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

篇1

淮南市横跨淮河两岸,不仅物产丰富而且风景秀美。在淮河水系中,淮南的高塘湖背倚上窑山,环境清雅空气清新,观赏价值高。瓦埠湖湖水中鱼的种类丰富,并且水域辽阔特别盛产银鱼及瓦鱼,早在古时银鱼就被当作贡品,现在银鱼作为淮南的一种土特产也远销各地。淮南,有秀峰、怪石洞穴、涌泉、古潭、古树等自然景观以及古寺庙遗址、古建筑、古战场遗址、古墓群、革命活动遗址、日本碉堡群等人文景观。还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推剧等。

我们常说“旅游发展文化先行”“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这是国内外旅游业成功发展的经验,旅游业应充分借鉴和发扬这种概念,但大多数人常常会忽略了旅游对群众文化发展的作用。

淮南市金牌节目“大地欢歌”文化惠民演出,作为获得文化部“群星奖”项目奖,《大地欢歌》自2011年起,这项既是民生工程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仅是满足群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增强群众文化素养的要求,也是搞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大地欢歌”系列演出也可以作为淮南市的一张名片,既做惠民演出又是旅游项目。

但是作为民生工程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其演出特殊性也有着诸多限制。如天气外因,室外演出天气是主要因素,夏季炎热,冬季酷寒,大风大雨等这样的天气不适宜在户外举办节目演出。参加演出人员年龄偏大,参加演出的大多是50岁左右的中年人,表演节目大多为广场舞等,这样的演出对年轻人缺少吸引力。演出节目缺少创意,大多以广场舞,大合唱,独唱、戏曲等这样的节目。节目缺少创意不能吸引游客及群众的眼球。演出设备设施陈旧,舞台设计和搭建多为刚架结构,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且有些音响设备设施陈旧效果不尽如人意。最主要的是淮南市在群众文化舞台上有着一块“硬伤”――没有固定的专业户外演出舞台、剧场。

想要治疗“硬伤”首先需要政、文化部门、社区等支持,搭建出一个固定的专业户外演出舞台、剧场。确保每次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安全有质量的完成。坚持政府主导,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在做好“大地欢歌”参与式预算管理项目实施、考核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经费投入,满足活动开展需要。同时,配齐配足示范项目各项建设工作经费。

其次做好“两微一端”两微一端是指微博、微信及新闻客户端,如今快阅读低头族已经是大势所趋,广泛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对信息活动安排进行及时公告,并且利用互动平台和群众沟通,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紧扣时展,适应百姓需求,精心策划群众文化活动项目,以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其中。由政府联合宣传部、旅游局、文化部门等多家单位共同搭建手机公众平台由专人管理,及时旅游信息,旅游产品、旅游快讯旅游交通路线等等一系列信息。才能使淮南市的旅游文化产业走上正轨。

再次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旅游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后勤保障,淮南旅游业要吸引更多的游客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快旅游项目及其基础设置建设,首先,政府要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统一规划设计建设旅游基础奢侈和重点景区,景点。

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上要有市场营销意识,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为出发点,要能意识大游客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市场保障,如何让游客更便利,更舒心,更满意座位建设规划的前提。其次,政府要积极招商引资,给与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开发旅游产业。开发旅游产品可以与其产业有意识地融合,形成旅游与文化、农业、购物、娱乐于一体的设施建设,以增加旅游景点的竞争力。最后,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业开发的财政投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旅游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和重点景区、景点的建设,把景区的历史文化通过有形的景观展现出来,增加旅游景点的可观性,促进淮南旅游业的发展。

最后加强中高层人才队伍建设,启动“基层文化提升工程”。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基层服务,加强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培训群众艺术人才、指导基层活动开展、提升群众艺术创作水平,打造群众文化精品。

旅游业是由无数旅游企业组成,而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想做好旅游企业必须将吸纳培养旅游人才作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如外聘旅游高层专家,为淮南市旅游经济战略做指导,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提供计划和方案。尽可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以奇致胜”引用现今的科技技术、理念打造创意型旅游产业。

篇2

关键词:地方志;旅游文化;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135-02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时候,除了考虑瑰丽的自然风光外,更多考虑的是旅游目的地的民族文化特色。特别是在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各地的文化特色、民风民俗更是成为了吸引游客眼球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地方特色旅游拉动的地方经济增长,也让人们看到了开发特色旅游资源的前景,然而说到地方特色,必定需要能证明这些“特色”的物证来丰富地方旅游的内涵,而地方志则正是这些“特色”的重要文献支撑。以铜仁市为例,作为“中国西部名城”,铜仁市除了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外,诸如思南花灯、玉屏箫笛、傩戏等独特的民族风情也彰显出她浓厚的人文历史积淀,而地方志中所记载的曲谱、面具、图谱、建筑、史料等,则为铜仁市大力开发“傩戏之乡”、“箫笛之乡”、复原古城建筑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支持。

一、地方志在地方旅游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1.铜仁市地方志目前收录情况。铜仁市历史文化悠久,拥有许多能够反映本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民风民俗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从目前收录的情况来看,仅铜仁学院图书馆就收录了铜仁市地方文献1 600余种,其中图书1 200余件,期刊46种,梵净山碑林原件294幅,物件20件,光盘39种,报纸43种,此外,铜仁市各县(区)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943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收录地方文献860种。以傩文化为例,在铜仁市现已由各地图书馆收录的地方文献中,其中以“傩”作为题名的地方志就拥有38种(德江县图书馆4种,江口县图书馆1种,思南县图书馆1种,铜仁市图书馆8种,职院图书馆4种,学院图书馆20种),而拥有傩文化记录的地方志则更多,而作为迄今为止国内唯一的傩文化专业博物馆——东山傩文化博物馆则更是拥有1 000余件展品。

2.铜仁市地方志对铜仁市旅游发展的价值。近几年,铜仁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出台了《铜仁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十一五”规划》,并将“梵天净土·桃园铜仁”作为铜仁市的文化旅游形象,大打“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开发铜仁古城、大明边城、思南县思塘镇古建筑群等,并通过央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德江傩堂戏、思南土家花灯、铜仁赛龙舟等,并专门开辟以特色文化为主导的风景名胜景区——德江乌江傩文化风景名胜区、玉屏北侗箫笛之乡风景名胜区、万山夜郎谷风景名胜区等,促使铜仁市旅游经济利益得到了迅猛发展。可见,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不言而喻,以地方志作为依托,不断开发出的具有铜仁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俨然已经成为了铜仁市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当然,铜仁市地方志在铜仁市旅游方面的影响也并不仅仅是为开发旅游景点提供了史料依据,它里面所记录的很多诸如曲谱、脸谱等相关内容,更可以推动旅游相关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由此带来的就业机会也会相对地减缓现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同时,由于对曲谱、面具等特色资源的推广使用,让更多的游客了解、认识甚至喜爱铜仁市地方文化,从另外一个角度保护和发展本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地方志旅游数据库建设设想

1.地方史料数据库。近几年各个地方纷纷积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文化旅游”,突出的主要是“文化”二字。地方特色文化的形成必定与其地方历史发展、等息息相关,因此地方史料数据库的建立,就是以各地图书馆、方志办所收录的地方文献史料为基础进行整理分编,让读者通过该数据库可以很快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例如,游客可以通过该数据库很方便地了解诸如傩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关于与“傩公傩母”相关的神话传说等。

2.地方民族宗教志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以由各地民族志、宗教志作为主要内容,以各个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作为补充,将所有数据进行整合分类完善,可大大方便游客了解当地民族风俗习惯,就铜仁市为例,铜仁市汇集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8个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和生活方式以及各自的图腾崇拜,其中,再以傩文化为例,它的诞生本身就源自于原始民族对神明的崇拜,并以此形成了自己的祭祀传统,拥有自己专门的傩仪、傩式、傩祭等,这些都可以分类后,以文字、图片等方式建立形成民族宗教志数据库。

3.地方名胜志数据库。名胜志数据库应当是在地方志旅游数据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数据库,首先将本地方的名胜以目录形式展现,再在其子目录中分别有针对性地将该景点名胜的历史背景、特色活动、收费情况、旅游地图、乘车路线、目的地周边住宿、饮食文化等收录其中,方便游客直接了解当地旅游资讯,同时也可让旅游管理部门通过对比,更加有针对性地改进旅游服务项目,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4.地方名人传记数据库。该数据库主要介绍本地著名人物,可分为历史名人、文化名人、名人学者、文娱明星等,通过介绍他们,丰富本地旅游文化内涵。在铜仁市,伟大的革命先驱周逸群、“双百”英雄旷继勋、“西台四杰”的田西麓、李同野、肖重望、敖宗庆,“石阡三杰”的成世■、徐培深、张海澜,书写“颐和园”匾额的严寅亮、时期的抗英名将杨芳等,他们的名字将铜仁市照耀得熠熠生辉,他们的事迹让无数人景仰,各地游客也因为这些名人的事迹而仰慕他们的英名,必定希望来到英雄生活的土地,感受他们生活的场景。

5.地方图片、曲谱、族谱、年鉴数据库。该数据库也是地方志旅游数据库的重要数据库之一,它主要是以图片等方式展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图片、曲谱等相关内容。以铜仁市为例,诸如侗族的花灯小调《花鲜》、玉屏麻音塘的《装联圣尊》、《开坛扣师》等十七场傩坛戏唱词、石阡茶灯唱词《采茶歌》等录入数据库,甚至还可以将这些唱词、曲谱以音频或视频方式录制下来,放入后面将要介绍的“地方文化试听库”中,并将两个数据库相关内容做好数据链接,也让游客更为直接地了解地方特色文化。

6.地方特色产品数据库。游客到了旅游景区旅游,购买纪念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地方特色产品数据库,则可在这方面给游客们带来便利。该数据库主要是介绍本地相关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特色产品,将本地特有的特色产品以图片等方式展示出去,例如傩戏面具、民族服饰、手工制品等,并配以文字介绍,吸引游客目光,同时还可以通过该数据库激发创业者去创业,生产周边产品,最大程度地发掘本地旅游资源的经济潜能,甚至可以联合淘宝等网络购物平台,直接为游客提供真正原汁原味的特色产品购物渠道。

7.地方志、旅游文献研究成果数据库。仅从CNKI目前统计的结果来看,以铜仁市的一个旅游关键字“傩”作为关键字检索,可检索到5 716条数据,再在结果中以“旅游”作为关键词检索,检索到644条数据,截至2009年,贵州更是研究傩文化最活跃的地区,论文数所占比例最重,约占该类论文总数的13.12%[1],且论文篇数每年都在增长,尤其是近五年增长速度极为明显。由此可见,将地方志与地方旅游联系起来研究必定会成为更多人的需求,因此建立地方志、旅游文献研究成果数据库,能更好地方便研究人员探讨地方志与旅游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丰富该数据库,同时,更好地为地方旅游业发展服务。

8.地方文化视听数据库。相对于文字,视频、音频则可以更加直接地让游客感受到当地人民的热情、当地风景的美好、当地特产的鲜美,因此地方文化视听数据库,主要是上传一些与本地旅游资源相关的视频、音频,例如铜仁市对外宣传的宣传片,“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录制视频,野马歌唱家乡的歌曲MV,傩戏、花灯、滚龙等特色节目的视频、音频,铜仁市历史图片展,玉屏箫笛制作过程视频等,作为宣传资源,为读者提供在线观看、下载等服务。

三、建设地方志旅游数据库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地方志一般涵盖了地方上的政治、军事、经济、民俗民风、方言特点、气候地理等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无论是从时间、空间、主题范围来说,覆盖面都非常广,因此,建立地方志旅游数据库就有了其必要的意义:(1)建立地方志旅游数据库,可以有针对性地将本地具有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文献信息提取出来,加以整合,并通过互联网实现数据共享,从而达到宣传旅游资源、丰富地方旅游资源内涵的目的,方便游客更快更准地了解本地基本信息和旅游特色,最大程度地激发游客的旅游热情;(2)建立地方志旅游数据库,可提高地方志的使用率,提高地方旅游业发展,进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学术效益,并因此可以更好地促进地方志的收集与整理工作,然后通过地方志旅游数据库对图书馆地方文献进行自动化管理,更进一步地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3)建立地方志旅游数据库,可促进地方志与旅游方面的学术研究与学术成果资源共享,更好地促进本地旅游资源的相关科研工作的发展,同时也通过这些科研成果,更有利地促进地方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地方志旅游数据库的建立无论是对地方经济发展、文献研究价值、旅游资源开发与宣传等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可能会面临诸如地方志的搜集、资金短缺、数据格式规范、地方志版权归属等方面的问题。地方志的搜集向来都是地方志工作非常重要的部分且具有长期性,它需要地方志工作者不断深入各地各区,甚至是各家各户搜集、整理、购买,且现在由于出版业的迅猛发展,地方志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如何统一数据的录入格式,如何进行资源等,都将是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卢川.论地方志旅游价值的开发与利用——以明清荆州地方志为考察对象[J].孝感学院学报,2012,(3).

[2]于天乐,秦红.关于建立地方旅游数据库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3]赵国荣,赵冬梅.山西省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探索与实践[J].晋图学刊,2012,(5).

篇3

关键词:旅游英语教学;地方文化;三亚旅游;

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三亚“国际旅游城市”的打造,三亚学院作为三亚市为数不多的高校之一,对培养涉外旅游人才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际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在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即专业用途英语理论指导下的旅游英语相关课程。面对英语教学中普遍忽略文化教学的现状,我院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入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涉外交流跨文化能力。

一.旅游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意义

1. 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的渗透,相辅相成。学生进入到工作环境中,向外国游客展示的不仅是三亚市引人入胜的滨海美景、热带雨林、宗教文化、民族风情、舞台艺术等,而且是以英语语言为载体,丰富的民族风情,地方文化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三亚市的“民间文化大使”。例如,当游览三亚市南山文化旅游区时,不得不提到“南海观音”和南山寺三十三观音堂中所蕴含的中国佛教文化。

2. 地方文化丰富了旅游英语教学的内涵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中,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实践案例结合在一起,给学生更直观,立体的知识点理解,并且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是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旅游英语本身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课堂上引入丰富的地方文化则能通过师生互动,学生练习等方式不知不觉中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例如:介绍三亚民俗活动“三月三”时,其有关本土居民黎族和苗族的文化背景知识必不可少。由于三亚学院地处三亚这一国际旅游城市,其培养的旅游人才大多直接服务于三亚市旅游业的发展。课堂是文化的训练将大大有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践应用。

二.如何实施旅游英语教学中地方文化的渗透

1. 构建ESP理论指导下的课程设置

ESP理论的教学原则可概分为三种:“真实性”原则、“需求分析”原则和“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在“真实性”原则的指导下,要求旅游英语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学实施的过程都要以三亚本地真实的语境和学习材料联系起来。如导游英语中《Taking about the Itinerary》一章中,要求学生设计两天一晚的行程安排,就需以三亚旅游景点为设计内容,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将来工作所用。在“需求分析”原则的指导下,旅游英语的教学要根据目标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即学生将来使用的领域、交际对象、场合和频率,另外学习者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和技能,何种学习方法更易于学生采用等。“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即旅游英语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材等都要建立在学生将来工作需要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三亚市地方旅游知识和文化的掌握。

2. 灵活,创新的旅游英语教学方法

根据旅游英语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积极利用并引导学生对三亚本地文化的了解,实时添加学生感兴趣的本地文化作为燃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Sightseeing》一章中,教师可以三亚市著名旅游景点为内容,采用课堂小组自由讨论、学生自讲自己所到过的旅游景点(可制作幻灯片)、教师补充材料、role-play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挖掘地方景点中所蕴含的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品鉴能力。如:每年三亚大小洞天都会举行盛大的“二月二,龙抬头”祭祀南海的庆典。中国文化中福泽百姓式的“龙”的概念和西方文化中魔鬼撒旦式的“龙”相差甚远。文化差异分析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 教学实践中引入地方文化

三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英语教学实践环节包括模拟导游英语讲解、实习基地教学实践和学生毕业设计等内容。旅游英语教学中,除了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鼓励学生联系于本地景点相关的内容展开口语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外,在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从所给八个当地著名景点中随机抽取一个,现场进行模拟导游讲解与展示,教师进行辅导和点评。此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地景点的文化内涵,如鼓励学生感受当地黎苗族“三月三”的民族风情,亲自体验“三亚体育欢乐节”的无限热情,以及聆听海棠湾“海棠·秀”凄美动人的民间传说等。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时实践性较强的旅游专业较为重视的一项教学实践活动,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文化知识,而且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感受文化与旅游的紧密联系,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意识。我院与三亚市一些著名跨国旅游接待酒店和旅游景区签订了学生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如:三亚美高梅度假酒店和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等。学生实习内容包括旅游行程线路的开发、旅游接待、旅游活动营销、导游词讲解等内容。具体的工作实践使学生认识到地方文化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和景点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是一名优秀的涉外旅游人才必备的素质。

三.结语

为适应三亚市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旅游英语中地方文化的渗透对于文化的传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三亚学院涉外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为三亚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服务,地方文化的引入有助于增强学生未来旅游业相关工作中的实际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同时,作为“民间文化大使”,三亚旅游人才将本土特色文化通过旅游这一跨文化交际过程传播到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

1. 柳晓江. 旅游英语教学中中国本土文化的渗透[J]. 中美外语. 2005.5.

2. 文菲. 从本土文化角度看旅游教育[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

3. 张海燕. 旅游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篇4

 

关键词:文化信息网 资源共享

信息的收集与传播是人们学习工作和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图书馆作为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工作模式与服务项目正在由传统意义的借还服务向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转变,特别是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为人们了解文化、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建设地方文化信息网是通过互联网、卫星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将数字化信息资源传输到群众身边,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整体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这已成为当前公共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点。

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功能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将所有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为公众提供切实的文化信息服务,从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达到对外宣传和弘扬本土文化的目的,营造良好的文化投资环境和建设环境,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因此,建设好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摆在各级党政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

1.2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重要性

    互联网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普及以来,各省级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展了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但通过网络整合各种资源,使所有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体系相关、业务数据融会贯通的技术协同平台还没有出现。随着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必然会出现技术应用与数据资源的重复和交叉。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省的人文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优势,通过文化标准的统一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本地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通过搭建网络文化平台,丰富网络文化信息量,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

2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目标定位和信息资源内容

2. 1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政府网

    作为政府网站,目的在于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作为文化网站,旨在将文化和科技结合起来,借助因特网这种高科技手段宣传本土文化,传递文化娱乐信息,将文化作为资产来盘活,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化产业。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也不仅局限于政府机关的工作内容和简单的信息,而应将各种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务内容融人到网站中,努力建设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本土文化网站,最终把这个网站建成海内外人士了解本土文化和为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窗口,为资源共享打好资源基础。

2. 2地方文化信息网主打地方文化信息

    随着文化信息网站的逐步建设,各地都在对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公共资源的重复建设问题,造成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所以地方文化信息网在资源建设定位方面,应该充分整合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地方民俗资源、旅游文化、舞台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数字化加工,这样各地方文化信息网才能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这样的文化信息网才能吸引读者,增加点击率。

2. 2. 1开发地方民俗资源现今地方民族民俗文化已成为地方民族经济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又一亮点,成为地方民族旅游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成为地方民族教育的重要内涵和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地方各类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声像化采集与利用,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对于地方民族文化信息产品的开发,地方民族文化宣传有着潜在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对于地方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学科资源建设、民族的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多样化、电子化、网络化、共享化的重要方略。

    由于地方民俗内容丰富多彩,诸如民族的衣着打扮习俗,居住、饮食习俗,生产、旅行习俗,买卖交易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姓名、称谓习俗,人际交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信仰、迷信习俗,礼仪、禁忌习俗,游艺、娱乐习俗,结盟、议事习俗,财产分配与继承习俗等等。所以数字化方式可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录音、摄像、扫描、拍照等。

2. 2. 2开发本地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地方文献,发挥旅游信息中心作用,是人们认识各地区的重要工具。其内容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它记载着本地区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文献资料,如本地秀丽风光、历史上本地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历史遗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产品等。图书馆可根据旅游经济的需要开发馆藏资源,按照不同的主题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旅游信息二次文献,建设旅游特色数据库。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使本地文化更全面地予以展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本地。

    在网页制作方式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图片、音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使页面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2. 2. 3本地舞台艺术的数字化本地舞台艺术包括地方戏曲、民歌、戏剧、舞蹈、曲艺等多种形式的民间群众文化艺术,是本地区的特色艺术。比如山西的道情、罗罗腔、碗碗腔;福建的闽戏、高甲戏、莆仙戏、歌仔红戏;湖南的花鼓戏、荆河戏、辰河戏等等。这些地方戏曲只有依照地域划分,进行本地化的数字化加工,才能全面具体的展现给广大群众,并且对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加以保护,得以长期流传。

篇5

关键词:张家口;特色旅游;体验性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271-02

一、特色旅游概述

什么是特色旅游?国内外众多的学者都从各个角度来阐述特色旅游的内涵,但由于各位学者站的角度不同,从而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故现在对特色旅游的内涵以及定义没有一个明确的论证,这就形成了任何一个区域都认为自身可以发展特色旅游,结果出现了“特色不特”的现象,因此,首先明确特色旅游的内涵。

通过对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的查询,发现众多文献虽然对特色旅游的定义不同,但是在众多的文献中可以发现对特色旅游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共性,以此,可以推断出特色旅游至少包括如下内涵:第一,植根性或区域性。主要是立足地方历史文化以及自然资源基础之上,或依靠历史文脉挖掘出来的文化习俗或历史事件,或植根于地方历史遗迹,或利用地方独特的自然资源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第二,特定性。特色旅游资源只是针对一定的市场需求,满足部分游客的需要,针对特定的市场群体。第三,差异性。与游客的居住环境差异性越大的旅游资源越容易形成特色旅游,或与其他区域的旅游资源差异性越大越能成为特色旅游资源。第四,体验性。部分旅游活动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旅游项目涉及上突出了与游客的互动,强调游客的参与性,提高游客的积极性,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第五,垄断性。有些特色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垄断性,垄断性越强的区域越能发展特色旅游。

通过以上论述,本文认为特色旅游就是依据地方历史文脉以及自然环境等资源,挖掘或构造出的特定的旅游项目以及产品来针对特定的旅游市场发展起来的特色鲜明、独特性较强的旅游形式。特色旅游不论内容和形式如何,都具有区别其他区域旅游业的特殊性,带有自身独特之处,这是特色旅游的魅力所在。特色旅游是区域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易被他人模仿的优势,从而促使区域在其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重要性

1.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动力。特色旅游资源不仅具有普通旅游资源的共性,更为重要的是特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特点,如果一个区域的旅游资源没有特色,那么这个区域的旅游业的发展是缺乏后劲。

2.打造区域品牌。特色旅游资源是区域对外宣传吸引游客的一张名片,是区域建立旅游品牌的根基。因此,区域要依据地方历史文脉和自然资源以及特定市场游客的居住环境的差异性,找到独有的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品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解决旅游产业的季节性问题。相对传统的旅游产业的“旺季拥挤,淡季浪费”局面,特色旅游产业利用区域富有的特色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季节性问题。

4.保护区域传统文化。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像传统观光旅游必须依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等资源,它可以挖掘本区域的独有的传统文化就可以发展,如蔚县的剪纸、张北草原等。它既可以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可以解决区域中许多传统文化被社区居民遗失的尴尬局面。

三、张家口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要想发展特色旅游产业,首先对本地资源进行全方面的调研,植根于历史文脉之中,挖掘区域自然资源,利用比较优势法则找出真正地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并进行包装宣传,制定以“特”取胜的新战略。抓住游客们的心理需求,掌握游客对新奇、稀缺和特色明显的旅游资源的热衷。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要突出地方特色,挖掘历史特色,利用自然特色,要使特色成为新开发旅游产品的优势。因此,在制定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时要深刻理解“特色”两字,围绕“特色”下功夫,形成以“特色”取胜的新战略。通过对张家口走访调研发现,张家口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制度环境约束明显;人才缺乏,观念落后;旅游景区效应;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化;利益者相关者机制没有形成。

针对张家口的特征,提出如下发展战略: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在地方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宏观调控指导作用。首先,编制规划。编制规划是政府调控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职能。发展规划是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指调控旅游资源的必要手段,是长远发展的宏观指导。张家口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应以国际视野、国际标准为标杆,高标定位、高标规划,编制高水平的、有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张家口特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编制规则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挖掘历史底蕴,寻找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第二,资金支持。通过对张北、涿鹿等县的实地调研,发现张家口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中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资金缺少,地方政府应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从生态环境治理、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争取最大限度的资金支持。第三,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开发旅游资源,提升旅游资源的品位。实行边投资、边开发的投入产出模式,形成旅游养旅游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同时也要积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第四,协调指导。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调整其产业结构涉及的相关部门很多,因此,政府必须担负起指导与协调的任务,促进旅游产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旅游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内部结构要素和旅游相关产业的关联现状,从宏观的角度制定解决方案,保证特色旅游产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第五,加强监管。通过建立旅游企业集团或行业协会来增强行业自律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第六,引进人才与培养本地人才相结合。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中端人才,需要政府部门通过相关政策积极引入,同时也要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使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构造完整的人才体系。

2.挖掘地方文脉,树立特色品牌。特色旅游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地方文脉基础之上,应深挖光挖地方文脉的历史资源,使历史文化融为旅游产品之中,形成以文化为吸引中心旅游产品为利润中心的特色旅游产业。只有立足地方文脉才能挖掘出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才能使特色旅游资源成为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较大的份额。但在开发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不是所有的旅游资源都可以成为特色旅游资源,只有通过优势比较才能真正找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只有这样的特色资源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在挖掘出特色的旅游资源之后,要注入文化、休闲、娱乐、养生、回归自然的内容,使得特色旅游资源能转变为特色旅游产品,形成特色旅游产业并向高品位、高层次、多功能方向发展,使其呈现多元复合型的发展态势,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树立地方特色品牌,使其成为地方发展旅游业的一张响亮的知名品牌。立足地方文脉,找出区域差异,转变观念,将差异转变为地方特色,增加特色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提高张家口市特色旅游产业的垄断性,延伸其旅游产业链条。

3.细分市场,找准特色,提高市场知名度。通过对张家口的实地调研发现来张家口旅游的游客98%的是北京和天津游客,因此,张家口在对外宣传时要重点针对京津游客的消费偏好提出相关的口号,同时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时,寻找旅游资源的差异性主要和京津旅游资源进行优势比较,只要是与京津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那么这个资源就可以转变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如张北草原和崇礼滑雪。只要抓住占市场份额98%的京津市场,张家口的旅游产业就能持续快速地发展。因此,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调研京津游客的认可度和消费需求,以及京津游客的生存环境,寻找他们心中最大的差异性资源,形成“相对比较”的特色旅游产品,扩大京津的旅游市场,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4.打造出富有特色的休闲行为旅游体验目的地。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工作时间的缩短,人们的闲暇时会越来越多,人们对于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为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与发展基础。休闲旅游是作为一种提高、扩展、维系生活质量的方式,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和改善彼此关系的方式。休闲旅游以其对旅游者旅游感受的关注备受人们青睐,成为当前旅游业的新热点。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放松身心、愉悦心灵的载体;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当地社区的生活环境,因此成为许多地区积极倡导的新兴旅游形式。在传统的观光旅游中,游客们普遍追求的是在一次旅游过程中能“游”更多的景区,其行为特征表现为上车睡觉、下车照相的低层次旅游方式。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游客现在追求的是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得到身心休息自由放松、充实精神享受生活、亲朋好友在一起的欢乐以及人与自然的融合所带来的安宁和幸福体验,其行为表现为放松自由的“慢”游方式。他们对旅游目的地与传统游客相比具有较大的区别,他们寻求的是休闲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以及人性化的服务。休闲旅游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不仅对促进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已从满足现实的基本生活需要转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休闲旅游产业已是一种蕴含着巨大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

张家口市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良好的空气质量,多样化的植被资源和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这些都为其发展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中应抓住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出富有特色的休闲行为的旅游体验目的地,扩大张家口市的旅游市场,提高其品牌影响力,使其成为张家口经济腾飞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文君.广州城市旅游品牌特色发展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5,(10).

[2] 孙向荣.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品牌[J].区域经济,2010,(2).

收稿日期:2013-09-02

篇6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城市文明建设

0 引言

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明的窗口和阵地,是创建文明城市的主体,而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图书馆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源。它以特有的地方内容和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独特作用,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凸显特色,越来越受到各级公共图书馆的重视,它的建设、开发和利用是创建文明城市,建设和谐城市文化的主要内容。

1 地方文献在创建文明城市中的意义

1.1 做好地方文献工作,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图书馆成为城市文化的象征,它代表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文化水平和精神风貌,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一种具体体现,是城市形象的代表。图书馆中记载着城市发展的地方史料及各种具有地方文化色彩的文学作品则向世人展现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形象。就襄阳市来说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汉水流域中游,至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数千年来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三国文化、汉水文化、荆楚文化等各种文化风貌在图书资料及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这也提升了襄阳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内涵,树立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

1.2 做好地方文献工作,促进城市市民素质提高

文明城市创建的重中之重就是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文化是由人来创造、传承和发扬的,地方文献有着重要的教育启迪作用。图书馆利用各种渠道展示地方文献的魅力会使人们从地方文献中了解地方的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使广大市民在阅读的同时无形地接受地域文化的教育、熏陶,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也提高了自身素质。

1.3 地方文献可以为城市旅游业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

旅游资源是城市建设一项重要的开发项目,各地在组建“旅游度假日”和“风景名胜区”时,都必须求助于地方文献。地方文献中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正是城市旅游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襄阳市的诸葛亮躬耕地“古隆中”、“马跃檀溪”、“米公祠”、“绿影壁”、“习家池”、“水镜庄”等等,这些旅游景点都在历史文献上有详尽的记载。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能力,综合分析地方文献,抽取文献中与当前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信息内容,通过整合、组织,及时地提供给相关部门,为相关部门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节约时间和金钱,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的速度。

2 做好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几点思考

2.1 设立地方文献专藏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有城市灵魂之称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具有最鲜明的地域性,其机构分布覆盖了所有的行政区域,而各地的地方文献正是以行政区域作为最基本的判别和划分依据。由于地方文献的大部分信息用户和信息生产源都集中于城市本地,所以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藏书系统具有在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馆藏特色,开展地方文献藏书建设,公共图书馆责无旁贷。在地方文献的收藏工作中,凡是本馆已入藏的地方文献应设立专藏。大型馆可设专库,小型馆可设专柜、专架。考虑到有些资料是古籍、善本书、丛书、连续出版物或存在复本很少等情况,也可采用缩微照相、静电复制等办法进行复制,将复制件存入专藏。例如襄阳市图书馆在挖掘整理馆藏文献、传承襄阳地脉文化方面,继建设“胡绳藏书馆”和“襄阳文史资料库”之后,于2012年又建设了“三国文化馆”,“三国文化馆”是以“三国文化”、“汉水文化”“荆楚文化”、“襄人著述”为主题的特色研究型典藏馆。该馆不但收集了大量的反映三国文化、荆楚文化、汉水文化的历史著作和文献资料,还收集整理了许多襄阳地区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及著作,如:《二十四史》、《汉晋春秋》、《襄阳府志》、《诸葛亮文集》、《孟浩然新传》等。为本地乃至全国专家学者研究“三国”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平台。

2.2 深层次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为城市经济文明建设服务

地方文献中有关农副业生产的介绍,通常都罗列一些产品的名目,从中可以了解到当地的农业副业生产、加工业、工艺技术的情况,这对于进一步挖掘传统名优产品,弘扬民族工艺,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襄阳市襄州区的程河柳编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程河是中国三大柳编出口基地之一,产品涉及篮、筐、盘、篓等家用品,以及花瓶、屏风、画框、书箱、摇篮等装饰品,以柳条色白质柔,光润匀称和精湛的编技享誉海内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产品运往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及欧、美、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逾亿元,创汇逾300万美元,对当地经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建立有特色的地方文献数据库

在地方文献的开发上,要把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摆在首位。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检索手段要多样化,除分类、主题检索途径外,应具有关键字或词检索功能,能支持模糊检索。借助数据库的建设和信息产品的开发,使信息升值,并且利用高速网络,加快信息的存储、检索和传播速度,扩大信息产品的服务面,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襄阳市图书馆正在组织编写《襄阳市图书馆地方文献目录》,把开发的书籍随时增加到数据库里,使数据库中的内容更加丰富,读者在网上也能查到自己需要的文献,读者来馆后可以直接提到自己所需的书籍进行查阅,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4 举办地方文献展览,宣传城市地域文化

图书馆可配合城市文明建设需要以及各时期社会热点举办馆藏地方文献陈列或专题展览,展示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科技、名人、民俗,让社会各界了解本地历史,了解本馆的地方文献收藏情况,充分发挥馆藏地方文献的作用。如襄阳市图书馆就依靠地方文献举办了全国百名书法家书襄阳孟浩然诗书法展、老樊城影像展、文化遗产日拾穗者展览、木板版画展、汉江奇石展、民间技艺展、襄阳名人著述展等多主题的展示展览活动,吸引大量的读者来参观,宣传了本土文化,更充分利用了馆藏文献。

2.5 建立查阅档案

市级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利用者一定要做好记录存档,这是很好的地方文献继续收集的线索。记录档案应标准、规范、详细、科学,要包括以下内容:姓名、单位、联系电话、查阅内容(详细记录到某章某页某段)、使用说明等,并按使用说明和查阅内容分别归类做两套档案目录备查。对使用者利用该地方文献所得的再生性成果要注意跟踪、收集、整理。这样做获得的资料非常珍贵,文献的来龙去脉清晰可查,不但具有文学艺术价值,而且“史”的含金量更高,公共图书馆的工作水平也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一个经济、文化发达的文明城市,应具有深厚的经济根基、丰富的文化底蕴。建设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明城市,地方文献在其中承担着重要作用。人们在城市里既传播文化,又创造文化,地方文献将以特有的文化氛围逐渐形成城市的文化特色,使它成为城市文明不断繁衍的凝聚力和绵延不绝、世代相传的推动力。图书馆工作者应重视和发展地方文献工作,建立有特色的图书馆地方文献藏书体系,为促进城市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清香.论地域文化中的地方文献[J].青海师专学报,2007(06).

[2]芦松苗.开发利用当地文献服务当地经济[J].图书馆工作,2007(03).

篇7

关键词:旅游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品牌效应;消费人群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项目编号: 11457281

衡水自古有诗句说:“衡水古三州,魅力深景冀。四绝笔画鱼,湖色堪称奇。”目前,如何研发衡水湖旅游纪念品,如何把衡水湖地方文化产品与当地已有的旅游资源优势相结合,是发展衡水湖旅游经济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开发衡水地方文化产品的条件

衡水位于京九、石德、邯黄(在建)三条干线铁路的交会处,是贯通南北东西的铁路交通枢纽,被誉为“京南第一大站”,其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氛围浓郁。为开发衡水湖文化旅游产业奠定了有利条件。

在河北旅游景点中,衡水丰富的文化资源,为衡水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文化是旅游纪念品的基本生产要素。衡水的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开放性,能够被文化产业所利用。其有四种表现形态:一是经验型的技能文化资源,是活的技能传承人,如武强年画等;二是符号化意义的文化资源,如绘画(习三内画)等;三是方式形态意义的文化资源,如风俗礼仪活动等;四是实物存在的文化资源,如农副产品、文物古迹等。

二、衡水地方文化产品的品牌效应

旅游文化产业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文化产业, 各地的文化产品都有自己的品牌,如何打造衡水湖旅游文化产品的品牌,首先要了解旅游文化产业的特征:第一,旅游文化产品以服务为主。第二,旅游文化产品要有文化内涵。第三,旅游文化产品依存于市场经济。第四,旅游文化产品具有地域性。因此,旅游文化产品的地域性非常重要。

了解了旅游文化产业的特征,我们再来看衡水湖旅游文化产业现有的文化产品品牌,屈指算来,现在既没有典型的景点文化产品,更没有由衡水特有文化而产生的品牌产品,这与衡水旅游品牌是极不相符的。

在目前衡水湖旅游文化产品市场看了,要想有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借助于衡水已有的文化品牌,比如侯店毛笔、衡水金鱼等,将已有的典型文化产品进行物化,同时加大该文化产品的品牌效应,利用其影响力拉近与游客的心理距离,让产品更容易让游客接受。衡水湖现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以前游客来度假时只知道湖里自然生长的鱼新鲜,饱吃一顿是难免的。但侯店毛笔就在衡水湖畔,游人却无人问津,更不要说作为旅游纪念品带回家了,其实它的开发潜力还很大。新的侯店毛笔设计可以吸收后现代主义的设计元素,通过对内容和形式(造型、色彩等)的创新,赋予其新的发展内容,探索侯店毛笔与现代工艺设计相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建立侯店毛笔资料库,利用传统或现代的装饰图形艺术来展现衡水旅游文化,增强其在艺术品市场的生命力。衡水文化的品牌特征是什么?对于衡水地区旅游纪念品开发者来说是一个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只有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后才能明确开发的方向。一个地区的旅游纪念品必须具有该地区典型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吸引游客、打动游客,使他们产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衡水地方文化产品针对的消费人群

衡水湖游客大多来自衡水周边的城市,游客基本分为三类。第一类游客大多以观光旅游为主,这类人群占游客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大多是利用节假日来旅游观光。其关注较多的是衡水的自然、人文景观如衡水湖,以及其周边的深州蜜桃观光园、邓庄农业科技示范园、迎宾生态观光园、阜城万亩森林公园等景点,同时可以品尝当地的特色小吃,如故城龙须贡面、阜城全卤面、衡水湖全鱼宴、衡水湖渔家宴等。这类游客购买旅游纪念品时主要以经济实用为主,对一些民族传统的工艺制品较为青睐,如粗布制品、木质微型家具模型等。第二类来衡水湖旅游的人群是以学习研究为主。此类人群多为学生、教师、企业白领以及对衡水湖自然生物感兴趣者等。他们在购买纪念品时大都会选择地方特色强,文化内涵丰富的产品。第三类来衡水湖旅游的人群是以文化体验为主。此类人群为数不多却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对衡水文化十分喜爱甚至痴迷。他们对产品的文化品位期望较高,其审美能力也极强,对衡水的文化具有独特的见解,钟爱衡水区域文化中的年画、毛笔、内画和金鱼,以及衡水古陶等,对产品的体积没有太多的限制。单看这些亮点或许没什么,但整合起来,却也可观,因此,在对衡水湖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时应先对市场消费规律进行考察,收集市场资料,更新市场销售战略,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定位,为不同的消费群体设计不同的旅游纪念品。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度假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消费的首选,衡水自古为燕赵文化与齐鲁文化交流之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而且特色鲜明。衡水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深入研究衡水的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承中解读、展示、丰富、创新,只有准确把握旅游市场需求,让旅游产品的创意和设计要满足市场需求,才能更好地推进旅游和文化两大产业的融合,才能使旅游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同时为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8

    资源共享是图书馆人士探讨已久的问题,但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现代技术建立图书馆的特色馆藏,以避免资源的重复收藏仍旧是图书馆界非常关注的问题。笔者拜读过的许多文章都提出建立这个网、那个网,由于想法和做法都大致相同,因而造成大量的数据库内容雷同和重复。与其如此,还不如统一协调,分工合作,各自加强地方文献资源网的建设。如果各地区建设好本地的特色数据库,通过专家评估和鉴定认可,我想雷同和重复现象将会大大减少。另外,各地建设好自己的特色馆藏将有利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因此,如何加强本馆特色馆藏建设,更好地为本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有效服务,是笔者在文中想谈论的主要问题。

1         我国文献资源共享环境的现状分析

以1990年北京图书馆正式对外发行机读目录产品为标志,开始了我国图书馆数据资源的共享。1993年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又建成了第一个地区性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ISLAIS;中科院系统的文献资源网络形成了该系统的资源共享网络基础,直到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先进局域网———中关村地区教育科研示范网(NCFC)也已开通运行。另外,一些文献资源网络如CERNET等均与因特网实现了联网并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1]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文献资源共享环境不容乐观,目前尚存的诸多不利因素(如发达城市与落后地区的巨大差异等),严重影响着文献资源的共享。主要有:(1)我国文献资源的收藏整体水平不高,重复收藏、闲置浪费现象严重;(2)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经费紧张的问题。这主要是经费投入的涨幅低于书价的涨幅所致;(3)低效、传统服务手段的落后,增加了检索的困难,难以了解库存情况;(4)各馆没有采用统一规范的系统,各自独立建库,网络建设仍处于“单干”的局面,检索范围仅限于本馆馆藏;(5)书目数据库质量不高,各馆没有建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即便是有自己特色的各馆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不协调的问题。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文献资源共享,要想在短期内都得到解决,对于我们中小型图书馆来说是不现实的。如何寻找有效途径,尽快适应文献资源共享环境,才是我国中小型图书馆必须考虑的问题。

2         建立特色馆藏是我国中小型图书馆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与大型图书馆不同,我国中小型图书馆普遍陷入了经费紧张的困境,因而不可能像大型图书馆那样实行“藏用结合”的原则,而是坚持“藏以致用”的方针,利用有限资金,建设、开发各自的特色馆藏,联合本地网站,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这样,不仅可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特色服务,同时也可为各地需要此类文献者提供服务,为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文献资源共享体系打好基础。

特色数据库是根据特色文献资源开发的具有独特内容的数据库,地方文献数据库就是特色数据库的一种。它将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资料集成一库。[2]我们中小型图书馆要想得以发展,就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建设好特色数据库,实现图书馆间的资源共享。从共享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各馆的特色馆藏,就没有其它馆的存取,因而,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下,建设特色馆藏,开发特色文献是中小型图书馆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

3         我馆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我馆是一所地处湘南边陲、潇水之畔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近10年来,我馆通过多种途径(如直接与李达的夫人石曼华女士联系,得到了石女士赠送给我馆的有关李达的珍贵文献资料)重点收藏了许多地方文献。先后成立了零陵文化研究室、永州名人资料室、永州地方文献资料室,系统收藏了康熙、乾嘉、光绪年间的《永州府志》、《零陵县志》等古、近代史志以及现代的各县县志和其它专项志。除地方志外,我馆还刻意收藏了有关永州名人(如柳宗元、怀素、何绍基、杨万里、李达、陶畴等人)的系列文献资料。另外我馆收藏了中南民族学院宫哲兵先生在江永县境内发现的一种女性奇特文字资料《江永女书》。当这一发现公布于世后,世界为之震惊,外地学者纷纷前来考察研究。如德国一语言学家和清华大学的赵丽明女士等专家学者专门到《江永女书》发源地上江圩、铜山岭等地考察研究。近几年来,利用我馆的地方文献,永州市先后两次成功地举办了全国性的柳学研讨会。1990年,全国杨万里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馆为此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室,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并编制了专题索引,被收录进《映日荷花别样红———全国杨万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得到了广大专家和研究者的好评。1992年市里举办怀素书法研讨会,我们又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碑帖书法资料及史料。1993年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摄制组来到永州拍摄系列专题片,我馆与市馆及时为摄制组提供了大量有关柳宗元的系列文献资料。1998年,湖南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对我馆评估检查,专家组对我馆的“永州地方文献资料室”、“零陵文化研究室”、“永州名人资料室”非常感兴趣,称之为“特色菜”,并鼓励我们继续保持和不断加强。1999年我校中文系成立舜文化研究室,研究点就设在我馆的零陵文化研究室内,我们的地方文献资料又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笔者也有幸被特聘为研究员之一。2000年我市在宁远县九嶷山举办祭舜暨舜文化研讨会,我馆又为该次活动提供了大量资料。正是由于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引来了全国各地乃至港、澳、台胞和一些驻外华侨来九嶷山寻宗祭祖,从而扩大了永州古城的影响,加强了我市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促进了我市经济、文化的发展。

我市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古城,蕴藏着丰富而悠久的文化遗产。例如玉蟾岩稻作文化,楚越文化,瑶文化,柳宗元、周敦颐、怀素、何绍基、杨万里等名人文化,《江永女书》文化等等都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如何开发这座文化古城?首先必须了解这座古城。因此,我馆为市、区领导提供了大量的地方史料,根据这些方志史料上的记载,市里订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计划建设以潇水河为纽带,以竹文化为特点,人文景观为主体的永州景点;以舜文化为特点,修复舜庙为主体的九嶷山景点;以佛文化为特点,避暑山庄为主体的阳明山旅游景点;以瑶文化为特点,江华瑶城为主体的瑶寨景点等四大块旅游景点以及以祁阳浯溪、道县月岩、东安舜皇岩为旅游风景区的三小块旅游景点。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我市基本形成集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系列旅游。同时,“永州八景”也已按史料文献记载基本得到复原,柳子庙、舜庙、文庙等庙宇寺院也得到了很好的修复,其中柳子庙已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书法家怀素的故居绿天庵,也恢复了原貌,还修建了以怀素命名的“怀素公园”,并举办了“首届经贸会暨怀素书艺研讨会”。这次研讨会融商贸、文化、旅游为一体,以书法牵线,经贸结缘,把发展现代经济与弘扬历史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展示了我市的瑰丽风光和古老的文化,又显示了我市的经济实力和服务水平。

篇9

        1 地方文献资源据

    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外关于地方文献的解释达200多种。广义上讲是指所有与本地区有关的文献,即地方出版物、内容涉及本地的出版物和地方人士的著述等。狭义上理解则是指内容与本地区有关的文献。综合起来看,我们认为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凡是在内容上涉及该区域并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献信息载体,均属地方文献的范畴。它既记录了地方的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实践活动,也记载了文化、教育、宗教、民俗……承担着积淀历史、记录地方人民的认识和实践、传承社会精神财富、发展和促进地方文化等重任。

    1.1 地方文献资源的特点

    地方文献与其他文献相比较,是一种独有的文献资源,不仅在馆内藏书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唯一的,而且各馆的地方文献数据对因特网而言也是唯一的。这种双重唯一的特点决定了它的特性。

    (1)区域性。以一定的区域为记录范围,反映该区域的自然、社会基本情况,有鲜明的地方和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2)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即使是同一区域的地方文献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3)广博性。以不同的题材和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该区域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地理、民族、风俗、宗教等,从内容到形式都明显具有广博性。(4)翔实性。大多出自地方人士之手,史料真实、可靠,数据准确,具有权威的翔实性。(5)原始性。地方文献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非正式出版物,如各种手册、资料汇编、档案、快报、手稿、图片等,第一手材料都能体现它原始性的特征。(6)无序性。地方文献内容广泛、类型各异、载体繁多、来源分散,表现出了一定的无序性和不规范性。

    1.2 地方文献的类型

    地方文献的类型因标准和形式不同,划分方法也不同。

    (1)从著述形式看,有地方志、地方丛书、地方图录、地方档案、地方碑志、信札等…。(2)从载体形式上分,有刻印型地方文献、印刷型地方文献、手抄型地方文献、缩微型、视听型地方文献。(3)从内容上分,有地方社科文献、地方自然科学文献、地方经济文献等…。(4)从出版形式分,有地方图书、地方连续出版物。(5)从时代上分,有地方古代文献、地方近代文献、地方现代文献。

    1.3 开发地方文献的价值和意义

    (1)根据当地的历史、地理情况为当政者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提供有用信息。中国古代有“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所以察民风,验土俗,使前者有所稽,后有所鉴,其重典也。”在历史上地方文献的主要功用是:“资治垂训”,为当政者的决策提供服务。虽然现在的领导科学与古代的“资治垂训”有本质的不同,但领导们仍可以从这些文献中借鉴一些有用的东西。(2)为今天我们发展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提供历史线索。比如,目前旅游业已成为一大产业,各地都在争先恐后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地方文献中可提供大量丰富的有关旅游文化方面的自然、人文景观的记载或介绍,为我们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历史资料。(3)地方文献对地方文化起着保证继承、加速传播与交流、促进发展等多方面的作用。

    开发地方文献(包括少数民族文献)能加深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友好,从而增强地方民族的凝聚力。这样既能满足地方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又能保持和发扬地方原有的物质文化特色,还能挖掘潜力,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为我们对地方历史、地理、科技、宗教、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材料和有价值的数据和事例。

    2 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2.1 开发是利用的基础。因此应确定合理的开发原则,有效多样的方法,科学的管理模式

    2.1.1 合理开发的原则各馆都应根据本馆和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收集的范围,制定收集的原则。

    (1)区域性原则。明确收集的区域范围,如本地区的地方文献和与本地区相关的周边地区文献。(2)系统性原则。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应力求全面、完整和有一定连续性。按学科范围可分全面收集、完整收集等,同时也要重视常规地方文献、灰色地方文献和其他资料中零星的地方文献的收集。(3)针对性原则。不同馆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对地方文献的收集要做到目的明确,有计划、有重点地收集确保形式独特的馆藏特色。(4)时效原则。具体确定全面收集、重点收集、一般收集的时间范围,对古代、近代地方文献的收集,要做到“争”、“抢”时间;对现代地方文献要做到定期收集。

    不管遵循哪些原则,我们开发地方文献的最终目的都应是(1)将地方文献有序化,以方便使用。各馆所藏地方文献在各自馆中所占比例不大,而且利用率如何,也令人产生疑问。往往是珍贵,有用的地方文献躲在角落里无人问津,大家守着文献又找不着文献。因此方便读者使用地方文献的前提是让其整理有序。(2)地方文献的信息化。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及普及,文献信息的自动化管理成为现实。很多馆都已经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管理,用自动化手段来开发管理地方文献。这样既便于查寻,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又便于在网上互访,实现文献共享。(3)做好文献拥有与信息需求之间沟通工作。日常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部门或地方忽视地方文献的重要性,需要利用地方文献时,却无法找到所需要的东西。这说明图书馆在文献拥有与信息需求方面的沟通工作还需要加强。

    2.1.2 多样的方法

    收集地方文献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除传统的复制、现购、交换、析出、捐赠、呈缴等外,还可在网上进行,如在自己的网页上设立“征集热线”栏目,随时报道“征集动态”。“书目”,也可以通过检索,直接下载所收集的信息,分类、加工后收入数据库或链接到网页上。

    地方文献资源要方便地被读者使用,开发是关键。(1)编制多种地方文献专题目录。根据馆藏特色和读者需求,编制相应的专题目录。我馆是地方高校图书馆,为满足本校师生员工及地方相关研究人员从事“郭沫若研究”方面的科研需求,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起一直定期编制“郭沫若研究专题索引”,在本校和《郭沫若学刊》上公布和发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本校师生和全国各地对“郭沫若研究”的需求,为他们的科研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线索。另一方面,我馆近年来联合眉山市图书馆编制了“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研究专题目录”,使实现本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迈出了第一步。(2)加强宣传报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举办地方文献展览;举行和参加各种地方文献的研讨会或知识竞赛;开辟地方文献通报、简介、评价专栏。我们从2000年起由馆领导牵头,情报咨询工作人员负责定期编制(每月一期)有关地方文献和其他科研信息在内的“文献信息简报”,在校园网上或用e-mail的形式向读者传递最新的科研信息。(3)可根据具体情况和读者实际需求,逐步建立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专题索引数据库—全文资料数据库。

    2.2 在网络环境下的扩展和延伸

    当前的信息时代,各种类型的地方文献越来越多地以数码形式出现,也就是将文字、图像、声音、影视资料等以数码的形式,统一编码,进行整理、保存和重显。

    2.2.1 网络环境下,由于多媒体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我们对地方文献收集的范围扩大了,途径也得以大大拓宽,除保留传统征集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因特网收集网络中散存的地方文献。目前网上的绝大部分文献资源都是自由的(即免费的),又没有时间和地点限制,故对我们所需要的地方文献从网上收集下载既方便又快捷。对这些地方文献的整理也需要依赖计算机等现代技术。可以利用多媒体文字、图像、声音三维一体的特点,将所能收集到的地方文献整理保存。如,对文字印刷品,可通过计算机扫描以数码形式的图形文件保存在计算机内;对手稿、碑帖、照片、图片等则可用电子扫描等方式变换成BMP,JPD,JIE等文件保存在光盘或存贮器上;对录音带和影视资料等可转换为AVI,MOV等文件,保存在光盘或网络服务器的存贮器中。地方文献多媒体化后更加有利于读者的利用和我们与读者的沟通、联系,还能有效地减少这些极为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料的破损、遗失、逾期不还等现象,通过因特网和局域网,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扩大地方文献的读者群和研究队伍,使地方文献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2.2.2 建地方特色专题数据库。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地方文献日益丰富,人们对地方文献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为了使其在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的基础上体现本馆的特色,我们应构建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这样便于将分散于各学科,分布于各种载体,分藏于各单位的零散的地方文献通过建库集中起来,既能弥补馆藏的不足,又可方便读者。几年来我馆为建立有自身特色的专题数据库,做了不少的准备工作,今年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3 我们的实践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和调查研究,我们从今年起开始建“郭沫若研究专题数据库”、“三苏研究专题数据库”多渠道收集整理与郭沫若和苏轼、苏洵、苏辙有关的书刊、图片、音像资料,并以规范格式数字化加工,提供资料类型、资料题名、责任者、关键词、题录摘要等检索途径,并实现检索结果与全文、音像等对象数据的链接。在这些工作全面铺开以前,首先要进行:

    2.3.1 用户分析

    随着地方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地域之间文化交流活动频繁,地方文献信息的用户和需求量呈上升趋势。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首先,用户数量迅速增加。前几年我馆用户基本只限于本校师生,校外用户或社会读者屈指可数。近两三年来学校教师、学生人数成倍增加,利用馆藏从事地方文献研究的用户人数也相应增加了。1999年以前本校长期从事“郭沫若研究”的有十人左右,校外用户(包括全国各地)三十人左右。2000年起从事“郭沫若研究”的人逐渐增多,校内有近三十人,校外有五、六十人。有名牌大学教授、大中专教师员工、在校生、国家公务员、离退休干部等多层次读者。其次,文献需求量也快速增长。信息社会中,信息更新速度加快,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也迅速增长,同样对地方文献信息的需求量也大幅增长1999年全年查阅和索取“郭研”资料及复印件150篇(册),而2001年查、阅、借“郭研”资料及复印件的就达400余篇(册)。可见,地方文献信息需求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2.3.2 论证

    建库前,必须从国内已有的数据库开发、数据信息源、技术设备、建库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多方论证。比如,全国范围内是否已开发有同类数据库?硬件配置是否符合要求?软件系统能否达到最优化?建库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能否胜任建库工作?…等。根据数字化信息的可共享和分布式存储的特点,在充分论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决定创建以数字化信息为主体的分布式知识保障体系。通过并行数据库技术和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利用各系部服务器存贮空间和网络宽带,将各学科资料元数据和对象数据库分布存储、集中管理。通过本馆选用的北京丹诚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数字图书馆管理软件实现与教育科研网、因特网的链接。随时随地供多个用户同时检索使用。

    按馆内计划2002年1月完成各特色数据库郭沫若研究专题数据库、三苏研究专题数据库、乐山旅游文化数据库)的试建及制订相关数据规范,为下一步正式建库打下基础。2002年7月暑假前构建1000条以上的数据;2002年9月开学时正式通过院知识保障体系中心网站推出这些专题数据库的查询检索及全文服务。

    2.3.3 实施

    首先,将馆藏图书、期刊中的相关文献信息;各系部资料室中校图书馆没有的相关信息;馆藏书刊机读目录、电子图书、多媒体光盘以及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通过与相关网站的链接,检索收集到的网上有关“郭研”、“三苏研究”、“乐山旅游文化”方面的信息;通过赠送、交换、现购、复制等途径收集到的相关文献信息、书刊、图片、音像、缩微资料、进行整理、、排序、挑选、审核…等,最终确定哪些文献信息被收录入与之相应的专题数据库。

    第二步,高质量的数据库必须有科学规范的文献标引,因为文献标引决定着数据的质量,也决定着数据库的质量。所以为实现对文献信息规范化标引,必须先选好分类表和主题词表。我们是按《中图法》对文献的学科内容进行规范化标引的,通过《汉语主题词表》来确定恰当的主题词,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读者熟悉的关键词。

    第三步,著录的完备与准确程度直接影响数据库的质量和检索效果。因此我们在遵循GB3792-85(文献著录总则)、GB3792 2 85(普通图书著录规则)的基础上,为了使数据具有可交换性,采用标准化的机读目录格式CNMARC。

篇10

【关键词】地方文脉;旅游开发;关天经济区

一、基于地方文脉视角下的旅游开发机理

地方文脉是物化了的地方精神,是地方文化精神在地方物化形体上的反映。地方文脉是山川灵气、地理背景、自然环境与人文心理交相感应的文化积淀。文脉理念引入旅游学界后,旅游研究者们结合旅游实践对其进行了阐释。目前,国内外旅游研究专家对“地方性”、“文化景观”、“文化根脉”、“地方文脉”等相关概念的认识逐步加深。Ritchie&Zins(1979)提出地域文化性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Lew(1989)认为人类具有“大地迷恋”(topopilia)和地方感(sense of place),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可以促使旅游者与吸引物之间的感情联系。国内有关地方文脉的研究中,陈传康(1996)将其定义为“旅游点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李华等(2000)、王铮等(2004)、于希贤(2006)以及兰海等(2010)基于地方文脉的视角,分析了地方文脉的概念及在旅游开发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于地方文脉视角下的关天经济区旅游开发背景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正式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以下简称关天经济区)是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了“把经济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关天经济区所在的关中和陇右(甘肃东部),历史上合称关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从行政区划演变上看,先秦九州划分中的雍州、秦汉时的秦地、唐代的关陇、宋代的秦凤路、元明两代的陕西省,虽然辖区范围时有变化,但大致不出今天所说关陇的范围;而古代文献记载也为关陇作为文化板块的完整性提供了依据;从地理位置上看,关天经济区的主要城市同属秦岭山脉,同属渭水水系,山水相连,地域相通,自然环境、气候物产等方面基本一样;从历史文化上看,关陇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关天经济区主要城市的文化一脉相承,语言、民俗等极为相近,有着很强的文化认同感。可见,关陇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区域文化生态具有许多相似性。目前对于关天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认识,还仅限于关天经济区设立与建设背景下的西安、宝鸡、渭南、天水等各地旅游业发展分析上,认识上不够全面和深刻。在关天经济区旅游业发展中,必须准确把握地方文化精神、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不得破坏当地旅游的“个性化”以及区域文脉内在联系性。因此,要实现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这一远景目标,建立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必须引入地方文脉的概念并深入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关天经济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集聚优势。

三、基于地方文脉视角下的关天经济区旅游开发构想

关天经济区在历史上具有文化的同缘性和相近性。基于该地地方文脉的基本情况,关天经济区文化旅游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关天经济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找到并突出地方文脉,以地方文脉为主线,使自然形态与历史文脉聚合产生一种逻辑性很强的内聚力,最终将激发调动地区的经济活力和社会发展活力。基于关天经济区地方文脉的基本情况,关天经济区旅游开发中,应注重考察关中—天水所在的秦陇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发展中华文明发源与原始氏族文化的联结文化旅游;重构关陇地域文化的群体接洽关系,理清周秦汉唐文化的渊源和脉络,接洽周秦汉唐文化遗存游;链接关天经济区古代陆上丝织品之路的起航点和重镇,重提关陇地区古丝路文化旅游;群体考察关天经济区区域宗教文化,打造秦陇地区宗教文化的圣地旅游;结合四川魏蜀吴文化,整体考察甘肃魏蜀吴古战场文化、陕西魏蜀吴古遗迹文化,开展魏蜀吴古战场遗迹与文化游;深入挖掘独具魅力的秦岭渭水现象化风貌和风情,开展秦岭渭水地域文化特色游。

关天经济区地方文脉是关陇文化气质、文化特征、特有的民风民俗,以及与此相应的秦岭渭水人居环境和地理风貌的综合体。只有提升文脉与主题化战略、综合开发与多样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关天经济区文化旅游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将关天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基地”以及“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这也是关天经济区旅游业深层次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