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及其应用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及其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及其应用

篇1

关键词:分布式计算机;应用情况;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2-5161-02

众所周知,分布式计算机是将若干计算机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分布式计算的运算处理方式。分布式计算机系统是一种计算机硬件与功能的配置方式,是一种多处理器由互联网相连接为一体的计算机系统[1]。因为采用的是分布式计算结构,既简化了主机逻辑结构,又加快了数据处理速度,既成本低廉,又易于维护,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也成为计算机应用发展中的重要方向。文章就分布式计算机的应用发展进行论述。

1 分布式计算机具有的主要优势

分布式计算机主要有如下三种分布形式,即集中式分布、分散式分布和网络式分布。当系统内所有硬件部分间均存在密切合作关系时,我们将此系统称为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一般而言,分布式计算机是由硬件、控制、数据三个维度所构成的立体结构,对分布式计算机这种共享型多处理机系统进行探究,我们即可发现其具备诸多应用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

1.1 有较强的容错功能

众所周知,计算机是可以自行运转的,一部计算机是整个分布式信息系统的组成因子,当某台计算机出现运行错误时,系统能将错误自动消除,系统中其他组成因子与资源的功能并不会受某一计算机的运行错误影响,这是因为分布式计算机有较强的容错功能,从而使分布式信息系统有更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2]。

1.2 多处理器并行运行

分布式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多台计算机的并行运行,这就使得系统计算步骤得到简化,系统内计算机有各自负责的区域,计算机依照规定对自身负责区域内的数据加以运算,仅需要具备共享式存储器系统即可。多处理器的并行运行使系统内的计算机运算效率较高,也是对分布式信息系统整体性能的大幅提高。

2 分布式计算机的应用情况

信息技术开拓与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人们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信息交流方式也更为多样。现阶段,分布式计算机被应用于诸多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果,现将当下分布式计算机的主要应用情况概述如下:

2.1 用于教学系统设计领域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行,分布式计算机系统被更多地应用于教学系统设计领域。一般而言,这是一种服务体系结构,通过中立式接口把程序中的各个结构单元与功能单元衔接起来。将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应用于教学系统设计领域中,主要具备如下几种优势:

一是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符合设计标准的组件能得到良好的衔接与合并。

二是通过松散化耦合方式与共享式服务手段,能实现整个教学系统的整合,这使得整个教学系统被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范畴[3]。

三是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具有可重复使用的性质,这样进行教学系统中简单的教学软件设计时,诸如设计、开发、测试、部署、应用等阶段都可采用原有模式,不但推进了教学系统的设计进程,也使得整个设计的成本大为降低。

综上所述,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在教学系统设计领域的应用优势极为明显,因此,在该领域的应用必将得到拓展和延伸。

2.2 用于计算机云计算领域

云计算是立足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通过远程数据中心的管控,数以万计的计算机及服务器连成电脑云,实现并行处理技术、分布式处理技术与网络计算技术的联合应用。通过云计算,数据处理被分布于数量众多的分布式计算机上,处于这个“云计算”时代,电脑云帮助我们做好计算与存储工作。云计算具有诸多优势:一是“云计算”下的计算机群可以囊括几十万台,甚至是几百万台的计算机,在需要时,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运用计算机或手机等工具查找或计算数据;二是云计算有惊人的运算能力,目前已经达到十万亿次,正因如此,可以应用到更多的领域,如预测天气、市场预测、模拟核爆炸等;三是处于“云”中的计算机可以随时进行更新,使计算机群保有生命活力。

2.3 用于连锁系统设计领域

现下,诸多行业的销售采取的是连锁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建立于分布式计算机网络基础之上,是以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应用情况为依托的[4]。现用应用实例加以介绍:一是餐饮行业的连锁经营就应用到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二是应用了大量继电器与电缆设备的系统可采用分布式计算机系统来减少整个设备系统的安全运行隐患;三是在铁路信号控制领域,为了规避传统集中式控制中故障部件对其他部件的不利影响,也可以采用分布式计算机系统来进行控制。大量的应用实践已然证明,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在连锁系统设计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2.4 用于动态取证系统领域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日臻成熟,但上述两项技术并非十全十美,网络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网络安全问题与计算机系统安全问题仍然存在,1966年,美国出现第一起计算机犯罪案件,之后的计算机犯罪数量就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地增长,计算机犯罪涉及到的领域更为广泛,由最初的涉及军事领域,扩展到国家事务、金融、科技、政治、宗教、商业、个人隐私等诸多领域[5]。我国计算机犯罪案件出现得较晚,1986年7月13日,我国首例计算机犯罪案件被侦破,是银行内部人员利用主管电脑的便利盗取银行账号与密码,进而伪造银行存折,从而骗取现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正式进入国际互联网起,我国的计算机犯罪就不断上升,所造成的损失也日益增多。现阶段,如何有效制止计算机犯罪并令犯罪分子伏法是各国政府所关注的问题。打击计算机犯罪需要可靠、充实而有力的证据,但电子证据往往具有脆弱性、隐蔽性、可伪造、可复制、可删除的特点,正因如此,如何于计算机中获取与计算机犯罪相关的完整电子证据是司法部门所面对的难题。

针对上述状况,计算机取证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计算机取证成为打击计算机犯罪的有力手段,但传统计算机取证往往采取事后静态分析取证的方式,这降低了证据提取与分析的效率,又因为采集证据不够及时与全面,很多可恢复性的数据存在被篡改的可能,降低了电子证据所应有的法律效力[6]。随着分布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基于多Agent的分布式计算机动态取证模型被研发出来,这是一种将入侵检测技术应用到计算机取证领域的有效手段,并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动态取证系统,具有如下几个优势:

一是采用分布式数据采集策略,有更为宽广的取证范围,获取的信息能经由Agent实现动态扩展,有较好的系统扩展性。

二是对数据采集与入侵检测任务进行分配处理,这将大幅提升整个动态取证系统的工作效率及处理能力。

三是引入了入侵检测技术,能够实时监控被保护子网系统中的用户行为与网络流量,主动记录系统环境,特别是同步记录易于丢失的证据,提高了电子证据的法律效力。

四是采用了融合性数据分析技术,将多源信息进行联合分析,从而增加了电子证据的可信度与有效性,也使得电子证据误警率大大降低。

五是具备多重的安全保障措施,如身份认证、VPN、数据加密与数据签名等,能够保证电子证据的不被篡改与完整性。

2.5 广泛用于实时监控领域

近年来,人们的安全意识不断增强,许多安全要求较高的场合都设有实时监控设施,为人们带来巨大安全保障,但也应看到,实施实时监控时常会出现无效监控问题,致使计算机存储空间被大量占用,也增加了计算机数据处理耗时,不利于对计算机资源及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应用[7]。针对这一问题,可安装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因为具备良好的信息共享性能,当红外感应器接收到监控对象所发出的红外线辐射刺激时,涉及到的子计算机的监控系统将被启动。即使是出现多个子计算机同时发出启动请求的现象,在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的管控下,可以同时生成多个启动指令,子计算机在接收到启动指令后,可以自动制作出监控短片。随着实时监控领域的不断扩大,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范围亦将日益广泛。

3 分布式计算机的应用发展趋势

纵观未来,分布式计算机应用领域有着一定的发展趋势,既该计算机系统将会被应用于更多的领域,但却有着“化整为零”的共同应用原则。具体解释为,对集中而复杂的系统做拆解工作,形成众多较少的、较为简单的数据,运用具有紧密联系的计算机群组对上述数据加以处理,可以更为便捷地获取数据处理结果。纵观分布式计算机的未来发展,将会有更为广泛的应用空间及发展前景,但解决实际问题都要遵循“化整为零”的思想,寻找将疑难问题加以简化的分散点,更好地运用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研究带来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徐耕.计算机通信实用技术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7).

[2] 孙超.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5).

[3] 叶尔逊江·阿布都热合曼.浅谈少数民族地区的计算机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4] 冯涛,郑云水.新型网络计算机联锁仿真系统研究与设计[J].铁道标准设计,2013(3).

[5] 徐鹏举.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浅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4).

篇2

关键词:计算机;气象;应用

气象信息交流是现代气象业务的基础系统和支撑系统。他主要包括:通信网络、数据存储管理与共享服务,高性能计算机交流等,信息交流作为气象信息的传输,存储管理、计算机处理,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其发生是气象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并直接影响到气象业务部门和广大用户能否及时快速的获取和发送国内外气象信息,关系到气象能否为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等提供优质气象服务,气象信息交流的发展经受到其他气象业务交流发展的驱动,又制约着其他系统的快速发展。

1、气象信息交流的需求

气象信息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也是国家空间基础信息之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之重大国际国内问题的决策。都需要大量气象信息的支撑。如:天气预报、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国家之许多重大工程项目,也迫切需要气象信息的服务。

1.1气象信息之收集,传输能力需求

在气象信息的收集和传输方面,未来气象业务服务发展的特点是:全国各级气象部门之问,各部门之问之互联需要宽带网络的支持,对完善气象资料收集网络较大影响的气象信息包括: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卫星资料、自动站时空加密观测资料,闪电定位探测资料、gps/met观测资料,风廓线控测资料、气候交流预测所需的多圈层其他资料等;随着各类数值模式不断研发并业务化以及计算机加工处理能不断提置,由此产生的预报,预测产品数量将大幅度增加。进而通过网络分发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新一代电视天气会商要求宽带网络的支撑,综合。信息加工平台既要求与本级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交流的网络连接,又要求与外服务的各类对象的网络联接,气象专用频道的电视节目制作与传递也需要宽带网络的支撑。

1.2气象信息加工处理能力需求

气象信息的加工处理需求主要是指用于气象、海洋、水文、空气质量等数值预报,预测业务和科研对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需求。随着模式、资料同化方法的不断改进、时空分辨率和精确度不断提高、预报时效不断延长,集合预报的连续发展,作业种类不断增多,对计算和存储资源的需求量指数上升,预计到2010年,气象加工处理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需求为峰值性能200tflops(200)万亿次浮点运算/秒)以上。

1.3气象数据的存储管理与共享需求

随着综合观测系统的全面建设和不断完善,可以获取和利用的气象数据量将是指数增长是,随着预报、预测业务能力的不断增强与发展,预报、预测产品数量将大幅度增加,各行各业对气象信息发共享需求日益迫切;上述需求对气象数据的存储管理及应用均提出更高更新的需求。

2、国内气象信息系统的现状

气象行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分发和存档,气象业务工作要求必须存放地应用各类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也渗透到气象行业的各个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气象通信网络,高性能计算机为代表的我国气象信息系统已取得长远进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业务化的实时气象信息交流。

2.1 气象卫星信息

通过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9210工程)的实施,建立了基于zsat卫星通信技术的覆盖全国地市级以上的双向通信网和覆盖全国市以上的高数据广播网,大大提高了国内气象通信传输能力。初步建成了由大客量磁盘限制和自动磁带领域的气象信息存储系统;完成了国家级骨干网络系统建设。

2.2气象资料系统

气象资料的管理作为我国基础气象业务受到越来越高度的重视,包括资料收集,加工处理,存储和服务的数据管理工作在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步。越来越多的历史资料已成为可供计算计管理的数字化资料,主要的气象资料已经进入数据库系统进行管理和服务,已经建立的大量标准,规范的可供用户直接使用的数据产品,使气象资料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准确性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

2.3数据库管理信息

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国家级和省级气象业务,部门得到初步应用,以数据为中心的业务编程正在形成。因特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信息交流,,基于部门专网的政务信息系统已覆盖大部分地市、在某些省已到县,桌面微机已成为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基本。

3、气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是当展最快的技术之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气象信息系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技术基础。

3.1通信和网络技术

3.1.1地面通信

国内主要电信运营已采用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构建新一代公共传输网,把光缆骨干网从格状变为环状,环网采用新一代大量基于sdh10gbps基础速率的先传输设备,使一对光纤的传输容量达到1600gbps。这个环形网的一处发生故障,都可以自动恢复。

3.1.2网络技术

高速局域(城域网)技术的发展体现在以太网交换,异步传输模式(atm)多层交流等方面。万兆以太网已形成标准,并逐步运用,范围内通过单模光纤或多膜光纤以十倍于千兆以太网的速度传输;atm技术的网络宽带,为以用户提供很好的网络扩充性,多层交换技术,可用于千兆位网的交换。

宽带网络应用主要体现在高清晰度视像会议,视频点播系统(vod),运程教育,互动电视和虚拟现实等方面。

3.1.3移动通信技术

正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推动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无线技术除了 光线通信技术外,有代表性的无线局域网(wlan),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码分多址,基于家庭射频,等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在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商用移动通信服务的普遍服务原则,移动通信网将覆盖更广的地域,为观测系统资料将等提供了可选择的通信手段。

3.2高性能计算机技术

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综合性能的提高性将继续依赖微电子,体系结构和系统软件的共同进步。未来几年,一方面传统cpu芯片的性能将会随着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主频的提高而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一些新技术计算机可能会在某些特制领域得到应用,并行机的体的结构将在共享内存和分布式内存两个层次上继续进步,未来主流的高性能计算机均能支持多种并行编程模式。系统软件进步将并行应用软件,开发更加方便。

篇3

1 企业信息化的相关概念和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我国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的发展现状探究

在我国,计算机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在今天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国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自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融入到企业发展中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进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21世纪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3、我国企业进行企业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21世纪,信息与人才是最重要的企业发展因素,信息的流动与总结有利于企业应对市场现况及时做出正确的企业管理决策,有利于企业在信息时代的同步性,因此必须要进行企业的信息化改革。另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企业的劳动时间,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劳动有效性,为我国企业模式改革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4、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4.1提高企业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1)缩短企业空间距离,拉近了企业领导层和员工的距离。这种管理令公司氛围更加和谐,也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加快了公司管理结构优化,另外也促成管理层次升级,实现企业扁平化管理。举例说明,网络会议和视屏会议的出现,节约了参与者时间,大大加快了企业运行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通讯软件更新换代很快,这些软件使得企业各部门的沟通更加顺畅。

(2)计算机技术帮助管理者准确高效的分析企业信息准确把握和分析市场信息是管理层做出正确决策的可靠依据。企业内部信息量正比于企业规模,大量的信息处理依赖于专门人员的分析归纳。但人力分析效率低下,错误率高,难免出现信息丢失和信息延误,影响企业管理层的正确决策。计算技术准确率极高,存储量大,很好的弥补了 工的不足。将信息技术同企业管理有效结合,能帮助企业节约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同时信息技术处理过的信息可信度高,能够帮助管理者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4.2 有助于企业工作效率的提升

由于企业的信息来源十分广泛,所以信息数量和构成也比较庞大和复杂,这也使得信息的管理需求变得急切。

如果将一些计算机技术应用和融合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加快信息资源的传输,有效地整合和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使企业办公室实现自动化和无纸化,使企业的办公灵活性得到增强,也能为后续电子商务服务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有助于消除以往不平衡和不合理的业务环节,减少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一系列工作问题和失误,使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够得到优化,办公质量和办公效率能够得到提升,在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4.3 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企业综合实力的强弱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地位,所以,通过不断提升企业实力,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能够不断的发展。

将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合理地纳入企业的信息化过程当中,可以不断地改善企业内部信息的共享性问题,使员工责任感和岗位意识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不断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的经验和技术能够通过企业信息化合理地转化为企业内部资源,从而使企业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加强,在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

5、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建议

我国企业信息化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第一,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信息化还很落后,即使是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毫无竞争力,发达国家在信息化上的投入一般占到全年的10%到30%,而我国却只有1%左右而已;第二,我国企业管理观念还处于转型时期,较为落后,导致信息化的应用经验不足,造成了大量的投资被浪费;第三,信息化水平发展极不平衡,不仅存在行业上的不平衡,还有地域上的不平衡,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较为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经济区域同样也是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因此,要从思想上要让管理者和员工明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要能接受新时代的产物,与时俱进,不断对企业信息化系统进行更新。同时培养一些专业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再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打造出具有企业特色的信息化系统,这样才会使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机器考试;考试系统

如何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试,一直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课题。它不仅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评判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1]。在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中,我们一致认为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软件的应用技术,主要是检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即如何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创建合理有效的检验测评方式――能力主导型的考试机制势必要求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法从传统的笔试转变成机考,即在考试系统中嵌入各种与知识点、技能点相关的常用软件(Word、PowerPoint、Excel等),供学生运用这些工具软件去解决各种应用问题,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点、技能点的掌握情况,更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同时,机考可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使得出题、评卷中的人为因素大大减少,要求学生只有自觉、主动地进行上机学习和训练才能通过考试,不能靠背答案来应付考试。另外,考试系统的自动阅卷、试卷综合统计可以极大减轻教师评卷及试卷分析的负担,降低考试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2]。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机考的条件

1.1考试系统的选型

目前,基于计算机网络体系的机考系统很多,但并不一定适合高等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

一个完善的考试系统需要同时具有题库管理、学生信息管理、试卷信息管理、过程监控、在线阅卷、系统设置、权限管理等一系列功能,融合传统考试所涉及到的工作,能够真正实现学生通过网上学习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以发现不足,使得学生学习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而考试系统中题目生成、试卷提交、成绩批阅等都可以在网上自动完成。只要形成一套成熟的题库就可以实现考试的自动化。这样一来,教师所要做的只是精心设计题目、维护题库,而不是组织考试和批阅试卷,从而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采用新为软件的SmartExam 2009在线考试系统,该考试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1) 支持丰富的题型、批量的试题维护(支持Word、Excel和文本文件的试题批量导入功能);

2) 支持智能组卷、试卷的自动和人工混合评判、成绩的多维统计分析;

3) 支持多重属性设置、高并发用户(>2 000 人/次),考试监控完善;

4) 具有防作弊功能、较高的网络容错能力、良好的扩展性能,安全稳定性高;

5) 单元测试及知识点练习功能。

1.2配套资源建设

一套完善的考试系统仅是机器考试的基础,我们还需要进行各项软硬件资源建设。

1) 试题库资源建设。试题库中的试题不仅要保证试题的正确性,考虑题目的难度值,还需考虑试题分布、试题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知识点的实际关联,题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是实现机器考试的先决条件。

2) 人力资源建设。从传统卷面考试到过渡到机器考试,监考人员对考试方式认识不足,无法应付机考的各种异常情况。

3) 机房设备资源。根据每场考试人数建立一定数量的机房及设备,机器考试对软、硬件设备稳定性要求较高,考前需对客户端做好环境检查;在机房资源相对紧张时,需合理安排考场,确保每个考场有5%的备用考试机器。

2机器考试的实践

2009年,我校对大学一年级非计算机专业近4 300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闭卷、统一时间的机考,由于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被划分为两大模块――计算机基础和Office应用,因而考试试卷也是分开组卷。考生只需进入考试机房,在考试过程中,完成一个模块的试卷后提交,立即就可以开始下一个模块的考试。

2.1考试组织

由于首次使用的该考试系统,为了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正式考试的顺利进行,在正式考试前一个星期,我校进行一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模拟考试,一方面测试考试环境、考试系统、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出题量是否合适等,另一方面使考生熟悉考试系统的操作。我们结合模拟考试情况制定并完善一套符合我校计算机机器考试的组织方案(表1)。

2.2组卷策略

计算机基础模块和Office应用考试试卷题型分布及评分标准分别见表2、表3。

2.3机器考试的效果分析

通过机器考试实践,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都有较大提高,我们对参加机器考试实践的学生分别做了问卷调查、访谈等[3],并结合考试系统的试卷分析功能(图1、图2)进行分析。

试卷分析显示,计算机基础模块的机考成绩(试卷总分:100分。平均分:73.32分。最高分:98分。最低分:37分。难度系数:0.267。区分度:0.339。

标准差:10.430。分析结论:难度等级为高;区分度等级为好。)及Office应用的机考成绩(试卷总分:100分。平均分:74.99分。最高分:97分。最低分:42分。难度系数:0.25。区分度:0.319。标准差:10.168。分析结论:难度等级为高;区分度等级为好)呈正态分布,标准差也在正常范围内,实际成绩与命题标准基本符合。考试分析说明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常用软件(Word、PPT、Excel)的应用,达到了本门课程要求。

我们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机器考试的态度和感觉。调查显示:学生对机器考试持肯定态度,反映较好,认为机器考试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考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及软件工具的掌握程度。我们通过对考生适应度调查发现,学生对机考是适应的,但不主动、上机训练少的学生对操作题的适应度则较低,也有学生认为考试中个别试题存在歧义,在考试过程中少数设备还存在故障问题等。

2.4机器考试实践的启示

此次计算机应用基础机器考试实践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从传统卷面考试到机器考试的转型,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常用软件应用水平的熟练情况,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学生偏重死记硬背、不注重动手能力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软件应用更加重视,特别是偏远地区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有利于学生对其专业应用软件的学习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机器考试相比传统的笔试考核方法,可以提高考试及办公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水平,降低考试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机器考试前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建立符合教学要求的题库,但从长远角度考虑,机器考试是省时省力、简便易行的,避免了传统考试中的主观因素,促使了教学与考试的规范统一。机器考试客观公正、资料易于保管,便于统计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增加了考试的可信度。

3计算机应用基础机器考试改进

经过一轮的机器考试探索与实践,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总结问题和经验的基础,下一步准备作如下改进:

1) 建立题库审核小组,确保题库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2) 对接广东省计算机等级考试题库,引导学生参加省等级考试;

3) 建立完善的培训方案及异常处理方案;

4) 建立学生单元测试、模拟测试等考练结合模式,分散考试,降低考试负荷,提高工作效率;

5) 进一步完善的考试组织方案,合理安排考试时间、考场分布,严格做好考前环境检查;

6) 联系软件开发商,改进考试系统部分功能,完善考试系统的稳定性。

4结语

随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以及学校倡导的教考分离与题库建设趋于标准化,其测试的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机器考试已显示出巨大的优势。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许多高校已经全面实行机器考试,该考试方式并逐渐成为学生学习测评的主流。此次我校进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机器考试实践效果比较理想,但有些细节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机器考试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颖,任永昌.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考试方法改革的思考[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10(5):108-110.

篇5

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计算机数据库也在企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所以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技术也要不断加强。本研究主要在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技术方面进行,也对其在应用方面进行了介绍,充分说明了计算机数据库的主要优势,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数据库的充分认识。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 管理技术 应用

现今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快。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计算机数据库,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一项重要的管理技术也是对数据库的管理。随着技术的进步,虽然数据库拥有强大的功能,但是在数据库的管理技术方面仍然存在安全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对计算机数据库的认识,对于推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计算机数据库的概述

1.1 计算机数据库的概念特点以及发展历史

计算机数据库表示的是一种数据集合,是能够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具有有组织的特性同时具有可以共享的特征。数据库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种类主要有层次性、网状型、关系型三种。

计算机数据库的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代数据库系统、第二代数据库系统、计算机关系数据库三个发展阶段。

这三个阶段的主要变化就是计算机的数据库系统的数据规模从支持层次和网状的格式化到数据信息以支持关系数据的模型的形式出现,再到关系数据的发展。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大中小型企业的管理方面以及办公自动化方面得以广泛应用,是由于第二代数据库的系统的开发利用。数据库系统操作简便可以极大地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第三代计算机数据库发展属于数据库模型的成熟和完善的阶段。数据大环境采用的是网络形式,数据的采集、存储方面进入到开放式的状态。使用户更加便利。

1.2 数据库的突出特征

数据库具有很大的安全方面的特征,主要有:独立性、完整性、安全性、并发控制这四个主要特征。

物理独立与逻辑独立构成了计算机数据库中的数据独立性,数据库的完整性主要指得是数据具有一致性、有效性以及正确性的特点。在安全性的方面,数据库系统会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加设防火墙、输入验证码或者进行加密等安全措施。并发控制指的是有可能很多用户在同一时间进行数据的访问、整理,而在这一组数据中必定会有很大的变动,系统会采取措施以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

2 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应策略

随着计算机数据库的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所有的技术方面最主要的就是安全方面的问题。

2.1 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应用中包含的主要内容

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应用中包含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数据库的转储和数据恢复,监督、分析与改进,数据库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控制,存取管理技术,构建安全模型。

数据库的转储和数据恢复主要是为了强化数据的安全使用,避免因为突然断电,突然死机,程序的突然终止,数据被网络黑客所攻击等一些突况造成数据的丢失或损坏。当一台计算机的系统正式运行以后,数据库的转储和数据恢复功能就开始工作运转。当遇到数据库数据无法提取的时,数据备份及恢复技术就可以对丢失或损坏的数据进行修复,确保了数据库的存储安全。

监督、分析与改进是指在数据库的运行过程中,记录和监控指定用户操作数据库的情况,对数据进行分析检测,从中寻找改进系统的性状功能的方法,从而使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对计算机数据的存取进行管理这项技术主要包含对用户进行认证的技术和对访问进行控制的技术。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计算机的使用者是否得到授权,阻止非授权授权用户访问,极大地增加了系统安全系数。如果用户已经进入计算机内部的数据库,则需要对用户的访问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控制。

安全模型可划分为两个层面:其一,多级安全模型;其二,多边安全模型。

2.2 计算机数据库存在的优势以及应用的范围

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具有结构化,独立性,灵活性。这使得这一技术更广泛的应用在了文献管理、信息管理以及多媒体中的应用当中。除此之外在商业的办公上边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2.3 计算机数据库系统自身的“缺陷”以及应对策略

计算机数据库的系统有时不能跟上用户需求变化的速度,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另外,一些计算机数据库系统没有及时升级,致使系统在着很大的安全问题。

这就要求广大的技术研发人员不断研发新产品,跟上用户的需求变化。用户本身要及时对数据的系统方面进行及时的升级,加强防护,以利于程序的顺利运行。

数据库管理的技术人员或者操作人员通过备份可以保证一旦发生故障,或者发生数据丢失的情况时,就可以利用备份的数据对数据库进行恢复,使数据库的数据以及状态和原来的数据以及状态保持一致,避免损失。

用户可以使用密码对计算机数据库进行保护,尤其是重要机密的数据信息,一定要进行密码的设置,防止由于一些网络上的非法侵入进行盗取号码或者IP地址等手段进行的数据剽窃行为。

有一种是对用户使用数据库的具体情况进行监控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把系统中用户的所有信息和对数据库的使用情况显示出来。在这就相当于在电脑上安装了一个闭路电视,增强了计算机的安全。

3 结束语

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时期,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给计算机用户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方便,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应用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我国的技术人员一定会不断研究与创新,从而为促进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健康、有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永强.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01(1): 61-62.

[2]丁继民,师秀峰,牛生国.浅析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技术及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1(11):57-59,95.

[3]党育民.计算机数据库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2011,30(12):28-29.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展望

1 概述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改良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则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标志,它的快速发展更是开启了一个新的、特色鲜明的信息时代。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消费方式等诸多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计算机是一个年轻的,也是一个日新月异、充满无穷活力的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各国综合国力的对比,世界各大国竞相发展。

计算机技术应用历程概述

在电子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工具的发展经历了相对较长时间的摸索,出现了如算盘、计算尺、手摇机械计算机、电动机械计算机等计算工具。随着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人类进入了电子计算机时代。到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成本高昂,计算机主要服务对象是军事部门,包括导弹计算和与军事相关的空间计算等。这一阶段是电子管计算机,体积庞大,运算速度缓慢,系统维护不便,应用程序编制耗费大量人力,更谈不上软件。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电子管被晶体管取代,晶体管被集成电路取代,计算机除用于科学计算外,在数据处理、工商事务处理、企业信息管理中也得到了应用。20世纪60年代后期,小型机出现后,硬件逐步系列化,接口设备和设备种类逐渐增多,组块式的软件设计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实时控制,软件的编制趋于工程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迈入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以其良好的性价比和高可靠性,计算机应用普及到社会经济更多的领域。另外,计算机的发展也分了两个方向:一是应用于科研技术、军事机构等,往较难、较大、较高的方向发展;二是随着微处理机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应用于家庭生活各方面,往较实惠、较小、较微的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使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信息表达工具、信息处理工具和信息传输工具已经趋于一体化,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利用。回顾计算机发展与应用历程,不难发现,计算机技术是一个快速成长、更新和应用领域加速扩张的有生命力的新兴技术,而且其发展与更新速度在不断加速,其每次技术的更新都必然带来自身更快的发展与推广。

2 计算机应用领域分析

早期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科学计算仍然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如高能物理、气象预报、地震预测、工程设计、航空航天技术、载人深潜技术等。随着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精度以及逻辑判断能力的快速提高,出现了计算力学、计算物理、计算化学、生物控制论等新的学科。

2.1 过程检测控制

过程检测控制就是利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中的某些信号进行自动检测,并把检测到的数据存入计算机,再根据控制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进而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尤其是仪器仪表中融入计算机技术后的智能仪器仪表,使工业自动化达到了一个更高水平。

2.2 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是计算机应用最广泛的一个领域。利用计算机来加工、管理和操作任何形式的数据资料,如企业管理、人事管理、物资管理、报表统计、帐目管理与计算、信息情报检索、模式识别等。

2.3 辅助系统

(1)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借助于计算机来帮助设计人员进行工程设计,提高了设计工作的自动化程度,节省了人力和物力。目前,此技术已经在电路、机械、土木建筑、服装等广大设计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利用计算机进行生产设备的管理、控制与操作,使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生产周期缩短,并且大大改善了生产一线人员的劳动强度。(3)计算机辅助测试(CAT),指利用计算机进行复杂而大量的测试工作,如遥感,地测,遥测等等。(4)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指利用计算机帮助教师讲授和帮助学生学习的自动化系统,使教师、学生能够轻松自如地教和学。另外,这些辅助系统都已实现了网络化新模式。

2.4 人工智能

开发一些具有人类某些智能的应用系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思维判断、推理等智能活动,使计算机具有自学习适应和逻辑推理的功能,如计算机推理、智能学习系统、专家系统、机器人等,帮助人们学习和完成某些推理工作。

2.5 语言翻译

计算机翻译(简称机译)分为文字机译和语音机译。机译消除了不同文字和语言间的隔阂,减轻了大量翻译人员的工作量,堪称高科技造福人类之举。但机译的质量长期以来一直是个问题,如何进行语言的模糊识别和逻辑判断,使译文达到“信、达、雅”的程度,有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

2.6 计算机网络

最近几年最明显的发展就是计算机深度网络化和向各个领域的深度渗透。报纸、书刊的电子化,网络电视的普及,计算机音视频聊天功能,远程教育功能以及医学上的远程诊断功能,网上参政议政、网络购物以及机票、火车票的预订等都已深入人心,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网络带宽的逐步提高,网络的高效性、及时性和通信技术的快速进步,使计算机技术迅速迈入云计算时代。

3 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展望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办公、生活的必须品,它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已经并将继续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诺伊曼体制的简单硬件与专门逻辑已不能适应软件日趋复杂、课题日益繁杂庞大的趋势。要适应这些快速发展的新要求,创造必须服从于软件需要和课题自然逻辑的新体制。实现方法就是并行、联想、专用功能化以及硬件、固件、软件相复合。计算机将由信息处理、数据处理过渡到知识处理,知识库将取代数据库。自然语言、模式、图像、手写体等进行人-机会话将是输入输出的主要形式,使人-机关系达到高级的程度。砷化镓器件将取代硅器件。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将趋向超高速、超小型、平行处理和智能化,量子、光子、分子和纳米计算机将具有感知、思考、判断、学习及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使计算机进入高级人工智能时代。这种新型计算机将推动新一轮计算技术革命,并带动光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光量子技术等将在未来的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的快速普及,使得计算机技术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发展。这是一个自我发展能力非常强大的一门新技术。通过对计算机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对计算机应用现状的概述以及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展望,我们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加速发展的,我们可以预期,在不远的将来计算机硬件软件都将与现在的计算机有很大的不同,也将推动人类社会更加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炳铮.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及趋势[C].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应用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2002.

[2]蒋天宏.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的原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34):199.

[3]郝俊丹.对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产业发展的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2(4).

[4]陈连水,袁凤辉,邓放.分子计算机[J].分子信息学,2005.

[5]官自强.纳米科技与计算机技术[J].现代物理知识,2003.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信息化;分析

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完善都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计算机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根据企业信息化的需要,计算机技术也需要不断完善与革新。企业信息化实施以后,对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生产效率都起到重要作用。为企业的改革都起到积极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同时让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有力位置。

1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企业信息化的含义

1.1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解决生产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发挥计算机优势。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工作效率等都起到重要作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完善,现在为信息化办公,信息化交流提供可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是企业进行技术更新,科学有效发展的根本,是保障企业工作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

1.2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主要包含信息流程化和信息整合化。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信息起到重要作用。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来源与网络成为正常化,在企业信息具体的工程流程需要简化,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形成信息流程。企业需要对各类型信息进行科学有效处理,分析信息的作用,提炼有效的信息,为企业的发展决策起到参考作用,必须对企业现有信息进行信息整合,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

2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2.1保证企业信息库的完整性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科学有效的信息支持,必须科学有效利用信息,提高企业的各方面的职能。企业应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库的建立起到技术支持作用,在企业信息库的要求下,提高企业信息库的完整性,对企业科学有效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信息库的完善,对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起到重要作用。企业信息库的完善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需要科学有效的信息反应企业发展的真实情况,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决策依据。

2.2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企业信息化主要应用在企业生产与企业管理上,对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起到重要作用。企业在管理中都利用软件进行办公,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为企业成本的节约,提高工作效率都起到促进作用。比如企业员工考勤,现在利用计算机技术都实现刷脸考勤,节省了人力,同时更加科学准确,同时也保障了员工的公平性。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促使企业生产现代化,对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节约成本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企业信息化实施对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起到保障作用。

2.3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企业信息化管理,能科学有效对员工进行分工,根据员工的专业技能进行有效划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员工的工作评价一目了然,让其更加科学,透明,能有效的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对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促进员工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因此,企业信息化实施对提高员工的综合素养起到促进作用。

3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策略

3.1企业生产方面

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增加利润起到促进作用。在企业生产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主要依托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模拟技术以及相关的自动控制技术等,对于生产过程当中的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企业生产自动化是企业发展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对企业提出了新要求。对工人工作进行监控,是现代企业生产与管理的主要形式。与此同时,在对于企业相关产品和工艺进行研发的过程当中,需要技术人员具备CAD、CAPP等计算机相关软件,使得信息化建设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生产方面的应用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加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有效途径。

3.2企业管理方面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企业信息化管理让企业管理更加科学、透明、高效。同时对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起到促进作用。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尤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管理,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是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企业需要走向世界,现在国际企业都实现信息化,尤其在管理方面信息化进程发展的很好,尤其对公司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比如大数据时代,利用大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对提高数据的利用率,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报告,为企业的发展决策起到重要参考作用。现在企业的发展在信息化管理需要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生产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昊展.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中国高新区,2018(03).

[2]宋晓燕.企业信息化受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影响[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4).

篇8

关键词:企业管理;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024-02

现代计算机技术,同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相结合催生出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从单机发展到网络互连,计算机新技术被运用于企业管理过程中。抓住其中的机遇去争取而求得发展,是每一个企业都应考虑的问题,不断的应用新的计算机技术,成为了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和高效化一种优先途径。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可分为网络设备级的管理、安全管理、局域网管理、客户管理这四大类。ERP、B2B、CRM之类的企业电子商务或者信息化管理的大型应用,及处在中间水平的企业VLAN网络、企业WEB(或FTP)站点、OA系统、企业即时通讯系统、网络共享、远程访问、远程控制、远程管理、网络访问控制、NAT技术等新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依靠的就是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这不仅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控制、决策功能,正好解决了传统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对于企业来说,要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自动化,就要使计算机网络在企业管理中真正的发挥作用。

1.IP网络电话。IP网络电话在企业的应用,是以IP网络来实现企业内部传输语音的应用。企业通过网络接入服务,把不同地区的分机留言变成为语音邮件,员工进入内部IP网就可以收听留言,并且同时可以使用分机电话拨打和接听信息。这样不仅使企业改变了原有的办公室对办公室的长途通信,而且还节约了大量的通话费用。IP网络电话不仅可以做到分机号码跟随人走的灵活办公,而且也使员工与内外部的沟通效率大大提高。

2.视频会议技术。当今社会是一个比拼效率的社会,利用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沟通协作效率,最终实现业绩提升,是企业的必经之路。而视频会议技术,特别是网络视频会议技术实现了人员随时随地都能开会的意愿。使用视频会议主要是节约公司运营成本,提升沟通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出差,另外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方面,都具有着显著的优势。远程视频会议之类的网络应用已成为当今的热点。IP视频和H.323协议的日趋完善,为这一应用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使得人们在机场、酒店或任何有带宽要求网络、WLAN覆盖的地区,都能随时参加公司会议,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二、办公自动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一门以先进的计算机及软件技术、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性技术。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一般以公文处理和事务处理为核心,同时提供信息通信与服务等重要功能。具体功能包括提供电子邮件功能、复合文档存储管理和表达处理功能、协同工作和移动办公功能等。同时办公自动化系统还使公文审批流转、会议管理等业务流程可以互相连接、交叉或循环进行,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同步协作、异步协作甚至离线工作的方式,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极大的提升了工作和决策效率。

1.建立了内部通讯平台和信息平台。平台一般具有清晰的工作流程引擎、独特的空间式办公理念、无缝集成的企业管理平台、良好的系统开放性、友好的操作界面和快捷安全的部署方式。平台上的员工通讯录、在线交流功能使工作信息得以及时的传递,有效消除了公司的信息死角。此外,还搭建起一个高效的信息和交流的平台,使企业的制度、新闻、通知等信息能够快速流畅地在各部门之间传播,使员工能够随时掌握企业的工作动态。

2.实现了工作流程的自动化。工作流程自动化后,就不再会因人工处理而造成信息延误或文件遗失等情形发生,可以自动将企业各流转文件及经验知识自动归档,不会因人为的疏忽而遗漏。 通过工作流程自动化,员工可随时查看自己的办公流程,如有待办事项,可马上处理,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使协调部门间工作更为顺畅。

3.实现了文档管理的自动化。现代企业办公室的业务,主要是进行大量文件的处理,起草文件、各种业务文本,接受外来文件存档,查询本部门文件和外来文件,产生文件复件等等。采用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生产各种文档,存储各种文档,采用其他设备,如复印机、传真机等复制、传递文档,或者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传递文档,是文档管理自动化的基本特征。办公自动化使各种文档实现电子化,通过电子文件柜的形式实现文档的保管,按权限进行使用和共享,具有易于搜索、操作简易等特点。

4.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进行办公,从纸质及手工办公向无纸化办公发展,节约了大量的通讯费、传真费、纸张费、耗材费,并能起到整合资源、加快信息流通、规范办公流程、提高办公效率等效果。

三、网络数据库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数据+资源共享这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即成为在今天广泛应用的网络数据库(也叫web数据库)。网络数据库定义:以后台数据库为基础的,加上一定的前台程序,通过浏览器完成数据存储、查询等操作的系统。这个概念看上去很抽象,我们可以把它说得通俗一点:简单的说,一个网络数据库就是用户利用浏览器作为输入接口,输入所需要的数据,浏览器将这些数据传送给网站,而网站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例如,将数据存入数据库,或者对数据库进行查询操作等,最后网站将操作结果传回给浏览器,通过浏览器将结果告知用户。

1.收集信息。我们为了加强网站营销效果,往往需要搜集大量潜在客户的信息,或者要求来访者成为会员,从而提供更多的服务,比如大型的购物、交易网站,注册会员后提供优惠服务等。就像我们在网站上常看到的“会员登录”、“会员注册”等字样,通过注册和登录,网站为访问者提供一个独特的氛围,因为是自愿注册,必定是对相关信息比较感兴趣的访问者或潜在客户,因此,可以在登录后详细地介绍相关服务或提供优惠措施,吸引浏览者参与企业的营销活动,为企业收集大量的潜在客户资源,同时增加了交易的机会。

2.提供搜索功能,方便网站内容的查找。如果你的网站只有几个页面,这种功能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如果你的网站有几十页甚至上百页,或站内提供大量的信息,如果没有方便的搜索功能,浏览者只能依靠清晰的导航系统,而对于一个新手往往要花些时间甚至无法达到目的,从而对网站产生不良影响。

3.产品管理。这也是网站数据库的重要应用,如果你的网站有大量的产品需要展示和买卖,那么通过网络数据库可以方便地进行分类,使产品更有条理、更清晰地展示给客户。这其中重要的是合理地将产品信息电子化归类,从而方便日后的维护、检索与储存。对于加入数据库的网站而言,往往在后台有一个维护系统,目的是将技术化的网站维护工作简单化,看到的不是复杂的网页制作,而是一系列表格,只要熟悉基本的办公软件如Word等,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可立即开展工作,而且人工费用不高。更重要的是通过程序与数据库的结合,我们可以统计出一些相当重要的信息,如产品的关注程度、评价信息、销售情况、质量投诉等等,根据这些信息,企业可以迅速作出相应的举措。

4.新闻系统。一些企业网站为了增加营销力度与凝聚力,往往放置行业新闻或相关企业新闻、动态等等,如果网站中要放置新闻,一般而言,其更新的频率很大(否则还不如不放),这时增加数据库功能一方面可以快速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很容易地存储以前的新闻,便于浏览者或管理者查阅,更重要的是避免重复直接修改主要页面,从而保持网站的稳定性。

四、云计算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2006年,谷歌推出了“Google 101计划”,正式提出“云计算”的概念和理论。用户可以抛弃U盘等移动设备,只需要进入Google Docs页面,新建文档,编辑内容,然后,直接将文档的URL共享,他人可以直接打开浏览器访问URL。因此,再也不用担心因电脑硬盘的损坏而发生资料丢失的情况。云计算的新颖之处在于它几乎可以提供无限的廉价存储和计算能力,而这对于加强企业管理水平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云计算体现了信息技术融合和网络化大趋势,将是企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云计算使企业能够极大地提高硬件利用率,并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升级到巨大容量,而不必频繁地投资构建新的基础设施、培训新员工或颁发软件许可证。

近些年,云计算发展非常迅猛,云的形式带来的全新的应用方式,企业用户部署大型应用既不再需要斥巨资修建自己的数据中心,也不需要考虑设备的选型和采购,甚至都不需要有自己的人员24小时的进行运维,只需要花极少的钱就可以购买到相应的云计算服务,剩下的复杂而纷繁的数据中心选址、搭建、运营、维护等任务都交给第三方来做。云计算还创造出新的机会,使人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使用更少投资构建一种更高级的网络服务。依托云计算架构的平台,提供了呼叫中心、电子邮件、传真、在线客户反馈、社区、自助网站等多种客户服务方式,有效满足企业的不同服务需求,并实现降低资本支出、降低数据中心运营成本、消除过量配置、加快部署周期等优势,帮助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在有限的市场中占领更多的份额。

总之,加强计算机新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合理应用,逐渐成为企业加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企业适应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技术支持。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计算机技术长期应用战略规划并贯彻执行,就可以使其更好地为企业的管理者服务。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工程;应用;问题;优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世界范围内发展最迅速的行业就是计算机以及互联网。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是一种连接虚拟画面,其主要的目的是进行资源之间的共享。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以及成为了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主要助力。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加地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创新。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都是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不断提升的。因此想要进一步发展计算机技术,我们需要在计算机工程应用中逐渐给予重视。本文主要是针对计算机工程领域的主要应用以及发展进行论述,针对计算机工程的优势来进行具体的应用阐述,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计算机工程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安全使用,可靠使用。

1. 简要叙述我国计算机工程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 问题一:在计算机工程应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外来病毒或者是电脑黑客的入侵或者干扰

计算机工程在应用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攻击。这种攻击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外来黑客的攻击,这种攻击通常是恶意的;第二种是外来病毒侵犯。上述两种外来攻击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计算机工程的应用和使用性能。基于上述的原因,我国的计算机工程在应用过程中非常重视网络应用安全问题。在计算机工程中对于计算机安全的保护主要有3种形式的安全管理。第一种是从计算机物理构成方面保护计算机工程的应用;第二种是从计算机相关数据方面保护计算机工程的应用;第三种是从计算机工程的应用主要功能方面保护计算机工程的应用。在使用计算机工程初期,计算机的安全性能非常稳定,但是随着应用的时间增多,计算机的辐射会逐渐地同外部设备形成一种电磁辐射,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重新评估计算机工程的安全性能问题。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要对存储的数据进行相应的监测,保障存储文件的安全性能,同时我们还要在计算机中设置相应的用户识别功能,现阶段身份识别功能最好的体现形式就是输入口令,通过口令的校核保障计算机的使用安全性。同时还需要对计算机的使用日志进行关注,每一次安全登陆过后,我们都要进行相关日志的检查,确保日志中的记录没有异常。

1.2 问题二:在计算机工程应用过程中相关应用安全很难和便利通信两者之间形成平衡

在计算机工程应用的过程中,对于计算机的安全等级体系有着明确的规定,现在主要分为3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低级安全体系;第二个等级是中级安全体系;第三种是高级安全体系。我们可以根据计算机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确定在计算机中植入哪一级别的安全防护等级。计算机的安全体系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个是计算机信息的保密性;第二个是计算机信息的整体性;第三个是计算机信息的可用性。计算机安全体系中的保密性主要指的是计算机中的相应网络数据只能通过一定的实体授权才能够进行获取或者浏览;计算机安全体系中的整体性主要指的是计算机中的信息或者数据要保障存储过程中的全面性以及完整性,不能够随意更改。计算机安全体系中的可用性主要指的是计算机中的信息在一定的静态条件下能够实现操作,对于一般性的文件或者数据实现可见。

2. 简要叙述我国计算机工程在应用过程中的主要优势

关于我国计算机工程在应用过程中的主要优势的阐述,本文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分析。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及阐述。

2.1 简述信息工程中计算机工程应用的主要优势

在信息工程中,由于有了计算机工程的加入,有了更加强大的技术支持。主要的体现有两点。第一点是能够有效地实现信息工程中的数据传输协议的生成,能够在根源处保障信息传递的工作效率;第二点是计算机工程的应用能够为信息工程建立相关的数据库,保障数据的存储和调取。

2.2 简述科研教育工作中计算机工程应用的主要优势

在我国的科研教育行业中,由于有了计算机工程的加入,能够促进科研教育工作的长远发展。通过计算机工程建立一套相应的互联网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实现科研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提升科研教育的发展速度。

2.3 简述网络系统中的计算机工程应用主要优势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及计算机工程在网络系统中的应用,为互联网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以太网(Ethemet)、令牌环网(Token-Ring)、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可见,计算机工程在网络系统中的应用促进了网络系统地进一步发展。

2.4 简述在公共服务工作过程中计算机工程应用的主要优势

目前,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为了提高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效率,计算机工程与网络技术的有效结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传统的公共服务体系中,大多数的数据是依靠人工手工输入来完成的,不仅整体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效率低下,还存在较大的数据安全隐患。在依靠计算机工程与网络技术的大力支持下,公共服务体系获得了先进的技术支持。计算机工程与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公共服务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廖白华,黄小鹏,胡丽婧.计算机技术应用安全问题与有效应对策略[J].计算机工程技术,2007(1):21.

篇10

一、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分别应用计算机技术阶段

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源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立,什么是MIS,解释不一。虽然各自的文字表述不尽相同,但有两点内涵是共同的,即其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依托于企业管理职能系统,并为之服务。它一般都先从会计核算电算化开始,应用商品化的会计软件管理帐务、应收和应付帐款及固定资产核算。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完成财务管理电算化,运用计算机辅助完成财务分析和编制财务计划。随后,把计算机技术扩展到采购、销售、库存及人事管理。运用计算机实现财务管理及这些管理在数据上的一体化处理,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最后,再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生产管理,实现生产计划编制和生产指挥调度的计算机化①;其二,管理信息系统的职能主要是对正在形成的现行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及处理。

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企业加强各项管理所需要的,是企业管理运用计算机技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结果。

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主要是用于档案整编、检索、统计及借阅等业务职能。主要包括:其一,用计算机编制档案检索工具。以著录项目组成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然后按不同的要求,利用库内数据自动编制案卷目录、专题目录、分类目录等;其二,用计算机进行档案检索。按照档案著录项目中所标识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检索出符合不同利用者要求的档案目录及其原件;其三,用计算机对档案管理中形成的各种数据或情况,包括入库与出库数量、库存空间占有率,档案调阅、归还等进行登记与统计。

总之,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之初,现行文件和档案是各自分别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原由手工操作的各项文件管理工作。

二、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阶段

由于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是具有承继联系的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所以任何一阶段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会对另一阶段的工作带来影响,而且其系统功能的发挥也受制于另一阶段的工作状况。因此,为了实现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不同阶段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减少数据的重复输入,规范各系统的数据接口,就需要加强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目前,一些企业已经自行开发或购买了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进行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的综合化管理。

第二阶段不同于第一阶段的特点和难点在于,现行文件和档案自动化管理子系统之间的接口。现在各企业应用的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在其结构设计和功能上不尽相同。

不管企业应用的现行文件和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的结构与功能有怎样的差异,但它们基本上都是遵循现行文件和档案手工管理的程序和方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仅是使原有手工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及效率化,并未对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基本理论产生根本影响。

三、电子文件阶段

电子文件这一概念的出现是近10年的事。1996年12月,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CAD应用工程工作会议,会上宋健主任指示:这件工作要请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档案局参加。国家档案局很重视电子文件的管理问题。1996年9月成立了“电子文件管理、归档研究领导小组”。②1998年1月9日,王刚同志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的讲话上也指出:要在1997年研究制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文件应用光盘存储、归档及管理要求》试行稿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在35个企事业单位进行试点,为实现我国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探索办法和积累经验。③1998年8月11日-13日,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召开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专家研讨会。该会的中心议题是对《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概论》和《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方法》、《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两个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补充及完善。④1998年8月18日-20日,在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第五设计研究院召开了CAD电子文件应用光盘存储技术宣讲演示会。⑤1998年8月23日,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外事办又联合承办了“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可见,有关电子文件及其管理问题的研究与应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关于什么是电子文件,美国联邦管理法规对其解释为“电子文件包括数字的、图形的及文本的信息。它可以记录在计算机能够阅读的任何一种介质上,并且符合文件的定义。”⑥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的定义为“电子文件是一种通过数字电脑进行操作、传输或处理的文件。⑦我国《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999把电子文件解释为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按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并可在网络上传送的数字代码序列。为了全面、准确地把握电子文件的概念,不妨从与其最临近的概念——机读文件入手。

机读文件仅指计算机识别的文件最早产生于本世纪40-50年代。这一概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演变,至90年代逐渐被电子文件所代之。从机读文件到电子文件不仅仅是概念叫法的变化,而是标志着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文件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弄清这两个阶段的差异,有助于深入认识电子文件的形成和管理特点。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四方面:

其一,生成环境。机读文件中的关键词是“机读”,即“能够由计算机输入装置读出的”文件。⑧所谓“读”包括两层含义:第一,通常指信息从一个存储区读到另一个存储区;第二,从某一形式的记录媒体,如磁带读出信息。⑨可见,复制和识别是机读文件的主要特点。在这一阶段,计算机读出的文件不是由计算机制成的,它源于纸质文件的输入。与机读文件不同,电子文件则包括在计算机上直接生成的文件。它是企业管理和科技开发信息化的产物,是研究和应用CIMS的必然结果。

其二,管理模式。机读文件的管理模式是模拟现行文件和档案手工管理的程序与方法,因此对原有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体系的影响是非本质性的。而电子文件的管理模式不是建立在独立的现行文件和档案的管理体系基础上,它是建立在管理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结合的基础上。它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科技开发及生产的要求重组管理体系,根据电子文件形成和作用的特点划分管理程序与方法。超级秘书网

其三,存在形式。机读文件的存在形式一般为磁带、磁盘及光盘等有形介质。而电子文件的存在形式则不仅包括有形介质,还可以是网络上传递的代码序列。

其四,管理者的构成。在机读文件阶段,纸质文件管理者是文献信息管理者构成的主体,而且文献信息管理者是独立的群体。而在电子文件阶段,电子文件信息管理、开发人员和载体维护人员将是文献信息管理者的构成主体,但文献信息管理者将不再是独立的群体,文献信息管理者已不能独立承担起文献信息管理职能。文献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发挥将取决于文献信息管理者、企业管理及技术开发人员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