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根据调查,我校共九个班级,平均每个班就有10至15位留守儿童,全校约120位留守儿童,占全校人数约45%,群体庞大。我校有许多留守儿童都存在心理问题,有的心理问题较严重。
一、基本情况
现我所举的案例是我教的四(2)班,我任教语文兼班主任,这个班级共28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就有13位,那么多缺父母管教的孩子自然会给班级管理带来许多麻烦,其中有位男生名叫刘××,10岁,父母感情不和,父亲外出打工已有好几年不回家,母亲见状也赌气出走,留下刘××和他奶奶相依为命,缺失父母关爱的他,任性、小气、冲动,爱打架,还爱捉弄同学。都已是四年级的学生识字量都不到100,语文基础差,经常不写作业,还扰乱课堂纪律,对老师、校长的批评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二、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刘××是班里问题最多的留守儿童。为了教育好他,我多次家访,多方调查,得知刘××父母感情不和,父亲外出打工已有好几年不回家,母亲见状也赌气出走,留下刘××和他奶奶相依为命,奶奶身体又不好,家境也困难,父母寄回来的钱连生活费都不够,奶奶年纪大了也种不了多少农作物,收入甚微,奶奶也管教不了孙子。由于刘××经常打同村坡的孩子,所以许多家长都不喜欢他,而别人越是不喜欢他,他就越讨厌别人,就越爱捉弄人、打人。从小缺少关爱,缺少管制,缺少正确的心理辅导,让他很任性、小气、冲动,爱打架,还爱捉弄同学等。那么任性又没人管教自然学习成绩不好。
1.关爱互动,获取信赖
对孩子最有说服力的,我认为首先是关爱,也就是说先建立情感。我家里逢年过节后往往余留有许多果呀菜呀,我就经常把这些东西拿来分给孩子们,见刘××家里不富裕,就给多一点,家里有衣服适合他们穿的我就送来给他们;看到孩子们身上哪些地方洗不干净的督促洗干净。孩子们都很喜欢玩,这是他们的天性,刘××也很喜欢体育课,体育课时我就尽量地抽时间陪孩子们打球,教他们各种球技,组织各种球类比赛,展示我高超的球类技术,孩子们渐渐地喜欢我、佩服我。有一次学校举行篮球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刘××被同学无意绊倒,额头起了个大包,膝盖擦破了皮,看他那痛苦的表情,曲卷着蹲下来,平时倔强的他眼泪都冒出来了,在围观的常常被他欺负的学生却开怀大笑。我见状就跑回宿舍拿花生油帮他涂额头,用我自泡的药酒给他擦伤口,他额头上的包不到一分钟就消了,这就是花生油的神奇,我泡的药酒疗伤也很厉害,他的伤很快就好了。我就这样渐渐地获取了刘××和其他留守儿童的信任。
2.心理疏导,引入正轨
在取得孩子们信任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沟通、心理健康指导就更有效了。我刚接任刘××这个班不久,刘××就惹祸了。有一次,他把一只小老鼠放在一个胆小的女生的抽屉里,那女孩来到教室从抽屉里拿书本时被老鼠吓着了,并摔了一跤,小腿受伤,委屈地哭起怼;褂幸淮危他给别人起外号,但当别人给他起外号时,他就出手打人,类似事件对于刘××来说见多了。不管哪位老师、领导怎么说他,他就是听不进去,问他怎么回事,他就是不说话,还带着一副仇恨的表情。我只能先和他培养师生感情,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尤其是我帮他疗伤之后,我才慢慢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我常常抽时间和他谈心,得知他其实最怕的是别人不喜欢他。于是我让他做个体验:“让他用手拍桌子,由轻到重进行拍击”,先让他知道越是用力拍桌子,手就会越痛;还给他讲了个回声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对着大山喊:“喂!”大山也回应:“喂!”“你是坏蛋。”大山也回应:“你是坏蛋。”总之,主人公喊什么,大山也喊什么……通过以上例子教刘××懂得“想让别人对你好,你就先对别人好”的道理,我就这样慢慢把他引入正轨。
篇2
关键词:高校志愿者;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0-100 -04
一、引言
各界对留守儿童的界定不一,本文中提到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或双方离家三个月未归,且五年之内接受过高校志愿者或是支教教师帮助的孩子。高校志愿者限定在本科院校的学生(以涪陵区为例)。留守儿童是当前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但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大多停留在物质层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留守儿童在物质生活方面已经有所改善,目前更应该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缺少亦或是没有父母的陪伴,大多数留守儿童或多或少在心理上相较于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有所欠缺,并且情况严重的可能造成适应不良、自闭等心理问题。此外,留守儿童在学业、行为规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同样是与其接触的人群所应该重视的,这些方面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次调研活动,以高校志愿者为主,展开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路径探索,结合优秀高校志愿者与优秀支教教师的采访记录,为其后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志愿活动起着参考与借鉴的作用。高校志愿者群体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拥有更广阔的志愿活动平台,具有专业的心理辅导师资力量作为后盾,是知识能力与实践经验都较强的一个团体,因此,在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做出了许多贡献,例如:高校志愿者或者支教教师不仅是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引导者、生活上的玩伴,更是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的守护者。可以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帮助。本次调研活动,采用调查法访谈优秀志愿者与优秀支教教师,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以及对其帮扶的建议,同时对高校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志愿者们的活动心得,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高校志愿者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
本次调研活动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有网络问卷与纸质问卷两种形式,在整个工作的前期,设计与修改“高校志愿者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研问卷”后进行施测,旨在对高校志愿者在认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了解。通过互联网问卷以及纸质问卷收集数据,网络问卷回收249份,有效问卷196份,纸质问卷发放300份,有效回收247份,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在对留守儿童进行过志愿活动的志愿者群体中:85.71%的志愿者认为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发展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等)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较为重要。这是由于大多数高校都有专门的志愿者团队,给了高校学生以社会实践的平台,专门的心理辅导知识需求是志愿者们在实践之后而得出的结论。并且由调查问卷所反馈的数据来看,大多数志愿者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表示关注,例如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是通过学校的志愿者组织参与到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是否对留守儿童有益。调查数据显示,有80%以上的人认为活动是对留守儿童有利的,但在心理、思想、学习方面依旧有所不足,不能够长期针对同一受助对象进行辅导,无法获取其动态成长信息等等。
截至2015年10月31日,留守儿童受益人数总计163名,其殊心理辅导对象21名。志愿者们积极活动在涪陵各个乡镇,利用周末的时间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不仅关注留守儿童本身所反映出的问题,而且重视其监护人对孩子的教育。在活动过程中对每个家访的孩子建档,持续观察其心理发展动向。利用测评工具,例如房树人等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并且邀请学校心理学专业教授给予指导。每周坚持开志愿者交流会,对一周的工作进行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讨论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目志愿者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的理解越来越深入,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对自己的责任认识更加清晰。吸收了前期经验教训之后,拓宽了针对留守儿童举办活动的渠道,联合其所在小学的领导、老师共同开展有益于儿童身心成长的活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与这些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也取得了其监护人的信任,对之后工作的进展有非常大的帮助。孩子们愿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志愿者,大多数留守的孩子都有些异于平常小孩的地方,不仅是志愿者观察到的,而且还有其监护人所反映的。比如说,性格孤僻或者暴戾,其中一个男孩(父母离异,孩子由父亲抚养,奶奶照看)他认为母亲抛弃了他,所以对女志愿者表现出了明显的排斥。但是志愿者没有因这个问题而退缩,而是给他温暖和关爱,渐渐地,其中一个女志愿者被他接受,并向志愿者分享他的故事。这些都是家庭结构在非正常状态下的结果,有不少孩子不仅是留守儿童,而且还是单亲家庭。令人诧异的是,在同一个村镇出现了多户家庭都具有相同的特征,父母离异,孩子由父亲抚养,母亲是外地人,早婚。正是因为这多种不利因素,才导致了孩子们的异于平常。许多志愿者们也有留守经历,因此他们能够与孩子们产生共鸣,他们内心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够给予孩子们实际的帮助,这是非常难得的。半年的坚持,志愿者们从当初的“一厢情愿”的付出,到理智地面对问题,懂得使用方法和技巧与孩子沟通,不刻意地去强行改变孩子,而是以自身的行动,平时一点一滴的小事去触动孩子,用诚心去关爱他们,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一开始只想到给他们灌输健康的心理知识,到后来能够引导他们自己面对成长面对环境。志愿者们都非常明白,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自己的行动关乎一个孩子的成长,这是多么大的责任啊!也许曾经对自己的事情都没有这么上心过,但对这些孩子,却百分百付出,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孩子们在成长,志愿者们也在成长。
三、高校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
对留守儿童而言,高校志愿者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志愿活动,不仅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上的辅导、生活中的陪伴,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关爱。在学习上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本项目是以作业辅导的名义而去的,主要原因是孩子及其监护人不能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为了避免误解,就以学习方面的辅导为幌子进行。其次,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因此必须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我们的工作。最后,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孩子们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把学习的事情处理好了,这也是属于心理上的帮助。除此之外,本项目的志愿者来自各个专业,且师范生占很大一部分,能够轻松应对中小学生的课业内容。一方面提高孩子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志愿者的实践能力。在生活上,根据志愿者了解,帮扶的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是在一个比较贫穷的地方,不能够方便地与父母交流,家中除了年迈的爷爷奶奶,也没有其他人能够给予他们关注。因为志愿者们的到来,他们可以学习到课本以外的东西,志愿者组织开展的活动,比如拼图比赛、讲故事等,让他们的生活多了几分乐趣。这种如长辈般的关爱,让孩子们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心里多了些温暖。但必然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孩子们与志愿者长久地相处,渐渐产生了依赖,希望看到志愿者的到来,不愿意别离,甚至会因为志愿者对某一个孩子多了点关心而闹情绪。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不能因为志愿者而带给他们新的困扰。当然,并非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些问题,而是在与留守儿童接触的过程中发现的。志愿者们的处理办法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引导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监护人之间建立感情,这样就可以分散他们对志愿者的依赖,转而培养同伴情感和改善与长辈之间的关系。最难突破的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就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孩子都会觉得与父母有陌生感,因为生计问题,孩子与父母几乎一年才能见一次,并且有的离异家庭,父亲或者母亲常年都不会看望孩子,就像前面说到的那个男孩一样,因为家庭原因对女性有排斥行为。我们不敢妄言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通过一些活动去促进孩子与父母间的情感交流。比如“写给爸妈的心里话”等。解铃还须系铃人,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得父母与孩子之间正面地沟通,长期共同生活。在心理上,因为我们所帮扶的留守儿童大部分都在9岁以上,因此他们能够对志愿者的行动产生触动,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每次家访监护人都会告诉孩子,我们路途艰辛,无私奉献,让孩子珍惜。志愿者的行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关注与关爱,渐渐地孩子们会对志愿者有反馈,从他们的言行中就可以看到变化。一个小细节就是,每次志愿者离开的时候,孩子们都会送很远才回去。除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之外,志愿者还通过QQ,电话等方式进行辅导并获取了更多的相关信息。
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项目活动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也暴露了许多问题。一方面是留守儿童,另一方面是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的问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61.73%的受访者表示留守儿童最主要的一类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性格”上。因为这是在与留守儿童接触的过程中,能够明显发现的一类。学习和生活行为等方面尽管也有,但是不够明显,并且一般志愿者也不会将之归到心理健康问题里。正因为如此,连一般人都能够发现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更大,也比较会因为这方面的原因,影响孩子在其他方面,甚至是人格的完善。
经过对支教老师的采访记录的分析,有90%的老师反映的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包括:内心封闭、叛逆、自卑、内向等,与前面的调查结果相近。至于造成留守儿童这些问题的原因,这里就不赘述。主要包括父母离家、留守儿童自身的不良发展、学校教育方式不当以及社会监管不力这四方面的原因。而关于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很多。调查显示,61.22%的人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会影响志愿活动的效果,更有甚者,会适得其反,不仅没有给予留守儿童帮助,而且伤害了他们。有50.51%的人认为,没有固定的服务对象也是导致对留守儿童帮助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因为高校的志愿者活动有一部分是仅仅在特殊的时间、地点进行的,例如某些高校组织的针对留守儿童的节日活动,时间短,效果差但是涉及的人数多。有71.94%的人认为是由于自己的精力有限,所以在对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没有取得好的成效,比如说有的组织负责人,忙上忙下,各种事务缠身,再加上要与留守儿童交流沟通,也许就没办法付出很多的精力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调查数据上可以看出,还有其他原因,总体上志愿者们都很愿意去做留守儿童的工作,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其次,还因为志愿者在活动上的失误对留守儿童的造成的伤害,志愿者不当的帮助方式会让他们更加孤僻,不愿与人交流,对志愿者产生排斥,不接受陌生人等问题。这大多是因为志愿者没有经验,面对突发状况不知如何应对或者是使用了一些不适当的方法。针对这种状况,可以考虑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志愿者活动之前对志愿者培训。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固定帮扶的时间不够充裕,因为不是所有的志愿者团队都像我们一样,可以长期固定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但这项工作又需要有这两个条件来支撑,所以在此产生了冲突。并且从数据来看,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是因为与孩子相处时间不够而导致的辅导效果不佳。约有65%的人认为,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长期的帮扶才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
五、高校志愿者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路径探索
基于对志愿者的调查、采访,以及对支教教师的采访,我们了解到目前高校志愿者活动存在的不足,并根据志愿者们在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活动中的反思,针对其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需要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充分的认识
留守儿童是当下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大多数的社会群体在关爱留守儿童的过程中,多以物质资助为主,所以高校志愿者活动更多的是提倡从心理层面上关爱留守儿童。但是,部分志愿者对于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定义不清,少部分人会片面地、主观认为留守儿童都是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这个定义,也是需要向广大群众澄清的,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高校志愿者活动的一个方面,关爱其心理健康的意义在于:为了让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更加全面,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是正常的,高校志愿者活动是增加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方式,当然,若从观察与测验中可以明确,部分留守儿童的确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此时,就需要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的指导下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所以,建议无论是高校志愿者活动或是其他形式的活动,在开展具体的行动之前,要对每个活动针对的对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且活动的设计与安排要合理、适当,要适于对象的特征与促进其发展,做好志愿服务前的充分准备,才可将服务计划落实好。
(二)对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的需求
高校志愿者在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因为缺少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存在帮扶过程受阻的现象,例如:高校志愿者(尤其是非心理学专业的志愿者)未能充分了解一些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或是一些心理问题的表征,只以自己表面所见主观臆断,给留守儿童“贴标签”;或者是出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担忧,不愿接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这样的举动反而会给留守儿童带来伤害。所以,建议高校志愿者在其后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活动中,首先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与志愿者能力训练,旨在让高校志愿者明确帮扶对象的现状、特征以及对志愿活动过程中可能遇见的问题作出预案。
(三)对志愿者的责任意识提出新的要求
青年志愿者不仅是一个光荣的称谓,同时肩上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在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时,每一位青年志愿者都曾向组织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在高校志愿者团体中,多数人都是凭着自己一腔热血与帮助他人的真心加入志愿者组织,但当其真正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时,才会感觉到志愿活动并不是那么简单与轻松,因为志愿者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汗水或是金钱,还可能是你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去克服的决心与毅力,又或是你准时、坚持参与活动的行为力量。在面对这些压力与考验时,基于对志愿者本身的经验的丰富与能力的提升,更应该勇往直前!
(四)多方面关注留守儿童的发展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本次调研活动的中心主题,为了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了解其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同时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其他方面,有调研数据显示: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还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人际交往、生活与行为习惯等等;此外,不仅要关注留守儿童本身,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学校老师的反馈,也应该是志愿者活动行之有效的重要资料来源。要了解一个人,不仅从这个个体的知情意行,并且包括了他所处环境周围人的评价,从了解留守儿童资料的多维性、全面性与持久性,既可以更好地帮助高校志愿者开展帮扶活动,同时也从侧面解决了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处于较低层次,活动缺乏一定的深度的局限。
(五)发挥地方高校优势,构建呵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长效机制
地方高校所具有的人才智力、地缘和青年志愿者优势势必在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首先是在知识积淀上面,高校志愿者具有丰富的知识作为志愿活动的一个重要基础,可以在支教过程中,辅导留守儿童学业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其次,地方高校有必要与当地中小学加强联系,传递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进行人文关怀;第三,关爱心理健康的活动具有长期性、持久性等特点,需要构建长效的呵护机制,在未与留守儿童建立起信任关系或帮扶双方关系稳定时突然中断志愿者活动易给留守儿童造成伤害。
参考文献:
[1]王伟清,刘柯,刘燕. 论基于高校资源优势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73-177.
[2]刘晓霞,隋建华. 大学生志愿服务刍议――以义务教育阶段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视角[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131-134.
[3]佟延春,隋建华. 发挥地方高校优势,构建关爱留守儿童长效机制探讨[J]. 继续教育研究,2011,(11):28-30.
[4]隋建华,孙俊超. 地方高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路径探析――基于绥化学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思考[J]. 绥化学院学报,2011,(06):49-51.
[5]杨小云. 论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双向作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185-187.
[6]卜凡秀,刘德忠. 试析高校资源优势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J]. 企业导报,2016,(02):196+178.
[7]王恒胤,吴文衔,吴长虹,范忠烽,何小春. 高校帮扶留守少年儿童长效机制建设探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08):160-162+171.
[8]刘柱,杜桂娥. 大学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者活动路径探析[J]. 求知导刊,2015,(05):33-34.
[9]高任连. 论法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帮扶建议[J]. 亚太教育,2015,(28):281.
[10]刘丽娟. 试析我国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中的作用[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10):109-110.
作者简介:
陈晨,女,重庆涪陵人,长江师范学院学生;
向石花,女,重庆石柱人,长江师范学院学生;
林红,女,重庆璧山人,长江师范学院学生;
唐黎,男 ,重庆石柱人,长江师范学院学生;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098 ― 02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不断扩大。〔1〕留守儿童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外出就业人口较多的地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中国流动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占大多数。由于户籍制度、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无法将自己的子女长期带在身边。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托付给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状态,由此而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
留守儿童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监管,留守儿童极易产生行为失控、生活失助、学业失教、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倾向,形成一定程度的人格,给社会带来极大不稳定因素。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也是最突出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主要存在焦虑、孤独、恐惧、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不良等症状。〔2〕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对留守儿童目前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产生负面的影响,更关系着我国农村未来人口的素质,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提出构建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的思路,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问题提供参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情绪、适应不良和人格等方面。
(一)人际交往
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找不到倾诉对象,而且还要承担过多的生活压力,很多时候缺乏安全感,感到恐惧;在处理事情上,思考较少,又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和建议,很容易冲动,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有的农村留守儿童变得自负、冷漠、不思进取,甚至会出现攻击行为和行为,这些现象对与同伴交往的能力有不良影响,不利于友谊的建立与维持。〔3〕研究者们认为,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为对他人排斥。留守儿童不能正确地把自己置身于同学这个群体中,不愿意接近他人,常一个人处于孤独的情境中。另外一些留守儿童则采取“早恋”的方式来摆脱这种局面。〔4〕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庭的经济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加上亲友的放任,留守儿童常有大把的“零花钱”。在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有强烈的虚荣心,很难形成正常的友谊;互相攀比,比谁穿的好、谁吃的好。在同学面前摆阔,用虚荣心来掩盖自己内心的孤独。
(二) 情绪方面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儿童情绪健康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性。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孤独寂寞、抑郁等症状。〔5〕黄爱玲等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男生存在强迫、偏执、人际敏感、抑郁、心理不平衡等;留守女生存在适应不良、焦虑、情绪不稳、心理不平衡等。〔6〕由于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羡慕、嫉妒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同伴们。
同时,也觉得自己比别人“矮半截”,出现自卑心理。对他人的言语、行为变得非常敏感多疑,时常与同学吵架,脾气暴躁;常无缘无故的发脾气、生气;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家人发生冲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逆反心理,对抗情绪较严重。由于缺少安全感,对他人不信任,总认为周围的人都是在欺负自己。与他人交流时非常敏感,甚至存在敌意。喜欢与别人对着干,经常抱怨,对他人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三)适应社会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适应社会能力较差。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无法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使留守儿童缺少应有的德育教育。留守儿童中经常会出现打架、旷课和小偷小摸、欺骗撒谎等违纪行为。〔7〕这些留守儿童放任自流、不服管教、打架斗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外,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观念较淡薄,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逃学,甚至辍学。不能很好的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留守儿童”常被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代管,大部分农村老人自身文化素质较差,只知道让孩子吃饱穿暖,不能满足孩子在学习上的要求。留守儿童本身学习观念淡薄,外在的动力又逐渐的消失,大部分留守儿童形成厌学的心理趋势。
据调查,在校就读的留守儿童中有46%的学生成绩较差,而只有10%的学生成绩较好。留守儿童中学习障碍的约占20%。〔8〕留守儿童的主要表现是学习困难和注意力缺陷。由于厌学的心理,外在动力的消退,加上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他们在课堂上很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学习的自信心逐渐丧失。有的学生甚至产生辍学的想法和行为。
(四)人格特质
对留守儿童进行人格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乐群性、稳定性、自律性得分较低;而在世故性、紧张性、忧虑性得分较高;不良的人格因素与学业不良密切相关。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一般较为内向、自卑、多愁善感、安静、言语少。有什么事情大多数是埋在心里不说,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胆小;缺乏信任感,有被遗弃感和自卑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对策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政策、教育、管理各个层面入手,采取综合的、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政府层面
政府应制定各种政策、采取各种措施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首先,应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地就业的机会,使孩子和父母能生活在一起,能得到父母的照顾和教育;完善委托监护等法律制度,即使留守儿童寄养在其他家庭中,也能得到温暖和关爱。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使农村教师能安心任教,学校有良好的教学设施和条件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再次,政府应加大对学校周围网吧、商店、录像室的监管,净化学校周围的文化环境。完善委托监护、寄养等法律制度,使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爱。
(二)学校层面
学校应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的数量和素质。针对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应设1~2名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这些辅导教师应经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培训,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技能,取得心理咨询的资质,从而提高心理健康辅导的专业性和效能性。学校还应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建立家访制度,与孩子所在家庭积极联系,使父母及监护人端正教育观念,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与父母及监护人交流沟通,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共同探讨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途径。设立家长热线或QQ群,保持学校与家长、监护人密切联系,出现应急情况,能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家庭层面
留守儿童的父母,即使不能长期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也应及时与老师、监护人和留守儿童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视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使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9〕定期给孩子打电话或进行视频聊天,使孩子了解自己的打工经历,了解自己的辛苦,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的父母。
监护人要负起责任,担当起教养孩子的义务,及时与学校和孩子的父母联系,切实关注孩子的成长,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监护人要学习儿童教、养、护等知识,努力营造一个完整的家庭环境。〔10〕
(四)社会层面
基层社区应积极开展扶助留守儿童的工作,通过媒体、网络等手段使社会各界了解留守儿童,增加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定期组织监护人、留守儿童参加心理健康讲座,了解各个年龄阶段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及应对措施。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除了关注他们的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监护人、学校老师联系。在社区中,建立青少年和儿童活动中心,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互相了解、相互支持。妇联或团组织可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等,让留守儿童在社区中找到心理支持和团体的归属感。
总之,留守儿童存在社会适应不良,情绪异常等心理问题。其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积极合作,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从政策、法律、教育、管理等层面,通过多元互动方式,促进留守儿童心理、身体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发挥自我的潜在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正能量。
〔参 考 文 献〕
〔1〕 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 中国妇运, 2013,(06):30-34.
〔2〕 刘霞, 张跃兵 ,宋爱芹,等.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01):6870.
〔3〕 杨勤, 龚正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状况配对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0, (05):385-388.
〔4〕 王旭光.“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及疏导〔J〕.校长参考,2006,(05):40-41.
〔5〕 李晓敏, 袁婧. 留守儿童成年以后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01):92-93.
〔6〕 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05):351-353.
〔7〕 张德山.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J〕. 现代教育论丛,2006,(03):19-21.
〔8〕 程良道.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116-117.
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探索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温岭的城镇化和人口流动步伐不断加快,大量的人员外出务工或经商,但由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在原籍所在地上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使得流动人员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他们只能通过寄养或托养的方式,将子女留在温岭,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其他城市打工、经商,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几年来受到了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从教育公平、人口流动、心理健康等视角赋予了研究意义,形成了诸多的研究成果,相关部门也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关爱举措,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成果。但纵观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以“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特质为研究内容,极少把焦点聚集于留守儿童个体,尤其是对于建立留守儿童个体心理健康档案这一块,研究几近空白。
本研究尝试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法,阐述当前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并探讨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的必要性和策略。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梳理CNKI全文期刊数据库中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40余篇文献,总结发现研究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开展。陆春燕通过定性分析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寂寞无聊,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怨恨父母,或亲自关系不良等。卢利亚的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较差、性格缺陷、亲情缺失、价值扭曲等。李宝峰的调查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271名被试中,28.8%的人有各种轻度的心理不良反应,2.2%的人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日后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留守儿童从小就与父母分离,失去了健全的父母关爱,缺乏与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这对发育期的儿童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孩子越小的时候表现得越突出。综合各类调查研究结果,留守儿童就心理状态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感情脆弱,焦虑自闭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情感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隔代抚养下的儿童对父母的亲情依赖不能得到满足,容易造成亲子间的情感隔阂和情绪对立,留守儿童性格上变得内向、悲观、孤僻。青春期的少年处于一个敏感的过度阶段,处于个性的形成过程中,对身心过渡期的惶恐和茫然的承受力很差。同时他们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缺乏正常的管教和引导,极易导致心理失衡。不爱说话、不爱与人交往、性格上更自卑,这种心态在留守女生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二)习惯不良,行为极端
留守儿童的代养人多数为祖父母、外祖父母,其文化素质和教育能力普遍偏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一。祖孙之间存在明显的心理代沟,隔代抚养仅局限于生活上,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失去了健全的关爱。隔代抚养容易导致溺爱,生活上的过度娇宠容易使孩子养成上一些不良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同时部分父母因为觉得平时远离子女,存在用金钱替代关爱的观念,使得部分儿童行为大胆放肆。
(三)叛逆消极,价值扭曲
由于青春期少年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特性,使得他们自控能力差,一些少年会因为心灵空虚而盲目寻找其他的精神支柱。长期缺失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独立性迅速发展,在祖辈或教师管教的过程中常常与要求背道而驰。同时,青春期是青少人由道德他律走向自律的一个阶段,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伦理道德引导和法制教育,行为自由度高,人生观、价值观容易错位。
二、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的意义
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设是学校、教师等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诊断测量后,对结果进行整理、记录和分析,并以报告形式加以保存。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同时能为相关个人和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依据,协力促进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是留守儿童自我成长的需要
个体成长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并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自我身心发展的过程。收集资料建档,能让留守儿童通过个人档案里的描述,不断提高自我认知,有利于他们更清楚了解自己的个性特质和优劣势,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我教育的目标,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心理档案同时能帮留守儿童了解周边同伴的个性特征,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为促进个性的良好发展提供条件。
(二)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是学校开展科学管理的需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接班人,维护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等各阶段间的过渡是各级各类学校的职责。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有利于学校动态监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变化,为决策管理提供依据。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心理档案能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留守儿童的个性特点、心理状况,并认识学生的发展变化,便于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从管理的角度来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档案能让教师及时跟踪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从客观上寻找教育、预防的方法,确保学生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三)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是家长了解子女心理发展的需要
儿童青少年期是心理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少年儿童基本都是在学校度过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平常又远离子女,无法全面掌握子女的心理状况。心理档案为留守儿童家长提供了一个了解子女心理发展的平台,不仅可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而且还能加强家校间的沟通交流,全面动态完整的心理档案有利于形成家校合力,引导留守儿童监护人科学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提前规避教育缺陷,预防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儿童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所在,如何把留守“问题儿童”调教好,是家庭和谐的关键,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要想解决留守“问题儿童”的发展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各部门通力协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整合各种力量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教育部门要采取措施锤炼留守儿童的心理能力。通过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让决策部门全面科学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为制定切实的关爱行动方案提供可靠信息。
三、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的策略
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留守儿童的现状,以就读学校为单位建立心理档案应该是主渠道。近年来,温岭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蓬勃发展,目前教师队伍中拥有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证的一千余名,其中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近三十人,且多数学校已配备了专职的心理教师,为开展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人力基础。
(一)条分缕析,明确心理档案建设的基本内容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首先应该掌握心理档案的收编范围,为收集整理相关材料提供一定的依据。一份完整、系统的心理档案应该包括团体资料和个人资料两部分,团体资料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反映了同一年龄段儿童心理、行为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群体性特征,是建立在个人资料基础上的。个人资料应该包括以下三部分:一是个人基本情况,如个人背景资料(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等基本人口统计学特征)、成长情况(身体发育状况、个人病史、对个体心理产生影响的重大事件等)、家庭基本情况(父母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等)、学习情况(学校、年级、班级、成绩等)等方面情况;二是心理测量结果,可以采取数据表或者剖面图的形式呈现个体在各类心理测验中的结果,按照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行为(动作发展水平、动作协调能力、行为状态等)、情感(道德感、价值感等)三大块内容;三是各类评价或建议,主要包括对留守儿童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描述记录、教育建议以及心理咨询记录等。
(二)层层分工,抓好心理档案建设的具体落实
学校是留守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班级是他们学习和活动的具体单元,教师是他们心灵的守护者和培育者,因此可以通过学校、班级和教师三级分工网络建设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学校层面,应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负责留守儿童的心理普查、咨询和辅导工作,通过心理测量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作品分析法等收集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资料,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尤其要重视典型案例档案的建立,帮助教师了解和重视学生的特殊需要。班级层面,同辈群体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社会模式或榜样,科任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通过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我、修正自我、肯定自我,同时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掌握留守儿童心理动态,及时向学校心理辅导室反馈情况。心理教师层面,他们实际上承担着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设的主要责任,尤其是对于心理普查中出现问题的学生,要做好个案跟踪,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家访和心理辅导,为留守“问题儿童”缓解不良心理、矫正偏常行为,寻找教育预防的方法。
(三)信息追踪,促进心理档案建设的充实完善
人的心理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一份全面、系统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就意味着要时刻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掌握心理状况,对材料进行不断的补充完善,并及时给予他们心理疏导和情感沟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不要因学生的升学而造成心理档案断档,可以运用网络化优势保证心理档案的连续性。做好心理档案电子化建设,一方面可以避免不同阶段学校的重复劳动,使高一阶段学校教师能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为学校的日常管理提供借鉴和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全面展示留守儿童的阶段性成长过程和成果,为留守儿童自我审视创设条件,促进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的不完整性,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缓解留守“问题儿童”心理问题是新时期值得探讨、研究的一个议题。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就是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尝试。这种尝试能否取得实效,有待学校、政府和社会力量给予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立的支持和关注。
【参考文献】
[1]陆春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2]卢利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求索,2007,(07).
[3]李宝峰.农村“留守儿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05).
篇5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独特问题。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较多,其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也倍受关注,本文通过查找近7年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期刊论文,并对符合要求的论文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期较为客观全面地了解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同时为后绪研究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
2.1取样
在中国知网上,以留守儿童(包含“心理”)为主题,通过精确查找,搜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的论文,主要分布在2005—2011年间,一共检索到404篇(搜索时间为2012年8月13日),删除文题不符的文章、字数不足1500字摘要类文章,合并重复发表的文章,综述类文章,剩398篇。
2.2编码
对398篇文章从“研究主题”和“研究单位”两个方面进行分类统计。
2.3资料处理
运用SPSS17.0对398篇相关文章按照上述分类标准进行频数统计。
3研究结果
3.1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数量的变化
统计结果显示,2004年以前,几乎没有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文章,2005年相关研究开始出现,2005年至2011年的7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
3.2留守儿童研究主题的特点
将文献资料的研究内容概括为3个主题,相关研究主题的统计数据见表2。在3个研究主题中,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不良状况的对策最受关注,在398篇文献中,有53.01%的研究者进行了对策方面的探讨;其次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而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相对较少。
3.3留守儿童心理研究主体的特点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主体主要集中在四类单位。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理健康问题从2005年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有不少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何资桥(2006)等[2]人在对湖南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时发现,性别不同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因子和自责上存在差异,女生较男生而言更为敏感,学习焦虑高于男生。段成荣等[3]人(2005)通过对留守儿童比较多的江西省修水县墨田村留守儿童的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易出现性格孤僻、胆子较小、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吴承红等[4](2005)研究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关怀缺失,导致抑郁、不安、惆怅等情绪问题,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障碍致使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性格孤僻、不合群、敏感,甚至产生过激情绪。刘建波等[5]人(2011)通过对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儿童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情感抑郁总分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严重问题。也有研究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岳慧兰等[6]人(2006)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量浙江湖州的留守儿童,结果显示8个内容量表的平均分均在正常范围,表明所调查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是正常的。任运昌[7]认为目前存在人为扩大留守儿童负面特征的倾向,对此他发出呼吁:高度警惕留守儿童的污名化。钱洁、齐学红[8](2011)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让留守儿童自我言说来证明这样一个观点:留守儿童并不等于问题儿童,他们中有79.9%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差”,62.6%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赞同和不赞同“留守儿童内心孤独”的比例相当,75.6%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意志薄弱”。参加“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援助研讨会”的代表强调指出,目前的研究对于父母外出对孩子行为的负面影响强调过多,事实上,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独立性有所增强就是最突出的正面影响。
4.1.2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综合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以下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①性别:崔丽娟[9]的研究认为,男性和女性留守儿童只是在自尊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社会适应性各个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岳慧兰等[6]的研究认为,男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要高于女留守儿童,而在恐怖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与自责倾向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加突出。在对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上,主要有以下观点:王东宇等[10]的研究也认为留守男孩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留守女孩。②年级:崔丽娟的研究得出了年级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结论,认为在自尊水平上低年级留守儿童要高于高年级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性上,在人际关系和情绪控制上,高年级要好于低年级留守儿童;殷晓旺等[11]通过对江西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在强迫症状因子、偏执和抑郁因子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焦虑、学习因子、心理不平衡和人际关系紧张或敏感及健康总均分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即高年级学生的问题更加严重。③留守时间及与父母联系频率:崔丽娟的研究表明,留守半年的儿童在自尊水平上、情绪控制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存在着显著差异。王东宇等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与父母分离时间不同的各组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均存在显著差异,与父母分离时间越长,留守孩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各种心理问题越突出。申继亮等[12]运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得出:留守时间在5年以上的儿童的心理失衡得分显著高于留守时间为1~2年、3~4年的儿童,而后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崔丽娟的研究认为与父母经常联系的留守儿童在自尊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殷晓旺等的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情况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最为显著,即经常与父母进行沟通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偶尔和从不进行沟通的孩子。④监护人情况:王东宇等的研究认为监护人教育能力低、教养方式不当、监管不力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高亚兵[13]的研究认为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的留守儿童的问题较多,这与监护人教育内容狭窄、文化水平低、与留守儿童不能做到及时和有效的沟通有很大的关系。郑同刚等[14]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李永鑫等[15]的研究认为照看人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照看人为母亲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高,照看人为爷爷、奶奶等亲戚的留守儿童次之,照看人为父亲的留守儿童最低。
4.1.3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不良状况的对策
已有的研究大多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提出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不良状况的对策,但具体方式上存在差异。兰燕灵等[16]运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水平,提高其自尊有良好的效果。古吉慧等[17]提出要创造条件促进留守儿童同伴之间的交往,促使他们结成同伴群体,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留守儿童自我概念的建立、人际交往技能的提高。王希海等[18]运用问卷法调查出留守儿童更易受生活压力事件的影响,因而建议学校尽量创设良好的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等。张佩云[19]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要从做“减法”转向做“加法”,即重视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从而抑制心理问题的发生。段宝霞[20]认为要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政府要加大投入,探索农村办学新模式,净化学校四周文化环境,构建农村社区教育监护体系。周宗奎等[21]建议务工人员要携带子女进城上学,认为这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措施。
4.2建议
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意义
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整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样大大背景下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扩大等等。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新兴的弱势群体,相关统计显示留守儿童在性格、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等方面不同于非留守儿童,通过对比发现留守儿童的稳定性、轻松性和自律性等方面都不如其他儿童,他们更容易形成不良的人格偏向和学业偏向。容易世界观、价值观的偏离和个性发展的畸形,部分甚至走向犯罪的歧途,影响社会的稳定,令整个社会担忧。
一、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六个方面
1.自我封闭,自卑心理严重
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爱和母爱,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为其祖父母,祖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双方容易产生矛盾,很多留守儿童缺少归属感和安全感,易产生情绪不稳、性格孤僻、等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对自己和他人都会产生影响。
2.交友方面
留守儿童在情绪上、学业上的问题使其与他人的交往能力搜到很大 的影响,在交友方面呈现出两个极端即交友困难和交友不讲原则,从而对自己的前途产生很大的影响。
3.内心迷茫
很多留守儿童在内心世界有自己的向往,但是在现实世界的冲击下去却觉得自己的希望很渺茫,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的父母文化素养并不高,对子女的终身发展也缺乏较为清楚的认识,往往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家庭的长远利益,在读书遇到困难时要求这些儿童过早的走入社会,所以他们在徘徊中迷失了真正的自己。
4.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有些留守儿童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由此形成了自私、任性、霸道、蛮横的作风,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
5.消极模仿,盲目从众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经济条件得到一定改善,加上亲友的溺爱和放任,等同的倾向性和相同的环境使这些学生容易通过密切交往而形成一个非正式的群体。在群体中,他们不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而是比谁穿得好、吃得好,消极模仿大众传媒中的“孤独英雄”,从而形成心理的误区
6.虚荣心理
由于无法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父母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以为这样便可能补偿对孩子的爱。殊不知,孩子的虚荣心正是这样被培养起来的。孩子无法体会父母的艰辛不易,也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心安理得的坐享其成,他们在同学面前显阔,用虚荣心来掩盖自己孤独的心。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1.家庭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父母亲对其在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人格、品格及情感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基本缺失了对父母亲的心理归属和依恋,因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了。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个体早期发展中,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容易使其建立起对初始接触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而这种感觉的建立,保证了儿童成人后与人顺利交往。相反,早期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缺乏,会使儿童逐渐形成一种孤独、无助的性格。
2.学校因素
农村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许多农村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心育。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现在仍是应试教育占主流,素质教育疏于形式,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
3.社会因素
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关注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关注留守儿童,如责令当地的中小学校关照其教育问题,但多停留在形式上,实际解决其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不多,而且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关注较少。
三、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家庭及各种社会群体共同努力,从政策、法律、文化、教育、管理等各个层面着手,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1.政府方面
政府有责任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制定和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计划与方案。要加快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庭附近就业的机会,从而缩短农民工回家的周期。同时针对目前农村学校普遍的经费不足、人员流失、教学设施差的现状,要加大对农村社区的教育投入,真正重视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2.学校方面
首先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素质心理健康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而且学校应定期与与父母交流沟通,了解其生活和思想状况,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共同探讨促进其健康成长的方法。
3.家庭方面
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在家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监护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4.社会群体方面
篇7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方法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作为农村学校教育人员,我们应深刻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进行分析和实践。
一、“留守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产生原因分析
(一)性格比较孤僻、胆怯
很多父母错误的认为,儿童的教育应该依托于学校,对于儿童的心理没有进行关注,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时间,使得很多留守儿童都出现了孤僻、胆怯心理,不愿意面对陌生人,与周围人也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二)情感缺失
儿童从婴儿向成人进行过渡,需要家长与孩子之间形成一个依恋关系,才能够让孩子对社会、对世界保持信任态度,并且具有足够的安全感,为孩子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但是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和关爱,使得心理长期处于焦虑和紧张的状态,无法对其他人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阻碍了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
(三)价值观不够完善
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能够补偿自己的孩子,往往采取给很多零用钱、买新衣服、买玩具等物质上的行为来进行弥补,而不对其进行感情上的沟通,尤其是部分外出打工者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使自己的孩子在无形中也受到“物质至上”观念的影响,价值观存在错位现象,比较重视享乐,安于现状,而没有认识到学习进取的重要性。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实践
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教育者,在“知”的基础上,应注重贯彻落实,将理论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一)开展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辅导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缺少与儿童进行心里交流的时间,也没有认识到儿童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忽略了心理上的辅导。在学校日常工作中,应将心理辅导课程作为重要环节去落实,使留守儿童能够在学校中接受正确的心理辅导教育,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抒发,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完善,从而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以解决。心理辅导课程可以通过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两种方式进行开展。集体辅导主要是通过班会、心理课程等方式进行,以班级为单位,向班级渗透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和知识,正确树立整个班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集体辅导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由教师与学生一对一地开展辅导,针对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存在的问题,找到学生心理方面的缺陷,帮助学生抒发自己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二)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的阴霾。例如,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快乐的一天”为题,让学生写出自己生活中开心的事,有的留守儿童就在作文中写到,“我最快乐的一天是爸爸妈妈从城市中放假回来的那一天,爸爸给我买了好多玩具,妈妈给我买了好多衣服,但是到了下午他们就坐车回去了,我非常难过。”在阅读了学生的文章之后,教师联系了学生的父母,让父母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了解,并在作文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沟通感情,使学生的郁结得到疏解,使得家长更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增加与子女相处的时间。
(三)在少先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工作当中,少先队工作占据了重要位置,承担了大部分的德育工作。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所区别,但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不过德育注重学生的社会性品质的培养,而心健康教育则注重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如果二者形成合力,效果更佳。因此,学校在组织进行少先队活动时,应时时处处考虑到留守儿童,特别是个别弱视儿童,想尽办法让孤僻的孩子们活泼开朗。教师要准确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家庭动向,根据他们的不同的心理需求给予不同的关怀。当他们没能过上生日的时候,及时地给予祝福,提出希望;当他们晚上在校思念父母蒙头哭泣的时候,及时地给予安慰,多关心多开导;当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地给予无私真诚的帮助;当他们因为父母的离开而黯然伤心的时候,及时地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SCL-90症状自评量表
前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仅由父母中的一方、其他看护人或儿童自己照顾自己的14岁以下的儿童。重庆市巫溪县总人口51.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2万人,既是国务院公布的沿江开放县,国家级贫困县,也是三峡库区移民开发县。该县现有农村留守儿童69020人,占儿童总数的68%,其中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有3631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6.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 2009年7月,我们以共青团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在重庆市巫溪县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希望通过对该地区留守儿童各种心理的调查与分析,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措施,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对象为巫溪县留守儿童,调查以问卷调查方式为主,间插对一些特殊事例的访谈。我们在巫溪县城厢镇、凤凰镇、宁厂镇、文峰镇、徐家镇、白鹿镇、田坝乡、大河乡、中岗乡、土城乡等乡镇随机抽取20-25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共抽样239份,其中有效问卷236份,有效率为98.7%。同时,为获得比较效果,我们在各乡镇等量抽取相同数量的非留守儿童进行相同问卷的调查2,共获得问卷231份,有效问卷229份,有效率为99.1%。被调查儿童年龄为6—14岁,其中每个年龄段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数所占百分比基本相同。
本次调查采用美国Derogatis.L.R.在1975年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10个因子。共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制:1、没有(1分):自觉无该项症状(问题);2、很轻(2分):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影响轻微。3、中度(3分):自觉有该项症状,有一定影响。4、偏重(4分):自觉常有该项症状,有相当程度的影响。5、严重(5分):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调查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
二、结果
(一)心理问题总检出率。
在236份留守儿童的问卷中,至少有一项因子标准分≥3的78人3,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33.1%。检出率排名前5位依次为恐怖>偏执>其它>强迫>敌意,分别为23.3%、19.5%、16.1%、15.3%、13.6%。
(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巫溪县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全部因子均高于后者,尤其在强迫症状(前者1.90±0.52,后者1.61±0.54)和敌意(前者1.75±0.55,后者1.47±0.48)、其他(前者1.67±0.33,后者1.38±0.45)等因子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差异尤其明显。
(三)留守儿童SCL-90阳性项目分布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全部因子均高于后者,在强迫症状、敌意和其他方面尤为突出,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儿童怕乘电车、公共汽车、地铁或火车,将近一半的儿童感到前途没有希望,以及不少儿童会感到公共场合吃东西很不舒服,感到害怕,感到孤独等。
三、讨论
此次调查中所发现的巫溪县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33.1%,远远高于全国青少年行为检出率4%,虽然这中间自然有研究方法和标准不一造成的误差,一个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该地区的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在SCL-90的阳性项目分布中可以看出,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留守孩子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隔阂,即使父母回家时也难以与父母正常交流。一些孩子寄人篱下的感觉,又会使他们出现心理偏差,带来负面的心理感受。
四、建议
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对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尽快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
留守儿童的心理建档工作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的统一协调下,配备专门的人力、物力资源,对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同时,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培训,使心理健康档案真正成为这些人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工具和有力武器。
(二)积极推行“管教”分离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
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区域,集中建立一批留守儿童的托管中心或管理机构,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学校施教,机构监护,各施其职,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在这方面,巫溪县凤凰镇双凤村“留守儿童家园”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值得借鉴的做法。
(三)大力拓展留守儿童与父母亲人的联系渠道。
即集中社会的力量,充分利用网络、电话、传媒等多个媒介,大力拓宽留守儿童与父母亲人的联系平台和交流渠道,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由实物和金钱的帮助转化为项目化、信息化的帮扶。
总之,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显性问题,而且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把留守儿童当作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来加以建设。中国的问题很大程度就是“三农”问题,在全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建设未来的主力军,农业生产未来的接班人,农民生活希望的寄托者,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全民努力,让留守儿童心灵不再“留守”,让祖国的明天更有希望。
参考文献
[1]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
[2]李揽月,《打工教子难取舍,留守儿童问题多》,《安徽日报》,2004-2-11
[3]吴承红,蔡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教育探索》,2005年第12期
[4]张德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现代教育论丛》,2006年第3期
[5]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及展望》,《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6]岳慧兰,傅小悌,张斌,郭月芝,《“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6年第10期
1、 巫溪县相关数据由巫溪县妇联提供。
2 、一些乡镇非留守儿童数量极少,所以对非留守儿童的问卷数量与留守儿童的问卷数量有少量差异。
3、 有一些儿童存在多个因子标准分大于等于3分的情况,在统计时仍然将其算为一人。
4、 对于全国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有很多种版本,一是湖北日报社主办的《大众卫生报》提供的数字,为10.78-15.16%;二是上海东方网提供的数字,为12.97%;三是百度网提供的数字,为6-22%。
篇9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涌向城市,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加,孩子的教育问题却日渐突出。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只是一味地溺爱,而打工在外的父母由于不能经常回家,和孩子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只是在物质生活上更多的满足孩子。
一、留守儿童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在学习方面,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 有厌学倾向。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外出, 影响到了学习的辅导和监督,他们的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部分出现不完成作业、迟到等不良现象,“读书无用论”逐渐在他们中间抬头。
(2)在生活方面,留守儿童生活中很少得到父母的指导,54.3%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求助对象是同伴;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普遍偏低。
(3)性格柔弱内向、孤僻自闭,存在自卑心理障碍。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孩子长期缺乏亲情的关怀,往往会变得焦虑、孤僻。留守儿童遇到一些麻烦事,有的靠自己“武力”解决,有的则内心充满恐惧,柔弱无助,渐渐趋向自闭。笔者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都不敢抬头看陌生人,不愿开口说话。一个叫杨全的五年级男生,总是一人站在角落里,笔者试图拉他和大家一起玩耍,但杨全却猛然后退,无论如何都不愿走近。一星期后再次找到他时才了解到原来因没人给他洗衣服、长年不洗澡,班上很多同学都嫌弃他,所以他再也不愿和别人呆在一起了。自卑心理的产生源于人际间的比较。当他们看到其他同学朝夕有父母相伴,而自己却没有,推而广之觉得自己任何方面都比不上别人。不平衡心态一旦产生,在社会交往中就很容易受伤,这样的儿童成年后更易患各种神经症,如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等。
(4)逆反心理严重。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很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严重影响了孩子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甚至感觉自己遭到社会和他人的遗弃,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他们对家人和老师的管教都置若阁闻,甚至在公开场合与老师和家长顶撞,以显示他们的反抗和玩世不恭。不少留守儿童在校表现较差、人品较低、经常违纪、目中无人、不太合群、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有的还养成了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往往许多留守儿童表面上来看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独立、更坚强,然而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击。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很大,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很容易受伤,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导致沾染上不良的习气,有的甚至误人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采取的对策
1、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负责抚养监护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和高尚人格。
2、掌握每一位“留守儿童”情况
认真对每一位“留守儿童”摸底调查,掌握真实情况,开展积极的心理辅导。“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在心理、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出现了较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为了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班主任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建立“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表、家校联系卡。在日常工作中,用“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针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竞争等策略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帮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3、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的不断升华。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我校组织成立了科学实验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包括书法、绘画、雕刻、手工等)、音乐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使其生活学习更加充实。另外,每月开展一次“感恩”系列活动,并要求“留守儿童”坚持每月给父母写一封信,向父母介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这样不仅锻炼了“留守儿童”的写作能力,也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4、整合社会力量
政府要针对部分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的现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春风化雨,大爱无声,让全社会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生活环境,像知时节的春雨,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驱除蒙昧,收获希望,使他们的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王祯.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1,(01)
[2] 陈刚.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02)
篇10
[中图分类号] R74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127-02
据22个城市协作调查,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 , 而且此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因此,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之一。游戏治疗(Play therapy)在西方国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2]。1986年,国际儿童游戏治疗学会成立,游戏治疗在许多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近5年来,作者把游戏治疗用于儿童心理障碍与行为异常的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游戏治疗的概念及特点
1.1游戏治疗就是利用游戏的手段来矫正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基本理论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认识世界和自己的重要途径。由于孩子们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游戏因此成为他们表达内心感受,疏导内心困惑、悲愤、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方式。
1.2儿童心理治疗往往是通过游戏来实现的。正如美国著名游戏治疗家Garry 所说,玩具是孩子们的词汇,游戏是孩子们的语言。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语言,增加交往,学会运动,产生联想和幻想,他们的心理问题也随之在游戏中得到解决。
1.3爱玩是人的天性,每个人的成长中都蕴藏着无数的游戏活动。试想一下,我们当中的每一位是否都是在玩乐中长大成熟的呢?人们印象较深的成长回忆多是些快乐的集体游戏。孩童时的“找朋友”“捉迷藏”“老鹰叼小鸡”“过家家”等游戏都是让当事人感到非常快乐的,从中既能学到很多与群体交往的能力又能充分地表现自己。
1.4寓学于游戏之中。心理学的研究显示,身处类似于游戏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有助于增强并维持人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及内在动机,由于愉快的内心体验,使人们更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哪怕是成年人,若把自己所从事的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当作游戏去努力竞争,那么其获取的知识技能会更多、更好,且充满快乐,童心常在。
2游戏治疗的应用
2.1 在“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班学习及其他心理治疗培训时,作者亲身感受到了游戏的应用效果,特别是应用于儿童心理辅导时效果更好。
2.2 笔者曾多次参加过不同年龄段的个别及集体心理咨询、治疗或辅导,常感到小学年龄段(<12岁)以下的人,尤其是儿童相对较认生,注意时间短,容易躁动,不易暴露内心体验,若用游戏的方法引导其参与辅导则效果更好。如在团体辅导中,用“找相同点组团队”的游戏来创造轻松愉快的活跃气氛,增强团体意识,理解“团队”或“系统”的涵义。对“怕老师”“怕父母”及“社交有问题”的孩子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来展现模拟的场景,借助示范、榜样、表演训练他们表达积极情绪,促进其成长。对“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的孩子”通过“打电话”的游戏,强调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听别人讲话的内容,体会被尊重的感受。用“家庭沙盘游戏”可反映出当事人对家庭关系和家庭功能的看法,还可反映出其在家庭里的位置和影响力,治疗师由此能探索他们的家庭关系。通过“放松训练”“传递鬼脸”等游戏能让人轻松转移对不良影响的注意力,缓解精神紧张的程度。
2.3 治疗师从游戏中,能较快地发现一些问题儿童,了解到儿童在游戏时借助游戏所表达的愿望、困惑和隐含意义,便于及时进行辅导。因为游戏能力有问题的儿童多属于有情绪障碍的儿童。
3游戏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3.1游戏是儿童的通用语言,它能让儿童快速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并建立联系的机会。如新搬迁来的孩子一般不需要太多的介绍,他通过问邻居的孩子“你想玩游戏吗?”“你参加我们的游戏吗?”等交流,很快就会被认识或接纳。
3.2游戏可帮助儿童从自恋转向体会他人的感受而促进成长。如:儿童通过游戏扮演“爸爸”“妈妈”“宝宝”“老师”“医生”“警察”,让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别人做什么、怎么做、想什么、怎样做会更好。
3.3游戏能使儿童克服烦恼。如用玩具玩看病的游戏,让儿童置身于“医生”“病人”的医疗环境之中,使他们把原先认为是痛苦、恐惧的事情,逐渐转变为对疾病治疗的心理认同,一旦生病时,容易主动配合治疗。
3.4游戏对儿童的消极情绪能起到疏导的作用。如:当儿童受到父母、老师的指令或批评,感到能力弱小、脑子愚笨时,若让他们感受20 min“超人”“神童”的游戏体验,则会对他们产生安慰和鼓励的作用。
3.5许多亲子关系好的家庭,在孩子发育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常常和孩子做好玩的类似游戏。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儿童学习技能,用类似于游戏一样的学习形式,有助于增强儿童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3.6游戏能使儿童体验快乐、展现出真诚的微笑,便于互相接纳和沟通,没有人会拒绝一个很真诚向他微笑的人。从这一角度看,善于游戏的人一般是很会学习、做事、人际关系好,而且内心体验很快乐的人。
4体会
游戏治疗作为儿童心理治疗的有效手段,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游戏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作为心理治疗师,在治疗中与儿童打交道较多,要善于和儿童做游戏,理解游戏治疗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游戏治疗一定能在儿童心理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22城市协作调查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22城市协作调查24013名儿童少年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13-16.
[2]任桂英,王玉风,顾伯美.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