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前景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教育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现代化的今天,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和深化,信息、科技革命不断向纵深发展,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心理需求等方面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设计为人民服务”。为指导当代艺术设计实践,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之路,演绎当代前沿设计理念和视觉传达形式,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只有在一些充满生机的领域不断探索,才能提升设计教育的质量,培养优秀的现代设计师。
一、从工业构成设计走向信息有机设计
(一)主导性设计在时代物质基础上的演化
在任何时代的各种设计思潮中,总是有某种设计理念自觉或不自觉地占据着主导地位。而这种主导性的设计理念从根本上说是受当时的物质创造的制约,与主流的哲学精神相一致的。例如我国在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社会,人们靠天吃饭,流行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占主导的是以朴素的有机论为指导的手工业设计;而近代西方工业构成主义设计的产生(以包豪斯为代表),是与人类社会由自然经济进入工业化时代,尊崇科技理性的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工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观念深入人心,西方的工业构成设计才正式引入我国并得到广泛传播。[1]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应与中国社会由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总进程相一致,这就必然地要步入一个发展的转型期,工业设计理念的地位随着“知识经济”和“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将被充满活力的“信息设计”所代替。
(二)信息设计和有机设计理念
信息设计是对信息时代设计文明的简称,其具体内涵非常丰富。首先,现代科技提供的数码信息平台使设计工具由鼠标和键盘代替了画笔和纸,设计材料和语言由可视形象变成了看不见的程序、编码、软件芯片和数字化的操作。其次,设计研究的对象范围空前扩大,研究对象包括:网络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虚拟现实设计、数字化产品与环境设计、数字娱乐设计、数字化艺术表现设计、三维数字动画、多媒体应用艺术设计等。这些变化表明了建立在高新科技基础上的信息设计是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彻底的转“型”设计系统。[2]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充分认识这一深刻的设计变革,更新观念,积极投身于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拓展信息设计课程设置,为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成长提供强大支持。信息设计的形成首先表明了设计在时代物质基础上的演化,同时,艺术设计作为人类精神思维总在自觉不自觉地寻求着“合理”的文化、价值观作为自己的指导理念。一般来说,主导的设计理念总与一个时代主导性的哲学观念相呼应。而在我们的时代,由于对科技理性的崇拜所产生的哲学贫困,导致主导性的设计理念也捉襟见肘,设计界同仁正为此进行不懈探索。在近期《美术观察》上,梅映雪撰文深刻指出在信息社会走向有机设计的内在原由和本质特征,认为有机设计的理念是与当代有机论取代机械论的哲学主导潮流相一致的,其区别于其他设计的本质特征可简括为有机统一、内生协调等几方面,具体讲要做到“张扬生命个性”、“回归自然本体”和使国际文化“多元优化共生”。这种有机设计理念是科技理性时代人们反观自身的困境做出的人性呐喊,表达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深沉的生命力,天人合一的境界和积极融入世界文明的胸襟。有机设计理论值得我们在艺术设计教育实践中进行进一步地探求。
二、从民族的走向国际的
(一)设计的民族性与国际性在现时代,民族艺术与国际艺术仍有着很大不同。不同民族艺术有不同的特色,但国际更强调同一的成分。时下流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这种观点显然有失偏颇。在我国实行开放的市场经济并日益广泛而深刻地融入世界的今天,艺术设计要有从民族到国际的理念,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图形语言的易感觉、无国界性),来传达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价值理念,让世界了解我们。我们倡导艺术设计从民族的走向国际的,就是希望中国的艺术设计以独特的民族特色表达超越民族的国际性精神,为我国积极融入国际大家庭做出贡献,而这里面需要有世界艺术文明因子的参与。[3]
(二)设计的国际有机论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脱胎于传统的工艺美术设计,又是从引入西方的包豪斯设计理念开始的,所以从它产生起便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系统的左右下,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至今未能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和体系。但同时,这又为我们的艺术设计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艺术设计要走向国际的关键一环是广泛吸收世界各民族的设计文明,根深才能叶茂,扎根的土壤传统文化不是唯一,世界上一切优秀的设计文明都是。传统的艺术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底蕴文化,是原初的文化氧气,灿烂的古代文化滋养着我们,使我们确认自己。面对国际化趋势,艺术设计首先要立足于本民族的深厚的文化背景,设计理念,这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最易于了解的东西,同时将各民族有生命力的理念融入自己的文化中,作为本民族精神有机体的一部分。
三、从单纯的专业技能培养走向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设计的学科价值有赖于设计者综合素质的提升,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设计内容和形式的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艺术设计教育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片面的专业技能培养,而轻视对其进行专业技能以外的人文素质的提升。我们知道艺术设计是为一定的功能、内容赋形的艺术,没有对设计形式深层支撑的功能、内容的深刻把握,设计就会失去创作的根基和源泉,而流于模仿,也使艺术设计失去了在当代人文社会学科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跨学科研究中的话语权,因此设计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专业技能教学。设计艺术的学科前途将由从事设计的人自身来决定,只求如何获得技能、如何获得商业利益的所谓“设计教育”是无法真正进入高等教育学科行列的。
(二)设计教育的核心价值:确立积极的价值观和创造性思维在设计者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和创造性思维现代艺术设计已经越来越广泛地深入到生活中,作为无处不在的直观的易于理解的意义系统,其承载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积极的价值观才能使设计富有生命力,对人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和谐人类社会与环境自然;而颓废丑陋的价值观却使所谓的“艺术设计”成为视觉垃圾,严重的会歪曲、毒化人的心灵。所以好的艺术设计作品首先要求设计者要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和积极的价值理念。艺术设计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其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正确价值理念的熏养。[4]具有创造性思维是设计者综合素质的又一关键,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另一核心价值。设计的本质是创新,“设计的内涵是一种永远没有重复的思想和一种创造的意志”,模仿不是真正的设计。真正的艺术设计要在创新中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在创新中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新鲜的史料、视角与方法;同时,艺术作为一种独立创新的精神思维形式,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引领生活,是其最高价值。没有了创新,就没有了设计。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蓬勃发展的保证。#p#分页标题#e#
四、从个人表现走向为人民服务
(一)“设计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当代设计价值取向
在设计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着追求个人风格忽视服务对象、追求外在形式忽视功能内涵、追求艺术效果忽视生产成本等不良现象。针对此,2004年《美术观察》发起了“设计为人民服务”的论坛,在讨论中指出“设计是一种文化,是解决生活中不同层面问题的文化”,要“为提高生活质量而设计”。叶萍提倡法国式的“溶化在生活中的平民化的设计。”
(二)使课堂创作与社会相结合
“设计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要求学生深入社会,了解人民的需要,使学生深入生活的教育方式会使人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人民需要有较强的感受力,而不是冷漠的,这是设计创作的不竭源泉。在市场经济社会,艺术设计主要是通过设计的产品为大众服务,因此,为商业需要、消费者需要或为公益需要而设计与为人民服务是一致的。课堂创作走向市场、社会,可以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人们的现实问题来促进学生设计水平的提升;可以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他律意识,深入体会艺术设计的宗旨,是设计走向社会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演习。[5]
五、从科技经济崇拜到以人为本的设计走向
(一)科技经济时代与人的存在状态
我们处在一个科技物化的时代,科技不但实现了对环境自然的深度征服,同时又以其强大的改造力量侵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占据着我们的思维,促使着人们对科技的崇拜;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又处于强大的经济网络的笼罩下,消费主义盛行,人类处在一个被商业竞争的魔力所驱使,把不断刺激消费欲望作为核心任务的经济社会,增长着对经济和消费的崇拜。由于这种科技经济崇拜,使自然环境受到了甚至是不可恢复的破坏,人可能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失去自己的家园;由于这种崇拜,使人对科技经济的掌握变成了科技经济对人的控制,人附属于科技和经济,人的本性受到严重压抑;由于这种崇拜,使人类偏离了生活本质的轨道。
篇2
“艺术教育”在狭义上可解释为在艺术活动中进行的各种开拓型和创新性的教育研究,“艺术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观念和形式语言这两个基本方面的教育,而在实际过程中它可能表现在对艺术思维、艺术媒介、艺术形式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实验,它不是一种纯粹精神领域的“空想”和“建构”活动,而是一个从思维到实践创作的结构导致了艺术一定是不断地和社会发生关系,并不断推进和繁衍艺术自身不断创新进取的可能性的教育活动。
2008年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中指出:“艺术类实验教学中心应按照艺术类相关专业的教学需要和特点,根据学校学科设置的实际情况,整合有关实验教学资源,利用现代技术与设备,建设形成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升综合能力的实验教学平台,加强理论与实际、传统与现代、实验与实践的相互融合,吸收德艺双馨、热爱教育的高水平专业人员参与教学,增进实验教学与艺术发展实际的良性互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培养具有良好艺术素养、艺术创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艺术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在艺术教育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艺术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艺术素养、艺术创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能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艺术类专业人才。
二、总结国外艺术教育的经验
近几年来,得益于学校的国际交流和跨国教学课程安排,有幸多次带学生去国外艺术院校交流学习,通过互访和交流学习期间的调查研究,对国外的艺术教育得出以下几点感受:
(一)注重现实项目的开发设计或模拟课题的创新
在国外,学生的专业创作多是基于教师带来的企业课题和模拟项目设计,教师会在课堂中拿来企业产品研发课题中的现实课题,如针对特定用户开发设计的新型手机,从使用者需求设定,以及使用功能开拓一直进展到手机商品外形开发设计,以及手机界面游戏等一系列的设计开发,都由学生站在不同设计思想下自由进行探索创新,这样的教学和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成为艺术设计类实践教学的前端实践,可能从一方面觉得学生的思想是单纯而不一定可操作或可实现,但在校园中的学生可能确实在专业上有不太完善的设计,但就是有很多的不现实在企业中却将他们转化成为现实,成为企业现实再设计,并将之转化为产品的项目研发。
(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设计拥有极大的空间,学生在研究探索中锻炼成长。
国内的艺术专业教学多从设计软件开始入手讲解,但在国外的教学中几乎不见基础软件在课程内教学,学生对所用软件自主进行学习,在设计项目中根据需要学习使用,在项目中学习求索,而不进行孤立而无目的的软件学习,并且各个软件在项目中进行相互贯通应用,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快速得到成长,通过项目实践活动学到的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理解深刻。
(三)充分利用团队协作进行实践活动,以综合性、实践性教学为主,引导并提升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教授的项目多为综合性的课题或项目,由于工作量较大,因此大多数都以团队形式进行综合设计开发,工作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同时,专业教师在各课程之间进行横向或纵向的协调讲解,如界面设计课程中教授会讲到如何将游戏开发和产品造型设计的开发理念贯穿思考,以完善其作品。因此学生在完成一个界面设计课程学习后,发现自己同时也完成了一个产品造型设计作品,以及也许并非完整的游戏开发作品。而国内实践教学中各课程之间互不关联,各专业课程仅对本实践教学进行教授,因而造成学生在学完了各课程后,不能独立或团队协作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项目,因为学生只是因学而学,而非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综合总结可以看到,在国外的艺术教学中重视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教学实践和社会实际要求相结合,注重团队分工协作,学生对专业能力的自我学习和提升,通过项目锻炼而对专业内容的横向和纵向贯通学习等一系列的艺术教育特色。
三、探索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艺术教育的出路
对于艺术类的实践教学探索首先要从重视艺术教育,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开始,在专业的培养体系中确立实践教学的地位,要结合艺术专业特有教学特色,通过学习国际艺术教育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充分注意溶入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利用本地创意产业发达的优势条件,创造艺术结合相应产业和市场的现代艺术实践教学的出路,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这种能力是多元化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体,为此,在艺术实践教学中要致力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的不断更新和优化,尽力完善实践教育体系,强调创新、实践以及艺术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学生提供富有专业特色并具有较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创新实践场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为了能提升学生对艺术专业的实践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优秀的作品,需要艺术类教师通过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进行的认真思考,研究本艺术专业的实践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度开发;在实践管理方面加强开放性和服务性思想;致力于探索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创新活动,不断探索和总结教学经验,特别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实践教学思路的开拓:
(一)坚持学生在专业上的差异发展、特色发展的指导原则,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围绕学生从事艺术设计活动能力需求这一主线,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
(二)抓住创意产业的发展优势,立足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建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强化理论教学与项目制实践教学统筹协调的教学氛围;
(三)坚持教学与实验,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并重的原则,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方案研究和设计项目开发等研究,不断提高创新性实践教学水平。
(四)通过项目开发和竞赛锻炼学生对专业的爱好和兴趣,能在独立或团体的实践锻炼中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效是最有切身体会和感受的,学生在比赛中获得成绩,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和专业兴趣,激励了学生的学习意志,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篇3
一、音乐艺术之于医学教育的意义
(一)音乐艺术之于医学,其本质是音乐之于人的意义
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如果说音乐让身体健康的人为之感动的话,那么对与情绪不稳容易受到外部刺激的病人,更会有深刻的影响。
在古代,音乐一直被应用于治疗疾病。我国是最早的音乐治疗发源地之一,早期音乐多用于祭祀、祭神灵、省风、宜气。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大量关于音乐能治疗疾病的论述及临床实例。如东汉哲学家王充提出“乐能乱阴阳,则亦能调阴阳”等,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内经》中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见,可以意识”,指出五音和五脏有特定关系,各脏有病其发声常出现与之相应的音阶,各音阶又会侧重与之相应的脏腑,即宫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肾,并指出五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在《乐记》、《太平经》、《养生论》等文献中也提出了丰富的音乐治疗疾病的思想。
古希腊人很早就将健康与音乐联系在一起,他们将情绪的净化看做是精神治疗的重要过程,而完成这一净化过程是通过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完成的。古希腊哲学家、医学家毕达哥拉斯说:“人们听到那种使灵魂激动的音调,在神圣的乐调影响下,恢复正常状态,仿佛受到一种医疗。”\[2\]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18到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进入近代以来,很多著名的医学家、美学家不断用音乐艺术的美来武装医学,使医疗实践对美的要求有了坚实的基础,这同时又是对医学美的有力推进。
(二)音乐艺术之于医学教育,其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在于使医学蕴含审美意味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李霖:音乐艺术融入医学教育浅论:意义、困境与行动医学逐步走向成熟的本身就是科学对真理和完美的追求的过程,它不仅表现为学科的自然美和服务社会过程中体现的社会美,艺术为医学模式从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需要新知识的充实和更新,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人们早就发现艺术美与医学有密切联系,它不仅成为保障人们身心健康的一种手段,更是不可缺少的一种素养。如,“黄金分割率”这个在艺术史上最常用的规律,在建筑、音乐、绘画、美术上已经普遍使用。
在医学美容整形中,如何让脸型与五官的比例搭配协调,需要运用审美的规律对其进行分析,甚至包括整形手术完毕之后,也同样是用美学的审美原则去分析是不是让患者的形象得到了美的改变,以此来判断该项整形手术是否成功。美容整形是“活的雕塑”,它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整形美容外科讲求的永远是感觉,是一种来自整体视觉上的和谐与愉悦,而不是执着于鼻子或眼睛等某一个器官细节。这种感觉不是单靠医学技术来完成的,更多考察的是医生的艺术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务工作者就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美的活动、美的形象的追求者。
(三)音乐艺术不仅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表达形式,而且作为医学的有益补充,使医学活动充满情感与爱的元素
利用音乐艺术作为提高医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从中提炼出音乐艺术的医学意义,才能使音乐艺术真正融入医学教育中去,从而使医科大学生在医学语境下更好地融合人文与科技,这样才能使其在医疗实践中更好地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关心人的生活环境,自觉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并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病人\[3\] 。
要实现医学语境下人文与科技的顺利结合,最重要的是找到着眼于音乐艺术与医学文化之间的契合点,并设置形式恰当的课程门类,开拓多元文化资源,并突出该课程在医学院校的特色, 不仅能使音乐艺术真正成为医科大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一部分, 也能有效拓展大学生关于医学文化的人文视野\[4\]。
二、音乐艺术融入医学教育的现实困境
我国医学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医学生应该兼具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才能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但音乐艺术在医学教育中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一)缺乏音乐艺术融入医学教育的观念
当前,医学科学主义与医学技术主义思潮不断彰显, 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 特别是医学人文价值遭到遮蔽, 被显在或潜在地视为无用, 表现在:教育过程呈现出重智育轻德育;重医学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而轻人格培养和人文素质提高;道德教育与人文教育更多地当作一种装饰与点缀。同时,高等医学教育的功利性色彩日益浓厚,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普遍以实用眼光来看待教育、从事教育, 将接受医学教育过程纯粹视为就业的准备过程、获得一技之长的手段和谋生的工具\[5\]。音乐艺术作为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融合点,其显在的更多倾向于人文价值,却由于人文素养与实用主义之间的割裂状态而直接被医学科学主义、医学技术主义及医学功利主义所遮蔽,其潜在的医学教育价值则被掩盖,无法形成音乐艺术与医学教育融合共通的基本观念。
(二)缺乏音乐艺术融入医学教育的课程
就目前国内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来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 , 其中大多课时为思想政治教育所占用\[5\]。而由于医学课程繁重、音乐老师人才的缺乏,许多高等医药院校的音乐课程和教育基本上是空白,仅靠一些学生活动活跃一下校园的气氛,没有构建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片面追求显性课程,忽视了隐性课程。由于认识取向的误区,人文素质的培养倚仗显性课程即理论授课,认为对医科大学生进行社会学、政治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艺术等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教育就是人文素质培养的全部\[3\]。这种生搬硬套式的课程体系设置,往往会将人文教育变成附着在医学教育上的点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将其刻板定义为娱乐、消遣型课程,积极性不高,最终只能取得扩充大学生知识面的简单效果,难以嫁接起与医学人文素养相关相切的精神桥梁。
(三)缺乏音乐艺术素养与医学素养兼备的双师型人才
在高等医学院校中从事人文教育的教师一般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是从事人文社科专业的教师,自身缺少对医学的实际体验和研究。第二梯队是医学专业毕业的教师,自身缺乏系统的人文社科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内涵。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受限,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将人文知识与医疗实践相联系,势必导致理论讲授与临床实践的脱节,达不到预期的人文素质培养效果\[3\]。而在具体的音乐课程中,大部分由缺乏医学实际体验和研究的教师任教,由于知识结构的限制,音乐艺术教学仅仅停留在简单的音乐艺术层面,难以挖掘出音乐艺术对于医学的深刻内涵。
(四)缺乏音乐艺术与医学的教学环境
没有基本的观念,没有系统的课程,没有专业的教师,自然难以形成相应的环境。我们曾经对某医药学院的学生进行过音乐知识的问卷调查,70%的学生不懂得简谱,80%的学生不懂得五线谱。学生最喜爱的歌曲中90%是通俗歌曲和流行音乐。大多数学生对音乐的接受,只停留在感官欣赏的阶段,满足于一般的悦耳动听。即便涉及内容也只处于浅显、直接的低层次(轻音乐,通俗歌曲的广泛流行就与此相关),对于一些著名的大型交响曲、经典音乐无从感知,更谈不上赏析,而延伸至医学教育的层面,更是无从谈起。当前的医学教育环境下,音乐艺术教育不仅作为人文艺术被工具性切割而排挤在医学教育体制之外,其源远流长的医学价值更是鲜有触及。
三、音乐艺术融于医学教育的行动
音乐艺术不仅作为人文教育的一种媒介,更是医学教育达到仁心仁术境界的一种必要途径。音乐艺术必须要融入医学教育,不仅作为人文素养提升的手段,更作为医学教育新领域的拓展方向。
(一)树立音乐艺术与医学的联接观念
艺术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活动,只有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使其长盛不衰,并逐步形成艺术与医学的联接观念。对于高雅艺术而言,对其的理解和欣赏,应经过一定的环境和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过程,尤其是经典艺术作品。要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的精髓,一方面必须积累相当程度的高雅艺术知识,另一方面也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6\]。应该意识到,在高等医学院校推广高雅艺术的活动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医学院校应重视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积极创造条件,做到定期引进高水平艺术团体演出,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以提高医学生艺术素质。
(二)构建音乐艺术融入医学教育的特色课程
在开展高雅音乐艺术进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实现高雅音乐艺术进校园形式的多元化和本土化,使代表地方艺术特色、具有浓郁地域文化如“武当文化”、“道教音乐”、“吕家河民歌”等地方艺术在高校中传播推广,让本土文化艺术进课堂、进校园,大力开展特色突出、形式多样、教育明显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不仅可以广泛传播中外优秀高雅文化,还可以传承保护地方特色文化。武当文化是湖北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我们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关注地域特色文化,如邀请湖北省歌舞剧院、武汉音乐学院,来湖北医药学院演出湖北的经典剧目,让学生欣赏具有本土气息的艺术,激发对家乡故土的热爱,让大学生成为湖北特色文化的时代传承者。
将当地和高校文化特色融入音乐艺术中,一方面拓展了音乐艺术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对本土文化有所了解,产生共鸣。2012年10月1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六医院脊柱外科做实习护士的我校大四学生周丽,乘坐公交车时,突遇公交车与一骑车老伯相撞,老伯当即不省人事。周丽迅速下车对受伤老伯进行打开气道、止血、胸外按压等急救措施。正是这“黄金五分钟”救援,为后来的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老人得救了。周丽的故事被央视《新闻联播》等多家媒体播放,被网友称为“最美姑娘”。在当年的毕业晚会上,大学生将这一事件编排成话剧搬上舞台,极大地震撼了大学生的心灵。高雅音乐艺术进校园的实质是让学生了解艺术,提升艺术修养。
(三)打造音乐艺术融入医学教育的双师型人才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医学即为人学, 医学专业的每门课程中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关键看教师是否会去挖掘。所以,教师的选择非常关键,无论是人文课程教师,还是医学专业教师,那种通常从学生处或社科部找几名业余教师的做法显然是不妥的\[7\]。音乐艺术作为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融合点,可以作为人文教育的切入点在医学专业教师的角色上找寻突破口,将音乐艺术补充进医学教师的知识体系中,并试图在医学专业课程的传授过程中自然释放其人文价值,使人文教育不再成为医学教育的点缀,成为医学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要打造既懂音乐艺术,又精通医学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一是要在新引进师资队伍时设定新的考核标准,调整教师引进的专业要求,避免教师的片面人文化,或者过度的医学专业化;二是在医学院现有的师资队伍中注重引导新的价值导向,改变教师现有的医学教育观念。通过学历教育、课程培训等方式, 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医学人文教学与科研水平\[5\]。医学课程繁重,教师直接成为医学生接触最多的引导者,其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学生的医学实践,教师如能利用好音乐艺术开展融合大学生专业实际的人文教育,从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又能联系医学实际,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人文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四)创造音乐艺术融入医学教育的多元共享环境
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不能只使用开设大量课程进行修补的方式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在思想上引导、匡正学生\[3\]。而思想上引导、匡正学生的关键在于创造一个多元、共享的文化环境。课外多举办与医学主题相关的文化活动,让更多学生了解活动背景,提升观看兴趣,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全校师生充分了解、广泛参与,采用多种推广手段,极大提升覆盖面。同时,在医学专业课中融入人文教育内涵,不仅能够使枯燥的医学知识鲜活起来, 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与接受, 也能够促进学生专业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5\] 。
在具体操作层面,学校可以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互联网、新媒体和电子商务,将音乐艺术的运作与之相结合,不仅构建更加多元化的运行机制,而且可以营造大学校园里的音乐艺术文化。首先,可以搭建相关的信息平台,通过微博、网站与论坛的建设,以及校园电台、报纸等多种媒体,音乐艺术活动信息,为学生及时了解高雅艺术演出信息提供平台。在此基础上充分进行资源共享,在网站上设定相关模块,支持学生下载演出票和预约观看,并支持学生观看不同院校的演出。在网络推广中,充分吸收学生观众在微博和论坛上的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感受,改进演出质量。还可以做好活动的营销推广,通过校内BBS、人人网、校园微博等信息渠道向学生介绍相关艺术种类、艺术大师的背景知识,邀请专家开展艺术讲座,举行有奖知识竞猜活动等。
总之,音乐艺术具有健全美好人生、培养才能美、铸造行为美、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对医科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可以使医学生提高分辨美与丑的能力,端正审美观念,正确地运用美的原理指导今后的医疗实践。使他们成为知识结构完善,既有精湛的医学科学技术,又有高尚的思想情操的新型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美\]亨利•欧内斯特•西格利斯特.疾病的文化史\[M\]. 秦传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 王荣新.艺术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4).
\[3\] 张立,王敬春,陈冬梅.高等医学教育中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几点误区\[J\].学园,2013,(17).
\[4\] 王思特.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文教育视野下的中国传统音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11).
\[5\] 张宗明.高等中医教育应促进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
篇4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园师资力量的欠缺形势尤为明显,为逐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全国有不少高校在学前教育类专业的招生数量上逐步得到提高。从前几年的招生情形来看,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招生已占有较大比例,但生源质量及后期培养中学生发展状况对高校而言无疑是一个较大的难点。虽然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规定,非艺术类专业不得按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办法招生。此后,多数省份已取消学前教育专业按艺术类招生,但此前招生的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仍在高校学习。因此,高校中仍肩负此培养任务的院系责任重大,应在此部分学生仍在校学习期间,努力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加强技能训练,拓宽学生的思维,为其未来能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最近几年招生的学前教育专业情形来看,现在仍未毕业的艺术类师范生占有较大比例,这部分学生将是未来几年能满足学前教育事业中所欠缺的师资力量的重要后备力量。在培养过程中,若这部分学生就业时,教育的理论与技能整体表现较弱,则会直接影响未来一个阶段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因此,加强此部分在校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为其将来加入到学前教育事业做出力量补充和突出贡献显得尤为重要。
一、艺术类师范生在高校培养期间的表现
1.理论知识学习水平薄弱。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较多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为对有些较难理解的专业理论课程不认真学习,期末考试应付了事。这使得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修完大学期间的课程后,对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仍然知之甚少。
2.教学基本功训练不扎实。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培养未来高素质教师的必然途径。在高校学习期间,艺术类师范生虽然对于艺术类技能课程的参与度表现较高,如钢琴、舞蹈、手工等课程,但对教法类教师教育技能方面的课程却表现相对较弱,较多表现出应付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技能训练。
3.对未来就业不积极甚至漠不关心。虽然经历几年的学习熏陶,部分学生改变了之前入校时的观念,开始对学前教育领域的工作慢慢有了较浓厚的兴趣,但仍未主动去了解此行业的相关信息,只是被动等待毕业的时间。对于学校有针对性地悉心组织的幼儿教育行业的专场招聘会,学生未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有些甚至抱着随便试试的心态,在就业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明显不积极。
二、艺术类师范生在培养过程中存在困境的原因
1.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较薄弱。因为高考艺术类的招录成绩相对较低,一些学生因为文化课成绩较弱而选择了艺术类特长。在文化课成绩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考取了学前教育(艺术类)专业,到大学后对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很难在短时间形成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这部分学生普遍表现出文化课成绩较弱,对学习理论层次较难的课程理解起来相对较为困难,大多数学生英语学习水平较差,在学习越来越难的困境下逐步陷入了越学越差、越学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之中。
2.学校管理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偏差。有些学校用比较严苛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约束,如查课。虽然将学生拘于课堂之中,却导致不少学生身在课堂心在外,上课睡觉、玩手机的现象比比皆是。大学课堂的学习更注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控和学生的自我学习,但艺术生本来理论基础较差,上课更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而面对高校教师一节课推进的大部分教学内容很难做到全面掌握,因此,在此种状态之下,形成越学不会越不愿意学习的状态,逐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教育合力的影响表现相对较弱。大学的环境与高中不同,学生缺乏教师与家长相对严格的约束,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后开始放任自流,如果学校管理严格还能稍微约束学生脱离课堂的行为。有的学生管理层与教学层对学生管理不统一,经常会出现学生打完考勤之后再逃课的行为。有个别家境较好的家长,未积极鼓励学生安于学习,这不仅会影响学生本人,甚至还会影响班集体中其他成员的学习。学生平时对就业的意识淡薄,在就业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明显不积极。
三、学前教育艺术类师范生实现专业发展的途径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上提出了详细的要求。高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人才时,只有遵循国家出台的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文件要求,促进师范生培养,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师资力量。
1.从思想上引导,夯实理论知识的学习。针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表现,教育者更应该关注在思想上对学生引导与教育,要增强艺术类师范生的教师意识,提高其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学生只有喜欢、热爱教师职业,并且认为自己适合从事该职业,才会对职业产生认同感,由此形成的认同感才是稳定和持久的。因此,要做好艺术类师范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兴趣的引导,让其了解大学阶段的理论学习对工作都有基础作用。在大学期间所形成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对个人的影响尤为重要。
2.加强教学技能训练,提升师范生的技能。在校期间要加强艺术基本功的训练,如声乐、舞蹈、钢琴等艺术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大学期间还应分阶段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强化练习口语表达和书写能力,重视训练教师教学基本功,实践类课程则应注重教师技术训练,行为获得,可采用讲解示范法、行为训练法、微格教学法、模仿法、自评他评法等,并列举教学实例,使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在转化为学生有效教学行为上起到较好的效果。此外,还要提高学生的课程组织与实施教学的能力,开拓幼儿园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通过组织参观与实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展教学能力。
3.发挥教学与管理的双重指引作用。管理人员与任课教师应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彼此之间形成的教育合力对学生产生影响,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针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较为薄弱的情况,教师要合理组织、调节教学内容,注重对理论的基本概念和逻辑体系的分析讲解,教学的实施不仅是完成教学计划中各项内容的规定,更重要的是面对教育对象的现实情况,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节,如果仅仅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只成了“教”,而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学”,并不能成为真正的教学。
4.做好就业指导与规划,调整就业期望值。高校除了开设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外,还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指引作用。要对学生讲明学前教育的发展前景和荒废学业的利害,学生经历未来就业的可行性分析,摒弃来此专业只为获取毕业证的念头,本着安然、平和的心理投入到学习中。同时,还应加强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提高自我判断力,并准确进行自我定位,提高就业和求职的能力和技巧。要引导学生进行就业心态的调整,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使学生的就业期望更加理性,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此外,还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到需要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岗位去工作。
篇5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课程设置
目前城市建设发展十分迅速,越来越多的建筑群体出现在人们眼前,这些建筑群体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此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自然需要随之提高。人们审美能力越来越强的同时,对设计方面人才的需求量也是与日俱增,对其层次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这样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高等院校必须顺应时展对教学内容等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新的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全方位系统的改革,主要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选取等方面来进行,从实际出发,培养综合素质,建立以设计、施工、管理为主,与此同时不断拓展外延为辅的教学模式。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才能在社会中体现出专业素养,在上岗后的动手能力强,再经历一段时间的历练,必能成为室内设计、施工设计、环境设施设计等多方面的技术型人才。
1针对性进行课程设置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起步虽然比起其他专业来说晚一些,但是发展非常快。按照社会实际、专业技能的需要,这个专业的课程应该做出调整,应重点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对这个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现在所做工作中所用到的主要课程以及必须用到的课程依次如下:CAD、室内设计、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常识,充分说明学生已经认识到建筑学科对这个专业的影响。社会上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主要需要三类人才:一为设计型人才,即我们说的设计师。这类人才需要有很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跟要有丰富的艺术修养以及足够的业务沟通能力。这里所说专业知识不仅包括室内设计,还包括建筑设计甚至展示设计等各方面,属于综合型人才;二为表现型人才,即我们所说的绘图员,或者插图师。这类人才需要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机设计软件,还要有比较好的艺术修养,能够理解设计师的构想然后表现出来;三为施工管理人才,这类人才便要求对材料的掌握程度要透彻,精通施工。在目前社会,施工管理人才大都不会画图。
根据以上三类不同型人才需求,对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建议:(1)设计部分要加强理论教学,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精通一两门计算机软件,以适应社会上的需求;(2)施工技术部分要让学生多进实验室,以操作为主,加强动手能力,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3)管理部分调整相应内容,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进行调整,加强项目施工管理,使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为以后毕业出路增加筹码。
2重新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
很多学生认为速写等基础课可以减去一些,可有可无,然而调查发现,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速写、手绘草图这样的基础课对他们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更有部分认为影响很大,这些基础课十分重要。对于这些基础课以及制图等专业基础课,毕业生认为,这些专业可能在工作中并不直接用到,因而感觉没用,实际上这些基础课在设计中有着潜在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些课程是对设计思维、理念的培养。有毕业生认为,花在这些课程上面的时间可以再多一些,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计算机操作上,因为提高并丰富设计理念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花费时间精力,而简单地操作能力可以在实习期间就能够很快学会,甚至在工作初期就能够在课外完成。
在校期间的学生对设计理念的理解并不到位,对概念的理解也很模糊,至于怎样去实现更不清楚,老师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多进行灌输。而在专业课方面更应加强,决不能只表现在表面上,会几个简单的软件和几个简单地操作,而必须注重对学生专业设计思维的培养。这个过程会很漫长,效果可能比较慢,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却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不断变化。
3重视实践教学
艺术设计绝对不是一门死学科,不是课堂上教学了学生就会应用,如果只是改变课堂教学根本满足不了实际中的需要。因此,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是大趋势。这就要求专业课必须联系社会实际,这是一个重要举措。为严格保证实践的落实,学校可以与当地用人单位达成协议,建立合作基地。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课题,以实际成果完成毕业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相当程度上突出了实践教学,促进了能力的提高,相信学生经历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后再走向社会便会如鱼得水般顺利,轻松应对社会实际工作。
这种实践教学经过一段时间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良好的理论基础,懂得专业知识,更能进行具体的设计、施工、管理,成为新一代应用型人才,初步形成新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拓展环艺专业的外延
在当今社会,有一种工作正在悄然兴起,这就是室内室外效果图制作工作。这为该专业的发展又指明了一条出路。既然市场上有这个需求,在进行专业教学时便可以适当进行考虑。还有部分学生选择了园林设计等新兴方向,这也应该我们的注意。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开展,各种各样新颖的环境小品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边缘不断延伸,其实拓展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风水学、美学等,像这些方面都应该都可以得到拓展外延,来谋求专业自身的发展。
5总结
总之,各高等院校应做出尝试,对学生多进行创新能力培养以及设计思维的培养。应该提供相应方面的新材料供学生们去了解、学习,教学生施工管理方面的知识,还要努力拓展专业外延,挖掘新的发展点,比如展示设计等等,这样可以让这个专业有自身发展的新出路。相信环艺专业在将来一定会有质的突破和飞跃。
参考文献:
[1] 解勇,聂松,范云鹏.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美术之友,2009,6(27):2325.
[2] 袁方.关于教学改革的思考――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魅力中国,2010,3(27):4448.
[3] 宣炜.关于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创意与设计,2011,5(15):3940.
[4] 朱磊.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继续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10,8(30):1416.
篇6
关键词: 前期经验 创造 个性
教师如何引导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主动参与、表现个性、愉悦体验?师幼活动前应做好经验累积,依据幼儿已有的知识与认知水平,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协助幼儿建构新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富有个性与生命的艺术作品。但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我们存在一些困惑:教师面对幼儿的美术创作中的困难该不该具体指导,如何把握好度,如何掌握好预设活动与生成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活动中有效地进行指导,等等。
我们发现教师与幼儿的已有经验对美术教育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关系到教师的指导能否做到有的放矢,能否准确地把握重、难点,关系到幼儿能否独立地参与到美术创作中。为了丰富教师与幼儿的前期经验,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育研究。
一、从观察入手,丰富幼儿对创作对象的认识和感受。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对会动的东西的兴趣远远地高于不会动的,所以,我利用一切时间,引导幼儿成为一个会观察的有心人。幼儿对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常会视而不见,或是不会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只是简单地看看外表。在平时的教育中,引导幼儿学会按序观察、比较观察,有意识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比如引导幼儿在创作《好吃的苹果》时,我活动前就鼓励幼儿每人带一个苹果来园。由于苹果来自不同的家庭,品种、颜色、形状都各不相同,我就提醒孩子们之间互相比一比大小、找一找不同、闻一闻香味、切开了尝一尝味道,再比较切开的苹果与整个的苹果有什么不同。正是有了这些具体的感性经验,孩子们在创作苹果时,不再像过去那样看别人怎么做就自己怎么做了,雷同的作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形态各异的苹果:有的是整个的,有的是一半的,还有一瓣瓣的;有的是有叶子的,有的是吃了一大口的;有个小朋友的苹果上还有个毛毛虫,他说:“好吃的苹果,虫子也喜欢吃呢。”
二、与其他领域的有机融合,运用知识经验的迁移作用,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为了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随心所欲地大胆表现,创作与众不同的作品,我们尝试与其他领域进行有机融合,注重知识经验的迁移,促使幼儿自主性创造,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美术创作不再是简单的艺术创作,它与语言、科学、社会、健康等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就会为美术创作提供具体的创作思路。
1.利用儿歌、故事等语言经验,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为了引导幼儿制作《各种各样的鞋子》,我为幼儿选择了童话故事《会旅行的鞋子》,通过故事中的周周把各种鞋子变成汽车、飞机、船、滑梯等,鼓励孩子们根据故事提供的情节与角色,为周周再设计一个鞋子形状的交通工具,于是有了大头靴子状的坦克、有了高跟鞋状的跑车、有了凉鞋状的敞篷车……
2.运用音乐经验进行美术创作。同属于艺术领域的音乐,更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学会了唱《大公鸡》,就对大公鸡有了具体的认识,知道公鸡是有红红的鸡冠、大大的绿尾巴,能很快地抓住创作对象的特征,创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了。
3.与数学领域的融合,获得了创作经验的积累。老师巧妙地引导幼儿对数学活动中的形体进行联想,启发幼儿想象,让孩子们创作球形、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等形状的物体;引导幼儿运用经验,把世间万物变成各种几何形体,使创作的作品更加具有想象力,于是出现了球体的小胖猪、圆锥体的狐狸、圆柱体的长颈鹿,等等,特别地形象、有趣。
三、教师开展预操作,预想幼儿在美术创作活动中的难点,为真正的教育活动积累教育经验。
教育的过程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二者有效互动的过程。幼儿需要积累创作经验,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更需要积累经验,了解了创作对象具体特征,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指导。教师课前亲自动手塑造,感知创作过程中的难点,分析研讨,预想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难点。有时,教师认为看似简单的东西,可能就是孩子们的难点,而教师认为的难点,可能孩子并不会这么认为,所以,只有亲自做一做,才能更好地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也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地指导,增强教学的效果。
正是有了课前的亲自塑造,教师才能预想到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困难,教师可以事先想好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次在大班创作《恐龙的故事》时,我通过自己动手创作,发现活动的难点就是塑造出不同恐龙的主要特征,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利用秋游中华恐龙园的机会,引导幼儿找一找、比一比不同种类的恐龙有什么主要的特征,向讲解员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孩子们对恐龙有了具体而感性的认识,再到美术活动《恐龙的故事》时,对教学中的难点不再惧怕,而是非常自信地表现出不同恐龙的个性特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美术教育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为幼儿提供适时适度的指导,支持幼儿创作与众不同的作品,还要做足课前功课,为课堂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好比为孩子们造楼房,只有底子大而厚,才能往上造更高的房子,房子也才会更加牢固。所以教师不仅要重视“教”与“学”,还要重视课前经验的“积累”与“丰富”,再结合课后的“反思”与“修改”,让每一次的教学过程,都成为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9.
篇7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人文精神;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美术课程的性质是这样表述的,“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能只是把美术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在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这样,一个教师才能说自己的工作达到了教书育人的双重目标。
作为一个多年从事美术教学的教师,我根据自己教学经验并结合现在小学美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对如何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进行了一些摸索和尝试。
一、为什么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人文精神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获得完美的人格。由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是迫在眉睫的。
1.社会发展需要在美术课程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
社会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对每一个人的素质都提出了高要求。而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又是一个人素质培养的关键期。不同的学科以不同的方式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课程以其严密的逻辑和知识增长他们的才智,语言课程以其丰富的语言和文化知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含美术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以其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经过这种艺术(美术教育)熏陶的学生,必将具有博大的精神境界、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2.美术学科自身的发展需要在美术课程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新课标将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界定为人文性,使美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走出旧的单一技能训练为主的美术教育误区的层面上来。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同样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美术课程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3.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在美术课程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
美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的审美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心理结构完善发展的人,审美的人,成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协调前进的人。美术不仅能表达感情,使人的创造性冲动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怎么样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要想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完善学生人格,必须采取合适的教学措施。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具体措施因人而异,关键是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应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首先,在把握人文精神内涵的前提下,教师要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小学美术每册教材作品欣赏单元都有许多古今、国内外优秀艺术作品,由于学生的兴趣、经历、知识面乃至成长环境不同,面对同一幅的作品,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在欣赏小学美术第八册梵高的《鸢尾花》油画作品时,有的孩子透过画面看到了春的风,夏的影,仿佛自己马上就能变成一只蝴蝶穿越于绿叶与蓝花之间;有的学生却透过画面中蓝紫色的忧郁和灰褐色的悲伤,感受到梵高的寂寞、孤独与死亡的气息。这些感受是孩子们内心的真实反映,教师应完全尊重学生的这些感受,从专业的角度培养他们感悟作品的能力。因此,通过欣赏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其次,通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提高创作乐趣。美术作品是表现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和看法,画家必须首先学会从生活中感受、思考和发现,才能在创作中运用多种媒材和造型语言表达出来。在小学美术第二册《我们身边的线条》一课中,首先要让学生观察、寻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线条、纹理,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教师从专业角度所给予的深入讲解,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思考。在表现作品时,他们才能够较好地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作出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的线描作品。因此通过此类创作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一定的人文感悟,掌握表现作品的人文方法。
第三,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在创作作品时,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在我国举办奥运会期间,组织学生查找有关奥运会的起源和参赛项目等知识,让学生用多种材料、多种形式来创作、设计相关的奥运美术作品。开可以用身边各种废弃材料设计、制作各种运动项目的动态模型和吉祥物等。最后,用这些美术作品装饰、美化校园。从而让学生将美术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凸显了教育的本质。
篇8
一、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学科体制的问题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从学科教学的定位。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目标的考核等诸多环节,都要与教学现实情况有一个适应过程。任何一个环节与教学实际偏移都可能造成学科的教学工作不能良好地开展。信息技术学科从无到有,经历了8年的实践后,目前困扰我们最大的问题不是我们有没有钱或是有没有高档机器,而是我们最初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我们现在的教学结果不一致。
1、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问题
简单地说,我国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这门学科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我们青年一代掌握信息处理工具的能力,其核心是提高未来中国人的信息素养。在学科内容设置上小学阶段基本上是启蒙,初中阶段是常规的工具软件应用,高中阶段则更深入常规软件的使用和网络以及编程。这样阶梯状的目标分布表面上是比较合理,但教学实际中很难达到理想要求。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过程无法满足实现学科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要提高的是学生的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不是教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例如用Word处理文字,我们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用Word处理文字的能力而不应是让学生死记硬背Word的具体功能。最明显的例子,在选取文本的时候有许多方法,但最终学生只会记住一种方法就是用鼠标拖选,为什么?因为他们做信息处理的机会少,很难正确地体会各种操作的应用环境,即使一时记住了,很快也会忘记的。
2、目标考核的残酷约束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教育是离不开考试这个指挥棒的。考什么讲什么,考试成绩就说明能力,于是信息技术也就被架上了应试教育的手术台,所有应培养的技能都被演化成一道道标准化试题,学生只要知道答案是什么就行了,至于具体怎么用,那就不是现任教师的责任了。
3、课时安排的问题
每周一节课,试想对于一个为信息技术一无所知的学生来说,一节课能带给他什么,讲一个EXCEL的公式。下次再来上课的时候,他早忘了。
4、客观环境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特别是网游吸引了相当多孩子的注意。2001年开设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时候。在农村有多少孩子见过计算机呀,更别说互联网了。但现在,有几个孩子还会在乎计算机呢,因为网吧已遍及城乡各地。“学十几年语文,不如上半年的QQ”这种观念我觉得不仅仅是在挑战我们的传统教育。
(二)师资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师资主体上有两方面,一是科班出身。学的就是计算机专业。二是半路出家。由于本身有这方面的爱好,正好赶上学科新建,于是就改行教信息技术了。无论是何出身。课基本上都能教,但问题是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是知识更新特别快,和传统学科教学相比,不出两年就会有一批教师被淘汰。2001年在农村会打字、会装系统这就是绝对的高手了,但现在的高手的标准绝不是这样低了。这说明。要做好一个信息技术的教师最基本的素质是要会学习,不断地学习。而对于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来说,那就是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供充分到位的知识培训。这一点我认为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做得很不够,甚至可以说不及格。我们不用说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就连最基本的日常学科教研工作开展得都不是很好。信息技术教师就好像学校教师中的“边缘人”,很少有人问津,特别在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和打字员基本上是一回事。教师是开展教学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连信息技术教师都感觉不到光明,那我们信息技术这个学科还怎样发展呢?
(三)硬件问题
在8年前,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硬件,没有电脑怎么开课?但有了电脑总不更新也是不小问题。软件更新太快,硬件制约了新形势下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农村中学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景
1、以考核标准为突破口。改革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体制问题
信息技术是一个全方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完美载体,我们国家设立这门学科的初衷也在于此,我们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目的就是为了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在信息教育上的差距,更好地塑造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的教育环境。而信息技术教育一旦戴上了应试教育的枷锁。这门新兴的学科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所以解决目前的问题第一就是要处理好这门学科的考核评价问题。
目前大多数地方中考要有信息技术,无非是Windows和Office的基本操作。高中有各省的会考,主要内容大体上也是中考的内容。大学之后要过国家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内容无非也就学生中考时就接触到的范围。可想而之。这样一层层的重复考试就是一种浪费,浪费的金钱是有数的,而为此消耗掉的学生和教师的信心和热情却是无法计量的。我不反对用考试的方式来进行能力的评价。关键是考试的组织方式和考试的水平设置。如果我们把信息技术由初中至大学阶段的教育定一个统一的考核标准就会好很多。假设以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统一标准,初中生要求达到一级水平才能进入高级中学,而高中要求达到二级水平,到大学就不再开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课。我想这样不就分解了许多目标,节约了许多成本吗?每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规定标准,互不重复,这才是一个学科的正常教学发展模式。
2、增加信息技术的课时
每周至少需要2至3节,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定时开放机房。将目前我国大学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教学工作完全放到高中阶段,我们要认识到,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增加。我们的高中学生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完成一定水平的信息技术学习实践。
3、师资及硬件环境的完善
篇9
一、设计艺术类专业职业教育现状
目前各大高校的教学仍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全日制在教室中学习理论知识,而对于实际操作性的课程,亲自动手实践较少。当然,对于这一学习模式的形成,不仅仅在于各大院校或是某些老师的责任,这一教学模式的改变也无法仅仅借助某方面力量快速完成。各大院校的艺术类学生,多数是高中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或高考失利,其中的部分学生由于对学习兴趣的缺失,认为进入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镀金,等到毕业后由学校安排工作。
二、灰领人才背景下如何创建职业教育新模式
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尤其是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许多学生选择艺术设计类专业就是为了能够在毕业后有份可心的工作,可是不少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兴趣的缺失,进入学校后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作为高校职业教育的教师,就应该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原则,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努力探索创建出一套新的职业教育模式。
第一,借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力推动艺术设计的职业教育网络资源库设。首先,要以我国职业教育资源网为基础,力争实现对职业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打造出更加完善、健全,也更高效的职业教育网络服务平台。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海量资源,打造富有特点的专业和课程资源。在现阶段,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学的发展,广大的艺术院校一定要积极利用这种政策的东风。大力推进校本课程项目的建设,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一系列精品专业和课程体系。并将之作为教育样本共享给其它合作院校。再次,要大力推动对公共课程资源的建设,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现阶段,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全面,以艺术设计的毕业生为例,如果毕业之后从事动画设计却不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地掌握,所设计出来的作品就只能是美、日动画的抄袭品或者毫无文化深度的快餐式作品。因此艺术院校应强化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在内的公共课程教学资源。
第二,打造富有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随着社会化分工体系的愈加细化,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业学生专业技能的专精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艺术院校大力推动学生实践能力的增长成为了必然趋势。而这种增长必须是建立在对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基础之上的。例如台州师范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以满足个体发展,适度超前教育为原则,将课程体系划分为文化基础、专业理论、整体实践、专业岗位实践等四个主要的模块。并将其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合理地分配在学生的学习之中,从而将三年制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4.5比5.5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
第三,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教培养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院校要想使自己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提升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就一定要积极地观察市场需求的变化,并合理调整本院校的培养目标。首先要充分发挥整体的区域优势,立足本省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体系和实践模式的调整。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下的互利互惠的职业教育委员会,力争尽可能地吸引优质实习企业加入到会员单位的团体中。大力推动本院校重点特色专业的建设,不断创新学生社会时间的形式和内容,形成校企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重点突出本院校的教育优势与特色,从而在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增长的同时,提升本校适应就业市场初、中级职业需求的能力。再次要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改革,及时吸收兄弟院校在职业教育进行中的经验、总结不足。为学生营造更好的适应其以后职业发展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并反过来促进本院校课程体系的创新,丰富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管理方法,深化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使本院校的职业教育能够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对设计艺术的职业教育模式展望
设计艺术类专业的职业教育模式一定要向灰领人才培养目标上靠近,因为设计艺术类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首先是能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其次要有夯实的理论基础做指导,而这些要求正好符合灰领人才的定义。所以,笔者认为对于设计艺术类的人才培养,要仿照灰领人才培养的模式来进行推动。
首先,要注重加强理论基础的教学。专业理论的教学是为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出于对绘画的喜爱才报考该专业的,这些学生由于在高考录取方面的分数要求相对较低导致他们在文化课方面的先天不足,造成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当薄弱。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艺术设计相关理论的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理论讲授、示范作品分析、课间辅导与课后总结等几个关键环节进行科学融合。帮助学生尽快建立关于设计专业的理论体系,增强他们对于本专业属性与特征的认识,了解艺术设计的方法和要求。
科学的教材选择与搭配对于提升艺术理论教学效果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因此要想有效地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就必须要注重选择内容与方法兼备的优秀教材。艺术院校的相关领导一定要注重对教材的选择与更新,有条件的院校甚至可以针对实际情况自己编写教材,合理开发校本课程。与此同时,艺术学院的教师还可以尝试将学生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借助通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解决,例如在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收集一些知名播音员普通话失误的视频,然后同课堂教学内容相比较,从而生动形象地将学生需要注重的问题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够产生深刻的印象。
其次,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据相关调查显示: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作品的构思、图纸绘制到制作实施的工程,是学生参与性最强、思维最为活跃、理论结合实际能力发展最快速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将已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和整合,还能够从中发现自己学习的遗漏之处以为对一些尚未学习的知识点产生科学的见解,从而提升自己在专业实践范围内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尤其是一些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如photoshop等,单纯依靠老师讲述和死记硬背很难将各种命令都进行得心应手地运用,而如果通过具有针对性作业的布置,使学生自己动手来进行操作,学生的掌握程度无疑会大大提升。最学生的作品完成之后,教师应以趁热打铁的精神来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讲评和总结。与此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相互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要求他们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指出其它同学作品的优点和缺点,并试着从理论角度分析其作品的优势所在,从而为今后的设计获得有益地参考。这样不仅使学生从理论上总结专业设计实践,更主要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和巩固已学的知识,使认识深化。
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关键。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院校一定要以身作则,提升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不仅要注重引进专业的实践教学人才,还要加强对本校现有教师的培养,从而能够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科学地指导。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也力争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观念进行渗透,从而加强学校职业教育的氛围。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组建一些以社会实践为主的团体,并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兴趣。
最后,在学生实习的时候,要注意时刻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所遇到的每一项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加强职业教育是国家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它对于全体高校学生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学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些问题很有可能是他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当中会经常遇到的问题,在进行讲解的时候,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理论指导,并且要让学生培养出自学的能力,必要的指导可以解决学生的难点问题,这对于学生建立理论框架也是非常有好处的。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之后面向的是广大观众,他们的社会示范力量是无法估量的。通过加强职业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动手水平,能够使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一步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使他们提前适应社会的生存方式。
篇10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的素质和外在素质。内在的素质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意义,也是人对人、事、物的观点,即“心态”。外在素质是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成就。有一位专家认为:素质可以看成为心理、专业、整体素质。如今应试教育中,受教育者以听力为主,现在的素质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
在当代教育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就必须弄清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人与才的关系。有些家长以为,只有考试得到高分,上了好的大学,才是人才。因而对孩子只重视智育,只重视分数,一切围着分数转。我们应该知道孩子还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年龄,其才能是有发展空间的。在人才的形成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一个孩子学习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品格和人格上的缺陷可能贻害他一辈子,所以一个人要想成才,首先要成为人。
第二,才与材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对于孩子的成才,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要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去挖掘,去捕捉孩子智慧的“敏感区”。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因“材”去设计成才之路,使他们成为某个方面的专门人才,不要想当然,主观臆断去设计孩子成才的轨迹。
只要我们的人才观是正确的,那么培养目标才能完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才能形成,我们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才能后继有人,长盛不衰。因此在现实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用正确的观点从事我们的教育事业,还要注意这样几种观点:
第一,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应该把帮助学生建立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认知方式、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把学生主体的观点变成实际教学中的操作。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学习者,是拥有丰富个性的个体。在如今的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个体的学生,不仅仅具有很多智慧和人格魅力,还拥有一定的教育经历。对待学生,一定要珍视为完整的个体,一定要反对割裂人完整性的观点,还学生精彩的生存空间,增加学生的阅历和精力,为全体提供发展的一切条件。
第二,学生独立自主认知是一个基础。在现实教育过程中,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一定独特性,他们的兴趣、需要、动机、智能、特长、气质、性格等是不同的,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之一。珍视独特性并培养独特性,应该作为对待学生基本的态度。差异是教育的基础,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条件,应该认为是一种财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应当以调动学生有效、深度参与认知教学过程作为教学的前提,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去提供可靠的课堂时空,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拓精神。
素质教育着重在提高国民的素质,即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注重的是突出“六个学会”的教育,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我们的教育要达到:
第一,学会生存。学会生存的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化的人;学会做一个能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我们要转变就教育不同程度上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智力能力挖掘、忽视个体差异,实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结合、授道解惑与提高能力、增长智力的综合,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进而促进人才的培养。
第二,学会学习。学习将伴随人的生命全过程。人们在学习中,从“糊涂”到“明白”,变为更高层次的“糊涂”,最终使学习者自己能以“糊涂”到又“明白”过来,进而构成一个“糊涂”,再“明白”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