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市场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市场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2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态势发生了重要转变。一方面,由于持续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旺盛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人口结构的转变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开始显现。因此,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趋于结束。从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看,市场机制日益完善,劳动力市场环境有所改善,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但由于劳动力市场转折是长期趋势的开始,因此,需要从劳动参与、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市场发育等方面积极地应对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新变化。
总之造成目前人口结构的原因要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说起,下面简单谈谈:
中国从1971年实行计划生育,1980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由于时间的滞后性,目前还只是看到所谓的“人口红利”,计划生育恶果还没有显露出来。但从2012年开始,中国人口危机即将全面爆发: 表现为到2012年的总劳动力开始减少。
中国目前经济还朝气蓬勃,一个重要原因是总劳动力还在增加。中国目前与日本1980年代后期有些类似,国力达到鼎盛时期(以奥运会为标志)。但是2012年中国总劳动力达到顶峰之后将快速下降,意味着中国即将走日本1990年代的老路。2012年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标志年份。
在总劳动力减少之前,19-22岁劳动力在2009年达到1亿的顶峰之后已经开始快速减少,到2018年只剩下5000多万,也就是说最有活力的劳动力在9年之内下降一半,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这个年龄劳动力的减少导致高考生源快速减少(意味着今后大量高校将破产),这也直接导致2010年的全国范围的用工荒,这样的情况今后几年还将持续。
2、农民工就业的流向
2008年及前后几年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流向分布:
目前,在2008年政策调控的影响下,大量投资中西部,鼓励中西部开发,使得大量的农民工回流,造成东部用工荒的出现。
国家现在的开发主要是基础建设方面,这就需要大量的建筑工人,经过了解,中西部的条件相对艰苦,工人就业的要求较低,待遇比东部要高,使得上部的农民工流向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3、东部沿海城市建筑的发展趋势
在近几年随着国际国内的形式发展,特别是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国家调控的支持,使大量的房产公司起死回生,并囤积了大量的资金,造成了2010年房市井喷,大量的楼盘陆续开发。预计未来几年楼市热度不减今年,到2015年达到调控高峰,以后将逐步得到市场的正常调控,与西方国家接轨,房产利润将大打折扣,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有一定比例的提升。
4、东部地区未来建筑工程发展的趋势及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未来的建筑市场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现有的经营模式将要发生改变,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特别是以原始手工作业的生产方式将受到严重挑战,所以建筑市场应未雨绸缪,及早采取相应对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个人的构想和见解如下:
4.1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建筑行业中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前的建筑市场竞争激烈,要想开拓市场站稳脚跟,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增强企业实力,保证施工的关键技术、材料、工艺、设备紧跟国际发展趋势,与行业先进水平同步。靠增加科技含量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最佳效益。比如长沙某酒店共30层,可在15天建成,并可抗9级地震。这种新技术如能得到推广应用,将建筑产品有现址施工变成工厂预制现场安装模式,可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并可使产品产业化,工人技术化,减少对人员过大流动带来的管理难度,而且受气候影响可减少到最低程度。
4.2建筑市场管理模式的改变及出路
目前国家通过制定市场运行规则,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来对实现对建筑市场的控制。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业主、监理、承包商、材料商四大市场主体。并逐步建立了以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项目法人负责制和建设监理制为标志的现代建筑管理体制。我国的建筑行业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国家控制,与国外的以管理咨询为核心的建筑业管理模式相比较,同样都是买方市场,中国的建筑业市场却存在很多问题。使得我国建筑业管理模式的转变成为一种必然。预计在2020年到2030年之际,中国的建筑市场将逐步与国际接轨,业主委托监理管理模式将改变为咨询公司管理模式。
在实行该模式后,中国的建筑市场将步入稳定发展时期,开发商的暴利时代基本结束,利润一般在5%~10%的水平,国家的宏观调控基本实现。
4.3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模式改变
我国的建筑行业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国家控制,与国外的以管理咨询为核心的建筑业管理模式相比较,同样都是买方市场,中国的建筑业市场却存在很多问题。使得我国建筑业管理模式的转变成为一种必然。这种必然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市场不规范、竞争环境恶化突现出的施工企业头上的“四把刀”,使建筑施工企业苦不堪言,也把工程质量放在了钢丝绳上,不想在技术设备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仍然以低廉的人工作为主要作业方式,更不愿意花钱去培训工人,更不愿在新工艺和新技术上花大价钱,使得目前的建筑市场用工日益混乱,人员素质难以提高,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体制上入手,对我国的建筑管理模式进行变革。(2)项目管理组织的不合理,效率不高,虽然有人提出了项目管理承包,但项目管理承包只是现有模式的一点改进,而要完全实现项目施工管理的专业化管理则必然需要进一步的改变。(3)在国际上,工程管理咨询是为项目法人提供高层次项目管理咨询服务,实施业主方项目管理。包括项目策划和投资决策阶段的咨询服务和项目实施阶段的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项目目标控制。微观的工程施工监理只是其业务范围内很小的一部分。我国的工程管理咨询业已经有长足的发展,但是似乎还是没有能够完全独立出来,而单纯的施工监理占了很大一部分。前期的决策虽然也有但是不多。要与世界接轨,我国的管理咨询业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壮大才行。(4)我国直线式两层分离劳务管理模式在我国建筑企业经过多年改革,现已基本实现管理层与劳务层的两层分离。但分离后带来的劳务层如何面对市场竞争的问题依然严峻,有学者提出了内部模拟劳务市场作为过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毕竟还要走向市场,所以他们仍然需要一个合法的身份,转变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劳务承包商是一种必然。专业劳务承包商的职工(专业工人)一般能得到很好的培训,并享有与工人同等的社会保障,且工资福利水平必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许多低资质承包企业以及私营建筑企业,他们一般很难独立承揽大型的施工项目(除大型的私营建筑企业),但为了生存,挂靠成为他们的一种无奈之举。国家鼓励低资质的承包企业转向专业、劳务承包企业,私营建筑企业在最初可能也要走向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壮大后依然要面对管理层与劳务层的分离,与其如此的颇费周章,不如改变管理模式而一劳永逸。
5、结语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人才领域,入世将会促进中外人才市场的融通,扩大市场资源,有利于加速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促进人才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造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环境,促进人才中介组织的竞争力和服务手段、技术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建筑企业;横向整合;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096-02
0引言
中国正处于特殊的经济转型阶段,中国建筑企业的横向并购的市场行为受到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双重影响。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实施横向整合战略的过程中面临着市场分割的困难,而且这种市场分割性更多的是来自于制度而不是自然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市场虽然还非常不发达,但是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但是,经过将近三十多年的经济转型,中国依靠渐进、分权的方式所建立的还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地方政府仍然在以各种方式干预着市场交易和企业的经营活动;还不是社会主义的大市场经济,因为分权式改革和地方财政责权增强导致了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的分割(Young,2000)[1]。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行政性分权以来,地方市场分割就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赵奇伟、鄂丽丽,2009)[2]。地方保护主义所导致的地区之间的市场分割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忧虑(Wang,1992;Young,2000;严冀、陆铭,2003)[3]。现有的关于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既有理论分别建立在市场统一性假设和市场分割性假设这两个相互对立的假设前提之上,而中国经济转型期的特殊制度环境造就了中国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分割性的市场特征,使得现有理论难以对现实情况进行指导。
我国建筑企业由于长期以来受地方保护主义、行业垄断的影响,市场尚未形成真正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国有建筑企业大而全、中而全,规模相当、业务雷同。我国建筑企业自成体系、各自封闭的发展模式,普遍存在的机构臃肿、职责不清、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不仅造成相应的基础技术工作、技术装备、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重复建设,还造成我国建筑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专”的局面。大企业难以与国外大承包商相抗衡,小企业少有专业的特色。
目前大中型建筑企业机构改革的重点是克服“大企业”病,缩短管理链条,减少和弱化中间管理层次,形成一种扁平化结构,公司结构重组要努力实现扁平化结构。管理层次多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机构臃肿,管理人员数量不断膨胀;管理成本持续上升;推诿扯皮现象增多,管理效率低下;信息传递不畅,甚至在传递过程中失真;本该有集团总部控制的部分控制不到位,与其法人地位主体不适应。
我国建筑企业处于高度的竞争环境当中,众多国内建筑企业在同一层次上展开竞争国内建筑企业,特别是国有的大型建筑企业必须调整原有区域性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积极的横向整合发展战略拓展全国市场和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加强和提高企业的横向整合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我国建筑企业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
建筑企业由于其生产过程及产品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工商业生产,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战略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建筑企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其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相对固定性和企业生产地点的区域流动性共同存在于其产品当中。其次还存在建筑生产的单件性,生产周期长,建筑生产的均衡性较差,对政策的依赖性大等特点。这一系列特点都使得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发展战略有别于一般的企业管理模式。
1建筑企业横向整合的动机
传统国有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和企业管理模式有着深刻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在并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而演变。通过积极的横向整合发展战略拓展全国市场和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整合企业现有资源,明确企业的市场定位和业务的拓展方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能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而且还能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经营成本;企业竞争理论认为,当行业内竞争者数量较多且势均力敌时,行业内所有企业由于竞争,只能保持最低利润水平,通过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提供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博弈能力,加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通过企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提高企业特有的核心竞争力)以增强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谈判能力,降低原材料供应价格,提高产品的价格,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垄断利润,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所以,加强对市场的控制力又是建筑企业横向整合的又一动机。
2建筑企业横向整合的特点
建筑企业有着其独特的,不同于普通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产品销售模式,使得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战略发展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建筑企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其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相对固定性和企业生产地点的区域流动性共同存在于其产品当中。其次还存在建筑生产的单件性,生产周期长,建筑生产的均衡性较差,对政策的依赖性大等特点。这一系列特点都使得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发展战略有别于一般的企业管理模式。
我国建筑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其历史定位原因导致了其发展的区域性和局限性。由于传统的国有建筑企业在企业产生初期,都是从属及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职能。从企业诞生之初,就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任务,缺乏市场竞争的意识。从企业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前,企业的所有工程任务及服务对象都是紧紧地围绕着政府或者行业的发展目标及政府或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这就使得相关企业于政府部门及行业部委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它们无需去直接面对市场,无需开拓市场,无需建立属于企业自己的市场营销网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逐渐的向市场化迈进。政府和行业部委对建筑企业的政策性倾斜越来越少,迫使企业只能够通过开拓市场,发展经营业务,逐渐地摆脱过去政府附属企业的局面。由于上述原因,建筑企业横向整合也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2.1 以开拓市场为目的的横向整合建筑企业因区域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容量日渐饱和,为使企业经营能够持续的发展扩大,企业必须通过扩大市场,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企业通过横向整合,尤其是选取有利的市场空间通过企业并购的模式,实现强强联合达到一定规模,有利于形成能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规模经济优势。
此类企业横向整合的特点是,通过并购,开拓市场,整合资源,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企业在并购后,通过整合并购企业的市场资源,实现企业在规模上的扩张。
篇3
关键词:市场群;提质改造;建筑防火
中图分类号:TU8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8-0129-02
1 引言
芦淞市场群位于株洲市火车站附近,是中国十大市场群之一,由43个专业市场组成,营业面积达105万m2,日均人流量10万余人,年成交额超过300亿元。部分服装市场的建筑集市场、餐饮、娱乐、仓储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具有面积规模大、人员密集、建筑功能复杂、装修和商品的可燃物多等特点,发生火灾后容易导致蔓延迅速、人员疏散困难、扑救难度及财产损失大等后果。
2 芦淞市场群的建筑和火灾特点
芦淞市场群的各专业市场主要是1995年之前建成或改建的,大部分未经消防审核、验收或经消防审核、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其主要特点有:
2.1多为其他性质的建筑改建而成
1989年,某单位将芦淞马路市场改建为一栋7层商住楼,负1层至地上3层为服装批发市场,4层以上为住宅。市场建成后,生意火爆。1990年开始,在“大、快、省”的经济利益驱动下,临近单位和产权业主纷纷将办公楼、酒家、舞厅、简易门店、住宅楼改建为服装市场。
2.2 摊位的分隔高度不同
市场内部摊位众多,但分隔高度不尽相同,一般有三种:一是分隔至结构天花板;二是分隔至吊顶底部,吊顶上部为一个联通的空间;三是隔墙与吊顶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但隔墙高度仍在人的视线之上。摊位的分隔高度,是市场内部建筑消防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经营商品和装饰材料多具有可燃性
芦淞市场群经营的商品主要有以下五大类:纺织服装类,包括服装、布匹和窗帘等;小商品类,包括杂货、小五金、塑料制品等;皮革制品类,包括皮鞋、皮包和其他皮制品;家用电器、灯具类;家用建筑装修材料类。市场内部主要用塑料板、木板分隔成一间间的摊位。以上五类市场和市场内的装修材料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多具有可燃性,并且极容易造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2.4 先天和后天形成的火灾隐患并存
由于未经消防部门审核、验收同意即动工建设,许多专业市场消防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经营过程中,由于管理层和消防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消防管理制度不健全,防火责任制不落实,致使市场内先天和后天形成的火灾隐患并存:楼板耐火极限低,防火间距不足,疏散通道堵塞,存在经营、仓储、住宿场所混合的“三合一”现象,防火防烟分区设置不合符规范要求,消防设施没有定期维护、保养和测试,市场内外广告牌电器线路火灾隐患多,影响消防扑救。
3 市场群提质改造建筑防火设计面临的困难
3.1 市场群的火灾危险性大
市场群所在的建筑属于商业建筑,但从建筑防火的角度来看,又不同于一般的大型商业建筑。一般的大型商业建筑,像株洲的平和堂、王府井、株洲百货大楼等,都为大空间建筑,上部通透性强,视野广阔,国家规范对其防火分区、安全疏散、消防设施、防排烟等均有明显规定。市场群建筑商品、人流集中,内部又被分隔成若干个小摊位,与大型商场内部的柜台设置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市场群的建筑既有大空间的要求,又不同于大空间。与大型商业建筑相比,市场群的火灾危险性更大。
3.1.1致灾要素多。市场群内部的摊位多为产权式租赁,业主和摊主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参差不齐,消防安全意识较薄弱。此外,由于消防管理制度没有落实,吸烟、违章用火、用电、用气和大功率电热器具的现象点多面广,电器线路私拉乱接的现象时有发生,货物、手推车堵塞消防通道的情况较为突出。
3.1.2火灾荷载大。部分市场内装修采用大量易燃可燃材料,使用机制木板、三合板及塑料板等作为隔墙和吊顶等。市场内主要经营服装、鞋帽、布艺、家电、小商品等可燃物品,有的还有油漆等易燃易爆物品,而多数市场内又未设专用仓库,摊位内堆放大量存货,火灾符合大,隐患突出。
3.1.3 人流集中。芦淞市场群是中南十大服装市场之一,市场内商品云集,摊位设置密密麻麻,平时顾客流量较大,交易时间呈阶段性分布,批发客商主要集中在5时至10时交易,散客主要集中在10时至15时交易。在节假日期间,大部分市场的顾客流量远远超过市场的承受能力,人均占有面积指标明显低于一般的大型商场,一旦发生火灾事故,疏散非常困难,后果不堪设想。此外,集中的人流导致车流量大,各种交通工具无序摆放、违章建设简易摊棚堵塞安全出口和消防车通道的问题较为突出。
3.2市场群提质改造建筑防火设计存在的技术性难题
目前,市场群的建筑防火设计主要参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中有关商场的内容、要求执行,但仅根据上述规范设计,许多实际问题尚无法解决。主要表现在:
3.2.1防火分区。GB50016-2006第5.1.7条规定:商业建筑防火分区在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不应大于5000㎡。GB50045-95第5.1.2条规定:高层建筑内的营业厅,当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淋系统,且采用不燃烧或难燃烧材料装修时,地上部分防火分区的允许最大面积为4000m2计算;地下部分的允许最大面积为2000m2。市场群的建筑内摊位分隔后,既不同于大空间建筑,又因为摊位与走道之间没有隔墙,也不能将每个摊位视为一个房间。实际情况是,市场的火灾危险性较大,决定了一个防火分区的面积不能定的太大,最起码不能超过规范对商业建筑的计算标准。同时,市场内部走道纵横,防火分区面积太小又势必会影响疏散畅通。因此,防火分区面积究竟如何确定尚无依据。
此外,GB50016-2006第5.1.10条规定:建筑内设置中庭时,其防火分区面积应该按上下层相连通的面积叠加计算;当超过一个防火分区最大面积时,要求房间与中庭相通的开口部位设置能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窗;与中庭相通的过厅、通道等处应设置甲级防火门或防火卷帘。市场内建筑设置中庭比较普遍,中庭开敞明亮,贯穿多层,摊位与中庭之间往往难以设置实体防火墙,而中庭形状不规则,设置防火卷帘困难,且大量采用防火卷帘,其安全度大大降低(防火卷帘一般要求不应超过其所在分隔墙分隔总长度的30%。)
3.2.2安全疏散。疏散宽度的计算是市场群提质改造建筑防火设计中的另一难题。GB50016-2006和GB50045-95均对建筑设计的疏散宽度指标有详细的规定,但对人员指标,GB50016-2006第5.3.17条引入了面积折算值、换算系数等参数给出了人数确定方法,而GB50045-95未给出人数确定方法。此外,芦淞市场群多以批发性质为主,市场内商品和人员均较为密集,且一次购物数量较多,有的还借助于推车,单股人流疏散宽度显然比大型商场所需要的大。仅参照GB50016-2006和GB50045-95对商场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的宽度及数量的计算方法,难以满足市场内部情况的实际需要。其次,由于临时货物和货架的安放,疏散距离的直线往往变成了折线。
3.2.3防烟排烟。市场的经营品种火灾危险性高,一旦发生火灾,将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C0、H2、CO2等有毒气体和浓烟颗粒,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后果。因此,市场的防烟分区如何确定,一个防烟分区的面积多少合适,如何将烟火控制在起火摊位内,采用自然排烟是否有效,若设机械排烟,其排烟口怎么样设置、排烟量的计算,等等。这些都有分析和探讨的价值。
4 市场群提质改造建筑防火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构想
加强建筑防火设计审核工作,真正把好消防监督管理的源头关,把火灾隐患消除在设计阶段,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发生建筑火灾。一旦发生了火灾,也能有效地阻止火灾的蔓延和扩大,为扑救火灾创造有利条件,最大限度控制受灾区域,降低火灾损失。根据市场群的建筑和火灾特点,确保人身安全是防火设计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需要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4.1市场提质改造建筑防火设计的基本要求
4.1.1建筑物中容易起火的房间和摊位尽可能的小,防火分区的面积不能超过规范对商场的计算面积。建筑构件和摊位分隔材料的耐火标准有严格的规定。
4.1.2一旦起火,应将火势限制在一个较小范围内,并能尽早发现并扑灭。
4.1.3构建安全的立体式综合疏散体系(包括平面的和垂直的疏散通道),使人们到达安全地带的距离和时间在规定范围以内。
4.1.4限制烟的水平扩展并保持烟和高温气体层的下表面高于人的头顶,并能快速将其排出室外。
4.2市场提质改造建筑防火设计的构想
市场提质改造工程建设是提升市场群消防安全防护等级的重要途径,在消防设计阶段既要对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和标准执行,又要符合市场建筑的实际功能需要,使整个市场群逐步走到规范化的良性发展轨道上来。结合芦淞市场群的消防现状和市场功能需要,市场提质改造的建筑防火设计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4.2.1 总平面布局
在对市场提质改造建筑防火设计进行审核时,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审查其防火间距、消防道路、消防水源、消防供电等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提质改造的市场多为1990年以前的建筑,要根据建筑的耐火等级限制市场的规模,防止趁提质改造的机会盲目扩建。此外,要在市场四周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清除占用消防车道的临时搭建的、影响灭火救援的建(构)筑物。设置专门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地,防止因车辆乱停乱放而影响人员疏散和消防车停靠。
4.2.2防火分区
设置防火分区的主要目的是将火势阻挡在一定范围内,防止火灾蔓延。市场内部摊位众多,如果分区面积要求过严可能引起疏散不畅,但其火灾危险性又要求一个防火分区的面积不宜太大。在实际操作中,建议在强调防火单元的基础上,可适当放宽要求,按照规范对商场的指标要求来设置防火分区。即将每一个摊位视为一个独立防火单元,四周采用一定耐火极限的不燃材料相互隔开,可燃商品应放置在隔断下面,从而在火灾初起时可将火势控制在一个防火单元内,防止其迅速蔓延。此外,还要根据摊位的性质,来决定防火分隔的要求。对未设专门仓库、长期存放可燃商品的摊位,要求摊位之间的隔墙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小时,且摊位之间必须隔断至楼板或梁底;对主要用于展示、设有专业仓库且内部通透、视线好的摊位,则摊位间的分隔高度及隔墙的耐火极限可适当放宽;中庭周边的摊位,在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小时的隔墙和不燃烧屋顶外,同时内部应设置火灾报警、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及机械排烟系统,并适当控制其面积;中庭内严禁设置摊位,并控制用不燃材料装修,以确保该区域火灾时作为相对的安全区域。
4.2.3安全疏散
市场的疏散通道既不同于大型商场的人行通道,又不同于与房间完全分隔的走道,在进行疏散体系计算时,应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人均占有面积指标来估算市场最大人流;其次要限制人员横穿过建筑面积时所要行进的距离,规定到达安全处所的时间。疏散距离、允许疏散时间可以参照大型商场的标准执行,但人流的宽度和疏散速度应根据市场的最大瞬间人流来计算,从而计算出安全出口、楼梯及疏散走道的数量和宽度,建立安全的疏散结构。此外,在进行防火设计审核阶段,应要求建设单位提供摊位和货架布置的平面图。在计算安全疏散距离时,应按摊位和货架设置的实际情况,将折线距离相加,严格控制,以满足疏散距离的要求。
此外,市场的疏散体系,包括水平的疏散走道和垂直的疏散系统,应采用独立结构并规定构件的耐火标准,在火灾情况下确保人员可以从建筑内的任何部位直接通到地面层并直通室外。具体操作中,应将走道和楼梯作为相对独立的安全区域,走道与其他部位之间应采用一定耐火极限的不燃材料分隔,一般应分隔至楼板或梁底,若只能分隔至吊顶下部时,应有防止烟气进入走道或将烟层维持在一个高平面上的措施,以使人员能在烟层之下安全出入;楼梯应为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敞开楼梯及畅开楼梯间不计入疏散指标。同时,针对摊位和货架非直线布置特点,可考虑在地面上增加一些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和辅助发光标志。在转角处,多安装一些指示标志,以满足要求。
4.2.4防烟排烟
市场内部均应设有防排烟设施,其目的是限制烟的水平扩张及保持烟和高温气体层的下表面要高于人的高度,因此,市场防排烟设计应该包括防烟分区和排烟设施两个方面。
每个防烟分区的面积不宜超过500m2,且防烟分区不能跨越防火分区。市场内可用挡烟垂壁从天花板向下延伸,把天花板下面的空间分隔成若干个防烟分区。如果设有吊顶,那么由吊顶设置挡烟垂壁向上延伸到天花板构成防烟分区,吊顶上方的空间全部被包含在防烟分区的深度内。挡烟垂壁应尽可能深,但是它的下缘离地至少应在2.5m。
由于市场采用自然排烟的可能性小,应对市场强调采用机械排烟措施。根据市场内部摊位分隔的高度不同,其排烟方式也有所分别。摊位之间分隔至天花板的,可采用走道排烟,摊位内部设排烟,但为了防止走道未排出的烟气溢入其他未起火的摊位,应在摊位与走道之间设挡烟垂壁;摊位之间分隔至吊顶底部,则可采用吊顶排烟方式,利用吊顶上均匀布置的回风口,使室内的烟气直接进入吊顶,通过吊顶内的排烟口排出室外;假如吊顶底部与摊位隔墙之间留有一定高度的空间,则可采用大空间排烟的方式 。
4.2.5消防设施和器材
市场内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主要目的是限制可能发生的火的大小,应在每个摊位内布置喷头,并应设在烟层上方;火灾探测器的布置,应根据摊位分隔的高度而定:摊位分隔至天花板的,应将每个摊位内吊顶上、下设置为一个报警区域;对于分隔至吊顶底部的,应将火灾探测器与每个摊位相对应;而对于摊位之间分隔至吊顶下部的,则将火灾探测器在吊顶上均匀布置。此外,还应根据摊位内不同种类物质和火灾危险性,在每个摊位内配置灭火器。
篇4
【关键词】建筑企业;国际化;市场营销
引言
目前,国际建筑市场的发张方式正发生转变,工程更加复杂,发包方式更加多样化主要集中在复杂的工程和多样化的发包方式。我国建筑企业必须以此为出发点,仔细研究不同国家所独有的市场环境、建筑行业发展状况、企业的自身情况以及企业对国际市场的选择原则,以此制定科学有效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探索出最适合我国建筑企业发展的模式,实现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
1、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特点分析
1.1 工程内容复杂化
当前在国际上,很多的都是大型工程或者特大型工程,承包此类项目,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不仅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其建设工期长的特点也给投资此类项目带来了很大的风险,而大型化和复杂化已成为国际工程承包领域的一种趋势。因此原有的单纯工程施工管理方面的技术就难以满足国际化需求,而是延伸到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很多领域,如前期的投资规则、劳务合作、项目运营、人员培训、指导使用、后期的跟踪维修等。国际工程已成为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综合载体, 国际工程承包的技术层面也发生了转变,正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工程方面转变。
1.2 工程发包方式多样化
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完善促进了工程发包方式的转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承包商所具有提供何种服务的能力越来越受发包方关注,传统的单一承包方式已不适应目前高度发达的服务需求,正被综合承包方式所取代。除此之外,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也会导致发包方式的转变,政府资金投入的减少,私人资金投入的增多是当前国际建筑市场发展的趋势,这种依靠私人资金承包的国际工程,所获得的资金收益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发包人和承包人的兴趣。
1.3 产业分工格局趋金字塔状
随着建筑行业内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其产业链的各个分工也是日趋明朗。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发达国家占有很大的技术优势,处在整个金字塔的顶端,而发展中国家则处在依靠密集型劳力建立起来的金字塔底端。发达国家建筑公司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优势,无论是在资金实力、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远超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发达国家建筑企业所涉及的多是附加值较高的服务或者技术性项目,因此很少涉及项目的施工环节。而发展中国家则恰恰相反,只能依靠密集的劳力输出获得微小的利润,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多承担施工环节,处在产业链的最末端。发展中国家承包商要想获得更大的利润,必须为打破这种格局而努力。
1.4 国际承包商兼并与重组盛行
在国际建筑市场中,由于各个方面的影响,如发包方式的转变,使得承包商的职能正悄悄的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扮演提供服务的角色,还要成为资本的运营者和投资商。这种变化使得国际建筑市场中承包商兼并与重组的现象不断发生,这无疑是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对于本来实力就弱的发展中国家的承包商来说更是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2、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国际市场的发展既给我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中国建筑企业要想走出国门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建筑企业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1 国际建筑市场定位
企业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第一件事就是结合企业本身的发展状况,进行市场定位,找准国家,确定好要开拓的市场。目标市场的选择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不容有失,不仅需要考虑企业本身的内部因素,也需要考虑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和企业本身有关如企业资金,企业产品特色。外部因素则包含目标国的建筑市场环境,供需情况,政府政策等。目标市场的选择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必须要做的工作就是分析研究各大建筑市场的发展特点,分析其宏观环境、市场增长率、市场机会及市场风险,分析其行业结构、国际承包商对其市场占有率和工作范畴等。
2.2 国际建筑市场营销策略
企业在制定开拓国际市场的策略时,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结合企业本身,考虑到不同的影响因素,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从而实现市场营销策略规范化、合理化,使得企业在实现拓展国际市场的过程中,能够将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我国建筑企业的独有特点,使得我国建筑企业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制定好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营销策略,符合自身发展的方针,总结出有3种策略,即贸易式营销策略、联合营销策略以及投资式营销策略。这三种市场营销策略所适用的环境和达到预期结果所需要的条件是不相同的,企业应仔细研究其各自的特性,再结合企业本身的情况,做出最合适的选择,得出适合于企业本身的营销策略。
3、案例分析
作者有幸见证了一所建筑公司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的所做的工作。该建筑公司正致力于国际工程EPC项目方面,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正在营销阶段的俄罗斯玻璃厂项目是由一条500T/D浮法玻璃生产线和一条230T/D的玻璃瓶罐生产线组成, 包括与之配套的厂房、厂区及厂内铁路等。该项目采用的承包方式为 EPC 总承包方式, 采用中国洛阳浮法技术,通过中国出口信贷解决资金问题,总投资金额约为一亿美元,计划工期为26个月。在充分考虑企业自身情况与项目特点的基础上,采取契约式营销策略。具体原因有,首先,目标国俄罗斯作为一个劳力资源缺乏设备材料有限的国家,为外国劳力和设备材料的进入创造了条件。其次, 项目融资方面,企业要有很强的融资能力,达到业主的要求。第三, 是对专业技术方面的要求,承包商必须有浮法玻璃生产线和瓶罐生产线建筑及工艺设计施工技术, 这就需要有专业公司参与。第四, 要求承包商有浮法生产线及瓶罐生产线运营方面的经验和管理技术, 这就要以中国运营公司参与。第五, 承揽 EPC 项目前期的费用和人力的投入很大、风险大。根据上述要求,仅靠一家承包商完成此项目是不可能的,必须结合各方面优势资源共同完成。融资团队由该公司和中国出口信贷银行、俄罗斯对外贸易银行组成; 设计及采购团队主要是由负责浮法技术的洛阳浮法玻璃集团、俄罗斯信度斯设计院等构成设计公司组成;在土建及工程施工方面主要有本公司内部完成,由公第一工程局牵头, 结合其它子公司力量,完成项目的土建设备的安装任务。本项目采取契约式营销策略,集合了各方优势资源实现了贸易营销。
4、结语
为了能够使我国建筑企业得到更好、更持续的发展,在未来的时间里,就必须要向国际建筑市场迈进。中国建筑企业必须将整个国际建筑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发展目标,并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如此,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建筑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瑾,王要武,王浩然. 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市场营销策略研[J]. 土木工程学报,2007,10:105-109.
[2]吴梦君.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以建筑企业为例[J]. 中国商贸,2012,32:35-36.
[3]王瑾.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4]金志刚. 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9.
篇5
【关键词】建筑经济;经济效益;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F42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5)08-0225-01
我国建筑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建筑领域的经济效益受到建筑标准制约的同时,也在其帮助下不断提升。要想促使我国的建筑行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就一定要保证施工单位在建设过程中严格遵照相关的规定标准。因此,施工单位要想建筑物的质量得到保障,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
一、我国建筑物的特点
由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建筑选址,构建的可以为人们的生存与生活提供活动场所的房屋建筑,被人们统称为建筑物。建筑物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市政工程建筑物、土木工程建筑物、水利工程建筑物、以及房屋。一般的建筑物都具有预约特点、协作特点、复合特点、单件特点、群体特点、以及固定特点。施工单位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遵照建筑物的这些特点进行构建,还要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体系,对工程的生产进行全程监管,从而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提升工程建筑的经济效益。
二、建筑经济效益的制约因素
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没有根据建筑区域的特征以及建筑物的构建需求制定相关的建筑标准规定;施工单位的领导者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成本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对建筑材料没有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没有进行市场调研,及时引进先进的节能环保建材以及节能技术,没有做到与时展对建筑行业提出的节能要求相符;施工单位没有建立具有科学性的管理制度,没有全面实现管理制度的现代化,无法对建筑行业进行有效管理、合理经营。这些都是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的障碍性因素。
三、建筑经济效益的提高措施
(一)规定建筑标准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可以通过实现建筑的综合化、体系化、定型化、以及模数化来有效提升建筑的经济效益。在综合化方面,施工单位要对建筑的参数、技术、以及性能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制定与建筑这几方面相关的标准规定,保证各项标准可以实现相互配套,从而构建统一、协调的建筑体系,保证建筑在建设过程中的质量,提升建筑的经济效益;体系化是指施工单位对建筑物进行组建的过程,施工单位要综合考虑建筑的技术、材料、结构、艺术造型、平立面组合、以及使用功能等环节,并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从而确立一个可以有效实现建筑经济效益的方案;实现建筑的定型化,要求施工单位要对建设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建筑的设备、构筑物、施工用具等,进行具有科学性的实验,并通过实践对实验结果进行检验,最终制定出系列化的通用图,为施工人员提供修建、设计的定型建筑目录,从而有效提升建筑的设计质量,有效增强建筑的工业化水平,继而实现建筑的经济效益;最后,要想实现建筑的模数化,施工单位要制定建筑物的标准尺度,从而协调建筑设备、构配件、建筑成材、以及建筑物之间的尺寸,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建筑的互换性以及通用性,提升建筑的经济效益。
(二)强化建筑节能
施工单位要想强化建筑的节能效应,可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用节能技术和节能材料。使用节能材料构建建筑物,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建筑物的节能功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建筑的节能性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施工单位要想在未来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必然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用先进的节能建材、以及生产技术,并不断开发具有环保性的建筑用材。不仅如此,工作人员在追求建筑的节能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建筑的功能性以及观赏性。只有将二者进行综合,推出有效并完整的建筑节能设计方案,才能提升建筑的经济效益,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三)建筑成本控制
施工单位要想只有对建筑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才能提升建筑的经济效益。虽然我国建筑行业处于不断发展阶段,但施工单位对成本的控制管理还存在一些欠缺,无法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这是建筑实现经济效益的障碍性因素,因此,施工单位的领导者一定要加大对成本控制的重视度,实施严格的成本控制管理制度。施工单位的领导者可以构建一个成本责任部门,贯彻落实相关工作人员成本控制管理的职责,并结合赏罚制度,提升工作人员的成本控制管理意识;除此之外,领导者要对建筑的成本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研究,得出合理的预算结果,如下图一所示,并对成本控制进行目标明确;领导者还要建立健全成本控制管理制度,对工程建设进行全程跟踪式的成本控制管理,从而提升建筑的经济效益。
(四)科学有效管理
施工单位的管理制度对施工单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帮助施工单位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还有利于促进施工单位的科学管理与现代化进程,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的根本保障。要想同过良好的管理制度提升建筑的经济效益,就要求施工单位的领导者要正确认知管理的重要性。获取建筑的经济效益是施工单位的根本目标,施工单位只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减小建筑材料的消耗,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采取科学管理的方式,合理经营建筑行业,从而保证建筑物的质量,提升建筑的经济效益,增强施工单位的市场竞争力。
四、结语
施工单位通过强化自身的管理制度,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制定合理有效的建筑标准规定,并在工程建筑中引进先进的节能环保建材以及节能技术,对建筑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全面实现建筑的经济效益,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施工单位的市场竞争力,促使施工单位在未来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还有利于我国建筑行业与时代潮流接轨,不断加快生态化建筑进程。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工业化;建筑
(1)建筑工业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四化一改);工业化建筑的类型。
(2)砌块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常用砌块的类型及砌块墙体构造。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建筑工业化:
1.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1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1.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3.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篇7
关键词:建筑机械;租凭;特点;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 TU85文献标识码: A
概述建筑机械租赁行业的形成
租赁业在西方倍受瞩目,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租赁业占80%左右,日本是亚洲租赁业最发达的国家,它的建筑租赁业占平均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由此看建设租赁行业在全球的发展趋势是惊人的。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租赁业才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建筑公司依赖租赁公司提供现场施工设备,施工设备租赁占到设备需求80%,一般而言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决定用租赁设备取代购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未来业务增长的不确定性,购买设备以后可能会闲置,不能很好的利用资金。
即使在工地不使用的施工设备,财务部门也要将建筑工地所有自有设备计入相关的成本,如设备折旧等,使成本加大,带来经济压力,降低企业竞争力。
由于采用了现代技术,施工设备的技术性能不断提高的同时,其成本大幅度提高,给购买及管理设备增加了难度。
施工设备的维护、使用、保管是一项不小的开支,这些由租赁公司承担,便于管理。
不须投入资金培养一批熟练的设备管理、维修、操作的相关专业人员,减少了公司的人员配置。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减少施工企业负担,充分发挥施工设备作为社会资源的作用,施工设备向租赁市场化方向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建筑机械租赁业的特点
租赁业是一项服务性业务,具有灵活性和地域性两种特点。灵活性是租赁业的基本要求,因为他们的客户不断发改变计划,设计等。服务性则是公司必须设法适应的,当现场对其产品与维修服务在需求时,必须及时作出反映,否则其竞争对手将会取而代之。
就产品而言,灵活性也是必需的,每幢建筑形状都不同,施工设备必须能够适应,组合系统、标准化的平台和悬挂系统已提供了灵活性。根据实际需要,设备从一个租赁部门周转到另一个部门,这就要求设备有全面的兼容性,才能适合不同的作业要求。
租赁设备停放场地的位置,也是很重要的。其重要性在于可以用快速和经济的方式派出安装人员和运送设备,不因长途旅程和市内交通问题而浪费时间。对同一个建筑工地租赁期长的情况,路途较远,还可接受。但租赁期短且设备用量小时,距离远会使经营盈利困难。
建筑机械租赁业的现状分析
当前,国有施工企业,集体企业,私有企业参于租赁业务,可是租赁业缺乏组织管理和法规,使施工企业租赁业难于统一和开展业务,而处于低迷的状态。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原因,要求施工企业必须拥有从通用到专用和各种施工机械,施工机械设备从属于施工企业,基本上只为本企业服务,企业闲置设备量大,机械严重老化,成为购置新型高效设备,这样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机械设备的发展与进步。
随着市场经济格局的建立,必须注重机械设备的投资效益,要使施工机械社会化,并鼓励施工企业将现有设备投入到租赁业中来,以此盘活机械设备固定资本,体现投资效益,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建立专业的施工机械设备租赁企业,可以提高机械设备的管理,使用,维修,保养的水平,及专业的设备安全检查。施工现场使用设备,一旦发生任何正常损坏和严重事故,租赁公司必须及时处理,承担费用,并承担客户因损失要求赔偿的风险。对于非正常损失和事故,也要根据情况妥善解决。培训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使用人员和维修人员,做好租赁以后的服务工作。
租赁公司的成功条件
建筑机械租赁行业在中国发展有15年了,国外租赁使用建筑机械占总的机械数量80%以上,而中国只占了35%。因此施工设备租赁市场的发展需要规划,规范和有效的管理,还需要租赁公司有灵活的经营手段,培育良好的市场区域,提高设备出租率,加大资金对设备的新旧进行更换,对已拥有的标准设备可进行改装和补充,使设备的使用更具有灵活性,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增加机械设备的种类,提高机械产品的质量,加大维修服务排除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
目前拖欠租赁费用,是机械设备租赁业存在的重大问题,严重制约了行业的生存和发展。租赁企业首先要增强法律保护意识,增强合同意识及合同管理能力。还要有高素质收款人员,必免因客户拖欠租赁费用,而降低设备的台班费用,使设备成本的回收期延长,造成企业经营困难。
租赁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配置素质高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管理人员,使用人员,维修人员,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
可靠的设备和低成本的维修费用是为租赁公司带来利润的必备条件。因此在选择产品时,不但要考虑产品的价格,还要考虑以后的纵维修成本,选择能提供很好维修服务的生产厂和供销调商。
建筑机械设备租赁业的展望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施工全面推行项目管理,以及建筑业流动性大的特点,孕育了工程机械,建筑机械租赁业的产生和发展,经过近20年的发展,随着建筑业的飞快进步,施工机械化作业在建筑安装工程构成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对建筑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机械已发展成为技术含量高,资金密集的产品,这必然使机械租赁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国家不断制定相应法规、法律来规范行业而租赁行业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改变观念,积极拓展行业空间。围绕市场建设和行业需求,发展先进适用的机械产品,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利用资源,依据市场规则进行公平竞争,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来开拓市场空间,加快调整管理和组织结构,加快专业化生产管理体系建设,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提高企业快速反应市场的能力。
租赁业的崛起是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它将会大有所为地。
参考文献
[1]陈作武.谈建筑机械租凭企业专业化管理[J];建筑机械化,2010
篇8
关键词: 商业建筑;艺术处理;购物空间;城市风格
商业建筑是当今面积仅次于居住建筑的第二大建筑门类,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窗口,是各种经济信息交汇与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塑造城市整体环境最具活力,最亮丽的风景线。
一、商业建筑的购物空间
购物空间是商业空间中面积较大,人流最集中,对城市环境设施配套要求较高的建筑空间分类,其环境与室内外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也越来越多的影响人们的情感,趣味与生活方式。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等现代通信,管理方式的介入,网上购物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快速变化也使得商业购物空间环境于室内设计中对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化,我以下方面做出阐述和说明:1.作为商业空间,在参与城市整体环境的塑造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是有关管理工作者和城市规划设计师所重点解决的问题,但是作为室内设计师了解了这些问题对整体的规划概念有一个综合的认识,会更好地融入商业环境整体设计中去。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购物行为从单一的“需求型“,更多的向”休闲娱乐型“发展,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休息、放松、娱乐活动所选择的空间,因此,作为公众活动空间,其环境的设计,创造也越来越多考虑这一种倾向。
二、商业建筑的艺术处理
商业建筑虽然属于一种高度市场化、商业化的建筑类型,但在创造体验消费场所方面,应特别重视建筑的艺术处理。这里不仅仅是指专业角度的艺术追求,还包括大众艺术、流行时尚等。建筑艺术是一个地区和一个时代文化艺术表现中最宏大、壮观也最生活化的载体。直接对人们的心理、生理施加影响。对于大型商业地产项目而言,应成为当地的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体甚至城市区域,并创造延续建筑文脉与时代感想沟通的氛围。
三、商业建筑的城市风格
商业建筑作为城市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公共建筑,由它们所组成的城市商业空间往往成为市民公共生活的汇聚点和关注点,是市民生活的舞台,也是城市风貌的展现点。而商业建筑入口空间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单体建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空间与商业空间的过度、中介和融合点。由于中国的城市拥挤的特点和开放空间本身的规模的限制,大多商业空间的入口空间设计和建筑上出现了许多缺陷和不足。本文从商业建筑及其入口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史出发,探讨商业建筑的物质形态—入口空间的建构方式,分析了商业性入口空间的心里需要以及入口各组成要素的特点,并在宏观上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商业建筑的入口空间及其形态设计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得出总结性的对策和原则。
四、商业建筑的城市定位
商业区是一个城市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它不仅是城市经济活动的核心又常常位于人口密集的中心区和历史区中,因此,它既标志着城市的兴衰,又反映城市的形象特征,城市的人文历史风貌,甚至城市的社会观念。我国在这一方面也已迎头赶上,继续建成和规划了一些购物中心和步行商业街。大大改善了我国城市购物环境。在我国的某一些地区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效果却不是很乐观。因为是我国的东北地区属温带内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差较大,季候风明显,冬季长且气温低,日照不足,寒风冰雪多。所以冬季的气候对商业环境有很大影响。大型购物中心可以强大的技术力量营造出四季如春的室内环境,可步行商业街受气候影响较大。而我们建筑师和规划师在设计步行商业街环境时往往是夏季笔墨浓重,而对冬季则关照不足。设施常常照搬南方的,全然不顾一年四季的综合使用效率,不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没突出北国城市的自身特征,且手法和设计思想往往违背冬季人们行为的规律,难以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我认为东北地区的冬季虽然室外环境恶劣,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画面又是让南方人们羡慕而为我们特有的景观资源。这种气候特征既给环境设计带来难题,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潜力。所以冬季的商业步行街环境设计问题是我们应该重视和特殊对待的。况且,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中国乃至全球公认的设计原则。而遵循“气候”和“地方特色”进行设计又是这一原则中的重要理念,加上我国正处于步行系统的热点建设时期在这一阶段,我国不仅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同时可以结合我国国情和自己的特色高一些特殊地段的研究,这又是我国在这一领域赶超其他国家的契机。所以对这些有强烈气候特点的地段的商业步行街进行研究在我国是及其必要且很有发展前景的。而商业建筑入口空间作为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单体建筑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空间和商业空间的过度、中介和融合点。由于中国的城市拥挤的特点和开放空间本身的规模的限制,大多商业建筑的入口空间设计和建设上出现了许多缺陷和不足。只有尊重当地的文化,项目的宣传、招商才能更容商业建筑空间形态规划、市场推广、问题型商业项目的重新定位。
五、结束语
市场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遵循商业发展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市场必须通过不断升级来满足商业的经营需求和消费者的购买便利。市场的竞争是残酷的,优胜劣汰永远是市场的主旋律,所以我们只有接受市场的检验,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优化自身的购物环境提高配套服务水平,才能利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建筑;经济;十二五;市场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一、当下我国建筑经济质量现状
我国建筑经济发展滞后,这对整个行业发展是严重不利的,施工企业一般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型集团企业相对较少,龙头企业不多导致建筑经济发展处在发不平衡的状态,辐射带动力能力薄弱,施工质量和经济效益尚未充分体现。当前我国施工企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且需要从根本上提高水平和企业发展的水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深化,这将是重要的影响我国建设经济关键点。建筑企业市场化的发展导致一系列问题,首先暴露的竞争力不强问题。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点,但我国施工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竞争力不足,严重影响经济质量的提高。我国“十二五”阶段必须优化市场经济环境建设,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系统的健康发展,为建筑施工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筑业企业经济质量的提升需要优化产业资源,同时需要不断提高资源在整个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集团化企业能够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最终全面提升整个建筑经济的质量。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专业水平低质量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建筑施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最多,因此,低水平的整体实力,这是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必要从根本上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水平和质量,提高施工企业的质量经济需要培养人才的过程。我国“十二五”阶段,需要大力发展建筑业企业人才与专业水平,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建筑业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体系,最终提高施工企业经济质量的水平。我国施工企业经济质量水平低主要是由于企业资质低,低水平的专业化。专业水平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准来衡量企业发展的水平,施工企业必须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创新型企业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经济集中更好的质量建设被发掘,以往的建筑企业主要是以土建为主,而装演与安装等项目没有与之协调发展,会导致施工企业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我国建筑企业长期都是处于以一把瓦刀打天下的状态,对提高整个行业的质量经济水平将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建筑企业经济质量效益长期处于偏低的状态,主要是因为建筑企业发展水平低,工程质量效率低下。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中,以民用和工业项目比较多,而技术密集型以及资金密集型企业就相对较少,如果从低端建筑工程项目特点来看,成本高效益低下等问题就显得明显。建筑工程项目必须朝着高端的方向发展,方能逐渐提高整个建筑企业经济质量水平。
我国建筑企业在“十二五”阶段必须向着高端方向发展,这就要以高端工程项目作为建筑企业经济质量提高的着力点,从本质上提高建筑企业经济发展水平,使建筑经济为我国社会发展服务。我国的建筑工程企业长期处于结构单一化的状态,而这与“十二五”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相悖的,只有建立多元化建筑经济发展方向,才能满足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多元化经营同时也是“十二五”阶段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经济质量的着力点。我国明确要在“十二五”期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以及效益,建筑经济也同样要突出质量与效益,才能符合当今时展的要求。建筑企业经济水平的提高会受到建筑产业结构内部平衡的影响,这同时也是建筑企业经济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突出矛盾。当下必须不断改善建筑企业发展结构,不断增强建筑企业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是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任务,必须全面有效落实才能提高建筑企业经济能力与水平。
二、建筑企业经济质量调整的内容分析
改善组织结构是构建企业经济质量调整的重要内容。建筑企业发展需要从自己的特点,建立符合建筑企业经济发展目标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优化以提高企业发展水平。施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少量的大型企业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从根本上促使全面协调发展。建筑公司大企业和小企业的结合,可以促进经济水平提高,同时有利于产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和为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在建筑业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必须建立承包商与分包商的协调发展的组织结构,促使组织结构成为连接总包与分包的桥梁,专业化建筑企业必须要以劳务承包与分包为依托,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此全面提高建筑企业经济质量水平,建筑企业只有在“十二五”阶段建立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体系结构,方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调整门类结构是建筑施工企业现阶段经济质量提高的主要内容。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目标以及标准,构建企业经济必须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任务。现代建筑必须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提高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只有一流的质量才能产生良好的效益,构建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才能真正提高。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配备与建筑行业施工监督管理、勘察、设计、监理和咨询相适应的行业,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能力提高。只有不断加强项目管理,施工企业才能真正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才能使建筑业实现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建筑企业经济发展水平。
调整结构的制度建设来提高经济的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体制结构发展目标,因为体制结构对一个行业的展影响程度越来越大,才能提高建设水平的经济发展。我国要实现“十二五”经济发展水平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的双丰收,必须促进企业发展能力,深化系统结构。建设需要调整所有制结构,同时解决好所有权的问题引起的冲突,从战略高度调整建筑业发展布局,以增强经济实力和建筑行业的水平。建筑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集体模式,国有建筑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只有通过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的形成和发展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如何提高建筑经济质量
抓住市场是提高建筑经济质量着力点的重要措施,施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逐步提高市场份额,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十二五”发展阶段施工企业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工业的发展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紧密围绕市场中心,提高建筑产品结构与生产结构,市场经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业发展方法与手段,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市场“看不见的手”,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行业的竞争力,促使形成行业健康和稳定发展的局面。施工企业市场经济质量改进过程需要使用方法,资源分配好的开发部门的优势和企业建立良好机制的进化。“五年”阶段我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建筑行业国内外市场将更紧密的联系,建设发展需要不断调整结构,调整过去低端产业发展情况,一些科技含量低,低水平的施工企业,施工质量和效率并重的企业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要全面发展,就必须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全面观察好国内市场以及国外市场环境,唯有针对市场环境来实现结构调整,才能真正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全面发展。
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归类的行业发展局面,只有一个合理的分类才能使建筑产品行业规模越来越大,建设企业发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必须扩大提高质量,坚持建立规模的基地发展模式,依靠规模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真正提高施工企业经济的质量。一些强大的市场潜力优势企业需要增加强度的发展,使一批特色企业快速发展,一些市场竞争企业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对一些生产高度专业化的浓度和高需要集中管理的企业,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建筑企业在十二五”阶段针对的优质企业,必须对其进行优先发展,优质资源资本流入这样的企业,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社会环境。科技的力量是建筑企业提高经济质量着力点的重要措施,促进我国工业的发展,经济增长,必须依托科技创新力量才能够完成目标任务。
在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机结合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变我们的建筑施工企业缺乏科技含量和低水平的技术的现状。建筑行业发展必须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质量建立合理有效的经济机制,不断优化建筑业结构,行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可全面提高。科技进步成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企业的重要依赖,推动科技发展,不断提高建筑经济质量。
参考文献:
[1]梁艳红.浅谈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19).
[2]刘玲玲.浅谈如何提高建筑经济质量[J].时代金融(下旬),2012(05).
篇10
关键词: 创新,施工管理,建筑工程项目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s a comprehensive project, to complete the project, not only requires the analysis of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o draw on the advantages and avoid disadvantages, and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s the inevitable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we should not only on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but also on the innovation of art,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building in an invincible position in the project management and the social competition.
Keywords: innov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
中图分类号:TU71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管理模式在逐步走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发挥着它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使生产力三要素更好更协调的配合,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与创新必须遵循的原则,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建筑工程的作用还能使它继续创新并发展。建筑企业的社会形象是由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决定的,它对企业的市场开发也有影响。所以从表面上看项目施工管理只是对项目的内涵进行扩展,而实质上它更好地处理了施工项目与企业的关系。
1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方面创新的必然性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对管理创新方面的建设需求也成为了社会必然。在日趋现代化的潮流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企业在经营观念和竞争意识方面也在不断的增强,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也通过招标承包制的形式慢慢走向了市场。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改变了长期形成的封建经营观念,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在一些企业中由于种种因素通常会影响到项目施工管理的正常实施,比如企业与项目间的责任不明确和约束不严格等,所以要使项目施工管理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的制度,通过对其建设创新成为了必然。
2) 所谓管理创新就是在项目管理中通过科学的管理理论把那些不断进步的理论知识运用进去,把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及时转变成生产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只有及时将创新理论科学的运用在企业管理和生产实践中,才能让企业更强更快的发展。
3) 管理创新就是要求建筑市场对自身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工程投标中过度竞争、低价中标和相互压价是现代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部分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与集体和个体企业之间还存在着不合法的竞争。有些建筑市场行业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在还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之前,政府行为或者政策导向甚至出现灰色交易等现象都影响了工程的招标。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建筑市场,尽管它有自己固有的特性,但在我国的建筑市场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不能将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照搬现抄。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建筑市场日趋完善并走向成熟的趋势却是不可阻挡的,所以要对项目施工管理不断的创新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模式。
2、我国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管理模式不合理
我国建筑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其主要原因是管理模式不合理,而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的管理模式是由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传承下来的,大型国有企业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具体表现为:以行政手段和硬性指令代替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筑企业按固定建制组织生产,违背了工程建设的客观规律,使建筑施工企业无法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不可避免地造成资产利用率低下。
2.2 管理方法的落后
2.2.1 工期制定方面
制定进度计划依靠以往积累的经验,“拍脑袋”定工期。编制方法只使用简单的横道图,而不使用先进的网络计划技术。
2.2.2 人员素质方面
目前,施工项目的直接作业人员普遍存在素质不高的现象。技术人员流动性非常大,难以进行统一的技术业务培训,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有些技术方案难以实行,造成每个工程项目之间的质量差别非常大。
此外,一些业主在项目竣工通过验收后没有及时结算工程款。而施工单位不愿为了结算款而依据合同与业主打官司,因为施工单位担心由此得罪业主,破坏在整个施工工程中与业主结下的良好合作关系。但是,结算款往往包含了施工单位的利润,甚至还包括施工单位垫付的成本或以施工单位名义赊购的材料款。业主拖欠支付结算款严重影响了施工单位扩展壮大的时机。
2.2.3 控制方面
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得比较少,尤其是前馈控制和日常控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应用上。量化的控制手段更是不多见,采用的控制方法随意性非常大。
2.3 组织形式不科学
2.3.1 管理上高度集权
地域性公司和各工程公司没有独立经营权,易导致决策不及时,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同时也难以调动各分公司的积极性。
2.3.2 组织机构的设计不合理
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适用于产品固定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对于市场变化快、产品具有单件性的建筑业是不适用的。
2.3.3 部门设置不科学
一些建筑工程公司没有考虑新产品的开发和新事业的开拓而科学设置部门,工程公司中各部门多数按专业划分,每建设一个项目就要调动所有专业的工程公司,造成资源的浪费。
2.3.4 用工制度不灵活
由于建筑行业具有生产能力的不均衡性,在任务不饱满的情况下,企业也要承担大量固定工的工资,加重企业负担。
3对策
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创新管理措施进行探讨,对不断深化施工管理体制改革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3.1 管理模式的调整
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具有流动性、阶段性、季节性和生产能力负荷的不均衡性,要求管理模式必须符合建设产品的特点。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应该借鉴国外科学的、成功的管理模式,结合我国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管理模式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1)建立具有弹性生产力、刚性产业结构和贴近市场等特点和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
(2)施工管理与施工作业职能分离。
(3)建立科学务实的项目计划手段和严谨有效的项目控制手段。
3.2 观念的调整
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企业是以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追求产值为目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传统经营观念必须转变。即,要将计划观念转变成市场观念、将产值观念转变成利润观念、将行政指令管理观念转变成科学决策管理观念、将经验管理观念转变成科学技术管理观念、将因循守旧的观念转变成追求创新的观念。经营观念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树立科学的经营观念,适应新的经济形式要求,企业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3.3 组织机构的调整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组织机构基本上都采用直线职能制,然而这种结构形式适用于生产企业,不适用于建筑企业。我们应建立一种新型的、符合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特点的组织体系。这种组织体系应满足以下要求。
(1)符合弹性生产力原则。总承包人的施工管理与作业职能分离,用工制度有弹性。总承包人可以根据经营状况和工程施工的需要,将施工作业任务分包给专业化劳务公司,自身不配备固定的生产工人,只承担施工管理职能。
(2)符合刚性产业结构原则。总公司可以跨地区经营并能直接与业主签订承包合同。专业化劳务公司不能流动,只能从总承包人手中分包施工作业任务。
(3)贴近市场的要求。由于总承包是可以跨地区经营的,如果采取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必然影响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增加了大量的管理成本。因此,其组织机构的设置应符合贴近市场的要求,权利要适当下放到项目部,以此建立集权和分权相结合、机动灵活的组织机构。
(4)符合开发新产品的要求。大型建筑公司要想连续经营、持续发展,就必须开发新产品。对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按产品划分的能够独立经营的公司,使其在新产品的开发上逐步发展。
(5)符合开发新事业的要求。开拓新事业是大型建筑企业经营的重要目标。
(6)达到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企业办社会”一直是制约企业经营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对此,在设计组织机构时必须符合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可以将义务福利型机构剥离出去,让其社会化,使其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参考文献:
[1] 张聪伟. 关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J]. 经营管理者,2010( 10) : 101-102.
[2] 吴宣伟. 浅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J]. 建筑安全,2012( 11) : 19-20.
- 上一篇:个体药店财务管理制度
- 下一篇: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