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接待礼仪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艺接待礼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礼节;知识掌握;应用;现状
礼仪礼节是社会生活中用来建立人际交往关系、反应个体修养与素质的重要行为规范,也间接折射出当代社会的文明程度,礼仪礼节同时也是个体与外界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语言基础,其规范了基本的社会秩序,这包括了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种种方面。我国当前处于价值转型时期,从整体来看,公众的礼仪礼节水平还较低 ,社会不文明与不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从今天的社会媒体中就可以看到公众由于礼仪礼节的不恰当行为给个体、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作为青年一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是青年优秀群体,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栋梁,他们的礼仪礼节的教育和表现程度与未来我国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且如果大学生在礼仪礼节方面能够做到先锋模范作用,不仅可以提高个体的文化素养,同时对提升整个民族的文明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
1 大学生礼仪礼节知识掌握与应用现状调查
为了了解当前我国大学生在礼仪礼节方面的知识掌握与应用,同时实地调研和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对当地本、专科学生进行了随意的样本调查。本次共计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实际有效问卷287分,问卷回收率96.7%,在调查的同时通过观察大学生礼仪礼节来辅助分析。
本次调研的大学生分布在各个年级,每个年级人数均衡,大学生样本的抽取尽量保持男女比例一致,所调查大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其中涉及文科、理工科、艺术类等学科。问卷的设计基本包括两个方面:大学生礼仪礼节知识掌握情况、大学生礼仪礼节应用情况。
1.1 大学生对礼仪礼节的认知调查
只有对某事物有足够的认知,才会激发个体思想去从事这样的行为,礼仪礼节同样遵从此规律。对大学生的礼仪礼节现在调查的第一项首先要了解他们对礼仪礼节的认知情况,即他们认为礼仪礼节是否重要,以及基于此项判断的原因。通过调查发现,287名大学生样本中,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礼仪礼节的思想重视程度不足,对其重要性缺乏概念,主动去学习并将礼仪礼节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数据显示仅有19%的大学生认为礼仪礼节对大学生非常重要,有37%的学生认为一般,有25%的大学生表示不重要,还有19%的学生表示无所谓。由此看来,大多数大学生对礼仪礼节的认知还是比较肤浅的,访谈中了解到认为礼仪礼节很重要的大学生基本上都坚持一个观点:好的礼仪和礼节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和找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不重要的大学生,他们觉得在学校学习专业课才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平时时间紧,任务重,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面子”上的问题;还有多半同学认为礼仪礼节的重要性一般,他们认为礼仪礼节需要但不是很迫切,而且仅仅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行为,并非个体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认为无所谓的大学生,他们觉得有兴趣的时候才会去主动关注并学习。
1.2 大学生对礼仪礼节的掌握程度
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了解到当前大学生对待礼仪礼节缺失的现象都显得比较淡定,他们认为“失礼”在生活中很普遍,其主要原因是对这块的关注和知识掌握不足。
1.3 个体礼仪礼节知识调查
仪容整洁是个体礼仪礼节的基本要求,保持整洁得体的着装不仅仅让自己在交往中受到尊重,同时也是尊重对方的前提提条件。调查显示有54%的大学生表示在重要或者特殊龊舷虏呕岫宰约旱淖抛昂鸵侨菪奘危有21%的大学生表示从未对自己的着装在意,有10%的大学生表示经常会整理着装,这种习惯已经逐渐养成,有15%的学生认为看自己的心情决定对自己着装的修饰。
女大学生的化妆行为进行调查发现,坚持每天化妆的女大学生占到调查人数的17%,偶尔化妆的女大学占比最多为56%,经常化妆的女大学生占比为22%从不化妆的女大学生占到5%。访谈中对于不怎么化妆的女大学生,他们给出的原因是担心自己化妆画不好,因此就干脆不画。化妆是女大学生日常礼仪礼节的重要内容,得体的妆容不仅让他们看起来气质好,且在找工作的时候也会给他们的形象加分。通过这两项调查反引出大学生在个体礼仪的知识上,意识和行为偏差大,很大程度上其不愿意去做的原因是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因此也就很难从行动上约束自己。
2 社交礼仪礼节知识调查
大学是一个浓缩的社会,所不同于中小学的是,这里有很多场合需要交际,如学生会、社团等群体。因此对大学生礼仪礼节的要求要比读中小学要求的高。大学生作为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礼仪礼节修养方面,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我们不仅调查了个体礼仪礼节情况,对大学生社交方面的礼仪礼节现状也进行了跟踪调查和访问。
如对大学生文明用语的调查中,有41%的大学生表示能做到坚持使用文明语、有21%的大学生表示生活中无需使用敬语,有20%的大学生表示使用敬语一般多在面对教师、领导或者会场等场合,有18%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看个人心情和状态。
2.1 家庭原因
个体大学生礼仪礼节所表现出来的知识缺乏和运用不足与家庭环境不当是息息相关的。家长对礼仪礼节水平的认知以及从小对大学生个体培养和熏陶不足也是造成大学生当前礼仪礼节知识缺乏的主要原因。很多时候,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或者过分强调大学生的文化课成绩 ,对个体大学生精神文化方面的修养重视不足,这使得这些青年大学生在小的时候就没有对礼仪礼节引起重视,养成了不良的交际习惯。
2.2 学校原因
学校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二大环境。个体大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接触到不同的人群,也会经历不同的社交场合 。这对他们基本社交礼仪礼节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而当前的大学重应试教育而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和个体修养培养的空白是导致个体大学生不懂礼节礼仪、不会礼节礼仪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高校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对礼仪礼节的课程内容安排也达不到标准,很多情况下,往往《礼仪礼节》是作为高校一门选修课 而存在的,这样看来,高校对待礼仪礼节所应尽到的责任也是不足的。
2.3 社会原因
当前的社会环境极其复杂,且社会上存在形形的不良人群和不良风气。大学生虽然有自主思想,但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也会颠覆他们的价值观。更何况作为主流的九零后大学生现在是主力军,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更重,更喜欢崇尚一些比较前沿的话题和事物,如果对这些事物把握不当,也会让大学生礼仪水平低的现象更加的普遍。
篇2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84例患者临床上均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治疗前未用过其他药物。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和西药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2例,年龄38~72岁,平均58.4岁;病程1~9天,平均3.8天;皮损分布于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对照组42例,年龄39~78岁,平均59.2岁。皮损分布与治疗组无明显差异。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生理盐水250ml,阿昔洛韦0.5g,每日1次,静滴;转移因子口服液10ml,口服,每天2次;强的松10mg,每天3次,每天2次,口服;弥可保0.5mg,每天3次,口服:外用阿昔洛韦软膏。治疗组加服自拟中药,方用加味龙胆泻肝汤,药物组成:龙胆草9g,黄芩9g,栀子9g,柴胡9g,生地21g,当归12g,车前草15g,泽泻15g,大青叶30g,板蓝根30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元胡12g,川楝子12g,黄芪21g,9g,甘草9g。每日1剂,两煎,早晚分服,两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疼痛消失,皮疹全部或基本消退,但可遗留色素沉着或干燥痂皮;②显效:疼痛消失,皮疹消退70%;③有效:疼痛减轻,皮疹消退30%;④无效:疼痛为减轻,皮疹消退不足30%。
结 果
临床疗效:治疗组疼痛缓解时间1~2天,止疱时间2~3天,开始结痂时间为第2~3天,大部分以第5~6天起开始脱痂。对照组疼痛缓解时间为第2~3天,止疱时间时间2~3天,开始结痂时间为第4~6天。两组治疗结果有明显差异。见表1。
不良反应:对照组有6例发生后遗神经痛,主要发生与年龄偏大者。治疗组无1例发生,治疗中,对照组有2例、治疗组有3例出现轻度头晕恶心,腹部不适,但均不影响继续治疗。
讨 论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取得37 例口腔颌面部带状疱疹患者,其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均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了特异性的诊断指征。对所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9 例(女11 例,男8 例)年龄50~65 岁;对照组18 例(女10 例,男8 例)年龄也为50~65 岁。所有患者来诊前均未进行任何治疗。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口服,每次200 mg,每天5 次,5~10 天一个疗程或每次400mg,每天3 次,5 天一个疗程。口内皮损粘膜以西瓜霜、锡类散涂搽、撒布,具有抗病毒作用;口周及颌面部病损涂用3%阿昔洛韦软膏或酞酊胺软膏,同时口服中药汤剂,基本方为龙胆泻肝汤加减。方剂主要药物组成及常用剂量为:龙胆草(酒炒)6 g、黄芩(炒)9 g、栀子(酒炒)9 g、泽泻9 g、木通6 g、当归(酒炒)3 g、生地黄(酒炒)6 g、柴胡6 g、生甘草6 g、车前子6 g,2 次/天口服,疗程10 天,随访半年。对照组口服抗病毒药阿昔洛韦、神经营养药物维生素b1,10 mg/次,3 次/天口服;维生素b12 针,0.15 mg肌肉注射,2 次/日;免疫调节药物转移因子口服6 mg,3 次/日;正常人免疫球蛋白0.6~1.2 mg/kg/d肌注,2 次/周。
1.3 观察指标
主要是临床表现、症状与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疼痛缓解程度、皮损与粘膜病损愈合进展情况、愈后复况等。
2 结果
2.1 通过结束治疗及半年的随访过程中观察发现
治疗组3 天显效19 例,有效17 例,有效率100%,平均疗程10 天左右;对照组一周显效10例,有效13 例。无效5 例改用其他方法治疗,总有效率72%平均疗程半个月。两组资料总有效率相差显著(p>0.01).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带状疱疹中医称“火带疮”、“腰缠火丹”,由心肝二经火邪湿毒凝结而成。初起患处刺痛发红,继而出现米粒样水疱,疱液透明,累累如串珠,呈带状排列。治宜泻火平肝清热利湿解毒。用龙胆泻肝汤加金银花、等治疗;年老体弱或兼有慢性疾病者,证见畏寒乏力,疱疹晦暗下陷,舌苔白腻,脉濡细者,则用龙胆泻肝汤加黄芪、党参桂枝等,清肝胆,利湿热毒祛病安。实验证明本方能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带状疱疹,具有显效快、疗程短。由于该药价廉物美,既能快速缓解患者的痛苦,又能减轻其经济负担,值得口腔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4
资料与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程在3天以内,未口服或外用其他药物。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17-65岁。受累神经:三叉神经8例,颈部神经6例,肋间神经39例,腰骶部神经5例。
治疗方法 将患处清洁消毒并剪开水疱放液后,用垂体后叶素6 U加2%利多卡因5 ml,稀释至10 ml,广泛封闭患处基底部,每日1次。外用鲜仙人掌捣烂加少许青黛散,每天更换2次。同时口服阿昔洛韦0.5 g/次,4次/日。7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出院后全部病例随访。
疗效判定标准 止疱:无新疱出现,原发水疱开始干涸:结痂:水疱全部干涸结痂;止痛:疼痛消失或原有剧烈疼痛减至轻度疼痛。
①痊愈:皮损全部消退,疼痛症状消失;②显效:皮损消退80%以上,疼痛症状明显减轻;③有效:皮损消退50%,疼痛有所减轻;④无效:皮损消退5D%以下,疼痛未减轻。
结果
止疱(无新生水疱发生)时间为3,7±1.7天,结痂时间为4.5±1.3天,止痛时间为5.3±1.4天。接受治疗8天内痊愈51例,显效7例。8天内显效的7例在13天内痊愈。
讨论
大疱型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其特点为成群的密集水疱,水疱较大,直径0.5-1.5cm,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皮损较重,常伴有剧烈的神经性疼痛和局部淋巴结肿大,愈后极少复发。
篇5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9)06-1157-03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自愈能力较差,移植重 建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本科自2005年以来共收治前、后交叉韧带断裂45例,其中前交叉 韧带断裂33例,均采用关节镜下自体绳肌腱移植重建术。笔者通过对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及术后康复训练的指导,使患者膝关节达到良好的功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中,男25例,女8例;年龄16~54岁,平均35岁。其中22例为运动损伤 ,其余为交通伤,均为闭合性损伤。伤后至手术时间平均2.4个月(3周至10个月),术前M RI 均显示前交叉韧带断裂,同时合并后交叉韧带断裂6例,半月板断裂20例,内或外侧副韧带 损伤5例。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1]29~76分,平均53.1分。
1.2 结果
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1个月。33例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达0~1 10度,活动时无明显疼痛,复查前抽屉试验阴性,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贯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首先与患者建立融洽的关系 ,使其对医 护人员有一种信任感,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护士通过与患者交流,评估患者的心理 活动、心理特征、压力源及其应对模式,根据不同个性及接受能力,采用口头、书面、录像 、床旁示范的方式让患者了解麻醉方式、手术目的、术前注意事项、术后效果、主刀医师,使其以最佳心态配合手术及康复训练,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1.2 术前一般护理 因术后患者患肢用石膏托外固定,需卧床休息,术前2d 指导患者床上 使用大便器,训练床上排便功能,以免因不习惯床上大小便而引起尿潴留或便秘。术前检查 手术区域皮肤及邻近皮肤有无伤口及感染灶。膝关节区域备皮,操作时动作轻柔,不要刮破 皮 肤,用温肥皂水清洁皮肤。术前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舒缩和踝关节屈伸锻炼,方法: 持续收缩股四头肌10s,放松稍作停顿,如此反复进行。直腿抬高锻炼,方法:患者平卧床 上,患肢膝关节伸直抬高,保持10s后缓慢放下。注意抬高床面角度不要超过45度,因为超 过45度锻炼的是屈髋肌的力量,练习10次/d,20min/次。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一般护理 术后去枕平卧6h,禁食6h,注意监测神志、精 神状态,测量体温,进行血氧心电监测,了解生命征变化情况。清洁会,尿道口用迅碘 消毒,2次/d,预防尿路感染。注意伤口渗血情况,正常为血性液体,3d后无明显渗出。术 后以石膏托将患肢膝关节固定屈曲15~20度,可使重建后的前交叉韧带处于低张力状态,有 利于韧带吻合口的愈合。同时抬高患肢以利于下肢静脉、淋巴回流,减少伤口渗血及患肢肿 胀。
2.2.2 防止膝关节积血 术后患肢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可减轻创面 渗血和体液外渗,向患 者讲明弹力绷带包扎的目的、注意事项。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压迫打折,加强巡视,及时 放出引流液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关节积血一般出现在术后5~6h内,如果膝关节明显肿胀,剧烈疼痛,患者拒绝患肢活动,此时应立即协助医生进行膝关节穿刺抽液。
2.3 术后康复训练
患者常因术后疼痛,担 心重建韧带松动和断裂而不愿接受膝关节功能锻炼。因此,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使 其明白交叉韧带重建后,并不意味着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只有通过正常的康复训练才能有 效地防止股四头肌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及膝关节积液的吸收,消除肿胀,防止粘连 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从而有效地促进关节功能康复,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方素华等 [2]对43例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程序锻炼,由专业 护士指导患者进行个性化、渐进性和全面性的康复训练,其结果明显优于未按程序训练的对 照组。
早期康复训练(术后0~7d)的目的是防止膝关节无法伸直,同时保护 股四头肌及绳肌的肌力,消肿止痛。术后1d开始进行踝关节主动屈伸练习和股 四头肌等长 收缩练习,以防止股四头肌萎缩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并有助于肌力恢复,开始3组/d,10 ~20次/组,逐渐增加至4~5组/d,60~80次/组。负压引流管拔出后,可进行膝关节被动屈 伸锻炼,最后应用CPM机,2次/d,膝关节屈伸从10~20度开始,逐渐增加至60~90 度 ,以循序渐进的原则。此阶段不宜进行直腿抬高练习,以防在抬高患肢过程中胫骨的异常移 动,造成重建的ACL,影响胫骨愈合。
中期康复训练的目的是加强患肢肌力,提高患肢主动 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继续股四头肌的静息收缩锻炼,进行直腿抬高练习,直腿抬高时应快 抬慢放,增加空中滞留时间。此期的CPM机活动范围已不能满足康复要求,嘱患者坐床边,双下肢自然下垂,将健肢小腿压在患肢小腿上,慢慢向臀部方向压,应防止力量过强过猛引 起再损伤,与CPM机相交替进行主、被动功能锻炼,并做好记录,用每日增长角度来鼓励患 者坚持不懈的锻炼,此阶段训练患肢膝关节屈伸角度应在90度以上。此阶段还有一个重要 的训练目的就是本体感觉的训练,正常韧带的本体感觉对于膝关节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目 前重建技术只能使膝关节得到局部的稳定性,还不能恢复其本体感觉[3],故术后 功能锻 炼对本体感觉功能恢复十分重要。此期可进行简单有效的骑固定自行车训练,2次/d,每次3 0min,逐渐延长训练时间。此期还需训练行走平衡能力和正常步态练习。
后期康复训练(术后4周以上)的目的是提高膝关节控制能力及稳定性 ,逐渐负重行走。在此期间患者应达到全范围关节活动度,术后8周部分可负重,12周完全 负重,开始进行过伸及下蹲训练,术后6~8个月恢复正常生活及轻微体育运动。
2.4 出院指导
术后2周拆线后即可出院,出院前向患者宣传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为患者制 定具体的康复训练计划,使之遵循,告知患者康复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才能保证 膝 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负重。术后3周逐渐扶拐下地行走,8周 后 可弃拐,下地行走注意安全,出院时需带膝关节限制性活动支具保护3个月,1年后才能恢复 剧烈运动。3个月内需来院复查1次/2周,既可检验训练成果,也可指导患者进行下一步的康 复训练计划。
参考文献:
[1] 刘云鹏,刘沂.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24-225.
[2] 方素华,黄芳平,林湘燕,等.康复训练程序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 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7,13(18):1739-1740.
篇6
[关键词]茶文化;茶艺;茶道;区别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193-02
茶源中国,“之为饮,发乎神农”,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兴于唐,盛于宋、明。茶作为一种植物,经过食用、药用、饮用漫长的岁月才进入精神文化的领域。中国人对饮茶活动之精神层面的认同过程是极其缓慢的,在茶往往被看做消除身体不适的手段和个人特殊的嗜好,亦或佐餐、待客的饮料。而“茶艺”一词却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用以概括品茶艺术的内涵。所谓茶艺,就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国人不轻言道,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里,“道”用以代指事物之本源。中国人认为饮茶、品茶无外乎是一种追求精神之境,探寻事物之本的途径。正如《金刚经》所云:“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因此,饮茶活动,无外是通往精神彼岸的船。这一点与日本截然不同,九世纪,饮茶作为一种先进的精神文化载体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上层人士一开始就特别珍重。他们饮茶的机会少,因此饮茶时很少考虑止渴、消食、解毒、提神等物质功能,而是着重追求伴随饮茶活动而发生的精神享受。在日本人看来似乎茶不是随便能喝的,没有诗、没有琴、没有高士轻友,便没有饮茶的必要性。
一、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饮了几千年,开始是将其作为药物、食物,后来成为饮料。中国茶艺的成熟是在唐代,从唐代以前的夹杂他物的混煮法到唐代的煮茶法、宋代的点茶法和明清时期的滤茶法,泡茶方式是朝着自然、简约、生活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茶叶的制造方法也从蒸青、压汁、制饼发展为烘青、炒青以至摇青等方法,制造出能显示茶叶自然形态、色泽、香味的绿茶、黄茶、白茶和黑茶等产品,形成了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的茶的世界,一切都是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品茶口味的变化而向前演进。这种变化的终极目标是越来越追求茶叶本身天然的色香味形,赋予品茶以丰富审美情趣的艺术性。大道至简,更符合国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沿着茶艺轨道而与时俱进的。
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渡海来到浙江天台山国庆寺学佛回国后带走了茶叶,种植在近江滋贺村的圆台麓,成为后来著名的日吉茶园。第二年海空法师也从中国返回日本,将带回的茶种播撒在京都的高山寺和牧村赤埴,开创了日本种茶史。到公元1168年,日本荣西禅师在天台山万年寺学法期间,埋头于茶道文化的钻研。回国时,带走大量茶种,并著《吃茶养生记》二卷,使得饮茶之风在日本流传开来。同时,南宋时期,来华学法的南浦绍明也将在中国得到的茶台子和茶礼等带回日本,一边传禅,一边传茶。纵观日本饮茶的历史,他们将中国宋代的点茶法引进本国后,继而逐步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道”。发展为宗教色彩极浓的日本抹茶道。传至今,他们饮用的依然是从宋代以来一成不变的蒸青绿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点茶法那一套器具和方式,历千年而不变。
二、中日茶文化内核之区别
陆羽《茶经》问世以后,对中国茶学、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羽首次把中国文化精髓中的儒、释、道精神与饮茶过程融合起来,将饮茶当做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从烤茶、选水、煮茗、列具等这一系列的艺术实践来强调“精行俭德”的自我陶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尚仁贵中,强调“中庸之道”,反对“过”和“不及”,要求我们不偏不倚的看待世界。同时强调“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而不同”,这也是中国茶艺的思想主体。中国人的性格就像茶,总是努力清醒地看待世界,追求人与天道的自然和谐。释家贵“悟”,讲求彼岸,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道家尚“无”,为茶艺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艺的灵魂,提出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以及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因此,当代茶学家庄晚芳先生将中国茶艺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廉美和静”。“廉”就是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美”就是品茗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和”就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敬”就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中国茶艺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天人之境。
茶叶东传,在禅宗的影响下,日本发展起来了茶道文化,借以饮茶表现日本人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安土、桃山时期的千利休提倡简朴的“寂静、古雅”以及珍惜一生中只有一次相逢之意的“一期一会”的精神,创立了千利休流草庵风茶法,完成了饮茶向茶道的升华。千利休把茶道规则解释为“四规七则”。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七则”是用于接待客人时的准备工作。千利休去世之后,他的技艺便由后人和弟子代代相传,期间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其中以千家派最为活跃,拥有许多弟子。产生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的所谓三千家。日本茶道的宗教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形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据日本的西部文净在其《禅与茶》一书中考证,在绍明带回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刘元甫作的《茶堂清规》,日本的《茶道经》便是其中的《茶道轨章》、《四谛义章》两部分被后世抄录所成。据《茶道经》中记载,刘元甫乃杨岐派二祖白云守端的弟子,与湖北黄梅五祖山法演(杨岐三祖)为同门,他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礼为基础,在五祖山开设茶禅道场,名为松涛庵,并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如果《茶道经》的来历真实的话,那就是意味着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来源于中田五祖山松涛庵.同时也说明由南浦绍明带回的茶典,对日本茶道思想的影响。
三、中日茶文化反应了不同的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该民族的文化。众所周知,日本是岛国,面积小而人口却很多,众多人的生存和发展并非易事。因此,日本人尊崇武士道精神,努力在苦寂中发展,重视自我克制和坚强的意志训练。其次,自然条件的恶劣也促成日本人有更强的集团意识和协作精神,表现在茶道上就是集体参于茶事,共同营造和谐的氛围。再次,日本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特别重视规范和礼仪。因此,茶道中也是非常重视特定而严格、繁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的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分、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同时,要根据茶道的礼法,在规定的位置上,按规矩取茶具、按一定的顺序制茶等。可见,在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真正饮茶,而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是进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茶道虽说是一种精神修养,但却过于拘泥于形式,茶道的四大流派实际上相互实质性的区别很少。这种重视形式而不重视实际的文化发展到了极端。
与此相反,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茶艺。中国的茶艺虽然没有日本茶道那样拘泥于形式,然而也有盖碗茶、工夫茶等精细复杂的茶艺形式。中国讲究“礼”,茶体现了亲朋好友之间的情谊,“以茶会友”这种方式不仅常见于一般家庭中,也是适用于集团、甚至国家的礼仪。时至今日,逢年过节,一些单位、公司等也会召开茶话会,领导员工聚在一起交谈,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可以说,中国的茶不仅代表礼仪也蕴含着情谊。中国的亲朋好友问也不拘泥于礼仪及形式,比起礼仪及形式更重视交往的意义。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日本茶道是复杂繁琐的,难以理解的,在茶室里遵循规程小心饮茶远不如惬意地品味自己喜欢的茶。相比较而言中国人更注重茶的实际和实用。
总而言之,中日两国的茶文化即有相通的地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中国人饮茶比起礼仪及形式,更重视品茶和交往的意义。而日本茶道,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深远,其严苛的墨守成规,限制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融合,虽循古,但少创新,这与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相关,成为展现日本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窗口。
参考文献:
[1]冈夫.茶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林治.中国茶艺[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3]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篇7
一.国内高职高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训条件现状分析
国内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场地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学校必须配备的实训室,能够完成基本的实训模拟操作;二是学校自建的酒店,目前这部分实训场地的管理还不成熟,三是与学校合作的酒店,也是真正能够让学生进入工作角色的实训场地,而往往学校的初衷和酒店的利益会发生冲突,学校希望学生能在酒店学到实践知识,而酒店却不愿花太多时间培训学生,也就是说学校和企业的衔接出现了脱节的现象。
上述问题的出现,正是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未能真正实现与社会接轨,诚然,我国的职业教育较其他国家和地区起步稍晚,教学条件与教学理念也差距甚远,不过,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让我国的职业教育更上一层楼。
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成功案例分析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世界知名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基地,虽然这里主要培养酒店管理人才,不过其办学理念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一所大学,同时也是一个社区,学生的角色不仅仅是学生,同时也扮演着酒店各部门的员工,食堂的饭菜由学厨艺课的学生亲自做,其他同学则充当顾客的角色去食堂消费、品尝、提意见。充当顾客的同学必须提前给食堂预定,点菜,不能因为不喜欢食堂的饭菜而拒绝去食堂吃饭,因为用餐是每位同学都必须完成的任务和作业,所以不能无故缺席,去食堂用餐时,需出具相应的预定证明,并且应该身着正装,如同出入高级饭店用餐一样,用餐时,也必须注意用餐礼仪,选择座位时,不能选相同国籍的同学一桌用餐,必须是不同国籍的组合,通过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语言的同学沟通和交流,增强每个人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用餐以后,还要对饭菜做出客观的评价,以便学厨艺的同学技艺能不断提高,而用餐的同学则学会了与不同性格、不同国籍、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沟通、和谐共处。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职业教育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然而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过来,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慢慢改革,因此,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三.高职高专院校实践环节改革创新举措
(一)将校内实训室改为独立经营的实体
高职高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都会配备茶艺实训室,通过精心的改造,便能成为提供茶水服务、茶艺表演、酒水服务的水吧,从后台提供有形产品到前台提供无形的服务产品都由学生来独立完成。经营这样的小型茶餐厅成本较低,风险也相对较低,因为省去了租用场地和雇佣员工的成本,技术含量也相对较低,客源的问题也不用担心,面向全校学生和老师,甚至可以向学校周边的社区居民开放,对于学校来说,压力也相对较小,学生可以放手去做,虽然经营的业务范围也比较小,却能够在真实的对客服务的环境中体验到什么是服务,如何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怎样处理对客服务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乃至于如何管理员工,怎样让利润最大化等等问题,都可以通过这样的经营实体去实践和思考,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力。
(二)成立校园礼仪队和服务队,完成学校相关接待工作
学校可以在酒店管理专业中挑选出一批优秀的学生,成立专门的校园礼仪队和服务队,对挑选出来学生进行统一的培训,制作统一的工装,做到专业化管理。在学校举办重要会议时,启用校园礼仪队,以专业的精神面貌提供相关的迎宾工作和茶水服务,学校的餐厅接待重要客人时,可启用校园服务队,提供专业的餐饮服务,这样既可以很好的辅助会议的成功举办,又可以彰显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展现职业院校的优势,更重要的是,给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很好的实践机会,对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双赢的。
篇8
小孙在新加坡留学期间,课余时间在茶馆里打工,深感茶道之高深。于是暑假期间回到北京,专程到东方国艺国际茶文化交流中心“充电”,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又返回新加坡。她开始对周围的人“吹”自己会中国茶,并在大学里表演、讲课,教身边的人学习茶道。小孙的茶道表演不仅让同学和老师对她刮目相看,而且“捎带着”挣够了她的留学费用。
在东方国艺总部,一位准备近期回到日本的女士对笔者说:“你们在茶的故乡,这么好的条件,没有学习茶道太可惜了。”
茶文化跨越国界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道,一定是源于中国,原汁原味的。东方国艺的熊志惠女士介绍时这样说。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也就成了茶源自于中国最早的记录与凭证。据说,唐朝时,日本寺院的和尚来到中国,开始学习茶道,而后带回茶的种子和中国的茶文化并加以繁衍。而英国人喜爱喝茶的习惯,则传说是当年中国的红茶在厦门港易,带到荷兰,又转给欧洲某个国家的公主,公主很喜欢喝中国的红茶。后来公主嫁给了英国的王子,将茶带到了英国的皇室,于是英国皇室开始从中国进口茶叶。英国皇室的“楷模”作用推动了英国人喝茶的习俗,并讲究起喝茶的“繁文缛节”来:英国人早上起床,习惯空着肚子喝茶,并命名为“床茶”;上午8时还要喝一次“晨茶”;午饭后,还有一次“午后茶”;而到了下午4点半左右,就是饮“下午茶”的时间;到了晚饭后他们还要喝一次“晚饭茶”。
喝茶,就要懂茶。熊女士介绍说,做茶道和茶艺师最初级的也要知道中国有多少茶类、各类茶有什么特点?学会基本的、规范化的泡茶:一种是表演型的,一种是实用型的。根据茶的绿、红、黄、白、黑五种分类,又根据不同产地形成各自特点,掌握不同的茶叶、不同的水温、不同的时间、茶与水的不同比例等等,才能把茶泡得好。比如乌龙茶是部分发酵茶,其中产自福建武夷山的水仙,属于乌龙茶的一个种类。这样的茶与水的比例是1:20,即1克茶20毫升水,就它而言,第一泡的时间是40秒。而乌龙茶中的铁观音,第一泡就要50秒。
解渴是茶的基本功能,但是,饥渴的时候往往难以喝出好茶的味道。茶是需要品的,好茶好水好环境好音乐好朋友,是品茶人刻意营造出来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品的茶绝对是不一样的。茶,既可以大杯解渴式地喝,还可以小杯一个人独饮,静静地感受茶的魅力;既可以两人或三五知己斗茶,朋友聚会沟通;又可以用于会议招待、商务洽谈的场所。
喝茶本是很个人、即得即失的东西,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对茶的独特喜爱和喝茶习惯,如泰国人喜欢饮冰茶,在热气腾腾的一杯热茶中放入一些冰块;埃及人则喜欢饮甜茶,茶中放入许多白糖,同时备一杯供稀释茶水用的生冷水。品茶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它可以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可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亦可品味文化,提高生活品质。
但是,茶又是一种媒介和载体,可以把方方面面的人联系在一起,客人到家、朋友来访都先敬一杯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和酒相比,茶的功能更广、也更雅一些。酒桌上的合同不一定是理性的,但茶桌上的合同一定是理性化的结果。
难怪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熊女士说,现在有一种全民学茶的趋势,它不分职业、不分职位、不分年龄,反映了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希望能够多掌握一项技能,而这种技能又和当代人所追求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茶道、茶艺就恰恰符合了市场和人们的这种需求。
茶艺师有国家标准
在学习茶艺的人中,有不少专程从日本、韩国来的人,他们组合成专门的“茶文化学习团”,来到北京进行至少一周的学习,也有的是全家几口人一起来的。一些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国外总是遇到别人问他们有关茶的各种问题,答不上来的就觉得很尴尬,有心者则出国前就把掌握茶道列入到国外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先学为快。
学习茶艺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按照我国制定的茶艺师职业标准,将茶艺师定义为“在茶艺馆、茶室、宾馆等场所专职从事茶饮艺术服务的人员”,并分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五个等级。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为基本起点,并根据这一岗位的特性,要求其“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形体知觉能力,较敏锐的嗅觉、色觉和味觉,有一定的美学鉴赏能力”。
当然,仅有这些还只是个基本条件,还要经过初级不少于160标准学时,中级不少于140标准学时,高级不少于120标准学时,技师、高级技师不少于100标准学时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基础知识方面包括:茶文化基本知识,如:中国用茶的源流、饮茶方法的演变、茶文化的精神、中外饮茶风俗等;茶叶知识,包括茶树基本知识、茶叶种类、名茶及其它产地、茶叶品质鉴别知识、茶叶保管方法等;茶具知识,如茶具的种类及产地、瓷器茶具、紫砂茶具、其它茶具等;品茗用水,如品茶与用水的关系、品茗用水的分类、品茗用水的选择方法;还有茶艺基本知识,包括品饮要义、冲泡技巧、茶点选配;以及科学饮茶、食品与茶叶营养卫生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等。而技能方面,则涵盖了礼仪、接待、茶艺准备、茶艺演示、茶事服务和销售等。
篇9
关键词:茶文化;道德修养;社团
1茶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联系
中国是茶的故乡,在悠久的制茶和品茶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内涵很广泛,既包含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专著、诗歌、绘画等,也包括人们在茶活动中形成的精神、人格、品质等。陈平原教授曾提到,作为一种饮料,茶对人的气质、情感和想象力的培养都有巨大的作用。可见,茶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特有气质和内涵,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反映了学校在发展中形成的特有精神风貌,不仅反映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修养水平,也是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素质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高校加大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鉴于茶文化在传承历史文化、提高个人修养等方面的重要性,很多高校将茶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通过开设茶文化课程以及举办开展丰富多彩茶文化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茶文化知识,提高了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缓解了学习压力。同时对大学和谐校园建设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茶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1保护健康身体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网络的流行、智能手机的兴起、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学习压力的增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当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相当程度的伤害,很多大学生存在熬夜、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作为一种健康饮品,饮茶具有完美的保健和药用养生功能,在提神、降压、防辐射、防衰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茶叶中咖啡因可以提神;茶叶中的多酚物质可以有效减少辐射的伤害;叶黄素和维生素等都有可以起到很好的明目效果。因此,在高校倡导饮茶之风可以帮助学生摒弃不良生活习惯,保护身心健康。
2.2提高审美情趣和品位
茶文化是一种怡情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茶文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与艺术的联系也愈发紧密。古代很多书画、雕刻、音乐以及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关于茶文化的描述,为世人展示了一个清幽、典雅的世界,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品位。同时,茶包含了丰富的美学内容,外形精美、千姿百态的茶品包装向我们展示了造型之美,肢体优美的茶艺展示更是将韵律美和动作美融合一起,还有茶具之美、茶味之美等等,这些都在向大学生展示一种生动而传统之美,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对美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因此,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活动对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品位有极大的作用。
2.3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茶从自然之茶过渡为文化之茶,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其中不断融合了儒、道、佛等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将茶的天然特性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例如茶和佛都主张修身、清净,以求思想的升华和生命的开悟。茶文化博大精深和独特清新的品质对于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良好人格的理想载体,大学生从事泡茶、饮茶以及茶艺表演等活动,能够养成平和、宽容的个性,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4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
当前,就业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大学生就业愈发紧张,人际关系也日趋复杂,大学生心理的压力也越来越繁重。调查显示,具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比例高达40%。茶文化活动在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缓解精神压力等方面具有诸多益处。茶文化博大精深,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大学生在茶文化活动中可以更多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忱。另外,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注重茶的物质需求,更追求茶的精神价值,在饮茶过程中,三五好友相聚在茶室,边饮茶、边畅聊,抒发心中苦闷,畅谈各自理想,宣泄情绪,有效的缓解了心理压力。更多的学生开始喜欢上茶文化旅游,在观光茶园、游览茶博物馆的过程中得到心灵和身心的释放。
2.5提高大学生社交意识
在古代民间,茶就被当做互相沟通和交流的纽带,“以茶为媒”、“茶话会”、“借茶引话”等都是将茶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将客来敬茶当做最高规格的欢迎仪式。甚至我国古代王朝与少数民族的长治久安,也是靠茶叶贸易来完成的。同样,在高校茶文化活动中,高校会举办各种茶学术交流会、茶文化论坛等活动,这给广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互相交流的平台,在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茶事活动中,大学生们通过以茶会友,结交了更多的有着共同志趣的朋友,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交意识,增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同时也对茶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了解。
3茶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践行
3.1开设选修课,激发对茶文化兴趣
调查显示,目前很多大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知之甚少,不熟悉我国茶的分类、特点、产地以及泡饮方法等,对茶文化之于大学生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这也成为高校茶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此,需要高校开设茶文化的选修课,丰富大学生的茶文化知识,形成相对完整的茶文化储备,使其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50多所高校开设了茶道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主要包括《茶文化概论》、《中国茶文化》等课程。在课堂上,教师详细讲解中国各种茶的分布和种类,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和鉴别不同的茶叶,掌握观其形、闻其香、品其味的技巧。另外,礼仪礼节是个人修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茶文化课程的讲授重点,饮茶者的礼仪、修养,无一不体现了礼学和儒家理念,通过茶文化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达到培养审美情趣且陶冶性情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品茶和泡茶的基本礼仪,例如凤凰三点头的泡茶手法代表着对客人的欢迎,双手奉茶是表达对客人的尊重等。让学生们懂得,茶文化的美不仅在形式上,更在心里。很多同学也因此喜欢上了茶,养成了品茶的好习惯,原意积极参加各种茶文化校园活动。并在茶文化知识学习中,感受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3.2成立社团,传播茶文化知识
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志趣和爱好而自发成立的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茶文化社团也是如此。随着茶文化在高校传播力度的加大,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各种各样的茶文化社团,为大学生进一步了解茶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志趣相投的大学生们在茶文化社团的活动中,互相切磋茶艺,交流对茶的看法和心得,这也是大学生结交挚友、扩大人脉的绝好机会,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思考人生和探知社会的广阔场所。社团每年都要吸收新同学加入,补充新鲜血液,并对新加入的同学进行茶知识方面的培训,从内心深处培养其对茶文化的热爱。并定时邀请茶艺师进行茶技培训,让每一位社团成员熟练掌握茶道礼仪和手法,当学校举办重大节庆活动或者接待活动时,茶文化社团组建茶艺队进行表演,不仅烘托了气氛,也宣传了学校形象。有的高校成立了茶文化活动室,由学生自主运营管理,这是一种公益性的社团组织,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公益意识的场所。茶文化活动室中陈列关于茶文化的书籍、茶具、绘画等,以供对茶文化有兴趣的学生学习体验。在茶文化活动室中,花费少量的钱就可以品尝到各地的名茶,可以欣赏茶艺表演。再配上舒缓的音乐,成为大学生饮茶休闲的绝佳去处。
3.3多方协作,创设茶文化氛围
弘扬茶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审美趣味,而且也可以激发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不仅仅是高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的热点。对于政府而言,要加大茶文化的宣传力度,重点关注青少年群体,为高校茶文化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全民饮茶活动,通过向市民赠茶,邀请民众制茶、泡茶,以及举办茶知识讲座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茶、喜欢茶。并通过网络、电视等形式将茶文化节视频节目进行推广。杭州举行的全民饮茶日更是以“茶与青春”作为主题,宣传对象定位于广大的青少年群体。除此之外,政府也应该投入资金,加大茶博物馆、茶园等设施建设,为茶文化活动提供完善的保障;对于高校而言,要提高对茶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茶文化活动,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高校之间可以结成同盟,共同组织大学生茶文化节,将茶文化知识普及作为一个重要环节,也可以利用各高校图书馆等机构举办展览、播放教学片等形式,传播茶文化。另外,高校要鼓励大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在茶文化上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将茶园旅游作为研究课题,历史专业的学生可以重点探讨我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俗等。外语专业学生可以思考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等,通过上述措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促进茶文化的传播。总之,茶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认识方式与行为方式都有着重要影响。同时,茶文化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和潜隐性的特征,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应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紧密融合,作为一项长期的活动来开展,才能真正体现其育人职能。
参考文献
[1]李佳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1):93-95
[2]沈佐民,陈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人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49-52
[3]姚晓燕,王建荣,罗晓莹,等.茶文化展示新模式探索———以中国茶叶博物馆“嘉木苑”为例[J].茶叶,2007,33(4):248-250
[4]居倪萍,周玲,侯艳,刘春丽.弘扬茶为国饮构建和谐社会[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64-68:
[5]沈佐民,陈念,李年蛟等.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49-52
篇10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现代茶服;设计;系统化;科学化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审美情趣都出现了质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文化生活。在浮华的都市中,品茶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生活追求,茶艺师穿戴的服饰已经成为茶艺欣赏的一个重要内容。茶礼服饰要想真正地体现出中国文化特色,就需要从文化艺术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哲学观点上进行深层次的研发,只有这样,中国的茶服文化才能发展壮大,进而向世界传播。
1茶文化通过茶服进行着动态传播
现代社会中品茶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追求,在品茶和茶艺展示的时候,需要通过服饰将茶道、茶境等结合成统一的整体。茶道、茶文化和茶服饰三者之间相辅相成,都将以回归自我、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进行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当今社会,私人茶事交流、茶俗文化交流以及茶道文化礼仪演示的时候,都需要由茶服饰来进行文化的传承,将其独具特色的视觉美感真实地进行展现,茶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独具特色的动态呈现内容之一也是通过茶服饰来展示的。但是,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国也没有属于自己的、代表着中国传统特色的、包含着丰富茶文化的现代茶服饰。服饰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真实地展现了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服饰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茶服饰作为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应该将茶文化所具备的精神文化意识形态完全融入到服装设计中,而同时,一款极具视觉形态美、传承文化内涵的茶服饰对传播茶文化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款新兴的日常着装和职业装,我国现代茶服饰目前在文化内涵传承和创新设计方面还比较落后,所以,现代茶服饰的拓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还是比较大的。
2当代茶文化服饰设计理念
2.1茶道合一
道家是最早了解茶的养生保健功能的门派,同时道家也是最早重视茶的精神功能的门派,他们认为茶可以较好地修身养性,道士们在修炼时,往往要有茶相辅助。道家之所比较喜欢饮茶,与他们的思想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认为通过喝茶、品茶可以脱胎换骨,因此传说中的黄山君和神仙丹丘子都比较喜欢饮茶。道家茶服给人的感觉是比较素雅、干净的,他们的最高境界就是空灵、清逸,所以道家茶服所营造的内心世界是自然、纯净的。在《中国茶谣》中,道家茶服传承了道家传统道袍的形式,道家思想中比较崇尚“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虚实相生”,比较注重自然、流畅的气韵,道家茶服是从道家八卦图形中演变而来的,服饰的主要色彩为浅灰蓝色,外面还要罩上一层白色袍衫,领口处使用的是交领设计的元素,外袍追求的是自由、宽松。道家茶礼的表演者通常会选择青灰色的袍服,整件服饰给人随意、飘逸的感觉,比较符合道家茶文化的意识特点,丝棉混纺是道袍主要使用的面料,这样穿着比较舒适,线条比较柔韧,具有较强的立体感,比较符合人的身体曲线,有仙风道骨的感觉。
2.2禅茶一味
茶与中国佛教禅宗有着亲密的联系,伴随着禅宗越来越盛行,佛门中饮茶的信徒也越来越多。在中唐时期,百丈怀海创设了《百丈清规》,从此后在寺院中茶礼变成了一种必须遵守的规定。禅堂中,必须用茶来供奉各位大佛,用茶来接待所有的信徒,茶可以使人的内心变得更加纯净。对那些僧人而言,饮茶已经成为他们每日的必修课,茶可以使他们快速地进入到打坐的状态中。在《中国茶谣》中,男性居士的茶服与僧袍的款式比较接近,使用的颜色为偏深砖红色,给人以雄浑、质朴的感觉,茶服的层次比较多,且非常紧密,从而展现了敬慕、虔诚的心态,使用莲花暗纹刺绣图案来装饰衣领,佛教中认为莲花是比较吉祥的花,非常的圣洁。柞蚕丝面料来制作外袍,感觉比较质朴,同时搭配缎面交领来修饰,整款服饰给人清雅、大气的感觉。女性居士的茶服是比较传统的长衫,将领口设计成立领的形式,使用双色双层真丝纱质面料制作,整款茶服具有较强的垂荡感,比较细腻、自然,服饰的特点与禅定的理念相融合,从而使茶服文化与茶礼形式的美感实现了有机的融合。
2.3茶儒同礼
儒家茶礼严格遵循儒学经典理念,崇尚“仁”的思想观点,这也是儒家茶礼最核心的内容,儒家文化和茶道礼仪实现了有机的融合,借助茶的冲泡过程将儒家教义精神进行了不断的升华。在进行茶服设计的时候,服饰的灵感来自于汉服,儒家文化比较推崇仁、义、礼、智、信的观点,孔子比较维护周朝建立的规章制度,他认为正色应该是黑、白、青、黄和红,其他的所有颜色都属于间色,同时将正色和间色附加上尊卑贵贱的等级象征,服饰的色彩非常明确,不可以存在颠倒和混淆的情况,比如《论语》中就比较明确的记载“恶紫之夺朱”,使用“礼”来保持单色的纯正位置,因此服饰全是纯正的黄色调或者是大红色调。服装设计的时候,通常会使用不对称的配色进行搭配,整款服装给人的感觉为看上去比较完整,但是仔细分析又存在一定的缺憾美。儒家服饰将儒家的精神理念进行了完美的诠释,每一款茶服都有着不对称的元素在其中,具有较强的动感和时尚性,服装制作的材料为真丝软缎和真丝织锦缎,将儒家茶道的正统经典视觉进行淋漓尽致的展现。
3将茶文化融入现代茶服饰设计中
3.1在廓形设计中渗透茶文化元素
在设计茶服方面,立体透视与平面透视对比而言,更注重后者,根据茶艺的有效性、实用性要求,也就是饮茶者、泡茶者不会由于服饰的原因而影响茶艺的顺利进行。在设计廓形中渗透茶文化元素可从如下两方面得以充分彰显:一方面,我国服装市场中服装类型、服饰样式都是很稳定的,大多数服装都是上衣下裳的类型,这种审美特征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国内传统服装廓形都在追求工整、对称,在宽大舒松的包裹中,人们大部分肢体都被包裹起来。根据这一情况,在茶服设计中,可以根据竹子外形高挑、严谨、稳重和对称的特征来进行设计。另一方面,以泡饮龙井茶为例,在泡饮时,幽香满溢、色泽翠绿,让人看了就有一种忍不住想品尝的冲动。所以,在设计茶服廓形上,结合龙井茶泡饮中灵动飘逸、香飘四溢的特征,通过至少两层的搭配,注重服装和人的立体空间形象,突破传统服装设计的对称形式,以体现出一种飘逸、自如的气质,这种气质来源于人们在服装穿着中所产生的光泽、曲线、动静节奏的掌握,在设计茶服饰轮廓中发展自然、宽松的款式,与形式美要求相符,也能在不自然间体现出古典高雅的气质。
3.2在设计面料中渗透茶文化元素
亚麻布是国内特产之一,具有“天然纤维之王”的美誉,其触感、手感都是极好的。制作亚麻布需要通过十三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认真、仔细,一道工序出现错误,就会影响到亚麻布的整体质量。品茗也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品茶者身着亚麻制作而成的面料,在整体上给人一种平衡、舒适感,也能体现出一种天然的韵味,体现出别样的雅致美、简约美、整体美。欧根纱是一种半透明的轻纱,与真丝产品相类似,但价格要比真丝产品便宜很多。欧根纱通过染色之后,呈现出一种鲜艳的颜色,面料材质轻、柔、软,但它必须要悬垂挂置,避免出现褶皱。在设计茶文化服饰中可利用欧根纱面料的特征,尤其是其褶皱,这种不着痕迹的、自然形成的褶皱,在人体行走过程中,在光线的折射下会形成一种亦真亦幻的光,给品茶者营造出一种飘飘欲仙的气氛。在方案设计时,应利用两件套设计形式,在外罩绿色的欧根纱面料中,面料丝滑、垂坠、唯美凉爽,给品茶者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在内里上利用亚麻朴实的天然面料、视觉上的粗糙,为品茶者创设出一种返璞归真的氛围。将两种材质完全不同的面料搭配在一起,起到相互映衬、互补缺点的效果,在整体上体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视觉效果。在服装肩部和下摆之处,将纺织颜料绘画茶文化元素置于其中,其整体布局与水墨画中“留白”效果有相同之处。纺织颜料具有色泽鲜艳、类型多样等特征,卷草纹、荷花等部分代表着茶文化的元素,都被描绘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具有较强的视觉美感。虽然看起来很简洁,但是制作过程却是很复杂的,每一块图案都需要多次推敲,其位置和大小都要和茶服统一、协调,穿在身上有一种整体的对称美感。但要注意整体格调的协调和统一,防止过度堆砌茶文化元素,避免给品茶者造成视觉累赘。既可以直接选取面料使用,也可以在面料上展现传统手绘。
3.3在色彩设计中渗透茶文化元素
对于一整套服饰来讲,其色彩是很关键的,色彩最先映入人们的眼帘,在整体设计中最为重要,具有先发制人的作用。在设计茶文化服饰色彩中,应考虑到当代饮茶环境的特征,禁止胡乱搭配,追求典雅、素朴之美。一是,从宗教上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推崇“礼”的思想,孔子构建起色彩典章制度,将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种,正色包括红、白、黄、黑和青五种,其余颜色为间色,正色与间色代表着主仆、贵贱之分,在定义服装色彩中不能将正色与间色混为一谈。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推崇“顺其自然”的思想,主张平淡素净之美,将青色、黄色、白色、皂色、红色这五种颜色视为正色。结合道家和儒家所划分的正色,在设计茶文化服装上进行整体规划。从茶叶本色而言,可以将绿色作为整体设计的基本色调,茶叶生长在雨水充沛的环境中,给人一种绿色、清新的感觉,绿色代表大自然、代表环境,是全世界人们都在追求的自然色彩,与偏冷色彩、不同明度的颜色对比而言,绿色不但不会打破空灵感,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清爽感,丰富了饮茶的整体意境。在设计色彩中,将绿色和白色两种自然色彩相融合,白色的雅致、简朴特征弥补了空灵意境的不足,在整体意境中凸显出一种朦胧美。另外,也可以在设计主色调时,选用白色这种素净、平淡之色,清新淡雅的鹅黄色和白色两种颜色融合,色系简洁、柔和,给人一种简约美。而普洱茶、红茶这类型的茶叶,在冲泡后,颜色呈现出棕色、红色,醇厚深沉、稳重,整体上具有磅礴的气势。在茶服廓形、面料和色彩设计中,渗透茶文化元素均可以直接或间接应用日常生活或者自然界中的物品,在渗透茶文化元素中,突破具体形象的限制,对其进行创新和提炼,体现出一种独特、别致的美感,为品茶者带来一种赏心悦目、神清气爽的感觉,让他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品茶,进而感受到品茶的乐趣。
4结语
茶服在进行设计时,将地域风俗和历史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为底蕴,同时接受现代文明的改造和影响。茶礼服饰要想真正体现出中国文化特色,就需要从文化艺术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哲学观点上进行深层次的研发,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的茶服文化传遍全世界。
参考文献:
[1]钟斐.生态茶服秀———茶文化国际传播中的动态呈现[J].农业考古,2013(5):67-69.
[2]姜添文,张进平.浅谈中国茶文化中体现出的道家理念[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3):54-57.
[3]蒋琳.传统神韵的变换--浅析传统图形在现代服饰图案设计中的借鉴、融合、创新[J].新课程(下),2012(7):89-92.