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差异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就是特指基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借助于一种通用语言进行的交往行为。其实质和内涵在于加强整合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旨在不断加强交际双方之间深入的交流与协作。
二、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形式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存在着较多的不同之处,差异性比较明显,因此,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具体包括:中西方交际原则、交际时间以及语言和非语言交际形式等等方面的内容[1]。
(一)交际原则和模式之间的差异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群体主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具有较强的对比性。
1.中国人交际行为主要来源于家庭和亲源的关系,归属感较强,体现出一定的集体主义特征。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过于强调家、国、天下的利益;关注群体关系的和谐性与利益性;个体利益包含在整体利益中,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等等方面。交际行为侧重于情感原则,属于情感型关系模式。
2.西方人交际中强调个体意识的重要性,包括个人潜力的发挥和个人目标的实现。侧重于个人利益的追求,极力维护私有财产;人人平等、相互竞争、公私分明;在实际交往中,尊重个人隐私,对于像婚姻、年龄以及收入情况等等相关问题一概不在公共场所提及,甚至不能未经当事人允许就私自碰触他人的东西。因此,西方在交际行为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逻辑性。
(二)交际时间取向方面的差异分析
交际时间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中西方在交际原则和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来看,对于时间观念来说,也有较大的区别性差异。
1.中国在时间观念上,属于“圆模式”[2]。由于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注重过程的整体思维模式。西方则属于“直线式模式”,注重时间的起始部分。
2.从时间取向来分析,中国强调以过去为主,过于追朔事情的根源,而且强调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对人的积极影响,已经成为评价人物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也存在着较不完善的部分,主要表现在过于守旧、不思进取,缺乏时间紧迫感等等。西方文化的时间观着重于未来,眼光比较前卫、发展,时间观念非常强,并不强调一定要遵守传统习惯。在词汇的理解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区别,例如:针对“老”一字,中国对其理解为智慧和高尚的象征,西方则代表着年龄的增大,体力消耗。
三、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具体措施、策略
通过上述中西方在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比较明显,无论是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还是宗教礼仪和文化习俗上,表现各有不同,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参照指标。因此,就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而不断缩小中西方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提高双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
(一)增强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格外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大重视程度。例如:在交流模式中,西方人通常会使用眼神来传递相应的信息,被定义为“眼神交流法”;中国则不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常很少甚至不会长时间用目光来直视对方。因此,中西方非语言存在的差异比较明显,要不断探索和发现二者在交际方式中非语言的影响因素,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二)加大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要想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将理论基础知识和口语能力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要加强对语言语法知识和语言发展历史等等非语言交际能力了解和掌握,不断加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上,中西方在其社会文化差异性表现非常明显,在积极全球化大范围的影响之下,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经济、文化、社会的交流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任重而道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要不断理解、宽容和接纳。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积极部分,结合自身地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交际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传播,从而促进双方在国际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衡水内画;茶文化;交融;开发策略
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能够有效强化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底蕴,并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的载体,因此,对衡水内画艺术的溯源和工艺特点做出认知、对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形式做出探索、对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策略做出研究,对促进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衡水内画艺术概述
从衡水内画的溯源方面来看,明末清初时期,鼻烟壶开始在我国广泛流传,由于鼻烟壶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喜爱,为了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鼻烟壶的制作与加工工艺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到乾隆时期,以鼻烟壶为载体的内画艺术出现,这让鼻烟壶呈现出了“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的审美效果。叶派内画对我国内画艺术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冀派内画名家王习三就是叶派所吸收的外姓弟子。在内画艺术创作中,国画创作中的传统写意技法让内画呈现出了欠缺真实感和形象呆板等问题,王习三则在叶派内画技法的基础上,使用工笔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也创作了冀派内画创作中独具特色的工具“习三弯钩笔”。在不断创新的同时,王习三十分重视内画新秀的培养,这对冀派内画的推广与普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冀派内画成为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实力画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当前来看,冀派内画无论是在从艺人员专业素养、艺术创作风格与技法,还是艺术产品营销与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在内画领域中占据领先地位。从衡水内画的工艺特点来看,相对于其它绘画形式而言,衡水内画具有更加复杂的工艺流程和更长的创作周期,在这些工艺流程中,壶内绘画是最为关键的步骤,与外画相比,内画主要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内画所具有的操作次序与外画相反;其次,绘画空间较小,绘画操作受限;三是由于内部采用磨砂处理,因此绘画过程中画笔位置难以准确掌控。受这些特点的影响,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外画基础,而且需要接受必要的训练才能够胜任。
2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
从茶文化在衡水内画艺术中的渗透思路来看,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主要可以尝试从以下两种路径着手。首先是将内画运用到茶具的制作当中。衡水内画艺术不仅能够运用到鼻烟壶的制作当中,而且还能够运用到屏风、文具、佛珠、水晶球等,这些艺术品的开发,不仅让内画艺术更好地顺应了时展与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而且也进一步强化了内画的生命力。从将内画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来看,衡水内画艺术已经做出了较多的尝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内画与茶具之间的联姻,不仅能够丰富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内涵,而且也能够让衡水内画艺术搭上茶文化传播的快班车,继而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弘扬。从将内画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的具体表现来看,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可以将茶具作为载体,将具有吉祥意义的故事题材、建筑题材、人物题材以及历史传说类题材等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当然,在此过程中,古代文人文化与茶具内画的制作最为契合,这对于推动茶具内画实现与茶文化的紧密结合、促使茶具内画体现出良好的意境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需要对古代文人文化做出探索和认知,利用内画艺术将茶书、茶艺、茶德、茶文学呈现在茶具当中,从而实现茶具内画艺术性、审美性与文化性的结合。其次是在衡水内画艺术的发展中对茶画艺术做出借鉴。茶画主要是以茶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绘画艺术,我国众多优秀的茶画作品都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社会大众的饮茶习俗与饮茶礼仪进行着记录,因此,茶画艺术不仅对我国美术发展史进行着反映,而且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进行着反映。将这些茶画作品运用到衡水内画艺术当中,能够让衡水内画艺术展现出茶文化的自然天趣,并实现与茶文化精神的融合。作为衡水内画艺术的受众,也能够在作品中对中国绘画艺术以及茶文化的风范做出领悟。与此同时,衡水内画艺术对茶画艺术的借鉴,不仅能够丰富衡水内画艺术创作的素材,而且也可以进一步提升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生命力,这对于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协同发展而言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衡水内画艺术对茶画艺术进行借鉴的具体表现来看,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可以对现存于世的茶画作品进行临摹并运用到插画艺术作品当中,如周昉所创作的《烹茶图》、张萱所创作的《烹茶仕女图》、阎立本所创作的《萧翼赚兰亭》等,都可以直接转化为内画艺术并呈现给受众。
3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的对策
3.1探寻茶文化与衡水内画艺术之间的共通性
衡水内画艺术的发展以鼻烟壶文化的发展为根基,因此,衡水内画艺术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与文化沉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在现代社会中,衡水内画艺术不能止步不前,而应当在不断的创新中实现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弘扬。另外,我国茶文化同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对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茶文化承载着我国传统的哲学意识,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体现形式。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之间所开展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而在不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其他文化所进行的吸收与借鉴,能够为自身带来更强的生命力,对于衡水内画艺术和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而言同样如此。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的开发,能够为衡水内画艺术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也能够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因此,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基于茶文化与内画艺术发展的需求,也基于二者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共通性。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需要探寻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之间的共通性,特别是需要探寻内画艺术与茶画、茶故事、茶人之间的关联,从而促使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实现良好的结合。
3.2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内画企业通过产品文化价值的开发以及文化品牌的构建,能够有效实现自身无形资产以及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内画企业需要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在树立创新意识、精品意识的基础上,从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创意、生产、包装等多个环节入手,推动文化品牌的构建与形成。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生产企业的品牌形象构建中,需要处理好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关系。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产业化发展,必然会让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呈现出商业性质,并导致企业产生逐利性,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品牌形象的构建中,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生产企业必须重视彰显艺术品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在精益求精的基础上体现出品位化与文化传承意识,只有如此,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开发与生产企业的品牌形象才能够在实现文化沉淀的基础上具备良好基础。由此可见,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中,企业品牌形象的构建,需要实现艺术性、文化性和商业性的统一。另外,在企业品牌形象的构建中,衡水内画企业需要抓住发展机遇、拓展产业规模、开拓产品市场,以文化传承和受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产品文化内涵,从而在我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让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以及相关企业品牌形象的构建具备良好的支撑。
3.3强化内画展览体验效果
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通过为受众带来更好的博物馆展览与会展体验效果,能够让受众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魅力做出更为深刻的认知,这对于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影响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博物馆展览方面来看,博物馆展览能够发挥出不容忽视的教育功能,这对于促使受众了解茶文化以及内画艺术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会展方面来看,会展则是展现内画企业开发成果、创新成果的重要渠道,这不仅有利于推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推广,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内画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强化博物馆展览与会展体验效果的过程中,博物馆以及内画企业可以通过与社会茶文化组织、内画组织以及高校等单位进行广泛的沟通与合作,通过邀请学生、学者进行参观与参加讲座、讨论等,推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口碑的提升、为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开发提供更多助力,并挖掘出耕读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潜在受众。另外,在博物馆对茶文化内画艺术进行展览的过程中,需要依赖于坚实的资金支撑,然而,虽然政府在区域经济开发以及文化传承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投入,但是这些投入对于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以及文化的挖掘和发展而言略显杯水车薪,因此,为了能够优化受众的体验效果、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的宣传成效,博物馆可以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展览中探索自我发展路径,如博物馆展览也可以尝试效仿会展模式,通过构建欣赏与销售协同的运营方式,为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市场拓展提供良好平台,在此基础上,博物馆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展览,不仅能够为受众带来更好的体验效果、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而且可以更为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教育功能,并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大动力。
3.4政府部门宏观引导作用的发挥
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衡水内画艺术市场的发展必然要求对茶文化题材内画产品开展大规模的复制性生产,在此背景下,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而可能选择降低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并让这些艺术品产生庸俗化与低俗化的倾向,这种现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茶文化魅力以及衡水内画艺术魅力的展现与弘扬,甚至对衡水内画艺术产品市场的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以及衡水内画行业需要重视市场秩序的规范,在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基础上,让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实现艺术性与经济性的平衡,从而为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的深度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的宏观引导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首先,政府部门应当承担起推动区域文化发展的职责,重视茶文化题材内画艺术品文化性的保护与弘扬。在企业监管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引导企业实现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也要引导企业实现产品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对接,只有如此,围绕茶文化题材所开发的衡水内画艺术品,才能够兼具茶文化的文化底蕴与内画艺术的艺术魅力;其次,政府部门可以选取优秀的内画企业构建示范基地,让这些企业在茶文化内画艺术的开发中发挥表率作用。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奖励、补助、税费减免等倾斜性政策,为这些优秀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助力,从而让茶文化内画艺术产品具有良好的生存与生长土壤,促使茶文化内画艺术产品成为衡水内画艺术领域中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最后,在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开发和生产中,政府部门需要重视对市场的拉动,这要求政府部门能够参与到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推广与宣传当中,从而依托于茶文化和衡水内画艺术的魅力,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4结语
在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的交融中,可以将衡水内画艺术运用到茶具制作当中,也可以推动衡水内画艺术对茶画艺术做出借鉴,这不仅有利于丰富衡水内画艺术创作素材,而且能够有效强化衡水内画艺术的文化魅力。在围绕茶文化题材开展衡水内画艺术品开发过程中,衡水内画艺术工作者需要重视挖掘衡水内画艺术与茶文化之间的共通性,衡水内画艺术企业则需要品牌形象的塑造与优化,与此同时,为了引导社会大众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做出更好的认知与认同、确保茶文化内画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衡水地区博物馆与衡水内画领域中的会展活动都应当重视受众对茶文化内画艺术展览的体验效果,衡水政府部门则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宏观引导职能,在规范茶文化内画艺术市场的基础上,提升茶文化内画艺术品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赵柒棋.茶文化与绘画艺术的共通性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359-360.
[2]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略———冀派内画[J].公关世界,2016(16):121-125.
[3]雷鸣,李丽.衡水内画技艺的当代文化价值阐释[J].中国包装,2015(12):22-24.
[4]苏宝塍.传承内画艺术弘扬传统文化———记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建国以来馆藏内画第一人王孝诚先生[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5(1):108-111+130.
篇3
关键词:中美商务谈判;差异表现;文化根源;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104-02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商业谈判成为中美贸易往来的重要交流平台。由于中美文化差异显著,对商务谈判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采取适当的策略应对这些差异,对取得理想的谈判结果至关重要。
一、中美商务谈判中的差异表现
中美商务谈判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谈判战略。中方谈判者的战略是建立长期友好的商业关系。谈判的过程也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合同签订代表着较长阶段互利合作的开始。如不能建立互任关系,谈判通常会以失败告终。美国谈判者的战略则是合同的签订。签订合同是首要任务。签合同与长期的合作关系不大。
2.谈判策略。中方本着“整体大于细节”的策略,首先讨论总原则。因为总原则是其他问题得以解决的根本[1]。美方则采用“细节大于整体”的策略。通常在谈判伊始就直奔主题,认为细节比总原则更重要。
3.谈判决策。中方主张集体决策。当决策内容超出谈判代表权限时,一定要报请上级同意。而相对来说,美方谈判代表一般有足够大的权力代表公司作出决策。
4.谈判方向。中方通常采取横向谈判方式,把问题横向展开,同时讨论并同时向前推进,直到谈妥所有问题为止。而美方则通常采取纵向谈判方式,即明确谈判问题后,逐个条款谈判。解决了一个问题后,才谈下一个条款[2]。
二、中美商务谈判差异表现的影响
中美商务谈判的差异表现对于谈判结果具有三种不同程度的影响。
1.误解。商务谈判最主要的沟通工具是语言,而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因此文化差异可能会对双方的有效交流产生负面影响。如“白象”在汉语里做电池的商标很合适。而“白象”的英译“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却表示”大而无用的东西“,做电池的商标绝对不合适。这种文化差异有可能使谈判双方产生误解。再如,在中国,直视对方的眼睛说话不是很礼貌;在美国,看着对方的眼睛交谈才是尊敬的表现[3]。
2.僵局。中方谈判者倾向于采取间接方式解决问题,很少直接拒绝或反驳。美方谈判者则语言直接,较为直白,有较大攻击性,可能会伤害到中方的自尊心或面子。这些差异可能会使谈判陷入僵局。
3.破裂。中方谈判者注重友情,对于突况,常可以通融。美方则重视利益和法律性。如签订的合同不能履约,就会严格按违约条款索赔,无协商余地。对待合同的不同态度会对条款、权责的确定带来不良影响,可能使谈判成果化为泡影。
三、中美商务谈判差异表现的文化根源
中美商务谈判中的差异表现源于价值观所导致的文化冲突。具体有以下三方面原因[4]。
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中国文化为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与儒家学说紧密相关。儒家思想以“仁”和“礼”为中心。“仁”讲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礼”界定行为的标尺和规范。受其影响,中国人讲究合作与“关系”。这样就决定了在商务谈判中,倾向于培养“关系”,以达到长期合作、和谐互利的目的。
美国文化属于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核心特点之一是个人主义。基督教认为通过不懈的个人奋斗可以获得新生和成功[5]。美国的革命、西进运动、工业革命及移民浪潮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了这种个人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各方面,凡事往往以个体的目的和利益为前提。因此在谈判中,美方谈判者更注重追求实际内容,因为签订合同是其个人利益和价值实现的途径。
2.思维方式
中国人属于综合型思维方式。《易经》为中国传统综合型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儒家和道家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综合型思维方式。两汉的宇宙论、魏晋玄学、隋唐佛教的本体论和宋明理学体系逐渐使综合型思维成为中国人的思维特征[6]。中国人喜欢从总体上观察事物,以全局观进行研究。在谈判中,中方往往表现出从整体到局部、从原则到细节的谈判风格。
美国人倾向于分析型线性思维方式。其思维方式与其哲学思想密切相关。西方哲学源于古希腊的元素论。伊壁鸠鲁和卢克来修在原子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西方宇宙观的中心学说,是其线性思维方式的体现。后来,笛卡儿以“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开创了西方近代哲学。受此影响,美国人重具体胜过整体,注重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在谈判中,美方更关注具体细节,讲究实际。
3.权力距离
中国文化属于高权力差距型文化,具体表现为由于地位、职位、资历等差异形成的上下级式的纵向关系。这决定了中国人看重地位的差别以及自己其中所处的地位。而儒家思想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社会等级制度。在中国,上下级关系深刻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而大多数中国人也基本上接受了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包括在商务谈判中缺乏自的情形,最后的决定通常由上级作出。
美国文化属于低权力差距型文化。交流的双方是平等的。这种平等观念源于古希腊文明。古希腊商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商业文明,使得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际关系被新型的利益关系“契约”所取代。契约关系意味着在此关系中人人平等[7]。美国政府颁布的“独立宣言”进一步造就了美国人强烈的个体意识。在美国文化中,自我实现是人生第一要则[8]。因此在谈判中,美方突出个人作用,往往会指定某人全权负责,制定必要的策略,行使权利,自行作出决策完成任务。
篇4
Abstract: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close along with the world economics relati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e communication is day by day frequent, but because participation various countries have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 cause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e communication to have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the analysis frequently.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the countermeasure which carries on smoothly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e communication's influence and the promotion communication.
关键词:国际商务沟通 文化差异 影响 对策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commerce communic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 influence countermeasure
作者简介:邵亚琦,性别:女 籍贯:河南省长葛市 所在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历:本科。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065-01
全球化经济的到来使得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一起工作和进行各种商务活动,由此为国际商务沟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参与者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国际商务沟通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文化的人之间的商务沟通,因此商务人士在进行商务活动时必须适应跨文化带来的差异。
在国际商务沟通中,“文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来自不同文化的商务人士若能对彼此文化有着深入地了解并彼此尊重无疑是双方顺利合作的催化剂,反之则会成为阻碍合作沟通的障碍。因此,只有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并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来消除这些差异才能确保国际商务沟通的顺利进行。
一、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沟通的影响
若要明确文化差异究竟对国际商务沟通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就必须了解“文化”的内涵。其实“文化”是一个几乎涉及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抽象概念,它包括信仰、知识、艺术、习俗、道德等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由于文化本身的特性,因此不同文化的各方的行为方式、价值观、语言、生活背景都可能存在着差异,从而给沟通造成了困难,其表现为语言沟通障碍、非语言沟通障碍、思维方式的差异等等。
(一)、语言行为差异对国际商务沟通的影响
语言是任何国家、地区、民族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语言的差异是最直接明了的,对国际商务沟通有着直接影响。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语言行为习惯,若是不能弄清楚可能存在的差异,很有可能在沟通过程中产生误会。比如,日本商人在交流中极讲求礼貌,较少采用威胁、命令和警告性言论,而法国商人的谈判风格则比较直接,特别是,他们使用威胁和警告的频率很高,若是双方不能彼此了解这些语言行为差异则定会为沟通的障碍。
(二)、非语言行为差异对国际商务沟通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商务沟通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语言沟通过程中, 还表现在非语言沟通过程中,具体体现在形体语言、动作语言的运用上,而且很多时候这些非语言行为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因而更易造成对方的误解,从而影响双方的商业关系。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在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是以点头方式来表示赞成,但在印度、尼泊尔等国则以摇头表示肯定,参与沟通的商务人士若不能正确理解这些行为必然会成为交流的障碍。
(三)、价值观差异对国际商务沟通的影响
国际商务谈判中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远比语言及非语言行为差异隐藏得深,更难以克服,可能在商务沟通中制造更难以调和的分歧。这些差异在中西方商务沟通中表现的较为明显。例如中、西双方在裙带关系、平等观念还有时间观念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认知,只有了解了彼此的价值观才能使得双方的商务沟通顺利进行。
(四)、思维方式差异对国际商务沟通的影响
思维方式作为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思维方式的差异往往成为国际商务谈判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就东西方文化而言,东方文化强调整体性思维而西方文化则偏重于分散性思维,这些思维方式反映到商务沟通中可能使得双方对于沟通方式、步骤产生分歧,从而造成交流上的困难。
二、应对商务沟通中文化差异的对策
鉴于上文的分析,我们在商务沟通中就应主动地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发现导致彼此误解或对立的真正原因,想方设法找到建设性的沟通渠道,促进沟通向成功的方向发展,可采取的对策如下:
(一)、学会适应新文化
文化是具有共享性的,这意味着文化在大多数情况使行为可以预期,因而一种文化的人们可以试着去了解另一种文化。因为人们习惯了在本民族文化熏陶下习得的文化准则、行为规范与模式和价值观念,所以当人们看待外国文化现象时,便总是不自觉把自身文化作为唯一的参照标准去理解,评价或选择吸收他人的文化,因此在某些时候过于主观而造成误解,所以商务人士在进行国际商务沟通时应该逐步培养自己的文化适应能力,以客观而公正的态度对待文化差异。
(二)、增强文化差异意识
参与国际商务沟通的商务人士首先应承认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其次,要培养跨文化的理解力。由于文化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在一个国家土生土长的人也许很难向来自其他文化的人有效地解释自己的文化。在进行国际商务沟通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只站在自己文化的立场对别人的文化进行解释和评论,减少偏见和歧视。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从对方的文化立场上思考问题。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克服民族中心论,学会尊重彼此的文化,,增强文化差异意识与敏感性,运用有效的沟通手段,文化差异不会构成沟通的障碍。
(三)、增进交流,建立相互尊重合作原则
由于语言、非语言、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种种文化差异的存在,在国际商务沟通中,参与合作的双方难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产生误解与分歧,我们应该认识到合作中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而出现分歧与争执是双方通向默契、对任何观点达成共识的必经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应该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相互理解、经常沟通交流,对不同的观点与行为,双方应从文化差异与思维差异的角度作一些分析,这样才能消除误解、避免冲突、达成谅解,从而实现合作。
(四)、加强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培训是应对文化差异、防止文化冲突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双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培训语言培训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通过培训,可以让参与国际商务沟通的企业员工在进行商务沟通时更加细心、敏感,从而为顺利沟通奠定基石。
总之,国际商务沟通与文化沟通密不可分。因此,在国际商务沟通中参与人员应充分考虑文化差异这一重要因素,展开研究,尽量减少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各国都能在团结友好的氛围中开展商务合作。
参考文献:
[1] 李薇,周毅.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J]. 经济论坛,2006(3)
篇5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商务谈判,影响,对策
在当今中美贸易中,由于双方生活消费习惯、价值观等文化差异的影响,国际商务谈判会产生很多误会甚至冲突,从而影响谈判的顺利进行,甚至导致合作失败。因此,在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要注重细节,学习和把握对方国家的文化差异,知己知彼,扬长避短,更好地探讨国际商务谈判的策略,以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游刃有余,维护我方利益。
1、中美文化差异概述
文化差异是指不同国家或民族由于生活的地域、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等差异所产生的习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各不相同,使得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呈现巨大的差异性,从而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当事人对同一事物或者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或看法。导致文化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地域、民族、宗教、经济、政治、历史等方面。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作为世界两大经济实体,两国的国际商务活动将日益频繁。但是,两国之间文化上存在着时间观、空间观、法制观、集体观以及语言和思维等方面巨大的差异,对两国国际商务谈判及活动造成了一定影响。
2、中美国际商务谈判现状
2.1国际商务谈判概述
国际商务谈判是国内商务谈判的延伸,是跨越了国界的商务谈判,具体是指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为了满足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商务活动当事人一定的需要而彼此通过交流、协商、沟通、妥协而实现交易目的的行为过程。国际商务谈判由谈判主体、谈判客体、谈判信息、谈判时间、谈判地点构成。
2.2中美国际商务谈判现状分析
国际商务谈判对人员要求较高,需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我国目前缺乏专门从事国际商务谈判的人员,现有谈判人员的谈判技巧不够成熟。当前我国与美国进行国际商务谈判状况整体不够理想,主要体现在:我国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较多的考虑本方经济利益,不太去关注对方的经济利益,这样不利于双方长期合作;我国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不重视商务关系和人情关系的建立,也不利于双方以后的顺利合作;我国国际商务谈判大多集中在国际商务活动频繁的沿海地区,对美国的商务谈判尤为如此;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对外开放,我国的国际商务活动才得以发展起来,开展国际商务谈判时间较短,缺乏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3、中美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中美文化差异不仅影响着国际商务谈判的沟通交流,还影响着国际商务谈判的风格以及决策方式。
3.1文化差异对沟通交流的影响
语言差异影响着中美谈判者的沟通交流。在正规的中美商务谈判中,雇佣翻译是一种常态,但是翻译是对语言的一种转义,可能导致信息的缺失或误解,从而影响谈判目标的实现。
肢体语言差异影响着中美谈判者的沟通交流。谈判人员往往在谈判中用肢体语言的方式发出或者接受大量的、可能比语言更为重要的信息。所以,谈判一方发出肢体语言信号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另一方极易误解这些信号,且意识不到发生的错误,可这能影响谈判的顺利进行。
语境差异影响着谈判者的沟通交流。中国是高语境文化的国家,谈判者往往含蓄而间接地表达见解,很少直接予以拒绝或反驳;美国是文化多元的移民国家,亦即低语境文化的国家,谈判者往往直接而清晰地表达见解,经常直接予以拒绝或者反驳。
3.2文化差异对谈判风格的影响
谈判风格,是指谈判过程中,谈判者所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习惯爱好及处事方式等特点。比如,美国人性格外向、随意,中国人性格含蓄、内敛,这注定了两国谈判者在中美商务谈判中谈判风格的不同。中美文化差异主要从时间观差异、“面子”观差异、法制观差异、集体观差异等方面影响着中美商务谈判的谈判风格。
3.3文化差异对决策方式的影响
美国文化偏好形象思维和分析思维,他们谈判决策往往采取顺序决策法;而中国文化偏好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中国人的谈判决策往往采取通盘决策法。思维方式的区别,导致决策方式的不同,决策方式的大相径庭往往影响着中美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
4、基于中美文化差异的国际商务谈判对策
中美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影响很大,基于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企业自身应高度重视,精心研究,具体包括基于沟通交流差异的对策、基于谈判风格的对策和基于决策方式的对策。
4.1基于沟通交流差异的对策
沟通交流差异的存在,不仅要求谈判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要求谈判人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4.2基于谈判风格差异的对策
4.2.1时间观差异
赴约,美国人时间观强,强调对赴约的守时,所以,与美国人谈判,一定要守时。
寒暄,是为了了解谈判对方的背景与兴趣,以此来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但是,不同文化对谈判中的寒暄看法不一。美国人时间观强烈,注重实效,他们感兴趣的往往是谈判的实质性问题。所以,美国谈判者花在寒暄上的的时间较少。与美方谈判时,尽量避免东拉西扯,最好尽快进入主题。
4.2.2面子观差异
中国人面子观较强,他们更愿意采用间接的方式;美国人大多面子观较弱,他们不太重视谈判前建立的私人关系。对他们来说,朋友和生意是分开的,所以它们在谈判中会不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谈判中的不满之处也会直接予以指出。
4.2.3法制观差异
中国法制观念淡泊,美国法制观念强。所以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美国人对合同条款非常重视,履约行动以合同规定的条款为准。所以建议与美国人签署的合同中要把权利和义务表达详尽,尽量避免模糊的易造成误解的条款。
4.2.4集体观差异
中国人集体观较强,个人服从集体,强调集体责任;美国人集体观较弱,强调个体主义,个人意识强烈。因此,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美方一般只派一至两人出席,在谈判过程中的出现的一些决议,美方代表可直接确认。中方可根据这个情况收集信息了解对方谈判人员的身份、性格、兴趣、能力、弱点以及谈判意图等等,以在谈判中对症下药,游刃有余,从容应对。美国谈判人员一般较少,这为收集美方谈判人员的信息提供了便利。
4.3基于决策方式差异的对策
中美谈判人员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决策上存在巨大差异。美国文化偏好分析思维,谈判决策采取顺序决策法。他们往往从具体问题入手,一个问题解决了,再解决下一个问题题,最后的协议就是已经解决的一连串协议的总和。所以,与美方谈判最好适应他们的节奏,从细节入手,在一些不必要的小问题上做适当让步。
中美国际商务谈判比较复杂,企业及谈判人员要根据具体情况精心策划,认真准备,放松心态,扬长避短,从容应对。
参考文献:
[1]刘遂.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的影响分析.文摘版:经济管理.2016.1
[2]王寅.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商场现代化.2013
篇6
【摘要】本文对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研究的重要性进行简单说明,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说明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表现,并对弥合语言文化差异提出了建议。希望本文能够对英语学习者以及对外交流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英语 汉语 文化差异
引言
语言文化差异出现在不同国家的语言应用者的交流过程中,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紧密,个体之间的跨文化语言交流活动也越来越多。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带来许多误解,甚至出现过文化差异导致的沟通不良问题。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方式是弥合文化差异,使不同于语言应用者能够进行无障碍的沟通。英语是目前我国应用最多的外语,也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外语教学科目,探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对我国的英语教学锅中以及英语应用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表现
1.语词运用上的文化差异。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政权体制、国民心理环境,文化的主流思想完全不一致,很多英语学习者和应用者,都忽视了这样的语言心理基础,因此,在理解英语表达方面出现了一些误解。常见的误解存在于单词的理解上,英语中的“dargon”并非汉语中的“龙”,具有神圣、吉祥的意思,而是代表着邪恶的力量。而英语中也不存在“吃了么?”这样的问候。很多英语学习者,在文化意义方面的误解,使语言的理解和应用都存在着问题。
2.语法上的文化差异。语言的基础包括词汇和语法,词汇量的多少并不完全决定英语使用者的交流能力,]有丰富的语法知识,仍然会造成交流障碍。而英语和汉语的语法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由于语法方面的文化差异,给英语学习者造成难题,也导致了交流当中的诸多问题。例如在汉语交际中,如果陈述完某些观点后,会以This is my point view. 表示对自己观点的总结,但是在英语语法中,已经陈述完成的就代表已经过去,因此应该用That is my point view. 加以表述。
3.语言习惯上的文化差异。只有真正地理解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才能够促使跨文化交际中英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提升跨文化交际质量,英语国家与汉语国家的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习惯也完全不一样。语言习惯在人们日常实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是完全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例如在对方表达谢意后,英语语言习惯中常用 You arewelcome. 来应对对方的 Thank you. 但是在汉语语言习惯中却较为习惯使用Never mind.进行表达,这一词在英语中具有“不介意”的意思,如果交际中使用此词汇,则必然会造成交际对方的误解。
二、弥合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方法
1.在语言应用过程中注意文化差异。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或者对英语文件进行翻译和理解,都必须重视其中的文化差异,只有在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很多细节性的交流问题才能被注意到,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才较少出现误解和沟通障碍。在使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使用的词汇、句子结构符合英语语言文化的定义,而不是按照汉语语言的语法和词汇,逐一翻译过去。例如,英语表达中的“定语从句”,对某个词汇进行解释说明的句子出现在词汇之后,而非中文的语法习惯,出现在词汇之前,或者单独进行描述。这就需要英语使用者加以注意,在表达过程中使用定语从句,要重视从句出现的位置,尽量避免表达错误,引起歧义。
2.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不熟悉英美人民的习俗,就不可能运用英语进行成功地交际。反过来,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地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语言。这也说明,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用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而同样,英语国家的国民,也需要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够完全理解交流的真正意图。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是弥合语言文化差异的最根本方式,除了举办和参与大型的文化交流展会之外,个人英语学习者也可以采用网络信息沟通工具,与国外友人实际交流,这也是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3.以语言文化为单位进行特殊训练。了解英语国家语言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简单的几次交流就能够实现的。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要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应该以此为学习目标,进行单元式的训练。例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书籍进行对照阅读,观看英剧、美剧,体会其中的语言文化表达的方法,都是能够帮助我们进行语用学方面提高的方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存在于 语言交流的各个方面,文化差异无法弥合,就会产生各种交流问题。英语学习者和应用者,应从语言发展的根源入手,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参与文化交流,在使用英语过程中重视细节,只有这样,语言文化的差异才能逐渐减少,英语语言应用的有效性才能提高。
参考文献:
[1]卜玄奕.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礼貌语言差异分析[J].校园英语,2016(07):111-112.
篇7
关键词全球化渊源文化差异
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阶段等有很大差异,各自不同的语言文化构成了交相辉映、多姿多彩的整个人类文化。下面就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和产生的根源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中西方社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差异,古代中国是封闭式的大陆型自然地理环境,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古代中国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人与自然的明显对立,习惯于从总体上认识事物。而英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一个山呼海啸、动荡不安、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中,构成了英美民族注重空间拓展与武力征服,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西方人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对立的。
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些与、神话寓言有关的特定词汇。中国人常用与“三教九流”相关的话语来表达思想,如:“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天诛地灭”、“抱佛脚”、“悟”、“无常”、“道”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国家,受基督教、希腊神话和伊索寓言的影响,有许多源于其中的语言文化,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去),还有the Babel Tower,Adam’s apple,golden fleece,Midas touch等。
受中国宗族等级制度和礼教的影响,强调谦虚、褒扬和长幼尊卑的中国心理文化导致许多敬辞和谦辞以及关系详实的亲属称谓词,如:您、贵国、令尊、奶奶与外婆等而其英语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西方人崇尚平等,往往直呼对方名字或以Mr.、 Mrs.、 Ms. 、Miss等表尊敬,简洁而笼统,如aunt,uncle等。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文化差异。中国面临太平洋,在东北半球,“东风”即是温暖的春风,有“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之说,源于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一个著名习语“东风压倒西风”,其固定译为The East wind prevails over the West wind。这里的东、西风是征对中国而言。中国人还常说“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而英国面临大西洋,属西半球的海洋性气候,故报春的是“西风”。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桂冠诗人John Mansfield在《西风歌》中都对西风进行了讴歌。
由于观察角度不同或联想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以不同事物表达相同语用意义。从方向相反的角度表达同一信息,如:中国人出于礼貌在请对方先走、先吃、先做某事时常说:“您先请!”,与此相反,英美人士却说:“After you!”。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事物的属性特征的认识往往有异同之处,产生了许多迥异的联想。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对某些动物的不同情感态度及其深层的不同文化内涵。汉语“龙”的英语对应词是dragon,不过两者的联想意义并不等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龙是希腊语演化而来的,龙在中世纪是异教徒,是罪恶的象征,“撒旦”被比喻成the great dragon,后来此词喻“邪恶、残暴、凶残的怪物”。而在中华民族的龙文化中,“龙”是“皇权”、“吉祥”和“力量”的象征。百姓当之为神灵,自称“龙的传人”,有关龙的汉语很多,“生龙活虎、龙飞凤舞等美好形象。
在中、西民俗文化中,东方十二生肖不同于西方十二星座。鼠mouse、牛ox、虎tiger、兔rabbit、龙dragon、蛇snake、马horse、羊sheep、猴 monkey、鸡 rooster、狗dog、猪 pig;the ram 白羊座、the bull金牛座、the twins双子座、the crab 巨蟹座、the lion狮子座、the virgin处女座、the scale 天平座、the scorpion天蝎座、the archer 射手座、the goat摩羯座、the water carrier宝瓶座、the fishes双鱼座
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 关注 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无法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往往过于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忽视了语言的文化背景教学,尤其是语言的文化差异,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和应用交际过程中因文化障碍而屡屡出现歧义、误解、用语失误现象,影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单纯地注重语言教学,还应重视语言背后的文化渗透,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感知力和鉴别力,消除文化交际障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隐私观念方面的差异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中国人讲究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个人隐私观念较为薄弱。中国人在见面寒暄时,往往会以询问对方年龄、婚姻状况、家庭情况、工作收入等方面来表示自己的关心,而西方人却比较注重个人隐私,忌讳向别人过多地透露自己的事情,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因此,我们在与西方人交际时,要避免使用“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What's your income”、“What is your weight”等有关隐私习惯的用语,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2.问候语的差异
中国人问候朋友、熟人时常以“你吃饭了吗”“最近忙什么呢”“准备去哪儿”开始话题。对西方人来说,这些问候方式常会使他们感到茫然,甚至产生误解,他们会认为你在探听他们的私事。实际上,西方人在见面时常以天气、交通、健康状况以及爱好等话题进行问候,如“What's the wither like today?”、“How do you do?”等。
3.餐桌礼仪上的差异
中西方在餐桌礼仪上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人餐桌中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差异中最明显的差异。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中,往往会很热情地向客人互相敬酒,吃饭时给客人夹菜,用各种方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会很客气地对客人说:“没什么好吃的,请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但是,在西方国家,主人比较尊重客人的个人习惯,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也不会勉强客人吃什么,比较随意,主人通常会说一句“Help yourself, please.”
二、加强中西文化差异教学的主要措施
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比较,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可以增强学生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如“What's your name”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但是对于其具体的交际用法却甚少解释。事实上,西方人在交际谈话时会先介绍自己,在洽谈一些问题需要知道对方的名字时,会说“May I know you name?”、“Your name, please”,不会直接询问“What's your name”。在学习时,教师可以比较中西方介绍用语方面的差异,避免交际误解。又如,学习Unit 7 I'd like some noodles时,教师应告诉学生:当别人询问要喝点或吃点什么时,中国人往往习惯推辞一番,会说“不用了、别麻烦了”等客套话,但在西方,若你想要,就不需客气推辞,直接说“Yes, please!”若不想要,说声“No, thanks!”即可。通过比较,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交际技能,又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渗透词汇文化知识教学,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词汇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往往可以深化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渗透词汇文化知识,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介绍,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不同的思想理念,感受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异域文化风情,从而消除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fat”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含有“赞美恭维”之意,人们常说某个不可多得的好东西是块“肥肉”,某个求之不得的差使是“肥缺”,对成年人说“fat”,表示“发福”,对成年女性说“fat”表示“丰满”,对小孩说“fat”,含胖嘟嘟之意,表示“可爱”。但是在西方国家,“fat”一词会让他们感到反感和沮丧,尤其是英美人最忌讳“fat”一词,他们认为“fat”是毫无价值的东西,含有“废物”之意。因而,若不了解这方面的文化差异,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语用错误,在交际时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甚至冲突。
3.注重课外文化知识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
除了课堂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注重课外文化知识的积累,鼓励学生通过更多的机会了解、学习西方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比如,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21century》《时代周刊》等反映当代西方社会的书刊、报纸等读物,以增强对西方文化的感性认识,拓宽西方文化视野;积极开展英语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学生排练英语小品、进行英语情景交际、角色扮演等活动,通过网络和多媒体观看英语影视作品等,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理解语言内容,洞悉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篇9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家文化差异;组织文化差异;并购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2-05;C9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5-09
作者简介:张宁(1978-),女,山东单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理论与实践;李海(1970-),本文通讯作者,男,内蒙古杭锦后旗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组织文化。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和人力资源整合研究”,项目编号:10BGL020;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2CJY049。 无论国内并购或跨国并购,文化差异都是并购双方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它往往是并购价值创造的重要来源,但处理不当则会成为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并购中对文化差异的分析主要包括两个层次,即组织文化差异和国家文化差异,也有少数研究聚焦于其它文化层次,如职业、职能、行业文化差异。然而,研究者对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中文化与绩效关系的实证检验常常得出混合的、甚至是相反的结果(Cartwright,2006)。本文系统梳理了现有的文献,就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即文化差异对并购绩效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的过程如何,在哪些情境下这些影响会有所不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一个研究框架。
一、国内并购中文化差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在国内并购的研究中,文化差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往往只涉及一个层次,即组织文化差异,只有少数研究会涉及到其它文化层次,如职能文化的差异(Krishnan et al.,1997)。大多数研究认为,并购双方企业的文化差异对并购结果有负面影响:组织文化差异导致了并购中的冲突(Marks,1982);文化差异与对对方极端的、负面的评价相关,与并购方成员和目标企业高管团队之间的焦虑和民族优越感相关(Sales & Mirvis,1984);降低了被并购方员工的承诺与合作(Buono,Bowditch & Lewis,1985);导致员工抵制进而影响并购协同实现(Larsson & Finkelstein,1999);与财务绩效负相关(Chatterjee et al.,1992);降低经理人员承诺及整合过程的效率(Weber,1996);与目标企业高管团队的离职率正相关(Lubatkin et al.,1999);限制了信息系统整合所带来的协同作用,负面影响了并购绩效(Weber & Pliskin 1996);与员工抵制正相关,而员工抵制与并购后协同实现负相关(Larsson & Finkelstein,1999)。然而,Krishnan等(1997)对1986-1988年间完成的147个美国国内并购的研究发现,并购双方高管在职能背景上的差异与并购后的财务绩效正相关,与被并购方高管团队的离职率负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职能文化的差异与并购绩效正相关。而Zollo(2003)的研究则表明,管理风格的不相似与累计超额回报正相关,而管理风格是组织文化的表现之一,即组织文化差异也有可能带来正面影响。
综上所述,关于国内并购的研究中,文化差异主要关注的层面是组织文化差异,多数研究的结论是并购双方的组织文化差异与并购绩效负相关,但也有部分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文化差异和并购绩效的操作不同。
总第437期
张 宁:文化差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回顾与研究框架的提出
····
商 业 研 究
2013/09 二、跨国并购中文化差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在跨国并购中,文化差异与并购绩效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与微妙,因为实施跨国并购的企业要面临国家文化和组织文化的“双重文化适应”(Barkema et al.,1996)。相应地,跨国并购中文化差异与并购绩效关系的相关研究也往往涉及到国家文化和组织文化两个层次的文化差异(Olie1990,1994;David & Singh,1994;Weber、Shenkar & Raveh,1996;Very et al.,1996;Very et al.,1997;Krug & Hegarty,1997;Larsson & Risberg,1998),但也有一些研究只关注国家文化差异(Kogut & Singh,1988;Calri et al.,1994;Morosini et al.,1998 ; Lubatkin et al.,1998)。国家文化的差异常被称为“文化距离”(cultural distance)。“文化距离”假设认为与跨文化接触相关的困难、成本和风险随着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文化差异的增加而增加(Hofstede,1980;Kogut & Singh,1988)。然而,在跨国并购中,国家文化差异有时呈现为一个并购双方致力于克服的障碍,有时却是吸引并购企业的一个潜在的并购成功因素。
(一)国家文化差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国家文化差异对跨国并购绩效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学者们的观点并不一致。在国家文化对并购影响的早期研究中,Olie(1990)认为,国家文化的差异可以导致组织成员的民族主义偏见。Kogut和Singh(1988)认为,由于整合一个已经存在的外国公司的管理体制的困难,国家文化差异对并购模式尤为重要,国家文化差异与一个企业选择并购方式进入国外市场的可能性负相关。中国的经验证据支持了国家文化差异与跨国并购绩效负相关的观点。阎大颖(2009)通过对2000-2007年非金融类上市企业的跨国并购进行研究,发现国家文化差异越小,并购后的绩效越好。孙俊(2007)分析了电信、家电、机械、能源四个领域中的22个大企业集团的跨国并购,结果显示,国家文化差异对绩效有负向影响。但一些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国家文化差异不一定对并购造成负面影响。例如,Morosini、Shane和Singh(1998)分析了52家意大利和英国企业在1987-1992年间的跨国并购,结果表明国家文化距离越大并购绩效越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公司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这是由于接触到了不同的惯例,而这些惯例是嵌入在目标公司所在国家的文化中的。Calori等(1994)研究了英国、法国与美国公司之间的75个跨国并购中,国家文化的三个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女性化)对并购后整合方式(正式的/非正式)选择的影响,结论是公司的控制形式影响了公司的并购绩效,非正式的交流和合作、并购公司经理人员非正式的个人努力都与被并购方态度方面的绩效提高正相关。
(二)国家文化差异和组织文化差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最早同时关注到并购中的国家文化和组织文化的学者是Olie(1990,1994),其研究发现组织文化差异和国家文化差异对跨国并购影响被整合程度所中介。David 和Singh(1994)又把职业文化加入到文化差异的范畴内,认为并购中文化风险来自两个公司间国家、组织和职业文化差异。现有的实证研究大多通过对特定国家的国内和跨国并购进行对比,来分析国家文化与组织文化差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由于选择作为并购绩效的结果变量不同,且研究涉及到国家文化差异和组织文化差异之间的相互影响,或比较这两种文化差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呈现出的结论比较复杂。
在一项文化适应压力对并购后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中,Very等(1996)以社会运动理论(social movements theory)和程序公平理论为基础,指出文化差异未必意味着文化适应压力(acculturative stress),它也可能带来文化适应吸引力(acculturative attraction),而国家文化差异对文化适应压力的影响,要依赖于所涉及到的国家和具体的文化维度;文化适应压力与并购绩效负相关;一些文化问题在国内并购中比跨国并购中更严重,进行跨国并购时不仅要考虑国家文化差异还要考虑组织文化差异。这一有关文化差异的观点在Very等(1997)的研究中被进一步明确。该研究指出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之间没有绩效上的差异,有时国内并购比跨国并购更难,国家文化差异可以对并购绩效有正向影响。
另一些研究关注文化差异对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Larsson 和Risberg(1998)的研究发现,组织文化差异大的跨国并购实现了最高水平的文化适应,并取得了最高水平的协同效应,其员工抵制程度低于组织文化差异大的国内并购。这可能是由于相比文化差异不受重视的国内并购,跨国并购有更强的文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ss)所导致,也可能是由于跨国并购有更高的结合潜能和实现这些潜能的整合程度。Weber,Shenkar和 Raveh(1996)对1985-1987年间52家被并购方为美国公司的国内和跨国并购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国内并购中,组织文化差异在并购后整合阶段产生了负面影响,它导致更低的高管承诺和双方的合作;在跨国并购中,国家文化差异比组织文化差异更好地预测了压力和对并购的负面态度,而组织文化差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一个关于国家文化差异与组织文化差异对被并购方高管离职率的影响的研究中,Krug 和 Hegarty(1997)对1986-1988年270家被国内和国外公司并购的美国公司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被国外公司并购的美国公司离职率高于被国内公司并购的美国公司,这是由于跨国的组织和个人差异大于国内公司之间的差异。
综上所述,在跨国并购的研究中,总的来说研究结论不相一致:关注国家文化差异的研究结论的不一致可能与并购所涉及的具体国家不同有关,而同时关注国家文化差异和组织文化差异的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可能原因主要在于文化差异和并购绩效的操作不同,以及对二者关系的中介过程和情境因素的关注不同。
三、文化差异影响并购绩效的机制或过程
深入讨论文化差异影响并购绩效的过程的研究并不多见,大多研究只关注文化差异是否对并购绩效有影响以及有怎样的影响,而倾向于把影响的过程或机制视作“黑箱”。然而,如果只关注文化差异与并购绩效的关系,似乎意味着一桩并购成功与否在其进行并购时已然注定。现实中,并购不是一个一次性的现象,而是一个不断展开和变化的过程,并购之后的公司管理行为、整合过程决定了并购的潜在价值的实现程度(Cyert & March,1963;Jemison & Sitkin,1986a,1986b)。一些研究者引入了一个文化过程即文化适应来解释绩效 (Nahavandi & Malekzadeh,1988; Larsson,1993; Very et al.,1996),认为成功的整合可以依赖于文化整合如何被管理而不是依赖于最初的文化相似性(Schweiger,2002)。并购后的整合过程包括“任务整合”与“人员整合”两个子过程,这两个子过程的互动促进了并购价值的实现,偏重哪个过程都可能给并购绩效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Birkinshaw等,2000)。此外,并购方选择不同的整合策略,会导致并购双方不同程度的接触,进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即整合策略中介了文化差异-并购绩效的关系(Teerikangas & Very,2006)。
由上述可知,并购绩效并不完全由并购双方的文化差异来决定,并购之后的组织整合过程也会影响并购绩效,如果忽略不同组织在这些动态性因素方面的差异,就会导致研究结果的不一致。目前,大多研究没有深入探讨文化差异-并购绩效的影响过程,少数关注这一影响过程的研究,往往也只聚焦于人员整合过程,忽视了对任务整合过程的研究,更少关注上述两个过程的互动。
四、影响文化差异-并购绩效关系的情境因素
文化差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可能受到以下一些因素的影响:相关度和整合水平(Datta,1991;Larsson & Lubatkin,2001),权力和规模的差异(Larsson & Finkelstein,1999;Schoenberg,1996),被并购方保留的自主性(Haspeslagh & Jemison,1991;Hambrick & Cannella,1993;Very et al.,1997),接管的方式(Hambrick & Cannella,1993;Stahl et al.,2003),并购方先前的并购经历(Finkelstein & Haleblian,2002;Singh & Zollo,2004),行业类型(Weber,1996),并购发生的时间(Walsh,1989;Krug & Hegarty,1997;Weber,1996;Very et al.,1997;lubatkin et al.,1999),多元文化宽容度(Cartwright & Cooper,1993)。这些是相对静态和结构性的变量,它们既可能调节文化差异与整合过程的关系,也可能直接作用于整合过程或并购绩效,在研究中应对这些变量进行控制。相对于这些静态和结构性变量,那些更具有动态性和过程特征的情境变量则只被少数学者所关注。David和Singh(1993)指出在并购过程中,组织可以学习、管理甚至操纵文化差异。在一项纵向现场实验研究中,Schweiger 和 Goulet(2005)比较了并购后的整合中,组织对文化差异的管理和干预,即深层文化学习干预(Deep-level cultural learning interventions)、浅层文化学习干预(surface-lever culture learning)和不实施文化学习干预对有益于并购绩效的员工感知和态度方面的影响,发现深层文化学习干预导致了比浅层和不实施文化学习干预更积极的结果。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中关注的情境因素大多是静态的、结构性的,只有少数研究关注了更具动态性和过程特征的情景变量,即组织学习、管理文化差异的主动行为,关注这些变量对于组织的并购实践可能更具有指导意义。
五、研究展望
由上述可知,无论在国内并购还是跨国并购中,关于文化差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的研究,都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简洁明了的研究结论,其中的一些研究呈现出的结果尤为混乱。为了尽可能厘清、明晰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关注多个层次的文化差异及不同层次文化差异之间的互动。文化包括很多层次:国家、组织、地域、行业、职能和职业文化。跨国并购中双方会面临多个层次的文化差异,然而现有研究大多数只聚焦于一个层次(国家文化差异或组织文化差异),少数研究聚焦于两个层次(国家文化差异和组织文化差异),个别研究关注到其它层次的文化差异(如在职业、职能或行业文化上的差异)。关注不同层次文化差异的研究无法简单地进行比较。此外,并购面临的不同层次的文化以动态的方式相关、相互连通,这导致了研究的混乱:一方面,同时关注多个层次文化的研究中,对于哪些方面分别属于哪些文化领域有些混乱;另一方面,很难去掉不同层次文化之间的连接而分别研究它们(Teerikangas & Very,2006),相应地很难把它们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截然分开;此外,不同层次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动态性,也增加了衡量它们的难度。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多个层次的文化差异,例如涉及到跨国并购的研究,至少应关注国家文化和组织文化两个层次的文化差异;此外,不能孤立地研究不同层次文化差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要关注不同层次文化差异的互动。当然,这样做在具体的研究设计和操作上是有一定难度的。
2.关注文化差异的测量问题。首先,在文化差异-并购绩效的影响的研究中,国家/组织文化差异常作化为不同的衡量方式。其中,国家文化差异或者以Hofstede的国家文化分数来衡量(Morosini et al.,1998;Barkema et al.,1996;Datta & Puia,1995;Markides & Oyon,1998;Krug & Nigh,1998;Weber et al.,1996;Kogut & Singh,1988),或者仅用跨国并购对比国内并购表明存在国家文化差异,并不关注差异的具体大小(Lubatkin et al.,1998;Krug & Hegarty,1997、2001;Larsson & Lubatkin,2001);而组织文化差异的测量通常使用自我汇报的方式,如管理风格相似性(Chatterjee et al.,1992;Datta et al.,1991;Larsson & Finkelstein,1999;Weber et al.,1996;Weber,1996;Lubatkin et al.,1999;Zollo,2002),文化适应压力或文化相容性(Very et al.,1996、1997),高管团队的互补性(Krishnan et al.,1997)。文化差异衡量方法的复杂性使不同研究之间很难进行比较。其次,测量方式的信度与效度。一方面,现有研究对组织文化差异的测量多采用自我报告的感知到的文化差异,其理由是: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是由其感知而不是“实际”或“客观”的环境决定的(Rentch,1990);即使间隔10年调查态度和行为的数据,其准确性也不会降低(Gutek,1978;Pettigrew,1979)。一些研究也发现这种方法具有高的信度和效度(Chatterjee et al.,1992;Weber,1995)。然而,回顾性数据的使用会影响研究的内部效度,导致二次感知偏差(percept-percept bias) (Stahl & Voigt,2004)。此外,有研究者认为,组织文化差异的测量只抓住了调查那一刻对文化的“感知”,忽视了这种“感知”会随着并购整合的进展发生变化(Teerikangas & Very,2006)。理想的情况是,应该在并购发生前调查组织文化差异,与并购后的数据作比较。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谈判最终都会导致并购,而且在研究过程中,还会有一些企业退出,获取这样的大样本数据非常困难、且花费很高,所以,现有研究多采用横截面研究,这限制了因果关系的推论。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对国家文化差异的测量大多采用了Hofstede(1980)的国家文化分数,虽然Hofstede的国家文化分数是一种较客观的外部数据,但它的数据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收集的,尽管Hofstede(2010)认为国家文化可被视为“既定事实”,“像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或气候一样稳固”,但基于几十年前的数据预测现有的结果变量,其有效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由此,未来研究对文化的测量除采取主观方法测量组织文化差异外,应采用客观的外部数据测量国家文化差异,并采取更新的国家文化分数以适应目前的研究。
3.综合多种指标衡量并购绩效。现有研究对并购绩效的衡量方法多种多样,有高管离职率(Krishnan et al.,1997;Krug & Hegarty,1997; Krug & Nigh,1998;Lubatkin et al.,1999;Krug & Hegarty,2001;Schoenberg,2003)、文化适应程度(Larsson & Lubatkin,2001)、员工抵制(Larsson & Finkelstein,1999)、整合过程效率、高管承诺、合作、压力(Weber et al.,1996;Weber,1996)、财务绩效(Chatterjee et al.,1992;Datta et al.,1991;Krishnan et al.,1997;Larsson & Finkelstein,1999;Lubatkin et al.,1998;Morosini et al.,1998;Schoenberg,2003; Very et al.,1996、1997;Weber,1996)等。并购绩效的衡量方法可划分为股票市场绩效,财务绩效以及社会文化整合绩效(socio-cultural integration outcomes)(Stahl & Voigt,2004)。这三类衡量方法各有特点:股票市场绩效反映了投资方对并购影响的短期和长期效果的评估,往往用“超常收益”(abnormal returns)来衡量;财务绩效衡量了相对长期的并购绩效,往往以“资产回报率的提高”或“销售增长”等财务指标来衡量;社会文化整合绩效衡量了并购所引起的员工和经理人员社会文化水平上的冲突和压力的程度,往往以“员工抵制”、“文化适应压力”、“自愿离职率”、“高管承诺”等来衡量,这类衡量方法不同于前两类指标,属于非财务方法。财务类指标和非财务类指标抓住了并购过程的不同方面,并且其衡量的时间、所依据信息的来源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也常常大不相同,选择不同的衡量方法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Stahl 和 Voigt(2004)的研究表明,文化差异与社会文化整合绩效负相关,与并购后财务绩效不相关,与并购方股东的非正常回报正相关。由于现有的研究往往只采用一类指标来测量并购绩效,单一的绩效指标难以全面衡量并购绩效,限制了对文化差异影响并购绩效的机制的更清晰的认识,未来的研究应综合多种指标衡量并购绩效。
4.对于新兴市场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应采取动态的、过程的研究视角,以揭示文化差异影响并购绩效的机理。现有研究大多将并购后的整合视作一次性的策略选择,而忽视了整合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整合策略是有可能发生改变的。这一研究倾向与现有研究中并购双方的特征有关。现有研究中,并购方主要为发达国家企业,目标企业或者同为发达国家企业,或者是发展中国家企业,较少存在针对并购企业的心理优势。并购方可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整合策略,并且自始至终一以贯之。但当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成为并购方,而发达国家的企业成为目标方时,后者往往存在针对前者的心理优势,抗拒来自被认为劣势一方的文化整合。此时,不论并购方的终极整合策略和目标是什么,在开始阶段的策略可能最好以安抚或妥协为主, 保留目标企业的原有文化,择机再以自己的文化去影响、渗透对方。已有研究注意到了这一变化,如 Kale,Singh 和 Raman(2009)在比较新兴市场企业与传统跨国并购的差异时指出, 前者整合速度是“渐进式”的。在实践中,中国企业联想的做法值得借鉴。联想的整合是分步进行、循序渐进的,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在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后,才进行下一步的整合。例如其业务整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过联想国际、联想中国并行阶段,而文化整合也经历了联想和IBM两种文化并行以及引入戴尔后的三种文化并行的冲突与融合期,直到形成一种全新的国际化文化。由于新兴市场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要面对所谓的“劣势文化”整合“优势文化”的问题,而现有研究较少关注这一问题,相应地,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采用动态的、过程的视角,揭示新兴市场跨国并购中文化差异影响并购绩效的机理,这需要更清楚地认识并购的过程和组织维度,方法上则要求更多地采用纵向研究和扎根理论。
六、研究框架的提出
综上所述,未来的文化差异-并购绩效研究应该(1)考虑多个层次的文化差异及文化差异的互动;(2)在结果变量的测量上,综合使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来衡量并购绩效,以更全面地衡量并购绩效;(3)揭示文化差异究竟如何影响并购绩效,以及其他因素怎样影响文化差异与并购绩效的关系。由于产生于发达国家的理论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新兴市场国家企业的并购实践,深入探讨这一过程,对于面临“劣势文化”整合“优势文化”问题的新兴市场跨国并购尤为重要。
本文认为:(1)尽管文化差异会给并购绩效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其大小并不能直接决定并购绩效的好坏,整合成功与否才是并购绩效好坏的关键。整合过程包括任务整合和人员整合两个子过程。现有文化差异方面的文献往往仅关注人员整合过程,而忽视任务整合过程。本文认为,任务整合是整合过程中“硬”的、相对“有形”的过程,人员整合是“软”的、相对“无形”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文化差异通过这两个过程影响了并购绩效,忽视哪一个过程,都无法全面地认识这一影响机制。(2)组织对文化差异的学习、管理和干预的程度,会影响到任务整合和人员整合能否顺利进展,能否达到预期整合程度,在文化差异-整合过程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然而目前很多研究忽视了这一因素的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关注这一因素,探究企业主动行为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可能对企业的并购实践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3)文献中所涉及到的其它影响文化差异-并购绩效的因素,如相关度和整合水平、权力和规模的差异、被并购方保留的自主性、接管的方式、并购方先前的并购经历、多元文化宽容度、行业类型、并购发生的时间等,可能是通过整合过程影响并购绩效,也可能对并购绩效有直接的影响,这些因素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纳入控制变量的考虑范围,再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个综合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以期对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和选题有所借鉴。
图1 文化差异与并购绩效关系的研究框架
参考文献:
[1] Birkinshaw J,Bresman H,Hakanson L. Managing the post-acquisition integration process:How the human iintegration and task integration processes interact to foster value crea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0,37(3):395-425.
[2] Calori R,Lubatkin M,Very P. Control mechanisms in cross-border acquisitions: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Organization Studies,1994,15(3):361-379.
[3] Chatterjee S,Lubatkin M H,Schweiger D M,et al.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hareholder value in related mergers:Linking equity and human capital[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5):319-334.
[4] Datta D K. Organizational fit and acquisition performance:effects of post‐acquisition integr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4):281-297.
[5] Hofstede G. 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 London:Sage Publication.1980
[6] Kogut B,Singh H. The effect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8,19(3):411-432.
[7] Krug J A,Hegarty W H. Postacquisition turnover among US top management teams:An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foreign vs. domestic acquisitions of US targe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8):667-675.
[8] Larsson R,Risberg A. Cultural Awareness and National versus Corporate Barriers to Acculturation[A].Gertsen M C,Sderberg A-M and Torp J E. (eds),Cultural Dimensions of Inter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C].Berlin:De Gruyter,1998:39-56.
[9] Lubatkin M,Schweiger D,Weber Y. Top Management Turnover M Related M&A’s:An Additional Test of the Theory of Relative Standing[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9,25(1):55-73.
[10] Morosini P,Shane S,Singh H. National cultural distance and cross-border acquisiti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8:137-158.
[11] Nahavandi A,Malekzadeh A R. Acculturation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1):79-90.
[12] Olie R. Culture and integretion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tion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90,8(2):206-215.
[13] Teerikangas S,Very P. The culture-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in M&A:From yes/no to how[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6,17(S1):S31-S48.
[14] Stahl G K,Voigt A. Meta-analyses of the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Best paper Proceedings,New Orleans,2004:I1-I5.
[15] Very P,Lubatkin M,Calori R. A cross-national assessment of acculturative stress in recent European mergers[J].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1996,26(1):59-86.
[16] Very P,Lubatkin M,Calori R,et al. Relative standing and the performance of recently acquired European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8):593-614.
[17] Weber Y,Shenkar O,Raveh A. National and corporate cultural fit in mergers/acquisitions:An exploratory study[J].Management science,1996,42(8):1215-1227.
[18] Cartwright S,Schoenberg R. Thirty years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research: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6,17:s1-s5.
篇10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体现
在实际的中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及教学进度的影响,教师普遍较为注重对单词和词组的记忆,课文的讲解及语法点的灌输而忽视了对有关文化差异知识的讲授。其实,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如果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不了解,就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交流上的障碍甚至带来对方的误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
1、
佛教在中国有着千年的历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佛教认为生命是一个轮回(即前生、今生、来生),固汉语中用“三生有幸”来表达无比的荣幸。也因为佛教的缘故,和尚、尼姑在汉语中出现率极高,如“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等成语。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普遍信仰基督教,相信上帝(God)创造了人类,所以常说:“God bless me!”(上帝保佑!)“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传说耶稣是在星期五受难的,所以英语里有“Black Friday”(意为“灾难的一天”),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渊源,就不会明白”Black Friday”的含义。
2.答语和感谢
汉文化的“谦虚”根植于儒家“礼”的传统思想,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体与个人的价值,提倡“实事求是”与“自信”。因此在接受赞扬时,就有不同的表现。有个笑话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在聚会中,Jack称赞中国同事的妻子漂亮,这位同事的妻子谦虚地说:“哪里哪里”,但是Jack不明白这是中国人自谦的一种表达,就说“眼睛漂亮”,这就是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惑。
3、打招呼
无论是听相声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中国人习惯也喜欢以“你吃了吗?”作为一种日常的打招呼的方式,这样的打招呼语几乎不分时间和场所,让人感到熟悉和亲切。而如果你以这样的方式和西方人打招呼,他们会误以为你想请他吃饭。因为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所以和不同国家的人打招呼时,应当注意不同类型的话题和方式。
4、介绍
在英语课本中”What’s your name?”常被用来询问对方的名字,在中国学生中这样的询问方式也较常见。而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My name is?”,这样对方如果愿意的话会很自然地说出自己的姓名和相关信息。当在面试等特定的场合需要问及对方姓名时,常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倘若使用“What’s your name?”,会让人觉得不礼貌。
5、个人隐私
由于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国人初次见面时喜欢询问对方年龄、婚姻、收入等问题以表示关心、拉近距离。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很反感,他们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他人去向时常用:“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而这在英语国家中也被认为窥探别人隐私,是不恰当的谈话内容。
6、称谓
在中国,由于庞大的家庭及家族体系,在称谓中有七大姑姨之多,但在英语中一个简单的aunt就可以代表这一切。在汉语中,因不同的成员间的关系,在称谓中有舅舅、叔叔、大伯、姑父等多种表达,在英语中一律叫uncle,似乎简单了许多。但英语中对女性有着多种称呼,如“Mrs”(用于已婚女性),“Miss”(未婚女性)等。
7、礼仪
拿餐桌礼仪举个例吧:中国人待客时为表示热情周到,通常会摆满一桌佳肴,席间敬酒夹菜。而西方人往往觉得太过浪费,通常待客菜肴较为简单,也不劝酒夹菜,一切都只是一句:Help yourself!让人觉得较为随意。
再如,在西方国家常可看到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外侧,女士走内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女士进餐厅时,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请她就坐。这就是英语课本中提到的“Lady first”的解释。
二、有效减少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所产生的影响的措施
减少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需要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文化差异,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的使用英语。
1、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合理选材,通过阅读学生对不同的文化会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在以后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更能准确的选择语言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改变,派生出许多新的语言,而这些语言往往率先出现在一些较时尚的报纸、杂志、广播中,如:walk on air(非常高兴),cost an arm and leg(非常昂贵)等,因此鼓励学生阅读将成为一个有效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良好方式。
(2)多举行介绍中西方文化的讲座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比较差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经常在本校开设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讲座,或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补充来激发学生了解世界的热情,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只注重语法和词汇教学而不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讲授是不可取的,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是在真正学习一门语言,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英美文化素养,并尽量多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参考文献:
[1]关士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P57-59.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P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