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物联网技术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物联网技术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物联网技术培训

篇1

物联网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信息传感设备,遵照网络协议,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来交互信息,实现物与信息、物与物的衔接,以及对物品信息的智能化识别、管控。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且无需人工便可以独立完成的一项全新技术。物联网主要由传感器、数据处理系统、网络、执行系统、显示器等组成。其结构分为三个层次:首先,通过感应设备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其次,将采集、整理的数据处理后进行传递。最后,将接收到的数据内容应用到对应的行业中,实现该行业的智能化。

二、物联网发展现状

目前,物联网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天约有550万新设备加入物联网,且设备安装基数到2020年将达到307亿台,2025年预计将达到754亿台。2017年物联网的应用率已达到29%,而且物联网应用者正在大力扩展物联网规模,增加物联网投入。根据工信部数据,预计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的整体规模将超过1.8万亿元。另外,物联网技术已从概念化走向了实际应用,例如危险品的管理就是一个物联网+区块链应用的典型场景。长时间以来,行业内对特殊危险品的管理方面一直缺乏有效的数字化手段,从使用、监管、流转等一系列的追溯记录基本上都要通过手工记录完成,效率低且风险高,易篡改。现在运用物联网+区块琏技术,不但可以对危险品的生产进行全程监控,而且可以对其流转过程进行无缝记录,减少生产运输风险和事后记录被篡改的可能。不久前,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国移动与爱立信完成了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约仪式。双方将围绕工业联网、健康物联网、智能出行等重点领域,培育优势能力,共同培育良好生态环境、开拓市场,这表明物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更多行业及更广泛的领域。

三、物联网给企业财务工作带来的影响

(一)强化了企业财务的数据管理

首先,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内容复杂,需要处理分析大量的财务数据。而物联网技术可以应用到企业经营活动如采购原材料、销售产品等环节,其可将原材料以及产品等转换成电子信息,然后再将这些电子信息进行传输、储存,进而区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对其进行整合、分析,使生产成本更加清晰。其次,物联网技术可以将财务信息进行实时传输,利用电子标签技术可以形成记账及明细,实现业务发展与传递信息同时进行,保障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同时也可以实现企业和客户、供应商、税务等各单位及部门间的数据链接。

(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

物联网技术使企业会计核算无需人工参与,实现会计核算的自动化,这样就可以保障会计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同时,会计人员可以实时跟踪会计信息,并可以把财务信息及时录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此外,物联网可以使企业的有形资产实现会计的信息化,保障记录有形资产的即时性,加强企业管理和利用有形资产能力。物联网技术可以将企业的材料、设备等有形资产都嵌入RFID电子标签,这样企业的手持读写设备或感应设备可以自动识别电子标签,同时将其信息录入到企业的数据库里。另一方面,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法效率比较低,无法反映企业生产过程的产品成本且准确性较差,而物联网能使企业的生产过程实现信息化,这样企业财务部门便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等进行成本核算,既能准确核算产品成本又能反映企业生产过程。

四、企业管理会计的创新路径

(一)完善企业物联网建设,创新风险管理

企业应采用RFID电子信息技术,将智能标签嵌入企业的存货等对象中,并且此标签里应包含该物品的全部信息,同时对个体进行标识、区分,采用传感器网络及多类型的传感器,实现对特定对象行为及实时状态进行监控。另一方面,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存在风险,因此企业应组成局域网、专业网等系统的安全体系。同时,制定规范的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管理规章制度,做好信息风险调查工作,制定风险管理以及风险应急处理等方案计划,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性。此外,要对企业管理会计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多重加密技术处理,防止不法分子非法入侵企业数据库,恶意篡改财务数据。最后,要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监控,其信息处理权限要按照会计人员级别的不同进行授权,会计人员想要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要对其进行身份认证。对于输入重要财务信息也要加强管理并进行审核,确保录入信息准确。

(二)提高企业管理会计专业能力,创新企业人员管理

物联网技术在企业的使用,改变了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企业应根据物联网的运作模式对财务人员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依靠物联网技术进行成本控制等财务活动。此外,要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评价职能。将企业员工日常对于物联网技术的运用直接与薪酬挂钩,激励员工积极掌握物联网技术,适应物联网环境。

(三)创新企业的投资决策

企业经营的目的不仅应包括使股东利益最大化,同时也应包括使相关利益实现最大化。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应制定确保如投资者、经营者利益的政策,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对于各个主体的利益要协调分配。由于各方承担不同的风险比率,并且彼此之间联系紧密,同时又由于企业对于资金的管理和运营牵动各方利益。所以,管理会计应直接参与到企业的投资决策,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工作职能,准确掌握企业资金的投入产出情况,同时提高对于企业投资资金的控制及事前预测能力,降低企业投资运营的成本,避免投资风险,保障企业投资效益最大化。

(四)创新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

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推动企业从会计核算到管理决策的转型。以财务共享为基础,实现管理会计的财务信息化。

物联网条件下,许多企业会对其会计信息进行共享,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其他企业的会计信息,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此外,目前物联网作为一项新技术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如果物联网没有形成标准化就不利于其推广应用,造成市场混乱,不利于其发展。因此,要制定物联网标准化规定,促进物联网长远发展。同时,可以利用RFID技术对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创建与内部控制流程相结合的信息系统,使会计监督更科学、规范,降低企业内部控制成本。此外,熟练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流程,对其不断优化,并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整合、挖掘。

篇2

在单片机编程基础课程中,学生只须掌握最简单的编程技术以及程序烧写方法即可。单片机编程这门课程本身非常复杂,属于更高层次学历的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因此,中职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单片机设备进行检测和应用的技能。实际工作中对中职学生在此方面的要求并不高,个别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入门之后深入学习。网页编程课程要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主要学习在IIS平台上利用C#语言制作动态网页。C#语言功能丰富,使用简便,可扩展性强,是当前开发动态网站最常用的编程语言之一。学好C#编程不仅可以用于物联网的搭建,也可以在各网络公司、软件公司中任职。在数据库课程中,学生要能够搭建安全、稳定的数据库服务器,创建简单的数据表,用于测试、调试。数据库应用和管理依然要求具有较高的学历,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应当立足于学习基础、常见的知识。学习的数据库应当包括MSSQL、MYSQL和ACCESS,这些数据库软件操作简便、实用性强。

网络配置课程本身专业性很强,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弹性也很大,中职网络专业的学生对该课程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后,就可以非常熟练地应对各种常见网络的配置和管理。本课程中学习的知识应当包括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VPN和无线设备等。安卓是目前最流行的嵌入式开发环境,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智能电视以及其他专业智能平台中,更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安卓系统可以非常方便地查询、汇总、管理来自传感器和网络的大量数据,因此,中职学校应当适时开展安卓开发基础的教学。中职学生要能够利用安卓开发工具制作简易的APP应用程序,合理利用网络程序资源,熟悉必要的美化和汉化操作,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深入学习安卓程序开发。中职学生应掌握常用软硬件设备的使用,包括LED展示屏的使用,RFID设备的使用,条形码和扫描枪的使用,摄像头、打印机、开关量采集器、模拟采集器、串口服务器、智能医疗设备等设备的使用。这些设备和技术都已经很成熟,广泛应用于各个产业和行业,而且都有着丰富的应用软件和配置程序,使用方便,非常适合中职学生学习。

二、教学方法

学生在学习和实训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专业分工、协同合作,由浅入深、从操作到理论循序渐进地学习,特别要重视实训练习。不同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掌握本专业的相关技术,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还要组织不同专业、不同工种的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一个比较复杂、综合的实训任务。当学生的技能已经比较熟练时,可以组织他们学习必要的跨专业知识,特别是专业交叉点的“接口”知识,这样,有利于他们宏观地把握整个技术体系。学生的学习可以从合适的物联网实训平台入手,像搭积木一样完成必要的实操练习,积累感性经验,产生兴趣,并培养自己认真细致、追求完美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当学生实操练习熟练之后,再对相关的各个知识模块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教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精讲多练,通过多样化的实训任务提高学生的技能。另外,每一次实训任务都应当与具体的应用情景相结合,在做中学,在学中练,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触类旁通,积极创造。

三、注意事项

很多中职学校都还没有引入物联网这一新兴技术,因此,缺少相关的实训设备和教学教材,甚至教师本身也很难满足有关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校企合作是引入物联网技术的关键,学校要定期选派合适的教师参加企业举办的相关技术培训,也可以采购相关的实训设备,这样不仅可以掌握最新的技术动向,还可以保证教学更加接近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学生。有些大学也开设了物联网相关专业,在基础技术研究和项目开发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职教师参加大学的相关培训有利于中职物联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还要注意各专业的分工和合作。任何一名中职教师或学生都不可能完全学会物联网的全部知识,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完全没有这个必要,教师和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专业、个人能力和兴趣爱好,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方向上学精学专,在其他方向有所兼顾。从事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要经常集合在一起,交流学习成果,合作完成不同的实训教学任务,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工作和协调能力。当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学校跨专业的协调统一提出了新的要求。

篇3

新能源产业是我国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支撑性行业,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领域,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顺应科技潮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随着国内电力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低碳能源转型步伐加快,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推进能源技术创新,为新能源企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新能源企业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创新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新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一、加强风电应用技术研究,着力提升新能源产业发展质量

“十二五”时期,国内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并网风电装机容量1.29亿千瓦,全国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一。进入“十三五”时期,随着国家一系列新能源产业法律法规及标准的不断出台,风能及太阳能应用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新能源产业发展已进入质量提升期。国家正在加快实施电力体制改革,逐步运用市场机制,引导新能源企业降低造价,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此形势下,新能源企业更需做好电力市场需求预测与分析,建立前期、基建、生产、运营全产业链精益化管理模式,从源头上树立高标准理念,努力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规划设计环节,就风电前期选址、规划、风机选型匹配、工程建设等各阶段进行精细化设计研究,依托测风、运行等大数据优势,充分考虑自身风资源条件、风电机组性能、电气设备损耗、风机设备和集电线路、交通工程等造价因素,基于风电场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为风电场量身定制最优的精细化设计方案。在工程建设中,树立“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全参与”的优化设计理念,应用最先进的风电行业新技术,强化风电场建设和生产的高效衔接,确保风电场的投产质量和效益。在生产管理上,充分利用风电场集群优化调度和集中控制技术,实现风电场少人值守或无人值守。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跨区域、多机型的机组运行性能对比分析,优化各类发电机组的协调运行,实现风电集群整体效能最大化。加强“能源互联网+”技术在风光电站运维领域应用,提高移动运维、远程专家协同运维能力,加强智能终端应用,不断提高设备可用率和发电能力;加强电网适应性技术研究应用,优化控制策略技术,提高风功率预测能力及高低电压穿越适应能力。针对早期风电机组设计、安装缺陷导致的达不到设计值、安全稳定性差等突出问题,运用叶片延长、安装增功组件、控制系统升级等多种风机技改提效技术,提升设备综合效能。

二、加快风电消纳技术研究,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近年来,随着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风电新气流技术、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智能化控制技术得到不断突破。2016年,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了《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并同时了《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路线图》,推进高效太阳能利用技术、大型风电技术、现代电网关键技术、能源互联网技术、节能与能效提升技术等重点技术创新任务,加快实施智能电网、物联网、储能、微电网的综合供能区域试点。可以预见,“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期,随着风电消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新能源综合成本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将为新能源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充分利用低风速发电技术,拓展风电开局。过去风电场较多分布在三北地区,受“弃风限电”问题影响较为严重,随着国内大叶轮、混合塔架、柔性塔架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中东部及南部地区的风电开发逐渐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囿于我国风资源与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的现状,且随着优质风资源规模逐渐减少,加快低风速发电技术的研究应用,对于拓展我国风电开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能源企业和风电制造企业要加强低风速风电技术的联合应用推广,积极探索适合风资源区域特点以及地理环境要求的低风速风场开发模式,不断提升我国低风速风场开发技术实力,实现风电产业发展的科学布局。

加快风电消纳技术的研究应用,拓展风电利用空间。风电并网和消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风电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需要在加强各类电源之间、电源电网之间相协调,区域布局及项目与消纳市场、配套电网以及调峰电源相统筹之外,还要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等快速调节电源,研究压缩空气蓄能、电化W储能等大规模蓄能技术及示范应用。积极推进风电供暖消纳方式研究和建设,把富风季与供暖期高度重叠的不利因素变成冬季风电大发的契机,由绿色供电向“绿色供电、绿色供暖、绿色新能源汽车”多位一体能量转化模式发展。同时,建立风电场与大电力用户和电力系统的协调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

加强微电网技术的应用,加快推动分布式能源发展。微电网接近负荷,是分布式发电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关键,对于提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能源微电网也是电网配售侧向社会主体放开的一种具体方式,符合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可为新能源产业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要加强对先进储能、微电网技术及新型商业运营模式研究,形成完善的新能源微电网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集成分布式能源及智能一体化电力能源控制技术,将各类分布式能源、储电蓄热(冷)及高效用能技术相结合,通过智能电网及综合能量管理系统,形成先进高效的能源技术体系,灵活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使新能源微电网在一定的政策支持下具有经济合理性。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培养适应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科技人才队伍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大力支撑。新能源企业应积极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机遇,以企业为新能源技术集成平台,以示范项目为纽带,依托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技术人才优势,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体系,抢占前沿技术的应用先机,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建立新能源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实施风电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新能源技术培训,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队伍培养,提升新能源产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篇4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

1新形势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设背景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明确了“互联网+”在战略新兴产业中的地位。

同年,教育部组织对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在目录中明确了计算机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范畴,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软件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等传统专业延续保留,新增了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移动应用开发、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技术等与“互联网+”产业升级密切相关信息技术专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是我国已经确定的长远战略发展目标。数据显示2015年网络服务创造的经济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达到0.8-1.2万亿元;到2020年将为3%,将达到7.6-8.2万亿元。特别是随着3G时代的来临和“三网融合”的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企业对高技能水平的网络工程师、网站管理工程师、网络设备工程师及网络安全系统工程师的需求量平均每年增长高达71.2%。预计今后的5年中,我国这部分人员的需求数量将增加2-4倍,整个行业的需求将达到80-120万人,未来的信息行业将成为中国的“金领行业”。

通过分析,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作为“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重点和促进信息消费的核心产业,已成为我国转变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新热点。以信息化为主导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大力发展云计算、电子商务技术、移动互联技术、信息安全等相关专业,加大培养技能型人才力度,已迫在眉睫。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特点,就是要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实践能力培养是当前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2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开设计算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依然存在着人才培养体系重案例式教学、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缺乏实践教学能力;实习基地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如何借助企业力量,行业优势,尽快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信息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当前计算机类高职教学的重点研究课题。

近几年,经过各界的不懈努力,高职教育计算机类各专业校企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计算机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有创造性和可借鉴性的方案。如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的“四元素、五阶段、强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三模块、两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均对“产业+企业+专业”的校企共建专业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推广,取得了较优异的成绩。但是,校企合作工作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一些校企合作仍属于浅层次,只停留在相互参观、实训室设备采购合作等层面,进行专项合作和深度合作不足;计算机类的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生长周期不稳定,有的企业在合作期会因经营问题而倒闭,有的企业项目团队流动频繁,均会导致合作终止或推进缓慢;同时,单一的信息化企业人员需求量不大,很难像营销类、物流类等商科专业寻求到稳定的实习岗位;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法规制度不完善,没有硬性的管理和约束措施等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和对行业、企业专家等访谈,我们列出如表1所示的企业需求与高职院校在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现状之间的差异。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企事业需要技术熟练、能及时解决企业的项目需求、既能进行网络维护、软件开发、信息收集,又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高素质计算机技术人才,但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岗位,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

3“互联网+”校企合作改革思路与方法

3.1以大赛为推手,探索校企共建新型实践教学基地

从2008年开始,国家已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整整十年。在这十年里,计算机(电子信息)类专业赛项尤为突出,平均每年组织10个赛项,吸引近600所高职院校、1800名计算机类高职学生参加比赛,而在国赛之前的省赛、校赛,其参赛规模更大集训选拔时间更长,影响范围更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为高职计算机类教学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2017年为例,46个分赛项中,包含了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计算机网络应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等11个电子信息大类的赛项。按一个赛项一个合作企业来计算,通过教育部的层层筛选,就有十几个优质企业供高职院校选择。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几年,我院通过大赛平台与H3C网络通信公司、南京第55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神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新大陆科技集团等多家大赛技术服务商在赛前、赛后进行深度合作,以大赛为契机,对接相关专业岗位群、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要求。五年来,校企共建实训基地5个,校中企2个,教师工作站1个,网络学院2个。共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5个。校企合作效益初显成效。

通过技能大赛,高职院校只有主动对接优质合作企业,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赛促教,确立人才培养方向以赛促改,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以赛促建。三层联动,同步推进高职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改革。

3.2推行校企联合教学,强化师资队伍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虽通过多年“双师”型师资队伍项目建设,各高校已初步形成既熟悉高职教学方法,又掌握高技能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但通过教育部门的相关教育培训很难满足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师资需求。

一个团队的建设首先就要发挥领头人的作用,一个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劣很大程度就在于专业带头人的任用与选拔,基于计算机类的行业需求,应推行“双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即在本专业各培养两名专业带头人,即一名校内教学型专业带头人和一名校外专家型专业带头人。从合作企业中遴选1名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技g骨干作为专家型专业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通过考察调研、技术培训、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方式,不断提高专业带头人对本学科国际前沿知识、技术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把握,全面提高教学、科研和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更新专业建设理念,提高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为专业建设服务。

推行“师企对接”政策,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依托“校中企”、校内工作室、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建立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中心,委派专任教师进入实践能力培养中心作为企业员工参与项目实践,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如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依托芜湖电视台与江南梦工厂公司共建“校中企”影视工作室,把电视台正式项目引进到学校,由专业教师负责项目的实施,从而培养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三年来,完成芜湖市人防办巡礼片、江南实验中学宣传片、康妮瑜伽广告片、田家炳实验中学宣传片、芜湖县检察院专题片,其中康妮瑜伽广告片已经在芜湖新闻频道播出,并作为院线广告在全市各大影院电影正式放映之前进行播放。通过校企共建影视工作室,企业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本专业教师的技能和素养得到了锻炼,实践能力得到加强,也扩大了学院及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实现了双方互赢。

3.3建立三级联动的校企合作制度,探索校企人才培养新机制

建立“三级联动”的校企合作制度,一是学院层面应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共同成立计算机专业及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共同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资源整合、师资培训等系统工作;二是专业教学团队层面应与技术研发部共建项目部,共同组织教学、实训,共同进行考核和评价,共同组织科研项目;三是专业教师层面应与企业技术员共建工作室,共同进行教学实施、技术研发、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充分发挥企业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和学校专职教师的各自优势,把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融人到教学过程中,做到“对证施教、对岗施教、因材施教”。开办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的订单班,把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和真实工作项目引入教学中,完善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通过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坚持从岗位需求人手,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召开由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行业技术人员、课程专家和专任教师参加的实践专家座谈会,对调研中确定的专业培养针对的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经过讨论疏理出典型工作任务,并分析出其能力要求。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动态更新,做到一年小修订,两年大修订,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

篇5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工程施工信息的特点和分类,明确了工程施工信息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对工程施工信息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的必要性,最后详细介绍了当前施工信息管理在实践工作中常用的三种信息平台,分别是基于数据库的工程施工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为基础的项目信息门户和以空间建模与分析为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统。

    工程施工信息作为施工中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涉及到多环节、多渠道、多部门和多专业,为了使管理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必须获得相关的及时、准确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实现信息的功能和价值。传统的信息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手工或机械式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已经无法处理现代社会来源广泛、数量巨大、形式多样的施工信息,当今工程施工信息管理随着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逐渐走向信息化管理,目前已经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在工程施工实践中广泛应用。

    1 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概述

    工程施工从原材料采购、施工,到最终工程建设的完成,涉及面广、协助关系复杂,因此时刻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工程施工的信息涉及到政府部门、业主、设计单位、施工承包单位、监理单位等各个部门,信息的来源包括工程施工项目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即工程施工项目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参与单位所产生的总信息,如工程概况、设计文件、会议制度、施工成本、进度、质量、目标控制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外部信息包括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市场物价指数、新技术、新材料、资金市场变化等信息。同时工程施工信息的形式多样,包括可数字化的数据信息和文档文件、图片、图纸资料等无法完全数字化的信息,如勘察、设计图纸、合同、统计报表、指示、工作检查等。[1]

    工程施工信息是施工过程中实施进度、成本、质量和目标控制的基础和依据,没有信息的支持,控制工作就无法正常有序的进行。由于施工活动涉及到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需要充分的信息作为支持,利用信息指导工程施工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是为了有效的开发、利用和控制协调施工信息,提高信息的正确性、精确性和实效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管理的各种活动,如利用感知与识别技术进行信息的获取、通信与存取技术进行信息的传递、计算与智能技术进行信息的认知和再生、控制和显示技术进行信息的执行等,实现施工信息的效用和价值。信息借助各种技术手段经过人工处理具有了其特定的价值和作用,成为信息资源,与企业组织活动中人、财、物等具有实体形式的资源一样,决定着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转和未来的发展,为了控制工程施工的四大目标,对施工信息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施工企业信息管理的目标,信息管理首先分解信息管理工作的总目标,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制定各项分计划,指导并协调施工活动,实现信息管理的计划职能。其次,信息管理要组建、运做并维护信息系统,为施工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服务,实现信息管理的组织职能。然后,为了实现施工企业的目标,施工管理人员指导和影响施工所涉及到的所有工作人员,实现其领导职能。最后,为了实施施工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计划和实现最终目标,要对工作进行衡量、评估、纠偏等工作从而实现信息管理的控制职能。

    2 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平台

    工程施工信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对施工企业信息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互联网、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工程施工信息的管理逐渐走向现代化。下面具体介绍工程施工实践中常用的基于数据库的工程施工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为基础的项目信息门户和以空间建模与分析为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统三种信息平台。

    2.1 施工管理信息系统 施工管理信息系统(CMIS)是指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收集、存储、传递和处理所需要的施工信息,为施工组织设计、规划和决策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2]系统首先要建立其信息源,也称中央数据库,将整理好的基本公共数据如定额依据、资源单价和招标投标信息等和工程施工初始数据如预算数据、网络计划、外部信息、施工实时信息和投标依据等输入中央数据库。然后利用这些数据编制施工预算和施工进度计划,从而实现对施工成本、进度、质量和合同的控制,这四大控制作为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与中央数据库之间进行数据的传递和交换,集成和共享收集到的数据。系统的开发经历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实施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主要目标和活动。

    系统的开发设计主要是围绕以下三种功能系统:公共基础系统、维护安全系统和业务职能系统。公共基础系统是为项目的管理人员提供项目共性的信息。维护安全系统是一种辅助系统,它通过各种条件的约束使使系统正常有序的运行并且不断的发展。业务职能系统由工程管理系统、技术质量系统、商务系统、物资系统、安全保卫系统和行政系统六个模块组成,是施工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

    2.2 施工项目信息门户 项目信息门户(PIP)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在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各方产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集中式处理的基础上,以项目为中心对项目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设置个性化的用户界面和用户权限,为项目各参与方在互联网平台上提供一个获取项目信息的安全、高效的信息单一入口和沟通环境。按照项目信息门户的运行模式将其分为以下两种类型:PSWS模式(专用门户)和ASP模式(公用门户)。项目信息门户提供的主要功能有:桌面管理、文档管理、工作流管理、项目通信和讨论、任务管理、网站管理、电子商务、在线录像等。

    随着当前建设施工项目规模的逐渐扩大,施工过程中的信息数量庞大、信息的类型非常复杂,信息来源广泛、存储分散,并且大型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导致项目信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信息的应用环境非常复杂,而项目信息门户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系统的实施工作采取自主开发和购买商业化信息平台相结合的模式,综合考虑经济、管理、系统实施的目的、方法等因素。实施工作的前期准备阶段应用系统需求分析产品选择,调查项目情况并分析用户需求,组织项目管理知识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实施阶段主要是设计与外部应用程序的接口,采集数据,购置所需设备,分解项目结构、对项目的信息进行分类、收集组织信息、分析组织过程,并组织系统总体的培训和信息共享与交流的知识培训。安装配置阶段主要是软件的安装和配置、硬件的组装和配置、部门的确定、编写系统实施手册和信息管理制度,并组织系统管理和用户操作的培训。试运行与二次开发阶段主要是确定试运行部门、修改和调整系统、编写实施手册,并组织用户操作和工作专题的培训。全面实施阶段主要是软件和硬件设施的运行和维护,监控系统的实施情况,贯彻信息管理制度,并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辅导,最后全面评估和持续改进系统。[3]

    项目信息门户使得项目信息的沟通方式变为集中的存储和共享,项目信息门户的应用,使信息存储数字化、相对的集中了数据的存储,程序化信息的处理和变换过程,使信息的传输过程电子化和数字化,并使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项目信息的检索和查询、提高了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数据传输的抗干扰能力,并最终提高功效、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应该充分重视项目信息门户的建设和实施。

    2.3 施工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各种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储、检索、综合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信息处理和管理系统,是一种地学空间数据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提供服务的新型空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在多个领域迅速发展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施工管理系统也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4]施工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数据包括建筑物的位置、地下管线的布局等空间地理数据和建筑物的结构类型、管径等空间信息所对应的属性数据。系统具有以下几种功能:数据输入、图层、文字和点样式的管理、查询分析、施工控制和系统维护。建筑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如:建筑物的分布、道路和地下管线的布局等,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可以有效、合理并快速的的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特有的空间分析及可视化表达功能,可以扩展和优化决策支持系统、可视会议等新技术的图形查询和空间信息管理能力,从而实现对施工管理和进度控制的辅助。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施工管理部门提供了一直有力且高效的管理手段,如将管辖区域内的施工项目显示在地图上,定位查询施工项目,对施工现场实施安全监管工作。

    参考文献:

    [1]曹吉鸣.工程施工管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99-410.

    [2]钱建春,牛经涛等.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信息系统[J].施工技术,1999(8).

篇6

[关键词] 笔记本电脑产业 人才 不适应

重庆曾经是一个以机械制造为代表的重工业城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传统的重工业的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附加值低等缺点暴露无遗。在这种背景下,重庆以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于2009年起步,用2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招商到园区征地动迁、厂房宿舍建设,再到生产线投产,以及设立保税区、打通国际物流大通道等工作。《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提出:“ 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建成国内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形成1亿台整机生产规模、80%零部件及原材料本地配套”。随着笔记本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笔记本电脑产业从业的人才需求也急剧增大,产业发展与人才不适应问题亟待解决。

1.重庆市笔记本电脑产业发展状况

1.1重庆市笔记本电脑产业现状

2009年8月,随着惠普笔记本电脑出口制造基地和富士康产业基地正式落户沙坪坝区西永微电子产业园,这项总投资超过30亿美元的笔记本电脑产业项目的实施,标志着重庆迈出了经济转型的重要一步,笔记本电脑产业从此成为了重庆近2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经济社会效益最明显的产业之一。

随着宏、华硕另外两大品牌笔记本电脑制造商和英业达、广达、和硕、纬创、仁宝等五大笔记本电脑代工商的相继签约入驻,加上大量的笔记本电脑产业配套企业的进入,重庆笔电产业基本形成了三大笔记本电脑品牌商、六大笔记本电脑代工商和500家产业配套企业的“3+6+500”结构,未来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已经基本成型。

自第一台重庆造笔记本电脑下线以来,我市笔记本电脑产量节节攀升,截止2011年10月,本年度重庆市笔记本电脑产量突破1585.7万台,达到年产2500万台的目标指日可待。

1.2重庆市笔记本电脑产业规划

重庆市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成国内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形成1亿台整机生产规模,80%以上的零部件实现本土化生产。市政府相关部门也表示:“未来重庆市笔记本电脑产量将占到世界的1/3,电子信息产业也将成为重庆的第一支柱产业,到2015年建成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2.笔记本电脑产业人才面临的不适应问题

2.1笔记本电脑产业人才现状

目前重庆市笔记本电脑产业的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即“IT蓝领”从业人员主要由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员、中职学校毕业生和部分高职学院毕业生组成。根据笔电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在劳动力结构分配比例中,应当初级(农民工)占10%,中级(中职毕业生)占50%,高级、技师、高级技师(高职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占40%(以上数据来源为重庆市经信委)。而由于工资待遇、工作强度等各种原因导致我市大部分笔记本企业的劳动力结构分配并未达到上述比例,而是初级(农民工)占50%以上。这使得从业人员的整体工作技能不高,工作效率比在沿海地区工作的工人要低三成左右,这就意味着为了确保生产能够平稳进行,厂商们通常都会准备一些后备的工作人员,不仅增加了他们的生产成本,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用工荒。

2.2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不适应性问题表现

2.2.1人才缺口较大,沿海地区的用工荒有蔓延到重庆的趋势

按照重庆市“十二五”规划,在2015年重庆笔记本电脑产量将突破亿台,根据从市经信委了解到的情况,到2015年,我市IT产业人才需求为80万人。其中,电子制造业70万人,笔记本电脑及配套行业所需的50万人。按照目前笔记本产业人才数量,尚有40余万的缺口,意味着从现在起到2015年每年需要净增10万名笔记本电脑产业从业人员。而2009年,作为产业蓝领型技能人才培养主力的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共招生19.8万人,2010年18万人,2011年18.5万人,考虑到计算机专业在中职学校所占比重较小,未来连续3年的人才需求仍有较大缺口。

2.2.2人才的工作技能仍不够熟练,生产效率有待提高。

按照在广达的调研结果,重庆地区工厂工人的工作效率比在沿海地区工作的工人要低三成左右,这就意味着为了确保生产能够平稳进行,厂商们通常都会准备一些后备的工作人员,不仅增加了他们的生产成本,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用工荒。厂商们最初预计中国内陆地区应该会远比沿海地区拥有更为充足的劳动力,但实际情形是内陆地区的工人不仅数量上存在缺口,生产效率也亟待提高。

2.2.3人才稳定性不强,一半以上的产业工人有离职意愿。

根据课题组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在笔记本电脑产业一线人才98人中,有50人有近期离职打算,占到调查总数的51.04%,主要打算离职的原因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工资薪金水平整体不高,缺少吸引力。

各大笔记本电脑品牌商和代工商的西进计划,除了能享受重庆市政府提供的各种政策优惠外,更是看中了重庆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比较低廉的人力成本。目前从课题组的抽样数据看,一线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不到2000元,低于重庆市其他热门产业的月平均收入,与相对繁重的工作来比照,缺少竞争力。

第二, 工作紧张枯燥,缺少文化生活。

“宿舍-食堂-工厂”三点一线的生活紧张而枯燥,生产线上倒班制度的存在,即使在一个寝室的室友,也很难有时间一起交流。文化生活的欠缺,生活上的孤单感,加强了离职的意愿。

第三, 每天忙于工作,缺少提高的机会。

由于每天的工作紧张而单调,环境又相对封闭,产业工人缺少交流提高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很多人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感觉在工厂中几乎没有提升提高的机会,不安全感也加剧了离职现象的发生。

第四, 笔记本电脑产业用工临时性突发性较强,缺少安全感。

大部分笔记本电脑生产商为规避风险,降低成本,都希望自己零库存,在业内普遍采用订单式生产,企业拿到生产任务后,再根据任务招工,赶进度;暂时没有订单,则压缩生产规模,甚至大面积裁员,这些都给产业工人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也成为离职率高的一个重要诱因。

2.2.4从业人才的心理问题比较集中,存在不稳定因素。

目前的从业人员的主力军是中职学校的毕业生,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加上读职业学校一直被社会上的人用有色眼镜观察,缺少关怀和理解,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相对封闭的环境,单调枯燥的生产工作,容易使人产生心理压抑,加之沟通、宣泄渠道不畅,极易引发心理问题。某国际知名代工商的多名员工“连环跳楼”事件便是心理问题的集中表现。

3.解决笔记本电脑产业发展与人才不适应问题的建议

3.1加大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培养适应笔记本电脑产业发展的产业人才。

重庆是我国的一个劳动力输出基地,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占相当大的比例,但这部分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缺少专业技能,故大多从事建筑、环卫、园林等以体力为主的工作。随着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的进展,每年都出现大批的新城镇人,这些都是笔记本电脑产业工人的潜在来源。政府可以牵头企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鉴定机构,共同完成该部分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工作,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笔记本电脑企业的用工荒和失业人员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这部分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

3.2加强在职职工的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效率。

在已从业人员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和再教育,提高产业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提高单位时间的产量,在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提高产量,从另一个方面来缓解人力资源不足带来的不利影响。

3.3进行政策扶持,采用多种渠道稳定笔记本产业人才队伍。

第一,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提高产业人才的待遇和福利。

政府有关部门应严格监督各企业按《劳动法》相关规定,保障产业人才的合法权益,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和补贴,比如公租房的配租、五险一金的缴纳、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提高产业人才的待遇。

第二,充分发挥基础党团组织和工会的作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企业所在地的党团组织可以充分发挥组织作用,调动广大党员和团员的积极性,开展各类丰富多彩又切实可行的文体活动,促进产业人才之间的沟通交流;工会组织也可以积极听取产业人才意见,及时与企业沟通,反馈产业人才诉求,保障职工权益。

第三,鼓励员工积极提高技术水平,建立完善的评聘机制。

政府和企业可以根据工作实际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评聘制度,通过相应培训和考核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按规定享受专项津贴。这将极大的调动产业人才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提高生产效率,服务产业发展。

第四,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成立专门机构进行人力资源的统一管理。

因为笔记本电脑产业生产的突发性和临时性,每个企业招聘、裁员都没有特别的预兆。为了避免这种波动给产业人才带来的不安全感,政府可以参照电视传媒等行业已有的模式,成立专门的机构或者人力资源劳务公司,统一管理笔记本电脑产业的人才,从而把突发事件和临时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

3.4建立灵活多样的心理咨询渠道,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政府和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重庆市的心理咨询机构,特别是西永微电园紧邻重庆大学城的地理优势,聘请各心理咨询机构和高校的心理咨询专家,通过当面咨询,网上解惑,电话咨询等多种渠道,对产业人才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重庆市“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3]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cq.省略/

篇7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专业定位:服务于现代物流业,致力于信息科技与流通技术融合,培养高素质的流通管理专才。培养目标:面向徐州地区的物流企业,面向长三角经济区物流企业,培养具有良好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具有规范、安全、环保素养,具有物流企业的产品采购、运输操作、仓储管理、物流信息等岗位操作技能的管理员、业务主管或部门经理,既能进行货物运输、仓储、配送等现场组织管理以及现代物流设备的操作,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建设内容与措施

1强化校企合作,形成良性互动局面(1)以校企双边协议为基础,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由企业派专家、政府指导、行业参与和学院一起组成物流管理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明确该委员会对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领导职责,建立定期会议制度,制定每年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项目,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改革、实践环节、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质量共评,达到共同发展。(2)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融入课程考核,学生在取得学历文凭的同时,必须考取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为此,首先开展课程改革,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展“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改革;其次,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适合从事教育工作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组成“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2完善基于物流职业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围绕物流行业从业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①职业岗位分析。针对人才培养规格,开展社会调研,分析学生的就业岗位(或岗位群)和所需的职业资格,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通过对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进行调查分析,确定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有:仓储、配送岗位,运输、装卸操作岗位,流通加工岗位,物流信息技术岗位,货物报关、报检岗位等。同时做好对物流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研讨物流岗位主要的综合能力,再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在此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②构建“校内课程实习、工厂模拟、校外顶岗实习”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物流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经物流管理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共同审核,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充分体现企业物流、尤其是物流的技能岗位,构建以企业真实场景为教学载体,分阶段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2)确立并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坚持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的原则,由专业骨干教师和物流企业专家组成课程建设小组,根据物流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紧盯物联网技术发展,参照国家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共同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素质教育与职业素养对接”。(3)抓好工学结合教材建设。按照物流企业工作过程、岗位能力的要求,结合合作物流公司的生产、运作、管理,设置体现物流特色的专业课程,编写具有高职特点的工学结合教材,并与企业共同开发、完成相应的实习指导书,实现与实际操作岗位的无缝对接。(4)物流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依托学院现代教学工厂,建设服务于物流人才培养和满足对外技术服务及培训的网络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工学结合核心课程相关素材-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学习情境设计、课程课件、课程试题库、物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涉及物流流程的各种国家标准,重点与企业合作开发物流工业企业案例,开设物流管理技术发展专栏、经贸信息专栏等。

3与物流企业共建“厂中校”和“校中厂”,强化实践育人依托“校中厂”、“厂中校”建设,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建设,形成校企互动的双赢局面。(1)共建“厂中校”和“校中厂”。依托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成立厂中校“物流管理技术培训学校”,以此为抓手,深入开展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和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成立校中厂“徐工院物流管理技术服务(实训)中心”,增强科技服务能力,使之成为物流管理技术宣传中心和企业技术支援中心。(2)探索“厂中校”与“校中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与企业定期沟通机制,与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每学期沟通2次以上;与企业互聘互兼人员;每学期聘请企业专家开设专业学术讲座2场以上。在学院设立物流师工作站2个,推进企业专家学术讲座制;在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1个,推进校企融合等。(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在实施物流管理专业“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依托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总体框架,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扎扎实实地推进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4开展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全面展现产品采购、仓储的各物流岗位操作流程,以突出物流岗位技能训练、职业精神养成、工作经历积累为重点,与企业共同探索和创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物流管理人才能力层层递进。围绕物流实操项目做中学、学中做、学中教、学中说,培养物流从业人员所需的良好沟通、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岗位技能。同时,通过开设商务沟通、客户关系管理等相关课程,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团队活动,例如社会公益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如物流协会、校园快递)、专业技能竞赛、专题讲座、各类考证培训、就业指导教育等,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依托项目化的实训室、综合化的实训中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工作性的顶岗实习基地,着力项目实训模块的系统设计,通过课程单项技能训练、学期集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和上岗见习,围绕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单一到综合的反复训练,实现物流管理人才单项能力、综合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层层递进。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信息化;作业流程;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3日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但笔者通过对一些学校的调研发现,建设中普遍存在重复建设、缺乏特点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定位不准确、没有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础、建设目标和方案缺乏深入思考。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作为江苏省示范建设专业,于2014年3月开始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至2015年3月正式建成,并在省示范建设验收工作中获得专家的一致认可。下面就基地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和基本思路进行介绍,希望对其他院校开展建设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一、基地建设理念和定位

充分发挥政行企校的优势,联合进行实训基地建设。遵循“根据市场设专业、根据职业定课程、根据岗位练技能”的职业教育理念。根据物流行业、现代流通行业的特点,参照我院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训基地建设立足于培养“具有现代物流理念、熟悉现代物流技术、掌握物流操作技能、具备流程分析能力、创新物流运作模式”的现代物流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项目为导向、以实战、实用为特色,进行综合化的实训,成为具有示范性的现代物流技术培训中心。

二、建设原则

经过了多轮论证和调研,学院领导提出了实训基地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先进性、实操性、可持续性。

1、先进性。实训基地建设要坚持 “高起点、高标准”,不能做低水平简单重复建设。在建设方案设计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现代物流技术装备和现代化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要能够体现最新的物流形态。在具体设备和技术的选择中要坚持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所选择的现代仓储技术设备、信息化技术设备和自动化装卸搬运技术设备要有先进性和代表性,要能够适应培养高水平综合型物流人才的需要。

2、实操性。实训基地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阵地和开展社会培训的重要平台,既要能够提供充分的实践项目和实训设备,能够满足实践的要求,又要能够与企业实际运作情况接轨,提供具有真实背景的实践环境和实践内容。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要体现实践性、动手性、实战性。许多具体作业,如叉车操作、一体化物流作业实施、工业物流仓储作业、商贸物流配送都要与企业无缝对接,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进行训练和作业。

3、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实训基地整体设计安排要具有可扩展性,可以继续通过投入物流信息技术、实训素材、真实工作任务不断进行实训项目开发设计;其次,实训基地在建成后要有可操作性,要做好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的配套工作,要充分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相互融合,不要沦为景观工程。

三、建设思路

根据实训基地的建设理念、目标定位和指导原则,在全体老师的群策群力下,确定了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

1、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实训基地在整体设计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现代物流的精髓在于信息,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得物流管理不断创新,也不断革新流通的方式。物联网技术、条码技术、RFID技术、GPS/GIS信息技术、ERP、WMS、TMS等信息系统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加以应用,让学生能够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物流管理与作业。

同时,以微信、微薄、QQ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在不断改变人们学习知识的思维与方式。以学员为中心的实训基地通过云技术、大数据处理等技术实现实训的交流互动性,让学员的部分实训突破地域、时间限制。实训基地利用现代云端技术,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实训人员的身份识别、情境模拟、作业监控,让学员了解自己的实训表现,总结自己的实践技能,并不断提升职业能力。

2、以供应链流程为导向的项目设计。在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与实训组织设计中,遵循供应链流程导向理念。以供应链的采购供应、生产制造、销售配送流程为导向。在岗位的设计中让实训的对象具备流程化的思想与习惯,具备供应链流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在物流文化展示体验区,通过视频、图片、模型、图书等素材让学员树立流程化的理念;通过构建以物流一体化作业区、工业物流仓储作业区、商贸物流配送作业区为主线的实训作业区域,让实训对象了解从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到生产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整个过程,在每个作业区,又遵循上游供应、检验入库、储存管理、物料控制、出库作业、分拣包装、配送作业的供应链流程。通过不同岗位、不同区域的实训,掌握物流作业的“来龙去脉”。

3、以“感知、践知、强化提高”认知规律为主线进行空间布局。在空间设计的逻辑体系中,遵循职业形成规律,按照人的感知、践知、反思提高的认知规律这条主线进行设计。依据这个理念,在实训基地入口处为物流文化展示体验区,让学员对物流的发展历程、物流理念、现代物流模式、物流不同部门分工有初步认知;之后,进入一体化物流作业区、工业物流仓储作业区、商贸物流配送作业区、叉车作业区进行物流单项、综合技能的实训;在此基础上,进入监控调度实训室,通过对自己和其他学院实训的视频进行研讨,总结反思,再进行实训,反复训练、不断提高;最后,可以进行物流后台信息系统的学习和物流方案制定的研讨。

4、体现虚实结合性。实训基地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充分解决现代物流有形无形组合、动态静态结合的特点。现代物流有形化的表现形式是各种仓库、配送中心、物流中心、运输工具,而无形的是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的作业组织及流程设计及一个企业的物流文化。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采用虚实结合方式,用物流装卸搬运设备、仓库、包装工具等有形方式表现物流有形一面,而用物流信息技术、流程化处理、视频化资源、物流文化表现物流无形一面。

5、校企合作开发建设与使用。遵循校企合作开发、建设、使用的理念,实现实训基地效率利用最大化,使用价值的多元化。在实训基地方案设计与制定中,校企合作进行物流实训基地的论证、制定符合现代物流与流通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方案。在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开发与建设中,引入企业真实的项目与工作任务。实训基地建设使用时,校企联合进行物流职业标准开发建设,共同进行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服务。

篇9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框架;教学资源库系统

目前,人类已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社会又面临一次重大改革,特别是人才的培养又将面临全新的要求。自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以来,全国各大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投入使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在的教学资源库系统主要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和资源开发技术,建成技术先进、资源丰富、管理规范、应用快捷的教学资源库。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企业员工培训以及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服务,最终带动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资源开发、应用和推广,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学校之间资源不能共享,开放性不够,互动性较少等不足。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现状

教学资源库在国外的建设起步较早,他们在开展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已经形成一套理论研究,并取得了实践成果,值得借鉴与研究。其中一些发达国家依托高校或国家教育部门建设具有丰富课程资源、开放式、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如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的“开放课程计划(OCW)”和加拿大的Edu-source项目等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很好的解决了学校教育活动的物理性制约、信息传递等问题。目前,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知名大学几乎都出台了无障碍教学资源库计划,要求树立无障碍思想,从硬件设施、教学、网络环境等方面,满足学习者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需求,全面推进教学资源库的飞速发展[1]。同时国外的教学资源库也存在着不足[2],首先是关于在平台上对学习者答疑的功能不够完善,影响了学习者的热情和该教学资源库的持续发展。其次国外的网络教育平台功利性较强,忽视了网络教育的功能和真正目的。

1.2国内研究现状

教学资源库在国内的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主要是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规模,但总体发展趋势处于缓慢状态。目前,几乎全国所有的高校都搭建起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资源库,其无论在规模还是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相关教育部门也极力发展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资源管理门户网站,如CNKI工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等,促进了我国教育资源库的发展[4]。我国教学资源库数量虽多,但是质量良莠不齐。由于受到思想观念、技术水平等外界因素的限制,使教学资源库建设很难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与效率,严重制约了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3]。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资源库理论研究不足,受浮躁、急功近利等思想的影响,多数从事教学资源库的教师或工作人员缺乏对教学资源库的未来发展趋势理性的思考,缺乏对教学资源库理论的充分研究;第二是校企之间缺乏沟通机制[5],某些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时候,没有充分地做好需求调研与分析的准备工作,导致教育资源的更新滞后,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丰富性;第三教学资源库建设各自为战,需求与资源的矛盾凸显,校际资源库之间无法实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第四教学资源库建设不规范,优质教学资源匮乏,资源的组织管理无序化,教学资源利用率低;第五教学资源库管理平台的兼容性、开放性不强,教学资源库应用平台的实用性不高,取得效果不理想。

2教学资源库建设

2.1教学资源库的概念

目前关于教学资源库的定义没有准确的概念,教育界对教学资源库的概念也未形成统一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资源库作为当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通过对资源库中资源的获取,让学习者不仅掌握相关知识,更让其习得自学能力,促进他们身心、以及能力的和谐发展[6]。教学资源库是专为教学而设计的结构化的资源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为不同年龄和层次的学习者提供多媒体教学资源服务,通过创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使学习者方便、快捷地对资源库内的各类知识进行学习[7]。综上所述,教学资源库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技术,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结合网络的快捷、共享等特点,目的是作为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最终打造成为支撑开放、互动化、多媒体的共享式资源库,为各种情况的学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2教学资源库平台基本框架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对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革新,彰显了起点高、难度大的特点。在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之前,充分了解院校、企业、社会以及学习者的要求,并对相关院校、企业展开调研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充分发现和挖掘需求,最终确定了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教学资源库包括专业资源库、课程资源库、专业素材库等核心内容,拥有丰富的专业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共享性、持续更新的特点,是推广示范建设成果、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平台。同时通过整合社会培训、岗位培训等部门的各种优质教学资源,使其服务于专业教学,使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企业培训共享教学资源库的优质资源。按照边建边用、持续更新的原则,建设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教学资源库;严格按照当前的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搭建专业课程框架,以企业对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需求为导向,建设集专业资源库、课程资源库、素材资源库和门户网站平台为一体的教学资源库,形成覆盖专业人才培养、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在职学习和岗位培训的高水平共享型、持续更新的专业教学资源库。

2.3教学资源库系统

根据教学资源库框架相应地设计出资源库系统,资源库系统与学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共享基础数据,所有管理系统的合法用户都可以使用资源库中的内容,并且可以向资源库中上传资源。实现资源的快速上传、检索、归档并运用到教学中,实现资源的多级分布式存储。资源库系统主要由资源库门户、资源库管理、个人空间三个部分组成。

2.3.1资源库门户

资源库门户,如图2所示,主要由课程资源分类、网站资源浏览、资源统计、资源属性浏览和资源搜索组成。课程资源分类对每门课程的相关资源进行分类,主要涵盖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用户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行业标准来制定学习计划,通过习题库来巩固学到的知识。用户通过点击网站资源分类进入资源浏览系统,依据院系、专业、科目的结构浏览精品课程、电子书籍和系统工具等资源。资源统计主要是统计访问人数、资源数量和点击率的排名,这样既可以丰富了资源库,同时也让用户更加简单快捷的获得更多的优秀的资源。用户通过资源属性浏览可以查阅相关属性、预览图片、下载资源和在线点播视频,图文和视频更有利于用户的学习。此外用户通过标题、关键字进行资源搜索,除了搜索有关学习方面的资源外,用户还可以搜索关于就业服务信息,方便实用。

2.3.2资源库管理

资源库管理,如图3所示,主要是由功能菜单、资源导航和资源统计组成。通过功能菜单,用户可以进行系统的所有相关操作(在权限控制之下),用户可以在资源中心中查看资源库中有哪些最新上传的资源、我上传的资源以及我的历史下载情况;用户通过收藏夹可以查看收藏的资源;此外通过用户上传资源,与大家分享优质的资源,并且随时检查资源审核结果。用户可以通过资源导航快速找到想要的资源,资源导航可以按院系分类,资源的组织依据院系、专业、科目进行编目,也可以按资源类型分类,资源的组织依据资源类型进行编目,例如多媒体资源、试卷、文本等。资源库统计主要是针对资源库管理平台的使用情况、教职工的贡献情况以及管理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包括各院系已审核的资源数、待审核的资源数,近3个月中,各月(各院系)上传的资源数;各资源类型分类已审核的资源数、待审核的资源数,各院系资源评价情况汇总统计,能够及时的了解用户的反馈,增加用户之间的交流,更利于开展学术讨论和资源库可持续发展;资源库中积极上传有效资源的用户TOP10的排名,包括用户姓名、上传资源及资源数。通过资源库管理,使教学资源更加有条理,也让用户使用感到简单快捷。

2.3.3个人空间

对于每个注册系统的用户,登录系统后,都有一个自己的个人空间。对于老师,如图4所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查看自己上传、下载和收藏的资源,可以添加自己的题库,这样更加方便学生的学习。老师也可以对别人上传的资源进行评价,包括打分和评论,并可以查看自己上传的资源的评价详情,促进彼此的交流,知道他人的需求,弥补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可以在线对自己的课程进行备课,按照章节、目录和知识点组织资源,形成统一的教案,避免了一些重复性的工作。通过在资源库中选择对应资源,实现积件式搭建教案,对于一门课程或者一个章节形成独立的教案。老师可以指定范围对其他用户开放自己的备课结果,在同行间进行共享,这样就形成了良好的使用和发展机制。此外老师还可以针对教学中的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的收获或者心得,按照博客形式进行管理,按照范围对其他用户开放。形成大家对课程的讨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学生及其他用户(合法注册),个人空间都会存有他们浏览的记录。学生通过查看浏览记录知道学过哪些资源,学到哪里。并且浏览记录对做过的题库进行整理,学生通过查看错的题集,标注的题集等更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能够随时查看自己的资源管理模块,全面掌握资源管理情况。此外,学生能够展开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对其它用户进行评价也可以查看对自己的评价,进而促进大家共同进步。

3总结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很重要,取得效果显著,意义深远。本教学资源库的成果立竿见影,对教师而言,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避免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大量重复性劳动,提高现代化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效率,降低此类建设的总成本。对学生而言,教学资源库中对于知识点和资源有良好的组织集成,学生可以方便地使用资源库,获得所需的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另外,资源库还提供就业服务平台,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信息交流渠道,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对行业企业用户而言,教学资源库为培训人员提供优质的培训资源,满足面向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面向再就业人员的岗前培训的需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对社会学习者而言,教学资源库是一个共享型的资源平台,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和良好接口,以方便其访问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可以把教学资源通过网络跨学校、跨区域的无障碍共享,为保证教学质量达到基本的要求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作者:王丽 曲维峰 单位:威海工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李真真.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2.

[2]王惠.网络教学平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4.

[3]廖丹.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1:189-191.

[4]申剑飞.基于云平台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设计与实现[D].湖南大学,2012.

[5]徐健丰,徐高峰,宣乐飞.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管理平台的构建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3,05:82-83.

篇10

【关键词】低碳交通;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策略

一、低碳交通的内涵

低碳交通是低碳经济在交通领域的延伸和发展,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交通与经济发展动态平衡的一种理念。低碳交通并不是一种新的交通方式,而是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利用效率,改善交通运输的用能结构,优化交通运输的一种交通发展方式。低碳交通的目的是在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量的同时,增加运载能力,为人流和物流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服务,不断满足人们的交通运输需求。

二、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必要性

1.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可以实现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温室气体高排放领域,能源消耗居高不下,并且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交通运输业的能耗比例呈逐步上升趋势。据统计,十一五期间,除2006年、2007年交通运输业能耗增长率稍低于全社会能耗增长率外,其他年份都要高于全社会的能耗增长率,并于2010年开始呈现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在全球呼吁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和我国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实现节能减排,对交通运输行业、我国整体经济大局和自然环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是我国应对气候变暖的迫切要求。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可带来一系列危害。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伴随经济增长,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实现碳排放控制目标压力巨大。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战略目标。作为国家确定的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三大产业体系之一的交通运输业必须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建立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以应对气候变暖的趋势。

三、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1.城市化发展水平。根据城市发展进程,城市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发展初期、高速发展期以及稳定发展期。不同的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活动都有不同特点。在城市发展初期,经济发展缓慢,交通流以向心交通为主,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起到对经济的引导和拉动作用。因经济发展以粗放式为主,城市交通低碳化水平较低。在高速发展期,伴随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规模也逐渐扩大,居民平均出行距离增加,交通需求日益增多,尤其是机动化交通需求膨胀。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城市交通低碳化水平急需提高。在稳定发展时期,城市的功能布局,经济发展等都已处于稳定状态,交通系统已能很好的满足居民的出行和各种交通需求。与此同时,各种新能源、新工艺的研发已逐渐成熟,并在交通运输系统中实现应用,交通运输系统向低碳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2.城市机动化发展水平。城市机动化发展水平是影响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的重要因素。机动化发展水平与城市发展阶段关系密不可分,一般来说,城市化发展初期、高速发展期以及稳定发展期的机动化水平依次提高。不同的机动化发展水平,对应不同的低碳交通发展模式。当机动化水平处于高速增长期时,仅依靠能源、技术的更新很难抑制机动化碳排放的持续增加,且强制性的减排措施很有可能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机动化发展水平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时,城市的交通方式结构已趋于稳定,必须依靠新能源、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来实现低碳化发展。

3.城市交通发展模式。不同的城市都有各自独特的发展道路,呈现不同的发展模式,进而也形成了城市独有的交通发展模式,大致分为三种主要模式:小汽车模式、小汽车和公共交通并重模式、公共交通模式。不同的模式分别指相应的交通方式在城市交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不同的城市交通模式,交通方式组成比例不同,碳排放量也有很大差距。据研究表明主要交通方式碳排放强度由低到高为:步行、自行车、电动车、轨道交通、常规快速公交(BRT)、常规公共交通、摩托车、出租汽车、私人小汽车。所以三种交通模式按适应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程度高低,依次为公共交通模式,小汽车和公共交通并重模式和小汽车模式。为适应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模式,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更好地促进城市交通低碳化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

四、构建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策略――基于公路运输角度

公路运输具有机动、灵活、“门到门”运输的特点,可以为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运输起集散作用。公路运输作为城市客货运的主要方式,在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化、集约化。交通基础设施是实现交通运输活动的根本性物质基础,只有实现基础设施低碳化才能确保整个交通运输体系的低碳化。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强调“交通先行”的导向作用,路网规划、客货运枢纽站场规划都要融入到城市总体规划、土地规划中。在道路、枢纽站场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绿化工程,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绿化率。加强综合运输枢纽和换乘站场的建设,逐步实现客运的“零换乘”和货运的“无缝衔接”。加大城市公共交通的投资建设力度,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快速公交,优化路网结构,加快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一体化进程。

2.建立低碳运输装备服务。从实际需求出发,结合每条运营线路的具体情况,合理配备不同车型。推广使用天然气、纯电动、混合动力各种新能源车辆,优化车辆的用能结构。建立相应的车辆更新淘汰机制,加快淘汰低效率、高能耗的车辆。加强车辆检测和维护机制,严禁不合格车辆上路。建立低碳驾驶技术培训机制,提高驾驶水平,降低碳排放。

3.建设低碳智能交通系统。要实现交通运输系统低碳化,就必须加快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研发应用,建设智能交通系统,逐步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管理。城市客运方面,通过完善地面公交、出租车的智能调度系统,提高满载率、行程利用率等。完善轨道交通智能信号控制系统,提高其运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为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建立停车管理和诱导系统,实现车辆就近停车,减少因寻找停车位而造成的无效行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货运方面,加快物联网技术在道路运输领域的推广使用,推广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线射频识别(RFID)、智能标签等技术,提高运输生产的智能化程度,从而提高运输效率,减少碳排放。为方便居民有效出行,重点建设居民公共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移动平台,及时城市交通状况,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张陶新,周跃云,赵先超.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现状与途径分析[J].城市交通,2011(1).

[2]来逢波,任建兰.中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治理模式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12(04).

[3]王光荣.城市低碳交通体系建设简论[J].前沿,2011(13).

[4]侯兆收.低碳交通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