船休闲度假、直升机空中鸟瞰等生态旅游产品,用绿色旅游吸引顾客;同时,要主动开展市场营销,采取切实措施让利游客,扩大市场规模。待市场规模形成后,方可引入市场主体参与旅游经营发展。

(四)建立市级层面的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常设性的机构,推动县际之间、区域之间旅游发展的深度合作

可由市政府出面,组建有市级相关部门,定期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县际相互协作的实际问题。建议设立常设性机构,督察具体负责规划措施的落实情况,推动区域内各县之间开展有效合作,从而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旅游客源相互输送等目标的实现。

篇5

吉林旅游业正在飞速的发展,所以研究如何从民俗及地域文化的角度开发特色旅游工艺品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吉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无论从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具有很强的发展空间。但是吉林的旅游产品,尤其是特色旅游工艺品却十分贫瘠。不利于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一、开发吉林特色旅游工艺品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工艺品属于可持续开发的再生资源,可以大规模量化生产,只要有良好的设计研发,就可以持续不断的发展。所以说,旅游工艺品是旅游资源的外延与延伸,是促进旅游资源更好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旅游工艺品可以使旅游活动得到时间上的延伸。其是旅游活动的例证和浓缩,是重温经历的载体和媒介。

(三)旅游工艺品是特色文化的展示与传播,承载着大量的风土人情等地域文化或者民族文化。其实很多旅游工艺品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件,而已经成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象征,所以能够起到非常有效的广告宣传作用。

(四)旅游工艺品的发展可以有力的促进景区的经济发展乃至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外旅游者对旅游工艺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持续增加。

二、吉林旅游工艺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绝大多数旅游区旅游工艺品缺乏地方特色,同质化情况严重,和国内其他省的旅游区出售的工艺品雷同,缺少能够代表吉林特色的工艺品,非本地的旅游工艺品大量充斥旅游市场,大部分工艺品都是大同小异、毫无地方特色。

(二)工艺品制作水平低劣,很多旅游工艺品粗制滥造,缺乏精细度,所以也及其廉价。当代旅游工艺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与科技相结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吉林旅游工艺品的发展并没有能够体现时代的需求与现实发展的需要。

(三)旅游工艺品的设计艺术性不强,品种单调,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低,我们应该尽快提高旅游工艺品的设计能力,增强其综合品质,提高文化附加值。

(四) 吉林的旅游工艺品缺乏知名品牌。尽管拥有丰富的旅游工艺品资源,但却没有国内外市场上知名的旅游工艺品品牌。

三、对加快吉林省旅游工艺品发展的建议。

我们应该加大提高设计品味和市场开发的力度。为了旅游业市场需求,我们要加快提高设计能力,深入挖掘,工艺品的设计一定要结合地区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等核心要素。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应发挥其职能,提高从政策、资金、宣传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从政府层面制定旅游工艺品研发项目,制定省内旅游工艺品发展规划。调动研发部门和企业积极性,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于优惠。

(二)尽快研发具有吉林吉林特色的旅游工艺品。

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吉林乌拉满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由于各种因素,在国内具有满族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的遗存量正在逐渐减少,有些特色工艺目前正处于濒临失传的状态。我们建议,一是要开发和挖掘具有原汁原味的满族特色民间工艺品,加大宣传力度,使之成为吉林旅游业的主打品牌商品。二是要建立整合一所全国独一无二的满族民间工艺馆,以此来打造吉林特色旅游商品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的作用。三是对满族民间工艺品种类上进行多种开发。四是通过招商引资,把满族民间工艺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三)打造吉林旅游工艺品品牌。

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旅游小镇;动力机制;四川

旅游小镇指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区位交通条件、人文资源或特色优势产业,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集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小城镇。旅游小镇是消费者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产物,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趋势下,旅游小镇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当前,推动旅游小镇开发建设,促进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对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

近年来,四川加快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2015年四川城镇化率达到了47.69%,各地发展如火如荼的旅游小镇便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生力军。为了进一步推进四川旅游业发展,四川提出了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战略。在新型城镇化和世界旅游目的地战略指导下,四川进一步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旅游资源赋存较好的地区、城市周边、重要旅游通道节点等有条件的地方,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成效

四川旅游小镇结合全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充分挖掘地方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地方民俗与自然环境等独特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小镇,彰显四川旅游新亮点,发挥小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四川旅游小镇建设已初见成效:一是旅游小镇环境得到优化,四川旅游小镇在进行旅游保护开发时,坚持“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加强了旅游小镇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效保护;二是旅游小镇交通条件极大改善,可进入性不断提高,旅游小镇游客中心、停车场、标识标牌系统、旅游厕所等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三是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游客可通过手机APP、微博、微信、旅游官网、电子商务等平台实现旅游消费;四是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大大提升,明确了旅游小镇管理主体,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推进标准化发展,从整体上提高了旅游小镇的服务管理水平和游客满意度。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旅游商品同质化严重。目前大多数旅游小镇商业氛围太浓,旅游商品同质性严重,所售旅游商品大多与地方特色文化缺乏关联,所售商品几乎在其他任何地方都能买到,真正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不够。二是季节性特征明显。由于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征,再加上现行的节假日制度,导致旅游小镇的季节性特别明显。三是在建筑上缺乏对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复制照搬现象严重。一些旅游小镇在规划建设中,不惜盲目开发建设,空间布局不合理,建筑风貌与地方文化、周边环境不协调。四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够。随着旅游小镇的发展,本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以及商业活动的冲击,导致部分以传统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特色闻名的小镇逐渐失去其传统生活方式体验、民族文化体验的旅游价值和功能,文化的原真性逐渐消失。在旅游小镇的开发建设过程中,重视历史建筑、文化古迹的保护而缺乏对城镇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时空格局的保护。这使得小镇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而失去历史感,导致其失去本身的魅力。五是旅游小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导致服务水平低下,直接影响游客对出游抉择和出游质量,进而影响旅游小镇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产城互动、宜游、宜业、宜居、宜闲为基本特征,城镇、当地社区、外来游客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相互促进的城镇化新路径,是未来城镇化最重要的动力机制。但同时新型城镇化面临着社会保障、教育平等和农民工市民化等诸多问题。而旅游小镇具有休闲产业聚集、促就业、生态优化、幸福价值提升的作用,因此,要大力发展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旅游小镇,完善交通、给排水、电力、通讯、旅游厕所、绿化、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同时完善银行、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配套,结合购物、休闲娱乐、度假、商务、会议、旅游地产等多种业态,增加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二)政策大力支持。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其关联性强,带动作用大,对于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脱贫困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62号)等一系列文件,确立了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四川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始终不谕地把旅游产业作为四川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产业重点培育,努力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同时在旅游资源赋存较好的地区、城市周边、重要旅游通道节点等有条件的地方,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

(三)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居民的旅游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正逐步改变,旅游从单一观光发展到观光和休闲度假并重,游客更加注重对旅游吸引物的深度体验。旅游消费的转型升级,为旅游小镇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从休闲度假的角度看,旅游小镇可以通过创意开发、完善旅游产品功能等方式使平凡的旅游资源变得有吸引力。

三、推动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旅游小镇规划,以规划引领带动旅游小镇发展。在依托当地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旅游小镇建设发展系列规划,用规划指导和引领旅游小镇建设发展。规划要深入挖掘地脉和文脉,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保护小镇风貌和整体格局。规划要与相关规划充分衔接,在做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基础上,要充分对接游客需求,满足旅游功能。

(二)更新发展理念,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建设好旅游小镇。积极探索和创新资金筹措方式和渠道,改变以往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引入市场机制,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创新投资体制和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参与,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小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为旅游小镇的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三)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利用。要高度重视保护好旅游小镇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基础上实现合理开发利用。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原则,避免过度开发所造成的破坏,杜绝以破坏性开发谋求短期经济利益的做法。要积极保护和传承旅游小镇传统文化,要大力开发传统习俗,最大程度地体现旅游小镇发展历史、小镇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旅游小镇可通过还原历史生活场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传统节日、习俗重现地方特色。

(四)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旅游小镇发展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要重点抓好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抓好小镇广场、公园绿地、博物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努力提高配套程度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强特色餐饮、住宿、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做到高、中、低档相匹配,大、中、小型相协调,提高接待能力,提升旅游小镇服务质量和水平。

(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开发。要挖掘和开发既有观赏性、美观性,有富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既有纪念性、实用性,又便于携带的特色旅游商品,以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满足游客的需求。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特别是当地居民,参与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比如,鼓励当地居民从事传统娱乐和民间工艺表演,如舞龙、舞狮、划龙舟、年画、糖画、剪纸、木偶戏、曲艺等表演;或引导其从事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加工和旅游服务,如制作特色小吃、手工编织、导游解说、餐饮、住宿等。要重点扶持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市场开拓能力的旅游商品生产或销售企业。认真落实扶持旅游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如简化办事程序、减轻企业负担等措施,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将其培育成旅游小镇建设的生力军。

(六)大力加强旅游小镇宣传营销,构建区域旅游品牌。要加大宣传营销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包括政府财政专项经费、旅游企业宣传费用等多元经费体系。创新宣传营销体系,加强与有关旅游组织、旅游客源地的管理部门、开发商、文化、传媒等的合作,建立旅游小镇营销联盟;发挥旅游行业协会及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推进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共同开拓市场。调动媒体营销的积极性,促进旅游宣传品创新,发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APP、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立体宣传效应,引导和鼓励聚集一批创意人才和创意企业,根据客源地的不同需求,创新开发多语种、多载体、多形式和各具特色的系列化旅游宣传品。加强旅游营销信息化建设,借助当前我省建设“智慧旅游”的契机,加强四川旅游信息资源网的建设,同时充分利用公众信息服务网、旅游电子商务网等平台和旅游信息服务中心等开展网络营销,使四川旅游小镇形成四川走出去的一张亮丽名片,从而促进四川旅游小镇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和精品化、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从而提高区域竞争力。(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R].四川省人民政府,2011

[2]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小镇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J].云南政报,2005

[3] 黄前东.云南旅游小镇农业产业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

[4] 林峰.休闲旅游小镇――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创新模式[EB/OL].http://,2015

[5] 云南省建设事业规划[R].云南省人民政府,2009

[6] 旅游运营与地产开发[J/OL]. http://,2016

[7] 方增福,罗辉,马谊妮,姜芹春,卞云龙.玉溪市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

[8] 高伟.建水旅游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1

[9] 严音莉.旅游小镇:国际旅游岛建设重要突破口[J].今日海南,2011

[10] 张仁开.旅游小镇:小城镇建设的创新模式―兼论上海郊区旅游小镇的发展策略[J].小城镇建设,2007(7)

[11] 李晓阳.黑龙江省旅游小城镇开发现状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8 (8)

[12] 李向明.发展旅游小镇的意义[N].中国旅游报,2010-05-I2

[13] 刘德云.参型旅游小镇规划模式研究―以金门金湖镇为例[J].旅游学刊,2008 (9)

[14] 肖练练.城郊旅游小镇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3

[15] 和丽娟.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云南旅游小镇建设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

[16] 徐冬东.古镇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研究―以江苏震泽古镇为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篇7

(一)温江区乡村旅游现状

2012年,温江区旅游总收入15.29亿元,接待游客1170.55万人。其中全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总收入达5.85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38%。但同期,成都市全年旅游总收入为1050.78亿元,温江区仅占1%;全年全市共接待旅游总人数12246.47万人次,温江区仅占10%。2013年,温江区旅游总收入21.11亿元,同比增长38.70%,接待游客1482.73万人次,同比增长26.67%,旅游总收入占全区GDP比重达到5.8%,安置就业2万余人。同年,成都市旅游总收入1330.66亿元,温江区占到1.5%;2013年成都市共接待15539万人次,温江区占到9.5%。此外,温江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46240人,从业人员中农民就业比例达到83%,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面达到85%以上。

(二)温江区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从以上几组数据不难看出,温江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增长幅度也较大。尤其2013年,整个成都市受国际形势的影响,入境游客增幅下降的大背景下,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幅。乡村旅游的发展,对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也都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不难分析得出,温江区的旅游业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温江区的全区旅游收入在成都市范围来看,所占份额较少,最近两年都只占到了全成都市的1%。旅游接待人数也远远不足,近两年也仅占到全成都市的10%左右。二,就温江区自身的旅游结构而言,乡村旅游总收入在全区旅游总收入中仅占到了三分之一。就目前温江区乡村旅游现状、产业结构以及区位条件来看,乡村旅游还大有潜力可挖掘。

二、温江区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品牌产品

通过对温江区乡村旅游的调查可以看出,温江区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早,资源多,但真正的乡村旅游品牌并不多,可以说根本还没有“叫得响,拿得出”的品牌产品。究其原因,其一是从业人员多数都是农民,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没有品牌意识和品牌营销观念。其二,政府缺乏有力的引导。某些地区出现了一些品牌,比如“万春卤菜”、“红枫基地”等,但对品牌定位不准,挖掘度不够深入;其三对品牌的宣传力度也有限。所以温江区虽然乡村旅游产品众多但还没有形成如“郫县农科村”,“锦江三圣花乡”这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产品,自然也就难以发挥出品牌效应。

(二)缺乏对文化的深入挖掘

作为文化重镇的温江区,一直以“金温江”的美名享誉海内外。不仅有着丰富的物产,还因为温江区独有的文化积淀。温江区不仅是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的发祥地,更有文庙、陈家桅杆等名胜古迹。可惜的是,温江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形式和定位上,就是“吃农家饭、干农家话,住农家屋”,以休闲娱乐为主,形式单调,缺乏特色。没有更好的深入挖掘温江的地方文化特色,形成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三)缺乏与产业的结合

温江区是我国三大花木基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花卉苗木集散地、中国第二大花卉苗木生产销售市场。此外,温江盆景还是川西盆艺的代表。但目前温江区的乡村旅游很少和花卉苗木产业相结合进行发展,还处在单纯的农家乐阶段,形式也是以私人老板为主,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和接待能力也有限。不仅没有利用好当地的产业优势,使得乡村旅游本身也缺乏长久持续的吸引力。

(四)缺乏区域间的合作和统一规划

以温江区为例,其核心产业主要是花卉苗木,与周边接壤的郫县在产业上有很多交集。但这两个区县并没有就乡村旅游展开深入的合作。两区县的乡村旅游基本还是以家庭为单位,政府也没有在区域间进行更深入与更全面的统筹规划。使得这些农家乐不仅接待能力有限,同时还容易在同片区内造成产品同质化,缺乏差异性和特色性。从而出现低价竞争,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乡村旅游产品无法更进一步的提档升级,也无法出精品。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温江区乡村旅游的影响

对温江区乡村旅游问题的总结,可以发现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民需求的提高,城乡结合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不再是简单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我们对乡村旅游的定位也不能仅从旅游产业单一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应该更加多元化,产业之间的结合也更加的密切,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出,温江区的乡村旅游应以发展现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为目标,以内需为导向进行产业发展。同时应当通过内需型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如温江区的花卉苗木产业等),拉动乡村旅游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全面质量提升,并推动乡村土地配置市场化、农村土地资本化,提升和保证农民的基本财产权利,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直接带动农民就地就业、农业就地转型、农产就地增值、农村就地城镇化。

四、温江区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的对策

(一)以“大区域”的整体理念进一步打造温江区乡村旅游

在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独立发展逐渐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统筹区域旅游发展对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出后,区域旅游发展对促进形成高效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实现旅游产业经营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中型旅游企业连锁化、小型旅游企业专业化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而温江区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基础好,更有着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因此更应利用自身优势,树立“大区域”的理念,对旅游产业链进行更加有机的整合,推行和打造区域之间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积极推进合作区域内旅游交通体系化、旅游服务一体化、旅游信息联动化。

(二)打造精品特色旅游村的同时对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温江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应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机,打造一批精品文化特色旅游村。在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医疗服务圈,整体带动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的同时,提高旅游基础设施的等级。如:村级道路、沟渠、田园绿道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建设,移动光纤、WIFI等信息化资源的进一步覆盖等。

(三)引导乡村旅游项目集群发展

温江区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产业优势,加快乡村旅游项目的集群发展。以旅游为主导,带动花卉苗木业、奇石产业、有机农产品产业等与旅游相关的泛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一批以特色产业聚集为依托的旅游产品。如:川西特色林盘、鱼凫民俗文化村落、特色花木产业区等特色旅游产品。

(四)强化乡村旅游品牌创新

温江区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早,发展快,但缺乏叫得响的品牌。温江区应在做响温江休闲农业名片上加大力度。不仅要加强国家A级景点和景区申报评审,更应通过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节庆营销等手段,打造出一批能享誉四川乃至全国的旅游精品,扩大温江都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加强对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篇8

1.能够促进和带动宁夏经济的全面发展。旅游业是综合性的行业,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能够带动农业、工业、交通、餐饮、住宿、文化教育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具有先导和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业还可以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相应地扩大就业,有力促进宁夏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旅游业不仅是“无烟产业”,而且还是“朝阳产业”,与发展“绿色产业”相适应,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2.是推动宁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宁夏的旅游业发展的是特色旅游业,建设开发了塞上避暑宝地、黄河金岸胜景、民族风情家园、阳光沙疗福地等新景区,建设了一些塞上水乡、雄浑大漠、回乡风情、历史文化、红色旅游等旅游景点,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来宁休闲观光。这些景点带动了宁夏的餐饮、 住宿、旅行社、娱乐等多个行业经济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带动文化产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极大地推动我区保险、通讯等服务领域的相应发展。对于促进社会稳定、产业结构优化、减轻就业压力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特色旅游业将给宁夏经济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成为宁夏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是实现国家向西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省级回族自治区,最大的回族聚居区,有“中国穆斯林省”之称。对于我区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且发展旅游业还具有浓厚的回族风情这一优势特色。回族的宗教、节庆、歌舞、饮食服饰、民间艺术以及浓厚的民俗民风,都是重要的、宝贵的旅游资源,有利于推动我区特色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加强与阿拉伯国家的对外贸易和对外联系,可以推动国家实现向西发展的战略任务。

二、宁夏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低。宁夏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起步晚,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是有限的,不少地方旅游景区(点)的开发资金投入不大,使旅游景区(点)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旅游资源的优势没有凸显出来,因而旅游资源也就没有明显地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2.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开发不足。具有浓厚回族风情的旅游资源开发对宁夏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但是大多数旅游景点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停留在浅层次上, 缺乏民族文化的深度开发,特色旅游资源的价值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回族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景点开发中所占的份额比较少,相对旅游业中的特色资源及特色文化内涵开发不够,对旅游业的发展贡献相对低,没有形成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旅游业综合竞争力不强。由于近年来旅游业发展比较快,旅游资源开发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促销优势。受地区自然环境、旅游资源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旅游业的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程度比较低,旅游业的规模经济不是很显著。旅游业内部竞争比较明显,外部缺乏竞争力,从而导致了宁夏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不是很强,旅游景点开发出的旅游产品知名度不是很高,对于全国旅游市场上来讲,旅游产品所占份额不是很高。

4.旅游业开发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宁夏旅游资源的开发政策出台不多,没有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支撑,招商引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实施力度不够,导致宁夏旅游业开发资金投入不足。没有较高的资金投入,导致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旅游商品开发不多,旅游交通状况没有得到很好改善,从而使旅游业的发展机会大大降低。

5.旅游管理人才缺乏。近年来,随着宁夏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开始不断增加。从整个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看,旅游业的相关产业人力资源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管理人才的缺乏会影响宁夏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的发挥。

三、宁夏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1.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产业规划方面的主导作用。由于宁夏旅游业发展比较落后,并且各地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发展规划,所以导致旅游业发展主题水平偏低。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业规划的主导作用,逐步以文化理念打造景观,以基础设施提升景观,以生态环境扮靓景观的原则来完善区、市、县旅游产业规划体系,详细规划塞上江南新天府、贺兰山历史文化、六盘山红色、生态“三大旅游板块”建设,重点开发建设阳光沙疗福地、塞上避暑宝地、黄河金岸胜景、民族风情家园四大新景区等,形成以自治区级发展总规划为指导,市县发展规划相配合的旅游业规划体系。

2.加强旅游企业管理,提高旅游企业发展能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旅游企业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但是旅游企业无论规模和管理水平都处于较低层次。为此要以资产为纽带,扶持、引导旅游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管理具有优势的旅游业企业,大力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改善旅游酒店业的软、硬件服务设施和配套体系,发展多种具有专项服务功能的酒店,提高酒店的服务质量。同时,进一步强化旅游景点购物和娱乐功能,应做大做强几个国际旅行社的服务品牌,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品牌的旅游服务机构及其网络营销,挖掘旅游企业的发展潜能,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产业化水平。

3.不断开拓市场,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提升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在做好区内旅游市场的前提下,充分做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首先充分发挥宁夏地理位置及其历史、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会展经济和商务旅游,积极开发农村旅游。同时提高周边省份以及区内休闲度假市场的营销力度,有重点地到台湾等境外市场宣传推介,开拓台湾、东南亚等地区的旅游市场。其次,大力开发旅游特色商品,围绕“一河两山两沙两文化”特色资源,提升景区品位,重点整合贺兰山东麓文化旅游带、六盘山和沙坡头旅游区,打造“宁夏旅游黄金走廊”,力争青铜峡谷、须弥山石窟、水洞沟遗址进入国家风景名胜区,从而提升旅游业的产业化水平。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由于宁夏地处内陆,地域面积小,旅游资源的知名度相对来讲比较低,因此要开展多种宣传活动,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宣传宁夏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宁夏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与区内外、境内外媒体的友好合作,介绍宁夏特色旅游,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引导旅游消费数量,更好地促进区内旅游市场的发展。其次继续开展银川摩托车旅游节、宁夏国际汽车西部行旅游活动等大型旅游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区内外游客,提升宁夏旅游业的知名度。除此之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境外重点市场所需的产品,吸引高端游客,提高入境旅游的综合效益。

5.加强旅游业人才队伍的培养。针对我区各旅游企业普遍存在人员结构、人员数量不合理现象,需要建立良好的旅游业人才开发、引进、培养机制。一是要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的竞争机制,引进和招聘高层次的人才,着重要引进既有理论修养、又有综合的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规划、设计研究等专业人才。二是要建立起合理的用人激励机制,以良好的管理体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三是加大旅游人员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现有人员的知识和职业素养。四是加强校企合作力度,逐步加大高校和旅游业之间紧缺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

总之,旅游业的发展逐步走上正轨,在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我们应该不断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和旅游企业的发展实力,发挥宁夏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带动本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进一步推动宁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宁夏区情数据手册2009―2010[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

[2]宁夏经济要情手册2009.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

[3]宁夏年鉴2009[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

篇9

一、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动力分析

(一)源生动力――消费者需求

需求是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的源生动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旅游消费需求的日益升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强,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方式的转变,消费观念的更新,大众化旅游需求正转化为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个性化体验旅游需求,文化日益成为旅游的最初动机和最终目的。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产业高关联度、文化展示性以及体验、休闲等特征,强调满足人们精神性、文化性、体验性等需求。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文化及创意正好满足了旅游者对文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旅游产业必须引入文化元素,利用文化的创造性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增加文化创意产品,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保证并拓展更广阔的旅游市场。

(二)内生动力――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是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内生动力。两大产业本身就是有限性资源,而竞争是实现有限资源合理配置的方式与途径。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在产品、制度与模块、核心能力等三个层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因此基于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期望,各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加强合作的过程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三)外部支撑力――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是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外部支撑力。制定和完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制度及规划,能有效地避免和规制盲目、重复、破坏资源的纯粹追求利益的融合行为,逐渐形成有利于旅游产业融合的市场运行机制。成都市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

(四)外部助推力――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外部助推力。信息技术创新步伐的加快、应用范围的拓展、融合程度的加深,为拓宽文化传播渠道,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完善文化体系等做出贡献;同时为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平台,并且为个性化、互动性的虚拟旅游构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打破文化创意产业门类的边界,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传播文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进一步融合。

二、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

根据上文对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的分析,可以得出在技术进步、市场竞争加剧、产业活动的政府支持力度加大及市场需求改变等内外部动因的推动下,都有可能引起技术边界、资源边界、产品边界及市场边界模糊或消失,也就意味着产业多层面边界的突破和多层次产业融合的形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都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逐渐走向融合发展的道路。

三、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路径选择

(一)技术融合路径

两大产业各自开发、利用资源以及研发产品所需技术的结合是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1.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创意驱动作用,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改造升级,培育形成数字出版、动漫制作、创意设计、网络游戏等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推动VR(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在旅游资源展示领域的应用,增强旅游产品的科技表达能力。

2.在营销渠道方式上充分运用新媒体,注重信息服务功能建设。借助新媒体、新技术进行营销,以改变传统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的形式来实现对市场的宣传和占领。

(二)资源融合路径

成都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敢为人先的创意精神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是两大产业共同发展的载体。

1.深入发掘融合区域内旅游资源及文化资源。成都市现有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文化、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熊猫文化、以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化、以武侯祠为代表的三国蜀汉文化、以川酒川菜、名小吃、农家乐等为代表的饮食休闲文化、以名优川茶及其泡制工艺、茶馆、茶道为代表的茶文化以及以川剧、清音、金钱板、谐剧等为代表的地方戏曲文化等标志性文化资源,同时还应注意挖掘例如网络游戏、动漫乐园、博物馆、音乐节、影视基地等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旅游吸引物,丰富完善成都市的资源类型。

2.积极创造区域内旅游与文化创意的融合资源。具体来说,一是依托休闲元素创新融合资源。依托成都市“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的品牌,利用成都市特有的休闲气质,挖掘其在都市、乡村、古镇、郊野等方面的休闲元素,打造城市休闲产品、营造休闲文化氛围,提升消费者的休闲创意文化体验。二是依托文化创意元素创新融合资源。依托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成都创意设计周等节会活动的举办,建设一批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依托成都市1000多个村寨、10万多个院落,打造创意主题村落集群;将文化创意产品与旅游产品通过创新组合,活化文博产品,推进城市特色博物馆建设。三是依托世界遗产创新融合资源。以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栖息地等世界遗产为依托,同时联动周边的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黄龙等世界遗产,重点发展遗产体验旅游产品;利用“川剧、蜀锦、蜀绣”等极具成都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的兴建、实景舞台剧的创作演艺等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

3.推动区域间优势旅游与文化的整合。成都作为四川省中心城市,可依托丰富的四川省顶级旅游资源,加强与省内其他市州资源整合,联动发展;结合成都、重庆、西安、昆明的资源优势、加强与西部城市的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旅游合作协作机制和协调机构,加强文化创意旅游交流合作,整合区域间旅游资源与文化要素。

(三)产品融合路径

成都市以文化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和文化创意产品等为主的三位一体的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结构的优化是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走向融合的标志。

1.开发成都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充分挖掘成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结合市场需求,鼓励文化企业研发生产具有古蜀文化、熊猫文化、三国文化等独具成都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并通过娱乐、休闲、游戏及文化资源静态活化等方式引入到大众旅游者的身边。

2.打造成都新型文化旅游产品。构建以遗产观光、特色休闲、时尚购物、美食体验、养生度假为核心,特种旅游、自驾旅游、科技旅游、医疗旅游为补充的等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同时增加夜间旅游活动产品、互动虚拟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

3.设计成都特色旅游商品和工艺品。重点开发以蜀锦、蜀绣、为代表的古蜀文化商品;以漆器、竹器、泥塑为代表的地方民俗商品。注重将文化符号、创意元素、时尚与工艺设计运用到旅游纪念品、特色旅游商品的设计中,强化旅游商品的科技含量、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四是打造成都特色旅游演艺娱乐产品。在现有《金沙》、《天府蜀韵》、《魔幻金沙》等剧目基础上充分挖掘川蜀文化,运用现代高科技的展现手法创新表现形式,创作大型旅游剧、大型旅游实景剧等演艺剧目,打造一批具有成都特色的、有全国影响力和市场效益的旅游演艺产品。

(四)市场融合路径

市场要素的融合是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动力。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市场营销企业和旅游产品销售企业以市场营销、品牌整合与培育、市场运作等为融合要素,从而打造出具有影响力和广泛知名度的文化旅游产品品牌。

1.市场营销创新的融合。以文化传播渠道和旅游产品销售模式的整合为导向、创新全媒体营销模式,实现从传统营销向新媒体营销、智慧营销、节事营销、影视营销、演艺营销转变、加强旅游城市形象整体推广、旅游精品线路策划包装、重要节会赛事营销、影视综艺节目合作,综合运用电视、广播、报纸、海报、网络、橱窗等多种渠道,形成全民宣传、全民参与的大营销格局。

2.品牌整合与培育。以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园区为支撑,构建成都市文化创意旅游品牌体系。以文化与旅游结合为导向,有效挖掘成都市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内涵,塑造一批具有良好知名度和美誉度,能够占有较高市场份额的特色文化创意旅游品牌产品;以传媒、文博旅游、演艺、创意设计、勇游戏为重点,培育一批能够吸纳先进要素,引导市场选择,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品牌企业;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天府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以产业园区、特色街区、艺术聚落为重点,打造一批具有产业示范效应和聚集效应的旅游创意品牌园区。

篇10

1817年斯蒂芬森决定在他主持修建的铁路线(利物浦――曼彻斯特)完全使用蒸汽机车承担运输任务,自此以后火车以其运载量大且安全性强的特点成为支柱性的重要交通工具,随后铁路旅游也应运而生。然而我国的铁路旅游发展滞后,而且缺乏特定的目标群体,也没有较为完善的线路规划。虽然有的旅行社以“夕阳红”旅游专列、夏令营旅游专列等为主题做过相关策划,但也存在缺陷反响一般。此后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顺利通车,是最壮观的一条铁路旅游线路,也成为了世界各地游客最想体验的铁路旅游项目。在这之后“敦煌号”品牌旅游列车成为了发展较好的案例之一。

一、铁路旅游研究综述

(一)铁路旅游及产品特征

铁路旅游,是铁路相关部门、政府和旅游经营者凭借铁路和铁路沿线的吸引物等其他条件,以火车为载体,以行驶路线为基本路线,以一定视觉范围内的沿线景点为对象,向乘客提供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旅游产品。这种旅游产品既可以作为基础交通工具提供服务,也可以担任旅游吸引物的相关角色,满足游客旅游需求,现有形式包括铁路博物馆、旅游专列等。

铁路旅游产品是一个整体概念,是以服务形式体现的组合产品。铁路旅游产品可按照旅游资源(即铁路和沿线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指铁路交通设施、沿线的旅游基础设施及铁路专列的特殊设施)、旅游服务(指铁路基本的交通运输服务、沿线风景区的餐宿等服务和专列的特色服务)等具体服务对象进行分类。也可按照六大要素等方式分类,但是铁路旅游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出游形式,又表现出一些与般旅游产品所不同的特性:可移动性、旅游季节的拓展性、带状分布性。

(二)铁路旅游运输研究综述

1999年,济南铁路局的吕宝水和王菊园分析了铁路旅游信息联网需具备的内外部条件,远程信息联网将给铁路旅游带来的发展,及信息联网将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1年,北京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运量所的王晖军指出,为了加快铁路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转变观念,制订铁路旅游战略规划;铁路旅行社必须联合经营,发展规模,组织好旅游运输;开展旅游景区外部铁路运输通道建设;2003年,杨桂凤、王晖军等学者分析了当前我国旅游市场的现状,阐述了铁路旅游运输的发展潜力,对铁路旅游运输需求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铁路发展旅游运输的对策和措施;2006年,李书剑和吴国清分析了上海铁路旅游交通的现状,提出发展铁路旅游交通的意义;2007年,高蓉等立足于铁路交通旅游一体化产品的开发,首次将流程的概念引入到铁路交通旅游一体化体系中,初步构建了铁路交通旅游一体化产品的开发流程。

(三)旅游专列研究综述

2000年,陈启跃和王志民提出旅游专列线路设计要遵循明确目标市场,了解旅游供给一体化程度和旅游者意愿的准则,以最大限度满足旅游者的需求;2002年,贾俊芳从铁路运输企业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旅游列车开行方案的诸多因素,构建了评价旅游列车开行方案的指标体系,提出了用AHP方法评价旅游列车开行方案的构想;洛阳铁路分局的张云芳为铁路开行旅游专列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策略,强调要发展集团运作,完善保证体系和建立专业队伍等;江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林毓铭提出开发高格调、高品位、全方位的旅游列车服务,促进以旅游交通为依托的广义旅游的发展;2003年,北京铁路分局客运营销分处工程师苑秀芳提出利用既有线路及设备资源,探索旅游资源与开发列车新品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刘莉针对当前铁路短途客运下降的现象,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提出开发双休日旅游列车,并分析其可行性与必要性;西北师范大学的刘睿文分析我国西北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制约西部旅游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提出开发“西部之星”旅游列车新品的构想(线路设计、列车选择和服务等);山东师范大学的闰娟和王红兰分析老年旅游市场的特点,提出老年旅游专列的发展策略,并对旅游专列前景进行展望。

二、“敦煌号”品牌旅游列车开发的必要性

(一)功能转化的原因

铁路运输的主要优势在于运载量大、价格相对较低且安全性能较高,但是劣势在于花费时间较长,如遇处理紧急问题,可能不会采用该种方式。随着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开通和航空运输的日益发达,铁路客流运输功能受到冲击。因而开展铁路旅游成为铁路客运功能转换的较好途径,有利于拓展市场,增加旅客运输量和收益,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二)新型旅游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要求的提升,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产品无法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传统意义上的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等主要旅游活动类型,已经逐渐被各种新奇的旅游形式如:探险游、生态旅游、铁路旅游等取代。

(三)“敦煌号”品牌旅游列车开通的现实意义

1、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敦煌号”品牌旅游列车开通提升了该地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促进了敦煌内外的经济交流和资源转换。

2、对地区社会文明的意义

就敦煌文化的推广传播而言,“敦煌号”品牌旅游列车的开通和运营,是该地区的社会水平发展较高的体现。此外,还有助于提高酒泉、敦煌等地区的社会发展指数,有助于向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弘扬敦煌文化。

三、“敦煌号”品牌旅游列车的创新营销模式

(一)打造特色旅游快车

特色旅游快车应是旅游专列的“升级版”,从各种必备装置到细微之处,无不一游客需求为根本出发点。这样的特色旅游快车目标是和风靡欧洲的“东方快车”一样,集六大要素于一体,成为典型意义的奢华旅游产品。让不同的游客同样感受到的人性化的制度。特色旅游快车应做到如下几点:

1、独特的车厢:因国内市场目前的高端旅游消费需求较小,较多考虑国外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这趟列车可进行标准细化(分标准、豪华、总统3种配置)。除了卧房车厢外设有艺术表演和购物相关车厢,在车上满足乘客各项需求。

2、精美的装饰:车内应是独具敦煌风情的装潢设计,套房的装饰也该搭配充满盛唐风韵和描述“丝绸之路”盛景的画壁。充满敦煌风情的车厢,可陈设以传统的唐朝家具为主的配饰,处处体现传统的独特居住环境,使游客零距离的感受盛唐生活,体验民俗风情。

3、设有酒吧车和通宵营业的演艺车,乘客可以欣赏各种文艺节目,在酒吧车举办专题讲座,在客人还没到达前了解丝路文化,以丰富旅客的列车文化生活。

(二)配合精准营销策略

1、精准营销概念

精准营销是指依据准确的消费者数据,对其进行实时的分析和挖掘,即时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传播给目标客户,最后可以将传播的效果非常准确地测评出来。超市优惠券和Google广告条实质都是精准营销。准确的消费者数据来源于消费者的收银条,消费者买了什么,消费金额,购买的倾向和购买的周期等诸多信息。

2、精准营销操作方法

在商场或超市的收银机内安置一种软件,消费者在收银的同时,软件会立即对其购买信息进行分析,在打印收银条的同时,连接在收银机上的独立的小打印会打印出相应的优惠券。

3、精准营销目标

精准营销的绝妙之处在于,锁定三个目标群体,吸引潜在顾客。

(1)准确地讲:“让没有用自己产品的客户用自己的产品;挖竞争对手的客户;让用了自己产品的用户用得更多。”

(2)凡是购买其他旅游产品的游客(重点关注对敦煌旅游有倾向的游客),在航空售票处或订票处,都可以获得敦煌旅游的精美宣传画册和优惠券(优惠券应具有一定时效性)。

(3)凡是购买“敦煌号”品牌旅游列车旅游产品其中任何一种,在拿到旅游车票时,还会得到一张下次购买同类产品的优惠券或是购买其他类产品的优惠券,如返程铁路旅游车票等。当这些游客得到这些优惠券时,会被鼓励购买的更多或多次购买。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