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功能康复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肺功能康复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肺功能康复训练

篇1

[关键词] 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有氧运动;肺康复训练;舒利迭;噻托溴铵;肺功能;运动耐力;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5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6(b)-0104-04

Effect of the intervention of aerobic exercise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inhalation of Seretide and Tiotropium Bromide for the pulmonary function, exercise toler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severe COPD

HU Liangbin1 YANG Jianquan2

1.Department of Sports, Shangluo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aanxi Province, Shangluo 726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Sports, Xi'an Medical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vention of aerobic exercise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inhalation of Seretide and Tiotropium Bromide for the pulmonary function, exercise toler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sever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orty-seven patients with moderate-severe COPD admitted to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uly 2013 to July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1, experimental group 2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9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drug therap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 was given aerobic exercise interven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 was given the aerobic exercise combined with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drug intervention. After intervention for 8 weeks, the changes of pulmonary function, exercise toler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the three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vital capacity, forced vital capacity, 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1,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contents of secretary immunoglobulin A, noradrenalin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1,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6 min walking tes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1, the score of quality of lif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Intervention of comprehensive aerobic exercise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inhalation of Seretide and Tiotropium Bromide for patients with moderate-severe COPD can improve the pulmonary function, exercise toler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Moderate-sever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prehensive aerobic exercise;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Seretide; Tiotropium Bromide; Pulmonary function; Exercise tolerance; Quality of life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常见疾病[1]。此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COPD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据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预计,至2020年COPD将位居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40岁以上人群COPD患病率为8.2%,患病率之高十分惊人[3]。本研究对比分析单纯的有氧运动与有氧运动结合肺康复训练对中重度COPD患者肺功能、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的护理干预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并治疗的中重度COPD患者共计147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1、试验组2和对照组,各49例。试验组1男29例,女20例;年龄54~88岁,平均(66.5±10.9)岁;中度患者26例,重度患者23例。试验组2男27例,女22例;年龄55~88岁,平均(67.5±12.9)岁;中度患者26例,重度患者23例。对照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53~87岁,平均(65.7±12.2)岁;中度患者25例,重度患者24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COPD的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均同意参加本研究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本研究方案通过伦理学委员会审核。排除标准:合并不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存在严重的骨关节疾病患者;妊娠期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进行药物治疗。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商品名:舒利迭,生产厂家:英国葛兰素威康Glaxo Wellcome UK Limited,批饰暮牛H20090563,规格:50 μg/100 μg×60吸),每次1吸,每天2次,患者需要连续服药3个月,3个月为1个疗程,每隔1周进行1个疗程的治疗;噻托溴铵粉雾剂(生产厂家: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454;规格:18 μg×10粒/盒),成人每次1粒,每日1次,每服用5盒作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3个疗程。

1.2.2 试验组1 采用瑞典MONARK功率自行车(上海益联医学仪器发展有限公司提供)进行有氧运动,根据运动强度和患者的情况调整功率自行车阻力大小,阻力范围0~150 W,踏车节律大于30 r/min[2]。每天运动30 min。

1.2.3 试验组2 进行药物结合有氧运动及肺康复训练干预。肺康复训练如下:①进行缩唇呼吸操对患者进行肺部康复训练,患者将手置于腹部和胸部,进行慢而深呼吸,经鼻吸气,一般2 s,缩唇缓慢呼气并用手适当压腹帮助收腹,延长呼气时间,4~6 s。②进行腹式呼吸法对患者进行肺部康复训练,患者平卧或站立,然后将双手分别置于上胸部和脐周,保持腹肌放松,平静缓慢地进行腹式呼吸运动。每天2~3次,10~15 min/次[3]。

运动康复的控制:患者运动量应从小强度开始,循序渐进,直至最大化。对于因呼吸困难而不能完成预定训练计划的,可行间歇运动。初期的运动方法主要包括推拿、按摩、肌电刺激等被动运动和握手、翻身、变换坐卧位、扶床站立、步行、无创通气和/或吸氧下主动活动等[4-5],后期运动锻炼可采用骑功率自行车、健身走、太极拳、气功等。运动时间30~50 min/次,每周3~5次为宜。适宜的有氧运动心率=170-年龄[6]。

1.3 COPD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根据患者所具有的临床症状、肺部功能情况、合并症情况来确定COPD的严重程度,并进行分级,其中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下降作为一种能够反映体内气流受限程度的数值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7]。将COPD的严重程度分为4个等级,Ⅰ级:轻度COPD,气流受限[FEV1/用力肺活量(FVC)

1.4 观察指标

治疗后测量患者6 min步行试验(6MWT),采用肺功能测定仪对三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进行检测,主要包括肺活量(VC)、FVC、最大通气量(MVV)。生活质量评分主要包括基础日常活动(20分)、中等日常活动(20分)、高级日常活活动(20分),总分为60分,分数越高,自理能力就越差[10]。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各组患者肺组织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进行测定,运用放免双抗夹心法对各组患者肺组织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进行测定,并统计结果。

篇2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肺康复 训练

资料与方法

5年8月~7年月住院治疗后COPD稳定期患者65例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规范草案”中COPD稳定期标准[1]。其中男例女例年龄58~86.±8.8岁病程8~6年。

肺康复训练方法:①清除呼吸道阻塞、鼓励患者排出痰液尤其是脓性痰当痰液黏稠时应用痰液溶解剂使痰液稀释而易于咳出。指导患者采取病变侧在上、健侧在下的引流。如双侧都有病变时应左、右侧卧位交替进行指导家属协助拍背排痰从而阻止病情恶化并改善呼吸质量。 ②主动预防:应重视每年1次的肺炎和流感疫苗的预防接种以阻止这些疾病的发生同时有助于减少病情加重的频率加强营养平衡饮食尽量避免对呼吸系统刺激的环境。避免吸烟是预防COPD的重要措施之一戒烟将延缓疾病的发展。③呼吸训练:采用深慢呼吸缩唇呼吸训练。训练方法:嘱患者取舒适立位或坐位使其放松全身肌肉双手置于上腹部采取“吹笛状”呼气法即将嘴唇缩成“吹笛状”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嘴形徐徐呼出吸气时闭嘴缓慢用鼻吸气每次吸气后不要忙于呼出稍屏气再行缩唇呼气并使上腹部缓慢回缩双手轻压腹部使之凹陷并注意使呼气时间延长吸气与呼气时间之比为1∶减慢呼吸频率至8~1次/分锻炼时间每次15~分钟~次/日注意防止过度换气随时督促指导病人练习连续6个月。

测评方法:分别于肺康复锻炼前锻炼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运动耐力时间评估测定比较呼吸困难分级进行比较。运动耐力时间的评估:以患者平地持续行走至出现显著气促症状的时间为标准;呼吸困难判断根据Modified Research Council of Great Byitain气急分级标准[]。

统计方法:所得数据采用X±S表示康复锻炼前后的比较采用t检验。

结 果

运动耐力时间:训练前运动耐力时间11±8分钟训练6个月后±8分钟表明训练后运动耐力时间较训练前显著延长P

讨 论

篇3

【关键词】COPD康复期;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5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63―01

COPD在急性症状控制后,肺功能仍呈进行性下降。并且由于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的降低以及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经常反复发作,而逐渐产生各种心肺并发症。现在已经认识到,COPD稳定期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切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呼吸功能锻炼,有利于预防急性发作,改善日常活动能力,恢复受损的心肺功能,防止或减缓心肺功能的继续减退,预防或减轻慢性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故在此将COPD患者病情稳定期如何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做一介绍。

屏住呼吸:可延长肺内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时间,使更多氧气进入血液。此方法适用于年龄偏高,体质较弱,一般状况较差或有外伤者。锻炼方法:①用鼻深深吸气;②屏住呼吸3秒钟;③用口慢慢呼气。锻炼次数和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腹式呼吸:加强膈肌活动,增加肺通气量。COPD患者由于膈肌下降、收缩效率下降、以及气道阻力增加和胸肺有效顺应性减低,往往动员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因此,即使在安静情况下,病人的呼吸常常以上胸廓活动为主。部分COPD患者出现呼气的症状。这种以胸式呼吸为主的表浅呼吸既不能保证有效的通气量,又易增加耗氧量,引起呼吸肌的疲劳,运用膈肌做深缓呼吸,即腹式呼吸,改变辅助呼吸肌参与的不合理的浅速呼吸方式,有利于提气容积,减少无效死腔,增加肺泡通气量,改善气体分布,降低呼吸功耗,缓解气促症状。

腹式呼吸主要靠腹肌和膈肌收缩而进行的一种呼吸,腹式呼吸的关键在于协调膈肌和腹肌在呼吸运动中的活动。吸气时放松腹肌,膈肌收缩,位置下移,腹壁隆起;呼气时,腹肌收缩,膈肌松驰,回复原位,腹部凹下,增加呼气潮气容积,减少无效死腔。锻炼时根据病情,可取卧位、坐位或立位。锻炼方法:①初学时取仰卧位,可在两膝下垫软枕,放松双肩。腹肌松驰,首先应全身肌肉放松,包括紧张的辅助呼吸肌群;②左手置胸部,右手置腹部,这样便于观察胸腹运动情况;③用鼻吸气,这样吸入肺部的空气经鼻腔黏膜的过滤、湿润、加温等,减少气道不良刺激。通过鼻子吸气时,右手稍微加压,上腹部对抗该手的压力,徐徐隆起。④用口呼气,呼气时腹部下沉,右手稍微加压用力,以进一步增加腹内压,促使膈肌上抬。呼气应该缓慢和均匀,逐渐延长呼气时间,使吸气和呼气时间之比达到1:2~3。⑤每次休息2-5分钟,重复3次为一组,每天可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重复此练习多次。

缩唇呼吸:缩唇呼吸可帮助你控制呼吸频率,使更多气体进入肺部,减少呼吸功耗。以缩唇呼气代替COPD患者呼气,可通过增加气道阻力来避免外周小气道提前塌陷闭合,有利于肺泡内气体排出,有助于下一次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在增加气量和增加肺泡换气的同时,使二氧化碳排出增多,有利于缓解病情,改善肺功能。由于患者患病时间较长、体力消耗较大、体质较差,在进行缩唇呼吸操锻炼的时候,需掌握正确要领,坚持正确规范的练训。根据病情,可取卧位、坐位或立位,如取坐位。训练方法:①患者取鼻孔进入,这样吸入肺部的空气经鼻腔黏膜的吸附、过滤、湿润、加温可以减少对咽喉、气道的刺激,并有防止感染的作用;③吸气后不要忙于呼出,宜稍屏气片刻再行缩唇呼气;④呼气时缩拢口唇,舌尖放在下颌牙齿内底部,舌体略弓起靠近上颌硬腭、软腭交界处,以增加呼气气流的阻力,口唇缩成“吹口哨”状。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形徐徐吹出。每次呼气持续4~6秒,缩唇大小程度,由患者自行调整。缩唇口形大小和呼气流量,以能使距离口唇15~20cm处蜡烛火焰随气流倾斜,不致熄灭为适度。要求呼气时间要长一些,尽量多呼出气体,吸气和呼气时间比为1:2。

全身性呼吸体操锻炼:在上述呼吸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可进行全身性的呼吸体操锻炼,如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结合在一起,起到进一步改善肺功能和增强体力的作用。锻炼次数和时间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端坐位,双手扶膝;②通过鼻子缓慢深吸气直到无法吸入为止。吸气时让气体从按照由慢到快,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在呼吸康复训练中,对于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COPD急性发作期及其他原因不能接受康复训练的病人,暂停止训练,待缓解并评估后再进行康复训练。老年人易产生疲劳,应采用间歇式训练法。做每一项动动后要休息5min.运动后的心率控制在100次/分以内。停止运动后心率恢复到安静值。做每项运动后需要监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SPO2)。训练一定要因人而宜,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 赵志红.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年,9(8)26 :144 -145

[2]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

[3] 邓春燕,谢俊玢,郝小平,张宏华. 腹式呼吸锻炼对COPD缓解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年,4(5):34-35

篇4

【关键词】 脑卒中;背腧穴埋线法;康复训练;痉挛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0.211

痉挛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常表现为上肢屈曲, 下肢伸直的异常模式, 影响患者功能恢复, 致疼痛、畸形、挛缩等问题, 是临床康复中的一大治疗难题。据国外相关调查, 脑卒中合并肢体痉挛患者在发病1年内治疗成本高出单纯脑卒中患者4倍之多[1]。本文通过穴位埋线法联合康复训练组和康复训练对比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 探讨背腧穴埋线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性。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在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住院的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 男19例, 女11例, 脑梗死18例, 出血12例, 平均年龄(62.08±8.87)岁, 平均病程(3.97±0.45)个月;对照组30例, 男17例, 女13例, 脑梗死17例, 出血13例, 平均年龄(60.83±8.19)岁, 平均病程(4.04±0.69)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调控血压、血糖等内科疾病治疗。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抗痉挛药物。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 具体包括:①运动疗法:抗痉挛、痉挛肌肉的持续被动牵伸、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增加主动肌及拮抗肌肌力等。②物理治疗:增加肌力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缓解肌肉采用痉挛痉挛肌治疗仪等。③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的作业治疗, 1次/d, 6次/周。

治疗组在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背腧穴埋线法治疗, 穴位选取大椎、肺俞(太渊)、肝俞(太冲)、脾俞(太白)、肾俞(太溪)、命门、腰阳关等穴位。具体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或趴坐位, 按梁繁荣主编的《针灸学》定位并标记, 以75%酒精消毒局部, 将提前准备0号羊肠线1~2 cm穿入带针芯的9号一次性注射针头前端, 将带有针芯的注射针迅速刺入皮下2~3 cm处, 固定针管, 垂直推针芯, 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内, 拔出针头及针芯, 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4~5 min以止血。嘱患者2 h内局部勿接触水以防感染。1次/周, 3周为1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判标准 所有观察指标测量均由受培训同1人于治疗前后评定改良Ashworth分级(M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MAS评分得分降低为痉挛程度改善, 增高为痉挛程度加重。FMA评分得分增加为功能改善, 得分减少为功能减退。MBI评分得分增加为日常生活能力改善, 得分减少为日常生活能力减退。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能改善上肢的MAS、FMA、MBI评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临床实践观察中痉挛一旦发生, 肌肉牵伸、电刺激治疗、普通针刺等康复方法均有效, 但效果维持时间短, 容易反弹。穴位埋线采用可吸收羊肠线埋入穴位, 利用肠线作为异体蛋白引起人体内变态免疫反应, 进而在组织中被抗体等分解吸收, 对穴位起到持续刺激作用来达到治病及提高机体免疫力[2, 3]。

脑卒中上肢痉挛属于“痉症”的范畴, 常表现为肘关节屈伸不利, 肘关节处可触及挛缩的肌腱和条索状肌肉。中医认为病变在骨、筋、肉, 病机为气血不足, 筋脉失养。《黄帝内经之素问・五脏生成篇》“肺之合、筋也, 其荣、爪也, 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 其荣、唇也, 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 其荣、发也, 其主脾也。”《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 十二原各有所出, 明知其原, 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故筋、肉、骨与肺、脾、肝、肾相关, 通过调整相应的脏腑可治病, 因此, 刺激脏腑的背腧穴及其原穴, 调理脏腑气血, 濡养筋脉, 拘挛可舒, 故选用背腧穴大椎、肺俞(太渊)、肝俞(太冲)、脾俞(太白)、肾俞(太溪)、命门、腰阳关等穴位。选用背腧穴和原穴, 具有目标明显, 选穴精简, 直达病根的特点, 能尽量少刺激痉挛侧肢体, 避免因疼痛导致痉挛加重的可能。现代研究指出, 背腧穴位于背部, 针刺背腧穴能将刺激传入相应节段的脊髓后角, 一部分通过反射弧内传脏腑起调节作用;另一部分经脊髓后角上传大脑皮质反馈系统, 通过系统的双向调控作用, 调节肢体的肌力及肌张力, 从而降低肌张力, 改善机体运动功能, 促进机体康复[4, 5]。背腧穴埋线法不仅能起到针刺背腧穴的效果, 而且能持续、稳定刺激穴位而达长久效应, 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MAS分级均显著降低(P

综上所述, 背腧穴埋线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具有显著疗效, 能够缓解肌痉挛, 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简便价廉, 作用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Lundstr?m E, Smits A, Borg J, et al. Four-fold increase indirect costs of stroke survivors with spasticity compared with stroke survivors without spasticity: the first year after the event. Stroke, 2010(41):319-324.

[2] 马立昌, 单顺, 张金霞.微创穴位埋线实用技术.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4.

[3] 侯华伟, 王讲, 郭华丽, 等.穴位埋线疗法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 光明中医, 2012, 27(1):197-199.

[4] 冯晓东, 李瑞青, 任彬彬. 穴位埋线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观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8(9): 843-845.

篇5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训练,健康教育,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DOI:10.3969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复发率都很高。大多数遗留功能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系统、有效的康复训练及健康教育,可以使其更好地回归,融入家庭和社会中。为了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我们对1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系统的早期康复训练及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卒中病房住院患者192例。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2〕>8分。随机分为神经科常规护理治疗组96例(简称对照组)和康复护理治疗组96例(简称康复组)。其中脑梗死120例,脑出血72例。肢体偏瘫102例,吞咽困难62例,失语28例。康复组男69例,女27例,年龄52―79岁,平均68.26±10.41岁。对照组男69例,女27例,年龄54―79岁,平均66.25±10.42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伴发疾病及既往史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1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系统的早期康复训练、健康教育、心理干预、饮食指导及用药指导等方法。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采用改良Bather指标〔3〕评分。康复训练前后用Bather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性。

1.3统计学处理:应用计算机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所得数据采用表示,以P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Bather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Bather指数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改善幅度

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3 健康教育与康复护理

3.1健康教育:告知病人及家属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开始时间,疾病知识,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日常生活照顾,康复期间目的、内容、方法、注意事项、患者及家属的如何配合。对患者指导,指导卧、坐、行、挪动及活动的正确姿势,指导练习发音,进行语言训练,各种翻身法,各关节被动活动方式,床上动作训练、床边训练、吞咽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运动(ADL)训练、自我管理日记等。评估并记录各项功能情况,对家属(陪护)指导,采用说话、看宣传图片等方式对家属进行脑血管病的基础知识、康复知识等健康教育,鼓励家属主动参与患者康复训练,协助患者做被动、主动活动〔4〕。

3.2心理干预: 脑卒中患者由于突然出现偏瘫、言语不清,生活不能自理,影响了工作和日常生活,感到康复无望,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情绪低落、绝望、依赖等〔5〕。有的出现焦虑、抑郁、自暴自弃等情绪。根据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干预时间20-30分/次,支持性心理疗法,鼓励安慰患者,督促患者训练,在自我护理中消除“无能”心理。树立康复的信心和希望。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参与患者的功能锻炼和各种康复娱乐活动,使患者感受亲情,增强正性情感。

3.3 康复训练:一般而言,无论是对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就要在72小时内开始进行康复治疗〔6〕。康复医学角度分为卧床期、坐位期、离床期及步行期,肢体训练,语言训练,吞咽功能训练。

3.3.1卧床期:包括变换、良肢位维持及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变换的目的是防止褥疮产生及促进心肺功能;良肢位维持的目的是防止关节和肢体定形;被动关节活动的目的是防止关节痉挛、废用性萎缩。所有护理工作如帮助病人进食,测血压、脉搏都应在患侧进行,家属与病人交谈也应握住患侧手。各种良肢位的摆放 ,无论采取何种,都应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翻身前先对患肢进行按摩,活动各关节各部位,鼓励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进行活动,先采取患侧卧位,以增加患肢的知觉刺激,待患者能熟练翻身后,再患侧卧位靠健侧带动患肢起,坐。

3.3.2坐位期:逐步坐起、直到能保持90°坐位,此种训练有高颅压的头部损伤意义较大,可以促进脑脊液回流,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穿插ADL训练如进食,洗嗽,穿脱衣裤,修饰等训练;待坐姿持续30min后,开始训练站立。结合康复师的按摩,针灸,电疗。患侧肢体用Rool技术刺激温度、(冷热毛巾擦身)软毛刷刺激。

3.3.3离床期:包括基础训练、动作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目的为步行打基础。进行如厕和简单家务活动。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根据患者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制定康复计划,通过耐心引导鼓励和帮助,使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技巧,如解钮扣、穿脱衣裤、刷牙、持杯饮水、进食、如厕等。

3.3.4步行期:训练包括原地步行跨步训练,平行棒内步行训练,辅助下步行训练,拐杖步行。步行应用动作训练及独立行走训练〔7〕。

3.3.5语言训练:鼓励病人采取任何方式向医护人员或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可借助卡片、笔、本、图片、表情或手势等提供简单而有效的双向沟通方式。尽量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病人回答“是”、“否”或点头、摇头示意。多与患者讲话并鼓励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如“吃”、“走”、“睡”,到“洗脸”、“喝水”、“梳头”、“刷牙”、“吃药”等发音练习。

3.3.6吞咽功能训练:脑卒中患者因意识障碍和假性延髓性麻痹,吞咽反射减弱而出现吞咽困难。我们用五味子冰棉签〔8〕冷刺激咽喉,以使吞咽功能恢复。一般用棉签浸入五味子液冰冻,每天三次,每次3分钟左右,看病人的耐受反应。每次用3-5根棉签,轻轻刺激患者的两侧咽后壁、舌根、软腭3点,训练吞咽反射功能。评估吞咽障碍的程度:观察病人能否自口进食,进食不同稠度食物的吞咽情况,饮水时有无呛咳,以及采用不同姿势技巧时的吞咽、进食效果(量和速度),评估有无营养障碍。患者端坐饮温开水30ml,观察所需吞咽时间和呛咳程度,即洼田氏饮水试验〔9〕来评估吞咽障碍程度。

4 讨论

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社会工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10〕。现代康复医学强调了脑卒中后康复训练的早期介入,改变了以往重治疗轻康复的观点。从本研究可以看出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使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尽可能达到协调和随意,提高生活自理程度。脑卒中患者ADL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康复组比对照组Bather指数明显提高,早期给予康复训练在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表明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偏瘫干预后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董静,陶志芳,蔡桂兰.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6,5(10).367-368.

〔2〕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83-617.

〔3〕周维全,孙启良.瘫痪康复评定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7-68.

〔4〕寿棘,王芳,杨小燕.设立专职康复护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护理与康复,2011,4(10)282-286.

〔5〕夏娟芬,何瑞英,沈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8(2):135-136.

〔6〕,陈亚伟.卒中后患者康复“盲区”待除〔N〕.健康报,2011,6.28.2版.

〔7〕王印青,刘红.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治疗.实用心肺脑血管病杂志,2011,19(1)159-160.

〔8〕郑凤君,叶澄萍,王玉.五味子冰棉签咽部刺激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18例临床观察.齐鲁护理杂志,2009,15(5)86-87.

篇6

【摘要】目的 探讨对脑梗死患者有吞咽困难者进行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其138例脑梗死且伴吞咽困难的患者随机分成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康复训练组在对照组进行常规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其吞咽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康复训练组总有效率83.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2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脑梗死 吞咽困难 康复训练

脑梗死患者伴吞咽困难若不经及时有效、积极的治疗,可造成患者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有生命危险[1]。因而在脑梗死患者病情相对平稳后,要对患者的吞咽困难尽早进行康复训练。进行吞咽康复训练是患者尽早恢复吞咽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法。2006年7月~2009年12月我院对138例脑梗死且伴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38例脑梗死患者中,男性77例,女性61例,年龄63岁~86岁,平均为71.2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确诊为脑梗死,无1例存在意识障碍、咽喉病变及口腔溃疡,均不需要鼻饲导管喂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饮水呛咳、吞咽困难。随机分成康复训练组71例、对照组6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吞咽困难程度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康复训练组、对照组收治入院后,均进行脑梗死常规治疗。康复训练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1.2.1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1)训练发音:从单音单字开始训练,每一个音节发育3次,每天进行3遍。 (2)训练屏气发声:要求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撑于椅面并推压,屏气,突然松手。此时由于屏气时胸廓相对固定,突然松手后声门打开,进行呼气,从而训练了声门闭锁功能,并提高软腭肌力,并且有利于停留于咽部的残留食物的排出。(3)训练吸吮:病人在食指上戴上塑胶指套并放于口中,模仿吸吮并用力将指套吸入口中。(4)训练喉抬高:将患者手指放于训练人员的甲状软骨上缘。训练者做吞咽动作,让患者感觉到甲状软骨向上运动。并让患者将自己的手指放于甲状软骨上通过镜子模仿训练者吞咽。当患者掌握后,指导其同时进行吸吮和喉抬高动作,并逐步将这两个动作连贯起来。(5)冷感觉刺激训练:将蘸有少量冰冻水的棉签碰触患者软腭、舌根、咽后壁,并叮嘱患者在刺激同时进行吞咽动作。(6)训练咳嗽:鼓励患者尽力咳嗽,从而排除气管内异物。所有训练进行2周后且吞咽功能明显好转时,再进行训练摄食。

1.2.2摄食功能康复训练 进食前让患者处于精神放松,心情愉悦的情绪当中,患者可以取坐直位,坐不稳时可借助靠背架。也可取头前倾45度。该能使患者在进食时,食物由患者健侧咽部直接进入食道,也可将患者头部向瘫痪侧倾斜90度,从而使扩大患者健侧咽部,食物能更好的进入食道。必须注意的是,进食前要叮嘱患者充分吸气,但在吞咽前、吞咽时要憋住气,闭上双唇、封闭喉部后,再让患者吞咽且吞咽后咳嗽一下,从而有利于肺中气体排出的同时也有利于喷出停留在咽部的食物残渣。刚开始摄食时每一口量通常在3~4ml左右,逐步根据患者的吞咽功能增加到15ml左右。并且患者的饮食要从流质到半流质,再逐步至普食。

1.2.3 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的头一天和第30天评定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判定标准主要参考洼田氏饮水试验[2]。痊愈即患者吞咽困难消失且饮水试验评定为1级(能不呛一次性喝下30ml温开水。有效即患者吞咽困难有所改善,但饮水试验评定为2级(患者需分2次不呛饮下30ml温开水)。无效即患者吞咽困难改善不很明显,且饮水试验评定为3级以上(患者吞咽时有呛咳)。

1.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得资料均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两组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吞咽困难临床疗效比较

康复训练组总有效例数为59例,总有效率83.10%;对照组总有效例数35例,总有效率为52.24。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2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比较

康复训练组发生吸入性肺炎者3例,发生率为4.23%;对照组发生吸入性肺炎者8例,发生率为11.94%。两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3.97,P

3讨论

脑梗死主要指脑血栓形成、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流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坏死或脑软化。当脑梗死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时,通常会出现视物不清、吞咽困难、呛咳等[3]。其中吞咽障碍通常导致患者易将水或食物误吸入气管而引起肺部感染如吸入性肺炎等。该类患者通常因为害怕呛咳而减少或拒绝水、食物或药物等的摄入,从而造成严重营养不良,患者生活质量急剧下降[4]。因而,及早有效的加强患者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尽早恢复其自主吞咽能力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果中康复训练组总有效例数对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张德祥,陈俊芳.脑血管病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J].中西医结

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lO

[2]宿英英.神经系统急危重症监护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5

[3]刘青峰等主编.常见老年病诊治与保健[M].北京:人民军医出

版社, 2003.

[4]韩晓微,王桂静,林桂英,等.脑血管病吞咽障碍的护理[J].中国

篇7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肌训练;基线指标;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a)-0038-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呼吸道病毒、理化损伤等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气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和阻塞性通道障碍[1],慢性气道炎症与不完全可逆性气受限是其主要病理特征,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死率持续增强的疾病[2]。Rabe等[3]报道COPD排在美国慢性病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第4位,我国也有学者报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40岁上的发病率高达8.2%,老年人发病率更是达到惊人的12.11%[4],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COPD的医疗费用将升至所有疾病费用的第5位[5]。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药物治疗逆转肺功能损害成效有限,呼吸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延缓肺功能损害进展、提高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显著改善肺功能状态。为此WHO以及各国COPD防治指南都把呼吸康复训练作为非药物治疗稳定期COPD的主要疗法[6]。

从众多的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在治疗COPD中,呼吸肌训练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方面源于呼吸肌训练方法缺少统一而又成熟的模式,另一方面源于呼吸肌训练没有科学实用的基线评价标准,三是缺少大规模、多中心令人信服的实验数据。本文试图从这3个方面做一阐述,从而探讨呼吸肌训练在COPD治疗中的作用。

1 呼吸肌训练方法

从呼吸肌的生理特征分析,呼吸肌包括膈肌、肋间肌、腹肌以及胸廓辅助肌。平静呼吸时,膈肌和肋间外肌通过收缩运动实现吸气,通过肺和胸廓回缩而呼气。也就是说,膈肌是呼吸的主要动力来源,由膈肌收缩而增加的通气量为平静呼吸时的70%~80%[7]。一旦呼吸肌机械负荷增加、营养不良、感染,就会造成呼吸肌疲劳,这也是COPD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进行有效的呼吸肌功能锻炼是可以预防呼吸肌疲劳以及呼吸衰竭发生的。目前呼吸肌功能锻炼主要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

1.1 特异性呼吸肌锻炼

特异性呼吸肌功能锻炼就是通过增加呼吸负荷来实现,经常使用的有一些吹气球、吹蜡烛、缩唇呼吸、呼吸操等特别简单的训练方法,也有二氧化碳过度通气法、阻力呼呼法等定量训练方法,近来经皮膈神经电刺激等需要仪器设备辅助训练的方法也被使用。

1.1.1 吹气球训练 需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选取适当的气球,做深呼吸,用力将肺内气体呼出,每天训练3~4次,每次训练时长3~5 min,以20 d为1个训练周期,1个周期后对患者进行呼吸肌功能评估。

1.1.2 缩唇呼吸 将口紧闭,通过鼻道吸气,通过缩唇缓慢呼气,时长4~6 s,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自行调节.

1.1.3 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训练采取吸鼓呼缩的方式,患者可取卧、立、坐3种方式,一手置于胸前,一手置于腹部,呼气时尽量按压腹部,促使腹部回缩;吸气时尽量鼓起腹部。吸气紧闭口腔,使用鼻进行深吸气,呼气同样通过缩唇进行慢呼气。保证呼气时间长于吸气时间。每次训练反复2~3次,每次时间10~15 min。

1.1.4 呼吸操 周玉兰等[8]曾介绍过卧式、立式、坐式3种呼吸肌训练方法。卧式呼吸操就是患者取仰卧位于床上,通过肘关节屈伸达到呼吸肌的锻炼;坐式呼吸操就是患者取坐位,通过肘关节屈伸、双膝屈伸、旋转身体促成呼气、吸气训练;立式呼吸操就是患者取站立位,保持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取双手叉腰、单手叉腰、双手搭肩、抱胸、弯腰等方式锻炼,训练强度视个人身体情况而定。

1.1.5 膈肌起搏器治疗 李海珠等[9]曾做过试验,以10 d为1个训练周期,1次/d,30 min/次,通过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患者潮气时明显增加,膈肌移动迅速,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膈肌纤维状态,增强抗疲劳能力[10]。

1.2 非特异性呼吸肌锻炼

非特异性呼吸肌锻炼一般是指通过行走、慢跑、登梯、游泳等运动形式来实现。COPD患者呼吸功能不同程度存在受损,或多或少地对运动锻炼存在心理障碍。其实适度的锻炼对增加肺通气量、增强呼吸肌功能、改善呼吸类型、提高呼吸效率是大有益处的。目前非特异性呼吸肌锻炼主要形式有耐力运动和力量运动。据文献报道,二者运动形式对呼吸肌训练都有比较好的效果[11]。谢淑丽等[12]曾做过一项实验,对社区内COPD患者,以3个月为1个训练周期,每周训练4次,锻炼项目有:热身操(15 min)、快步走(30 min)、慢跑(30 min)、放松(15 min),每次锻炼时间90 min,每天早上5:30~7:00,后期评估效果非常满意。

2 呼吸肌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

2.1 呼吸肌训练评价指标

目前,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对于呼吸肌训练的研究大多属于小样本的对比研究,尚缺乏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目前仅见报道来自英国国王大学医院呼吸肌实验室的1项6年506例的分项目实验[13]。从评价指标来看,基本可以划分为生理学评价、生活质量评价、运动能力评价3个方面,而且表现最多的是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上。下面选择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几组实验进行进一步分析。

Lotter等[14]选取的评价指标是最大吸气压(PImax)与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Beckerman等[15]选取的是PImax、6分钟步行实验(6MWT);Koppers等[16]选取的是呼吸耐力试验(HET)、PImax、连续负荷运动试验(CLET);戴晓天等[17]选取的国际通用的SCL-90量表、FEV1、肺活量(FVC);Steier等[13]选用的是PImax、吸气跨膈压(Sniff Pdi)、神经颤搐刺激跨肺压(Twitch Pdi)、最大呼气压力(PEmax),殷稚飞等[18]评价的指标是FEV1、FVC、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具体见表1。从6组实验可以看出,评价大都从运动能力、生活质量、生理学指标上进行,从一定程度上反应目前呼吸肌训练对COPD的客观评价指标,也大体上可以研究出呼吸肌训练对COPD的影响因素。然而对于生理学评价指标,特别是一些常用的最大呼气压、最大吸气压、跨膈压缺少更深入的分析与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呼吸肌训练在COPD治疗中的地位。

2.2 呼吸肌训练效果评价

从治疗后生命质量效果影响分析,戴晓天等[17]使用国际通用的SCL-90量表,从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敌对因子几个方面入手,说明呼吸肌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从PImax分析,6组实验均表明呼吸实验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PImax,特别是殷稚飞等[18]设计的缩唇呼吸、压腹呼吸、抱胸呼吸、弯腰呼吸、画圈呼吸、旋转呼吸6节改良呼吸操的研究,以祥实的数据佐证了这一观点。

从FEV1、一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FEV1%pred分析,实验都从客观性指标上支持呼吸肌训练可以改善COPD的心肺功能。Steier等[13]通过历时6年的研究,将506例COPD患者分为A、B、C三组,分别吸气强度、膈肌强度、呼气强度测定,得出单一测定有可能造成过度诊断呼吸肌无力的结论,呼气强度、膈肌强度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呼吸无力诊断率19.2%,膈肌强度联合吸气强度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率18.9%。

另外Beckerman等[15]的6MWT测定、Koppers等[16]的HET和PImax、CLET都从不同的侧面显示出呼吸肌训练的卓越效果。

3 讨论

众多的文献资料研究表明,在COPD的康复治疗中,呼吸肌训练发挥着独特而又显著的作用,特别是随着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普及,呼吸肌训练的形式越来越多被人所接受。然而要想提高呼吸肌训练在COPD治疗中的地位,仍需要从几下几个方面予以努力:一方面是要加强呼吸肌训练方法的普及和宣传;二是要建立更完善合理的呼吸肌训练评估体系,以寻求最佳的训练方法和训练途径;三是要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实验,取得更令人信用的实验数据;四是要加强科研方面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呼吸肌训练在COPD康复治疗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丹,黄行芝.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肌功能锻炼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9,6(12):564-567.

[2] 张中鲁,徐立新.COPD的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18):1384.

[3] Rabe KF,Hurd S,Anzueto A,et al.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GOLD executive summary [J]. Am J Rrspir Crit Care Med,2007,176(6):532-535.

[4] 马睿,程齐俭,姚迪.上海地区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25(5):521.

[5] 孙芳艳,钱培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肺康复方案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54-757.

[6] 刘华,王华,陈艳波,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康复治疗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9):1275-1277.

[7] 周彩存,许凤珍,王爱华,等.慢性阻塞肺病患者极量运动后气体交换参数的恢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22(4):16.

[8] 周玉兰,刘枢晓,扬顺秋.COPD患者康复期呼吸肌功能锻炼的康复指导及护理[J].中华国际护理杂志,2003,2(6):393.

[9] 李海珠,鲍文华,阎晓林.缓解期肺心病病毒人的康复治疗与护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8,4(3):126.

[10] William D C Man,Mohamcd G G Soliman,Johhannc Gcaring,et al. Symptoms and quadriccps fatigability after walking and cycling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3,168(5):562.

[11] Karl E Millen.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 with COPD [J].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2004,67(3):711.

[12] 谢淑丽,朱明光,崔涣波.社会康复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5):301.

[13] Steier J,LKaul S,Seymour J,et al. The value of multiple tests of re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J]. Thorax,2007,62(11):975-980.

[14] Lotter F,van Tol B,Kwakkel G,et al. Effect of controlled inspir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OPD:a meta-analysis [J]. Eur Respir J,2002,20(3):570-576.

[15] Beckerman M,Magadle R,Weiner M,et al. The effects of 1 year o fspecific in 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OPD [J]. Chest,2005,128:3177-3182.

[16] Koppers RJH,Vos PJE,Boot CRL,et al. Exercise performance improves in patients with COPD due to respiratory muscle endurance training [J]. Chest,2006,129:886-892.

[17] 戴晓天,熊玮,杨和平,等.呼吸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状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2):120-121.

篇8

脑卒中是指由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局灶性脑功能障碍。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生存的患者中至少有一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偏瘫是脑卒中后遗症的主要功能障碍,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笔者运用综合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全部来自我科2008-2010年住院病人,均属首次发病,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经CT或MRI检查证实脑梗死或脑出血,血压稳定,无病情恶化或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无重度认知障碍,排除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者。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综合康复训练联合针灸组和单纯综合康复训练组。

1.1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入院后给予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营养神经细胞的药物等。对照组予药物治疗同时进行综合康复训练,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在急性发病后生命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时进行,二周一疗程,1次/日,休息三天后进行下一疗程。

1.1.1综合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程度的不同,分别进行相应的训练,包括:(1)良姿摆放:避免上肢过度曲屈,下肢过度伸直;(2)电动起立床:预防直立性低血压,获直立感觉刺激;(3)肢体被动活动:保持关节活动度;(4)搭桥训练:训练躯干肌肌群,促进姿势反射,训练骨盆控制能力,促进下肢分离运动;(5)翻身训练;(6)起坐训练;(7)坐位平衡训练;(8)坐站转移训练;(9)站立训练;(10)步行训练;(11)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

1.1.2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采用头针、体针相结合的方法,头针取患肢对侧头部运动区(焦氏头针取穴法),选1.5寸毫针,常规消毒,平刺,进针后快速捻转行针,每10分钟1次。体针取患侧: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风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直刺,得气后接电针仪,频率30HZ,留针30分钟后拔出体针,留头针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结束后拔出头针。

2 疗效评定[2]

痊愈: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1%-100%,病残程度为0级;

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90%,病残程度为1-3级;

进步: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5%;

无改变:功能缺损评分<17%;

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3 治疗结果

治疗3月后评定疗效。

组别

例数

基本痊愈 显著进步 进步

无效

痊愈率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0

19

11

9

1

47.5%

97.5%

对照组

40

10

13

11

6

25%

85%

P<0.05。

4 讨论

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最终目的是克服功能障碍造成的残疾,建立协调的、正常的运动模式,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医学理论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大脑在发生病变后也会通过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减轻病变所造成的影响,康复训练通过感觉输入刺激加速了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了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组织的重组或代偿,促进运动反应的再现,极大地发挥了脑的可塑性。

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早就被运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现代医学表明,针灸作为一种适宜的外周刺激,通过特殊的外周感觉传入方式,调整神经反射环路中各个神经元的兴奋性,实现大脑皮质功能的重组和代偿,能改善肢体循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预防肌肉萎缩,抑制肌肉痉挛。而头为诸阳之会,乃脏腑和经络之气汇集之处,针刺头部可达到醒脑开窍、舒经通脉的作用。针刺头部穴位的情况下进行患肢综合康复训练,症状和病位并举,加强皮层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和代偿作用,促进脑功能重组,进一步改善功能障碍。

综上,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具有明显疗效,能在整体上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可推广运用。

参 考 文 献

篇9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偏瘫; 康复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4.064

近年来,急性脑卒中偏瘫病发人群由老年人蔓延至年轻人,急性脑卒中偏瘫的发生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同时给家庭带来了负担[1-2]。针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笔者所在医院进行了积极地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0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5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对照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59~71岁,平均年龄65岁;脑出血7例、脑梗死8例。康复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54~70岁,平均年龄63.5岁;脑出血5例、脑梗死1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入选标准:初次发病;脑MRI或脑CT证实;年龄60~70岁;没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意识障碍Glazgow昏迷量表大于8分。排除条件:恶性肿瘤;伴有感觉性失语;合并心、肺多脏器功能衰竭;椎基底动脉系统脑出血或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

1.2 方法 两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神经科治疗。对照组在常规神经科治疗基础上并未进行指导训练,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的前提下给予早期综合康复训练,脑出血患者在入院3~7 d,脑梗塞患者则在入院1~3 d开始给予康复训练,2次/d,40 min/次。康复效果由同一医生在患者康复治疗前1 d、治疗1个月及治疗3个月后评定。康复训练:基础训练,变化,关节活动;坐位维持训练;站立训练;床上移动训练;日常活动能力训练;负重、重心转移、起坐以及离床乘轮椅训练。

1.3 判定指标 采用FMA[3]判定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4]判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患者治疗1个月、3个月后分别评定1次。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康复组的FMA评定值及Barthel指数积分明显较高,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来说,康复治疗及其重要,及时地给予康复治疗可以促使患者早日重返家庭、回归社会[5]。如果不重视、不及时地给予患者康复治疗,不仅会给患者康复工作带来麻烦,而且还会给患者带来难以克服的障碍[6]。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低防止各脏器功能减退导致的并发症,比如肺炎、褥疮、尿路感染等,另一方面又可以促使患者偏瘫症状好转、运动功能提高[7-9]。本次研究中,对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了为期3个月观察,结果显示:康复组20例患者均接受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病情得到较好地控制和好转,同时FMA积分和Barthel指数充分显示患者提升了自我日常生活能力。对照组无计划、无规范、无指导的任由患者自己随意训练,结果显示,与康复组患者疗效存在很大差距,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较低,残废率大于康复组,同时其肢体运动呈现病态模式。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以加快脑侧支循环建立,促进健侧脑组织或病灶组织的重组与代偿,这大大地发挥了脑可塑性[10]。根据临床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1年之后骨吸收亢进,代偿骨转移增强,从而导致骨质疏松,此时给予患者早期综合的康复训练可以较好地预防瘫痪导致的骨质疏松[11-12]。对于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来说,单纯地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肢体状态,然而并不能帮助患者恢复至最佳状态,因此要求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应将康复训练融于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进行锻炼、坚持锻炼,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杨荣椿,李建华.急性脑卒中瘫痪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08,19(10):1149-1150.

[2]熊海,杨小明,蒋毅,等.227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疗效及脑血流量的变化[J].四川大学学报,2009,36(3):594-595.

[3]黄如训,苏镇培.脑卒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38-341.

[4]侯岩芳,刁振明.应用ADL量表实施分级护理对基础护理及分级服务满意度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60-62.

[5]姜从玉,胡永善.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后功能恢复机制的基础研究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杂志,2002,24(7):443.

[6]潘翠华,何镜清,蒲蜀汀.早期康复干预对老年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10,17(8):2404-2405.

[7]梁丽霞,陈丽斐,石瑞团,等.良肢位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早期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2,12(1):70-72.

[8]陈宗羡,李冬梅,何进香.急性脑卒中患者偏瘫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8(9):619-620.

[9] Rossini P M,Calautti C,Pauri F,et al.Poststroke plastic organization in the adult[J].Lancet Neurology,2009,8(6):493-502.

[10]王芳会.早期康复护理对60例急性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8):42-45.

[11]董莘,温海彦,赵志峰,等.急性脑卒中瘫痪患者卧床期间骨密度下降的CT测量及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6(3):356.

篇10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疾病;持续护理干预;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77-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慢性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此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而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指出,COPD的药物治疗只是一种被动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病情,如果配合持续、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起到更好的改善作用。我院通过对35例老年COPD患者进行持续护理干预,观察对患者病情的改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7例老年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28例;患者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4.3±6.4)岁;患者中大专及以上文化19例,中专26例,初中15例,小学及以下文化7例。

1.2 纳入病例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编制关于COPD的诊断标准,2002年,中华结构和呼吸杂志出版。

1.3 方法

给予全部患者持续性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患者入院时,建立患者健康指导手册,对患者的护理进行详细记录。向患者讲解病情、治疗方法、临床疗效,介绍住院环境,使患者能够较快地熟悉环境,减少因疾病而产生的紧张感,树立治疗的信心;每日保证与患者的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对护士的信任感,使患者对护理有良好的依从性。向患者讲解药物的治疗作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定时用药。

根据患者病情等情况,设计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包括用药护理、饮食计划等,告知患者疾病应注意的事项,如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过冷或过热,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全面禁烟,包括主动呼吸和被动呼吸,不宜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确保患者家属配合对患者的护理。预防感冒,发生感冒应立即就诊。

康复训练的指导,COPD患者的康复训练包括外周肌肉的训练及呼吸肌训练。康复训练以循序渐进为主,逐步加强运动量,患者不宜过劳。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患者平卧床上,吸气时腹部挺起,呼气时收缩腹部,以鼻吸气,口呼气,呼气时口作口哨状,吸呼时间比可为1:2,每天进行,不可间断,深呼吸训练的同时可配合缩唇呼吸,配合慢跑、散步、太极等运动。对患者进行咳嗽、排痰训练,患者做深呼吸几次后,摒气几分钟后再用力咳嗽两下,以利于痰排出,同时可配合胸部叩击、引流,雾化吸入后排痰效果更好。

指导患者坚持氧疗,每日15h,不可间断;指导患者使用气雾剂,使用激素气雾剂后必须口。每日2次雾化呼入,必要时应加用沐舒坦或糜蛋白酶,雾化吸入后可进行排痰。

对患者饮食进行指导,制定饮食计划,指导患者补充足够的营养,以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纤维为宜,可采用少食多餐的形式,不宜过饱,不宜食用产气过多的食物,如饮食时感到呼吸不畅,可先休息再进食;指导患者多包含,但有水肿、心衰的患者可适当减少饮水量。保持口腔卫生,每餐后刷牙,给予生理盐水漱口。

患者出院时给予用药、饮食、运动等自我护理指导。可给予患者宣传手册、光盘等指导其在家庭中的自我护理。

给予12~24个月随访,观察患者护理后1年内的住院次数,对患者干预前住院情况进行调查,对比护理前后患者住院次数的比较,对患者护理前后稳定期血气值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COPD是老年人呼吸系统常见病症,表现为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且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一定关系。COPD患者在日常活动,甚至呼吸时都会感到呼吸困难,其病情加重时,易引发失眠、嗜睡、气促、胸闷等症状,且老年患者多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易导致预后不佳等问题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由于COPD不完全可逆,且呈进行性发展,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进行治疗,但是临床研究指出,给予持续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减少病情发作,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2,3]。本组研究中,给予患者持续护理干预,不仅对患者饮食、生活习惯、心理等进行干预,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护理,通过出院后的回家自我坚持护理,达到有效预防疾病发作的目的。通过本组研究,患者血气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出院后1年内再次住院的次数明显减少,表明持续护理干预对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