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与动力工程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290-01
能源与动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该专业发展的好坏程度直接关系到能源与动力方面的人才培养质量。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就开始形成,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及教育体制的影响,该专业发展水平层次不高,专业分割过细等问题突出,需要对其进行调整才能够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本文接下来将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做出具体的分析探讨。
一、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发展现状
1.专业研究领域的扩展对人才知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
能源与动力工程这个专业名称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2012年调整之后更名的,2013年正式更名使用并招生。专业名称的改变反应其教育内容的变化,相对而言,其涵盖的内涵比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更宽广。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与化学及其环境工程专业的关系更加密切,而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能量转化与利用。当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开发利用,因此,形成了较大的生产研究领域,急需要这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投入到生产实践中。这样的能源使用现状,为高校能源与动力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然而,当前的专业培养计划中,并没有适当的课程内容来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总学分不足,教学科目较少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2.人才的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能源与动力工程这个专业相对于变名之前的专业而言,涵盖的范围更加宽泛,不仅仅包括原来的热能工程及其动力机械,还包括热力发动机、制冷低温工程等。这种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广阔的知识储备,增加其就业面和职业的适应能力。当然,这种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也会出现一些不利的影响,例如:人才的培养不够专业,不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某一方面知识技能的需求。这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即使到了工作岗位上,也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习及在职培训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任职要求。
3.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大学期间是人生观、世界观和职业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以后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同一个专业里,有些人喜欢动力机械,有些人喜欢制冷空调,还有些人喜欢发电等,这就导致毕业生以后的职业选择出现差异性。当前素质教育的号召下,要求学生个性发展,在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的建设上,要给学生自主选择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来选修自己的课程,从事今后的职业。但是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四年所学内容基本一致,教学内容不存在明显差别,统一的培养模式很难造就出个性化发展的学生。
4.缺乏有力的实践课程
实践环节的课程设计仍然是当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通病,离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还具有很大的一个差异。纵观各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发现其实践环节的设计与理论知识相脱离,不利于实践教育效果的达成。另一方面,实践内容安排不合理,缺乏及时、有效的更新,与国外高水平的高校课程体系相比,教学实践内容明显陈旧,不利于人才质量的提升。
二、建设科学合理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1.增加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模式
变名之后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所涵盖的内涵更加广泛,因此需要拓展课程研究领域,在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来设置核心专业课程。在满足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前提下,完善补充专业培养结构,优化核心教学内容,使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适应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够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明确专业方向,区分专业性
为了避免宽而不专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在整个能源与动力专业大类的范围中来统一基础性课程,区分好专业核心课程。统一基础性课程是为了防止学生专业面狭窄等问题的出现,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和通识课程的讲授,使得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来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设置大量的专业选修课程,强化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避免该专业的学生出现“宽口径”和“零距离”的发展矛盾。
3.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高校课程制定者要设立柔性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起多元化的课程结构来不断的满足该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的专业学习模块,进而从事自己选择的职业类型。一般情况下,课程体系包括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研究型课程注重基础性知识的学习,为以后的考研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应用型课程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就业创新性能力。这样的课程体系,可以从多方面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4.优化专业教学内容,促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不可此消彼长,需要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保障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总学习不变的前提下,要合理分配理论实践课程,可以通过其他公共课程的压缩来保障专业核心课程的比重。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同时,可以将理论知识的教学贯穿在实践环节之中。根据最新的就业形势来调整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尽量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日常教学成果中。
三、总结语
总而言之,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内容的优化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专家和教育教学工作者共同努力。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在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变更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在考虑本校实际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合理配置专业核心课程的师资队伍,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实践环节的增强,最终朝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邱洁;关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9).
[2]余万,陈从平,徐翔,赵美云;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教改教法;2014(2).
[3]衣秋杰,杨前明,孔祥强,李志敏;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立体教学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会议;2006(4).
篇2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能源 培养计划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67-02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作为首批入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院系之一,通过依托学科和专业优势,积极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充分挖掘专业潜力,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层次和目标、工作思路、组织管理、培养体系、培养标准、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实践,致力于培养具备能源动力素质的卓越工程师。
1 明确能源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
能源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遵从“教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量为主线”科学客观的教育理念,重视和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同步培养机制,倡导个性化培养,注重卓越,所以能源卓越工程师是复合型高素质,科学技术基础理论雄厚,设计一流,富于创新,擅长管理,抱负远大,学风严谨,道德品质高尚,法纪严明,行业政策、技术标准熟悉,睿智进取,具备能源动力素质,具有国际视野,科学发展战略思维及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在重大科技领域和大型工程项目中能发挥领军作用的拔尖的科技人才。
能源卓越工程师应具有独特的能源动力专业人格素质,即明确国家能源行业需求与责任,总体了解世界能源格局,深刻认识国家能源策略,具备节能意识、知识与技能,具有环境与生态保护意识与基本理念以及大工程与技术经济分析能力。
2 制定完善能源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
能源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行本、硕、博“4+2+3”三段式培养模式,即本科阶段四年,硕士阶段二年,博士阶段三年,每个阶段均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阶段间建立了相应的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的优胜劣汰分流和衔接机制,并实行校企联合、双导师制,对本、硕、博进行培养。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根据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人的需求以及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制定了针对本专业不同行业方向的卓越工程师课程培养方案,并对课程体系和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明晰了主要课程和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基本要求,其中校外课程目录见表1。修订后的课程体系和大纲重视和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同步,能够更好的培养有能源动力素养、满足包括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在内多元化需求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3 创新教育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立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创新并实践了全程全方位教授引导式多资源共建能源卓越工程师教育体系(见图1)。
该教育体系立足卓越工程师计划,凝练教育理念,建立和实践了“与国际结合、与企业结合、与高水平科研结合”本科教学模式;重视和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同步培养机制;调动和发挥了教授治学的引领作用;实行和落实了教授全程主导本科教学的施教举措,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索空间,提供学生焕发潜能的一切机会;倡导个性化培养,注重卓越,培养有能源动力素养、满足包括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在内多元化需求的人才。
在改革教育体系的思想指导下,学院进行了课程改革和整合。(1)建设了国际共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与国际接轨;(2)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建立了多门校企共建课程,加强了工程素质教育,提高了师生的工程与实践能力;(3)按专业方向组建实验课程,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技能提高同步;(4)共建各类专业平台课程,争创各级精品课程,发挥示范带头作用;(5)共建系列研讨型课程,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教授全程跟踪和引导。
4 立足国家工程实践中心,校企合作进行实践教学
依托获批的9个国家实践教学中心,实行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工程实践教育:
(1)本科阶段实施计划:本科阶段大约3年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时间,大约1年在中心开展实践训练,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对学生应明确其校内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对本科阶段的企业培养计划进行整体规划和指导,本科阶段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商讨后确定,可结合硕士阶段的方向设置企业实践的重点和应达到的具体指标。表2给出了本学院某方向在企业阶段的实践学习内容。(见表2)
(2)研究生阶段实施计划:中心教学基地作为研究课题的协助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现场运行数据和资料,以及进行试验或验证的机会。学生下企业的具体时间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灵活确定,并保证硕士阶段至少有三个月的时间下到现场。中心要求导师要严格把关,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确定研究课题。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和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同时,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结报告。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围绕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过加强校企的紧密合作,进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不仅推进了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发展,而且为满足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需求进行了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能源动力类 实践环节 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80-02
为了适应社会和行业对能源动力类人才的发展要求,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卓越精英人才,并且让学生能够接受符合自身特性的个性化实践教育,我们重新构造符合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的、结合国家实践基地的立体化实践课程体系,探索实践课程授课方法,把社会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作为首批入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院系之一,通过依托学科和专业优势,积极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充分挖掘专业潜力,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进行系统的探索与实践,致力于培养具备能源动力素质的卓越工程师,在卓越班教学计划中突出具有专业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特别加强工程实践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本文围绕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探讨能源动力类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的改革,通过加强校企的紧密合作,立足国家工程实践中心,校企合作进行实践教学,推进卓越工程师的教育改革,为满足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源工程领域的卓越人才培养需求进行有益探索。
1 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学院在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中积极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构建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在组织《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课程教学时,主动以“认知+实证”为突破口,因为该门课程涵盖了以往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所有专业方向的专业主干课程基本内容的能源类综合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到能源动力工业中几乎所有装置、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为了使课程学习生动形象,该课程不仅在课件中加入了大量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而且因课制宜,与课程同步进行现场课外实践,使学生的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相互交融,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认知和对机器的实证。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通过课外现场的实践再学习,有利地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能源动力类本科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涵盖了多个不同的专业方向,由此,近几年,在建设能源动力类各专业方向课程同时积极共建实验课程。结合能源动力类硕士二级学科平台与本科专业方向对接共建实验课程,更新实验教学体系,将涵盖以往的十余门课程二十余个单项实验,改造成四门独立实验课程(见表1),各16学时。四个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对应着四门独立实验课程,四个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的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独立实验课程同步进行,有效地做到了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其中每一个综合实验可实现多个相关的实验联系,可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有较完整更全面的认识,以得到综合性的训练。
在具备能源动力类专业设备的宏观框架知识结构后,结合学院各专业方向的细化课程相继开设。创建的“认知+实证”的特色专业平台课程,由于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同步进行,化复杂为具体、化抽象为形象,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习环节安排在大学期间的二、三年级,在整个本科生培养的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校内实习体现了对先修的一些基础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校外实了知识的综合应用外还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乃至未来的技术工作奠定基础。由此,校内外实习的有机结合,学生的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进一步得到相互交融,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和对机器的认知。校内实习实行随时开放自己动手实践的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拆装各种机器,观察结构,研究其工作原理,讨论其操作与控制系统,而且可以多次反复进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还可以进行一些创造性的设计,利用开放式的试验装置,如冰箱、空调综合实验台等,自行试验,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校内实习有一定的优越性,但与校外实习的在线生产实际有一定的区别。校外实习可以弥补校内实习的不足,通过企业调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交流,了解行业前沿的学科动态及产品发展趋势,寻找工程实践中的技术难题,去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解决方案。企业技术人员结合生产现状,对学生进行讲解,进一步加深对产品和生产过程的了解,加深对专业工程实际的认识,同时扩大视野,树立工程、系统、设备装置、现代化生产的概念,并提高到理论上来理解,触发理论到产品的思维。
学院在校内外实习交替安排在三、四、五、六学期的四个学期(见表2),前三个实习环节由学院统一安排,第四个环节根据学生选定的专业方向分散到相应的一到两个厂家进行实习。
通过校内外的实习,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本专业的一些实验的理论方法和步骤,并对实验和生产流程具有实际的动手运行操作能力及处理突发故障的能力提升。同时,为学生充分展示了专业广阔的前景,营造浓郁的气氛激发各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深入实际的时间,有消化理论,对实践有延续深入洞察,有可能进入创造思维的机遇。校内、校外相结合,开拓了学生由理论到产品的视野与思维,提高了实践能力。
3 设计性环节与课外科技相结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设计性教学环节在培养课程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高校的设计性教学环节占学生在校4年时间的25%左右。传统设计环节的内容、方法、要求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形式与环境的变化,设计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也严峻的提到教学日程上来。通过设计性教学环节与课外科技创新结合,结合学科优势及科研成果,利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共建实践创新的设计课程,有效地实现了“设计课程+课外科技”的结合。
设计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阶段。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设计实践环节有三个:机械零件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了使学生能长期不间断地受到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训练,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改变过去三个设计各自孤立进行,互不相干的作法,将三个设计在时间安排上结合起来进行,相继覆盖两年。
在设计环节改革中,强调结合教师科研、课外竞赛进行专业理论、技术和基本工程设计规范的训练,并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进行产品、工程设计。在毕业设计选题时,指导教师结合学生的科技活动中的课题设下创新点,有计划地在设计环节指导过程中启发诱导学生来攻闯创新关。通过引导、学习、实践的项目周期训练,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激发和创造学生的潜能。学院学生在近几年的科技活动和全国节能减排大赛中成绩喜人。在设计环节的管理上,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学分管理,调动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以上措施有效地实现了“课程设计+课外科技”的结合。
在本专业的设计性教学环节中,要求能运用已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去分析问题,在能源动力类的机器设计制造、工程的计算与设计过程中,针对设备的结构尺寸公差的配合、工艺中的规程和精度配合、复杂系统的控制过程问题、复杂程序计算过程等,均能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正确的结论,提出可行的办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设计性环节与课外科技相结合,为学生知识水平、能力与素质同步提升,落实人才的多样化和个性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4 毕业设计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毕业设计环节为学生未来的技术工作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根据社会对能源领域人才的需求类型,经过深入调研,学院将在共建工程训练教学实践平台和与企业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合作建设,将主流技术和工程方法引入教学实践中,将企业成功实施的项目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并鼓励学生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技术化、工程化。
高年级学生跟随导师结合工程项目和课题进行科研训练,部分保研生可提前修读硕士阶段课程。毕业设计和研究生阶段实行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根据产业界需求,结合研究课题,加强项目流程等工程训练,进行个性化培养。实践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和考核方式改革等措施,在学校配套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结合国家级实践基地,探讨毕业设计实践研究,在四年级学生的毕业论文阶段,请企业相关人员作为指导老师,独立或结合校内教师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指导。
在大约一年的毕业设计环节中,首先明确学生的校内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对本科阶段的企业培养计划进行整体规划和指导。本科阶段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商讨后确定,可结合硕士阶段的方向设置企业实践的重点和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学生下企业的具体时间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灵活确定,为课题研究提供现场运行数据和资料,以及进行试验或验证的机会。要求导师严格把关,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确定研究课题。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人才为主要目标。
近几年,学院在实践环节的培养上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和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同时,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学生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结报告。学位论文选题侧重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培养硕士工程型的后备卓越工程师为目标。
以上针对能源动力类卓越人才实践环节培养方面进行的一系列建设和改革,有益的推进了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学院构建了以汽车现代设计为主线,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了具有汽车及零部件产品设计和试验能力,且具有鲜明汽车行业特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交通运输专业培养了具备“懂技术、会经营、善服务”素质,能够适应汽车生产服务、汽车营销服务、汽车技术服务、汽车运输服务等多领域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了车用内燃机设计与试验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三个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具备了上述特色。然而,近些年,人才市场需求出现了变化。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人口中的比例日益扩大,高校就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多种多样的专业,培养多品种的应用型人才[1]。又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职业需求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发展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应该是动态的。今天我们遇到的应用性问题十分复杂,往往会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2],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往往又是复合型的。
2、突出汽车类人才培养特色的对策
2.1课程教学改革
德国汽车工业不仅与德国制造部门紧密相连,而且活跃于全世界。奔驰、宝马、大众等著名汽车品牌经久不衰,德国汽车工业早已名扬例外。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等著名学府都开设汽车工程专业,修读该专业所包含的主要课程中有《汽车学》,这个就相当我国的《汽车构造》和《汽车理论》两本书。在美国大学中,汽车工程专业并不是很多见,一般没有自己成一个系所的,大部份是依附于机械系、动力机械系或者交通运输工程系里。在本科阶段开设汽车工程专业的学校大多数集中在社区学院、以及名气不大的技术院校和综合类大学里,以五大湖附近以及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学校的科研水平比较高。美国综合排名前100的学校很少专门开设独立汽车工程专业,大部分都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学习方向或分支,例如著名的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分支下汽车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中有《VehicleSystemsDynamics》、《VehicleDesignProject》;《VehicleSystemsDynamics》相当于我国的《汽车理论》加上《汽车振动》两本书,《VehicleDesignProject》相当于我国的《汽车设计》。日本也没有特别独立出来一个汽车工程专业,该专业多属于工学科的机械工学专业,比如东京大学工学部机械工学科、早稲田大学创造理工学部综合机械工学科、福冈大学工学部机械工学科等。西日本工业大学开设了《汽车行驶机理》和《汽车工程学》,相当与我国的《汽车构造》和《汽车理论》。意大利汽车设计居世界领先地位,拥有一批被世界公认的汽车设计大师。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汽车工程专业课程中设置了《Motorvehicledesign》,相当于我国的《汽车设计》。英国作为老牌汽车工业强国,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拉夫堡大学、巴斯大学、考文垂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等高校开设了汽车工程专业,其课程中设置了《VehicleEngineering》,相当于我国的《汽车构造》和《汽车理论》。香港理工大学汽车工程设计专业课程中设置了《汽车设计》。新西兰Unitec理工学院汽车工程本科课程开设了《汽车构造》和《汽车理论》。国内现有155所高校开设了车辆工程专业,都将《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和《汽车设计》作为专业主干课、学位课。国内现有246所高校开设了交通运输专业,都将《汽车构造》、《汽车理论》作为专业课。国内现有157所高校开设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中以汽车发动机为专业方向的都将《汽车构造》作为专业课。国内现有127所高校开设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都将《汽车构造》列为专业主干课。《汽车理论》课是我院车辆工程专业、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汽车构造》课是我院车辆工程专业、交通运输专业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而且是学校的跨学院跨专业选修课,《汽车设计》是我院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和《汽车设计》就构成了汽车类核心课程群,为汽车类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汽车类核心课程建设是一项全方位的综合工程、系统工程、质量工程,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配备、教学效果等等[3]。《汽车理论》课程概念多、公式多、内容复杂抽象、不容易理解,学生有时缺乏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对学好本门课程都有畏惧情绪,可采用多媒体演示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手段[4]。利用Matlab等软件编程实现其可视化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并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编制仿真程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5]。利用计算机软件(主要包括AVL/Cruise、ADAMS/Car、LabVIEW、CarSim和Matlab/Simulink&Simdriveline)、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将视频、动画或者图形等信息有效的载入到《汽车理论》课程教学中,从而将粉笔和黑板无法表达的信息形象地传递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一些难以分析理解的知识点[6]。《汽车构造》书中内容图例大部分以货车车型为例,以满足不了学生的兴趣,拟在授课过程增加轿车、客车及其它新能源车型图例,条件成熟时编写《汽车构造》特色教材。《汽车设计》课程涉及内容广泛、概念众多、公式量大,对其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结合汽车改装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服务辽宁专用车生产基地建设,可拓宽学生就业面。将CAD/CAE/VPT等先进设计方法引入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将项目教学法引入教学中,便于在某个总成或部件的设计上,如麦弗逊独立悬架的设计、转向器的设计、驱动桥的设计、变速器的设计、离合器膜片弹簧的优化设计等等,通过项目教学进一步巩固学过的东西,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对《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和《汽车设计》等汽车类核心课程的建设,会使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交通运输专业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受益,辐射到装甲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
2.2教材建设
近年来,学院新增了“整车动力性、经济性和制动性试验测试系统”、“振动噪声测试分析系统”“汽车电子开发实验平台”、“汽车电路分析实验平台”、“汽车传感器测试实训实验平台”等实验设备,导致实验内容和设备都进行了更新,原有的教材不能满足日常的教学,有必要编写《汽车构造实习指导书》、《汽车理论实验指导书》、《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和《毕业设计指导书》等核心课程实验教材及设计指导书,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2.3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通过车辆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可为学生开设汽车动力性、汽车燃油经济性、汽车制动性、汽车平顺性和汽车操纵稳定性等仿真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与学生自主创新设计实验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2.4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改革
《汽车设计》综合课程设计和本科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尽量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企业的实际课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至用;引导学生参与教师、企业的科研项目,利用学科优势和实验室条件,进行创新性设计。毕业设计期间,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校内外双导师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5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
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增加课外大作业、设计性内容、创新性内容等考核环节及分值比例,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6积极参加汽车类高水平综合竟赛
核心课程的建设及效果要靠实践来促进和验证。除了组织学生参加"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大赛、东北地区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辽宁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辽宁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等竞赛外,还要鼓励学生参加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的中国大学生汽车方程式大赛、中国汽车设计大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等高水平赛事。通过动手来验证书本上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2.7开辟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与“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沈阳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广汽日野(沈阳)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辽宁专用车生产基地”、“苏州市奥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沈阳金杯江森自控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等进行合作建设。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弥补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2.8建设高水平特色师资队伍
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青年教师,通过实践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到研究所、企业、工厂工作和实习。打造一支能吃苦、执行力强的高水平特色师资队伍,可为核心课程建设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3、结语
通过对汽车类核心课程、教材、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参加汽车类高水平综合竟赛、开辟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等环节改革建设为学院正在实施的“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提供保障。
作者:王靖岳 黄树涛 董浩存 陈克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叶飞帆,高校怎么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N].光明日报,2014-11-25(13).
[2]王关义.对行业特色类高校适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5(3):50-54.
[3]黄海午.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11(12):26-28.
[4]王靖岳,陈克,岳峰丽.“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4):89–91.
篇5
关键词:实践能力;创新性;双师型;热能与动力工程
作者简介:赵星海(1977-),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周振起(1963-),男,山东莱阳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吉林吉林13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东北电力大学教学改革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57-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国际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注重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加强自身的能力培养和训练,要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成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
本文以“热力发电厂”课程为实施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都能有所提高。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是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主渠道,是培养和造就合格工程师的重要环节,对工程技术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形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过去从理论到理论的培养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
高等工科院校从传授工匠的技能技艺开始,一直到引进科学原理,再到目前将科学、技术融为一体并以强调工程实践性为主一路走来,在历经“技术模式”与“科学模式”后,正在向“实践模式”转变。[1]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脱离实际、实践训练不足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及“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匮乏等现象,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严重影响着我国工程实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以热能与动力工程学科开设的“热力发电厂”课程为例,虽然学生在校时学习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毕业后仍不能运用理论为实际服务,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模式
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讲解,而轻视实践与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教,而忽视了学的主观能动性,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2]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训练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不重视社会人文、经济、环保等方面知识的作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强调主体“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客体“学”的主观能动性,延续着“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授课风格。这无益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缺乏“双师型”教师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主要来源还是国内外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博士、硕士毕业生,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非常少。师资结构偏重学术型,缺乏行业一线的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实践教学能力薄弱。这造成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空洞、容易脱离工程实际。从而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措施
1.教学改革
(1)转变现有的教学理念。从教师传递知识的方式向帮助学生、使其能主动获取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转变。教学过程在教师不断提出问题、学生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采用问题推进式的教学结构来引导学生学习。
(2)转变教学思路。从只考虑知识结构系统与连贯、知识重难点的分析与把握等,转向寻求知识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关联、知识实际运用的条件、以及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运用知识的能力。
(3)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从单纯的知识讲授者、传递者、灌输者转向知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以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灵魂,树立“工程实践教育观念”,通过在上课过程中点滴渗透的方式,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4)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采用易于学生接受并理解深刻的方法。如采用工程图纸讲解、PPT、设备实物照片及CAI课件穿插教学,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更加了解和掌握工程实际。[3]同时对行业的最新动向、技术、规范、理论等知识,不断补充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对学习时刻保持热情和新鲜感。
2.实践改革
(1)通过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式、方法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多做总结和归纳,对工程实际问题鼓励学生集中精力、时间和力气解决。对行业发展的新技术、规范、规定等信息及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保持对本专业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
(2)鼓励学生跟随专任教师做一些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理论服务于实践的能力。
(3)重视电厂实习环节。学生通过实习教学环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融入到电厂生产活动,了解和掌握电厂生产的原理及设备运行的特性,有助于所学理论知识的消化。同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现场,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通过实习教学环节,学生能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避免课堂教学的纸上谈兵。
三、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1.缺乏“双师型”教师
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我校提出的“272”工程建设,可采取如加强对骨干教师的专业实践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学习;聘请行业专家、技术专家到校兼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做访问学者,进一步深造;对于新任的专任教师,除正常教学实习外,还需要到学院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等措施,来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水平。
此外,还可以从专任教师的考核、评定制度入手,由目前的考核论文、科研为主转变为考核教师的工程实践、工程设计、专利、为企业服务能力等方面为主,以上举措为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师资人才储备奠定了条件。
2.校企合作实践环节困难
发电行业属于高危行业,企业生产各个环节为高温、高压、易燃易爆且存在有毒物质,危险性极高。高校学生到电厂参与生产实践环节,加重了企业安全生产的负担,同时企业要对学生进行入厂安全规程的培训和教育,且额外要增派安监人员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等,这些问题导致企业对学生入厂生产实习不积极主动且排斥。
针对这一问题,可与企业签订长期的学生生产实习、实训基地项目;聘请技术专家来校授课;加强本校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生产责任意识,做到入厂多看、多问、多听、多学、不乱走动、不乱动手、讲纪律、听指挥的习惯;在实习期间加派带队教师数量,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为企业减压排难。
四、结束语
增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现代工程师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热能与动力学科开设的“热力发电厂”课程为依托,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实践等环节,论述了如何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面向工程实际的思维方式和意识行为习惯,使其具备工程实践所需要的素养。但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通过一门课程的改革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培养满足科技社会高速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仲民,姚合环.高校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8,(1):121-122.
篇6
论文摘要:电力类高职学院学报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应强调专业特色,文章对建设有电力特色的品牌学报进行探讨。
随着高职院校数的增加,高职学报数在不断增加。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全国高职高专学报已有540余种,其中电力类高职高专院校学报仅12家。虽然大部分为具有雄厚基础和实力的刊物,在各省优秀高校学报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但学报要想成为全国高职学报中的一朵奇葩、一个亮点,需进一步强调特色,全方位提高学报的质量,正确定位,不断创新,将学报打造成具有电力学院特色的学报,才能成为精品学报、品牌学报。
1 电力类高职高专学报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1.1 行业性
电力类高职高专院校通常是以工科为主,工、管、文、财等学科相结合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大多数学院隶属于地方电力公司,业务上接受教育厅指导,其办学指导思想主要是面向地方、面向电力行业,培养地方和系统内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直接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学报应结合学院的办刊宗旨,立足电力系统,使行业性成为学报的特色。
1.2 应用性
本科高等学校学报通常把学术价值放在第一位,但高职学报应结合高职学院重实践、重基本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办学宗旨在重视学术价值、不排斥高尖技术外,更多要求是应用性,需要覆盖面广, 兼容各门各类层次的适用技术,以便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和当地政府决策服务。这一点无疑要成为学院学报的“重头戏”,所以“应用性”是学院学报选题和栏目编排的重点。根笔者统计,在高职学院学报2006年自科版刊发论文中,应用技术方面的论文约占总数的75%,这个比例充分证明应用技术方面的文章在高职学报中占有的份量。以我院学报为例,2006年全年刊发的128篇论文中,电力系统、动力工程及电力发展论坛、电力企业管理类论文60篇,占总数的47%;在全年刊发论文的178位作者中,省内作者高达126人。学报的行业性、地方性可见一斑。
2 求是创新,打造有电力特色的品牌学报
2.1 设置特色栏目
我国现代著名的出版家邹韬奋先生很重视报刊的个性和特色,他曾经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就更没有希望了”。邹先生将刊物的个性特色提高到存在与发展的高度,并将特色作为衡量刊物力度的标志。一个刊物,尤其是学术期刊,应特别重视和倡导个性特色的形成。
电力类高职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电力行业的发展服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学报自然科学版在栏目设置上紧紧结合学院所办专业性质,突出技术应用性,要将电力工程、动力工程设为特色栏目;社会科学版将电力企业管理、电力发展论坛设为特色栏目。这些栏目是固定常设的,相应的稿源较丰富,且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反映应用研究成果,有利于形成以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为重点的学术氛围。这些栏目特色鲜明且独树一帜,读者反响热烈,论文的下载率和引用率较高。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力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日益紧密,因此有关电力供应、电力价格等敏感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电力类高职学报应考虑增加“电力市场”栏目,以适应电力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据笔者调研,目前该栏目在电力院校学报栏目中尚为空白。
客观地分析,自2004年夏季的“电荒”波及到全国各行各业和人民生活后,未来的10年内电力这个原本应该提前出发的“先行官”,一定会迈开大步,奋力赶超至其他行业的前头,以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因此有关电力方面的各类政策性研究课题、技术类研究课题会很容易地得到资金赞助而获得批准,自然也就有相当多的论文伴随着课题的进展和完成而诞生。多发表与学报的专题化栏目选题一致、高级别课题类稿件,是扩大学报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提高学报学术质量的有效措施。另一方面,在我国,专门设置与电力相关栏目的学报屈指可数,除几所电力学院外,只有几家综合性大学学报刊登电力行业相关技术的论文,因此,学报设置如电力系统、电力市场、电力企业管理、能源动力工程等电力类特色栏目,将为广大作者提供有选择余地的、对口的园地。
此外,所有学报目前都设有教育教学栏目,笔者认为,高职学报应专设“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栏目,并作为特色栏目,及时将高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刊发出来,以指导各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高职院校从师资和科研能力等各个方面跟普通高校相比是存在相距,但在高职教育领域上大有文章可做。
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双师型”的教师建制使教师的素质培养、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有独特的地方,高职教育在高职学报上完全合适,也增强了高职学院特色。如果电气学院学报设置该栏目,将在高职院校中树立起一面旗子,既能对高职理论的发展作贡献,又能将作者群和读者群扩大到全国各地,可谓一举两得。
2.2 发挥优势,正确定位,文理分开
目前,所有的电力类高职高专学报,虽然侧重于发表工科版论文,但事实上均为综合版,即文、理兼顾。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调整高校学报结构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可适当发展高校专业性学术期刊[1],电力类院校学报应抓住这一机遇,抓紧策划,对现有学报进行改造,文理分开,创办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期刊。根据本院校学科的优势,将自科版集中报道强学科的科研成果和教学经验。文理分开后更能体现栏目特色同时缩短发表周期能对重大的吸引眼球的课题研究项目进行跟踪报道这样不仅及时将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还能保持读者对这些课题、对学报的兴趣和热情。
在近年来的全国高职高专学报评比中,《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等电力类学报均获得优秀学报的称号,充分说明电力类高职高专学报的整体实力。如果电力类学报实行文理分开的办刊模式,将会使社科版的文摘率大大增强,自科版的影响因子大大提高,从而使学报在界限分明的文科学报和理科学报评比中均能获得更好的成绩和名次。
2.3 围绕特色征集稿件
电力院校学报要围绕特色征集稿件。社科版围绕高职高专教育观念改革、体制改革,教学体系、内容改革,电力企业管理、电力市场板块;自科版围绕水利工程、电力工程、能源工程、动力工程技术板块;总之,只要充分体现高职高专院校学科建设特色,能让读者了解所在领域的研究进展,关注科研动态和研究的焦点,又能提供专业的知识积累的文章,都属于学报征集的主力稿件范围。
2.4 建立开放型编委会
编委会是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学术指导机构,对学报编辑出版工作起指导、监督和咨询作用。编委会的学术阵容、学术水平与学报的质量息息相关。
高职院校的学报编委会成员,大多是学校各部门负责人,虽然能胜任把握学报的办刊宗旨,使学报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的任务;但在学报的学术研究深度和广度、学术发展视野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对与生产活动紧密联系的高新技术发展动态把握不够。根据高职学院的特点,应考虑增加编委会成员,从其他有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和公司企业聘请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和技术精英,组成阵容强大、学术造诣精深、学风严谨、紧随现代科技发展的学报编委会,在这样的编委会指导下,学报的水平会很快提高。
2.5 建设“双师型”编辑队伍
特色是质量的体现,但特色并不等于质量。学报质量的保证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其中编辑的责任重大。
编辑工作的本质是选择,而选择的核心是前沿性选择,只有立足于科学前沿,才能准确地发现并选择具有科学价值的稿件。因此,编辑首先应紧跟社会发展,紧跟科技发展,了解科学前沿动态。编辑既是杂家,也是专家,编辑应有一个主要专业方向,并融会贯通多门学科。对于高职院校的学报,学报依托行业,编辑应熟悉本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发展方向,才能保证特色栏目的质量。因此,笔者认为,高职学院教师提倡是双师型的,高职学报编辑也应提倡是双师型的。编辑是教师,能胜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才能保证论文中基础理论的正确性。编辑是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掌握管理新理念和科技新技术,才能从众多稿件中遴选出具有最新科技含量,对生产实际有指导推广作用的好稿子。学报的特色是编辑们赋予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来体现的[3],学报上发表的每篇论文都倾注着编辑的心血。而高素质、双师型、强阵容的编辑队伍,是建设具有电气学院特色的精品学报的基本前提。
3 结束语
电力类高职高专院校在发展,院校学报也在发展。根据“与时俱进”的要求,及时调整学报发展的思路,深化学报改革,突出地区和专业特色,提高编辑素质,促进学报成为全国高职高专学报的品牌学报。
[参考文献]
[1] 刘自俭,胡 菲,田振东.高职高专学报:历史·现状·未来[J].编辑学报,2004,16(3):331-332.
篇7
关键词:能源应用;建筑环境检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17-02
一、前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专业内涵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在以往的建筑热工环境的基础上,建筑光环境、声环境、室内空气品质及建筑能源的规划与应用等都是该专业涉及的范畴,成为一个跨土木工程、建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交叉性学科,既涉及多方面的基础理论,又有关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给该专业带来了新的方向和机遇。
《建筑环境测试技术》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起着将基础知识运用于专业领域的桥梁作用。该课程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宽,本文针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的改革。
二、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基本情况
《建筑环境测试技术》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在该专业课程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起着将基础知识、理论运用于专业领域的桥梁作用。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内容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经常面临的温度、湿度、压力、流速、流量、液位、热量、气体成分、噪音、放射性物质以及光照等参数的基本测量原理及方法和测试结果的数值分析,是一个跨土木工程、建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交叉性学科,既涉及多方面的基础理论,又有关多学科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建筑环境检测技术是每一个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能力。尤其在当前,国家正在重视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行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
三、存在问题
以往,建筑环境测试技术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考核手段都比较传统。一方面,测量原理抽象、内容较为枯燥,课本中相关理论面面俱到,没有突出重点;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手段单一,主要依靠教师填鸭式教学;此外,传统考核主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没有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存在内容理解不深、死记硬背、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没有达到该课程教学目的。
四、教学改革内容
1.教学内容。本课程学时数为3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8,实验学4。要在32学时内使学生掌握一门应用性较强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结合专业实际应用,应有重点的讲解。在建筑环境专业参数测定中,经常需要测量的参数为:温度(包括干、湿球温度和露点温度)、压力、湿度(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速度,以及流量、热量、光照、环境噪音及空气污染物等。需要重点掌握测定这些参数的测量原理、方法及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方法,以便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空调系统安装调试等工程实践和科研活动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基础课,随着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仪器的研发和更新非常快,其中建筑环境测试中空气有害物质(例如当今比较热门的VOCs)的测量、新技术(例如PIV测试技术等)等需要的实验仪器如气相色谱-质谱(GC-MS)、PIV测速仪等,这些实验仪器十分昂贵,本专业实验室不具备。或者有的实验仪器操作十分复杂,不便于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部分实验内容可能不便于在课内实验开出,导致学生接触新的测试技术的动手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从事的科研过程中的实例结合该部分课程内容,给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和讲解,以便让他们有更加深入的学习体验,增强和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加强了学生对测试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
2.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方面,努力将书本知识与工程实例相结合,重点介绍各种测量技术、测量x器在工程中的应用,丰富了课堂内容。采取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结合课内实验和演示设备,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开展教学法的研究,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工学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及时收集学生反馈意见,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此外,借助网络平台,建立该课程的网站,丰富电子教学内容,学生能开展自主学习。课后教师提供电子教案,帮助学生课后复习。设置网上答疑,畅通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渠道变宽了、跟老师的交流变多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3.考核方式改革。过程考核的目的是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深化理解、掌握、应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改变课程结束时“一锤定音”的做法,是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促进自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课程实施过程考核改革,一方面,通过完善习题、试题库,有助于学生复习相关考点知识;另一方面,课程全过程实施过程考核,使考核贯穿于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讨论、每一次试验,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注重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升考核的公平性、客观性、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过程考核实施以来,无论从学生反馈,还是从综合成绩来看,实施的效果均较好。主要表现在学生上课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大大减少了缺勤、吃到、早退等现象。课堂气氛好,教学环节中学生主动参与、互动,课堂氛围活跃,不死板。不定时的随堂测验督促学生自始至终的良好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分数显示,期末总评成绩有所提高。
4.其他践性、创新性教学改革。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学校及各个领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依托该活动或项目,学生可组成小组,对本专业目前热点研究领域涉及的课题进行立项并实施,充分运用本课程的专业测试技术,结合研究目的,开展一系列的调研、测量及系统评估工作。例如,201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七个同学的研究小组对上海市南桥医院病房为研究案例,从现场实测和实地调研的角度研究其室内空气环境的状况,并通过主观和客观的对比分析找出室内空气环境存在的问题。结合病房的具体使用情况,对改善病房室内热环境提出改进措施。该过程充分锻炼了同学对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是本课程教学的理想拓展。
五、总结
本文通过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完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建筑环境测试技术》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结构和方法,结合当前专业的发展情况和先进测试技术调整课程内容。采取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手段,通过完善课件、编写试题库、建立相关网站等多种形式,构建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完整,集文字与图片、动画、虚拟与现实等多媒体素材为一体的《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系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和改进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以应用为目标,将课堂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项目结合的培养,充分发挥其学习、实践主动性,使学生能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实践技能。此外,对该课程实施过程考核既促进了教师的教,又促进了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1]李淑展,李淑强,李洪欣.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1):45-47.
[2]陈刚.建筑环境测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Building Environment Test Technology to Explor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LIU Chun-yuan
(College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Safety Engineering,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1418,China)
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公开教学 动手性 开放性 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27-02
伴随着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区内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整体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需求愈来愈高。而作为能源化工企业基础的机械行业,特别是在装备制造业领域,迫切需要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且具备一定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方针的指引下,为推动该区装备制造业做强做大,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根据《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和《自治区工业和和信息化 “十二五” 发展规划》,2012年,该校在原高职高专层次上升格为本科院校,为响应教育部和该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宗旨,该校首批5个本科专业紧紧围绕“应用型”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该文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出发,以机械类基础实验公开教学为突破点,将部分实验逐步由“示范性”“验证性”向“动手性”“开放性”“创新性”转变,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其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1 本科机械类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机械类实践教学涉及该校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控制与装备、能源与动力工程3个本科专业部分课程的基础实验,如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等,这些课程实验对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起着关键作用,它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其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目前,本科机械类实践教学现状如下。
1.1 注重理论验证,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受传统实验教学的影响,实验教学仍旧是常规性、侧重理论验证性实验,虽然也加入了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但受实验台套数、实验学时、学生人数等因素的限制,实验过程主要以理论验证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的训练。
1.2 开放性实验受限,未能落到实处
该校实施高职高专层次教学时就一直强调开放实验室,实施开放性实验,而且也有相应的一些改革和措施,在实验教师、学生时间、实验设备、实验场所等的限制下,开放性实验没有明显的成效,未能落到实处。
1.3 学生学习处在被动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
实验内容、方法步骤、仪器设备在实验指导书中已明确,学生实验过程中按照指导书操作基本就能完成实验,而且实验作为课堂教学的附属,最终课程成绩并不反映学生实验水平和能力,因此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被动接受实验内容,学习积极性不高。
2 应用型本科机械类实践教学公开教学实施
2.1 调查研究,确定公开实验教学内容
以高职2010级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毕业班学生为调查对象,确定公开实验教学的实验类型,如图1所示。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于演示、验证这类较易掌握的实验需求不高,而由于学生入学质量及学习层次的不同,他们对于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兴趣较高,所以该校又从现有实验设备、师资等实际情况入手,做了如下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最终确定对减速器拆装、轴系结构创新、机械手PLC控制、电火花线切割4项实验项目进行公开实验教学,而这4个实验项目既源于原课程实验,又和原课程实验有所不同,不同之处表现在:(1)实验形式多样化;(2)和其他课程学习的互补性;(3)2学时到多学时;(4)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2 公开教学实施
以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201、1202班84名学生为实施对象,实施方案如图2所示。
具体实施步骤有4点。
(1)减速器拆装实验环节由原课程教学实验的2学时拓展为8学时,分别针对8种不同类型的减速器进行理论讲解和拆装实验,利用机械制图(工程制图)知识,对某一减速器进行测试并利用计算机绘图绘制减速器装配图。
(2)轴系结构创新实验为新设项目。设置6学时,给定学生齿轮、轴承、轴套、垫圈、轴、键等轴系零件,教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并指导,由学生来设计轴系结构,分析出轴系定位和固定方式,总结出轴系结构设计的方法、注意事项等。收集学生创新作品的照片,作为课堂教学素材。
(3)机械手PLC控制实验。设置6学时,且实验由原演示性实验转变为综合性实验。首先由教师提出机械手抓取物品的要求(角度、抓放位置等),然后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用PLC编制控制程序,完成机械手动作。
(4)电火花线切割实验。摆脱实验过程仅演示性操作的局面,让学生设计喜欢的简笔画,如生肖、姓名、图形等,然后利用软件生成G代码传入线切割机床进行加工,在该过程中掌握电火花线切割的原理及G代码的编制方法,熟悉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操作规范。最后将学生作品利用塑封机塑封,学生自己留作纪念。该环节设置8学时。
3 应用型本科机械类实践教学公开教学的成效
(1)解决2学时实验教学中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较多,不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并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
从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出,4个实验项目的均学时达到8学时,为开展综合性实验教学提供时间上的保障,同时也使实验形式可以灵活选择,以此来鼓励和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在乐于学习的前提下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2)将机械类典型基础实验教学作为专业选修课(28学时),来解决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联系紧密而实验学时不够用的突出矛盾。
近年来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较以前压缩较多,所以相应的实验课时也有所缩减,而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增加28学时的实验教学专业选修课程,把实践性强的部分转移到实验课程中讲解,既可以缓解课程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之间的矛盾,又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利用选修课时间,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成绩合格者可获得学分。
28学时的机械类基础实验课程,打破了原有课程中的2学时实验教学模式,为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学生成绩合格可获得学分也可吸引学生选修该门课程。
(4)使机械基础类实验逐步达到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目的,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
机械基础类实验公开教学的实施,使得开放性实验可以在该校逐步实现,使师资、实验实训设备等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另外作为工科类专业的基础学科,我们鼓励其他专业诸如过程控制与装备、热能动力工程等专业的学生跨专业选修该门课程,最终达到使该门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玲.机械类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4,2(4):63-64.
[2] 张炳生.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5(2):49-51.
篇9
在国家重视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之际,需要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节约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优化继续教育资源结构,促进继续教育资源的合理共享,特别是构建了以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管理规范、资源集约、资质优良的完整培训体系,最终建立起“强调归属、教学准入、反馈及时、评价科学,互利共赢”的良性管理机制。
关键词: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优化
继续教育资源是指促进继续教育发生、保障继续教育正常运行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它通常是以一定的载体形式为依存,主要包括物质财力资源、组织管理资源、人力资源、无形资源等四个方面。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包括三层含义,即高校继续教育内部资源的整合、高校继续教育和日制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校继续教育与社会资源的整合。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继续教育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具体表现为:继续教育投入不足,财力、物力缺乏有效保障;继续教育发展不平衡,资源的闲置浪费和资源匮乏同时并存;继续教育管理还存在一定的混乱,信息化程度不高,不顾实际一窝蜂上同类项目;培训机构条块分割,小而全,重复建设,缺乏规模效益;培训层次、水平较低,专业设置落后,专业结构老化;培训内容单一,课程体系陈旧,教学形式封闭,方法手段缺乏创新;师资队伍来源渠道不畅,急需大批名牌培训师;缺少品牌机构和精品课程,缺乏各自的特色。沈阳工程学院有着深厚的能源电力行业背景,除成人学历教育外,目前各类培训促进了继续教育资源的整合,原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更具行业特色、应用性的特征明显。在知识型、创新型社会中,各类组织对人力资源的素质与资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人力资源基本知识与技能结构要求也不断提高,各类教育培训将作为学历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的、基本的继续教育模式。这种需求量大、质量要求高的培训对施教者的要求很高,只有经过整合的优质资源才能胜任。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必须得到培训主体资质的确认。目前,高校继续教育的培训首先是以专业学院或系、部为主体进行短期培训市场开拓、培训项目承揽、培训工作实施及培训绩效评估。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培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继续教育培训起点高、优势明显、信誉好、师资力量雄厚。目前,辽宁省部分高校实现了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以及各种形式培训的资源整合,建立了继续教育学院,可以说,对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实行统一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继续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但是,还有部分高校,在继续教育管理和资源整合上亟待改进。
二、突出行业特色,发掘非学历教育的资源,开创“学历+证书+技能”有机结合的新局面
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理念的提出,电力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的进步,对员工岗位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国家也不断完善了各行业的职业标准,部分行业设置了非常严苛的准入条件。在此背景下,非学历教育方面应实行证书教育制度,并构建起证书换学分、证书换学历机制。非学历教育应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学习成就认证制度。属于技能的,通过专门机构或者委托机构,通过鉴定,给予分级证明,大力开发实践基地资源,强调培训等非学历教育的实用性;属于知识的,特色优势专业可自行组织考试认可,其它专业可指派或委托有能力、有信誉的学校考试认可,给予成绩证明,作为以后颁发文凭和学历证明的依据。使学历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实用。截止目前学校已经开展函授教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等26个专业;自学考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等4个专业;职业技能鉴定:维修电工、数控操作员等55个工种;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考试:高压试验等4个工种;技术培训:已经与中国国电集团东北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东北公司等多家发电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提供技术培训服务。这些工作既涉及学历教育,也涉及非学历教育,调动使用了学院大量的教师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已经成为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优化资源结构,促进继续教育资源的合理共享
(一)在实物资源方面:专兼结合、资源共享新增实践教学资源充分考虑继续教育的培训需求,发掘原有资源的潜力,整合这些实践教学资源并合理共享,必将给相关行业带来极大的吸引力,保证继续教育的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在中央与地方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沈阳工程学院共投入实验室建设资金7240万元。按照学院二级学科的布局,建设了适应教学、科研、职业技能培训需要的“电气工程、能源与动力、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电子与测控技术、机械工程、现代管理技术、现代服务技术”等实践教学基地群。学院现有实践基地建筑面积为43000平方米,拥有72个实验室,8个校内实习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2271万元,台套数达25721台套,40万元以上大型实验设备10件。学生人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万元以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达到国家办学水平要求。学校投入专项经费,建设(改造)电缆施工工艺实训室、高电压技术实训室、继电保护实训室、高压电工实训室、安全生产实训室等多个全日制教学和继续教育共享的实训室,截止目前,完成相关企业培训、考试等项目达一万余人次,实现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实训室实现了和工程实际无缝对接,既满足了企业的培训需求,也改善了全日制学生实验实训场所,使在校学生能在逼真的环境中开展工程训练,满足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教学资源方面:体系完备、保障有力构建以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管理规范、资源集约、资质优良的完整培训体系,在资源整合中造就一支既有扎实的、高起点的、具有前瞻性理论素养,又有开放性、开拓性、创新性实践品格的师资队伍。实现对继续教育不同形式的统一管理,避免不同形式继续教育各自为政、建设重复、机构重叠、资源浪费的现象,避免课程的重复,以节约师资力量。实现继续教育与全日制本科教育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育培训体系结构。1.建设两支高素质队伍建设一支热爱教育培训、专心研究培训需求的管理团队;聘请校内教学骨干和校外技术型专家,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熟悉现场生产实际的教学团队。重视两项调查研究:以企业培训需求为导向,组织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新装备和新技术使用状况;调研员工基础知识水平状况。2.建设两类优质资源以东北区域内相关企业典型设备和技术应用为中心,多方收集现场资料,开发高水平理论教学资源;以企业员工高端技能要求为导向,建设满足资质要求的实践教学资源。3.创新评价机制,实施了双向考核企业工程师与授课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对学生进行答辩形式的技能水平考核;学员和企业共同参与评价教育培训工作,实现“教”“学”双向考核。以考核评价结果为依据,审视培训教学各个环节,查找教学和管理细节问题,促进培训教学提高质量。4.规划课程建设,储备课程资源以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自主超前开发建设需求前景良好的培训课程,储备承担新培训项目的能力。5.依据学员考评业绩,完善培训体系调查学员岗位技能发展业绩,以考试通过率或返岗后工作实绩为根据,审视培训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检验学、用的真实相关度,凝练教学重点,调整完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教学的实效性。
(三)市场资源方面:持续发展、互利互惠依托电力行业,辐射装备制造业,与企业事业单位签订稳定的培训协议,实现订单式培养。打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继续教育品牌,通过品牌效应盘活继续教育市场。学校已和中电投东北分公司、朝阳发电厂、大唐集团调兵山发电公司、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特变电工沈阳分公司以及沈阳市属惠涌热电公司等数家能源电力企业和装备制造业签订了稳定的培训协议。这些企业除在学院开展培训外,有的还成为了学校全日制学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建立“强调归属、教学准入、反馈及时、评价科学,互利共赢”的良性管理机制
由于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工程实践性较强,对培训教师的能力和业务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完善院级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继续教育指导功能,提高培训教师的归属感,建设院系两级的专业化培训中心,参照反馈信息,加强培训教学管理,实施教学准入制度,继续教育学院建立了稳定的培训教师资源库,对入库培训教师分级管理,制定了合理的激励政策,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如培训教师待遇与培训成果挂钩等,定期召开继续教育工作会议进行全面总结和规划培训工作,促进继续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以此来全面促进教育教学工作(见图2所示)。
(一)“强调归属、教学准入”的教师队伍遴选机制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随着社会环境、市场需求的改变,也经历了粗放式管理和精细式管理的管理机制转变过程。在电力企业没有大规模改革以前,学校因为占有电力系统院校的强大优势,以及多年来在电力系统职工培训、函授教育、自考教育等方面的历史渊源,借着电力行业相关企业的思维“惯性”,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给人一种持续繁荣的假象,对教师队伍的遴选和管理也十分粗放,没有形成合理的选拔机制和稳定的教师队伍,往往培训任务一来,随机就抽取教师开展培训,培训效果、教师授课情况也没有系统的评价。随着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的缺点逐步显露,导致大量的优质教师资源散乱无章,无法形成合力。针对上述情况,学校逐步建立了专门的继续教育培训师资团体,按照学科归属遴选出了首席培训师、骨干培训师、青年培训师三个梯次的教师队伍,并建立了青年培训师递进至骨干培训师,骨干培训师递进至首席培训的教师上升渠道,学校人事管理部门制定出相应的绩效考核激励政策,继续教育学院制定出专门的教师培训、薪资待遇的具体激励措施,为打造继续教育品牌效应提供了教师资源保障。
(二)“反馈及时、评价科学”的教师队伍评价考核机制已形成了学科专业门类及教育培训水平完备的教师队伍,为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如何激励并导引教师队伍健康发展也是个重要问题,学校在继续教育学院的推动下,逐步构建了三级反馈评价机制。第一级二级学院报备符合条件教师名单、协调全日制教学冲突,日常评价考核,第二级继续教育学院组织受训单位在课程单元结束后反馈评价,第三级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中心综合评价,三级评价结束后,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内容及时进行调整,对不合格的培训方法及时进行改进,由首席教师负责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包开发及调整,以满足市场需求,最大限度满足受训单位诉求。反馈结束后,对不合格的教师队伍进行诫免和调整,对合格以上的教师队伍兑现各项奖励、激励措施,以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学校获益,教师个人获益,企业获得高校继续教育知识红利,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五、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时,应以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构建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完整培训体系,实现对继续教育不同形式的统一管理,避免不同形式继续教育各自为政、建设重复、机构重叠、资源浪费的现象,避免课程的重复,以及节约师资力量;实现继续教育与全日制本科教育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应用型本科教育资源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周艳辉.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0,(2).
[2]金平等.继续教育资源整合浅论[J].继续教育,2003,(7).
篇10
如何能制作出一份成功的简历,以增加在简历筛选中的胜算?如何能在不降低成功率的前提下提高简历筛选的效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个人简历表格版,以供大家参考。
个人简历表格版一:姓
名:性
别:男民
族:汉族出生年月:1992年12月18日证件号码:婚姻状况:未婚身
高:178cm体
重:120kg户
籍:广东湛江现所在地:广东广州毕业学校: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
历:中专专业名称:汽修应用与维修毕业年份:2011年工作年限:一年以内职
称:其他求职意向职位性质:全 职职位类别:技工
职位名称:汽修 ;工作地区:湛江市 ;待遇要求:可面议 ; 不需要提供住房到职时间:可随时到岗技能专长语言能力:计算机能力:教育培训教育经历:时间所在学校学历2009年9月 - 2011年7月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中专培训经历:时间培训机构证书工作经历其他信息自我介绍:本人吃苦耐劳,上进心强,做事积级,具有良好的团体合作精神!工作踏踏实实,工作不拖拉,勤奋努力!
教育状况
2009年—2011年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就读,主修方向是汽车运用与维修
技能及资格认证
中级电工证
求职意向
个性特点
工作积极能吃苦耐劳, 有耐心与亲和力,富有责任感
爱好
运动、唱歌
发展方向:愿从事汽修或汽车相关方面的工作其他要求:面试联系方式 个人简历表格版二:姓
名:性
别:女民
族:汉族出生年月:1985年6月12日证件号码:婚姻状况:已婚身
高:162cm体
重:50kg户
籍:广东湛江现所在地:广东湛江毕业学校:四川省綿阳市职业技术学院学
历:专科专业名称:商务英语毕业年份:2021年工作年限:五年以上职
称:中级职称求职意向职位性质:全 职职位类别:物流/贸易/采购
职位名称:采购 ; 跟单 ; 操作工作地区:湛江市开发区 ;待遇要求:2000元/月 不需要提供住房到职时间:可随时到岗技能专长语言能力:英语 一般 ;计算机能力:精通 ;综合技能:教育培训教育经历:时间所在学校学历2021年9月 - 2021年7月四川省綿阳市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培训经历:时间培训机构证书工作经历所在公司:深圳市博科顺精密设备有限公司时间范围:2021年5月 - 2021年6月公司性质:合资企业所属行业:五金/机械/设备/制造担任职位:采购员工作描述:1.物料交期的控制,收发物料的管理。
2.材料市场行情的调查。
3.查证进料的品质和数量。
4.进料品质和数量异常的处理。
5.于与供应商有关交期,交量等方面的沟通协调。
离职原因:回家发展所在公司:湛江市明远货运公司时间范围:2021年6月 - 2021年3月公司性质:私营企业所属行业:交通运输/物流/快递担任职位:操作工作描述:1.像船公司租船订船,及时和车对保持联系,在第一时间给客户反馈到货情况。
2.每月对帐及银行汇款。
3.处理办公室日常事务。
离职原因:所在公司:深圳市维友贸易公司时间范围:2021年11月 - 2021年5月公司性质:外资企业所属行业:消费品/汽车/零售/服装/贸易担任职位:船务工作描述:1.根据订单合理安排出货方式。
2.及时像船公司预定舱位,配合业务寻找合适船期。
3.厂商货物备好后,协助各地厂商正确出货。
4.厂商出货后,制作出货报表(包括船期,交货日期等相关数据)
5.处理出货相关文件。
离职原因:其他信息自我评价:脚踏实地、认真负责、适应力强、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是我的个性特点。
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如组织同学们的剧本创作。策划秘书年会等。
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如:在同学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发展方向:其他要求:联系方式 个人简历表格版三:姓
名:国籍:中国个人照片目前所在地:萝岗区民族:汉族户口所在地:广州身材:165 cm 60 kg婚姻状况:已婚年龄:29培训认证: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动力/能源/水利/矿冶:销售相关、客服及技术支持:销售、市场/营销/拓展专员:销售工作年限:6职称:无职称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日期:随时月薪要求:3500—50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 广州 广州个人工作经历:公司名称:起止年月:2009-08 ~ 2011-01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性质:股份制企业所属行业:机械/机电/设备/重工担任职务:区域经理工作描述:负责广东地区阀门的销售工作,主要客户为各大水司、石化及造船等离职原因:公司名称:起止年月:2007-12 ~ 2009-07广州顺为招标有限公司公司性质:股份制企业所属行业:其他行业担任职务:项目经理工作描述:主要从事货物和服务的政府采购招标活动,编制采购文件,组织开标评标等工作。熟悉政府采购政策法规,流程。离职原因:公司名称:起止年月:2005-07 ~ 2007-12广东拓思软件科学园公司性质:国有企业所属行业:学术/科研担任职务:客户经理工作描述:主要从事系统集成商务及业务拓展工作,行业客户的系统集成业务(偏硬件如电脑、服务器、网络及安防)。客户主要为广州市各政府、学校及事业单位等。离职原因: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毕业院校:江苏大学最高学历:本科获得学位: 学士毕业日期:2005-07-01所学专业一:能源与动力工程所学专业二:市场营销受教育培训经历: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专 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2001-092005-07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市场营销工科学士/市场营销学位102994050938 语言能力外语:英语 良好其它外语能力:客家话国语水平:良好粤语水平: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工作能力:
参加工作六年间,主要从事系统集成业务的拓展和政府采购活动及流体机械业务市场的管理和开发。前四年工作内容一直是围绕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活动。前两年主要是以系统集成商身份参加投标,竞标活动。后两年以招标角色以编制采购文件,组织招标采购活动。四年间熟悉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及广东省/市有关政府采购的政策法规。了政府采购各项流程,招标投标活动的开展。对采购文件及投标文件编制熟练并具有心得,能独立完成工作。最近一年多在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区域经理工作,主要负责深圳、东莞、中山、珠海地区业务。主要客户为各大水司、化工和船厂等。销售产品主要为阀门。 详细个人自传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和心理素质,热衷于市场的组织、管理、策划工作;
丰富的产品分析、定位能力;
积累了丰富的商务谈判技巧,并有较高的客户开发能力;
优秀的统筹规划能力,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